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41 关系: 劉良璧,媽祖,孫元衡,孫魯,宋永清,丘逢甲,市街改正,乙未戰爭,张巡,張丙,張縉雲,彰化縣城,佳里區,包容,嘉義城隍廟,嘉義孔子廟,嘉義市,嘉義仁武宮,嘉義公園,嘉義縣 (清朝),單瑞龍,周鍾瑄,关羽,玄天上帝,王得祿,觀音,諸羅縣,许远,鳳山縣 (臺灣),鳳山縣舊城,臺南市,臺灣清治時期,陳元光,陸鶴,林爽文事件,李倓,歇山顶,清朝,朱一貴,戴潮春事件,1906年梅山地震。
劉良璧
劉良璧,字省齋,湖南衡陽人,清朝官員。雍正二年進士,歷任連江縣知縣、諸羅縣知縣、龍溪縣官員、漳州海防同知、臺灣知府、代理福建分巡台灣道、分巡臺灣道、補興泉永道。年老致仕,卒於家。.
查看 嘉義縣城和劉良璧
媽祖
媽祖(莆仙語:Mâ-cô;閩南語:Má-tsoó͘;閩東語:Mā-cū)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包括東亞其他地區(日本琉球)及東南亞沿海地區濱下武志,《中國、東亞與全球經濟――區域與歷史的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275頁的海神信仰,又稱天上聖母 、天后聖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媽祖的影響力由福建莆田湄洲傳播開來,歷經千百年,對於東亞海洋文化及中國沿海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被學者們稱為媽祖文化。2009年10月,妈祖信仰入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查看 嘉義縣城和媽祖
孫元衡
孫元衡,字湘南,中國清朝官員,安徽桐城人。 孫元衡爲貢生出身,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台灣府海防補盜同知。次年接替病逝于任內的毛殿颺,擔任諸羅縣知縣。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改任台灣府台灣縣知縣。 1703年(大清康熙42年):孫元衡完成《赤崁集》,引自台灣歷史年表,18世紀段落。。.
查看 嘉義縣城和孫元衡
孫魯
孫魯,字岱東,中國清朝官員,河南陽武人(一說祥符人),監生出身。 曾署台灣府海防補盜同知,兼攝台灣縣知縣事。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改任諸羅縣知縣。雍正四年(1726年)升台灣府知府,同年兼署彰化縣事。翌年,閩浙總督高其倬參奏,指陳孫魯「雖廉謹有餘,而才具似覺不足,於海外之郡不甚相宜」,之後,奉旨調離台灣,並於雍正九年(1731年),再任泉州府知府。.
查看 嘉義縣城和孫魯
宋永清
宋永清,號澄菴,中國清朝官員,本籍中國山東萊陽,漢軍正紅旗人。監生出身。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宋永清由汀州府武平縣知縣調補台灣府鳳山縣知縣。同年秋至次年以及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曾兩度代理諸羅縣知縣。期間,他擇地興建諸羅縣縣學,重修縣治興隆莊鳳山縣縣學,添建明倫堂與教官廨舍,新建興隆莊鳳山縣義學,並置義學田。且於鳳山縣、諸羅縣廣設社倉,疏濬興隆莊蓮花潭池水以利灌溉。秩滿後,陞任直隸延慶州知州。著有《溪翁詩草》傳世。.
查看 嘉義縣城和宋永清
丘逢甲
丘逢甲(),譜名秉渊,字仙根,一字吉甫,号蛰仙、仲阏、华严子、痛哭生、海东遗民、南武山人,齋號蛰庵、柏莊、自強不息齋、嶺雲海日樓。晚號倉海君,又作滄海君。出生於福建省臺灣府淡水廳銅鑼灣(今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籍屬彰化縣。清朝官員、诗人和教育家。.
查看 嘉義縣城和丘逢甲
市街改正
#重定向 市區改正.
查看 嘉義縣城和市街改正
乙未戰爭
乙未戰爭(1895年5月29日-1895年11月18日;)是臺灣因《馬關條約》被清政府割讓予日本後臺灣各地人民為抵抗日本接收統治而發起的戰爭。 「乙未」是指戰事爆發的1895年,因適逢農曆乙未年而得名。文獻紀載上又稱乙未之役、乙未日軍征臺之役 、乙未之變,日本方面則有臺灣平定作戰()、臺灣平定、臺灣征討()等別稱。該戰爭是以臺灣為主要發生地的戰爭中規模最大的,當時以客家族群作戰最力。 1895年5月29日,負責接收臺灣的日軍部隊從現今新北市貢寮區的澳底登陸,象徵乙未戰爭的開始。日本投入包含近衛師團等正規軍隊的三萬餘名兵力,而臺灣方面除了以臺灣民主國為主的抗日政權外,主要有臺灣人民等自發性組成的抗日義軍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臺灣史》P171,五南圖書公司,台北及劉永福的黑旗軍和唐景崧的廣勇等;合計正規軍約有三萬三千餘名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誌》(靖臺事略),及民兵十萬名。經過大約6個月的戰爭,臺灣民主國第一任總統唐景崧及第二任總統劉永福均逃離臺灣,被劉永福放棄的8000多名清軍和黑旗軍(約3000名)在群龍無首下慌亂的投降,日方認定臺灣民主國已經滅亡,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於11月18日向京都大本營報告:「全島悉予平定」。不過,臺灣人後續仍有一些零星的對抗日本統治的活動,尤其原住民部族的武力抗爭持續將近了20年。 乙未戰爭均造成臺日兩方的大量傷亡,日軍計有515人負傷,164人戰死。另有数千日军感染霍乱等疾病而死,死者中包含領軍的近衛師團陸軍中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以及近衛師團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不過根據相關考證,日軍在傷亡名單上面採取單位互換、戰死改為病死、戰死隱瞞不報與竄改戰死地點等方式來匿報實際作戰陣亡人數,根據《靖國神社志》的資料顯示,不含病死與意外事故死亡,在臺灣戰場被抗日軍民擊斃的日軍最高可能達1,436人鐘至正、張健豐著,《乙未戰爭研究—你所不知道的台灣保衛戰》,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2008年,第80-81頁。。而臺方死傷人數難以估算,依照《臺灣治績誌》論述,「各戰場遺留的屍體在七、八千人以上」;因此乙未戰事陣亡的兵士,至少有14,000人江彥震:(乙未戰爭客家再次展現義民精神),《客家雜誌》,2007年12月1日。.
查看 嘉義縣城和乙未戰爭
张巡
张巡(),字巡,又称张中丞,蒲州河东或邓州南阳人,唐朝县令。天宝十五年(755年),安史之乱中,张巡在以真源(今安徽亳州西)縣令的身分,起兵守雍丘(今河南杞县),抵抗安史之亂的燕军,至德二载(757年),移守睢阳(今河南商丘),与太守许远共同作战,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城破被俘,英勇就义。他以区区两县几千兵力,苦守雍丘、睢阳,二个孤城近二年,显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唐朝政府后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
查看 嘉義縣城和张巡
張丙
張丙(),福建省臺灣府臺灣縣店仔口人(今臺南市白河區)。臺灣清治時期民變領袖。.
查看 嘉義縣城和張丙
張縉雲
張縉雲,中國清朝官員,直隸滿城縣人。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己卯恩科二甲第23名進士。道光二年(1822年)署福建龍巖直隸州知州。道光三年(1823年)任福州府福清縣知縣。道光六年(1826年),任臺灣府嘉義縣知縣。道光十年(1830年)署臺灣府北路番理鹿仔港海防捕盗同知。.
查看 嘉義縣城和張縉雲
彰化縣城
彰化縣城是清朝時管理彰化縣的縣治所在,位於今天的彰化市,緊鄰八卦山,是全臺灣第一座磚城,共有四座城門。今已完全不存。.
查看 嘉義縣城和彰化縣城
佳里區
佳里區位於臺灣臺南市西部,北鄰學甲區,西鄰將軍區,西南連七股區,東鄰麻豆區,南接西港區。縣市合併前為全縣人口最多的鎮。全境地勢平坦,海拔約5.5公尺,境內有將軍溪與七股溪流經。 本區是北門地區鹽分地帶的門戶及政經中心。日治時期以來出了許多鹽分地帶文學家及詩人,被視為臺灣文學重鎮。此外也是西拉雅系平埔族蕭壠社的聚居地,為臺灣最早的西拉雅文化發源地之一。代表作物為牛蒡,有「牛蒡的故鄉」之美譽。.
查看 嘉義縣城和佳里區
包容
包容(Inclusive),含义为“容纳”和“寬恕”,也指社會對不同人士價值觀和文化容忍和尊重的態度,接受他人的過失和缺點。 在大部分情況下還泛指願意接納自己主觀認知中相對非完美的人事物,且給予尊重、欣然接受,並無嫌棄的意味存在,為一個善意或者示好的表現。願意以尊重、友善、包容的心面對社會,也是現代文明中人際關係進步的證明。 另以經濟學角度來解釋,「包容」此行為本身可視為一個,可以依此消彌關係間的資訊不對稱,為一彰顯想與對方交好之善意表現。.
查看 嘉義縣城和包容
嘉義城隍廟
嘉義城隍廟於清治時期在台灣府諸羅縣官府最初創建的城隍廟,也是諸羅城三大古廟之一。當時諸羅縣管轄區域南至新港溪(台南市新市區)、北迄基隆包括宜蘭、花連、台東一帶等,都是諸羅縣城隍爺信仰祭祀範圍內。立廟至此香火鼎盛,所供奉在正殿的城隍爺乃為台灣本土雕刻,神貌呈現細緻莊嚴。該廟宇位於在嘉義市東區民族--吳鳳北路168號,也是見證過嘉義地方歷史以及文化信仰中心,列屬國定古蹟。.
查看 嘉義縣城和嘉義城隍廟
嘉義孔子廟
嘉義孔子廟,是位於臺灣嘉義市東區王田--、嘉義公園的孔廟,於1964年完工,亦開創臺灣孔廟中女性主祭的先例。.
查看 嘉義縣城和嘉義孔子廟
嘉義市
嘉義市(Ka-gī-chhī、鄒語:maibayu),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市,位於臺灣本島西南部的都市,地處嘉南平原北端,全市在北回歸線以北(但極靠近北回歸線),嘉義都會區的中心城市,也是南部第三大城市。全境除東部屬丘陵地帶外,其餘為平原,地勢由東向西緩降。外圍由嘉義縣環繞,古名「諸羅山」,係源自平埔族原住民洪雅族社名之譯音及因嘉義東方諸山羅列,又名「桃城」,因清治時期興築之古城形如桃而得名。 嘉義市是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起點,過往曾因林業的發展而繁榮。由於發展歷史甚早,市區內留有不少古蹟,形成重要觀光資源。地方特產方面,則以火雞肉飯、方塊酥、阿里山羊羹、雪花餅、小饅頭、甘藷、鳳梨酥最為人所知。文化活動上,日治時期以繪畫最為著名,曾有「畫都」之美譽,代表人物有陳澄波等人;近年來則以國際管樂節、覺醒音樂祭最為興盛。在政治上,市長長年由源於黨外運動的「許家班」掌握,故有「民主聖地」之稱,唯隨著中國國民黨籍黃敏惠的當選,政治勢力亦有所轉變,升格為省轄市後,一至八屆市長(正任)皆由女性擔任,在臺灣政壇相當特殊,直到第九屆市長由民主進步黨籍涂醒哲當選,成為嘉義市升格省轄市後首位男性民選市長(首位男性市長為接替許世賢擔任代理市長的省府委員江慶林)。.
查看 嘉義縣城和嘉義市
嘉義仁武宮
嘉義仁武宮為臺灣嘉義市之古蹟,公告於民國八十七年(1998年)4月30日,是一間主祀保生大帝的廟宇。該廟主神據說是在鄭經西征時從今天高雄市仁武區調到諸羅地區鎮守的部隊隨迎來的,諸羅知縣毛鳳綸建廟時即因主神是仁武鎮官兵迎來而將廟名取為「仁武宮」。日治時期由於嘉義市尹川添修平廢合寺廟的措施,使得仁武宮除了開基保生大帝神像與道光年間石香爐等以外的文物全部遺失。.
查看 嘉義縣城和嘉義仁武宮
嘉義公園
嘉義公園(台語:Ka-gī Kong-hn̂g)位於台灣嘉義市東區,中山路與啟明路交口,緊鄰嘉義市立棒球場與嘉義植物園,與嘉義植物園(嘉義樹木園)及中間新闢園區同屬於嘉義都會森林公園之一部分;園區建於1910年(日治時期,明治四十三年)8月26日,初期依山子頂山勢開闢而成,面積268000平方公尺,園內景點包括:噴泉、小西湖、福康安紀功碑、震災紀念碑、一江山紀念碑、21號蒸汽火車頭、十二門古砲、牆之道、陳澄波畫架、嘉義孔子廟、忠烈祠、嘉義神社、射日塔、嘉義市史蹟資料館等,風景雅致,為一著名之休閒勝地,嘉義BRT公車捷運系統並在此設有嘉義公園站。 嘉義公園內的尿尿小童,昔日為白色,現在改為綠色。.
查看 嘉義縣城和嘉義公園
嘉義縣 (清朝)
嘉義縣是清朝在臺灣所設的行政區劃之一,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時為嘉獎林爽文事件中縣民力守縣城之事而將諸羅縣更名而來。 嘉義縣成立後轄域仍有所調整,但仍維持到割臺時才被日本政府規劃改制成「臺南縣嘉義支廳」(實際上臺灣南部的臺南府城被日軍所控制時已改制臺南民政支部嘉義出張所)。.
單瑞龍
單瑞龍,字皞臣,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清朝官員。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壬辰科二甲進士。任福建同安縣知縣,因失察下屬吏員舞弊被革職,發往臺灣鎮總兵奎林處效力。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接替單去非,擔任臺灣府嘉義縣知縣。乾隆六十年(1795年)署彰化縣知縣。.
查看 嘉義縣城和單瑞龍
周鍾瑄
周鍾瑄(),字宣子,貴州貴-筑-(今貴陽花溪)人,祖籍江西廬陵,清朝官員,名士周漁璜族叔。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鄉試第二名舉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任福建省邵武縣知縣。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至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任臺灣府諸羅縣知縣(康熙五十四年到職),任內曾負責主修《諸羅縣志》,去職後民眾感念其德政,於龍湖巖祭祀其肖像。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任臺灣縣知縣。任內周鍾瑄頗有治績,廣造糧倉、埤圳,以利農業。 雍正二年(1724年)滿巡台御史禪濟布,彈劾鍾瑄「加徵耗穀」。雍正七年(1729年)欽差大臣史貽直以貪贓罪判處鍾瑄絞刑,後被清世宗赦免。最後官至江寧知府。.
查看 嘉義縣城和周鍾瑄
关羽
羽(),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今山西省運城市),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漢末三國時劉備的重要將領。與張飛並稱“万人敌”。建安四年(199年),受封汉寿亭侯。赤壁之战後,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後來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围襄樊二城,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一度想迁許都以避其锐。後曹派徐晃前来增援,而东吴背盟,遣陆逊、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景耀三年(260年),蜀汉后主刘禅追谥壮缪侯。 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历代推崇,並且視為神衹膜拜,產生關羽信仰,並傳至日本、朝鮮、越南、琉球等漢字文化圈國家。由于其忠義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二爺、關老爺,又多次被后代帝王褒封,直至武聖,与“文圣”孔子齐名。故也俗稱為(關)聖帝、(關)帝君、(關)聖帝君、關帝、關帝爺等而流傳至今。道教尊為協天大帝、伏魔大帝、翊漢天尊等,漢傳佛教及藏傳佛教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其中儒宗神教奉為五文昌之一而扶鸞信仰者則奉為恩主,故又稱關公為恩主公、山西夫子、文衡聖帝。民間受《三国演义》等传统作品影响,普遍认为关羽与刘备、张飞义结金兰,关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陈寿撰写之《三国志》,将關羽与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合为一传(《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罗贯中的長篇小說《三国演义》又将該五人并称“五虎上将”,前將軍關羽为五虎之首。毛宗岗称其为“三绝”之“义绝”。直至现代,某些社会群体与场合仍常有祭拜关公。.
查看 嘉義縣城和关羽
玄天上帝
天上帝,本稱玄武大帝,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为避讳宋圣祖赵玄朗之名而改称为真武。全稱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玉虛師相金闕化身蕩魔永鎮終劫濟苦天尊,通稱北極玄天上帝。常被簡稱為玄帝、北帝、真武大帝或玄天上帝。其又有玄武神、真武神、元武神、玄武大帝、元天上帝、開天大帝、北極大帝、北極佑聖真君、北極蕩魔天尊等稱;俗稱上帝公、上帝爺公、上帝爺、帝爺、帝爺公等。 其象徵北極星與四象中的玄武,為統理北方之道教大神,北方在五行之中屬水,能統領所有水族與水上事物(故兼海神),因北方在五色中屬於黑色,又稱黑帝。 玄天上帝亦是明朝鎮邦護國之神、降妖伏魔之神、戰神,明朝公家建了許多玄天上帝廟,並由官方祭祀。北帝據說擁有消災解困,治水禦火,護持武運及延年益壽的神力,故頗受擁戴。 在日本佛教真言宗,奉祀北辰之神妙見菩薩,亦作一手持劍,腳踏龜蛇(玄武)之像(有時只踏一大龜),與真武大帝有異曲同工之妙,被視為同一位神祇。 而康元帥與趙元帥玄壇真君同為玄天上帝之護法神。.
查看 嘉義縣城和玄天上帝
王得祿
王得祿(),字百遒,号玉峯,一号慎齋,諡果毅。福建省臺灣府諸羅縣溝尾(今嘉義縣太保市)人,清治時期著名將領,協助平定林爽文事件,擊潰朱濆、蔡牽等海盜勢力,並於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協防澎湖。王得祿生前為官至浙江提督,加太子太保銜。死後追封伯爵,並加太子太師銜,為清治時期官位最高的臺籍官員(再次為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霧峰林家成員)。另外,王得祿墓是全臺最大的私人墓園,也是目前嘉義縣內僅有的兩處國定古蹟之一(另一處為笨港水仙宮)。.
查看 嘉義縣城和王得祿
觀音
#重定向 觀世音菩薩.
查看 嘉義縣城和觀音
諸羅縣
諸羅縣(閩南語:Tsu-lô-Kuān)為臺灣清治時期之行政區劃,1683年明鄭滅亡,經施琅力陳,次年(1684年)4月正式設立臺灣府,隸屬於福建省,並將明鄭時期承天府、天興州、萬年州的行政區域略加調整,改為諸羅縣、臺灣縣、鳳山縣三縣。而諸羅縣承繼了原天興州的善化里、新化里、永定里、開化里等四里。 諸羅縣得名於平埔原住民洪雅族的諸羅山社(Tirosen),諸羅知縣署設於開化里之佳里興(今臺南市佳里區境內),轄區與明鄭時期的天興縣(州)相同,東至大龜佛山,西至大海,南至新港溪與臺灣縣交界,北至雞籠城。 1704年(康熙43年),縣治自佳里興遷移諸羅山,即今嘉義市。 1721年4月爆發朱一貴事件,事件平息後,有鑑於諸羅地方遼闊,鞭長莫及,1723年(雍正元年),割虎尾溪以北增設彰化縣、淡水廳。 1787年(乾隆52年),將諸羅縣改名嘉義縣,縣治諸羅山亦同時改名嘉義。.
查看 嘉義縣城和諸羅縣
许远
許遠(),字令威,杭州盐官县(治所在今浙江省海宁市伊桥乡)人。唐朝地方官员。 安史之乱时为睢阳郡太守,与張巡死守睢阳城而知名。城破被送至洛阳,后被杀害。與張巡並稱「雙忠」,在中國各地被廣泛地奉祀為神,在閩南,泉州安溪人奉其為鄉土保護神之一。.
查看 嘉義縣城和许远
鳳山縣 (臺灣)
#重定向 鳳山縣 (清治時期).
鳳山縣舊城
鳳山縣舊城,又稱左營舊城,位於台灣高雄市左營區。由於清代左營地區劃歸鳳山縣管轄,故稱為鳳山縣城,原先為土城。現今看到的舊城(石城)是道光五年(1825年)由土城改建,道光6年(1826年)完工。由於後來林爽文事件時,於南部呼應起事的莊大田勢力攻破鳳山縣城(土城),之後官署等遂移往埤頭街(今鳳山區)又蓋了一座鳳山縣新城,因此相對於「新城」,左營舊城就被稱為「舊城」。左營舊城在臺灣的築城歷史中,具有許多特殊之處。 東門、南門、北門及城牆、護城濠及北門外之鎮福社及拱辰井現為國定古蹟。民國100年,位於左營中正路及左營大路中之三角公園內的城牆遺跡與西自助新村內的西門段城牆遺構被當時的行政院文建會(後改為文化部)指定,納入國定古蹟範圍。 民國103年3月,西自助新村拆除過程中發現西門城門座以及城牆遺跡,並於103年5月提報至文化部,請其審議指定為國定古蹟鳳山縣舊城範圍。.
查看 嘉義縣城和鳳山縣舊城
臺南市
臺南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位於臺灣西南部的都市,其西面臨臺灣海峽、東面臨阿里山山脈、北面與嘉義縣鄰接 、南面與高雄市鄰接。面積約2,191.65平方公里,為平原區比例最大,地形最平緩的城市,設籍人口約188.5萬人,為中華民國六個直轄市之一。臺南市區的建城歷史可上推至1620年代,為臺灣最早建立的城市。爾後從荷治時期到清治末期將巡撫衙門遷至臺北為止,臺南一直都是臺灣的首府,遂有「古都」之稱;清代設臺灣府治於此得名「府城」,臺南市在19世紀時為臺灣的政治、經濟、金融中心。現今則為南臺灣學術、教育之中心,包括中央研究院、國家圖書館、科學園區南部分址均位在臺南。依據平面媒體民調,台灣縣市競爭力排名,臺南市已連續3年高居全台第二名。現以小吃、夜市商圈、旅遊度假、古蹟文化、娛樂流行吸引觀光人潮。並以宜居、樂活城市著稱。.
查看 嘉義縣城和臺南市
臺灣清治時期
臺灣清治時期是指臺灣及澎湖由清朝統治的時期,在台灣歷史上又稱作清領時期、清據時期,從1683年清廷派施琅發兵攻滅南明勢力明鄭王朝起,至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為止,共212年,為台灣歷史到目前為止持續時間最長的分期。 清朝初期繼承明朝的觀念,視台灣為化外之地,未入版圖,明鄭王朝末任君主鄭克塽降清以後,康熙對台灣棄守問題詢問朝中官員;而朝中官員對於台灣是否收入版圖,分成兩派。反對收入版圖的官員認為:台灣遠在海外,人口稀少,防守不易,不如放棄台灣,只保留澎湖做為東南諸省的軍事屏障,把台灣島上的移民全部遷回中國大陸;贊成收入版圖官員中,以征台將領施琅的意見最為有力,認為:台灣土地肥沃,從戰略的角度來看,可以擔負起防衛東南各省的戰略位置,避免台灣再度成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即使需耗用國家經費,也應保住台灣。1684年,康熙在統整思考兩派意見後,接受施琅等贊成派官員意見,決定將台灣納入版圖。 清朝將台灣納為領土後,最初劃為福建省的一部分,對台灣並不積極治理,導致台灣作為法外之地,動亂頻仍;清朝禁止人民移民台灣,然而偷渡者絡繹不絕,也禁止原漢通婚,但對平埔族人採取強制漢化的政策。平埔族人若不接受漢化,除了課以重稅之外,每年還必須強制勞役。在這種殖民政策之下,經過大約一世紀的1770年代,平埔族幾乎全部被漢化了,失去了自己的語言與文字,成為今日台灣人的祖先之一。1874年發生牡丹社事件後,使清廷體認到台灣的重要性,自此開始進行增設府縣、經濟現代化等積極建設,並於1885年將台灣建省。由於甲午戰爭的失敗,清廷在1895年4月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永久割讓給日本。歷經臺灣民主國的短暫抵抗後,台灣在同年6月進入五十年的日本統治時期。.
查看 嘉義縣城和臺灣清治時期
陳元光
陳元光(Tân Goân-kong;),字廷炬,號龍湖,唐朝將領,曾任漳州刺史兼任漳浦縣令。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縣)人。父親陳政,母親吐萬氏。墓呈圓丘形,墓前碑文為:「唐開漳陳將軍墓」。 漳州、潮汕与畲族史上的關鍵人物。福建漳州人與臺灣和新加坡的漢族閩南漳州移民後代,均尊稱其為開漳聖王(閩南語:Khai-tsiang Sìng-ông)。.
查看 嘉義縣城和陳元光
陸鶴
(),字西溟,號敬齋,浙江海鹽縣人,清朝官員。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丁酉科舉人。雍正十一年(1733年)任臺灣府諸羅縣知縣,任內曾環城栽種刺竹,以加強城池防衛。因丁憂離職。乾隆八年(1743年)任台灣澎湖通判。范咸主修的《重修臺灣府志》中有他的記載。.
查看 嘉義縣城和陸鶴
林爽文事件
林爽文事件為台灣清治時期三大民變之一,由天地會領袖林爽文發動的一場抗清行動。.
查看 嘉義縣城和林爽文事件
李倓
李倓可以指:.
查看 嘉義縣城和李倓
歇山顶
歇山顶,即歇山式屋顶,宋朝称九脊殿、曹殿或厦两头造,清朝改今称,又名九脊顶。為中国古建筑屋顶样式之一,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歇山頂亦有傳入東亞其他地區,日本稱為入母屋造(假名:いりもやづくり)。.
查看 嘉義縣城和歇山顶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查看 嘉義縣城和清朝
朱一貴
朱一貴(),小名祖,福建漳州長泰人,是台灣清治時期首位大型武裝起義舉事者、清治三大民變朱一貴事件的發動人。舉事期間,定國號為「大明」,建元永和,並受眾人擁戴為中興王,自稱義王,世人俗稱鴨母王、鴨母皇帝。.
查看 嘉義縣城和朱一貴
戴潮春事件
戴潮春事件,或作「戴萬生事件」。台灣清治時期三大民變之一,也是時間最久者,自1862年起事至1865年平定,共歷時四年多。事件起因乃官府鎮壓天地會(又名八卦會)所致,影響範圍北至大甲,南至嘉義,遍佈整個台灣中部。雖然起事者為戴潮春,但與事者中包含各地地主,其中以林日成、洪欉等最有勢力。 由於當時清廷正與太平天國交戰,無力理會台灣民變,加上參與事件者包含各地大小地主,在起事當地頗具影響力,因此初期清朝僅能依靠霧峰林家等地方鄉勇勢力抵抗。直到1863年丁曰健與林文察相繼赴台參戰後,戰情才急轉直下,於1865年初結束。 戴潮春事件之後,霧峰林家因建立軍功,獲得大量的田產與樟腦專賣權,一躍而成為中台灣最有勢力的家族。.
查看 嘉義縣城和戴潮春事件
1906年梅山地震
梅仔坑地震,或稱梅山地震,是指1906年3月17日於台灣時間(UTC+8)凌晨6時43分於日屬臺灣嘉義廳打貓東頂堡梅仔坑庄(今嘉義縣梅山鄉)一帶因陳厝寮、梅山斷層錯動而發生的黎克特制7.1級強烈有感地震。而自臺灣有文獻記載以來,這場地震的死亡總人數為史上第三慘重,至少有1258人遇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