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魏源 (清朝)

指数 魏源 (清朝)

魏源(),原名远达,字默深,一字墨生,又字汉士,号良图。清湖南省邵阳县金潭人(今邵陽市隆回縣金潭)。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的好友。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文人之一。.

34 关系: 天順帝小卷阿中国历史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B)师夷长技以制夷乾嘉學派徐光启唐宋八大家准噶尔部元宁宗元清非中國論元明宗元文宗福康安盋山志西學東漸魏姓魏源魏源 (清)魏源故居诗经贵由龚自珍龙蟠里鄒氏輿圖世家臺灣人口史陳耀南清史稿清朝昆仑山 (神话)海国图志日本國志1月3日4月23日

天順帝

元天顺帝阿剌吉八(;),是元朝第七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一位大汗,元泰定帝之子。1328年10月至1328年11月14日在位,在位大约一个月。.

新!!: 魏源 (清朝)和天順帝 · 查看更多 »

小卷阿

小卷阿,又名湖干草堂,即魏源故居,位于南京市鼓楼区龙蟠里20号、22号,清凉山下,乌龙潭西侧,是魏源于1832年购地所建,以《诗经·大雅》中篇名“卷阿”命名。小卷阿是江南民居的建筑形式,砖木结构,三进九间,包括下房,建筑面积582平方米。 魏源后半生常年居住于此,并在此撰写《海国图志》。1864年6月,湘军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时,魏源之子魏耆收留一女。三年后该女自称为天王洪秀全元妃熊氏,于是魏耆夫妇将一半房舍设为普渡庵(后又称皇姑庵),供元妃出家成尼。 1949年后,小卷阿由魏源曾孙女魏昭、魏韬居住,门额“小卷阿”于文化大革命时被毁。1992年3月,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得到修复。.

新!!: 魏源 (清朝)和小卷阿 · 查看更多 »

中国历史

中國歷史如果從中國第一次成体系甲骨文或陶文的文字出现的商朝中期算起約有3,300年(前1300年算起);從考古学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文化算起約有3,700年;从西周文献中傳說中的夏朝算起约有4,100年(前2070年算起);從孔子所說的、有著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算起約有4,700年(前2698年算起);從盤古、上帝、女媧等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這也是傳統民間認知上的長度);從標誌著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算起約有10,000年;從人類開始脫離原始生活的舊石器時代藍田猿人文化算起約有80萬年的歷史。 中国史前時代的傳說有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而近代考古發現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3,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陶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氏族。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禮制,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君權統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民主政治、科學、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政治思潮流傳,先是革命黨推翻--於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失敗而退守臺灣,維持兩岸分治格局至今。 從經濟形態觀察,中國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人構成,私有制、商業活動發達。周朝時商業主要由封建領主階層控制的官商貿易和庶人的自由貿易構成。秦漢以後實行中央集權,人口由士、農、工、商等構成,其中以從事農業的自由民為主體,是一個君權官僚制下的以土地爲主要生產資本的較為自由的商業經濟社會,一些重要的行業譬如油鹽米等由官僚和商人垄断。除了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漢朝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東亞與中亞至歐洲的陸上交通時,國際貿易早已起步;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貿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開放、交通的建設,更使各國文化、物資得以交流;唐朝時出現類似匯兌証券的飛錢,宋代時出現紙幣;元代時更因為全面開通商旅的關卡使得與中亞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明朝中葉實行海禁,清代則受到西方國家海上發展的影響,海上國際貿易發展迅猛。中華民國成功實施民主制度,實行自由經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先為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後逐步向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該形態被稱為在宏觀調控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1980年代以來工業化發展迅猛,數億人口在短短20多年內從農民轉為城市工商業就業者(目前僅僅被稱為“農民工”的產業工人就達到約2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国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新!!: 魏源 (清朝)和中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B)

没有描述。

新!!: 魏源 (清朝)和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B) · 查看更多 »

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制夷(或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是由清代著名思想家、新思维倡导者魏源首先提出,该思想见于其著作《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完整解释即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从而抵抗西方列强入侵”。「长技」乃是确定并非万事皆从师于西方,仅仅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师夷便是向西方学习。这一观点与数千年来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国思想完全不同,在当时是要冒很大的政治危险。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19世纪末的洋务派运动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便是由此深化而来。 Category:洋务运动 Category:中國傳統哲學 Category:清朝文化 Category:中国口号.

新!!: 魏源 (清朝)和师夷长技以制夷 · 查看更多 »

乾嘉學派

乾嘉学派,又稱乾嘉之學,是清代的一个学术流派,以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著称。由于学派在乾隆、嘉庆两朝达到鼎盛,故得名。 学派的主要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其后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阎若璩、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乾嘉学者搜集钩沉,辑佚许多亡佚的文献典籍,例如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出经部432种,史部8种,子部152种。.

新!!: 魏源 (清朝)和乾嘉學派 · 查看更多 »

徐光启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圣名保禄(Paulus),谥文定。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明朝末年儒学、西学、天学、数学、水利、农学、军事学等领域学者,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明朝天主教教友领袖,于崇祯朝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任上病逝于北京。 徐光启是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事业的先驱之一。在明末天下危亡之际,他忧国爱民、清廉勤政,倾心竭力以实学救国利民,在西学东渐,引进西式火器和发展明军炮兵抵御后金,引种和推广番薯、良种水稻等高产抗逆作物等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徐光启最著名的事迹之一是他与利玛窦合作汉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6卷,其中译定的一些重要术语沿用至今。此外,他亲自或组织他人与来华天主教传教士合作编译了其他一系列汉文西书。徐光启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尽晚年心血的主要工作是编纂集中国古代农学之大成的《农政全书》和系统介绍西方古典天文学(主要是第谷体系)理论和方法的《崇祯历书》等百科全书式巨著。徐光启还著有军事文集《徐氏庖言》和数量可观的天主教传道护教文章。徐光启病逝后,李之藻辑大量徐光启译著等成丛书《天学初函》刊行。 在西学方面启蒙于郭居静、受教于主要合作者利玛窦,徐光启深感中国传统学术于逻辑的严重欠缺和中国数学的停滞落后,因而高度重视演绎推理,以数学为着力点,倡导数学的研习、普及和应用;同时,他以理论指导实践,长期身体力行地进行天文、水利、农业等方面的科学实验和测量以及天文望远镜、西式火炮等的制造,归纳总结实践经验。徐光启生活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与培根、伽利略、笛卡儿等西欧学术名家同时代且并驾齐驱,在一些方面或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对待西学和西方文明的态度问题上,远早于且不同于清末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馮桂芬“中体西用”等思想,徐光启不仅试图组织人才队伍在道理和技艺各层面虚心学习和利用西方优秀文明成果(“博求道艺之士,虚心扬榷,令彼三千年增修渐进之业,我岁月间拱受其成”),还提出了逐步而全面地理解、融汇并超越(“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的发展路线。 坚持无神论立场、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原则且曾与梵蒂冈长期交恶的中共当局侧重于宣传其为“爱国科学家”。但近年来,中国内地学界和舆论已开始公开强调徐光启近乎“中国向西方寻找思想的第一人”的历史地位和虔诚天主教徒的敏感身份。 徐光启希望以“修身事天”的基督教信仰匡救时弊,挽回世道人心,“补儒易佛”,改良中华文化。徐保禄阁老是罗马大公教会汉传开教之初热忱而忠贞的教友领袖和护教士,是中国基督教史上影响力最大、官位最高的奉教士大夫,被誉為中国天主教「聖教三柱石」之首。1933年,徐光启被天主教上海教区宣告为“天主之-zh-hans:仆;zh-hant:僕;-”,启动列真福品案;2010年前后,利玛窦、徐光启列真福品案分别重启。.

新!!: 魏源 (清朝)和徐光启 · 查看更多 »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八位散文家的合稱。 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別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譽。故可用「唐有韓柳,宋為歐陽、三蘇和曾王」概括。.

新!!: 魏源 (清朝)和唐宋八大家 · 查看更多 »

准噶尔部

准噶尔( ,意为“左手”),是卫拉特蒙古的一支。17世纪到18世纪,准噶尔部控制天山南北,在西起巴尔喀什湖,北越阿尔泰山脉,东到吐鲁番,西南至楚河、塔拉斯河的广大地区,建立史上最后的游牧帝国--准噶尔汗国。宗教上他们信奉藏傳佛教,对西藏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不过在18世纪与清帝國的战争中灭亡。.

新!!: 魏源 (清朝)和准噶尔部 · 查看更多 »

元宁宗

元寧宗懿璘质班(,,)是元朝第十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四位大汗。元明宗次子。1332年10月23日—1332年12月14日在位,在位2个月。 他去世后,谥号冲圣嗣孝皇帝,庙号寧宗。元惠宗又称元顺帝,《元史》卷三十九《顺帝本纪二》记载,至元三年春正月,“辛亥,升祔懿璘质班皇帝于庙,谥冲圣嗣孝皇帝,庙号宁宗。”.

新!!: 魏源 (清朝)和元宁宗 · 查看更多 »

元清非中國論

元清非中國論,或稱滿蒙非中國論,是一種有關中國朝代的歷史觀點,該觀點的支持者認為在中國歷史裡非起源於中原地區且不是由漢族統治的元朝和清朝不是中國王朝、認為元朝和清朝是中國的亡國時期、當時中國是蒙元和滿清的殖民地,認為大元及大清疆域非中國領土、其擴張史非中國榮光,成吉思汗非中國英雄。 該觀點對清末革命黨人的意識形態有所影響,相關理論最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具有學術與政治緊密結合特色的日本學術界中興起。當時有日本學者通過「清非支那」、「支那非國」及「滿蒙非支那」等理論,發表「清朝非中國」、「滿蒙不屬中國」以及「中國應當放棄對滿蒙地區的控制」的主張,為日本大陸政策的實踐作鋪墊,並且為1930年代日本侵華提供倫理上的根據和政治理由,當時中國史學界為了維護傳統史學體系及國家利益,對日方的相關理論作出駁斥。 現代諸如西藏流亡政府、某些漢民族主義者及日本右翼史家等則採用該理論;另一方面,美國新清史派學者則向其批評者澄清其學術理論並無主張清朝非中國王朝,與二戰前主張滿蒙非中國論的具有政治陰謀的日本學者不同。.

新!!: 魏源 (清朝)和元清非中國論 · 查看更多 »

元明宗

元明宗和世㻋(;;),是元朝第九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三位大汗,1329年2月27日至1329年8月30日在位,在位185天。元武宗長子。清代乾隆晚期乾隆帝命改譯遼、金、元三史中的音譯專名,改譯和實拉,今日學界已無人使用。 他去世后,谥号翼獻景孝皇帝,庙号明宗,蒙古语称忽都篤皇帝()。 1340年10月25日,元惠宗為元明宗上汉语尊号順天立道睿文智武大聖孝皇帝。.

新!!: 魏源 (清朝)和元明宗 · 查看更多 »

元文宗

元文宗图帖睦尔(;),是元朝第八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二位大汗,两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时间为1328年10月16日—1329年4月3日;後復位,第二次在位时间为1329年9月8日—1332年9月2日,在位时间共4年,他是元武宗的次子。清代乾隆晚期乾隆帝命改譯遼、金、元三史中的音譯專名,改譯圖卜特穆爾,今日學界已無人使用。 1330年5月25日,群臣为图帖睦尔上汉语尊号钦天统圣至德诚功大文孝皇帝。 他去世后,谥号圣明元孝皇帝,庙号文宗元惠宗又称元顺帝,《元史》卷三十八《顺帝本纪一》记载,元统元年十一月,“辛亥,江西、湖广、江浙、河南复立榷茶运司。追谥札牙笃皇帝为圣明元孝皇帝,庙号文宗。时寝庙未建,于英宗室次权结彩殿,以奉安神主。”,蒙古語称札牙篤皇帝()。.

新!!: 魏源 (清朝)和元文宗 · 查看更多 »

福康安

福康安( a;),字瑶林,富察氏,清满洲鑲黄旗人。清高宗孝贤皇后侄,大學士傅恒子。.

新!!: 魏源 (清朝)和福康安 · 查看更多 »

盋山志

《盋山志》,是南京的一部地方志。清代顾云编纂,薛时雨裁正,初刻于光绪癸未阳月(1883年)。全书囊括盋山脚下龙蟠里为中心方圆十多里(大致相当于今鼓楼区范围)的形胜、祠庙、园墅、人物和艺文等事物。.

新!!: 魏源 (清朝)和盋山志 · 查看更多 »

西學東漸

西學東漸是指近代西方學術思想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作為史學術語,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清末)民國兩個時期之中,歐洲跟北美洲還有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的西方學術思想的傳入。 在這段時期中,中國人對西學的態度由最初的排斥和抗拒,到逐漸接受,甚至有人要求「全盤西化」。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藉由來華洋人、出洋華人、各種報刊、書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為媒介,以澳門、香港、其他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為重要窗口,西方哲學、天文、物理、化學、醫學、生物學、應用科學、科技、地理、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史學、文學、藝術等大量傳入中國,對於中國的學術、思想、政治和社會經濟都產生重大影響。 五四運動時,左翼激進派知識分子接受了俄国马列主义,並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也是西學東漸之一部份。.

新!!: 魏源 (清朝)和西學東漸 · 查看更多 »

魏姓

魏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30位。.

新!!: 魏源 (清朝)和魏姓 · 查看更多 »

魏源

历史上有数个名为魏源的人:.

新!!: 魏源 (清朝)和魏源 · 查看更多 »

魏源 (清)

#重定向 魏源 (清朝).

新!!: 魏源 (清朝)和魏源 (清) · 查看更多 »

魏源故居

魏源故居位于中国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镇学堂湾村。1794年4月,中国近代思想家魏源诞生在这里。.

新!!: 魏源 (清朝)和魏源故居 · 查看更多 »

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溯自西元前11到前6世纪,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题目分别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和由仪),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遂也称之谓《诗经》,而正式使用《诗经》一名,应该起于南宋初年。早期诗经版本众多,其中最为著名也是流传至今的,是汉朝毛亨、毛苌注释的《诗经》,因此该版本又称为《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向南也远及江汉流域。.

新!!: 魏源 (清朝)和诗经 · 查看更多 »

贵由

貴由汗(;),大蒙古国第三任大汗,孛儿只斤氏,窩闊台長子,乃馬真后所生,1246年8月24日—1248年4月20日在位,计2年。 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追尊庙号定宗,谥简平皇帝,在宗庙中列祭于第七室,排在忽必烈之父托雷后、忽必烈之兄蒙哥前。.

新!!: 魏源 (清朝)和贵由 · 查看更多 »

龚自珍

自珍(),字璱人,號定盦。曾字爾玉 ,曾更名易簡,字伯定,再更名為鞏祚。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朝中後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

新!!: 魏源 (清朝)和龚自珍 · 查看更多 »

龙蟠里

龙蟠里,是南京市鼓楼区的一条街道,位于盋山下,北起广州路,西南至虎踞路。相传诸葛亮和孙权讨论建都形势时,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因此以“龙蟠”命名。20世纪90年代拓建,长338米,宽24米。 清代魏源曾定居于此。.

新!!: 魏源 (清朝)和龙蟠里 · 查看更多 »

鄒氏輿圖世家

鄒氏輿圖世家,又稱鄒氏輿地世家、鄒氏地理世家,是指清朝湖南新化縣(今邵陽隆回縣)羅洪鄉的鄒文蘇與吳湖珊及其下的鄒氏家族。其家族以繪製地理為擅長,家族七代精通地理學并著作良多,并影響到中國近代的地理學研究與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家族創辦的亚新地学社后併入國營的地圖出版社,家族成員此後漸漸退出歷史舞臺。其家族成員鄒漢勳的故居,現在位於湖南邵陽隆回縣羅洪鄉,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新!!: 魏源 (清朝)和鄒氏輿圖世家 · 查看更多 »

臺灣人口史

至遲於約8,000年前,臺灣即有人類活動。迄至2017年10月,總人口已成長至2356萬2318人。.

新!!: 魏源 (清朝)和臺灣人口史 · 查看更多 »

陳耀南

陳耀南(),廣東新會人。著名學者,在中國文化及文學多方面有成就。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學院、臺灣的國立中正大學、國立中興大學榮休及榮譽教授。 1988年獲台灣教育部頒授「終身正教授」銜。曾以「外國人學者」銜,客座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曾以梁山為筆名。中華民國第一屆海外僑選立法委員。.

新!!: 魏源 (清朝)和陳耀南 · 查看更多 »

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所設清史館纂修的清史未定稿,體例依照之前的正史,分「紀、志、表、傳」四部分。 民国三年(1914年),清史馆设立,此後編修工作歷時十餘年。到1927年,主持纂修工作的清史館馆长趙爾巽見全稿已經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決定将各--以《清史稿》的名稱刊行,以示其為未定本。因匆忙付梓,致使體例不一、繁簡失當。「然此書成稿於遺老之手,刊行於匆促之中,謬誤屢見,用時不免戒慎,唯恐誤入歧途。」由於編修者多為清朝遺老,《清史稿》書中對清朝歌功頌德,貶低辛亥革命。國民政府北伐後,将《清史稿》定為禁書,禁止刊印及發售;後来解禁。 到目前為止,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史,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有的將其列入「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

新!!: 魏源 (清朝)和清史稿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魏源 (清朝)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昆仑山 (神话)

崑崙山(又寫作昆侖山)為漢族神話中象徵和世外仙鄉的處所,位於漢地西北邊緣。傳說中的崑崙山,有城高一萬一千里一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其下有不能浮起羽毛的弱水,外圍還有持續燃燒不滅的的炎火山。崑崙山是天帝下都,有開明獸守其城門。 古代漢族神話認為崑崙山中居住著一位神仙“西王母”,由三足烏侍奉,其宮闕十分富麗壯觀,有「閬風巔」、「天墉城」、「碧玉堂」、「瓊華宮」、「紫翠丹房」、「懸圃宮」、「昆侖宮」,為真官仙靈之所宗。道教傳說又為西王母配上一位“東王公”,後世的小說,將此形象轉變為瑤池金母與玉皇大帝。.

新!!: 魏源 (清朝)和昆仑山 (神话) · 查看更多 »

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是清朝人魏源所編撰的一本古籍,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為口号。.

新!!: 魏源 (清朝)和海国图志 · 查看更多 »

日本國志

《日本國志》是中國近代外交家黃遵憲的重要著作,中國第一部全面系統研究日本歷史與第一部有系統地記述外國當代史的著作,特別是明治維新以來歷史的專著,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正式出版。 黃遵憲任擔駐日參贊的4年間,與日本朝野人士有多方面接觸,對日本的風俗民情、歷史與現實等方面進行了全方面性的系統考察,他試圖透過此書將日本政府的明治維新介紹到中國,希望由日本變法圖強的經驗,指導中國國內的政治改革,實現中國富國強兵的目標。 全書總共40卷,分國統、鄰交、天文、地理、職官、食貨、兵志、刑法、學術、禮俗、物產及工藝等12志,共50餘萬字,黃遵憲用志書的形式記載了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也對於明治維新以後對日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教育等根本性的變化作出了總結,繼承了自魏源《海國圖志》以來的愛國史學思潮。 《日本國志》付梓完成後,黃遵憲將此書送給李鴻章和張之洞等人,得到高度讚賞,認為是中國駐日外交官和旅日人士必讀之書。光緒帝在百日維新中頒布的各種制度上諭中,不少重要改革措施來自於該書。 清朝末年大臣袁昶閱讀該書後表示:「此書早布,可省銀二萬萬兩。」意思是如果早點讀到此書,知道日本的情況,中國就不會在甲午戰爭中慘敗,也就不會賠上二億兩,臺灣也不會割讓給日本。 梁啟超撰墓誌銘云:「所成之日本國志四十卷,當吾國二十年以前,羣未知日本之可畏,而先生此書則已言日本維新之效,成則且霸,而首先受其衝者為中國,及後先生之言盡驗,人服其先見。.

新!!: 魏源 (清朝)和日本國志 · 查看更多 »

1月3日

1月3日是公历年的第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62天(闰年是363天)。.

新!!: 魏源 (清朝)和1月3日 · 查看更多 »

4月23日

4月23日在一年当中是第113天(闰年则是114天),距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52天。.

新!!: 魏源 (清朝)和4月23日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