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員林神社

指数 員林神社

員林神社位於臺灣彰化縣員林市的百果山風景區內,昭和5年(1930年)九月動工,隔年三月完成,3月29日舉行鎮座式。員林神社原為無格社,昭和17年(1942年)列格為鄉社,是日治時期員林郡的神社之一。員林神社祭祀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民國49年(1960年),員林神社本殿拆毀,改為「浩然台」,做為忠烈祠之用,內部陳設「明延平郡王靈位」、「國軍陣亡將士靈位」及「國民革命先烈靈位」。神社參道上的鳥居已經被改為中國式的牌坊,但參拜道兩旁仍保留原有之石燈籠、銅馬及高麗犬。神社改建忠烈祠期間,銅馬曾一度被移至員林公園存放,後來又移回原址。石燈籠上代表日本皇室的菊花改為梅花圖案。民國95年(2006年),彰化縣文化局將員林神社列入「歷史建築」名錄。.

目录

  1. 19 关系: 台灣神社列表大國主少彥名彰化縣忠烈祠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國魂員林市員林公園員林郡百果山菊属近代社格制度開拓三神臺中州臺灣臺灣日治時期1930年

台灣神社列表

臺灣神社列表所列者為日本統治臺灣50年期間於臺灣各地所興建的神社,日本官方於臺灣各州廳認定的神社共68座,若包括其他非官方認定的神社或神社之遙拜所在內則神社總數超過200座,目前全皆已拆除及改建。 最初主要是在臺灣平地的重要街庄與日本移民村興建神社,後來逐漸往漢人聚落與原住民居住地區(當時稱「蕃地」)興建,而由於原住民的聚落多稱為「某某社」(如霧社、新港社、大肚社等),為了不與神社的「社」字混淆,在1924年(大正13年)4月公布的「總內第1132號文」——〈關於神社及社之辦理條款〉(神社及社ノ取扱ニ關スル件)中的第十一條便指出當有不易分辨的情形時,改用「祠(平假名讀作やしろ)」代替神社的「社」,是以設在原住民居住地區的神社多稱為「某某祠」。.

查看 員林神社和台灣神社列表

大國主

大國主是日本神話中在出雲神話出現的國津神。.

查看 員林神社和大國主

少彥名

少彥名(スクナビコナ或スクナヒコナ)或少彥名命(スクナビコナノミコト)乃《日本書紀》之寫法,《古事記》作少名毘古那神,另有須久那美迦微、少日子根、少名毘古那、宿奈毘古那命、須久奈比古命、小比古尼命等別名,祂是日本神話中的神祇。.

查看 員林神社和少彥名

彰化縣

彰化縣(Tsiang-huà-kuān;Chông-fa-yen)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有「臺灣米倉」之稱,位於臺灣本島中部,東邊以八卦山脈與南投縣接壤,西邊濱臨臺灣海峽,南邊以濁水溪與雲林縣為界,北邊以烏溪與臺中市為界。彰化縣古稱「半線」,地形上以平原為主,北邊屬於彰化平原,南邊則是濁水溪扇狀平原。彰化縣是臺灣本島面積最小的縣,是臺灣人口第一大縣,也是臺灣設籍人口唯一超過百萬人的縣市。本縣常與臺中市及南投縣合稱中彰投地區,或與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等三縣市合稱彰雲嘉地區。.

查看 員林神社和彰化縣

忠烈祠

忠烈祠,或稱忠魂祠、英烈祠、英魂祠、英靈祠、忠烈廟、忠烈祠、昭忠祠、顯忠祠、褒忠祠等,是祠廟的一種,為歷代褒揚忠義精神,建祠追祀為國殉難忠臣烈士之獨立建築物,祠名「忠烈」、「忠魂」等。除了專門為供奉忠臣烈士而興建的祠廟外,亦有些是以其他建築改建而成,如神社。由於儒家提倡忠、義等品德,興建忠烈祠除紀念和奉祀殉國忠臣烈士外,還有著道德教化的作用。.

查看 員林神社和忠烈祠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弘化四年二月十六日-明治二十八年十月二十八日,即),德川幕府末期至明治時代的日本皇族、日本陸軍軍人,他是伏見宮邦家親王的第9子,生母是堀内信子。幼名滿宮(みつのみや)。 曾赴普魯士留學,任中將近衛師團長,一般稱之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或能久親王。乙未戰爭攻臺時死亡,追贈大將。.

查看 員林神社和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國魂

國魂(くにたま)是神道的觀念之一,國(令制國)或國土的神格化。也寫作國靈。別名「大國魂神」、「大國魂命」。.

查看 員林神社和國魂

員林市

員林市位於臺灣彰化縣中部偏東位置,建城於1728年(清雍正六年),2015年8月8日改制為縣轄市「員林市」,彰化縣政府民政局自治行政科,2015-08-09查閱。在改制成縣轄市前,其前身是「員林鎮」,因曾經多次成為臺灣人口最多的鎮,故有「全臺第一大鎮」名號。 員林市人口目前接近12.5萬人,就人口數而言,是彰化縣第二大行政區(僅次於縣治彰化市)、南彰化地區經濟及文化中心、全國第四大縣轄市(次於彰化縣彰化市、屏東縣屏東市、新竹縣竹北市)。.

查看 員林神社和員林市

員林公園

員林公園位於彰化縣員林市,是市內較具規模的公園,園內有知名的縣定古蹟興賢書院及前台中縣長于國楨紀念碑。員林公園在員林市公所對面,緊鄰員林市老人會館及救國團員林青年育樂中心。 1924年,在日本殖民政府的壓力下,興賢書院第二任管理人張清華等四人簽訂切結書,書院週邊土地提供給員林街役場(今員林市公所)作為公園用地永久無償使用。公園中挖掘水池以便火災救火之用。.

查看 員林神社和員林公園

員林郡

員林郡(いんりんぐん)為台灣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該郡隸屬臺中州。 員林郡役所設於員林街。員林郡管轄員林街、溪湖街、田中街、大村-庄-、埔鹽-庄-、坡心-庄-、永靖-庄-、社頭-庄-、二水-庄-。轄域即今彰化縣員林市、溪湖鎮、田中鎮、大村鄉、埔鹽鄉、埔心鄉、永靖鄉、社頭鄉、二水鄉等地。.

查看 員林神社和員林郡

百果山

果山位於台灣彰化縣員林市東側,隸屬於參山國家風景區。百果山與八卦山、松柏嶺是八卦山風景區的三大遊憩系統,是員林的後花園。.

查看 員林神社和百果山

菊属

菊屬(學名:Chrysanthemum)俗称菊花,别名寿客、金英、黄华、秋菊、陶菊等,是菊目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一个属。其下約有40個種,其中大多数原产于東亞,其變異中心在中國。Liu, P. L., et al.

查看 員林神社和菊属

近代社格制度

近代社格制度是大日本帝国(1868年~1945年),以律令制下延喜式的規定為藍本而新創的社格(神社等級)制度。 日本国(1945年~現在)基於政教分離原則而廢除了該制度,但時至今日「舊社格」一詞仍被用以表示神社等級。.

查看 員林神社和近代社格制度

開拓三神

開拓三神(かいたくさんじん)是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等三位神祇的合稱,祂們是日本神話中代表國土經營的守護神。 大國魂命別名國魂神,代表國土的經營與支配;大己貴命擁有大國主、大物主、大穴牟遲神等別名;少彥名命別名須久那美迦微、少日子根等。《古事記》與《日本書紀》皆記載大己貴命與少彥名命在天孫降臨之前建國並經營國土。因該三神具有國土開拓、經營的性格,所以在日本的新領土—北海道、台灣、樺太的神社成為重要的祭神。主要的祭祀神社有札幌神社(即北海道神宮)、台灣神社(台灣神宮,已廢)、樺太神社(已廢)。.

查看 員林神社和開拓三神

臺中州

臺中州是台灣日治時期至戰後初期的行政區劃之一,1920年合併原臺中廳與南投廳而成,轄域為今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1945年,改制為臺中縣,原下轄之臺中、彰化兩市獨立為省轄市。.

查看 員林神社和臺中州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查看 員林神社和臺灣

臺灣日治時期

#重定向 台灣日治時期.

查看 員林神社和臺灣日治時期

梅(学名:Prunus mume),是蔷薇科杏属的落叶乔木,有时也指其果实或花。原产于中国,后来發展到韩国与日本等地。.

查看 員林神社和梅

1930年

请参看:.

查看 員林神社和19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