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多治比池守

指数 多治比池守

多治比池守(,)是日本奈良時代公卿,左大臣的長子《》。。官位為從二位大納言。.

目录

  1. 36 关系: 大納言天平 (聖武天皇)太政官奈良時代孝谦天皇尊卑分脈左大臣中纳言平城京從三位從二位從五位從四位圣武天皇和銅储君公卿元正天皇元明天皇神龜 (聖武天皇)續日本紀遷都靈龜飛鳥時代養老 (日本年號)舍人親王阿倍宿奈麻呂长屋王正三位正四位持统天皇文武天皇日本日本書紀

大納言

大納言(假名:だいなごん;訓讀音:「おほいものまうすのつかさ」;唐名:亞相或亞槐)是日本太政官制度下設立的一個官職,是第四等級的次官,相當於華夏中原地區丞相的槐門屬官。官位相當於三品、四品,最高至正三位。.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大納言

天平 (聖武天皇)

天平(729年八月初五—749年四月十四)是奈良時代聖武天皇之年號。.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天平 (聖武天皇)

太政官

太政官是日本舊設的機關,始於大寶律令及終於內閣制的施統行。太政官是一個理立法、行政、司法與及管轄八省百官的機關,相當於中國隋唐的尚書省,或元明的中書省,自大寶律令律令施行後,就是朝廷中最上位的機關。太政官與神祇官合稱二官,地位比神祇官為高。太政官有幾個別稱,分別是尚書省、鸞台、蘭省、乾政官。太政官自從平安時代中後期,攝政與關白的出現,已經是一個有名無實的機關直至明治時代短暫的中興。.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太政官

奈良時代

奈良时代(710年—794年),是日本历史的一段时期,始于元明天皇将都城迁至平城京(奈良),终于桓武天皇将都城迁至平安京(京都),年代因首都而得名。由于人们希望借助佛教来达到镇护国家的目的,天平文化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奈良時代

孝谦天皇

孝谦天皇(;),日本第46代和第48代天皇,也是一位女天皇,諱阿倍內親王。 孝谦天皇是其第一次即位時(749年7月2日—758年8月1日)的稱呼。第二次即位時(764年10月9日—770年8月4日),改称称德天皇()。 她曾学汉学于吉备真备。749年即位,是为孝谦天皇。在位期间,为父帝发愿,为东大寺大佛天光。重用从兄藤原仲麻吕,废皇太子道祖王,让位大炊王(淳仁天皇)。嗣宠爱道镜,藤原仲麻吕一派起事反对,仲麻呂兵敗,迫令淳仁天皇退位(藤原仲麻呂之亂)。764年重祚,为称德天皇。后道镜称法王,行僧纲政治,欲袭皇位,贵族均表示反对,乃派和气清麻吕赴宇佐八幡宫请托神意,造成重大事件(宇佐八幡宮神託事件)。770年薨於天花。因沉迷佛教、猜忌群臣、寵信僧人道镜,評價多趨負面。史料《公卿補任》--:「左大辨正四位下橘奈良麻呂,以天平寶字元年七月二日,謀反伏誅。至是雪冤。當時吞冤入地,死而不暝者,非獨公也。」可知孝谦帝治下,冤死人眾。.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孝谦天皇

尊卑分脈

尊卑分脈()是日本初期的譜系圖、家譜集。正式名稱是新編纂圖本朝尊卑分脈系譜雜類要集,被稱為諸家大系圖或簡稱大系圖。 姓氏調査的基本圖書之一,在日本南北朝時代至室町時代初期完成。編者是洞院公定,主要在永和3年(1377年)至應永2年(1395年)編纂。在公定死後,由其養子滿季、孫兒實煕等洞院家人進行編集、更改、修訂、補充。室町時代以後,因為被廣泛增補改訂而出現了很多版本,分別有30卷、20卷、14卷的版本等流傳。 成立當初與帝皇系圖、神祇道系圖、宿曜道系圖放在一起,後來因不明原因流失,現存的部分是由源平藤橘(源氏、平氏、藤原氏、橘氏)中長期在宮廷社會中樞生活的藤原氏和源氏寫成。以直線代表父系關係,女性則除了后妃等身處高位的人之外全部省略成「女子」。在系圖中留下名字的男性官人除了實名以外還記錄了生母、官歷、逝世日期(年月日)和享年、以及略歷等,因此被視為相當珍貴的資料。是記載了平安時代和鎌倉時代的原始史料。 但是沒有記載部份在當時的記錄和公卿的日記中人物的名字,還記載了一些實在真實性成疑的人物,而且有一些年代不吻合的部分(例如書中記載平忠盛的女兒嫁給源義忠,但事實上是忠盛的父親平正盛的女兒),因為有這些欠缺可信性的部分,所以有必要在公定死後寫成的部分和被加筆的部分與其他史料整合和比較。.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尊卑分脈

左大臣

左大臣為日本律令制最高的常設官職,是太政官的長官,相當於正、從二位。依據養老令的記載,左大臣「統理眾務,舉持綱目,惣判庶事,彈正糾不當者,兼得彈之。」別稱「一上」、「左府」、「左丞相」、「左相國」、「左僕射」、「太傅」。.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左大臣

中纳言

中納言(ちゅうなごん)為太政官中設置的令外官。在太政官中相當於四等官的次官。唐名為黄門侍郎,俗稱黃門。 天武天皇治世下有「納言」官職存在、飛鳥浄御原令之下亦設置有以「中納言」為名的職位,但跟後世的中納言可能有所不同。此中納言於大寶元年(701年)3月的大寶令施行時廢止。 慶雲2年(705年)4月、大納言定員由4人減為2人、為補不足於是設置新的中納言。基本職務與大納言同様為宣下和奏上、與各大臣議論政務。官位相當制於當初為正四位上,天平寶字5年(761年)2月改為從三位。定員為3人、其後設置權官(權中納言)、定員變為有名無實。 平安時代貴族人口增加、為應付求官位昇進的貴族,必須先當参議15年以上的中納言就任條件放寬,在任者亦增加。後白河院政期達10人、後白河之死後、九条兼實把其壓抑在8人。其後、後鳥羽院政期再回復為10人。 正治2年(1200年)由平基親著的『官職秘抄』記述中納言的昇進路徑有「五道」,包括「参議大辨。近衛中將。檢非違使別當。攝政·關白的兒子、二位三位中將。當参議十五年以上之輩。」。.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中纳言

织物(英语:fabric),俗称布,是由纱線等帶有纖維的材料纺织而成的一種织品。可以由棉纱纺成棉布,也可以由人造纤维纺织而成,或者以混合棉纱与人造纤维织成混纺布。布是很多日用品和工业产品的原料,比如衣服、鞋、帽、产品包装、降落伞等等。在古代的中國及許多歐亞國家都有使用不同的植物或毛皮等原料製作成布料或衣物的文化。.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布

平城京

平城京是日本奈良时代的京城,地处今奈良市西郊。710年(和銅三年),元明天皇迁都于此。选择定都於此,是受到道教思想「藏风得水」的风水觀念影响。平城京模仿唐朝都城长安和北魏都城洛阳。其规模东西约6.3公里,南北约4.7公里。中央有宽85米的朱雀大路,将市区分为左右两京。 原城内的一些古建筑在1998年作为“古奈良的历史遗迹”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平城京

從三位

從三位為日本品秩與神階的一種,位於正三位之下正四位(正四位上)之上。律令制度中曾任參議或從三位以上便可稱為公卿,追贈時則稱為贈從三位。.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從三位

從二位

從二位為日本品秩與神階的一種,位於正二位之下正三位之上。.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從二位

從五位

從五位為日本官階與神階的一種,位於正五位之下正六位之上,追贈時則稱為贈正五位。以近代以前的日本位階制度來說,從五位下以上者為貴族。 而由於華族嫡男一般授以從五位之故,從五位也能被拿來當作華族嫡男的別稱。.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從五位

從四位

從四位為日本品秩與神階的一種,位於正四位之下正五位之上,勳等上相當於勳四等,追贈時則稱為贈從四位。.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從四位

圣武天皇

聖武天皇(;),日本第45代天皇(724年2月4日-749年7月2日)。原名首皇子()。 元明天皇之孫,714年被立為皇太子,以年紀尚幼為由,715年由冰高皇女即天皇位,為元正天皇。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首皇子的年紀並不算真的十分年幼,因此也有說法認為元正天皇的即位是為了削弱藤原不比等一族的勢力。 聖武天皇的嬪妃不多,子嗣也較少,僅與光明子生有安倍內親王(孝謙天皇)、基皇子,與縣犬養廣刀自夫人生有井上內親王、不破內親王、安積皇子。727年閏九月二十九日基皇子出生,十一月二日立為皇太子,728年九月十三日未及周歲而薨。729年二月十日,長屋王遭密告,以咒殺基皇太子罪嫌,定長屋王與其正妃吉備內親王及所有已成年的兒子死罪。長屋王在妻兒自縊後切腹自殺,史稱長屋王之變。其後,因.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圣武天皇

和銅

和銅(708年正月十一—715年九月初二)是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元明天皇、元正天皇的年號。.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和銅

储君

储君,君主的法定继承人。根据君主的不同称谓又称皇储、王储或大公储。储君在君主逝世、禅位、逊位后,成为继任君主。是世袭君主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存的君主制国家中,通常由法律指定继承人。继承人的确立基于長子繼承制或其它。在二元君主制国家中,君主对储君的选择会享有较大的权力。确立继承人有两种常见的方式,一种是继承人出生后,经过正式的册封,获得继承权。另一种,通过法律明确继承顺序,继承人自出生后即获得继承权。 在古代中国,储君一般是指皇帝册立的「皇太子」,简称「太子」。通常被授与的对象是皇帝之子。类似的皇帝继承人封号,依受封者与皇帝的关系不同,还有皇太弟、皇太孙、皇太叔等。“太”者,大也。在中國汉朝时期之前,诸侯王的正式继承人亦称“太子”。汉以后,亲王正式继承人改称“世子”,外姓王或藩屬國王之子,亦同。 歐洲君主國,通常对有继承权的人士进行排序。排在第一位的继承人,如果不是君主的长子(女)或长孙,则被视作推定继承人。推定继承人的继承顺序随着君主的子嗣诞生下降,失去继承机会。君主的长子(女)或长孙(孙女),如是第一位继承人,则被视为正式繼承人(确定继承人),正式继承人的称谓Crown Prince或Crown Princess,漢語中一般譯為「王(皇)儲」或「女王(皇)儲」。同时由于王室间通婚的原因,一些君主会拥有别国排序较后的王位继承权。.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储君

公卿

公卿是指公家和基於日本律令規定的太政官當中之最高幹部職位,即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大納言、中納言、参議(或從三位以上(非参議))等高官(總稱議政官)。平安時代起稱為公卿。.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公卿

元正天皇

元正天皇(;)日本奈良時代天皇,715年9月2日-724年2月3日在位。她是日本第44代天皇,也是日本歷史上第五位女天皇,諱冰高皇女()。 她是草壁皇子與元明天皇的女兒,姿色美豔,甚是貌美,一生未婚,未有子女,開啟女天皇終身未嫁之先例。弟文武天皇之子首皇子尚未長成,故即位。720年3月,薩摩隼人弒國守,令中納言大伴旅人為將平之。720年9月,陸奧蝦夷叛亂,令多治比縣守為將軍,下野石代為副將軍討伐。722年4月頒布百萬町開墾計畫。723年4月頒布三世一身法。724年2月民獻白龜於廷,改年號為靈龜。724年2月4日让位予首皇子。.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元正天皇

元明天皇

元明天皇(;,即齊明天皇7年-養老5年12月7日)是日本第43代天皇〔慶雲4年7月17日(707年8月18日)-和銅8年9月2日(715年10月3日)在位〕。她是一位女天皇,也是奈良时代的第一位天皇。原名阿閇皇女()。 元明天皇本是草壁皇子的妃子,姿色美豔,甚為美貌,生下一子二女,文武天皇、元正天皇、吉備皇女。草壁皇子早逝,儿子文武天皇即位後尊阿閇皇女為皇太妃,但文武天皇早亡,於是她便继承了皇位。在位7年,政绩颇多。708年(和铜元年),仿唐朝“开元通宝”,铸造“和铜开宝”铜钱,推行“蓄钱叙位法”;模仿唐都长安,建平城京(今奈良市)。710年,迁都平城京,开创奈良时代。712年,公布国郡司政绩考核三条,獎贤罚贪。禁止地方豪强、寺院多占田野。713年,宣布废除高利贷债务,限制农民逃亡,奖励和推广养蚕业、丝织手工业,命太安萬侣完成《古事记》三卷。715年,让位于其女元正天皇。.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元明天皇

神龜 (聖武天皇)

(724年二月初四—729年八月初五)是奈良時代聖武天皇之年號。.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神龜 (聖武天皇)

續日本紀

《續日本紀》是日本平安時代編撰的官方史書,記載自文武天皇元年(697年)至桓武天皇延曆十年(791年)之間的歷史大事,菅野真道於延曆十六年(797年)完成,總計四十卷。是奈良時代的基本史料,正史「六國史」中的第二冊。《續日本紀》以日本天皇為主軸,〈上表文〉提到:「彰善癉惡,傳萬葉以作鑑」。意思跟中國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資治通鑑》一樣,為帝王提供鑑戒。 《續日本紀》中所載對唐朝、新羅的外交頗為詳實,是研究唐代歷史不可或缺的史料。.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續日本紀

#重定向 丝绸.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絹

遷都

遷都是指一個國家把首都或行政中心從某城市遷至另一城市。古代由于政治环境的不稳定、以及迁都成本远低于现代,因此迁都事件比较多见,例如中國歷史上就曾多次遷都。迁都通常基於戰亂、朝代、政权的交替,或者领土的变更與扩大,原首都的某些機能丧失,或是原首都過於擁擠等因素,甚至为了平衡各地发展等原因而迁都。.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遷都

靈龜

(715年九月初二至717年十一月十七)是奈良時代元正天皇的年號。.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靈龜

飛鳥時代

飛鳥時代基本上是指7世紀的日本,具體而言乃是從592年到710年之間的時期,也有人認為其開始階段可更早至538年,和前一時期的古墳時代後期相重合。飛鳥時代以其根據遺址所在地奈良城南方25公里處的飛鳥(明日香村─あすかむら,あすか漢字也寫作「飛鳥」)命名。大和王權在飛鳥時代開始發生巨大的變革,大化改新後中央集權的天皇體制正式成形,取代昔日地方豪族各自半獨立的局面。從政治事件方面來說,飛鳥時代可以比較狹義的指592年推古天皇即位,593年聖德太子攝政推行改革,至694年持统天皇從飛鳥浄御原宮遷都藤原京为止的102年,或至710年元明天皇從藤原京遷都平城京(今奈良市)為止的116年。 飛鳥時代同時也是日本歷史上重要的文化、社會和政治交流發展時期,其起點為古墳時代的末期,在從中國傳入的佛教影響下有長足的發展。佛教的引入是日本社會結構改變的重要標誌,也以興建寺廟代替興建巨大古墳的風氣,因此大型古墳迅速自飛鳥時代中消失。飛鳥時代的另一個重要表現是日本國的稱呼,從倭(わ、やまと、ワ、ヰ)變為了日本(にほん)。 在藝術史上,飛鳥時代還可以分為兩個時期:6世紀的「飛鳥文化」(狹義,指到大化改新為止,早期佛教文化傳入並受到北魏和百濟的影響)和7世紀的「白鳳(はくほう)文化」(參見子條目命名之說明,指大化改新後的時期,受到更多隋朝和唐朝文化的影響)。.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飛鳥時代

養老 (日本年號)

養老(717年十一月十七—724年二月初四)是日本奈良時代元正天皇之年號。.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養老 (日本年號)

舍人親王

舍人親王(),也稱舍人皇子,是日本飛鳥時代和奈良時代的皇族。他是天武天皇的兒子,在奈良時代初期,屬於親長屋王的皇親勢力一派,後來改為支持藤原氏。《日本書紀》就是由舍人親王主持編纂的。 淳仁天皇是舍人親王的第七子。淳仁天皇即位後,追尊他為崇道盡敬皇帝。.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舍人親王

阿倍宿奈麻呂

阿倍宿奈麻呂(,)是日本飛鳥時代至奈良時代的公卿,姓最初為引田,後來改作,父親是阿倍比羅夫。官位為正三位大納言。.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阿倍宿奈麻呂

长屋王

长屋王(),天武天皇之孙,高市皇子第一子,母为天智天皇之女御名部皇女,妻為吉備內親王。 长屋王出生于天武天皇13年(684年),不过,《怀风藻》的记载是出生于天武天皇5年(676年)。好文藝,擅長詩詞,對陰陽五行等諸學也有涉獵。721年(养老五年)藤原不比等死后,充任右大臣。724年(神龟元年)圣武天皇即位,改任左大臣。神龜6年(729年)2月被人告密誣陷咒殺基皇太子,邸宅被围,奉天皇命,偕妻自杀。此称“长屋王之变”,一般认为是藤原氏阴谋所致,原因在於長屋王反對藤原氏之光明子為天皇之皇后。.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长屋王

正三位

正三位為日本品秩與神階的一種,位於從二位之下從三位之上。.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正三位

正四位

正四位為日本品秩與神階的一種,位於從三位之下從四位之上,勳等上相當於勳三等,追贈時則稱為贈正四位。.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正四位

持统天皇

持統天皇(;),日本第41代天皇,女天皇,原名鸕野讚良(),又稱菟野皇女。.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持统天皇

文武天皇

文武天皇,7歲時父草壁皇子薨,受祖母持统天皇庇蔭,697年2月受封為皇太子,8月即位。701年頒行大宝令。707年6月25日薨,遺體在飛鳥岡舉行火葬,埋於檜隈安古山陵。.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文武天皇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日本

日本書紀

《日本書紀》是日本留傳至今最早之正史,六國史之首,原名《日本紀》,-舍-人親王等人所撰,於西元681年至720年(養老4年)完成。記述神代乃至持統天皇時代的歷史。全三十卷,一和二卷讲神代,三到三十卷从神武天皇讲到持統天皇,採用漢文編年體寫成。系譜一卷,如今已亡佚。.

查看 多治比池守和日本書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