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8 关系: 县令,司马越,后汉书,壽春,太康县,尚书,东宫三师,东汉,三國志,三国,張遼,何劭,何熙,何遵 (西晋),何曾,初平,莱阳市,袁术,西晋,著作郎,自殺,長廣郡,陳郡,汉安帝,涼茂,曹魏,曹操,晋书。
县令
縣令,尊稱縣太爺、縣大老爺,雅稱為百里侯、邑侯、邑宰。是中國古代縣級行政區劃的最高官員名稱,掌握所管轄區域的行政、司法、審判、稅務、兵役等大權。县令下设县丞、主簿、縣尉、典史等。.
查看 何夔和县令
司马越
司馬越(),字元超,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宣帝司馬懿四弟东武城戴侯司馬馗之孫,高密文献王司馬泰的長子,司马越被封為東海王,是八王之亂中的最後一王,也是最後勝利者。他的死意味著八王之亂的終結。.
查看 何夔和司马越
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著,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在三國時代以前,人們將《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並舉,合稱「三史」,唐代以後漸以本書取代《東觀漢記》。本书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八志自司馬彪《续汉书》补入,亦被称为《续漢志》),记载了从王莽(6年)起至汉献帝(189年)的183年历史。.
查看 何夔和后汉书
壽春
壽春可以指:.
查看 何夔和壽春
太康县
太康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周口的一个县。位于河南省的东南部,分别与扶沟、西华、淮阳、柘城、睢县、杞县、通许接壤。面积1759平方公里,2006年总人口为139万人。.
查看 何夔和太康县
尚书
尚書可以指:.
查看 何夔和尚书
东宫三师
东宫三师,或稱太子三師,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的合称。从一品官。辅导皇太子的官员,一般以位高望重的大臣兼任,亦有专任者。 为了培养皇太子尊师重道的品格,在礼仪上对东宫三师十分推崇。《百官志四上》:“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从一品。掌辅导皇太子。每见,迎拜殿门,三师答拜,每门必让,三师坐,太子乃坐。与三师书,前名惶恐,后名惶恐再拜。太子出,则乘路备卤簿以从。” 东宫三师的辅官为「东宫三少」,即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东宫三师与三少后世渐为榮譽職,單純成為高級虛銜,並不負責教導太子。 朝鮮半島高麗王朝亦設有東宮三師,負責教導王世子。.
查看 何夔和东宫三师
东汉
东汉(25年-220年)是由刘秀建立的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兩漢。東漢与西漢之間为新朝,後为東漢所取代。西汉建都长安,東漢建都洛陽,故而得名。東漢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大國家,而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一。 由於東漢中後期的帝王普遍壽命不長,而且不少是幼年即位,導致汉和帝以后至汉末近百年间,外戚及宦官轮流执政,成為固定的惡性循環,兩派互相残杀,把东汉朝廷弄得十分腐败。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外戚大將軍何进遭宦官十常侍所殺,後军阀董卓引兵到雒陽,除十常侍,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立汉献帝。长期左右东汉皇室的外戚、宦官一起被消灭,但卻引起了各地諸侯群雄割據的局面,漢廷不再握有實權,漢献帝從此成為傀儡,其后被曹操控制,最後汉室被曹魏取代。 東漢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著名的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長駐了三十多年,先後擊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諸國,不但令西域諸國一一歸順漢朝,並開拓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期間他還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國,雖未有成功,但足跡已達今日波斯灣諸國。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漢朝。216年,南匈奴最后一個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終告一段落。 同時佛教也在這段期間傳入中國。根據記載,汉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西域,迎來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馬駝迴首都雒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佛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马寺。.
查看 何夔和东汉
三國志
《三國志》是由西晋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陳壽曾任職於蜀漢,蜀漢滅亡之後,被徵入洛陽,在西晉也擔任了著作郎的職務。《三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漢無史,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
查看 何夔和三國志
三国
三國(狹義220年-280年,廣義184年、190年、208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一段三個國家並立的時期。一般認為是從建安元年起算。三國是指曹魏、蜀漢及孫吳。東漢末年戰爭不斷,使得人口急劇下降,經濟嚴重損害,因此三國皆重視經濟發展,加上戰爭帶來的需求,各種技術都有許多進步。 東漢末期,漢廷因黃巾之亂、北宫伯玉之乱、黑山军起义、王芬谋废灵帝、张举张纯叛乱、外戚宦官火拼等一系列事件而动荡不安。184年漢靈帝時期,以張角三兄弟為首爆发黃巾之亂。為鎮壓黃巾,一方面放權到州牧、太守,一方面縱容地主組織私人武裝,對抗黃巾。董卓亂政並與關東諸勢力對抗後遷都長安,使得朝廷威信喪失,地方长官演变为独立军阀割據混戰。其中曹操擁護逃回洛陽的漢獻帝,遷都許。他擊敗多股勢力,最後在200年的官渡之戰擊敗北方最大勢力袁紹,大致掌控中國北方。曹操以優勢兵力南征荊州,但在208年冬天的赤壁之戰被孫權和劉備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漢獻帝禪讓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滅亡,正式進入三國時期。隔年以益州為主的劉備也以漢室宗親的身份稱帝,國號續為「漢」,史稱蜀漢。劉備與孫權在赤壁之戰後積極拓展勢力,為了荊州問題多次發生糾紛與戰爭,最後劉備在夷陵之戰戰敗,孫權獲得整個荊州南部。劉備病死後,輔佐其子劉禪的諸葛亮於同年再與孫權恢復同盟。據有揚州、荊州及交州等地的孫權遲至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鄒紀萬(1990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一節〈三國鼎立〉,第6頁-第21頁。。此後三國局勢主要為蜀吳同盟對抗曹魏,各國疆域變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漸漸的被司馬氏掌控。263年司馬昭為建立軍功準備篡位,出兵伐蜀,蜀漢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曹魏亡。西晉最後於280年發起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世常常追思當時風雲人物。陳壽所著、裴松之作注的《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成為研究三國歷史的重點書籍。而羅貫中結合歷史、民間故事,撰寫的《三國演義》章回小說,成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豐富的內涵深入人心。.
查看 何夔和三国
張遼
張遼(),字文遠,并州雁門郡馬邑縣(今中国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大夫庄)人,原為西漢聶壹後人,因避怨而改姓。三國時期曹魏名將,五子良將之首;官至前將軍,諡號為剛侯。活躍於東漢末年,曾跟隨丁原、董卓、呂布等軍閥,後隨曹操。公元215年,與李典、樂進以少量兵馬駐守合肥城,面對東吳孫權親征大軍,以寡勝眾,令孫權無功而返,甚至幾乎擒住孫權。中國著名章回小說《三國演義》中的「威震逍遙津」情節,便是以此事為藍本。.
查看 何夔和張遼
何劭
何劭(),字敬祖,陳國陽夏人,何曾之子。 年幼時與晉武帝友好,武帝即位,召為散騎常侍,累遷侍中尚書。晉惠帝即位,遷左僕射。驕奢超過乃父,“一日之供,以錢二萬為限”。卒於晉永寧元年(301年),谥康。《隋书·经籍志注》录有文集一卷。.
查看 何夔和何劭
何熙
何熙(),字孟孙,陈国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中国东汉人物。 何熙少有大志。永元年间,举孝廉担任谒者。身高八尺五寸,体貌魁梧,表情威严,在殿中朝拜唱导行礼,声音振动左右。汉和帝觉得他很伟岸,擢升他为御史中丞,历任司隶校尉、大司农。汉安帝永初三年(109年),汉人韩琮向南匈奴萬氏尸逐鞮單于宣称:关东大水,人民饥饿死尽,可乘机攻掠。南单于信他的话,十月南单于起兵与乌丸反汉,于美稷(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准格尔旗西北)率兵围攻汉中郎将耿种。十一月,汉派行车骑将军何熙、中郎将庞雄率军二万,合辽东郡太守耿夔所率鲜卑兵共同反击,击败匈奴薁鞬日逐王。南单于与耿种在美稷连战数月。永初四年(110年)三月,何熙军到五原曼柏,身患暴疾,临在军中去世,遗嘱薄葬。同时,南匈奴投降。何熙三子:何临、何瑾、何阜。何临、何瑾都有政治才能。何阜俊才早亡。何临子何衡,担任尚书,为人正直,因为为李膺辩护下狱,免官,废黜在家中去世。.
查看 何夔和何熙
何遵 (西晋)
何遵(),字思祖,何曾庶长子,何劭兄(故出生不迟于236年)。 何遵年轻时能干,泰始年间起家散骑黄门郎、给事、散骑常侍。泰始年间,尚书令史“恂”(姓失载)等因是故少府鲍融故吏,去其丧所服丧,何遵与廷尉何桢认为不合礼法,上书驳斥。而侍中太尉荀顗、尚书吴奋等则认为应服丧。 何遵后历任侍中,咸宁年间累转大鸿胪。奏观阳伯华表世子华廙已因收受鬲令袁毅贿赂而获罪免为庶人,不应袭爵,应由华廙的儿子即华表世孙华混袭封。有司认为华廙虽有罪但仍能袭爵,武帝也下诏认同。有司奏免何遵官,诏何遵出钱赎罪。咸宁初年,有司奏何劭、何遵等受袁毅贿赂财货,虽被赦免,但此类事应该禁止。事下廷尉。晋武帝下诏称何家与袁毅有累世之交,何遵等所取的少,置而不问。 何曾曾为晋武帝侍宴,退下后就告知何遵:自己在宴会上不曾闻武帝经国远图,只听他说平生常事,这不是为子孙谋划的,本人可以善终,后嗣要完了!这是子孙之忧;自己的儿子何遵等尚可善终,而自己的孙子们必然遭遇乱世身亡。 何遵性情奢侈,役使御府工匠作禁物,又卖行器(国君出行时所用的行装器物),被司隶校尉刘毅弹劾,免官。太康初年,起为魏郡太守,迁太仆卿,又免官,卒于家。 四子:何嵩、何绥、何机、何羡。.
查看 何夔和何遵 (西晋)
何曾
何曾(),字穎考,陳國陽夏人。三國時曹魏及西晉官員,曹魏太僕何夔之子,東漢車騎將軍何熙的玄孫。為人好學博聞,與袁侃齊名。在晉歷任太保、太傅、太宰。.
查看 何夔和何曾
初平
初平(190年-193年)是东汉皇帝汉献帝刘协的第三个年号。汉朝使用这个年号时间共记4年,而在益州的劉璋則使用至6年。為董卓控制朝廷而改的年號。.
查看 何夔和初平
莱阳市
莱阳市是一个位于中国山东省东部烟台市的县级市。总面积1731.54平方千米。2010年底,全市总人口87.8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19万人。.
查看 何夔和莱阳市
袁术
袁术(),字公路,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商水)人,出身于官宦門閥,袁基、袁绍之弟。东汉末年的军阀,最初以南陽多數人口之地作為領地,其後趁乱世於淮南稱帝,却得不到支持,在位兩年半屡次兵败,最终吐血而死。.
查看 何夔和袁术
西晋
西晋(265年2月4日-316年12月11日),是古代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個大一統的时期,乃於265年由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後世稱「西晉」,為晉朝的一部分。這大一統時期為時僅51年,倘由滅吳始計,則僅37年。西晉先定都洛陽,後以長安為陪都。實行两京制。.
查看 何夔和西晋
著作郎
著作郎是中國古代官名。 三國魏明帝於太和中始置著作郎一職官,屬中書省,負責撰述國史。下設有著作佐郎、校書郎、正字等。晉朝改屬秘書省,改名稱叫大著作,南朝後期爲貴族子弟初任之官職。魏晋及南北朝多以著作郎兼修《起居注》,北魏始置“起居令史”專修《起居注》。唐代亦設有著作郎,仍屬秘書省,高宗龙朔年间秘书省改稱司文局,不久著作郎又改称司文郎中,咸亨元年(670年)十二月,皆復舊稱。著作郎在唐朝主要工作是創作碑誌、祝文、祭文,當時善撰文者被稱為“大手笔”。其中张说和苏颋在當时更称“燕许大手笔”。北宋元豐三年因元丰改制,改為寄禄官,徒有頭衔而无职事,時人稱大著。明朝以後废除。.
查看 何夔和著作郎
自殺
自殺是指當事者蓄意使自己死亡的行為。試圖自殺或非致命的自殺行為一般視為自殘,有自殺的意圖,但後來沒有死亡。协助自杀是指一個人藉由提供建議或是其他方式,協助有死亡意願者達成目的,但沒有直接參與導致死亡的過程,這和安樂死不同,在安樂死中他人有直接參與導致死亡的過程。是有自殺的想法,有可能會演變成。 自殺的風險因素包括憂鬱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人格障礙或是物質濫用在內的心理疾病,其他因素還有因為經濟問題、人際問題或是霸凌而有的壓力而產生的衝動行為。以往曾試圖自殺的人,再度自殺的可能性也較高。自殺防制的方式包括管制可能用來自殺的物品(如槍枝及毒藥),提高取得的難度,治療心理疾病及物質濫用,改善媒體報導自殺的方式,及提升經濟條件等。生命線之類的協談電話雖常見,但到2007年時,有關其成效的研究還不太充份。 常用的自殺方法會隨著地區而不同,也會和自殺工具是否容易取得有些關係。常用的方式包括上吊、及枪械。自殺造成2013年842000人死亡,較1990的712000人增加,使之成為全球第十大死因。通常男性自殺完成的比率高於女性,而男性想要自殺的比率也是女性的四至五倍。估計每年有一千萬至二千萬人試圖自殺,試圖自殺可能會造成受傷甚至長期的失能 -->。在西方國家中,年輕人較容易有試圖自殺的情形,女性發生比率是男性的五倍。 一直以來,人們對於自殺的看法受到宗教、榮譽感和人生意義這類普遍存在的議題所影響。亞伯拉罕諸教認為,所以自殺有違上帝旨意。在日本武士時代,切腹自殺象徵對失敗負責或表達抗議。印度習俗「薩提」,即丈夫過世後,寡婦因為自願或迫於家庭和社會壓力,在丈夫的中跟著自焚殉葬,後來在英國統治期間遭到禁止。現在大部分西方國家已不再將自殺和自殺未遂視為非法,但自殺在許多國家仍屬於犯罪行為在20和21世紀,自殺已成為特殊情況下的抗議形式, 敢死隊和 自殺炸彈則用來作為軍事戰略或恐怖攻擊。自殺一詞源於拉丁語suicidium,意為「將自己殺死」。 2011年發表在上,追蹤台灣1080位社區自殺嘗試(自我傷害)者5年的研究,去探討這些被認為自殺最高危險群的人最後真的死於自殺原因的人有多少。在嘗試自殺後5年內,死於自殺的比例有3.8%。.
查看 何夔和自殺
長廣郡
长广郡,中国东汉末年到隋朝初年的郡。 东汉建安初年,设置长广郡,治所在长广县(今山东省莱阳市东),何夔為首任太守。不久废除。西晋咸宁三年(277年)重新设置,治所在不其县(今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南)。包括今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海阳市、莱阳市等地。北魏改治所到胶东(今平度市)。北齐,改治所到黄县(今龙口市)。隋朝初年废除。.
查看 何夔和長廣郡
陳郡
陳郡,中國古郡名,或為楚郡、陳國、淮陽國、淮陽郡。其中心地區在今河南省周口市一帶。.
查看 何夔和陳郡
汉安帝
汉安帝刘祜(),东汉第六位皇帝(106年9月21日-125年4月30日在位),在位19年,其正式諡號為「孝安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安帝」。.
查看 何夔和汉安帝
涼茂
涼茂,字伯方,山陽昌邑人。東漢末官員,任命於丞相曹操之下。.
查看 何夔和涼茂
曹魏
魏(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8日,史称曹魏、魏朝)。是中國漢朝末期三國之中据有北方及中原的政權。始於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帝位,篡漢為魏,因承繼漢朝,故具法統地位。至265年魏又被司馬炎篡奪,改號為晉。 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建立诸侯国——魏国,且如同汉朝初期诸侯王制度可以设置丞相以下百官,之后又进封「魏王」并以卞氏为魏国王妃,以曹操之女为魏国公主,后来曹操之子曹丕篡漢时便以「魏」為國號。又因为是曹氏政权,故史稱「曹魏」,以區別於其他名「魏」的政權。 魏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領土最遼闊的政權,灭蜀汉前疆域達到近300萬平方千米。263年,魏軍攻滅蜀汉,同年佔領廣州,至此曹魏疆域達到全盛,约400萬平方千米。由於曹魏盤踞中原,所以這區人口也是最多。期間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查看 何夔和曹魏
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国时代曹魏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曹操在世时官至丞相,爵至魏王,谥号武王。其子曹丕篡位稱帝後,追尊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查看 何夔和曹操
晋书
《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查看 何夔和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