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公山不狃

指数 公山不狃

公山不狃(狃,音「扭」),《論語》作公山弗扰,春秋時代人物,魯國季孫氏家臣,曾為费邑(今山东费县)宰。孔子在魯國執政時,推行墮三都政策,公山不狃和叔孙辄被迫造反,攻魯都曲阜,被孔子擊敗。公山不狃逃到齊國,又逃到吳國。.

目录

  1. 26 关系: 史记司寇叔孙州仇叔孙辄吴国夫差姬姓孟懿子子路季平子季桓子孔子宁阳县山东省左传东平三桓周禮魯定公论语鲁国费县齐国阳虎春秋时期曲阜市

史记

《史记》最早稱為《太史公書》,由西汉太史令(太史公)司马迁编写的历史书籍。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間共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是纪传体通史之祖。全书包括本纪 12 卷、世家 30 卷、列传 70 卷、表 10 卷、书 8 卷,共 130 篇(卷),52 万 6500 餘字。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消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残卷是日本京都高山寺藏中国六朝抄本,目前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是现藏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北宋“景祐本”《史记集解》(其中有十五卷为别版补配)及日本藏南宋版黄善夫三家注史记。 《太史公書》首创的纪传体撰史方法为後来历代“正史”所传承,与後来的《汉书》、《後汉书》、《三國志》合称“前四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对後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太史公書》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书》最初無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太史記》、《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查看 公山不狃和史记

司寇

司寇是中國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各诸侯国亦置此官,职掌同周朝,在楚、陈等国,称司败。 后世也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 Category:公卿.

查看 公山不狃和司寇

叔孙州仇

叔孙州仇,姬姓,叔孙氏第8代家主,名州仇,又被称为叔孙武叔,是叔孙不敢的儿子,齐季的哥哥。 前505年,他继承家主之位。 前500年,郈邑宰公若藐被侯犯所杀,叔孙州仇和孟懿子讨伐,侯犯失败后,逃往齐国。 魯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大司寇“摄相事”,進行堕三都。三都就是季孙氏的费邑(今山东费县)、叔孙氏的郈邑(今山东东平)、孟孙氏的成邑(今山东宁阳)。三桓爲了打擊家臣勢力,都表示同意。郈邑被拆毁,费邑宰公山不狃叛亂被平定。孟懿子在郕邑宰公敛处父的勸說下,抵制堕郕邑。季孫斯和叔孫州仇轉而支持孟孫,堕三都失敗。。 叔孫州仇多次出使齐国,对邾国作战。叔孙州仇一向与孔子不和,说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告诉子贡。子贡说自己之墙(德行)“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孔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叔孙州仇诋毁孔子,子贡说“仲尼不可毁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死後,諡武。.

查看 公山不狃和叔孙州仇

叔孙辄

叔孙辄,字子張,中国春秋时期鲁国叔孙氏宗主叔孙州仇的儿子。 季寤、公鉏极、公山不狃在季氏不得志,叔孙辄不被叔孙州仇宠信,叔仲志在鲁国不得志,这五人依靠阳虎。阳虎想除掉三桓,以季寤取代季氏,以叔孙辄取代叔孙氏,自己取代孟氏。前502年十月初三,计划在蒲圃设享礼时杀死季桓子季孙斯。阳虎驱车在前,林楚为季孙斯驾车,阳越走在最后。将到蒲圃,季孙斯策反了林楚。林楚射杀了阳越。阳虎劫持鲁定公和叔孙武叔以攻打孟氏。公敛处父击败阳虎。季寤在季氏的祖庙里向祖宗一一斟酒祭告然后逃走。阳虎进入讙地、阳关而叛变。次年,阳虎失败,逃到晋国。叔孙辄和公山不狃踞费邑,前498年,孔子派申句须、乐颀率軍擊敗公山不狃,公山不狃和叔孙辄逃到齊國。後來,公山不狃和叔孙辄又到吳國,前487年,吳王夫差準備攻打鲁国,叔孙辄支持。叔孙辄告知公山不狃,公山不狃不同意,認為不能因個人恩怨來傷害祖國故乡。.

查看 公山不狃和叔孙辄

吴国

吴国,也叫句吴、工吴、攻吾等,是前1096年—前473年位于长江下游的一个古国。.

查看 公山不狃和吴国

夫差

吴王夫差矛 夫差(),姬姓,春秋时期吴国第25任君主,在位时期为前495年—前473年。.

查看 公山不狃和夫差

姬姓

姬姓是中国上古八大姓之一,周朝的国姓,同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鲁国、燕国、卫国、晋国、郑国、魏国、韩国等诸侯国国君的姓。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取于有蟜氏,生黄帝,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史记·三代世表》记载: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后稷承继姬姓,是周朝的始祖,周初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时,姬姓国有53个。.

查看 公山不狃和姬姓

孟懿子

孟懿子(),'''姬'''姓,魯国孟孙氏第9代宗主,名何忌,世稱仲孙何忌,谥號懿,是孟僖子的儿子,南宮敬叔的哥哥。母親泉丘人之女。 魯昭公七年(前535年),孟僖子臨終之前,讓孟懿子、南宮敬叔都要將孔子作為老師。 魯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昭公在郈昭伯的怂恿下,讨伐季平子,季平子被圍困在高臺上。孟懿子支持季平子,將郈昭伯斬殺於南門之西。鲁昭公流亡到齐鲁之交的郓地和乾侯。魯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大司寇“摄相事”,進行堕三都。三都就是季孙氏的费邑(今山东费县)、叔孙氏的郈邑(今山东东平)、孟孙氏的成邑(今山东宁阳)。三桓爲了打擊家臣勢力,都表示同意。郈邑被拆毁,费邑宰公山不狃叛亂被平定。孟懿子在郕邑宰公敛处父的勸說下,抵制堕郕邑。季孫斯和叔孫州仇轉而支持孟孫,堕三都失敗。孟懿子曾向孔子问孝,孔子曰:“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八月辛丑,仲孙何忌去世。.

查看 公山不狃和孟懿子

子路

仲由(),字子路,或稱季路,鲁国卞人,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少孔子九歲,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亦為《二十四孝》中為親負米的主角。.

查看 公山不狃和子路

季平子

季平子(?─前505年),季孫氏,名意如,季孫宿之孫,季悼子季孫紇之子。魯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年),叔孫昭子將魯政讓位給他。魯昭公在二十五年(前517年)九月聯合不滿季孫氏的郈昭伯和臧昭伯發動襲擊,但叔孫氏、孟孫氏出兵救援,殺了郈昭伯並打敗魯昭公的親兵,魯昭公兵敗逃到齊國,流落國外到死。 季孫意如對家臣南蒯不太尊重,南蒯於昭公十二年(前530年)據費邑反叛。季孫意如收買民心並以武力攻打兩年才獲勝,南蒯逃亡齊國。 季孫意如死後,其家臣陽貨掌權,囚禁其子季孫斯,控制三桓,並在魯國執政達三年之久。.

查看 公山不狃和季平子

季桓子

季桓子季孫斯,春秋魯国大夫。季平子季孙意如之子。.

查看 公山不狃和季桓子

孔子

孔丘(),'''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生於魯國陬邑,祖先为宋国人,東周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與哲学家,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為儒家的创始人。而孔子儒家的德性论五行思想(仁义礼智信)對鄰近地區,如:朝鮮半島、琉球、日本、越南、東南亞等地區有著深远的影响,這些地區也被稱爲儒家文化圈。.

查看 公山不狃和孔子

宁阳县

宁阳县在中国山东省中部偏南、大汶河南岸,是泰安市所辖的一个县。.

查看 公山不狃和宁阳县

山东省

山东省,简称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是华东地区的最北端省份,省会设于济南,副省级城市有济南市、青岛市。2017年山东省常住人口超过1亿人,位列全国第二。其中汉族占99.3%,另有回、满、蒙3个世居少数民族及朝鲜族等其他少数民族。 山东省西部连接内陆,逆时针分别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中部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泰山是全境最高点(1532.7米);东部是山东半岛。北面与辽东半岛隔渤海海峡相对,东面与朝鲜半岛隔黄海相望。 山东土地面积约15.79万平方公里,排名全国第19,境内交通发达,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密集。山东是工农业大省,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一部分,2017年生产总值达7万亿人民币,位列全国第三名,对中国内地经济的贡献約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第10位。山东在2011年1月确立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山东半岛及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组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2018年1月,同意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 山东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原文化与东夷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齐鲁文化,又分为“鲁西文化”和“胶东文化”。其中儒家的创立人孔子和孟子是鲁文化的代表人物,政治家管仲、军事家孙子、孙膑则是齐文化的代表。而鲁菜则位居中国八大菜系之首。.

查看 公山不狃和山东省

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漢族先民所著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十三經中篇幅最長,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內傳》,《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穀梁傳》合称“春秋三传”。.

查看 公山不狃和左传

东平

#重定向 东平县.

查看 公山不狃和东平

三桓

三桓,即指魯國卿大夫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魯國的三桓起於魯莊公時代(前693年─前662年)。魯莊公父親魯桓公有四子,嫡長子魯莊公繼承魯國國君;庶长子慶父(謚共,又稱共仲,其後代稱孟孙氏,又称仲孫氏、孟氏)、庶次子叔牙(謚僖,其後代稱叔孫氏)、嫡次子季友(謚成,其後代稱季孫氏、季氏)皆按封建制度被魯莊公封為卿,後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於三家皆出自魯桓公之後,所以被人們稱為『魯三桓』。 魯國自魯僖公以後,三桓世為魯卿,執掌國政,其中以季孫氏在三桓中實力最強。三桓互相矛盾又有共同利益,對魯國的歷史和發展有重要的影響。魯宣公時三桓發動政變,驱逐了意图消灭三桓影响,恢复鲁君威信的公孙归父(東門襄仲之子,魯莊公之孙),三桓共掌魯國政事。至魯昭公時期(前541年─前510年),三桓將魯公室的土地財產、軍隊及人口瓜分,並由三桓進貢以供養魯君。魯昭公到後期無法容忍三桓,在前517年與三桓交惡的郈氏合作對抗三桓卻失敗,魯昭公被迫出走,六年後死在晉國之-乾-侯,三桓立昭公弟為魯定公,到魯哀公、魯悼公、魯元公時期,魯國國君始終無法擺脫三桓的專政。直到魯穆公時期(前415年-前383年),魯國實行改革,任命博士公儀休為魯相,遂漸從三桓手中收回政權,國政開始奉法循理,擺脫了三桓專政的問題,重新確立了魯公室的權威。叔孙氏和孟孙氏先后亡于齐国,而季孫氏則據其封邑費、卞,獨立成為了費國。.

查看 公山不狃和三桓

周禮

《周礼》又稱《周官》或者《周官经》,先秦典籍不见征引,全书的定型是在戰國时期,從書名來看應該是記載周代官制的書籍,但內容卻與周代官制不符,可能是一部理想中的政治制度與百官職守。相傳為周公所作《史記/魯周公世家》,「成王在豐,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於是周公作周官,官別其宜。」:大意是說,周公在天下已經安定之後(謂已平管蔡,天下來歸),為了要讓周朝廷之官政有次序,且能各別其職(官宜),於是制定《周官》。。魯在春秋時為周文化重鎮,時人曾有「周禮盡在魯矣」之說。 漢初無此書,西汉河间献王劉德以重金购得《周官》古文经后,献给了朝廷,深藏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漢代原稱《周官》,西漢劉歆始稱《周禮》,王莽時,《周官》才更名《周礼》、置博士授业,内容被公开,刘歆弟子杜子春,设私校传《周礼》之学,贾逵、马融、郑玄等竞相研习,鄭玄為之作註,鄭興作《周官解詁》。《周禮》一書稱得上善本又通行易得的版本是阮元《十三經註疏》中的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的《周禮注疏》和清孫詒讓《周禮正義》。 《周禮》通過介紹周代的官制,描繪出古代儒家對理想社會的總構思,是中国第一部记载國家政權組織機構及其職能的书籍。周禮與夏、殷之禮一脈相承,是對夏、殷之禮的繼承和發展。有學者在整理西周金文職官資料時,發現西周金文中的職官有許多與《周禮》所記相合。要想了解西周金文中的職官,「無法脫離《周禮》一書」。周禮所體現的制度設計是中國古代國家制度的本源,包括器用、衣冠、官制、軍制、田制、稅制、禮制等國家政治制度。《周禮》與《儀禮》、《禮記》統稱“三禮”。唐代立為九經,也是儒家十三經之一。劉歆最早奏請列《周官》於經而稱其為《周禮》,認為它是「周公致太平之跡」。漢時,列入古文經,與當時今文經講微言大義不同。《周禮》以及漢朝依《周禮》建立起來的各項制度,對唐朝以及宋朝、明朝的政治軍事經濟制度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周礼相当于一部政典,被認為是漢唐宋明得以世綿國祚的根源。.

查看 公山不狃和周禮

魯定公

魯定公,即姬宋,為春秋時期諸侯國魯國君主之一,是魯國第二十五任君主。他為魯昭公的庶弟,承襲魯昭公擔任該國君主,在位15年。 在位期間執政為季孫意如、叔孫不敢、仲孫何忌、季孫斯、叔孫州仇,其中公元前505年~前503年,執政主官為季孫氏家宰陽虎。.

查看 公山不狃和魯定公

论语

《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期思想家孔子言行為主的言論匯編,在古書中又別以論、語、傳、記等字單稱,為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論”通行的读音为“ㄌㄨㄣˊ(lún)”,為論纂、編纂的意思,「語」為談說的意思,如《國語》之類,合起來指言论的汇编。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稱:「《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論語》涉及多方面內容,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後,它被尊为“五经之輨轄,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一手資料。南宋時朱熹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佑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查看 公山不狃和论语

鲁国

鲁国,是周朝的一個姬姓諸侯國,為周成王的四叔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国。鲁国先後傳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歷時八百餘年。首都在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东省西南部,國力鼎盛時期勢力遍及河南、江蘇及安徽三省。另外,魯国亦是孔子的出生地。.

查看 公山不狃和鲁国

费县

费县位于中国山东省南部,是临沂市下辖的一个县;地处蒙山沂水,蒙山南部。 耕地面积101万亩,山丘面积占76.4%,辖18个乡镇。.

查看 公山不狃和费县

齐国

國是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分為姜齊和田齊兩個時代。其疆域主要位於今山東省大部、河北省東南部及河南省東北部,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姜尚。齊國是周代重要的封國,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原称营丘,齊胡公時曾遷都至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姜齊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田齊太公。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姓齊國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為戰國七雄之一,于周显王十七年(齐威王五年,前352年)始称王,前221年為秦國所滅。.

查看 公山不狃和齐国

阳虎

阳虎,姬姓,阳氏,名虎,一名阳货,春秋鲁国人,孟孙氏的族人,季孙氏的家宰,一度“陪臣执国命”,控制三桓,掌握鲁的实权,囚禁主公季桓子三年,最後造反失敗,逃奔晉國。.

查看 公山不狃和阳虎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前403年),简称春秋, 是东周的前半段时期。 春秋时代周天子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當時齊桓公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併」(尊王攘夷)的思想,因此周天子於表面上仍獲尊重。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平王東遷到洛邑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左傳》記載之終(前468年)、三家灭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諸侯國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餘次。鲁国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查看 公山不狃和春秋时期

曲阜市

曲阜市位于中国山东省南部,是济宁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古称鲁县,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国都,也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它与南临的孟子故乡邹城市并称为“孔孟桑梓之邦”。 曲阜是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孔子、颜回、左丘明、鲁班等名人的故乡,黄帝诞生地,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对中国及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等儒家文化圈具有深远影响,是东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查看 公山不狃和曲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