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3 关系: 可可出大台吉,可汗,察哈尔,察哈尔部,巴尔斯博罗特,乌珠穆沁部,德穆楚克栋鲁普,勒內·格魯塞,图鲁博罗特,翁衮都喇尔,草原帝国,达延汗,阿尔苏博罗特,蒙古大汗,蒙古帝国,腾机思,苏尼特部,苏尼特扎萨克郡王,苏尼特扎萨克杜棱郡王,清朝,济农,扎萨克车臣亲王,打来孙。
- 1504年出生
- 1547年逝世
- 北元君主
可可出大台吉
可可出大台吉,明朝蒙古左翼察哈尔部領主之一,图鲁博罗特之孫,博迪次子,又作库克齐图、黑石炭、打来罕。苏尼特部的始祖。 驻牧在西拉木伦河流域。他勇敢善战,有谋。从嘉靖、隆庆到万历,和图们汗、脑毛大、速把亥、炒花、布延台吉、长昂攻打锦州、义州(今辽宁省义县)、开原、辽阳、沈阳乃至山海关,多次被辽东总兵李成梁击败。孙子腾机思被清朝封为苏尼特扎萨克郡王(左翼),另一孙子叟塞被清朝封为苏尼特扎萨克杜棱郡王(右翼),第十代孙就是德穆楚克栋鲁普。.
查看 博迪和可可出大台吉
可汗
可汗((叶音);古突厥語:𐰴𐰍𐰣 ;;z;高句麗語:皆,key)或大汗,又譯為可寒、合罕,通黑汗,統治者頭銜,為部落最高領袖或皇帝之意,廣泛使用於蒙古與中亞地區。古代北亚遊牧民族鲜卑、回纥、柔然、高车、突厥、吐谷浑、铁勒、女真等建立的汗国,其君主或最高政治首领皆称可汗或大汗。.
查看 博迪和可汗
察哈尔
察哈尔,最早指察哈尔部,蒙古族一个古老的部落,可以指:.
查看 博迪和察哈尔
察哈尔部
察哈尔部()是从蒙古帝国时期到清朝初年的蒙古部落,其名为蒙古语“邻近”之意。察哈爾部的大汗林丹汗(1604年-1634年在位)是蒙古最後一任的大汗。 察哈尔极盛时期在辽朝庆州的旧址上修建了瓦察尔图察汉城(又称「白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境),以此地作为整个蒙古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在直接控制着内喀尔喀巴林、扎鲁特、巴岳特、乌齐叶特、弘吉剌等五部的同时,也遥控蒙古其他部落。 林丹汗被后金皇太極击败后,整个漠南蒙古被纳入后金国版图。 清朝康熙察哈尔的叛乱被清政府镇压,察哈尔蒙古人被从中国东北(今东北和内蒙东)迁移到多伦诺尔一线,不再设部落大汗,作为八旗察哈爾归属于清朝理藩院与滿洲人察哈尔都统管理(丧失“蒙人治蒙”的权利)。 1914年,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以察哈尔部、锡林郭勒盟设置察哈尔特别区,寄治萬全县(今河北张家口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西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撤销察哈尔特别区,改置察哈尔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察哈尔省被撤销。.
查看 博迪和察哈尔部
巴尔斯博罗特
巴尔斯博罗特(Барсболд;),又译巴儿速孛罗,蒙古大汗,达延汗的第三子,封为济农。.
查看 博迪和巴尔斯博罗特
乌珠穆沁部
乌珠穆沁部()(jmin),是明代、清朝蒙古部落。乌珠穆沁意为“种葡萄的人”,“乌珠穆”意为葡萄。 蒙古中兴可汗达延汗曾孙、博迪之子翁衮都喇尔号称所部为乌珠穆沁,属察哈尔万户。翁衮都喇尔幼子多尔济车臣济农时,惧怕察哈尔部林丹汗,依附喀尔喀部。清太宗崇德二年(1637年),多尔济和兄子色棱率部归清朝,编为二扎萨克旗,属于锡林郭勒盟。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有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
查看 博迪和乌珠穆沁部
德穆楚克栋鲁普
德穆楚克栋鲁普(;),人称德王,字希賢。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人,苏尼特扎萨克杜棱郡王,曾任锡林郭勒盟盟长,主张內蒙古獨立。20世纪30年代起与大日本帝国陆军關東軍合作,在当时中華民國的察哈尔省、绥远省等地建立了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并担任要职。.
查看 博迪和德穆楚克栋鲁普
勒內·格魯塞
勒内·格魯塞(René Grousset,),法國歷史學家,以研究中亚和远东著名。其代表作为《草原帝国》(L'Empire des Steppes)。 格魯塞生於法國加尔省奥拜,畢業於蒙彼利埃大學歷史系。其后长期就职于法国美术部,一战时曾短暂从军。1925年出任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助理监管人及雜誌 Asiatique 的秘書。1933年任塞努奇博物馆馆长及其亞洲藝術藏品的負責人。 1930年代,格魯塞發表了他最重要的兩部著作:《十字军东征史》(Histoire des Croisades,1934-36年)和《草原帝国》(1939年)。二战期间,他被维希法国政府解职,但仍秘密繼續研究工作,在戰爭期間出版了三本有關中國和蒙古的作品。 战后,他被重新任命为塞努奇博物馆馆长兼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监管人。1946年,格鲁塞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946至49年間出版了四部最後的作品,主題圍繞小亞細亞和近東。1952年病逝于巴黎。.
查看 博迪和勒內·格魯塞
图鲁博罗特
图鲁博罗特(Төрболд;),明朝史书称鐵力摆戶,蒙古大汗达延汗的长子,为满都海彻辰夫人所生,出生后立为汗位继承人。图鲁博罗特在达延汗之前就已经去世了,达延汗以图鲁博罗特的儿子博迪为继承人。;子.
查看 博迪和图鲁博罗特
翁衮都喇尔
翁衮都喇尔,明朝史料称之为汪兀都喇台吉、王文打来。 翁衮都喇尔是明朝后期蒙古乌珠穆沁部之祖,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曾孙,图鲁博罗特之孙,博迪第三子。翁衮都喇尔管理察哈尔万户的乌珠穆沁鄂托克。长子绰克图(伊勒库·巴图尔)是乌珠穆沁左翼旗始祖,次子拜什冰图诺颜,三子拜斯噶勒额尔敦和硕齐,纳延泰伊勒登诺颜,章京达尔罕诺颜,幼子多尔济被清朝封为扎萨克车臣亲王(乌珠穆沁右翼旗)。.
查看 博迪和翁衮都喇尔
草原帝国
《草原帝国》(L'Empire des Steppes)是法国历史学家雷纳·格鲁塞于1938年发表的中亚通史著作。书中将活跃于欧亚草原的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民族合并为一个草原帝国进行研究。上至人类文明产生初期,下至清朝乾隆年间平定大小和卓之亂。该书中文版有商务印书馆“汉译名著”本、青海人民出版社译本。.
查看 博迪和草原帝国
达延汗
达延汗(;),是“大元汗”的另一种音译,意为“大元大可汗”,因多次遣使入貢,明人常称其为小王子,本名巴图蒙克(;又译把秃蒙克、把秃猛可),是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孙,巴彦蒙克(阿噶多尔济之孙)之子,蒙古大汗。 满都鲁死后,他的第二位妻子满都海夫人拥立其姪孫巴图蒙克为大汗,就是达延汗,33歲的满都海夫人也改嫁给了7歲巴图蒙克。巴图蒙克1480年(一说1479年)继位,是为达延汗。 达延汗年幼时,满都海被授予“彻辰”称号,摄政。1487年,16岁的达延汗开始亲政。经过与卫拉特部的数度征战,将其击溃。1506年,达延汗征服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统一漠南蒙古。后人称其为蒙古的“中兴之主”。正德十二年(1517年),入侵應州,死於征途。.
查看 博迪和达延汗
阿尔苏博罗特
阿尔苏博罗特,又作我折黄台吉等,孛儿只斤氏,达延汗之子。 母亲满都海哈屯,达延汗统一蒙古后,被授予多伦土默特部。多伦土默特又称多罗土蛮、七鄂托克土默特,原称满官嗔(蒙古勒津)。驻在山西偏关边外河套地区,死后二子继承,部落西迁。.
查看 博迪和阿尔苏博罗特
蒙古大汗
蒙古大汗(Монголын хаан),是蒙古汗國的最高首领的称号,即可汗或称大汗,类似于中国的皇帝称号。该称号从13世纪蒙古帝国时期开始,直到20世纪时结束。相对的,蒙古四大汗国以及其它蒙古汗国的首领则称为汗,相当于中国的王之称号,级别上低于大汗。.
查看 博迪和蒙古大汗
蒙古帝国
蒙古帝國(1206-1368),正式國號為大蒙古国,是一个横跨欧亚兩洲的全球帝國,也是歷史上鄰接版圖最遼闊的國家。蒙古人武力興盛的時期曾發動三次蒙古西征,在1259年蒙哥汗在位时期,疆域一度达到鼎盛,約2400萬平方公里,但是一年後由於蒙哥汗去世所引發的內戰,導致帝國開始分裂瓦解,蒙古人對於歐亞大陸的影響力也逐漸式微。 蒙古帝國由蒙古人铁木真(成吉思汗)于1206年在斡难河边建立,國號“大蒙古國”。據《蒙古秘史》,其創始於斡难河河源,通常認為創建時間約為鐵木真征服蒙古高原各部落(塔塔尔、泰赤乌、蔑儿乞、乃蛮、克烈、汪古部、以尼伦和迭列斤两大部落组成的蒙兀王国)、始有「成吉思汗」之稱號時的1206年。蒙古帝國建立後屢次對外擴張,成吉思汗在位時開始征伐西夏、金朝、西遼、花剌子模等國,其繼承人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去世前已占领包括蒙古高原、中國西北、西南、東北、華北、中亞、西亞以及東歐在內的廣大地域。 成吉思汗領導的第一次西征(1219-1221/1223)滅西遼、花剌子模、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并越過高加索山擊破钦察人各部。 第二次西征(1236-1242)於窩闊台汗在位時期發動、以拔都為主帥,先後征服伏尔加保加利亚、保加利亚人的卡马突厥国,進而滅亡位於东欧平原的基輔羅斯,而後擊潰波蘭王国和神聖羅馬帝國聯軍、大敗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亞第二帝国,前锋遠達当时意大利的威尼斯共和国的达尔马提亚,原南斯拉夫地区的拉什卡。 第三次西征(1256-1260)於蒙哥汗在位時期、主帥為旭烈兀,滅亡了木剌夷(暗杀组织)、阿拔斯王朝,以及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蒙古军短时间占领叙利亚,后被新兴的马木路克王朝驱逐)。蒙古帝国在三次的西征中共侵吞40多個國家。 然而,蒙古汗國在12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争位战后走向分裂。尽管忽必烈于1264年击败阿里不哥,其所主張的對於“蒙古大汗”之位的繼承權並沒有獲得四大汗國的一致承認;原屬大蒙古國的朮赤後王封地、察合臺後王封地、窩闊臺後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事實上的獨立地位,被稱為四大汗国;其他一些蒙古帝國時期建立的小型汗國多依附于四大汗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自稱“蒙古大汗”。1279年大元灭南宋。自此元朝控制領地包括今中國大部地區和蒙古高原。实际处于独立地位的蒙古四大汗国(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與元朝之间互不统属,战争不断,直到元成宗時期才終於獲承認元朝皇帝為蒙古大汗、據宗主地位,之後四大汗国的疆土又陆续经历演变。最後一位元朝皇帝元惠宗被建立明朝的朱元璋於1368年驱逐出中原,其政權存在於蒙古高原地區,史稱北元。北元亡于1388年或1402年,由韃靼部和瓦剌部的首領先後繼承“蒙古大汗”稱號,但是其統治範圍沒有再超出過蒙古高原;其後明朝长期和察合台汗国和欽察汗国及其他的小汗國同時並存,直到17世紀蒙古人建立的主要汗國均致滅亡。最後一任蒙古大汗察哈爾部林丹汗被後金皇太極擊敗,其子额哲后來歸降皇太極,漠南蒙古諸部于1636年3月聚瀋陽,承認皇太極為大汗、統轄漠南蒙古諸部,“蒙古汗國”歷史正式結束。.
查看 博迪和蒙古帝国
腾机思
腾机思(),清代内扎萨克蒙古苏尼特左翼旗首位扎萨克,博尔济吉特氏,多罗郡王爵。 最早从属于蒙古察哈尔部,但因林丹汗凶残无道,便随父投奔漠北喀尔喀部车臣汗。1637年,开始于清朝互市,并派遣使者,进贡驼、马。1639年冬,带领家人及部众投奔清廷,次年,被封为额驸。1641年10月,被封为该旗首任扎萨克,世袭罔替。 顺治三年(1646年),与其弟腾机特带领部众起兵反清,并投奔喀尔喀车臣汗部。清廷派遣军队联合蒙古四子部追至今蒙古国境内与腾机思激战,结果腾机思大败。喀尔喀车臣汗部与土谢图汗部援军逃至色楞格河一带。1648年,腾机思接受招降,不久病故。爵位由其弟腾机特继承。.
查看 博迪和腾机思
苏尼特部
苏尼特部()(Snid)又译苏尼忒等,是明清時期的蒙古地區部落。苏尼特名称源于元朝的雪你惕部落。 达延汗之孙博迪次子可可出大台吉时,所部号称苏尼特,属察哈尔万户。可可出大台吉曾孙塔尔巴海达尔汉(苏尼特东路台吉)和其叔父绰尔衮(西路台吉)害怕被林丹汗吞并,北徙喀尔喀蒙古。清太宗崇德年间,绰尔衮子素塞、塔尔巴海子腾机思率部附清,清朝编苏尼特为二扎萨克旗,属于锡林郭勒盟。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有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
查看 博迪和苏尼特部
苏尼特扎萨克郡王
苏尼特左翼旗扎萨克多罗郡王为清朝内扎萨克蒙古苏尼特左翼旗的世袭扎萨克多罗郡王。清崇德六年(1641年),达延汗六世孙、苏尼特东路首领塔尔巴海达尔汉和硕齐之子腾机思被封为扎萨克多罗郡王,诏世袭罔替。顺治三年(1646年)腾机思因叛变而被削爵,顺治五年(1648年)向清廷请降谢罪,同年病逝。清廷免罪并让其弟腾机特承袭爵位。.
查看 博迪和苏尼特扎萨克郡王
苏尼特扎萨克杜棱郡王
苏尼特右翼旗扎萨克多罗杜棱郡王为清朝内扎萨克蒙古苏尼特右翼旗的世袭扎萨克多罗郡王。清崇德七年(1642年),清太宗封叟塞为扎萨克多罗杜棱郡王,掌西苏尼特,诏世袭罔替。民国元年(1912年),第十六代杜棱郡王德穆楚克栋鲁普由北洋政府晋封为扎萨克和硕杜棱亲王。.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查看 博迪和清朝
济农
#重定向 濟農.
查看 博迪和济农
扎萨克车臣亲王
乌珠穆沁右翼旗扎萨克和硕车臣亲王为清朝内扎萨克蒙古乌珠穆沁右翼旗的世袭扎萨克和硕亲王。清崇德六年(1641年)翁衮都喇尔幼子多尔济被封为扎萨克和硕车臣亲王,诏世袭罔替。.
查看 博迪和扎萨克车臣亲王
打来孙
打来孙(Дарайсүн,),又作达赉逊或达赉孙,尊号库腾汗(Гүдэн хаан,或译库登汗),蒙古大汗,察哈尔部第二任可汗。阿剌克汗博迪的长子,1547年继位。在他统治期间,土默特部的俺答汗崛起,并不把大汗看作共主,达赍逊的实力也无法控制俺答。达赍逊被迫东迁。1551年,达赍逊接受俺答汗的领导,以换取了格堅汗的尊号。其后,他把汗庭迁至辽东和女真人的边界,大汗权力大大下降。之后各部虽然有时还承认大汗的地位,但很多的部落都有了自己的可汗。.
查看 博迪和打来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