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4 关系: 大白凤头鹦鹉,學名,对趾足,小凤头鹦鹉,小葵花凤头鹦鹉,属,喙,米切氏凤头鹦鹉,粉红凤头鹦鹉,紫藍金剛鸚鵡,紅冠灰鳳頭鸚鵡,红尾黑凤头鹦鹉,羽毛,物种,菲律宾凤头鹦鹉,西长喙凤头鹦鹉,解剖学,马来语,鲑色凤头鹦鹉,鸮鹦鹉,鹦形目,鹦鹉喙羽症,鹦鹉科,辉凤头鹦鹉,葵花凤头鹦鹉,蓝眼凤头鹦鹉,长喙凤头鹦鹉,雞尾鸚鵡,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杜氏凤头鹦鹉,棕树凤头鹦鹉,澳大利亚,戈芬氏凤头鹦鹉,浅黄冠凤头鹦鹉。
- 乔治·罗伯特·格雷命名的分类单元
- 大洋洲鳥類
大白凤头鹦鹉
大白凤头鹦鹉(学名:Cacatua alba),又称--、雨伞凤头鹦鹉、大白巴丹鹦鹉。分布于印度尼西亚一带,食物包括坚果、种子、浆果、水果等。寿命50年,体长45厘米,体重450-750克。语言能力一般,加以培养能学会少量人话。喜欢沐浴。平时它们的白色头冠是趴下的,当激动时头冠会竖起。 饲养的大白凤头鹦鹉需要主人陪伴,否则可能会啄伤自己。 繁殖期从每年十二月至次年三月,一窝产卵1-2颗,28、29天后孵化,羽化期为11至14个星期。 Category:凤头鹦鹉科.
查看 凤头鹦鹉科和大白凤头鹦鹉
學名
在生物分类学中,學名按字面即為科學名,名词组合基于拉丁文文法。它在科學,特別是生物學上使用的名稱。例如,廣為人所接受的植物 (生物)名稱;它也受到國際植物命名法規(ICBN)之規範。:「Scientific name: A formal, universally accepted name,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which (for plants, algae, fungi and organisms traditionally treated as such) are provid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學名的第一個字需大寫。而習慣上,在科學文獻的印刷出版時,學名之引用常以斜體表示,或是於正排体學名下加底線表示。學名内所指的有可能是一種生物、一屬的生物或一科的生物。这可因為不同的國際命名法規,有不同的變化。原則上,一種生物的學名只有一個,而這一個學名也只會用來稱呼這一種生物,但目前命名法規各自獨立,因此有可能出現同種動物、植物用同樣的學名。相對的親屬生物可能還有許多不同的名字,學名以外的名字均為俗名。學名使用拉丁化文字,而俗名沒有限制。除拉丁学名外的其他任何名称都是俗名。 目前已知最長的學名為雙翅目的,由42個字母組成,意思是「擁有近似黃蜂飛行姿態而接近水虻的」。最短的學名則分別為南蝠的 Ia io 和奇翼龍的 Yi qi,都僅有4個字母。.
查看 凤头鹦鹉科和學名
对趾足
對趾足,又稱對生趾(Zygodactyl),此種鳥類的腳趾兩趾向前兩趾向後的排列方法為對生趾,通常是樹棲性的鳥類擁有對生趾,以方便在樹枝間攀爬,例如啄木鳥、貓頭鷹、杜鵑、鸚鵡以及部分的雨燕。台灣特有種五色鳥就是對生趾之一的鳥種。 Category:鸟类.
查看 凤头鹦鹉科和对趾足
小凤头鹦鹉
小凤头鹦鹉,又称裸眼小凤头鹦鹉,体长约38厘米,寿命可达50年,体重约500克,分布在澳大利亚。语言能力弱,同时也较安静。食物包括水果、种子、向日葵、果仁、绿色植物。每次产卵2-5颗,孵化期约23-24天,羽化期45-56日。 Category:鹦鹉科.
查看 凤头鹦鹉科和小凤头鹦鹉
小葵花凤头鹦鹉
小葵花凤头鹦鹉(学名:Cacatua sulphurea),又称小巴丹鸚鵡、小巴。目前為一級保育類。体长34厘米,寿命50年。身上有较多羽粉,需要定期清理。语言能力一般,叫声较大。.
属
属(genus,genus)是生物分类法中的一级,位于科和种之间。属名由拉丁词或希腊词或拉丁化的其他文字构成,首字母必須大寫。.
查看 凤头鹦鹉科和属
喙
喙是鸟类上下颌包被的硬角质鞘,起到哺乳动物唇和齿的作用。喙的主要功能是取食和梳理羽毛。某些恐龍也有類似的構造,不過不一定與鳥類同源。.
查看 凤头鹦鹉科和喙
米切氏凤头鹦鹉
米切氏凤头鹦鹉,学名Lophocroa leadbeateri,又称酋长凤头鹦鹉(得名于它的头冠)(英文MajorMitchell’s Cockatoo,Leadbeater's Cockatoo,Pink Cockatoo)分布在澳大利亚内部省份。与其他类型的凤头鹦鹉相比,该种不够活泼,不易学会各种技巧。成年后可能会具有攻击性。野生状态下同粉红胸凤头鹦鹉、裸眼凤头、长嘴凤头鹦鹉结伴出没。食物包括谷物、水果种子、松果、昆虫幼虫、水果等。3至4岁后可以繁殖,每次产卵2-4颗,孵化期26天,羽化期8周。壽命大約在40歲到60歲之間。2016年全世界最高齡的米切氏鳳頭鸚鵡是美國芝加哥動物園爺爺級的"餅乾"(Cookie)剛過83歲生日。.
粉红凤头鹦鹉
粉红凤头鹦鹉(學名:Cacatua roseicapilla),又称玫瑰凤头(巴丹)鹦鹉、贾拉凤头(巴丹)鹦鹉、桃色凤头(巴丹)鹦鹉。体长约35厘米,寿命可达40年。.
查看 凤头鹦鹉科和粉红凤头鹦鹉
紫藍金剛鸚鵡
紫藍金剛鸚鵡(學名:Anodorhynchus hyacinthinus)是金刚鹦鹉属中,以至到鹦形目中體型最大的種,但牠們的體重不及新西蘭的鴞鸚鵡。牠們獨特的體型、顏色和行为,使其成為金剛鸚鵡屬中最受自然學家注目的品種,不幸的是,寵物飼養者也同樣喜愛紫藍金剛鸚鵡。鸟类贸易的需求對野生鸚鵡的數目造成严重的威胁。.
查看 凤头鹦鹉科和紫藍金剛鸚鵡
紅冠灰鳳頭鸚鵡
紅冠灰鳳頭鸚鵡(学名:Callocephalon fimbriatum),又名刚刚凤头鹦鹉、甘甘凤头鹦鹉、刚刚巴丹、刚刚巴旦、甘甘巴丹、红冠巴丹、红冠巴旦,分布於澳大利亚东南部和塔斯马尼亚。它们生活在7月白天温度高於0℃、海拔2,000米以下的地区,夏季栖息於澳大利亚较为凉爽和潮湿的硬叶森林地区,尤其多见於高寒灌丛地区,偶见於温带雨林,冬季栖息於较为干燥开阔的桉树林,或是沿海地区的干旱林,这时人们可能会在城市的公园和花园中观察到这种鹦鹉。 紅冠灰鳳頭鸚鵡是澳大利亞首都特區的动物标志。Gang-gang一词来自新南威尔士原住民恩冈那瓦尔部族(Ngunnawal)或威拉祖利族(Wiradjuri)的语言,可能这两种语言都如此称呼这种鹦鹉。人工养殖和繁殖紅冠灰鳳頭鸚鵡都比较困难,因此目前这种鹦鹉价格昂贵。 紅冠灰鳳頭鸚鵡的寿命至少可达到60年。.
红尾黑凤头鹦鹉
红尾黑凤头鹦鹉(學名:Calyptorhynchus banksii)因其公鸟尾部的一片鲜红色羽毛而得名,在黑凤头鹦鹉中属于相对常见的品种。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北部和西部,平时生活在树上,偶尔到地面上活动,群居鸟类。人工繁殖不易,笼养也较为困难。雌性的尾部为橘黄色羽毛,喙为肉色,不同于雄鸟的黑色喙。主要以植物种子为食,也会食用水果、坚果、花朵、昆虫。体长从50厘米到68厘米不等,体重能达到600至900克左右。寿命可能达到50年以上,常在桉树上筑巢。孵化期28天,羽化期3个月,成熟期4年。每次产卵1或2枚,较晚孵化出的幼年可能会被亲鸟忽略。.
羽毛
羽毛是鸟类及一些獸腳亞目恐龍特有的结构,是表皮的角质化衍生物。曾经被认为其与爬行类的鳞片同源,但自从大量羽毛恐龙化石在中国辽宁热河生物群以及侏罗猎龙在德国巴伐利亚被发掘和研究以来,这一观点被主流古生物学界所推翻。羽毛的真正起源至今仍没有定论。.
查看 凤头鹦鹉科和羽毛
物种
种(Species)或稱物种,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位于生物分类法中最後一级,在属之下。較為籠統的概念,是指一群或多或少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形态相同,並能够交配繁殖出具生殖能力後代的相关生物群体。以演化生物學家恩斯特·麥爾的定义来说,物种是:「能够(或可能)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着。」昆虫学家陈世骧(1978)对物种所下定义为:「物种是繁殖单元,由又连续又间断的居群所组成;物种是进化单元,是生物系统线上的基本环节,是分类的基本单元。」。 在分类学中,一个物种被赋予一个拉丁化的雙名法名称。该名称使用斜体印刷,手写时则加上底線;属名首字母大写,屬名之後紧跟一个唯一的形容词,這個詞稱為種小名或種加詞,其首字母不可大寫。只有完整的双名制名称才称为「种名」,而非仅仅是双名制名称的第二个部分。例如人的种名叫Homo sapiens(智人),而不是sapiens。 物种也是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单元。.
查看 凤头鹦鹉科和物种
菲律宾凤头鹦鹉
菲利宾凤头鹦鹉(學名:Cacatua haematuropygia),又称红肛凤头鹦鹉,是鸚形目鳳頭鸚鵡科下的一種。身长31厘米,能发出羊叫或口哨似的叫声。分布在菲律賓,活动范围主要在树林、河岸和红树林附近。主体为白色,外观上接近杜氏凤头鹦鹉。头冠部淡红及黄色,肛门附近有橘红色羽毛,因此得名。灰白鸟喙,公鸟暗棕色虹瞙,母鸟红棕色。食物为种子、坚果、浆果和水果。每次产卵2到4枚,孵化期约28天。属于IUCN紅色名錄的極危動物。.
西长喙凤头鹦鹉
西长喙凤头鹦鹉主体呈白色,前额有少量红色羽毛,眼圈为蓝色。群居生活,繁殖期在秋季,繁殖时将巢修筑在树干内,有时一年内可以繁殖两次。每次产卵2至5颗。孵化期24天,羽化期40至50天。该种较为吵闹但很容易和主人亲近。.
解剖学
解剖学(英語:Anatomy)是涉及生命体的结构和组织的生物学分支学科。解剖学和胚胎學、比較解剖學、進化生物學和系統發育有密切關係,而這些也可以看出解剖結構在即時(胚胎學)和長期(演化)時間尺度下的變化。人体解剖学是醫學的基礎學科之一。 解剖学也可以分為微觀尺度及巨觀尺度。巨觀尺度的解剖学即為,是用肉眼來觀察動物的身體及器官。大體解剖學也包括,而其他的部位常利用剖割的方法來進行研究。顯微鏡解剖学是用光學儀器(如顯微鏡)來研究組織(組織學)、細胞及胞器。 解剖学史的特點是對人體結構及器官功能的漸進式了解。其方法也有很大的進展,從一早期檢驗動物及人的屍體,一直到二十世紀的醫學成像技術,包括,超音波和核磁共振成像技術。 解剖学和生理学都是研究器官以及各部份的結構及,因此很自然的會用進行研究。 如果解剖學單指人體解剖學,這時候解剖學會依照各器官系統性地分類,而不是依部位來陳述。每篇解剖學的文章首先包括一个器官或系统。例如:神经、动脉、心臟等的结构描述,根據在人體找到甚麼而定。就此而論,解剖學文章有双重目的;首先,提供關于結構的足夠資料,令文章在生理学、外科、內科和病理学方面均有可謮性;第二,给非专家的查詢者或在某門科学分支上工作的人提供建立解剖學的現代科學基礎的主要理论。.
查看 凤头鹦鹉科和解剖学
马来语
來語(Bahasa Melayu)在語言分類上是屬於南島語系的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主要使用于馬來西亞以及文莱、新加坡、印尼蘇門達臘島的部分地區等。马来语是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汶莱的国语,并在4个东南亚国家或地区拥有官方语言地位。 在1945年以前,印尼蘇門達臘以外的很多地方也是使用馬來語。但是在印尼獨立以後,該國所使用的馬來語則被稱為印尼語(Bahasa Indonesia),並以之為國語。 在馬來西亞,大概有1300萬人是以馬來語為母語,約佔全國人口的55%。此外,在馬來西亞還有1000萬人是以馬來語作為他們的第二語言。至於在其他國家,印尼的蘇門達臘也有1000萬的馬來語使用人口,泰國有100萬,新加坡則有40萬人左右。.
查看 凤头鹦鹉科和马来语
鲑色凤头鹦鹉
鲑色凤头鹦鹉(學名:Cacatua moluccensis)又名摩鹿加凤头鹦鹉、朱路冠凤头鹦鹉、红葵凤头鹦鹉。母鸟虹膜带红色,公鸟为黑褐色。体长50厘米,寿命可达60年。分布在印尼摩鹿加群岛。栖息地为开阔的林地、红树林、沼泽,偶尔集群出没。食用包括坚果、椰果、种子、浆果、昆虫等。4、5岁时可达性成熟,繁殖期在7-8月间,全年均可繁殖。每次产卵2颗,约28天后孵化,羽毛期14-15个星期。 1989年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的濒临绝种鸟类。 Category:鹦鹉科.
查看 凤头鹦鹉科和鲑色凤头鹦鹉
鸮鹦鹉
鸚鵡第185頁(學名:Strigops habroptila;kākāpō,意为“夜鸚鵡”)是一種夜行性鸚鵡,全身佈上黃綠色的細點,地棲且不會飛行,是紐西蘭的特有種。鴞鸚鵡在紐西蘭的原住民毛利人心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也出現在他們不同的傳說及民間傳奇之中。其學名來自希臘語的strigos:鴞的,為strix一詞的屬格、ops:面孔、habros:柔軟的,和ptilon:羽毛。即擁有鴞的面孔、羽毛柔軟的鳥。 牠臉上有鴞形目獨有的面盤羽毛排列,有獨特的感受器羽鬚、大而灰的喙、短腿大腳、翅膀及相對短的尾巴。牠是世上唯一一種不会飞行的鸚鵡,體型冠絕同類、夜行性、草食性,表現出兩性異形的身體結構,基礎代謝率緩慢,雄性不負責照顧幼小,也是唯一一種實行一夫多妻制、並實行求偶場交配模式的鸚鵡。有研究指牠也可能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普遍相信可達60年或以上。從其解剖結構中得知,牠象徵了部分鳥類進化的趨勢──降落於海島後,擁有豐富的食物及極少的天敵,飛行能力並不符合熱力學的效益,因而造成翅膀肌肉退化,胸骨上的龍骨消失,體型變得壯碩強健。 鴞鸚鵡的祖先在史前時代就移居紐西蘭。在沒有哺乳類獵食者的情況下,牠們失去了飛行能力。自波里尼西亞及歐洲殖民者引入如貓、鼠及鼬等生物後,鴞鸚鵡的數目開始大幅下降。打從1890年開始就有保育措施,但大部分均未見成效,直至1980年正式實行的全國性鴞鸚鵡復育計劃。2005年11月,全紐西蘭餘下的鴞鸚鵡僅在四個無捕獵者的地區活動並得到嚴密監管,包括茂伊島、喬基島、科德菲什島及安克島。而在紐西蘭南面峽灣區的兩個島嶼,雷索盧申島及塞克勒特里島上,大規模的海島恢復活動正在進行,以提供一個合適的生境予鴞鸚鵡居住。現時鴞鸚鵡是全球最接近滅絕的物種之一,但其復育計劃成功使該物種在超過半世紀只餘不足50隻個體的情況下,終在2009年3月期間突破100隻。至2015年7月,鴞鸚鵡的數量終提升至125隻。 不同類型的鴞鸚鵡保育活動使這物種變得相當有名,包括近年為數甚多的書籍及紀錄片等均展示了鴞鸚鵡所面臨的困境及危機。其中最早期的包括在1962年,自然學家應BBC之邀製作了一輯名為《雙雙入叢林》的紀錄片。也曾選中鴞鸚鵡並由在大衛·艾登堡主持的《飛禽傳》中介紹。馬克·卡沃汀與道格拉斯·亞當斯合撰的《最後一眼》一書中也介紹了這種鳥類。.
查看 凤头鹦鹉科和鸮鹦鹉
鹦形目
鹦形目(學名:Psittaciformes)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一个目。本目包括大约342种,通常划分成凤头鹦鹉科和鹦鹉科两个科。 俗语鹦鹉可以用来单独指代鸚鵡科,或者整个鹦形目,通常指稱後者。关于其分类讨论,请参阅下文。 本目的所有种类都有如下特征:钩曲的喙、对趾足(两趾向前(2、3)两趾向后(1、4))。 本目鸟类可以在世界上多数气候温暖的地区找到,包括印度、东南亚和西非。美国也曾有一个种卡罗琳鹦哥,但现已灭绝。鹦形目为数最多的地区,要数大洋洲(澳洲)、南美洲和中美洲。.
查看 凤头鹦鹉科和鹦形目
鹦鹉喙羽症
鹦鹉喙羽症(Psittacine beak and Feather Disease,簡稱PBFD),是一种由DNA病毒引起的鹦鹉传染疾病。病毒通过病鸟的排泄物和羽屑进行传染,患病的鹦鹉会出现脱羽、羽毛变形及鸟喙变形等症状,并可能因沒有羽毛保溫以致鸚鵡失溫而死。.
查看 凤头鹦鹉科和鹦鹉喙羽症
鹦鹉科
鹦鹉科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鹦形目中的一个科,属于攀禽类。 鹦鹉类因其独特的形态结构,无论在鸟类传统分类系统还是鸟类DNA分类系统中,都归属于鹦鹉科。在某些著作当中,可能会将吸蜜鹦鹉类和凤头鹦鹉类独立成科。.
查看 凤头鹦鹉科和鹦鹉科
辉凤头鹦鹉
辉凤头鹦鹉(學名:Calyptorhynchus lathami)又称黑亮头凤头鹦鹉。体长约48厘米,数量较为稀少。主食木麻黄树的种子,也食用桉树叶和昆虫。.
查看 凤头鹦鹉科和辉凤头鹦鹉
葵花凤头鹦鹉
葵花凤头鹦鹉(学名:Cacatua galerita),又称大葵花鳳頭鸚鵡、大葵花鸚鵡、大巴。屬二級保育類。分布于澳大利亚。有四个亚种。体长50厘米,体重可达0.5千克,寿命50年。食物包括種子、殼類、漿果、堅果、水果、嫩芽、花朵、昆蟲等。语言能力一般。喙的力量强大,需要養在金属笼子中。同许多凤头鹦鹉一样,作为宠物饲养需要主人大量时间陪伴。羽粉较多,需要定期沐浴。叫声嘈杂,愤怒时会竖起头冠。 每次产卵2-3顆,孵化期30天,羽化期10周。.
查看 凤头鹦鹉科和葵花凤头鹦鹉
蓝眼凤头鹦鹉
蓝眼凤头鹦鹉拥有较小的头冠,因为其蓝色的眼圈而得名。体长50厘米,野外寿命约为50年。以种子、坚果、水果、昆虫等为食。主要分布在森林附近,繁殖期为每年5至10月,每次产卵1到2枚,孵化期28天。人工养殖的个体非常罕见。.
查看 凤头鹦鹉科和蓝眼凤头鹦鹉
长喙凤头鹦鹉
长喙凤头鹦鹉(學名:Cacatua tenuirostris),也称长嘴凤头鹦鹉,是一种中型的凤头鹦鹉。它的头冠和尾都很短小,羽毛以白色为主,只在前额和颈部有少量的红色羽毛,眼圈则为蓝色。在看不到翅膀内侧还有黄色羽毛。上喙长而突出,雄性的喙比雌性略长些。体长大约在38到41厘米,成鸟体重500克左右。.
查看 凤头鹦鹉科和长喙凤头鹦鹉
雞尾鸚鵡
雞尾鸚鵡(学名:Nymphicus hollandicus),因日本於明治後期(約1910年)引進,因此在台灣又名;歐卡妹(オカメインコ的音譯),似乎有誤稱或再簡化為卡妹(カメイ龜井Kamei)的趨勢,是澳洲特有的鳳頭鸚鵡,是最常見的寵物鳥,非常受歡迎。.
查看 凤头鹦鹉科和雞尾鸚鵡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重定向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查看 凤头鹦鹉科和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杜氏凤头鹦鹉
杜氏凤头鹦鹉(学名:Cacatua ducorpsii),又称杜科波氏凤头鹦鹉,体长33厘米,寿命50年。其分布在所罗门群岛上。活动在海拔700米左右的森林中,食物有种子、浆果、水果、坚果、嫩芽、树叶、花朵及昆虫。繁殖期为每年7-12月,每次产卵2-3颗,孵化期约28天,羽化期8-10周。亲鸟有时不喂食雏鸟,所以笼养时要及时拿出手养。 ducorpsii.
查看 凤头鹦鹉科和杜氏凤头鹦鹉
棕树凤头鹦鹉
棕树凤头鹦鹉(學名:Probosciger aterrimus),凤头鹦鹉的一种,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
查看 凤头鹦鹉科和棕树凤头鹦鹉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联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通称澳大--利亚(Australia,缩写为 AU、AUS),中文环境下(尤其是臺灣、香港等地)常使用「澳--洲」代替“--”,是全球面积第六大的国家,大洋洲最大的国家和南半球第二大的国家。澳大利亚国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曼尼亚岛及数个海外的岛屿,面积和美國本土相似,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與隔海相望的东南近邻是紐西蘭,西北是印度尼西亚,北边是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巴布亚及东帝汶。澳大利亚的首都位于堪培拉,最大城市为悉尼。 澳大利亞一詞源於拉丁語,意思為“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其所在的地理位置通常稱作澳洲大陆,是地球上最小的大陆板塊。澳大利亚人均擁有國土面積0.353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廣闊的國家之一。有多樣的自然景觀,包括熱帶雨林、別稱為“紅色中心”的沙漠、吸引很多旅客的海濱及馳名遐邇的自然遺產大堡礁及烏魯汝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p.
查看 凤头鹦鹉科和澳大利亚
戈芬氏凤头鹦鹉
戈芬氏凤头鹦鹉(学名:Cacatua goffiniana)分布在印度尼西亚南摩鹿加群岛的塔宁巴岛及其附近岛屿。白色羽冠,喙和眼睛之间长着深粉红色羽毛,浅黄色飞羽,灰白鸟喙。公鸟拥有黑色虹膜,母鸟红棕色。体长32厘米,为凤头鹦鹉中体形最小的之一。 语言能力略强,十分善于嬉戏。食物包括水果、种子、浆果、坚果、嫩芽、花朵、昆虫。 在原产地全年都可繁殖,每次产卵2-3颗,公母轮流孵蛋,孵化期为30天,羽化期10周。.
浅黄冠凤头鹦鹉
浅黄冠凤头鹦鹉(学名:Cacatua sulphurea citrinocristata),又称桔冠葵花凤头鹦鹉,分布于印度尼西亚。体长33厘米。该种野生时食物以水果、浆果、花朵、坚果种子为主,饲养的以水果、蔬菜和绿色食物为食。喙强壮而有力,因此饲养需要关在金属笼子内,同时主要经常陪伴,非则无聊过度会啄伤自己生气时会竖起羽冠。二到四岁后达到性成熟,每次产卵2-3颗,孵化期3-4周,羽化期8-10周,每年可产卵两次。.
另见
乔治·罗伯特·格雷命名的分类单元
- 䳍形目
- 信天翁科
- 凤头鹦鹉科
- 厚嘴鹃鵙
- 大綠雀
- 奧克蘭鴨
- 岳眼蝶屬
- 峽灣企鵝
- 日鷉科
- 星雀属
- 暗腹雪鸡
- 查塔姆吸蜜鳥
- 棕头乌鸦
- 棕胁阔嘴鸟
- 淡绿鵙鹛
- 灰头柳莺
- 灰头鸦雀
- 灰头鸫
- 灰头鹃鵙
- 灰林鶺
- 獃秧雞
- 異形粉蝶屬
- 白喉石鶺
- 白嘴潜鸟
- 白斑军舰鸟
- 白眼先鹃鵙
- 白腹短翅鸲
- 皇帝企鹅
- 細嘴兀鷲
- 绿翅金刚鹦鹉
- 翠鴗科
- 苍眉蝗莺
- 蚁鸟科
- 蛇鵰屬
- 褐啸鹟
- 角冠雉
- 长嘴剑鸻
- 长嘴山鹑属
- 阿鲁啸鹟
- 鳞喉啄木鸟
- 鸮鹦鹉
- 鹊鸦属
- 鹎科
- 鹪鹛属
- 黃瘤鳳冠雉
- 黑眉鸣鹃鵙
- 黑脸鹟莺
- 黑顶蛙口鸱
- 黑领蓝头鹊
大洋洲鳥類
- 凤头鹦鹉科
- 大鳳頭燕鷗
- 小田鸡
- 彩鹮
- 棕夜鷺
- 澳南沙锥
- 灰尾漂鹬
- 灰胸繡眼鳥
- 白腰雨燕
- 白鹭
- 皇家琵鷺
- 短嘴旋木雀科
- 红嘴巨鸥
- 红颈滨鹬
- 细尾鹩莺科
- 绿鹭
- 美洲黄足鹬
- 褐翅燕鸥
- 骨顶鸡
- 鳳頭鷿鷈
- 黑枕燕鸥
- 黑苇鳽
亦称为 凤头鹦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