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约翰二世 (拜占庭)

指数 约翰二世 (拜占庭)

约翰二世(希腊语:Ιωάννης Β' Κομνηνός,)是1118年至1143年在位的拜占庭皇帝。他也被称作”美男子”或“好人约翰”。他是阿莱克修斯一世皇帝与皇后伊琳娜·杜卡伊娜的长子并且是拜占庭帝国科穆宁王朝中兴时期的第二位皇帝。约翰二世是一位虔诚而又极富恻隐之心的君主,他决心抚平半个世纪前曼齐克特战役给帝国留下的创伤。 约翰二世还被认为是科穆宁王朝最伟大的皇帝。在他25年的统治生涯中他与西方的神圣罗马帝国定结了同盟,又在巴尔干击败了切佩涅格人、匈牙利人和塞尔维亚人。并且亲自指挥庞大的攻势来对抗小亚细亚的突厥人。约翰的行动扭转了东线的战略平衡,而且光复了大量位于小亚细亚为突厥人所侵占的拜占庭城市和堡垒。在东南方,他又设法控制了从门德雷斯河以西至西利西亚和塔尔苏斯的所有道路。这有力地展示了拜占庭皇帝在基督教世界中的领导者地位。约翰二世还成为了拜占庭与十字军联军的领导者并挺进为穆斯林占据的叙利亚地区。尽管约翰为了宣传耗费了巨大的精力他的希望还是落空了。十字军盟友的推诿并且他们不愿和他的军队奋战在一起,这种模棱两可的同盟关系使得约翰倍感失望。在约翰二世时期,帝国人口又重新恢复到了1000万人左右。W.

94 关系: AIMA预言基辅大公埃德萨伯国历史学家十字軍東征卡尔曼 (匈牙利)卡斯塔莫努叙利亚君士坦丁十世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塞尔维亚塞爾維亞人塔尔苏斯多瑙河奇里乞亚奇里乞亚亚美尼亚王国威尼斯共和国宗主教安塔利亚安娜·科穆宁娜安德洛尼卡二世安那托利亞安条克安條克公國富尔克 (耶路撒冷国王)尼什巴奇卡帕兰卡巴尔干半岛巴里希俄斯希腊语东正教自主教会帕夫拉戈尼亚幼发拉底河康拉德三世 (德意志)伊什特万二世伊萨克一世佩切涅格人修士圣索菲亚大教堂匈牙利凯法利尼亚岛凯撒 (头衔)克基拉島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的黎波里伯国神圣罗马帝国科穆宁王朝穆斯林...突厥人米海尔七世索菲亞維齊爾罗姆苏丹罗杰二世爱奥尼亚海瓦兰吉卫队莱翁一世莱斯博斯岛達尼什曼德王朝萨卡里亚河萨摩斯岛西西里岛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马扎尔人諾曼人贝尔格莱德黎凡特阿勒颇阿莱克修斯一世阿达纳阿拉谢希尔色雷斯英格蘭人老底嘉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王國William of Tyre波格米勒派泽伊雷克清真寺洛泰尔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昌克勒斯雷姆摩尔人意大利城邦意大利南部教会拜占庭帝国拜占庭皇帝列表拉斯洛一世曼努埃尔一世曼齐刻尔特战役总理 扩展索引 (44 更多) »

AIMA预言

AIMA预言是拜占庭皇帝曼努埃尔一世统治期间(1143年-1180年)流行的一个有关科穆宁皇帝姓名首字母缩略字的预言。这个预言宣称按统治时间先后排列科穆宁王朝的皇帝的姓名首字母会正好是ΑΙΜΑ(小写:αιμα),即希腊语中的“血”。 在姓名首字母是Μ的曼努埃尔之前,他的祖父阿莱克修斯一世的姓名首字母是Α,他的父亲约翰二世的姓名首字母是Ι,而曼努埃尔在约翰统治期间并不被认为可能继承皇位,因为他是约翰的第四子(幼子)。约翰的长子和次子安德洛尼卡·科穆宁于1142年先后去世之后约翰没有确立新的继承人,1143年约翰临终前却没有立第三子为继承人而是指定曼努埃尔为继承人。这可能是因为别的原因,但在当时被认为是AIMA预言的选择。 曼努埃尔坚信他的继承人的姓名首字母应当是Α。1164年曼努埃尔给他的女儿和匈牙利的贝拉王子订婚时,由于曼努埃尔一直没有合法男性后代从而贝拉可能将会继承拜占庭皇位和匈牙利王位从而成为两国共同的君主,在贝拉在君士坦丁堡接受教育期间曼努埃尔授予贝拉“阿莱克修斯”的希腊名字。并且曼努埃尔把已知的他的两个私生男性后代全部命名为“阿莱克修斯”。曼努埃尔的第二任妻子安条克的玛丽于1169年为他生下了合法的男性后代,也被曼努埃尔命名为“阿莱克修斯”。 曼努埃尔于1180年去世后阿莱克修斯二世继承了皇位,完成了AIMA预言。阿莱克修斯的统治仅持续了3年就被他的堂叔安德洛尼卡一世废黜并杀害。安德洛尼卡一世的即位似乎说明ΑΙΜΑ的顺序又一次开始,按照预言安德洛尼卡的下一位皇帝的姓名首字母应当是Ι,因此他立符合这一条件的他的次子约翰·科穆宁为继承人。1184年姓名首字母是Ι的使得塞浦路斯独立并自称皇帝,安德洛尼卡因此担心他的皇位会被伊萨克夺取从而继续AIMA预言。 最终,的伊萨克二世在君士坦丁堡市民支持下推翻了安德洛尼卡的统治,结束了科穆宁家族的统治。AIMA预言似乎因此而结束。.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AIMA预言 · 查看更多 »

基辅大公

这个条目是关于古罗斯国家基辅公国的统治者。更多情况请参见主题条目:.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基辅大公 · 查看更多 »

埃德萨伯国

埃德薩伯國(Comitatus Edessanus)又译作埃泽萨伯国,是11世纪末因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所建立的四个十字军国家之一。其首都埃德萨城为现代土耳其境内乌尔法市。 在拜占庭帝国后期,埃德萨城成为叙利亚正教会信徒的中心,并因此为古希腊哲学翻译为叙利亚语及阿拉伯语提供了基础。所以当十字军抵达这一带的时候,他们看到了埃德萨城的重要程度,顺势攻下了埃德萨城,哪怕他们因在安条克城下承受的巨大伤亡而无法继续东进。于是由十字军所掌控的埃德萨伯国在1098年建立,其主要领土位于今土耳其境内。 第一任埃德萨伯爵是来自布洛涅的鲍德温,他成为了耶路撒冷的国王。他所拥有的伯国和其他十字军城邦不同的一点是它是一个内陆国家。在和其他的国家相距甚远的同时,埃德萨其临近的十字军城邦安条克的关系并不友好。至1144年11月底,通过埃德萨之战,赞吉王朝统治者兼摩苏尔总督赞吉攻占了其首府埃德萨城,并在1150年埃德萨伯国正式灭亡。.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埃德萨伯国 · 查看更多 »

历史学家

#重定向 史家.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历史学家 · 查看更多 »

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Cruciata;伊斯兰世界稱為法蘭克人入侵;1096年-1291年)。這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的戰役,由西欧的封建領主和骑士对他們認為是異教徒的国家(地中海东岸)发动了持续近200年的宗教战争。十字軍東征最初參與成員,例如:騎士、商人、農民,多數是自願的,受拜占庭帝國之邀,參與奪回聖地戰爭。這些十字軍也非拜占庭帝國主力部隊。东正教徒也参加了其中几次十字军。 参加这场战争的士兵配有十字标志,因此称为十字军。十字军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势力对穆斯林統治的西亞地区作佔領并建了一些基督教国家,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为“十字架反对弓月”;但也涉及对“基督教异端”、其他异教徒和对其他天主教会及封建领主的“敌对势力”的征服,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将矛头指向了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 天主教徒相信,十字军的最初目的是收复被穆斯林统治的圣地耶路撒冷。当塞尔柱土耳其的穆斯林與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在安纳托利亚对戰並取得军事胜利後,十字军的战役为响应拜占廷的求助而被点燃了。旷日持久的战役断断续续在黎凡特地区展开,战争中敌友双方界线不完全是按宗教划定,例如第五次东征时基督徒们与罗姆苏丹国结盟。十字军雖然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為口號,但實際上是以政治、社會與經濟等目的為主,伴随着一定程度上的劫掠,参加东征的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目的,甚至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劫掠了天主教兄弟東正教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所以,美国学者朱迪斯·M·本内特在他的著作《欧洲中世纪史》裏写道,「十字军远征聚合了当时的三大时代热潮:宗教、战争和贪慾」。 到1291年,基督教世界在叙利亚海岸最后一个桥头堡——阿卡被攻陷,十字军国家的命运告终。十字军东征對西方基督教世界造成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其中有些痕跡至今尚存。.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十字軍東征 · 查看更多 »

卡尔曼 (匈牙利)

#重定向 卡爾曼 (匈牙利).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卡尔曼 (匈牙利) · 查看更多 »

卡斯塔莫努

卡斯塔莫努是土耳其的城市,也是卡斯塔莫努省的首府,位於該國北部,面積1,834平方公里,海拔高度904米,受濕潤大陸性氣候影響,每年平均降雨量498毫米,2010年人口91,012。.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卡斯塔莫努 · 查看更多 »

叙利亚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al-Jumhūrīyah al-ʻArabīyah as-Sūrīyah),通称叙利亚(Sūriyā),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属于中东阿拉伯国家,首都大马士革。叙国北与土耳其接壤,东同伊拉克交界,南与约旦毗连,西南同黎巴嫩和以色列为邻,西濒地中海。1944年1月1日宣布独立,1946年4月7日被联合国及世界各国认可为正式独立国家,现任总统為巴沙尔·阿萨德。.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叙利亚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十世

君士坦丁十世·杜卡斯(Κωνσταντίνος Ι΄ Δούκας,Kōnstantinos X Doukas;)拜占庭帝国皇帝(1059~1067年在位),出身于小亚细亚著名贵族杜卡斯家族,1059年,在教会和官僚贵族的帮助成功逼迫伊萨克一世退位,登上帝位。在位期间,取消了前任伊萨克一世限制官僚贵族的措施,并对教会慷慨馈赠。由于裁军和忽视边防事务,在位期间拜占庭的屡遭强敌进攻:塞尔柱突厥人进入小亚细亚东部省份,其苏丹阿尔普·阿尔斯兰占领了亚美尼亚(1064-1065年),并袭击了凯撒利亚;1064年,匈牙利占领贝尔格莱德;佩切涅格人和库曼人越过多瑙河蹂躏巴尔干诸省;诺曼人则夺取了拜占庭在意大利仅存的领地。1067年5月,君士坦丁十世因患感冒逝世。.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君士坦丁十世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η;Constantinopolis;قسطنطینیه;现代İstanbul)又譯康斯坦丁堡,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舊名,現在則指伊斯坦堡金角湾與马尔马拉海之間的地區。它曾经是羅馬帝国、拜占庭帝国、拉丁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為新羅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但该城普遍被以建立者之名称作君士坦丁堡。在公元12世纪时Rosenberg, Matt.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君士坦丁堡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

普世牧首(Οικουμενικός Πατριάρχης;俗稱君士坦丁堡牧首)是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的宗主教,亦被承认为正教会名义上地位最高的神职人员。他是正教会的精神领袖和主要发言人,但是并无任何凌驾于其他牧首或另外14个自主教会之上的权威。 普世牧首的正式職位是君士坦丁堡正教會(正教会的15个自主教会之一)的牧首,该牧首职位是正教会4个最早的牧首职位之一。作为君士坦丁堡正教会的领袖,他还拥有另一个头衔:尊榮的君士坦丁堡總主教,新羅馬和普世牧首(Η Αυτού Θειοτάτη Παναγιότης, ο Αρχιεπίσκοπος Κωνσταντινουπόλεως, Νέας Ρώμης και Οικουμενικός Πατριάρχης)除了東方正教會的君士坦丁堡牧首外,天主教會也曾經任命過拉丁禮的君士坦丁堡宗主教。.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 · 查看更多 »

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共和国(Република Србија/Republika Srbija,Republic of Serbia,通稱為塞爾維亞)是一個巴爾幹半島的國家,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中部的內陸國,與黑山共和國、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克羅地亞共和國、匈牙利共和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以及阿爾巴尼亞共和國接壤。.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塞尔维亚 · 查看更多 »

塞爾維亞人

塞爾維亞人 (Србијанци/Srbijanci)是居住於塞爾維亞的區域居民稱謂詞,常用於塞爾維亞族人,但是泛指不分種族居住於塞爾維亞的人。 在塞爾維亞語中,「Srbi」被用於來自塞爾維亞的塞爾維亞族人,嚴格指由塞爾維亞中心來的塞爾維亞族人,所以塞爾維亞語該詞不包括來自鄰國,例如波斯尼亞、克羅地亞等的塞爾維亞族人。一般說漢語的人亦可能會以「塞爾維亞人」來指「塞爾維亞族」。 在1852年的《塞爾維亞語詞典》中,指出: 「Srbijanci」一詞不常用於現代塞爾維亞語中,其中一個解釋是因為來自塞爾維亞的塞爾維亞族人可能會覺得被此詞侮辱。.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塞爾維亞人 · 查看更多 »

塔尔苏斯

塔爾蘇斯(Tarsus),又譯大數,位於今日土耳其的小亚细亚半岛的東南部,位於托魯斯山脈之下、西德奴斯河流往地中海的出海口。現屬於梅爾辛省。是羅馬帝國時期基利家省的首府、使徒保羅的出生地。.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塔尔苏斯 · 查看更多 »

多瑙河

多瑙河(德文:Donau)是欧洲第二大河,次於俄罗斯的伏尔加河,發源於德國黑森林地區,最後注入黑海,全長2857公里,流域面積81.7万平方千米Bundesministerium für Umwelt, Naturschutz und Reaktorsicherheit: Hydrologischer Atlas von Deutschland, Freiburg i. Br.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多瑙河 · 查看更多 »

奇里乞亚

奇里乞亞(希腊语:Κιλικία、Kilikya),又譯基利家(新教)、基里基雅(天主教),也被称作小亚美尼亚,位於今日土耳其東南部的小亚细亚半岛,塞浦路斯以北,東至旁非利亞,北至托魯斯山脈,地處於前往地中海的通道上,曾經是羅馬帝國一個貿易非常繁盛的地區。基督教使徒保羅出生於當時西利西亚的首府塔尔苏斯。 15世紀起,奇里乞亞受奧斯曼帝國統治。今天奇里乞亞分屬土耳其梅爾辛省、阿達納省和奧斯曼尼耶省。.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奇里乞亚 · 查看更多 »

奇里乞亚亚美尼亚王国

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古亞美尼亞语:Կիլիկիոյ Հայկական Թագաւորութիւն, 转写:Kilikio Haykakan T’agavorout’ioun),是由中世纪中期塞尔柱人入侵亞美尼亞时逃亡的亚美尼亚难民组成的国家。 Poghosyan, S.; Katvalyan, M.; Grigoryan, G. et al.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奇里乞亚亚美尼亚王国 · 查看更多 »

威尼斯共和国

威尼斯共和国(威尼斯语:Serenìsima Repùblica Vèneta;意大利语:Serenissima Repubblica di Venezia)是意大利北部威尼斯人的城邦,以威尼斯为中心。它存在于8世纪至1797年。拉丁语称其为Serenissima,意思是“最尊贵的”,聖馬爾谷獅子為其國徽象徵。.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威尼斯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宗主教

宗主教(Πατριάρχης;Patriarcha),东正教在中文传统上习惯翻译为牧首,是實施主教制度的基督教宗派的一種神職人員職稱。 最初,宗主教是一位作为家父(pater familias)对某个扩展家庭行使专制的权力的男人。该种由年长男性对家庭进行支配的体系被称为父权(patriarchy)(Πατριάρχης)。这是一个希腊文词汇,由πατήρ (pater,意为“父亲”)和ἄρχων (archon,意为领导leader,首领chief,统治者ruler,国王king,等等) 亚伯拉罕,以撒,以及雅格被提及为三位以色列人的族长(patriarch,天主教中文译译法,或为“圣祖”),而他们生活的时期即被称为“族长时代”(Patriarchal Age)。它最初是在圣经的七十士譯本中获得了其宗教上的含义。 该词主要具有特殊的教会的多种含义。特别是,東方正教會、罗马天主教会(高于大总主教(Major Archbishop)和首席主教(primate))、东方亚述教会中最高等级的主教均称为“patriarchs”。此位patriarch的办公地以及教会的征役(由一个或更多的教省组成,尽管在他自己的(总)教区之外他经常没有可实施之司法权)被称为“宗主教区”(patriarchate)。从历史上说,宗主教可能经常是一个充当行政长官(Ethnarch)的合理人选,后者可在一个信奉其他教义的国家或帝国内代表由其宗教团体所形成的社区(如在奥斯曼帝国内的基督徒)。 宗主教是早期基督教在一些主要城市的主教的称号,他们的威望和权力比一般的主教要高;其中罗马、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港、安条克、耶路撒冷等五個首要主教所領導的教會,又合稱為「五大宗主教區」(Pentarchy;亦稱為「五牧首聯合治理教會」)。当罗马天主教会和东方正教会分裂时,罗马的宗主教成为天主教的教宗,而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成为东正教普世大牧首。现今在世界许多地方都可以发现一至数名宗主教/牧首,特别是在历史形成的宗教中心更是如此,比如亚历山大宗主教。.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宗主教 · 查看更多 »

安塔利亚

安塔利亚(Antalya)位於土耳其西南部、地中海岸,安塔利亞省首府。2011年人口964,886,該年度外國遊客數居全球各城市的第四位,達一千零五十萬人次。2015年G20领导人峰会在此举行。 File:Antalya - Hadrian's Gate.jpg|哈登城門 File:Antalya - Hidirlik Tower.jpg|亥得利塔 File:Antalya by Piri Reis.jpg|16世紀地圖上的安塔利亚 File:Upper Duden Falls.jpg|都燈瀑布 File:Antalyabeach.JPG|海灘區 File:Antalya harbour.jpg|遊艇港 File:Antalya falezler.jpg|新城區.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安塔利亚 · 查看更多 »

安娜·科穆宁娜

安娜·科穆宁娜(Ἄννα Κομνηνή,),東羅馬帝國皇帝阿歷克塞一世的女兒,也是歐洲歷史上最早的女性歷史學家之一,她根據父親阿歷克塞一世的一生著有《》(),這是研究拜占庭帝國歷史的重要史料之一。.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安娜·科穆宁娜 · 查看更多 »

安德洛尼卡二世

安德洛尼卡二世·帕里奥洛格斯(希腊语:Ανδρόνικος Β' Παλαιολόγος,)帕里奥洛格斯王朝的拜占庭帝国皇帝(1282年—1328年在位)。 安德洛尼卡二世是米海尔八世的二子,于1282年继承皇位。他的長子米海尔九世死去,孙子安德洛尼卡企图取代他的皇帝地位,于1320年发动叛乱。结果战火遍及全国,导致所谓「两安德洛尼卡战争」。1328年,安德洛尼卡二世被孙子击败并遭废黜,后者即位为安德洛尼卡三世。.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安德洛尼卡二世 · 查看更多 »

安那托利亞

安那托利亞(Anadolu;希腊语:ανατολή;阿拉米语:ܐܢܛܘܠܝܐ;亚美尼亚语:Անատոլիա),又名小亞細亞(Küçük Asya;Asia Minor),是亞洲西南部的一個半島,位於黑海和地中海之間。 現時安那托利亞的全境屬於土耳其的控制下,也是土耳其大部分的領土疆域。但爭取獨立的庫爾德斯坦宣稱擁有該半島的部份主權。.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安那托利亞 · 查看更多 »

安条克

#重定向 安提阿.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安条克 · 查看更多 »

安條克公國

安條克公國(存在于1098年~1268年),亦作安提阿公國,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期欧洲封建主在亚洲所建立的一个十字軍國家。其領土包括今日之土耳其及敘利亞的各一部分,都城在西亚著名古城安条克。.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安條克公國 · 查看更多 »

富尔克 (耶路撒冷国王)

(年轻的)富爾克五世(Foulque V le Jeune,),安茹伯爵(1109年~1129年)、曼恩伯爵和耶路撒冷国王(1131年~1143年在位)。 富尔克出生在1089年和1092年之间,富尔克四世和蒙特福的Bertrade之子。1092年,Bertrade遗弃她的丈夫,成为法国国王腓力一世的情妇。 富尔克在他的父亲1109年去世后继承为安茹伯爵,当时大约20岁。他原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的对手,法国国王路易六世的支持者。但在1127年他和亨利一世结为亲家,亨利一世将女儿马蒂尔达嫁给了富尔克的儿子若弗鲁瓦。1120年富尔克参加了十字军,并成为圣殿骑士团的好朋友。回国后他开始资助圣殿骑士团,并和两名骑士在圣地坚持了一年。 富尔克统治的晚年耶路撒冷比较平静。1143年11月7日,富尔克在外出打猎时不慎坠马,3天后去世。他留下了2个儿子,13岁的鲍德温和7岁的阿马尔里克。梅丽桑德女王将大儿子立为鲍德温三世,自己担任摄政,并任命拉姆勒的领主、马纳赛斯王国总管。 Category:耶路撒冷君主 Category:安茹伯爵 Category:十字军东征.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富尔克 (耶路撒冷国王) · 查看更多 »

尼什

尼什(塞尔维亚语:Ниш或Niš;拉丁语:Naissus;希腊语:Ναϊσσός)是塞爾維亞的一座城市,在中塞爾維亞範圍內,尼什也是塞爾維亞南部最大的城市。在塞爾維亞國內,尼什是僅次于首都貝爾格萊德、諾維薩德的第三大都市。據2011年的人口普查,市區人口有192,208人。包含郊外在內,全市有人口260,237人。尼什的面積是597㎢,市區部份分為4個區,加上郊外的尼什卡巴尼亞,共分為五個區。郊外分為68個地區。尼什是尼沙瓦州的行政中心都市。 尼什是欧洲和巴尔干半岛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在古代就被认为是连接东西方世界的重要通道。早在铁器时代,古代巴尔干色雷斯人就定居在这里。色雷斯人部族多利巴利人在凱爾特人來到巴爾幹之前就居住在這里。公元前279年,凱爾特人來到這裡,凱爾特人部族之一斯科迪斯克人開始統治這裡。在公元前75年,尼什市區及其附近地區被羅馬人征服。古羅馬在1世紀建設了米利塔里亞大道。尼什在當時的名稱是納伊斯斯(Naissus),是當時的重要都市。尼什也是君士坦丁堡的創建者、羅馬帝國最初的基督教徒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誕生地,此外也是君士坦丁三世及查士丁一世的誕生地。尼什郊區還有塞爾維亞最古老的教會。 今日的尼什是塞爾維亞最重要的產業和教育中心之一,是電器產業及機械技術、紡織、香煙產業的中心。2013年,尼什將舉辦紀念米蘭勅令1,700年的活動。.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尼什 · 查看更多 »

巴奇卡帕兰卡

巴奇卡帕兰卡(塞尔维亚语:Бачка Паланка)是位于塞尔维亚北部伏伊伏丁那地区,多瑙河左岸的一个城市。2002年,市区有人口35,000人。而全区有人口60,966人。塞尔维亚人是该市的最大族群。 Category:塞尔维亚城市.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巴奇卡帕兰卡 · 查看更多 »

巴尔干半岛

巴爾幹半島(Balkans)是一個地緣政治和文化上的名詞,用以描述歐洲的東南隅位於亞得里亞海和黑海之間的陸地,詳細的範圍依照定義不同有許多種說法。該地約有55萬平方公里和近5500萬人口。在古希臘時代,巴爾幹半島被稱為半島。該地區的名稱來自于一條通過保加利亞中心到東塞爾維亞的巴爾幹山脈。 巴爾幹地區向來存在諸多矛盾,其中既有宗教矛盾,也有領土爭端。由于半島的地緣政治重要性,由此而來的列強干涉致使這一地區的矛盾頻繁被放大為戰爭,因此又有歐洲火药庫之稱。不過近年巴爾幹半島(南斯拉夫內戰後至今)已實現停火與和平,只是偶然間在領土主權上有些糾紛,例如科索沃主權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觸發點之一——薩拉熱窩事件亦是發生在巴爾幹半島上。 目前,巴尔干半岛共有11个国家,共有面积大约是47.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巴尔干半岛 · 查看更多 »

巴里

巴里(Bari)是意大利南部第二大城市,面積116平方公里,人口326,201人(2001年)。巴里是普利亞大區首府,位處亞得里亞海,也是巴里省的首府。1990年代,巴里的人口发展和国家总趋势一致,不断减少,这有利于城域圈的发展。当时很有必要研究城区:现在这个项目正在进行,有12个市镇选择参与其中,约600,000居民。 城镇包括三个部分:半岛北部建筑密集的老城区市,现在主要的夜生活街区之一,其中有著名的圣尼各老圣殿、圣撒比诺主教座堂(1035年 - 1171年)和斯瓦比亚城堡。.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巴里 · 查看更多 »

希俄斯

希俄斯(Χίος)是希腊第五大岛屿,位於爱琴海東部,距安納托利亞(今屬土耳其)海岸僅7公里。希俄斯有名於其強大的商船社區,以及島上獨特的乳香脂和中世紀村落。它同时也是希俄斯州的行政区域,據說也是荷马及希波克拉底的故乡。岛上於十一世紀、由君士坦丁九世資助興建的新修女院(Nea Moni)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希俄斯 · 查看更多 »

希腊语

希臘語(Ελληνικά)是一种印歐語系的语言,广泛用于希臘、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等国,与土耳其包括小亚细亚一帶的某些地区。 希臘语言元音发达,希臘人增添了元音字母。古希臘語原有26个字母,荷马时期后逐渐演变并确定为24个,一直沿用到現代希臘語中。后世希腊语使用的字母最早发源于爱奥尼亚地区(今土耳其西部沿海及希腊东部岛屿)。雅典于前405年正式采用之。.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希腊语 · 查看更多 »

东正教自主教会

自主教会是东正教最高级别的独立教会,所有自主教会均不受其他教会的管辖。 东正教最早的四个自主教会位于罗马帝国的四个重要的东方城市,即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耶路撒冷和安提阿。后来,俄罗斯正教会也取得了与它们同等的地位。比自主教会低一级的是東正教自治教會,它们由某一自主教会的领袖管辖。现在东正教共有15个自主教会。.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东正教自主教会 · 查看更多 »

帕夫拉戈尼亚

帕夫拉戈尼亚(Paphlagonia;Παφλαγονία)。小亚细亚古地名之一。位于黑海沿岸的安纳托利亚中北部,比提尼亚以东,本都以西,南边与弗里吉亚(后来的加拉太)隔了座从比提尼亚向东延伸的奥林匹斯山。其形迹见于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博的记述。该地崎岖多山,其山谷盛产榛子、李子、樱桃和梨等多种水果。其山坡中有茂密的森林。公元前7世纪后,古希腊人在此长期活动。他们建立城邑并进行君主统治。为安纳托利亚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其历史事迹亦见于希罗多德与色诺芬等相关著述。.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帕夫拉戈尼亚 · 查看更多 »

幼发拉底河

幼发拉底河(Euphrates.,الفرات / al-Frat,Fırat)是中东名河,与位于其东面的底格里斯河共同界定美索不达米亚,被认为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對中東地區尤其是伊拉克的歷史有深遠影響。 发源于土耳其境内的安纳托利亚的山区,依赖雨雪补给;流经叙利亚和伊拉克;下游在库尔纳与底格里斯河合流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幼发拉底河 · 查看更多 »

康拉德三世 (德意志)

康拉德三世(Konrad III.,)罗马人民的国王(1138年—1152年在位)。他是德意志的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第一位罗马人民的国王。 K K Category:葬于班贝格主教座堂.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康拉德三世 (德意志) · 查看更多 »

伊什特万二世

#重定向 伊什特萬二世.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伊什特万二世 · 查看更多 »

伊萨克一世

伊萨克一世·科穆宁(Ισαάκιος Α' Κομνηνός,约),是拜占庭帝国科穆宁王朝的第一个皇帝(1057年-1059年在位)。.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伊萨克一世 · 查看更多 »

佩切涅格人

佩切涅格人,是西突厥的一支(鐵勒中的比千與一部分康居人),受到葛逻禄的驱逐而迁往咸海附近,而后他们继续西迁(因与乌古斯人冲突),10世纪时到达顿河和多瑙河下游,在11世纪时与拜占庭帝国发生冲突,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的几场战争中他们被东罗马帝国所败,后来在匈牙利定居下来,逐渐融入到本地居民中。 他们曾打败可萨人,康里人与巴什基尔的一些部族与他们有关。.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佩切涅格人 · 查看更多 »

修士

修士(friar,或fray),也稱修道士,是天主教以及東正教對於男性修行者的稱呼,但並不屬於神職人員。除了以擔任神職人員為目標的一般修士之外,另有終身不做神父、專事修道的終身修士。.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修士 · 查看更多 »

圣索菲亚大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位于现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宗教建筑,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長歷史,因其巨大的圓頂而闻名于世,是一幢「改變了建築史」的拜占庭式建築典範。 索菲亞在希腊语裡的意思是神聖智慧。其拉丁语名称则为,希臘語全名是「」,解作「上帝聖智教堂」,教堂供奉在正教神學裡的耶稣。大教堂稱為「聖索菲亞」(),是特別獻給天主聖智的那一位,即聖三中的聖言。這種對耶穌的稱呼可能源自保祿(保羅)對基督的描繪,格前1:24 「基督卻是天主的德能和天主的聖智()」。 在该教堂伫立的地点曾经存在过两座被暴乱摧毁的教堂,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第三所教堂。在拜占庭雄厚的国力支持之下,由物理學家米利都的伊西多爾(Isidore of Miletus)及數學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设计的这所教堂在公元537年便完成了其建造。刚竣工时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正教會牧首巴西利卡形制的大教堂,在1519年被塞維亞主教座堂取代之前聖索菲亞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由360年落成直至1453年期間都是君士坦丁堡的大教堂 奧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將大教堂轉變為清真寺,还将鐘鈴、祭壇、聖幛、祭典用的器皿移去,用灰泥覆蓋基督教鑲嵌畫。日后又逐渐加上了一些伊斯蘭建築,如米哈拉布、敏拜爾及外面的四座叫拜樓。 随着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1934年该教堂失去了其宗教意义。1935年2月1日,这座见证了数个帝国兴盛衰亡的建筑以博物館的身份重新对世人开放。 大教堂藏有大量聖物,當中以一個15公尺(49英尺)高的銀聖幛最具特色,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君士坦丁堡牧首的聖座,在将近千年的时间里都是正教會的焦點。1054年,樞機宏伯特到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祭壇將牧首米恰爾一世·色路拉里烏逐出教會,該事件被視為東西教會分裂的開端。 作為接近500年來伊斯坦堡最重要的清真寺,聖索菲亞大教堂是眾多奧斯曼帝國時期清真寺如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藍色清真寺)、塞札特清真寺、蘇萊曼尼耶清真寺、魯斯坦帕夏清真寺、奇力克阿里帕夏清真寺的模范。.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圣索菲亚大教堂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

匈牙利國(Magyarország),通称匈牙利,是一个位於中歐的內陸国家、但是長期和東歐、南歐歷史所有關聯。匈牙利與奧地利、斯洛伐克、乌克兰、罗马尼亞、塞尔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接壤,人口约1,000万,首都為布达佩斯。官方語言為匈牙利語,這是歐洲最廣泛使用的非印歐語系語言。在歷史上匈牙利經常和遊牧民族與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奧地利和捷克、波蘭、當時統治南歐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緊密的聯係在一起,匈牙利為匈人帝國、哈布斯堡君主國和奧匈帝國的核心部分之一。.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匈牙利 · 查看更多 »

凯法利尼亚岛

凯法利尼亚岛(Κεφαλλονιά,Kefalonia),古希腊语名称为Κεφαλλήνια(Cephallinia),位於爱奥尼亚海上,為伊奧尼亞群島中最大的岛屿。这个岛屿的名称据信来自于古希腊神话英雄刻法罗斯(Κέφαλος)。岛屿以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故乡而著名,在《奥德赛》中荷马称其为“凯法利尼亚人的国王”。畅销小说及同名电影《柯莱利上尉的曼陀林》(Captain Corelli's Mandolin,又译《战地情人》)的故事背景也设在二次大战中被德军占领的该岛上。今天,岛上美丽的沙滩和洞穴每年吸引众多游客消夏,島嶼亦因為接近意大利本土而成為許多意大利人的熱門旅遊地點。 除了旅遊業外,橄欖油製造亦是島上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島上有超過100萬棵橄欖樹,覆蓋了島嶼55%的面積。.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凯法利尼亚岛 · 查看更多 »

凯撒 (头衔)

凱撒(Caesar),源自於Cæsar,是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之一。從羅馬共和政體轉型為帝國的過程中,在身為獨裁官的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前102年-前44年)死亡之後,幾位古羅馬掌握實權的領導人,都宣稱自己繼承了凱撒家族的名號(與其合法的統治地位)。於是「凱撒」一詞便成了羅馬皇帝的眾多頭銜之一。在羅馬帝國的四帝共治時期,戴克里先正式將「凱撒」一詞重新定位為「副帝」,為「正帝」頭銜奧古斯都的副手與指定繼承人。.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凯撒 (头衔) · 查看更多 »

克基拉島

克基拉島(Κέρκυρα,拉丁化:Kérkyra;古希臘語:Κέρκυρα/Κόρκυρα),英語稱科孚島(Corfu),伊奥尼亚海岛屿,属希腊克基拉州。科孚岛面积580平方公里,是愛奥尼亚群島中第2大的島嶼,隔科孚海峡与阿爾巴尼亞相望。此島是愛奧尼亞大學的所在地。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普親王在此島出生。 克基拉島曾先後被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熱那亞人和威尼斯人所管治。其中威尼斯共和國曾統治島嶼由1401年至1797年,克基拉島時稱「威尼斯的門戶」,鄂圖曼土耳其曾多次侵略該島,如1537、1571、1573和1716年土耳其海軍和陸軍就曾圍困島嶼,但均以失敗而終。當時克基拉島可被視為西方文明抵抗鄂圖曼的堡壘。 1864年英、法、俄三國和希臘簽訂倫敦條約,正式將克基拉島在內的愛奧尼亞群島主權歸還希臘。 現今克基拉島是一個熱門的旅遊勝地。在2007年,島上克基拉市的老城區因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的推薦而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克基拉島 · 查看更多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重定向 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查看更多 »

的黎波里伯国

的黎波里伯国(The County of Tripoli)是存在于1109年至1289年的國家,位于今黎巴嫩北部,现有同名的现代城市的黎波里。 1095年11月27日,教皇乌尔巴诺二世号召教徒拿起武器,从异教徒手中夺回“主的坟墓”,说参加远征的人可获赦罪,战死疆场可升入天堂。自此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开始。1099年,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1109年,建立了十字军国耶路撒冷王国和三个附属小国:伊德萨伯国、的黎波里伯国、安条克公国。 1152年,拉希德丁暗殺了的黎波里伯國的國王雷蒙德二世。 1289年,的黎波里伯国被伊斯兰马木留克苏丹嘉拉温所消灭。 Category:十字军国家.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的黎波里伯国 · 查看更多 »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時演变成承认皇帝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科穆宁王朝

拜占庭帝国是历史学家用于描述中世纪时期主体民族为希腊人、主要语言为希腊语、定都于君士坦丁堡的东部罗马帝国,在古典时代晚期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帝国的东部一直存在直到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 在拜占庭的历史中,1081年至1185年这段帝国在科穆宁家族统治下时期被称作科穆宁王朝。此期间先后5位科穆宁皇帝总共统治帝国104年,努力支撑着帝国,并复兴了帝国的军事、经济与政治地位,尽管在一些方面最终并未完全恢复到4-6世纪时期甚至是马其顿王朝的地位,他们的成就被称为“科穆宁中兴”。 处于科穆宁王朝的拜占庭帝国的兴衰对圣地的十字军国家的历史有着关键作用,阿莱克修斯一世向西方求援的外交行动在十字军东征的发动上起了关键的直接作用,而约翰二世和曼努埃尔一世则对十字军国家有着重大的直接政治、经济上的影响。 此外,同时科穆宁王朝时期的帝国也对近东的其它地区、地中海世界、东欧甚至西欧施加了大量其它影响。在科穆宁王朝期间,以拜占庭为代表的东部基督教世界与包括十字军国家的“拉丁”西部基督教世界的交流达到了自西罗马帝国灭亡以来史无前例的高峰阶段。威尼斯共和国与其它的意大利商业共和国的商人大量定居于帝国境内,仅在君士坦丁堡就有约60000至80000拉丁人,与他们伴随的是曼努埃尔雇佣的大量拉丁雇佣兵。这些人实际上也反过来帮助拜占庭科学、艺术、文学与文化传播遍及了整个西欧。特别的是,拜占庭艺术在科穆宁王朝期间对西欧艺术及未来的发展的影响非常巨大、深远。 科穆宁王朝时期的帝国也对安纳托利亚的历史发展有着显著影响。通过收复安纳托利亚的大部分地区,帝国阻挡了突厥人向欧洲进军的步伐超过2个世纪。此时期的再征服行动也为后来的拜占庭继承国尼西亚帝国和特拉比松帝国提供了生存空间。与此同时,帝国在安纳托利亚修建的大量工事的部分仍持久地矗立在地平线上,今日仍然可以看到。.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科穆宁王朝 · 查看更多 »

穆斯林

斯林(مسلم),即信仰伊斯兰教者,也是伊斯兰信徒的自称。“穆斯林”一词音译自阿拉伯语“مسلم”,其原意为“顺从(信仰)者”。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当代发展最快的國際性的宗教之一,属亚伯拉罕系一神教。全世界大約有16億穆斯林,大約佔全地球人口的25%。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穆斯林佔當地人口比率各有不同,如在北非、西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均是多數,而在東亞、歐洲、美洲、大洋洲則是少數。 由于伊斯蘭教在中国长期被教外人士稱為回教,故穆斯林也被稱為回教徒。.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穆斯林 · 查看更多 »

突厥人

突厥人(土耳其语:Türk / Türkler;维吾尔语:تۈركلەر /تۈرك / Türk / Türklär)是欧亚大陆民族的主要成份之一。“突厥”一名来自于中文史料对曾建立突厥汗国的部落的自称的译音。“突厥人”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狭义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的古突厥人;而广义则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人,他們大多自稱或被周边民族称为“突厥人”,自称突厥人和被称为突厥人的群体并不完全重合,如历史上有乃蛮、克烈等使用突厥语的蒙古部落,现代也有并无突厥人认同的楚瓦什人和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图瓦人。前者的使用范围基本以古突厥人作为一个政治群体退出历史舞台为下限,而后者则在从古至今的各语境下均被使用。如成书于11世纪的《突厥语大词典》中对突厥一词的使用即是其广义的含义,而同时该书作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被认为是回鹘人。 現在全球約有1.82億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人,他們大多自稱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後裔”。這些人主要分佈(依人口多寡)在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伊朗、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俄罗斯的鞑靼斯坦、巴什科爾托斯坦与北塞浦路斯等国家与地区,此外在蒙古、俄罗斯的克里米亚、北高加索部分地區、巴尔干地区、中国的青海、甘肃、内蒙古自治区与黑龙江也各有十万以上的人口分布。 “突厥人”一词,是一个文化认同概念,并非血缘群体,是经过历史上的长期迁徙,并融合、同化了大量其他民族后形成的,在体貌特征上和古代突厥人有相当的差别,基本上距离蒙古高原越远差别越大。 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只有建立突厥汗国的阿史那、阿史德等十个部落被称为突厥,而其他突厥語部族则被称为“鐵勒诸部”。这说明中国史书中,突厥是一个政治概念,而不是民族概念。 古突厥人與烏孫以狼為圖騰。大帳外置一幅狼旗。烏孫中的咄陸部與古突厥人一樣,為陣亡的將士立石為記,將部落印記刻在石上。铁勒與堅昆最早一起住在葉尼塞河,曾向後者學習冶煉。.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突厥人 · 查看更多 »

米海尔七世

米海尔七世·杜卡斯(Μιχαήλ Ζ΄ Δούκας,Mikhaēl VII Doukas;)拜占庭帝国皇帝(1071~1078年在位)。米海尔七世是君士坦丁十世的长子,君士坦丁十世去世时(1067年)由于其年幼,其母亲尤多西亚·马克林伯利提萨摄政。由于受到军队势力的威胁,尤多西亚被迫嫁给军事将领罗曼努斯,并在1068年被加冕为共治皇帝,即罗曼努斯四世。1071年,罗曼努斯四世在曼齐刻尔特战役中战败,并被塞尔柱突厥人俘虏后,年仅21岁的米海尔被推举为唯一皇帝。米海尔主要依靠其叔叔约翰·杜卡斯和宰相尼基弗里特泽斯辅佐进行统治。统治期间拜占庭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内叛乱此起彼伏。1078年,米海尔七世被安纳托利亚军区将军尼基弗鲁斯废黜,进入修道院,直至去世。.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米海尔七世 · 查看更多 »

索菲亞

索菲亞(保加利亚语:София)是東歐國家保加利亞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位於索非亞盆地南部,四周山地環繞,2006年人口1,246,791。俄土戰爭結束,保加利亞成為獨立民族國家後,索非亚才成為该國的首都。.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索菲亞 · 查看更多 »

維齊爾

維齊爾(波斯語:وزير,一譯華札爾、維奇爾、維西爾),清代譯作倭色爾,指高級的行政顧問及大臣(有時涉及宗教),他們為穆斯林君主如哈里發及蘇丹服務,有時可指波斯沙阿的大臣。在現代,維齊爾一詞可用於西亞一些重要官員,又可用於現代伊斯蘭共和國的內閣及形容前伊斯蘭官員。字面上,維齊爾解作「負責者」或「助手」。.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維齊爾 · 查看更多 »

罗姆苏丹

#重定向 魯姆蘇丹國.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罗姆苏丹 · 查看更多 »

罗杰二世

#重定向 鲁杰罗二世 (西西里).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罗杰二世 · 查看更多 »

爱奥尼亚海

伊奧尼亞海(Ιόνιο Πέλαγος,, Mar Ionio,, Deti Jon, ,意為“我們的海”)是地中海的一個海灣,北以奧特朗托海峽與亞得里亞海相連;西接義大利的卡拉布里亞(Calabria)與西西里(Sicily),並以墨西拿海峽與第勒尼安海連接;,東接阿爾巴尼亞以及許多的希臘島嶼,這些島嶼包括Strophades、Sphagia、Schiza、Sapientza、Kythira等島嶼,以及伊奧尼亞群島(Ionian Islands),如.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爱奥尼亚海 · 查看更多 »

瓦兰吉卫队

良格卫队(Τάγμα τῶν Βαράγγων)是一支于十世纪至十四世纪在拜占庭军队中服役的精英部队,其下成员均为拜占庭皇帝的贴身近卫。这支部队主要由日耳曼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由诺斯人(在进入维京时代大约二百年后这支部队首次建成)与盎格鲁-撒克逊人(在诺曼征服后部分盎格鲁-撒克逊人流亡海外,并受雇于君士坦丁堡)组成。 罗斯人是最早的瓦良格卫队成员。早在874年他们就已经于拜占庭军队中服役。而卫队的正式组建还要等到巴西尔二世执政的988年。在此之前不久,弗拉基米尔一世率领一支瓦良格军队攫取了基辅罗斯的统治权并开展了基督教化运动,作为其与拜占庭军事合作协议的一部分向其派遣了一支6000人的军队。 因拜占庭宫廷卫队时常变节逆君并招来灭顶之祸,所以巴西尔对其极不信任,而在军队中服役的瓦良格人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地忠义可嘉,故巴西尔将这些瓦良格人任命为自己的贴身护卫部署在宫闱内墙。 到十一世纪晚期为止,来自瑞典、丹麦、挪威以及冰岛的北方移民才是该部队的主要成员。在此期间,大量斯堪的纳维亚人离开家园应召加入拜占庭军队,以致于在中世纪的瑞典西哥特兰有一道法令用来限制人口外流——身处“希腊”(当时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如此称呼拜占庭帝国),则不可继承遗产,尤其是在还有另外两个欧洲王室(基辅罗斯和伦敦)也在招募斯堪的纳维亚人的时候。 在头一个百年中,瓦良格卫队主要由诺斯人和罗斯人组成,而在诺曼底公爵征服英格兰后,卫队中也开始出现更多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在阿莱克修斯一世治下的十一世纪晚期,瓦良格卫队开始大量招募盎格鲁-萨克森人以及其他“饱受维京人及其分支——诺曼人摧残的流亡者”。同维京人一样,盎格鲁-萨克森人及其他日耳曼人继承了先祖血誓尽忠、视死如归的传统。在诺曼入侵英格兰后,大量失去土地与君主的战士便开始另在他处谋生。 瓦良格卫队不仅担负护卫君王的任务,同时也参与各场战争,因其往往被委以重任,所以对战场形势的影响不容小觑。尽管作为皇帝的近卫部队,瓦良格卫队至少存续至十四世纪中叶,然而在十三世纪晚期,瓦良格人已在种族成分上被希腊人同化吸收。不过在1400年的君士坦丁堡,仍有卫队成员自称“瓦良格人”。.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瓦兰吉卫队 · 查看更多 »

莱翁一世

莱翁一世(亚美尼亚语:Լևոն ,?~1140年2月14日)奇里乞亚亚美尼亚王国亲王(1129年~1140年在位)。.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莱翁一世 · 查看更多 »

莱斯博斯岛

#重定向 莱斯沃斯岛.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莱斯博斯岛 · 查看更多 »

達尼什曼德王朝

達尼什曼德王朝創立於1071年為統治今土庫曼地區的王朝,王朝創建者土庫曼人達尼什曼德,於1086年開始信奉伊斯蘭教,並成為反抗第一次十字軍的回教武裝力量之一,1102年,該王朝占領安那托利亞,1127年,其子加齊繼承王位,繼續鞏固王朝勢力。惟1178年該王朝遭境內反對勢力所覆滅。 Category:土庫曼.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達尼什曼德王朝 · 查看更多 »

萨卡里亚河

萨卡里亚河(土耳其语:Sakarya)位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地区,发源于阿菲永卡拉希萨尔东北的高原,最终注入黑海,全长824公里,是土耳其第三长河。 S.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萨卡里亚河 · 查看更多 »

萨摩斯岛

萨摩斯岛(),是希腊第9大岛屿,位於北爱琴、希俄斯岛以南,帕特莫斯岛和多德卡尼斯以北,东临安納托利亞海岸。该岛面积478平方--,島上人口33,814人,是第9多人居住的島嶼,首府瓦西(Vathy),为主要港口城市。该岛大部分覆盖着葡萄园,葡萄酒曾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内大奖,享有特别高的声誉。 在古希臘時代,萨摩斯岛是一富有和強大的城市,为爱奥尼亚文化的中心。奢侈品为著名的葡萄酒和萨摩斯红色陶器(罗马称之为“萨摩斯瓷器”)。最著名的建筑是为女神赫拉而建的赫拉古庙(The Heraion),赫拉神廟和島上的畢達哥利翁遺址在1992年被指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中世紀至近代,薩摩斯島曾由东罗马帝國和鄂圖曼帝國統治。1912年,薩摩斯島隨著巴爾幹戰爭爆發而脫離鄂圖曼帝国統治,成為希臘王国的一部分。.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萨摩斯岛 · 查看更多 »

西西里岛

西西里(Sicilia )是意大利南部的一个自治区。西西里占地25,708平方公里,人口数为500万,是意大利最大的区。同时也是地中海最大的岛。而西西里岛周邊几个中小型的岛屿也被纳入西西里区域范围。 在古中國稱之為斯伽里野,《諸蕃志》:「斯加里野國,近蘆眉國界,海嶼闊一千里,衣服、風俗、語音與蘆眉同。本國有山穴至深,四季出火,遠望則朝煙暮火,近觀則火勢烈甚,國人相與杠舁大石,重五百斤或一千斤抛擲穴中,須臾爆出,碎如浮石。」 明朝萬歴年間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參與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稱西西里島為西齊里亞,並附註:「此島有二山,一常出大火,一常出煙,晝夜不絕。」 由于西西里岛在地中海商业贸易路线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具备重要战略意义的地方,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在此設有美國海軍和義大利空軍共用的大型軍用機場。西西里区域属于大希腊(古希腊殖民区)。而西塞罗曾经称锡拉库萨为古希腊中最美丽的城市。 西西里岛以及其周围属義大利岛屿一起组成西西里地区人口5,029,683人。其首府是巴勒莫(130万人口)。其它重要城市有卡塔尼亚(40万人口)、墨西拿(27万人口)、锡拉库萨(11万人口)、特拉帕尼(10万人口)、卡尔塔尼塞塔(8万人口)、阿格里真托(6万人口)和拉古萨(6万人口)等。西西里岛隔墨西拿海峡与亚平宁半岛相望。 西西里岛最高的山是埃特纳火山(3,323米),它也是欧洲最大、最活跃的火山。墨西拿北部的斯特龙博利岛上的斯特龙博利火山也是一座活火山。.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西西里岛 · 查看更多 »

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

庫斯·奧列里烏斯(Marcus Aurelius,),全名為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安敦宁·奧古斯都(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Augustus)。擁有凱撒稱號(Imperator Caesar)的他是羅馬帝國五賢帝時代最後一個皇帝,於161年至180年在位。有「哲學家皇帝」的美譽。 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是羅馬帝國最偉大的皇帝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學家,其统治时期被认为是罗马黄金时代的标志。他不但是一個很有智慧的君主,同時也是一個很有成就的思想家,有以希臘文寫成的关于斯多葛哲学的著作《沉思錄》(Τὰ εἰς ἑαυτόν)傳世。在整個西方文明之中,奧列里烏斯也算是一個少見的賢君。.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 · 查看更多 »

马扎尔人

札兒人(;又譯--人)為匈牙利主要民族(於2001年人口約為1千萬),因此又稱匈牙利人,為烏拉語系,曾經在中亞停留了一段時間,因此現代馬札兒人帶有突厥血統。他们為匈牙利主体民族,也分布于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及烏克兰,少数生活在美国、加拿大、巴西与澳大利亚。認為,他们最初生活在西伯利亚西南方巴什基尔一帶;与他们最似的民族為曼西人。.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马扎尔人 · 查看更多 »

諾曼人

诺曼人 (诺曼语: Normaunds;法语:Normands;拉丁语:Normanni)为古代欧洲民族,起源于丹麦、冰岛、挪威等地,原属诺斯人中的("Norman"一词由"Norseman"演变而来.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諾曼人 · 查看更多 »

贝尔格莱德

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语:Београд,意为“白城”),欧洲国家塞尔维亚首都和最大城市,以及当年南斯拉夫联邦时期的总首都。贝尔格莱德市位于塞尔维亚北部萨瓦河和多瑙河汇合处,此处也是潘诺尼亚平原和巴尔干半岛的相遇处。贝尔格莱德市内共有人口123万,整个行政区范围内的人口达到近170万,是原南斯拉夫地区最大的城市。 贝尔格莱德地区最早的人类居住出现在公元前4800年温查文明时期。凯尔特人于公元前3世纪征服了这一地区,并将其命名为, 后被罗马帝国占领 。 公元520年,斯拉夫人占领了这一地区。此后它在拜占庭帝国、法兰克王国、保加利亚王国和奥匈帝国之间几次易手。城市的斯拉夫语名字Beligrad(字面意思为“白城”)第一次被提及是在878年。1284年,贝尔格莱德第一次成为塞尔维亚斯雷姆王国的首都。此后,它还先后成为塞尔维亚(1404年-1918年、2006年-)、南斯拉夫(1918年-2003年)首都以及塞爾維亞和黑山的行政、立法首都(2003年-2006年)。 贝尔格莱德是塞尔维亚唯一的直辖市,被分为17个自治市,每一个都拥有自己的地方委员会。贝尔格莱德占塞尔维亚总面积的3.6%,约21%(不包括科索沃自治省)的塞尔维亚人居住在该市。贝尔格莱德是塞尔维亚的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贝尔格莱德 · 查看更多 »

黎凡特

黎凡特(阿拉伯語:المشرق ;Λεβάντες)是历史上一个模糊的地理名称,廣義指的是中东托魯斯山脈以南、地中海东岸、阿拉伯沙漠以北和上美索不达米亚以西的一大片地区,不包括托魯斯山脉、阿拉伯半岛和安那托利亞,不过有时也包括奇里乞亚在内。西奈半岛有时包括在黎凡特内,不过一般被看作是黎凡特与埃及北部之间的边缘地区。有些时间裡黎凡特的文化和居民曾经在西奈半岛和尼罗河占支配地位,但是这些地方一般不被纳入黎凡特。.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黎凡特 · 查看更多 »

阿勒颇

--颇(حلب;阿拉米语:ܚܠܒ )又譯作阿勒--,是叙利亚北部城市,阿勒颇省的首府。 叙利亚内战前,阿勒颇拥有逾200万人口,是叙利亚的第一大城市。从历史上看,阿勒颇是人类最古老的定居点之一,考古学发现在公元前5000年时这里就有人居住。古希腊人称这座城市为“贝罗埃亚”。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这里称为哈勒普。阿勒颇的名字在法国托管时期才开始官方使用。 阿勒颇占据了幼发拉底河和地中海之间的关键位置,是古代商路上的一个重要地点。开始时它只是建在一些小山丘上的小城,后来发展成大型城市。以阿勒颇为中心形成的阿勒颇省占据了1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拥有约370万人口。 敘利亞內戰在2011年爆發後,2012年開始的阿勒颇之战在市內造成嚴重破壞。.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阿勒颇 · 查看更多 »

阿莱克修斯一世

#重定向 阿历克塞一世.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阿莱克修斯一世 · 查看更多 »

阿达纳

阿达纳(Adana),土耳其第四大城市,安纳托利亚地区南部古城,现为阿达纳省省会,扼通往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交通要冲,附近有美国设立的因吉尔利克空军基地。 同樣地由於阿達納鄰近敘利亞邊境,近年飽受敘利亞內戰影響,有不少敘利亞難民為了自由及生存選擇逃亡至土耳其南部邊境居住,當中阿達納是其中一個收容難民的城市之一。.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阿达纳 · 查看更多 »

阿拉谢希尔

阿拉谢希尔(Alaşehir,Φιλαδέλφεια,拉丁化:Philadélphia)是土耳其爱琴海区马尼萨省的一个城镇和县,座落在博兹达(古代的Tmolus山)山麓的 Kuzuçay (古代的Cogamus)山谷。该市通过105公里的铁路可达伊兹密尔。.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阿拉谢希尔 · 查看更多 »

色雷斯

色雷斯(希腊语:Θρκη,保加利亚语:Тракия,土耳其語:Trakya)是东欧的历史学和地理学上的概念。今天的色雷斯包括了保加利亚南部(北色雷斯)、希腊北部(西色雷斯)和土耳其的欧洲部分(东色雷斯)。色雷斯濒临三个海,分别是黑海、爱琴海和马尔马拉海。在土耳其,它也被称为鲁米利亞(Rumeli)。 希腊北部西色雷斯为希腊东马其顿和色雷斯大区的一部分,称色雷斯地区,辖埃夫罗斯州、克桑西州、罗多彼州。 东色雷斯面积24,476km²,西色雷斯面积8,578km²,北色雷斯面积42,155km²。 历史上色雷斯的边界经常发生变化。古色雷斯(即古色雷斯人居住的地域)包括了现在的保加利亚、土耳其的欧洲部分、希腊东北部、塞尔维亚东北部的一部分以及马其顿共和国的东部,北至多瑙河,南濒爱琴海,东至黑海与马尔马拉海,西达瓦达河和大摩拉瓦河。而作为罗马行省的色雷斯面积则相对较小,北部边界退至了巴尔干山脉,西部边界则位于美斯塔河。.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色雷斯 · 查看更多 »

英格蘭人

英格蘭人(English people,古英語:Anglecynn)是英國英格蘭的原住族群和民族,母語是英語。他們在過千年前被古英語稱作「Anglecynn」時已有高度的身分認同。英格蘭人主要居住於英國的構成國家─英格蘭上。 以族群的角度看,英格蘭人被認為凯尔特布立吞人、盎格魯-撒克遜人、凱爾特人、維京人等遠古族群的後裔。以民族的角度看,因為近年大量外國少數民族的移民,英格蘭人極多元化。.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英格蘭人 · 查看更多 »

老底嘉

老底嘉(希腊语:; Laodicea ad Lycum)是弗里吉亚的古代都市(也归属于卡里亚和吕底亚),兴建於安纳托利亚的呂卡士河(Lycus)河畔,靠近现代土耳其代尼兹利省的村庄Eskihisar。.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老底嘉 · 查看更多 »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help,拉丁化:Yerushaláyim;help,拉丁化:al-Quds,漢譯:古都斯或古德斯,意為「神聖的」;唐朝時期的景教徒曾根據敍利亞語「Ūrišlem」譯作烏梨師斂)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境内的一座城市,位於地中海和死海之间,是古代巴勒斯坦中部的全球宗教重镇,也是完整保留人类信仰文明演进史的一个历史城市。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亚伯拉罕宗教(或称「三大天启宗教」)的聖地。自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王建成第一圣殿起,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自從公元前10世紀:.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耶路撒冷 · 查看更多 »

耶路撒冷王國

耶路撒冷王國(Regnum Hierosolimitanum) ,又史称耶路撒冷拉丁王国(Latin Kingdom of Jerusalem),是一个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以后于1099年建立在南部黎凡特(Southern Levant)的天主教王国。该王国从1099年起持续了近两百年,直到1291年被马穆鲁克摧毁最后一块领土阿卡(Acre)为止。它的历史被分为了两个明显不同的时期,第一王国从1099年持续到1187年被萨拉丁几乎完全侵占为止;在随后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该王国又于1192年在阿卡重建,并沿续到1291年该城的毁灭为止,因此第二王国有时又被称为阿克王国。.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耶路撒冷王國 · 查看更多 »

William of Tyre

#重定向 提尔的威廉.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William of Tyre · 查看更多 »

波格米勒派

波格米勒派,是十世纪時成立於保加利亞第一帝國的諾斯底主義教派,主要流行於馬其頓與波斯尼亞地區。是反對封建主義與東正教國教化的表現。 波格米勒派提出回到早期基督教呼籲,拒絕教會的層次結構,其主要的政治傾向是反對國家和教會當局。這有助於在巴爾幹地區,逐步擴大在整個拜占庭帝國和後來到達基輔,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達爾馬提亞,意大利,法國,英國運動迅速蔓延。 波格米勒派是二元論,他們認為世界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由一個邪恶魔鬼創造。他們不使用十字架與建立教堂,更喜歡到室外進行儀式。 在土耳其人來到後,很多信徒接受了伊斯蘭教。 category:諾斯底主義.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波格米勒派 · 查看更多 »

泽伊雷克清真寺

泽伊雷克清真寺(土耳其语: Molla Zeyrek Camii)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法提赫区,原为东正教的两座教堂和一座小堂,。是伊斯坦布尔现存第二大拜占庭宗教建筑遗址,仅次于圣索菲亚大教堂。.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泽伊雷克清真寺 · 查看更多 »

洛泰尔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洛泰尔二世 (Lothar II,1075年—1137年12月3日)罗马人民的国王(1125年—1137年在位)和罗马帝国皇帝(1133年加冕)。他也是德意志的苏普林堡伯爵和萨克森公爵(1106年起)。他的王朝有时被称做苏普林堡王朝。 他参与了帝國诸侯反对皇帝亨利四世的叛乱(1088年),后又领导诸侯反对皇帝亨利五世(1112年—1115年)。 洛泰尔二世在亨利五世死后为诸侯所拥立。后在教皇霍诺留斯二世支持下当选。他于1132年出兵意大利,支持教皇英诺森二世反对敌对教皇克雷二世。后者随即为之加冕。1136年再入意大利,以抵制诺曼人。 一些前苏联历史学家把这位皇帝列为洛泰尔三世。他们把洛林的洛泰尔二世也作为他的前任。 L L L L L.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洛泰尔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昌克勒

昌克勒(Gangra)是土耳其的城市,也是昌克勒省的首府,位於該國北部,距離首都安卡拉140公里,面積1,347平方公里,海拔高度約800米,受大陸性氣候影響,每年平均降雨量408毫米,2010年人口80,590。 Category:土耳其城市.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昌克勒 · 查看更多 »

斯雷姆

斯雷姆(塞尔维亚语:Срем、克罗地亚语:Srijem)是位于欧洲潘诺尼亚平原萨瓦河和多瑙河之间的一片肥沃土地,东部属于塞尔维亚,西部属于克罗地亚。 斯雷姆的大部分位于塞尔维亚伏伊伏丁那省的斯雷姆区和南巴奇卡区。一小部分在新贝尔格莱德、泽蒙和苏尔钦周围,是中塞尔维亚的一部分。斯雷姆的西部位于克罗地亚东部武科瓦尔-斯雷姆县。 S S.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斯雷姆 · 查看更多 »

摩尔人

摩尔人(Moro,Moors)是指中世纪伊比利亚半岛(今西班牙和葡萄牙)、西西里島、撒丁尼亞、馬爾他、科西嘉島、马格里布和西非的穆斯林居民。历史上,摩尔人主要指在伊比利亚半岛的伊斯兰征服者。直到3世纪,“毛利”这个名字罗马人用来对所有未罗马化的由自己首领统治的北非土著的称呼。摩尔人主要由埃塞俄比亚人、撒哈拉人、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组成,也有伊比利半岛出身的土著穆斯林(穆拉迪人)。 历史学家认为,摩尔人是一个阶级和文化的统称。尽管非洲摩尔人占大多数,摩尔人这一概念其实并没有人类学和民族学上的意义。的著作《自然界不论颜色》中阐述了此一观点。继而《非洲:西方文明之母》的作者证实这个族群是来自埃塞俄比亚然后移居到非洲西北部和东北部。事实上,直到640年阿拉伯人入侵北非之后,摩尔人才和阿拉伯扯上关系,即他们都是穆斯林。今天的摩尔人并不认同自己为白人或黑人。 摩尔人一词在欧洲使用很广泛且略带贬义,一般指穆斯林,特别是西班牙或北非的阿拉伯人或柏柏尔人。在葡萄牙殖民印时代,葡萄牙人在斯里兰卡和印度果阿使用“锡兰摩尔人”和“印度摩尔人”两个词,孟加拉国的穆斯林也被称为“摩尔人”。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中的主人公就是“威尼斯的摩尔人”。.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摩尔人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城邦

意大利城邦都是小型独立国家,主要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和北部地区.是一种10-15世纪中的政治现象.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意大利城邦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南部

意大利南部(或稱南意大利,意大利語:Italia Meridionale或Mezzogiorno)是一个地理概念。其范围大致上相当于古代的那不勒斯王国。一般包括了今日的巴斯利卡塔、坎帕尼亚、卡拉布里亚、普利亚、莫利塞五个大区,有时还包括阿布鲁佐、拉齐奥南部、西西里岛和撒丁岛。在一般人的刻板印象中,意大利南部常常与贫穷、犯罪和黑手党联系在一起。而在經濟發展方面。南意大利始終落後於北義大利。.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意大利南部 · 查看更多 »

教会

教会是指基督教的團體,一方面指指所有基督徒的整體(普世教會);另一方面是有形的基督徒组织(個別性的教會)。一般人常將教會與“教堂”(指的是教会建築)混為一談,因为教会的组成並不需要固定建築。 教會是由一群與耶穌基督有生命連結的基督徒,並以耶穌基督為磐石和房角石,且建立在使徒和先知所立真理的根基上,聚集連結而成的生命見證體。.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教会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拜占庭帝国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皇帝列表

本表列出東羅馬帝国的皇帝。 東羅馬帝国的开始时间难于确定。罗马皇帝戴克里先为了便于管理,在284年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部。不过,拜占庭本身由始至终将自己视为罗马帝国的合法延续。 被认为是第一位東羅馬皇帝的君主有:.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拜占庭皇帝列表 · 查看更多 »

拉斯洛一世

圣拉斯洛一世 I. (Szent) László(英语文献中常写作拉迪斯拉夫一世,Ladislaus I;约1040年6月27日—1095年3月29日)匈牙利阿尔帕德王朝的国王(1077年—1095年在位)。他是贝拉一世的儿子,母亲是波兰公主里切扎。生于波兰。 拉斯洛一世即位后,暂时平息了封建贵族的内讧。1085年和1091年击退佩切涅格人和波洛韦茨人的入侵。1091年,征服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并在那里设置总督。在位时曾制订过3部法典。 拉斯洛一世支持罗马教皇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 1095年時,拉斯洛一世在准备参加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突然去世。 將近一百年後,教宗英諾森三世在1192年將他封聖,後代的傳說把他描述成虔誠的「騎士王」、「中世紀後期騎士精神在匈牙利的理想化身」。因為他是一個廣受敬愛的基督徒、聖徒,在匈牙利和鄰國有許多教堂建來崇奉他。 Category:匈牙利国王 Category:1095年逝世.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拉斯洛一世 · 查看更多 »

曼努埃尔一世

曼努埃尔一世可以指:.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曼努埃尔一世 · 查看更多 »

曼齐刻尔特战役

曼齐刻尔特战役,為公元1071年8月26日發生的一場拜占庭-塞爾柱戰爭,是中世紀發生在近東地區最具影响力的战役之一。其中拜占庭軍的決定性戰敗和皇帝罗曼努斯四世被俘,導致安那托利亞和亞美尼亞的統治權轉移到蘇丹阿爾普·阿爾斯蘭的手中,被後世視為基督與伊斯蘭文化圈在當地消長的象徵。.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曼齐刻尔特战役 · 查看更多 »

总理

总理(英語對應詞:Premier / Prime Minister /Chief Chancellor等)是指一个國家或地區的行政首長,负责統領政府的行政工作,可通用于君主制或共和制國體。现代多数实行议会制、雙首長制、君主制以及其他虚位元首制度的国家都有总理或类似的政府首脑职位,但在一些總統制國家(例如美国),國家元首兼任政府首腦,賦有總理的職責,因此無須另設政府首脑官職。在漢語中會分為「首相」與「總理」,但其他语言中較少严格区分的对应,汉语中的首相一詞,意即位居第一的大臣,因此一般只用在君主制國家的政府首腦之稱,例如英国首相,但根据习惯用法有很多例外。各国政府首脑在中文裡的称呼更多是根据传统译法而定,有时更可以互换使用。例如,君主立憲制下的泰国首相在漢語裡经常被称为「泰國總理」;同样君主立憲制下的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在日语中可以直接從全稱擷取為「总理」,或根據其義-總大臣-稱為「首相」,而在漢語圈較常使用後者(君主立憲制下的政府首腦)。总理与首相两者均可用閣揆一詞泛指,此用法來自中國古代將宰相別稱為「首揆」,明代也將內閣首輔稱為首揆,《明史·宰辅年表一》:“诸辅之中,尤以首揆为重。” 需要注意的是,加拿大、澳洲、新西蘭等英联邦国家,在英语中这些西敏制国家的政府首长,头衔和英国一样,稱為“第一大臣”(Prime Minister),並且共戴同一個君主,但事實上會由英王委派總督代表君王行使國家元首職務,因此實際政府首腦稱「總理」而非「首相」,是相對總督而來,而不是相對君主。 另外實施議會內閣制的區域政府首腦也可以译为“總理”(例如魁北克總理、昆士蘭總理等),但一般“州總理”、“州长”、“省长”或“首席部长”的用法更普遍,实际译法依照习惯而定。.

新!!: 约翰二世 (拜占庭)和总理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John II Komnenos約翰二世 (拜占庭)约翰二世·科穆宁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