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大種

指数 大種

大種(巴利語與Mahābhūta),佛教术语,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主要分為四種,分别是,地、水、火、风,又称四界(巴利語:),現在也稱為四大元素,被认为构成世界一切事物等物質的色法,包含山川大地等的器世間以及生命有情的身體,皆為此四界所構成。也有六界之說,此外再加空界和識界。.

目录

  1. 32 关系: 十八界古典元素大乘佛教富蘭那·迦葉密宗二十二根五行佛教命根四大四元素说器世間空界羯剌藍真實 (佛教)界 (佛教)物质状态相 (物质)说一切有部胎藏界部派佛教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邊見金刚界色 (佛教)色蘊雜阿含經虛空 (佛教)根本說一切有部極微有情

  2. 元素

十八界

十八界(Astādaśa dhātavah),佛教術語,是一種界(dhātavah)的分類法,最為佛教論師所重視。將有情眾生的世間法界分成三大類別:六內界、六外界、六識界,代表世間法中最重要的十八種境界或者不同的功能。.

查看 大種和十八界

古典元素

元素或古典元素(Classical elements),在古典哲學中,是一種構成世界上所有物質的最基本實體,或是能量。在歷史上,許多不同的民族,都曾經建構出屬於他們自己的元素思想,最著名的代表有古希臘的四元素說、或五元素說,印度佛教的四大種(地、水、火、風)以及中國的五行。 在近代化學中,元素特指自然界中一百多种基本的金属和非金属物质,它们只由一种原子组成,其原子中的每一核子具有同样数量的質子,用一般的化学方法不能使元素分解,并且它能构成一切物质。一些常見元素的例子有碳、氫和氧。.

查看 大種和古典元素

大乘佛教

大乘(महायान,),亦称“大乘教”,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佛教两大教派傳統(在某些分類中,則列出三大傳統)之一,大乘佛教認為不發菩提心聲聞乘為小乘。在某些傳統中,金剛乘被認為是大乘佛教之下的一個分支,但也有將金剛乘與大乘、小乘並列,成為第三大傳統的看法。 大乘佛教,立声闻、獨覺和菩萨乘的三乘教法,稱其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传承者是北传佛教,其中的汉传佛教流传于中国大陆、港澳地区、臺灣、日本、朝鮮半島、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晚期大乘佛教则传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为藏传佛教中的主要元素。.

查看 大種和大乘佛教

富蘭那·迦葉

富蘭那·迦葉(Purana Kassapa,),又譯為棓刺拏、布刺拏、不蘭迦葉、不蘭那迦葉、補刺那迦葉、布賴那伽葉、布刺拏迦葉波、晡刺拏迦攝波子。約與釋迦牟尼同時代的思想家,在後世佛教傳說中,他是六師外道之一。.

查看 大種和富蘭那·迦葉

密宗

密大乘佛教,又名金剛乘(वज्रयान ;;蒙古语:Очирт хөлгөн),是大乘佛教的一个支派,與印度教的怛特羅密教同時,在印度笈多王朝時期興起。印度的這一系教派,在修行方式上而非在教理上有很多不許公開的秘密傳授,及充滿神秘內容的特徵,因而又被稱為密教;而相對於密教,之前的佛教流派包括其他的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則被稱为顯教。它的別名甚多,又稱為怛特羅佛教、密宗、秘密教、秘密乘、密乘、金刚乘、真言乘、瑜伽密教、真言宗。 歷史上密教流傳地域十分廣大,目前密教在日本和西藏最為興盛。日本密教傳承自中國的唐密,唐密傳承自印度的前期、中期密教。日本有東密(真言宗)和台密(天台密教)兩大分支,东密的道场在東寺、高野山,台密在比叡山、三井寺,本尊是大日如来。西藏密教則是傳承印度的後期密教,藏密流傳於西藏、青海、蒙古和四川西部,本尊是普贤王如来、金剛總持等。南诏大理国还盛行过阿吒力教,俗称滇密。.

查看 大種和密宗

二十二根

二十二根,佛教術語,是二十二種根的合稱,它們都是有“增上”義的最勝法 《鞞婆沙論》:「何以故名根?根有何義?答曰:增上義是根義,明義是根義,收義是根義,宗義是根義,最義是根義,勝義是根義,妙義是根義,生義是根義。」 《阿毘曇毘婆沙論》:「何故名根?根是何義?答曰:威勢義是根義,明義是根義,異義是根義,喜觀義是根義,勝義是根義,最義是根義,主義是根義。」 《大毘婆沙論》:「問:何故名根?根是何義?答:增上義是根義,明義是根義,現義是根義,憙觀義是根義,端嚴義是根義,最義是根義,勝義是根義,主義是根義。」 ,在部派佛教的傳統理論中曾經有著首要的地位。.

查看 大種和二十二根

五行

五行是中国自古以來道学的一种系統观,廣泛地用于中医学、堪輿、命理、相術和占卜等方面。最早見於戰國陰陽家。五行的意義包涵藉著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動態:水(代表潤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從革)、木(代表曲直)、土(代表稼穡)。 如果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学说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系统论。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的現象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种气的变化所總括,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中国自古至今的時序符号「十個天干」,其意義與五行搭配阴阳有密切相關。而陰陽五行生剋學說之完成最早見於劉向。.

查看 大種和五行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查看 大種和佛教

命根

命根(梵文及Jīvitindriya),佛教術語,二十二根之一,為生命存在的根源,佛教認為它具備了壽、煖、識三個特色。說一切有部將它列入心不相應行法之一。南傳上座部將命根分為色命根(rūpa-jīvitindriya),與非色命根(arūpa-jīvitindriya)二者。非色命根是心所法之一,為七個遍行心所之一。.

查看 大種和命根

四大

四大可以指:.

查看 大種和四大

四元素说

#重定向 古典元素#四元素與五元素.

查看 大種和四元素说

器世間

佛教術語,佛教義理中說有二種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 器世間可以簡單的說解釋為生命體所居處存在的空間及相關的處所,也就是所謂的世界。因為佛教認世間處所,就如同器皿一般,所以稱作「器世間」。而相對於非生命、物質的器世間,佛教的觀點也認為生命體的本身也是屬於一種世間,稱作有情世間。(但佛教闡述的「有情」所代表的生命體,並不包含植物).

查看 大種和器世間

空界

(巴利文及ākāsa-dhātu),佛教哲學術語,是色聚之間的空隙,即物質與物質之間的空間。.

查看 大種和空界

羯剌藍

羯剌藍 कलल kalala,又譯為歌羅羅、 迦羅邏、羯羅藍,佛教術語,源自古印度醫學,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尚在胚胎狀態的受精卵,之後會發育成完整個體。為結胎五位之一。.

查看 大種和羯剌藍

真實 (佛教)

真實(bhūta,Bhūtamidanti),又譯為實、真說,佛教術語,意為存在、本質、此在、真理等。在阿含經中,通常被用來指對於緣起及緣生法的正確理解。.

查看 大種和真實 (佛教)

界 (佛教)

(dhātava,dhātu),是古印度哲學中,用來對世間各種物理現象進行分類與歸納的術語,即範疇。在佛教中,接受這個名詞,是阿毘達磨的重要課題之一。以界來進行禪修內觀,稱為界分別觀。.

查看 大種和界 (佛教)

物质状态

物質狀態是指一種物質出現不同的相。早期來說,物質狀態是以它的體積性質來分辨。在固態時,物質擁有固定的形狀和容量;而在液態時,物質維持固定的容量但形狀會隨容器的形狀而改變;氣態時,物質不論有沒有容量都會膨漲以進行擴散。近期,科學家以分子之間的相互關係作分類。固態是指因分子之間因為相互的吸力因而只會在固定位置震動。而在液體的時候,分子之間距離仍然比較近,分子之間仍有一定的吸引力,因此只能在有限的範圍中活動。至於在氣態,分子之間的距離較遠,因此分子之間的吸引力並不顯著,所以分子可以隨意活動。電漿態,是在高溫之下出現的高度離化氣體。而由於相互之間的吸力是離子力,因而出現與氣體不同的性質,所以電漿態被認為是第四種物質狀態。假如有一種物質狀態不是由分子組成而是由不同力所組成,我們會考慮成一種新的物質狀態。例如:費米凝聚和夸克-膠子漿。 物質狀態亦可用相的轉變來表達。相的轉變可以是結構上的轉變又或者是出現一些獨特的性質。根據這個定義,每一種相都可以其他的相中透過相的轉變分離出來。例如水數種固體的相。超導電性便是由相的轉變引伸出來,因此便有超導電性的狀態。同樣,液晶體狀態和鐵磁性狀態都是用相的轉變所劃分出來並同時擁有不一樣的性質。.

查看 大種和物质状态

相 (物质)

假設一個系統是由一種物質均勻組成,擁有均勻的物理與化學性質,則稱這系統只具有一種相(Phase)。這是一種簡單的系統,稱為。更複雜的系統可能在某方面不均勻,這類系統稱為。在做分析時,可以將非均相系統分為幾個系統,每個系統都只具有一種相,都是均相系統。例如,經過仔細攪和後的溶液是均相系統,只具有一種相。又例如,在一個裝有水和冰塊的玻璃杯所組成的非均相系統中,水是一種相、冰塊也是一種相,水上方的潮濕空氣是另一種相,而玻璃杯又是另外一種相。 每一種相都是一種物质状态;但相和物质状态不同,在同一種物质状态中,可能會存在一種以上彼此不混溶的相。相有時會用來描述由相圖上的劃分出來的一組平衡狀態;在這裡,相邊界是由像壓力、溫度一類的狀態變數設定。相邊界很重要地關聯到在它兩邊的兩種相所對比出的性質差異。例如,由液體變成固體、由某一種晶體結構變為另一種晶體結構。.

查看 大種和相 (物质)

識(विज्ञान.,,विञ्ञाण,),佛教術語,指人的意識、心智、生命力、理智、分別能力,為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之一。在早期佛經,經常與心(Citta)、意(Manas)混用,意義接近,但因為用法不同,實際的內涵又有所不同。其主要是用來作為指區別對象的認知能力。.

查看 大種和識

说一切有部

说一切有部(梵語天城文:सर्वास्तिवाद,IAST:,Sabbatthivāda),简称为有部,音譯為萨婆多部,是部派佛教中上座部分出的一部。.

查看 大種和说一切有部

胎藏界

胎藏界(garbhakosa-dhatu),密宗術語,藏傳佛教稱為行續、行怛特羅、或二俱續、事二俱瑜伽,以密續《大日經》為中心所形成的一個密宗流派。 它與金剛界合稱兩部大法,或兩部純密,形成唐密的主體。在它之前形成的密法則稱為雜密。在中國,此宗在唐朝武宗灭佛之後失傳,但傳入日本,在日本茁壯。 胎藏界與金剛界形成日本東密及台密的核心教義,在日本信奉及修行者較多。藏傳佛教視它為下三部密法中的第二部,修持的人較少。.

查看 大種和胎藏界

部派佛教

部派佛教,佛教術語,在佛教史中,是指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從上座部與大眾部的“根本分裂”到大乘佛教興起前的時期與發展階段,也是這個時期佛教僧團所形成的各個部派的合稱。 上座部與大眾部的分裂,被稱為根本分裂;此前的階段,通常被稱為原始佛教、根本佛教或初期佛教;此後佛教進一步分化,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傳統與學說。對於根本分裂的原因和確切時間,目前仍有爭論。.

查看 大種和部派佛教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Abhidharma Mahāvibhāṣā Śāstra),又稱《阿毘達磨發智大毘婆沙論》、《大毗婆沙論》、《鞞婆沙論》,佛教論書。佛教學者認為它約在西元150年前後,在迦濕彌羅國(今喀什米爾)編著而成。迦濕彌羅的論師,尊奉《大毘婆沙論》,被稱為毘婆沙宗,在他們的努力下,《大毘婆沙論》也因此成為說一切有部的最高論書。.

查看 大種和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邊見

邊見(antaggāha-diṭṭhi,antagrāha-dṛṣti),又譯邊執見,佛教術語,指不合中道,偏執一邊的錯誤見解。邊見被視為是一種障礙解脫的煩惱,被列為五惡見、十使之一。在經典中,曾列出「斷常、有無、生滅、一異」等邊見。了解緣起空性,獲致真實的智慧,就可以去除邊見。在邊見中,最常被提到的,有常見與斷滅見(滅斷空)等。.

查看 大種和邊見

金刚界

金剛界(वज्रधातु ),密宗術語,藏傳佛教稱為瑜伽續、瑜伽怛特羅,是一個密宗流派,以密續《金剛頂經》為根本經典。它與胎藏界合稱二部純密。它是唐密的中心,後傳至日本,形成東密與台密。 金剛界是日本東密及台密的核心教義之一,在日本信奉者較多。藏傳佛教視它為下三部瑜伽之首,修習的人較少。.

查看 大種和金刚界

色 (佛教)

色(巴利文、梵文天城體: रूप,; รูป),是佛教與婆羅門教基本概念,在佛教中,與名併舉,稱為「名色」,而是為十二因緣之一;又在五取蘊之中,稱為色蘊、色阴、色受阴、色身。.

查看 大種和色 (佛教)

色蘊

#重定向 色 (佛教).

查看 大種和色蘊

雜阿含經

《雜阿含經》(梵語:),初期佛教的基本經典「四阿含」之一。在四阿含中,雜阿含是依佛法教類五蘊、六入處、界、因緣、四諦、三十七道品等,將眾多相應的短經編成集,而匯為一部。漢譯《雜阿含經》推定為根本說一切有部傳本,與對應的巴利本《相應部》一起,被認為是接近原始佛教原貌的佛陀言論集之一。.

查看 大種和雜阿含經

虛空 (佛教)

虛空(ākāśa),佛教術語,原指稱天空,後成為自然哲學中原子論的關鍵概念,指純粹的空間,在其中可以容納各種色法。.

查看 大種和虛空 (佛教)

根本說一切有部

根本說一切有部(梵語:मूलसर्वास्तिवाद,)是佛教部派之一,佛陀入滅第三百年初(即佛滅二百多年後)說一切有部從上座部分出,相對於犍陀羅國和迦濕彌羅國等地的傳承,在摩偷羅國的說一切有部後來又自稱為“根本說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論》稱其為“持律者”。.

查看 大種和根本說一切有部

極微

極微(梵語:),又譯鄰虛、鄰虛塵,源自古印度哲學思想,是組成一切物質(色)的最小單位,類似於古希臘哲學中的原子。部份佛教部派如說一切有部和南傳上座部接受了這個學說,耆那教和勝論派也設立了極微的概念。.

查看 大種和極微

有情

有情(सत्त्व;IAST:sattva)或有情眾生,乃佛教術語,音譯為薩埵、薩多波,舊譯為眾生,或稱為含识例如:《八十八佛大忏悔文》中头二句即为“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即一切有心識、有感情、有見聞覺知之生命體。相对於有情,草木、土石、山河、大地等則稱為非情或无情。梵語「sattva」亦帶有「存有」、「存在」(或存有者、存在者)、「生者」、「真者」、「實者」之義。 在印度教數論中,有情是物質三種特性(三德)之一。.

查看 大種和有情

另见

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