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52 关系: 功山寺,嚴島之戰,偏諱,名諱,大友宗麟,大友義鑑,大友親貞,大友鹽市丸,大友氏,大名,大寧寺之變,大內義隆,大內義興,大內輝弘,大內氏,大內晴持,天文 (後奈良天皇),室町幕府,家督,尼子晴久,山口县,山口氏,三本松城,下关市,一條房冬,九州,九州探題,弘治 (後奈良天皇),從五位,周防國,琳聖太子,福原貞俊,猶子,當主,百济,養嗣子,西國,足利义晴,足利義輝,足利義藤,防長經略,長門國,陶晴賢,毛利元就,毛利氏,永祿,江户时代,河野通宣,戰國大名,战国时代 (日本),... 扩展索引 (2 更多) »
- 1557年逝世
- 大內氏
功山寺
功山寺(こうざんじ)是位在日本山口縣下關市的曹洞宗寺院。山號「金山」(きんざん)。本尊千手觀音菩薩、開基(創立者)為虛庵玄寂。 幕末,元治元年(1865年),高杉晋作在此寺舉兵,史稱功山寺舉兵(回天義舉)。.
查看 大內義長和功山寺
嚴島之戰
嚴島之戰(厳島の戦い)是位於日本中國地方安藝國嚴島的一場戰爭,爆發時間是天文24年農曆十月初一日(1555年10月16日)。對戰雙方是的將領毛利元就及陶晴賢。最後毛利軍取得勝利。.
查看 大內義長和嚴島之戰
偏諱
#重定向 名諱#偏諱.
查看 大內義長和偏諱
名諱
名諱是對本名的另一稱呼。不少文化中都有本名與靈魂相連的宗教思想,因此對本名用字有一定的要求和禁忌,日常使用中也有特別注意之處,在英語中稱為「True name」。在中國、日本等東亞漢字文化圈中,傳統有避免直呼貴人和死者本名的習慣,這個習慣被稱為避諱。在秦朝以前,「諱」只用來稱呼死人;從秦朝開始則是生人和死人都會使用,而在日本更轉化為專指人的本名。而除了以「諱」來稱呼別人以外,還會使用「表字」。 古時如果以諱來稱呼人,被認為是極無禮的事,只有帝王君主、與極親近的長輩,可以直稱其諱。僧侶在受戒時所取的法名並以佛門弟子的身份取的新名都算是諱(法諱),不過佛家中人,避諱的情況並不太多。 在日本有向僧侶或葬禮中死者授與戒名的儀式。因此在現在和諱和諡已經被混同,在現代日本語中亦被當成為同義詞使用。.
查看 大內義長和名諱
大友宗麟
大友宗麟,出生於享祿3年正月初三(1530年1月31日),卒於天正15年五月初六(1587年6月11日),是日本戰國時代九州的戰國大名、並同時是位天主教大名。大友氏第二十一代領主。本名大友義鎮。因大友氏始祖出自上古名門藤原氏,故正式姓名又可記為藤原義鎮。最初他皈依禪宗、之後改信天主教接受洗禮。 父親是大友義鑑、母親是義鑑的續弦(出自大内氏)。同父異母的弟弟是大内義長。宗麟的正室是奈多八幡宮奈多鑑基的女兒、田原親賢的妹妹奈多夫人。其子有大友義統、大友親家及大友親盛。官位至正四位下左衛門督。幼名塩法師丸。佛教法名宗麟、天主教洗禮名Don Francisco(普蘭師司怙)。 透過海外貿易蓄積經濟實力以及優秀的家臣團、巧妙的外交策略等,將版圖擴大,並在大内氏及毛利氏等土豪・守護大名勢力錯綜複雜的戰國時代,將北九州東部完全平定。版圖最盛期包括支配北九州六國。但是建立「天主教王國」的美夢,於遭遇島津義久受挫,晩年為豐臣秀吉傘下的一位大名,僅領有豐後一國,勢力大幅衰退。.
查看 大內義長和大友宗麟
大友義鑑
大友義鑑()是豐後國的戰國大名,大友氏第二十代當主。.
查看 大內義長和大友義鑑
大友親貞
大友 親貞(日语:おおとも ちかさだ、 ??? - 元龟元年8月20日(1570年9月19日))战国时代武将。丰后国大友氏一族。.
查看 大內義長和大友親貞
大友鹽市丸
大友鹽市丸(生年不詳-1550年2月26日)是日本戰國時代人物。父親是大友義鑑。豐後大友氏的一族。大友義鎮(大友宗麟)的異母弟。.
查看 大內義長和大友鹽市丸
大友氏
大友氏是指跨越鎌倉時代和日本战国時代、以九州丰后国(现大分县)为根据地的日本氏族。曾经支配丰后・筑前・筑後以及北九州的守护職・守護大名。战国时代成长为丰后地区的战国大名,但在丰臣政权时期期被改易。.
查看 大內義長和大友氏
大名
大名可以指:.
查看 大內義長和大名
大寧寺之變
大寧寺之變,天文20年8月28日至9月1日期間,周防山口的戰國大名大内義隆因家臣陶隆房(陶晴賢)謀反而自殺的政變。此事件造成原本為西國首屈一指的戰國大名大内氏實質的滅亡,西國的整體形勢產生巨大變化。大寧寺之變與之後發生的本能寺之變並稱為戰國時期有名的下剋上的事例。.
查看 大內義長和大寧寺之變
大內義隆
大內義隆(1507年12月18日—1551年9月30日),日本戰國時期的大名。 大內義隆為大內義興的嫡長男;1522年與1524年曾經隨父出陣;1528年父親死後,繼任大內家家督。 大內義隆就任之後,開始進攻北九州,並與大友義鎮、少貳資元發生戰爭,支配松浦氏,最終滅亡少貳家,完成北九州的經略;再者,降伏尼子氏屬將-毛利元就,北九州沿岸完成平定。 1536年,大內義隆從朝廷得到大宰大貳的官位。1537年,受將軍足利義晴邀請,嘗試進軍京都。惟行經尼子氏的領地時,連連失利。1540年,尼子詮久入侵安藝,義隆派兵反擊,完全平定安藝境內,並攻下出雲國白鹿城等城。1542年,開始攻擊尼子氏主城-月山富田城,為尼子晴久所擊敗;當時大內義隆的養子大內晴持也戰死。 之後,大內義隆失去了對擴張領地的野心,沉溺於特有的大內文化(包括天主教和眾道),重用文治派的相良武任;文治派與武斷派的陶隆房、内藤興盛長期對立。1551年,屬下陶晴賢發動叛亂,大內義隆被迫於長門的大寧寺自殺,享年四十五歲。大內家由陶晴賢從大友家接來做義隆養子的大友晴英(即大內義長)接任家督,日明勘合貿易斷絕。 大內義隆是一位注重文化與貿易的大名,本身也對和歌與連歌等京都文化事物表達很強的關心,並且與文化人有所來往;同時獨占與明朝和朝鮮王朝的勘合貿易;將朝鮮的大藏經於日本出版,同時允許基督教的沙勿略於山口傳教。.
查看 大內義長和大內義隆
大內義興
大内义兴(文明9年(1477年4月7日)-享禄元年12月20日(1529年1月29日))是室町时代的武将,周防的战国大名。大内氏第三十代當主。父亲为周防等國守護大名大内政弘。兄弟大内隆弘。正室为長門守護代内藤弘矩的女儿東向殿。兒子大内義隆。小名龜童丸,曾任周防、長門、石見、安藝、筑前、豐前、山城7國的守護大名和幕府的管領代。.
查看 大內義長和大內義興
大內輝弘
大內輝弘(1520年-1569年12月3日)是日本戰國時代武將。父親是大內高弘(大內氏第14代當主大內政弘的次男)。本名隆弘。別名是太郎左衛門。兒子有大內武弘。.
查看 大內義長和大內輝弘
大內氏
大內氏是日本一個武家氏族,在守護大名時代,擁有周防國領地,家紋是大內菱。大內氏是少數並非由源平藤橘演化的大名,他們自稱祖先為百濟國聖明王第3太子琳聖太子,琳聖太子到達了周防國的多多良濱後,改姓多多良。1152年(弘平2年),首次有文獻紀錄多多良氏,當時已經成為周防權官,已經有相當的勢力,在盛房時代,改姓大內。 在日本戰國時代,大內氏控制九州北部以及中國地方西部。後來因陶晴賢發動政變而逆轉,晴賢扶養傀儡大內義長,晴賢主張與毛利氏交戰,但是戰況不利。晴賢在嚴島之戰戰死後,大內氏滅亡。雖然大內輝弘借助大友氏的力量,曾一度佔據周防,但很快地被毛利氏調動部隊擊敗。 此外大內氏支流山口氏是大內義弘次男大內義盛的後代,在江戶時代是牛久藩主。.
查看 大內義長和大內氏
大內晴持
大內晴持(1524年—1543年6月9日)是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將。父親是一條房冬(一說是一條房家)。母親是房冬的側室(大内義興的女兒,大內義隆的姐姐)。.
查看 大內義長和大內晴持
天文 (後奈良天皇)
天文是日本的年號之一。在享祿之後,弘治之前。指1532年到1554年的期間。這個時代的天皇是後奈良天皇。室町幕府的將軍是足利義晴、足利義輝。.
室町幕府
室町幕府,也称足利幕府,是日本历史上第二个幕府政权,由足利尊氏于1338年开设,终于1573年,其间共经历16代室町征夷大将军(由於第10和12代將軍是同一人,所以有說是15代)。室町幕府雖然長達二百多年,但有一半時間國家處於戰亂之中,幕府並無能力去控制擁兵自重的大名,日本步入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战国时代。.
查看 大內義長和室町幕府
家督
家督()是指東亞在傳統父權制度下,家庭各項事項的支配者。此詞在日本較被廣泛使用,漢語則多稱為家主或族長。.
查看 大內義長和家督
尼子晴久
尼子晴久(1514年3月8日—1561年1月9日),為戰國時代的大名。.
查看 大內義長和尼子晴久
山口县
山口縣()是位於日本本州最西部的縣,為中國地方五縣之一,縣治為山口市,最大城市為下關市。現今縣境為德川幕府時代的長州藩(當時的周防國和長門國),藩主是受幕府排斥的外樣大名毛利氏,藩廳設在萩城(現山口縣萩市),所以又叫毛利藩或萩藩。山口縣為中國地方最西的一縣,也是本州最西端的都道府縣,隔關門海峽與九州地方相望。.
查看 大內義長和山口县
山口氏
山口氏,是日本的一支氏族。目前是日本第十五大姓氏。.
查看 大內義長和山口氏
三本松城
#重定向 津和野城.
查看 大內義長和三本松城
下关市
下關市()是位於日本山口縣的市,為本州最西端的都市,地處關門海峽北岸,人口約27万,是山口县人口最多的城市,且為縣內唯一的中核市。.
查看 大內義長和下关市
一條房冬
一條房冬()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公家、戰國大名。第3代當主。父親是第2代當主一條房家。.
查看 大內義長和一條房冬
九州
九州可以指:.
查看 大內義長和九州
九州探題
九州探題(日語漢字:九州探題,假名:きゅうしゅうたんだい,羅馬字:Kyūshütandai)是室町幕府設置的九州統轄機關。踏襲鎌倉時代的鎮西探題,為了統治九州而設置。應仁之亂後成為有名無實的機關。 江户幕府為了監視九州諸藩、統治天領而設置相同性質的西國筋郡代。.
查看 大內義長和九州探題
弘治 (後奈良天皇)
#重定向 弘治 (日本年號).
從五位
從五位為日本官階與神階的一種,位於正五位之下正六位之上,追贈時則稱為贈正五位。以近代以前的日本位階制度來說,從五位下以上者為貴族。 而由於華族嫡男一般授以從五位之故,從五位也能被拿來當作華族嫡男的別稱。.
查看 大內義長和從五位
周防國
周防國(),日本古代的令制國之一,屬山陽道,又稱防州。周防國的領域大約為現在山口縣的東南半部。。.
查看 大內義長和周防國
琳聖太子
琳聖太子是日本氏族大內氏傳說中的祖先,相傳是朝鮮三國時代百濟聖明王的第三皇子。 根據15世紀末葉寫成的《大內多多良氏譜牒》的說法,琳聖太子於推古天皇十九年(611年)從百濟而來,在周防國多多良濱(今山口縣防府市)登陸。聖德太子賜予他多多良姓和大內縣的領地。此後,琳聖太子便定居於該地,成為大內氏的祖先。 根據下松市的民間傳說,595年,周防國鷲頭莊青柳浦的松木上有大星(一說為北辰星)降下,發出光輝七日七夜不滅,告知人們百濟皇子即將到來。三年後,琳聖太子來到此地。人們為了紀念這件事,在大星降落之處建立神社祭祀大星,此地也被稱為「星が降った松」、「降り松」或「下松」。這就是下松市一名的由來。 「琳聖太子」一名,不論是在日本史料還是朝鮮半島史料中都沒有記載。而根據現代的研究,大內氏是由周防國的在廳官人而崛起成為當地豪族的。以琳聖太子為祖先的說法是從大內氏當主大內義弘一代才出現的。當時大內義弘非常重視對高麗王朝的貿易,很可能是大內義弘為了拉近與高麗王朝的關係才捏造了琳聖太子這個人物。 根據《朝鮮王朝實錄》記載,1399年(朝鮮定宗元年、日本應永六年),大內義弘發動應永之亂期間,曾向朝鮮派遣使節,自稱是百濟琳聖太子的後代,並以協助朝鮮擊退倭寇為名義,要求朝鮮分賞土地,被朝鮮拒絕了。 大內政弘擔任大內氏當主的時候,自稱是渡海來到日本的百濟人末裔,興福寺尋尊和尚在1472年(文明四年)所著的《大乘寺院社雜事記》中,有「大內本來非日本人……或又--高麗人」的記載。 今山口縣山口市大內御堀的乘福寺內有琳聖太子的供養塔。.
查看 大內義長和琳聖太子
福原貞俊
福原 貞俊(永正9年或永正16年-文祿2年8月十日,即1512年或1519年-1593年9月5日)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將。毛利氏家臣。安藝福原氏11代當主。毛利氏宿老福原廣俊的嫡男。 福原貞俊的曾祖父名字也是福原廣俊,廣俊的女兒為毛利氏家督毛利弘元的正室,為後來兩任家督毛利興元和毛利元就的生母,因此福原氏不但擁有毛利氏的筆頭家老地位,也是毛利家族的外戚。福原氏一連數代位居重臣,貞俊之父第10代當主福原廣俊在毛利元就繼承家督一事上出力甚多,因此福原氏在家臣團中影響力又再大爲增加。福原貞俊早年跟隨毛利元就轉戰各地。天文19年(1550年),因爲誠實的性格深得元就信賴、而有著汗馬功勞的貞俊被任命為毛利氏的筆頭家老。 此後,福原貞俊隨軍參與了發生于弘治元年(1555年)的嚴島之戰及後來一連串戰役,包括毛利氏徹底吞併大内氏領地的防長經略、包圍長門且山城、逼使大内義長及大内氏重臣内藤隆世自盡、永祿10年(1567年)毛利氏出兵伊予國援助河野氏、以及永祿12年(1569年)大内輝弘之亂,福原貞俊均擔當顯著、主力的角色。 毛利元就逝世之後,身為家老的福原貞俊輔助毛利輝元,與另外三位毛利氏重臣: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口羽通良合稱“毛利四人衆”。貞俊的主要任務為協助小早川隆景統制山陽道的政治和軍事要務。天正12年(1584年),以高齡為由隱居。以後,福原氏的子孫在江戶時代一直擔任長州藩毛利氏的一門家老而受到重用。 值得一提的是,福原氏的家族歷史上,廣俊、貞俊、元俊等名字被很多當主重覆使用。.
查看 大內義長和福原貞俊
猶子
子是日本明治時代以前存在的一種社會風俗,即自己與別人的兒子結為父子關係。猶子與養子不同的是,猶子僅僅是一種契約關係,猶子不必更改自己原本的姓氏,類似結誼,與結誼不同的是猶子可享有繼承權。根據現代的觀點解釋,猶子是一種「非血緣關係的指定繼承人」。 猶子一詞源於古代中國,本意指的是兄弟的兒子。但傳到日本之後意義就改變了。日本歷史上最早關於猶子的記載在平安時代,源定被淳和天皇指定為猶子。 成為猶子的目的是為了在官位上更順利地昇遷、在婚姻上佔便宜或者強化與其他氏族之間的關係。鐮倉時代以後,猶子與養子之間的界限被劃清。到了戰國時代,猶子的風俗更為盛行。例如豐臣秀吉就被公卿近衛前久收為猶子,從而成功地得到了關白的官位。.
查看 大內義長和猶子
當主
#重定向 家主.
查看 大內義長和當主
百济
濟(前18年-660年)(又称南扶餘)是古代朝鮮半岛西南部的国家。532年新羅兼併伽倻后,在朝鲜半岛上百濟与高句麗,新羅三足鼎立,这段时间被历史学家称为朝鮮三國时代。 据《三国史记》记载,百济传说是高句丽创始者朱蒙的第三个儿子温祚王于公元前18年在汉江南岸(今韩国河南市)创建。《隋书/卷81》也载“百济之先,出自高丽国”。百济的鼎盛时期疆土涵括西朝鲜(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绝大部分。最北曾到平壤。百济曾是海上的强国,通过海路与古代中国和日本各政权进行政治和贸易往来。据《隋书/卷81》记载百济人口混杂有新罗、高丽、倭等,也有中国人。 公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联军灭亡。.
查看 大內義長和百济
養嗣子
#重定向 收養.
查看 大內義長和養嗣子
西國
西國(West Country)是指英格蘭西南部的一個地區。除了指布里斯托爾灣和英吉利海峽之間之外,西國的界線並沒有明確定義。西國通常包括康沃爾郡、德文郡、多塞特郡、薩默塞特郡,並且有時也包括格洛斯特郡和威尔特郡的部分地區。有時西國和西南英格蘭等義。西國地區有著自己獨特的方言。.
查看 大內義長和西國
足利义晴
足利義晴(,將軍在職期間1521年-1546年)是室町時代室町幕府第12代將軍。第11代將軍足利義澄的長子、母為日野永俊之女、日野富子之姪。弟足利義維。正室為近衛尚通之女。有子足利義輝及足利義昭。幼名為龜王丸,法名:萬松院曄山道照。.
查看 大內義長和足利义晴
足利義輝
足利義輝(),日本室町幕府的第十三代征夷大將軍。原名足利義藤,為人剛毅,別稱強情公方。足利義輝的父親是第十二代將軍足利義晴。義輝也是阿波公方足利義維的侄兒,以及第14代將軍足利義榮的從兄。.
查看 大內義長和足利義輝
足利義藤
#重定向 足利義輝.
查看 大內義長和足利義藤
防長經略
防長經略()是天文24年(1555年)10月12日至弘治3年(1557年)4月3日為止,安藝國的戰國大名毛利元就對大內氏的領土周防國和長門國的侵攻作戰。.
查看 大內義長和防長經略
長門國
長門國(),日本古代的令制國之一,屬山陽道,又稱長州。長門國的領域大約為現在山口縣的西北半部。.
查看 大內義長和長門國
陶晴賢
陶晴賢()日本室町時代、戰國時代武將,原名陶隆房,大內氏重臣,周防守護代,陶興房長男,正室是內藤興盛孫女,被譽為「西國無雙的侍大將」。.
查看 大內義長和陶晴賢
毛利元就
毛利元就(),是日本戰國時代中國地方大名,安藝國人眾毛利弘元之子,幼名松壽丸,另名為少輔次郎。原姓大江,家系以大江廣元四男毛利季光为祖先。家紋為一文字三星紋。 他領導安藝毛利氏從一個地方小勢力發展成統治中國地方10個分國的勢力,領地石高接近120萬石。他以離間計聞名,後人稱其為「謀將」、「謀神」、「知將」、「西國/中國第一智將/謀將」。.
查看 大內義長和毛利元就
毛利氏
大江系毛利氏是日本氏族,原姓大江。是鎌倉時代大江廣元四男大江季光的後代。最初在越後國生活。後來遷往至安藝國。從國人成為了大名,最興盛的時代曾統領達七國。在關原之戰後,領地只剩下長門國及周防國兩國,成立長州藩並維持到幕末。江戶時代末期,長州藩出現許多優秀的志士,是成就明治維新的原動力。 據說長州藩每年新年會的慣例,家臣會詢問藩主「今年倒幕時機如何?」藩主會回答「時機尚早」,此慣例持續至德川幕府倒台為止。.
查看 大內義長和毛利氏
永祿
永祿是日本的年號之一。在弘治之後,元龜之前。指1558年到1569年的期間。這個時代的天皇是正親町天皇。室町幕府的將軍是足利義輝、足利義榮、足利義昭。.
查看 大內義長和永祿
江户时代
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又稱德川時代,是指日本歷史中在江户幕府(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時期,從慶長8年二月十二(1603年3月24日)德川家康被委任為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在的東京)開設幕府時開始,到慶應3年十月十四(1867年11月15日)大政奉還後結束,為期264年。.
查看 大內義長和江户时代
河野通宣
河野通宣()是伊予國的當主,可以是指:.
查看 大內義長和河野通宣
戰國大名
戰國大名(せんごくだいみょう)指日本戰國時代一元化支配數郡至數國領域的大名。.
查看 大內義長和戰國大名
战国时代 (日本)
日本的戰國時代,簡稱戰國,是日本历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一般是指1467年足利義政時期的應仁之亂开始的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政局紛亂及群雄割據的一段時期。最終,歷經一個半世紀的混戰,德川家康在1603年建立了江戶幕府,1615年滅豐臣氏,正式統一全國。.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查看 大內義長和明朝
明日貿易
明日貿易(日明貿易),是指明朝與日本(室町時代)兩國之間所實行的商業交易活動。明日貿易的時候因為需要使用到被稱為「勘合符」的許可證,所以明日貿易又被稱為「勘合貿易」。在同一個時期的發生的貿易活動也包括中國與中南半島之間的貿易活動與日本與朝鮮(李氏朝鮮)間的日朝貿易貿易活動等。.
查看 大內義長和明日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