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大缅族主义

指数 大缅族主义

大缅族主义,又称缅族沙文主义(Burmese chauvinism),是指以缅族为主体民族的大民族主义。这种民族主义思想由来已久,在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后,表现尤为明显。1982年,奈温军政府出台的《缅甸公民法》中“六等级身份证制度”的划分被认为是大缅族主义意识的最大体现。文史学者、民革党员唐德鑫认为,相对于印度、中国内地和中国西藏受大乘佛教体系的影响,缅甸的主体民族在保守小乘佛教正统性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优越感,成为“大缅族主义”心态的根基,这样的心态也造就了缅族作为主体民族与国内其他民族的摩擦。.

目录

  1. 5 关系: 大乘佛教大民族主义小乘佛教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缅族

大乘佛教

大乘(महायान,),亦称“大乘教”,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佛教两大教派傳統(在某些分類中,則列出三大傳統)之一,大乘佛教認為不發菩提心聲聞乘為小乘。在某些傳統中,金剛乘被認為是大乘佛教之下的一個分支,但也有將金剛乘與大乘、小乘並列,成為第三大傳統的看法。 大乘佛教,立声闻、獨覺和菩萨乘的三乘教法,稱其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传承者是北传佛教,其中的汉传佛教流传于中国大陆、港澳地区、臺灣、日本、朝鮮半島、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晚期大乘佛教则传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为藏传佛教中的主要元素。.

查看 大缅族主义和大乘佛教

大民族主义

大民族主义是列宁对一个国家的大民族强制被压迫民族同化,并使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处于从属地位的概括。列宁指出反对大民族主义,联合全世界无产者,就必须实行民族自决。否认民族自决直至分离的权利就是大民族主义的体现。按照马列主义的观点,大民族主义是一种民族沙文主义。因此苏维埃共和国内都有大民族主义,包括前苏联的大俄罗斯主义、前南斯拉夫的大塞尔维亚主义以及中国的大汉族主义。 大民族主义在国内压迫其他民族,谋求并维护本民族的特权,推行民族歧视政策,镇压其他民族的反抗;在国外则谋求民族扩张,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镇压被压迫民族的反抗。在多民族国家内,如果一个民族在全国层面上是少数民族,但在某个地区居于主要地位,那么他们对待本地区人口相对更少的其他民族,也可能表现出大民族主义。.

查看 大缅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

小乘佛教

小乘(हीनयान,)是大乘佛教所劃分的三乘教法中用來貶低声闻乘、獨覺乘的统称,也被用來貶低所有傳統部派佛教教派包括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認為大乘經典是違背傳統佛教《第一次結集》經典「非法說法」的假佛法,「大乘」「小乘」這些名詞不是佛說。 因為“小乘”包含貶義,在學者及佛教徒間,長期存有爭議。1950年召開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達成明確共識,無論在西方或東方對南傳佛教的正确稱呼应当一律使用上座部佛教而非“小乘”,1950年成立大會。.

查看 大缅族主义和小乘佛教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中國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排名第一的民主党派。该党也是现时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内的第四大党。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创立于1948年,后又与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和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合并。该党早期党员多来自国民党左派人士和中華民國國軍投奔、被俘的高级军政人员。宋庆龄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来自该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目前,其党员主要来自同原中國國民黨黨員有关系,同台湾各界有联系的中上层人士和中高级知识分子。.

查看 大缅族主义和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缅族

緬人(Bamar people;緬甸語:ဗမာလူမျိုး)是生活於緬甸的主體民族。緬人散居於緬甸全境,但主要居住在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區。人口總數約為3000萬人,佔緬甸總人口數約68%。緬族人主要居住在伊洛瓦底江流域,並使用緬語,属于藏缅语族的缅语支,同時這是緬甸的官方語言。緬族人經常被不嚴謹的稱呼為“緬甸人”(英語:Burmese),然而這個詞語在現代的可以代指緬甸的任何公民,不論其實際民族為何。 缅族原来居于云南,唐朝迁入伊洛瓦底江中下游一带,即所称的“缅甸本部”。大約於11世紀崛起,取代沒落的骠人,擊敗克欽族、孟族等民族,逐步發展成為緬甸人口最多、最強勢的民族。而佛教的傳入也一定程度上統一了緬人的文化思想,有助於緬人群體的成形。 缅族在缅甸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对其他民族有着很大的影响。缅族主要从事农业耕种,种植水稻技术较为先进,此外,还种植棉花、花生、豆类、芝麻等作物。.

查看 大缅族主义和缅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