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九姓烏古斯

指数 九姓烏古斯

九姓烏古斯(古突厥語: ,Toquz Oγuz,Toquz Oghuz,又譯九姓乌护)是存在于古代五代宋辽时期,中国西北部的回鹘部落联盟,他们是突厥汗国时形成反阿史那氏联盟。 九姓烏古斯在阙特勤碑提及他们。有人认为是铁勒诸部之一,即是九姓铁勒。回纥和薛延陀、黠嘎斯等部族都是乌古斯的一部分。大致在伊犁河流域,包括内回鹘:药罗葛、胡咄葛、啒罗勿、貊歌息讫、阿勿嘀、葛萨(可萨人)、斛嗢素、药勿葛、奚牙勿、拔悉密、葛逻禄;外回鹘:薛延陀、契苾、都播(图瓦人)、骨利干、多览葛、仆骨、拔野古、同罗、浑、思结、斛薛、奚结、阿跌、白霫等。 在古突厥语里,“烏古斯”有“部落”、“姓”、“联盟”、“箭”之意。这种部落联盟在很多突厥民族也有,如三姓葛逻禄,八姓烏古斯(乃蛮),十回紇,九姓鞑靼,三姓蔑儿乞。.

目录

  1. 26 关系: 古突厥语可萨人宋朝乃蛮五代十国伊犁河僕固回鹘图瓦人突厥突厥汗国烏古斯人鞑靼骨利干辽朝阿史那阿跌氏阙特勤碑薛延陀葛逻禄铁勒蔑兒乞柯尔克孜族拔也氏拔悉密

古突厥语

#重定向 古代突厥語.

查看 九姓烏古斯和古突厥语

可萨人

可薩人,又譯作卡扎人,常指一西突厥的屬部落,他們的汗國是中世纪初期最大的汗國。最早见于《隋书·北狄传》,《旧唐书·西戎传》和《新唐书·西域传下》称其为“突厥可萨部”,杜环《经行记》提到“苫国(叙利亚)有五节度,有兵马一万以上,北接可萨突厥,可萨北又有突厥”,他們半定居在東歐大平原至北高加索。 他們與西突厥只有稀疏的關係(統治者是西突厥宗室,後來全然獨立),他們在公元7世紀下半葉,在北高加索草原伏爾加河中下游建立了強大的可薩汗國,成為絲綢之路北道上的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中轉站,疆域東至今花剌子模、今西哈薩克斯坦州、西至多瑙河与今烏克蘭,達吉斯坦是核心,南至格鲁吉亞、車臣、克里米亞、小亞细亞東北、他們與東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在政治和經濟上保持密切的關係。 他們的可汗名號是答剌罕。“可薩”一词在德文有“異教徒”,希臘文有“匈奴騎兵”,在俄文與希伯來文有“牧羊人”,在阿拉伯語有“小眼睛”的意思,在亚美尼亞與格魯吉亞有“北方”的意思,在突厥语解为“遊蕩”,古代波斯史說可薩人好劫掠與長途奔襲,長矛是主要武器,亞洲人後來把类似于可薩人那样生活的也稱為可薩人,在1480年代,格魯吉亞還有自稱可薩人的突厥語游牧民,哥薩克與哈薩克也源於此字。在車臣語中,“可萨”一词可解为“美丽谷地”。 汗国民族有突厥语部落、波斯人、烏戈尔、斯拉夫人、哥德人和高加索人。《世界境域志》中说可萨汗国可汗姓氏是阿史那(Asna)。.

查看 九姓烏古斯和可萨人

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國祚共319年。因国君姓赵,又为區别于南北朝时期之南朝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北方政權辽国和金国以宋朝位处其南方,称其为“南朝”,并自诩为“北朝”,西夏又因宋朝位于其东南,特称其为“东朝”。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後周帝位而改元自立,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建國之初,太祖由陈桥兵变意识到武人操政之危险,为防止他人效仿自己兵变夺取皇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將兵權歸於中央,并置转运使将地方财富集中至中央,又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绝者送都下,其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归中央,采取重文抑武的國策,採取調將指揮制。這一國策影響所及深遠,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後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对辽朝、西夏用兵屢遭挫敗。 公元1127年,金兵侵略北宋,发生靖康之難,徽、欽宗二帝皆被金兵掳去,北宋滅亡。其後,宋室赵構南下稱帝,是為宋高宗,經過一連串戰爭後,定都杭州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在公元1141年與金達成紹興和議,以秦岭淮河为界,此後維持至江南偏安統治的局面。公元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大部分領土落入元朝手中。惟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陆续拥立端宗赵昰、帝昺继续抵抗元朝。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宋末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跳海殉国,南宋正式灭亡。 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干政和地方割据,大部分時期皇帝均控制政局,沒有出現唐朝中晚期時皇帝被宦官控制的局面。史學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艺复兴與經濟革命的時代。 宋朝經濟高度發達,中國歷史學家邓广铭和漆侠認為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唐宋八大家六位出自宋朝,儒學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商業經濟發達,科技發展非常進步(詳見宋朝科技),四大發明在宋代也得到了改良;在政治上相对开明,對忤旨或黨爭失勢的刑罰極少;宋太祖立下祖訓要求其子孫不得殺害文人及上書諫議之人,文人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提升,有說法認為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

查看 九姓烏古斯和宋朝

乃蛮

乃曼 (,又名粘八葛)古代突厥部落,於11世紀開始居住在蒙古高原西部。牧地在阿爾泰山之陽,北接斡亦剌惕,西界回鶻,操突厥語族語言,使用畏兀儿文字。又譯乃馬、乃滿、廼蠻、奈曼、奈蠻、耐滿、粘拔恩、粘八噶等。他们有一突厥名sakiz oghuz,八姓乌古斯人。乃蠻故地(今阿爾泰山以南及以稍偏西的一些土地)在1225年被成吉思汗封給其子窩闊台,1309年窝阔台汗国被察合台汗國及元朝瓜分。.

查看 九姓烏古斯和乃蛮

五代十国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統一中國本土為止。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末藩鎮割據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續。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其中位在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藩鎮國家即五代,有些還是沙陀族所建立。五代雖然实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个中國本土,只是藩鎮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中原王朝為正朔,其中十個國齡較長、國力較強的統稱為十國。本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况,使得戰亂不止,統治者多重武輕文。中國的內亂,也帶給契丹國南侵的機會,遼朝得以建立。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河西和交趾地區逐渐离心,交趾(越南)最终脱离中国独立。 從唐朝滅亡至北宋建立半個多世紀期間,中原地區依次出現梁、唐、晉、漢與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907年梁王朱溫篡唐建立後梁,这是五代十國的开始。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勗滅后梁,建國後唐。後唐之后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後唐歷經後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发生內亂後,被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不久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同时后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府稱帝建立後漢,收復中原。後漢樞密使郭威篡后汉建後周,後周世宗柴荣苦心經營,使后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不幸病亡。後周随后被殿前司都點檢趙匡胤所篡,五代結束。 十國方面,江南以吳國最強,而後被齊王李昪篡位,建國南唐,其次有吳越與閩國等。湖廣则被荊南、楚國與南漢等占据。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曾被後周所敗。蜀地有前蜀、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北漢是惟一在北方的十國,是後漢劉氏後裔所建。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其他中原諸國及地區,最後於979年統一中國本土地區,十國結束。 五代十國大體上延續唐朝后期的政治體制,但是以「使」名官者很多。其中五代的變化很多,官職廢置不常,主要設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財政的三司與主管軍事的樞密院,這個制度後由宋朝繼承。十國雖然其中一些政权臣服於五代,但是其政治架構大致上与五代等同。由於地方節度使不受管制,時常背叛中央,所以朝廷紛紛加強禁軍軍力以壓制地方實力派。為了抵制五代以来的武人干政现象,宋朝采取強幹弱枝政策。外交方面,唐朝時胡漢融合,外族陸續入住中國四周。唐朝崩潰進入五代十國後,出現一些外族國家,如沙陀建立五代後唐、後晉與後漢等。契丹先建立契丹國,南下滅後晉後建立遼朝。其他還有党項的定難軍,於北宋時建國西夏。這些都对宋朝的國際局勢造成深遠影響。 由于北方戰亂、外族入侵與天災不斷,南方十國在人口、經濟、文化與科技方面皆勝於北方五代。這也是華南經濟再度勝過華北的時刻,此後这一局面再也沒有逆轉。十國為擴展經濟,重視興修水利與經濟作物,发展貿易業、茶葉、紡織,錢塘江海塘也是在這個時期興建。由於關中經濟崩潰,五代大多定都于隋唐大運河的樞紐開封,都城的因素與燕雲十六州被外族統治影響宋朝的軍事與經濟。文化方面,本時期是詞發展的關鍵時期,禪宗也在本時期進入全興期。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經》,保存許多儒學經典。繪畫方面,不論南方北方都有獨到之處。.

查看 九姓烏古斯和五代十国

伊犁河

伊犁河(Іле)是中国水量最大的内陆河,也是新疆水量最丰富的河流。 伊犁河主源特克斯河发源于汗腾格里峰北侧,由西向东流,在东经82°左右折向北流,穿过喀德明山脉,和巩乃斯河汇合,又折向西流,在伊宁和喀什河汇合,穿越国境,进入哈萨克斯坦,最终进入巴尔喀什湖。 伊犁河上游穿越一系列山地和谷地,这个区域年降水量达到700毫米,春季还有高山融雪水进入,因此水量丰富,年径流量为118亿立方米。过了伊宁后,进入河谷平原,河床变宽,多沙洲岛屿,水流分叉。 伊犁河流域气温比新疆其他地区高,干流封冻只有60天左右,由于上游主要是岩石高山,因此含沙量也少,年平均为0.2-0.5千克/立方米。 伊犁河流域因为雨水丰沛,农业几乎不需要灌溉。下游在5-10月间可通航吃水量为200吨左右的船只。 Category:亞洲跨國河流 Category:哈薩克斯坦河流 Category:新疆河流 Category:内流河 Category:絲綢之路地點.

查看 九姓烏古斯和伊犁河

僕固

僕固,又名僕骨,是九姓鐵勒之一,其首領頭銜是俟斤(或俟利发)。 僕固部在土拉河以北游牧,。薛延陀汗國覆滅後,其首領娑匐俟利發歌濫拔延南下降唐朝,唐以其部置金微都督府,任命歌濫拔延為右武衛大將軍、都督。歌濫拔延孫僕固懷恩在安史之亂時在郭子儀手下為將,。僕固部另有一部留于故地,后融入回纥,高昌回鶻的创立者僕固俊可能便是僕固部后裔。.

查看 九姓烏古斯和僕固

回鹘

回鶻(突厥字母:𐰆𐰖𐰍𐰆𐰺 uyghur;回鹘字母:Uyghur;維吾爾語:قەدىمكى ئۇيغۇر; 土耳其語:eski uygur.),亦稱袁纥、烏護、烏紇,隋朝时又称韋紇,唐朝前期音譯为回纥,元朝称畏兀儿。以上译名的变化是由于中文本身的语音变化造成的,而在不同时期的突厥语文献中,此族名均无变化,今日的维吾尔也是该族名的一个最晚近的译音。回紇人在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要求将其汉字改爲“回鶻”,象其族有“鶻隼”般的勇猛,因而唐中期以后便称其作回鹘人。當時的吐蕃人則把回鹘人和之前的突厥、之后的蒙古等游牧民族统稱為霍爾()。回紇原是鐵勒一部,与僕骨、同羅、拔野古等部一样;後來回纥强大,遂将这些源自铁勒的部族統稱为外回鶻。 回紇(回鶻)是裕固族、維吾爾族以及回族等族的宗源之一,回回一词即为回鹘的转音。在七世纪初期,回紇在唐朝的北方建立政权,對中國歷史有深遠的影響。公元744年,回紇怀仁可汗联合唐朝击败后突厥,一统北方草原铁勒诸部。 回紇原是由韋組與烏揭(烏古斯人)組成的聯盟,部族共分十九姓,通行回纥语(与古突厥语相通,使用突厥文记载)。《舊唐書·迴紇列傳》記載,回紇本为藥羅葛、胡咄葛、啒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嗢素、藥勿葛、奚邪勿等九姓部落联盟,其可汗出自藥羅葛氏;後來回紇擊破拔悉密、葛邏祿兩部,統號十一部落。当时的突厥汗國在古突厥文中習慣稱呼回紇人为 Toquz-oghuz,意即“九姓乌古斯”,“乌古斯(oghuz)”在古突厥语中有“部落”、“联盟”、“姓”之意。有人则认为回纥的族名为古突厥语的Uyghur,意為團結、同盟輔助,见于《磨延啜碑》有十回紇和九烏古斯(九姓)的记载。而另一解释称,回紇族名的词源为oigur,是森林中人與十個游牧氏族。.

查看 九姓烏古斯和回鹘

图瓦人

图瓦人(;圖瓦語:Тывалар),是一個使用突厥語的民族,明朝时为兀良哈部落,清朝时被称作阿爾泰乌梁海或唐努乌梁海,该地区现归属于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现代图瓦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也在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亦有少量族群分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喀纳斯湖区域与蒙古国。他们是半游牧民族(养山羊、绵羊、牛、牦牛、驯鹿、駱駝),住桦树木屋(早期从事渔猎,风俗有滑雪以及乘木马驰冰上),多与同族结婚。.

查看 九姓烏古斯和图瓦人

突厥

突厥(Türk;维吾尔语:تۈرك / Türk;Turkic),是生活在欧亚大陆,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群体,狭义的突厥人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那部分古突厥人(即以阿史那部落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广义上的突厥人则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人。在中国史书中亦指由古突厥人建立的政权。.

查看 九姓烏古斯和突厥

突厥汗国

突厥汗国(突厥文:10px türk;Göktürk Kağanlığı)是原先在柔然统治下的阿史那氏部族于552年在中国以北地区建立的古代汗国,一度控制漠北、中亚等柔然故地。後分裂成東突厥汗国和西突厥汗国,7世纪时先后为唐朝所灭。而東突厥复国后形成的后突厥汗国亦在8世纪为回纥灭亡。.

查看 九姓烏古斯和突厥汗国

烏古斯人

烏古斯人是古代突厥部落中的一个群体。是現在土耳其人、阿塞拜疆人和各地的土庫曼人的直系祖先。起源可追溯到6世纪,生活在現今的蒙古和西伯利亞南部的貝加爾湖牧區游牧的部族聯盟,即是九姓烏古斯。 波斯無名氏地理著作《世界境域志》提出在巴尔喀什湖至咸海以北,錫爾河及恩巴河,烏拉尔河下游,現在哈萨克草原,有古茲和烏古斯,組成一個無首領,互相攻擊的部落聯盟,他们一部分前往伊朗和安納托利亞,建立了塞爾柱帝國;另一卡耶部落,前進至愛琴海邊,成立了鄂圖曼帝國,留在中亞原地的烏古斯人成為現在的土庫曼人。有人說他們最早來自烏揭。他们与突厥只是结盟关系,不是同一民族。他们汗的大帐在伊塞克湖一带。他们的头人叫叶护,王子叫亦纳勒。王子有叫阿德贝格的老师,即是太傅,统军的人叫苏巴什。 烏古斯有箭與公牛、氏族的意思。奧斯曼土耳其人認為他們是烏古斯人後人,這說法在官書中一直保留直到亡國。「烏古思」还與一系列的突厥部落有關,在中亚地区团结成一个新的邦联。这个社会政治联盟导致出现了一种新的更大跨部落突厥实体統一在塞爾柱帝國下。烏古思不是一个种族名称,可以翻译成“突厥部落”。“古突厥” ,或“西突厥支部”。「烏古斯」是一个地理和历史的指稱,而不是一个单独民族。烏古斯後來是指土庫曼人、土耳其人、克里米亞鞑靼人與撒拉族,阿塞拜疆人及加告茲人。他们本来有烏古斯叶护國河中以北,后来受钦察人攻击,向西与南移动。最远到了南俄。一些同化于钦察人。 烏古斯在史集中是一可汗,大部分突厥部落也與他有關。他以狼為圖騰。.

查看 九姓烏古斯和烏古斯人

鞑靼

鞑靼可能指:狭义是蒙古语族中一个部落的名称演化。即:塔塔尔部落。其强盛时期建立蒙古尼伦国,中国文献称“柔然”或“蠕蠕”国。后期移民至呼伦贝尔草原,散居于达赉湖(呼倫湖)周边。因毒杀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該,成为蒙古部落的世仇。后向北迁徙,进入今西伯利亚地区。广义上因尼伦国强盛时期,声名远播,而被其他国家统称蒙古高原的蒙古语族部落。.

查看 九姓烏古斯和鞑靼

骨利干

利干,铁勒部落之一,居安加拉河至貝加爾湖以南,分三姓。 据记载,其地夏天幾乎没有日落,出好馬,先是東突厥臣下,後臣服於薛延陀,曾向唐太宗貢馬。唐先於其地设置玄闕州,662年尹余吾州。694年再貢馬一次。後融入回紇汗國,另一部分成為雅庫特人一族源(即是元代前的三姓豁里)。.

查看 九姓烏古斯和骨利干

辽朝

遼朝(916年-1125年),國號大遼,又稱大契丹國(契丹國,契丹大字:),是由契丹人建立的一個朝代,國祚從西元916年至1125年,長達210年。 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吞併了契丹各個部落後,於916年稱帝建國“契丹”。918年定都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契丹屢次南下中原,946年攻滅後晉後確定國號為「大遼」,983年改為“契丹”,1066年改為“大遼”張正明(1979年):《契丹史略》,225頁。,直到1125年3月26日為金朝所滅為止。除了遼朝之外,契丹族尚建立相關國家。1122年,天祚帝北逃夾山,耶律淳於遼南京被立為帝,史稱北遼。遼朝滅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1132年建立西遼。1211年西遼被屈出律篡位,1218年被蒙古帝國所滅。 史學界對「契丹」含義最廣為接受的說法是鑌鐵或刀劍之意。後來改國名為“遼”也是“鐵”的意思,同時“遼”也是契丹人發祥地遼水的名字,以示不忘本之意。又因與南方的中原政權長期對峙,而稱“北朝”,而稱中原王朝為“南朝”徐俊(2000年):《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225頁–261頁。遼朝滅後晉,因此自居為繼承後晉正統。依據五行德運說的五行相生規律,後晉的「木」德之後為「水」德,因此遼朝以水為德運,並相應以黑色為正色。 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契丹族本是遊牧民族,遼朝皇帝使農牧業共同發展繁榮,各得其所,建立獨特的、比較完整的管理體制。遼朝將重心放在民族發祥地,為了保持民族性將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分開統治,主張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並且創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成效地促進遼朝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因此在唐朝滅亡後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更將遼朝(契丹,英語作Cathay)視為中國的代表稱謂。.

查看 九姓烏古斯和辽朝

霫,又稱白霫,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方古代少數民族,匈奴之別種,鐵勒十五部之一,以狩獵、游牧為生,勝兵三千人。白霫自6世紀開始興起,游牧於潢水(今西拉木倫河)以北、拔野古東的獨洛河(今圖拉河)東北等地。白霫東接靺鞨,西至突厥,南至契丹,北與烏羅渾相接。地周二千里,四面有山,環繞其境。人多善射獵,好以赤皮為衣緣,婦人貴銅釧,衣襟上下懸小銅鈴,風俗略與契丹同。 白霫隨同鐵勒臣服於突厥。唐太宗擊敗東突厥之後,改歸附於唐朝。當時有都倫紇斤部落四萬戶,勝兵萬餘人。貞觀三年,其君長遣使貢方物。647年,以其地為寘顏州,白霫封族長為刺史,轄區在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大興安嶺西南至蒙古國東方省一帶,還有一部分白霫人被遷徙到今天的內蒙古赤峰一帶的居延州。最後後遷潢水以南,歸附於奚族。.

查看 九姓烏古斯和霫

阿史那

阿史那(Asena / Aşina),是突厥神话中突厥人的始祖。他是一个男子与一头母狼生的十个儿子中其中一个。他也是藍突厥氏族的始祖。但土耳其人认为牠应该是母狼。.

查看 九姓烏古斯和阿史那

阿跌氏

阿跌,又名訶咥為一中文姓氏。隋唐時代的敕勒部族(又稱鐵勒)中有一部族叫阿跌部,其部后代即姓阿跌。唐朝有节度使阿跌先进,后赐姓李。现代无此姓。哈薩克汗國的小玉茲中有阿達依部是指他們。 Category:複姓 Category:敕勒姓氏.

查看 九姓烏古斯和阿跌氏

阙特勤碑

阙特勤碑为第二突厥汗国时期的一块石碑,由毗伽可汗建立。1889年,俄罗斯考古学家雅德林采夫在蒙古鄂尔浑河旧河道发现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等鄂尔浑碑铭。特勤碑和附近出土的毗伽可汗碑是公元8世纪初期毗伽可汗所立的第二突厥汗国的石碑。以毗伽可汗的口吻叙说了突厥复国的征战和对唐朝和周边民族的关系。在碑文中突厥称唐朝为Tabgach(桃花石),即中国之意。 公元731年,毗伽可汗之弟,征战一生的突厥族英雄阙特勤于47岁去世,阙特勤碑为毗伽可汗口述的祭文和突厥征战的历史。后由唐朝工匠协助建立。石碑一面为唐玄宗亲自撰写的中文铭文。另三面为突厥文铭文。毗伽可汗与阙特勤死后不久,第二突厥汗国内部瓦解,阿史那突厥对铁勒诸部的统治彻底终结,回鹘部落接替其成为了铁勒诸部的共主。阙特勤碑文在中国史料中鲜见记载,只有到元时耶律楚材的儿子耶律铸提到过阙特勤碑的存在。.

查看 九姓烏古斯和阙特勤碑

薛延陀

薛延陀,是敕勒部落之一,他們是部落聯合體,由薛(Syr)與延陀(Tardouch)組成。是東部高車一部落。曾經於487年(齊永明五年),隨阿伏至羅到準噶爾盆地建高車國。其中族源有匈奴。 南北朝時遊牧於阿爾泰山西南,額爾齊斯河一帶,少數留在于都斤山。他們的軍力很大。曾經多次反叛。六世纪中叶,准噶尔盆地的敕勒人随突厥土门可汗东征柔然后,散居在漠北的敕勒人分成15部,薛延陀为其中一部。605年,他們的首領乙失缽驅逐突厥泥厥處羅可汗。直到618年才被射匱可汗重新征服。 628年,西突厥汗國大亂。薛延陀部長乙失夷男率7萬戶越阿爾泰山歸依東突厥汗國。後來,敕勒的拔野古、回紇、同羅相繼作亂。推乙失夷男為可汗,即真珠可汗,牙帳設在鬱督軍山,在630年立國。接受唐朝的可汗封号。徙庭于独逻河(今蒙古国土拉河)。後來一些室韋、靺鞨依附。同年与唐军一起消灭了东突厥,并占领漠北之地。 646年在唐灭薛延陀之战中被唐朝(李道宗等将领)在回纥的帮助下击败,随后亡國。唐太宗於故地設六府七州,隶属于燕然都护府,分别是: 六府:.

查看 九姓烏古斯和薛延陀

葛逻禄

葛逻禄,乃中亚古代遊牧民族,13世纪时稱「哈剌魯」,有“雪”、“雪山”或雪人的意思。該族分为三姓,分別是「謀落部」(或作謀剌)、「熾俟部」(或作婆匐)與「踏實力部」。之後與西遷的回紇15部組成。文獻中常稱為三姓葛邏祿,曾經與回紇攻滅西突厥,他们与回紇关系密切。 葛逻禄最早遊牧於今额尔齐斯河上游與阿爾泰山西南,臣服於西突厥。唐灭西突厥后,分葛逻禄三部置陰山州都督府、大漠州都督府、玄池州都督府,後析大漠州都督府置金附州都督府,隸屬於崑陵都護府及後來的北庭大都护府。該族曾协助苏定方灭西突厥,但怛罗斯战役中见到唐军远少于对方便背叛唐军,造成唐军惨败仅有数千人逃回,副将李嗣业为了尽快逃走,一路砍杀了不少仍然支持唐军的突厥等异族盟军,才得以尽快脱离战场。後來幾乎領有全部西突厥的旧疆。回紇建國後,成為回紇汗國的客部,分左右二廂,左廂從回紇,右廂自立葉護,半獨立。 今哈萨克斯坦除了西哈薩克斯坦州外,都有他們的後裔。.

查看 九姓烏古斯和葛逻禄

铁勒

铁勒(--,中古漢語擬音:),又称敕勒、高车、丁零、狄历,6世紀到7世紀,亚欧大陆中部分布的突厥以外突厥语族遊牧民的总称。其中的回鶻后来建立汗国。.

查看 九姓烏古斯和铁勒

蔑兒乞

蔑兒乞(,解释为神射手),蒙古的一個姓氏族群,稱蔑兒乞人。蔑兒乞是十世紀至十三世紀在今大約北亚的一個遊牧部族,活動的地方是鄂爾渾河流域與色楞格河(西北邻吉利吉斯、东北领近秃马惕等部,南接克烈部,正西连乃蛮部,东抵蒙古大室韦部)。又名滅里吉、韈劫子,在遼代被稱梅里急、密兒紀。元代陶宗儀把他們歸屬蒙古七十二種。.

查看 九姓烏古斯和蔑兒乞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中国标准罗马字母:Kirgiz,柯爾克孜語:Кыргыз / قىرعىز),也译作吉尔吉斯族,中亚的一支民族,为吉尔吉斯斯坦的主体民族,多信仰伊斯兰教。中国境内有超過18万柯尔克孜人(2010年),主要分布于新疆西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查看 九姓烏古斯和柯尔克孜族

拔也氏

拔也是中國历史上回鹘族的姓氏(源出匈奴),也称作拔野古,拔野固或拔曳固。拔野古部初屬西突厥,後降唐,但屢次叛唐,五代時後唐的李氏傳說亦源自於拔野古部。 此姓氏广泛存在于亚欧大陆,蒙古(Bayad,Bayagud,巴牙兀惕,巴岳特,巴牙惕,中国内蒙古为:白,富等姓氏),俄罗斯,突厥语族民族,满族均有姓氏。蒙古秘史中记载蒙古巴牙兀惕部先祖mahalik bayagudai(可能来自突厥)归顺成吉思汗十世祖朵奔篾儿干,成为迭列斤蒙古一支。 明末,蒙古巴约特部首领率部归降女真努尔哈赤,之后便有了满洲巴约特氏。 欧洲的拔牙氏可能与蒙古西征有关。 Baye拔也.

查看 九姓烏古斯和拔也氏

拔悉密

拔悉密,突厥铁勒部落,回紇汗國二客部,這名本來是指一種雜色馬。遊牧於杭愛山中部至南西伯利亞的唐努山,准噶尔盆地一帶。以狩獵,牧馬為生,也種地,住在樺樹木屋中。隋末唐初遷往阿爾泰山一帶。他們曾經與烏孫、阿史那、乃蠻、基馬克和样磨等铁勒反抗柔然。 他們很早被突厥征服,阿史那氏是他們的世襲首領,被西突厥与突騎施统治,他們後來與葛邏祿,回紇一起撃敗後突厥。他們曾經在別失八里一帶建立汗國,只存在三年,被懷仁可汗征服,其人也同化於回紇。哈薩克汗國中玉茲的阿兒渾人是他們後人,他们是第一个使用亦都护头衔的部族。.

查看 九姓烏古斯和拔悉密

亦称为 九姓乌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