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Cruciata;伊斯兰世界稱為法蘭克人入侵;1096年-1291年)。這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的戰役,由西欧的封建領主和骑士对他們認為是異教徒的国家(地中海东岸)发动了持续近200年的宗教战争。十字軍東征最初參與成員,例如:騎士、商人、農民,多數是自願的,受拜占庭帝國之邀,參與奪回聖地戰爭。這些十字軍也非拜占庭帝國主力部隊。东正教徒也参加了其中几次十字军。 参加这场战争的士兵配有十字标志,因此称为十字军。十字军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势力对穆斯林統治的西亞地区作佔領并建了一些基督教国家,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为“十字架反对弓月”;但也涉及对“基督教异端”、其他异教徒和对其他天主教会及封建领主的“敌对势力”的征服,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将矛头指向了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 天主教徒相信,十字军的最初目的是收复被穆斯林统治的圣地耶路撒冷。当塞尔柱土耳其的穆斯林與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在安纳托利亚对戰並取得军事胜利後,十字军的战役为响应拜占廷的求助而被点燃了。旷日持久的战役断断续续在黎凡特地区展开,战争中敌友双方界线不完全是按宗教划定,例如第五次东征时基督徒们与罗姆苏丹国结盟。十字军雖然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為口號,但實際上是以政治、社會與經濟等目的為主,伴随着一定程度上的劫掠,参加东征的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目的,甚至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劫掠了天主教兄弟東正教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所以,美国学者朱迪斯·M·本内特在他的著作《欧洲中世纪史》裏写道,「十字军远征聚合了当时的三大时代热潮:宗教、战争和贪慾」。 到1291年,基督教世界在叙利亚海岸最后一个桥头堡——阿卡被攻陷,十字军国家的命运告终。十字军东征對西方基督教世界造成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其中有些痕跡至今尚存。.
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是指根植于西方音乐传统(包括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的艺术音乐,包含了从大约11世纪直至当代的广大时间范围。这一艺术传统的中坚时期通常被划定为从1550年到1900年的这段时间,又称共晓时期。 西方音乐记谱法除了为演奏者预设了一段音乐的音高、速度、拍子、节奏,其特別之處在於對細節的處理也進行了描述,例如裝飾音與力度變化,然而這些裝飾音通常是為了尚未精通即興演奏藝術的初學者而寫的,另一方面,力度變化在很多情況下沒有標示,需要仰賴演奏者對音樂的內在了解去做詮釋。與其他樂種一樣,古典音乐在器乐方面有相當高度的發展,这与以歌曲为主的流行音乐形頗為不同。 “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一词最早见于19早期初期,最初是用于凸显从巴赫到贝多芬的这一段黄金时期。牛津英语词典中“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一词最早出现在1836年。.
受難曲
《受難曲》(Passion)是以耶穌受難和被釘於十字架的故事為題材所創作的音樂,主要採用清唱劇的形式演出,而歌詞大部份取自《聖經》的內容。.
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Barocco,Baroque,Baroque)是欧洲17世纪时的一种艺术风格,运用夸张的运动性和清晰可辨的细节在雕塑、绘画、建筑、文学、舞蹈和音乐等领域来营造戏剧、紧张、繁琐、恢宏的效果。这种风格于1600年左右起源于意大利的罗马,随后便散布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 巴洛克风格的流行与成功与罗马天主教会的鼓励有关。为了回应当时兴起的宗教改革,教会在特伦托会议上决定艺术应当直接地充满感情地表达宗教主题。当时的贵族认为具有戏剧性的巴洛克建筑和艺术是一种倾倒其宾客并表达胜利、权利和控制的一种手段。带有前庭、大楼梯和豪华的会客室的巴洛克宫殿为之兴建起来。.
信義宗
信義宗,或稱路德宗(Evangelisch-lutherische Kirchen,Lutheranism,也称:信義会、路德会、路德教派),為新教宗派之一,源自16世紀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為革新天主教會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其神學思想成為改革運動的象徵。運動推行期間路德支持者雖與羅馬教宗及當時德國境內親教廷勢力發生各類衝突,但信義宗接受大公教會公認的三大信經《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和《亞他拿修信經》。1580年,包括三大信經、《奧斯堡信條》、《奧斯堡信條辯護論》、《施馬加登信條》、《論教皇權與首位》、《馬丁路德博士大問答》、《馬丁路德博士小問答》和《協和信條》等認信文獻在內的《》(Concordia)為信義宗教義奠下理論基礎。 信義宗教會強調“因信稱義”,認為罪人單單藉上帝所賜的信心(Sola Fide)信靠耶穌基督而得救,是完全出於上帝恩典,而不是出於人的善功、行為,這有別於羅馬天主教與東正教認為人要蒙恩得救除信心外亦必須加上足夠的善功(“補贖”)之教義 。另外,信義宗認為聖經是信徒信仰生活唯一權威,否定天主教等關於聖經與教會傳統具同等地位的教導。與很多新教改革宗教會不同,信義宗保留許多大公教會禮儀和習俗 ,更強調教會聖餐和洗禮的重要性,認為這兩個聖禮與聖經中的福音信息一樣,都是上帝祝福人、向人施恩典的工具。 現時全球約有8000萬至1億信義宗信徒,當中最大的國際性教會組織世界信義宗聯會(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於1947年成立。1993年,另外兩個國際性組織,國際路德會(International Lutheran Council)與世界路德宗認信聯會(Confessional Evangelical Lutheran Conference)亦相繼成立。.
修道院
修道院是一类基督教修道場所,由修道院長(abbot)管理的隐修院教堂或以大教堂为中心的寺院建筑群。大修道院一般包括一整套建筑,以适应自给自足的教会组织的需要。 修道院长「abbot」這個詞來自亚拉姆语,其意義是“父親”。他在團體是耶穌基督的代表,由團體中發永願的會士所推選出來的。基本上,他有責任照顧整個團體和其成員在物質和精神上的需要。他必須要明智的安排每一個人在團體中特別的職責。除了日常事務的安排,院長也是整個團體神修上的指導者和父親。 這就是隱修的起源:埃及的聖安多尼為首,他們拋棄世上的榮華富貴,離開自己的家庭,到沙漠中專務祈禱。教會史上不少聖人都是來自隱修傳統,像聖額我略那齊盎、聖巴西略、聖金口若望、大馬士革聖若望、聖伯爾納、聖十字架若望、聖大德蘭、聖小德蘭等等。簡單的說,隱修的目的,就是捨棄世界的種種享受,而把自己完全奉獻給天主,專務祈禱,並靠著體力勞動養活自己。可以看作是不流血的殉道。 隱修院的核心:感恩祭典—彌撒聖祭,彌撒聖祭是任何一種天主教隱修院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隱修院自然不例外。天主為人奉獻自己,並臨在於聖言、聖體及聖血中。而修士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天主,並藉著分享教會的神聖祭獻,達到默觀與補贖的成果。彌撒時間則每座修院稍有不同。 隱修院的修士們在禮儀、默觀頌讀,個人祈禱和勞動中求得平衡。修士全心尋找天主,度簡樸澹泊、勤勞克苦、靜默的隱修生活,以恆常祈禱,為世界和教會轉求天主。隱修士不出外從事使徒工作,但在隱修院外圍,視修院的人手多寡而定,備有客房提供給靜修的男女使用。隱修院的使命簡單來說就是成為隱修士,完成在基督奧體內的職責,在隱修院內專心致意尋找天主,實行福音的勸諭,並為教會內所有的兄弟姊妹祈禱。基本上,度隱修生活是天主聖神的召叫,全心侍主、愛主,萬事以基督為圭臬,正如聖本篤在其會規上所說:「愛基督在萬有之上」(七十二章)。 勞動也是隱修士們重要的職責,聖本篤會規提及「每座修院要自食其力……幾時他們靠雙手操作度日,才算是真正的隱修士。」因此,每座修院視所處地區的情況及資源,發展出修院特有的事業。例如美國中部的革責瑪尼(Gethsemani)隱修院生產水果蛋糕及乳酪,加州新明谷(New Clairvaux)修院種植核桃及加州李,比利時的隱修院則大多出產啤酒等。 天主教的隱修概念源自於中古世紀,希望透過更專注的隱修,為世人祈禱。一般修士可以在外傳教、行善,但隱修士除了祈禱、默觀、勞動外,不得外出;即使家人見面,也必須事先申請會客時間,看病時才能由他人陪同外出。但大多數隱修院的修士們歡迎來訪的客人一起至聖堂,參與彌撒、祈禱及經課。 不過各隱修院的規範仍有差異,某些隱修院,發過願的修士,幾乎終身不外出。.
哥特式艺术
哥特式艺术,又译作--,為一種源自歐洲法國的藝術風格,該風格始於12世紀的法国,盛行於13世紀,至14世纪末期,其风格逐渐大众化和自然化,形成国际哥特风格,直至15世紀,因為歐洲文藝復興時代來臨而迅速沒落。不過,在北歐地區,這種風格仍延續一段相當長時間。該風格在18世紀重新被肯定,“哥特式复兴”运动推崇中世纪的阴暗情调。在19世紀之後仍偶而被應用。早期的哥特式雕塑和绘画都是巨大建筑的一部分,晚期的哥特式雕刻则追求平面装饰性的效果,不再追求结实和简洁的处理。.
骑士
骑士或稱武士,原為欧洲中世纪受过正規军事训练的骑兵,後來成為一種貴族階層。骑士的頭銜來自另一位騎士或是領主的冊封,騎士除了能獲得自己的封地之外,也必須為所效忠的领主作戰,戰時須自备武器與马匹。現代部分歐洲國家仍保留騎士頭銜為有特殊貢獻的人作榮譽表揚,通稱為"爵士"(Sir)。欧洲的骑士制度與中國傳統的士、日本的武士制度非常相似。 在骑士文学中,骑士往往是勇敢、忠诚的象征,並以騎士精神作為行事守則,是英雄的化身。 在英國,能受冊封為騎士是莫大的榮耀。而這項歷史悠久的傳統在1560年以來,英國開放給各個領域的傑出人士有機會獲此榮勳。.
造船
造船是指建造或製造船隻的生產工業,一般是在一種專業設施造船廠裡的--或船塢中進行。造船本身應用的科技十分廣泛,從船身到引擎的使用,造船技術可以分為幾大類,包含船體(或稱載台,此部份以基本設計及結構設計為主,依材質可再細分為鋼船、鋁合金船、--〔FRP〕船、水泥船、木船、皮革船、塑膠管筏等)、艤裝(如電子設備、航儀、家具、主機以外其他設備等)、輪機(船用主機,如蒸氣渦輪機、燃氣渦輪機、柴油引擎、核子反應爐等)及電機。 造船工程是在有記錄的歷史之前的一種專門職業。建造船隻和船隻修理是商務和軍事的混合工業,泛指為「海事界」,故英文為NAVAL ARCHITECTURE,而不是SHIP BUILDING ENGINEERING。拆船工業是將船隻拆毀的工業,大部份的船隻廢料皆可循環再用(泛指鋼鐵船隻)。.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斯特拉斯堡
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StraßburgAdrian Room - - McFarland, 2006, p. 359.
教堂
教堂是进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一般特指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等;天主教的教堂又可稱為「天主堂」;伊斯蘭教进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一般称为清真寺,猶太教从事宗教仪式和其它活动的场所中文亦称犹太教堂或猶太會堂。.
托钵修会
托钵修会(Mendicant orders)是完全依靠捐助而生存的天主教修会,他们不积蓄财产(个人和团体),需要发贫穷誓愿,以便将所有时间和精力投身于宗教工作。中世纪后期随着本笃会和熙篤会等隱修會的衰落,很多异端修会兴盛起来。这些异端败坏了教堂,所以他们争取不建立教堂随处随传,谨守清苦。这样的情况之下,为了与异端争夺人心,许多正统的有识之士仿效异端,成立了托钵修会。不建立任何的有形修院与教堂。因他们以乞食为生,所以称之为托钵修会,又称为乞食僧团、托钵僧团。因为他们积极维护天主教正统教义,热心布道,甘愿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以此攻击异端,挽回了天主教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