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

指数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是曾经设立于上海的一个科研机构,也是徐汇区境内最早的现代化综合性科研机构。研究所原址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320号,岳阳路西侧,建国西路、肇嘉浜路之间,与原为法国领事馆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隔路相望。.

28 关系: 嚴智鍾岳阳路 (上海)上海市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上海法租界丁在君中央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庚子赔款建国西路 (上海)伊东忠太徐家汇路徐汇区哥特式建筑內田哥德秦汾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钢筋混凝土肇嘉浜路鄭貞文膠濟鐵路朱家驊新城新藏日本外务省日本国会日本投降

嚴智鍾

嚴智鍾,台灣醫學家,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第2任院長,長期在台大醫學系教細菌學。字季约,天津人,祖籍浙江慈溪县,父親嚴修創辦南開系列學校。.

新!!: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和嚴智鍾 · 查看更多 »

岳阳路 (上海)

岳阳路是中国上海市徐汇区的一条道路,南北走向,北起桃江路,南至肇嘉浜路。长947米,宽15米。.

新!!: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和岳阳路 (上海) · 查看更多 »

上海市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直辖市,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其港口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主要产业包括商贸流通、金融、信息、制造等。上海位於中国东部弧形海岸线的正中间,长江三角洲最东部,东临东海,南濒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北端的崇明岛处于长江入海口中,佔地面積6,340平方公里。上海市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截至2016年,人口2419.70万,其中本地户籍人口占59%,达1439.50万;近年来,上海市也与周围的江苏、浙江两省高速发展的多个城市共同构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几大城市群之一。2017年生产总值為30,133.86億元人民幣,按同年國際匯率可兑換成4463.09億美元或8587.59億國際元,為世界一大經濟區域;人均生产总值則為124,571元人民幣,按同年國際匯率可兑換成18,450美元或35,500國際元,接近先進经济体20,000美元的标准。2017年上海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8,988元人民幣,位居全国首位。2017年上海居民的税后月收入為1,336美元,比較其他國內一線城市為高,但較香港的2,715美元、倫敦的2,776美元、東京的2,897美元、排名第九新加坡的3,077美元、排名第二旧金山的4,817美元,以及排名第一瑞士苏黎世的5,876美元為低。 晋代,上海初步发展为一个渔港、盐产地和商贸集镇。唐代到元代,上海地区归华亭县、松江府管辖。明清两朝,上海已较为繁荣,棉纺织业发达。1843年,根据《南京条约》,上海作为通商五口之一正式开埠,由此开始上海租界的历史。上海凭借独特的政治环境,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苏、浙、粤、皖、鲁等周边省份及外国的移民,成为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大的都会之一。江南地区传统的吴越文化与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包括開埠後的西方近现代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在民国时期,上海是亚洲最大的城市,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被蒋中正评价为“中外观瞻之所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实行计划经济,主要发展内陆的重工业等,西方国家也对中華人民共和國经济封锁,上海大量支援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发展。改革开放后,1990年,上海迎来浦东开发开放政策,经济成长速度加快;2005年设立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3年批准的上海自贸区,也令上海经济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世界级大都市,更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和中国财政收入的支柱城市,但目前上海正面临外地来沪人员所導致的犯罪率上升,同時人才外流、上海话及海派文化消失等问题也為上海的前景帶來隱憂。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典范,因此也拥有不少著名地标景观,包括豫园-城隍庙、南京路-外滩、陆家嘴摩天大楼天际线等。.

新!!: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和上海市 · 查看更多 »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是指上海市建成三十年以上,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建筑:.

新!!: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和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 查看更多 »

上海法租界

上海法租界(la concession française de Changhaï)是历史上法国在中国上海的租界。法租界大致位于上海市原卢湾区和徐汇区两区境内,东部狭长地带(今金陵东路及中山东二路一带)伸入原黄浦区。它是近代中国4个在华法租界中开辟最早、面积最大、也最繁荣的一个。同时也是上海的两个租界之一。.

新!!: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和上海法租界 · 查看更多 »

丁在君

#重定向 丁文江.

新!!: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和丁在君 · 查看更多 »

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簡稱中研院)為中華民國最高層級的國家學術研究機構、台灣學術研究的最高殿堂。直接隸屬於總統府。其任務包括人文及科學研究,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並兼有科學與人文之研究。現位於臺北南港舊庄,現任院長為廖俊智。中研院所屬之研究員、副研究員與助研究員,其位階相當於大學教授、副教授與助理教授,台灣的頂尖大學也經常藉由合聘與兼任的方式,聘請中研院研究員充實其師資陣容與指導研究生。.

新!!: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和中央研究院 · 查看更多 »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於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1977年5月,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独立為中国社会科学院,1994年,在技術科學部的基礎上及國家科委的支持下,成立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并称“两院”。.

新!!: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 · 查看更多 »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CAS Shanghai Branch)是中国科学院的派出机构,正式成立于1958年11月。.

新!!: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 查看更多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99年7月,是中国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综合性国立研究机构,由原上海地区的中国科学院8个生命科学研究所和2个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而成。.

新!!: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查看更多 »

庚子赔款

庚子赔款,簡稱庚款,是中国清朝政府在1901年9月7日与庚子事变相关其他十一国签订的《辛丑条约》中所规定的赔款,因系针对1900年(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引致八國聯軍出兵中國,因此被称为庚子赔款。.

新!!: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和庚子赔款 · 查看更多 »

建国西路 (上海)

建国西路是上海市跨徐汇区和黄浦区的一条街道。东西走向,东起瑞金二路接建国中路,西至衡山路接广元路。全长2498米,宽14米到20米。 建国西路东段为1912年法租界公董局越界辟筑,名为靶子路(Route Range)或打靶场路(Rue du Champ de Tir)。1920年以旅沪法侨名更名为福履理路(Route J. Frelupt)。1922年到1925年,逐渐向西延伸至贝当路。 1943年汪精卫政权接收上海法租界时改名南海路。1945年改名建国西路。.

新!!: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和建国西路 (上海) · 查看更多 »

伊东忠太

伊东忠太(),日本著名建筑史学家。帝国大学工科大学(現東京大学工学部)卒業。工学博士、東京帝国大学教授。伊东一生致力日本传统建筑以及亚洲建筑的研究,其著作包括《日本建筑研究》、《东洋建筑研究》、《见学记行》等。.

新!!: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和伊东忠太 · 查看更多 »

徐家汇路

徐家汇路,是位于上海黄浦区南部的一条马路,同时也是上海城市三横三纵主干道中,三横最南侧的干道组成部分之一。道路全长1718米,东接陆家浜路,西连肇嘉浜路。.

新!!: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和徐家汇路 · 查看更多 »

徐汇区

徐汇区()是中國上海市的一个市辖区,因明末大臣、学者、天主教教友领袖徐光启及其后代居住于此而得名。面积54.93平方千米,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户籍人口909,294人,常住人口1,085,130人。邮政编码200030。区人民政府驻漕溪北路。 辖区内有多所高等学校,包括著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专业特色显著的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医科大学,以及著名艺术院校上海音乐学院等,学科涵盖文、理、工、商、医、法、师范、艺术等,为上海科教文化最齐全最集中之地区,被誉为“上海科教文化核心区”。 上海市徐匯中學為徐汇区實驗性示範性中學,其建筑古蹟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新!!: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和徐汇区 · 查看更多 »

哥特式建筑

哥德式建築(Gothic architecture),或譯作--,是一種興盛於歐洲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建築風格。它是由羅馬式建築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築所繼承。 它發源於十二世紀的法國,持續至十六世紀,哥德式建築在當代普遍被稱作「法國式」(Opus Francigenum),「哥德式」一詞則於文藝復興後期出現,帶有貶意。哥德式建築的特色包括、(從羅馬式建築的接合拱頂演變而來)與飛扶璧。哥德式建築最常見於歐洲的主教座堂、修道院與教堂。它也出現在許多城堡、宮殿、大會堂、會館、大學,甚至私人住宅也可見其蹤影。 哥德式建築的整體風格為高聳削瘦,以卓越的建築技藝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對後世其他藝術均有重大影響。哥德式大教堂等無價建築藝術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哥德式建築的研究也是主教座堂、教堂的研究裡很重要的一部份。 十八世紀,英格蘭開始了一連串的哥德復興,蔓延至十九世紀的歐洲,並持續至二十世紀,主要影響教會與大學建築。.

新!!: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和哥特式建筑 · 查看更多 »

內田哥德

內田哥德(日語:内田ゴシック)是由建築師內田祥三形成,主導日本東京大學本鄉校區的建築樣式。.

新!!: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和內田哥德 · 查看更多 »

秦汾

汾(),字景陽,江蘇省太倉州嘉定县人,中華民国教育家、政治家、实业家、数学家、天文学家。.

新!!: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和秦汾 · 查看更多 »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简称「衡复地区」,面积7.75平方公里,是中国上海市立法保护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也是中心城区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中规模最大的一个,风貌区分属徐汇、黄浦(原卢湾部分)、静安和长宁四区,主体在徐汇区辖区内,.

新!!: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和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 查看更多 »

钢筋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Ferroconcrete,RC),工程上常简称为钢筋砼或钢混,是指通过在混凝土中加入钢筋、钢筋网、钢板或纤维而构成的一种组合材料,两者共同工作从而改善混凝土抗拉強度不足的力学性质,为混凝土加固的一种最常见形式。.

新!!: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和钢筋混凝土 · 查看更多 »

肇嘉浜路

肇嘉浜路,上海市徐汇区主要交通干道之一,东起瑞金二路接徐家汇路,西至漕溪北路、衡山路、华山路口接虹桥路,路宽63米,中有宽21米的绿化带,并有步行小径,是上海著名的景观道路,南侧道路长2946米,北侧道路长2986米。 肇嘉浜原是上海地区一条东西走向的通航河流,原河道从黄浦江上溯进入大东门,穿越上海县城,出老西门,斜向西南至斜桥,向西经过卢家湾、打浦桥、徐家汇,可以向西通往松江府城。20世纪初,上海县城以东部分填筑成白渡路,城内部分填筑成肇嘉路(今复兴东路一部分)。以后,肇嘉浜已经缩减到打浦桥日晖港以西到徐家汇的河道,作为上海法租界和华界的分界线,路北有法租界修筑的徐家汇路,路南是中国政府修筑的斜徐路,均从斜桥直抵徐家汇。浜边形成棚户区,环境极差。 195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开始治理肇嘉浜。经过3年治理,肇嘉浜全线填平,两侧的徐家汇路和斜徐路合并,成为上海市南部地区东西向交通大动脉,原河边居民1704户迁入漕溪新村,耗资754万元人民币。 肇嘉浜路修筑以后,造成日晖港以东到斜桥之间残存的徐家汇路和斜徐路名不副实的情形:既不靠近徐家汇,也不直接通达徐家汇。.

新!!: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和肇嘉浜路 · 查看更多 »

鄭貞文

郑贞文(),字幼坡,号心南,福建省长乐县人。.

新!!: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和鄭貞文 · 查看更多 »

膠濟鐵路

胶济铁路,又称胶济线,东起青岛市,西止济南市,横贯山东省中部。为国铁I级复线电气化铁路,是联结沿海与内陆的主要铁路干线之一。始建于1899年,1904年全线通车,1990年完成复线改造,2006年完成电气化改造,2008年胶济客运专线建成,胶济线改为货运铁路,实现客货分离。截至2013年,正线营运里程384.2公里,共设有各类车站36座。.

新!!: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和膠濟鐵路 · 查看更多 »

朱家驊

朱家驊,字騮先,浙江省湖州府吳興縣(今湖州市吴兴区)人,中华民国地质学家、政治人物,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中国国民党内亲德国派人士。 朱家驊曾任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總幹事、代理院長,还曾任中华民国行政院及考试院副院长、教育部部長、交通部部長、浙江省政府主席等职务。他是1920年代至1940年代中德合作中的重要人物。他还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局长,被视为陳果夫、陳立夫兄弟的CC系的一員。.

新!!: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和朱家驊 · 查看更多 »

新城新藏

新城新藏,日本福島县会津若松市出身,天文学者、東洋学者、理学博士。专攻宇宙物理学和中国古代历术。是二战前東洋天文学研究权威。 1895年在帝国大学理科大学物理学科毕业,1897年任陸軍砲工学校教授;1900年任京都帝国大学理工科助教授。1929年任京都大学校長。1935年任中国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第二任所長,1938年於南京病故。.

新!!: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和新城新藏 · 查看更多 »

日本外务省

#重定向 日本外務省.

新!!: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和日本外务省 · 查看更多 »

日本国会

#重定向 國會 (日本).

新!!: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和日本国会 · 查看更多 »

日本投降

日本投降是指1945年8月15日大日本帝國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且於同年9月2日舉行投降儀式並正式簽署降書的歷史事件。1945年7月大日本帝國海軍實際上已無法繼續執行作戰任務,同時同盟國也不斷實施對日本實施包括東京大轟炸在內的空襲行動、並開始策劃入侵日本本土的沒落行動。雖然以軍事參議官會議為首的日本政府公開表示仍打算繼續堅持與同盟國作戰,然而日本高層也開始私下拜託保持中立國立場的蘇聯就和平一事進行談判,期望能盡可能爭取日本和平投降後仍處於有利的談判地位。但與此同時蘇聯則依據其在德黑蘭會議和雅爾塔會議中與美國及英國所做的承諾,開始準備計畫攻擊日本於海外佈署的部隊。 1945年8月6日與8月9日美軍分別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另一方面蘇聯則在8月8日傍晚決定單方面廢止《日蘇中立條約》並且根據《雅爾達協定》的約定準備展開八月風暴行動。1945年8月9日午夜過後已經向日本宣戰的蘇聯軍隊迅速入侵日本的殖民地關東州以及掌管滿洲地區的傀儡政權滿洲國等地,這兩項衝擊造成在8月14日時昭和天皇決定要求軍事參議官會議接受美國、英國、中華民國與蘇聯在《波茨坦公告》中所訂下的停戰協定,並且透過駐瑞士大使館和來向盟軍發放消息。在經過多次幕後談判以及宮城事件後,昭和天皇在8月15日日本標準時間中午12時向日本全國以錄音電臺廣播的方式發表《終戰詔書》,宣布日本政府決定遵從同盟國集團的無條件投降之要求。 8月28日駐日盟軍總司令開始接管政權且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隨後同盟國集團便開始展開一系列日本的戰後改革,其中在1947年5月3日時公布新的《日本國憲法》。9月2日上午10時包括日本、美國、中華民國、蘇聯、英國、澳洲、加拿大、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荷蘭和紐西蘭代表在停靠於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戰艦 (BB-63)上舉辦投降儀式,日本政府官員於此簽署《降伏文書》,正式停止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雙方的軍事行動。停戰後,同盟國平民和部隊開始慶祝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然而一些仍於亞洲和太平洋島嶼上獨自作戰的日本指揮官和軍事人員則仍繼續堅持作戰,甚至一直到1970年代為止最後幾名士兵在得知戰爭結束的消息後才宣布投降。而自從日本宣布投降後,歷史學家也開始辯論針對平民投下原子彈的倫理道德問題。不過日本和西方同盟國則是在1952年4月28日時由包括日本在內的48個國家一同簽署《舊金山和約》並生效後,才正式從法律層面上結束彼此的戰爭關係;與此同時日本也結束長達7年的同盟國之軍事佔領狀態,重新恢復日本的主權行使能力。1956年日本政府才另外與蘇聯簽訂《日蘇共同宣言》結束兩國的戰爭狀態。.

新!!: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和日本投降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