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3 关系: 南半球,史普尼克1號,C/2007 Q3,罗伯特·麦克诺特,賽丁泉天文台,麥克諾特彗星,近地小行星,英澳望遠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斯特朗洛山天文台,施密特攝星儀,感光耦合元件,2012 LZ1。
- 1957年澳大利亞建立
- 光學望遠鏡
南半球
南半球(Southern Hemisphere)是指赤道以南的半个地球。 南半球主要包括的地區有亚洲印度尼西亞南部、非洲中部及南部、大洋洲絕大部分、南美洲大部分、南極洲全部。 在南半球,夏季为12月至2月,冬季为6月至8月,与北半球四季相反。 南半球的海洋有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印度洋。 由于南半球的海洋面积更多地大于陆地面积,除了南极洲的极度寒冷外,南半球的气候相对北半球的气候要温和些。也因为如此,再加上气流多东西环流,南半球的污染要比北半球少很多。 在南半球,朝北向阳。.
史普尼克1號
史普尼克1號,又譯史波尼克1號(Спутник,),是第一顆進入行星軌道的人造衛星。在蘇聯於1957年10月4日於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升空。由於這時正值冷戰,史普尼克1號毫無先兆而成功的發射,震撼了整個西方,在美國國內引發了一連串事件,如史普尼克危机、華爾街發生小股災。同時亦激起美蘇兩國之後持續20多年的太空競賽,成為冷戰的一個兩強主要競爭點。 史普尼克1號升空的意義,在於通過量度其軌道變化,有助研究高空地球大氣層的密度,並為於電離層作无线电波傳遞提供原始的資料。由於衛星填充了壓縮氮,史普尼克1號亦因此作了第一次人造物體作隕石探測的嘗試,由於高溫的隕石穿透了史潑尼克1號的表面,導致其內壓泄漏,此亦為隕石之極端高溫提供證據。 當史潑尼克1號於哈萨克拜科努爾太空中心發射之時,正值是聯合國所公佈的國際地球觀測年(又譯作國際地球物理年),它以每小時29,000公里的速度脫離地球引力,成為第一個進入外太空的人造物體,在外太空它以20.005至40.002兆赫的頻率向地球發送無線電波信號,並可由業餘無線電用戶所接收。其發送一直持續至1957年10月26日,才因為電池用盡而中斷。 1958年初,史普尼克1號失去動力,脫離其工作軌道並墜入大氣層,其工作壽命中,共圍繞地球運轉了六千萬公里。.
C/2007 Q3
C/2007 Q3 (Siding Spring),即赛丁泉彗星,是一颗来自奥尔特云的彗星。 C/2007 Q3由Donna Burton在2007年8月25日利用賽丁泉天文台的0.5-m口径的南烏普薩拉施密特望遠鏡发现。Evans, Kate (February 19, 2010).
罗伯特·麦克诺特
罗伯特·麦克诺特(Robert H. McNaught ,1956年出生于苏格兰)是一名苏格兰裔澳大利亚天文学家,现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天体物理学研究学院。 他是一名多产的彗星和小行星发现者,也是的参与者。 他最著名的发现是2006年8月7日发现的大彗星麦克诺特彗星(C/2006 P1)。 为了表彰他对天文学的贡献,小行星3173以他的名字McNaught命名。.
賽丁泉天文台
賽丁泉天文台靠近澳洲的庫納巴拉班,是澳洲國立大學(ANU)的天文和天文物理研究所(Research School of Astronomy & Astrophysics,RSAA)的一部分,並與澳洲國立大學、新南威爾斯大學的和其他的一些機構,共同管理英澳望遠鏡和聚集在該處的其它望遠鏡。這座天文台座落在標高海拔1165米,位於瓦倫本哥國家公園內也稱為賽丁泉山的Woorat山上。賽丁泉天文台隸屬於澳洲國立大學,並且是斯壯羅山和賽丁泉天文台研究所的一部分。目前有12架望遠鏡座落在此。.
麥克諾特彗星
麥克諾特彗星(正式編號:C/2006 P1)是一顆由澳大利亞的天文學家罗伯特·麦克诺特在2006年8月7日發現的彗星。它在2007年1月上旬,過近日點前亮度大增,是30年來最亮的彗星(只計最亮光度);也是70年來第二亮的,僅次於1965年達-17等的池谷·關彗星;比1947年的南天大彗星C/1947 X1、1976年的威斯特彗星C/1975 V1、1996年的百武彗星以及1997年的海爾·博普彗星都還要亮。一月底前在南、北半球較高緯度地區,白天肉眼可見。.
近地小行星
近地小行星(near-Earth asteroids,NEAs)指的是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的小行星。这类小行星可能会带来撞击地球的危险。同时,它们也是相对容易使用探测器进行探测的天体。事实上,访问一些近地小行星所需的推进剂比访问月球还少。NASA的會合-舒梅克號已经访问过爱神星,日本的隼鳥號也成功的登陸糸川,現已返航并帶回物質樣本。 目前已知的大小4千米的近地小行星已有数百个。可能还存在成千上万个直径大于1千米的近地小行星,数量估计超过2000个。 天文学家相信它们只能在轨道上存在一千万至一亿年。它们要么最终与内行星碰撞要么就是在接近行星时被弹出太阳系。该过程可能会消耗大量小行星,但似乎小行星来源仍然在不断补给。.
英澳望遠鏡
英澳望遠鏡(Anglo-Australian Telescope,AAT)是座落於澳洲1,100米高的山區,架設在賽丁泉天文台內,由英澳天文台操作的一架口徑3.9米,架台為赤道儀式的望遠鏡。它是由英國和澳洲共同出資建造的,為全球的天文學家提供可觀測的時間。它裝備了大量的工具,包括兩度視場設備(2df),可以在2°的視場內選擇400個觀測的天體,同時進行光譜觀測的機器人光纖定位器;倫敦大學的Échelle光譜儀(UCLES),一個高解析的光譜儀,曾經用他發現了許多的太陽系外行星;還有IRIS2,一個廣角的紅外線照相機和光譜儀。 在1970年代,當主要的望遠鏡仍多位於北半球時,它於1974年就對南半球的天空展開了高品質的觀測。 AAT是最後一架採用赤道儀架台的大望遠鏡,之後新建的大望遠鏡都採用更緊密和機械上更穩定的經緯儀架台。但是AAT是第一架全部採用電腦控制的望遠鏡,在指向性與追蹤精度上都建立了新的標準。 在2000年的大眾機械雜誌上的文章指出,由九個在英國和美國的機構聯合操作下,AAT發現了三顆新的行星。.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澳洲國立大學(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又譯澳洲國家大學,簡稱ANU),於1946年創立,是一所位於澳洲首都特區坎培拉的研究型國立大學。它同時也是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IARU)、澳洲八大名校(Go8)、大學天文研究協會(AURA)以及環太平洋大學聯盟(APRU)的盟校之一。是澳大利亞由澳洲國會立法創建的大學,也是澳洲唯一國立的公立大學(其它澳洲公立大學均為州立)。 澳洲國家級學術研究單位有四座位於ANU校園內:澳大利亞科學院(AAS)、澳洲人文科學院(AAH)、澳洲社會科學院(ASSA)和澳洲法律科學院(AAL)。校園四周還坐落著澳大利亞國立博物館、澳洲最大的國家級科研機構CSIRO。校內學者獲選為澳洲聯邦院士人數更超過270名,居所有澳洲大學之冠;而英國皇家學會的成員人數亦是澳洲第一。傑出校友包括了六名諾貝爾獎得主、四十九名羅德獎學金得主、兩名澳洲總理、十二名現任聯邦部長與三十名現任大使等。 澳洲國立大學總體學術排名位列大洋洲第一,在2018年的QS世界大學排名為全球前20名,澳洲第1,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為全球第47名(澳洲第2),並被評選為全球前25大最國際化的頂尖學府的第7名(澳洲第1)。而在世界大學畢業生就業力排行榜中,ANU名列世界第22(澳洲第1)。.
斯特朗洛山天文台
#重定向 斯壯羅山天文台.
施密特攝星儀
施密特攝星儀是一種設計用於廣視野但像差很小的天文照相機。其他相似的設計有賴特攝星儀和Lurie-Houghton望遠鏡。.
感光耦合元件
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 Device,縮寫:CCD),是一種集成電路,上有許多排列整齊的電容,能感應光線,並將影像轉變成數字信号。經由外部電路的控制,每個小電容能將其所帶的電荷轉給它相鄰的電容。CCD廣泛應用在數位攝影、天文學,尤其是光學遙測技術(photometry)、光學與頻譜望遠鏡,和高速攝影技術如幸運成像。.
2012 LZ1
是顆直徑只有1公里的近地小行星, 它在今(2012)年6月14日以14個月地距從地球身邊飛過, 它是由澳洲賽丁泉天文台(Siding Spring Observatory)的Robert H. McNaught(他很有名氣~)及同事在6月10及11日的兩個晚上所發現, 全球的天文台相繼投入觀測行列! 美國的Arecibo無線電天文台也在六月19日進行觀測, 確認其直徑大小及精準的軌道, 雖然它是對地球有威脅的小行星, 但 LZ1 在將來的750年內對地球的威脅機率是0 ! 在2012年, 從地球旁邊擦身而過時, 最大的星等到達(視)星等13等上下, 下一次的擦身而過是在2016年七月27日, 距地球只有0.5AU (約為194個月地距)!.
另见
1957年澳大利亞建立
- 南烏普薩拉施密特望遠鏡
- 圣诞岛
- 布里斯班獅吼足球俱樂部
- 戴维斯站
- 昆士蘭音樂學院
- 露紋-納多魯列斯國家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