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六處

指数 六處

六處(Ṣaḍāyatana,saḷāyatana),又譯為六入,佛教術語,是十二因緣中的第五支。按《中阿含經·業相應品·度經》和玄奘譯《緣起經》等等,緣起法中的六處同於十二處中的六內處。緣於各種希求所起的名色,六根即眼、耳、鼻、舌、身及意根,皆得增長,叫做名色緣六處。.

21 关系: 名色中阿含經体感六根玄奘緣起食 (佛教)觸 (佛教)法 (佛教)法蘊論感官感覺意 (佛教)

名色

名色(梵文與Nāmarūpa),佛教術語,它是一個在梵文與巴利文都存在的複合字,由名(nāma)與色(rūpa)兩個字組成。.

新!!: 六處和名色 · 查看更多 »

中阿含經

《中阿含經》(梵語:),初期佛教的基本經典「四阿含」之一。篇幅不長不短的經文集為一部,名為中阿含。《薩婆多毘尼毘婆沙·總序》稱《中阿含》是為利根者分別、抉擇諸深義的經典,為學問者所習。 漢譯《中阿含經》推定為說一切有部誦本,計有18品,222經依據晉朝道慈法師〈後出中阿含經記〉(《出三藏記集》登錄為〈《中阿含經》序〉):「此《中阿含》凡有五誦,都十八品,有二百二十二經,合五十一萬四千八百二十五字,分為六十卷。」(CBETA, T01, no. 26, p. 809, b29-c3)。 《出三藏記集》同時登錄了曇摩難提默誦翻譯的59卷本,和僧伽提婆根據胡本翻譯的60卷本,並聲稱兩者內容大不同,可見僧祐當年,兩本仍然並行於世。 《出三藏記集》卷2:「 《中阿鋡經》五十九卷(同建元二十年出) 右二部凡九十二卷。晉孝武時,兜佉勒國沙門曇摩難提,以符堅時入長安,難提口誦胡本,竺佛念譯出。」(CBETA, T55, no. 2145, p. 10, b23-26)。 《出三藏記集》卷2:「 《中阿鋡經》六十卷(晉隆安元年十一月十日於東亭寺譯出,至二年六月二十五日訖。與曇摩難提所出大不同)」(CBETA, T55, no. 2145, p. 10, c7-8)。 《出三藏記集》卷9:「然五部異同孰知其正。而道慈愚意怏怏於違本。故諸改名者皆抄出注下。新舊兩存別為一卷。與目錄相連以示於後。將來諸賢令知同異。得更採訪。脫遇高明外國善晉梵方言者。訪其得失刊之從正。」(CBETA, T55, no. 2145, p. 64, a24-28) ,對應於巴利經藏之《中部》(Majjhima Nikāya)。其經文數222經遠多於《中部》的152經,不過大多可在其餘的巴利經藏中找出相對應的經文。 在漢譯四阿含中,《中阿含經》是唯一保存完整攝頌(嗢拕南,uddāna)的一部,可藉由對照攝頌來確知經文次第有無錯漏。.

新!!: 六處和中阿含經 · 查看更多 »

体感

体感,或称躯体感觉,是触觉、压觉、温觉、痛觉和本体感觉(关于肌肉和关节位置和运动、躯体姿势和运动以及面部表情的感觉)的总称。体感是和特殊感觉相对的一个概念。这些不同的体感模式源自不同类型的感受器。在哺乳类,体感的上行神经通路起源自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途经后柱-内侧丘系通路、脊髓丘脑前束、脊髓皮层前束和脊髓皮质后束,终于大脑皮层后中央回的体感皮层。 上行体感通路通常包括三个神经元:分别称为一级,二级和三级神经元。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后根神经节(头和颈部以外的部分),或三叉神经节或其它感觉性脑神经的神经节(头和颈部)。二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或脑干内,其轴突将交叉并进入对侧丘脑。三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丘脑腹后核,其轴突终于大脑皮质后中央回,即初级体感皮层。 初级体感皮层对应于Brodmann分区系统3,2,1区。初级体感皮层内的区域与身体区域存在对应关系,这个关系称为体感皮质定位(Somatotopy)。传入体感信息较多的身体区域获得的皮层代表区域较大。比如手部在初级体感皮层中的代表区域比背部的大。体感皮质定位可用“体感小人”(Somatosensory homunculus)来表示。 体感又可分类为:皮肤感觉、运动感觉和内脏感觉。其中前两种是目前了解得比较清楚的类型。内脏感觉传递关于体腔内部的信息,例如腹痛。.

新!!: 六處和体感 · 查看更多 »

味可以指:.

新!!: 六處和味 · 查看更多 »

六根

六根(Sadindriya),佛教用語,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根(感官器官),為二十二根之一。有些佛教部派認為意沒有實體,不立為根,去除意根,將其餘眼、耳、鼻、舌、身五者,合稱五根。.

新!!: 六處和六根 · 查看更多 »

玄奘

奘()。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人,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譯經師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識宗创始人,師承那蘭陀寺的戒賢大師,並靠雙腳行遍古老印度。他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游记》中心人物唐三藏(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師是中國四大翻譯家之一,其弟子將其口述之《大唐西域記》,書寫為書,呈給唐朝之唐太宗。.

新!!: 六處和玄奘 · 查看更多 »

緣起

緣起(梵語:प्रतीत्यसमुत्पाद ;巴利語:),重要佛教術語,一切有為法都是因各種因緣和合而成,此理即為緣起。除十二緣起外,還有九緣起和十緣起等說法。.

新!!: 六處和緣起 · 查看更多 »

(亦称眼睛、目、)是視覺的器官,可以感知光线,轉換為神經中電化學的脈衝。比較复杂的眼睛是一個光學系統,可以收集周遭環境的光線,藉由虹膜調整進入眼睛的強度,利用可調整的晶状体來聚焦,投射到对光敏感的视网膜產生影像,將影像轉換為電的訊號,透過视神经傳遞到大腦的视觉系统及其他部份。眼睛依其辨色能力可以分為十種不同的種類,有96%的動物其眼睛都是複雜的光學系統。其中软体动物、脊索動物及節肢動物的眼睛有成像的功能。 微生物的「眼睛」構造最簡單,只偵測環境的暗或是亮,這對於昼夜节律的有關。若是更複雜的眼睛,視網膜上的感光神经节细胞沿著傳送信號到來影響影响生理调节,也送到控制。.

新!!: 六處和眼 · 查看更多 »

食 (佛教)

食(āhārah,āhāra),佛教術語,是指有情眾生為維持生命所需要的基本支持來源。可分成四種食,摶食、觸食、意思食、識食四者,合稱四食(catvara āhārah,cattaro āhāra)。 佛教禪修中,有食厭想。.

新!!: 六處和食 (佛教) · 查看更多 »

香一般是指,以木材粉末與一些添加的香料、藥劑、粘合劑做成的用於燃燒的物品。香的形狀有棒狀、圓盤狀、粉狀等形狀,棒狀香最為常見,稱為線香。香是通過燃燒來發揮作用的,稱為焚香(或燒香),將香粉裝入容器中燃燒,稱捻香。香在燃燒時能夠釋放出香氣和藥劑,還有縷縷的青煙。 焚香主要用於宗教儀式,一般用在祭祀鬼神,通常在香爐中燃燒,燃燒的灰燼稱為香火(香灰),有時被視為神明的象徵。許多地區的人,尤其是漢字文化圈,認為神靈或者亡魂能吸食其香氣,故在神像、神位前燃香有祈禱意味。常見於佛教、道教的寺廟,或者是基督宗教中的正教會、天主教、聖公會及歐美的信義宗等的一些儀式中。除了可使用在宗教功課以外,有的特種香還可以驅蚊。然而,香會導致懸浮微粒等污染物數目大增,危害與二手煙類似,會傷害身體。長久甚至致癌。.

新!!: 六處和香 · 查看更多 »

觸 (佛教)

觸(Sparśa,phassa),佛教術語,有接觸、觸碰、觸覺的意思。觸的定義是,當感官(根)、感官的對象(境)、以及感官的意識(識)三者聚合一處的時候,就稱為觸。舉例來說,當眼睛器官,與一個可見物體,兩者接觸,同時出現你「看見」的感覺與知覺時,就稱為「觸」。為十二緣起的第六支。它也被列為心所,說一切有部列入大地法中,南傳上座部列為七種遍行心所之一。 Category:佛教術語 Category:十二因緣 Category:大地法.

新!!: 六處和觸 (佛教) · 查看更多 »

身可以指:.

新!!: 六處和身 · 查看更多 »

鼻,又称鼻子,是陸上動物呼吸的器官,屬呼吸系統一部份,也是許多哺乳類動物感應嗅覺的器官。 鼻一般在動物的頭部,可能是隆起,鼻對體外的開口叫作鼻孔,鼻孔讓空氣進入鼻腔內,兩孔氣流速度不同,且每隔幾小時就會交換一次。鼻有兩腔,被鼻中隔隔開,哺乳類動物的鼻腔內通常長有鼻毛,作用是過濾及吸收空氣中飄浮的塵埃及雜質,鼻腔壁有黏膜,有助於溼潤吸入的空氣,並附著雜質。鼻腔內後部則是鼻竇,位於鼻兩側的顱骨下,是感應嗅覺的神經,鼻腔連接咽喉,並與消化系統共用管道,再分支進入呼吸系統至肺部。 人類的鼻在面部的正中間。 除了動物,鼻亦可用作形容形狀與鼻相近的東西,例如飛機的前端便被稱為機鼻。.

新!!: 六處和鼻 · 查看更多 »

舌(舌頭)是口腔底的肌肉,帮助咀嚼、吞咽、发声和感受味觉。舌能辨别酸、甜、苦、鹹、鮮味,舌表面的大部分粘膜上皮中含味蕾。.

新!!: 六處和舌 · 查看更多 »

色可以指:.

新!!: 六處和色 · 查看更多 »

耳(耳朵)是動物接收并感知聲波,识别方位維持身體平衡的器官,為動物提供聽覺。 耳可以是整個聽覺系統的統稱,亦可以僅指露出在身體外的部分(外耳)。在大部份的哺乳類動物中,外露在身體外的部分又稱為耳殼,也是第一個接收聲音的部分。而人類的耳殼又稱為耳廓。僅有脊椎動物具有耳的聽覺構造。而其中的哺乳類動物、包括人類,都有一雙耳,在頭部的兩邊各一隻,通常是左右對稱的,這樣可以判斷聲源的位置。.

新!!: 六處和耳 · 查看更多 »

法 (佛教)

法(धर्म,,धम्म,),直译为世间法、万法,音譯為達磨、達摩、馱摩、曇無、曇,佛教術語,指佛教義理與修證的開示。 源自古印度哲學,即是在佛典上用例極多且語意不一。主要有.

新!!: 六處和法 (佛教) · 查看更多 »

法蘊論

#重定向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新!!: 六處和法蘊論 · 查看更多 »

感官

感官是泛指能接受外界刺激的特化器官與分佈在部分身體上的感官神經(Sensory nerve),其運作依全有全無律,是生物體得到外界資訊的通道。 就人類而言其包括眼睛的視覺、耳朵的聽覺、口腔的味覺、鼻子的嗅覺等主要的特化器官與分佈在皮膚的觸覺。.

新!!: 六處和感官 · 查看更多 »

感覺

感觉(Feeling)是对客观现实个别特性(声音、颜色、气味等)的反映,由来自物质世界的一定刺激直接作用于有机体的一定感觉器官,如光线引起视觉,声波引起听觉;刺激在感官内引起的神经冲动,由感觉神经传导于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产生感觉。 感觉是感官、脑的相应部位和介于其间的神经三部分所联成的分析器统一活动的结果;无机界没有感觉,只有跟感觉类似的特性,即单纯的物理或化学反映;随着生命出现,产生了生物反映模式,即刺激感应性;刺激感应性已包括感觉的萌芽;正是在刺激感应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感觉;动物感觉能力在进化中随分析器的专门化发展;人类的感觉在复杂的生活条件下和变革现实活动中得到高度发展;人与动物的感觉不同,动物的感觉只是自然发展的结果,人的感觉则包括社会发展的产物。 感觉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它同知觉紧密结合,为思维活动提供材料;感觉因分析器的不同分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运动觉、机体觉、平衡觉等。 人類可以用感覺去感受時間改變,感覺與時間應該是相對的,過份使用邏輯思考,因為自己一些時侯難以理解表面上不合邏輯的事情,容易被人誤導邏輯,但事實上那些事情是符合邏輯的事情,所以不能過份使用邏輯思考,要以邏輯加以感覺去思考。.

新!!: 六處和感覺 · 查看更多 »

意 (佛教)

意(巴利文及मनस्,),音譯為末那,佛教術語,意指意識、意志、心靈。在早期佛教經典中,經常與心、識一同出現,被當成是同義詞。但是它們三者之間又有一些不同。意較常被用來指人類思考、理智的功能,執行想的功能,是六處、六根與六識之一。.

新!!: 六處和意 (佛教)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六觸處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