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中国青铜时代

指数 中国青铜时代

中国青铜器时代跨越夏、商、周三代。中国出土最早的青铜器物是甘肃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小刀,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年 。河南二里头文化被认为是中国青铜时代的开端。二里头文化的三期至四期(前1590年~前1300年),已属青铜时代,所以中国青铜器时代始于前1590年。根据最新的发掘成果,中国南方长江流域在商朝前期进入了青铜时代,有着发达的青铜文明。 在青铜时代,中国已经建立了国家(郭沫若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分法认为属于奴隶制国家,有争议),有了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并且汉字也已经发展成熟。.

71 关系: 偃师市十二桥遗址后母戊鼎夏朝大盂鼎妇好墓妇好鸮尊宝鸡市安阳寿县中山靖王墓中國中国史前文化中国青铜器中国新石器文化列表东周东汉下寺古墓群乳钉纹平底爵二里头遗址二里頭文化云纹铜禁張光直周康王唐山市农业商朝矬李遗址玉器时代炭河里遗址甘肃省盘龙城遗址鐵器青铜器青铜时代西安市西亚西周西汉马家窑文化齊家文化辉县市郭沫若郑州市铜奔马...金沙遗址長信宮燈长江流域长沙市雷台汉墓杜正勝欧洲武汉市江西省汉字洛阳市湖南省湖北省戰國春秋时期新干县新郑市手工业曾侯乙墓曾侯乙编钟 扩展索引 (21 更多) »

偃师市

偃师市位于东经112°6′15″~112°58′24″和北纬34°27′30″~34°50′00″之间,为中国河南省下辖县级市。 总面积668.58平方公里,人口61.6万(2013年);辖11镇(城关、山化、首阳山、邙岭、岳滩、翟镇、顾县、缑氏、府店、大口、高龙)、1个工业区(偃师市工业区)、210个行政村、32个社区;市区面积1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4万。 偃师市前身为偃师县。战国末年,秦灭周后设偃师县,先后隶属三川郡、河南郡、河南府、河洛道、豫西行政长官公署、河南省第十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太岳五专署、豫西一专署、洛阳专区、洛阳地区、洛阳市。1993年底,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1994年4月8日,偃师市正式挂牌,由河南省委托洛阳市代管。.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偃师市 · 查看更多 »

十二桥遗址

十二桥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十二桥路南侧,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成都博物院)院内,1985~1989年发掘,为一处重要的商周时期建筑遗存。1987年1月16日公佈為四川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十二桥遗址 · 查看更多 »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旧称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因其鼎腹內壁著有銘文「--母戊」三字而得名。「母戊」是武丁妻妾婦妌(jǐng)的廟號。該鼎可能為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而鑄造。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后母戊鼎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夏季.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夏 · 查看更多 »

夏朝

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夏部族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依據史書記載,夏、商、周三代皆为封建王朝,君主與諸侯分而治之,而夏朝是第一個世襲的氏族封建王朝。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製的礼器,其年代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器时代初期。 虽然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且迄今为止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過目前仍在尋找確鑿的依據来釐清。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代共传十四朝,十七--,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夏朝作为中国传统历史的第一个王朝,拥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后人常以“华夏”、“诸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夏朝 · 查看更多 »

大盂鼎

大盂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文物,在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岐山是古代周朝的发源地。大盂鼎铸造于周康王二十三年(約前1003年),鼎高102厘米,重153.5公斤,腹内侧铸有19行铭文,分2段,共291字。铭文的内容是有关一个名叫盂的贵族为颂扬周康王的赏赐、训告和伟绩,铸鼎以铭记。.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大盂鼎 · 查看更多 »

妇好墓

妇好墓,即殷墟五号墓,是一個商代后期的封建领主贵族墓葬。由考古學家郑振香、陈志达等,於197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西北,殷墟宗庙宫殿区附近发掘出土。 由於妇好墓是殷墟发掘五十年来,唯一保存完整,未经扰动的王室墓葬,也是目前唯一能够跟历史文献和甲骨文联系起来,并进而推定具体墓主的殷代墓葬,因此对了解商代后期(约当公元前十二世纪前半叶)的历史文化考古研究,有著重要的学术价值。.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妇好墓 · 查看更多 »

妇好鸮尊

妇好鸮尊是一件商代后期的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共两件,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河南省博物院。妇好为商王武丁的配偶。 鸮在古代被视为战神,而妇好曾多次出征;在中国古代青铜器中,鸮纹形象仅见于商代后期,西周青铜器还未发现鸮纹杜逎松:《中国青铜器定级图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ISBN 9787532621446。.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妇好鸮尊 · 查看更多 »

宝鸡市

宝鸡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渭河平原西部。位于东经106°18′~108°03′和北纬33°35′~35°06′之间。东连咸阳,南接汉中,西北与甘肃省的天水和平凉毗邻。秦岭南屏,渭水中流,关陇西阻北横,渭北沃野平原。东西长156.6公里,南北宽160.6公里,总面积18117平方公里。.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宝鸡市 · 查看更多 »

安阳

#重定向 安阳市.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安阳 · 查看更多 »

寿县

寿县是安徽省淮南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安徽省中北部、淮河南岸,为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寿县 · 查看更多 »

中山靖王墓

中山靖王墓或称满城汉墓,位于中国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陵山,共有两座,分别属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1968年滿城漢墓因國防施工被意外發現,1982年7月23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中山靖王墓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国史前文化

中国史前文化指中国石器时代的文化。石器时代又区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四个阶段。人类由古猿分化出来以后,大约经历了二三百万年的发展过程,才产生文字。.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中国史前文化 · 查看更多 »

中国青铜器

中国青铜器是中国在夏商周时期的文化与科技的代表,具有特殊的社会地位,是森严等级制度的产物。中国青铜器最早从公元前五千年出现,到在汉代逐渐由铁器所取代,中国的青铜时代跨越了约三千年的历史长河。青铜合金主要以铜-锡-铅为主要原料。页7.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中国青铜器 · 查看更多 »

中国新石器文化列表

该列表列举了由考古发掘所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文化,按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以图例方式大纲列出。.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中国新石器文化列表 · 查看更多 »

东周

东周(前770年至前256年),是历史上对国都东迁以后的周朝的称呼,相对于之前国都在镐京的時期,即西周。东周也是「春秋時代」的开始。 東周京都於前770年自镐京(今陝西省西安市),东迁至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传26王,前后515年。 周幽王死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他就是周平王。他即位第二年,見鎬京被戰火破壞,又受到犬戎侵扰,便遷都雒邑,史稱「東周」,以別於在這以前的西周。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春秋時代」;東周的後半期,周天子地位漸失,亦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戰國時代」。 周平王東遷以後,管轄範圍大減,形同一個小國,加上被指有弑父之嫌,在諸侯中的威望已经大不如前。面對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和兼併,邊境的外族又乘機入侵,周天子不能擔負共主的責任,經常要向一些強大的諸侯求助。在這情況下,強大的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諸侯對四夷侵擾則以「尊王攘夷」口號團結自衛,战国时代徐州相王、五国相王后各大诸侯纷纷僭越称王(吴、越、楚三国春秋時代已称王),周王权威進一步受損。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踐土會盟。 周定王元年(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欲观九鼎。定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楚人遂去。 周赧王时,東周国势益弱,同时内部争斗不休,以至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赧王迁都西周。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借道两周之间攻韩,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东西两周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至赧王六十年(前255年),西周国为秦所灭,赧王死,七年后,东周国亦为秦所灭。.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东周 · 查看更多 »

东汉

东汉(25年-220年)是由刘秀建立的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兩漢。東漢与西漢之間为新朝,後为東漢所取代。西汉建都长安,東漢建都洛陽,故而得名。東漢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大國家,而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一。 由於東漢中後期的帝王普遍壽命不長,而且不少是幼年即位,導致汉和帝以后至汉末近百年间,外戚及宦官轮流执政,成為固定的惡性循環,兩派互相残杀,把东汉朝廷弄得十分腐败。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外戚大將軍何进遭宦官十常侍所殺,後军阀董卓引兵到雒陽,除十常侍,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立汉献帝。长期左右东汉皇室的外戚、宦官一起被消灭,但卻引起了各地諸侯群雄割據的局面,漢廷不再握有實權,漢献帝從此成為傀儡,其后被曹操控制,最後汉室被曹魏取代。 東漢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著名的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長駐了三十多年,先後擊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諸國,不但令西域諸國一一歸順漢朝,並開拓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期間他還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國,雖未有成功,但足跡已達今日波斯灣諸國。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漢朝。216年,南匈奴最后一個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終告一段落。 同時佛教也在這段期間傳入中國。根據記載,汉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西域,迎來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馬駝迴首都雒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佛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马寺。.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东汉 · 查看更多 »

下寺古墓群

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群是一个春秋中晚期的楚国贵族墓群,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丹江口水库西岸的仓房镇下寺东沟村。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座东朝西,布局规律,墓地处于西北高,东南低的岗丘上,西北依山丘,北面与和尚岭楚墓群为邻,余处皆环水。墓地面积100000平方米。该墓群出土随葬品6098件,其中王子午升鼎、云纹铜禁和王孙诰编钟等均为中国一级文物。.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下寺古墓群 · 查看更多 »

乳钉纹平底爵

乳钉纹平底爵是指1975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青铜爵,现藏偃师市博物馆。本器系铜锡合金,合范法铸造杜逎松:《中国青铜器定级图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ISBN 9787532621446。形制细腰、长流、尖尾,为前期青铜器爵的典型特征。该器是中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器之一。 《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姦。”《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ISBN 730104724X,所以夏初被认为就已经开始铸造青铜器。而出土地点二里头遗址被认为是夏代的都城遗址,该器也因此引起广泛关注。.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乳钉纹平底爵 · 查看更多 »

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翟镇二里头村。 1959年徐旭生带领团队以《左传》《汉书·地理志》等关于禹和鲧的记载为依据,考证“嵩”、“告”二字,在河南嵩山脚下告成镇进行考古挖掘,但一无所获,徐旭生的学生却在距离目标地告成镇西北近百公里处的偃师市翟镇二里头村发现了一处中国早期部落遗址。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后来考古工作者又在二里头遗址附近发现了偃师商城遗址。1960年以来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了四处类似于宫殿的建筑遗址,命名为一、二、三、四号宫殿,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築遗址。 徐旭生本人认为,偃师西南二里头遗址及后来在附近发现的偃师商城遗址,实际上都是商朝人的城邑,不能因史记而区分为不同朝代;而邹衡认为,二里头是史记中记载的夏而不是商。 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国家的起源,提供了原始的资料,有待后来人进一步论证。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碳14定年可追溯到公元前1750年。二里头遗址是第一个出土了青铜礼器并发现了青铜作坊遗址。.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二里头遗址 · 查看更多 »

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文化是以中国中原地区為核心跨越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文化,以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翟镇二里头村的二里头遗址而得名。该史前文化分布于晋南、豫西,时间跨度约为前21世纪~前17世纪。其中一期至二期(前2080年~前1590年)属新石器时代,而三期至四期(前1590年~前1300年),属青铜时代或早商(约成汤时期)时期。 二里頭文化的地域范围包括河南省全境,北直山西省臨汾—晋城一線,東南至安徽省阜陽一帶,南抵湖北省北緣隨棗走廊,西達陜西省丹水、渭南乃至西安地區。.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二里頭文化 · 查看更多 »

云纹铜禁

云纹铜禁是从河南省淅川县的楚墓中出土的文物,现收藏于河南博物院。禁是承放酒具的案台。铜禁于1978年在河南省淅川县下寺2号楚墓(子庚墓)出土。为春秋时期的器物。出土时的云纹铜禁是数百块碎片,整整装了两个麻袋,后由青铜器修复专家王长青花费四年时间修复成功。目前出土的云纹铜禁全国共7件,其中河南博物院珍藏的这件体积最大、时间最早。目前,云纹铜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文物,也是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云纹铜禁 · 查看更多 »

張光直

張光直(),生於中華民國北平市,原籍新北市板橋。考古學家、人類學家,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亦曾任教於美國耶魯大學與哈佛大學。.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張光直 · 查看更多 »

周,在中國历史上可以指:.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周 · 查看更多 »

周康王

周康王,姬姓,名釗,西周第三代天子,周成王之子。周康王与其父周成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被誉为成康之治。 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周康王在位時間定為前1020年至前996年,此观点的准确性有待考证。《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和《通鉴外纪》均记载周康王在位26年。.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周康王 · 查看更多 »

唐山市

唐山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下辖的地级市,国务院批准拥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位于河北省东部,地处环渤海湾中心地带,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与秦皇岛市接壤,西与天津市毗邻。全市总面积1.42万平方公里,人口780.12万。现辖7市辖区、5县,代管2县级市,市政府驻路北区。 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是20世纪死伤最惨重的地震。.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唐山市 · 查看更多 »

农业

农业是第一級產業,在現代有廣狹之分。廣義上的農業是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的總稱,而狹義上的農業則是純粹指種植業(而這亦符合中文裡「農」字的意思)。农業的產品一般會是食物、纖維、生物燃料、藥物或是其他利用自然資源而來,可以維持或提昇人類生活的物品。此專頁的內容為廣義上的農業。 農業屬初級生產,為人類最大和最重要之經濟活動之一。簡單地說是人類運用其智慧去改變自然環境,利用動植物的生長繁殖來獲得產品,更進一步換取經濟收益的一種系統。農業是人類定居文明興起的關鍵因素,種植或養育馴化後的物種,可以增加食物,有助於文明的發展。有關農業的知識稱為農業科學。農業史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農業的發展隨著不同地區的氣候、文化及技術有很大的不同。不過所有的農業都需要技術可以擴展及維持可以種植作物或養殖動物的土地。若是種植植物,一般就需要灌溉技術,不過也有些植物可以。動物畜養是個龐大的產業,約佔了地球不被冰或是水覆蓋的面積的三分之一。在已開發國家,一般是採取單一作物的集約農業方式,不過藥物與肥料使用量巨大,進入21世紀後可持續農業的比例也在漸漸提高,包括樸門(Permaculture)及有機農業,著重在生態平衡與就近百里飲食。 依據中華民國農業發展條例第三條第一款定義,農業:指利用自然資源、農用資材及科技,從事農作、森林、水產、畜牧等產製銷及休閒之事業。.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农业 · 查看更多 »

商可以指:.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商 · 查看更多 »

商朝

商朝又称殷、殷商(约前1600年—前1046年),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朝代,这標誌着中國歷史進入了信史。商朝前期屡屡迁都,直至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以后再沒有遷都,所以商朝又叫殷朝,或稱为殷、殷商。商代出现的甲骨文和金文(因多刻于青铜器上,亦称“铭文”)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有系統性的文字符号。中国传统历史学关于商朝的详细文獻记载資料多来自于其一千年后的记錄,主要有东周的《竹书纪年》和《尚书》,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国方面的观点大多认为:商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朝代,是由原夏朝东方的諸侯國商部落首领商汤於鳴條之戰滅亡夏朝後建立的。其后经历17代30王的统治,末代君王帝辛於牧野之戰被从西方崛起的周人统治者周武王率领联军擊敗而亡。 商朝具有豐富的考古学發現,主要遗址有位于今日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和商城遗址,郑州的二里岗遗址,安阳的殷墟遗址等。在河北邢台市、邯郸市、河南信陽市、輝縣、新鄭市等許多地方還發現大量商朝文化遺產。 商朝自先商到晚商共14次遷都。其中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学术界對此看法比较一致。安阳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後,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近代,在上古被普遍看作蛮荒之地的非中原地区,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宁乡的炭河里遗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证明,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文化。.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商朝 · 查看更多 »

矬李遗址

李遗址是一处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部古城乡矬李村的古代村落遗址,距今约3000到5000年,遗址南北长约为700米,东西宽约为500米,发掘出了水井、窖穴、烧灶、水渠、墓葬以及石器、玉器、骨器、蚌器、陶器等遗物。这些文化堆积层分别属于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该遗址证明了二里头文化是从河南龙山文化发展而来。.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矬李遗址 · 查看更多 »

玉器时代

玉器时代为中国大陆的考古学家所命名的一个时代,为中国所独有,介于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玉器时代 · 查看更多 »

炭河里遗址

炭河里遗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的黄材镇,是南方著名的青铜器出土地。年代约为商代到西周时期。宁乡位于长江以南,却有大量珍贵的青铜器出土。这是中国历史界的一个还没有解开的谜。.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炭河里遗址 · 查看更多 »

甘肃省

肃省,简称甘或陇,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於中国西北地区、黄河上游,省会为兰州市。“甘肃”()因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而得名。.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甘肃省 · 查看更多 »

盘龙城遗址

龙古城遗址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的盘龙湖旁。年代为公元前15世纪前后,商代前期古城遗址,面积约1.1平方公里,是中国已发现最早的古城遗址之一,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盘龙城遗址 · 查看更多 »

鐵器

铁器是以鐵為主要金屬的一種器物类型,铁质自然界中含鐵數量頗多。然而其融熔溫度在攝氏一千度以上故早期人類無法锻造。直到精緻炭及鼓風技術發明後才逐漸應用。目前最早使用鐵器的是小亞細亞的西臺人。.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鐵器 · 查看更多 »

青铜器

青铜器是由青铜(多為铜和锡、铅的合金,其中锡和铅的成分都必须大于2%。另有十多種配方)制成的各种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由于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所以也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约5000年到6000年间的西亚两河流域地区。苏美尔文明时期的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已经有了青铜铸品,但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目前所知大约是在夏代,即公元前21世纪。.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青铜器 · 查看更多 »

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Bronze Age),又称青铜器时代、青铜文明,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 青铜是红铜和锡或鉛的合金,因为其氧化物颜色青灰,故名青铜。由于青铜的熔点比较低,约为800℃;而硬度高,为铜或锡的2倍多,所以容易融化和铸造成型。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甚或以石器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青铜铸造术的发明,与石器时代相比,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青銅時代是在三時代系統中的第二時期,三時代系統是丹麥考古學家克里斯蒂安·于恩森·汤姆森在1836年時所提出,共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與鐵器時代。 青銅時代的特色是青銅的廣泛使用,即利用銅與錫、鉛、銻或砷的合金製作工具和武器。.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青铜时代 · 查看更多 »

西安市

西安市,古称長安、京兆、镐京,位於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部,紧邻中华人民共和国幾何中心,现为国家中心城市、陕西省省會,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医疗、教育中心。西安拥有3000余年的文明史、建城史和1077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有包括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共13個中原朝代在此建都,也是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起點。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统一王朝建都最多的古都,在西安定都的周、秦、汉、唐,代表了中国帝王时期开放、外向、尚武、繁荣的顶峰。从文明曙光的半坡到西周礼乐;从大秦一统到汉唐盛世;西安曾经在两千年的时间跨度中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世界历史名城之一,以及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西安目前有两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居于全国前列。2011年,国务院发布《全国主体功能规划》,西安规划为中国唯一的“历史文化基地”。 西安位於關中平原的中部,渭水東南岸,地处中国中心,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通往西北和西南的门户城市与重要交通枢纽,位於隴海鐵路上,区位显著,交通畅达。在地理环境上,西安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并有八水环绕。 西安是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新亚欧大陆桥及黄河流域重要城市,关中城市群的经济、科技、教育、能源、金融、文化、商贸中心,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之一,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辖11区2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505平方公里(2013年),常住人口1200万人,户籍人口905.68万人。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将西安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2013年国务院批复成立西咸新区,成为中国第七个国家级新区。2017年成立的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管辖的大部分片区位于西安市境内。2018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支持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西安市 · 查看更多 »

西亚

西亞,或稱西南亞,指亞洲的西南部,和中東有很大部份的重合。不過,中東是一定義不清的區域,包含非洲國家埃及,而西亞則是純粹的地理學名詞,表示亞洲的西南端,人口約3.3億人。 经纬度定位为东经74度56分到东经26度16分;北纬43度34分到北纬12度35分。 西亞大致相當於傳統所謂的「中東」和「近東」,後兩者都是以距歐洲的遠近來稱呼,而不是依地帶在亞洲的所在來稱呼。在國際組織(特別是聯合國)和印度、澳洲等比中東位置更東的國家,較偏好使用「西亞」這一名詞,因為「中東」這個傳統的名詞會讓人有歐洲中心主義的感覺。在文化和政治地理學裡,中東有時也包括北非和南亞西部的國家,特別是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埃及。 聯合國將土耳其和外高加索國家(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也包含在西亞之內。不過,這些國家亦位於亞洲和歐洲相接的地帶,且和後者有社會和政治上的關連。土耳其的領土位於歐洲和亞洲之內。阿拉伯世界(包含整個阿拉伯半島)的亞洲部份被稱為「馬什里克」。.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西亚 · 查看更多 »

西周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指中國歷史上東遷之前的周朝。周朝是繼商朝之後的朝代,國姓為姬。原居於渭水流域。其後為逃避戎狄而遷居岐山下的周原,並於此地發展農業,建築城郭,設立官制。都豐鎬(宗周)(今陝西西安),成王五年營建雒邑(又稱成周),以此為中心加強對東方的控制。周王經常在成周駐節,但是主要活動依舊以鎬京為中心。 昭穆之世,周人加強了對東方的活動,大量活動以成周為中心。等到周幽王時,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經歷戰火的宗周宮室焚毀,周宗室在豐鎬一帶再難以立足(後來這裡由秦人奪回),周平王只得東遷至成周,史稱平王東遷。 西周從約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朝起至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殺為止,共經歷11代12王,大約歷經276年。 前770年,平王弃宗周而迁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部族集團逐步形成,成为汉民族的前身之一,周边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其他部落。 以武裝封建與軍事佔領來進行東進。每有新開拓領地,須築城、建廟、立社,即為「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西周 · 查看更多 »

西汉

西汉(前206年或前202年-8年、23-25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是汉朝的一部分。前206年刘邦被西楚霸王分封为汉王而建立政權,后经过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取胜后,前202年最终统一天下,在定陶县 (今属山东省)称帝,定都长安,国号为“汉”。项羽以“巴蜀汉中四十一县”封刘邦,以治所在汉中称“汉王”,称帝后遂以封国名为王朝名。又刘邦都城长安位于刘秀所建汉王朝都城洛陽之西,为加以区别,故史称“西汉”,有时又以都城与刘秀所建汉王朝的相对位置代称为“西京”。而刘邦建立的汉王朝在刘秀所建汉王朝之前,因此历史上又称前者为“前汉”。 西汉建立后,刘邦废秦苛法,实施无为而治。减轻赋稅和徭役,釋放部分奴婢,抑制富商,限制土地兼併,并且獎勵開荒,使汉初经济得到恢复。文帝、景帝时继续重视农业,盐铁等手工业及商业也有发展 中国战略网。 西汉初期分封诸侯王,而后地方诸侯王势力膨胀,最终导致在景帝时出现了「七国之乱」,平叛后诸侯王势力被削弱。 武帝时是西汉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货币,铸五铢钱,严禁私铸钱,铸铁业实行国家专营,实行均输法、平准法,朝廷财政收入大增。在这基础上,武帝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政策。北方匈奴长期以来是汉朝主要边患,武帝发动了三次战役打击匈奴,使匈奴远徙漠北,保证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又在西北边地屯田,修长城,筑烽燧,并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中亚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欧亚大陆文化贸易的交流。武帝还采用儒生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授五经,使经学成为食禄的工具 中华文化信息网。当时又建立藏书库,整理图籍,使文化得到发展。史学家司马迁写下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昭帝、宣帝时,出现外戚专政,豪强势力增强,流民增多。元帝以后,宦官和外戚更加得势,百姓起义不断出现。成帝时太后的外戚王氏控制了政权,王氏兄弟四人和侄王莽相继为大司马大将军。哀帝时,王莽企图用「再受命」的办法来解决危机,结果失势。平帝时,王莽复起,通过一系列手段来为支持自己篡位夺权做准备。平帝病死,孺子刘婴立,王莽见有机可乘,于居摄三年(公元8年)废孺子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亡。西汉一共210年。假如不算少帝、昌邑王(废帝)刘贺等一些在位时间较短且为吕雉等人的傀儡皇帝的话,西汉一共经历了11代皇帝、12代君主(因为孺子婴没有当上皇帝,仅仅当了3年的皇太子)。也有把新朝灭亡后在長安重建漢室的更始帝算作西汉最後一位皇帝,但劉秀建立的東漢並不視其為漢朝皇帝,因此歷史說法存在爭議。 西汉极盛时的疆域东、南到海,西到今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葱岭一线,西南到今云南、广西以及今越南中部,北接大漠,东北至今朝鲜半岛北部。 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外贸易繁荣,耕地扩大,冶金和纺织技术先进,现在巩县铁生沟遗址发现的低温炒钢炉在世界冶金技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西汉是中华文化的高峰,通过丝绸之路和各国往来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西汉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寝遍布关中,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显示出“汉并天下”的时代风貌。汉朝后华夏族出现了新的自称“汉族”。.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西汉 · 查看更多 »

马家窑文化

家窑文化,为约公元前3300到公元前2100间存在于甘肃西部、青海东部的彩陶新石器时代文化,与西北的齐家文化一样出土过早期的青铜器物。马家窑文化到底属不属于青铜文化仍有争议,该文化遗址中曾出土过“青铜刀”,年代在公元前2900到公元前2740,为中国最早的青铜物品,但也有学者认为该青铜不是人工冶铜器物,相当于晚商时期的非工人冶铁的陨铁。.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马家窑文化 · 查看更多 »

齊家文化

齊家文化是位於相當現今中國甘肅為中心的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其名稱來自於其主要遺址齊家坪遺址,1923年由考古學家安特生所發現。.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齊家文化 · 查看更多 »

辉县市

辉县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东部,华北平原中的海河平原(河北平原)之上,全境为海河流域。隔太行山西邻山西省陵川县,北邻山西壶关县,河南林州市,南邻获嘉县,修武县,东邻淇县,东南邻新乡县,新乡市,卫辉市,行政区划下属于地级新乡市。有漢、回、蒙古、藏、壯、滿、侗、彝、土家9个民族。.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辉县市 · 查看更多 »

郭沫若

郭沫若(),幼名文豹,原名開貞,字鼎堂,號尚武,四川省乐山县客家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同时,还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郭沫若著述颇丰,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唯物史观史學的先鋒、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以后,曾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首任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郭沫若 · 查看更多 »

郑州市

郑州市是中国河南省的省会,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郑州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黄河下游。现辖6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1个县,全市总面积7,567.1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78.07平方公里,2012年市区建成区面积373平方公里。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956.9万,其中市区常住人口470.08万。居民以汉族为主,母语为中原官话的郑州方言。 郑州曾是包括出生于新郑的中华人文始祖轩辕氏所领的有熊国以及夏朝、商朝、管国、郑国和韩国在内的这些部落联盟或国家部分时期建政或建都所在地,因此被列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从商代亳都算起,郑州已经有3600多年的城建史。考古人员于1995年在郑州北郊邙岭余脉发现的西山古城遗址又把郑州地区城市出现时间提前到距今约5300年的仰韶文化晚期,被视为中国城市文明的源头。清末,朝廷大臣盛宣怀奉旨勘察芦汉铁路时来到郑州,将郑州站辟为甲等火车站,直接影响了郑州近代发展进程。 郑州古代为“豫州”和“中州”的一部分,自古至今均为交通要塞,有“九州之中,十省通衢”之称,如今郑州北站仍是中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之一。因商朝早期的都城在如今的郑州境内,郑州有“商都”的雅号。同时,郑州被认为是中国商业的发源地之一,又是中国国务院确立的商贸中心试点城市之一,因此“商都”也具有了“商业之都”的含义。郑州以打造都市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远景規劃到2020年,市区总人口达到1500万以上,建成区面积达到800平方公里。.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郑州市 · 查看更多 »

铜(copper)是化学元素,化学符号Cu(来自cuprum),原子序数29。纯铜是柔软的金属,表面刚切开时为红橙色帶金屬光澤、延展性好、导热性和导电性高,因此在电缆和电气、电子元件是最常用的材料,也可用作建筑材料,以及組成众多種合金。铜合金机械性能优异,电阻率很低,其中最重要的是青铜和黄铜。此外,铜也是耐用的金属,可以多次回收而无损其机械性能。 人类使用铜及其合金已有数千年历史。古罗马时期铜的主要开采地是塞浦路斯,因此最初得名cyprium(意为塞浦路斯的金属),后来变为cuprum,这是copper、cuivre和Kupfer的来源。二价铜盐是常见的铜化合物,常呈蓝色或绿色,是蓝铜矿和绿松石等矿物颜色的来源,历史上曾广泛用作颜料。铜质建筑结构受腐蚀后会产生铜绿(碱式碳酸铜)。装饰艺术主要使用金属铜和含铜的颜料。 铜是所有生物所必需的微量膳食矿物质,因为它是呼吸酶复合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关键组分。软体动物和甲壳亚门动物的血液色素血蓝蛋白中含有铜。鱼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血液中则是含铁的复合物血红蛋白。铜在人体中主要分布于肝脏、肌肉和骨骼中。铜的化合物可用作、杀真菌剂和木材防腐剂。.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铜 · 查看更多 »

铜奔马

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马超龙雀等(参见“名称争议”一节),1969年出土于中国甘肃武威雷台古墓的一件东汉青铜器。现藏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的形象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的识别标志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志的主体形象,是国家一级文物。.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铜奔马 · 查看更多 »

铅(Plumbum,化学符号:Pb)為化学元素,原子序数82。铅是柔軟和展性強延性不佳的弱金属,有毒,也是重金属。铅原本的顏色為青白色,在空气中表面很快被一层暗灰色的氧化物覆盖。可用於建筑、铅酸充电池、弹頭、炮弹、銲接物料、釣魚用具、漁業用具、防輻射物料、奖杯和部份合金,例如電子焊接用的鉛錫合金。.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铅 · 查看更多 »

锡是一种化学元素,其化学符号是Sn(拉丁语Stannum的缩写),它的原子序数是50。它是一种主族金属。纯的锡有银灰色的金属光泽,它拥有良好的伸展性能,它在空气中不易氧化,它的多种合金有防腐蚀的性能,因此它常被用来作为其它金属的防腐层。锡的主要来源是它的一种氧化物矿物锡石(SnO2),盛產於中國雲南、馬來西亞等地。.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锡 · 查看更多 »

金沙遗址

金沙遗址是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苏坡乡金沙村一处青铜器时代遗址,位于摸底河沿岸,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距离三星堆遗址50公里,该文化所处年代约在前1250至前650,在前1000年时较为繁荣。金沙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的文物有相似性,但是没有城墙,约等于三星堆文化的最后一期,代表了古蜀的一次政治中心转移。。2002年12月27日公佈為四川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金沙遗址 · 查看更多 »

長信宮燈

长信宫灯是汉代青铜鎏金灯具之一,前172年铸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文物。由考古学工作者白荣金在1968年对满城汉墓中窦绾墓(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西南约1.5公里的山崖上)的发掘作业中发现。现藏于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石家庄市的河北博物院“满城汉墓”展区。.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長信宮燈 · 查看更多 »

长江流域

长江流域介于东经90°33'~122°25',北纬24°30'~35°45'之间,东西直距3000公里以上,南北宽度除江源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外,一般均达1000公尺左右。长江流域横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共计19个省、市、自治区;经济总量巨大,有上海、南京、重庆和武汉等中心城市,是中国基础原材料、机电工业和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集中地;也是中国水资源配置——南水北调水源地。流域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的18.8%,长江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支流众多,其中支流长度500公里以上的18条,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达437条;长江流域湖泊众多,湖泊总面积15200平方公里,约为全国湖泊总面积的五分之一。长江流域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拥有众多稀有动植物,生物多样性居中国七大流域首位。长江流域年均水资源总量9960亿立方米,全流域水能理论蕴藏量约2.8亿千瓦,可开发量约2.6亿千瓦,森林资源蕴藏量大,林木蓄积量、矿产资源丰富。 长江流域80%以上土地面积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2005年,全流域人口4.4亿,占全国的3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30000亿元,占全国的35.5%。长江流域为中国农业主产区,耕地20多万平方公里;水稻产量约占全国的70%,棉花产量约占全国的33%,淡水鱼出产约占全国的60%。长江流域为中国主要内河航运集中地区,素有“黄金水道”之称,干、支流航道里程5.7万多公里,占全国的52.5%。.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长江流域 · 查看更多 »

长沙市

长沙市(湘语長沙話:tsã13 sɔ33 sɿ21;普通话:Chángshā shì),古又名潭州,别称星城,因地理特色和历史缘由而有“山水洲城”、“屈贾之乡”之名,又因岳麓书院而有“'''潇湘洙泗'''”之誉。长沙是中国湖南省省会,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城市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中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湘浏盆地西缘,辖6市辖区、1县、2县级市。总面积11,820平方公里,主要人口为汉族,母语以新湘语长沙方言为主,浏阳市地区则通用赣语宜浏方言。 长沙有着两千多年的原址城建史,“长沙”一名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逸周书·王会》。秦代始设长沙郡,西汉时期建立长沙国,五代时期长沙为南楚都城。北宋时期设立的岳麓书院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留下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佳句。清末时长沙为中国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一,近代则成为了中国一大重要政治革命中心。谭嗣同等人在长沙兴办时务学堂,黄兴等人以“驱除鞑虏,复兴中华”为口号在长沙创立华兴会,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早期核心人物也在此求学和开展政治运动。长沙于1937年成为抗日战争后方,迎来发展鼎盛期,但其后的“文夕大火”以及四次长沙会战摧毁了长沙的城建和经济基础,对其现代史造成了深重影响。 经过数十年恢复期,长沙于改革开放后期开始加速发展。2015年长沙设立了中国中部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数据显示,长沙是2005年至2015年十年间中国GDP总量增长幅度最大的城市,多项相关人均指标亦常年位居中西部省会第一。长沙已形成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家用电器、中成药及生物医药和新材料6大产业集群,此外还以传媒、出版为特色产业,湖南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简称湖南卫视)收视率和影响力常年占据中国大陆省级卫视榜首。长沙有着杂交水稻育种、国内首台激光3D打印机等重大科研成果,以及设有以“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为计算设备的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2016年,长沙开通了中国第一条国产中低速磁悬浮铁路运营线——长沙磁浮快线。 2017年11月1日,长沙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首个世界“媒体艺术之都”。.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长沙市 · 查看更多 »

雷台汉墓

雷台汉墓是一座位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建于东汉末年至魏晋初期的墓葬,2001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雷台汉墓 · 查看更多 »

杜正勝

杜正勝(),臺灣高雄永安人,歷史學者,專長在中國上古史、中國古代社會史學者,專研古代社會史、文化史、醫療史等。1992年7月榮膺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小學教師,臺灣東吳大學、國立清華大學教授、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陳水扁執政時期的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等職。 現任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榮譽教授、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講座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1984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暨通信研究員(2000年5月20日-)、《大陸雜誌》主編(1988年7月-)、《新史學》主編(1990年-)、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年-)。.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杜正勝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武汉市

武汉市(普通话拼音:Wǔhàn Shì;武汉话拼音:Wǔhán Sì),简称“汉”,别称“江城、东方芝加哥”,中国超大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湖北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中国中部暨长江中游地区第一大城市,也是中部地区的政治、经济、金融、商业、物流、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及交通、通信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武汉是中国经济地理中心,中国三大“内河航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客运量最大的铁路枢纽和航空、公路枢纽之一。“黄金水道”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块区域隔江鼎立的格局,史上统称之为“武汉三镇”。 清中后期,武汉经济发达,是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国际大都市,繁荣程度位居亚洲前列,被称为“东方芝加哥”。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发生在这里,中華民國诞生于此。1927年,国民政府决定将武汉三镇合并为京兆区(首都),并将其设为中国的第一个“直辖市”。同年,中華民國国民政府及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迁到武汉,中國共產黨中央机关也搬到武汉,使其一度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在内迁伊始将武汉定为临时陪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戰焦点城市。1949年以后,武汉转型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教研发和新兴产业发展基地。截至2011年,武汉大学生人数(本科生加研究生)已超过100万,在世界所有城市中名列第一。截至2015年,武汉高等院校高达82所,仅次于北京。近年来,武汉经济大幅增长,被认为是国内“唯一能够实现制造产业升级换代的城市”和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极少数城市之一,目前全市高新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次于深圳等极少数城市,城市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名第二。武汉近年来对外来人口的吸附作用日渐增强,年轻人口净增率现仅次于深圳排名全国第二,是全国吸引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城市活力排名全球第七。 2014年起至2028年的每年9月,武汉都要举行武汉网球公开赛,是中國国内级别最高的网球赛事。2019年,武汉将举办第7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参与举办国际篮联世界杯篮球赛。 2017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武汉市全球创意城市网络项目,授予武汉“设计之都”称号,成为继深圳、上海、北京之后的中国第四个“设计之都”。同年12月,武汉荣膺“2017年度城市创新”奖。.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武汉市 · 查看更多 »

江西省

江西省,简称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东界浙江与福建、北邻安徽和湖北,西连湖南,南毗广东。境内最大河流为長江支流赣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注入中国目前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全省总面积166946.58平方公里,2016年底人口4592.00万人江西省统计局:〈〉。省会为南昌。.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江西省 · 查看更多 »

汉字

漢字,在中國亦称中文字、国字、唐字、方塊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是世界上独有的一种指示会意文字--体系,也是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並高度發展的語素文字Defrancis (1990); 蔣為文 (2005), (2007)",為中國上古時代的汉族先民所發明創製,其字體也歷經過長久改進及演變。目前确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春秋戰國與秦朝的籀文、小篆,發展至漢朝隸變,產生隶书、草书以及楷书(以及衍生的行书),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正楷,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在古文中只稱「字」,為與少數民族文字區別而稱「漢字」,指漢人使用的文字,後者稱法在近代才開始通用,為日文借詞。 作為華語的書寫文字,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相较而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字都早已消亡,所以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繫中國南北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現時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均為實務上的官方文字。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通用文字,在20世紀前都是朝鮮半島、越南、琉球和日本等國家的書面規範文字。除了漢語之外,古代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製漢字。 現代漢語漢字大致分成中文字與簡體字兩個體系,前者主要用於香港、澳門以及臺灣,而後者由中国大陆制定使用,并为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亚等國家采用。非漢語体系中,日本对部分汉字进行了简化、称为新字体,韓國也製定了官方的朝鮮漢字使用規範;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北韓、蒙古等國,漢字現今已不再具有官方規範地位。 華语及簡化汉字是聯合國的六個工作語言之一。.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汉字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湖南省

湖南省(湘语长益片新派长沙话:;湘语娄邵片双峰话:),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级行政区,全境位于长江中游以南地区,因大部在洞庭湖以南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贯穿全境而简称“湘”,;境内广植芙蓉(木芙蓉),古诗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句,故有“芙蓉国”之誉。湖南的省会长沙市,省政府驻地位于长沙市天心区湘府路。湖南大部分地区的汉语方言以湘语为主,在湖南省內的其他地区则主要使用西南官话、赣语、湘南土话、瓦乡话以及客家话等其他汉语方言。此外,苗语、土家语、侗语、勉语(瑶族的主要语言之一)等少数民族语言在湖南省西部和南部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使用。.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湖南省 · 查看更多 »

湖北省

湖北省,简称“鄂”(别称:“楚”、“荆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为武汉市。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华中地区)、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介于北纬29°05′至33°20′,东经108°21′至116°07′;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北接河南省为邻。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4位。截止2015年底,全省常住人口5851万,户籍人口6138万。.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湖北省 · 查看更多 »

戰國

戰國時期(前5世紀~前221年),簡稱戰國。關於戰國的起始年份,共有7種說法,一般有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或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這三種說法為較多人接受。而戰國時代結束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中原。後世史家劃分東周前半為春秋時代及後半為戰國時代,東周在周赧王五十九(前256年)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東周不完全包括戰國時代。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混戰不休,故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徐州相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早在春秋時代已稱王),周天子權威進一步受損。戰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大規模變革,例如郡縣制度、私田制、廣泛應用鐵器和貴族因亡國變為平民傳播知識。各國為獲取土地、財富、人口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之土地逐漸走向新時代,塑造了中央集權國家「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雛形。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各國相繼圖強而舉國變法,涌現了大量名將爭鋒和名士縱橫捭闔之典故,為後世傳誦。.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戰國 · 查看更多 »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前403年),简称春秋, 是东周的前半段时期。 春秋时代周天子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當時齊桓公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併」(尊王攘夷)的思想,因此周天子於表面上仍獲尊重。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平王東遷到洛邑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左傳》記載之終(前468年)、三家灭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諸侯國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餘次。鲁国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春秋时期 · 查看更多 »

新干县

新--县,旧名新,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中部,是吉安市北部下辖的一个县。.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新干县 · 查看更多 »

新郑市

新郑市为中国河南省下辖县级市,由郑州地级市代管。新郑位于位于河南省中部、郑州南部,为河南省18个改革开放发展特别试点县(市)之一, 1994年5月16日撤“新郑县”建市。全市总面积87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5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9个镇、3个乡。总人口60万人。新郑为中国较具实力的县市之一,其经济总量位居河南省各县(市)的第四位,综合竞争力2010年列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第六十四位,2016年居第58位,2014至2016年连续3年位居河南县(市)经济第一位。2009年,新郑市GDP总量3,276,264万元(折合479,617万美元),人均GDP为52,434元(合7,676美元),市政府驻新华路街道。.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新郑市 · 查看更多 »

手工业

伊朗陶瓷作品 手工业,是指通过手工劳动,并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工业性生产活动的产业。在近代的工業革命之前,大多數的工業生產都屬於手工業。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機械化和工廠制度,使得傳統手工業受到打擊,不再是工業生產的主流。目前手工業在工業發達國家,主要為結合手工藝的產生的特色價值;在工業不發達國家,手工業仍然廣泛存在於民間。.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手工业 · 查看更多 »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呈“卜”字形,岩坑竖穴木椁墓。位于湖北省随州市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曾侯乙墓 · 查看更多 »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文物,于1978年在中國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现存湖北省博物馆。.

新!!: 中国青铜时代和曾侯乙编钟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中國青銅器時代中國青銅時代中国青铜器时代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