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5 关系: 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宮家,宗室,山階宮,久邇宮,京都,庶民,伏見宮,北白川宮,竹田宮,第二次世界大战,青蓮院,親王妃,駐日盟軍總司令,賀陽宮,閑院宮,門跡,臣籍降下,東久邇宮,東伏見宮依仁親王,東伏見慈洽,梨本宮,朝香宮,明治,日本投降。
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
同盟國,又稱反法西斯同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部分國家(最终57个,其中5个从轴心国脱离)為抵抗軸心國的侵略而組成的聯盟,也是與軸心國對立的陣營。同盟國組成及加入盟軍的國家的原因大多是因為他們都遭到了軸心國的武力侵略,或是基於擔心軸心國會控制整個世界的原因。 最初於戰爭爆發的時候(1939年9月1日),反德同盟包括了法國、波蘭及英國,旋即英國的自治領(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紐芬蘭自治領及南非聯邦)亦加入了同盟。1941年珍珠港事變後,美國和中華民國加入同盟國。同時1941年後,英聯邦、美國及蘇聯的領袖被稱為「三巨頭」,擔任著同盟國的領導角色。自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开始,中華民國與日本開戰(抗日戰爭),牽制了日本陸軍的行動,在當時亦是一位重要的盟友,並加入了緬甸戰場協助英軍。中華民國和三巨頭(英國、美國、蘇聯)被美國總統羅斯福称为「世界權力的托管人」,後來被称为同盟國的「四警察」或者「四大国」。中美英蘇作为四大国率先在《聯合國共同宣言》上签字,之后在1943年的莫斯科会议所颁布的《四国普遍安全宣言》中「四大国」地位获得进一步确认。其他盟國包括比利時、巴西、捷克斯洛伐克、埃塞俄比亞、希臘王國、英屬印度、墨西哥、荷蘭、挪威及南斯拉夫等。 於1941年12月,美國總統羅斯福為同盟國設計了一個名字,稱為「聯合國」。後來在1942年1月1日簽署的《聯合國共同宣言》,成為了現代聯合國的基礎。於1945年7月的波茨坦會議,羅斯福的繼任人哈里·S·杜魯門總統向中、法、蘇、英、美的外長提出各國應該「商定一份和平條約及歐洲國家邊界的解決方法」,從而導致了外長理事會的建立。.
宮家
宮家,是日本皇室的一種制度,起源於12世紀的鎌倉時代。宮家是皇室的分家,天皇皇子、及宮家當主的所有男性後裔(除了未來將繼承當主的長子)在成年、成婚後皆可創設宮家,並由天皇賜下宮號。依該宮家當主和天皇的血緣關係又有直宮家和一般宮家的分別。當主,是指該宮家之主,通常情況下為男性,但在男性當主過世、又無男性後裔繼承當主時,則以已逝男性當主的正室為新任當主。.
查看 东伏见宫和宮家
宗室
宗室,是中國、、朝鮮、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對君主父系男性血親及后代的稱呼。一般情況,是以与君主的父系血缘亲疏关系,以确定是否列入宗室之列,中國歷史上就此规定不一。 中国历代均专设官府来主管宗室事务,如「宗正」、「宗正寺」、「宗人府」等。 宗室的女性后代称为宗女或宗室女。不同的朝代,按相关的制度,宗女会享有册封、俸禄。但因為東亞為父系社會,奉行长子继承制,女性无继承权,宗女后代并不能继承宗室待遇,.
查看 东伏见宫和宗室
山階宮
山階宮是伏見宮邦家親王的庶長子晃親王在江戶時代末期年間創立的宮家,是伏見宮之分家。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投降,由盟軍軍事佔領,1947年因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HQ)指示,伏見宮、東伏見宮、閑院宮、久邇宮、山階宮、北白川宮、梨本宮、賀陽宮、朝香宮、竹田宮、東久邇宮等宗室子弟皆被臣籍降下,罷為庶人。山階宮傳了三代。.
查看 东伏见宫和山階宮
久邇宮
久邇宮是日本明治時代伏見宮邦家親王的第4王子・朝彦親王創立的宮家,昭和22年(1947年),宮號廢止。 其中朝彦親王次子邦憲王賜立賀陽宮;四子守正王繼承祖父之弟守脩親王所創的梨本宮;八子鳩彥王賜立朝香宮;九子稔彥王賜立東久邇宮。 與明治天皇女有兩段姻親關係,分別為鳩彥王與稔彥王,明治天皇之孫昭和天皇則迎娶2代當主邦彥王之女良子女王;昭和天皇之女成子又嫁予稔彥王之子盛厚王。.
查看 东伏见宫和久邇宮
京都
京都()是日本一座擁有悠久歷史的城市,於794年起被定為日本的首都,當時名為「平安京」,此後多次成為日本首都,成為日本的政治及文化的中心。「首都」在日本當時稱為「京都」,後來成為了此城市的專有名詞。 在平安時代之前,飞鸟京和恭仁京等故都称为京都。而平安京的都城京都,则是在平安时代后期才定为都城,曾同时被称为“京”或“京都”。此后,曾依次被称为“京之都”(きょうのみやこ)、“京”(きょう)。京都最后成为平安京的固有名称被沿用下来。建都之时曾被称为“北京”、“北都”,奈良則当时被称为“南都”。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南都”也成为奈良的代名词。.
查看 东伏见宫和京都
庶民
庶民,又稱庶人,是東亞古代的社會階層。.
查看 东伏见宫和庶民
伏見宮
伏見宮為日本皇室過去曾存在的宮家,同時也是四世襲親王家之一,為北朝第三代天皇—崇光天皇之第一皇子榮仁親王所創設,伏見宮家到了第三代當主貞成親王時,其第一王子彥仁王在稱光天皇駕崩後繼承皇位,為後花園天皇。1947年因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HQ)指示,裁撤宗室,伏見宮臣籍降下,罷為庶人。.
查看 东伏见宫和伏見宮
北白川宮
北白川宮是日本明治時代伏見宮邦家親王的第13王子・智成親王創立的宮家,昭和22年(1947年),宮號廢止。 與明治天皇有兩段姻親關係,恒久王及成久王分別迎娶了昌子内親王及房子內親王。.
查看 东伏见宫和北白川宮
竹田宮
竹田宮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庶長子恆久王在明治年間創立的宮家,是伏見宮之分家。1947年(昭和22年)因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HQ)的指令而皇籍離脫,傳襲了兩代。.
查看 东伏见宫和竹田宮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查看 东伏见宫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青蓮院
青蓮院(しょうれんいん)是位在日本京都府京都市東山區的天台宗寺院。本尊熾盛光如來、開基(創立者)為行玄。天台宗京都五門跡之一,也稱作「青蓮院門跡」。 File:Kyoto Shorenin15n4272.jpg|宸殿前庭、右近之橘、左近之櫻 File:Kyoto Shorenin13n4272.jpg|相阿彌之庭 File:Kyoto Shorenin02n4272.jpg|大.
查看 东伏见宫和青蓮院
親王妃
親王妃,是親王之正妻的稱呼。.
查看 东伏见宫和親王妃
駐日盟軍總司令
驻日盟军总司令(連合国軍最高司令官;Supreme Commander of the Allied Powers,縮寫SCAP認為是Supreme Command of Allies in the Pacific。),又譯為盟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盟軍最高司令部,簡稱盟總或盟總政府,日本又稱總司令部(General Headquarters,縮寫GHQ),是美国远东军司令兼驻日美军总司令麥克阿瑟元帥在日本盟軍佔領時期期间的一个头衔,1951年由李奇微将军接任。1952年,舊金山條約簽訂,日本恢復主權,此職取消。.
查看 东伏见宫和駐日盟軍總司令
賀陽宮
賀陽宮是明治中期久邇宮朝彦親王的第二皇子邦憲王繼承父宮之舊宮號,新創設的宮家。「賀陽宮」的宮號由來,是取自朝彦親王宮邸的榧(かや)之老木。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投降,由盟軍軍事佔領,1947年因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HQ)指示,伏見宮、東伏見宮、閑院宮、久邇宮、山階宮、北白川宮、梨本宮、賀陽宮、朝香宮、竹田宮、東久邇宮等宗室子弟皆被賜姓,成為平民。(日本皇室成員沒有姓氏).
查看 东伏见宫和賀陽宮
閑院宮
閑院宮,是日本皇室過去曾存在的宮家,同時也是四世襲親王家之一,寶永7年(1710年)決定創設新宮家,8年後的享保3年(1718年)靈元法皇賜予直仁親王「閑院宮」的宮號及領地,因第五代當主愛仁親王絕嗣而一時斷絕,明治5年(1872年)迎來載仁親王而再興,昭和22年(1947年)宮號廢止。.
查看 东伏见宫和閑院宮
門跡
跡(もんせき、もんぜき)是皇族、貴族擔任住持的特定寺院,或是其住持。寺格之一。本來是日本佛教的開祖的正式後繼者「門葉門流」之意(或稱作門主)。鎌倉時代以降演變成用來指位階高的寺院,即所謂寺格,這些寺院被稱作門跡寺院。.
查看 东伏见宫和門跡
臣籍降下
臣籍降下()是指日本皇室成員被取消皇族資格、取得姓氏及戶籍成為一般民眾之事。現行日本憲法施行後則稱為皇籍離脱()。.
查看 东伏见宫和臣籍降下
東久邇宮
東久邇宮是久邇宮朝彦親王的第9子稔彦王在明治時代後期創立的宮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投降,盟軍軍事佔領日本。1947年,因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HQ)指示,伏見宮、東伏見宮、閑院宮、久邇宮、山階宮、北白川宮、梨本宮、賀陽宮、朝香宮、竹田宮、東久邇宮等宗室子弟皆被臣籍降下,罷為庶人。.
查看 东伏见宫和東久邇宮
東伏見宮依仁親王
東伏見宮依仁親王(ひがしふしみのみや よりひとしんのう、庆应3年旧暦9月19日(1867年10月16日) - 1922年(大正11年)6月27日),日本的皇族、海軍軍人。 伏見宮邦家親王王子。官位至元帥海軍大将・大勲位・功三級。妃岩倉具定公爵長女周子(かねこ)。.
東伏見慈洽
(),是久邇宮第2代当主久邇宮邦彥王的第三子,日本舊皇族兼僧人,今上天皇明仁族叔父,為皇族時稱久邇宮邦英王。.
查看 东伏见宫和東伏見慈洽
梨本宮
梨本宮是伏見宮貞敬親王的第9皇子守脩親王創設的宮家。.
查看 东伏见宫和梨本宮
朝香宮
朝香宮,是明治後期,久邇宮朝彥親王的第八皇子—鳩彥王創設的宮家。明治39年(1906年),明治天皇賜予「朝香宮」的宮號。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投降,由盟軍軍事佔領,1947年因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HQ)指示,伏見宮、東伏見宮、閑院宮、久邇宮、山階宮、北白川宮、梨本宮、賀陽宮、朝香宮、竹田宮、東久邇宮等宗室子弟皆被賜姓,成為平民。(日本皇室成員沒有姓氏).
查看 东伏见宫和朝香宮
明治
明治是日本明治天皇在位期間使用的年號,時間為1868年10月23日(旧历9月8日)至1912年7月30日。.
查看 东伏见宫和明治
日本投降
日本投降是指1945年8月15日大日本帝國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且於同年9月2日舉行投降儀式並正式簽署降書的歷史事件。1945年7月大日本帝國海軍實際上已無法繼續執行作戰任務,同時同盟國也不斷實施對日本實施包括東京大轟炸在內的空襲行動、並開始策劃入侵日本本土的沒落行動。雖然以軍事參議官會議為首的日本政府公開表示仍打算繼續堅持與同盟國作戰,然而日本高層也開始私下拜託保持中立國立場的蘇聯就和平一事進行談判,期望能盡可能爭取日本和平投降後仍處於有利的談判地位。但與此同時蘇聯則依據其在德黑蘭會議和雅爾塔會議中與美國及英國所做的承諾,開始準備計畫攻擊日本於海外佈署的部隊。 1945年8月6日與8月9日美軍分別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另一方面蘇聯則在8月8日傍晚決定單方面廢止《日蘇中立條約》並且根據《雅爾達協定》的約定準備展開八月風暴行動。1945年8月9日午夜過後已經向日本宣戰的蘇聯軍隊迅速入侵日本的殖民地關東州以及掌管滿洲地區的傀儡政權滿洲國等地,這兩項衝擊造成在8月14日時昭和天皇決定要求軍事參議官會議接受美國、英國、中華民國與蘇聯在《波茨坦公告》中所訂下的停戰協定,並且透過駐瑞士大使館和來向盟軍發放消息。在經過多次幕後談判以及宮城事件後,昭和天皇在8月15日日本標準時間中午12時向日本全國以錄音電臺廣播的方式發表《終戰詔書》,宣布日本政府決定遵從同盟國集團的無條件投降之要求。 8月28日駐日盟軍總司令開始接管政權且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隨後同盟國集團便開始展開一系列日本的戰後改革,其中在1947年5月3日時公布新的《日本國憲法》。9月2日上午10時包括日本、美國、中華民國、蘇聯、英國、澳洲、加拿大、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荷蘭和紐西蘭代表在停靠於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戰艦 (BB-63)上舉辦投降儀式,日本政府官員於此簽署《降伏文書》,正式停止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雙方的軍事行動。停戰後,同盟國平民和部隊開始慶祝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然而一些仍於亞洲和太平洋島嶼上獨自作戰的日本指揮官和軍事人員則仍繼續堅持作戰,甚至一直到1970年代為止最後幾名士兵在得知戰爭結束的消息後才宣布投降。而自從日本宣布投降後,歷史學家也開始辯論針對平民投下原子彈的倫理道德問題。不過日本和西方同盟國則是在1952年4月28日時由包括日本在內的48個國家一同簽署《舊金山和約》並生效後,才正式從法律層面上結束彼此的戰爭關係;與此同時日本也結束長達7年的同盟國之軍事佔領狀態,重新恢復日本的主權行使能力。1956年日本政府才另外與蘇聯簽訂《日蘇共同宣言》結束兩國的戰爭狀態。.
查看 东伏见宫和日本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