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北德意志邦聯

指数 北德意志邦聯

北德意志邦聯()于德意志邦联解散后,在1867年成立,由德国北方二十二个邦国组成。它其实只是一个过渡组织,在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后便被废除。但是,它帮助普鲁士控制德国北部,加强她对南德邦国的影响力,犹如关税同盟一样。聯邦明显地排除了奥地利帝國与巴伐利亚王國。 聯邦在普奥战争后成立。普鲁士击败奥地利后,奧托·馮·俾斯麥创立北德宪法。宪法在1867年7月1日生效。普王威廉一世出任聯邦主席,首相俾斯麦兼任聯邦首相。所有德意志邦国在联邦议会(Bundesrat)都有议席,普鲁士独占十七席。北德议会(Norddeutscher Reichstag)由有條件前提的民选制度产生。 普法战争后,巴伐利亚、符腾堡与巴登(连同黑森公国的剩余部分)与聯邦合并,组成德意志帝国。威廉一世成为德意志皇帝。.

67 关系: 卡尔一世 (符腾堡)卢森堡危机夏灣拿戰役大国外交部政治档案馆奥古斯特·费迪南德·莫比乌斯奥尔登堡大公国威廉一世 (德国)安哈尔特公国已不存在国家列表不伦瑞克公国布拉格條約 (1866年)世界史年表 (16世纪-19世纪)亨寧·馮·霍爾岑多夫弗里德里希·威廉 (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弗里德里希一世 (巴登)弗里德里希王子 (黑森和莱茵)弗拉迪米爾·彼得·柯本彼得二世 (奥尔登堡)德國外交部德國國會大廈德國刑事法第175條德國駐美國大使館德國LGBT權益德國死刑制度德国德国历史德国君主列表德国国旗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德国总理德日关系德意志帝國德意志帝國陸軍德意志皇帝德意志统一德意志邦聯北德意志邦聯海軍列強石勒苏益格公国约翰一世 (萨克森)萨克森-科堡-哥达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萨克森-迈宁根萨克森-阿尔滕堡萨克森王国萨克森统治者列表萨克森自由州费里耶尔城堡路德维希三世 (黑森大公)...路德维希四世 (黑森大公)黑森大公国邦联制色当会战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大公国梅克倫堡-什未林大公國欧根·戈尔德斯坦海因里希·爱德华·冯·拉德施瓦茨堡-松德爾斯豪森政治统一普奥战争普魯士普魯士王國普鲁士君主列表普法戰爭1860年代1867年 扩展索引 (17 更多) »

卡尔一世 (符腾堡)

卡尔一世(Karl I,),全名卡尔·腓特烈·亞歷山大(Karl Friedrich Alexander),第三任符腾堡国王,1864年6月25日至1891年10月6日在任。.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卡尔一世 (符腾堡) · 查看更多 »

卢森堡危机

卢森堡危机(Luxembourg Crisis,Luxemburgkrise, Crise luxembourgeoise, Luxemburgse kwestie, Lëtzebuerg-Kris)是1867年法兰西帝国与普鲁士之间围绕卢森堡的政治地位问题的外交纠纷及对立。此次对立差点导致双方开战,但最后由《伦敦条约》和平解决了危机。.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卢森堡危机 · 查看更多 »

夏灣拿戰役

夏灣拿戰役可以指:.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夏灣拿戰役 · 查看更多 »

大国

大國(Great power),又稱強權、強國,是指在國際體系中,在權力資源上擁有較高優勢的國家及被認為具有施加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的能力和專長。大國特有的具有軍事和經濟實力,以及外交和軟實力的影響力,這可能導致中或小的國家採取自己的行動之前考慮大國的意見。「綜合國力」,包括一國對他國施加影響所必備的物質性權力,如軍事能力、經濟實力;以及非物質性權力,如目前廣泛使用的概念——「軟國力」所包含的文化、價值觀、制度、生活方式的吸引力。 大國(強權)也可以分成幾種,常見的分類有二:「主要大國」(major great power)及「超級大國」(superpower),超級大國指「主要大國」中具有同時擊敗兩個以上其他同級強權實力者。另有地域大國(Regional power)的用法,指在某個洲或地區中,權力資源最具優勢的國家,但這些國家未必是整個國際體系的「主要大國」,例如阿根廷、伊朗。.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大国 · 查看更多 »

外交部政治档案馆

外交部政治档案馆(Politisches Archiv des Auswärtigen Amts,缩写为PA AA),或称德国外交部政治档案馆,成立于1920年,1924年改为现在的名称,位于德国首都柏林,保存有北德意志联邦1867年成立后德国的外交档案。.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外交部政治档案馆 · 查看更多 »

奥古斯特·费迪南德·莫比乌斯

奥古斯特·费迪南德·莫比乌斯(August Ferdinand Möbius,),德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被认为是拓扑学的先驱。 莫比乌斯最著名的成就是发现了三维欧几里得空间中的一种奇特的二维单面环状结构——后人称为莫比乌斯带。其他重要的成就包括在射影几何中引进齐次坐标系、莫比乌斯变换(Möbius transformations),数论中的莫比乌斯变换、莫比乌斯函数、莫比乌斯反演公式等等。.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奥古斯特·费迪南德·莫比乌斯 · 查看更多 »

奥尔登堡大公国

奥尔登堡大公国是十九世纪时德意志邦聯、北德意志邦聯和德意志帝國的邦國之一,其領土由三個獨立的部分組成 — 包括奥尔登堡、奥伊廷和比尔肯費爾德。大公國的領土大小在德意志諸國中排名第十,在德國聯邦參議院中有一票,而在德意志帝國議會中則有三名代表。.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奥尔登堡大公国 · 查看更多 »

威廉一世 (德国)

威廉一世(Wilhelm I,),全名威廉·腓特烈·路德维希(Wilhelm Friedrich Ludwig),普鲁士国王(1861年1月2日—1888年3月9日),1871年1月18日就任德意志帝国第一任皇帝。他死後,因為德意志統一的偉大成就,被其孫威廉二世尊為大帝,號稱「威廉大帝」。.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威廉一世 (德国) · 查看更多 »

安哈尔特公国

安哈尔特公国(Herzogtum Anhalt),是在安哈尔特-科岑和安哈尔特-贝恩堡的支系先后绝嗣的基础上,各公国重新并入安哈尔特-德绍,并改称为安哈尔特公国(先于1847年改称为安哈尔特-德绍-科岑公国)。在普奥战争中,安哈尔特公国支持普鲁士。在一战后,公爵约阿希姆·恩斯特被推翻,并宣布退位。安哈尔特公国於1918年并入魏玛共和国并成为安哈尔特自由邦。 Category:北德意志邦聯邦國.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安哈尔特公国 · 查看更多 »

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在历史上,许多民族、国家及政权都灭亡,此為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另外參见:国家列表、中国朝代及ISO 3166-3等。.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不伦瑞克公国

不伦瑞克公国(Herzogtum Braunschweig)为一前德意志国家,首都为不伦瑞克。1815年维也纳会议建立此国家以取代前。19世纪该公国先后为德意志邦联及北德意志邦联成员邦国,而在1871年则成为德意志帝国邦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伦瑞克公国宣告完结,为不伦瑞克自由邦所取代并加入魏玛共和国。.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不伦瑞克公国 · 查看更多 »

布拉格條約 (1866年)

布拉格和約是1866年8月23日普魯士在奧普戰爭後和奧地利所簽訂的和約。.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布拉格條約 (1866年) · 查看更多 »

世界史年表 (16世纪-19世纪)

*1501年:西班牙人首次抵達巴拿馬,直布羅陀併入西班牙版圖。.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世界史年表 (16世纪-19世纪) · 查看更多 »

亨寧·馮·霍爾岑多夫

亨寧·馮·霍爾岑多夫(Henning von Holtzendorff,)是一位德意志帝國的海軍將領,最高軍階為海軍元帥。霍爾岑多夫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於1916年12月發布一份備忘錄、促成德國海軍全面展開無限制潛艇戰而聞名。.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亨寧·馮·霍爾岑多夫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威廉 (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

弗里德里希·威廉·卡尔·格奥尔格·恩斯特·阿道夫·古斯塔夫(Friedrich Wilhelm Karl Georg Ernst Adolf Gustav,),简称弗里德里希·威廉,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大公,1860年至1904年在位。.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弗里德里希·威廉 (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一世 (巴登)

弗里德里希一世(Friedrich I.,),全名弗里德里希·威廉·路德维希(Friedrich Wilhelm Ludwig),第六任巴登大公。1854年至1856年为巴登摄政王。.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弗里德里希一世 (巴登)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王子 (黑森和莱茵)

弗里德里希王子,全名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维克托·利奥波德·路德维希(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Victor Leopold Ludwig,),是黑森和莱茵大公路德维希四世及其夫人爱丽丝公主的第五个孩子和第二个儿子,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弗里德里希王子 (黑森和莱茵) · 查看更多 »

弗拉迪米爾·彼得·柯本

弗拉迪米爾·彼得·柯本,「柯本」又譯「科本」(Wladimir Peter Köppen,Владимир Петрович Кёппен;),德國裔氣象學家、氣候學家、地理學家、植物學家,其中以氣候方面的成就最大。他發明的柯本氣候分類法(Effektiven Klimaklassifikationen)是最被廣泛被使用的氣候分類法,於1918年發表首個完整版本,1936年發表最後修訂版。.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弗拉迪米爾·彼得·柯本 · 查看更多 »

彼得二世 (奥尔登堡)

尼库劳斯·弗里德里希·彼得(Nikolaus Friedrich Peter,),奥尔登堡大公,称彼得二世,1853年至1900年在位。.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彼得二世 (奥尔登堡) · 查看更多 »

德國外交部

德國外交部(Auswärtiges Amt,缩写:AA)掌管德國外交政策以及与歐洲联盟的關係。現任外交部長為海科·马斯,自2018年3月起,进入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與德国社会民主党组成的大聯合政府的內閣。 德国外交部位於柏林米特區的 Werderscher Markt 廣場。.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德國外交部 · 查看更多 »

德國國會大廈

德國國會大廈(Reichstagsgebäude,简称Reichstag;官方名称为“帝国國会大厦大会场”,Plenarbereich Reichstagsgebäude)是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米特区的一座建筑。1894至1933年间首先是德意志帝国的帝国议会,后来在魏玛共和国时期是共和国议会的议会会址。1933年毀於火焚。二战后遭到废弃,东德在东柏林另建共和国宫以召开人民议会,西德也在波恩以召开联邦议院。1960年代该建筑受到局部翻修,但是直到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的时候才得到完全恢复,此时根据建筑设计师诺曼·福斯特的方案重建。从1994年开始每五年德国联邦大会在这里选举德國聯邦總統。1999年开始它是德国联邦议院的会址。 德语中Reichstag一词本意为国会,产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现在专指德国国会大厦,而Bundestag则用来表示现在的国会。.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德國國會大廈 · 查看更多 »

德國刑事法第175條

德國刑事法第175條(正式缩写为§175 StGB)於1871年5月15日在德意志帝國時期頒佈,1994年3月10日被廢除。此條例將男人之間的同性性行為,以性悖軌法(Sodomy law)之名定為刑事罪行。 此條例曾作多次修訂。納粹德國於1935年,將該條例所適用的範圍更加擴大,並加強逮捕觸犯第175條的人士,導致數千人死於集中營——不論是有罪或無辜。東德於1950年將條例回復到前一版本,再於1968年進一步將條例有效範圍收窄至與18歲以下少年性交,並於1988年將該條例完全廢除;西德則一直沿用納粹時期的條例版本至1969年,1969年後只限適用於“有效案件”。條例於1973年進一步收窄,並於德國統一後的1994年完全撤銷。.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德國刑事法第175條 · 查看更多 »

德國駐美國大使館

德國駐美國大使館(Deutsche Botschaft Washington, D.C.)是德國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設置的外交代表機構。.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德國駐美國大使館 · 查看更多 »

德國LGBT權益

德國對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者權益的保障是歐洲各國相當完善的一個國家,最早在1898年,德國政界便已有廢除《刑事法第175條》的呼聲,該法將男同性戀者的同性性行為視為刑事罪行,並加以懲罰。1929年,德國國會委員會通過廢除刑事法第175條,但由於納粹黨的崛起及掌權,戰後保守派及宗教團體等阻撓,該法最終遲至1994年德國統一后才被完全廢除,但同性之間仍不能結婚;直到2017年,德國聯邦議院通過婚姻平權法案,德國的同性伴侶才擁有婚姻權利。.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德國LGBT權益 · 查看更多 »

德國死刑制度

德國現已廢除死刑,聯邦德國於1949年廢除,民主德國於1987年廢除。.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德國死刑制度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德国历史

德意志(Deutsch)这个词大约见于公元8世纪時期教宗哈德良一世的一份文獻中的Theodiscus一詞,意思是「方言」或「人民的」,开始仅指在法兰克王国东部地区使用的一种不同於羅曼語和凱爾特語的方言。卡尔大帝(德语:Karl der Große,即法语的查理曼:Charlemagne)死后,帝国分裂,其中东法兰克和西法兰克的界限大约相当于罗曼语族和日尔曼语族的界限。东部帝国的居民后来才逐渐产生休戚相关的感觉,Deutschland一詞源於中古高地德語中的der diutschin lant,diutisc在古高地德語中的意思是"人民的",最后才用以称呼它们居住的地区——德意志兰(Deutschland)。公元920年后,日尔曼人的东法兰克王国依然称为东法兰克王国,但称呼国王为非加洛林家族的东法兰克国王,對內自称为條頓人國王(拉丁文: Regnum Teutonicum)。.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德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德国君主列表

德国君主列表给出了从843年《凡尔登条约》(该条约三分了法兰克王国,从而导致了东法兰克王国的诞生)签订,到1910年德意志帝国帝制终结为止的统治德国地区的历代君主,也包括神圣罗马帝国崩溃后各种德国地区邦联的领导者。.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德国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德国国旗

德國國旗是由三條等寬的分別為德國國家代表色「黑、紅、金」色的橫條組成的三色旗。 黑、紅、金三色旗最早出現於19世紀早期,開始正式使用是在1848年德國革命。短命的法蘭克福國民議會(1848–1850)提議使用三色旗為民主化德國聯邦的旗幟。一戰之後建立的威瑪共和國也使用三色旗為德國國旗。世界大戰後的東西德都將三色旗作為自己的國旗,直到1959年東德在三色旗上加上國徽前這兩個國家的旗幟是完全相同的。從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後,黑、紅、金三色旗再次成為德國國旗。 德國國旗也並非總是使用黑、紅、金三色作為其基色。1866年的普奧戰爭之後,普魯士王國領導的北德意志邦联採用黑、白、紅三色旗為聯邦旗。黑-白-紅三色旗後來也成為1871年德意志統一後的德意志帝國(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國旗,並一直使用到1918年一戰結束。1933年開始納粹德國也曾短期的使用過黑、白、紅三色旗。 三基色黑、紅、金和黑、白、紅在德國歷史上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也常常獲得不同的解釋。現在黑、紅、金代表二戰後的共和民主政體體制,現在的德國聯邦和自由的聯合體:不僅僅是德國的自由,還包含了德國人民的民主自由。.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德国国旗 · 查看更多 »

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

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Generalkonsulat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in Shanghai),全称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简称“德国驻沪总领馆”,是德国政府在上海市设立的外交机构,館務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地德侨及领事業务的處理。总领事馆於1852年2月设立,初为汉堡驻上海领事署,后为普鲁士、北德意志邦联、德意志帝国驻上海领事署。1871年升格为总领事馆,之后於1917年、1945年数度闭馆。195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重新设立上海总领事馆。1982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新设驻上海总领事馆。两德统一后,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至今。现任总领事为。.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 · 查看更多 »

德国总理

联邦总理(Bundeskanzler,简作Kanzler)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政府首脑,是德国事实上的最高领导人。其有权直接任命联邦政府各部长,并确定德国联邦政府的政治方针。總理是由德国联邦議會根据联邦总统的建议未经辩论的选举产生,再經联邦总统任命,就可以正式成為總理,而联邦總統不能拒絕任命總理。總理通常为议会最大党,即執政黨的領袖,另外設有副總理一職作為副手。.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德国总理 · 查看更多 »

德日关系

德日关系指的是德国与日本之间的外交关系。两国关系曾深远地影响了二十世纪的历史进程,在二戰战后的世界中也仍是重要的国际关系之一。 德日关系有着百余年的历史。1867年开始的明治维新结束了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以来日本的锁国政策,日本重新开始了与西方国家的接触。严格地说,近代德日关系是由1860年普鲁士向日本派出使节访问开始的(那时候普鲁士还未统一德国)。19世纪后期两国曾有过热络的人員交流,數名德籍顧問受聘於日本政府、協助推動日本西化。但不久后两国关系却因德日在华野心的冲突而变得冷淡。日本选择在一战中与英国结盟,于1914年对德宣战并夺取了德国在亚洲的关键据点。 不过,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德国与日本的民主制度都已名存实亡,并不约而同地在各自所在地区采取了军国主义的政策。这使得两国开始相互接近,并且最终形成了包括意大利在内的政治、军事同盟——轴心国。然而由于距离遥远,在二战中,德国与日本几乎只能各自为战,并且最后也都以投降告终。 战后,两国都发生了飞速的经济成长。今天,日本和德国分别是世界第三大和第四大经济体。聚焦于经济议题的双边关系,很快地重新建立起来。除此以外,两国也从政治、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的合作中受益良多。.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德日关系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玛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国号。 德意志帝国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佔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兼任德國皇帝和首相,實行君主立憲制,設立上議院和下議院。帝國共經歷了三個皇帝,分別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間十分信任俾斯麥,幾乎所有政務都由首相俾斯麥處理,因此又稱為「俾斯麥時代」。俾斯麥時代在位期間,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國一報普法戰爭之仇,他建立了同盟體系,與俄奧兩國結盟,孤立法國。他的對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與列國發生衝突,但內政卻一敗塗地,文化鬥爭與反社會主義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後,由腓特烈三世繼任,但他僅在任99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間,一手摧毀了俾斯麥體系,積極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軍船艦,並帶領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德國腹背受敵,加上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導致美國參戰,最終導致帝國覆亡。戰敗後的德國建立了共和政體,稱為威瑪共和國。.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德意志帝國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陸軍

德意志帝國陸軍(Deutsches Heer)是德意志帝國的陸上作戰部隊,其德語原文直譯為「德意志的陸軍」。德意志帝國陸軍於1871年德意志統一後在普魯士王國的領導下成立,最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於1919年遭到解散。.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德意志帝國陸軍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皇帝

德意志皇帝(Deutscher Kaiser)是德意志帝国的国家元首及最高领导人的官方头衔,始于普法战争时期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的公告,终于威廉二世在1918年被官方废黜。.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德意志皇帝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统一

德意志统一发生于1871年1月18日。法国于普法战争中战败投降之后,德意志诸侯于此日来到法国凡尔赛宫镜厅,加冕普鲁士国王威廉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德意志诸国正式在政治上和行政上统一为民族国家。事实上在很早之前德语人口即已通过贵族之间正式与非正式的联盟逐渐联合起来。自神圣罗马帝国解体(1806年)和拿破仑战争期间民族主义崛起,贵族之间便不断尝试进行联合,但由于各自利益关系不一致,这一联合过程频繁受阻。 德意志的统一还暴露了新国家在宗教、语言、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巨大内部差异,表明1871年的统一仅仅是长期联合过程中的一个时间节点而已。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常稱“全德意志人民的皇帝”,通讯中称“德意志”,而在帝国内高等贵族也称为“德意志诸侯”,统领着在查理大帝崛起之前(800年)便已经存在的东法兰克独立君主制小国。这一领土多山,人口相对隔离,在如此长的时间之内发展出了基于文化、教育、语言和宗教上的诸多差异。但19世纪的德意志同时也和全世界一样,在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之下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德意志人民的神圣罗马帝国曾拥有超过500个诸侯国,而在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后,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退位(1806年8月6日),改称奥地利帝国皇帝,帝国事实上解体。帝国的解体导致了法律、行政和政治上的混乱,但旧帝国德语地区的人民仍然保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和法律传统,而这一传统也通过参与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共同经历而得到了巩固加强。这些独立国家有各自的统治阶级、封建制度、传统以及地方法律。欧洲自由主义思潮挑战了王朝制度和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和政治结构,为统一提供了思想上的基础;这一思想的德意志版本强调了一个地区内的人民传统、教育和语言统一的重要性。经济上,普鲁士于1818年创立关税同盟,并于日后扩张至全德意志邦联中,减少了各国间的竞争。新的交通运输方式为公务和娱乐提供了便利,在中欧推动了德语使用者之间的联系,但有时也带来一定的冲突。 在拿破仑战争之后,1814-15年的维也纳会议建立了外交上的势力范围体系,支持奥地利在中欧的霸权。然而维也纳的与会者却没有意识到普鲁士在德意志诸国中实力日益增强,因此也没有预料到日后普鲁士将会就德意志的领导权问题向奥地利发起挑战。这一“德意志二元”问题为统一提出了两个方案:“小德意志方案”,即没有奥地利的德意志;“大德意志方案”,即有奥地利的德意志。 对于普鲁士首相奥托·冯·俾斯麦本人是计划将1866年北德意志邦联扩大并包含所有德意志国家,从而建立一个统一体,还是仅仅希望扩张普鲁士王国的国际力量,史学界存在争议。史学家认为俾斯麦的“现实政治”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导致了一系列近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并推动了19世纪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关系的重组。对丹麦和法国民族主义的回应为德国统一提供了问题的聚焦点。在三场区域战争中的军事胜利(尤其是普鲁士的胜利)推动了统一的热情,增强了民族的自尊。这一经历与拿破仑战争中的共同成功遥相呼应(尤其是1813-14年的解放战争)。在没有奥地利的德意志建立起来之后,二元的问题至少在短期内得到了解决。.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德意志统一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邦聯

德意志邦联(;1815年6月8日—1866年8月23日)是在1815年根据维也纳会议而成立的一个松散组织,目的是团结在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废除后余下的德意志邦国。.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德意志邦聯 · 查看更多 »

北德意志邦聯海軍

北德意志邦聯海軍(Norddeutsche Bundesmarine)是指北德意志邦聯的海上軍事力量。.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北德意志邦聯海軍 · 查看更多 »

列強

列強,又稱一流大國、一流強權,是指在國際社會體系中,在權力資源上擁有顯著優勢的國家。權力資源,也稱「綜合國力」,包括一國對他國施加影響所必備的物質性權力,如軍事能力、經濟實力;以及非物質性權力,如目前廣泛使用的概念—「軟國力」所包含的文化、價值觀、制度、生活方式的吸引力。 軍事力量的強弱常常是西方理論家判定国家强弱的標準,现今经济力量也成为判定国家强弱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即便如此,各種提出的定義(如与意识形态相关等)仍不免主觀而受批評。.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列強 · 查看更多 »

石勒苏益格公国

石勒苏益格(Hertugdømmet Slesvig;Herzogtum Schleswig; 低地德语:Sleswig;北弗里西亚语:Slaswik)位於德國和丹麥的邊界以北約60公里和以南約70公里的範圍。該地區的傳統意義在於北海和波羅的海之間的貨物轉運,將通過俄羅斯的貿易路線與沿著萊茵河和大西洋海岸的貿易路線相連接(參見基爾運河)。 11至12世纪时,石勒苏益格是一个丹麦的公国。到了15世纪,采邑与姻亲令它与德意志公国荷尔斯泰因关系亲近。前者一直隶属丹麦,后者则属神圣罗马帝国。于是,到了19世纪,因为民族国家的兴起,德丹一直有领土争议。1460年,石勒苏益格公国与丹麦王国建立共主邦聯,在1864年前是丹麦的封地。1864年,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帝国发动普丹战争,击败丹麦,共同占领石勒蘇益格与荷爾斯泰因两地。1866年,普军在普奥战争击败奥地利,夺取两地,戰爭勝利後成立北德意志邦联。1920年,德国战败后,经过,石勒苏益格的北部归于丹麦,成為現在丹麥的南日德蘭郡,南部归于德国。.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石勒苏益格公国 · 查看更多 »

约翰一世 (萨克森)

约翰一世(Johann I,),全名约翰·奈波穆克·玛丽亚·约瑟夫·安东·克萨韦尔·文森茨·阿洛伊·弗朗茨·德·保拉·斯坦尼斯瓦夫·博恩哈德·保罗·费利克斯·达马苏斯(Johann Nepomuk Maria Joseph Anton Xaver Vincenz Aloys Franz de Paula Stanislaus Bernhard Paul Felix Damasus),萨克森第四任国王(1854年-1873年在位)。他是萨克森王子马克西米利安和帕尔玛公主卡罗林娜最小的儿子,生于德累斯顿。 约翰一世在其兄长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二世国王1854年去世后继承了萨克森的王位。1866年6月普奥战争爆发后,约翰一世与巴伐利亚和汉诺威的王公一道支持奥地利。事实证明他作出的是错误的选择,战争仅仅进行了7周之后,奥地利军队即在萨多瓦战役中遭到了决定性的失败。围绕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联盟土崩瓦解,约翰一世也被迫承认普鲁士才是德意志的主导力量,并让萨克森加入了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邦联。在1870年至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约翰一世与普军并肩作战,帮助霍亨索伦家族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约翰一世 (萨克森)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科堡-哥达

萨克森-科堡和哥达(Sachsen-Coburg und Gotha),或称萨克森-科堡-哥达,是韦廷家族在图林根的两个邦国组成的共主邦联。1826年由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和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整合产生。1871年加入德意志帝国。1918年德国君主制覆亡,成为科堡自由州和萨克森-哥达自由州。1920年科堡成为巴伐利亚州的一部分,哥达成为图林根州的一部分。.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萨克森-科堡-哥达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

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Sachsen-Weimar-Eisenach)是韦廷家族在图林根的一个邦国,于1741年由萨克森-魏玛和萨克森-艾森纳赫合并而来,1815年正式成为德意志邦联的一个大公国。1871年加入德意志帝国,1918年君主制被推翻,1920年成为魏玛共和国图林根州的一部分。.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迈宁根

萨克森-迈宁根(Sachsen-Meiningen)是韦廷家族在图林根的一个邦国。1680年由萨克森-哥达分裂产生。1871年加入德意志帝国。1918年德国君主制覆亡,1920年成为魏玛共和国图林根州的一部分。.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萨克森-迈宁根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阿尔滕堡

萨克森-阿尔滕堡(Sachsen-Altenburg)是韦廷家族在图林根的一个邦国。1603年由萨克森-魏玛分出,1672年绝嗣,归于萨克森-哥达,形成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1825年,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绝嗣,阿尔滕堡归于萨克森-希尔德布尔格豪森。1826年,萨克森-希尔德布尔格豪森将本土交给萨克森-迈宁根,改称萨克森-阿尔滕堡公国。1871年加入德意志帝国,1918年德国君主制覆亡,1920年成为魏玛共和国图林根州的一部分。.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萨克森-阿尔滕堡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王国

萨克森王国 (Königreich Sachsen),国祚由1806年至1918年,历七主,在拿破侖時代是數個歷史性聯盟的獨立成員。 從1871年起是德国历史众诸侯国中一个独立的成员,最后于1918年并入魏玛共和国。首都德勒斯登。它是現代德國的萨克森自由邦。.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萨克森王国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统治者列表

以下是1918年君主制覆灭前萨克森公爵、选侯与国王的名单。1356年1月10日的“1356年金玺诏书”将萨克森-维滕贝格公爵升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七大选帝侯之一。.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萨克森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自由州

萨克森自由州(Freistaat Sachsen,上索布語:Swobodny stat Saksk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个联邦州,位于德国东部。它是1990年新成立的。从1919年到1933年在该领域上曾经有过一个名为“自由州”的魏玛共和国的联邦州(Freistaat,是德语中共和国的一个旧称)。 其北部是勃兰登堡州,西北是萨克森-安哈尔特州,西部是图林根州和巴伐利亚州。南方有捷克共和国,东方是波兰。首府为德累斯顿。目前州长是斯塔尼斯拉夫·提里希(Stanislaw Tillich)。萨克森州在德国统一后于1990年恢复联邦州建制。.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萨克森自由州 · 查看更多 »

费里耶尔城堡

费里耶尔城堡 (Château de Ferrières,)是一个罗斯柴尔德风格的法式城堡,由詹姆斯·罗斯柴尔德男爵建于1855-1859年,属于罗斯柴尔德家族,根据长子继承制规则通过父系继承。它被认为是法国最大,最豪华的19世纪的城堡,位于法国塞纳-马恩省的费里耶尔布里(Ferrières-en-Brie),在巴黎以东26公里。 费里耶尔城堡由英国建筑师约瑟夫·帕克斯顿设计。灵感来自英格兰白金汉郡的蒙特摩尔塔楼,是帕克斯顿为詹姆斯男爵的堂弟梅耶·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建造的豪宅。詹姆斯男爵一看到蒙特摩尔塔楼,立刻就召唤帕克斯顿,吩咐说“兴建我的蒙特摩尔塔楼,但规模是其两倍” 城堡为新文艺复兴风格,受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启发,每个角落都有方形塔楼,拥有面积达1.25平方公里的英国园林,是周围30平方公里的森林的一部分。中央大厅长37米,高18米,屋顶全玻璃天窗。1862年12月16日,拿破仑三世出席了费里耶尔城堡的开幕典礼。 詹姆斯男爵收购大量艺术品和雕像,用于装饰城堡的众多房间。 1870年至1871年普法战争期间,费里耶尔城堡被德国占领,是北德意志邦联首相奥托·冯·俾斯麦和法国外交部长朱尔斯·法夫尔的谈判地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占领法国期间,再次占领费里耶尔城堡,这一次还掠夺了丰富的艺术收藏品。 城堡一直空置,直到1959年盖伊·罗斯柴尔德和他的新妻子玛丽-埃莱娜·罗斯柴尔德着手整修。从1959年起,他们定期在城堡举行派对,主题由伊夫·圣洛朗等艺术家和设计师亲自设计。宾客主要是贵族,其他包括碧姬·芭杜、格蕾丝·凯利和奥黛丽·赫本。 1975年,盖伊·罗斯柴尔德和他的妻子将城堡捐给巴黎大学,现在向公众开放。 罗曼·波兰斯基的电影《魔鬼手记》(2000年)的某些场景在费里耶尔城堡拍摄。 2014年,美國知名女歌手碧昂絲(Beyoncé) 兩首歌曲,partition 及 Jealous 皆在此城堡拍攝,其中partition 約有百分之八十的場景在城堡內!.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费里耶尔城堡 · 查看更多 »

路德维希三世 (黑森大公)

路德维希三世(Ludwig III.,),黑森的第三任大公,1848年至1877年在位。.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路德维希三世 (黑森大公) · 查看更多 »

路德维希四世 (黑森大公)

路德维希四世(Ludwig IV.,),全名弗里德里希·威廉·路德维希·卡尔(Friedrich Wilhelm LUDWIG Karl),黑森的第四任大公,1877年至1892年在位。.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路德维希四世 (黑森大公) · 查看更多 »

黑森大公国

黑森大公国(Großherzogtum Hessen und bei Rhein),通称黑森-达姆施塔特,全称黑森和莱茵河畔大公国或黑森和莱茵河左岸大公国,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伯爵领地和大公国。1567年,黑森伯国一分为四,分出黑森-达姆施塔特伯国。1806年后,黑森-达姆施塔特伯国被提升为黑森大公国,从1871年至1919年它是德意志帝国中的联邦国之一。.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黑森大公国 · 查看更多 »

邦联制

邦聯制(Confederation)是一個由若干獨立國家組成的鬆散國家聯盟。一般說來,邦聯本身不具備構成一個國家所必需的全部要素,不具有完整的國際法主體資格。它雖然設有公共機構處理有關共同事務,但沒有統一的中央政權機關,也沒有統一的立法和財政預算;各成員國公民只有其本國的國籍,而沒有邦聯的共同國籍。邦聯的法律和政策對各成員國不具備無可爭議的強制性。在邦聯之下,各成員國都是獨立主權的國家,是國際法主體,各自在外交、法律和軍事上均具備完全獨立的自主權。各成員國的加入或退出相對自由。 另外,邦聯制的原則是主權在邦(國)。邦聯各成員國人民沒有共同的國籍。聯邦與邦聯的構成單位也不一樣:在聯邦制之下,成員體有多種形式,如邦、加盟共和國、州、省、特別行政區等;在邦聯制下,成員體只有一種類型,即獨立的國家。 聯邦制國家和邦聯制國家在教科書中幾乎毫無例外地被劃入複合制國家一類。儘管邦聯的成員國常常以一個聲音發言,要說一個邦聯制國家是一個複合國,卻似乎有點牽強,因為邦聯是一種介乎國家與超國家之間的人類組織形式。聯邦與邦聯的分類方法,像許多其他的二分法一樣,是對複雜現實的簡單化。 - 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3期2001.03.30.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邦联制 · 查看更多 »

色当会战

色当会战為普法战争之中最具決定性的一場戰役,发生于1870年9月1日,结果為法軍慘敗、德军大獲全勝,大量法軍被俘,連法皇拿破仑三世本人亦淪為階下囚。虽然德军仍需要与即時重組的法国政府作战,但此战实际上已经决定了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及其盟军的胜利。 当时120,000名强大的夏隆法军,由帕特里斯·麦克马洪元帅指挥,并与法皇拿破仑三世会合,欲解救梅斯之围,但被默兹省的普鲁士军队于比尔望特战役击败。默兹省的普军与普鲁士第三军团由陆军元帅赫尔穆特·冯·毛奇指挥,并联合普王威廉一世及普鲁士首相奥托·冯·俾斯麦围困麦克马洪的军队在色当,成为一个巨大的包围战。麦克马洪元帅在战斗中受伤,需将指挥权交给奥古斯特·亚历山大·杜确特将军。.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色当会战 · 查看更多 »

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大公国

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大公国(德语:Mecklenburg-Strelitz),从1701年至1918年它是德国梅克伦堡境内的一个大公国(但是没有自己的立法权),从1871年开始它是德意志帝国的联邦国之一。从1919年至1933年,成为德国的一个自由州,即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州。.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大公国 · 查看更多 »

梅克倫堡-什未林大公國

梅克倫堡-什未林大公國是十九世纪时北德意志邦聯的邦國之一,由居住於什未林的梅克倫堡家族統治。大公國首先是德意志邦聯的成員,接著成為北德意志邦聯的一個聯邦國,最後於1871年合併至德意志帝國之內。.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梅克倫堡-什未林大公國 · 查看更多 »

欧根·戈尔德斯坦

欧根·戈尔德斯坦(Eugen Goldstein,),德国物理学家。 放电管的早期研究者,阳极射线的发现者,阴极射线的命名者。 Category:德國物理學家 Category:德國猶太人 Category:休斯奖章获得者.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欧根·戈尔德斯坦 · 查看更多 »

海因里希·爱德华·冯·拉德

海因里希·爱德华·冯·拉德(Heinrich Eduard von Lade)是一位德国银行家和业余天文学家。 1817年2月24日,他出生于莱茵河河畔的盖森海姆,是一位富裕的葡萄酒商的儿子。曾在汉堡和巴黎从事过金融和进出口业务,因武器贸易而赚取了大量钱财,44岁时退休。 海因里希·爱德华·冯·拉德是一位兴趣广泛的人,专业之外,他还对园艺和葡萄栽培很感兴趣,天文研究也有小有名声,曾担任过意大利和北德意志邦联外交官。 1861年他在盖森海姆建立了私人的蒙利普斯庄园,在那里,他悉心于水果栽植和酿造葡萄酒,并建起了一所艺术学校。同时,为研究感兴趣的月面或绘制月球图,还在庄园中设立了一座觀測臺,而這座在二战结束时遭炸弹袭击而严重损毁,战后被拆除。 拉德请人为他制作了一架一面是自然起伏的地形,另一面带有混杂地貌和陨坑名的月球仪,该月球仪现在是一件非常罕见的收藏品。 1901年在他85岁时被封为「弗赖赫尔」男爵(Freiherr) ,1904年8月7日在盖森海姆去世。现在那里仍以葡萄酒和盖森海姆葡萄育种研究所 而闻名。.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海因里希·爱德华·冯·拉德 · 查看更多 »

施瓦茨堡-松德爾斯豪森

施瓦茨堡-松德爾斯豪森(Schwarzburg-Sondershausen)是存在於1599年至1920年的一個德意志邦国,領地分散在今圖林根自由邦北部及中部,首都位於松德爾斯豪森。.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施瓦茨堡-松德爾斯豪森 · 查看更多 »

政治统一

政治统一是指两个或以上国家统一於一个政治实体下,在不同的场景下也可以称为“民族统一”或者“国家统一”。 统一的方式包括:.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政治统一 · 查看更多 »

普奥战争

普奥战争(又名七週戰爭或德意志内战)发生于1866年,原因是奥地利与普鲁士争夺统一德意志的领导权。普鲁士的胜利令它称霸德意志,最后完成统一大业。在德国和奥地利,此战称为德意志之战(Deutscher Krieg)或兄弟之战(Bruderkrieg)。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此战是第三次独立战争。.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普奥战争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

普鲁士(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Prusy;Prūsai;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普魯士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王國

普魯士王國(Königreich Preußen)是一個位於現今德國和波蘭境內的王國,存在於1701年至1918年,同時也是從1871年至一戰戰敗前,領導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實體,其領土囊括整個帝國的三分之二。王國名字是繼承普魯士而來的,雖然它的權力基礎是從勃蘭登堡得來的,曾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普魯士王國 · 查看更多 »

普鲁士君主列表

普魯士君主是霍亨索倫家族成員,統治普魯士的君主,起源于1525年的普魯士公國。普魯士公國是由位于波羅的海東岸的十字軍國家條頓騎士團國演變而成。條頓騎士團在大團長阿爾布雷希特領導下改宗路德教和實行世俗化、建立普魯士公國。公國原先是波蘭王國的附庸,因此作為條款的一部分,普魯士公爵要向波蘭國王效忠。當統治普魯士公國的霍亨索倫家族--于1618年絕嗣後,公國由同一家族的勃蘭登堡選侯統治。虽然名义上仍是两个不同的地区,但普魯士公國的宗主權隸屬於波蘭王國,勃蘭登堡選侯國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兩塊領地在歷史上一起被稱為勃蘭登堡-普魯士。第二次北方戰爭以後,一系列條約使得普魯士公國不再是波蘭的附庸,擁有完整的主權。錯綜複雜的局勢成為普魯士王國建立的基礎條件。由于外交的緣故,普魯士君主在1701年至1772年稱為普魯士里的國王,主要是在神聖羅馬帝國內,還是勃蘭登堡選侯,普魯士里的國王頭銜是爲了避免違反帝國法。隨著普魯士在十八世紀日益增長的軍事力量和外交行動,普魯士發展成為帝國各邦中實力最強大的邦國。普魯士的國王頭銜在1772年開始使用直至1871年,在普法戰爭后,國王威廉一世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之後普魯士王國成為德意志帝國的邦國,普魯士國王兼任德意志帝國皇帝。.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普鲁士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普法戰爭

普法戰爭,在法國稱1870年法德戰爭(Guerre franco-allemande de 1870),在德國稱德法戰爭(Deutsch-Französischer Krieg),是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戰爭是由法國發動,最後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普法戰爭 · 查看更多 »

186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1860年代 · 查看更多 »

1867年

没有描述。

新!!: 北德意志邦聯和1867年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北德意志联邦北德意志邦联北日耳曼邦聯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