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亞瑟王傳說

指数 亞瑟王傳說

亞瑟王傳說,是西元十二世紀,由遍歷歐洲的吟遊詩人開始傳頌的。 曾經統治英國的凱爾特民族在西元一世紀的時候被羅馬帝國所統治,歷經六世紀以後,日耳曼民族相繼入侵,其勢力漸趨衰微,終於被迫讓出英國王位。傳說中,亞瑟就是在日耳曼民族入侵的這段時期裡面,以凱爾特人的英雄身分登場。他率領各部落在名為巴頓山之役的交戰中一舉擊潰屬於日耳曼民族一支的薩克森人,是中世紀英國著名的傳奇人物。 但是,亞瑟的形象卻隨著傳說故事的演進而不斷變化,最後演變成為統治不列顛之王,成為將蘭斯洛特、崔斯坦等傳說中騎士收於麾下的「圓桌騎士團」首領,擁有至高榮譽的英雄。 王者之劍(Excalibur)與石中劍(Caliburn、The Sword in the Stone)是亞瑟王至尊的王權象徵,佩帶著這把具有精靈魔力的王者之劍,令眾騎士俯首稱臣,不僅確立他自己的王位,也在眾多的戰役之中贏得勝利,凱旋而歸。.

目录

  1. 17 关系: 吟游诗人崔斯坦爵士亚瑟王亚瑟王 (电影)亞瑟之死亞瑟:王者之劍凯尔特人剑栏之战石中劍王者之劍羅馬帝國阿瓦隆Fate/stay nightFate/Zero梅林 (亞瑟王傳說)梅林传奇日耳曼人

  2. 中世紀文學
  3. 宏大敘事
  4. 文学史
  5. 英国民俗
  6. 英格蘭民俗

吟游诗人

吟游诗人(英文:bard)原指在凯尔特人中写作颂词的人;推而广之,泛指部族中擅长创作和吟咏英雄及其业绩的诗歌的诗人和歌手。早在公元1世纪,拉丁作家卢卡努斯就把吟游诗人说成是高卢或不列颠的民族诗人或歌手。 这种习俗在高卢逐渐消失,但在爱尔兰或威尔士都保存下来。爱尔兰的吟游诗人透过咏唱保存了颂诗的传统。在威尔士,“bard”一词一直是诗人的同义词;10世纪的吟游诗人曾分为不同的等级。虽然在中世纪末这类的诗人衰落了,但威尔士的这個传统保存下来,并在每年举行的全国诗人和音乐家的赛会上都要庆祝一番。.

查看 亞瑟王傳說和吟游诗人

崔斯坦爵士

#重定向 崔斯坦.

查看 亞瑟王傳說和崔斯坦爵士

亚瑟王

亞瑟王(King Arthur)全名為亞瑟·潘德拉贡(Arthur Pendragon)。是英格蘭傳說中的國王,也是凯尔特英雄谱中最受欢迎的圓桌騎士團(或譯圓桌武士)的骑士首領,一位近乎神話般的傳奇人物。中世紀作家,特別是法國作家,對亞瑟王的出生、他的騎士們的奇遇,以及他的騎士蘭斯洛特爵士和亞瑟的王后桂妮薇儿的愛情,使國家走向毀滅之路等,都有不同的描述。依照傳說,他在羅馬帝國瓦解之後,率領圓桌騎士團統一不列顛群島,被後人尊稱為亞瑟王。關於亞瑟王的傳奇故事,最初如何誕生、源自何處、實際活躍的舞台卡美洛的地理位置,都十分難以查考並有許多爭議。亞瑟王出現在早期混亂的不列顛歷史書裡,版本也有諸多爭議,一些人提倡亞瑟王有可能不是某一位特定歷史人物,而是以諸多傳說所塑造出來人物。至於《石中劍》则由英國作家和詩人特倫斯·韓伯瑞·懷特所寫的,據說描述的就是亞瑟王年輕時候所發生的故事;而圓桌騎士則是他繼位之後,慢慢聚集在他身邊的勇士,最後曾多達一百四十名;但其實總人數在不同的故事中有很大的差別,從十二名到三千名都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桂妮薇儿皇后的守護騎士蘭斯洛特、亞瑟王的外甥高文和崔斯坦爵士、亞瑟王的私生子與終結者莫德雷德、追隨亞瑟王到最後的貝德維爾等等。亞瑟王的圓桌相對於能區分出首座、末座的方桌,由於圓桌並沒有首尾之分,因此象徵著亞瑟王與他的騎士是平等的存在。.

查看 亞瑟王傳說和亚瑟王

亚瑟王 (电影)

2004年7月7日上映于美国、英国、爱尔兰的战争片,讲述了罗马帝国时期的大不列颠岛上,亞瑟擊敗撒克逊人的侵略,與化敵為友的黥面族共同建立新國度。电影的导演是安东尼·福奎阿,主演是克里夫·欧文、凯拉·奈特利、艾恩·古福特、麦德斯·米科尔森。.

查看 亞瑟王傳說和亚瑟王 (电影)

亞瑟之死

《亞瑟之死》(Le Morte d'Arthur,初版及現代的某些版本均題為Le Morte Darthur,即中世紀法語之la mort d'Arthur),《亞瑟之死》為湯馬斯·馬洛禮集結一些英文及法文版本亞瑟王騎士文學而成的作品。此書包含了部份馬洛禮的原創故事以及一些馬洛禮以自己的觀點重新詮釋的舊故事。最初由威廉·卡斯頓於1485年出版。亞瑟之死可算是以英語寫作的亞瑟王傳奇中,至今最著名的作品。許多近代的亞瑟傳奇作家都把馬洛禮的亞瑟之死當作首要的資料出處。其中著名的作品包括了T·H·懷特的《永恆之王》以及丁尼生的《國王叙事诗》。 為了便於閱讀的原因,卡斯頓將此書分為21卷,由507章組成。但在一開始,馬洛禮將自己的作品分為以下8則故事:.

查看 亞瑟王傳說和亞瑟之死

亞瑟:王者之劍

是一部2017年美國和澳大利亞合拍的史詩奇幻动作冒險片,由蓋·瑞奇執導和監製,並與和共同編劇。電影題材取自英格蘭傳說人物亞--瑟王。 由查理·漢納飾演亞瑟王,其他演員包括裘德·洛、愛絲崔德·伯格斯·弗瑞斯貝、吉蒙·翰蘇、艾瑞克·巴納與艾丹·吉倫。發行商華納兄弟將《亞瑟:王者之劍》定於2017年5月12日在美國上映。.

查看 亞瑟王傳說和亞瑟:王者之劍

凯尔特人

凯尔特人(Celt),或譯為赛尔特人、居尔特人、蓋尔特人、克尔特人等。是公元前2000年活动在西欧的一些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 (拉丁文)特质的有亲缘关系的民族的统称。 今天凯尔特主要指不列颠群岛、法国布列塔尼地区语言和文化上与古代凯尔特人存在共同点的族群。这些族群在古代并不被其他民族认为是凯尔特人。人们认为,欧洲大陆上的凯尔特部落和民族(如比利时和高卢)曾迁入不列颠和爱尔兰,对这些族群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凯尔特人在前275年时,已经占据西欧、中欧和多瑙河中游平原和多瑙河下游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并在前285年从多瑙河下游平原来的凯尔特人入侵到拉米亚之后,在前276年被后马其顿王国的时任国王在赫勒斯滂海峡打败,于前276年迁徙到小亚细亚半岛中部的加拉太,并且同时期的凯尔特人同化和消灭了伊比利亚当地的人。罗马人进佔高卢(现在的法国、比利时,以及意大利北部),同化了高卢的凯尔特人。而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入侵使得罗马在407年放弃不列颠岛,这些日耳曼入侵者于449年之后从弗兰德尔这个地方乘船渡海进入不列颠岛,消灭或同化了不列颠岛大部分地区的凯尔特人,目前只有爱尔兰人、威尔斯人、高地苏格兰人(苏格兰盖尔人)和布列塔尼人仍然坚持使用凯尔特语(包括爱尔兰语、威尔士语、苏格兰盖尔语和布列塔尼语),并以自己的凯尔特人血统而自豪。其中威尔士语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后一种还在大范围使用的凯尔特语族的语言,但是由于使用人数日渐减少,也长期面临失传的危险。 早期的苏格兰人很可能也是说凯尔特语的,但是随着历史上苏格兰地区多次遭到来自于不列颠岛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来自北方海上的维京人、诺曼人的入侵,再加上英格兰在经济上的强烈影响,苏格兰人逐渐被这些日耳曼入侵者(英格兰人和诺曼人都属于日耳曼人)所同化,最终丧失了本民族的凯尔特语言文化,成为了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尽管如此,在当今的苏格兰地区,凯尔特语言文化的残留仍然处处可见。.

查看 亞瑟王傳說和凯尔特人

剑栏之战

剑栏之战(Battle of Camlann、又称作卡姆蘭戰役)是传说中亚瑟王的最后一战。不久前因追擊蘭斯洛特而負傷的高文在这场战斗中被莫德雷德擊殺,戰役的最後,亚瑟王雖杀死了叛乱的莫德雷德,但自己也受了致命的重伤并在不久后死去。由于关于这场战役的记载非常少,一些历史学家对这场战役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关于这场战役的最早记载来自《Annales Cambriae》一书,书中记载这场战斗发生于537年。这场战役的具体地点也未有定论,可能的地点包括薩默塞特的女王般地(Queen Camel)等。 B B B.

查看 亞瑟王傳說和剑栏之战

石中劍

石中劍(英語:The Sword in the Stone,又稱選王之劍)是傳說中亞瑟王的一把神劍。 石中劍也可以是:.

查看 亞瑟王傳說和石中劍

王者之劍

王者之劍(英語:Excalibur,又譯為斷鋼聖劍、斬鐵劍、湖中劍)據說持有該劍可帶來統治不列顛的魔力。在威爾士傳說中又被稱為卡里德福洛斯(Caledfwlch)。王者之劍是在亞瑟王傳說中所登場的魔法聖劍,可以稱得上是後世騎士文學中,英雄多半配持著名劍、寶劍傳統的開端。.

查看 亞瑟王傳說和王者之劍

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Imperium Rōmānum,;通用希腊语和中古希腊语: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Ῥωμαίων, 转写:)是上古時期的一個文明帝國,承接着先前的羅馬共和國。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或「扶菻」。 前44年,羅馬共和國將領凯撒成爲終身獨裁官,象征着共和制的結束;至前27年,屋大維成爲奧古斯都,象征着羅馬帝國的開端。其首府羅馬城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400年這段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直至公元500年其遷都至拜占庭(又稱君士坦丁堡、新羅馬),該城才隨之取代羅馬城成爲世界最大城市,帝國人口亦增長到五千至九千萬,大約是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约20% 罗马帝国可分为前期(前27年—200年)、中期(200年—395年)和後期〔395年—1204年/1453年〕三个阶段。 羅馬共和國末年,政局由于一連串的內戰和政治角力變得非常不穩定。公元前44年,共和國將領凯撒被元老院封爲終身獨裁官後不久,便遭到刺殺身亡。直至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亚克兴角战役擊敗對手马克·安东尼和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吞并埃及托勒密王国後,共和國的政局仍然不明朗。至公元前27年,元老院放棄共和制,賜君權及奧古斯都頭銜予屋大維,這象征着羅馬共和國的終結。這時元老院仍然存在,但大權已掌握在屋大維手中。最初幾位皇帝都以「第一公民」自居。 屋大維征战的勝利擴張了帝国的領土。立國之初的兩個世紀,帝國的政局有着前所未見的穩定,這段時期被稱爲「羅馬治世」。直到公元41年,帝国第三位皇帝卡里古拉被刺身亡後,元老院曾经考虑恢復共和政制,但罗马禁卫军架空元老院,遂立克劳狄一世爲帝。克劳狄一世在位期間,帝国繼屋大維後首次征战不列颠尼亞。公元68年,克劳狄一世的繼位者尼祿在兵變中自殺身亡,帝国遭遇一連串短暫的內戰,同時猶太地區更爆发第一次起義,這段時期曾经有四位軍團將領稱帝。維斯帕先在公元69年戰勝其他將領,建立弗拉维王朝。其繼位者提图斯,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发後開放斗兽场。提图斯只短暫在位两年,便由其兄弟图密善繼位爲帝国第11位皇帝。图密善最后亦遭到刺殺身亡。元老院後來封涅尔瓦爲皇帝,這亦是羅馬五贤帝之首,開辟一段長達八十多年的政局穩定時期。罗马第13位皇帝图拉真是羅馬五贤帝之中的第二位,他在位時見證帝國的最大版圖。 康茂德在位時,帝国開始出现衰退之兆。公元192年康茂德被刺殺身亡,觸發五帝之年,有五人同時稱帝,分别是佩蒂纳克斯、尤利安努斯、奈哲尔、阿尔拜努斯和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事件最後由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取得勝利。公元235年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被刺殺身亡,導致三世纪危机,這段時期短短50年之內有26人被元老院封爲皇帝。直至戴克里先在位時創立四帝共治,帝國才全面恢复穩定,這段時期一共有四位皇帝共同統治羅馬帝国。這種制度並不能維持下去,很快便招致內戰。內戰最終由君士坦丁一世勝出,成爲帝国的唯一統治者。後來君士坦丁一世遷都至拜占庭,並命名為新羅馬,但史家更喜歡以其名字―君士坦丁稱之爲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自此之後一直是帝國的首都,一直到其終結。君士坦丁一世亦于313年將基督教(后成為天主教会)合法化,並由狄奧西亞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基督教從而成爲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 這時的羅馬帝國仍然是世界上的強權,並與其東面安息帝国的繼承者波斯帝國互相抗衡,持續着一個世紀的紛爭。狄奥多西一世是最後一位統治一個完整的羅馬帝國的皇帝,隨後帝國的領土因濫權、內戰、野蛮人入侵、軍事改革和經濟衰退等負面因素被日益蚕食,這時的羅馬帝國實際上已完全分裂成東西兩部份,自此之後再没有被統一過。公元410年及公元455年,西面的羅馬城相繼被西哥德人和汪達爾人等日爾曼部族入侵,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被奥多亚塞废黜,這象征着西罗马帝国的終結。但是,由於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從未被東罗马帝国所承认,所以嚴格上來説,只有在西罗马帝国上一位皇帝尼波斯在公元480年去世後,才可以正式爲罗马帝国在西歐的統治劃上句號。而東罗马帝国則一直存在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爲止。史学家會称东罗马帝国爲拜占庭帝国。 羅馬帝國是世界歷史上其中一個最偉大的帝國,無論經濟、文化、政治和軍事上的成就都達到很高的水平。羅馬帝國存在將近一千五百年,帝国的疆域在图拉真在位末年(117年)達到全盛,控制着大约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統治着七千萬的人口,這相當於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羅馬帝國幅原遼闊,而且國祚長久,使拉丁希腊的语言、文化、宗教、發明、建築、哲學、法律及政府模式對後世的影響相當深遠。歐洲在整個中世纪時期,有數次對羅馬帝國的復辟,這包括拉丁帝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文艺复兴而後的歐洲帝國主義的興起,更使希腊、羅馬、猶太和基督教的文化向全世界傳播開去,對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有着重要影响。.

查看 亞瑟王傳說和羅馬帝國

阿瓦隆

阿瓦隆(Avalon;中文又译:亞法隆、塔瓦隆、阿法隆)是亚瑟王传说中的重要岛屿,为古老宗教的中心地。同时也是威尔士极乐世界的别称,又称为“赐福岛”或“天佑之岛(Isle of the Blessed)”;孟莫斯郡的杰弗里(Geoffrey of Monmouth)在文献《维塔·梅林》中将其称为“苹果岛(Isle of Apples)”。一般相信它就是今天位于英格兰西南的格拉斯頓堡(Glastonbury)。阿瓦隆岛与爱尔兰神话中的提尔纳诺,希腊神话中赫斯珀里得斯的金苹果圣园以及犹太神话的极乐净土伊甸园极其相似。.

查看 亞瑟王傳說和阿瓦隆

Fate/stay night

《Fate/stay night》(フェイト/ステイナイト,命運/停駐之夜、命運守護夜世萌繁體中文翻譯)是由TYPE-MOON於2004年1月30日發售的PC平台十八禁文字冒險遊戲,也是TYPE-MOON商業化後初次亮相的作品。 由於廣受歡迎,2005年10月28日發售Fan Disc「Fate/hollow ataraxia」。2006年1月播放動畫版,至同年6月全24集已经播放完畢。该游戏的PS2版本由角川書店發售。2010年1月23日劇場版 Fate/stay night - Unlimited Blade Works在日本本土上映,BD-DVD於2010年9月30日正式發行。此電視動畫版及劇場版均由STUDIO DEEN製作。 2007年,本作在去除十八禁元素後被移植到PS2上,並新增語音、CG、演出效果、劇情及追加結局,此版本被稱為《Réalta Nua》,其後此版本亦被重新移植到PC、PlayStation Vita及智慧手機上。 2013年7月,曾製作動畫版《Fate/Zero》的ufotable宣布即將把本作重新動畫化,於2014年1月30日公佈為TV動畫,7月27日的“Fate Project”最新情报发表会上宣布內容為「Unlimited Blade Works」路線,并将分割为2季播出,第1季于同年10月4日播出,第2季于2015年4月播出。同时宣布「Heaven's Feel」路线将制作成剧场版动画。.

查看 亞瑟王傳說和Fate/stay night

Fate/Zero

《Fate/Zero》(フェイト/ゼロ;命運/零話),是一部2006年12月29日由TYPE-MOON公司發行的傳奇小說(輕小說),作者為Nitro+所屬的虛淵玄,人物設計與插畫為TYPE-MOON所屬的武内崇。 本作是奈須蘑菇創作的視覺小說電腦遊戲《Fate/stay night》的前傳,故事描寫發生於《Fate/stay night》十年前的「第四次聖杯戰爭」,故事圍繞著《Fate/stay night》主角群的前一世代依次展開。在讀賣新聞社主辦的SUGOI JAPAN Award 2015「最想向海外介紹的日本流行文化」評選中獲得輕小說部門第6名。 電視動畫版由ufotable製作,2011年10月播出第一季,2012年4月播出第二季。.

查看 亞瑟王傳說和Fate/Zero

梅林 (亞瑟王傳說)

梅林·安布罗修斯(Merlin Ambrosius),或譯魔灵、密林、默林、墨林或穆林,是英格蘭及威爾斯神話中的傳奇魔法師,他法力強大同時充滿睿智、能預知未來和變形,並因為扶助亞瑟王登位而聞名並留下種種事蹟。對於這角色原型的描述初見於中世紀作家(Geoffrey of Monmouth)的著作《不列顛諸王史》(Historia Regum Britanniae)一書,謝菲很可能融合了多個人物的特質,經過撮合創作後便誕生出梅林(英文:Merlin Ambrosius,凱爾特文:Myrddin Emrys)了。 謝菲的著作譯本甫推出便大受歡迎(在威爾斯地區尤甚),令他不久之後開始著手為梅林塑造更為全面的巫師形象:由夢魘與凡間女子結合所生,該血統使梅林繼承了超自然的力量和技能;另外,通過連串的策劃和計謀,梅林熱心地導演了亞瑟王的出生並努力使之成為明君,直到他自己被湖中妖女(Lady of the Lake)蠱惑和監禁。.

查看 亞瑟王傳說和梅林 (亞瑟王傳說)

梅林传奇

《梅林传奇》(英文标题:Merlin)是2008年9月20日于英国BBC首播的大型魔幻电视剧,至2012年為止連續播出五季,每季共13集。随着该剧的播出,影视小说也开始同步发行。 本劇以英國广為熟知的魔法師梅林與亞瑟王傳說為藍本進行改編,與過往改編作品不同的是,劇中梅林擔任亞瑟的男僕,兩人年紀也相差不遠,而亞瑟也并不知道梅林会使用魔法。 本劇於英國當地2008年9月20日首播,隔年9月19日起播出第二季,長度同樣為13集,2010年9月11日起播出第三季。2010年10月25日,BBC原公佈第四季將於2012年播送,但BBC又再次宣布将于2011年10月1日周六开始播送,并决定续订第五季。2012年10月6日开始播放第五季,并为该剧的最终季,全剧共65集。英國當地之外,本劇版權販售至海外各地,如德國、法國、加拿大、美國、澳洲、中國、土耳其、日本、香港、台灣等地。.

查看 亞瑟王傳說和梅林传奇

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是一些语言、文化和习俗相近的民族(部落社會)的总称。这些民族从西元前2千年到约4世纪生活在欧洲北部和中部。在五世紀時的民族大迁徙使日耳曼人各自生活,分別成為現今的斯堪的纳维亚民族、盎格魯薩克遜人、弗里斯兰人和德意志人、奥地利人、东普鲁士人。奥地利同样属于德意志的一部份,二次世界大战時曾經被納粹德國以大日耳曼主義為由而併吞。其他日耳曼人的後裔還包括荷兰人、瑞士的德意志人、加拿大、美国、紐西蘭、澳大利亚和南非的许多白人等,現今这些新的民族很多都是与其它民族混合而成的。 自古日耳曼人是羅馬人等其他族群對他們的稱呼,在他们的漫长历史中,可能也没有将自己看作是同一个民族。在某方面來說可以將日耳曼人視為現今的德國人。.

查看 亞瑟王傳說和日耳曼人

另见

中世紀文學

宏大敘事

文学史

英国民俗

英格蘭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