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國立臺灣大學校門

指数 國立臺灣大學校門

國立臺灣大學校門(簡稱--大校門),位於台灣台北市大安區的國立臺灣大學校總區,建造於1931年,鄰近新生南路、羅斯福路口。該校門為台大正門與守衛室所在,現仍為進出台大校園的主要通道。.

目录

  1. 22 关系: 南京大学校门台灣大安區 (臺北市)中華民國教育部廣場圖騰北投區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大學校門唭哩岸四六事件社會運動羅斯福路 (台北市)臺北帝國大學臺北市臺北市文化資產臺北市政府臺灣總督府臺灣日治時期武汉大学校门朱家驊新生南路

南京大学校门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正校门位于汉口路路北,为三开间大门,约建于20世纪50年代,门头为南京大学校名,两侧立柱上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均为毛泽东手书集字。该校区原为金陵大学校址,其原校门已不存。 原国立中央大学正校门建于1933年,但1952年院系调整时划归南京工学院,今为东南大学南校门。2012年南京大学在仙林校区仿建了该校门并作为校区西门,外侧刻“南京大学”,内侧刻“国立中央大学”。 File:Zhongyang Daxue Nanmen (Nanjing, 1940s).jpg|原国立中央大学校门(1940年) File:金陵大学五二零运动.jpg|原金陵大学校门(1947年) File:Main Gate of Nanjing University Gulou Campus 2012-11.JPG|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正门 File:Nanjing University Xianlin Campus West Entrance.jpg|南京大学仙林校区西门 File:南京大学仙林校区.JPG|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正.

查看 國立臺灣大學校門和南京大学校门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查看 國立臺灣大學校門和台灣

大安區 (臺北市)

大安區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的中心偏南,是臺北市人口最多的行政區。大安區名之由來,來自舊地名「大安--」。 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等著名高等學府及大臺北地區明星高中職師大附中、大安高工、著名貴族學校臺北市私立復興實驗高級中學、臺北市私立延平高級中學、臺北市立仁愛國民中學」、臺北市立金華國民中學等均位於此區,文教氣息相對濃厚。 臺北市少有的大型綠地在此地則有大安森林公園扮演都市之肺的角色。 本區南部的公館、師大路有許多以學生文化為主的商圈;本區北部則為商業辦公及住宅混合區,其中忠孝東路為貫穿臺北市東西最重要的軸線之一,沿忠孝東路三段、四段有眾多百貨公司、商場及餐廳,商業機能極為發達。本區內的敦化南路、仁愛路與辛亥路部份路段則是著名的林蔭大道。而建國高架道路與市民大道連接國道高速公路,使得本區交通十分便捷,2010年臺北市舉辦花卉博覽會而制定區花,大安區為波斯菊,民政局也特別製作區花版門牌。.

查看 國立臺灣大學校門和大安區 (臺北市)

中華民國教育部

教育部為中華民國有關教育學術、體育及青年事務的最高主管機關,並監督各地方政府的教育行政機關。.

查看 國立臺灣大學校門和中華民國教育部

廣場

廣場是在傳統城市中的一個廣闊、平坦的露天空間,主要用途是讓民眾聚集,或用作政治用途。在廣場中通常會設有一些銅像、雕塑、紀念碑或噴泉等裝飾。在現代,「广场」一詞也被作為、购物中心甚至商業大廈以及私人屋苑的稱呼。.

查看 國立臺灣大學校門和廣場

圖騰

图腾崇拜是将某种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大约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图腾」为印第安语totem的音译,源自北美阿耳贡金人奥季布瓦族方言ototeman,意为“他的亲族”或“他的氏族”,相当于是整个部族的标记。许多氏族往往以它命名。 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当做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和自己的族群及部落,并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在原始人的眼里,图腾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 它具有增加群体的团结精神、加強血缘关系、令社会组织正常運作和互相区别的能力。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對自己和族群的认同,受到同個族群裏大眾的保护。图腾标志最典型的就是图腾柱,在印第安的村落中,多立有图腾柱。在中国东南沿海考古中,也有人发现有鸟的图腾柱。浙江绍兴出土的,战国时古越人铜质房屋的模型,屋顶竟然頂立了图腾柱,柱顶部有尾鸠。 图腾崇拜的动物是不能捕杀的,只能在特殊的场合举行祭祀时才能杀死它。 以澳洲原住民為例,他們認為靈魂會離開身體,並停留在圖騰(即生物的替身)上。 商族的圖騰是玄鳥。因此,圖騰崇拜也可以說是對祖先的崇拜。圖騰與親緣的關係有很多,如:鄂倫春族族人把公熊稱為「雅亞」,意思為祖父,又稱母熊為「太帖」,有祖母的意思。.

查看 國立臺灣大學校門和圖騰

北投區

北投區是臺灣臺北市最北邊、以及面積第二大的行政區,著名的北投溫泉及關渡風景區也位在此區。臺灣温泉史源頭在北投,於1896年由日本大阪商人平田源吾在此設立臺灣第一家温泉旅館「天狗庵」。。其東側以磺溪上接中山樓右側山脊至馬槽橋沿山溝、南側以基隆河與士林區相望,北側鄰新北市三芝區與金山區,西側與新北市淡水區為鄰。 此區自然資源豐富,陽明山國家公園即位於此區及士林區。此區醫療資源亦豐,許多醫療中心、醫護院校均位於本區,是故未來本區欲開發之士林北投科技園區將以生技醫藥產業為主軸。2010年臺北市政府舉辦花卉博覽會而制定區花,北投區為櫻花,臺北市政府民政局也特別製作區花版門牌。.

查看 國立臺灣大學校門和北投區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簡稱臺大,該校是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中參與全球鏈結全校型計畫的4所學校之一,為臺灣第一所綜合大學、以及臺灣學生人數最多的高等教育機構 。大學建制始於1928年日治時代中期創校的「臺北帝國大學」,因為今日建制歷經戰後整併,故若拆開檢示,最早可追溯的部分為醫學院前身-1899年建立的「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由於帝大時期,日本人在行政、招生都佔有優勢地位(類似朝鮮日治時期的京城帝國大學),因此臺大校方在2007年以前不認同帝大的建校時間,以1945年戴運軌等人主持改制的國立臺灣大學為校史起點。,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臺灣後經改制與兩次易名始用現名。現設有11個學院、3個專業學院,下分54個學系、109個研究所;另設有30餘個各學術領域之國家級或校級研究中心,以及進修推廣部、臺大醫院等附屬機構。是全臺唯一學生人數超過三萬的高等教育學校。2018年QS世界大學排名:第76名,2018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第198名。 此外,臺大擁有臺北市境內的3大校區、以及多處散布於全臺的分支校區與校地,總面積約3萬4千公頃,佔臺灣土地總面積的百分之一。 臺大以自由主義學風著稱,並在臺灣具有重要學術地位。校友涵蓋諾貝爾獎、圖靈獎得主、4名中華民國總統(公民直選後的所有總統)與近百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職員則有多位各國科學或工程學院的院士。除了學術榮譽得主之外,臺大師生校友亦包括數百位行政院院長、縣市首長、部會首長、立法委員、縣市議員等政界人士,對臺灣社會具高度影響力。 2015年1月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三校結盟合組國立臺灣大學聯盟,並於2016年3月31日正式核定成為國立臺灣大學系統。.

查看 國立臺灣大學校門和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校門

國立臺灣大學校門(簡稱--大校門),位於台灣台北市大安區的國立臺灣大學校總區,建造於1931年,鄰近新生南路、羅斯福路口。該校門為台大正門與守衛室所在,現仍為進出台大校園的主要通道。.

查看 國立臺灣大學校門和國立臺灣大學校門

唭哩岸

#重定向 唭里岸.

查看 國立臺灣大學校門和唭哩岸

四六事件

四六事件或稱四六學潮,為臺北市於1948年至1949年發生的一次國民政府大規模逮捕學生的行動。.

查看 國立臺灣大學校門和四六事件

社會運動

会运动(Social movement)是一种社會群體行動與政治现象,其基本特征是在于用体制外的策略,来改变现有体制,推動或阻止社會變革。.

查看 國立臺灣大學校門和社會運動

羅斯福路 (台北市)

羅斯福路為台北市重要的交通幹道,屬於省道台9線之一部分,路名是紀念美國前總統小羅斯福,英文路名為「Roosevelt Road」,與過去的麥帥公路為台北僅有的兩條以外國人命名的道路。 其中公館以北部份,闢建於日治時代,是城內通往城南的古亭町、富田町等地的道路,在部分文獻中稱為「富田町街道」,1950年代中期,台北市高玉樹市長時代拆除違建予以拓寬至40米路寬。公館以南部份,是用原臺鐵新店線拆除後的空間興建的,曾經是臺北縣景美鎮(後納入台北市文山區)中正路。大致呈南北向,北於愛國東西路口接中山南路,南於景美(新)橋接新北市新店區北新路,共有六段,是台北市東西路的名稱分界之一,例如在羅斯福路之西為和平西路,羅斯福路之東為和平東路。台北捷運新店線(中正紀念堂站-景美站段)即位於羅斯福路底下,共設置了6座車站。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曾提出將羅斯福路縮小路幅,將馬路兩旁各一至二車道改為露天咖啡座,以模倣歐洲營造台北香榭大道;但因本路段交通流量十分龐大,故此類建議並未獲得青睞。 為解決台北市南區的交通問題,目前在路中央設置公車專用道;但從規劃到使用後,公車專用道的存在一直存在爭議。反對者指出,羅斯福路包含台北交通重要交會點、各路公車複雜,而公車專用道又讓早已實施的調撥車道停止。.

查看 國立臺灣大學校門和羅斯福路 (台北市)

臺北帝國大學

臺北帝國大學,簡稱臺大、帝大、臺北帝大,設立於1928年3月17日,是一所位於日治臺灣臺北州臺北市的舊制(大日本帝國)國立綜合大學。為1945年改制的國立臺灣大學(臺大)前身,以及今日國立中興大學(興大)前身的一部分(帝大附屬農林專門部)。校本部所在地為富田町47番地。 帝大籌備階段以「臺灣大學」、「臺灣帝國大學」的校名最常用,但為避免「臺灣帝國的大學」的誤解,遂定名為「臺北帝國大學」。事實上,9所帝國大學當中,就有6所是以「城市」定名的。 從1988年臺灣解嚴開始,臺大已然以1928年帝大創校作為慶祝的對象,於1988年11月臺大出版了《榮耀與分享: 台大創校六十週年特刊》、1990年《歡聚與期勉: 台大創校六十大慶活動紀實》兩書,雖然1995年又出版了《臺大五十年》讓人有些錯亂,也許政治敏感性的確影響計算校齡的方式。 在2007年,帝大校史獲得臺大校方追認,臺大的起點從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前推至1928年(昭和三年,民國十七年),舉辦80週年校慶。.

查看 國立臺灣大學校門和臺北帝國大學

臺北市

臺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及直轄市,位於臺灣北部的臺北盆地,四周均與新北市接壤。全市下轄12個區,總面積271.8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267.8萬,在臺灣各都市排名第四、人口密度則位居第一。其設市之歷史,最早可追溯自1876年臺北府成立、1884年臺北城建立、以及1920年成立州轄市,並自1949年底國府遷臺後成為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是臺灣近代歷史的發展舞臺,同時為臺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樞。以其為中心的臺北都會區,總人口數達704萬人,是臺灣最大的都會區。依照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北被列為與斯德哥爾摩、舊金山、維也納、曼谷、广州、墨爾本同屬於Alpha-(國際四級)的國際都會。按照美國諮詢公司A.T科爾尼的全球城市排名,臺北市位居世界第33位,為亞洲重要的商業金融都會之一。.

查看 國立臺灣大學校門和臺北市

臺北市文化資產

臺北市文化資產是臺北市各級古蹟與其他文化資產。本表表列原則如下:.

查看 國立臺灣大學校門和臺北市文化資產

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政府(簡稱:北市府)是中華民國臺北市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直轄市自治的行政機關,並同時負責執行中央機關委辦事項,臺北市的自治監督機關為行政院。臺北市政府設有32個所屬一級機關、112個「所屬二級機關」、12個區公所、236所各級學校、14所幼兒園,此外臺北市政府還經營3個事業機構。臺北市政府及其所屬機關、學校和市營事業機構,共有編制員工約七萬餘人。 作為地方自治團體之行政機關,臺北市政府的歷史沿革,最早可追溯至1920年,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府施行臺灣市制時所成立的「臺北市役所」。1967年7月1日,直轄市臺北市成立,並新設直轄市行政機關「臺北市政府」。1968年7月1日,原屬臺北縣的內湖鄉、南港鎮、木柵鄉、景美鎮和原屬陽明山管理局的北投鎮、士林鎮併入臺北市(直轄市),確立今日的臺北市轄域。.

查看 國立臺灣大學校門和臺北市政府

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Government of Taiwan「總督府所屬英譯名稱ニ關スル件」(1896年09月19日),〈明治二十九年乙種永久保存第七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076007。/Taiwan Government/Government of Formosa)是臺灣日治時期的最高統治機關,設於1895年,首長為臺灣總督。其組織特色為「總督專制」,由臺灣總督總攬行政、立法、司法等大權。不管1896年發布的《六三法》及後來1906年《三一法》或1921年《法三號》,臺灣日治時期的地方政體皆採委任立法制度,總督府為當然之中央機關。而一般政策形成過程,通常是由總督府的技術官僚制定法律政策後,即授權臺灣總督以「總督府令」命總督府各級單位、所轄官署或地方政府執行政策。也因此,總督府轄下機關、尤其是地方行政機關的政策實行深具人治色彩,所有行政官員皆只以執行法律及管理行政為主要事務,各級地方行政機關缺乏自主。另外,地方行政基層係以警察為中心,除了一般治安維護外,舉凡政治思想、結婚生子、戶口管理,還有鴉片管理、公共衛生、徵收稅金、物資分配、地政調查等,均是警察的業務。 臺灣總督府的辦公廳舍位於臺北州臺北市文武町一丁目,即現在的中華民國總統府建築,現今已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該建物自1912年6月1日開工,歷時8年興建,於1919年3月完工,耗費281萬日圓;而對臺統治最重要的象徵「台字紋章」,當年則由莊頭北工業創辦人莊庚戌親自開模銅鑄。該建築完工前,臺灣總督府是使用清代原布政使司衙門西側籌防局為辦公處所。.

查看 國立臺灣大學校門和臺灣總督府

臺灣日治時期

#重定向 台灣日治時期.

查看 國立臺灣大學校門和臺灣日治時期

武汉大学校门

武汉大学校门是国立武汉大学的象征,原始校门为1928年建成的牌坊,位于武汉市街道口劝业场。1929年武大选定珞珈山校址后,校方为了方便学生出入,函请湖北省建设厅自街道口到校园建筑一条专用道路,宽10米、全长1.5公里,于1930年2月通车,武大将其命名为大学路。而老校门正在大学路的起点,珞珈山为大学路的终点。 1993年在武汉大学100周年校庆时在原址延长线后仿照建设新校门,2012年由于武汉市政建设,位于八一路的有二十年历史的校门于2012年十月九号被拆除并规划在2013年异地重建,并有三套设计方案备选。 武汉大学现有主校门牌坊、珞珈门(信息学部北门)、信息学部南门、凌波门、附中门、工学部校门、医学部校门等主要进出校门的通道。.

查看 國立臺灣大學校門和武汉大学校门

朱家驊

朱家驊,字騮先,浙江省湖州府吳興縣(今湖州市吴兴区)人,中华民国地质学家、政治人物,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中国国民党内亲德国派人士。 朱家驊曾任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總幹事、代理院長,还曾任中华民国行政院及考试院副院长、教育部部長、交通部部長、浙江省政府主席等职务。他是1920年代至1940年代中德合作中的重要人物。他还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局长,被视为陳果夫、陳立夫兄弟的CC系的一員。.

查看 國立臺灣大學校門和朱家驊

新生南路

新生南路是臺北市主要南北向道路之一,利用早期「特一號排水溝」(日本時代稱為「堀川」) 加蓋後,與溝渠兩側6米寬道路所設置。屬雙向道路,一向三道,共有三段,北接新生北路一段及松江路,南抵羅斯福路。台北捷運新莊線忠孝新生站至東門站間即有一小段位於此路底下。 新生南路的一大特色,就是擁有為數眾多的學校、宗教組織及大型公園,新生南路一段有大安森林公園;二段有金華國中、新生國小;三段有國立臺灣大學。此外,由於此路由北而南依續有「台北衛理堂」、「觀音像」(大安森林公園內)、「台北教會」、「聖家堂」、「清真寺」、「真理堂」、「懷恩堂」,其週邊道路巷弄亦有許多宗教組織(台北信友堂、靈糧堂、法國號教會、長老教會),因此本路又俗稱「天堂之路」,但罕用。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曾提議將新生南北路縮小路幅,拆除水道上方道路與橋樑,仿造首爾清溪川計畫以再現堀川的構想。但在交通問題極大的台北市,相關建議遲未付諸實現。.

查看 國立臺灣大學校門和新生南路

亦称为 台大校門,台灣大學校門,國立臺灣大學大學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