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嘉義之役

指数 嘉義之役

嘉義之役(英文:Battle of Chiayi)發生於1895年10月9日,是乙未戰爭中發生在現今臺灣嘉義縣一場重要的抗日戰役,該戰役最後由日方取得勝利。.

32 关系: 吳彭年吳湯興大甲區大林鎮 (台灣)大日本帝國客家乙未戰爭伏見宮博恭王彰化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嘉義縣八卦山八卦山之役火砲瘟疫疾病黑旗軍近衛師團臺灣臺灣民主國臺灣日治時期英语苗栗雲林縣抗日李惟義游击战清军澎湖机枪斗南鎮日本军

吳彭年

吳彭年可以指:.

新!!: 嘉義之役和吳彭年 · 查看更多 »

吳湯興

吳湯興(客家語:Ng11 Tong24-hin24;),字紹文,臺灣苗栗銅鑼灣客家人,乙未戰爭抗日人士、義勇軍大統領(即民兵總司令)。.

新!!: 嘉義之役和吳湯興 · 查看更多 »

大甲區

大甲區,中華民國臺中市市轄區之一,位於臺中市西北角。地形主要以大甲扇狀平原為主,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在產業發展上,農業為臺中市第二大蔬菜生產區,重要產物有芋頭與稻米等,工業則主要以金屬製品、機械設備製造與腳踏車工業所形成的產業聚落為主。每年農曆三月的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名列世界三大宗教活動之一。.

新!!: 嘉義之役和大甲區 · 查看更多 »

大林鎮 (台灣)

大林鎮(台灣話:Tōa-nâ-tìn)位於臺灣嘉義縣北部,南接民雄鄉,西鄰溪口鄉,東鄰梅山鄉,北鄰雲林縣大埤鄉、斗南鎮、古坑鄉,面積約64平方公里,為嘉義縣北方的門戶及地方中心,主要吸引溪口及梅山兩鄉為主。近年開始興建大埔美精密機械園區對於地方發展及人口成長,有相當大的影響。近年來,由於南華大學、崇仁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慈濟醫院的設立,鎮上平日流動人數超過四萬人,並與緊臨之嘉義都會區屬同一生活圈,鎮內往嘉義都會區內之通勤比例相當高。.

新!!: 嘉義之役和大林鎮 (台灣) · 查看更多 »

大日本帝國

#重定向 大日本帝国.

新!!: 嘉義之役和大日本帝國 · 查看更多 »

客家

#重定向 客家民系.

新!!: 嘉義之役和客家 · 查看更多 »

乙未戰爭

乙未戰爭(1895年5月29日-1895年11月18日;)是臺灣因《馬關條約》被清政府割讓予日本後臺灣各地人民為抵抗日本接收統治而發起的戰爭。 「乙未」是指戰事爆發的1895年,因適逢農曆乙未年而得名。文獻紀載上又稱乙未之役、乙未日軍征臺之役 、乙未之變,日本方面則有臺灣平定作戰()、臺灣平定、臺灣征討()等別稱。該戰爭是以臺灣為主要發生地的戰爭中規模最大的,當時以客家族群作戰最力。 1895年5月29日,負責接收臺灣的日軍部隊從現今新北市貢寮區的澳底登陸,象徵乙未戰爭的開始。日本投入包含近衛師團等正規軍隊的三萬餘名兵力,而臺灣方面除了以臺灣民主國為主的抗日政權外,主要有臺灣人民等自發性組成的抗日義軍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臺灣史》P171,五南圖書公司,台北及劉永福的黑旗軍和唐景崧的廣勇等;合計正規軍約有三萬三千餘名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誌》(靖臺事略),及民兵十萬名。經過大約6個月的戰爭,臺灣民主國第一任總統唐景崧及第二任總統劉永福均逃離臺灣,被劉永福放棄的8000多名清軍和黑旗軍(約3000名)在群龍無首下慌亂的投降,日方認定臺灣民主國已經滅亡,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於11月18日向京都大本營報告:「全島悉予平定」。不過,臺灣人後續仍有一些零星的對抗日本統治的活動,尤其原住民部族的武力抗爭持續將近了20年。 乙未戰爭均造成臺日兩方的大量傷亡,日軍計有515人負傷,164人戰死。另有数千日军感染霍乱等疾病而死,死者中包含領軍的近衛師團陸軍中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以及近衛師團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不過根據相關考證,日軍在傷亡名單上面採取單位互換、戰死改為病死、戰死隱瞞不報與竄改戰死地點等方式來匿報實際作戰陣亡人數,根據《靖國神社志》的資料顯示,不含病死與意外事故死亡,在臺灣戰場被抗日軍民擊斃的日軍最高可能達1,436人鐘至正、張健豐著,《乙未戰爭研究—你所不知道的台灣保衛戰》,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2008年,第80-81頁。。而臺方死傷人數難以估算,依照《臺灣治績誌》論述,「各戰場遺留的屍體在七、八千人以上」;因此乙未戰事陣亡的兵士,至少有14,000人江彥震:(乙未戰爭客家再次展現義民精神),《客家雜誌》,2007年12月1日。.

新!!: 嘉義之役和乙未戰爭 · 查看更多 »

伏見宮博恭王

伏見宮博恭王(),日本的皇族、海軍軍人。伏見宮貞愛親王王子。議定官、軍令部總長、元帥海軍大將・大勲位・功一級。初名愛賢(なるかた)王,出继華頂宮,后改名博恭。博恭王是伏見宮貞愛親王的長子,初名愛賢。由於他是貞愛親王的庶子,伏見宮宗家有嫡子而無權繼承伏見宮,湊巧適逢博厚親王夭折,他被指定去繼承華頂宮。後來,伏見宮家原定繼承的邦芳王健康狀況不佳,他在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以長子名義復歸伏見宮。他在1923年父親逝世後成為第23代伏見宮。 日俄战争中担任連合艦隊旗艦三笠号分隊長,參加黃海海戰,在战傷上負伤。1904年返回继承伏见宫,称伏见宫博恭王。1910年后历任朝日号、伊吹号大佐舰长,橫须橫镇守府少將艦隊司令官、海军大學校长、第二战队司令、第二舰队中將司令、军事參议官。1922年47岁就成为海军大將,升迁速度之快,在日本帝國海军中空前绝后。1924年任佐世保鎮守府司令長官,1932年任海軍軍令部長、將官會議議員,并进入元帅府,成为日军第一对元帅父子(第二对是寺内正毅/寺内寿一父子)。1933年伏见宫接替條约派的谷口尚真出任海军军令部总长,和陆军总參谋长闲院宫载仁亲王分掌海陆两军。总长任内,与永野修身一起积极强化海军;推动日德海军合作。 1946年(昭和21年)8月16日死去。.

新!!: 嘉義之役和伏見宮博恭王 · 查看更多 »

彰化

彰化可以指:.

新!!: 嘉義之役和彰化 · 查看更多 »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弘化四年二月十六日-明治二十八年十月二十八日,即),德川幕府末期至明治時代的日本皇族、日本陸軍軍人,他是伏見宮邦家親王的第9子,生母是堀内信子。幼名滿宮(みつのみや)。 曾赴普魯士留學,任中將近衛師團長,一般稱之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或能久親王。乙未戰爭攻臺時死亡,追贈大將。.

新!!: 嘉義之役和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 查看更多 »

嘉義縣

嘉義縣是臺灣的縣,位於臺灣本島西南部,全境環繞嘉義市,西邊濱臨臺灣海峽,東邊以阿里山山脈以及玉山主峰接壤,東北邊與南投縣相鄰,南邊以八掌溪與臺南市相鄰,東南邊與高雄市相鄰,北邊以北港溪、石龜溪與雲林縣相鄰,北回歸線通過縣境南部。縣治位於太保市,嘉義縣內轄有2市、2鎮、14鄉(含1個山地鄉),共有18個鄉鎮市。境內的民雄鄉、水上鄉、中埔鄉及太保市為嘉義都會區的衛星城市。 嘉義縣古名「諸羅縣」(Tsu-lô-kuān),地處嘉南平原,為重要農業產區。境內水利建設堪稱完備,土地肥沃,以農產聞名,沿海地區為重要漁業產區,為國內重要產地,加以阿里山的森林資源,曾盛極一時。經時代變遷,阿里山成為國際著知名的觀光風景區、縣內之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則為國際知名的博物館、高跟鞋教堂為獲得金氏世界紀錄之全球最大高跟鞋形建築。觀光業、工業及農漁業皆為縣內重要產業。.

新!!: 嘉義之役和嘉義縣 · 查看更多 »

八卦山

八卦山可能是:;山名:.

新!!: 嘉義之役和八卦山 · 查看更多 »

八卦山之役

八卦山之役,又稱彰化之役是乙未戰爭中發生在現今臺灣彰化縣八卦山的一場抗日戰役,為這場戰爭中最大的正面會戰,最終造成臺灣客家民軍領袖吳湯興和浙江人黑旗軍吳彭年等人陣亡,而彰化地區也因而成為日軍控制區。.

新!!: 嘉義之役和八卦山之役 · 查看更多 »

火砲

#重定向 大砲.

新!!: 嘉義之役和火砲 · 查看更多 »

瘟疫

瘟疫,指大型且具有傳染力又會造成死亡的流行病,在廣大區域或全球多處傳染人或其他物種。現代醫學衛生發達,許多會造成大量死亡的瘟疫都有效控制為流行病等級。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大流行病的出現應符合下列條件:.

新!!: 嘉義之役和瘟疫 · 查看更多 »

疾病

病是生物在一定原因的损害性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是特定的異常病理情形,而且會影響生物體的部份或是所有器官。一般會解釋為「身體病況」(medical condition),而且伴隨著特定的症狀及醫學徵象。机体对病因所引起的损害发生一系列抗损害反应;自稳调节的紊乱,损害和抗损害反应,表现为疾病过程中各种复杂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可使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发生障碍,从而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特别是对环境适应能力和体力减弱甚至丧失。 疾病有致病原因,可能是由外在因素而造成,例如傳染病,也有可能是因為內在的機能不良而導致,例如自體免疫疾病。但疾病不一定是由单一因素引起。致病的原因往往因为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体;它是有规律的发展过程。疾病导致一系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由此而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这是认识疾病的基础。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但不同的疾病又在一定部位(器官或系统)有它特殊的变化。生病时,机体内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平衡关系和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受到破坏,机体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降低,体力减弱或丧失。 對人類而言,疾病一般會用來泛指會造成疼痛、異常行為甚至死亡的條件。在此定義下,疾病有時也包括受傷、身心障礙、功能失調、症候群、感染、獨立的症狀、特異的行為等。不過在其他領域可能會有不同的分類。疾病不一定只影響人的生理,灳會對人的情緒造成影響,患有某一疾病可能會影響人的生活態度及人格。 由於疾病造成的死亡會歸類為。疾病可以分為四類:病原類疾病、营养缺乏類疾病、遺傳類疾病及心理類疾病。疾病也可以用傳染病及非傳染病來分類。造成最多人死亡的疾病是冠狀動脈疾病,再來是及。.

新!!: 嘉義之役和疾病 · 查看更多 »

黑旗軍

黑旗軍,是19世纪末的以钦州人刘永福为首的一支民间地方武装,其人數大約為三千人左右。該軍隊以北斗七星黑旗为战旗,因以得名。.

新!!: 嘉義之役和黑旗軍 · 查看更多 »

近衛師團

近卫师团,原为日本天皇的近卫军,有衛戍帝都之職分,是日本在二次大战前的17个常备主力师团之一,最著名的一任师团长为北白川宫能久亲王。.

新!!: 嘉義之役和近衛師團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新!!: 嘉義之役和臺灣 · 查看更多 »

臺灣民主國

臺灣民主國是1895年短暫存在於臺灣的共和制政權,亦稱為福爾摩沙共和國(Republic of Formosa)。中國清朝在甲午戰爭戰敗後,被迫於該年4月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與周邊島嶼割讓予日本,遭到臺灣住民強烈反對,臺灣部分仕紳因而鼓動前清臺灣巡撫唐景崧在該年5月25日宣布建國,並由唐景崧擔任首任大總統。然而在隨後因日方接收臺灣而起的乙未戰爭中,其中部分民兵首先叛變,臺北遭到佔領,唐景崧不久後便逃亡廈門,第一共和迅速瓦解。該年6月下旬,劉永福被選出任第二任大總統,以臺南為基地建立第二共和,並以大天后宮為總統府。但劉永福亦於該年10月19日西渡中國大陸,兩日後臺南遭日軍攻陷,臺灣民主國滅亡,歷時僅150天。連雅堂,《台灣通史》卷四,獨立紀,118頁儘管台日軍隊有數場激戰,日軍傷亡以病死者多。 臺灣民主國是臺灣住民為了引起國際社會牽制日本統治而建立的,由年號定為「永清」便可看出其本質上奉清朝為宗主,並於獨立時闡明事成後(驅逐日本人)將回歸清朝統治。台湾民主国的合法性并没有得到任何国家承认,另有一種說法是:連清廷方面也不支持臺灣民主國,並曾跟唐景崧警告過他不要節外生枝。.

新!!: 嘉義之役和臺灣民主國 · 查看更多 »

臺灣日治時期

#重定向 台灣日治時期.

新!!: 嘉義之役和臺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英语

英语(English,)是一种西日耳曼语言,诞生于中世纪早期的英格兰,如今具有全球通用语的地位。“英语”一词源于迁居英格兰的日耳曼部落盎格鲁(Angles),而“盎格鲁”得名于临波罗的海的半岛盎格里亚(Anglia)。弗里西语是与英语最相近的语言。英语词汇在中世纪早期受到了其他日耳曼族语言的大量影响,后来受罗曼族语言尤其是法语的影响。英语是将近六十个国家唯一的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它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和新西兰最常用的语言,也在加勒比、非洲及南亚的部分地区被广泛使用。它是世界上母语人口第三多的语言,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英语是学习者最多的第二外语跟學習者最多的第一外語,是联合国、欧盟和许多其他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它是使用最广泛的日耳曼族语言,至少70%的日耳曼语族使用者说英语。 英语有1400多年的发展史。公元5世纪,盎格魯-撒克遜人把他们的各种盎格鲁-弗里西语方言带到了大不列顛島,它们被称为古英语。中古英语始于11世纪后期的诺曼征服,这一时期英语受到了法语的影响。15世纪末伦敦对印刷机的采用、《钦定版圣经》的出版及元音大推移标志了近代英语的开端。通过大英帝国对全球的影响,现代英语在17世纪至20世纪中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通过各种印刷和电子媒体,随着美国取得全球超级大国地位,英语已经成为了国际对话中居领导地位的世界語言。它还是许多地区和行业(如科学、导航、法律等)的通用语。 现代英语和很多其他语言相比屈折变化较少,更多地依靠助動詞和语序来表达复杂的时态、体和语气,以及被動語態、疑问和一些否定。英语的各种口音和方言在发音和音位方面有显著差异,有时它们的词汇、语法和拼法也有所不同,但世界各地说英语的人能基本无碍地沟通交流。.

新!!: 嘉義之役和英语 · 查看更多 »

苗栗

苗栗,可以指:.

新!!: 嘉義之役和苗栗 · 查看更多 »

雲林縣

雲林縣(Hûn-lîm-koān;Yùn-lìm-yen)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有「農業首都」之稱,位於臺灣本島中部偏南,西邊濱臨臺灣海峽,東邊以斗六丘陵與南投縣相隔,南邊以北港溪、石龜溪與嘉義縣相鄰,北邊以濁水溪與彰化縣相鄰,共有1市5鎮14鄉,縣政府設於斗六市。荷治時期,雲林為荷蘭東印度公司之海防要塞。1622年明朝海盜顏思齊與其部將鄭芝龍等登陸大笨港地區,為臺灣最早的大陸漢族移民拓墾。雲林縣大部縣域位處臺灣西部的嘉南平原上。特產有文旦、茂谷柑、雲頂茶、酸菜、西瓜、木瓜、甜瓜、軟枝楊桃、濁水米、醬油等。山區的古坑鄉發展出咖啡產業。雲林縣以農漁業、糖業為主要產業,青壯年人口外移,第二、三級產業在臺灣西部各縣市中規模較小,然而縣內有全國最大的石化工業區。.

新!!: 嘉義之役和雲林縣 · 查看更多 »

抗日

抗日指抵抗日本的武力行動,通常語境下指的是抗日戰爭。廣義中,它既可能是戰爭形式(見抗日戰爭),也可能是尚不構成戰爭的一般暴力抵抗或者武裝衝突,例如在臺灣發生的乙未戰爭、西來庵抗日戰爭與霧社抗日戰爭。.

新!!: 嘉義之役和抗日 · 查看更多 »

李惟義

李惟義,,曾參與臺灣的抗日乙未戰爭。 李惟義原為湖南武秀才出身,1859年投效軍營,1861年起因戰功歷經守備,都司,游擊,參將,副將,總兵,後並因永州建立戰功,獲賞頂戴花翎(提督銜),長年率新楚軍駐守於湖南。 1886年,李惟義前往台灣,協助章高元、林朝棟等人平定罩蘭武榮社亂事。1895年,清因甲午戰爭戰敗,割台予日本,台日爆發乙未戰爭。戰爭期間,李惟義曾參與臺方軍隊對抗日本帝國軍。其中,在八卦山戰役中,李惟義與吳湯興、徐驤等將領率領三千至五千人共同防守八卦山與彰化城。.

新!!: 嘉義之役和李惟義 · 查看更多 »

游击战

游击战是非正规作战,游击战一词来自18世纪的西班牙语guerra(戰爭)的縮小詞guerrilla,意为“小战”,这一词在后来的半岛战争(1808年-1814年)也出现过。游击战以多發性主動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及融入群众裡。 游击战在史前或许就出现过,但直到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才有实据。在后来的古典中国也出现过,比如公元前512年的吴楚之战中,就有游击性质的作战行动。相传为黄帝风后撰写的《握奇经》认为:“游军之形,乍动乍静,避实击虚,视赢挠盛,结陈趋地,断绕四经。”对游击部队的作战行动,作了生动的描述。实际意义上的游击战,直到近代才出现。.

新!!: 嘉義之役和游击战 · 查看更多 »

清军

清军、清兵、清朝军队指,自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后金至1912年清帝逊位时,清朝政府所有及效忠于它的武装力量。兵种以陆军为主,兼有水师。.

新!!: 嘉義之役和清军 · 查看更多 »

澎湖

#重定向 澎湖縣.

新!!: 嘉義之役和澎湖 · 查看更多 »

机枪

機槍或稱機關槍、機關銃(Machine gun),指全自動,可快速連續發射的槍械,可能是固定式的,也可能是活動式的,其子彈會由彈鏈或是彈匣連續填充,並且發射,每分鐘約有300至1800發子彈。 機槍通常分為輕機槍、中型機槍、通用機槍、重機槍等幾種。自動火器除了機槍外,還有冲锋枪、突击步枪、戰鬥步槍、自動霰彈槍、全自動手槍等,口徑20毫米以上的叫「機炮」(autocannons)。 機槍為了滿足連續射擊的穩定需要,通常備有兩腳架及可安裝在三腳架或固定槍座上,主要發射步槍或更大口徑(12.7mm/14.5mm)的子彈,能快速連續射擊,以掃射為主要攻擊方式,透過綿密火網壓制對方火力點或掩護己方進攻。除了攻擊有生目標之外,也可以射擊其他無裝甲防護或薄裝甲防護的目標。輕機槍的重量較輕,可以手持射搫,不過若以臥式的姿勢射擊,效果會比較好。機槍和自動槍隻的差異主要在口徑(機炮的口徑在20mm以上),另一個差異是所發射的是傳統的子彈、炮彈、散彈槍的彈藥、或是爆炸彈等。像發射霰彈的全自動槍隻會稱為的自動霰彈槍,發射大口徑彈藥的則會稱為機炮或是自動榴弹发射器(榴弹機槍)。冲锋枪則是手持式的自動武器,發射一般手槍口徑的子彈。機槍和冲锋枪、機炮不同,機槍像步槍一樣,有很高的槍管/口徑比(表示其槍管很長,子彈口徑小)。機槍在本質上就是一把全自動的步槍,而機槍和戰鬥步槍的不同點在於是否有可快速拆卸的槍管、重型槍管或是其他的冷卻系統。戰鬥步槍及突击步枪可以進行全自動的射擊,因為不是為了全自動射擊而設計,會有槍管過熱的問題。大部份的機槍也使用彈鏈及開放式槍機架構,和步槍的設計不同。 在一般的法律和口語中,機槍泛指可連發槍械。在中,只要一次扣動扳機時可以發射一次以上的就算是機槍、和口徑無關。美國公民持有機槍不會違反任何聯邦法律,在許多州也是合法的,不過依需登記為,而且需要繳納印花稅。不過1986年的Hughes修正案禁止針對市民製造機槍,因此只有在此時間之前就已製作的槍才能合法交易及移轉。.

新!!: 嘉義之役和机枪 · 查看更多 »

斗南鎮

斗南鎮是臺灣雲林縣的一個行政區,位於雲林縣南端,是雲林的交通中心,氣候溫和且境內交通四通八達,為雲林地區重要農業鄉鎮之一。.

新!!: 嘉義之役和斗南鎮 · 查看更多 »

日本军

日本軍(),簡稱日軍,廣義上是指日本的國家軍隊,但通常指大日本帝國時期(明治維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日本軍隊,包含日本陸軍與日本海軍。其又稱“皇军”(),即天皇统领下的军队;此外,另有帝國陸海軍、大日本軍、官軍等稱呼。為了與戰後的自衛隊區別,有時亦以舊日本軍、舊軍稱呼。最高统帅为天皇,軍政事務分由陸軍部與海軍部掌理(均為日本內閣機關),軍事指揮則分由陆军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負責。其無獨立的空軍,陸軍與海軍擁有各自的空中武力部隊。.

新!!: 嘉義之役和日本军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