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後三國

指数 後三國

後三國(892年-936年)是朝鮮歷史上的時代劃分之一,《高麗史》開篇即定後三國之說,後世史家多以新羅、後百濟、泰封(後高句麗)為後三國。始於892年農民出身的甄萱起兵,同一時期新羅王族後裔弓裔亦建立泰封國導致已衰弱的新羅分裂,終於936年高麗再度統一朝鮮半島。.

42 关系: 天授契丹人尚州市對馬島庆州張保皐弓裔弓裔都城开城特级市後百濟後高句麗储君全州光州甄萱熊津鐵原郡 (南)高麗 (918年-1392年)高麗史高麗太祖高敞黄山金剛金憲昌耽羅武烈王江原道泰封泰封國洪城渤海国朝鮮朝鲜半岛朴彦昌朴英規惠恭王新罗日本摩震景德王景哀王景明王

天授

天授可以指:.

新!!: 後三國和天授 · 查看更多 »

契丹人

契丹人,古代游牧民族,居住在今蒙古国及中国东北地區,採取半農半牧生活,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但受到通古斯語族的強烈影響。而目前居住中國東北的達斡爾族可認定為契丹人直系後裔。 古契丹有八部: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鬱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部。涅里是遼的始祖。契丹人有三年選一次夷里堇的習慣,早期夷里堇都在大贺氏家族中产生,中期在遥辇氏中产生,最后由契丹迭剌部耶律氏族的夷里堇耶律阿保机破坏了传统的贵族民主选举制度,仿效汉人,建立起世袭的中央集权专制的契丹。 据遼朝大臣耶律儼《皇朝實錄》所稱契丹為黃帝之後。《遼史·太祖紀贊》和《世表序》主張契丹為炎帝之後。近年在雲南發現的契丹遺裔,保存有一部修於明代的《施甸長官司族譜》,卷首附一首七言詩,詩曰:“遼之先祖始炎帝……”。這些契丹人認可契丹為炎帝苗裔的說法。回紇人亡國時,大批回紇人逃入契丹,因此有契丹半回紇的說法,有些回紇人溶入契丹人的蕭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皇后述律平就是回紇人,耶律德光后將述律氏賜姓蕭氏,蕭氏後來融入女真,改為舒穆祿氏,遼朝滅亡后,多融入汉族、蒙古族與滿族。 《辽史·后妃传》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氏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辽史·国语解》记载:“耶律和萧两个姓,以汉字书者曰耶律、萧,以契丹字书者曰移刺、石抹”。《金史·国语解》记载:“移喇曰刘,石抹曰萧”。.

新!!: 後三國和契丹人 · 查看更多 »

尚州市

尚州市(),又稱三白(指的是稻米、蠶繭、和柿餅),是大韓民國慶尚北道西部的一個城市。面積1,254.82平方公里,2007年人口107,266人。.

新!!: 後三國和尚州市 · 查看更多 »

對馬島

#重定向 对马岛.

新!!: 後三國和對馬島 · 查看更多 »

庆州

庆州,可以指:.

新!!: 後三國和庆州 · 查看更多 »

張保皐

張保皋(장보고;),新羅名將。出生於新羅清海鎮(今朝鮮半島全羅南道莞島),出身平民家庭,曾在唐朝徐州任「武甯軍小將」,擅長戰技。 九世紀時,新羅的黃海地區飽受海盜之苦,國人常被海盜擄去中國為奴。張保皋以兵力掃蕩海盜,確保新羅的安全與制海權,而且也使清海鎮的成為新羅的貿易要地,組成了對唐朝、日本的國際貿易網,並增強了朝鮮半島對外的文化交流。公元824年,為使在中國的新羅人團結,他出資在今山東省文登縣赤山村幫助村民興建了一座佛教寺院赤山法華院,用作新羅人的精神依靠,请来诵经的首批僧人属天台宗派。 後來張保皋被封為「清海鎮大使」,入主中央的統治核心。出生貧寒的他,對當時貴族壟斷的社會有所不滿,曾試圖改革不平等的骨品制度,減少貴族集團的控制,但最終失敗,並捲入政治鬥爭,最後被刺客所殺。死後,被日本人稱為新羅明神、赤山明神。晚唐詩人杜牧寫有《張保皋傳》,讚揚張保皋的功績。.

新!!: 後三國和張保皐 · 查看更多 »

弓裔

弓裔(궁예,)是朝鮮半島後三國之一泰封國(後高句麗)的建立者,也是唯一一位統治者。姓金氏,名善宗(선종)。因眇一目,人稱一目大王(일목대왕)。 根據《三國史記》的記載,弓裔是新羅第四十七代王憲安王的庶子,其母為憲安王的嬪御。另有说法他是景文王庶子。弓裔的母親宮人張氏,是張保皐的女兒。弓裔於五月五日出生於外家,剛出生時就有了牙齒。其出生時,屋有白光如長虹一般,直達天上。掌管星象的官員認為他將來不利於國家,建議國王不要撫養。憲安王派人至其家,要將他殺害。使者將弓裔扔到樓下,乳婢偷偷將他接住,自己作養母,逃往外地撫養。因為接的時候不小心戳到眼睛,致使弓裔瞎了一隻眼睛。弓裔十多歲時遊戲不止,養母以實情告訴他,勸誡他不要如此張狂,以免惹禍上身。弓裔為了不讓養母受到牽連,去了興教寺出家為祝髮為僧,法名善宗。年長後,不遵守戒律,軒輊有膽氣。一次赴齋行次,有烏鳥銜物,落所持鉢中。視之,牙籤上寫著一個「王」字。善宗隱秘不言,但自此頗為自負。 真聖女王五年(891年),弓裔見新羅衰敗、綱紀廢弛、盜賊蜂起,便前往竹州投奔箕萱。箕萱對他非常輕慢,善宗鬱悒不自安,私下結交箕萱麾下的元會、申煊等人為友。 892年(景福元年),投奔北原(今江原道原州市)賊帥麾下,深得信任,令他分兵向東攻略郡縣。於是出宿雉岳山石南寺,攻取了酒泉、奈城、鬱烏、御珍等縣。894年(乾寧元年),攻入溟州,得到部眾三千五百人。弓裔將他們分為十四隊,以金大、黔毛、盺長、貴平、張一等為舍上(部長)。弓裔與士卒同甘共苦,且公私賞罰分明,因此獲得部眾的愛戴和畏懼,被推戴為將軍。攻下猪足、狌川、夫若、金城、鐵圓等城,軍聲甚盛,浿西賊寇紛紛歸附。弓裔自認為勢力強大,可以開國稱君,便建立後高句麗,設置內外官職。王建自松岳郡前來投軍,被任命為鐵圓郡太守。 896年(乾寧三年),攻取了僧嶺、臨江兩縣。翌年仁物郡歸降。弓裔認為松岳郡是漢北名郡,山水奇秀,遂以之為都城。隨後攻取了孔巖、黔浦、穴口等城。當時梁吉在北原,佔據了國原等三十餘城。聽說弓裔地廣民眾,大怒,欲率兵攻打。弓裔先發制人,大敗之。 898年(光化元年)春二月,修葺松岳城,任命王建為精騎大監,攻打楊州、見州。冬十一月,始作八關會。901年,派王建攻下了廣州、忠州、唐城、青州,因功,授予王建阿飡之職。 904年(天祐元年)甲子,弓裔建立國號摩震,年號武泰,設置百官。秋七月,在鐵圓建立都城(今鐵原朝韩非军事区內)遷徙青州一千戶居民至鐵圓。同時,攻取尚州等三十餘州縣,公州將軍弘奇來降。 905年,弓裔正式搬入新的都城,修建宮殿,窮奢極侈,改年號為聖冊。又出兵北方,拓展取得浿西十三鎭。平壤城主將軍黔用來降,甑城赤衣、黃衣賊明貴等也歸服。弓裔便希望吞併新羅,令國人呼新羅為「滅都」(멸도)。凡自新羅來者,盡誅殺之。 911年弓裔改國號為泰封,改年號為水德萬歲。派王建攻取錦城等地,改錦城為羅州。論功行賞,封王建為大阿飡將軍。弓裔自称弥勒佛,头戴金帻,身披方袍,以长子为青光菩萨,以季子为神光菩萨。他曾经自述佛经二十余卷,其言妖妄,荒誕不經。一次講說的時候,僧人批评其所授皆为“邪说怪谈”,弓裔大怒,用铁锥将他打死。 913年(乾化三年),封王建為波珍飡侍中。914年,改元政開,封王建為百船將軍。 弓裔性格殘暴,夫人康氏見他多行非法,正色而諫之。弓裔大怒,問她:「汝與他人姦,何耶?」康氏說:「安有此事?」弓裔說:「我以神通觀之。」於是用烈火加熱了鐵杵,撞其陰部殺之,又殺害了兩個兒子。此後,弓裔多疑急怒,百官、將吏、平民等多有無故受害者,斧壤、鐵圓之人不堪忍受。 918年夏六月,申崇謙、、卜智謙、等人秘密謁見王建,聲稱弓裔暴虐,欲推戴王建為新的國王。王建最初拒絕,夫人柳氏得知後,說:「以仁伐不仁,自古而然。今聞衆議,妾猶發憤,況大丈夫乎?今羣心忽變,天命有歸矣。」手提鎧甲為王建披上。諸將簇擁著王建出門,聲稱王建已經舉義,眾人紛紛前來追隨。到宮門前鼓噪以待之人,亦有一萬餘人。王建遂被推戴為王,建立高麗王朝。弓裔聞變不知所措,微服逃入山林之中,被斧壤(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江原道平康郡)的百姓殺害。.

新!!: 後三國和弓裔 · 查看更多 »

弓裔都城

弓裔都城(궁예도성),即鐵圓城(철원성),是後三國時代泰封國的都城遺址,其一部份位於大韓民國江原道鐵原郡鐵原邑洪元里一帶,另一部份位於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江原道鐵原郡境內。 根據《三國史記》記載,904年,泰封國君主弓裔在鐵圓建設新的都城,遷移青州的一千戶居民至此。翌年,弓裔將都城從松嶽(今開城)搬遷到這裡,並建造華麗的宮殿。918年,弓裔被高麗太祖王建篡位,王建將都城搬遷回松嶽。 弓裔都城位於今日南北韓非軍事區內,被三八線分為南北兩部份,分別由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所控制。京元線自此地經過。在朝鮮日治時期,都城南門的兩座石燈被列為第118號國寶,但在韓戰期間不知所蹤。 Category:泰封 Category:江原道建築物 Category:朝鮮傳統建築 Category:朝鮮半島古都.

新!!: 後三國和弓裔都城 · 查看更多 »

开城特级市

開城特級市(),又名松都(송도)、松岳(송악)、開京(개경)、松京(송경),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黃海北道的城市。開城是高麗時代的古都,經歷了五百多年的繁榮,傳統商業興盛。開城原屬京畿道,南北分治之後成為了朝鲜的邊境城市。近郊所產的高麗人參馳名國際。開城特級市曾是開城工業地區的一部份,容許來自韓國及世界各地投資者開設工廠。.

新!!: 後三國和开城特级市 · 查看更多 »

後百濟

后百济(900年—936年),朝鲜半岛后三国之一。892年,新罗西南军阀甄萱起兵,攻占武州。900年,甄萱入完山州,自立为王,建立后百济国。936年九月,后百济国为高丽所灭,传国二世三十六年。.

新!!: 後三國和後百濟 · 查看更多 »

後高句麗

#重定向 泰封.

新!!: 後三國和後高句麗 · 查看更多 »

储君

储君,君主的法定继承人。根据君主的不同称谓又称皇储、王储或大公储。储君在君主逝世、禅位、逊位后,成为继任君主。是世袭君主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存的君主制国家中,通常由法律指定继承人。继承人的确立基于長子繼承制或其它。在二元君主制国家中,君主对储君的选择会享有较大的权力。确立继承人有两种常见的方式,一种是继承人出生后,经过正式的册封,获得继承权。另一种,通过法律明确继承顺序,继承人自出生后即获得继承权。 在古代中国,储君一般是指皇帝册立的「皇太子」,简称「太子」。通常被授与的对象是皇帝之子。类似的皇帝继承人封号,依受封者与皇帝的关系不同,还有皇太弟、皇太孙、皇太叔等。“太”者,大也。在中國汉朝时期之前,诸侯王的正式继承人亦称“太子”。汉以后,亲王正式继承人改称“世子”,外姓王或藩屬國王之子,亦同。 歐洲君主國,通常对有继承权的人士进行排序。排在第一位的继承人,如果不是君主的长子(女)或长孙,则被视作推定继承人。推定继承人的继承顺序随着君主的子嗣诞生下降,失去继承机会。君主的长子(女)或长孙(孙女),如是第一位继承人,则被视为正式繼承人(确定继承人),正式继承人的称谓Crown Prince或Crown Princess,漢語中一般譯為「王(皇)儲」或「女王(皇)儲」。同时由于王室间通婚的原因,一些君主会拥有别国排序较后的王位继承权。.

新!!: 後三國和储君 · 查看更多 »

全州

全州可以指:.

新!!: 後三國和全州 · 查看更多 »

光州

光州,中国古代的州。 始建于南朝梁年间,治所在光城县(今河南光山县)。唐朝太极元年(712年)移治定城县(今河南潢川县)。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淮河以南、竹竿河以东地。因濒淮河上游,自古为南北兵争之地。南宋在此置榷场,与金贸易。明朝辖境扩大至今息县。清朝雍正二年(1913年)升格为直隶州。民国二年,废州设道,光州直隶州改为豫南道(民国三年改为汝阳道),州治更名潢川县,因潢河(淮河支流)穿城而过而得名。光州下辖光山县(今光山县、新县),固始县(今固始县、淮滨县南部),商城县,息县(今息县、淮滨县西部)。近年,因潢川县、光山县施行一体化同城战略, 光州小商品商业发达,素有豫南小苏州、小汉口之称。.

新!!: 後三國和光州 · 查看更多 »

甄萱

萱(;),是朝鮮半島後三國中後百濟的建立者,900年至935年在位。 根據《三國遺事》記載,甄萱本姓李,後以甄為氏,咸通八年出生於新羅尚州的加恩縣。其父阿慈介是黃澗甄氏始祖,以農自活,光啟中據沙弗城(今尚州)自稱將軍。《李磾家記》則記載阿慈介是新羅真興王彡麥宗和思道夫人朴氏第三子的曾孫《원문과 함께 읽는 삼국유사》, 후백제 견훤(後百濟 甄萱), 한국인문고전연구소(2012년)。阿慈介有五子一女,分別是:長子甄萱、二子將軍能哀、三子將軍龍蓋、四子寶蓋、五子將軍小蓋。一女大主刀金。四子皆知名於世。 甄萱成年後體貌雄奇,志氣倜儻不凡。他加入新羅軍隊,進入王京金城(今慶州市)。後被派往西南海防衛,因為作戰勇敢,常常身先士卒,被昇為裨將。 當新羅政治混亂,綱紀廢弛,又加上饑荒,百姓流離失所,盜賊蜂起。甄萱便有了覬覦天下之心。他在892年聚眾起兵,攻取了京西南州縣,所到之處紛紛響應。旬月之間得到了部眾五千多人。於是襲破武珍州(現光州)作為根據地,自封為新羅西面都統指揮、兵馬制置、持節都督、全武公等州軍事、行全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國、漢南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此時,北原的叛亂者中良吉的兵馬比較強壯,弓裔投奔在良吉麾下。甄萱聽說後,遙授良吉為裨將。 900年,甄萱西巡至完山州(現全州),受到當地百姓的歡迎。甄萱大喜,自認為自己繼承了百濟的江山,遂稱後百濟王,建立職官制度。同時,甄萱派使者出使吳越朝貢。吳越王錢鏐報聘,並授予他檢校太保的官職。 901年(天復元年),甄萱圍攻大耶城,但無法攻克。910年(開平四年),錦城歸順弓裔的泰封國,甄萱以步騎三千人圍攻,經旬不解。912年(乾化二年),甄萱與弓裔戰於德津浦。 918年,泰封國發生政變,大將王建奪取王位,建立高麗。甄萱得知後,於秋八月派一吉飡閔郃前往高麗慶賀,並贈送孔雀扇及地理山竹箭。同年遣使赴吳越進獻馬匹,吳越王報聘,加授中大夫。 920年,甄萱率領步騎一萬攻破大耶城,移軍進禮城。新羅的景明王派阿飡金律前往高麗求救。王建出兵支援新羅,甄萱得知後率軍撤退。自此,後百濟與高麗表面和平,實際上關係緊張。而新羅因為國力衰弱難以復興,便私下與高麗結好,以為外援。 924年(同光二年)秋七月,甄萱遣子須彌强徵調大耶、聞韶二城之兵攻打高麗的曹物城。曹物城固守且戰,須彌强失利而歸。八月,遣使向高麗獻上驄馬。翌年冬十月,甄萱親率三千騎兵至曹物城,王建也率精兵前來。王建希望暫時和解,以老其師,便遣使求和,並以堂弟王信為人質。甄萱同意和解,並送外甥眞虎交質。十二月,後百濟攻取了居昌等二十餘城,遣人出使後唐稱藩。後唐策授甄萱為檢校太尉、兼侍中、判百濟軍事,依前持節、都督全武公等州軍事、行全州刺史、海東四面都統指揮兵馬制置等事、百濟王,食邑二千五百戶。 926年,眞虎在高麗暴卒,甄萱懷疑是王建故意殺害,便將王信囚禁在監獄中,又派人出使高麗,討還了前年所送的驄馬。秋九月,甄萱大舉進攻新羅,新羅向高麗求救。冬十月,王建親自率軍救新羅。後百濟之兵突襲並攻破了新羅的都城金城,俘虜了景哀王脅迫其自殺,並強行逼迫新羅王后與自己淫亂,又立新羅金氏王族的金傅為敬順王。隨後,俘虜王弟孝廉、宰相英景,取新羅的國帑、珍寶、兵仗、子女百工之巧者而歸。王建率精兵五千人在公山截擊甄萱,與之大戰。高麗大敗,將軍金樂、申崇謙戰死,王建僅以身免,甄萱乘勝攻取了大木郡。契丹使者裟姑、麻咄等三十五人來聘,甄萱派將軍崔堅送乘船其歸國,途中遭遇風暴,飄至後唐的登州,全部被後唐誅殺。 928年(天成三年)夏五月,甄萱潛師突襲高麗的康州,殺死三百餘人,將軍有文生投降。秋八月,派將軍官昕率軍築陽山。王建派將軍王忠攻擊,後百濟兵退至大耶城。冬十一月,甄萱選拔勁卒,攻破缶谷城,殺守卒一千餘人,將軍楊志、明式等生降。翌年秋七月,甄萱以五千人攻破義城府,高麗守將洪術陣亡。又率大軍,在古昌郡瓶山之下與王建交戰,失敗,損失八千餘人。翌日,甄萱迅速聚集殘兵攻破了順州城,高麗將軍元逢逃跑。甄萱將順州百姓全部遷移到了全州。 清泰元年(934年)春正月,甄萱得知王建屯兵運州,便率五千人前來。高麗將軍庾黔弼乘其尚未佈陣,率勁旅騎兵數千人突襲,斬殺三千餘人。自此後百濟開始衰退,熊津(今公州)以北三十餘城聞風歸降高麗,甄萱麾下的術士宗訓、醫者訓謙、勇將和崔弼等人也紛紛歸降王建。 甄萱多有娶妻,這些妻妾為其生下了十多個兒子,其中兒子甄金剛身材高大而且多有智謀,最受甄萱寵愛。甄萱欲將王位傳給金剛,引起另外三個兒子神劍、良劍、龍劍的不滿。當時良劍為康州都督、龍劍為武州都督,只有神劍一人在甄萱身邊。伊飡能奐派人前往康、武二州,與良劍、龍劍等人合謀,於清泰二年(935年)春三月,同與波珍飡新德、英順等人,勸神劍將甄萱囚禁在金山寺,並派人殺死了金剛,自稱後百濟大王。甄萱被囚禁了三個月後,與季男能乂、女子哀福、嬖妾姑比等逃脫,來到高麗的錦城,派人求見王建。王建大喜,派將軍庾黔弼、王萬歲等人前去將他接來,待之以厚禮。因為甄萱年長王建十歲,王建尊其為尚父,授館以南宮,位在百官之上,賜楊州為食邑。 936年,甄萱之婿朴英規在後百濟得知此事後,便遣人送款於高麗,表示願為內應。夏六月,甄萱上表王建,請求出兵討伐逆子。王建同意了這個要求,先派太子王武、將軍朴述希領步騎一萬至天安府。秋九月,王建率領三軍至天安會合,進軍一善。神劍率兵抵抗,隔一利川相對佈陣。王建與甄萱觀兵,以大相堅權、朴述希、金山,將軍龍吉、奇彦等,領步騎三萬為左翼;大相金鐵、洪儒、守鄕,將軍王順、俊良等,領步騎三萬為右翼;大匡王順式,大相兢俊、王謙、王乂、庾黔弼,將軍貞順、宗熙等,以鐵騎二萬、步卒三千及黑水鐵利諸道勁騎九千五百為中軍;大將軍公萱,將軍王含允,以兵一萬五千為先鋒,鼓行而進。百濟將軍孝奉、德述、明吉等見勢力強大,棄甲歸降。王建得知神劍在中軍,讓將軍公萱直搗中軍。後百濟大敗,神劍與二弟及將軍富達、小達、能奐等四十餘人生降。王建受降後,誅殺了能奐,赦免了神劍,另有神劍兄弟三人皆被誅殺的說法。甄萱憂懣發疽,數日後卒於黃山寺。.

新!!: 後三國和甄萱 · 查看更多 »

熊津

津(웅진)是百济中期的首都名字,它的位置在今天韓國公州市,位於首都首爾以南150公里。百濟語发音为古莫那羅(곰나루),韩语中곰意为熊,나루意为国、国家。 475年高句麗长寿王南扩占领百济旧都慰禮城(今首尔)。百济文周王再次迁都熊津。西元538年,百濟聖王將都城自熊津(今公州市)遷移至泗沘。660年 唐朝灭亡百济,并在百济故地建立设置了5个都督府:“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纳入唐王朝直接管理。但随着后来的百济复国运动,唐朝在665年把五个都督府统一合并为熊津都督府。罗唐战争后,唐朝最终退出朝鲜半岛。熊津被统一新罗并入版图之中,新罗在熊津州設置都督府。757年 - 改称熊川。高麗時改称公州。詳见「公州市」。.

新!!: 後三國和熊津 · 查看更多 »

鐵原郡 (南)

鐵原郡()是一個位于大韓民國江原道的一个郡。它某些部分与朝鲜铁原郡曾经是一个郡,韓戰前全部屬於北方。 新羅時期始稱鐵城,弓裔以此地為首都。918年改稱鐵原。.

新!!: 後三國和鐵原郡 (南) · 查看更多 »

高麗 (918年-1392年)

丽(918年-1392年),又称高麗王朝、王氏高丽,是朝鲜半岛古代王朝之一。918年泰封国弓裔王的部将王建推翻弓裔建立高丽国,定都于自己的家乡开京(即今开城)。高丽历史在朝鲜半岛维持了近500年,直到1392年朝鲜王朝的建立。 佛教是高丽国的国教。历经16年时间雕刻成的高丽大藏经是世界瑰宝之一。高丽国青瓷制作手艺精湛,闻名世界。部分观点认为,高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国家,但史學界大多數則認為中國在更早的時期已經發明了銅活字印刷術,並用於印製紙鈔。 高丽国都的开城在三国时代属于高句丽,所以王建以高丽为国号(“高丽”的名稱源于“高句丽”,高丽就是高句丽王朝后期通用的简称)。高丽被今天的朝鲜政府认为是朝鲜族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 但有些学者并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朝鲜的国家是新罗,如韩国学者李基白就表示:“毕竟是统一的新罗的领土和人民,在那里形成的社会文化构成了后来朝鲜历史的主流”。韩国前总统金大中也曾在文中提及统一的新罗为韩国历史的源头。.

新!!: 後三國和高麗 (918年-1392年) · 查看更多 »

高麗史

《高麗史》是一本記載有關朝鮮半島上高麗王朝歷史的紀傳體官史,於朝鲜王朝初期成書,從1392年起至1451年,經歷太祖、太宗、世宗、文宗四朝,歷時59年才完成。期間史書經過多次修訂,編纂者有郑麟趾等多人。全書於文宗元年八月(1451年)完成。 高麗王朝傳32代君主,歷時475年。在此期間,存在著與《朝鮮王朝實錄》相類似的歷代國王實錄——《高麗王朝實錄》。《高麗史》是參照多種官方和私人文獻、書籍而編纂而成的,這些書籍大部份在朝鮮王朝期間因為政治需要被焚毀而失傳。此外,在《高麗史》編纂期間,朝鮮王朝還組織編纂了《高麗史節要》。.

新!!: 後三國和高麗史 · 查看更多 »

高麗太祖

麗太祖(;),諱王建(),字若天(),是高麗王朝的開國君主,918年至943年在位。王建原是泰封國建國者弓裔的大將,家族是朝鮮半島西南岸專門作貿易和商業活動的豪族,死後廟號太祖,諡號神聖大王。 高麗穆宗五年(1002年)四月加諡元明,高麗顯宗五年(1014年)三月加光烈,十八年(1027年)四月加大定,高麗文宗十年(1056年)十月加章孝,高麗仁宗十八年(1140年)加仁勇,高麗高宗四十年(1253年)十月加勇烈,通称應運光烈大定睿德章孝威穆仁勇神聖大王(),葬於显陵。.

新!!: 後三國和高麗太祖 · 查看更多 »

高敞

敞(),字德廣,直隸蘇州府崑山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應天府鄉試第一百十名。成化八年(1472年),參加壬辰科會試,得貢士第二百二十一名。殿試登進士第二甲第七十四名,授禮部主事,陞郎中,擢順天府丞,改應天府,進府尹。后死於任內,享年五十七歲。 曾祖父高貴。祖父高達。父亲高霄。.

新!!: 後三國和高敞 · 查看更多 »

黄山

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山脉面积1200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约160.6平方公里,主体以花岗岩构成,最高处莲花峰,海拔1864米。 黄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名。后因传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成仙,唐玄宗信奉道教,故于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六月十七日改为“黄山”。 黄山徽派内涵深广,是中国三大区域文化(藏学、敦煌学、徽学)之一,涵盖了哲、经、史、医、科、艺诸多领域。 明朝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次登临黄山,赞叹说:“五嶽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嶽”。徐霞客评黄山有“泰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秀”。并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奇山”。1979年邓小平游览黄山,说“这里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是你们发财的地方,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 黄山1982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6年黄山被评选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且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中唯一的山岳风景区;1990年12月黄山风景名胜区作为一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2月入选世界地质公园。2015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首批最佳管理自然保护地绿色名录。.

新!!: 後三國和黄山 · 查看更多 »

金剛

金剛(vájra,),漢語音譯為嚩日羅、伐折羅、伐闍羅,藏語音譯為多傑,梵文名詞,最早是印度神話中因陀羅的武器,也是鑽石以及閃電的梵文名稱。在大乘佛法經論中,金剛係指法界中有一法是堅固無能截斷者,但又因沒有另一法可替代或毀壞的緣故,稱這不可被毀壞、替換之法為金剛。。在宗教儀式中使用的法器,也稱金剛,中文又將它譯為金剛杵、降魔杵。.

新!!: 後三國和金剛 · 查看更多 »

金憲昌

金憲昌(),9世纪新罗王族。是武烈王的后裔,其父金周元。 哀莊王八年(807年)正月,伊飡金憲昌爲侍中。憲德王五年(813年)正月,伊飡金憲昌爲武珍州(今光州廣域市)都督。憲德王六年(814年),武珍州都督金憲昌入爲侍中。憲德王八年(816年)正月,侍中金憲昌出爲菁州(今庆尚南道晋州市)都督。憲德王十三年(821年)四月,菁州都督金憲昌改爲熊川州(今忠清南道公州市)都督。 憲德王十四年(822年)三月,熊川州都督金憲昌因为自己的父亲金周元没当上国王,反叛新罗,自號王,國號長安,建元慶雲元年。使武珍、完山(今全罗北道全州市)、菁、沙伐(今庆尚北道尚州市)四州都督及諸郡縣守令作为自己的部属。憲德王派军围攻熊川。熊川城陷,金憲昌在一古墓被擒,新罗军将他诛杀。.

新!!: 後三國和金憲昌 · 查看更多 »

耽羅

耽羅(탐라),是曾位於今日濟州島的古國名。耽羅國首次出現在歷史上,是記載在中國的《三國志》當中。統治者頭銜星主。又有“涉罗”、“聃牟罗”、“儋罗”、“耽浮罗”、“托罗”、“屯罗”、“剡罗”、“剡罗罗”、“岛国”、“濟州夷国”等多个称呼。根据韩致奫在《海东绎史》中提供的解释说:东国方音(即朝鮮語)称‘岛’为‘剡’(今朝鲜语섬),称‘国’为‘罗罗’(今朝鲜语나라),‘耽’、‘涉’、‘儋’皆为‘剡’ 的谐音。“耽罗”就是“岛国”的意思。 根據《三國史記》的紀錄,耽羅國曾於476年服屬於百濟,並遣使朝貢。660年百濟亡國之後,耽羅陷入混亂。《日本書紀》記載,曾有遣唐使偶然漂至耽羅國,當時舉國上下因懼怕日本攻來,故曾對日本朝貢。朝鮮半島三國統一後,耽羅轉服屬於新羅。當時耽羅國王號稱「星主」,據說此稱號為新羅文武王所賜。 新羅滅亡後,耽罗短暂取得了三年的独立,938年耽羅又服屬於高麗。1105年,高麗在當地置耽羅郡,1121年改名濟州。 1271年,反抗元朝统治的高丽三别抄军侵入耽罗,驱逐耽罗国王,以其作为抗元根据地。1273年,元朝攻灭三别抄的势力,在耽罗设置達魯花赤。1274年,耽羅成為元朝的直轄地耽罗军民总管府,蒙古人看中此地,用來牧馬,是蒙古馬與韓國果下馬配種的地方。元朝派遣蒙古人来耽罗驻军并牧马,这些蒙古人被高丽人称为“牧胡”。1294年元成宗即位后,在高丽国王的请求下,元朝将耽罗歸還高丽,處於元與高麗共治。元朝末期,高丽恭愍王实行叛元政策,驱逐元朝在耽罗的势力。岛上的牧胡三千余人起兵反抗,恭愍王派遣崔莹等人镇压,平定了牧胡之亂。1404年取代高麗的朝鮮王朝朝廷下令廢除星主,1406年置濟州牧使。.

新!!: 後三國和耽羅 · 查看更多 »

武烈王

武烈王(;),名金春秋(),是新罗第二十九代君主(公元654年至661年在位),真智王孫,伊湌金龍樹子,母亲天明夫人金氏是真平王之女,善德女王妹。654年繼承新羅王位,660年与唐朝大将苏定方一起围攻百濟都城,百濟義慈王率左右连夜逃遁,随后投降,百濟亡国。661年六月薨,享年59歲(虛歲),諡武烈,廟號太宗()。葬于永敬寺北。.

新!!: 後三國和武烈王 · 查看更多 »

江原道

江原道可以指.

新!!: 後三國和江原道 · 查看更多 »

泰封

泰封(901年-918年)是新罗贵族弓裔在朝鲜半岛建立的政权。891年弓裔起兵反对新罗,894年称将军,898年建都松岳(今开城),901年称王。904年弓裔立国号摩震,905年遷都鐵圓城(今鐵原朝韩非军事区內),911年又改国号泰封。疆域北及平壤,南至尚州。后世史家多称“泰封国”或“後高句麗”(因弓裔自稱是後高麗王),中国史书《资治通鉴》中作“大封国”。918年被大將軍王建所建的高丽所灭。《高丽史》开篇即定后三国之说,后世史家多以新罗、后百济、泰封为后三国。.

新!!: 後三國和泰封 · 查看更多 »

泰封國

#重定向 泰封.

新!!: 後三國和泰封國 · 查看更多 »

洪城

#重定向 南昌市.

新!!: 後三國和洪城 · 查看更多 »

渤海国

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于公元698年到926年,以靺鞨族人的粟末部人为主体民族,沿袭“古肃慎国”的民族基础而建立的君主制、多民族政权,建国者大祚荣。渤海国的前身为各时期的“肃慎”、“挹娄”、“勿吉”等地方民族政权。 渤海国建国后受唐册封,唐王朝在黑水靺鞨居住地牡丹江流域置忽汗州,设忽汗都护府,亦称“渤海都护府”,册其首领为都督,封“渤海郡王”,史称“渤海王国”;中国史籍《新唐書》称之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所统治的领土在极盛期时,曾包括今嫩江至松花江河道一线以南的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吉林省大部、辽宁省、滨海边疆区的南半部以及朝鲜半岛北部。.

新!!: 後三國和渤海国 · 查看更多 »

朝鮮

#重定向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新!!: 後三國和朝鮮 · 查看更多 »

朝鲜半岛

朝鮮半島(),韩国称其为韩--半島(),是位於東北亞的一個半島,三面環海,有東亞橋梁之稱。朝鲜半岛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部經长白山(又名“太白山”或“白头山”)与中国大陸相接,东南隔大韓海峽与日本相望。西、南、东分别为黄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西海”,大韓民國称“西海”)、大韓海峽、日本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東海”,大韓民國称“東海”)环绕。 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雅爾達會議的安排,朝鲜半岛由美苏英中四国共同托管。此后朝鲜半岛被划分为南北两块势力范围:苏联势力范围内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鮮)以及美国势力范围内的“大韓民國”(韓國)。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因苏联等共产主义阵营国家缺席,导致当时美国等主导的联合国投票发动了联合国军支援韩国。联合国军支援的韩国同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持的朝鲜最终在1953年签署停火协议,朝鲜半岛沿三八线非军事区划分为两个国家政權,即今天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

新!!: 後三國和朝鲜半岛 · 查看更多 »

朴彦昌

朴彦昌(박언창;),新羅54代王景明王的5王子。君号沙伐大君(사벌대군)。 景明王元年(917年),本國灭亡后自稱後沙伐王,建都沙伐州,929年敗死。.

新!!: 後三國和朴彦昌 · 查看更多 »

朴英規

朴英規(박영규,),後三國時代人物。初為後百濟將領,後為高麗王朝官員。本貫昇州。 朴英規是新羅景明王的後裔,為江南大君朴彦智之子,娶後百濟開國之君甄萱之女,被甄萱任命為將軍。935年,王子甄神劍篡位,甄萱逃往高麗。朴英規私下對妻子說:「大王勤勞四十餘年,功業垂成,一旦以家人之禍,失地投於高麗。夫貞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事二主,若舍吾君以事賊子,則何顔以見天下之義士乎?聞高麗王公,仁厚勤儉,以得民心,殆天啓也,必爲三韓之主。致書以安慰我王,兼致慇懃於王公,以圖將來之福乎?」獲得其妻的贊同。 936年(高麗太祖十九年),朴英規遣人送款於高麗,表示自己願意舉兵為內應。高麗太祖大喜,厚賜之,令其使者回報他說:「若蒙君惠,道路無梗,則先謁將軍。升堂拜夫人兄事而 尊之,必終有以厚報之。天地鬼神,悉聞此言。」太祖滅亡後百濟後,對英規說:「自萱失國遠來,其臣子無一人慰籍者。獨卿夫婦千里嗣音,以致誠意,兼歸款於寡人,義不可忘。」於是授予他佐丞的官職,以驛馬三十五匹迎致家人,其二子也被授予官職。英規後官至三重大匡。.

新!!: 後三國和朴英規 · 查看更多 »

惠恭王

惠恭王();姓金名--運,是新罗第三十六代君主,景德王子。八歲即位,由太后攝政。在位十六年,金志貞聚衆圍犯宮闕,惠恭王與后妃爲亂兵所害,上大等金良相、伊飡金敬信擧兵誅志貞,金良相自立爲宣德王。.

新!!: 後三國和惠恭王 · 查看更多 »

新罗

新罗(前57年—935年)为朝鲜历史上的国家之一。 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于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所创建。532年兼并伽倻,在朝鲜半岛上开始与高句丽,百济形成三足鼎立。660年新罗联合唐消灭了百济。668年,新罗与唐又消灭了高句丽。罗唐战争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后成为统一的新罗。9世纪末期,统一的新罗被分裂成后三国。935年,后三国被高丽统一。.

新!!: 後三國和新罗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後三國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摩震

#重定向 泰封.

新!!: 後三國和摩震 · 查看更多 »

景德王

景德王();姓金名憲英,是新罗第三十五代君主,圣德王第四子,孝成王同母弟。在位二十四年,諡景德,太子乾運時年八歲即位,是为惠恭王,太后攝政,葬景德王于毛祇寺西南。.

新!!: 後三國和景德王 · 查看更多 »

景哀王

新羅景哀王();姓--名魏膺,是新罗第五十五代君主,神德王之子,景明王之弟,生母為憲康王之女義城王后。在位四年,諡景哀。陵墓位於慶州市拜洞。 在新羅末期的混亂中即位後,就不斷受到王建、甄萱等強大新興勢力的壓迫。景哀王三年(926年)10月,后百济甄萱攻陷新罗金城,景哀王时正与王后和妃嫔遊鲍石亭,结果俱为百济兵所擄獲(歷史記载甄萱強行逼迫景哀王王后與嬪妃淫亂之),並逼迫景哀王自尽。高丽太祖王建领兵赴援,大败而归,王建仅以身免。甄萱将金氏王族后裔金傅扶上了新罗国王的宝座,是为敬順王。 Category:後三國時代新羅君主 category:927年逝世.

新!!: 後三國和景哀王 · 查看更多 »

景明王

景明王();姓--名昇英,是新罗国君主,神德王之子,母資成王后金氏。在位八年,諡景明,弟--魏膺继位。 景明王二年(918年),弓裔被手下大將王建起兵驱逐,王建自立为王,6月弓裔在出亡的路上被杀。王建即位于鐵原京,自称为高句丽的后继者,定国号为高丽,定年号为天授。正式形成了高丽、后百济、新罗后三国的局面。 Category:後三國時代新羅君主 Category:924年逝世.

新!!: 後三國和景明王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后三国时代後三國 (朝鮮)後三國時代朝鲜后三国时代朝鲜后三国时期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