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7 关系: 原鯨,大連特鯨,始新世,學名,小目,巴基鯨,巴基鯨科,並系群,中新世,庫奇鯨,彎臂鯨,喜馬拉雅鯨,矛齒鯨,羅德侯鯨,甘達克鯨,熊神鯨,魚中獸,鯨,麦卡鲸,軛根鯨,龍王鯨,龍王鯨科,辛西婭鯨,走鯨,雷明頓鯨,演化支,慈母鯨。
原鯨
原鯨(学名:Protocetus atavus )是一種已經滅絕的古代鯨魚,屬於原鯨科。巴基鯨生活在始新世中期,約4500萬年前。原鯨身長為2.5公尺。 原鯨是一種相當原始的鯨魚,仍然擁有後鰭,前鰭則長有腳趾。牠們的長下顎中長有銳利的牙齒。與更原始的巴基鯨不同的是,原鯨可以完全聽見水中的聲音。 Category:原鯨科 Category:始新世哺乳類.
查看 古鯨和原鯨
大連特鯨
大連特鯨(學名Dalanistes)是一類已滅絕的早期淡水肉食性動物。屬於雷明頓鯨科,生存於始新世的特提斯洋。.
查看 古鯨和大連特鯨
始新世
始新世(英語:Eocene)是地質時代中古近紀(Paleogene)的第二個主要分期,大約開始於5580萬年前-終於3400萬年前,介於古新世(Paleocene)與漸新世(Oligocene)之間。始新世(Eocene)之名,字源來自希臘文eos(開端)和ceno (新),指的是現代哺乳動物群出現的開始。始新世常被劃分成早期(距今5580萬年∼5,200萬年)、中期(距今5,200萬∼4,360萬年)和晚期(距今4,360萬∼3400萬年)。始新世早期最令人受到注意的是,原始的現代哺乳動物的出現。始新世結束於一個被稱作大置换(哺乳動物物种连续性上的“大断裂”)的大型生物集群滅絕。此一事件可能是關於一或數顆的大火流星撞擊西伯利亞以及現在的切萨皮克湾所造成。.
查看 古鯨和始新世
學名
在生物分类学中,學名按字面即為科學名,名词组合基于拉丁文文法。它在科學,特別是生物學上使用的名稱。例如,廣為人所接受的植物 (生物)名稱;它也受到國際植物命名法規(ICBN)之規範。:「Scientific name: A formal, universally accepted name,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which (for plants, algae, fungi and organisms traditionally treated as such) are provid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學名的第一個字需大寫。而習慣上,在科學文獻的印刷出版時,學名之引用常以斜體表示,或是於正排体學名下加底線表示。學名内所指的有可能是一種生物、一屬的生物或一科的生物。这可因為不同的國際命名法規,有不同的變化。原則上,一種生物的學名只有一個,而這一個學名也只會用來稱呼這一種生物,但目前命名法規各自獨立,因此有可能出現同種動物、植物用同樣的學名。相對的親屬生物可能還有許多不同的名字,學名以外的名字均為俗名。學名使用拉丁化文字,而俗名沒有限制。除拉丁学名外的其他任何名称都是俗名。 目前已知最長的學名為雙翅目的,由42個字母組成,意思是「擁有近似黃蜂飛行姿態而接近水虻的」。最短的學名則分別為南蝠的 Ia io 和奇翼龍的 Yi qi,都僅有4個字母。.
查看 古鯨和學名
小目
小目是圍棋棋盤上第三線和第四線的交叉點,一個角落有兩個,整個棋盤中共有八個位置稱作小目。(如以棋盤左上角作(1,1)算起,這八個點的座標位置分別是(3,4)(4,3)(3,16)(4,17)(16,3)(16,17)(17,4)(17,16)) 小目因為兼具第三線的重視實利以及第四線重視外勢的兩個優點,因此成為圍棋開局佔角時經常下的位置。在19世紀及以前的日本圍棋比賽中,因較重視實利,因此大多數的開局都是以佔小目開局,(當時的中國圍棋規則是採用星位的座子,因此不可能先佔小目)尤其秀策流布局,更是以執黑先下時,連佔三個角的小目而著名。 20世紀上半葉,受新布局觀念的影響,大家開始較為重視外勢,因此佔角時下在星位,甚至目外、高目的情形變多。根據統計,近年來的棋賽中,先佔星位和小目的比例大致相當。 雖然小目和星位在現代圍棋中同樣受到重視,但星位因為左右對稱,因此佔角、掛角之後的變化較為簡單,而小目的變化較為複雜,也因此現今所有的定式中,小目定式的數量最為龐大而複雜。 Category:圍棋術語.
查看 古鯨和小目
巴基鯨
巴基鯨(学名:Pakicetus),又名巴基斯坦鯨,已經絕種的古代哺乳動物,生活在陸地,形狀類似狼,屬於古鯨亞目,是現代鯨魚的前身,生存於始新世(5580-3390萬年前)的巴基斯坦,故此得名。發現化石的地層是特提斯洋的沿岸部份。 首先發現的巴基鯨化石是一個長頭顱骨,最初被認為是屬於中爪獸目,但因其內耳的特徵而確定是早期的鯨魚。故此牠是已滅絕的陸上哺乳動物及現代鯨魚的過渡物種。 巴基鯨的完整骨骼於2001年發現,顯示了牠們主要生活在陸地上。巴基鯨約有狼的大小,外觀很像中爪獸目的动物。.
查看 古鯨和巴基鯨
巴基鯨科
巴基鯨科(Pakicetidae)是已滅絕的哺乳動物,鯨目中最早的成員。現今鯨目的成員,如鯨魚及海豚都是水中生活的動物,巴基鯨科卻是生活在陸地上的。由於牠們的化石都是在近海邊發現,估計牠們會有部份時間在水中生活。 已知的巴基鯨科包括像狼的巴基鯨、Nalacetus及像狐狸的魚中獸。巴基鯨最初是由菲利浦·金格里奇(Philip Gingerich)等人於1983年發現,其下的三個物種都是在巴基斯坦發現,故得此名。這個區域相信於5300萬年前巴基鯨仍然生存時是特提斯海的海岸。 巴基鯨科是肉食性的陸上動物,估計是現今鯨魚的祖先。牠們的耳骨位置、中耳的摺疊情況及臼齒上小齒的排列,都是與現今鯨魚相似及所獨有的。就現今的鯨魚演化歷史,一般接受是由巴基鯨科演化成兩棲的陸行鯨科,進而成為龍王鯨科及其後的鯨魚。 Category:巴基鯨科 Category:古鯨亞目.
查看 古鯨和巴基鯨科
並系群
並系群(Paraphyletic group--是支序分类中的一种分类单元,此分類群中的成員皆擁有「最近共同祖先」,但該群中並不包含此最近共同祖先之所有後代。 一個類群是否為並系群,需依不同的分類標準,如不同的DNA序列的比對結果而決定。.
查看 古鯨和並系群
中新世
中新世(英語:Miocene,符號:MI)為地質年代新近紀的第一個時期,開始於2300萬年前到533萬年前,介於漸新世與上新世之間。中新世是由查理斯·萊爾所命名的。這個名稱來自希臘語μείων(meiōn,英語意為“less”)和καινός(kainos,英語意為“new”)在英語中的意思是“less recent”,即“距離現在還早”因為這時的現代無脊椎動物比上新世少18%。 地球在從漸新世衍進到中新世再到上新世的過程中進入了一連串的冰河時期。中新世的邊界並不能依靠一個單個的地理事件來劃分,而是由從更溫暖的漸新世到更冷的上新世之間的多個不同區域事件組成的。 中新世的動植物已經相當程度地現代化了。哺乳動物和鳥類的地位已經確立了下來,鯨、海豹和海藻也開始擴張到其他地區。中新世是喜馬拉雅山脈隆起的主要時期,這導致了亞洲季風模式的改變,同時也影響了北半球的冰川作用。.
查看 古鯨和中新世
庫奇鯨
庫奇鯨(学名:Kutchicetus),又名喀曲鯨,是4600萬年前始新世早期的鯨魚,能夠行走及游泳。牠是鯨魚從陸上哺乳動物演化的過渡性生物。牠的體型細小,與現今的水獺接近。 Category:庫奇鯨屬 Category:始新世哺乳類.
查看 古鯨和庫奇鯨
彎臂鯨
彎臂鯨(學名Ancalecetus)是一類已滅絕的鯨魚。牠們生存於始新世晚期。 Category:始新世哺乳類 Category:龍王鯨科.
查看 古鯨和彎臂鯨
喜馬拉雅鯨
喜馬拉雅鯨(學名Himalayacetus),又名喜馬拉雅原鯨,是一種已滅絕的肉食性陸行鯨科。牠們生存於始新世的特提斯洋(即古地中海)海岸,當時印度板块並未與辛梅利亞大陸碰撞。其化石是在喜馬拉雅山發現。.
查看 古鯨和喜馬拉雅鯨
矛齒鯨
矛齒鯨(Dorudon),又名刀齒鯨,是龍王鯨科中的一個屬,生存於4100萬至33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身長約5公尺(16英呎),很有可能是肉食性的,以魚類、烏賊為主食。矛齒鯨生活於溫暖的海域,北美洲與埃及都有發現牠們的化石。 因為矛齒鯨相當類似龍王鯨,所以矛齒鯨原先被認為是未成年的龍王鯨,但是後來矛齒鯨的幼鯨化石被發現,古生物學家才發現牠們是不同種。 雖然矛齒鯨看起來相當類似現代鯨魚,不過牠們沒有辦法向現代鯨魚那麼有效率的使用超音波。牠們的鼻孔位在嘴與頭頂的中間,就跟其他的龍王鯨類一樣。.
查看 古鯨和矛齒鯨
羅德侯鯨
羅德侯鯨(學名Rodhocetus)是一屬已滅絕的鯨魚,有著陸上哺乳動物的特徵,顯示了鯨魚從陸地進入海洋的過渡性。 第一個發現的物種是R.
查看 古鯨和羅德侯鯨
甘達克鯨
甘達克鯨(學名Gandakasia potens),又名甘達克原鯨,是生存於始新世的一類陸行鯨科。牠們可能是在近河流的地方獵食。 Category:陸行鯨科 Category:始新世哺乳類.
查看 古鯨和甘達克鯨
熊神鯨
(學名:Artiocetus)是一種已滅絕的鯨魚。其學名是鯨目及偶蹄目的結合,因此牠們擁有像偶蹄目的腳踝,故又名偶蹄鯨。.
查看 古鯨和熊神鯨
魚中獸
魚中獸(屬名:Ichthyolestes)又名盜魚鯨或竊魚鯨,是已經滅絕的古代陸生哺乳動物,屬於古鯨亞目巴基鯨科下的一屬,是現代鯨魚的前身,與巴基鯨是近親。牠們生存於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早期,它們的化石在巴基斯坦被發現。 Category:魚中獸屬 Category:始新世哺乳類.
查看 古鯨和魚中獸
鯨
是海洋哺乳动物鲸目中部分生物的通称。鲸目又分為齒鯨類(Odontoceti)和鬚鯨類(Mystacoceti),前者包括海豚科。在日常語言中,常將鲸和海豚(以及江豚)分开,但在動物學中它們同屬於一個系群。海豚科屬於鲸目下的齒鯨亞目,該亞目中有抹香鯨及等。而以鯨鬚替代牙齒,利用鲸鬚過濾水中浮游生物進食的鬚鯨亞目,有座頭鯨及現存地球上最大的動物藍鯨等。 鲸的尺寸可以由只有1.7米長50公斤的毛伊海豚,到長34米重達190噸的藍鲸,後者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一些種類表現出性别差異,雌性體型比雄性體型更大。鲸拥有流線型的身體和鳍狀的一對前肢。雖然不像海豹一样敏捷,鲸鱼也能以20節的速度巡游。鬚鲸用喉咙嚨上的皺褶來擴展它們的嘴,以便吞嚥大口的海水。露脊鲸摄取的海水占牠百分之四十的體重。齒鲸則有尖锥状的牙齒,用於捕捉烏賊和魚類。鬚鲸在海洋中拥有發達的“嗅覺”,而齒鲸擁有敏锐的听觉。鲸的嗅覺之發達,可以同时活躍於水上和水下的環境,以至於有的鲸甚至在盲了以後仍能生存。 數世紀以來,鯨經常被作為桌上佳餚或是工業產品的原料。然而,到了20世紀中葉,鯨的數量已經因為捕鯨工業的盛行而銳減,成為了瀕臨絕種的生物。所幸現階段大多數國家都已經在八零年代簽下全球禁捕令,停止捕鯨工業的持續發展。.
查看 古鯨和鯨
麦卡鲸
麦卡鲸(学名:Makaracetus bidens),是一种史前哺乳类,生活于始新世的巴基斯坦。.
查看 古鯨和麦卡鲸
軛根鯨
軛根鯨(Zygorhiza)是已滅絕的鯨魚。 軛根鯨與龍王鯨有關,但卻較為短小。牠約有6米長。軛根鯨的鰭可以在肘部活動。牠的後肢並不發達。牠的頭顱骨長1米,有強壯的顎骨及牙齒。軛根鯨的頸部有7節脊骨。 Category:龍王鯨科.
查看 古鯨和軛根鯨
龍王鯨
龍王鯨(学名:Basilosaurus,意為「帝王蜥蜴」),又名械齿鲸(Zeuglodon),已經絕種的古代海洋哺乳動物,現代鯨魚的近親,是鯨目中的一個屬,生存於3900萬至34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 龍王鯨剛開始被誤認為是巨大的海洋爬蟲類的化石,所以被命名為帝王蜥蜴。它最早是在美國路易斯安納州被發現的,隨後古生物學家從埃及與巴基斯坦發現的化石中辨認出至少存在兩個其他的種。 龍王鯨平均身長為20-25公尺(约75英呎),而且擁有比現代鯨魚更為修長的身體。古生物學家對於牠們已經退化的短小後肢非常感興趣,因為它可以證明現代鯨魚原先是由陸生哺乳類動物演化而來。龍王鯨也是密西西比州與阿拉巴馬州的州化石。.
查看 古鯨和龍王鯨
龍王鯨科
龍王鯨科(Basilosauridae)是生活在始新世一種已滅絕的古鯨亞目鯨類。龍王鯨為其中一種,也是始新世最巨大的海洋生物之一,身長達18公尺,一開始還被誤認為爬蟲類。 Category:古鯨亞目 Category:龍王鯨科 Category:始新世哺乳類.
查看 古鯨和龍王鯨科
辛西婭鯨
辛西婭鯨(學名:Cynthiacetus),是一類已滅絕的鯨魚,化石發現於埃及、美國和祕魯。.
查看 古鯨和辛西婭鯨
走鯨
走鯨(學名Ambulocetus),又名陸行鯨、游走鯨,是一種早期的鯨魚,可以同時行走及游泳。走鯨是過渡化石,顯示了鯨魚如何從陸上的哺乳動物演化出來。走鯨的外表像鱷魚,約有3米長。牠的後肢較適合游泳,可能像水獺及鯨魚般擺動背部來游泳。有指走鯨像鱷魚般獵食,潛伏在淺水地區捕獵不經意的哺乳動物和魚。就其牙齒的化學分析發現走鯨可以出入淡水及海洋區域。 走鯨沒有外耳。牠會將頭貼近地面感受振動,藉以追蹤獵物。 科學家認為走鯨是早期的鯨魚,原因是牠有類似的水中特性,包括鼻有潛入水中的適應性,而其圍耳骨的結構像鯨魚的可以在水中聽聲。另外,牠的牙齒亦與鯨魚的牙齒相似。牠的牙齒型態不同。 走鯨化石是在巴基斯坦發現。在走鯨的時代,巴基斯坦是近古地中海的海岸區域。 走鲸生活在约5000万年前。.
查看 古鯨和走鯨
雷明頓鯨
雷明頓鯨(Remingtonocetus)是已滅絕的早期鯨魚。其下有已知兩個物種,都是生存在4600-4300萬年前的始新世中期,分別是來自印度及巴基斯坦的R.
查看 古鯨和雷明頓鯨
演化支
演化支是一個分類學的類別,包含著單一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後裔。任何一個演化支都可以說是一個單系群,並以種系發生學的樹狀圖或支序分類學的演化樹來表示。.
查看 古鯨和演化支
慈母鯨
慈母鯨(學名Maiacetus)是一屬生存於始新世中期巴基斯坦的鯨魚。其下只有一個物種,名為M.
查看 古鯨和慈母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