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人民法院 (德國)

指数 人民法院 (德國)

人民法院(Volksgerichtshof)為1934年由德國總理希特勒所創立的一座特別法院。由於希特勒就當時法院對於國會縱火案的審判結果感到相當不滿(因為其中一些人被宣判無罪),所以希特勒便在憲法框架外另外設置了一個獨立運作的法院,稱之為「人民法院」(Volksgerichtshof)。本法院的管轄案件為廣義的「政治犯罪」,包含了像是黑市、怠工、失敗主義,以及叛國這類的案件。這些案件將被人民法院視為「防禦能力的崩潰」(Wehrkraftzersetzung)並且因此判處相當嚴厲的懲罰。進入到人民法院審理的案件中,有相當多數的案件會被判處死刑。 人民法院死刑判處率的最高峰是在羅蘭德·弗萊斯勒擔任院長之時,像是意圖謀殺希特勒的7月20日密謀案即是在其主政時進行審判。大多數被人民法院判處有罪的案件都會在普蘆茨恩湖監獄執行刑罰。而人民法院的審判過程多為「擺樣子公審」,像是對於蘇菲·索爾和她哥哥漢斯·索爾以及其他參與白玫瑰反抗運動之人的審判多在一個小時內便審判終結,且其中不允許任何一方提出證據或對案件加以爭論。法庭上的審判長往往像是檢察官一般,對被告加以指控,接著便對被告加以定罪,並在被告律師未為任何反對意見的情況下加以宣判(不過被告律師往往也選擇保持沉默)。毫無疑問的,此種審判程序完全背離了當時德國的通常訴訟程序和法律,人民法院也因此被稱為「袋鼠法庭」。.

33 关系: 埃爾溫·馮·維茨萊本卡爾-海因利希·馮·史圖爾普納格叛國尤利烏斯·伏契克亞歷山大·許墨瑞庫特·胡伯德国德国总理律師商人克莱稍集团約阿希姆·費斯特羅蘭德·弗萊斯勒白玫瑰袋鼠法庭記者马克斯·普朗克黑市阿道夫·希特勒蘇菲·蕭爾赫爾穆特·詹姆斯·馮·毛奇自殺柏林恩斯特·卡爾滕布倫納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檢察官死刑汉斯·朔尔法律斬首7月20日密谋案

埃爾溫·馮·維茨萊本

約本-威廉·格奧爾格·"埃爾溫"·馮·維茨勒本(Job-Wilhelm Georg "Erwin" von Witzleben;)是一名德國軍人並在1940年晉昇為元帥,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擔任指揮官,並參與了在1944年7月20日刺殺希特勒的密謀案。.

新!!: 人民法院 (德國)和埃爾溫·馮·維茨萊本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卍.

新!!: 人民法院 (德國)和卐 · 查看更多 »

卡爾-海因利希·馮·史圖爾普納格

卡爾-海因利希·馮·史圖爾普納格(Karl-Heinrich von Stülpnagel),德國陸軍上將,因參與7月20日密谋案,試圖暗殺希特勒,而被納粹處決,他是被蓋世太保枪決的4,980人之一。 史圖爾普納格曾批准過許多屬於重大戰爭罪刑的命令,如要求陸軍配合「别动队」殺害平民。 Category: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军事人物 Category:德國反共主義者 Category:7月20日密謀案遭處決者.

新!!: 人民法院 (德國)和卡爾-海因利希·馮·史圖爾普納格 · 查看更多 »

叛國

叛國,在法律上,指一個人對其所屬於的國家不忠誠;違背其效忠宣言或與其國家的敵人合作的人會被稱為叛徒。《法律詞典》(Oran's Dictionary of the Law)(1983年版)對叛國的定義是:「一個公民協助外國政府推翻或嚴重侵害他所屬的國家,或慫恿外國對他所屬的國家宣戰。」 站在本国执政者(尤屬長期執政的獨裁者)的立场上来看,叛國的相似詞是革命,因為革命幾乎會利用國內外一切可用勢力來從事推翻原政府政權的行為,叛國與革命的認定則由觀點立場的不同而有差異,進行革命的人通常會被原始政府視為叛國或密謀顛覆等,被捕後通常會以前述之罪名予以處決、監禁或是驅逐出境(有外國勢力介入者的可能性較大)。但是也有观点认为二者可从受支持的普遍程度上来划分。 在一些奉行民族主義的獨裁國家,「叛國」經常被用作消弭改革派或異見分子的藉口,被指控叛國的人未必會被提上法庭上,根據客觀的案情證據接受公平審議。這些國家會將不同程度的異見人士動輒標籤為叛國、「賣國賊」,而被國家秘密警察私下緝拿,或動用輿論壓力以達至政治迫害、噤聲等鞏固政權的效果。.

新!!: 人民法院 (德國)和叛國 · 查看更多 »

尤利烏斯·伏契克

尤利烏斯·伏契克(Julius Fučík,1903年2月23日-1943年9月8日),捷克記者、文學評論家、作家。 他1903年2月23日出生於布拉格斯米霍夫工人區的一個工人家庭。少年时代便立志投身革命。1918年5月1日参加了劳动节大游行,反对奥匈帝国的统治。他中学时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后来进入布拉格查理大学文学院学习,兼做短工和街头广告员。他整个月的工资几乎都拿去舊書店买书。1921年5月,加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后来被指派为文艺与政治评论周刊《创造》的总编辑。1928年,他开始担任捷共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的编辑。他长期从事新闻工作。1932年,参与了捷克北部的矿工大罢工,并报道了这一事件。1933年9月,因宣传苏联政府的优越性而遭当局逮捕。1934年至1936年间,他兼任《红色权利报》驻苏联记者。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伏契克留在布拉格繼續從事捷共的地下活動,并开始研究捷克19世纪的文学。1940年,他发表了专论《战斗的鲍日娜·聂姆曹娃》。这年秋,他写出了《致戈培尔部长的一封公开信》,让它以秘密传单的方式流传。1941年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的第一个地下中央委员会被破坏后不久,他和另外两名中央委员一起,建立了第二个中央委员会。1942年4月24日因叛徒出卖,他被德军逮捕,并被刑讯逼供,几度濒死,被收押于布拉格庞克拉茨监狱中。1943年8月25日,他在柏林被纳粹德国法庭判处死刑,9月8日,伏契克在柏林勃洛琛斯监狱被德國納粹絞死。獄中有最後遗著《絞刑架下的報告》写道:“我们为欢乐而生,为欢乐而战斗,我们也为欢乐而死。因此,永远不能让悲哀同我们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他是捷克文学史上最早发现鲍日娜·聂姆曹娃和扬·聂鲁达的重要地位的文学评论家之一。.

新!!: 人民法院 (德國)和尤利烏斯·伏契克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許墨瑞

亞歷山大·許墨瑞(Alexander Schmorell),1917年9月16日生於俄羅斯奧倫堡,1943年7月13日於慕尼黑被處決。其為5個於1942年6月到1943年2月間,發起白玫瑰(Weiße Rose)反抗納粹運動的慕尼黑大學學生之一。.

新!!: 人民法院 (德國)和亞歷山大·許墨瑞 · 查看更多 »

庫特·胡伯

庫特·胡伯(Kurt Huber,)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音乐理论家,反纳粹学生组织“白玫瑰”成员。.

新!!: 人民法院 (德國)和庫特·胡伯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人民法院 (德國)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德国总理

联邦总理(Bundeskanzler,简作Kanzler)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政府首脑,是德国事实上的最高领导人。其有权直接任命联邦政府各部长,并确定德国联邦政府的政治方针。總理是由德国联邦議會根据联邦总统的建议未经辩论的选举产生,再經联邦总统任命,就可以正式成為總理,而联邦總統不能拒絕任命總理。總理通常为议会最大党,即執政黨的領袖,另外設有副總理一職作為副手。.

新!!: 人民法院 (德國)和德国总理 · 查看更多 »

律師

律師是指受当事人委托或法院指定,依法协助当事人进行诉讼,出庭辩护,以及处理有关法律事务的专业人员。現代律师一般而言是指學習法律、通過特定考試、加入地方公會,被允許接受他人委託。 律师作为复数的概念,意味着律师职业和行为,以及由从事律师职业的所有职业人员构成的职业群体。在实行法律职业一元化的国家,律师(lawyer)也可以作为所有法律职业的统称。.

新!!: 人民法院 (德國)和律師 · 查看更多 »

商人

商人,以別人產生的商品或服務進行貿易,從而賺取利润的人。商人从事的行业,称为商业;用于买卖获利的货物,称为商品。.

新!!: 人民法院 (德國)和商人 · 查看更多 »

克莱稍集团

克莱稍集团(Kreisauer Kreis),又被称为克莱稍团体,是纳粹期间德国高层的一个秘密反叛组织,曾密谋推翻希特勒,其成员参与了1944年7月20日的7月20日密謀案試圖暗杀希特勒未果。该组织后来被纳粹镇压,因其常在西里西亚的克莱稍村聚会,所以盖世太保称其为“克莱稍集团”。.

新!!: 人民法院 (德國)和克莱稍集团 · 查看更多 »

約阿希姆·費斯特

約阿希姆·克萊門斯·費斯特(,1926年12月8日-2006年9月11日)是德國歷史學家、記者、評論家和編輯,他同時也是德國對於納粹時期最為重要的歷史學家之一。其最著名的著​​作和公開評論主要是關於納粹德國題材,其中又以講述阿道夫·希特勒和亞伯特·史佩爾的傳記、以及介紹德國抵抗運動的書籍聞名。.

新!!: 人民法院 (德國)和約阿希姆·費斯特 · 查看更多 »

羅蘭德·弗萊斯勒

羅蘭德·弗萊斯勒 (Roland Freisler,)為一個納粹德國法官。他擔任過希特勒的帝國司法部秘書和人民法院的院長。人民法院是在憲法授權外成立的機關,主要負責審理關於對抗希特勒獨裁政權的政治活動,並進行過一系列作秀般的公開審訊。.

新!!: 人民法院 (德國)和羅蘭德·弗萊斯勒 · 查看更多 »

白玫瑰

白玫瑰(Die Weiße Rose)是納粹德國時期一個知名的非暴力反抗組織,其成員包含了慕尼黑大學中的許多學生及教授,主要是由漢斯·蕭爾(Hans Scholl)、蘇菲·蕭爾(Sophie Scholl)、克里斯多福·波普斯特(Christoph Probst)、亞歷山大·許墨瑞(Alexander Schmorell)、庫特·胡伯(Kurt Huber)和維利·格拉夫(Willi Graf)所領導。而此團體之所以為人所知乃是因為其於1942年6月至1943年2月間陸續發送了6張未具名的傳單,主要內容在於呼籲人們參加反抗希特勒政權的運動。 白玫瑰的6名核心成員於1943年時被蓋世太保逮捕,並於同年被送上斷頭台。而他們所散發的第6份傳單後來由法學家赫爾穆特·詹姆斯·馮·毛奇(Helmuth James Graf von Moltke)帶出德國,並輾轉透過北歐流入英國,且於1943年7月被大量印刷後透過同盟國的飛機發散在德國境內,其標題為:「慕尼黑學生的聲明(The Manifesto of the Students of Munich)」。 由於他們無懼於死亡而仍堅持對抗第三帝國的統治,白玫瑰的成員們在今日廣受德國人尊敬,且幾乎被視為是英雄。如同Ms.

新!!: 人民法院 (德國)和白玫瑰 · 查看更多 »

袋鼠法庭

袋鼠法庭或者袋鼠審判 (kangaroo court, kangaroo trial)是一個英文獨有的名詞,用於一些被人認為是不公平的法庭審判或者裁決。 袋鼠法庭一詞起源於19世紀美國,當時一些法官在偏遠地區巡迴辦案,其收入來自辦案數量甚至被告的罰金,因此將這種到處奔跑辦案而不重視公正的法庭稱為袋鼠法庭。美國最高法院1967年的判決書中也曾使用這個詞:"Under our Constitution, the condition of being a boy does not justify a kangaroo court."。 因為袋鼠可以決定自己的育兒袋中的幼兒,所以用袋鼠法庭一詞來隱喻部份國家的法庭中法律沒有得到良好貫徹,法律就像袋鼠育兒袋中的幼兒一樣被人為地左右。也有釋義認為袋鼠法庭是比喻法庭的幼稚可笑,因為在早期人類的眼中,袋鼠是比較可笑的動物。還有人認為袋鼠法庭是民間法庭的代名詞,但這一釋義沒有相關材料支持。.

新!!: 人民法院 (德國)和袋鼠法庭 · 查看更多 »

記者

記者是媒體從業人員中,從事信息採集和新聞報導工作的人。英文通常稱為「journalist」或「reporter」,但「reporter」特別是指電視台、電台等電子媒體的記者。或稱訪事員(流行於清末民初)。.

新!!: 人民法院 (德國)和記者 · 查看更多 »

马克斯·普朗克

克斯·卡尔·恩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始人,20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因发现能量量子而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並在1918年獲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普朗克最大的贡献是首先提出了(舊)量子论。这个理论彻底改变人类对原子與次原子的认识,正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这两个理论一起构成了20世纪物理学的基础。 波耳、愛因斯坦與普朗克被稱為舊量子論的奠基者。.

新!!: 人民法院 (德國)和马克斯·普朗克 · 查看更多 »

黑市

黑市,又稱地下市場,即不依官方法定的市場活動,是一种地下经济。.

新!!: 人民法院 (德國)和黑市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德国政治人物,纳粹党领袖,1933年至1945年担任德国总理,1934年至1945年亦任纳粹德国元首。其于1939年9月发动波兰战役,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并为纳粹大屠杀的主要发动者之一。 希特勒生于时属奥匈帝国的奥地利地区,在林茨长大。1913年他迁往德国,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陆军服役並受勳。1919年希特勒加入纳粹党前身德国工人党,并于1921年成为纳粹党领袖。1923年他在慕尼黑发动政变,试图夺取权力,但最终失败并被监禁。在监禁期间希特勒撰写了其自传及政治宣言《我的奮鬥》的第一册。1924年被释放后,希特勒對凡爾赛条约进行批判,宣扬泛日耳曼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反共主义,以其个人魅力、演说才能及政治宣传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同时他频繁宣称国际资本主义及共产主义为犹太人反德意志民族的阴谋。 1933年纳粹党成为魏玛共和国国会第一大党,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此后其执政联盟再次在选举中获胜,并在国会中通过《授权法》,逐渐将魏玛共和国转变为一党专制、纳粹、极权及独裁统治的纳粹德国。希特勒借口抵御一战后由英国和法国主导的不公国际秩序,试图将犹太人从德国清除,建立其理想秩序。在其当政的前六年内,德国迅速自大萧条中复苏,打破一战后欧洲各国对其作出的各种限制,吞并数个德意志民族所居住的他国领土,由此获得了相当一些德意志民族人民的支持。 希特勒试图为德意志民族获取在其他民族之上的特别“生存空间”,在外交上主张施行侵略与吞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首要原因。他领导大规模武装扩军,并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打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使得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1941年6月,希特勒下令入侵苏联。至1941年年末,德国及其欧洲轴心国盟友已侵略占领欧洲和北非大部分地区。后来与苏联战事的不利局面及美国的加入导致德国由攻转守,并屡遭战略失败。在战争尾声阶段,1945年柏林战役期间,希特勒与其长期女友爱娃·布劳恩成婚。在他们成婚两日后(1945年4月30日),为避免被开坦克进城的苏联红军俘获,希特勒与布劳恩自杀身亡,其尸体被焚毁并被苏联红军找到。 在希特勒和其种族主义政治形态领导之下,纳粹政权屠杀了至少550万包括犹太人和身心障礙者在内的被视为劣等或不受欢迎的少数族裔。希特勒和纳粹政权亦在战争期间屠杀了近1,930万平民和战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军事行动还造成了2930万军人及平民的死亡,其中平民的死亡数量为人类战争史上最高,使二战成为人类历史上死亡数量最高的战争。.

新!!: 人民法院 (德國)和阿道夫·希特勒 · 查看更多 »

蘇菲·蕭爾

苏菲·马格德林·朔尔(Sophie Scholl,) 是一位纳粹德国时期的德国反抗组织白玫瑰的成员。她和她哥哥汉斯·朔尔在慕尼黑大学发反战传单时被发现,后以叛国罪处死。自从1970年代以后,她因战争期间反抗纳粹德国而被当作英雄纪念。.

新!!: 人民法院 (德國)和蘇菲·蕭爾 · 查看更多 »

赫爾穆特·詹姆斯·馮·毛奇

赫爾穆特·詹姆斯·馮·毛奇(Helmuth James Graf von Moltke,1907年3月11日—1945年1月23日),德國名將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老毛奇)的侄孫,從1940年開始結合中產、軍方、教會、社會主義及工會人士,意圖推翻納粹政權以重整德國秩序,但是反对暗杀行动。1944年1月被捕,於1945年1月在柏林被處決。 Category:德國人 Category:纳粹德国官员 Category:20世纪律师 Category:7月20日密謀案遭處決者 M M M M Category:德国法学家.

新!!: 人民法院 (德國)和赫爾穆特·詹姆斯·馮·毛奇 · 查看更多 »

自殺

自殺是指當事者蓄意使自己死亡的行為。試圖自殺或非致命的自殺行為一般視為自殘,有自殺的意圖,但後來沒有死亡。协助自杀是指一個人藉由提供建議或是其他方式,協助有死亡意願者達成目的,但沒有直接參與導致死亡的過程,這和安樂死不同,在安樂死中他人有直接參與導致死亡的過程。是有自殺的想法,有可能會演變成。 自殺的風險因素包括憂鬱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人格障礙或是物質濫用在內的心理疾病,其他因素還有因為經濟問題、人際問題或是霸凌而有的壓力而產生的衝動行為。以往曾試圖自殺的人,再度自殺的可能性也較高。自殺防制的方式包括管制可能用來自殺的物品(如槍枝及毒藥),提高取得的難度,治療心理疾病及物質濫用,改善媒體報導自殺的方式,及提升經濟條件等。生命線之類的協談電話雖常見,但到2007年時,有關其成效的研究還不太充份。 常用的自殺方法會隨著地區而不同,也會和自殺工具是否容易取得有些關係。常用的方式包括上吊、及枪械。自殺造成2013年842000人死亡,較1990的712000人增加,使之成為全球第十大死因。通常男性自殺完成的比率高於女性,而男性想要自殺的比率也是女性的四至五倍。估計每年有一千萬至二千萬人試圖自殺,試圖自殺可能會造成受傷甚至長期的失能 -->。在西方國家中,年輕人較容易有試圖自殺的情形,女性發生比率是男性的五倍。 一直以來,人們對於自殺的看法受到宗教、榮譽感和人生意義這類普遍存在的議題所影響。亞伯拉罕諸教認為,所以自殺有違上帝旨意。在日本武士時代,切腹自殺象徵對失敗負責或表達抗議。印度習俗「薩提」,即丈夫過世後,寡婦因為自願或迫於家庭和社會壓力,在丈夫的中跟著自焚殉葬,後來在英國統治期間遭到禁止。現在大部分西方國家已不再將自殺和自殺未遂視為非法,但自殺在許多國家仍屬於犯罪行為在20和21世紀,自殺已成為特殊情況下的抗議形式, 敢死隊和 自殺炸彈則用來作為軍事戰略或恐怖攻擊。自殺一詞源於拉丁語suicidium,意為「將自己殺死」。 2011年發表在上,追蹤台灣1080位社區自殺嘗試(自我傷害)者5年的研究,去探討這些被認為自殺最高危險群的人最後真的死於自殺原因的人有多少。在嘗試自殺後5年內,死於自殺的比例有3.8%。.

新!!: 人民法院 (德國)和自殺 · 查看更多 »

柏林

柏林(Berlin,)是德国首都,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现有居民约340万人。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弗尔河流经该市。柏林也是德国十六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之一,和汉堡、不来梅同为德国僅有的三個城市州份。 柏林是欧盟區內人口第3多的城市(歐盟區人口最多的都市是法國的巴黎,其次是英國的倫敦)以及城市面积第8大的城市。它是柏林-勃兰登堡都会区的中心,有来自超过190个国家的5百万人口。地理上位于欧洲平原,受温带季节性气候影响。城市周围三分之一的土地由森林、公园、花园、河流和湖泊组成。据有关统数据统计,柏林总人口共有3,405,259人。 该根據考古发掘,柏林地區在八萬年前( 舊石器时代晚期市)已经有人類活動。該第一次有文字记载是在13世纪,柏林连续的成为以下这些国家的首都:普鲁士王国(1701年-1870年)、德意志帝国(1871年-1918年)、魏玛共和国(1919年-1933年)、納粹德國(1933年-1945年)。在1920年代,柏林是世界第3大自治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被分割;东柏林成为东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实上成为西德在东德的一块飛地,被柏林墙围住。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该市重新获得全德国首都的地位,驻有147个。 柏林无论是从文化、政治、传媒还是科学上讲都称的上是世界级城市。该市经济主要基于服务业,包括多种多样的创造性产业、传媒集团、议会举办地点。柏林扮演欧洲大陆上航空与铁路运输交通枢纽的角色,同时它也是欧盟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主要的产业包括信息技术、制药、生物工程、生物科技、光学电子、交通工程和可再生能源。 柏林都会区有知名大学、研究院、体育赛事、管弦乐队、博物馆和知名人士。城市的历史遗存使该市成为国际电影产品的交流中心。该市在节日活动、建筑的多样化、夜生活、当代艺术、公共交通网络以及高质量生活方面得到广泛认可。柏林已经发展成一个全球焦点城市,以崇尚自由生活方式和现代精神的年轻人和艺术家而闻名。.

新!!: 人民法院 (德國)和柏林 · 查看更多 »

恩斯特·卡爾滕布倫納

恩斯特·卡爾滕布倫納(Ernst Kaltenbrunner,)奧地利裔黨衛隊上级集團領袖。在1943年,接掌國家安全總局與國際刑警組織。在紐倫堡大審中,他以親衛隊最高負責人面對審判,最後被判戰爭罪、違反人道罪而處以絞刑。.

新!!: 人民法院 (德國)和恩斯特·卡爾滕布倫納 · 查看更多 »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文/斯洛伐克文:Československo),是一个存在於1918年至1992年的欧洲国家,解体後演變為两个独立國家──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

新!!: 人民法院 (德國)和捷克斯洛伐克 · 查看更多 »

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

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捷克語:Komunistická strana Československa,缩写为KSČ)是1921年至1990年存在于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1990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在斯洛伐克和捷克地区组织分别组成民主左翼党和捷克和摩拉维亚共产党。不久,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解散。.

新!!: 人民法院 (德國)和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 · 查看更多 »

檢察官

檢察官,又名控方律師(prosecutor)是一種法律工作者。無論在歐陸法系或英美法系,檢察官均是進行刑事追訴的主導者,在一些法制中,檢察官也是公眾利益、國家利益的代表人。.

新!!: 人民法院 (德國)和檢察官 · 查看更多 »

死刑

死刑(英文:Death Penalty 或 Capital Punishment)亦稱極刑、處決、正法、伏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罰之一,指國家機關基於法律所賦予的權力,以結束犯人的生命作為刑罰。遭受此種剝奪生命權的犯人通常都犯下了嚴重罪行。儘管對“嚴重罪行”的定義時常有爭議,但目前保有死刑的國家中,一般來说,“蓄意殺人”必然是死刑的一個重要理由。 據大赦国际資料,截至2009年4月30日世界上超过67%的国家已经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止了死刑,其中废止所有犯罪死刑的国家多达92个,废止普通犯罪死刑的国家为10个,事实上废止死刑的国家为36个(以过去10年未执行一例死刑为标准),也就是说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止死刑的国家已達138个,而在法律上保留死刑的國家為105個,其中在实践中适用死刑的国家现在為59个。保持、恢復死刑制度的檢討在各國始終不斷,死刑存廢問題是難論是非對錯與治安相關數據佐證的價值觀之爭。 現今所有歐盟的成員國依據歐洲聯盟基本權利憲章第2條,禁止使用死刑,即使當中不少國家的民眾支持死刑。.

新!!: 人民法院 (德國)和死刑 · 查看更多 »

汉斯·朔尔

汉斯·朔尔(Hans Scholl,)是一位纳粹德国时期的德国反抗组织成员。他出于人道主义和基督教教义的精神反对纳粹主义,因组织和参加白玫瑰的活动而被处死。.

新!!: 人民法院 (德國)和汉斯·朔尔 · 查看更多 »

法律

法律(Law) 是一種由規則組成的體系,經由社會組織來施與強制力量,規範個人行為。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他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學者們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研究法律,包括從法制史和哲學,或從如經濟學與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的方面來探討。法律的研究來自於對何為平等、公正和正義等問題的訊問,這並不都總是簡單的。法国作家阿納托爾·法郎士於1894年說:「在其崇高的平等之下,法律同時禁止富人和窮人睡在橋下、在街上乞討和偷一塊麵包。」 在一個典型的三權分立國家中,創造和解釋法律的核心機構為政府的三大部門:公正不倚的司法、民主的立法和負責的行政。而官僚、軍事和警力則是執行法律,並且讓法律為人民服務時相當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若要支持整個法律系統的運作,同時帶動法律的進步,則獨立自主的法律專業人員和充滿生氣的公民社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於西元前350年寫道:「法治比任何一個人的統治來得更好。.

新!!: 人民法院 (德國)和法律 · 查看更多 »

斬首

斬首,亦稱砍頭、殺頭或開刀問斬,是死刑的一種,即將人的頭部砍去。.

新!!: 人民法院 (德國)和斬首 · 查看更多 »

7月20日密谋案

7月20日密謀案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由德國抵抗運動主導的刺殺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與後續政變行動,藉此推翻以納粹黨為首的德國政府、進而和西方的同盟國達成和平協議。儘管在這之前德國各個抵抗運動成員曾多次嘗試推翻納粹德國政府,密謀案一開始便計畫以成功暗殺希特勒為前提,緊接著實施一連串德國政治、軍事乃至於親衛隊等權利移交計劃。經過後續調查,大約有近200多名納粹德國各界高層參與7月20日密謀案,其中包括陸軍元帥埃爾溫·馮·維茨萊本、19名將級軍官、26名上校、2名大使、7名外交官、1名部長、3名國務秘書與刑事警察局局長,以及數名、和參與其中。 1944年7月20日,德意志國防軍軍官克勞斯·馮·史陶芬堡於德國在東普魯士拉斯滕堡的戰地指揮部「狼穴」基地引爆公事包炸彈,企圖藉此炸死元首希特勒,但該引爆裝置爆炸後只讓希特勒受到輕傷。由於「希特勒死亡與否」這問題遲遲未獲得確認,這使得原本應當在暗殺成功後立刻啟動的女武神行動(瓦爾基里行動)未按照原先規劃發動。最後因為參與者對於軍事政變施行的猶豫,最後因未成功暗殺希特勒以及延後啟動後續政變計畫而讓密謀案宣告失敗。希特勒隨後下令將所有涉案關係人全數逮捕並處以極刑,甚至連埃爾溫·隆美爾以及君特·馮·克魯格都承受極大壓力而被迫自殺。德國海軍元首事務會議(Führer Conferences on Naval Affairs)的紀錄則指出蓋世太保至少逮捕了7,000人,最終對4,980人執行了處決命令。 參與以赫爾穆特·詹姆斯·馮·毛奇主導的克萊稍集團為主,其中包括有、德意志國防軍部隊與將領以及部分政府官員。整體來看,儘管7月20日密謀案因為其未能成功發動女武神行動而著名,但也是納粹德國時期最大規模的軍事政變行動,甚至計畫在德國境內全面推翻納粹德國政府。許多高階德意志國防軍軍官認為藉由這次行動,能夠向全世界證明並非所有德國人都類似希特勒或納粹黨成員。儘管政變之後提議的的和平協議細節仍然不明,但可能會繼續要求統治德國過去長期管理的歐洲領土。由於許多主要抵抗運動的領導人都已經遭到處死,德國反納粹組織因而受到了致命打擊,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都沒有其餘有組織性的暗殺行動出現。.

新!!: 人民法院 (德國)和7月20日密谋案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