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古氣候學

指数 古氣候學

古氣候學(Paleoclimatology或palaeoclimatology)是研究古代地质时期气候條件並試圖建立可靠的大氣過程模型的綜合科學。包含許多學科組成。古氣候的變遷則記錄呈現於地層、樹輪、冰層和珊瑚之中,記錄了地球長達46億年的歷史,古氣候學就是在地層等自然指標中估測某些重要的氣候因子,用以說明了地球氣候系統變遷幅度情況以及邊界條件,並藉此整理出影響氣候長短期變遷的主要及次要因素。.

11 关系: 學科列表小冰期年輕太陽黯淡佯謬地球科学科学大纲美國地球物理聯盟物理科學Δ18O温室效应有孔蟲門

學科列表

這是一個學科的列表。學科是在大學教學(教育)與研究的知識分科。學科是被發表研究和學術雜誌、學會和系所所定義及承認的。 領域通常有子領域或分科,而其之間的分界是隨便且模糊的。 在中世紀的歐洲,大學裡只有四個學系:神學、醫學、法學和藝術,而最後一個的地位稍微低於另外三個的地位。在中世紀至十九世紀晚期的大學世俗化過程中,傳統的課程開始增輔進了非古典的語言及文學、物理、化學、生物和工程等學科,現今的學科起源便源自於此。到了二十世紀初期,教育學、社會學及心理學也開始出現在大學的課程裡了。 以下簡表展示出各大類科目,以及各大類科目中的主要科目。 "*"記號表示此一領域的學術地位是有爭議的。注意有些學科的分類也是有爭議的,如人類學和語言學究竟屬於社會科學亦或是人文學科,以及计算机技术是工程学科亦或是形式科学。.

新!!: 古氣候學和學科列表 · 查看更多 »

小冰期

小冰期(Little Ice Age)是指一段在中世紀溫暖時期之後開始,全球氣溫出現下降的現象,時間約在自1550年至1770年這220年間(明嘉靖二十九年至清乾隆三十五年),结束於19世纪初期,相當於中國明清時期。从长期来看,在中世纪温暖期持续了400年后,出现了长达500年的寒冷化时期。 小冰期当中,有4个特别寒冷的时期, 1350年前后:沃尔夫最小期 1450年——1570年:斯波勒最小期 1645年——1715年:蒙德最小期 1770年——1830年:道尔顿最小期。 小冰期帶來的影響,除了氣溫下降外,還使得植物生長季節變短,土壤降溫,使糧食作物產量變少,穀物價格上升,造成全球各地频繁出现饥荒與瘟疫。因為死亡率上升,這使全球人口成長率在這段時間減緩。 小冰期时期也是暴乱、抢掠及死亡的高发期,很多文明的歷史古籍都記載了這段混亂的時期。.

新!!: 古氣候學和小冰期 · 查看更多 »

年輕太陽黯淡佯謬

年輕太陽黯淡佯謬或年輕太陽黯淡問題是描述水在早期的地球歷史上出現觀測和天文物理學的預期之間明顯矛盾的狀況。當時,太陽輸出的能量僅是現代的70%。這一問題在1972年被天文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和喬治·馬倫(George Mullen)提出,對此一悖論的解釋要考慮溫室效應、天文物理學個別的影響,或兩者結合共同的影響。 這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是,由於太陽輸出給地球的能量逐漸增加,是如何在很長的時間內維持地球上適合生命的氣候。.

新!!: 古氣候學和年輕太陽黯淡佯謬 · 查看更多 »

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是指一切研究地球的科学,是行星科学的专门分支。各学科通常会以物理、地理、地质、气象、数学、化学、生物的角度研究地球。它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手上所戴的黄金饰品和钻石,都是来自地球的矿产资源;盖房子所用的砂、石、水泥,其原料也是来自地球;所吃的鱼虾,大都取自海洋;气温的变化影响生活甚巨;天体的运行,也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因此,地球科学是一门很基础、很重要的的学科。 地球科學的範圍很廣,涵蓋地質學、海洋學、氣象學和天文學等領域。地質學在探討地球的歷史與各部分組成,包括其演化和各種礦學、岩石以及礦產的分布;海洋學在研究海水的運動、海水的物理與化學性質及海底地形;氣象學在分析大氣的組成、構造和運動;而有關地球起源、太陽系的形成和天體的運動變化,乃至宇宙的演化,均屬天文學的研究範圍。以隕石撞擊地球為例:高溫高壓撞擊地球的結果,勢必引起地形與地質的變化;飛揚在大氣中的粉塵微粒會遮蔽陽光,大氣和海水溫度因而降低。因此,看似簡單的天文事件,卻引起地質、氣象和海洋的變化,可見各領域關係密切、環環相扣。.

新!!: 古氣候學和地球科学 · 查看更多 »

科学大纲

以下大綱是科學的主題概述: 科学(Science,Επιστήμη)是通過經驗實證的方法,對現象(原來指自然現象,現泛指包括社會現象等現象)進行歸因的学科。科学活动所得的知识是条件明确的(不能模棱两可或随意解读)、能经得起检验的,而且不能与任何适用范围内的已知事实产生矛盾。科学原仅指对自然现象之规律的探索与总结,但人文学科也被越来越多地冠以“科学”之名。 人们习惯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把科学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传统的自然科学主要有生物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和天文學。逻辑学和数学的地位比较特殊,它们是其它一切科学的论证基础和工具。 科学在认识自然的不同层面上设法解决各种具体的问题,强调预测结果的具体性和可证伪性,这有别于空泛的哲学。科学也不等同于寻求绝对无误的真理,而是在现有基础上,摸索式地不断接近真理。故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偏差的纠正史。因此“科学”本身要求对理论要保持一定的怀疑性,因此它绝不是“正确”的同义词。.

新!!: 古氣候學和科学大纲 · 查看更多 »

美國地球物理聯盟

美國地球物理聯盟(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是地球物理學的非營利組織,會員超過50,000人,並來自135國。AGU的活動著重在組織和傳遞國際地球物理學跨學科的資訊。地球物理學包含四大領域:大氣和海洋科學、固體地球科學、水文學和太空科學。.

新!!: 古氣候學和美國地球物理聯盟 · 查看更多 »

物理科學

物理科學(Physical science)是自然科學的分支,研究沒有生命的系統,與生命科學相對。但是「物理」這個名詞對兩者所造成的差別,是無意的而且有點隨意,因為物理科學之下又有很多分支,當中好些分支也會研究生物的現象(例如有機化學)。.

新!!: 古氣候學和物理科學 · 查看更多 »

Δ18O

δ18O是二種氧穩定同位素氧-18和氧-16的比例,常用在地球化学、古氣候學及中。δ18O常用來量測降水時的溫度,也可以量測地下水和礦物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像產甲烷作用之間的進行情形。 在古科學(paleosciences)中,珊瑚、有孔蟲門及中的18O:16O資料會作為當時溫度的。 定義為如下(單位是千分之一): 其中的標準是一個已知的同位素組成,例如(VSMOW) 。可以是、或是等。.

新!!: 古氣候學和Δ18O · 查看更多 »

氧(IUPAC名:Oxygen)是一種化學元素,符號為O,原子序為8,在元素週期表中屬於氧族。氧屬於非金屬,是具有高反應性的氧化劑,能夠與大部分元素以及其他化合物形成氧化物。氧在宇宙中的總質量在所有元素中位列第三,僅居氫和氦之下。Emsley 2001, p.297在標準溫度和壓力下,兩個氧原子会自然鍵合,形成無色無味的氧氣,即雙原子氧()。氧氣是地球大氣層的主要成分之一,在體積上佔20.8%。地球地殼中近一半的質量都是由氧和氧化物所組成。 氧是細胞呼吸作用中重要的元素。在生物體中,主要有機分子,如蛋白質、核酸、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還有組成動物外殼、牙齒和骨骼的無機化合物,都含有氧原子。生物體絕大部分的質量都由含氧原子的水組成。光合作用利用陽光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氧氣的化學反應性強,容易與其他元素結合,所以大氣層中的氧氣成分只能通過生物的光合作用持續補充。臭氧()是氧元素的另一種同素異構體,能夠較好地吸收中紫外線輻射。位於高海拔的臭氧層有助阻擋紫外線,從而保護生物圈。不過,在地表上的臭氧屬於污染物,為霧霾的副產品之一。在低地球軌道高度的單原子氧足以對航天器造成腐蝕。 卡爾·威廉·舍勒於1773年或之前在烏普薩拉最早發現氧元素。約瑟夫·普利斯特里亦於1774年在威爾特郡獨立發現氧,因為其成果的發表日期較舍勒早,所以一般被譽為氧的發現者。1777年,安東萬-羅倫·德·拉瓦節進行了一系列有關氧的實驗,推翻了當時用於解釋燃燒和腐蝕的燃素說。他也提出了氧的現用IUPAC名稱「oxygen」,源自希臘語中的「ὀξύς」(oxys,尖銳,指酸)和「-γενής」(-genes,產生者)。這是因為命名之時,人們曾以為所有酸都必須含有氧。許多化學詞彙都在清末傳入中國,其中原法文元素名「oxygène」被譯為「養」,後譯為「氱」,最終演變為今天的中文名「氧」。 氧的應用包括暖氣、內燃機、鋼鐵、塑料和布料的生產、金屬氣焊和氣割、火箭推進劑、及航空器、潛艇、載人航天器和潛水所用的生命保障系統。.

新!!: 古氣候學和氧 · 查看更多 »

温室效应

溫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是指行星的大氣層因為吸收辐射能量,使得行星表面升溫的效应。由於溫室效应,行星表面溫度會比沒有大氣層時的溫度要高A concise description of the greenhouse effect is given in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What is the Greenhouse Effect?", IIPCC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Chapter 1, page 115: "To balance the absorbed incoming energy, the Earth must, on average, radiate the same amount of energy back to space.

新!!: 古氣候學和温室效应 · 查看更多 »

有孔蟲門

有孔蟲門(学名:Foraminifera),為變形蟲狀原生生物的大分類。牠們擁有的網狀假足及幼細線狀細胞質會分散及融合而形成動態的網,它們會形成有一個或多個室的外殼,部分在結構上有高度發展。牠們大部分大小小於一毫米,但部分則較大,紀錄中最大的樣本大小達19厘米。 雖然現尚未有形態學上相關的支持,分子資料強力提出因為有孔蟲門與絲足蟲類(Cercozoa)及放散蟲門(Radiolaria)都為變形蟲狀及有複習外殼,所以有密切關係。這三類形成有孔蟲界(Rhizaria)。但有孔蟲門與其他類別的實際關係還不是完全清楚。.

新!!: 古氣候學和有孔蟲門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