目录
大宏臨
大宏临,渤海国第三代国王大钦茂的世子,出生后立为王储。由于大钦茂在位56年,大宏临在大钦茂驾薨之前就已经去世了。 793年,大钦茂驾薨时,大宏临的弟弟大貞斡在唐朝宿卫,所以大钦茂的族弟大元义继位,但大元義為政殘暴好殺,沒有多久 就被其國人殺了。794年,大宏临的儿子大华玙就被推戴為渤海國國王,重返渤海國上京龍泉府,並改元中興。.
查看 大華璵和大宏臨
大嵩璘
渤海康王(),諱大嵩璘,是渤海国第六代君主,在位期間794年至809年,大欽茂的幼子,改元為正曆。唐朝遣使殷志瞻册封大嵩璘为渤海国王、銀青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大嵩璘结束了大钦茂死后的动乱,渤海国又开始正常发展,809年去世,谥號康王。.
查看 大華璵和大嵩璘
大元義
渤海廢王 大元义()是渤海国第四代君主,大钦茂族弟,在位期間793年,大钦茂世子大宏臨早亡,大钦茂死后大元义即位。大元义残暴好杀,793年,大钦茂的孙子大华玙与国人杀害了大元义。.
查看 大華璵和大元義
大貞斡
大貞斡,渤海国宗室大臣。大氏。第三世渤海文王大钦茂之子。 “大貞斡”,又作“大貞翰”或“大貞辅”。大興五十四年(791年,唐德宗贞元七年),大钦茂派遣大貞斡朝贡唐朝,请求备宿卫。大興五十六年(793年,唐德宗贞元九年),大钦茂驾薨,大貞斡在唐朝宿卫,大钦茂的族弟大元义继位。大興五十七年(794年,唐德宗贞元十年),大貞斡长兄大宏临的儿子大华玙杀大元义,是为渤海成王。.
查看 大華璵和大貞斡
大钦茂
渤海文王(),諱大欽茂,是渤海国的第三代君主,在位期間737年至793年。 737年(唐開元二十五年;渤海国仁安18年),唐玄宗撰《吊渤海郡王大欽茂書》、《冊渤海郡王大欽茂文》等兩文,冊封大武藝的嫡子大欽茂為渤海郡王。 738年(唐開元二十六年;渤海国大興元年),大欽茂改渤海国年號為大興。 大欽茂在位期間,努力改善與唐朝的外交關係,並將渤海國的國力擴張至今日中國吉林省的琿春,致力发展文化。並因協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獲得晉封為渤海國王。二女貞惠公主、四女貞孝公主的墓志铭称大钦茂为大兴宝历孝感金轮圣法大王。 關於對日本方面,渤海國則逐漸淡化了與日本間的軍事往來,改為以文化交流和商業活動為主。此外,由於渤海國對於唐朝與日本兩國的往來都是採取朝貢貿易的形式,而日本方面對於來自渤海國的貢品,往往給予數倍的回賜,因此渤海國從日本獲取較大的利益,這使得當時的日本財政受到了影響,故接待使節及回賜的費用達到較大規模後,日本制定了十二年一次使節來朝等限制。二者往來一直持續到渤海滅亡為止。.
查看 大華璵和大钦茂
大英俊
大英俊,渤海国大氏,渤海国宗室、大臣。第三代渤海國文王大钦茂之子。 大钦茂即位後,与唐朝的关系逐步和好。安史之乱後,大钦茂派大英俊到唐朝擔任宿衛的工作,作為渤海國在李唐的质子。 774年(唐大曆九年二月辛卯;渤海國大興三十七年),大英俊在唐朝的延英殿向唐代宗請辭,以返還回渤海國。.
查看 大華璵和大英俊
宋祁
宋祁(),字子京,安陆(今属湖北)人,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中國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与其兄宋庠诗文齐名,时呼“小宋”、“大宋”,合稱“二宋”。著有《宋景文公集》。.
查看 大華璵和宋祁
中興
中興可以指:.
查看 大華璵和中興
中興 (渤海)
中興(794年)是渤海国成王大華璵的年号,共计1年。.
查看 大華璵和中興 (渤海)
年号
年号是君主時代帝王纪年所立的名号《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5年11月臺灣學術網路第五版試用版,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緣起于中国漢武帝時期,后来朝鮮新羅在6世紀、日本在7世纪后期、越南在10世纪都因为中国的影响,开始使用年号;近代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以及高丽、蒙古国建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都還使用过年号,目前仍使用年号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中國(範圍為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朝鮮半島和越南因為已經廢除君主制已經全面廢止年號。另外中華民國所用的民國紀年和朝鲜使用的主体纪年也常被误认为是年号。.
查看 大華璵和年号
谥号
諡號()為東亞地區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權貴死後,依其生平功過與品德修養,另起稱號,以名寓評,是為諡號。有此風俗的地區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但也有例外:春秋戰國時的吳國、越國及秦朝君主不用諡號。 根據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考古研究,此風俗約於周穆王前後普及。謚號通常用於尊稱古代帝王、大臣、學者和貴族;有些名人的諡號由於久經使用,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再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後期,賜諡權由皇帝包攬,取決於「聖裁」。--號、--號二詞古文通用。據臺灣著名家譜學家廖慶六認為,在繁體中文使用上,「--」為一般道士作法事時的隨口表揚,「--」則為政府機關的榮賜褒揚。.
查看 大華璵和谥号
龙泉府
龙泉府或上京龙泉府,位于今中国黑龙江省宁安市西南之渤海镇,唐朝时期是渤海国的国都。《新唐书》称此处原为“肃慎故地”。领四州(龙州、湖州、渤州、铜州独奏州)。.
查看 大華璵和龙泉府
欧阳修
歐陽修,又作歐陽脩(),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諡號文忠。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北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他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曾積極參與范仲淹所領導的慶曆新政政治改革。文學方面,歐陽脩成就斐然,是唐代韓愈、柳宗元所倡導之古文運動的繼承者及推動者,為古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其散文風格平易自然,韻味深美,詩歌風格平易清新,為宋詩奠下基礎,其辭賦創立文賦的新體裁,使中國辭賦有柳暗花明的新發展,所著兩部史書《新唐書》及《新五代史》列入廿四部正史之中,所定家譜格式為後世歷代沿用,經學上開創宋人直接解經、不依注疏的新風氣,易學上打破易傳的權威地位,在中國金石學、詩話及花譜撰作三方面,都是開山始祖。政治上文化上,皆屬當世最高領袖之一,在文學、史學、經學,俱有劃時代的成就。.
查看 大華璵和欧阳修
渤海国
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于公元698年到926年,以靺鞨族人的粟末部人为主体民族,沿袭“古肃慎国”的民族基础而建立的君主制、多民族政权,建国者大祚荣。渤海国的前身为各时期的“肃慎”、“挹娄”、“勿吉”等地方民族政权。 渤海国建国后受唐册封,唐王朝在黑水靺鞨居住地牡丹江流域置忽汗州,设忽汗都护府,亦称“渤海都护府”,册其首领为都督,封“渤海郡王”,史称“渤海王国”;中国史籍《新唐書》称之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所统治的领土在极盛期时,曾包括今嫩江至松花江河道一线以南的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吉林省大部、辽宁省、滨海边疆区的南半部以及朝鲜半岛北部。.
查看 大華璵和渤海国
另见
794年逝世
渤海國君主
靺鞨人
亦称为 渤海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