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稜齒龍

指数 稜齒龍

#重定向 稜齒龍屬.

20 关系: 南方稜齒龍屬奧斯尼爾洛龍屬奇異龍屬始暴龍屬小頭龍屬帕克氏龍屬何耶龍屬化石龍屬禽龍屬禽龍類稜齒龍科熱河龍屬熱河龍科荒漠龍屬西風龍屬鳥臀目鳥腳亞目長春龍屬恐龙生理学曉龍屬

南方稜齒龍屬

南方稜齒龍屬(屬名:Notohypsilophodon)是鳥腳下目稜齒龍科恐龍的一屬。南方稜齒龍曾是唯一發現於南美洲的稜齒龍類,但這不被廣泛的接受,同一時代南美洲的加斯帕里尼龍也被認為屬於稜齒龍科。.

新!!: 稜齒龍和南方稜齒龍屬 · 查看更多 »

奧斯尼爾洛龍屬

奧斯尼爾洛龍屬(Othnielosaurus)意為「奧塞內爾的蜥蜴」,是種鳥臀目恐龍,生存於晚侏儸紀的美國莫里遜組,年代約是1億5500萬年前到1億4800萬年前。奧斯尼爾洛龍經常被歸類於稜齒龍類,一群小型、二足、草食性或雜食性的恐龍,但近年的研究對稜齒龍類是否為獨立的演化支提出質疑。 奧斯尼爾洛龍原本是化石龍的一個種,部分化石則先後屬於侏儒龍與奧斯尼爾龍(Othniela)。這種混亂的狀態,導因於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在19世紀後期的化石戰爭期間,建立了過多的物種。.

新!!: 稜齒龍和奧斯尼爾洛龍屬 · 查看更多 »

奇異龍屬

奇異龍屬(屬名:Thescelosaurus)在希臘文裡意為“奇蹟蜥蜴”,是種小型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末期的北美洲,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的最後恐龍動物群之一。奇異龍的完整標本與良好保存狀況,顯示牠們可能生存於接近河流的地區。 目前對於這種二足、草食性、鳥腳類恐龍的研究來自於數個部份骨骸與頭顱骨。奇異龍身長平均約2.5到4公尺。牠們有健壯的後肢、小而寬的手掌、頭部有長而尖的口鼻部,身體背部中線可能有小型鱗甲。奇異龍被認為是種特化的稜齒龍類。過去曾有數個種被認為屬於奇異龍,但現今只有漠視奇異龍(T.

新!!: 稜齒龍和奇異龍屬 · 查看更多 »

始暴龍屬

始暴龍屬(屬名:Eotyrannus,意為「黎明暴君」,即「早期暴龍」)是暴龍超科下的一屬恐龍,化石從英國懷特島郡的韋爾登群的威塞克斯組發現,年代為下白堊紀。牠的化石(編號MIWG1997.550)包括了幼體及亞成體的頭顱骨、脊椎及其他骨骼,都是在植物堆泥床中被發現,並於2001年被描述、命名。 屬名是以牠的特徵來命名。種小名則是以其化石發現者來命名。 根據其正模標本,始暴龍被估計身長約4公尺長。這個標本是個未成年個體,因此成年時的身長會更長。前上頜骨牙齒橫切面呈D形、有鋸齒邊緣,脛骨及蹠骨相對較長,都是暴龍超科的特徵。牠們的暴龍超科原始特徵則是較長的頸椎、完全發展的長前肢手臂、以及頭顱骨頂部沒有冠飾等,這都時後期暴龍超科中沒有的。但是,始暴龍是比例上手掌最長的獸腳亞目恐龍之一。始暴龍可能會獵食稜齒龍及禽龍等草食性動物。 郎氏始暴龍(E.

新!!: 稜齒龍和始暴龍屬 · 查看更多 »

小頭龍屬

小頭龍屬(屬名:Talenkauen)是種基礎禽龍類恐龍,化石發現於阿根廷聖克魯斯省Viedma湖附近的Pari Aike組地層,年代為上白堊紀的馬斯垂克階。小頭龍的模式標本(編號MPM-10001)是一個關節未脫落的部份骨骸,缺少頭顱骨後部、尾巴、以及手部。小頭龍的最獨特特徵是肋骨兩側的薄骨板。 屬名在Aonikenk語中意為「小型頭顱」,意指牠們的頭部在身體比例上呈小型。.

新!!: 稜齒龍和小頭龍屬 · 查看更多 »

帕克氏龍屬

帕克氏龍屬(屬名:Parksosaurus)是鳥腳下目稜齒龍科的一屬恐龍,化石發現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的馬蹄峽谷組,年代為上白堊紀的馬斯垂克階。帕克氏龍的化石包含一個關節相連的部份頭顱骨與部分骨骸,顯示牠們為小型、二足、草食性恐龍。帕克氏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約7000萬年前,是該時期北美洲地區的非鴨嘴龍科鳥腳類恐龍中,較少被敘述的物種之一。.

新!!: 稜齒龍和帕克氏龍屬 · 查看更多 »

何耶龍屬

何耶龍屬(學名:Haya)是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是種基礎型鳥腳類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位置大約是今日的蒙古國。.

新!!: 稜齒龍和何耶龍屬 · 查看更多 »

化石龍屬

化石龍屬(學名:Laosaurus)是稜齒龍科的一屬恐龍。模式種是快速化石龍(L.

新!!: 稜齒龍和化石龍屬 · 查看更多 »

禽龍屬

禽龍屬(学名:Iguanodon,意為“鬣蜥的牙齒”),屬於蜥形綱鳥臀目鳥腳下目的禽龍類,是大型草食性動物,身長約10公尺,高3到4公尺,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可能用來抵抗掠食動物,或是協助進食。 禽龍的化石多數發現於歐洲的比利時、英國、德國。牠們主要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巴列姆階到早阿普第階,約1億2600萬年前到1億2500萬年前。禽龍的演化位置大約位於行動敏捷的稜齒龍類首次出現,演化至鳥腳下目中最繁盛的鴨嘴龍類,這段演化過程的中間位置。禽龍與年代更晚的鴨嘴龍類,共同屬於禽龍類演化支。 禽龍的化石在1822年首次發現,並在1825年由英國地理學家吉迪恩·曼特爾進行描述與命名。在過去的研究歷史中,有許多化石被歸類於禽龍,年代橫跨侏儸紀啟莫里階到白堊紀森諾曼階,範圍廣達歐洲、北美洲、亞洲、以及北非。但根據近年研究,這些化石多被歸類於其他屬,或是建立為新屬。目前的唯一有效種是貝尼薩爾禽龍(I.

新!!: 稜齒龍和禽龍屬 · 查看更多 »

禽龍類

禽龍類(Iguanodontia)是群草食性恐龍,生存於中侏儸紀到晚白堊紀,著名屬包括:彎龍、卡洛夫龍、禽龍、豪勇龍、以及鴨嘴龍科...等。禽龍類是第一批發現的恐龍之一。牠們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在白堊紀晚期成為多樣性、分佈廣泛的恐龍。不同於早期的鳥腳類恐龍,禽龍類的上頜末端沒有牙齒。原始的禽龍類(例如橡樹龍)體型小而輕型,可用高速奔跑來逃離掠食動物。禽龍類是相當大的恐龍,有些(例如山東龍身長可達15公尺,重可達10噸以上)體型上接近最大的獸腳類恐龍。.

新!!: 稜齒龍和禽龍類 · 查看更多 »

稜齒龍科

齒龍科(Hypsilophodontidae)或稱稜齒龍類(Hypsilophodont),名稱來源是鬣蜥中的Hypsilophus屬,意為“高冠狀的牙齒”。稜齒龍類是群小型鳥腳類恐龍,身長平均1到2公尺,被認為是行動快速的草食性二足恐龍。稜齒龍類發現於亞洲、澳洲、歐洲、北美洲、以及南美洲的中侏儸紀到晚白堊紀岩層間。稜齒龍類傳統上包括了所有非禽龍類的二足鳥腳下目恐龍,某些早期種系發生學研究認為稜齒龍類是自然演化支,但最近的研究發現稜齒龍類是並系群,並有一支系往禽龍類演化。某些研究更認為部分稜齒龍類並不屬鳥腳下目,目前唯一確定的物種是稜齒龍(Hypsilophodon)。稜齒龍科演化樹因為缺乏研究而顯得複雜。.

新!!: 稜齒龍和稜齒龍科 · 查看更多 »

熱河龍屬

熱河龍屬(屬名:Jeholosaurus)是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中國。熱河龍是小型、原始的鳥腳類恐龍,屬於稜齒龍類(目前被視為並系群)。 目前已經發現兩個標本,化石發現於遼寧省北票市上園鎮的陸家屯,該地屬於義縣組,地質年代約1億2500萬年前,相當於阿普第階早期。這些化石位於凝灰岩層,被推測遭到火山爆發的火山灰所掩埋,火山灰覆蓋半徑50到60公里的範圍。模式種是上園熱河龍(J.

新!!: 稜齒龍和熱河龍屬 · 查看更多 »

熱河龍科

熱河龍科(Jeholosauridae)是鳥腳下目的一科,是群草食性恐龍,生存於白堊紀(阿普第階到桑托階,可能存活到坎潘階)的亞洲。熱河龍科是在2012年由一群中國古生物學家所提出,範圍包含:鳥臀目之中,親緣關係接近於上園熱河龍,而離福氏稜齒龍、被尼薩爾禽龍、安氏原角龍、懷俄明厚頭龍、漠視奇異龍較遠的所有物種。熱河龍科目前包含:模式屬熱河龍、何耶龍、長春龍,可能還有韓國龍、越龍。.

新!!: 稜齒龍和熱河龍科 · 查看更多 »

荒漠龍屬

荒漠龍屬(屬名:Valdosaurus)意為“曠野蜥蜴”,是種小型、二足的草食性鳥腳類恐龍,發現於英格蘭威特島、羅馬尼亞。牠們生存於早白堊紀。模式種是小溝荒漠龍(V.

新!!: 稜齒龍和荒漠龍屬 · 查看更多 »

西風龍屬

西風龍屬(学名:Zephyrosaurus)是鳥腳下目稜齒龍科的一屬恐龍。西風龍的化石是一個部份頭顱骨與顱後身體的碎片,發現於蒙大拿州卡本縣的Cloverly組,年代為下白堊紀的阿普第階到阿爾比階。新的西風龍化石正準備敘述中,在馬里蘭州與維吉尼亞州發現的足跡化石被歸類於類似西風龍的動物。.

新!!: 稜齒龍和西風龍屬 · 查看更多 »

鳥臀目

鳥臀目(目名Ornithischia或Predentata)也稱為鳥盤目。是一類有喙(外觀類似鳥喙)的植食性恐龍。ornithischia之名源自希臘文中表示「鳥的」的ορνιθειος(ornitheos)與表示「髖關節」的ισχιον(ischion),意思是「如鳥類般的臀部」。之所以有這種名字,是因為牠們擁有與鳥類相似的骨盆結構。然而,一般認為鳥類實際上是蜥臀目獸腳亞目的後代。.

新!!: 稜齒龍和鳥臀目 · 查看更多 »

鳥腳亞目

鳥腳亞目(Ornithopoda)是鳥臀目恐龍的一個演化支,牠們起初是小型、二足、快速奔跑的草食性動物,後來種類與體型都逐漸變大、變多,直到牠們成為白堊紀時代裡最成功的草食性恐龍之一,並成為北美洲的優勢物種。鳥腳類恐龍在演化上最主要的優點是咀嚼方式的進展,是爬行動物裡最複雜的咀嚼方式,可與現代哺乳類相比,例如牛。牠們在鴨嘴龍科時達到頂峰,而與其他恐龍一起在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滅絕。所有大陸都發現了牠們的蹤影,雖然在南極洲發現的化石還未命名,而牠們在南半球通常是罕見的。.

新!!: 稜齒龍和鳥腳亞目 · 查看更多 »

長春龍屬

長春龍屬(屬名:Changchunsaurus)意為「長春蜥蜴」,是種小型草食性恐龍,屬於鳥腳下目,化石被發現於中國吉林省公主嶺市劉房子鎮的泉頭組,地質年代屬於早白堊紀的阿普第階/森諾曼階(附英文摘要)。目前僅發現一個頭顱骨與骨骼,以及其他的頭顱骨碎片。長春龍是吉林省的第一個被命名恐龍,也是松遼平原的白堊紀沉積層中首次發現的原始鳥腳類恐龍。.

新!!: 稜齒龍和長春龍屬 · 查看更多 »

恐龙生理学

恐龍生理學一直是個高度爭議的領域,尤其是體溫調節。在恐龍的早期研究中,恐龍被重建為大型、四足、慵懶的爬行動物。自19世紀中期之後,科學界對於恐龍的生活方式、代謝、體溫調節等層面的理論,有過多次的變動。開始於1960年代的恐龍文藝復興,對於恐龍生理學的理論,產生巨大的影響,幾乎涵蓋到每個層面,尤其是恐龍溫血理論、鳥類起源自恐龍理論。近年的許多新證據,使科學家得以研究恐龍的生理特徵,包含代謝、體溫調節方式、呼吸系統、以及心血管系統。恐龍溫血動物說逐漸成主流理論,牠們被視為活躍的動物,至少具有相當穩定的體溫。目前的爭論多在於牠們的體溫調節機制,以及牠們與鳥類、哺乳類的代謝率相近程度。 備註:本條目中的「恐龍」一詞,並不包含鳥類在內。.

新!!: 稜齒龍和恐龙生理学 · 查看更多 »

曉龍屬

曉龍屬(屬名:Xiaosaurus)又名膮龍或小龍,是種小型、二足、草食性恐龍,股骨長11公分,被推測身長約1公尺。曉龍生存於中侏儸紀巴提階的中國四川盆地,接近1億6900萬年前到1億6300萬年前。 在1979到1980年,四川省大山鋪鎮發現小型草食性恐龍化石。在1983年,董枝明與唐治路敘述、命名這兩個化石,模式種是大山鋪曉龍(Xiaosaurus dashanpensis),屬名意為「黎明蜥蜴」,種名則是以大山鋪鎮為名。 曉龍的兩個化石發現於沙溪廟組下層,地質年代仍未確定,可能屬於巴柔階、或是巴通階與卡洛夫階交接時期。正模標本(編號IVPP V6730A)包含:下頜、牙齒、4節尾椎、肱骨、部分左股骨、完整右肢。副模標本(編號IVPP V6730B)包含:2顆牙齒、右股骨、1節背椎、2節薦椎、1塊指骨。 在1992年,彭光照將多齒靈龍(Agilisaurus multidens)改歸類為曉龍的第二個種,多齒曉龍(Xiaosaurus multidens) 。這個種目前被建立成獨立屬,何信祿龍。 因為曉龍化石過於破碎,而無法做出正確的分類。董枝明當時將曉龍同時歸類於鳥臀目的法布爾龍科、稜齒龍科,他認為曉龍是賴索托龍、稜齒龍的演化連結。曉龍有時被認為是疑名,目前是鳥臀目的分類未定屬,可能是角足亞目或頭飾龍類的原始物種。但在2006年,Barrett等人認為曉龍暫時是有效屬,因其肱骨的中央向兩邊筆直,是種自衍徵。.

新!!: 稜齒龍和曉龍屬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