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周勰 (晋朝)

指数 周勰 (晋朝)

周勰(),字彦和,晋朝年间義興陽羨(今江蘇宜興)人。出身江南豪族义兴周氏,为建武将军、乌程县公周玘之子。 周玘曾意图起兵对付侨姓士族,未果。建兴元年(313年)临终前对周勰说:“杀我者诸伧子(对侨姓士族的蔑称),能复之,乃吾子也。”周勰袭爵乌程县公。 周勰时常记得父亲遗言。当时中原失地的地方官、士族避乱来归的多居显位,驾御吴人,吴人颇有怨气。二年(314年)十一月,周勰想趁机起兵,秘密结交吴兴郡功曹徐馥。徐馥家有部曲,周勰指使徐馥诈称叔父周札之命以聚合部众,乐于为乱的豪侠都来归附,以讨伐当权侨姓士族丹杨太守王导、镇东军长史刁协为名。东吴末代皇帝孙皓族人孙弼也从广德起兵响应。三年(315年)正月,徐馥杀吴兴太守袁琇,聚众数千,将奉周札为主。当时周札因病归家,闻讯大惊,告乱于义兴太守孔侃。周勰知道周札不同心,不敢发兵。徐馥党羽惧怕,攻杀徐馥。孙弼部众亦溃散,为宣城太守陶猷所灭。周勰堂弟黄门侍郎周筵提出诛杀周勰,周札不听,委罪于从兄周邵,诛杀了周邵。 主政江南的左丞相琅邪王司马睿念在周氏累世豪族在吴郡有威望,没有治罪,依旧安抚。周勰为周札所责,失志归家,淫侈纵恣,常对人说:“人生几时,但当快意耳。” 周勰后来官终临淮太守。当时周札为右将军、会稽内史、东迁县侯,周筵兄周懋为晋陵太守、清流亭侯,周筵为征虏将军、吴兴内史,周筵弟周赞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武康县侯,周赞弟周缙为太子文学、都乡侯,加上周勰,周札一门五侯,并居列位,吴士贵盛,莫与为比,大将军王敦深忌之,埋下后来诛灭周氏的伏笔。 Category:晉朝軍事人物 X Category:宜興人.

7 关系: 天师道世家孔道民周玘周札鎮之以靜政策晉朝公爵列表晋朝

天师道世家

天师道世家是指晋朝时由于道教天师道的广泛传播,许多高级士族加入成为信徒,而形成的一些世家。 主要有:.

新!!: 周勰 (晋朝)和天师道世家 · 查看更多 »

孔道民

孔道民(),会稽山阴人,孔子二十七代孙,孔严之子,东晋宣城内史、中书郎。王恭起兵的时候,孙泰私自聚合数千人马讨伐王恭,孔道民、桓放之、周勰等都恭敬地事奉孙泰。孙恩起兵后,孔道民与兄弟孔静民、孔福民都被孙恩所害。.

新!!: 周勰 (晋朝)和孔道民 · 查看更多 »

周玘

周玘(),字宣佩,義興陽羨(今江蘇宜興)人。周玘出身江南豪族義興周氏,父親是晉建威將軍周處。周玘在晉官至建武將軍,因有三定江南之功勳而獲封爵並為此建義興郡,然而後來因與僑姓士族的矛盾而圖謀起兵,失敗而憂憤而亡。.

新!!: 周勰 (晋朝)和周玘 · 查看更多 »

周札

周札(),字宣季,義興陽羨人。西晉建威將軍周處三子。出身江南士族,在東晉官至右將軍。.

新!!: 周勰 (晋朝)和周札 · 查看更多 »

鎮之以靜政策

鎮之以靜政策,是在東晉初期由宰輔王導推行的政策。他以「鎮之以靜,群情自安」的方針穩固政局、安撫百姓及抵抗外敵。他為政寬簡,對世族息事寧人,自奉較儉約,協助司馬睿政權遷至人生地不熟的江南,使得東晉得以立國。而後東晉的權臣桓溫、謝安亦依循他的方針。淝水之戰獲勝的基礎也是建立於該政策。然而,因為鎮之以靜政策強調安定,往往不受治史者注意,甚至從誤解到否定。.

新!!: 周勰 (晋朝)和鎮之以靜政策 · 查看更多 »

晉朝公爵列表

魏元帝咸熙元年(264年),復五等爵,公爵為最高的一等,官品第一,分郡公、縣公兩級。郡公以郡為國,封國置“相”,相當於郡之太守。縣公之國方七十五里,食邑一千八百戶,封國的名稱並不一定採用縣名,封國也並未納入到郡縣行政體系中。東晉時,縣公以縣為國,改稱縣令長為“公相”,封國納入到了郡縣行政體系中。姚乐:《县级封国考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第02期 咸熙元年之制,縣公國置相、典祠令、典书令、典卫令、典礼令等官,车前司马(10人)、旅贲(40人)等吏,國主置妾6人。西晉泰始六年(270年),特為壽光、朗陵、臨淮、博陵國置郎中令一卿。東晉之制,公國置等郎中令、大農、典書令、典祠令、典衛令、學官令、典書令、治書、世子庶子、陵長、廟長、牧長、謁者、中大夫、舍人、典醫丞、典府丞等官。 西晉時,尚存有屬於列侯體系的舊制縣公。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降封魏氏諸王為縣公。舊制縣公以縣為國,改稱縣令長為“公國相”,封國在郡縣行政體系中。《晉書 卷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襄陵公國相……臨汾公國相……汾陽公國相……濮陽……公國相。廩丘公國相……鄄城公國相……臨潁公國相……邵陵公國相。鄢陵公國相……昆陽公國相……高邑公國相。”《晉書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魯陽公國相……淯陽公國相。博望公國相……舞陰公國相。比陽公國相。”.

新!!: 周勰 (晋朝)和晉朝公爵列表 · 查看更多 »

晋朝

晋朝(265年-420年)是中國歷史的朝代之一,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因晉朝皇室姓司馬,所以又稱司马晋。晋朝又分為兩個時期,即西晉(265年-316年)与東晉(317年-420年),合称“两晋”。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首都為洛陽;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首都為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漢代的三公、九卿制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过渡。 晉室先祖在三国時期為曹魏世族,在高平陵之变後剷除曹氏皇親,掌握實權形成霸府政治。265年,晉王司馬炎脅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帝位,改國號曰「晉」,定都洛陽,是為晉武帝,史稱西晋。280年,西晋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十几年。晉惠帝繼位後,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候王紛紛動亂,史稱八王之乱。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中原的諸外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灭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国時期。 317年,晋室皇族司马睿於建康称帝,定都建康(即今南京),是為晋元帝,史稱东晋,据有華南地區的领土。中原的世族及百姓陸續南遷,形成華北地區的侨民和南方土著共同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穩定局勢。東晉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於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制力弱,不少藩镇心懷野心,先後发生了王敦之乱、蘇峻之亂及桓温專政。雖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持。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藉淝水之戰奠定胜局。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然而,东晋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乱。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盧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最後刘裕崛起,平定諸亂,凭借军事力量奪得帝位,建國號「宋」,是為宋武帝,史稱刘宋,中國從此進入南北朝時期。 经济方面,东晋莊園經濟的比例比西晉更大。由於農業技術提升等因素,在僑姓世族與吳姓世族密集開發下,江南獲得全面发展而繁榮興盛,中國的經濟重心也逐漸南移,後來才有大運河的出現。此外,手工業和商业方面也有長足進步。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漢代以前,政治主權完全在華夏族,而他族則作为被統治者而同化,漢代以後,政治主權不全在華夏族,而他族或以征服華夏族者而同化,邊疆民族帶來的草原遊牧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時天下大亂,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為重,儒學中衰。曠達之士,目擊衰亂,不甘隱避,則托為放逸,遂開清談之風。晉室之興,世亂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风。玄学與印度東傳之佛教交汇,中國文化逐漸转变为儒釋道融合 柳翼謀:《中國文化史》之状况。.

新!!: 周勰 (晋朝)和晋朝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