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

指数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

亚历山大一世(Αλέξανδρος Α΄,拉丁文转写:Aléxandros A',),希腊国王,1917年6月11日即位,1920年10月25日驾崩,时年27岁。 亚历山大生于雅典市郊塔托伊宫,为希腊国王康斯坦丁一世次子。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协约国列强及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党人胁迫下,康斯坦丁一世及其长子乔治王储流亡海外,亚历山大继承王位。亚历山大并无从政经验,韦尼泽洛斯党人借此剥夺其实权,将其软禁宫中。这一时期首相韦尼泽洛斯为希腊实际领导人,获得协约国支持,亚历山大虽身为傀儡君主,仍旧尽力支持母国与奥斯曼帝国及保加利亚的战事。亚历山大在位期间,希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及1919至1922年希土战争初期获取军事胜利,领土大规模扩张。 1919年亚历山大与庶民成婚,引发王室丑闻,夫妻被迫离开希腊数月。重返希腊后亚历山大遭一巴巴利猕猴咬伤,诱发败血症,不治而驾崩。国王早逝引发王位继承问题,并导致了韦尼泽洛斯政权的垮台。1920年及之后康斯坦丁一世重获王位。.

目录

  1. 83 关系: 埃列娜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卡尔·腓特烈 (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大公)古斯塔夫六世·阿道夫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君士坦丁堡塞萨洛尼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奥尔嘉·康斯坦丁诺芙娜奥尔嘉·康斯坦丁诺芙娜 (希腊王后)奥尔登堡王朝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威廉一世 (德国)威廉二世 (德国)安卡拉安那托利亞尼古拉奥斯尼古拉一世 (俄国)尼古拉二世 (俄罗斯)巴尔干半岛巴尔干战争巴黎和会 (1919年)巴斯勳章希土战争 (1919年-1922年)希臘王國希臘正教會希腊君主列表希腊议会三國協約乔治二世 (希腊)乔治五世乔治王子 (希腊)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皇后 (尼古拉一世)亞歷山大一世 (南斯拉夫)康斯坦丁一世 (希腊)康斯坦丁二世 (希腊)伊兹密尔伟大理想彼得二世 (南斯拉夫)德意志帝國保加利亞王國保罗一世 (希腊)俄國臨時政府俄罗斯帝国儒略曆公历克里特克里斯蒂安九世王太后... 扩展索引 (33 更多) »

  2. 1920年希臘
  3. 19世紀希臘人
  4. 东正教君主
  5. 丹麥王爵
  6. 丹麦裔希腊人
  7. 动物袭击身亡者
  8. 希腊国王
  9. 希腊正教徒
  10. 希腊王子
  11. 德国裔希腊人
  12. 死于败血症的人

埃列娜

希臘與丹麥公主埃列娜(希臘語:Πριγκίπισσα Ελένη της Ελλάδας και Δανίας,英語:Princess Helen of Greece and Denmark,),腓特烈皇后的外孙女,希臘國王康斯坦丁一世與普魯士公主索菲的长女。她嫁给了卡罗尔二世(1893-1953),育有羅馬尼亞国王米哈伊一世。终年86岁。她的两个哥哥是乔治二世和亚历山大。弟弟是保罗一世。另有兩妹克羅地亞王后及希臘與丹麥公主爱卡特琳妮。.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埃列娜

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

埃莱夫塞里奥斯·基里亚科斯·韦尼泽洛斯(希腊语:Ελευθέριος Βενιζέλος,1864年8月23日希腊 - 1936年3月18日法国巴黎),希腊现代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曾七次出任希臘王國首相。 V V V Category:克里特 V.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

卡尔·腓特烈 (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大公)

卡尔·弗里德里希(Karl Friedrich,),德意志邦国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的大公,1828年至1853年在位。.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卡尔·腓特烈 (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大公)

古斯塔夫六世·阿道夫

古斯塔夫六世·阿道夫(,英文:Gustaf VI Adolf),全名:奥斯卡·弗雷德里克·威廉·奥拉夫·古斯塔夫·阿道夫(Oskar Fredrik Wilhelm Olaf Gustav Adolf),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五世的长子,一出生就授予斯科訥公爵。从母系来看他又是瓦萨王朝古斯塔夫四世的后裔。1950年10月29日即位。 1905年6月15日他与表妹康诺的玛格丽特公主结婚。玛格丽特公主是英国康诺和斯特拉森公爵阿瑟親王之女。 他第二次和路易丝·蒙巴頓(Louise Mountbatten)女士在1923年11月3日结婚,但這段婚姻並未帶來子女。他的皇位由孫兒卡爾十六世繼承,卡爾是西博滕公爵的兒子。 古斯塔夫六世·阿道夫也是一名業餘的考古學家,並在1953年獲英國國家學術院(British Academy)選為名譽會員。.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古斯塔夫六世·阿道夫

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

同盟国(Mittelmächte;Központi hatalmak;İttifak Devletleri;Централни сили,意思是中央国)由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及保加利亚王国组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协约国对敌。.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

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η;Constantinopolis;قسطنطینیه;现代İstanbul)又譯康斯坦丁堡,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舊名,現在則指伊斯坦堡金角湾與马尔马拉海之間的地區。它曾经是羅馬帝国、拜占庭帝国、拉丁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為新羅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但该城普遍被以建立者之名称作君士坦丁堡。在公元12世纪时Rosenberg, Matt.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君士坦丁堡

塞萨洛尼基

塞萨洛尼基(希腊语:Θεσσαλονίκη),又譯作薩洛尼卡、塞萨洛尼卡、薩羅尼加,舊譯作帖撒罗尼迦或忒萨洛尼卡(按古希臘語發音),是希腊第二大城市,也是希腊北部最大城市,希腊中马其顿大区和塞萨洛尼基州的首府。根据2001年官方人口统计,塞萨洛尼卡大都会地区总人口有1,057,825人。 塞萨洛尼基是希腊第二大经济、文化中心,以及东南欧主要的交通枢纽。它的商港对于希腊和东南欧腹地都非常重要。该市拥有2所国立大学,学生人数居希腊首位。作为文化中心,它以拥有大量的拜占庭建筑杰作以及一些重要的奥斯曼帝国、犹太人建筑而知名。该市以每年9月初在此举行的国际贸易博览会知名,希腊总理每年會在此发布下一年政府的计划。塞萨洛尼基还以东南欧最重要的文化活动——塞萨洛尼基国际电影节而知名,吸引了许多国际名人。.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塞萨洛尼基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在1801年1月1日成立,由大不列颠王国(在1707年由苏格兰王国与英格兰王国组成)与爱尔兰王国组成。联合王国随着1922年12月6日《英爱条约》的签订与爱尔兰自由邦成立而结束,但英国在1927年才正式改號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奥尔嘉·康斯坦丁诺芙娜

奥尔嘉·康斯坦丁诺芙娜 (Grand Duchess Olga Constantinovna of Russia,p),后来称希腊奥尔加王后(Βασίλισσα Όλγα των Ελλήνων)(),是俄罗斯帝国女大公,希腊王后,国王乔治一世的妻子。1920年末,则短暂的摄政。 她是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孙女,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大公与妻子萨克森-阿尔滕堡的亚历山德拉公主的长女。1867年,与表兄、希腊国王乔治一世结婚。有五子三女。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是她的孙子。 Category:希腊王后 Category:俄罗斯帝国女大公 Category:欧洲女性摄政者 Category:聖彼得堡人.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奥尔嘉·康斯坦丁诺芙娜

奥尔嘉·康斯坦丁诺芙娜 (希腊王后)

#重定向 奥尔嘉·康斯坦丁诺芙娜.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奥尔嘉·康斯坦丁诺芙娜 (希腊王后)

奥尔登堡王朝

奥尔登堡王朝是德国北部的一个贵族家族,它起源于奥斯纳布吕克北部的地区,1100年在文献上首次提到埃基尔玛一世(Egilmar I.),他是第一名已知的该家族的人物,一般被看作该家族的创始人。 奥尔登堡王朝名称来源于一个1108年首次在文献中提到的、位于洪特河畔的城堡(奥尔登堡),从12世纪中开始奥尔登堡王朝的伯爵使用这座城堡作为其驻地。1448年奥尔登堡伯爵迪特里希·冯·奥尔登堡(Dietrich von Oldenburg)的长子克里斯蒂安一世当选为丹麦国王,使得该家族的地位大增。克里斯蒂安一世的弟弟格哈特四世则继承了奥尔登堡伯爵的头衔,但是这个旁支于1667年因安东·君特伯爵(Anton Günther)无子灭绝。但是安东·君特有一私生子,他建立了阿尔登堡-本蒂克家族(Haus Aldenburg-Bentick)。奥尔登堡王朝的丹麦国王分支中则分出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戈托普王朝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宗德堡王朝。 宗德堡一支又分为许多分支,其中奥古斯滕堡分支于1931年灭绝。而比较新的格吕克斯堡分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宗德堡-格吕克斯堡王朝则于1863年通过克里斯蒂安九世登上了丹麦王位。克里斯蒂安九世的儿子乔治一世成为希腊国王,其子孙一直统治到1967年。克里斯蒂安九世的孙子哈康七世于1905年成为挪威国王,今天的挪威王室依然是奥尔登堡王朝的。英国王储查理斯王子的父亲是一名希腊王子,因此从理论上来说他也是奥尔登堡王朝的人,但是假如他或者他的子孙继承英国王位的话他们决定保持溫莎王朝的称呼。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戈托普王朝则于此前就已经通过彼得三世登上了俄罗斯的王位。彼得三世的后代一直到1918年以罗曼诺夫-荷尔斯泰因-戈托普王朝为其王朝的名称。 1751年戈托普王朝的一个儿子阿道夫·腓特烈登上了瑞典王位,成为至1809年占有瑞典王位的王朝。这个王朝于1878年灭绝。1773年阿道夫·腓特烈的一个兄弟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获得了奥尔登堡伯爵领地,并于1776年被提升为公爵。他的后代于1815年成为奥尔登堡的大公,并在当地统治至1918年。 今天奥尔登堡王朝最显著的人物中包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和西班牙的王后苏菲亚(Queen Sofía of Spain)。.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奥尔登堡王朝

奥匈帝国

奧匈帝國(Österreich-Ungarn;Ausztria-Magyarország)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立宪制二元君主国,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组成,其建立源於1867年奧匈折衷方案,1918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而灭亡。奥匈帝国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奥匈双方在法定意义上是平等的,两国在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鑄幣等领域分别享有自主權,外交和國防事务統一由帝國的中央政府處理。奥匈帝国是当时世界列强之一,国土地跨东欧、中欧和南欧,面积为欧洲次于俄国的第二大国,人口总数居欧洲第三,次于俄国和德国。 1908年,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地区,为帝国存续期间少有的领土扩张,酿成波斯尼亚危机",间接为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埋下祸根。事件中,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黑手黨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和德国同属同盟国一方,于1918年战败而解体,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和匈牙利王国成为奥匈帝国的法理继承国,而在奥匈帝国故土上建立起来的独立民族国家还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和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等;亦有部分领土被波兰第二共和国和罗马尼亚王国继承。 奧匈帝國是多民族国家,其內政事务常需要由其国土范围内12个民族代表共同商議决定。其存续期间欧洲民族主義思潮盛行,各地民族独立思想已趨至成熟,国内民族起事和民族纠纷不断,民族问题严重,由之产生的语言分歧也使得战时军队指挥效率低下。雖然奧匈帝國在民族問題上舉步維艱,但在它所存在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实现了近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奥匈帝国保有世界规模第四大的机械制造业体系,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其家用电器、电力工业设备及发电厂发电装置的制造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三,次于美国和德国。.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奥匈帝国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奥斯曼帝国

威廉一世 (德国)

威廉一世(Wilhelm I,),全名威廉·腓特烈·路德维希(Wilhelm Friedrich Ludwig),普鲁士国王(1861年1月2日—1888年3月9日),1871年1月18日就任德意志帝国第一任皇帝。他死後,因為德意志統一的偉大成就,被其孫威廉二世尊為大帝,號稱「威廉大帝」。.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威廉一世 (德国)

威廉二世 (德国)

弗里德里希·威廉·维克托·艾伯特·冯·普鲁士(Friedrich Wilhelm Viktor Albert von Preußen,),史称威廉二世(Wilhelm II),末代德意志皇帝和普鲁士国王,1888年-1918年在位。.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威廉二世 (德国)

安卡拉

安卡拉(Ankara),曾有媒體簡稱土京,是土耳其共和国的首都,位於小亞細亞安那托利亞高原的中北部,人口約500萬,也是土耳其全国仅次于伊斯坦堡的第二大城市。.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安卡拉

安那托利亞

安那托利亞(Anadolu;希腊语:ανατολή;阿拉米语:ܐܢܛܘܠܝܐ;亚美尼亚语:Անատոլիա),又名小亞細亞(Küçük Asya;Asia Minor),是亞洲西南部的一個半島,位於黑海和地中海之間。 現時安那托利亞的全境屬於土耳其的控制下,也是土耳其大部分的領土疆域。但爭取獨立的庫爾德斯坦宣稱擁有該半島的部份主權。.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安那托利亞

尼古拉奥斯

尼古拉王子GCVO(Νικόλαος,Nikolaos,),是希腊国王乔治一世与奥尔嘉·康斯坦丁诺芙娜王后的第三子。擅长艺术。.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尼古拉奥斯

尼古拉一世 (俄国)

尼古拉一世·巴甫洛维奇(Николай I Павлович,1)(),是俄罗斯帝国皇帝(1825年—1855年在位)。保羅一世第三子。其兄亚历山大一世死后无男嗣,次兄康斯坦丁大公放弃皇位继承权,因此被立为俄国皇帝。在尼古拉一世統治時期,農奴獲得了從事商業,和從一個地主的屬地遷徙到另一個地主屬地的自由。農奴比例降到了35%。到了亞歷山大二世時期,因為農奴制已經不再適應社會的發展,於是在1861年被徹底廢除。.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尼古拉一世 (俄国)

尼古拉二世 (俄罗斯)

尼可拉·亚历山德罗维奇·羅曼諾夫即尼可拉二世(Николай II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儒略曆1868年5月6日-1918年7月4日),俄罗斯帝国末代沙皇和芬蘭大公,在位时间1894年—1917年。.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尼古拉二世 (俄罗斯)

巴尔干半岛

巴爾幹半島(Balkans)是一個地緣政治和文化上的名詞,用以描述歐洲的東南隅位於亞得里亞海和黑海之間的陸地,詳細的範圍依照定義不同有許多種說法。該地約有55萬平方公里和近5500萬人口。在古希臘時代,巴爾幹半島被稱為半島。該地區的名稱來自于一條通過保加利亞中心到東塞爾維亞的巴爾幹山脈。 巴爾幹地區向來存在諸多矛盾,其中既有宗教矛盾,也有領土爭端。由于半島的地緣政治重要性,由此而來的列強干涉致使這一地區的矛盾頻繁被放大為戰爭,因此又有歐洲火药庫之稱。不過近年巴爾幹半島(南斯拉夫內戰後至今)已實現停火與和平,只是偶然間在領土主權上有些糾紛,例如科索沃主權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觸發點之一——薩拉熱窩事件亦是發生在巴爾幹半島上。 目前,巴尔干半岛共有11个国家,共有面积大约是47.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巴尔干半岛

巴尔干战争

巴尔干战争指的是1912年到1913年期間在南歐巴尔干半岛上前後發生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和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2年10月-1913年5月)的對戰雙方是巴尔干同盟諸国(希臘、保加利亞、黑山、塞爾維亞)與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結果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戰敗,其在巴尔干半岛上的土地除伊斯坦堡附近的一小塊之外,全部割讓給同盟四國,同時阿爾巴尼亞獨立。其后由于戰後利益分配上的問題,又很快爆發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3年6月-8月),這次的交戰雙方分別是希臘、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土耳其和保加利亞。結果保加利亞戰敗,簽訂布加勒斯特條約,保加利亞割讓了大片土地。.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巴尔干战争

巴黎和会 (1919年)

巴黎和会,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会议。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1919年1月,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了解決戰爭所造成的問題,以及奠定戰後的和平,於是召开巴黎和会。這個和會因為戰敗國和中立國均未獲邀請參加,所以這是勝利國舉行的和會,而勝利國又有大小之分別,它又是個大國操縱的和會。分別由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大衛·勞萊·喬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主導了和会的進行。 和会上签订了处置战败国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一次大戰後由美國、英國、法國等主要戰勝國主導的國際政治格局。会议通過領土分配及賠款等措施重塑現實政治格局,遏制德國等戰敗國及苏维埃俄国等共產國家,但與此同時通過筹组一个国际联盟来企圖建立理想的國際外交規範。 参加巴黎和会的各国代表有1000多人,其中全权代表70人。和會及後續的活動先後完成對各戰敗國的和約,其中對德和約的凡爾賽條約是最為重要的条约,對日後的國際關係有著深遠影响。.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巴黎和会 (1919年)

巴斯勳章

最尊贵的巴斯勋章(The Most Honourable Order of the Bath,旧称最尊贵的巴斯军事勋章),由乔治一世在1725年5月18日设立。巴斯一名来自于中世纪时代,册封骑士的其中一种仪式 - 沐浴,象征着净化。以这种方式册封的骑士称为“沐浴骑士”,音译为“巴斯骑士”。乔治一世为这些骑士设立了巴斯骑士团,但他本人并非巴斯骑士,因为巴斯骑士此前并非骑士团,管理依据一系列的规定进行,在巴斯骑士出现空缺时会选择人选替补。 巴斯勋章分为三等:.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巴斯勳章

希土战争 (1919年-1922年)

1919年至1922年的希土战争(或称第二次希土战争),指的是在1919年到1922年期间爆发在希腊王国和土耳其國民運動间的战争。战争的起因是希腊对小亚细亚地区的领土要求。在这次战争中,协约国一方支持希腊。最后战争双方达成洛桑条约,列强承认新生的土耳其共和国的主权独立及土耳其在东色雷斯和小亚细亚的主权。 Category:希腊-土耳其战争 Category:鄂圖曼帝國戰爭 Category:希腊王国战争 Category:1910年代欧洲 Category:1920年代欧洲 Category:20世纪欧洲战争 Category:1919年冲突 Category:1920年冲突 Category:1921年冲突 Category:1922年冲突.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希土战争 (1919年-1922年)

希臘王國

希臘王國(Βασίλειον της Ελλάδος),是希臘脫離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後,在俄、英、法三國主導下,於1832年召開的倫敦會議中所建立,目的是取代原先的希臘第一共和國。並於隨後簽訂的《君士坦丁堡條約》中獲得承認。1924年,君主制一度被廢,改為第二共和;隨後又於1935年恢復。1941年,轴心国占领了希腊并扶植了傀儡政权希腊国。1944年,希腊王国复辟。1967年,希腊军方发动政变建立右翼政权。广义上,直至1974年軍政府垮台、希臘第三共和國成立,希臘王國才正式結束。.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希臘王國

希臘正教會

希臘正教會(Ελληνορθόδοξη Εκκλησία,Greek Orthodox Church)是東羅馬帝國國家教會分裂後,東羅馬正教會的幾個教會統稱,其神學根植於早期教父以及拜占庭文化,禮拜儀式使用通用希臘語。與普世牧首共融。其起源於近東的早期基督教以及拜占庭帝國,当代東正教修道活动最重要的中心為在埃及西奈半島的聖凱瑟琳修道院和以及馬其頓的阿索斯山。 東西教會大分裂時與羅馬天主教會各分東西,並斯拉夫正教會等正教會共融成為東正教會。.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希臘正教會

希腊君主列表

以下为希腊君主列表,包括希腊作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君主。只有奥托一世被正式称作“希腊国王”(Βασιλεύς τῆς Ἑλλάδος);自其继承人乔治一世始,此后的君主都被称为“希腊人的国王”(Βασιλεύς τῶν Ἑλλήνων)。 维特尔斯巴赫王朝于1832年至1862年拥有希腊国王头衔;此后这一头衔传予格吕克斯堡王朝。 1973年希腊军政府组织的全民投票废除了君主制,建立共和国。民主政治重新建立后,废除君主制的决定在1974年的公投中得到再次确认。在希腊第二共和国期间(1924–1935)君主制亦被暂时废止。.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希腊君主列表

希腊议会

希腊议会(Βουλή των Ελλήνων)是希臘共和國的立法機關,屬一院制。有300席,每四年舉行改選。.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希腊议会

三國協約

三國協約(;)是指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在1907年簽訂的互相諒解和互相支持的協議。「」同時是英文和法文詞語,意為三倍,而「」則是法文詞彙,意指諒解。 1904年的《摯誠協定》及1907年的《英俄条约》簽訂後,英法、英俄的各種糾紛已經平息。這兩個協約,加上法俄同盟便促使三國家走在一起。此外,他們皆因為德國在歐洲的影響力不斷上升而警醒。因此,他們便結盟,名為「三國協約」。  .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三國協約

乔治二世 (希腊)

Category:希臘王室 Category:希腊君主 Category:格呂克斯堡王朝 Category:嘉德騎士 Category:廢君 Category:杰出服务勋章得主 Category:希腊反共主义者.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乔治二世 (希腊)

乔治五世

乔治五世(George V,),全名乔治·弗雷德里克·厄内斯特·阿尔伯特(George Frederick Ernest Albert),爱德华七世和亚历山德拉皇后的次子。英国国王及印度皇帝,溫莎王朝的開創者。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表弟、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表哥。曾兼任德國元帥,现時在位的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祖父。乔治五世在位期間見證1922年英帝國達到最大版圖,領土是全球土地面積的22.6%,人口達到全球五分之一(4.58億人)。.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乔治五世

乔治王子 (希腊)

乔治王子 (希腊)(Γεώργιος της Ελλάδας;),是希腊人国王乔治一世的次子,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索恩德堡-格吕克斯堡王朝的成员,1898年至1906年任克里特高级专员。.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乔治王子 (希腊)

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皇后 (尼古拉一世)

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罗曼诺娃皇后(Императрица Александра Фёдоровна Романова,),原名腓特烈卡·路易丝·夏洛特·威廉明娜(Friederike Luise Charlotte Wilhelmine),是普鲁士王国霍亨索伦王朝的公主,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与王后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的路易丝的长女,后来成为俄罗斯帝国罗曼诺夫皇朝的皇后,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一世之妻、亚历山大二世之母。 Category:德国君主女儿 Category:普鲁士公主 Category:俄国皇后 Category:柏林人 Category:玛丽亚·路易莎皇后勋章得主.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皇后 (尼古拉一世)

亞歷山大一世 (南斯拉夫)

亚历山大一世·卡拉喬爾杰維奇(Александар I Карађорђевић,)是南斯拉夫王國的首任国王(1921年—1934年在位)。.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亞歷山大一世 (南斯拉夫)

康斯坦丁一世 (希腊)

希腊人国王君士坦丁一世(希腊文:Κωνσταντίνος A', Βασιλεύς των Ελλήνων,拉丁文转写:Konstantínos A', Vasileús ton Ellínon,),1913年至1917年、1920年至1922年在位。.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康斯坦丁一世 (希腊)

康斯坦丁二世 (希腊)

康斯坦丁二世(Κωνσταντῖνος Βʹ ,),為希臘的末代國王。他在1964年即位,稱希臘國王康斯坦丁二世陛下(Κωνσταντῖνος Βʹ, Βασιλεὺς τῶν Ἑλλήνων),1973年6月1日遜位,次年公投後承認希臘第三共和國的成立。.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康斯坦丁二世 (希腊)

伊兹密尔

伊茲密爾(İzmir;Σμύρνη),舊稱士麥拿或士每拿(Smyrna),位於愛琴海伊茲密爾灣東南角,為土耳其第三大城市、第二大港口。伊茲密爾為伊茲密爾省首府,全市共分9區。據2007年統計,人口為310萬。.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伊兹密尔

伟大理想

伟大理想(Μεγάλη Ιδέα,恢复拜占庭的榮光,又稱大希臘主義伍德豪斯、(1997)p.220.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伟大理想

彼得二世 (南斯拉夫)

彼得二世·卡拉喬爾傑(Peter II Karađorđević,西里爾字母:Петар II Карађорђевић,),為南斯拉夫王國卡拉乔尔杰维奇王朝末代君主。.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彼得二世 (南斯拉夫)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玛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国号。 德意志帝国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佔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兼任德國皇帝和首相,實行君主立憲制,設立上議院和下議院。帝國共經歷了三個皇帝,分別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間十分信任俾斯麥,幾乎所有政務都由首相俾斯麥處理,因此又稱為「俾斯麥時代」。俾斯麥時代在位期間,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國一報普法戰爭之仇,他建立了同盟體系,與俄奧兩國結盟,孤立法國。他的對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與列國發生衝突,但內政卻一敗塗地,文化鬥爭與反社會主義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後,由腓特烈三世繼任,但他僅在任99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間,一手摧毀了俾斯麥體系,積極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軍船艦,並帶領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德國腹背受敵,加上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導致美國參戰,最終導致帝國覆亡。戰敗後的德國建立了共和政體,稱為威瑪共和國。.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德意志帝國

保加利亞王國

保加利亞王國(Царство България / Tsarstvo Bulgaria),亦称保加利亚第三帝国,是於1878年2月19日到1946年9月期間存在於巴尔干半岛上的一个君主制國家。.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保加利亞王國

保罗一世 (希腊)

保罗一世(希腊文:Παύλος Α΄, Βασιλεύς των Ελλήνων,拉丁文转写:Paúlos A', Vasileús ton Ellínon,),1947年至1964年任希腊国王。.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保罗一世 (希腊)

俄國臨時政府

俄国临时政府(Вре́менное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1917年3月15日─11月7日)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后,在彼德格勒成立的政府,這個政權建立的國家正式名称为俄羅斯共和國,這個政权存在只有7個多月便在十月革命中被布尔什维克消滅了。 1917年,二月革命发生,沙俄政府崩溃。原属政府的杜马与彼得格勒苏维埃争夺政府领导权。双方最后和解,决定成立一个临时政府,并让它主持俄国立宪会议的选举。3月15日,沙皇尼古拉二世逊位,其弟米哈伊尔大公拒绝接受王位,王朝正式灭亡。临时政府接管俄罗斯,成為俄國土地上唯一的合法政權。但是由于苏维埃渐渐壮大,列宁開始号召“一切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虽然苏维埃當初只是俄國政府下的一個政黨,但是後來他們漸漸掌控俄國的军队、工厂和铁路,又獲得了工人們的支持,最後以武装推翻俄國政府。.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俄國臨時政府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俄罗斯帝国

儒略曆

儒略曆,是格里曆的前身,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儒略·凱撒采纳埃及亚历山大的希腊数学家兼天文学家计算的历法,在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执行,取代旧罗马历历法的历法。一年设12个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闰,平年365日,閏年於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平均長度為365.25日。由于累積误差隨着時間越來越大,1582年后由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改良,变为格里历,即沿用至今的公历。但大英帝國、北美十三州等直到1752年才從儒略曆改用格里历。現今儒略曆只有蘇格蘭昔德蘭群島之富拉島、阿索斯神权共和国和一些北非的柏柏尔人使用。.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儒略曆

公历

#重定向 格里曆.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公历

克里特

克里特岛(Kriti;)就是聖經中所記載的革哩底,位于地中海北部,是希臘的第一大岛,总面积8,300平方公里。行政上属于克里特大区,是地中海第五大島,東西長約 244 公里,最寬處約 56 公里,中部為高山,最高峰海拔為 2740 公尺,南部山勢陡峻,特別是西南部,全為峭壁,難以開闢公路,北部較平緩,居民多集中北岸。島上氣候宜人,古時林木茂盛,農產豐富,人民善於航海和貿易,據荷馬的史詩所記說,「在深紅葡萄酒色的海中,是一片美麗,富庶的土地,四面環水,島上的人多得數不清,城市有九十個」。地處於埃及、希臘、意大利及腓尼基之間,就成為戰略要衝和貿易重鎮。.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克里特

克里斯蒂安九世

克里斯蒂安九世(Christian IX.,),丹麦国王(1863年—1906年在位)。.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克里斯蒂安九世

王太后

王太后,是王、親王、國王之母的封號。最早在中國戰國時期就有王太后出現,是世界上最早的太后。.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王太后

玛丽公主 (哈伍德伯爵夫人)

玛丽长公主(英语:Mary, Princess Royal and Countess of Harewood,),全名维多利亚·亚历山德拉·爱丽丝·玛丽(英语:Victoria Alexandra Alice Mary),是乔治五世和玛丽王后的第三个孩子,也是他们唯一的女儿。.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玛丽公主 (哈伍德伯爵夫人)

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

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图尔克(Mustafa Kemal Atatürk,)是土耳其的軍官、改革家、作家和領導人,土耳其共和國第一任總統、總理及國民議會議長 ,被譽為現代土耳其的肇建者。生于萨洛尼卡(今希腊境内),木商家庭出身。1934年11月24日,土耳其國會向凱末爾賜予「Atatürk」一姓,在土耳其语「Ata」就是父親,「Atatürk」(阿塔图尔克)就是“土耳其人之父”之意。中文学术界在论述时习惯上仍称为凯末尔 。 凱末爾最為人所知是他在一戰傑出的軍事能力,同時伴隨著奧斯曼帝國的崩解,他帶領土耳其國民運動並成功在安卡拉建立獨立政府,他打敗當時協約國所帶領的同盟軍隊,並以傑出的優越能力解放了國家並建立了現今的土耳其共和國,在他就任土耳其領導人的時候,凱末爾進行一連串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變革,啟蒙土耳其並讓土耳其成為現代化和世俗主義的國家,凱末爾帶領土耳其現代化的作為被稱為凱末爾主義,其中也包括減少伊斯蘭教對政治及教育的影響。.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纳伊条约

纳伊条约(Traité de Neuilly)指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于1919年11月27日,协约国同保加利亚王国之间签订的一份条约。条约的签署地是在法国首都巴黎近郊的城市塞纳河畔纳伊。.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纳伊条约

维多利亚 (英国君主)

维多利亚女王(,全名为亚历山德丽娜·维多利亚,;),1837年6月22日即位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1876年5月1日开始成为印度女皇,是第一位兼任印度皇帝的英国女王。 维多利亚是肯特与斯特拉森公爵愛德華親王之女。爱德华与其父乔治三世同時在1820年去世,维多利亚在母亲萨克森-科堡-薩爾費爾德公主维多利亞的严格监督下成长。因为父亲三个长兄都未留下合法子嗣就去世了,時年18岁的维多利亚於是在1837年继承王位。 雖然当时英国已建立了君主政权相对较小的君主立宪制,而维多利亚被奉为国家象征,但是她试图私下影响政府政策及官员任命等政務。 维多利亚在1840年与表弟萨克森-科堡与哥达的阿尔伯特王夫结婚。他们的女儿、孙子散布在欧洲皇室,使维多利亚得到了“欧洲祖母”的外号。阿爾伯特在1861年去世后,维多利亚开始了隐居。因此,共和主义暂时得势,但是,在维多利亚在位后期,她重新出现在公众场合。维多利亚的50、60登基大典都比较隆重。 维多利亚在位时间长达63年7个月,是在位第二長的英国君主,也是世界上在位第二長的女性君主,這一時期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这是英国一个工业、文化、政治、科学与军事都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的时期,亦伴随着大英帝国的大幅扩张。维多利亚是汉诺威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她的儿子、皇位继承人爱德华七世属于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维多利亚 (英国君主)

维多利亚公主 (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

薩克森-科堡-薩爾費爾德的維多利亞郡主(),本名玛丽·路易丝·维多利叶,肯特公爵夫人,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母親。.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维多利亚公主 (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

维多利亚长公主

#重定向 維多利亞長公主.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维多利亚长公主

爱卡特琳妮

希臘與丹麥公主凯瑟琳或凯瑟琳·布兰德汉女士(希臘語:Πριγκίπισσα Αικατερίνη της Ελλάδας και Δανίας,英語:Princess Katherine of Greece and Denmark,),腓特烈皇后的外孙女,希臘國王康斯坦丁一世與普魯士公主索菲的幼女。她嫁给了英国人理查德·坎贝尔·布兰德拉姆(1911-1994),有一个儿子理查德·保尔·安德鲁·布兰德拉姆。.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爱卡特琳妮

爱琴海诸岛

此乃爱琴海中岛屿列表。.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爱琴海诸岛

菲利普·诺埃尔-贝克

菲利普约翰·诺尔 - 贝克,诺埃尔 - 贝克男爵(Philip Noel-Baker, Baron Noel-Baker,)英国政治家、外交家、学者、杰出的业余运动员,以解决战争,纠纷化解双方武装而闻名。他代表英国参加了1920年安特卫普夏季奥运会赢得奥运银牌,1959年又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位集诺贝尔奖和奥运奖牌于一身的人。 他在1927年至1931年期间成为英国工党的国会议员,在1936年至1970年期间多次担任部长级职务和内阁成员等要职。他于1977年被册封为终身贵族。.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菲利普·诺埃尔-贝克

路易丝公主 (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

路易斯公主,全名路易丝·保莉妮·莎洛特·弗里德里克·奥古斯特(Luise Pauline Charlotte Friederike Auguste,),是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公爵奥古斯塔斯及其第一任夫人路易丝·莎洛特的独女。路易斯公主嫁给了远房堂叔萨克森-科堡-哥达公爵恩斯特一世,生有两子,长子恩斯特二世,次子即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 阿尔伯特亲王,她也是维多利亚长公主、爱德华七世 、爱丽丝公主、海伦公主、露易丝公主、阿瑟王子和利奥波德王子、比阿特丽斯公主的祖母 Category:德國公主.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路易丝公主 (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

阿尔伯特亲王

阿尔伯特亲王 (Albert, Prince Consort,),全名弗朗西斯·阿尔伯特·奥古斯都·查尔斯·埃曼纽尔,最初被称为萨克森-科堡-哥达的阿尔伯特王子,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表弟和丈夫。与女王成婚后,长期被称为“阿尔伯特亲王殿下”(HRH Prince Albert),1857年女王钦赐王夫(Prince Consort)称号,也是英國歷史上唯一獲封王夫位號的君主配偶。 阿尔伯特的出生地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公国与欧洲诸多王室有姻亲关系。在其20岁时,与表姐维多利亚成婚,婚后育有九个孩子。最初,阿尔伯特深受限制,其身份仅是女王的配偶,而没有其他相应的权力或职责。随着时间推移,他吸取了诸多民众诉求,例如实行教育改革、全球范围内推行废奴运动、管理宗室事务和女王办公室等並积极参与1851年世界博览会的筹办。在政治上,尽管他反对帕默斯顿勋爵在外交大臣任内所奉行的政策,但他还是说服了女王在与议会交往时不带有党派倾向性,这一点促進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阿尔伯特于1861年去世,得年42岁。他的英年早逝使女王在余生陷入深深的悼念。1901年,他和维多利亚的长子爱德华七世即位,成为首位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的君主。.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阿尔伯特亲王

阿瑟王子 (康诺特和斯特拉森公爵)

康诺特和斯特拉森公爵阿瑟亲王(The Prince Arthur, Duke of Connaught and Strathearn)全名阿瑟·威廉·帕特里克·阿尔伯特(Arthur William Patrick Albert,),英國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的第七个孩子及第三個兒子,曾經擔任多種軍事職務及加拿大總督(1911年至1916年)。于1874年被授于康诺特和斯特拉森公爵和苏萨克斯伯爵(Earl of Sussex)。1942年,91岁的阿瑟去世;继承人是孙子阿莱斯泰尔。 上海康定路曾經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定名为康脑脱路,就是以其命名。香港香港島西環和中環的-干-諾道中和--諾道西亦是以其命名。.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阿瑟王子 (康诺特和斯特拉森公爵)

薩利克法

薩利克法(英語:Salic law; 拉丁语:lex Salica),是中世紀以來西欧通行的法典。.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薩利克法

腓特烈·威廉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索恩德堡-格吕克斯堡公爵)

腓特烈·威廉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索恩德堡-格吕克斯堡公爵)(Vilhelm af Slesvig-Holsten-Sønderborg-Glücksborg,Frederik Vilhelm Poul Leopold,),丹麦格吕克斯堡王朝的一位祖先。克里斯蒂安三世之子约翰二世的后人。.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腓特烈·威廉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索恩德堡-格吕克斯堡公爵)

腓特烈·威廉三世

腓特烈·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III,),或译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霍亨索伦王朝的普鲁士国王(1797年11月16日—1840年6月7日在位)和布蘭登堡的選帝侯。 他还创作了军乐《普鲁士检阅进行曲》(Preußischer Präsentiermarsch)。.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腓特烈·威廉三世

腓特烈三世 (德国)

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德意志皇帝及普鲁士国王,1888年在位九十九日,是年亦称“三帝之年”。腓特烈原名腓特烈·威廉·尼克劳斯·卡尔(Friedrich Wilhelm Nikolaus Karl),亦称“弗里茨”(Fritz)MacDonogh, p.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腓特烈三世 (德国)

色佛尔条约

色佛爾條約(Traité de Sèvres)是協約國與奧斯曼帝國在1920年8月10日簽訂的一項條約,屬於1919年巴黎和會系列條約的一部份。內容主要為削弱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及國力,防止它再發動對外擴張的戰爭。 該條約被普遍認為是側重協約國(尤其是英國、希臘和亞美尼亞等國)的利益,而對奧斯曼帝國和土耳其人十分苛刻。由凱末爾率領的土耳其民族主義者對條約作出了否定,並與依據條約佔領小亞細亞的亞美尼亞、希臘和法國軍隊戰鬥,是為土耳其獨立戰爭。 土耳其民族主義者最後戰勝,成立土耳其共和國,取代奧斯曼帝國政權,並與協約國簽訂《洛桑條約》。因此色佛爾條約成為巴黎和會各條約中唯一爾後被完全取代的條約。.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色佛尔条约

色雷斯

色雷斯(希腊语:Θρκη,保加利亚语:Тракия,土耳其語:Trakya)是东欧的历史学和地理学上的概念。今天的色雷斯包括了保加利亚南部(北色雷斯)、希腊北部(西色雷斯)和土耳其的欧洲部分(东色雷斯)。色雷斯濒临三个海,分别是黑海、爱琴海和马尔马拉海。在土耳其,它也被称为鲁米利亞(Rumeli)。 希腊北部西色雷斯为希腊东马其顿和色雷斯大区的一部分,称色雷斯地区,辖埃夫罗斯州、克桑西州、罗多彼州。 东色雷斯面积24,476km²,西色雷斯面积8,578km²,北色雷斯面积42,155km²。 历史上色雷斯的边界经常发生变化。古色雷斯(即古色雷斯人居住的地域)包括了现在的保加利亚、土耳其的欧洲部分、希腊东北部、塞尔维亚东北部的一部分以及马其顿共和国的东部,北至多瑙河,南濒爱琴海,东至黑海与马尔马拉海,西达瓦达河和大摩拉瓦河。而作为罗马行省的色雷斯面积则相对较小,北部边界退至了巴尔干山脉,西部边界则位于美斯塔河。.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色雷斯

雅典

雅典(Αθήνα,,;Άθῆναι|Athēnai)是希腊首都,也是希腊最大的城市。雅典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三面环山,一面傍海,西南距爱琴海法利龙湾8公里,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基菲索斯河和伊利索斯河穿城而过。市内多小山。 雅典是世界上最老的城市之一,有记载的历史就长达3000多年。现在雅典是欧洲第八大城市。雅典是希腊经济、财政、工业、政治和文化中心。雅典也是欧盟商业中心之一。市区人口330万,加上郊区人口共有380万人口。城市的面积为39平方公里,加上郊区为412平方公里。 古雅典是一个强大的城邦,是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希腊是西方哲学的搖籃,是柏拉图学院和亚里士多德的讲学场所的所在地。苏格拉底、希罗多德、伯里克利、索福克勒斯、阿里斯托芬、欧里庇得斯、埃斯库罗斯和其他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都在雅典诞生或居住过南方网, - 于2007年7月2日查阅,雅典也因此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和民主的起源地。公元前5世纪和4世纪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成就对欧洲及世界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雅典至今仍保留了很多历史遗迹和大量的艺术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是西方文化的象征。 雅典是現代奥运会起源的地方。1896年曾举办过第一届夏季奥运会。2004年,第二十八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雅典举行。CNN,,发表日期1997年9月5日,于2007年7月3日查阅.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雅典

雅典都主教座堂

#重定向 雅典大都會主教座堂.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雅典都主教座堂

枫丹白露

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是法国巴黎大都会地区内的一个市镇,位于巴黎市中心东南偏南55公里(34.5英里)处。枫丹白露属于塞纳-马恩省的枫丹白露区,该区下属87个市镇,枫丹白露是区府所在地。枫丹白露是法兰西岛最大的市镇,也是该地区仅有的比巴黎市还大的市镇。 枫丹白露与毗邻的4个市镇组成了拥有36,713名居民的市区,是巴黎的卫星城之一。 枫丹白露有不少吸引人的去处。枫丹白露森林因面积大和景色优美而著名,是巴黎人喜爱的周末度假地。历史悠久的枫丹白露宫,世界最顶尖的商业学院之一——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ESIGETEL工程师大学校等均坐落在此。 Fontainebleau一词意为“美丽的泉水”。枫丹白露的居民被称为“Bellifontains”。.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枫丹白露

恩斯特一世 (萨克森-科堡-哥达)

恩斯特一世(,;)是最後一任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公爵,亦是首任萨克森-科堡-哥达公爵。他是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公爵弗朗茨的长子,其弟利奥波德一世是比利时首任国王。1806年继承父亲弗朗茨为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公爵,但该公国被拿破仑占领。但恩斯特也是普鲁士将军。1807年签订提尔西特和约后,恩斯特才得以统治该公国。1813-1814年他指挥萨克森第5军,攻克美因兹,又参加1815年的战役,在维也纳会议上,他得到利希滕贝格公国的领地。1834年他将这一领地售予普鲁士王国。他是阿尔伯特亲王(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夫婿)和恩斯特二世的父亲,死后爵位由恩斯特二世继承。他也是维多利亚公主(英國維多利亞女王之母)的兄长。.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恩斯特一世 (萨克森-科堡-哥达)

格呂克斯堡王朝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索恩德堡-格呂克斯堡王朝(Schleswig-Holstein-Sonderburg-Glücksburg;Slesvig-Holsten-Sønderborg-Lyksborg),是一個發源自德國極北城鎮格呂克斯堡(Glücksburg),現正統治丹麥和挪威的王朝。其成員皆是奥尔登堡王朝的丹麥國王--的後代,因此被視為奧爾登堡王朝的其中一個分支。此外,被廢黜的希臘王室和現在英國的主要王位繼承人實際上都是格呂克斯堡王室的成員。.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格呂克斯堡王朝

比雷埃夫斯

比雷埃夫斯(希腊语:Πειραιάς)位于希腊雅典以南萨罗尼科斯湾畔,是阿提卡大区比雷埃夫斯州的首府。比雷埃夫斯自古就是雅典的港口,如今依然是主要的造船和工业中心,也是地中海沿岸重要的商业港口。 2016年8月10日中远集团正式宣布,接管希腊比雷埃夫斯港。.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比雷埃夫斯

泰晤士报

《泰晤士报》(The Times),英国的一份於全国发行的綜合型日报,是一张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发挥巨大影響力的报纸。昔译《太晤士报》,又稱《倫敦時報》。 《泰晤士报》隶属於-zh-hans:鲁珀特·默多克; zh-hant:魯珀特·梅鐸;-的新闻集团。长期以来,《泰晤士报》一直被視为英国的第一主流大报,被誉为「英国社会的忠实记录者」。《泰晤士报》在英国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问题上扮演了針砭時勢的角色。在被默多克收购後,《泰晤士报》风格渐趋保守。該報在政治立場上傾向支持英國保守黨。.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泰晤士报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语:La Troisième République)是在1870年至1940年统治法國的政权,是首个穩固建立的共和政府。共和國採用議會制民主模式並在1870年9月4日成立,在第二帝國因普法战争的失败而倒台、巴黎公社被成功鎮壓后而建立。一直到1940年时,因为纳粹德国入侵法国而滅亡。第三共和虽然从未被认为能长期执政,但它正是法国经历八十多年的政权更替及动乱后,第一个长久而稳定的共和政权,并赢得法国人对共和政体的支持。.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法国空军

法国空军(法语:Armee de l 'Air,簡稱ALA,英语:French Air Force)是法国武装部队的空軍。它在1909年成立,初名「航空勤務隊」,當時是隶属於法国陆军,于1933年成为一个独立的军事部门。法国空军目前为欧洲规模最大的空军,其操作的机种多达658架。.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法国空军

洛桑条约

洛桑条约,又称洛桑和约是于1923年7月24日在瑞士洛桑,土耳其与协约国之间签订的一份条约。在土耳其军队击退希腊军队的攻击后,新的土耳其政府拒绝接受之前签订的色佛尔条约。之後土耳其政府遂与英国、法国、意大利王国、日本、希腊王国、罗马尼亚王国、南斯拉夫王国签订洛桑条约。此条约基本确立了现代土耳其的疆域(哈塔伊省于1939年才并入土耳其)。土耳其虽然放弃了其在阿拉伯地区的领土(摩蘇爾)和塞浦路斯,但保留了东色雷斯,同时取消了亚美尼亚的独立和庫德族的自治。 Category:第一次世界大戰條約 Category:1923年条约 Category:土耳其條約 Category:英國條約 Category: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条约 Category:意大利王国条约 Category:日本條約 Category:希腊王国条约 Category:罗马尼亚王国条约 Category:南斯拉夫王国条约 Category:領土變更相關條約 Category:瑞士外交史 Category:洛桑历史 Category:1923年7月.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洛桑条约

温斯顿·丘吉尔

溫斯頓·伦纳德·斯宾塞-邱吉尔爵士,KG,OM,CH,,,FRS,PC (Can),RA(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Churchill;),英國政治人物、演說家、軍事家和作家,曾於1940年至1945年首次出任英国首相,任期內领導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聯合美國等国家對抗德國,并取得了最终胜利,並自1951年至1955年再度出任英国首相。 邱吉爾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對英國乃至於世界均影響深遠。此外,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曾於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邱吉爾排在第一位。.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温斯顿·丘吉尔

攝政

攝政是指在君主制下,一個國家的即位君主不能管理國家時,由他人代替君主處理國政。攝政最常见的情况即是君主仍然幼小而不能親自定奪裁批朝政。在君主患病或不在國內等情況下也会偶尔出现。攝政者多由在位君主的直系亲属担任职务,如儲君(多稱為監國)或母親(多稱為垂簾聽政),或是通常由称为摄政王的皇族所担任。除此之外,摄政者也有由君主的外祖父等外戚,或是德高望重、深具資歷經驗的大臣(多称为辅政大臣)所擔任的。 有些攝政者攝政時,國家並沒有君主在位,這種情況下的攝政者是國家的實際統治者,只是沒有君主身份。 在摄政期间,摄政者給予建議、並讓皇帝從各項建議與執行中進行學習,直至年歲更長,而能親自執政為止。然而,於很多情況,攝政者都會獨攬大權不放,甚至把皇帝當作傀儡。故皇帝長大後,亦往往與這些攝政者產生權力矛盾,而引發權力鬥爭。單以清朝為例,就有清初康熙帝除去鰲拜,清末光緒帝嘗試與慈禧太后爭權(但失敗)等例子。.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攝政

愛奧尼亞

伊奥尼亚(Ἰωνία 或 Ἰωνίη,İyonya,Ionia)是古希腊时代对今天土耳其安纳托利亚西南海岸地区的称呼。其北端约位于今天的伊兹密尔,南部到哈利卡尔那索斯以北,此外还包括希俄斯岛和萨摩斯岛。伊奥尼亚这个名字来自于希腊的一个叫做愛奧尼亞人的部落。这个部落于前两千年后期在爱琴海岸定居。有意思的是,这个部落本来很分散,但当他们在小亚细亚定居后开始形成一个共同体。伊奥尼亚重要的城市有以弗所、米利都和伊兹密尔。这些城市靠贸易富强起来,它们结盟为伊奥尼亚联盟。 一些重要的古希腊艺术风格是在伊奥尼亚形成的。前6世纪—前5世纪在伊奥尼亚出现了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赫拉克利特等重要的哲学家。.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愛奧尼亞

普魯士王國

普魯士王國(Königreich Preußen)是一個位於現今德國和波蘭境內的王國,存在於1701年至1918年,同時也是從1871年至一戰戰敗前,領導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實體,其領土囊括整個帝國的三分之二。王國名字是繼承普魯士而來的,雖然它的權力基礎是從勃蘭登堡得來的,曾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和普魯士王國

另见

1920年希臘

19世紀希臘人

东正教君主

丹麥王爵

丹麦裔希腊人

动物袭击身亡者

希腊国王

希腊正教徒

希腊王子

德国裔希腊人

死于败血症的人

玛丽公主 (哈伍德伯爵夫人)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第一次世界大战纳伊条约维多利亚 (英国君主)维多利亚公主 (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维多利亚长公主爱卡特琳妮爱琴海诸岛菲利普·诺埃尔-贝克路易丝公主 (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阿尔伯特亲王阿瑟王子 (康诺特和斯特拉森公爵)薩利克法腓特烈·威廉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索恩德堡-格吕克斯堡公爵)腓特烈·威廉三世腓特烈三世 (德国)色佛尔条约色雷斯雅典雅典都主教座堂枫丹白露恩斯特一世 (萨克森-科堡-哥达)格呂克斯堡王朝比雷埃夫斯泰晤士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国空军洛桑条约温斯顿·丘吉尔攝政愛奧尼亞普魯士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