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緬甸板塊

指数 緬甸板塊

緬甸板塊(Burma Plate)是東南亞的小型板塊,常被認為是歐亞大陸板塊的一部分,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和蘇門答臘西北部位於這個板塊上,東面和西面分別與巽他板塊和印度板塊相接。2004年12月6日,緬甸板塊與印度-澳洲板塊之間的活動造成矩震級9.3的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6 关系: 大型逆衝區地震安达曼海巽他島弧巽他板塊板块构造论板塊列表

大型逆衝區地震

大型逆衝區地震發生在聚合板塊邊緣的隱沒帶,是已知唯一能産生矩震級可以超過9.0Mw特大型地震的板塊活動,自1900年起5次規模超過9.0的地震都是大型逆衝區地震。大型逆衝區地震發生在環太平洋火山帶中太平洋和印度洋主要隱沒帶,它們通常導致海嘯。.

新!!: 緬甸板塊和大型逆衝區地震 · 查看更多 »

安达曼海

安達曼海(Andaman Sea;अंडमान सागर; ทะเลอันดามัน, ),又名緬甸海(Burma Sea;မြန်မာပင်လယ်, ),是一個孟加拉灣東南部的水體,位於印度洋東北,南北長約1100公里,東西寬約600公里,面積約。安達曼海的西面是印度的安達曼群島,東面是馬來半島,北依泰國和緬甸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東南面與著名的麻六甲海峽相連,是南中国海與印度洋間的重要水道。亦於2017年6月7日發生空難,導致29人死亡,93人失蹤 安達曼海各處水深差距極大,但是只有不到5%的海域水深超過,最深處在靠近安達曼群島的一系列海底深谷,水深超過。表面水溫冬季為27.5攝氏度,夏季為30攝氏度,波動很小。 在安達曼海海底沿南北走向有一道地震斷層,在其西邊是緬甸板塊,東邊是巽他板塊。當地的許多島嶼是火山島,不過目前只有一座島上還有火山活動。 安達曼海傳統上是沿岸各國漁業及貨物運輸的交通要道,海域內的珊瑚礁與島嶼也是熱門的旅遊地點。2004年12月26日發的印度洋大地震引起的嚴重海嘯,對當地的漁業及旅遊業的基礎建設造成嚴重破壞。.

新!!: 緬甸板塊和安达曼海 · 查看更多 »

巽他島弧

巽他島弧是由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巽他海峽、小巽他群島等組成的火山弧,島上的火山鏈是該區的主要地形。 巽他島弧地處於板塊活動區域,位於印度地下的巽他板塊、緬甸板塊兩個東歐亞板塊與形成印度洋和孟加拉灣海床的印度-澳洲板塊兩者之間互相聚合。巽他島弧出現所有地球動力學的特徵,是一個典型的火山島弧。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澳洲板塊沿著巽他島弧隱沒於巽他板塊和緬甸板塊以下,爪哇海溝中的隱沒帶變形,造成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巽他島弧上有世界上最危險和爆炸性的火山,松巴哇島上坦博拉火山在1815年的爆發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大型的火山爆發。這道隱沒帶也形成世界上最大型的活火山多巴湖,該火山曾經發生人類歷史上最大型的火山爆發指數達8級的火山爆發,產生超過2,800立方公里的岩漿。 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發,巨響傳至5,000公里以外的地方仍可聽見,是有記錄以來已知最巨大的聲音。數以十萬計的人因上述和其他火山如帕潘達揚火山、加隆貢火山、克盧德火山爆發而喪命。.

新!!: 緬甸板塊和巽他島弧 · 查看更多 »

巽他板塊

巽他板塊是位於亞洲東南部的板塊,以前被認為是歐亞大陸板塊的一部分,包括南中國海、安達曼海、中印半島東南部地區、馬來半島、婆羅洲、蘇門答臘、爪哇島、蘇拉威西島、巴拉望島和蘇祿群島。 巽他板塊東面界線有菲律賓活動帶(Philippine Mobile Belt)、馬魯古海碰撞帶(Molucca Sea Collision Zone)、馬魯古海碰撞板塊(Molucca Sea Collision Plate)、班達海板塊和帝汶板塊,南面和西面是澳洲板塊,北面有緬甸板塊、歐亞大陸板塊和長江板塊。巽他板塊的東面、南面和西面邊界均有複雜構造和活躍地殼活動,北面邊界相對較平靜。.

新!!: 緬甸板塊和巽他板塊 · 查看更多 »

板块构造论

板块构造论(又稱板块构造假说、板块构造学说或板块构造学,總稱「板塊飄移」)是为了解释大陆漂移现象而发展出的一种地质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现今的全球分为六大板块(1968年法国勒皮雄划分),海洋和陆地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根据这种理论,地球内部构造的最外层分为两部分:外层的岩石圈和内层的软流圈。这种理论基于两种独立的地质观测结果:海底擴張和大陆漂移。 岩石圈可以分為大板塊及小板塊,兩板塊相接觸的部份則可依其相對運動來分為分離板塊邊緣、聚合板塊邊緣及轉形斷層。在板塊邊緣常會出現地震、火山、造山運動及海沟。现今每年的相對運動距離約在0至150 mm不等。 板塊可以分為海洋板塊及較厚的陸地板塊,兩者都有各自的地殼。在聚合板塊邊緣會有隱沒帶,會將板塊沉降至地幔,使岩石圈質量減少,而分離板塊邊緣因海底擴張形成的新地殼,這種對板塊的預測稱為輸送帶原理。較早期的理論認為地球會漸漸膨脹或是漸漸收縮,也都還有一些人支持。 板塊可以移動的原因是因為岩石圈的強度比下方的軟流圈要大,地幔密度的變化造成了。一般認為板塊運動是由海底遠離擴張脊的運動(因為地形及地殼的變化,造成地球引力的差異)、阻力及隱沒帶向下的吸力等影響組合而成。另一種解釋則是考慮地球旋轉的受力差異,以及太陽及月亮的潮汐力。這些因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及其關係還不清楚,目前也還有許多爭議。.

新!!: 緬甸板塊和板块构造论 · 查看更多 »

板塊列表

構造板塊(tectonic plates)是岩石圈(地殼和上層地幔)的一部分。一般板塊厚約100公里(62英里),材料組成有兩種主要類型:海洋地殼(矽、鎂組成的矽鎂層)和大陸地殼(矽、鋁組成的矽鋁層)。海洋地殼中以玄武岩為主,而大陸地殼大多是低密度花崗岩。參見板塊構造論。.

新!!: 緬甸板塊和板塊列表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