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指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ىله قازاق اۆتونوميالى وبلىسى / Іле Қазақ автономиялық облысы;ئىلى قازاق ئاپتونوم ئوبلاستى/ Ili Qazaq Aptonom Oblasti),简称伊犁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下辖的自治州,首府在伊寧市,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西北部,是中国唯一的副省级自治州,管辖塔城、阿勒泰两个地区和10个州直辖县级行政区。伊犁州直属地区汉族人口比例约35%,哈萨克族人口比例约22%。.

104 关系: 县级市县级行政区吉木乃县塞种人塔城市塔城地区天山山脉奎屯市契丹人室点密官话察合台汗國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富蕴县尼勒克县少数民族巩留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國哈薩克族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抗日战争常住人口东乡族布尔津县三区革命乌孜别克族乌什县乌鲁木齐市乌苏市库尔玛什·斯尔江伊宁县伊宁市伊犁將軍伊犁地区伊斯兰教土门地区北庭大都护府喀喇汗国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哈巴河县哈萨克语哈薩克族唐朝准噶尔部副省级自治州回鹘回族...福海县突厥突厥汗国精河县维吾尔语维吾尔族烏孫瓦剌特克斯县特克斯河青河县额敏县裕民县西域西突厥西辽霍城县霍尔果斯市阿合买提江·哈斯木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阿勒泰市阿勒泰地区葛逻禄蒙古帝国蒙古国蒙古语蒙古族锡伯语锡伯族自治县自治州英语耶律大石柯尔克孜族柘城县柔然東突厥斯坦第二共和國汉字汉语汉语拼音汉族河南省沙湾县清朝惠遠城成吉思汗昭苏县新疆保卫和平民主同盟新疆和平解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撒拉族托里县曾存 扩展索引 (54 更多) »

县级市

县级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划单位,行政地位与县相同的县级行政区——市(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指的“不设区的市(即不设市辖区的市)”(略有差别,详情见下),县级市为省、自治区所设地方行政单位;作为区划术语,“县级市”自1983年开始正式固定下来。中国大陆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步伐较快,大多数“市”都以撤县设市的方式建立。.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县级市 · 查看更多 »

县级行政区

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单位之一,县级行政区指行政地位与“县”相同的行政区划单位的总称,其管辖乡级行政区。为乡、镇的上一级行政区划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随着行政督察区名称的变更,除各直辖市均隶属于专区(行政督察专区)、地区或地级行政区,现除各直辖市、海南省直管县外均为地级行政区的下一级行政区。.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县级行政区 · 查看更多 »

吉木乃县

吉木乃县(维吾尔语:جېمىنەي)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下辖的一个县,位于新疆北部边陲,准噶尔盆地北缘,萨吾尔山北麓,额尔齐斯河南岸,地理坐标为北纬47°00′-47°59′,东经85°33′-87°09′,西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141公里,东与福海县毗邻,南与塔城地区的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相连,北接哈巴河、布尔津两县。.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吉木乃县 · 查看更多 »

塞种人

#重定向 斯基泰人.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塞种人 · 查看更多 »

塔城市

塔城市(维吾尔文:چۆچەك شەھىرى,拉丁维文:Chöchek Shehiri;名同“乔柴克”),原称塔尔巴哈台(蒙古语),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下辖的一个县级市。.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塔城市 · 查看更多 »

塔城地区

塔城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下辖的地区。总面积104,546.95平方公里,人口92.4万人。漢族占多數,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維吾爾族、俄羅斯族等少数民族人口38.5万人。地区行政公署驻塔城市。.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塔城地区 · 查看更多 »

天山山脉

天山山脉(维吾尔语:تەڭرىتاغ Tengri Tagh/Тәңри тағ;Тәңіртау/تأڭئرتاۋ;Ала-Тоо/تەڭىر-توو;东干文:,小儿经:)是亚洲中部最大的一条山脉,横亘中国新疆的中部、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等四國。古名白山,又名雪山,冬夏有雪。故名,匈奴谓之天山,唐时又名折罗漫山,高达二万一千九百尺,长约2500km,宽约250~300km,平均海拔约5km。最高峰是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m,在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边界;第二高峰是汗腾格里峰海拔6995m,在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交界处;博格达峰的海拔5445m,在中国境内。前两者是前苏联雪豹登山奖必要五峰之二。新疆的三条大河——锡尔河、楚河和伊犁河都发源于此山。天山山脉把新疆分成两部分:南边是塔里木盆地;北边是准噶尔盆地。天山由东西走向的褶皱断块山组成,山间有陷落盆地,如哈密盆地、吐鲁番盆地,西部有伊犁谷地。 位于乌鲁木齐市以东的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称它“雪海”。位于博格达峰山腰的天池,清澈透明,是新疆著名的旅游胜地。目前,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已纳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托木尔峰,海拔7435米,是天山的最高峰,登山界一般承认1956年阿巴拉科夫首次登顶成功,但也有说1938年已有苏联登山队登顶;1975年7月25日首个中国登山队登顶成功。.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天山山脉 · 查看更多 »

奎屯市

奎屯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的县级市,位于新疆西北部,地处天山北麓和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在乌鲁木齐市以西253公里,克拉玛依以南,东与塔城地区沙湾县相连,西与塔城地区乌苏市相邻。北疆铁路穿过,217国道和312国道在此交会。面積1171平方公里。.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奎屯市 · 查看更多 »

契丹人

契丹人,古代游牧民族,居住在今蒙古国及中国东北地區,採取半農半牧生活,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但受到通古斯語族的強烈影響。而目前居住中國東北的達斡爾族可認定為契丹人直系後裔。 古契丹有八部: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鬱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部。涅里是遼的始祖。契丹人有三年選一次夷里堇的習慣,早期夷里堇都在大贺氏家族中产生,中期在遥辇氏中产生,最后由契丹迭剌部耶律氏族的夷里堇耶律阿保机破坏了传统的贵族民主选举制度,仿效汉人,建立起世袭的中央集权专制的契丹。 据遼朝大臣耶律儼《皇朝實錄》所稱契丹為黃帝之後。《遼史·太祖紀贊》和《世表序》主張契丹為炎帝之後。近年在雲南發現的契丹遺裔,保存有一部修於明代的《施甸長官司族譜》,卷首附一首七言詩,詩曰:“遼之先祖始炎帝……”。這些契丹人認可契丹為炎帝苗裔的說法。回紇人亡國時,大批回紇人逃入契丹,因此有契丹半回紇的說法,有些回紇人溶入契丹人的蕭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皇后述律平就是回紇人,耶律德光后將述律氏賜姓蕭氏,蕭氏後來融入女真,改為舒穆祿氏,遼朝滅亡后,多融入汉族、蒙古族與滿族。 《辽史·后妃传》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氏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辽史·国语解》记载:“耶律和萧两个姓,以汉字书者曰耶律、萧,以契丹字书者曰移刺、石抹”。《金史·国语解》记载:“移喇曰刘,石抹曰萧”。.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契丹人 · 查看更多 »

室点密

室点密(古突厥語:𐰃𐰾𐱅𐰢𐰃𐰴𐰍𐰣,拉丁轉寫:İstemi Ķaġan,),亦作室点蜜、瑟帝米,阿史那氏,突厥大汗土门之弟,木杆可汗的叔父,阿史那吐务之子。 早年号莫贺咄叶护(仅次于可汗的称号),在阿尔泰山一带游牧。552年,其兄土门率突厥主力东征,灭亡柔然,室点密留守故地,向南臣服了高昌。 约在556年左右,室点密率领约西突厥以及铁勒等族10万部众开始西征。他首先同波斯萨珊王朝的库思老一世结盟,共同攻打西域霸主厌哒。到558年左右,突厥和波斯两国军队在阿姆河会师,并以此河为界瓜分了厌哒的领地。不久,室点密又击败了柔然残部阿瓦尔人,将其逐往伏尔加河一带,并派军追击。因此功绩,室点密被封为西部可汗,名义上受东部总可汗的管辖,实际上取得了独立地位。 567年,室点密派遣粟特使者馬里亚克前往波斯和东罗马帝国,要求控制丝绸贸易,波斯国王库斯老一世拒绝,而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虽然表示并不需要丝绸,但是却愿意同突厥联盟对抗波斯。之后,在室点密的进击下,西突厥的势力越过阿姆河,囊括了今阿富汗一带。突厥同东罗马的同盟关系一直持续到576年,方才由于东罗马提比留斯二世收留阿瓦尔人而破裂。馬里亚克告诉皇帝,其国分为四部,但统治全国之权为西扎布鲁一人独揽.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室点密 · 查看更多 »

官话

官--話(又称北--语、北--方话、官--話方言。此外有時也稱北--方方言,唯此名稱有爭議)為汉语的一支,主體為北方漢語。若視漢語為一種語言,則官话是漢語的一级方言,下分數支二級方言。若視漢語為“漢語族”,視官話為獨立語言的話,則官話下有數支官話的方言。無論如何劃分,官話的地位都跟吴语、粤语、闽语、晉语、湘语、客语、贛语等相同,要麼同為獨立語言,要麼同為漢語下的一級方言。 官话是漢語诸方言中分布最广的一种,除了北方以外,官話也同時分佈在中国南方绝大多数地区,如南方的江西大部、安徽中北部、四川大部、重庆、云南、贵州、湖北大部、广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北部和江西沿江地区作为母语使用。此外,官話在江蘇省蘇州市吴江区的菀坪镇、福建省南平市的延平區以及福州長樂航城街道的琴江满族村等地也以方言島的形式出現。現今中國目前的官话大致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分别以北京话、西安話、成都话和揚州话为代表。 官話也是一種聲調語言,這點跟漢語下的一眾語言相同。 官話也是中國現在的主要通用語。其中,现代标准汉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普通话、中華民國(臺灣)的國語、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語)均以北方官话为基础音调而形成的规范语言。.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官话 · 查看更多 »

察合台汗國

察合台汗国(1222年-1570年/1680年,),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由察合台及其孙子哈剌旭烈及他的後人管理,建於1222年,于14世纪中叶(1346年)分为东西两部分,1369年西察合台汗國实际上亡於帖木兒帝国,至1402年汗统结束。东察合台汗国在中国史籍以国都为名,先后称为别失八里(唐朝的庭州、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亦力把里(歪思汗之后,即伊犁,今新疆伊宁市)、吐鲁番(也密力火者、速檀阿力之后,即唐朝的西州、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1570年,东察合台汗国(此时为吐鲁番汗国)最后一任可汗马速与同是察合台系的叶尔羌汗国交战被俘,东察合台汗国正支汗统结束。东察合台汗国可汗速檀阿黑麻之子赛德于1514年建立叶尔羌汗国,1570年吞并吐鲁番汗国(东察合台汗国正支汗统),亦可认为是东察合台汗国的延续,至1680年被准噶尔汗国灭亡,东察合台汗国历史彻底结束。察合台汗国后来形成中亚广泛使用的察合台语(后发展为维吾尔语和乌兹别克语)。.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察合台汗國 · 查看更多 »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下辖的一个自治县。全国唯一的以锡伯族为主体的自治县。面积4430平方公里,人口15.9万。锡伯族為察布查尔縣的主體民族,另外還有大量其他民族。 “察布查尔”在锡伯语中是“粮仓”的意思。锡伯人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 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 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18世纪中叶(乾隆年间),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这风沙弥漫的大西北,勤劳的锡伯族人民凿山筑渠,修筑了长达100多公里的察布查尔大渠。潺潺的流水使荒漠的原野变成了阡陌纵横,树木葱绿,瓜果飘香,美丽富足的地方。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淡化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而新疆查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锡伯文)及浓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萨满教和藏傳佛教),并经过与兄弟民族的长期交往,取长补短丰富了自己、发展了自己。錫伯族傳統上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锡伯族除了使用锡伯语,還兼用汉语和哈萨克语等多種語言。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 查看更多 »

富蕴县

富蕴县(維吾爾語:كۆكتوقاي ناھىيەسى, Koktokay Nahiyisi)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偏东,是阿勒泰地区东北部下辖的一个县,在阿尔泰山南麓、额尔齐斯河上游,乌伦古河流贯。.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富蕴县 · 查看更多 »

尼勒克县

尼勒克县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辖的一个县,位于新疆西北部,伊犁州东北部。.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尼勒克县 · 查看更多 »

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是实行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区别对待政策的国家的差别用语,是民族主义国家中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群体,人口比例占少数。少数民族可以是原住民族,也可以是外来民族,来源真实可靠且较为全面完整的各类考古学资料可用于对此二者加以鉴别区分。由于少数民族在所居住国家的比例以及他们与多数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语言、服饰等特质,国际法中有一些保护少数民族的专门规定。.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少数民族 · 查看更多 »

巩留县

巩留县 (توققۇزتارا ناھىيىسى / Toqquztara Nahiyisi,(توعىزتاراۋ اۋدانى 意为“九支流”)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为4119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为16万人。这里是拉德洛夫所称的特古斯塔柳(ToqquzTara)。据民国《巩留县志》,巩留县取“巩吉斯”(巩乃斯河Künes的旧称)及“特克斯塔留”前后二字而命“巩留”,有“巩固长留”之意。.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巩留县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称「中国」,是位於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位于北京。中国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纯陸地面積第二大、陸地面積第三大、總面積第三大或第四大的國家,當中劃分為23個省份、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地势西高东低而呈現三级阶梯分布,大部分地区属于溫帶、副熱帶季风气候,地理景致與氣候型態丰富多樣,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多种地貌杜蕙.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以2000年11月1日0时为标准时间在中国大陆地区进行的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得出全国共计12.9533亿人。普查还涉及人口增长、家庭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民族构成、受教育程度、城乡人口等七方面。.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为中国政府在2010年举行的一次全国性人口普查,距上次普查相隔10年时间,与前五次人口普查只调查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境内常住的人口相比,此次普查首次将中国境内的境外人员纳入普查对象。此次普查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进行登记调查,于2010年11月10日结束。根据2011年4月28日发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显示全国总人口共计13.7053亿人,普查还涉及人口增长、家庭户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民族构成、受教育程度、城乡人口、人口的流动性等八方面。.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 查看更多 »

中國哈薩克族

中国哈萨克族,通称哈萨克族,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認定的56个民族之一,据2010年普查数据共有146.2万人口,列中国各民族的第17位。哈萨克族是中亚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中国、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和蒙古国等国。在中国,90%以上的哈萨克族人口都分布在与中亚毗连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此外,在甘肃省也有聚居区分布;历史上,青海省也曾有哈萨克族聚居区,1984年6月在政府的组织下大部分迁回了新疆。 哈萨克族通用哈萨克语,与哈萨克斯坦及蒙古的哈萨克族使用西里尔字母的哈萨克文不同,中国哈萨克族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传统哈萨克文。由于中国哈萨克族长期与汉、维吾尔、蒙古等族频繁的交往,不少哈萨克族兼通这些民族的语言。哈萨克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信仰和伊斯兰教。.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中國哈薩克族 · 查看更多 »

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的国家武装力量,由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五大军种组成。解放军由中国共产党建立,自成立起坚持“党指挥枪”原则,由中央军事委员会所领导,中央军委主席统率全军。 从其前身中国工农红军成立之时起,该军队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就发挥了重要影响,并在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朝鲜战争、中越战争等历次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当前,中國人民解放軍共有兩百萬名现役軍人,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正规军队。同时,中国是世界上国防预算第二高的国家,年度官方軍事預算總額達1520億美元,僅次於美國,約為美國的四分之一。此外,解放军还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陆军,军舰数量世界第一、吨位总数世界第三的海军以及规模庞大的空军,并拥有洲際彈道飛彈、彈道飛彈潛艇、战略轰炸机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核打击能力。2018年4月中旬其综合军事实力也位居世界第二超越俄罗斯,仅次於美国。.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中国人民解放军 · 查看更多 »

中国抗日战争

中國抗日战争,即日本侵华战争,史稱八年抗戰,中国共产党在2017年改稱十四年抗戰。国际上又称第二次中日战争(日中戦争),指20世纪初期大日本帝国與中華民國之間發生的戰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事的主要部分,中日戰場主要位于中國境內,同時也包括缅甸北部等鄰接地區。戰爭时间若从1941年12月9日中华民国對日正式宣戰算起僅有四年;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變)算起则有八年,且宣戰文告中亦有「之前四年餘神聖抗戰」一句,因此有「八年抗戰」之稱;而若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算起,至1945年8月20日日本投降則歷時十四年。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在100天內佔領整個中國東北地區。193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發表演講,指陳宣戰之弊害。同年3月1日,日本帝國參謀本部及關東軍在東建立一新政權,定名為「满洲国」。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久华北沦陷,中日全面开战。 1941年12月8日,日本艦隊突襲太平洋美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其他地區日軍亦四出攻擊,美國、英國與日本互相宣戰,中國亦正式對日本宣戰並及德國、意大利。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元首發表《开罗宣言》,要求战後日本归还自1895年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1945年7月26日美、英與中国對日本发出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命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8月14日,日本天皇敕令,保證實行波茨坦公告規定之條件;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应钦投降,中日战争告終。 中國戰場在於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顯著影響,使超過百萬的日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而無法北攻西伯利亞及調派軍隊支援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戰事,減輕了英美兩國的作戰壓力;南進澳洲阻斷盟軍印度洋石油供應鏈的計畫也以失敗告終,間接促使了:一、蘇联在歐陸戰線的战局逆轉,並在大戰結束前夕使紅色勢力進佔東亞。二、美國南洋戰場的反攻以及英美在中東北非的戰事變得順利。.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中国抗日战争 · 查看更多 »

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是人口統計中的一個名詞。指實際居住在某地區滿特定時間(例如在中國的統計中是以半年,在日本則一般是3個月)的人口總數。與戶籍人口不同之處在於,計算常住人口時,要將戶籍人口扣除流出去該地區達某特定時間以上(例如半年)的流動人口,再加上流入當地已經過特定時間(例如半年以上)的流動人口。 category:人口.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常住人口 · 查看更多 »

东乡族

東鄉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少數民族,他們自稱為撒爾塔人(Sarta 或 Santa)。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以及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少數分布在甘肅臨夏縣、和政縣、廣河縣、康樂縣、臨夏市、蘭州市、定西地區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還有一小部分散居在新疆维吾爾自治區、青海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等省區。人口為621500人(2010年統計)。.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东乡族 · 查看更多 »

布尔津县

布尔津县(维吾尔语:بۇرچىن ناھىيىسى)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下辖的一个县。面积10362平方千米,人口7万。邮政编码836600。县人民政府驻布尔津镇。 县城西北有著名旅游景点喀纳斯和喀纳斯湖。.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布尔津县 · 查看更多 »

三区革命

三区革命是中华民国新疆省北部的伊犁、塔城、阿山三个地区在1940年2月起发生的对抗国民政府的新疆獨立運動,並在1944年到達高峰。 中國共產黨認為“三区革命”分为三个时期。初期以1944年伊宁事变爆发为开始标志,由苏联、中共、外蒙古支持并直接插手,领导权控制在伊斯兰教上层人士手中,还成立了“东突厥斯坦共和国临时政府”。中期通过1945年至1946年与中国国民党方面的国民政府和谈,在1946年成立了由“三区”方面、新疆“七区”(国民政府统治区)、国民政府这三个方面人士联合组成的新疆省联合政府,“东突厥斯坦共和国临时政府”则被解散,改组为伊犁专区参议会,同时,1946年,主张新疆留在中国版图的共产主义者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取代了原先掌权、主张疆独的伊斯兰教宗教上层人士和泛突厥主义者;苏联也对“三区”方面停止公开支持,后来又撤走了在“三区”的大批苏联人员。后期是随着第二次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国民政府在新疆省也实行反苏反共策略,原来参加联合政府的“三区”方面人员在1947年撤回,随后在1948年成立了新疆保卫和平民主同盟,直到1949年新疆解放,“三区”方面与中国共产党方面首次建立直接联络并合流。新疆三区革命史,民族出版社,1998年.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三区革命 · 查看更多 »

乌孜别克族

乌兹别克族,又稱乌孜别克族(اوزبیکلار / Oʻzbeklar),是烏茲別克斯坦的主要族群,此外亦分布在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及中國境內,也有少数分布于伊朗、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蒙古、西欧及北美。其中分布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人口约为1.2万(2000年)。在现代汉语中,对分布于中国境内的一般记作乌孜别克族,对分布于中国境外的一般记作乌兹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的使用語言為乌孜别克语,属於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和维吾尔语十分接近。中國境內的烏孜別克族人亦多通用维吾尔语。乌孜别克族多信仰伊斯兰教。.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乌孜别克族 · 查看更多 »

乌什县

乌什县(维吾尔语: ئۇچتۇرپان ناھىيىسى, ULY: Uchturpan Nahiyisi, UYY: Uqturpan Nah̡iyisi) 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为9012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为18万人。.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乌什县 · 查看更多 »

乌鲁木齐市

乌鲁木齐市(lat)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位于新疆中部,天山北麓。“乌鲁木齐”这一城市的名字来源于蒙古语,意思是“优美的牧场”。最初乌鲁木齐是因清朝政府在新疆驻军而发展起来的一座城市,至今乌鲁木齐还有“老满城”的地名,位置大致在今新疆农业大学一带;而现在南门、北门和大小西门内的区域是原来的“汉城”。满城主要为清朝八旗驻军,汉城则是工商业区。现今的乌鲁木齐是由原“汉城”向周边扩张形成的。烏魯木齊市现已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是世界上最內陸、距离海洋和海岸線最遠的大型城市(2500公里)。 烏魯木齊在清朝时起称迪化,意为对边民的“启迪教化”,民國時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4年改称现名。.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乌鲁木齐市 · 查看更多 »

乌苏市

乌苏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下辖的县级市,位于新疆西北部,乌鲁木齐和奎屯以西,克拉玛依以南。北疆铁路和312国道经过。.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乌苏市 · 查看更多 »

库尔玛什·斯尔江

库尔玛什・斯尔江(),新疆精河人,哈萨克族,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新疆地区代表。 2018年,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库尔玛什·斯尔江 · 查看更多 »

伊宁县

伊宁县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为 6152.55 平方公里,其中新疆建设兵团农四师团场占地为 59.45 平方公里。 2008年人口为40万人。伊宁县原名“宁远县”,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 1888 ),因县治“宁远”而得名。.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伊宁县 · 查看更多 »

伊宁市

伊宁市(غۇلجا, 拉丁维文:Ghulja),位于新疆西北部,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伊犁河谷内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工业中心。清代为伊犁将军驻地,现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和武警内卫部队第七师师部驻地。.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伊宁市 · 查看更多 »

伊犁將軍

伊犁將軍,全称总统伊犁等处将军,是清代乾隆年间平定準噶爾和大小和卓之亂后设立的新疆地区最高军政长官。驻伊犁惠远城(今霍城縣惠遠鎮)。.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伊犁將軍 · 查看更多 »

伊犁地区

伊犁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已撤消的地区,1975年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区域设置,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辖伊宁市及伊宁、霍城、巩留、新源、昭苏、特克斯、尼勒克县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共八县一市,行政公署驻伊宁市。1979年撤销建制,辖区划归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1985年1月恢复建制。2001年10月再次撤销,辖区仍划归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伊犁地区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伊斯兰教 · 查看更多 »

土门

土门(古突厥語:𐰉𐰆𐰢𐰣𐰴𐰍𐰣;拉丁轉寫:Bumïn qaγan;),突厥可汗,突厥汗国的创立者,阿史那氏,称伊利可汗,父阿史那吐务。 突厥部落早年游牧在阿尔泰山一带原从属于柔然。土门即位后大力从事东西方的贸易,实力渐强。542年打败鉄勒。西魏大统十一年(545年),宇文泰首次遣使访问突厥部落,标志着中国中原王朝已承认突厥为独立势力。翌年(546年),铁勒部落东征柔然。土门于中途邀击之,大胜,收降铁勒部众5万余户,遂有自立之意,要求柔然阿那瓌可汗将公主下嫁,阿那瓌大怒而拒,辱突厥为柔然“锻奴”。土门亦怒,杀柔然使者,遣使向西魏求婚,并和波斯萨珊王朝通好。547年,西魏将长乐公主嫁与土门。 552年,土门起兵东征,留其弟室点密守卫突厥故地。在怀荒镇以北击败阿那瓌,杀之。柔然在蒙古高原被突厥土門可汗擊敗,汗國崩潰四散,從此消亡。 土门遂自称伊利可汗,建立突厥汗国,成为蒙古高原新主,不久病逝。其子科羅繼位為突厥可汗。.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土门 · 查看更多 »

地区

地区在汉语中,常为对一定的区域泛称。可以指狭小区域,如这片地区土壤很肥沃;也可大片区域,如草原地区、滨湖地区。.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地区 · 查看更多 »

北庭大都护府

北庭大都护府,原北庭都护府,是中国唐朝设立于西域天山以北的军政机构,管理区域东起伊吾,西至咸海一带,北抵额尔齐斯河到巴尔喀什湖一线,南至天山。府治在庭州(今中国新疆吉木萨尔北庭乡)。.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北庭大都护府 · 查看更多 »

喀喇汗国

喀喇汗国或喀喇汗王朝(哈卡尼亚语:خاقانیه;维吾尔语:قاراخان;土耳其语:karahanlı;波斯语:آل افراسیاب‎,《宋史》作黑韓《宋史》卷四百九十于闐傳 或疏勒國,是突厥人在中亚建立的一个国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国家。这个国家的早期历史至今依然未被厘清,10世纪中叶这个国家在中亚开始迅速扩张,在10世纪末已统治了包括今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东部、塔吉克斯坦和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的广大地区,长期有效的控制着东起和田-库车、西至布哈拉、北自巴尔喀什湖、南抵興都庫什山脈范围内所有的中亚重要的城市。喀喇汗国的首都最初在八剌沙衮(夏都)和喀什噶尔(冬都)。在11世纪中叶分裂为两个部分后,东喀喇汗国的首部为喀什噶尔,西喀喇汗国的首部为乌兹根。东喀喇汗国在1211年亡于西辽,西喀喇汗国在1212年亡于花剌子模王朝。.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喀喇汗国 · 查看更多 »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卫拉特方言:,转写:Qoboγsairi mongγol ebereen zasaqu šiyan)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下辖的一个自治县。1954年9月10日建立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县。因为境内的和布克河和赛尔山得名。 面积28799平方千米,人口5万。邮政编码834400。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和布克赛尔镇。居民有蒙古、哈萨克、汉等民族。.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 查看更多 »

哈巴河县

哈巴河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下辖的一个县。面积8179平方千米,人口8万。邮政编码836700。县人民政府驻阿克齐镇。.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哈巴河县 · 查看更多 »

哈萨克语

哈萨克语(Kazakh;қазақ тілі, qazaq tili.)),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是哈萨克族所使用的语言。与其他属突厥语族的民族语言相当接近。日常交际,与其语言属突厥语族的其他民族,如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以及乌孜别克族均不会产生太大的障碍,一般不需要翻译,尤其與吉爾吉斯語和卡拉卡爾帕克語非常相近。据说哈萨克语言是受乌孙语、突厥语以及蒙古语影响的综合产物。 哈萨克民族是由古代乌孙、突厥、契丹、蒙古等部族在长期相处中发展而成的,因此哈萨克语广泛分布在包括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前苏联地区在内的中亚地区。 哈萨克语元音和谐比较严整,辅音同化现象较多。名词、代词和数词有七个格,比同语族的许多语言多一个造格。语法附加成分的变体较多。动词谓语第一人称单数附加成分除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形式外,还使用短尾形式-m。有关畜牧业的词语很丰富。.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哈萨克语 · 查看更多 »

哈薩克族

哈萨克族(哈薩克語: / Qazaq / قازاق)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民族和中国、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伊朗等国家的的少数民族,全球总人口约1660萬。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有146万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蒙古国有10万以上的哈萨克族,俄罗斯的奥伦堡与车里雅宾斯克也有称为小玉兹的哈萨克族人。在烏兹别克斯坦有40万人生活在卡拉卡尔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国,10万人生活在塔什干州。土耳其和伊朗也有为数不少的哈萨克人。哈萨克族的人种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和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之间的混合类型,属于混血民族。 哈萨克族的传统语言是哈萨克语,在哈萨克斯坦,多掌握俄语,在中国、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则多有兼通当地语言者。传统的哈萨克语以阿拉伯字母书写,主要在中国哈萨克族中使用,哈萨克斯坦、蒙古等国哈萨克族多使用西里尔字母书写的哈萨克文。中国曾在1959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1982年废除。哈萨克斯坦自2010年后开始逐步推行文字拉丁化,计划到2025年正式使用拉丁字母哈萨克文。.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哈薩克族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准噶尔部

准噶尔( ,意为“左手”),是卫拉特蒙古的一支。17世纪到18世纪,准噶尔部控制天山南北,在西起巴尔喀什湖,北越阿尔泰山脉,东到吐鲁番,西南至楚河、塔拉斯河的广大地区,建立史上最后的游牧帝国--准噶尔汗国。宗教上他们信奉藏傳佛教,对西藏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不过在18世纪与清帝國的战争中灭亡。.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准噶尔部 · 查看更多 »

副省级自治州

副省级自治州是中国一种副省级级别的行政区划。 在中国,自治州介于省级与县级之间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与地区同一层次,归入地级行政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条,“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 “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即是说“自治州分为较大的市”理论上是成立的,而位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目前唯一可能的副省级地方区划单位。1956年至1958年的桂西僮族自治州是副省级自治州。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管辖2个地区、10个州直管县与县级市。.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副省级自治州 · 查看更多 »

回鹘

回鶻(突厥字母:𐰆𐰖𐰍𐰆𐰺 uyghur;回鹘字母:Uyghur;維吾爾語:قەدىمكى ئۇيغۇر; 土耳其語:eski uygur.),亦稱袁纥、烏護、烏紇,隋朝时又称韋紇,唐朝前期音譯为回纥,元朝称畏兀儿。以上译名的变化是由于中文本身的语音变化造成的,而在不同时期的突厥语文献中,此族名均无变化,今日的维吾尔也是该族名的一个最晚近的译音。回紇人在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要求将其汉字改爲“回鶻”,象其族有“鶻隼”般的勇猛,因而唐中期以后便称其作回鹘人。當時的吐蕃人則把回鹘人和之前的突厥、之后的蒙古等游牧民族统稱為霍爾()。回紇原是鐵勒一部,与僕骨、同羅、拔野古等部一样;後來回纥强大,遂将这些源自铁勒的部族統稱为外回鶻。 回紇(回鶻)是裕固族、維吾爾族以及回族等族的宗源之一,回回一词即为回鹘的转音。在七世纪初期,回紇在唐朝的北方建立政权,對中國歷史有深遠的影響。公元744年,回紇怀仁可汗联合唐朝击败后突厥,一统北方草原铁勒诸部。 回紇原是由韋組與烏揭(烏古斯人)組成的聯盟,部族共分十九姓,通行回纥语(与古突厥语相通,使用突厥文记载)。《舊唐書·迴紇列傳》記載,回紇本为藥羅葛、胡咄葛、啒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嗢素、藥勿葛、奚邪勿等九姓部落联盟,其可汗出自藥羅葛氏;後來回紇擊破拔悉密、葛邏祿兩部,統號十一部落。当时的突厥汗國在古突厥文中習慣稱呼回紇人为 Toquz-oghuz,意即“九姓乌古斯”,“乌古斯(oghuz)”在古突厥语中有“部落”、“联盟”、“姓”之意。有人则认为回纥的族名为古突厥语的Uyghur,意為團結、同盟輔助,见于《磨延啜碑》有十回紇和九烏古斯(九姓)的记载。而另一解释称,回紇族名的词源为oigur,是森林中人與十個游牧氏族。.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回鹘 · 查看更多 »

回族

回族(小儿经:;轉寫:khui khui),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至1953年的民族识别过程中官方确认的一个少数民族。回族一词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回回民族”的另一常用简称是“回民”。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目前在中国大陆人口数目为10,586,087人,人数现列中国第三。回族以散居为主,大部分省份均有回族。.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回族 · 查看更多 »

福海县

福海县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是阿勒泰地区下辖的一个县,位于乌伦古河下游。.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福海县 · 查看更多 »

突厥

突厥(Türk;维吾尔语:تۈرك / Türk;Turkic),是生活在欧亚大陆,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群体,狭义的突厥人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那部分古突厥人(即以阿史那部落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广义上的突厥人则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人。在中国史书中亦指由古突厥人建立的政权。.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突厥 · 查看更多 »

突厥汗国

突厥汗国(突厥文:10px türk;Göktürk Kağanlığı)是原先在柔然统治下的阿史那氏部族于552年在中国以北地区建立的古代汗国,一度控制漠北、中亚等柔然故地。後分裂成東突厥汗国和西突厥汗国,7世纪时先后为唐朝所灭。而東突厥复国后形成的后突厥汗国亦在8世纪为回纥灭亡。.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突厥汗国 · 查看更多 »

精河县

精河县(维语:جىڭ ناھىيىسى;拉丁维文:Jing Nahiyisi;新维文:Jing Nah̡iyisi)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所辖的一个县。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準噶爾盆地西南邊緣,天山支脈婆羅科努山北麓,地處東經81°46′~83°51′,北緯44°00′~45°10′之間。東鄰烏蘇市,南鄰尼勒克縣、伊寧縣,西鄰博樂市,東北與託里縣相連。縣境東西長約166千米,南北寬約134千米,總面積11 275平方千米。東距烏魯木齊市425千米,西距博樂市100千米。古絲綢之路天山北路(又稱皮毛道)從此經過,是古絲綢之路北道重鎮。G30線和G312線烏伊段公路、第二條亞歐大陸橋、奎賽高等級公路、北疆鐵路和精伊霍鐵路穿境而過,處在國家兩個一類口岸阿拉山口口岸和霍爾果斯口岸交匯處。.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精河县 · 查看更多 »

维吾尔语

维吾尔语(维吾尔文:;拉丁维吾尔文:Uyghur Tili;西里尔维吾尔文:Уйғур тили),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是维吾尔人所说的语言。现在中国境内官方的维吾尔文(UEY——Uyghur Ereb Yëziqi)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同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拉丁维吾尔文(ULY——Uyghur Latin Yëziqi)作为补充。原苏联境内的维吾尔语使用以基里尔字母为基础的基里尔维吾尔文(USY——Uyghur Siril Yëziqi)。 維吾爾語与乌兹别克语差别很小,二者对话完全无需翻译。这兩種語種实际上是一种语言的两大方言,這兩個民族的文化也緊密相連。.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维吾尔语 · 查看更多 »

维吾尔族

維吾爾族(ئۇيغۇر / Uyghur / Уйғур),是古代回鶻等突厥语系部落與塔里木盆地的吐火罗人土著居民和后来的西迁蒙古族穆斯林融合的混血民族,其祖先原本信仰薩滿教、摩尼教、景教或佛教,後于10世纪一部分維吾爾先人開始成為伊斯兰教徒,再後來通過征服的穆斯林化和皈依,伊斯蘭教在16世紀成為了塔里木盆地一帶的全民信仰。维吾尔族在中文里使用“维吾尔”的历史不到一百年。其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亚民族意识崛起,和当时苏联在中亚的民族政策和强大的政治影响密切相关。,作者 Rian Thum(2014年10月)。 目前全世界维吾尔族人口1100万多,維族人口主要分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临近的哈薩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現有人口的85.2%集中在庫爾勒、阿克蘇、喀什、和田四個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維吾爾族是官方统计的55个少數民族之一。.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维吾尔族 · 查看更多 »

烏孫

烏孫國是西漢時由游牧民族烏孫在西域建立的行國,位於巴爾喀什湖東南、伊犁河流域,立國君主是獵驕靡。 烏孫國首領稱為“昆莫”或“昆彌”。西漢文帝時,被匈奴擊潰的月氏攻擊烏孫的牧地,烏孫族大敗,昆莫難兜靡被殺害。匈奴冒頓單于收留烏孫餘部,孫兒軍臣單于約於前113年指派獵驕靡率領烏孫遠征伊犁河、楚河流域的大月氏,烏孫軍大獲全勝,隨後獵驕靡在那裡建立了一個國家,以族名命名為烏孫國。匈奴通過烏孫間接控制了從伊犁河流域西抵伊朗高原的交通線。雖然軍臣單于死後,烏孫國便「不肯復事匈奴」,但是很長時間內一直羈屬匈奴。烏孫國曾經是西域最強大的國家,後來與西漢建交,西漢宣帝時分裂為二,5世紀為柔然所滅。 前蘇聯學者認為烏孫文化是操印欧语系的塞人(塞迦,即薩迦或塞克,斯基泰人)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並稱塞-烏孫文化,烏孫文化時期是前300年-300年。亦有其他外國學者進行考古研究時為塞克文化及烏孫文化定下時限(Saka/Wusun period,前600-400年)。中國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學者推斷在先秦时期烏孫自號「昆」,是一個古老的西戎部落,春秋戰國時代與月氏遊牧於河西走廊,,,,104-112頁。.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烏孫 · 查看更多 »

瓦剌

剌(;卫拉特语:Өөрд;英语:Oirat)是西部蒙古族,元朝称斡亦剌惕、明朝称瓦剌()、清朝稱卫拉特、漠西蒙古等,意即居住于大漠(戈壁沙漠)以西的蒙古族。 厄鲁特()本是瓦剌的一部,但在清朝文献中也用来泛指瓦剌。 历史上蒙古民族是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的。古代两分为“草原百姓”和“林中百姓”(斡亦剌惕、不里牙惕)。到后来为东部蒙古(中央蒙古)和西部蒙古(以瓦剌为主)。「瓦剌」的意思是「森林之民」或「邻近者」。.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瓦剌 · 查看更多 »

特克斯县

特克斯县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辖的一个县。位于伊犁河上游的特克斯河谷地东段。.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特克斯县 · 查看更多 »

特克斯河

特克斯河是伊犁河的支流之一。 特克斯河源於汗騰格里峰北側,由西至東流向喀德明山,位處於東經82°,其後和巩乃斯河匯合,再折向西流,與喀什河匯合,進入哈萨克斯坦,最終流入巴尔喀什湖。 Category:新疆河流.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特克斯河 · 查看更多 »

青河县

青河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下辖的一个县。.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青河县 · 查看更多 »

额敏县

额敏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下辖的一个县。面积9092平方千米。县人民政府驻额敏镇。這裡也是耶律大石西遷時第一個落腳的地方,當時名為葉密立。.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额敏县 · 查看更多 »

裕民县

裕民县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下辖的一个县。.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裕民县 · 查看更多 »

西域

西域,古代地理名称,中国汉朝时多指天山南麓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國家和地區,隋唐时的西域扩大,北至拂菻,中至波斯,南至婆罗门,元朝时更将欧洲和非洲的一部分包括在内。 在絲綢之路影響下,西域特指兩漢、隋唐兩代中原王朝朝廷設置的行政機構所管轄的位於今中國新疆大部及中亞部分地區,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特徵依然可見于現在新疆地區的遺址及中国敦煌的壁畫。该地對東西方國家的貿易文化交流起到中轉站的重要作用。.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西域 · 查看更多 »

西突厥

西突厥汗國,原是突厥帝国西面可汗。突厥东西分裂后,西突厥在西域称雄,以控制丝绸之路。正史說只有東突厥才說突厥,西突厥名「十箭」(Onoq),此乃源自西突厥創立人室點密授十部落首領每人一支箭,所以稱為十箭。 西突厥政體與東突厥大同小異,但有一位置是西突厥專有,名“阎洪達”,評論國政。西突厥分為左、右兩廂,各五姓:左廂咄陸部五姓,右廂弩失畢部五姓。咄陸五啜號:處木昆律啜,胡祿屋闕啜,攝舍提敦啜,突騎施賀邏施啜,鼠尼施處半啜。弩失畢五俟斤號:阿悉結闕俟斤,哥舒闕俟斤,拔寒幹暾沙闕俟斤,阿悉結泥孰俟斤,阿舒虛半俟斤。左右兩廂合為十姓部落。 突厥兴起时,土门可汗弟室点密西征,役属西域铁勒各部、葛逻禄、拔悉密等诸部。室点密先是联合薩珊波斯在布哈拉之戰擊敗厌哒,在布哈拉之戰後由於與薩珊波斯爭奪絲綢之路控制權而交惡,所以又聯同東羅馬帝國结盟,进攻薩珊波斯。 581年突厥分裂,达头可汗建立西突厥汗国,设南牙(冬都)于鹰娑川(今新疆库车西北)岸边,建北牙(夏都)于碎叶河旁的干泉(今哈萨克斯坦楚河西岸)。至射匮可汗广开疆土,东起金山西到西海诸国都在他的统治之下,汗庭建在龟兹北面的三弥山。弟统叶护可汗把汗庭迁到石国(今乌兹别克塔什干)北面的千泉,派吐屯驻西域各国,收敛征赋。这是西突厥最强盛的时期。 贞观初年,统叶护被伯父所杀,西突厥内部变乱迭起,贵族争立。阿史那同俄在位期间,承认了十姓部落(此处系指弩失毕和咄陆)独立地位,同时还与东突厥划定伊犁河为界。此时的西突厥仅仅是当初的东边一小部分。 651年,阿史那贺鲁自立为沙钵罗可汗,建牙帐在双河(今新疆博乐、温泉一带)和千泉,总领十姓部落,控制西域各国,进攻唐朝的庭州等地。657年,唐朝派苏定方等征讨西域,俘获贺鲁,西突厥灭亡(参见唐滅东、西突厥之戰)。唐朝在其故地设置崑陵都護府和濛池都护府,以羈縻的方式管辖各部落。.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西突厥 · 查看更多 »

西辽

西辽(1124年-1218年),又称喀喇契丹,是契丹人耶律大石建立的国家。耶律大石原本效力于辽天祚帝,在辽朝即将灭亡之际出奔。1124年,耶律大石称王,到达可敦城(今蒙古国布尔干省青托罗盖古回鹘城)建立根据地。1132年,在叶密立(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额敏县)称“菊儿汗”,西辽帝国正式建立。随后耶律大石向新疆、蒙古高原、中亚及西亚地区扩张,建都于虎思斡鲁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玛克东南布拉纳)。在1141年的卡特万之战,击败塞尔柱帝国联军,成为中亚霸主,将威名远播至欧洲。高昌回鹘、西喀喇汗国、东喀喇汗国及花剌子模先后臣服于强盛期的西辽。耶律大石死后,历经萧塔不烟、耶律夷列、耶律普速完三代君主后,到耶律直鲁古时期,由于长期对外战争,使西辽的国力走向衰落,最终被屈出律篡国。蒙古帝国崛起后,1218年,西辽被蒙古帝国灭亡。.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西辽 · 查看更多 »

霍城县

霍城縣(قورغاس ناھىيىسى,拉丁维文:Qorghas Nahiyisi)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下属的一个县城。 霍城北為天山,南鄰伊犁河,西為國界與哈萨克斯坦相連,东距伊寧市區約45公里。 面积5460平方公里,人口約34万,包括有漢族、維吾爾族、哈萨克族等29个民族组成。下辖有7乡3镇、6个国营农牧场和清水河经济开发区、霍尔果斯边民互市贸易市场。 霍城县的農業以種植小麦、玉米為主,另有經濟作物包括甜菜、棉花、烤烟、蘋果,畜牧業以牛、羊為主,礦產有煤、磷、铁、金、银、铜、石灰石、冰洲石、大理石等。.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霍城县 · 查看更多 »

霍尔果斯市

霍尔果斯市(قالاسى قورعاس、Қорғас)是2010年5月中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规划建设的师团级县级市。农四师在62团与霍尔果斯口岸联合建设霍尔果斯市,包括辖区内兵团和垦区水管处,市政府驻亚欧东路街道。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83平方公里左右,包括伊宁市40平方公里左右、霍尔果斯口岸33平方公里左右。2014年末,霍尔果斯市总面积1908.55平方公里,辖区人口8.5万人。.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霍尔果斯市 · 查看更多 »

阿合买提江·哈斯木

阿合买提江·哈斯木(ئەخمەتجان قاسىم;Ehmetjan Qasimi;),维吾尔族,新疆伊宁人,1944年至1949年三区革命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阿合买提江·哈斯木 · 查看更多 »

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

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ئابدۇكىرىم ئابباسوف,Abdukirim Abbasof;),維吾爾族,祖籍新疆阿图什,生于苏联吉尔吉斯普尔热瓦尔斯克(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卡拉科尔)。新疆三区革命主要领导人之一。 新疆民族辞典,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1页.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 · 查看更多 »

阿勒泰市

阿勒泰市(التاي قالاسى /Алтай қаласы /Altay qalası /Altay ⱪalase、Аләтэ/Aləte/ اَلْتَىْ)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下辖的县级市,是阿勒泰地区行署驻地。面积1.14万平方公里。人口18.76万人,有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等26个民族。.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阿勒泰市 · 查看更多 »

阿勒泰地区

阿勒泰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下辖的地区。总面积11.78万平方公里,占全疆总面积的7%,总人口59.46万。该地区行政公署驻地在阿勒泰市。阿勒泰地区以哈薩克族為主體民族,漢族人口也佔有一定比例。.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阿勒泰地区 · 查看更多 »

葛逻禄

葛逻禄,乃中亚古代遊牧民族,13世纪时稱「哈剌魯」,有“雪”、“雪山”或雪人的意思。該族分为三姓,分別是「謀落部」(或作謀剌)、「熾俟部」(或作婆匐)與「踏實力部」。之後與西遷的回紇15部組成。文獻中常稱為三姓葛邏祿,曾經與回紇攻滅西突厥,他们与回紇关系密切。 葛逻禄最早遊牧於今额尔齐斯河上游與阿爾泰山西南,臣服於西突厥。唐灭西突厥后,分葛逻禄三部置陰山州都督府、大漠州都督府、玄池州都督府,後析大漠州都督府置金附州都督府,隸屬於崑陵都護府及後來的北庭大都护府。該族曾协助苏定方灭西突厥,但怛罗斯战役中见到唐军远少于对方便背叛唐军,造成唐军惨败仅有数千人逃回,副将李嗣业为了尽快逃走,一路砍杀了不少仍然支持唐军的突厥等异族盟军,才得以尽快脱离战场。後來幾乎領有全部西突厥的旧疆。回紇建國後,成為回紇汗國的客部,分左右二廂,左廂從回紇,右廂自立葉護,半獨立。 今哈萨克斯坦除了西哈薩克斯坦州外,都有他們的後裔。.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葛逻禄 · 查看更多 »

蒙古帝国

蒙古帝國(1206-1368),正式國號為大蒙古国,是一个横跨欧亚兩洲的全球帝國,也是歷史上鄰接版圖最遼闊的國家。蒙古人武力興盛的時期曾發動三次蒙古西征,在1259年蒙哥汗在位时期,疆域一度达到鼎盛,約2400萬平方公里,但是一年後由於蒙哥汗去世所引發的內戰,導致帝國開始分裂瓦解,蒙古人對於歐亞大陸的影響力也逐漸式微。 蒙古帝國由蒙古人铁木真(成吉思汗)于1206年在斡难河边建立,國號“大蒙古國”。據《蒙古秘史》,其創始於斡难河河源,通常認為創建時間約為鐵木真征服蒙古高原各部落(塔塔尔、泰赤乌、蔑儿乞、乃蛮、克烈、汪古部、以尼伦和迭列斤两大部落组成的蒙兀王国)、始有「成吉思汗」之稱號時的1206年。蒙古帝國建立後屢次對外擴張,成吉思汗在位時開始征伐西夏、金朝、西遼、花剌子模等國,其繼承人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去世前已占领包括蒙古高原、中國西北、西南、東北、華北、中亞、西亞以及東歐在內的廣大地域。 成吉思汗領導的第一次西征(1219-1221/1223)滅西遼、花剌子模、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并越過高加索山擊破钦察人各部。 第二次西征(1236-1242)於窩闊台汗在位時期發動、以拔都為主帥,先後征服伏尔加保加利亚、保加利亚人的卡马突厥国,進而滅亡位於东欧平原的基輔羅斯,而後擊潰波蘭王国和神聖羅馬帝國聯軍、大敗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亞第二帝国,前锋遠達当时意大利的威尼斯共和国的达尔马提亚,原南斯拉夫地区的拉什卡。 第三次西征(1256-1260)於蒙哥汗在位時期、主帥為旭烈兀,滅亡了木剌夷(暗杀组织)、阿拔斯王朝,以及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蒙古军短时间占领叙利亚,后被新兴的马木路克王朝驱逐)。蒙古帝国在三次的西征中共侵吞40多個國家。 然而,蒙古汗國在12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争位战后走向分裂。尽管忽必烈于1264年击败阿里不哥,其所主張的對於“蒙古大汗”之位的繼承權並沒有獲得四大汗國的一致承認;原屬大蒙古國的朮赤後王封地、察合臺後王封地、窩闊臺後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事實上的獨立地位,被稱為四大汗国;其他一些蒙古帝國時期建立的小型汗國多依附于四大汗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自稱“蒙古大汗”。1279年大元灭南宋。自此元朝控制領地包括今中國大部地區和蒙古高原。实际处于独立地位的蒙古四大汗国(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與元朝之间互不统属,战争不断,直到元成宗時期才終於獲承認元朝皇帝為蒙古大汗、據宗主地位,之後四大汗国的疆土又陆续经历演变。最後一位元朝皇帝元惠宗被建立明朝的朱元璋於1368年驱逐出中原,其政權存在於蒙古高原地區,史稱北元。北元亡于1388年或1402年,由韃靼部和瓦剌部的首領先後繼承“蒙古大汗”稱號,但是其統治範圍沒有再超出過蒙古高原;其後明朝长期和察合台汗国和欽察汗国及其他的小汗國同時並存,直到17世紀蒙古人建立的主要汗國均致滅亡。最後一任蒙古大汗察哈爾部林丹汗被後金皇太極擊敗,其子额哲后來歸降皇太極,漠南蒙古諸部于1636年3月聚瀋陽,承認皇太極為大汗、統轄漠南蒙古諸部,“蒙古汗國”歷史正式結束。.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蒙古帝国 · 查看更多 »

蒙古国

蒙古國(西里尔字母Монгол улс,传统蒙古文:)是一個亞洲單一議會共和制國家,位於俄羅斯聯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交會處,首都與最大城市為烏蘭巴托。蒙古國由行政區劃分為21個省一個直轄市兼首都的烏蘭巴托所構成,其領土面積為1,564,116平方公里。 當前蒙古國的國土是古代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等,多個游牧民族生活和曾經建立政權的地區。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國,1271年他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滅亡後蒙古人退回蒙古草原,但經常在邊境與明朝發生衝突。 16到17世紀起蒙古開始受到藏傳佛教影響,17世紀末時蒙古全境被納入清朝統治範圍,1911年清王朝崩潰後,蒙古曾宣布獨立,但未得到眾多國家承認,直到1921年人民革命取得在俄國控制下的獨立,並至1961年加入聯合國開始取得國際確認。 1924年成立的社會主義蒙古人民共和國受到蘇聯很大影響,成為蘇聯的衛星國。 1989年東歐劇變後,蒙古亦在1990年初發生了民主革命,導致1992年頒布了一個實行多黨制的新憲法,並開始向市場經濟過渡。 蒙古國國土面積為1,564,116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國土面積第19大的國家,也是僅次於哈薩克斯坦的世界第二大內陸國家 ,人口約300萬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主權國家。蒙古國可耕地較少,大部分國土被草原覆蓋,北部和西部多山脈,南部為戈壁沙漠,約30%的人口從事游牧或半游牧。蒙古國的主要宗教為藏傳佛教,主要民族為蒙古族,亦有哈薩克、圖瓦等其他少數民族分佈於西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660美元(2016年)。 蒙古於1997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繼續尋求增大其在地區經濟和貿易的參與度。.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蒙古国 · 查看更多 »

蒙古语

蒙古语是蒙古民族说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語族。蒙古语有很多方言,主要分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卫拉特语)、北部方言(布里亚特语)和东部方言(科尔沁-喀喇沁)。蒙古语接近辽国的契丹语,但是由于契丹文尚未完全解读,很难进行语言历史比较。 现在中国内蒙古以傳統蒙古語字母书写,並和簡體中文一起並列使用,而蒙古國在蒙古人民共和國時期由於苏联影响,废除了传统蒙文,主要使用西里尔字母,現已恢復使用傳統蒙文,使用量較少。 为了方便,这里使用的是蒙古文的转写,这种写法代表蒙古语在13世纪的发音,与现在的方言有明显的区别。但是,从这种写法可以推断现在各种方言的读音,而进行相反的转换(从现在的发音推断古蒙古语的发音)则很困难。.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蒙古语 · 查看更多 »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东亚及中亞的主要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蒙古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全球蒙古族人口约为一千万人,其中六百萬人居住在中国大陸境内,其餘的分佈于蒙古國以及俄罗斯。於中國大陸的蒙古族人主要居住於內蒙古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而在俄罗斯的則主要居住於布里亞特和卡爾梅克。 到近代19世紀末以後,由於「民族」一詞的含義引入,「蒙古族」便就取代「蒙古人」成為這一族群的正式名稱。 蒙古族所說的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現代蒙古人的祖先稱為。.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蒙古族 · 查看更多 »

锡伯语

style.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锡伯语 · 查看更多 »

锡伯族

錫伯族(z)是55个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约19万人(2010年)。.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锡伯族 · 查看更多 »

自治县

自治县是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所使用的行政区划单位,行政地位与普通的县相同,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自治县与一般县相比具有更多权限。2003年末中国大陆共有117个民族自治县。.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自治县 · 查看更多 »

自治州

自治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划单位,自治州为民族自治地方,地位介于省一级与县一级之间,属于地级行政区,为第二级地方行政单位。按照宪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享受很高的自我管理权利,设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中国大陆设立自治州的有省和自治区。自治州管辖的县级行政区为县、自治县、县级市。至2012年末,中国大陆共有30个自治州。民族自治州通常亦简称为“州”,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简称“延边州”。.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自治州 · 查看更多 »

英语

英语(English,)是一种西日耳曼语言,诞生于中世纪早期的英格兰,如今具有全球通用语的地位。“英语”一词源于迁居英格兰的日耳曼部落盎格鲁(Angles),而“盎格鲁”得名于临波罗的海的半岛盎格里亚(Anglia)。弗里西语是与英语最相近的语言。英语词汇在中世纪早期受到了其他日耳曼族语言的大量影响,后来受罗曼族语言尤其是法语的影响。英语是将近六十个国家唯一的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它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和新西兰最常用的语言,也在加勒比、非洲及南亚的部分地区被广泛使用。它是世界上母语人口第三多的语言,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英语是学习者最多的第二外语跟學習者最多的第一外語,是联合国、欧盟和许多其他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它是使用最广泛的日耳曼族语言,至少70%的日耳曼语族使用者说英语。 英语有1400多年的发展史。公元5世纪,盎格魯-撒克遜人把他们的各种盎格鲁-弗里西语方言带到了大不列顛島,它们被称为古英语。中古英语始于11世纪后期的诺曼征服,这一时期英语受到了法语的影响。15世纪末伦敦对印刷机的采用、《钦定版圣经》的出版及元音大推移标志了近代英语的开端。通过大英帝国对全球的影响,现代英语在17世纪至20世纪中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通过各种印刷和电子媒体,随着美国取得全球超级大国地位,英语已经成为了国际对话中居领导地位的世界語言。它还是许多地区和行业(如科学、导航、法律等)的通用语。 现代英语和很多其他语言相比屈折变化较少,更多地依靠助動詞和语序来表达复杂的时态、体和语气,以及被動語態、疑问和一些否定。英语的各种口音和方言在发音和音位方面有显著差异,有时它们的词汇、语法和拼法也有所不同,但世界各地说英语的人能基本无碍地沟通交流。.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英语 · 查看更多 »

耶律大石

遼德宗耶律大石(),又称大石林牙或林牙大石。字重德,契丹人。西辽開國皇帝,庙号德宗,在位20年。 耶律大石早年效力于辽天祚帝,辽天祚帝出奔后,耶律大石参与拥立耶律淳和萧德妃,在北宋、金朝两面夹击的情况下,积极维持风雨飘摇的北辽,两次率军以少胜多击败北宋的进攻。北辽灭亡后,耶律大石投奔天祚帝,在辽朝即将灭亡之际出奔。1124年,耶律大石称王,到达可敦城(今蒙古国布尔干省青托罗盖古回鹘城)建立根据地。1132年,在叶密立(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额敏县)称“菊儿汗”,西辽帝国正式建立。随后耶律大石向新疆、蒙古高原、中亚及西亚地区扩张,建都于虎思斡鲁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玛克东南布拉纳)。在1141年的卡特万之战,击败塞尔柱帝国联军,成为中亚霸主,将威名远播至欧洲。高昌回鹘、西喀喇汗国、东喀喇汗国及花剌子模先后臣服于强盛期的西辽。1143年,耶律大石去世。 耶律大石在军事、政治和外交上都有成就,欧洲得知其西征的事迹,流传着祭司王约翰的传说。耶律大石的名字也成为西辽帝国的代称,在耶律大石去世后多年,很多国家仍用“大石”称呼西辽的后代君主。.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耶律大石 · 查看更多 »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中国标准罗马字母:Kirgiz,柯爾克孜語:Кыргыз / قىرعىز),也译作吉尔吉斯族,中亚的一支民族,为吉尔吉斯斯坦的主体民族,多信仰伊斯兰教。中国境内有超過18万柯尔克孜人(2010年),主要分布于新疆西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柯尔克孜族 · 查看更多 »

柘城县

柘城县位于中国河南省东部,隶属于商丘市。总面积10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5万亩,总人口92.8万人。.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柘城县 · 查看更多 »

柔然

柔然,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檀檀,古代遊牧民族,先祖為東胡,中世紀原是附屬於鲜卑拓跋部的一個部落。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主要是柔然和敕勒。当时,正是中国历史上处于十六国、南北朝纷争对峙时期。突厥汗國自蒙古高原崛起後,柔然分裂許多分支,其中一支融入室韋,因此柔然也是蒙古人祖先之一,一支西遷成為歐洲所說的阿瓦爾人,而柔然也是契丹人的祖先之一。 南北朝时柔然也自称“汉”,柔然君臣于481年致南齐皇帝萧道成的国书:“虽吴(指长江以南)、汉(指柔然)异域,义同唇齿……光复中华(北魏占领的中原)……岂不盛哉!”公元552年柔然因属下突厥部落起义而灭国。一些史学家认为有可能在最后民族相杀的悲剧中,柔然的一支部落在公元568年进入了东欧,在那里,柔然成了欧洲人所说的阿瓦尔人。.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柔然 · 查看更多 »

東突厥斯坦第二共和國

#重定向 東突厥斯坦共和國.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東突厥斯坦第二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汉字

漢字,在中國亦称中文字、国字、唐字、方塊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是世界上独有的一种指示会意文字--体系,也是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並高度發展的語素文字Defrancis (1990); 蔣為文 (2005), (2007)",為中國上古時代的汉族先民所發明創製,其字體也歷經過長久改進及演變。目前确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春秋戰國與秦朝的籀文、小篆,發展至漢朝隸變,產生隶书、草书以及楷书(以及衍生的行书),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正楷,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在古文中只稱「字」,為與少數民族文字區別而稱「漢字」,指漢人使用的文字,後者稱法在近代才開始通用,為日文借詞。 作為華語的書寫文字,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相较而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字都早已消亡,所以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繫中國南北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現時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均為實務上的官方文字。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通用文字,在20世紀前都是朝鮮半島、越南、琉球和日本等國家的書面規範文字。除了漢語之外,古代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製漢字。 現代漢語漢字大致分成中文字與簡體字兩個體系,前者主要用於香港、澳門以及臺灣,而後者由中国大陆制定使用,并为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亚等國家采用。非漢語体系中,日本对部分汉字进行了简化、称为新字体,韓國也製定了官方的朝鮮漢字使用規範;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北韓、蒙古等國,漢字現今已不再具有官方規範地位。 華语及簡化汉字是聯合國的六個工作語言之一。.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汉字 · 查看更多 »

汉语

漢語,又稱中文、華文、唐話、中國話等,是漢藏語系漢語族下之一種語文,為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目前世界有六分之一人口做為母語。漢語有多種分支语言,當中現代標準漢語為現行的漢語通用語,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又稱為普通話)、以及中華民國的国语。此外,漢語還是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傳統華人社會習慣稱之為「漢語」,本文一律以漢族慣稱「漢語」來表示,國際間常稱中文。其他稱呼僅限特定人群使用,請另見相關條目。,并被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采用为官方语言。 汉字是汉语的文字書寫系统,又称汉文、中文、华文、唐文,在中华民国又称为国文,是一种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時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漢語属分析语,有声调。漢語包含書面語及口語兩部分,古代書面汉语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一般指使用現代標準漢語語法、詞彙的中文通行文体(又称白话文)。 对于汉语的分支语言,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将汉语定义为语言,并将官话、贛語、闽语、粤语、客家语、吴语、湘语七大语言定义为一级方言;另一种观点则将汉语视为语族,其下無法互相溝通的視為語言,如國際標準化組織就將漢語族分為13種語言:闽东语、晋语、官话、莆仙语、徽语、闽中语、赣语、客家语、湘语、闽北语、闽南语、吴语、粤语。.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汉语 · 查看更多 »

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Hànyǔ Pīnyīn),簡稱为拼音,是一種以拉丁字母作普通话(現代標準漢語)標音的方案,為目前中文羅馬拼音的國際標準規範。汉语拼音在中国大陆作为基础教育内容全面使用,是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海外,特别是常用現代標準漢語的地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美国唐人街等,目前也在汉语教育中进行汉语拼音教学。臺灣自2008年開始,中文譯音使用原則也採用漢語拼音,但舊護照姓名和部分地名仍採用舊式威妥瑪拼音。 汉语拼音同时是将汉字转写为拉丁字母的规范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汉语普通话拉丁转写标准。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转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无论是中国大陆的规范还是国际标准,都明确指出了汉语拼音的性质和地位,即汉语普通话的拉丁拼写法或转写系统,而非汉语正寫法或汉语的文字系统。汉语拼音字母只是对方案所用拉丁字母个体的称谓,并不意味着汉语拼音是一种拼音文字(全音素文字)。.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汉语拼音 · 查看更多 »

汉族

漢族,是生活在東亞地區的一個民族,種族上屬於東亞黃種人,是數個現代國家和地區的主体民族。佔中国大陆人口《中華文明起源和民族問題的論辯》漢民族形成問題的爭鳴 第129頁92%,佔臺灣人口97%,佔新加坡人口74%,佔馬來西亞人口23.4%。漢族在世界各地皆有分佈,總人口约为13.9亿,约占世界人口的20%或五分之一,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作為民族的称呼,是在中国的国家形成和发展中确立的。中國上古史學專家許倬雲認為,魏晋南北朝以后,“华夏人”开始出现“汉人”自称谓,在此之前,“汉人”、“汉民”多为周边国家对汉朝国民的称呼見p.33, p.67 。漢族自稱“漢人”,其他民族称之“唐人”、“華人”、“秦人”、“桃花石”。 19世纪末開始用「汉族」一詞做為漢民族的稱呼,受漢民族主義和共產主义運動等多重影响,这一称呼逐步广泛使用,并于官方固定下来,在此之前,“華夏”(起源於中國黄河中下流域的遠古部落名稱)較常被使用為漢民族的別稱,民族政治认同根据时间与空间的不同,对華夏、汉人的定义都具有差异。汉族被西方學者視為中國的主體民族。 另外,中國古代没有现代称谓“民族”而加“族”的概念,但不等于当时没有漢族这一民族,用于民族之间区别的“满”、“蒙”、“汉”,都是古代的民族概念,故现代学界尤其史学界称历史上的汉人为汉族。 漢族自古以來就稱呼漢族主要聚居地區為「九州」,同時認為非漢民族主要聚居地區在九州之外或“漢地”,而非漢民族稱呼漢族主要聚居地區為「漢地」。 漢族通常被认为是上古传说炎帝(或神农氏)与黃帝(或轩辕氏)两个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及“炎黃裔胄”皆曾被中國國民党及中國共產黨用來做為“汉族”的代称或另稱。 漢族之內因地域、語言、文化及社會多樣性上可分出不少漢族民系;根據復旦大學的基因研究對照歷史遷移記錄,漢民族的擴張主因是歷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動:在西晉以前漢族人口主要分佈於中国北方,隨後北方人口因永嘉之禍大舉向南遷徙,歷史上汉族由北往南的大規模移動也改變了南北人口分佈密度。.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汉族 · 查看更多 »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郑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版块,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部和东部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黄河穿北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以及汉水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河南。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面积排名全国第17位。人口9480万,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列第三位。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3.7万亿元,位居第五位。.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河南省 · 查看更多 »

沙湾县

沙湾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下辖的一个县。.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沙湾县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惠遠城

惠遠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惠远镇,建于清朝,霍城政府网站,2013-10-24。.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惠遠城 · 查看更多 »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鐵木真(,;)即元太祖,又稱成吉思皇帝根据《元史·太祖本纪》记载,“元年丙寅,帝大会诸王群臣,建九斿白旗,即皇帝位于斡难河之源,诸王群臣共上尊号曰成吉思皇帝。”《元史·祭祀三·宗庙上》记载,至元十三年,元朝太庙中元太祖的牌位上写的是“成吉思皇帝”,原文是:“是岁,改作金主,太祖主题曰“成吉思皇帝”,睿宗题曰“太上皇也可那颜”,皇后皆题名讳。”具体内容可参见:“成吉思皇帝”这一称呼,还见于元朝全真教掌教李志常写的《长春真人西游记》,正文中和书后面附录记载的圣旨中对元太祖的称呼也是“成吉思皇帝”。具体内容可参见: 1998年12月,一块“成吉思皇帝圣旨金牌”发现于河北廊坊,上面正面刻双钩汉字:“天赐,成吉思皇帝圣旨,疾。”背面牌心刻双钩契丹文,其意:速、走马,或快马。具体内容可参见:,成吉思可汗民國以前的漢文蒙古史料中除史集及新元史本紀外都以成吉思可汗及成吉思皇帝稱呼,成吉思汗稱呼為民國自西方翻譯而來。(元朝秘史記載為成吉思皇帝,蒙古秘史漢文版是現代翻譯。)為蒙古人,蒙古帝国奠基者、政治家、军事统帅,皇帝(蒙古帝国可汗)。名铁木真(),满清官译为特穆津。也有其他译法忒没真。奇渥温·孛儿只斤氏(满清官译全称为却特.博尔济吉特.特穆津)(),蒙古乞颜(起延)部人。1206年春天—1227年8月25日在位,在位22年。1206年他登基时,诸王和群臣为他上蒙语尊号成吉思合罕。 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为太祖,《元史》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相关记载:至元二年,“冬十月己卯,享于太庙,尊皇祖为太祖。”节选自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諡號为聖武皇帝。《元史》卷六《世祖本纪三》,相关记载:至元三年冬十月,“丁丑,徙平阳经籍所于京师。更敕牒旧式。太庙成,丞相安童、伯颜言:“祖宗世数、尊谥庙号、增祀四世、各庙神主、配享功臣、法服祭器等事,皆宜定议。”命平章政事赵璧等集群臣议,定为八室。申禁京畿畋猎。”节选自《新元史》卷八《世祖本纪二》相关记载:至元三年,“冬十月丁丑,徙平阳经籍所于大都。太庙成,平章政事赵璧等集群臣廷议,定太庙为八室。 ”节选自《元史》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相关记载:至元三年,“冬十月,太庙成。丞相安童、伯颜言:“祖宗世数、尊谥庙号、配享功臣、增祀四世、各庙神主、七祀神位、法服祭器等事,皆宜以时定”。乃命平章政事赵璧等集议,制尊谥庙号,定为八室。烈祖神元皇帝、皇曾祖妣宣懿皇后第一室,太祖圣武皇帝、皇祖妣光献皇后第二室,太宗英文皇帝、皇伯妣昭慈皇后第三室,皇伯考术赤、皇伯妣别土出迷失第四室,皇伯考察合带、皇伯妣也速伦第五室,皇考睿宗景襄皇帝、皇妣庄圣皇后第六室,定宗简平皇帝、钦淑皇后第七室,宪宗桓肃皇帝、贞节皇后第八室。”节选自至大二年十二月六日(1310年1月7日),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谥法天啟運,庙号太祖。从此之后,成吉思汗的諡號变为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元史》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相关记载:至大二年“十二月乙卯,亲享太庙,奉玉册、玉宝。加上太祖圣武皇帝尊谥曰法天启运,庙号太祖,光献皇后曰翼圣。加上睿宗景襄皇帝曰仁圣,庙号睿宗,庄圣皇后曰显懿。”节选自 在他众子中,最为著名的四位分别是朮赤、察合台、窩闊台和拖雷。成吉思汗分封了朮赤和察合台为国主,欽定窩闊台为继承人。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后,拖雷自动退出继承人的選拔,担任监国两年后,1229年,拖雷和宗王们一起拥戴自己的三哥窝阔台登基。1232年九月,在消灭金朝军队精锐主力后,拖雷去世,1234年2月9日,蒙古帝國灭金朝,為將來忽必烈揮軍南下南宋打下基礎。.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成吉思汗 · 查看更多 »

昭苏县

昭苏县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辖的一个县。.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昭苏县 · 查看更多 »

新疆保卫和平民主同盟

新疆保卫和平民主同盟,简称新盟,是新疆三区革命后期,在新疆省联合政府破裂之后,“三区”方面于1948年成立的政治组织,并代行政权职能。.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新疆保卫和平民主同盟 · 查看更多 »

新疆和平解放

新疆和平解放指的是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进新疆省,将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统治之下的历史事件。这也是第二次国共内战的一部分。 1944年,苏联政府支持、插手了三区革命,反对国民政府的统治。后期,中国共产党势力开始影响新疆。1949年随着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取得绝对优势,夏季末,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了甘肃省一带的河西走廊,夺取了通往新疆的道路。此时的新疆分别由两股势力控制着:一股是在迪化(今乌鲁木齐)的中华民国国军,另一股是苏联扶持下的、割踞伊犁的三区革命政权。 解放军说服了新疆的国军缴械投降。在苏联的要求下,三区政权决定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由阿合买提江·哈斯木带领的新疆保卫和平民主同盟代表团前往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途中坠机,全部身亡。大部分原东突领导人统一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后来他们与投降的国军高层将领们,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高官。 9月25日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在王震的率领下进入迪化,其后通过新疆剿匪战役,迅速控制了新疆省的局势。只有尧乐博斯和乌斯满·巴图尔抵制共产党,起兵反抗解放军,但最后都被解放军打败。 原东突的三区民族军于12月20日正式被收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1954年10月7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他们大部分成为了该兵团的一部分。1955年,根据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改新疆省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新疆和平解放 · 查看更多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شىنجاڭ ئۇيغۇر ئاپتونوم رايونی),通称新疆,简称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北部的一个自治区,也是中國陆地面积第一大的省级行政区。自治區由新疆省改置,成立于1955年,首府位於乌鲁木齐。新疆总面积为16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面积六分之一;陆地边境线达5600多公里,占中国边界总长度四分之一。 新疆地貌为“三山夹两盆”,即拥有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的独特地形特征。南北两端分别为昆仑山脉和阿尔泰山脉,而横亘中部的天山山脉则将新疆大致分为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两大部分,或以北疆和南疆俗称。夏季高温、光照充足以及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使得新疆出产各类优质瓜果,如蕃茄、哈密瓜、石榴、葡萄等。炎热干燥的气候和稳定的灌溉水源使南疆成为中国最大的优质棉花生产基地。新疆也是中国油气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储量占陆地总储量近三分之一,克拉玛依油田是中国西部最大的油田。 新疆是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东乡族等19个民族世代居住的地方,自治区境内还有五个民族自治州和六个民族自治县。.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新源县

新源县(維吾爾語: كۈنەس ناھىيىسى / Künes Nahiyisi)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辖的一个县。.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新源县 · 查看更多 »

撒拉族

撒拉族,正式名稱為撒拉爾(撒拉语:Salır)是古代西突厥乌古斯部撒鲁尔人的后裔,现主要聚居在中国青海省循化县与甘肃省积石山县, 有人口130607人(2010年),使用撒拉语和汉语。.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撒拉族 · 查看更多 »

托里县

托里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下辖的一个县。.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托里县 · 查看更多 »

曾存

曾存(),四川广安人。男,汉族。1985年8月参加工作,198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疆喀什农机校农机化专业毕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专业毕业。 1983年9月,在新疆喀什农机校农机化专业学习。1985年8月,任喀什地区疏附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秘书。1990年9月,任疏附县体改办副主任。1991年8月,任喀什地委办公室副科级、正科级、副县级秘书。1996年10月,任喀什地区畜牧处党组成员、副处长。1998年2月,任畜牧局党组书记、副局长。2000年12月,任中共泽普县委书记。2006年11月,任中共喀什市委书记。2007年3月,任中共喀什地委委员、喀什市委书记。2010年12月,任中共喀什地委委员、喀什市委书记、喀什特殊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2011年7月,任中共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党委书记。2013年3月,任中共喀什地委书记。2016年12月,任中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书记。 2013年,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新疆地区代表。.

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曾存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伊犁伊犁州伊犁市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