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碳正离子

指数 碳正离子

碳正離子,又稱作碳陽離子,是一個帶有正電的碳原子,其中最簡單的形式為甲基碳正離子CH3+,跟乙基碳陽離子C2H5+。有些碳正離子基會帶有兩個或更多的正電,正電可能會在同一個或是不同的碳上,如乙烯雙陽離子基C2H42+。 直到1970年代早期,碳陽離子都被視為碳離子。在近代的化學中,帶正電的碳原子就視作一個碳陽離子。根據碳原子的價數可以分成兩大類:三價的碳離子(質子化的碳烯),或五到六價的碳離子(質子化的烷類),而命名法為G.A.Olah所發表,碳正離子能藉由分散或离域正電荷來達到穩定。.

86 关系: 嚬哪醇重排反应卡宾卤代烷烃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单分子消除反应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双分子消除反应取代反应叔丁基氯叔丁醇合成子夏皮罗反应席曼反应世界之最列表三中心两电子键三苯甲醇三氟化钴乔治·安德鲁·欧拉乙酸亚硝酸钠亚胺离子亞硝酸甲酯亲电加成反应亲核取代反应弗赖斯重排反应德姆雅诺夫重排反应化学年表傅-克反应傅-克酰基化反应内酯共轭体系共振 (化学)四氯化钛的有机反应Criegee重排反应环氧化合物班福德-史蒂文斯反应硫化硼氢化-氧化反应碳鎓离子碳负离子稀有气体化合物紫罗兰酮羟醛反应羟汞化反应猶太人諾貝爾獎得主列表烷烃瓦格纳-梅尔外因重排反应異丙苯法菊油环酮非经典碳正离子...頻哪醇马氏规则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列表贝克曼重排反应超强酸超共轭效应软硬酸碱理论迈耶-舒斯特重排反应蒂芬欧–捷姆扬诺夫重排反应邻基参与效应里特反应酯化反应酯热裂解反应酰氯苯并三唑苯环的亲电取代定位效应離域電子速率控制步驟陽離子聚合反應Koch反应Westphalen–Lettré重排反应柠烯极性转换楚加耶夫反应正十二面体烷比吉内利反应氟銻酸氢卤化反应活性中间体活性聚合反應消除反应溴乙烷未解决的化学问题有机反应普林斯反应 扩展索引 (36 更多) »

嚬哪醇重排反应

嚬哪醇重排(Pinacol rearrangement)是一个邻二醇在酸催化下脱水并发生取代基重排生成羰基化合物的反应。。这一类反应由于嚬哪醇(2,3-二甲基-2,3-丁二醇)转换为嚬哪酮(3,3-二甲基-2-丁酮)的反应最具代表性,因而得名。反应的关键步骤是一个碳正离子的1,2-重排。.

新!!: 碳正离子和嚬哪醇重排反应 · 查看更多 »

卡宾

卡宾(Carbene),又称碳烯、碳宾,是含二价碳的电中性化合物。卡宾是由一个碳和其他两个基团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碳上还有两个自由电子。最简单的卡宾是亚甲基卡宾,亚甲基卡宾很不稳定,从未分离出来,是比碳正离子、自由基更不稳定的活性中间体。其他卡宾可以看作是取代亚甲基卡宾,取代基可以是烷基、芳基、酰基、卤素等。这些卡宾的稳定性顺序排列如下: H2C: 2C: 2C: 是一类较新颖的卡宾,也译作,具有特殊的稳定性,有些可以无限期的保存。典型的氮杂环卡宾中,卡宾的二价碳位于咪唑、噻唑、1,2,4-三嗪环系或与两个取代氨基相连的碳上。.

新!!: 碳正离子和卡宾 · 查看更多 »

卤代烷烃

鹵烷烴,鹵代烯烴,鹵代芳族:從上到下不同類別的鹵代烴的結構。鹵素原子標記為藍色。 卤代烷烃或称卤代烷,是指烷烃分子中的一个或多个氢原子被卤素原子(氟、氯、溴、碘)取代的有机化合物,属于卤代烃。.

新!!: 碳正离子和卤代烷烃 · 查看更多 »

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

SN1反应(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是有机化学中亲核取代反应的一类,其中S代表取代(Substitution),N代表亲核(Nucleophilic),1代表反应的速控步只涉及一种分子。 J. March,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4th ed., Wiley, New York, 1992.

新!!: 碳正离子和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 · 查看更多 »

单分子消除反应

单分子消除反应(E1反应,E代表Elimination,而1代表反應速率只受其中一個化合物濃度的影響),“消除反应”)是消除反应的一种机理。由于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只与一个底物分子有关,是单分子过程,在反应动力学上是一级反应,故称为“单分子消除反应”。.

新!!: 碳正离子和单分子消除反应 · 查看更多 »

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

SN2反应(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是亲核取代反应的一类,其中S代表取代(Substitution),N代表亲核(Nucleophilic),2代表反应的决速步涉及两种分子。与SN1反应相对应,SN2反应中,亲核试剂带着一对孤对电子进攻具亲电性的缺电子中心原子,形成过渡态的同时,离去基团离去。反应中不生成碳正离子,速率控制步骤是上述的协同步骤,反应速率与两种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因此称为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 在无机化学中,常称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类型的反应机理为“交换机理”。.

新!!: 碳正离子和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 · 查看更多 »

双分子消除反应

雙分子消除反應(又名E2反應,E代表Elimination,而2代表反應速率受到二個化合物濃度的影響),為消除反應的一項反應机理,由於反應為一步形成,與二種反應物濃度皆有關,在反應動力學上是屬於二級反應,故又稱為「雙分子消除反應」。.

新!!: 碳正离子和双分子消除反应 · 查看更多 »

取代反应

取代反應(Substitution reaction)是一種重要的有機化學反應,其定義是分子中的一個原子或原子團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團取代。而取代反應主要依照反應中所使用的試劑分為親核取代反應與親電取代反應兩大類,但也有不屬於前面兩種類型的取代反應,將會在下文提及。 有機的取代反應會依以下的特點,被歸類到若干個有機取代反應類別中:.

新!!: 碳正离子和取代反应 · 查看更多 »

叔丁基氯

叔丁基氯(IUPAC命名:2-甲基-2-氯丙烷)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在室温下为无色的液体,分子式为C4H9Cl。.

新!!: 碳正离子和叔丁基氯 · 查看更多 »

叔丁醇

叔丁醇(tert-Butanol;IUPAC名:2-甲基-2-丙醇),又稱第三丁醇或新丁醇,是最简单的叔醇,為丁醇四种异构体之一。叔丁醇是具有樟脑香味的液体,易溶于水、乙醇和乙醚。叔丁醇熔点仅仅超过25°C ,因此室温下有可能是固态。 叔丁醇被用作溶剂。叔丁醇也被用于变性乙醇、油漆清洗剂、汽油添加剂和其他日用品如香料和香水的生产中。 工业上,叔丁醇可由异丁烯的催化水化制得。 由于是三级醇,因此相对于其他丁醇而言,叔丁醇对于氧化剂比较稳定。用强碱(如氢化钠)脱去叔丁醇的质子时,产物是醇盐负离子,即叔丁氧基负离子。 叔丁氧基负离子在有机化学中是一个很有用的弱亲核性强碱,它可以很快夺取其他化合物中的活泼氢,但是它的体积限制了它发生亲核反应,如Williamson合成或SN2反应。 叔丁醇可以与盐酸反应生成叔丁基氯。反应机理是SN1反应。 总的反应是: 反应机理是SN1的原因是:叔丁醇生成的叔丁基碳正离子是一个三级碳正离子,非常稳定。相反地,一级醇由于其相应的碳正离子不稳定,因此采用SN2机理。.

新!!: 碳正离子和叔丁醇 · 查看更多 »

合成子

合成子(英语:Synthon)是逆合成分析中的概念之一,用以表示拆解有机合成目标分子时得到的碎片,即合成反应可能经由的途径。该概念首先由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提出,但其所著的《化学合成的逻辑》(The Logic of Chemical Synthesis)一书中并未十分强调该概念。 极性转换中的合成子可分为供电子合成子(以d代表)和受电子合成子(以a代表)两大类。典型的d合成子如甲硫醇、氰化钾、乙醛、炔烃锂盐等,而a合成子如氯化二甲基膦、丙酮、溴代丙酮及丙烯酸酯。.

新!!: 碳正离子和合成子 · 查看更多 »

夏皮罗反应

Shapiro反应(夏皮罗反应) 醛或酮的对甲苯磺酰腙在两摩尔的强碱(如正丁基锂)作用下发生消除生成烯烃。 反应由美国化学家 Robert H. Shapiro 在 1975 年发现。是从酮制取烯烃的方法。.

新!!: 碳正离子和夏皮罗反应 · 查看更多 »

席曼反应

Schiemann反应(席曼反应)也称Balz-Schiemann反应,是芳香重氮盐与氟硼酸反应生成溶解度较小的氟硼酸盐,后者在加热或光照时分解放出氮气并产生芳香氟化物的反应。它于1927年发现,以德国化学家Günther Schiemann和Günther Balz的名字命名。.

新!!: 碳正离子和席曼反应 · 查看更多 »

世界之最列表

世界之最列表紀錄了在世界領域最頂尖的世界紀錄和事物,這裡列舉了部分世界之最。.

新!!: 碳正离子和世界之最列表 · 查看更多 »

三中心两电子键

三中心两电子键,又写作3c-2e,是一种缺电子化学键,其中三个原子只靠两个电子成键。三个原子轨道重组后生成三个分子轨道:一个成键轨道、一个非键轨道和一个反键轨道,两个电子进入成键轨道中。这种键型中的成键轨道通常有向三个原子中的两个原子偏向的趋势,而不是均匀分布在其中。以3D图像表现时,三中心两电子键形状类似香蕉,因此也被称为香蕉键。 最簡單的例子是三氫陽離子,其鍵能只有4.5eV,故廣泛存在於星際介質中。 很多硼化合物中都涉及3c-2e,例如乙硼烷B2H6。由于其单体甲硼烷BH3的中心硼原子只有六个价电子,属于缺电子化合物,因此为了达到八隅体,乙硼烷中含有两个三中心两电子的B-H-B键,这两个3c-2e键分布在其他六个原子所形成的平面上下。参见:乙硼烷#结构。 三甲基铝Al(CH3)3中也含有3c-2e键,其分子中一个甲基的碳原子为桥连。有时超共轭也可看作是不对称三中心两电子键的一种类型。 碳正离子重排涉及三中心的过渡态。由于过渡态与碳正离子能量相当,因此这个重排反应几乎不需要活化能,速率很快。 非经典碳正离子中碳的正电荷不只定域在一个原子上,含有三中心两电子键,碳的配位数也因此从3增大到4或5。一个例子是降冰片基正离子。 Category:化学键.

新!!: 碳正离子和三中心两电子键 · 查看更多 »

三苯甲醇

三苯甲醇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屬於醇類,也屬於芳香族,其化學式為(C6H5)3COH或Ph3COH或C19H16O,常缩写为TrOH。它是一種白色結晶固體,是不溶於水和石油醚,但溶於乙醇、二乙醚、乙醚、丙酮和苯,溶于浓硫酸显黄色。在強酸溶液中,它產生一個強烈的黃色,由於形成穩定的“三苯甲基”的碳正離子。.

新!!: 碳正离子和三苯甲醇 · 查看更多 »

三氟化钴

三氟化钴(化学式:CoF3),IUPAC名称氟化钴(III),室温下为不稳定的浅棕色易潮解固体,是很常用的氟化剂,用于有机氟化合物(尤其是全氟化合物)的制取,Coe, P. L. "Cobalt(III) Fluoride" in Encyclopedia of Reagents for Organic Synthesis (Ed: L. Paquette) 2004, J. Wiley & Sons, New York.

新!!: 碳正离子和三氟化钴 · 查看更多 »

乔治·安德鲁·欧拉

乔治·安德鲁·欧拉(George Andrew Olah、Oláh György,),出生于布达佩斯,美籍匈牙利化学家。他在超强酸稳定碳正离子的研究中有杰出贡献。他曾获得1994年诺贝尔化学奖,并在不久后获得普利斯特理奖章——美国化学会所颁发的最高荣誉。.

新!!: 碳正离子和乔治·安德鲁·欧拉 · 查看更多 »

乙酸

乙酸,也叫醋酸、冰醋酸,化学式CH3COOH,是一种有机一元酸和短链饱和脂肪酸,为食醋内酸味及刺激性气味的来源。纯正而且无水的乙酸(冰醋酸)是无色的吸湿性固体,凝固点为16.7℃(62℉),凝固后为无色晶体。尽管乙酸是一种弱酸,但是它具有腐蚀性,其蒸汽对眼和鼻有刺激性作用,聞起來有一股刺鼻的酸臭味。 乙酸是一种简单的羧酸,由一個甲基一個羧基組成,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在化学工业中,它被用来制造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后者即饮料瓶的主要部分。乙酸也被用来制造电影胶片所需要的醋酸纤维素和木材用胶粘剂中的聚乙酸乙烯酯,以及很多合成纤维和织物。家庭中,乙酸稀溶液常被用作除垢剂。食品工业方面,在食品添加剂列表E260中,乙酸是规定的一种酸度调节剂。 每年世界范围内的乙酸需求量在650万吨左右。其中大约150万吨是循环再利用的,剩下的500万吨是通过石化原料直接制取或通过生物发酵制取。.

新!!: 碳正离子和乙酸 · 查看更多 »

亚硝酸钠

亚硝酸钠(NaNO2)常用于鱼类、肉类等食品的染色和防腐。纯净的亚硝酸钠是一种白色至浅黄色晶体。它有非常好的水溶性和吸湿性,水溶液呈弱碱性,pH约为9,易溶于液氨,微溶于乙醇、甲醇、乙醚等有机溶剂。亚硝酸钠有咸味,被用来制造假的食盐。在空气中,亚硝酸钠会被缓慢氧化成硝酸钠(NaNO3),后者是一种强氧化剂。亚硝酸钠遇有机物易发生爆炸。 亚硝酸钠也被用于以下领域:生产重氮化合物染料、亚硝基化合物和其它有机化合物;纤维纺织品的染色和漂白;照相;作实验室中的抗腐蚀剂;作金属涂层中的添加剂;生产橡胶。它的10%水溶液也被用于电镀。亚硝酸钠同样被用于人或动物的血管扩张、支气管扩张药物中,甚至可以用于氰化物的解毒。.

新!!: 碳正离子和亚硝酸钠 · 查看更多 »

亚胺离子

亚胺离子(Iminium ion)是一类具有 + 通式的正离子,可看作是亚胺的质子化或烷基化产物。 亚胺离子很容易由胺与羰基化合物缩合生成,它实际上是一种掩蔽了的α-氨基碳正离子,即氨基烷基化试剂。 涉及亚胺离子中间体的有机反应有:.

新!!: 碳正离子和亚胺离子 · 查看更多 »

亞硝酸甲酯

亞硝酸甲酯(methyl nitrite)是化学式為CH3ONO的有机化合物,標準狀態下為氣體,是最簡單的亚硝酸酯。.

新!!: 碳正离子和亞硝酸甲酯 · 查看更多 »

亲电加成反应

亲电加成反应(EA),简称亲电加成,是亲电试剂(带正电的基团)进攻不饱和键引起的加成反应。反应中,不饱和键(双键或三键)打开,并与另一个底物形成两个新的σ键。亲电加成中最常见的不饱和化合物是烯烃和炔烃,以最简单的烯烃——乙烯为例,它与亲电试剂发生的加成反应可以通过下式来描述: 亲电加成有多种机理,包括:碳正离子机理、离子对机理、环鎓离子机理以及三中心过渡态机理。这些机理对过渡态的处理都有不同。除最后一种外,其他机理可通过下图依此表示: 反应采取哪种机理进行与亲电试剂和不饱和化合物的性质、溶剂的极性和过渡态的稳定性等都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卤素加成反应中,溴与烯烃的加成反应主要按照环鎓离子中间体机理进行,而氯与烯烃的加成反应主要按照前两种机理进行。这主要是因为两种卤素原子电负性和原子半径不同,溴的孤电子对容易和碳正离子p轨道重叠,而氯则不然。 不同的机理也会产生立体选择性不同的产物。碳正离子机理得到顺式加成和反式加成产物的混合物,离子对机理得到的是顺式加成产物,而环鎓离子机理得到反式加成产物。 对于不对称的亲电加成反应来讲,反应一般符合马氏规则,产物具有区域选择性。但双键碳上连有吸电子基或以有机硼化合物作亲电试剂时,产物是反马氏规则的,例如烯烃与乙硼烷生成烷基硼的反应。 主要的亲电加成反应类型,对于烯烃,主要有:卤素加成反应、加卤化氢反应、水合反应、氢化反应、羟汞化反应、硼氢化-氧化反应、Prins反应,以及与硫酸、次卤酸、有机酸、醇和酚的加成反应;对于炔烃,主要有:卤素加成反应、加卤化氢反应和水合反应。由于sp碳原子的电负性比sp2碳原子电负性强,与电子结合得更为紧密,故炔烃的亲电加成反应一般比烯烃要慢。 亲电试剂进攻芳香环时,主要发生的不是亲电加成反应,而是亲电芳香取代反应。其他的加成反应主要机理还有亲核加成反应、自由基加成反应和环加成反应。.

新!!: 碳正离子和亲电加成反应 · 查看更多 »

亲核取代反应

親核取代反應,或称亲核性取代反应,親核攻擊,通常發生在帶有正電或部份正電荷的碳上,碳原子與帶有負電或部份負電的親核试剂(Nu:−)產生反應而被取代。常分為兩種反應機構:.

新!!: 碳正离子和亲核取代反应 · 查看更多 »

弗赖斯重排反应

弗赖斯重排反应是酚酯在路易斯酸或布朗斯特酸催化下重排为邻位或对位酰基酚的反应。 反应由德国化学家 Karl Theophil Fries 首先报道。 反应常用的路易斯酸催化剂有三氯化铝、三氟化硼、氯化锌、氯化铁、四氯化钛、四氯化锡和三氟甲磺酸盐。也可以用氟化氢或甲磺酸等质子酸催化。邻、对位产物的比例取决于原料酚酯的结构、反应条件和催化剂的种类等。一般来说,对位产物是动力学控制产物,邻位产物是热力学控制产物。反应在低温(100°C 以下)下进行时主要生成对位产物,而在较高温度时一般得到邻位产物。可利用邻、对位性质上的差异来分离这两者。一般邻位异构体可以生成分子内氢键,可随水蒸气蒸出。 脂肪或芳香羧酸的酚酯都可以发生重排。因取代基影响反应,底物不能含有位阻大的基团。当酚组分的芳香环上有间位定位基存在时,重排一般不能发生。 这个方法是在酚的芳环上引入酰基的重要方法。.

新!!: 碳正离子和弗赖斯重排反应 · 查看更多 »

德姆雅诺夫重排反应

Demjanov重排反应(Demjanov rearrangement) 伯胺与亚硝酸反应,经过重氮盐中间体,或放出氮气生成碳正离子,然后发生碳正离子重排,得到扩环产物醇;或重氮基被羟基取代,形成取代产物醇。 反应以苏联/俄国化学家 Николай Яковлевич Демьянов (1861-1938) 的名字命名。.

新!!: 碳正离子和德姆雅诺夫重排反应 · 查看更多 »

化学年表

化学年表列出了深远地改变人们对化学这门现代科学认识的重要著作、发现、思想、发明以及实验等。化学作为一门对物质组成和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的自然科学,虽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自有文字记载之时,但我们可以认为现代化学史是从英国科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开始的。 后来被引入到现代化学中的早期思想主要有两个:一是自然哲学家(例如亚里士多德和德谟克利特)试图使用演绎推理来解释所处的世界,二是炼金术士(例如贾比尔和拉齐)和炼丹家(比如孙思邈和葛洪)试图使用实验方法来延长生命或进行物质的转化,例如用丹炉炼金丹,或将贱金属转化成金。 17世纪时,“演绎”和“实验”两种思想正融合到了一起,这种处于发展中的思想被称为科学方法。随着科学方法的引入,现代化学诞生了。 被称为“中心科学”的化学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他学科的影响,也在许多科学技术领域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许多化学领域的重大事件对其他领域来说也是关键的发现,如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材料科学,不一而足 。.

新!!: 碳正离子和化学年表 · 查看更多 »

傅-克反应

傅里德-克拉夫茨反应,简称傅-克反应,是一类芳香族亲电取代反应,1877年由法国化学家查尔斯·弗里德爾(Charles Friedel)和美国化学家詹姆斯·克拉夫茨(James Mason Crafts)共同发现。该反应主要分为两类:烷基化反应和酰基化反应。 相关的综述文献如下:.

新!!: 碳正离子和傅-克反应 · 查看更多 »

傅-克酰基化反应

傅里德耳-克夫特化醯化反應(簡稱傅-克醯基化反應)是一種傅-克反应,在質子酸或路易斯酸(如三氯化鋁)催化下,芳香性化合物與醯鹵或酸酐發生的親電子取代反應,為一改良的親電子取代反應。.

新!!: 碳正离子和傅-克酰基化反应 · 查看更多 »

内酯

内酯(英文:Lactone)即環狀的酯,由一化合物中的羥基和羧基发生分子内缩合环化得到。内酯以五元(γ-内酯)及六元(δ-内酯)环内酯最为稳定,环内的角张力最小。4-羟基酸(R-CH(OH)-(CH2)2-COOH)在室温及稀酸存在下,便自发酯化形成五元环内酯。其他元数的内酯,如β-、ε-内酯,也可以制得,但不及以上二者稳定。 大环内酯是内酯的一类,分子内环元数较大,有很多是药物的成分。.

新!!: 碳正离子和内酯 · 查看更多 »

共轭体系

在化學當中,共軛體系是指具有单键-双键交替结构的体系,其中双键的p軌域通过电子离域相互连接,这通常會降低分子的總能量并增加其穩定性。这里的共軛是指由一个σ鍵相隔的p軌域之间发生轨道重疊(如果是大的原子,也可能涉及d軌域) 孤對電子,自由基或碳正離子都可能是此系統的一部分。這些化合物可能是環狀,非環狀,線狀或雜和狀。 一個共軛體系會有一個p軌域重疊,連接其中間的單鍵。它可以讓π電子游離通過所有相鄰對齊的p軌域。此π電子不屬於單鍵或原子,但是屬於一組的原子。 最大的共軛體系是在石墨烯、石墨、導電聚合物和奈米碳管中被發現的。 共轭体系在单键、双键相互交替(以及其他类型)的共轭体系中,由于分子中原子间特殊的相互影响,使分子更加稳定,内能更小键长趋于平均化的效应。 如苯分子中由于相邻的π键电子轨道的交迭而形成共轭,使其六个碳-碳键的键长均为1.39埃。这是分子在没有外界影响下表现的内在性质。.

新!!: 碳正离子和共轭体系 · 查看更多 »

共振 (化学)

共振论是化学中表示分子结构的一种方法,是价键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方法认为,对于结构无法用一个经典结构式来表达的分子、离子或自由基,可以通过若干经典结构式的共振来表达其结构。共振中的结构并不存在,真实粒子也并非这些共振结构的混合物或是平衡体系,只是价键理论中无法用单一结构式来准确表达物质结构,必须要借助共振的思想。.

新!!: 碳正离子和共振 (化学) · 查看更多 »

四氯化钛的有机反应

Ti元素的发现至今刚刚经过了两百年的时间。1790年Gregor由钛铁矿砂中首次发现Ti,1795年Klaproth又进行了在进一步研究后命名这种元素为“Titanium”,意思是希腊神话中地球之子。但他们都只得到TiO2。1910年,Hunter用Na还原TiCl4,首次得到单质Ti。Ti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达到0.6%,比一般的常见金属,如Zn、Cu和Sn的含量都高,甚至超过常见的非金属元素Cl、P,在金属中仅次于Al、Fe、Ca、Na、Mg居第七位。 自Ti元素發现以来,人们对其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研究。早起的研究主要侧重于TiCl4的无机反应。对有机Ti反应的研究起步与19世纪中叶,1861年Cahours研究了TiCl4与ZnEt2的反应。1952年第一个含有Ti-C σ键的有机Ti化合物 PhTi(O-iC3H7)3才合成与分离成功。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有机Ti化学获得了迅速发展,一方面稳定的MAO-Ti结构化合物如Cp2TiBr2和Cp2TiCl2 (Cp.

新!!: 碳正离子和四氯化钛的有机反应 · 查看更多 »

Criegee重排反应

Criegee重排反应(Criegee rearrangement) 叔醇被过酸(如对硝基过苯甲酸)氧化,断裂为酮和醇。.

新!!: 碳正离子和Criegee重排反应 · 查看更多 »

环氧化合物

环氧化合物是含氧三元环的醚类化合物,可以看作环氧乙烷的衍生物。其中三个原子大致在一个等边三角形结构的平面上。由于张力较大,环氧化合物比其他醚更活泼,尤其是与亲核试剂反应。简单的环氧化合物可以通过它们的无氧完全饱和的母体结构来命名,比如环氧乙烷。 含有未反应环氧单元的聚合物称为:聚环氧化物或者环氧树脂。环氧树脂可以用于胶粘剂和结构材料。聚合环氧化物可以得到聚醚,比如通过环氧乙烷经过聚合反应得到聚乙二醇。.

新!!: 碳正离子和环氧化合物 · 查看更多 »

班福德-史蒂文斯反应

Bamford–Stevens反应(班福德-史蒂芬斯反应) 醛或酮的对甲苯磺酰腙用强碱处理时,发生消除生成烯烃。 ISBN 0-471-19624-X. 反应以英国化学家 William Randall Bamford 和苏格兰化学家 Thomas Stevens Stevens (1900-2000) 的名字命名。 反应在非质子溶剂中进行时主要生成 Z 型烯烃。在质子溶剂中进行时生成 E 型和 Z 型烯烃的混合物。 如果用有机锂试剂作碱,则称为Shapiro反应,产物同样是烯烃,但反应机理与 Bamford–Stevens 反应不同。 用于从酮制取烯烃。α,β-不饱和醛的 Bamford–Stevens 反应可得环丙烯。环状二酮经过反应则可得到环炔。.

新!!: 碳正离子和班福德-史蒂文斯反应 · 查看更多 »

硫化

在高分子化学中,硫化(Vulcanization)指的是橡胶胶料通过生胶分子间交联,生成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硫化胶的过程。 含有双键的弹性体在工业上多采用硫或有机硫化合物来进行硫化交联,因此在橡胶工业中,“硫化”与“交联”是同义词。交联的目的是为了使胶料具备高强度、高弹性、高耐磨、抗腐蚀等优良性能,消除永久形变,使橡胶在变形之后,能迅速并完全地恢复原状。因为最早发现的交联剂是硫磺,故得名“硫化”。 一般需经过硫化的橡胶品种有丁二烯、氯丁二烯、异戊二烯的1,4-聚合物——顺丁、异戊、氯丁橡胶,以及共聚物丁苯、丁基和丁腈橡胶等。.

新!!: 碳正离子和硫化 · 查看更多 »

硼氢化-氧化反应

在有机化学中,硼氢化-氧化反应是烯烃与硼烷加成,再被氧化生成醇的两步有机化学反应。 氢和羟基通过顺式加成生成顺式产物。硼氢化-氧化反应是一个反马氏反应,羟基加成到取代基较少的碳上。在有机合成中,这是一个常用的反应。 反应一般按如下形式进行: 该反应常用四氢呋喃(THF)作为溶剂,有时也用其他的非极性非质子化溶剂。它分为两步:在第一步中,甲硼烷(BH3)与双键加成生成烷基硼,称为烯烃的硼氢化反应。第二步中,烷基硼在碱性条件下与过氧化氢作用生成醇,BH2基团被氧化为羟基,这一步称为烷基硼的氧化反应。.

新!!: 碳正离子和硼氢化-氧化反应 · 查看更多 »

碳鎓离子

碳鎓离子(Carbonium ion)是非经典类型的五配位或四配位碳正离子,比如五配位的离子R5C+。.

新!!: 碳正离子和碳鎓离子 · 查看更多 »

碳负离子

碳负离子(Carbanion),又叫碳陰離子,指的是含有一个连有三个基团,并且带有一对孤对电子的碳。碳负离子带有一个孤立负电荷,通常是三角椎體构型,其中孤对电子占一个sp3混成轨道。形式上,碳陰離子是含碳酸的共軛鹼: 上式的B表示鹼。而碳陰離子在有機反應中扮演中間物的角色。.

新!!: 碳正离子和碳负离子 · 查看更多 »

稀有气体化合物

有气体化合物指含有稀有气体元素的化合物。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外层为闭壳结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它们化合物的制备颇费了一些周折。 广义上看,稀有气体化合物可以包括稀有气体元素形成的众多包合物和水合物,现在一般认为1962年--得的六氟合铂酸氙是最早制得的稀有气体化合物,因为它的成功合成不仅意味着稀有气体元素有可能形成化合物,而且推动了对稀有气体化合物的系统研究。氙的众多简单化合物也是在此不久之后发现的。.

新!!: 碳正离子和稀有气体化合物 · 查看更多 »

紫罗兰酮

紫罗兰酮(Ionone)是一种萜类物质,根据双键位置不同有三种异构体。 紫罗兰酮属于玫瑰酮,存在于包括玫瑰精油的多种花精油中。β-紫罗兰酮是玫瑰香气的主要贡献物,虽然其在精油中含量相对较低。紫罗兰酮是一个重要的香料化学品,用于香水,香料和调味料。紫罗兰酮在生物中来源于类胡萝卜素的降解。 胡萝卜素包括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叶黄素和β-隐黄质,都含有β-紫罗兰酮结构,具有维生素A的活性,它们在动物体内可转化成视黄醇。无β-紫罗兰酮结构的类胡萝卜素则不能被转换为视黄醇,没有维生素A活性。.

新!!: 碳正离子和紫罗兰酮 · 查看更多 »

羟醛反应

羟醛反应(aldol reaction)是有机化学及生物化学中构建碳-碳键最重要的反应手段之一。该反应由查尔斯·阿道夫·武兹 和亞歷山大·波菲里耶維奇·鮑羅丁于1872年分别独立发现鮑羅丁觀察到乙醛在酸性環境下會二聚化,形成3-羥基丁醛,它是指具有α氢原子的醛或酮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烯醇负离子,再与另一分子羰基化合物发生加成反应,并形成β-羟基羰基化合物的一类有机化学反应。 反应连接了两个羰基底物(最初反应使用醛)合成的β-产物,其命名取用了醇羟基的“羟”(ol)字和醛类化合物的“醛”(ald)字,也称作“羟醛”(aldol)化合物。 |zh-hans.

新!!: 碳正离子和羟醛反应 · 查看更多 »

羟汞化反应

羥汞化反應属于有機反應中的親電加成反應,能把烯烃轉換成饱和的醇類。在本反應中,烯烃和乙酸汞(AcO–Hg–OAc)在水溶液中反應,雙鍵兩端分別接上乙酸汞基团(HgOAc)與羟基(OH)。该反应不经历碳正离子中间体,為反式加成反應(兩基團互為反式),且遵從馬爾科夫尼科夫規則(羥基被加到較多個取代基的碳上)。 之后通常进行還原性的脫汞反應。两步反应合称羥汞化還原反應或羥汞化脫汞反應。.

新!!: 碳正离子和羟汞化反应 · 查看更多 »

猶太人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諾貝爾獎(Nobelpriset,Nobelprisen),是一年頒發一次的國際獎項,其中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及和平等5個獎項於1901年首次頒發,經濟學獎則於1969年起頒發" (2007), i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accessed 14 November 2007, fro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諾貝爾獎至今已頒給800多人,其中至少有20%是以色列或者以色列移民。 首位得到諾貝爾獎的猶太人或持有以色列国籍的是阿道夫·冯·拜尔,因成功分析出吲哚的結構而於1905年獲頒化學獎。2011年中,除了文學獎、和平獎及經濟學獎外,其他獎均有猶太人獲獎。其中,丹·谢赫特曼獲得化學獎,拉尔夫·斯坦曼及布鲁斯·博伊特勒獲生物或醫學獎,至於物理學獎則由索尔·珀尔马特、亚当·里斯連同非猶太人的布萊恩·施密特共同獲得。 一些猶太得主,如埃利·維瑟爾(1986年收到和平獎),凯尔泰斯·伊姆雷(2002年收到文學獎)是大屠殺的倖存者, Associated Press, January 16, 2006.

新!!: 碳正离子和猶太人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烷烃

(alkane),俗稱石蜡烃(paraffin),是碳氫化合物下的一种饱和烃,其整体构造大多僅由碳、氢、碳-碳单键与碳氢单键所构成http://chem188.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

新!!: 碳正离子和烷烃 · 查看更多 »

瓦格纳-梅尔外因重排反应

格纳-梅尔外因重排反应(Wagner-Meerwein重排)是醇失水反应中,中间体碳正离子发生1,2-重排反应,并伴随有氢、烷基或芳基迁移的一类反应。反应综述参见:。 反应的推动力是由较不稳定的碳正离子重排为较稳定的碳正离子。碳正离子的稳定性顺序为:3° > 2° > 1°。 这个反应普遍存在于很多萜类化合物中,其首次发现就是从异冰片转化为莰烯的反应得到的:.

新!!: 碳正离子和瓦格纳-梅尔外因重排反应 · 查看更多 »

異丙苯法

丙苯法是化學工業上製備苯酚與丙酮的一種方法。它的優點在於將原料苯和丙烯轉化為更有價值的苯酚與丙酮。當中使用的其他原料是少量催化劑、少量產生自由基的化合物與可以來自空氣的氧氣。 總體的化學反應總括如下:.

新!!: 碳正离子和異丙苯法 · 查看更多 »

菊油环酮

菊油环酮,IUPAC名为2,7,7-三甲基双环庚-2-烯-6-酮,又称菊花烯酮、菊酮、2-蒎烯-7-酮,是一个有机化合物,为多种植物精油的成分。.

新!!: 碳正离子和菊油环酮 · 查看更多 »

非经典碳正离子

非经典碳正离子或非经典离子是有機化學中的一種碳正离子,含有三中心两电子键,σ键的电荷不只定域在一个原子上,「非经典离子」一詞一開始是由J.D. Roberts在1951年用來描述环丁烷正離子,但此在1949年化學家Saul Winstein就用這種離子解釋降冰片基化合物的反應性。 上述提及的化合物是exo-降冰片基和对溴苯磺酰基的化合物(下圖中標示1)及其endo異構物(下圖中標示3),而其反應是在乙酸中和乙酸鉀進行酰化反应。重要的是在亲核取代反应中二種異構物都產生了相同的生成物(下圖中標示2),而exo构型反應的反應速率是endo构型反應或是環己烷類似反應的350倍。.

新!!: 碳正离子和非经典碳正离子 · 查看更多 »

頻哪醇

频哪醇(Pinacol)是一种有机化合物,性状为白色固体。.

新!!: 碳正离子和頻哪醇 · 查看更多 »

马氏规则

尔科夫尼科夫规则(Markovnikov's Rule / Markownikoff's Rule,简称马氏规则)是有机化学中一个基于扎伊采夫规则的区域选择性经验规则,其内容即:当发生亲电加成反应(如卤化氢和烯烃的反应)时,亲电试剂中的正电基团(如氢)总是加在连氢最多(取代最少)的碳原子上,而负电基团(如卤素)则会加在连氢最少(取代最多)的碳原子上。这个规则是由俄罗斯化学家马尔科夫尼科夫在1870年提出的。Was Markovnikov’s Rule an Inspired Guess? Peter Hughes 1152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 Vol.

新!!: 碳正离子和马氏规则 · 查看更多 »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列表

诺贝尔化学奖 (Nobelpriset i kemi)是诺贝尔奖的六个奖项之一,1895年设立,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颁发给在化学相关的各个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根据奖项设立者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愿,该奖由诺贝尔基金会管理,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选出五人委员会来评选出当年获奖者。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于1901年颁发给荷兰科学家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每一位获奖者都会得到一块奖牌,一份获奖证书,以及一笔不菲的奖金,奖金的数额每年会有变化。例如,1901年,范托夫得到的奖金为150,782瑞典克朗,相当于2007年12月的7,731,004瑞典克朗;而2008年,下村脩、马丁·查尔菲和钱永健分享了总数为一千万瑞典克朗的奖金(略多于100万欧元,或140万美元)。该奖每年于12月10日,即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以隆重的仪式在斯德哥尔摩颁发。 就获奖领域而言,有至少25名获奖者在有机化学研究中做出贡献,比其他化学领域的获奖者都多。有两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德国的里夏德·库恩(1938年获奖)和阿道夫·布特南特(1939年获奖),受其政府阻止不能接受奖金。他们虽然后来收到了奖牌和获奖证书,但没有收到奖金。弗雷德里克·桑格是至今唯一一位两次(1958年和1980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其他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玛丽·居里(1903年获物理学奖,1911年获化学奖)和萊納斯·鮑林(1954年获化学奖,1962年获和平奖)都是在不同领域获奖。有四位女性获得过化学奖:玛丽·居里、伊雷娜·约里奥-居里(1935年获奖)、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1964年获奖)和阿达·约纳特(2009年获奖)。截至2015年,已经有171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从1901年至今,该奖有8年因故停发(1916-1917年、1919年、1924年、1933年、1940-1942年)。.

新!!: 碳正离子和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贝克曼重排反应

贝克曼重排反应(Beckmann rearrangement)是一个由酸催化的重排反应,反应物肟在酸的催化作用下重排为酰胺。若起始物为环肟,产物则为内酰胺。此反应是由德国化学家恩斯特·奥托·贝克曼发现并由此得名。 试例反应的反应物为环己酮并生成己内酰胺。因为己内酰胺是制造尼龙6的重要原料,所以此反应也是贝克曼重排的一个很重要的应用。 贝克曼溶剂被广泛用来催化重排反应,其实际成分为乙酸,盐酸和乙酸酐。也可以其他种类的酸催化,例如硫酸和多磷酸。在实际工业制造酰胺的流程中,通常使用的是硫酸,因为用氨进行中和处理后可以得到硫酸铵,后者是一种重要的化肥,能为土壤提供氮和硫。.

新!!: 碳正离子和贝克曼重排反应 · 查看更多 »

超强酸

超强酸是指比纯硫酸酸性更强的酸。IUPAC 金皮書 简单的超强酸包括三氟甲磺酸和氟磺酸,它们的酸性都是硫酸的上千倍。在更多的情况下,超强酸不是单一纯净物而是几种化合物的混合物。注意:以前有说法认为王水酸性很强,是超强酸,这种说法基于的是王水能溶解金、铂等金属这个现象,但实际上,这仅仅体现的是王水的强氧化性,而且,就酸性而言,王水不及纯硫酸。 超强酸这一术语由詹姆斯·布莱恩特·科南特于1927年提出,用于表示比通常的无机酸更强的酸。乔治·安德鲁·欧拉因其在碳正离子和超强酸方面的研究获得1994年诺贝尔化学奖。.

新!!: 碳正离子和超强酸 · 查看更多 »

超共轭效应

超共轭效应在有机化学中是指一个σ键里的电子(通常是C-H或C-C)和一个临近的半满或全空的非键p軌道或反键的π轨道或全满的π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相互作用能够使整个体系变得更稳定。这是由于该作用能够生成一个较大的分子轨道。对于一个碳正离子来说,只有位于正电荷β位的键上的电子能够通过超共轭来稳定整个碳正离子。.

新!!: 碳正离子和超共轭效应 · 查看更多 »

软硬酸碱理论

软硬酸碱理论简称HSAB(Hard-Soft-Acid-Base)理论,是一种尝试解释酸碱反应及其性质的现代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拉尔夫·皮尔逊採用HSAB原理,嘗試统一有机和无机化学反应。它目前在化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判别和其反应机理的解释。软硬酸碱理论的基础是酸鹼電子論,即以电子对得失作为判定酸、碱的标准(即路易斯酸碱理论)。该理论可用于定性描述,而非定量的描述,这将有助于了解化学性质和反应的主要驱动因素。尤其是在过渡金属化学,化学家们已经完成了无数次实验,以确定配体和过渡金属离子本身的硬和软方面的相对顺序。.

新!!: 碳正离子和软硬酸碱理论 · 查看更多 »

迈耶-舒斯特重排反应

Meyer-Schuster重排反应(Meyer-Schuster rearrangement) 酸催化的炔丙醇至α,β-不饱和酮的重排反应。 反应中可用的酸催化剂可以是乙酸、硫酸或盐酸等。碱催化的类似反应为Favorskii反应。.

新!!: 碳正离子和迈耶-舒斯特重排反应 · 查看更多 »

蒂芬欧–捷姆扬诺夫重排反应

Tiffeneau-Demjanov重排反应(Tiffeneau-Demjanov rearrangement,缩写TDR) 1-氨甲基环烷醇与亚硝酸反应,得到环上多一个碳的环酮。 此反应适用于制 C5~C9 环,尤其是 C5~C7 的环酮。反应底物可由相应的环酮与氰化氢加成后再还原得到,因此该反应是从低级环酮合成多一个碳的高级环酮的一种方法。 反应综述:.

新!!: 碳正离子和蒂芬欧–捷姆扬诺夫重排反应 · 查看更多 »

邻基参与效应

邻基参与效应,有机化学概念之一,指的是相邻基团含有的σ键、π键电子或孤对电子与反应中心发生作用,使反应的某些性质发生改变的现象。邻基参与效应的典型现象为:反应速率加快(邻助效应),产物具有异常的立体化学特征(如亲核取代反应中的构型保持),反应涉及环状过渡态或中间体,反应中发生重排,等等。 一般指邻基参与效应,指的是杂原子孤对电子对SN2反应的协助及桥环化合物和π体系对碳正离子的稳定作用。其实这个效应的范围很广,比如狄尔斯-阿尔德反应中连有不饱和基团的亲双烯体与双烯体之间的次级轨道作用,使得内型加成物成为动力学控制产物的现象,就是邻基参与效应的一个例子。邻基参与反应的历程主要有三类,即n—参与历程、π—参与历程和σ—参与历程;分为二步:(1)反应物的邻基从反面进攻α—碳原子,形成中间体,构型转化一次,为分子内的SN2反应;(2)外部的亲核试剂Nu—从邻基的反面进攻中间体,构型又转化一次,再发生一次分子内SN2反应,其结果是:该类反应总的来说属于SN1反应历程,产物的构型保持不变。.

新!!: 碳正离子和邻基参与效应 · 查看更多 »

里特反应

Ritter反应(里特反应)是用烷基化试剂(如异丁烯与强酸)将腈转化为N-烷基酰胺的一个反应。 该反应以美国化学家John Joseph Ritter的名字命名。 某些伯醇、仲醇、叔醇、苄醇 以及乙酸叔丁酯 都可以在强酸存在下产生稳定的碳正离子,从而与腈类发生Ritter反应生成酰胺。氰化氢、脂肪族腈、芳香族腈、不饱和腈和二腈类也都能发生反应。以异丁烯和氰化氢为原料,可以制得叔丁胺。 Ritter反应是少数能在三级碳原子处生成C-N键的反应之一。.

新!!: 碳正离子和里特反应 · 查看更多 »

酯化反应

酯化一般是指醇和酸作用,生成酯和水的一种有机化学反应。普通的脂肪就是一种酯,酯可以经水解再分解为醇和酸。一般的脂肪是三甘油酯,是由甘油(丙三醇)和脂肪酸(具有4-28个碳原子的有机羧酸)合成的。.

新!!: 碳正离子和酯化反应 · 查看更多 »

酯热裂解反应

酯的热裂是含β氢的酯在高温真空中进行裂解,生成相应羧酸和烯烃的反应。该反应属于Ei消除反应,只适用于对热稳定的化合物。 例子有:.

新!!: 碳正离子和酯热裂解反应 · 查看更多 »

酰氯

酰氯是指含有 -C(O)Cl 官能团的化合物,属于酰卤的一类,是羧酸中的羟基被氯替换后形成的羧酸衍生物。最简单的酰氯是甲酰氯,但甲酰氯非常不稳定,不能像其他酰氯一样通过甲酸与氯化试剂反应得到。常见的酰氯有:乙酰氯、苯甲酰氯、草酰氯、氯乙酰氯、三氯乙酰氯等。 酰氯也指各种无机含氧酸的衍生物,通式为 -M(.

新!!: 碳正离子和酰氯 · 查看更多 »

酸(有时用“HA”表示)的传统定义是当溶解在水中时,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大于纯水中氢离子浓度的化合物。换句话说,酸性溶液的pH值小于水的pH值(25℃时为水的pH值是7)。酸一般呈酸味,但是品尝酸(尤其是高浓度的酸)是非常危险的。酸可以和碱发生中和作用,生成水和盐。酸可分为无机酸和有机酸两种。.

新!!: 碳正离子和酸 · 查看更多 »

苯并三唑

苯并三唑是由一个苯环与一个1,2,3-三唑环稠合而成的双环含氮杂环化合物。.

新!!: 碳正离子和苯并三唑 · 查看更多 »

苯环的亲电取代定位效应

苯环的亲电取代定位效应()是指苯环上已有的取代基对亲电取代反应的影响。1895年霍里曼()等从大量实验事实中归纳出这一规律。主要有两种影响:一、活化苯环,有利于亲电取代反应的发生;二、钝化苯环,不利于亲电取代反应的发生。曾昭.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ISBN 978-7-04-013845-0.165页.

新!!: 碳正离子和苯环的亲电取代定位效应 · 查看更多 »

離域電子

離域電子(delocalized electron),也称游離電子,是在分子、離子或固體金屬中不止與單一原子或單一共價鍵有關係的電子。 游離電子包含在分子軌道中,延伸到幾個相鄰的原子。一般来讲,離域電子存在于共轭系統和化合物中。人們漸漸地了解到,σ鍵中的電子也會游離。例如甲烷中的成键電子是由五個原子共享的。更多细节详见分子軌道理論。.

新!!: 碳正离子和離域電子 · 查看更多 »

速率控制步驟

速率控制步驟,又稱為速率限制步驟(限速步驟)或速率決定步驟(rate-determining step (RDS)),是一個化學詞彙,用以表達在化學反應中,反應速率最慢的一個步驟。認識一個化學反應當中最慢的一個步驟的重要性在於能夠有效率地改善整個化學反應的速度,從而達致更高的产率等。一個常用的比喻就是一條狹窄的水管——無論水流有多快,也無法改變水的流量。速率控制步驟就是影響整個化學反應速率的那條水管。.

新!!: 碳正离子和速率控制步驟 · 查看更多 »

陽離子聚合反應

陽離子聚合反應為一種鏈增長聚合反應,反應中陽離子引發劑(cationic initiator)會將電荷轉移單體,使單體變得有反應性。而這個具反應性單體會與其他單體進行相似的反應,最後形成聚合物。.

新!!: 碳正离子和陽離子聚合反應 · 查看更多 »

Koch反应

Koch反应(Koch reaction) 杜邦公司开发的一种酸催化、高压条件下从烯烃、一氧化碳与水合成叔碳原子羧酸的方法。 此反应用于工业生产,可用于特戊酸(2,2-二甲基丙酸)、2,2-二甲基丁酸与2,2-二甲基戊酸之合成。年产量15万吨。产物也称Koch酸。.

新!!: 碳正离子和Koch反应 · 查看更多 »

Westphalen–Lettré重排反应

Westphalen-Lettré重排反应(Westphalen-Lettré rearrangement) 胆甾烷-3β,5α,6β-三醇二乙酸酯用乙酸酐和硫酸处理时,失去一分子水,在 C10-C11 间生成双键,并且 C10 的甲基迁移至 C5。 反应在过量硫酸存在时对甾类是一级反应。 反应机理可能为首先生成相应的硫酸酯,并在 C5 生成碳正离子,然后再发生重排。.

新!!: 碳正离子和Westphalen–Lettré重排反应 · 查看更多 »

柠烯

--(Limonene;俗称柠檬油精)是一种环状单萜烯,室溫下容易揮發,广泛存在于各种柑橘屬果皮及香精油,特别是柠檬油、柠蒿油、橙子油、佛手柑油、莳萝油中。柠烯分子中含有一个手性中心,有左旋柠烯、右旋柠烯光学异构体与一种外消旋体。常温下这两种异构体都为无色有强烈宜人香味的易燃液体,左旋柠烯闻起来有柠檬/松节油味道,而右旋柠烯则有柠檬/橘子味道。.

新!!: 碳正离子和柠烯 · 查看更多 »

极性转换

极性转换(英文:Umpolung),也称极性翻转、极性反转、极性颠倒,指有机化学中官能团极性的改变,是有机合成重要概念之一。此概念首先由德国化学家Dieter Seebach(迪特尔·泽巴赫)与美国化学家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提出,极性转换的英文名称Umpolung也由德语的Umpolung得来,意为极性倒转。 这里的极性,指的是官能团不同原子的亲电/亲核反应性;从逆合成分析来看,是指不同原子的供电子/受电子反应性。杂原子(如金属原子、氧、硫、硅等)的引入会改变化学键的极性,从而使某一基团的极性发生翻转,这也是极性转换的常用技巧。这样,这个基团既可作为正离子,也可作为负离子;既可作为供电子基团,也可作为受电子基团,很多看似无法获得的合成子都可以得到,官能团可以作为不同的“身份”来参与化学反应,有机合成反应的范围因此大大扩展。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不同官能团的极性转换方法。.

新!!: 碳正离子和极性转换 · 查看更多 »

楚加耶夫反应

楚加耶夫反应(Chugaev Elimination)是一个由醇消除水制取烯烃的过程,与酯的热裂的机理类似,反应中不会发生碳正离子的重排。反应以俄罗斯化学家Chugaev命名。 首先用醇钾与二硫化碳反应制取黄原酸盐,用碘甲烷甲基化,经过SN2反应得到黄原酸酯。然后黄原酸酯在约200°C时发生顺式消除,经由六元环过渡态,氢由β-碳原子转移到硫原子上,最终产物是硫化羰(COS)和甲硫醇。 该反应常用于制取末端烯烃。反应机理与酯的热裂相似,但温度大大低于后者,因此在烯烃的合成中很有用途。.

新!!: 碳正离子和楚加耶夫反应 · 查看更多 »

正十二面体烷

正十二面体烷(Dodecahedrane),也称十二面烷、正十二面烷,是一个正十二面体形状的碳氢化合物,化学式为C20H20,不存在于自然界中。它的合成首先由俄亥俄州立大学的Leo Paquette于1982年完成,该合成路线被誉为有机合成的经典作品之一。 正十二面体烷 中,每个顶点碳与三个邻近的碳原子相连,碳-碳键角为正五边形的内角108°,与sp3杂化碳原子的109.5°相近,因此张力不大。每个碳上连有一个氢原子,整个分子为Ih对称性(类似于富勒烯),质子核磁共振谱中氢原子只有一个单峰,化学位移为3.38pm。 正十二面体烷与立方烷和正四面体烷同属于柏拉图烃一类。它也是多并五元环之一。.

新!!: 碳正离子和正十二面体烷 · 查看更多 »

比吉内利反应

Biginelli反应(Biginelli reaction) 乙酰乙酸乙酯 (1)、芳醛 (2)(如苯甲醛)与脲 (3)生成 3,4-二氢嘧啶-2(1H)-酮的多组分反应。 反应由意大利化学家 Pietro Biginelli 于 1891 年首先报道。 反应一般在浓盐酸、酒石酸、三氟乙酸、氨基磺酸、对甲苯磺酸、甲磺酸等质子酸和/或三氟化硼、氯化铈、氯化铁、氯化镍等路易斯酸的催化下进行 。 固相 及不对称的 Biginelli 反应也有报道。 产物二氢嘧啶酮及其类似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

新!!: 碳正离子和比吉内利反应 · 查看更多 »

氟銻酸

氟銻酸(化学式:HSbF6)或稱六氟銻酸,是氫氟酸和五氟化銻反應後的產物。Olah, G. A.; Prakash, G. K. S.; Wang, Q.; Li, X. “Hydrogen Fluoride–Antimony(V) Fluoride” in Encyclopedia of Reagents for Organic Synthesis (Ed: L. Paquette) 2004, J. Wiley & Sons, New York.

新!!: 碳正离子和氟銻酸 · 查看更多 »

氢卤化反应

氫卤化反應是指卤化氫(如氯化氫和溴化氫)与烯烃发生親電加成反應生成對應的卤代烃。 如果雙鍵中的兩個碳原子被不同數目的氫原子連着,卤素通常會加在連氫最少(取代最多)的碳原子上,這規則稱作馬氏規則。這是因為氢卤酸HX裡的氫原子被烯烴收納而結合為最穩定的碳正離子(相對穩定度: 3°>2°>1°>甲基),同時製造出卤素負離子。 基於親電的碳正離子和親核的卤素負離子的存在,會進行其連串的單分子親核取代反應,形成最終的產物。 一個氫氯化的簡單例子:茚與氯化氫混合:.

新!!: 碳正离子和氢卤化反应 · 查看更多 »

活性中间体

活性中间体(或中间体/活性中間物)是化学反应過程中產生的存在時間短,能量高,高反應性的分子.當反應產生時會快速的轉變成更穩定的分子。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能將其分離出來並儲存,比如低溫。中間體的存在能夠幫助解釋部分化學反應如何進行。 多數化學反應為多步反應,即反應不會一次完成。且活性中間體高能量,不穩定,容易再反應變成產物。有機化學中,活性常見的活性中間體有碳正离子、碳负离子、自由基和卡宾等。活性中間體通常難以分離,並且只能通過光譜手段觀測。有些分步進行的合成路徑涉及較穩定的中間體,例如格氏試劑的製備,碳負離子、醚和與鎂離子形成絡合物,穩定了碳負離子中間體。此格式試劑再用於各種烷基化反應。 File:Radical metilo--methyl radical.png|自由基 File:Carbene.png|碳烯 File:Methyl cation.svg|碳正離子 File:碳负离子.png|碳負離子 File:Carbyne quartet.png|卡宾 File:1,2-Didehydrobenzol.svg|苯.

新!!: 碳正离子和活性中间体 · 查看更多 »

活性聚合反應

活性聚合反應在高分子化學中是一種鏈增長聚合反應,為了終止生長能力的聚合物鏈,而將它移除。缺少鏈終止反應和鏈轉移反應。鏈引發的速度比鏈擴展的速度來得大。就結果來說,聚合物鏈生長的速度比傳統的鏈的速度還來得恆定,且他們鏈的長度是相似的。(即它們具有非常低的多分散性指數)。活性聚合反應對於共聚物是一種常用的聚合方法,由於可以分階段進行合成,所以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單體存在。另外的優點是可以預定莫耳質量及控制末端基團。 活性聚合反應是理想的反應,因為它提供了精準度和控制大分子的合成。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從它們的微觀結構及分子量可以推測出許多聚合物的特性。因為分子量和分散度較少在非活性聚合反應中控制,所以這個方法是更有用的材料設計。 在許多情況下,活性聚合反應會被混淆或認為是控制聚合反應。雖然這兩個反應非常相似,但還是有明顯的區別來區分這兩個反應。活性聚合反應被定義為終止或鏈轉移被移除的聚合反應,可控制聚合反應終止的地方被抑制,但不被移除,藉此來引發聚合物的休眠狀態。然而,這區分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文獻。 主要的活性聚合反應技術是:.

新!!: 碳正离子和活性聚合反應 · 查看更多 »

消除反应

消除反應(又稱脱去反应或消去反应),是一種有机反应。是指一有機化合物分子和其他物質反應,失去部份原子或官能基(稱為離去基)。反應後的分子會產生多鍵,為不飽和有機化合物。 消除反應分為下列兩種:.

新!!: 碳正离子和消除反应 · 查看更多 »

溴乙烷

溴乙烷(化學式:C2H5Br)又名乙基溴,是一种鹵代烃,縮寫为EtBr。這種易揮發的化合物帶有跟醚相似的氣味。.

新!!: 碳正离子和溴乙烷 · 查看更多 »

未解决的化学问题

未解决的化学问题往往指以下这些类型的问题:“我们能制备某种化合物吗?”、“我们能分析它吗?”、“我们能提纯它吗?”等等。这些问题通常都能很快解决,但可能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才行。然而,一些问题有着很深的内涵。本文旨在介绍化学研究的中心领域仍未解决的难题。当某个领域的专家认为该问题未解决,或者几位专家不同意某问题的解释时,该问题会被视作未解决的化学问题。.

新!!: 碳正离子和未解决的化学问题 · 查看更多 »

有机反应

有机反应即涉及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是有机合成的基础。几种基本反应类型为: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周环反应、重排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在有机合成当中,有机反应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人造分子的合成。比如药物,塑料,食品添加剂和合成纤维等等。 早期的有机反应,包括有机燃料的燃烧反应,以及制造肥皂所用的皂化反应。当今有机反应已愈发复杂,其中几个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反应为:1912年的格氏反应、1950年的狄尔斯-阿尔德反应、1979年的维蒂希反应、2005年的烯烃复分解反应和2010年的赫克反应。.

新!!: 碳正离子和有机反应 · 查看更多 »

普林斯反应

Prins反应(Prins reaction) 醛或酮与烯烃或炔烃在酸催化下的缩合反应。 此反应可用于制取二噁烷(与过量甲醛、低温)、1,3-二醇(与甲醛、水和质子酸)、烯丙醇(无水情况下失水)、氯代醇(与氯离子)和酯(与乙酸)等化合物。其中关键性的中间体是质子化的羰基化合物对烯烃的亲电加成所生成的碳正离子中间体。.

新!!: 碳正离子和普林斯反应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正碳离子碳正離子碳阳离子碳陽離子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