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台灣道教

指数 台灣道教

台灣道教信仰人口以及影響力相當深遠,因此中華民國為亞洲區道教最興盛的國家之一。.

31 关系: 劉枝萬台灣基督教台灣基督教新教台灣宗教台灣新年太歲妖星中華民國二月十六五府千歲五條港安西府北斗翼聖真君紅毛港 (高雄市)真佛宗煞貢直星越南道教郝大通闽台关系臺灣臺灣人臺灣漢人苻坚東港東隆宮正月初一朝鮮道教或星新春日本道教收驚慚愧祖師

劉枝萬

劉枝萬(),是一位臺灣的民俗學學者。.

新!!: 台灣道教和劉枝萬 · 查看更多 »

台灣基督教

基督教在臺灣的發展歷史始於17世紀中期的荷西入殖,但全面性的發展則起始於19世紀中期臺灣開港之後。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等基督教三大宗派在臺灣都有教會,但「基督教」一詞在臺灣通常專指新教,與其他中文地區的情形相同。新教由於宣教較為活躍,是三大宗派中在臺信仰人口最多的。 臺灣的基督徒人口約170萬,其中新教徒146萬人、天主教徒24萬人,雖然在整體臺灣人口中居於少數(逾7%),遠少於道教、佛教等傳統宗教,但在商界、政界等社會中堅及公眾人物階層的比例較高,使基督教在臺灣社會仍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相對於漢族,幾乎所有的原住民族以基督宗教為主要信仰(大約70%是長老會,其餘大部分是天主教或其他新教宗派),此為二戰後新教與天主教在原住民族地區的積極宣教、以及措施所致。.

新!!: 台灣道教和台灣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台灣基督教新教

臺灣的新教基督徒人口約146萬人,雖然在整體臺灣人口中居於少數(逾2.6%),遠少於道教、佛教等傳統宗教,但在商界、政界等公眾人物領域的比例較高,使基督徒在臺灣社會仍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相對於漢族,原住民族以基督教為主要信仰,此為二戰後新教和天主教在原住民族地區的積極宣教、以及措施所致。.

新!!: 台灣道教和台灣基督教新教 · 查看更多 »

台灣宗教

臺灣各宗教受《中華民國憲法》保障,人民擁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並且各宗教間皆為平等。除此之外,臺灣傳教環境極為自由,政府奉行政教分離原則,政府與宗教之間亦無關聯。又因臺灣為一移民社會,華人移民固有的傳統信仰如佛教、道教,在該族群中極為流行且根深柢固,而西方世界較常見的宗教,如基督宗教及伊斯蘭教,亦擁有不少的信眾。 2014年美國中央情報局發布的調查,2300萬臺灣人口中,佛教、道教與臺灣民間信仰三者難捨難分,約佔93%。基督徒(包括天主教、新教、東正教等)約4.5%,其他信仰或不表態,約2.5%。.

新!!: 台灣道教和台灣宗教 · 查看更多 »

台灣新年

臺灣春節,傳統稱呼有新年(臺:Sin-nî、馬祖話:Siŋ1-nieŋ2)、新正(臺:Sin-tsiann、客:Xinˊzangˊ、馬祖話:Sĭŋ1-tsiaŋ1)、正月(臺:Tsiann-gue̍h,客:Zangˊngied)、元旦(臺:Guân-tàn,客:Ngienˇdan)、新春(臺:Sin-tshun,客:Xinˊcunˊ),又俗稱新正年頭(臺:Sin-tsiann-nî-thâu,客:Sinˊzangˊngienˇteuˇ)、過年、正月正時、舊曆年。是指華人從農曆十二月十六尾牙到新年二月初二頭牙期間,慶祝農曆新年的傳統節俗。尤以除夕夜到正月初五隔開(開工)為重。過年期間的傳統稱呼為「新正」,大年初一亦稱為「新正年頭」、「開正」、「正月初一」,拜年稱為「賀正」,與一系列節令、祭祀等活動。 「新正」,即新正朔,為稱呼正月初一之意。進入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曾頒布過「廢舊正月」,推廣新曆元旦,惟總督府發行的民曆仍附有舊曆,而民間也曾同時過日式新曆新年與台式農曆新年。戰後,國民政府沿用原中國大陸新年習俗稱呼,改稱春節(國語),遂成通稱。 中華民國國曆、農曆二種曆法並行,時序進入二種曆法的一月一日皆謂「新年」,無論是跨年至國曆元旦,或是農曆年的春節,民眾見面祝賀語均可稱「新年快樂」。因二曆法日期不同,使用「新年」並不致混淆,反而是普遍之用法。 臺灣新年風俗隨不同的移民傳入並逐漸在地化後,亦與戰後移民的大量中國南北風俗薈萃。現代社會,部分本土的舊時習俗逐漸式微,或受中式、日式新年習俗影響。臺灣過年與傳統民間信仰息息相關,匯聚了許多宗教科儀、人文藝術與歲時信仰等禮俗,今日仍是臺灣社會全年最重要、盛大的傳統節日。.

新!!: 台灣道教和台灣新年 · 查看更多 »

太歲

太歲(又稱歲陰)是中國古代天文和占星中虛擬的一顆與歲星(木星)相對並相反運行的星。爾後,演變成一種神祇信仰。.

新!!: 台灣道教和太歲 · 查看更多 »

妖星

妖星就中國道教或台灣道教、民間信仰而言,是指行年輪值諸星之一。以《正四七十四孟之月》道法舉例,妖星指甲子、癸酉、壬午、庚子、己酉、戊午等行年凶日。道教認為,人如輪值該星,若涉及起造、嫁娶、移徙、祭祀等活動,容易人口災凶、牢獄刑禁等。除避凶外,以道教符籙派信仰而言,解決方法為修齋建醮。 另:勇士当家球星:蒙塔-埃利斯 的外号.

新!!: 台灣道教和妖星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新!!: 台灣道教和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二月十六

二月十六,农历二月第十六天。.

新!!: 台灣道教和二月十六 · 查看更多 »

五府千歲

五府千歲是臺灣道教與臺灣民間信仰中,非常普遍的神祇。「千歲」即「王爺神」之統稱,是天帝所派巡按人間,鑒察善惡以施降福禍的大神。在臺灣,千歲信仰,主要分布於西臺灣與南臺灣,與臺灣人的移民潮遷徙而有關。 五府千歲意為「五位王爺神」。臺灣的五府千歲中,有許多種姓氏類別的組合,例如有:「李、池、吳、朱、范」;「謝、周、陳、康、沈」;「蘇、邱、梁、秦、蔡」;「池、邢、金、何、馬」;「溫、白、紀、范、雷」;「朱、岳、韓、金、伍」等不同組合。 最普遍的一組:是指“李、池、吳、朱、范”五位千歲(隋唐英雄:李大亮、池夢彪、吳孝寬、朱叔裕、范承業等五位大唐功臣,而唯獨李王於舊唐書有其史事。李王仙遊後,太宗皇帝追贈兵部尚書、秦州都督,俗身陪葬唐昭陵)。奉祀此組神祇,有名的廟宇相當多,如臺南市北門區南鯤鯓代天府、麻豆代天府、高雄市大寮區之南雄代天府等。 其他,不是此五姓之王爺,如:臺南西港慶安宮玉勅代天巡狩十二瘟王是曾文溪流域重要的王爺信仰。而屏東縣東港東隆宮之溫府千歲之信仰,可說是東港溪流域最盛大的王爺信仰,上述兩者的王船祭典皆號稱為臺灣最盛大。其他還有雲林縣褒忠鄉馬鳴山鎮安宮主祀五年千歲十二瘟王、嘉義縣東石鄉先天宮主祀五年千歲十三天王。.

新!!: 台灣道教和五府千歲 · 查看更多 »

五條港安西府

五條港安西府位於臺灣雲林縣台西鄉五港村西北方,座東朝西。其內供奉唐帝國的張巡(張府千歲)、李泌(李府千歲)、莫英(莫府千歲),合稱「張李莫府三千歲」。五條港安西府是臺灣國內所有張李莫千歲廟的祖廟,為台灣道教與民間信仰朝謁的重要廟宇之一,香火鼎盛,海內外分靈有三千多處。 五條港安西府於清治乾隆六十年(1759年)建置於海豐島,於清治嘉慶十一年(1806年)遷移至雲林縣台西鄉五港村今址。其後因信徒眾多、香火鼎盛,遂不斷增建。現今除廟宇本體建築外,尚有魚池、庭園造景、鳳凰城等休憩設施,是台灣西濱地區的特色廟宇之一。.

新!!: 台灣道教和五條港安西府 · 查看更多 »

北斗翼聖真君

北斗翼聖真君為道教神祇之一,也是神化後之北斗七元星君之一。該星君為北極紫微大帝的近衛護駕神祇。因為傳說農曆正月初三北斗翼聖真君會下降凡間,部分台灣道教信徒今仍會於當日虔誦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妙經。道教信徒深信,當日誦念此經,會有延壽效能。.

新!!: 台灣道教和北斗翼聖真君 · 查看更多 »

紅毛港 (高雄市)

紅毛港是過去位於高雄小港地區的一個漁村,與鹽水港、大林蒲及中洲相接壤。曾經是日本統治時期高雄州烏魚漁獲的主要產地。 紅毛港又可細分成「埔頭仔」、「姓楊仔」、「姓吳仔」、「姓李仔」、「姓蘇仔」、「姓張仔」等六個聚落,各有一間角頭廟。.

新!!: 台灣道教和紅毛港 (高雄市) · 查看更多 »

真佛宗

真佛宗是由盧勝彥(被稱為「蓮生活佛」)創立的新興宗教,在台灣、香港、澳門、馬來西亞、印尼、美國、加拿大等地均有活動,。.

新!!: 台灣道教和真佛宗 · 查看更多 »

煞貢

貢就中國道教或台灣道教、民間信仰而言,是指行年輪值諸星之一。以《三六九十二四季之月》擇吉道法舉例,煞貢指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等行年吉日。道教認為,人如輪值該星,凡起造、嫁娶、移徙、祭祀等活動,可能大發財榖、所為多慶。.

新!!: 台灣道教和煞貢 · 查看更多 »

直星

星就中國道教或台灣道教、民間信仰而言,是指行年輪值諸星之一。以《三六九十二四季之月》擇吉道法舉例,直星指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等行年吉日。道教認為,人如輪值該星,凡造作、上官、赴任、嫁娶等活動,無官者百事稱心、有官者高遷等諸事皆吉。.

新!!: 台灣道教和直星 · 查看更多 »

越南道教

越南道教傳入最早是在東晉末年,五斗米道孫恩在江南發動起義失敗後,其妹夫盧循率部逃至交州。而安南人李脫幫助盧循進攻交州府城,失敗後赴水自盡。吳朝以後,越南在五百年中,又先後建立過丁朝、前黎、李朝、陳朝、胡朝和後陳等朝代。在此期間,中國和越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往十分密切,此時道教隨著移民而傳入。 丁朝先皇太平二年(中國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曾經給佛道二教的領袖頒授官階品級,「道士鄧玄光授崇真威儀」《大越史記全書》的《本紀》。傳稱丁先皇在一次起兵時,還到今寧平省的「天尊洞」道觀,禮拜神明。後平定天下,遂改「天尊洞」為「安國祠」。黎朝大行皇帝在興統四年(中國北宋淳化三年,992年),曾經「宣華山道士陳先生詣闕」。陳先生當指陳摶。但是根據中國的史書,陳摶似乎並未到過越南。越南史書的記載至少說明,陳摶盛名遍傳天下,黎朝大行皇帝欲召而不得。李朝崇信三教,李太祖在位時,就興建道教宮觀太清宮,詔度道士。太祖之子李太宗登基時,道士陳慧龍還為其造「天命」,得寵信,獲賜御衣。李神宗天彰寶嗣三年(中國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神宗曾經赴五嶽觀,「慶成金銀三尊像」,據稱這是越南史書上有關越南道觀造三清神像的首次記載。 越南廣泛流傳對真武帝君的信仰。真武帝君,即玄天上帝。玄天上帝,受到宋、元、明等歷代王朝的封誥。越南的北部和中部有許多奉祀真武大帝的宮觀和神祠。河內市區北部的西湖風景區就有真武觀。真武觀,又稱鎮武觀,也稱龜聖祠。 16世紀以後,越南的南方逐漸北開發。後黎阮氏政權充分利用了許多為逃避滿清統治而到達的前明朝官員以及民眾,獎勵開墾養殖。以後,不斷有來自福建、廣東、廣西等地的華僑移居越南南方。在胡志明市等西南部的華人聚居區與華人聚居的主要城市,一些華人的會館和道教宮觀仍然在繼續活動。由廣東廣州來的華人修建的穗城會館,創建於道光八年(1828年)以前。會館有正殿供奉天后聖母、龍母娘娘、金花娘娘,偏殿供關帝等。由於穗城會館供奉的主要是女神,所以被越南民眾稱為「女廟」。 由廣東潮州來的華人修建的義安會館,創建於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以前。會館有正殿供奉關聖帝君,同時奉祀福德老爺、文昌帝君、財帛星君以及天后聖母等。由於義安會館供奉的主要是男神,所以被越南民眾稱為「男廟」。 道教亦影響當地原生宗教-母道教與高台教。.

新!!: 台灣道教和越南道教 · 查看更多 »

郝大通

郝大通,名璘,字太古,號大通,道號恬然子,又號廣寧子,自稱太古道人。南宋/金朝時期山東寧海人,知名道教全真道人士,全真七子之一。 郝大通精通老莊易經,擅長卜筮占卦。1167年師從王重陽,皈依全真教,數年後繼承成為該教掌門人。除此,他創全真教華山派,與道教符籙派關係密切。郝大通羽化歸天後,元世祖封為「廣寧通玄太古真人」。 今部份台灣道教廟宇仍以農曆正月初三祭祀郝大通,稱為太古真人聖誕。.

新!!: 台灣道教和郝大通 · 查看更多 »

闽台关系

闽臺關係,亦称臺閩關係,是指位居中國大陸的福建與隔著臺灣海峡相望的臺灣之間的關係。由于台湾海峡平均宽度180公里,最窄处只有130公里,因此闽台两地位置相邻、气候相似、环境相近。尽管台闽关系随历史发展而变换,但两地在人员、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现今,台湾居民多是中国大陆移民,其中又以閩南族群为主,约占台湾人口总数的73.5%。而在文化方面,闽台两地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也多有相似之处。 另一方面,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成立自由中国之声、中央广播电台大陆广播组等对大陆播音,中華人民共和國则在福建省福州市設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廣播電台對台湾進行廣播,台海心戰直到1990年才正式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包括福建在內的東南沿海佈署可隨時候命攻擊台灣本土的飛彈,並在1995年到1996年在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前,在臺灣外海試射飛彈。另据不完全统计,自1989年至2013年,中華民國军警在台湾海峡大陆一侧拦截抓扣大陆作业渔船达223艘、渔民3160人;在1990年两次遣返大陆人员时,闷死、撞船淹死大陆人员计46人,其中25名福建渔民被闷死的重大惨案称为907事件,但中華民國政府對此仅表示遗憾,未追究责任。.

新!!: 台灣道教和闽台关系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新!!: 台灣道教和臺灣 · 查看更多 »

臺灣人

臺灣人是由多數族群所構成,包含原居台灣的台湾原住民族,後依時期有17世紀左右漢族移民的閩南裔和客家裔,戰後時期移民的外省裔,以及1990年代後移民的臺灣新住民等族群,其中漢族閩南裔人數為大宗,約占七成。 17世紀前葉,葡萄牙、西班牙及荷蘭等西歐海權國家普遍以福爾摩沙之名稱呼臺灣本島,而居住於島上的人民則被歐洲人稱為福爾摩沙人(Formosan),此稱呼本指涉為原住民族,後隨移民族群加入與在地認同而成為臺灣人的自稱,並在至戰後時期之前,一直被國際社會所使用。直至解嚴之後,臺灣主體意識逐漸高漲,則逐漸以臺灣人自稱。.

新!!: 台灣道教和臺灣人 · 查看更多 »

臺灣漢人

臺灣漢人,或稱臺灣漢族,是指出生或居住在臺灣島和澎湖群島的漢民族,由17至19世紀間、以及1945年至1949年間等兩大批來自中國本土的漢族移民構成,前者俗稱為「本省人」,由閩南裔臺灣人、客家裔臺灣人等族群構成,後者則稱為「外省人」,族群構成較為複雜。其為臺灣人口最多的族群,佔臺灣總人口的95%。现在的主要語言有臺灣話(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中華民國國語等3種;台湾日治时期受官方同化政策的影响,日语也曾與臺灣話、客家話並列為主要語言之一;台湾光复後因戒嚴時代的語言政策所致,現今以中華民國國語為通用語言。.

新!!: 台灣道教和臺灣漢人 · 查看更多 »

苻坚

宣昭帝苻坚(),字永固,一名文玉,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氐族,苻雄之子,苻洪之孫,苻健之侄,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称大秦天王。 初封東海王,後發動政變推翻堂兄苻生即位。苻堅在位期間重用漢人王猛,亦推行一系列政策與民休息,加強生產,終令國家強盛,接著以軍事力量消滅北方多個獨立政權,成功統一北方,並攻佔了東晉領有的蜀地,與東晉南北對峙。苻堅於383年發動戰爭意圖消滅東晉,史稱淝水之戰,但最終前秦大敗給東晉謝安、謝玄領導的北府兵,國家亦陷入混亂,各民族紛紛叛變獨立,苻堅最終亦遭羌人姚萇殺害,谥号宣昭,庙号世祖。.

新!!: 台灣道教和苻坚 · 查看更多 »

東港東隆宮

東港東隆宮,位於中華民國臺灣省屏東縣東港鎮,是一座道教為主的廟宇,也是南部著名的王爺信仰重鎮與東港的信仰中心,主祀溫府千歲,以其財團法人機構之管理董事會作為管理主體。.

新!!: 台灣道教和東港東隆宮 · 查看更多 »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朔,華夏新年首日,即「歲首」、「年節」、「元旦」。華夏曆法一般以最接近立春之朔日(月缺之日)為正月初一,日期一般落在大寒至雨水(在西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間。立春緊接於大寒之後,後接雨水,象徵一年最寒冷之時結束。而且送別華夏舊一年。.

新!!: 台灣道教和正月初一 · 查看更多 »

朝鮮道教

朝鮮道教是指道教在朝鮮半島的發展狀況。自道教於7世紀的朝鮮三國時代從中國唐朝傳入後,道教思想成為朝鮮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影響朝鮮民族文化各方面,後來又與儒家、佛教思想互相影響。 道教從中國傳入朝鮮以前,朝鮮就存在神仙思想、山嶽信仰、靈星信仰、地方習俗性民間信仰、咒術、天文、占星術、讖緯預言術等,認為這些宗教文化形態與中國的道教具有同一性或類似性;朝鮮不存在像中國道教那樣的完整的道教形態;不可把朝鮮文化中道教文化要素當作一種外來文化看待,強調要從主體性的立場上研究朝鮮文化中的道教性質。.

新!!: 台灣道教和朝鮮道教 · 查看更多 »

或星

或星或稱惑星,就中國道教或台灣道教、民間信仰而言,是指行年輪值諸星之一。以《三六九十二四季之月》道法舉例,或星指壬申、辛巳、己亥、庚寅、戊申、丁巳等行年凶日。道教認為,人如輪值該星,朱雀入宅,當主火盜大凶。若涉及上官、嫁娶、移徙、祭祀等活動,容易主伯衰敗、生子不肖等。除避凶外,以道教符籙派信仰而言,解決方法為修齋建醮。.

新!!: 台灣道教和或星 · 查看更多 »

新春

新春是指汉字文化圈的新年,傳統上以農曆計算,又稱農曆新年,另有歲首、正旦、新正等名稱。相傳始自舜帝立正月、蠻夷率服。這一日中國以夏曆正月為歲首是儒家的“行夏之時”的治國要義和神道設教的深意,依夏正(孟春正月)為一年的開始,可謂傳承先聖之天時要義。 中國新年指農曆正月初一至初四, 正月初一為送舊歲(古稱元旦、正旦),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從明朝開始,新年節慶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之後才結束,有些地方的新年慶祝活動甚至到整個正月結束為止。 日本陰陽曆天保曆在明治六年(1873年)1月1日起停用,改用西曆計日,稱原有天保曆為「舊曆」,新春日期也隨之改為西曆元旦起之三日,並定為國定假日,但琉球(沖繩縣與奄美諸島)等地區仍有依農曆日期的慶祝活動。漢字文化圈的國家如韓國、朝鮮及越南,即使二戰后官方曆法改用了西曆,官方及民間仍然依照農曆慶祝新春。現時除了漢字文化圈之外,新春在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有眾多華人聚居的東南亞國家都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舊曆新春在中國大陸、港、澳、臺、新、馬、印、韓、越、菲等地皆是法定假期。.

新!!: 台灣道教和新春 · 查看更多 »

日本道教

日本道教是傳入日本的道教文化總稱,主要是以思想影響日本的文化,而非作為一個宗教進入日本社會。日本是中國隔海相望的鄰國,其古代文明起步較晚,。。道教也將庚申信仰等系列道教文化傳到日本,使得尊崇天皇的信仰體制也是依據諸多道教元素建構。.

新!!: 台灣道教和日本道教 · 查看更多 »

收驚

收驚(閩南語:siu-kiann),或稱喊驚、收嚇、叫魂,在原始宗教就有此儀式,道教、齋教亦有相同類似儀式。流行於台灣、香港、澳門、南洋,和中國的河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广西等地。.

新!!: 台灣道教和收驚 · 查看更多 »

慚愧祖師

慚愧祖師為中國佛教和台灣道教或台灣民間信仰的神明之一,又稱蔭林山祖師。 慚愧祖師乃唐代福建沙縣人,俗姓潘,名了拳,佛教高僧,出生於元和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817年4月15日),圓寂於咸通二年九月二十五日(861年10月3日),其名由來據說是他出生時因為左拳蜷曲而名為「拳」,後來有一僧在他左拳上寫一「了」字手指才能伸直,遂更名「了拳」。少時出家為僧,雲遊四方。後在粵地陰那山(陰林、蔭林可能為「陰那」在閩南語中音近所造成的音誤)建道場,長居三十載,廣教弟子。將圓寂時,認為一世未能廣度眾生,心覺慚愧,故令弟子在自身的靈骨塔寫上「慚愧」兩字,因稱「慚愧祖師」。 臺灣民間信仰中,多奉祀慚愧祖師三兄弟,一次奉祀三尊慚愧祖師。學者認為這可能是某些廟宇分香的三座塑像,並靈驗聞名而導致。清朝臺灣總兵吳光亮節度臺灣,時常遭受蕃人(臺灣原住民)出草,軍中奉祀慚愧祖師作為守護神,從此視為「防番之神」,並在開通八通關古道之後,奉「開山佑民」 「佑我開山」 二匾。 也有說法是,臺灣人的奉祀方式,是因為這慚愧祖師的分身或護法神,是三個為民除害的遊俠,即潘達孔、潘達德、潘達明三兄弟,稱為「老祖」、「二祖」、「三祖」。.

新!!: 台灣道教和慚愧祖師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臺灣道教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