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三武灭佛

指数 三武灭佛

三武滅佛又稱三武之禍,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大规模禁佛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因而得名。 又因五代十国时期也有后周世宗也进行大规模灭佛运动,故又合称三武一宗。.

64 关系: 劉尼华北地区司徒后周世宗坑殺天尊天和 (北周)太平真君宦官宗愛宇文贇宇文闡宇文邕寇谦之崔浩平城市广弘明集度牒五代十国庙号建德 (北周)建德毀佛会昌 (唐朝)佛教御匾北史北周武帝灭佛北魏北魏太武帝灭佛北齐唐宣宗唐会要唐武宗儒家兵役剃髮皇太孫礼记神仙方术續高僧傳留守 (官職)道教顯德毀佛谥号資治通鑒阿蘭若開成邺城遗址长安...老君李德裕淫祀源賀會昌毀佛显德旧唐书摩尼教慧遠 (隋朝)拓跋可博真拓跋燾拓跋濬拓跋晃景教 扩展索引 (14 更多) »

劉尼

历史上有多人名为劉尼:.

新!!: 三武灭佛和劉尼 · 查看更多 »

华北地区

华北、华北地区指位于中国北部的区域。一般指秦岭-淮河线以北,长城以南的中国的广大区域。现时在政治、经济层面上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共计5个省级行政单位。.

新!!: 三武灭佛和华北地区 · 查看更多 »

司徒

司徒,中国、朝鮮、越南古代职官。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春秋时沿置。 汉哀帝时丞相改称大司徒,东汉时改称司徒,成为三公之一。.

新!!: 三武灭佛和司徒 · 查看更多 »

后周世宗

#重定向 周世宗.

新!!: 三武灭佛和后周世宗 · 查看更多 »

坑殺

#重定向 屠杀.

新!!: 三武灭佛和坑殺 · 查看更多 »

天尊

天尊(Bhagavat),一種宗教上的稱謂。原指佛,現在多為道教對高級神靈的尊稱。 初期的佛教稱佛為天尊,「天尊」一詞出自佛經,是對薄伽梵(“Bhagavat”)的翻譯,是佛陀的尊稱,意即天上世界至尊之聖 ,後來「天尊」一詞道教色彩太濃厚,佛教徒改用「世尊」一詞代替「天尊」,於是後世以世尊尊稱佛,而以天尊尊稱道教極尊之神,如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太乙天尊等。.

新!!: 三武灭佛和天尊 · 查看更多 »

天和 (北周)

天和(566年正月—572年三月)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年号,歷時6年餘。.

新!!: 三武灭佛和天和 (北周) · 查看更多 »

太平真君

太平真君(440年六月-451年六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年號,歷時11年。因寇謙之建請而改元,正有祈求金闕太平真君護佑之意。.

新!!: 三武灭佛和太平真君 · 查看更多 »

宦官

宦官是古代被閹割後在宮廷中為皇室服務的男性。在中国也稱內臣、內官、內璫、太監、公公、寺人、閹人、內侍、內豎、璫官、中官、中涓、涓人及中貴人等。 宦官作為宫廷內侍見諸世界多個地區。古代東亞世界各国,包括中國、朝鮮、越南的皇室也喜歡使用宦官作為內侍。歐洲的古希臘、羅馬帝國與拜占庭帝國的宮廷中都有宦官,拜占庭法院裡甚至有大量的宦官職員,也有一些被重用當大官。埃及、波斯、印度,土耳其等古文明都曾經有相同的做法。《新約聖經》中亦有向來自非洲埃塞俄比亞的宦官傳福音的記述。英文中宦官(eunuch)一字即由希臘文“守護床的人”轉變而成,可見宦官在本來都是為了保護後宮貞節、皇族血統而設。土耳其人使用的是黑人宦官,名為諸女領班,也有白人宦官,但黑人人數多,勢力也較大。另外,在古代並非所有的國家的皇宮內院都會有所謂的宦官,例如日本天皇的後宮一切事務都由女官負責。.

新!!: 三武灭佛和宦官 · 查看更多 »

宗愛

宗愛(),北魏宦官,魏太武帝正平年间任中常侍。获得爵位最高的宦官之一;被册封为王的宦官之一,受封為馮翊王。.

新!!: 三武灭佛和宗愛 · 查看更多 »

宇文贇

#重定向 周宣帝.

新!!: 三武灭佛和宇文贇 · 查看更多 »

宇文闡

#重定向 周静帝.

新!!: 三武灭佛和宇文闡 · 查看更多 »

宇文邕

#重定向 周武帝.

新!!: 三武灭佛和宇文邕 · 查看更多 »

寇谦之

寇谦之(,字辅真),上谷郡昌平县(今北京市昌平区))人,家族因避难迁居冯翊郡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寇谦之对天师道进行了重大改革,对道教历史影响深远,是北天师道的代表人物。並力主排斥佛教,導致了北魏太武帝滅佛。.

新!!: 三武灭佛和寇谦之 · 查看更多 »

崔浩

崔浩(),字伯淵,清河郡東武城(今山東省武城縣)人。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政治家。.

新!!: 三武灭佛和崔浩 · 查看更多 »

平城市

平城市()是1960年代建立的新城市,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平安南道的道政府所在地,亦是该国著名的理科教育中心,設有由國家科學院領導的研究所 共25間,還有一個擁有超過40,000名科學家的「科學研究聯合體」,並有工業及山羊牧場等產業。.

新!!: 三武灭佛和平城市 · 查看更多 »

广弘明集

《廣弘明集》,三十卷,唐代道宣撰。 《廣弘明集》是接續僧祐《弘明集》的作品,各篇内容分十篇:一、歸正,二、辯惑,三、佛德,四、法義,五、僧行,六、慈惻,七、戒功,八、啟福,九、悔罪,十、統歸。道宣在統歸第十篇序表示“弘护法纲而开明有识”。萬曆十四年丙戌有吳惟明刻本。 Category:子部釋家類 Category:史傳部 Category:7世紀書籍.

新!!: 三武灭佛和广弘明集 · 查看更多 »

度牒

度牒,佛教和道教術語,指古代中國為了管理僧道,允許他們出家所頒發的證明文書。因為這個文件由尚書省祠部司所發放,又稱祠部牒。最早始於唐代。擁有度牒的僧人或道士,可以免除赋稅和劳役。沒有度牒而私自出家的僧道,稱為私度。經官府發現,將會給與處罰,勒令還俗。因此,后世僧人游方挂单,必须随身携带戒牒,作为身份證明。 从唐朝开始,度牒就不是免费发放的。安史之乱时,御史崔众被委派至河东道向僧尼、道士收取度牒银。此后,度牒银成为各朝政府获得财政收入的手段。明洪武六年(1373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免费发放度牒,结束“度牒银”制度。.

新!!: 三武灭佛和度牒 · 查看更多 »

五代十国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統一中國本土為止。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末藩鎮割據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續。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其中位在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藩鎮國家即五代,有些還是沙陀族所建立。五代雖然实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个中國本土,只是藩鎮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中原王朝為正朔,其中十個國齡較長、國力較強的統稱為十國。本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况,使得戰亂不止,統治者多重武輕文。中國的內亂,也帶給契丹國南侵的機會,遼朝得以建立。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河西和交趾地區逐渐离心,交趾(越南)最终脱离中国独立。 從唐朝滅亡至北宋建立半個多世紀期間,中原地區依次出現梁、唐、晉、漢與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907年梁王朱溫篡唐建立後梁,这是五代十國的开始。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勗滅后梁,建國後唐。後唐之后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後唐歷經後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发生內亂後,被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不久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同时后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府稱帝建立後漢,收復中原。後漢樞密使郭威篡后汉建後周,後周世宗柴荣苦心經營,使后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不幸病亡。後周随后被殿前司都點檢趙匡胤所篡,五代結束。 十國方面,江南以吳國最強,而後被齊王李昪篡位,建國南唐,其次有吳越與閩國等。湖廣则被荊南、楚國與南漢等占据。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曾被後周所敗。蜀地有前蜀、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北漢是惟一在北方的十國,是後漢劉氏後裔所建。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其他中原諸國及地區,最後於979年統一中國本土地區,十國結束。 五代十國大體上延續唐朝后期的政治體制,但是以「使」名官者很多。其中五代的變化很多,官職廢置不常,主要設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財政的三司與主管軍事的樞密院,這個制度後由宋朝繼承。十國雖然其中一些政权臣服於五代,但是其政治架構大致上与五代等同。由於地方節度使不受管制,時常背叛中央,所以朝廷紛紛加強禁軍軍力以壓制地方實力派。為了抵制五代以来的武人干政现象,宋朝采取強幹弱枝政策。外交方面,唐朝時胡漢融合,外族陸續入住中國四周。唐朝崩潰進入五代十國後,出現一些外族國家,如沙陀建立五代後唐、後晉與後漢等。契丹先建立契丹國,南下滅後晉後建立遼朝。其他還有党項的定難軍,於北宋時建國西夏。這些都对宋朝的國際局勢造成深遠影響。 由于北方戰亂、外族入侵與天災不斷,南方十國在人口、經濟、文化與科技方面皆勝於北方五代。這也是華南經濟再度勝過華北的時刻,此後这一局面再也沒有逆轉。十國為擴展經濟,重視興修水利與經濟作物,发展貿易業、茶葉、紡織,錢塘江海塘也是在這個時期興建。由於關中經濟崩潰,五代大多定都于隋唐大運河的樞紐開封,都城的因素與燕雲十六州被外族統治影響宋朝的軍事與經濟。文化方面,本時期是詞發展的關鍵時期,禪宗也在本時期進入全興期。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經》,保存許多儒學經典。繪畫方面,不論南方北方都有獨到之處。.

新!!: 三武灭佛和五代十国 · 查看更多 »

庙号

廟号,是中国、朝鲜半岛、越南古代帝王去世後,後人在太廟之中奉祀時追尊的名号。.

新!!: 三武灭佛和庙号 · 查看更多 »

建德 (北周)

建德(572年三月—578年三月)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年号,歷時6年。.

新!!: 三武灭佛和建德 (北周) · 查看更多 »

建德毀佛

#重定向 北周武帝灭佛.

新!!: 三武灭佛和建德毀佛 · 查看更多 »

会昌 (唐朝)

会昌(841年正月—846年十二月)是唐武宗李炎的年号,共计6年。 会昌六年三月唐宣宗李忱即位沿用。.

新!!: 三武灭佛和会昌 (唐朝)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新!!: 三武灭佛和佛教 · 查看更多 »

御匾

#重定向 御筆匾額.

新!!: 三武灭佛和御匾 · 查看更多 »

北史

《北史》,唐朝李延寿撰。纪传体,共100卷,含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上起北魏登国元年(386),下迄隋义宁二年(618),记北朝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及隋六代二百三十三年史事。《南史》與《北史》是唐初史学家李延寿的作品,《北史》主要在《魏》、《齊》、《周》、《隋》四書基礎上刪訂改編而成,並參考各種雜史,“鸠聚遗逸,以广异闻”,“除其冗长,捃其菁华”,體例完整,文字優美。他撰写这两部书是为了“追终先志”,继承父亲李大师(570-628)未完成的事业。.

新!!: 三武灭佛和北史 · 查看更多 »

北周武帝灭佛

北周武帝灭佛,即建德毀佛,是三武滅佛之一,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武帝建德年间,在经过多次辩论之后,周武帝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下令在当时佛教盛行的北周罢斥佛教,从而在全境内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佛像全都被毁,寺庙被收为国有,寺僧均被勒令还俗。.

新!!: 三武灭佛和北周武帝灭佛 · 查看更多 »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朝時期的第一個政權。由拓跋珪所建立,定都平城(遗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境)。439年,北魏统一华北與北方。 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5年,孝文帝下诏首先在宫廷中禁止包括鲜卑语在内的诸北语,改说汉语,但对三十岁以上的人有所宽限。496年,孝文帝诏令鲜卑八大贵族全部改为汉姓,并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元姓。534年,北魏分裂為被高歡掌控的東魏(都邺城)與被宇文泰掌控的西魏(都長安)。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魏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557年)魏恭帝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才正式宣告结束。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數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

新!!: 三武灭佛和北魏 · 查看更多 »

北魏太武帝灭佛

北魏太武帝灭佛,簡稱太武灭佛,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推行的一系列排斥佛教的政策,自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至452年拓跋焘驾崩,废佛时间共六年。後人將它與之後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和後周世宗滅佛並稱為「三武一宗」。.

新!!: 三武灭佛和北魏太武帝灭佛 · 查看更多 »

北齐

北齊(550年—577年)是中国北朝之鲜卑化汉人政权。550年6月9日(庚午年五月戊午日),由文宣帝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建國號齊,建元天保,遷都鄴城,以晉陽為別都。史稱北齊或後齊,以別於南齊。以皇室姓高,又稱高齊。北齊歷經文宣帝高洋、廢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緯、幼主高恆六帝,577年被北周消滅,共享國二十八年。 幼主高恆時期,北周在北周武帝的统治下日渐兴盛,而北齐则衰落。577年北周統一北方,北齊滅亡。北齊滅亡後,境内的士族大多遷到關中,成为北周臣民。 三年後北周外戚楊堅篡位,建國號隋並南下滅陳結束中原自魏晉南北朝長達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新!!: 三武灭佛和北齐 · 查看更多 »

唐宣宗

唐宣宗李忱(),唐朝第19代皇帝(846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权),初名怡,登基之前封為光王,在位13年。唐宪宗李纯十三子,母鄭宮人,元和五年(810年)六月廿二日生於大明宫,是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的叔叔。.

新!!: 三武灭佛和唐宣宗 · 查看更多 »

唐会要

《唐会要》,北宋王溥撰,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会要。 《唐會要》乃續蘇冕《唐九朝會要》與崔鉉、楊紹復等撰《續會要》而作,专门记录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政制沿革,自「帝號」始,以「四夷」終,共分514事目;细琐史事不能定目者,则錄於杂录,附于各条之后。此書与《通典》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于唐代制度记载更为详备。文中又载苏冕驳议,义例该备,足资考证,“于唐代沿革损益之制,极其详核”。 《舊唐書》有大量的史料,如〈音樂志〉、〈天文志〉,皆來自《唐九朝會要》與《續會要》;有時《唐會要》記載有誤,《舊唐書》也跟著照搬照抄。而且《唐会要》保存了《新唐书》、《旧唐书》未载的史实,由於《大唐起居注》、《大唐實錄》、《唐九朝會要》與《續會要》均亡佚,部分內容多靠此書保存。 《唐會要》原本在流传过程中残缺,今本根据清代乾隆時期整理本重印,全书100卷、514目,在不少條目下有“雜錄”;由于不分门,查阅不便,另有张忱石《唐会要人名索引》可供查考。.

新!!: 三武灭佛和唐会要 · 查看更多 »

唐武宗

唐武宗李瀍()(),临死前12天改名“炎”,唐穆宗的第五子和事实上的第九子,母韦贵妃。他是唐朝的第18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在位时间是840年至846年,在位6年,享年31岁。.

新!!: 三武灭佛和唐武宗 · 查看更多 »

儒家

儒家,又稱儒學、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儒家尊崇孔子為聖人,以四書五經為經典,得孟子、荀子、董仲舒、韓愈、二程、朱熹、王陽明、顧炎武、朝鮮李退溪、日本山崎闇齋等等大儒加以發揚,歷久而猶新,對東亞政治文化與道德教育都有重大貢獻。20世紀中國內憂外患,國力衰弱,儒家普遍受到知識份子及一般民眾的批評和唾棄,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和破壞(如「打倒孔家店」、迂腐且「吃人的禮教」)。儒家失去可供託身的制度或組織,脫離於平民百姓的生活,僅獲新儒家等少數學者仍獻身和發揚。這也導致現代中國人在生活經驗中實際甚少接觸儒家價值,也很難有參與儒學的機會,使得相關教育沒有寄身之所,其價值觀也和日常生活越來越疏遠。海外華人接觸儒家,來自書本亦遠多於來自生活經驗。現代儒家趨向學術轉型,學者多著重探討儒家究竟屬於什麼形態的宗教或哲學,以及現代人怎樣才能在儒學中安身立命。學者一般推斷儒家在現代世界中勢必難以重拾昔日光輝,但其倫理思想對東亞乃至世界的文化教育經濟發展仍將有所貢獻。 主要負責推動執行教育 《漢書藝文志》記載:「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儒家初出現時聲勢微弱,起初僅是諸子百家中不甚起眼的學派,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自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學術思想主流和官方意識形態,逐漸滲透到專制政治的各個層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此段說明正可代表其發展歷程。 儒家在秦代大受迫害,自漢代起卻得到朝廷獨尊,成為官學與國教,掌握文化教育與入仕之途,奠定儒家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崇高地位。在兩晉南北朝和唐代,儒家與佛、道二家並稱三教,儒學一度失去在哲理思想領域的領導地位,繼後經宋儒重新闡釋,形成理學,發展心性之學,儒家得以重振聲勢,倫理思想滲透到中國社會各個層面,並流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琉球等地,大受尊崇,成為東亞一大學術思想體系,在朝鮮尤其深入民心,其流佈較在中國本土更為普及。.

新!!: 三武灭佛和儒家 · 查看更多 »

兵役

#重定向 各國兵役制度.

新!!: 三武灭佛和兵役 · 查看更多 »

剃髮

剃髮可以指:.

新!!: 三武灭佛和剃髮 · 查看更多 »

皇太孫

皇太孫,储君的一種,簡稱太孫,與皇太子、皇太弟、皇太叔等,都是皇帝正式繼承人的封號。此一繼承人通常是太子的嫡子,在太子去世後,改封其為太孫;但是也有少數在太子尚健在且並未被廢黜的情況之下,被封為太孫的例子,如唐高宗李治的太孫李重照、明成祖朱棣的太孫朱瞻基。 就中國歷史而言,如果沒有經過正式冊封的程式,並不能算是皇太孫,如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在其祖父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時,就只有保持世嫡皇孫的稱號而已;另外,遼道宗耶律洪基去世前遺命其孫,時為燕國王的耶律延禧繼位,也沒有經過冊封的程序。 通常太孫的居住的處所和太子一樣也稱東宮,不過東宮官屬會隨之改名,例如太子太傅改稱太孫太傅,太子洗馬改稱太孫洗馬。不過有的時候,太孫並不設屬官,如唐高宗李治的太孫李重照。 皇帝立太孫,大多數的情況是因為太子去世,並且嫡孫至少已經接近成年,故太孫一般符合封建宗法的傳統,其繼承人的合法性不若太弟、太叔有較大的爭議;然而現實情況下,太孫因年紀尚輕,權力基礎不穩,隨時可能受到權臣、宗室的挑戰。.

新!!: 三武灭佛和皇太孫 · 查看更多 »

礼记

《礼记》,儒学经典之一,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学生及戰國时期儒学学者的作品。西汉学者戴德将或稍早于他的刘向收集的130篇综合简化,一共得85篇,称为《大戴礼记》,后来其姪戴圣又将「大戴礼记」简化删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乐记》,一共49篇,称为《小戴礼记》。「大戴礼记」至隋、唐時期已散逸大半,現僅留傳39篇,而「小戴礼记」則成为今日通行的《礼记》。 汉景帝时魯恭王劉餘初好治宮室而壞孔子宅,得古文經《礼》五十六篇於壞壁之中,礼家将其中与今《仪礼》相同的十七篇录下,得以流传。《奔丧》、《投壶》见于另外三十九篇中,也录下得传。其余篇章,因为藏之秘府,世人难得一见,后来散逸不传,称为“逸《礼》”。 朱熹撰有《朱子家禮》一书,他認為“《禮記》只是解《儀禮》”。阮元在《书东莞陈氏〈学蔀通辩〉后》说:“朱子中年讲理,固已精实,晚年讲礼,尤耐繁难,诚有见乎理必出于礼也。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礼也,五伦皆礼……且如殷尚白,周尚赤,礼也。使居周而有尚白者,若以非礼折之,则人不能争,以非理折之,则不能无争矣。故理必附乎礼以行,空言理,则可彼可此之邪说起矣。” 《礼记》全書以散文撰成,一些篇章饒具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其中最有名篇章,有《大學》、《中庸》、《禮運》(首段)等,并且《大学》与《中庸》被朱熹选入“四书”。《禮運》首段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又稱為《禮運·大同》篇,大同二字常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詞,不少地名亦取用此二字。.

新!!: 三武灭佛和礼记 · 查看更多 »

神仙方术

蓍龜被用來卜卦使用 神仙方术,传统中国五術之一,屬民間信仰。古人相信通过一定的方法,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甚至变成神仙,這種思想源于先民对自身永葆青春的渴望。先秦时期,道教尚未成形前,人们开始大量的实践探索,寻找各种矿物植物等配置药方,以及研究寻找自身的命门,从事这一活动的人被称为方家或方士,因此他們所从事的活动就叫「方術」。 及至中國東漢時期五斗米道張天師出現,修持神仙方術就被說成是「修道」,方士不約而同地共尊崇老子的道家無為學說,原本是哲學理論的道家思想之具體實踐和實用方「法」與技「術」,因此也有人稱「方術」為「道術」。現代有的人會稱道術為「五術」。.

新!!: 三武灭佛和神仙方术 · 查看更多 »

(又稱税赋、稅負、稅捐、租稅等)是指政府(或与政府等价的实体,如教会、部落首领)向纳税人(个人或企業法人)强制征收的貨幣或資源。税由法律强制力保证,抗拒或延遲纳税的人会受到法律惩罚。税收可以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或所得稅和財產稅和消費稅,税收的形式可以是货币或劳动。少數國家完全不用納稅,像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依稅法繳納的金額稱為「稅金」。依據不同課稅對象、或是不同法律授權、或是不同納稅人可劃分為不同的分類,稱為税种或稅目。政府依法對民間收取稅收的行為稱為課稅;個人或企業向政府繳納稅金的行為稱為納稅。政府要求納稅人在繳稅期限後繳足應納稅金稱為補稅,政府退還溢收稅金稱為退稅。.

新!!: 三武灭佛和稅 · 查看更多 »

續高僧傳

《續高僧傳》,又稱《唐高僧傳》,為一部成書唐朝,記錄梁初至中唐佛教的史料。計三十卷,唐道宣(596~667)撰。今收錄於大正藏第50冊 道宣认为慧皎《高僧传》中记载梁代的高僧过少,而需要作补辑的工作,于是经过相当时期的收集资料,写成《续高僧传》三十卷。内容从梁代初叶开始,到唐贞观十九年(645)止,一百四十四年的期间,共写正传三百三十一人,附见一百六十人,即于贞观十九年完成。在成书后二十年间,陆续有所增补,又成后集《续高僧传》編入《續高僧傳》。 與《梁高僧传》、《宋高僧傳》、《大明高僧傳》,合稱四朝高僧傳。.

新!!: 三武灭佛和續高僧傳 · 查看更多 »

留守 (官職)

留守是古代漢字文化圈國家的官職之一,本指「留置駐守」之意。中国隋代以後,臨時駐守京師、陪都或險要地區之職,以其義稱「留守」,其業務即以軍事武力鎮守,並被賦予臨時的行政權責。.

新!!: 三武灭佛和留守 (官職) · 查看更多 »

道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的祭天、祭祖等崇拜活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方仙道,與道家、陰陽家的「五行」「陰陽」和等思想合併形成黃帝學派,在漢朝時融合老子的學說形成黃老道,後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道教。 道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以『道德』为核心概念」的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中後期才有教團產生。张陵在益州(今四川省)的鹤鸣山修道,创立了天師道,信奉老子為太上老君,建立二十四治作为传教区域。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唐大潮,《中國道教簡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ISBN 7-80123-229-1。唐代尊封老子,說老子(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中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尋求有關实践練成神仙的方法。 现在學術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修真境界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新!!: 三武灭佛和道教 · 查看更多 »

顯德毀佛

顯德毀佛,即後周世宗滅佛。自後周顯德二年(公元955年)起,後周世宗開始排斥佛教的一系列政策。後人將它與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並稱為「三武一宗」。是五代唯一對佛法排斥的一次。.

新!!: 三武灭佛和顯德毀佛 · 查看更多 »

谥号

諡號()為東亞地區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權貴死後,依其生平功過與品德修養,另起稱號,以名寓評,是為諡號。有此風俗的地區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但也有例外:春秋戰國時的吳國、越國及秦朝君主不用諡號。 根據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考古研究,此風俗約於周穆王前後普及。謚號通常用於尊稱古代帝王、大臣、學者和貴族;有些名人的諡號由於久經使用,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再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後期,賜諡權由皇帝包攬,取決於「聖裁」。--號、--號二詞古文通用。據臺灣著名家譜學家廖慶六認為,在繁體中文使用上,「--」為一般道士作法事時的隨口表揚,「--」則為政府機關的榮賜褒揚。.

新!!: 三武灭佛和谥号 · 查看更多 »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新!!: 三武灭佛和資治通鑒 · 查看更多 »

阿蘭若

阿蘭若(araṇya),又譯為阿蘭那、阿蘭攘、阿蘭若迦、阿練若、阿爛拏、阿練茹、曷剌䍲等,意譯叢林,漢語簡稱為蘭若,佛教術語,最早指森林中的空地,因可以供出家僧侶修行頭陀行,被引申作為佛教僧侶的聚集地及住所名稱,為佛寺的同義詞。禪宗寺院,又稱為禪林。.

新!!: 三武灭佛和阿蘭若 · 查看更多 »

開成

開成(836年正月—840年十二月)是唐文宗的年號,共计5年。 開成五年正月唐武宗李瀍即位沿用。.

新!!: 三武灭佛和開成 · 查看更多 »

邺城遗址

邺城遗址或称邺城,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由南北两座相连的城池组成(即邺北城、邺南城)。邺北城自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由曹操在旧城基础上开始营造。是为曹魏五都之一。后为后赵、冉魏、前燕都城。东魏时,兴建邺南城。为东魏、北齐都城。 邺城主体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20公里的漳河北岸,在今河北省临漳城区20公里,距河南省安阳市主城区18余公里。遗址范围包括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北城、邺南城、铜雀台)和河南省安阳市东北(曹操高陵、西门豹祠)。1988年,以邺城遗址之名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邺城旧址附近,即临漳县及相邻的磁县和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交界处,还经常有重要的东汉與魏晋南北朝相关的考古學发现。.

新!!: 三武灭佛和邺城遗址 · 查看更多 »

长安

长安是世界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是今西安市的古称,外国人称之为胡姆丹(Khumdan)。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一次迁徙,但大致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的渭河南岸。周、秦、汉、隋、唐等十多个朝代建都于此,因此在汉、三國、晉等朝代將长安一帶的京畿地區称为「三輔」。曾經建都長安的汉朝與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長安作為中國歷史的首都地位長達1200年。 长安同时是一座国际大都會,约在前195年到公元25年(西汉),共計220年;575年至833年(北周、隋朝、唐朝)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共约358年(833年被當時的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取代)长安在它发展的顶峰时期拥有超過百萬的人口,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东方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僧侣與商人的到来,著名的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就是以长安为起点。目前西安市仍然存有大量当时建造的唐朝宫殿遗址、陵墓、佛塔、碑刻、壁画、雕塑及生活用品等文化遗产。唐朝滅亡後,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北宋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金朝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元朝曾設安西府;後改為安西路、奉元路。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度曾考慮以長安為首都,隨著明成祖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漸向沿海地區东移,西安逐渐退出政治中心的舞台。明代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明代西安城建设上得到一定的复兴,目前的西安城墙等大量古建筑来自明代。1943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之后该地仍然存在长安区等相关名称。.

新!!: 三武灭佛和长安 · 查看更多 »

老君

#重定向 太上老君.

新!!: 三武灭佛和老君 · 查看更多 »

李德裕

李德裕(),字文饒,趙州贊皇縣(今属河北省)人,唐朝宰相、詩人,爵至衛國公,因此又號李衛公。唐憲宗元和宰相李吉甫之子。中晚唐牛李党争中李党的領袖人物。.

新!!: 三武灭佛和李德裕 · 查看更多 »

淫祀

淫祀指不合適的祭祀或祭祀不在國家祀典當中的神明。古代中國為了維護社會秩序,以“禮”作為維繫道德倫理之準則,希望人民能因為禮的教化而建立良好的道德觀,為了避免百姓道德倫理的價值觀發生錯亂,規定了各種禁止之行為。這種觀念也見於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 關於宗教信仰之部份則為禁止人民進行各種“淫祀”。《禮記·曲禮》謂:「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無福。」“敦孝悌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儉以息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善良,誡窩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 清人孫希旦注稱:“非所祭而祭之,謂非所當祭之鬼而祭之也;淫,過也,或其神不在祀典,如宋襄公祭次睢之社,或越分而祭,如魯季氏之旅泰山,皆淫祀也。淫祀本以求福,不知淫昏之鬼不能福人,而非禮之祭,明神不歆也。”.

新!!: 三武灭佛和淫祀 · 查看更多 »

源賀

源贺(),本姓秃发,本名破羌,鲜卑名贺豆跋,又称驾头拔《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使持节征南大将军宜阳王直勤新成、侍中太尉征东大将军直勤驾头拔、羽直征东将军北平公拔敦及义阳王刘昶,领定、相之众十万,出济、兖,直造彭城,与诸军克期同到,会于秣陵。,后被賜姓源、賜名贺,西平郡乐都县(今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人,末代南凉景王禿髮傉檀之子。源贺是南涼到北魏的軍人、政治人物。南凉灭亡后逃到北魏後,仕於同是鮮卑族的北魏,逐渐在北魏文成帝、北魏献文帝年间成为掌握大权的高官,官至太尉,封陇西王,谥号宣。.

新!!: 三武灭佛和源賀 · 查看更多 »

會昌毀佛

會昌毀佛,即唐武宗李炎在位的會昌期间(840年-846年),推行一系列的“毀佛”(灭佛)政策,以會昌五年(845年)四月颁布的敕令为高峰,而会昌六年唐武宗逝世、唐宣宗即位又重新尊佛,灭佛就此结束。这一事件使佛教在中国受到严重打击,史称“唐武宗灭佛”或“武宗灭佛”。因唐武宗年号“会昌”,故佛教徒又称之为「会昌法难」,将它与之前的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和后来的后周世宗毀佛并称为“三武一宗”。.

新!!: 三武灭佛和會昌毀佛 · 查看更多 »

显德

显德(954年-960年正月)是后周太祖郭威开始使用的年号(显德元年正月)。其后后周世宗柴荣在元年正月即位沿用(显德元年-六年);后周恭帝柴宗训即位后继续沿用(显德六年六月-七年正月),前后共计7年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4年12月,143-145、147-148、157 ISBN 7101025129。 南唐元宗李璟于958年五月(显德五年)开始用后周显德年号纪年(對外稱用後周之顯德年號,但對內仍用本國之中興年號),直至962年十一月宋朝正式向南唐頒布明年的《建隆四年曆》為止。荆南貞懿王高保融用此年号至960年七月。吳越忠懿王钱俶亦用此年号。.

新!!: 三武灭佛和显德 · 查看更多 »

旧唐书

《旧唐书》為后晋刘昫等撰。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晋高祖石敬瑭命張昭遠、賈緯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後晉開運二年(945年)书成,时因刘昫为相,故该书署名刘昫撰。原名《李氏書》,《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藝文志》及南宋刻本均题为《唐书》,后为区别北宋歐陽脩等人编的《新唐书》,改名《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及列传150卷。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旧唐书》长庆(唐穆宗年号)以前的内容多依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令狐峘等人所撰写的唐代旧史,资料比较充实。但长庆以后的内容较为简略疏漏,内容也比较芜杂。 《旧唐书》修撰时间短促,北宋人嚴厲地批評《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甚至有並列兩傳的情況,如卷一O一、一八七《忠义传》都有王求礼,卷五九丘和附传、卷一八六上《酷吏传》都有丘神勣,列传第七十二和列传第九十四都有杨朝晟、卷一O二韦述附传、卷一九O下《文苑传》都有萧颖士,又如卷九九附传、卷一七一都有张仲方,卷一九八上曹憲附传、卷一九O中李邕傳裡都有李善。基本上,《舊唐書》只是抄錄現成的唐史有关文献,照抄《國史》、《实录》及唐末文书档案,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仍然保留;唐武宗以後的宣、懿、僖、昭、哀五代,因無《實錄》存下,則雜采各家傳聞和《唐年補錄》和《唐末三朝聞見錄》諸書。《舊唐書》另一缺失是记事有所讳饰,清人趙翼已指出:“《褚遂良传》不载其倾陷刘洎之事,《李世勳传》不载其瞻徇立武后之事,《辛云京传》不载其激变僕固怀恩之事,《田神功传》不载其先为贼将之事。” 《舊唐書》在保存史料上有一定的價值。例如李密〈讨隋炀帝檄文〉在《隋书》和《新唐书》的《李密传》均不載,只有在《旧唐书》中得以保留。因為《旧唐书》前期文献资料完整,材料翔实,叙事详明,文字簡潔有力,頗受後世重視,如《郭子儀傳》,“首尾整潔,無一釀詞,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於文學也”。《賈耽傳》裡收錄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華夷圖》等,是中國地理上極為珍貴的資料。《舊唐書》裡更記錄了大量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史料,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多民族的歷史。 從南宋紹興以後,《舊唐書》一直沒有重刻,湮沒不聞,以至於“鬱絕不傳,無所考覓”。明嘉靖年間,聞人詮自王延喆、張汴處收集殘稿,重刻《舊唐書》。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命沈德潛等人校勘兩《唐書》,《新、旧唐书》同時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道光年間,岑建功參照《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的內容,重新整理《舊唐書》。 顾炎武稱:“《旧唐书》虽颇涉繁芜,然事迹明白,首尾该赡,亦自可观。”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稱《旧唐书》“论、赞极有佳者”。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時,反多以《旧唐书》为主,在史料完整性的考量,《新唐書》並不能取代《舊唐書》。.

新!!: 三武灭佛和旧唐书 · 查看更多 »

摩尼教

摩尼教,又稱作牟尼教、明教,為西元三世紀中葉波斯先知摩尼所創立。這是一種將瑣羅亞斯德教(祆教)與基督教、佛教混合而成的哲學體系,屬於典型的波斯體系諾斯底二元論。摩尼教吸收了琐罗亚斯德教的善恶二元论思想、基督教的耶稣崇拜、佛教的轮回观念、马吉安主义对于旧约的否定、犹太教的天使概念,以及诺斯底主义的“灵知”思想,创造了二宗三际论体系。摩尼教徒將自己的宗教比喻為博大無垠的“世界之海”,而此前的各大宗教教派只是一條條的合流,最後它們都將匯入海中。 摩尼教認為,在太初時,存在著兩種互相對立的世界,即光明世界與黑暗世界。初際時,光明與黑暗對峙,互不侵犯。中際時,黑暗侵入光明,二者發生大戰,人類世界因此產生。後際時,恢復到初際時相互對立的狀態,但黑暗已被永遠囚禁。物質是黑暗的產物,精神則是光明的產物,因此摩尼教否定物質世界,希望利用虔诚的信仰和严格的戒律获得灵知,回归光明世界。有學者認為摩尼教是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真正宗教,更被譽為真正世界性完美宗教的唯一代表。 摩尼教在波斯本土受到琐罗亚斯德教的迫害,教主摩尼被處決,聲勢下降。其后,駐錫于巴比倫的宗教中心又受到穆斯林的強力打击,今日在波斯已经完全消失。歐洲的摩尼教因與基督教对耶稣基督的不同理解和对《旧约》的态度而被认定为异端,受到基督徒的猛攻,在10世纪后渐趋沒落。中亚地区的摩尼教势力一度较为兴盛,在唐代傳入中國,與景教、祆教並稱為“三夷教”,并藉助回鶻勢力進行傳播,後來在會昌毀佛時遭到禁斷。宋代以後,成為體系的摩尼教組織基本消失,或者混入佛教,甚至連教主摩尼的塑像都被視為釋迦牟尼佛。唯一尚存的是本土化的摩尼教“明教”。.

新!!: 三武灭佛和摩尼教 · 查看更多 »

慧遠 (隋朝)

慧遠(),敦煌人,隋代高僧,為地論宗重要代表人物。隋開皇三年(583年),隋文帝為他建立淨影寺,故又被後世稱為淨影寺慧遠,簡稱淨影慧遠。與天台智者大師、嘉祥吉藏大師,並稱為隋代三大師。.

新!!: 三武灭佛和慧遠 (隋朝) · 查看更多 »

拓跋可博真

#重定向 拓跋余.

新!!: 三武灭佛和拓跋可博真 · 查看更多 »

拓跋燾

#重定向 魏太武帝.

新!!: 三武灭佛和拓跋燾 · 查看更多 »

拓跋濬

#重定向 魏文成帝.

新!!: 三武灭佛和拓跋濬 · 查看更多 »

拓跋晃

拓跋晃(),鮮卑名天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长子,母贺夫人。文成皇帝拓跋-濬-的父亲。.

新!!: 三武灭佛和拓跋晃 · 查看更多 »

景教

景教,即唐代正式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聶斯脫里派,也就是現今的東方亞述教會。景教起源於今日敘利亞,由敘利亞教士君士坦丁堡牧首聶斯脫里於公元428-431年之間創立,在波斯建立教會。景教被視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派,成為漢學研究一個活躍的領域。唐朝時曾一度在長安興盛,並在全國都建有“十字寺”。.

新!!: 三武灭佛和景教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三武一宗三武之禍三武滅佛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