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9 关系: 基督教聖人,占士·甸,反對LGBT權益,双性恋,奥斯卡·王尔德,女同性戀,寂寞之井,异装皇后,圣巴斯弟盎,出櫃,公眾人物,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玛丽·安托瓦内特,約翰尼·卡什,维多利亚时代,瑪麗亞·卡拉絲,田纳西·威廉斯,男同性戀者,莎孚,马龙·白兰度,让·热内,跨性別,LGBT,LGBT權利運動,PopMatters,殉教,泰晤士报,法国大革命,旧制度。
- LGBT文化
- LGBT歷史
基督教聖人
基督宗教中,聖人(sanctus;קדש;άγιος)或聖徒,指從世界中分別出來而被圣化的人。《新约聖經》中所称“聖人”包括所有信耶穌的人 、已死的信徒和殉道者。后来在一些基督教宗派中,聖人是指因生前德行以及奇迹表明其行在神的特殊恩宠与亲密共融中,經由認證的程序,而被該宗派認可具有尊榮地位的人物。.
查看 同志偶像和基督教聖人
占士·甸
詹姆斯·拜倫·狄恩(James Byron Dean,),著名美國電影演員。雖英年早逝,且一生僅主演過三部電影,但在1999年,他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男演員第18名。 他的主流形象較代表他所處年代青年的反叛和浪漫,嘗試通過各種叛逆社會行為來表達不滿。而占士甸在1955年主演的電影《天倫夢覺》(East of Eden)所演繹的頹廢沉淪青年,正是他們的心聲。在演出《天倫夢覺》之後,他又主演了兩部電影,分別為《无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及《巨人》。 他熱愛跑車活動,1955年9月30日,在加利福尼亞Cholame市附近不幸發生車禍,他被卡在另外一部車內死亡。英年早逝的他,正如瑪麗蓮·夢露和李小龍等明星一樣,在後世心中留下傳奇的地位。.
查看 同志偶像和占士·甸
反對LGBT權益
反對LGBT權益是反對女同性戀,男同性戀者,双性恋和跨性別能獲得法律平等保障和對待的權利。 對於反對的原因不一,有的是基於歧視。或担心对家庭价值观的影响。不少會經由宗教、道德、同性恋恐惧症、跨性別恐懼症、偏執、仇恨、 意識形態、或其他原因的刺激。 有反对团体在法律上反對LGBT權益的方式,包括同性婚姻、民事結合、LGBT撫養和收養、兵役、性別重置手術。.
双性恋
雙性戀,亦稱為雙性向,是一種性傾向或行為,指會對兩種性別產生愛慕情緒,並容易被他們吸引的傾向。它是三大主要性傾向分類之一,與異性戀、同性戀傾向齊列。據美國全國性健康和行為研究,美國成人當中有3.1%為雙性戀,2.5%為同性戀,女性有雙性戀傾向者高於男性,同性戀傾向者的女性低於男性。 雙性戀可見於各種人類社會的歷史記載,同時也存在於其他動物当中。而「雙性戀」一詞則產生於19世紀.
查看 同志偶像和双性恋
奥斯卡·王尔德
奧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爱尔兰作家、诗人、剧作家,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他於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創作了多種形式的作品,其後成為了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早期倫敦最受歡迎的劇作家之一。如今他以其短詩、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及戲劇作品聞名,他的牢獄生涯和早逝也是人們關注的話題。.
查看 同志偶像和奥斯卡·王尔德
女同性戀
女同性戀者(Lesbian)是指以同性者為對象,建立親密關係或以此性傾向作為主要自我認同的行為或現象的女性"Lesbian", ,第二版,1989年。2009年月1日7查閱。。女同性戀者們常以「蕾絲邊」相稱,蕾絲邊可作為名詞,意指自認或被他人認定擁有女同性戀特質的女性,亦可作為形容詞,表示與女同性--望相關事物的特性。 儘管自古以來女同性戀曾被記載於多處文化中,古時稱為「石磨」,近二十年漢語圈出現「女同志」、「蕾絲邊」(Lesbian)、「拉子」、「拉拉」、「歐蕾」、「蕾婆」、「T婆」、「'''百合女'''」、「鱷魚」等字詞,用以形容女同性戀者。十九世紀晚期,性學家發表了他們對同性--望與行為表現的研究,標明了女同性戀者在西方文化中是屬一獨立實體。因此,意識到自身新醫學身分的女性逐漸在歐洲與北美洲形成秘密次文化。1970年代,受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影響,該術語开始被廣泛使用。歷史學家因而重新省視歷史上女性間的情愛關係,並對如何定義一名女性或女子間關係是為女同性戀提出疑問。此類議題的討論結果最終確立了女同性戀者的三種組成:性行為、性--或性別身分。 歷史上女性性向的相關記載大多由男性撰成,而由於男性並無參與女同性戀關係,其鮮少承認女同性戀存在或正常表露性--的可能性。早期的性學家因相信女同性戀者是女性拒絕接受「正常」性別角色的表徵,而將之界定為精神疾病範疇。自此,以反抗性別角色為根據的次文化逐漸形成,許多女同性戀者視己為不道德、受排擠的一類。女同性戀關係亦出現在時尚史中,表現了他人及女同性戀者對其本身的看法。有些具有同性戀傾向的女性可能會徹底否認其女同性戀的身分,拒絕視己為女同性戀或雙性戀。 女同性戀者在影視媒體中被刻画成多種樣貌,其暗示著整體而言,西方社會一直同時關注並排斥對傳統女性性別角色有所質疑的女性,既驚寒又深受女性間浪漫之情的吸引。然而,在認同其身分的女同性戀者的引領下,我們漸而組織出與種族身分相仿的觀點:作為同性戀,他們因受歧視與其親友等人潛在的否定而團結一致。作為女性,她們受到男性的排斥。女同性戀者可能會面臨截然不同的身心問題。政局與社會態度亦持續影響著女同性戀伴侶與家人關係的組成。.
查看 同志偶像和女同性戀
寂寞之井
《寂寞之井》,又译《孤寂深渊》(The Well of Loneliness)是1928年英國作家瑞克里芙·霍爾所著的女同性戀小說。故事描述出身上流家庭的英格蘭女子史提芬·戈登,自幼便表現出她的「反性別行為」(即同性戀)。她在一次大戰擔任救護車司機時,結識並愛上了瑪莉·盧埃林,但卻遭到社會孤立、排斥。小說中史提芬的「反性別行為」是天生、與生俱來的,霍爾並為此明確懇切的表示道:「也給我們生存的權利。」 《寂寞之井》成了一連串風潮中的眾矢之的,《週日快報》編輯評論道:「我寧可給健康男孩或女孩一瓶氰化氫,也不會讓他們接觸這本小說。」而小說中僅有的一幕性愛情節只含蓄寫道「而那晚,她們未被分割」,卻被英國法院以「婦女間的反常行為」罪名,斷定猥褻。在美國,《寂寞之井》的合法性亦受紐約州與質疑,但最後並未遭禁。 媒體對《寂寞之井》官司的關注提高了英國與美國文化中女同性戀者的能見度。數十年來,《寂寞之井》一直是英國最具名的女同性戀者小說,同時也是年輕人--查女性同性戀資訊的首要來源。有些讀者重視、肯定《寂寞之井》,有些則批評史提芬自我憎恨的感情。《寂寞之井》宣揚女同性戀者是「男人婆」或穿異性服裝的女性一事也備受爭議。有些評論家現爭辯指史提芬應屬易性癖者欲查批判反應與論戰之概述,請見 Doan & Prosser, Palatable Poison 的引言。。 儘管鮮少評論家將《寂寞之井》視為高水準文學作品,它對性徵與性別的論述仍持續激起議論與研究。.
查看 同志偶像和寂寞之井
异装皇后
异装皇后是一个外来词,来自英文中的“Drag Queen”这个表达。.
查看 同志偶像和异装皇后
圣巴斯弟盎
圣巴斯弟盎(St.;)是一位殉道圣人。据说在罗马皇帝戴克里先迫害基督徒期间被杀。在艺术和文学作品中,他常被描绘成双臂被捆绑在樹樁,被乱箭所射。这是最常见的圣巴斯弟盎艺术写照。他受到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尊敬。.
查看 同志偶像和圣巴斯弟盎
出櫃
出櫃(Coming out)為LGBT人士表達自己為同性戀、双性恋或跨性别者的行為,源自於LGBT人士的性傾向或性别认同被發現,或者不必要隱藏時的自願披露。相對LGBT人士若果不願意表達,則稱之為躲在衣櫥(Closeted)。.
查看 同志偶像和出櫃
公眾人物
公眾人物(Public Figure,公人)是指具有一定、並在社會具有影響力與曝光度的人士,通常包括政治人物、名人、企業家、藝人等。該詞也是美國的法律術語,當涉及誹謗或侵犯私隱時會應用。一名公眾人物不能因錯誤而有損害性的陳述而提訴訟,除非發表該陳述的人士證實違反真實惡意原則。在涉及公眾人物的誹謗案上,舉證責任的重要性一般會較高。.
查看 同志偶像和公眾人物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重定向 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
查看 同志偶像和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玛丽·安托瓦内特
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或;; 原名瑪麗亞·安東尼亞·約瑟法·約翰娜,Maria Antonia Josepha Johanna;),早年為,後爲法國王后。她是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一世與皇后玛丽亚·特蕾西亚的第十五個子女,在所有子女中排行倒數第二。1785年项链事件公諸于世后,安托瓦内特的民望滑入谷底。大革命發生後,她被称为“赤字夫人”(Madame Déficit)。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王室出逃未成,1792年9月21日,路易十六被废,法国宣布废除君主制。王室遭拘于圣殿塔内。安托瓦内特被控犯有叛国罪,路易十六处决九个月后,即1793年10月16日,被交付给革命法庭审判,判处死刑,魂断断头台,享年38岁。.
約翰尼·卡什
约翰尼·卡什(Johnny Cash,),出生名字為J.
查看 同志偶像和約翰尼·卡什
维多利亚时代
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英文:Victorian era),前接喬治王時代,后启爱德华时代,维多利亚时代後期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峰端,與愛德華時代一同被認為是大英帝國的黃金時代。它的时限常被定义为1837年至1901年,即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的统治时期。此長時期的和平,繁榮得以更加細化英國的理性發展,並鞏固了大英帝國的國家自信.部分学者認為,1832年改革法案的1832年才是該時期理性與政治發展的真正開端。 許多社會歷史學或文學將此時期之風格標定為維多利亞時期或維多利亞風格,尤其是在討論十九世紀中後期當時文化風俗與人民普遍態度時。針對維多利亞時代的研究很多著重於所謂“維多利亞時代道德觀念”,包含了高度的道德操守,與細緻的語言和行為規範。.
查看 同志偶像和维多利亚时代
瑪麗亞·卡拉絲
玛丽亚·卡拉丝(英文:Maria Callas;希臘文:Μαρία Άννα Σοφία Καικιλία Καλογεροπούλου,),美国籍希腊女高音歌唱家。卡拉丝是意大利“美声歌剧”(bel canto)复兴的代表人物。她兼备高超的演唱技巧和超凡的舞台表演能力,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女高音之一。卡拉丝能够胜任各种风格的歌剧,出演的歌剧涵盖从早期古典歌剧直到晚近的威尔第和普契尼的作品。社会也曾广泛留意卡拉絲的個人生活。.
查看 同志偶像和瑪麗亞·卡拉絲
田纳西·威廉斯
托马斯·拉尼尔·威廉斯三世(Thomas Lanier Williams III,),以筆名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聞名於世,二十世紀美國最重要的劇作家之一。他于1948年及1955年分別以他的《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及《熱鐵皮屋頂上的貓》(Cat on A Hot Tim Roof)赢得。除此之外,《玻璃動物園》(The Glass Menagerie)在1945年以及《》(The Night of the Iguana )在1961年拿下紐約戲劇評論獎(New York Drama Critics' Circle Award)。1952年他的《》(The Rose Tattoo)獲得東尼獎最佳戲劇的殊榮。.
查看 同志偶像和田纳西·威廉斯
男同性戀者
男同性戀者是指以同性者為對象,建立親密關係或以此性傾向作為主要自我認同的行為或現象的男性。男同性戀者的身體與生理構造與其他性取向男性無異,惟心理和生理上受到同性所吸引。在很多情況下,「同性戀」被用來指代「男同性戀者」,這是起因於忽略或者未意識到女同性戀者也是同性戀群體的一部分。 在法律定義上,「男同性戀」一詞傾向歸於男性之間的性關係。男同性戀的身份認同過程因人而異,有些在青春期就已察覺自己被男性所吸引,而有些人在青春期過後(如:投入社會工作後)才意識到自己同性戀的傾向。.
查看 同志偶像和男同性戀者
莎孚
莎孚(古希臘文:Σαπφώ;拉丁化:Sappho,約630-570BC),古希臘的女同性戀詩人,一生寫過不少情詩、婚歌、頌神詩、銘辭等。著有詩集九卷,大部分已散軼,現僅存一首完篇、三首幾近完篇的詩作,(最新一首剛在2005年出版)以及若干斷句,在一首嫁名柏拉圖的短歌中,莎孚被稱「第十繆斯」。周作人早年曾譯介她的詩歌。莎芙是女同性戀者,西方語言中「女同性戀者」一詞(例如德語:Lesbe,法語:lesbienne,英語:lesbian),即源自其居住地萊斯博斯島(現代及古希臘語:Λέσβος,古希臘語拉丁字母轉寫:Lesbos,現代希臘語拉丁字母轉寫:Lesvos)。.
查看 同志偶像和莎孚
马龙·白兰度
小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 Jr.,),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美国电影男演员、社会活动家。第27屆和第45屆的奧斯卡影帝。他因将现实主义带入电影艺术表演之中而倍受赞誉,亦被视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和最有影响力的演员之一。他帮助推行的表演方法,在20世纪40年代师从。他最富盛名的是在《码头风云》饰演特里·马洛伊和在《教父》中饰演维托·柯里昂的表演,凭借这两部影片他两夺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他在《欲望号街车》、《萨巴达万岁》、《》、《》、《金色眼睛的映像》、《》、《现代启示录》等多部电影中亦有极佳表现。马龙·白兰度也作为社会活动家参与了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和许多美国原住民运动。1999年,他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男演員第4名。 他最初获得好评并获得奥斯卡奖提名,因其在1951年改编的电影《欲望号街车》中成功塑造了流氓无产者的形象,这是他在百老汇的一次成功地角色出演。之后他在《码头风云》饰演特里·马洛伊,将这个角色饰演得有血有肉,使之成为美国中下层工人代表,让白兰度获得了更多的赞誉并赢得奥斯卡金像奖。他在《》中扮演的反叛军的摩托车帮派领袖约翰尼·斯特拉伯勒,成为大众流行文化中一个永恒的经典形象。马龙·白兰度在1952年的《萨巴达万岁》出演埃米利亚诺·萨帕塔、在1953年约瑟夫·曼凯维奇改编自莎剧的电影《》中出演马克·安东尼、在1957年改编自小说的电影《》中出演空军少校劳埃德·格鲁弗,三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20世纪50年代,白兰度三次入选“十大赚钱明星”排行榜,1954年排名第十,1955年排名第六,1958年升至第四名。 20世纪60年代对白兰度来说是陷入低潮的十年。他执导并主演了邪典西部電影《》,遭遇重大商业失败,从1962年的改编电影《叛舰喋血记》开始,他参演了一系列票房失败的电影,10年间与票房佳作无缘,直至他凭借在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教父》中饰演维托·柯里昂获得第二个奥斯卡影帝头衔。白兰度把《教父》中的维托·柯里昂阁下演绎得--,展现了他的才华,这是评论家们认为他最伟大的角色之一。而这部反映美国黑手党家族事业的影片一经上映,立刻引起巨大轰动,被称为是继《大國民》后最伟大的一部电影作品,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商业电影之一,创下了非凡的票房。白兰度凭借这部成功的电影,加上其在《巴黎的最后探戈》获得奥斯卡提名为其带来的声名,重回最具票房号召力的电影明星之列。在1972年和1973年奎格利出版公司推出的“影星收入排行榜”中他跻身前十,位列第六名和第十名。经过四年的息影,白兰度于1976年出演电影《》,重回影坛。在这之后,他满足于高片酬的配角和性格演员角色,出演1978年的《超人》、1980年的《》,之后息影9年,直至1989年出演《血染的季节》。据《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收录,白兰度在出演《超人》的13天工作中获得了370万美元的收入(相当于今天的1,500万美元)和11.75%的票房分成。20世纪70年代后期,他出演另一部科波拉执导的电影《现代启示录》,富有争议性地饰演了库尔茨上校这一角色。《现代启示录》是一部票房大卖的成功电影,白兰度依靠该片片酬度过80年代演艺事业停滞时期。 1999年,白兰度被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为百年百大男演员(出道时间不晚于1950年)第4名。同年他作为仅有的三位专业演员之一,与查理·卓别林和玛丽莲·梦露,被时代 杂志评选为本世纪最重要的100人之一。 他于2004年7月1日死于呼吸衰竭,享年80岁。.
查看 同志偶像和马龙·白兰度
让·热内
让·热内(Jean Genet,),同性戀者,法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惹內早年曾是个流浪者,还曾因偷盗罪被捕,后来转而从事写作。著有小说《》、《小偷日记》、《鲜花圣母》,戏剧《严加监视》、《阳台》、《黑奴》、《屏风》等。 惹內曾導演過電影,亦有不少作品被改編成電影,如宁那·华纳·法斯宾德就曾根據《布雷斯特之争》拍了一部名為《霧港水手》的電影。.
查看 同志偶像和让·热内
跨性別
跨性別(Transgender)人士的性別認同或性別表達與他們的性別指定不同。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中,他們還有跨仔、跨女、hijra、第三性、雙靈、travesti、fa'afafine、性別酷兒、transpinoy、muxe、waria和meti等稱謂。如果跨性別人士以醫學手段從一種性別過渡到另一種性別,則會被稱為變性人。--跨性別--是一個傘式術語:除了包括性別認同與出生時的性別指定相反的人(跨性別男性、跨性別女性),它還可能包括不完全歸屬於傳統上的男性或女性的人(比如是性別酷兒者/性別非二元者,双性别者、泛性别者、流性人、無性別者)Gay and Lesbian Alliance Against Defamation.
查看 同志偶像和跨性別
LGBT
LGBT是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Gay)、雙性戀者(Bisexual)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縮略字。1990年代,由於「同性戀社群」一詞無法完整體現相關群體,「LGBT」一词便應運而生、並逐漸普及。在現代用語中,「LGBT」一詞、除了狹義的指同性戀、雙性戀或跨性別族群,也可廣泛代表所有非異性戀者。另外,也有在詞語後方加上字母「Q」,代表酷兒(Queer)和/或對其性別認同感到疑惑的人(Questioning),即是「LGBTQ」。LGBT現今已獲得了許多英語系國家中多數LGBT族群和LGBT媒體的認同及採用,成為一種非常主流的用法。坊間有不少LGBT的資源中心,提供不少有關LGBT的中文文章,包括醫學、心理學、社會科學及法律的文章,是一個研究LGBT議題人士搜尋資料的地方。 然而,「LGBT」的用法並非沒有爭議。部分雙性人(intersex)認為自己也屬於LGBT族群中,因此支持使用「LGBTI」。也有個別族群不認為自己和LGBT所涵蓋的其他族群有所關聯。有人基於「同性戀分離主義」思想,認為男、女同性戀者應脫離其他族群成為另一個團體,理由是跨性別和變性者与同性戀人士不同。有人則認為“LGBT”這個用語太過政治正確,企圖將多元性別族群劃入灰色地帶,意味著包含主流性別族群的問題和優先權都獲得了平等的考量。.
查看 同志偶像和LGBT
LGBT權利運動
LGBT權利運動(又稱同志權利運動、同志社會運動)是指一批鬆散結合的公民權利團體、人權團體、支持LGBT權利的團體、政治行動者或社會運動人士,以追求性別少數群體(包括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或雙性人)達到,以及獲得法律上的基本權利為目標。參与者不一定為該群體,也包括順性別以及異性戀者。.
PopMatters
《PopMatters》是一本國際線上雜誌,由莎拉·萨普科於1999年創建。該雜誌主要刊登對流行文化的一些評論,涵蓋电视、电影、图书、电子游戏、漫画、體育、戲劇、視覺藝術、旅行和互联网等領域。.
殉教
殉教,又稱殉道,意指为了宗教或信仰而不畏迫害和杀戮,以致牺牲生命。.
查看 同志偶像和殉教
泰晤士报
《泰晤士报》(The Times),英国的一份於全国发行的綜合型日报,是一张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发挥巨大影響力的报纸。昔译《太晤士报》,又稱《倫敦時報》。 《泰晤士报》隶属於-zh-hans:鲁珀特·默多克; zh-hant:魯珀特·梅鐸;-的新闻集团。长期以来,《泰晤士报》一直被視为英国的第一主流大报,被誉为「英国社会的忠实记录者」。《泰晤士报》在英国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问题上扮演了針砭時勢的角色。在被默多克收购後,《泰晤士报》风格渐趋保守。該報在政治立場上傾向支持英國保守黨。.
查看 同志偶像和泰晤士报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Révolution française, 1789年-1799年)是法國的一段社會激進與政治動盪的時期,對於法國歷史以及全歐洲都留下深刻廣泛影響。法国政治体制在大革命期间发生了众多转变: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绝对君主制與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过去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左翼政治團體、平民和鄉村農民的冲击,传统君主制的階層觀念、貴族以及天主教會統治制度被自由、平等、博愛等新原則推翻。整個歐洲的皇室因而心生恐懼,因此在1814年發起反法討伐,並成功恢復君主制,但很多重大改革已成永久。革命導致各界對立,特別是共和派和保皇派在往後長達二百年的政治對立。 面對財政危機,越來越多的法國平民被國王路易十六強加稅賦,以及教士貴族之輩的壓榨激怒。這種不滿與蓬勃發展的啟蒙思想所結合,助長激進的情緒,終於使得法國大革命在1789年5月的三級會議中爆發。革命的第一年,第三等级的民眾在6月发表网球場宣言,7月14日發生攻佔巴士底監狱事件,於8月進行的凡尔赛妇女运动迫使法国王室在10月从凡尔赛返回巴黎。接下來的幾年則由不同的立法會議及跟右翼的君主制擁護者鬥爭主導。 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路易十六在次年被推上斷頭台。不断出现的外部压力在法国革命中成為主导,法国大革命战争从1792年开始,这次战役為過去一个世纪以来法国首次胜利,并使法国间接控制意大利半岛和莱茵河以西的土地。在国内,派系斗争及民众情绪的日益高涨导致1793年至1794年恐怖统治的产生。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覆亡以後,热月党人建立督政府,于1795年掌权,直至1799年拿破仑執政後結束。 法国革命中拉开现代社会的帷幕,共和国的成长、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现代思想的发展以及各国之间大规模战争都成為革命的标志。作为近代伟大民主革命而受到赞扬的同时,法国大革命也因期间一些暴力专政行为而为人诟病。革命随后导致拿破崙戰爭、两次君主制复辟以及两次法国革命。从法国大革命开始(1789年)直至1870年,法国在先后兩次共和国政府、君主立宪制及帝国政權下交替管治。 历史学家《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托克维尔认为,1789年法国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它是一场社会政治革命,符合当时欧洲的需要,其作用是废除若干世纪以来统治欧洲和法国的封建制度。它不仅要改变旧政權,更要废除旧的社会形式,因此需要同时改變所有既存的权力机构,毁灭所有公认的影响,祛除种种传统,更新风尚与习惯。和等西方学者认为,法国大革命受到激进主义思潮影响。.
查看 同志偶像和法国大革命
旧制度
法国的旧制度(Ancien Régime)是法國歷史15到18世纪这段时期,从文艺复兴末期开始,直到法国大革命为止。旧制度标志着法蘭西王國的衰落,其结束代表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开始。这一时期也是現代史的发端。后期兴起的启蒙主义反映了資產階級的兴起。 旧制度指的是法国由瓦盧瓦王朝到波旁王朝建立的影响法國政治及社会形态的贵族制系统,这套系统在法国大革命中瓦解。这套系统建立在三极之上:王权、教士和贵族。在这套系统裡,社会被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天主教教士、第二等级貴族以及其它人组成的第三等级。.
查看 同志偶像和旧制度
另见
LGBT文化
LGBT歷史
亦称为 同性戀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