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47 关系: 城門,卡比托利欧山,古罗马,古迦太基,君士坦丁堡,大西庇阿,尤利烏斯·凱撒,巴尔米拉,帝国广场大道,丘尼卡,伊特鲁里亚,弗拉维王朝,刀斧手,凯旋门,元首制,獨裁官,罗马,罗马共和国,罗马斗兽场,罗慕路斯与雷穆斯,羅馬帝國,羅馬公民,羅馬元老院,羅馬皇帝,狄俄倪索斯,百人队,韦斯巴芗,荷諾里,裁判官,西班牙,西羅馬帝國,貴族,贝尼托·墨索里尼,贝利撒留,長官,苏埃托尼乌斯,VENI VIDI VICI,查士丁尼一世,提图斯凯旋门,束棒,死亡面具,汪达尔人,朱庇特,执政官,托加,拱,拜占庭帝国。
- 古羅馬宗教
城門
城門,又稱戰門,是中國古代軍事化建築。本質上是加強為堡壘的門。其作用是為了保護城鎮、城堡、要塞等的主要進出通道。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成包含吊橋,閘門,投口,箭洞,陷阱等複雜的堡壘結構建築。.
查看 凯旋式和城門
卡比托利欧山
卡比托利欧山(拉丁文:Collis Capitolinus,意大利文:Campidoglio)是義大利羅馬七座山丘之一,也是最高的一座,為羅馬建城之初的重要宗教與政治中心,介于古罗马广场与战神广场(Campus Martius)之间。在古罗马时代,山上曾建有朱庇特神庙、维约维斯(Veiovis)神庙等宗教建筑,档案馆(Tabularium),以及君士坦丁巨像(Statua colossale di Costantino I)。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在此兴建环绕卡比托利欧广场(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宫殿:元老宫(Palazzo Senatorio)、保守宫(Palazzo dei Conservatori)、新宫(Palazzo Nuovo),今天设有卡比托利欧博物馆。现在,古代残存遗址大多为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所覆盖,只遗留少数地基废墟。山上还有一座天主教堂天坛圣母堂(Santa Maria in Aracoeli)。.
查看 凯旋式和卡比托利欧山
古罗马
古羅馬文明通常是指從公元前9世紀初在意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的正式名称为“元老院与罗马人民”(Senātus Populus Que Rōmānus),缩写为SPQR。傳說在公元前754年-753年,羅穆盧斯在台伯河畔建羅馬城,開創了王政時代。公元前509年或前510年,古羅馬王政時代(羅馬王國)結束,選舉兩名執政官,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的羅馬共和國。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出兩名執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權力,為期1年;管理國家的主要機構為元老院、高級長官及公民大會,而掌握國家實權的則是元老院。隨著貴族與平民之間對立的加深,貴族承認了平民所選的「保民官」,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力不受貴族侵犯。前451年,頒佈了十二銅表法,明定了平民與貴族不能通婚的限制,這也標誌著羅馬法的誕生。 自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先後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羅馬又發動了3次布匿克戰爭,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前215年-前168年發動3次馬其頓戰爭,征服大部分伊利里亚、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羅馬-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於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洲、非洲稱霸地中海的龐大羅馬帝國。 到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而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則在1453年被鄂圖曼帝國所滅。.
查看 凯旋式和古罗马
古迦太基
古迦太基(腓尼基語: (轉寫:,實際發音:))是前7世紀至前2世紀期間以北非--沿岸迦太基城為中心興起的一個文明。這個國家是個城邦國家。迦太基本是腓尼基城邦泰爾在海外的殖民地,建於前814年,同其他腓尼基殖民城市一起向泰爾定期朝貢。大約在前650年,迦太基脫離泰爾獨立,並在其他北非的腓尼基殖民城市中建立自己的霸權地位。隨後古迦太基控制了地中海沿海的薩丁尼亞島、科西嘉島、伊比利亞半島南部以及西西里島的部分地區。古迦太基的首都迦太基城,曾一度成為地中海西部城市貿易的中心。 縱觀古迦太基的歷史,其前期一直與古希臘爭奪地中海的霸權地位;後期則與新興的古羅馬爭奪霸權。從古迦太基建國開始,便與古希臘就地中海沿岸的西西里、薩丁尼亞、義大利南部發生一系列戰爭,史稱希臘-布匿戰爭。這場戰爭並沒有分出勝負,古迦太基在地中海西部建立霸權,古希臘則稱雄於東部。大約前3世紀,由於古羅馬的崛起,古迦太基與羅馬發生戰爭,史稱布匿戰爭。布匿戰爭共發生三次,在布匿戰爭裡,羅馬和迦太基都損失極為慘重,最終以古羅馬的勝利告終,古迦太基失去了除北非領土之外的所有領土。前146年,古羅馬終於攻破迦太基城,標誌著古迦太基的滅亡。 古迦太基在早期施行君主制,國王為國家最高領袖,並擁有絕對權力。前480年,迦太基國王哈米爾卡一世死後,國王失去了其大部分權力,元老院勢力崛起。前308年,國王波米爾卡試圖奪回大權,失敗被殺。此後迦太基正式建立共和國制度。.
查看 凯旋式和古迦太基
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η;Constantinopolis;قسطنطینیه;现代İstanbul)又譯康斯坦丁堡,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舊名,現在則指伊斯坦堡金角湾與马尔马拉海之間的地區。它曾经是羅馬帝国、拜占庭帝国、拉丁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為新羅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但该城普遍被以建立者之名称作君士坦丁堡。在公元12世纪时Rosenberg, Matt.
查看 凯旋式和君士坦丁堡
大西庇阿
大西庇阿,全名为(征服非洲的)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Publius Cornelius Scipio Africanus)(P·CORNELIVS·P·F·L·N·SCIPIO·AFRICANVS;)古罗马统帅和政治家。他是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罗马方面的主要将领之一,以在扎马战役中打败迦太基统帅汉尼拔而著称于世。由于西庇阿的胜利,罗马人以绝对有利的条件结束了第二次布匿战争。西庇阿因此得到他那著名的绰号:“征服非洲者”(Africanus)。在伊里帕之役(the Batlle of Ilipa)中,时年30岁的西庇阿就已经展示了他过人的战术素养。.
查看 凯旋式和大西庇阿
尤利烏斯·凱撒
乌斯·尤利乌斯·凱撒¹(拉丁文:Gaius Julius Caesar²,),罗马共和国末期的军事统帅、政治家,為羅馬尤利乌斯家族成员。 凱撒出身贵族,历任财务官、大祭司、大法官、执政官、监察官、独裁官等职。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前三头同盟,随后出任高卢总督,用了8年時間征服高卢全境(现在的法国),亦袭击了日耳曼和不列颠。西元前49年,他率军佔领罗马,打败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制定了《儒略历》。 前44年,凱撒遭以布鲁图所领导的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凱撒身后,其甥孫及養子屋大维击败安东尼开创罗马帝国并且成为第一位帝国皇帝(Imperator)。.
查看 凯旋式和尤利烏斯·凱撒
巴尔米拉
巴尔米拉(Palmyra;Παλμυρα)是在叙利亚中部的一个重要的古代城市,位于大马士革东北215公里,幼发拉底河西南120公里处。是商队穿越叙利亚沙漠的重要中转站,也是重要的商业中心。巴尔米拉是该城的希腊语名字,来源于它最初的亚拉姆语名字“塔德莫”(Tadmor),意为“棕榈树”。伊斯蘭國於2015年5月21日起佔領該遺址並開始進行破壞活動。尽管该组织宣称不会破坏古城的主体建筑,但从BBC所刊发的影片来看,針對寺廟壁畫、雕塑及一些神像遭到彻底摧毁。.
查看 凯旋式和巴尔米拉
帝国广场大道
帝国广场大道(Via dei Fori Imperiali)是罗马市中心的一条道路,成一条直线,从威尼斯广场向东南到罗马斗兽场所在的斗兽场广场。 这条路原名凯旋大道(Via Triumphale),修建于墨索里尼执政时期。沿路一侧或两侧经过图拉真广场、奥古斯都广场和涅尔瓦广场。近年来,道路两侧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发掘,显然,罗马帝国的重要古迹就在下面。 这条道路的存在,阻碍了罗马帝国重要区域的挖掘,但是汽车穿越部分古罗马广场,有可能对幸存建筑物造成无法估量和无法弥补的损害。这条道路的两侧的考古发掘持续至今。 Category:罗马街道.
查看 凯旋式和帝国广场大道
丘尼卡
丘尼卡(tunica)相当于希腊的希顿,是一种宽大的睡袍一样的袋状贯头衣,最初为伊特鲁利亚人穿着,后被罗马人继承,一般用白色毛织物做成,结构单纯,用两片毛织物流出伸头的领口和伸两臂的袖口,在肩部和腋下缝合,呈T字形,一般袖长及肘也有无袖和长袖。 Category:古羅馬文化 Category:歐洲服裝.
查看 凯旋式和丘尼卡
伊特鲁里亚
伊特魯里亞(Etruria),也译作伊特鲁利亚、埃特鲁里亚、伊楚利亞,是处于现代意大利中部的古代城邦国家。 伊特魯里亞的位置在包括了现今托斯卡纳、拉齊奧、翁布里亚的区域。伊特魯里亞被认为是伊特拉斯坎人的国家,后来被罗马人吞并了。伊特魯里亞在公元前罗马城之前是意大利半岛上一个重要城市,古罗马的伊特魯里亞時期是其鼎盛时期。 伊特拉斯坎語不属于印欧语系,但是目前对这个语言所知甚微,尚未能破读。拉丁文的字母来自伊特拉斯坎字母。.
查看 凯旋式和伊特鲁里亚
弗拉维王朝
弗拉维王朝(69年-96年),罗马帝国的一个历史阶段,上接四帝内乱期,下启安敦尼王朝,王朝由韋帕薌开创,结束于圖密善,共計三位皇帝。 西元68年,羅馬帝國暴君尼禄被推翻后,罗马局势陷入混乱,單單在西元69年的1年當中,就更換了4位皇帝(史稱四帝之年),最後由軍人韦帕芗击败各方势力,登上帝位。 弗拉維王朝的君主與奧古斯都並沒有血緣關係,但由於羅馬歷經了一連串的混亂與動盪,韋帕薌上台後積極與元老院合作,改革內政,重建了當時混亂的經濟秩序,所以受到當時百姓熱烈的擁戴與歡迎。西元79年韋帕薌死後,其子提圖斯繼任為皇帝,施政亦寬大和諧,尊重人民財產,死後被元老院冠上「神聖的提圖斯(Divius Titus)」的封號。 但繼任的圖密善一反其父兄的作法,偏重擴張軍力及司法威信,而對於百姓則嚴苛殘酷,他執政的中後期開始對元老院採取敵視的態度,逐漸引起皇室及貴族的恐慌,西元96年9月18日,圖密善在寝宫卧室被侍從及管家刺杀身亡,隨後来自意大利半岛的涅尔瓦被元老院推举為皇帝,弗拉维王朝至此结束。.
查看 凯旋式和弗拉维王朝
刀斧手
刀斧手(lictor,又譯侍從執法吏),來自拉丁文ligare,意指「束縛」,乃是羅馬文官之特殊階級的成員,帶有特殊的派定工作,隨侍羅馬共和以及帝國,握有統治大權的長官。刀斧手之傳統的起源,可回溯到當羅馬王政時期,可能是從他們的伊特魯里亞(Etruria)鄰居處所學得。.
查看 凯旋式和刀斧手
凯旋门
凯旋门本來是指古代罗马人创建,为庆祝战争胜利而建造出来的纪念性建筑物,是门的一种,通常为横跨在一条道路上之独立性建筑。近代世界各地皆有仿照古罗马凯旋门建造的建筑物。.
查看 凯旋式和凯旋门
元首制
古羅馬的元首制,是拉丁文Principate此一政治制度的中文翻譯。Principate源自於Princeps——直譯為第一公民。由這位第一公民來領導國家的制度,就稱為元首制。在羅馬史的劃分上,羅馬的「元首制」始於公元前23年,終止於三世紀的末期。 公元前一世紀的羅馬共和發生了連番的內戰,最後由屋大維掃除群雄,建立不可動搖的政治地位。由於羅馬共和在傳統上,一向厭惡「國王」的稱號,於是屋大維便在共和國的架構上,讓第一公民同時擁有傳統的保民官、統帥等統治大權,並時常參與執政官的競選。基本上,元首制通常被認為是「披著共和制外衣」的君主制,而後代史學家通常用皇帝來指稱這個時期的國家領導人,並將屋大維改制後的羅馬國家視為羅馬帝國的開端。 雖然元首制時代的羅馬帝國領導人已經是一位終生執政的獨裁者,而共和時期的象徵——羅馬元老院——對於第一公民並不具備必要的抗衡之力,但元首制時期的羅馬皇帝仍需經過元老院的附議,法案才得以成立。並且當前任皇帝去世之後,即使國家群雄發起內戰奪權,繼任皇帝也必須經由元老院的認可,才算是法理上的羅馬皇帝。公元69年的維斯帕先皇帝受軍隊擁立為帝之後,朱利亞·克勞狄王朝終結,羅馬元老院便以共同決議的方式,明文訂立了羅馬皇帝的各項權力。從現今的銅版銘刻殘本中,後人可以得知元首制下的皇權特徵:.
查看 凯旋式和元首制
獨裁官
裁官(Dictator)是羅馬共和的特殊政治職務,是一種特殊長官,他的職能是執行特殊的任務,超過任何一位正規長官的威權。该職務在中文文献中有时也被音译为“狄克推多”。.
查看 凯旋式和獨裁官
罗马
羅馬(Roma)是意大利首都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文明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並保存大量古蹟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其位於意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羅馬同時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樞,擁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城是罗马主教即天主教会教宗及聖座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查看 凯旋式和罗马
罗马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是古罗马在前509年到前27年之间的政体,其正式名称是「元老院与罗马人民」。也有观点主张尤利乌斯·恺撒担任终身独裁官的前44年作为共和国的结束时间。.
查看 凯旋式和罗马共和国
罗马斗兽场
羅馬競技場(Colosseo,Colosseum,又譯作罗马--鬥獸场、罗马大角鬥场、罗马圆形競技場、科洛西姆或哥罗塞姆;原名弗莱文圆形剧场,Anfiteatro Flavio / Amphitheatrvm falvvm)是古罗马时期最大的圆形角鬥场,建於公元72年-82年间,现仅存遗迹位於現今意大利罗马市的中心。羅馬競技場是卵形的圓形劇場,也是目前最大的圓形劇場,使用材料包括洞石、凝灰岩及砖饰面的混凝土。 羅馬競技場估計可以容納五萬至八萬名觀眾,平均觀眾約六萬五千人, The Local。罗马斗兽场用來進行角鬥士的比賽、(不過只有短暫的時間,後來斗兽场地下室就開始安裝其他的設備了)、處決、重要戰役的歷史重演、以及演出以羅馬神話為基礎的戲劇。在中世紀前期已不再將羅馬競技場用在娛樂用途,後來用作住宅、工作坊、聖職人員宿舍、防御工事、採石場以及基督教聖地等用途。 罗马斗兽场中有部份因為地震以及盜石賊的破壞而受損,不過仍然是羅馬帝國的代表性建築物。罗马斗兽场是羅馬著名的之一,也和天主教教會有關,教宗在每年聖週五帶領的苦路遊行都會從罗马斗兽场附近開始。義大利版本的5歐分硬幣上面就是以罗马斗兽场為主題。罗马斗兽场也列名在中古世界七大奇蹟及世界新七大奇蹟中。1980年,罗马竞技场以罗马历史中心,该城中享有治外法权的圣座房地产和城外圣保禄大殿之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查看 凯旋式和罗马斗兽场
罗慕路斯与雷穆斯
罗慕路斯(Romulus,约前771年出生,约前717年7月5日逝世)与瑞摩斯(Remus,约前771年出生,约前753年4月21日逝世)是罗马神话中罗马市的奠基人。在罗马神话中他们是一对双生子。他们的母亲是女祭司雷亚·西尔维亚,他们的父亲是战神玛尔斯。按照普魯塔克和蒂托·李维等的传统罗马历史记载罗穆卢斯是罗马王政时代的首位国王。 兄弟俩人后来因为就谁获得当地神的支持应该给新建的城市命名的问题而发生争执,甚至爆发战斗,结果罗穆卢斯将瑞摩斯杀死。此后罗穆卢斯还创立了罗马军团和羅馬元老院。通过抢劫附近的萨宾人的妇女他为新建的城市增加了人口,由此将罗马人与萨宾人融合为一个民族。罗穆卢斯成为古罗马最大的征服者,将大量地区及其居民纳入罗马的统治范围。 罗穆卢斯死后他被提升为象征罗马人的神奎利努斯。大多数人认为罗穆卢斯和瑞摩斯是传说人物,他们是从罗马这个名字引申出来得,而罗马原来可能是“河流”的意思。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罗穆卢斯的确是一个历史人物。这个理论的原因之一是1988年在罗马市帕拉蒂尼山北坡发现的“罗穆卢斯墙”(Murus Romuli)。.
查看 凯旋式和罗慕路斯与雷穆斯
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Imperium Rōmānum,;通用希腊语和中古希腊语: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Ῥωμαίων, 转写:)是上古時期的一個文明帝國,承接着先前的羅馬共和國。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或「扶菻」。 前44年,羅馬共和國將領凯撒成爲終身獨裁官,象征着共和制的結束;至前27年,屋大維成爲奧古斯都,象征着羅馬帝國的開端。其首府羅馬城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400年這段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直至公元500年其遷都至拜占庭(又稱君士坦丁堡、新羅馬),該城才隨之取代羅馬城成爲世界最大城市,帝國人口亦增長到五千至九千萬,大約是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约20% 罗马帝国可分为前期(前27年—200年)、中期(200年—395年)和後期〔395年—1204年/1453年〕三个阶段。 羅馬共和國末年,政局由于一連串的內戰和政治角力變得非常不穩定。公元前44年,共和國將領凯撒被元老院封爲終身獨裁官後不久,便遭到刺殺身亡。直至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亚克兴角战役擊敗對手马克·安东尼和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吞并埃及托勒密王国後,共和國的政局仍然不明朗。至公元前27年,元老院放棄共和制,賜君權及奧古斯都頭銜予屋大維,這象征着羅馬共和國的終結。這時元老院仍然存在,但大權已掌握在屋大維手中。最初幾位皇帝都以「第一公民」自居。 屋大維征战的勝利擴張了帝国的領土。立國之初的兩個世紀,帝國的政局有着前所未見的穩定,這段時期被稱爲「羅馬治世」。直到公元41年,帝国第三位皇帝卡里古拉被刺身亡後,元老院曾经考虑恢復共和政制,但罗马禁卫军架空元老院,遂立克劳狄一世爲帝。克劳狄一世在位期間,帝国繼屋大維後首次征战不列颠尼亞。公元68年,克劳狄一世的繼位者尼祿在兵變中自殺身亡,帝国遭遇一連串短暫的內戰,同時猶太地區更爆发第一次起義,這段時期曾经有四位軍團將領稱帝。維斯帕先在公元69年戰勝其他將領,建立弗拉维王朝。其繼位者提图斯,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发後開放斗兽场。提图斯只短暫在位两年,便由其兄弟图密善繼位爲帝国第11位皇帝。图密善最后亦遭到刺殺身亡。元老院後來封涅尔瓦爲皇帝,這亦是羅馬五贤帝之首,開辟一段長達八十多年的政局穩定時期。罗马第13位皇帝图拉真是羅馬五贤帝之中的第二位,他在位時見證帝國的最大版圖。 康茂德在位時,帝国開始出现衰退之兆。公元192年康茂德被刺殺身亡,觸發五帝之年,有五人同時稱帝,分别是佩蒂纳克斯、尤利安努斯、奈哲尔、阿尔拜努斯和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事件最後由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取得勝利。公元235年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被刺殺身亡,導致三世纪危机,這段時期短短50年之內有26人被元老院封爲皇帝。直至戴克里先在位時創立四帝共治,帝國才全面恢复穩定,這段時期一共有四位皇帝共同統治羅馬帝国。這種制度並不能維持下去,很快便招致內戰。內戰最終由君士坦丁一世勝出,成爲帝国的唯一統治者。後來君士坦丁一世遷都至拜占庭,並命名為新羅馬,但史家更喜歡以其名字―君士坦丁稱之爲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自此之後一直是帝國的首都,一直到其終結。君士坦丁一世亦于313年將基督教(后成為天主教会)合法化,並由狄奧西亞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基督教從而成爲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 這時的羅馬帝國仍然是世界上的強權,並與其東面安息帝国的繼承者波斯帝國互相抗衡,持續着一個世紀的紛爭。狄奥多西一世是最後一位統治一個完整的羅馬帝國的皇帝,隨後帝國的領土因濫權、內戰、野蛮人入侵、軍事改革和經濟衰退等負面因素被日益蚕食,這時的羅馬帝國實際上已完全分裂成東西兩部份,自此之後再没有被統一過。公元410年及公元455年,西面的羅馬城相繼被西哥德人和汪達爾人等日爾曼部族入侵,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被奥多亚塞废黜,這象征着西罗马帝国的終結。但是,由於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從未被東罗马帝国所承认,所以嚴格上來説,只有在西罗马帝国上一位皇帝尼波斯在公元480年去世後,才可以正式爲罗马帝国在西歐的統治劃上句號。而東罗马帝国則一直存在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爲止。史学家會称东罗马帝国爲拜占庭帝国。 羅馬帝國是世界歷史上其中一個最偉大的帝國,無論經濟、文化、政治和軍事上的成就都達到很高的水平。羅馬帝國存在將近一千五百年,帝国的疆域在图拉真在位末年(117年)達到全盛,控制着大约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統治着七千萬的人口,這相當於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羅馬帝國幅原遼闊,而且國祚長久,使拉丁希腊的语言、文化、宗教、發明、建築、哲學、法律及政府模式對後世的影響相當深遠。歐洲在整個中世纪時期,有數次對羅馬帝國的復辟,這包括拉丁帝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文艺复兴而後的歐洲帝國主義的興起,更使希腊、羅馬、猶太和基督教的文化向全世界傳播開去,對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有着重要影响。.
查看 凯旋式和羅馬帝國
羅馬公民
羅馬公民,羅馬帝國的一種身分。212年之後,依據安东尼努斯敕令,所有的羅馬帝國自由人,被授與公民權。.
查看 凯旋式和羅馬公民
羅馬元老院
羅馬元老院(Senatus)是一個審議的團體,它在羅馬共和国與羅馬帝國的政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查看 凯旋式和羅馬元老院
羅馬皇帝
羅馬皇帝是羅馬帝國時期的最高頭銜,是身兼國家元首和-zh:政府首腦;zh-hans:政府首脑;zh-hk:政府首腦;zh-sg:政府首脑;zh-tw:行政首長;-的最高領導人。在歐洲歷史中,皇帝(Imperator;emperor)源自于古罗马时期,音譯為“英白拉多”,原意是统帅,源自Imperium(意為權威、權力、統治)。 羅馬帝政時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是在羅馬共和國時期之後,由於羅馬內戰將本來由羅馬元老院實行的權利集於屋大維一身,而由屋大維創立的政府體制。作為共和國獨裁官、大征服者凱撒的養子,屋大維以凱撒之名行世,而後又令名存實亡的元老院封他為「奧古斯都」,意為聖上、至尊、神聖。屋大維死後,被羅馬帝國神格化而列入神的行列。凱撒(他借用的名字)和奧古斯都(他的稱號)兩者,遂成為未來400多年羅馬統治者的永久性稱號。此外君主的稱號还有首席元老(princeps senatus,中文又譯為“元首”、“第一公民”),直到三世紀末,皇帝戴克里先才拋棄「第一公民」的稱號,史學家通常將從屋大維至戴克里先的羅馬帝國政體稱為元首制的封号。.
查看 凯旋式和羅馬皇帝
狄俄倪索斯
戴歐尼修斯(Διόνυσος,Dionysos;Dionysus),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与古罗马人信奉的巴克斯(Bacchus)相对应。戴歐尼修斯是古希腊色雷斯人信奉的葡萄酒之神,不仅握有葡萄酒醉人的力量,还以布施欢乐与慈爱在当时成为极有感召力的神,他推动了古代社会的文明并确立了法则,维护着世界的和平。此外,他还护佑着希腊的农业与戏剧文化。在奥林匹亚圣山的传说中他是宙斯与塞墨勒之子,又有说是宙斯与珀耳塞福涅。古希腊人对酒神的祭祀是秘密宗教仪式之一,类似对于狄蜜特与泊瑟芬的厄琉西斯秘仪。在色雷斯人的仪式中,帕身着狐狸皮,据说是象征新生。而专属酒神的戴歐尼修斯狂欢仪式是最秘密的宗教仪式。.
查看 凯旋式和狄俄倪索斯
百人队
人队(Centuria)在罗马军队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编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前6世纪的罗马王政时代。如同其名称一样,百人队最初大约由100人组成。后来百人队又变为了由60人组成,在马略改革后,标准的百人队编制又变为80人。 在马略改革后,百人队成为了罗马军团战术的核心。标准的80人百人队分为十个8人的小组。8人小组(Contubernium)是罗马军队中最小的组织单位,一个8人小组由8名军团士兵组成,类似于现代军队中的步兵班。它由一名伍长(Decanus)指挥,伍长类似于现代军队中的士官。8人小组是罗马军团最小的单位,他们在战地居住在同一帐篷内,而在营房中则居住在同一房间内。他们可能被一起嘉奖或处罚。此外每个8人小组配有两名辅助的“仆人”。他们负责照料为8人小组驼行李的骡子,保证士兵在长距离行军中的饮水供应。这些“仆人”时常具有铁匠或木匠的技能。由于加上了这些非战斗人员,一个满员的百人队人数依然在一百人左右。 百人队由一名百夫长领导。两个百人队组成一个小队(Manipulus),再由小队组成大队(chort)。第一大队的组成比较特殊。第一大队由军团中最勇敢的士兵组成,包括5个百人队。但是这些百人队是由160名士兵组成的,也就是普通百人队的两倍,所以第一大队由800名士兵组成。领导这些特殊的百人队的百夫长被称为首列百夫長(primi ordinis),其中第一个百人队的百夫长被称为首席百夫長(Primus pilus)。.
查看 凯旋式和百人队
韦斯巴芗
提圖斯·弗拉維烏斯·維斯帕西亞努斯(Titus Flavius Vespasianus,),英語化作維斯帕先(Vespasian),羅馬帝國弗拉維王朝的第一位皇帝。他是四帝之年(69年)的最後一位皇帝,結束了自尼祿皇帝死後,帝國18個月以來的戰亂紛爭情勢。在他10年的統治期間,積極與羅馬元老院合作,改革內政,重建經濟秩序。後世普遍對這位皇帝有正面的評價。.
查看 凯旋式和韦斯巴芗
荷諾里
荷諾里(Honorius )可以指:.
查看 凯旋式和荷諾里
裁判官
裁判官(Praetor)是一項古羅馬政府的頭銜,把執政官叫做國家軍隊之領導人的。他認為這個字包含相同的基本部份,就像動詞praeire(praeeo: "走在前,前導,引路")。執政官指揮權的期間與職務,可以恰當地被稱為前導大權(Praetorium)。裁判官也是官職的頭銜,在拉丁文當中:而且它是名字,李維給予亚该亚人的將軍(strategus)的。.
查看 凯旋式和裁判官
西班牙
西班牙王国(Reino de España),通稱西班牙(España),古籍譯為日斯巴尼亞或以西巴尼亞,《聖經》曾譯為「士班雅」,是位於欧洲西南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与葡萄牙同处於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与法国、安道尔接壤,國土面積則佔伊比利亚半岛的五分之四。其领土还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以及在非洲北部的休达和梅利利亚。首都兼最大都市為馬德里。 由於位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西班牙自史前时代以来就一直受许多外来影响,中世紀時有多國並立,至15世纪始建立單一國家,在近代史上是影响其他地区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全球帝国兴盛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現今全球有5億人口使用西班牙语,使西班牙语成为世界上总使用人数第三多,母語人數第二多的语言。.
查看 凯旋式和西班牙
西羅馬帝國
西羅馬帝國是羅馬帝國於286年被戴克里先分為兩部份後把政權一分為二建立四帝共治制從而開始有的東西兩部的概念,位處西部的部分即是最後分裂的西羅馬帝國;而東部最後則成為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正式名稱與東羅馬帝國相同,均用羅馬共和時代的元老院與羅馬人民(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帝國最後在480年東羅馬皇帝芝諾冊封義大利國王取代之而覆亡,但是在這段期間左右西羅馬帝國已無足輕重。 西羅馬帝國皇帝之位斷斷續續的在3世紀到5世紀間存在,隨著戴克里先建立的四帝共治制,君士坦丁大帝和尤利安(324-363年)遷都拜占廷後重新統一羅馬,但是在狄奧多西一世在395年過世後又把帝國分割分別給兩個兒子繼承,八十五年之後芝諾體認到西羅馬帝國消亡的事實,故在西羅馬皇帝尼波斯過世後冊封東哥徳人迪奧多里克為義大利國王。 隨著奧多亞塞於476年控制義大利全境後,歷史學者愛德華·吉本將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定於476年9月4日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奧多亞塞威迫退位之時,或定於西元480年皇帝尼波斯死後,由於羅馬帝國的在欧洲历史上中的巨大影响力,所以於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灭亡时,一般也被劃分為古代歐洲的終結,並進入了中古時代。 800年法蘭克國王查理曼被教宗利奧三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因此被稱作查理大帝繼承西羅馬帝國,從此以後又多一個新的皇室,之後演變成神聖羅馬帝國,所以之後的德意志皇帝都以繼承西羅馬皇帝自居。.
查看 凯旋式和西羅馬帝國
貴族
貴族指的是奴隶制、封建制、君主制、教会制、种姓制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特有的群体,通过血缘、姓氏等某种特有的制度来继承知识、权力、财富而形成的传统。通常贵族财富多于其他人。在現時,一些国家和地区依然有完整的贵族传统。 貴族同其他阶级的最明显区别是拥有世袭爵位或者拥有对世袭爵位的继承权,其特點是世襲以及擁有與爵位相對應的特權,受到國家政權和君主的保證。終身爵位的擁有者一般不被認為是貴族;其他勋位、荣誉称号的拥有者也不被认为是贵族。高级官僚往往可以凭借贡献获得赐爵,大多是终身爵位;军事将领可以凭借战功获得封爵或赐爵,或是世袭爵位,或是终身爵位。由貴族祖先衍生出來的家族,僅擁有貴族血統但無世袭爵位,則通常被看做是世家或士族;他們或許仍然具有崇高地位與影響力,卻因為沒有實質性的爵位和相應的特權,而成為貴族階層中的邊緣者。.
查看 凯旋式和貴族
贝尼托·墨索里尼
贝尼托·阿米尔卡雷·安德烈亚·墨索里尼(Benito Amilcare Andrea Mussolini,,)是一位意大利记者和政治人物,曾任意大利王国第40任总理,同時也是法西斯主义的创始人。墨索里尼於1925年獲得政府首脑的身份,而且以「領袖」的称号巩固了自己的权臣地位,並自同年一直至1943年7月25日期間於義大利实施独裁统治,1938年3月30日亦獲得了意大利最高軍銜「最高帝国元帅」,墨索里尼後於1943年7月失勢下台,被意大利新政府拘捕,之後被德國派出的特種部隊救出,改任德國的傀儡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政府总理。 墨索里尼早年信仰社会主义和无神论,1900年加入了当时激进的左翼政党意大利社会党,1911年因反对意大利在利比亚对奥斯曼帝国的军事行动在监狱中度过了5个月,1912年成为意大利社会党的领导成员和党报《》(Avanti!)的记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剧烈地改变了墨索里尼,从反干涉主义转向战争狂热,1914年11月5日墨索里尼在米兰创建了左翼干涉主义报纸《意大利人民》,思想的转变也导致他在1915年退出了意大利社会党。意大利于1915年4月改加入协约国进入战争后,墨索里尼报名参战。後來英國唯恐意大利會繼俄國之後退出大戰,暗中以每週100英鎊的高額報酬收買墨索里尼,讓墨索里尼在他主編的報上繼續鼓吹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经济和人员上损失巨大的意大利虽属战胜国,但在巴黎和会上被“三巨头”所排挤,没有获得期望中的“报酬”,这给意大利带来了战争失利外的进一步的耻辱感。1921年墨索里尼建立了国家法西斯党,在战后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意大利,具有民族主义、反共产主义和反工会特点的国家法西斯党获得了中产阶级、地主及工业资本家的支持。 1922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发动向罗马进军的政变,10月30日被意大利国王埃马努埃莱三世任命为总理并组建内阁。出于对内战和社会主义者反君主制特点的担忧,国家法西斯党获得了国王的支持,并取得了1924年4月6日大选的壓倒性胜利,取得67%多數的議席。同年6月10日墨索里尼的主要政敵:意大利社会主义政治家吉亚科莫·马泰奥蒂遭到暗杀。继而墨索里尼在1925年1月宣布国家法西斯党为意大利唯一合法政党,从而建立了法西斯主义独裁统治。 1935年开始与德国总理阿道夫·希特勒接触,德、義於1939年5月22日签订钢铁条约。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正式加入轴心国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同年9月27日,意大利、德国、日本签署三国同盟条约。1943年在意大利经历了一连串的军事失败后,7月24日大法西斯议会通过了对墨索里尼的不信任动议,翌日,墨索里尼被埃马努埃莱三世国王解职并逮捕,软禁在大萨索山的一间别墅裡。同年9月12日德軍发动橡树行动,成功营救出被软禁的墨索里尼。随后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北部建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与南部已被盟军占领的意大利王国分庭抗礼。1945年4月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开始崩溃,4月27日偽装成德国军人的墨索里尼在逃往瑞士的途中被意大利共产党游击队发现并俘虏,翌日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墨索里尼和他的情人克拉拉·貝塔西在科莫省梅泽格拉镇的一个叫的村庄被枪决。他们的尸体随后在4月29日被运到米兰,并被倒吊在洛雷托广场的一个加油站顶上示众。墨索里尼的尸体在1946年被法西斯主义支持者盗挖,后被意大利政府扣押10年,直到1957年才交还给他的遗孀雷切尔·墨索里尼在他的故乡普雷达皮奥下葬。.
查看 凯旋式和贝尼托·墨索里尼
贝利撒留
貝利薩留(Flavius Belisarius, Βελισάριος,),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麾下名将,北非和意大利的征服者。又譯作貝利薩留斯。 尽管有皇帝查士丁尼的猜忌,贝利撒留的军旅生涯仍可谓相当成功,历史学家将他列为最后的罗马人之一。.
查看 凯旋式和贝利撒留
長官
長官可以指:.
查看 凯旋式和長官
苏埃托尼乌斯
苏埃托尼乌斯(Gaius Suetonius Tranquillus,約公元69或75年—公元130年之後),罗马帝国時期历史学家,屬於騎士階級。 他最重要的现存作品是从凯撒到图密善的12位皇帝的传记,即《羅馬十二帝王傳》(De Vita Caesarum)。其他作品內容包括罗马日常生活、政治、演讲,著名作家(包括诗人、历史学家、文法家)。这些作品中少部分保存了下来,大部分遗失了。 Category:傳記作家 Category:古羅馬歷史學家.
查看 凯旋式和苏埃托尼乌斯
VENI VIDI VICI
#重定向 我來,我見,我征服.
查士丁尼一世
查士丁尼一世(拉丁语:Justinianus I;希腊语:Ιουστινιανός;全名为弗拉维·伯多禄·塞巴提乌斯·查士丁尼 Flavius Petrus Sabbatius Justinianus,约)是东罗马帝国皇帝,他的统治时间是从527年到565年。由於他收復了許多失土,重建聖索菲亞教堂,並編纂查士丁尼法典,功不可沒,因此也被称为查士丁尼大帝。 查士丁尼一世是古罗马时代末期最重要的一位统治者,他的统治期一般被看作是历史上从古典时期转化为希腊化时代的东罗马帝国的重要过渡期。比如他于542年废除了执政官这个从罗马共和国遗留下来的官职(可能出于费用的考虑)。他还加强了皇帝作为神在地上的代表的地位,这一举动彻底破坏了罗马帝国中皇帝被视为首席执行官、“国家之父”,“第一公民”的形象。但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就已经对查士丁尼一世的政策提出了深刻的批评。普罗科匹厄斯的著作是今天对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期研究最重要的一手资料。.
查看 凯旋式和查士丁尼一世
提图斯凯旋门
提图斯凯旋门是意大利罗马市古罗马广场东南圣道上的一座大理石单拱凯旋门,由图密善皇帝兴建于兄长提图斯去世后不久,纪念在公元70年征服和摧毁耶路撒冷,终止66年开始的犹太人大起义。 提图斯凯旋门是16世纪以后许多凯旋门仿效的对象。 提图斯凯旋门坐落在Velian山,Velian在帕拉丁和Esquiline山的中间,罗马广场的东南部。提图斯凯旋门本身有13.50米宽,高15.40和4.75深,而内在的的牌楼是高8.30米,和5.36宽。而它的建筑材料是使用使用潘泰列克大理石。.
查看 凯旋式和提图斯凯旋门
束棒
束棒(fasces),音译“法西斯”,在古罗马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束棒是一根被多根绑在一起的木棍围绕的斧头。 在官方场合下高级官员的卫兵在他的前面持束棒来代表到来的官员的级别和权利。按官员的级别的不同,他们的束棒的数量也不等。允许持束棒的官员有最高裁判官、地方长官、最高执政官、总督、独裁官和皇帝。按罗马历史学家的描述上古羅馬國王就已经持束棒作为他们权力的代表了。 束棒的捆在一起的木棍代表团结,而斧头(古代用来砍头)则代表最高权力。斧头在地中海地区很早就有代表权力的意义了。在罗马胜利游行的过程中特别勇敢的士兵也可以持斧头(但不是束棒)。在罗马的传统中一个官员进入罗马城后束棒的斧头的头必须摘下来,只有独裁者才允许带斧头的头进入罗马城。 束棒代表权力和威信的意义一直延续到今天:.
查看 凯旋式和束棒
死亡面具
死亡面具(Death Mask)是以石膏或蠟將死者的容貌保存下來的塑像。.
查看 凯旋式和死亡面具
汪达尔人
汪达尔人(Vandals)是古代一個東日尔曼部族,在民族大迁徙中于429年占领今北非突尼斯一带,建立了汪达尔王国。公元455年,他们从海上出发,并于6月2日洗劫了羅馬城。 公元533年,東羅馬帝国名將贝利萨留讨伐汪达尔人,大獲全勝並毀滅了汪达尔王国,將其重新纳入帝国疆土。汪达尔王国的亡国之君盖利默则被押解到君士坦丁堡,在软禁中度过余生。汪达尔人曾在554年发动过一次武装叛亂,亦被帝國派兵迅速鎮壓。此後大部分汪达尔人被陆续押解到帝国各境為奴,而少部分人则分散在帝國军中服役。如此这般,汪达尔人不仅丧失了自己的国家,而且作为一个民族自此之后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查看 凯旋式和汪达尔人
朱庇特
朱比特(Iuppiter),又译--,是古罗马神话中的眾神之王,相对应于古希腊神话的宙斯(希腊语:Ζεύς),西方天文学对木星的称呼以其命名。另外拉丁语中的“星期四”这个词也起源朱比特的名字,后来影响了许多西方语言。.
查看 凯旋式和朱庇特
执政官
執政官一詞是漢語對其他一些語言中許多性質非常不同的官職的對應翻譯。另外,宋朝诸如元丰改制之前的参知政事,元丰改制以后的尚书丞、中书侍郎、门下侍郎,以及枢密院长贰官等副宰相之任也统称执政官。.
查看 凯旋式和执政官
托加
托加长袍(Toga,τήβεννος,简称托加,或称罗马长袍)是最能体现古罗马男子服饰特点的服装。它是一段呈半圆形长约6米,最宽处约有1.8 米的羊毛制兼具披肩、饰带、围裙作用的服装。穿着时一般在内穿一件麻制的丘尼卡(Tunica),然后将托加搭在左肩并围绕全身。托加也是罗马人的身份象征,只有男子才能穿着,而女子只能穿斯托拉(Stola)及帕拉(Palla),而没有罗马公民权者更是被禁止穿着托加。.
查看 凯旋式和托加
拱
拱為常見建築结构之一,型態定義為中央上半成圓弧曲線。拱早期經常運用於跨逕大的橋樑或門首。又可分為箱形拱、圆弧拱、雙曲拱、肋拱、桁架拱、剛架拱等。近年來,各國於諸如拱橋的設計上,除了講究安全實用外,也強調拱軸線優化,連拱計算、拱式建築荷載橫向分佈,使各種形式拱式建築於完善。 拱最早是出現在公元前二千年的美索不达米亚的磚建築,不過一直到古羅馬時期才開始有系統的將拱應用在許多建築結構中。.
查看 凯旋式和拱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查看 凯旋式和拜占庭帝国
另见
古羅馬宗教
亦称为 凯旋仪式,罗马凯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