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德意志帝國

指数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玛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国号。 德意志帝国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佔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兼任德國皇帝和首相,實行君主立憲制,設立上議院和下議院。帝國共經歷了三個皇帝,分別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間十分信任俾斯麥,幾乎所有政務都由首相俾斯麥處理,因此又稱為「俾斯麥時代」。俾斯麥時代在位期間,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國一報普法戰爭之仇,他建立了同盟體系,與俄奧兩國結盟,孤立法國。他的對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與列國發生衝突,但內政卻一敗塗地,文化鬥爭與反社會主義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後,由腓特烈三世繼任,但他僅在任99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間,一手摧毀了俾斯麥體系,積極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軍船艦,並帶領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德國腹背受敵,加上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導致美國參戰,最終導致帝國覆亡。戰敗後的德國建立了共和政體,稱為威瑪共和國。.

1135 关系: A7V坦克A·J·P·泰勒AEG功勛勳章加罗林群岛加里宁格勒州加里波利海战城中區 (台北市)基尔埃姆登号小巡洋舰 (1908年)埃尔温·隆美尔埃尔温·施特雷泽曼埃德湖埃米·诺特埃米爾·莫里斯埃米爾·路德維希埃爾哈德·海登埃爾溫·馮·維茨萊本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埃里希·鲁登道夫埃里希·霍普納埃里希·赫克埃里希·雷德尔埃里希·普里布克历届听障奥运会主办城市列表华裔德国人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内战卡尔·卡斯滕斯卡尔·亚历山大 (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卡尔·冯·魏茨泽克卡尔·科尔施卡尔·诺伊曼卡尔·迪特里希·布拉赫卡尔·舒李希特卡尔·施米特卡尔一世 (符腾堡)卡尔斯鲁厄号小巡洋舰 (1912年)卡伦·霍妮卡美哈梅哈五世卡爾·史瓦西卡爾·勃蘭特卡爾·瓦倫達卡爾·豪斯霍弗爾卡爾·赫弗里希卡爾·洛貝爾圖斯卡爾·漢克卡特主義卡波雷托戰役...卡普里维区卢旺达南斯拉夫王國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協約國古物陈列所古里耶夫斯克 (加里寧格勒州)古斯塔夫·基爾霍夫古斯塔夫·赫兹古斯塔夫·海涅曼受教育权吴伯禄吸血鬼地道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向智吕贝克号小巡洋舰君主專制君特·布魯門特里特君特·科爾登坦能堡戰役 (1914年)塞尔维亚王国 (近代)多哥蘭多阶段睡眠夏季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夏时制大博弈大十字勳章大德意志大匈牙利大刀王五大国大隈重信大韓帝國愛國歌大西洋大英帝国大选帝侯号战列舰大陆政策 (德意志帝国)大波兰大洋洲历史大日耳曼帝國大日本帝国天空霸者Z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外交 (遊戲)奥古斯塔·维多莉亚奥古斯塔·霍尔茨奥尔什丁奥尔登堡大公国奥弗曼委员会奥匈帝国奥匈帝国U-潜艇列表奥托·哈恩奥托·冯·俾斯麦奥托·冯·桑德斯奥托·瓦拉赫奥托·迪尔斯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奥托·施特恩奧古斯特·威廉·馮·霍夫曼奧地利人奧匈帝國海軍奧林匹亚周期奧波萊火車總站奧斯卡·庫梅茲奧斯定·貝亞奧斯華·波爾克奧托·君舍奧托·弗蘭克奧托·韋迪根奧托·馮·貝洛奧托·恩斯特·雷莫奧托·李林塔爾女性之赞号小巡洋舰女性哲學家列表威廉 (阿尔巴尼亚)威廉峰威廉·基灵威廉·古诺威廉·富特文格勒威廉·布格多夫威廉·弗利克威廉·利斯特威廉·凱特爾威廉·维恩威廉·菲爾希納威廉·馮·里布威廉·蒙克威廉·邁塞爾威廉·腓特烈威廉一世 (德国)威廉二世威廉二世 (符腾堡)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威廉皇储 (德国)威爾姆·歐森菲德威爾納·馮·弗里奇威瑪國家海軍威瑪防衛軍威斯特法伦号战列舰娜芙蒂蒂胸像學術作為一種志業定远级战列舰宁芙号小巡洋舰安东·帕夫洛维奇·契诃夫安哈尔特公国安玛丽·海因里希安特衛普圍城戰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的日本人寇特·威爾小額貸款券尤利乌斯·施特莱彻尤利烏斯·威爾豪森尤利烏斯·凱撒尤利烏斯·施雷克尤瑟夫·皮柏尤斯图斯·冯·李比希尼俄伯号小巡洋舰尼維爾攻勢尼格拉城門尉禮賢山地獵兵山縣伊三郎山東問題岸防舰已不存在国家列表巴加莫約巴伐利亚巴伐利亚号战列舰巴伐利亞王國巴爾幹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巴爾札的軍靴巴登巴登-符腾堡巴登号战列舰巴登大公國巴登共和国巴登统治者列表巴黎公社巴黎炮巴格達鐵路上西里西亞不平等条约不伦瑞克不伦瑞克公国不来梅号小巡洋舰不来梅酒窖帝國元帥帝國議會帝國海軍帝國海軍總司令部 (德國)帝國海軍部 (德國)帝国帝国主义帝国区帝国列表丝绸之路帝都中德关系中国历史中国驻德国大使列表中国铁路发展史中華民國駐德國大使列表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丹麥少數民族主与我们同在主權东向移民运动希尔德·利瓦伊东交民巷东弗里斯兰号战列舰东欧东方战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布加勒斯特條約布加勒斯特條約 (1918年)布基纳法索国旗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布韦岛布鲁西洛夫攻势布鲁诺·鲍威尔布雷斯劳号小巡洋舰师 (军队)世界史年表 (16世纪-19世纪)世界史年表 (20世纪-现在)世界各地区历史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购买力平价)世界大戰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世界語言世界自由車場地錦標賽世界政策万岁胜利者的桂冠帕爾馬 (莫桑比克)帕斯库尔·约当三帝之年三國同盟三國同盟 (消歧義)三國干涉還遼三国 (消歧义)帛琉一号航空母舰 (1915年)一次大戰德軍佔領盧森堡平菇幼女戰記乌尔里希·德梅齐埃乌尔苏拉·玛丽亚·库琴斯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乔治·米夏埃利斯乔治五世义和团运动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亚历山大三世 (俄国)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亚历山德鲁·约安·库扎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皇后 (尼古拉二世)庚子庚子被禍五大臣庚子赔款亚罗钦亚裔美国人军事史亞歷山大·耶爾森亞洲殖民亨寧·馮·霍爾岑多夫庫班人民共和國庫爾特·達呂格庫爾特·舒馬赫庫爾特·邁爾庫爾特·斯圖登特庫爾蘭省京特·拉爾康斯坦丁·卡拉西奥多里康拉德·楚澤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库尔兰和瑟米加利亚公国库尔兰和瑟米利亚公国 (1918年)库尔特·阿尔德库尔特·蔡茨勒库尔特·海因里希·德布斯仁丹代尔门霍斯特以色列历史以战止战伊尔蒂斯兵营伊地知幸介伊凡·亚尔科夫斯基伊达·诺达克伊迪特·索德格朗伊涅萨·阿曼德伊朗歷史伍珀塔尔张之洞伯纳德·卡茨伯爾尼條約弯螺属伯恩哈德·格日梅克強襲魔女弗罗茨瓦夫弗里德里希·卡尔·约翰尼斯·提艾利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凯库勒·冯·斯特拉多尼茨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二世 (奥尔登堡)弗里德里希·奥尔布里希特弗里德里希·威廉 (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弗里德里希·尼采弗里德里希·弗洛姆弗里德里希·弗朗茨三世 (梅克伦堡-什未林)弗里德里希·维勒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弗里德里希·阿格兰德弗里德里希·洪德弗里德里希王子 (黑森和莱茵)弗里德林·魯道夫·迪奧多·馮·辛格爾·艾特林弗里茨·哈伯弗里茨·绍克尔弗里茨·拜尔莱因弗里茲·托特弗雷德里克·特朗普弗朗茲·哈爾德弗拉迪米爾·彼得·柯本低地德语彼得二世 (奥尔登堡)但泽号小巡洋舰何四维徐用仪徐謙復仇主義德夫林格级战列巡洋舰德奧同盟德奧合併德属东非公司德属萨摩亚德属西南非洲德屬東非德屬新幾內亞德式鋼盔德國外交部德國國家代表色德國國家元首列表德國國會大廈德國刑事法第175條德國空軍野戰師德國總理府 (1871年—1945年)德國統一日德國領土變遷德國駐美國大使館德國駐華大使館德國駐日大使館德國軍隊德國LGBT權益德國死刑制度德國殖民地德国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德国历史德国十一月革命德国号战列舰德国君主列表德国东线卢布德国前东部领土德国国徽德国国旗德国级装甲舰德国驻外大使列表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德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德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德国贸易联盟联合学校德国邮政银行德国民主党德国民法典德国总参谋部德国总理德皇威廉大帝号战列舰德皇巴巴罗萨号战列舰德累斯顿德累斯顿号小巡洋舰 (1907年)德爾維希國德裔美国人德法關係德日关系德意志1848年革命德意志帝國銀行德意志帝國陸軍德意志帝國海軍德意志帝国宪法德意志帝国议会德意志帝国最高法院德意志帝国海军法德意志之角德意志之歌德意志国德意志国铁路德意志皇帝德意志统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纪念币列表德意志西阿非利加公司德意志關稅同盟德意志邦国德意志邦聯保加利亚大公国保罗·彼得·埃瓦尔德保罗·哥尔丹保羅·理查德·海因里希·布拉修斯保羅·馮·倫寧坎普保羅·馮·萊托-福爾貝克保羅·豪塞爾保溫瓶保拉·莫德索恩-贝克尔俾斯麦山脉俾斯麦级战列舰忒提斯号小巡洋舰俄國二月革命俄國臨時政府俄国内战俄国入侵东普鲁士 (1914年)俄国立宪会议俄罗斯帝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俄罗斯波兰领地圣马提亚修道院在世超級人瑞列表在位時間最短的君主列表在黑夜與冰山地中海協定匈牙利駐德國大使館北京之战 (1900年)北德意志邦聯北马里亚纳群岛北高加索戰役 (俄國內戰)北歐十字北洋政府國家元首國家海軍辦公室 (德意志帝國)國籍標誌國際君主主義者會議國際聯盟託管地國語運動利奧·費羅貝尼烏斯利珀親王國利瑟城堡列強列日戰役刀刺在背传说喪鐘 (電視劇)喬治·亞當斯基周启濂周壽臣命運 (無字小說)傳染病歷史哥廷根大学哥特哈德·海因里希哈布斯堡王朝哈图沙哈索·冯·曼陀菲尔唐绍仪唐景崧再保險條約冬季战争凡尔赛宫凡尔赛条约凯撒 (头衔)出使四国日记全德意志工人联合会全俄羅斯全紹清兩德統一八國聯軍八国联军之役公债共和历三年师范学校关东州克勞斯·富赫斯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克萊門斯·溫克勒克林德克洛德维希·卡尔·维克托·菲斯特·霍恩洛厄-希灵斯菲斯特克拉拉·希特勒勃兰登堡号战列舰勃兰登堡门国号国王号战列舰国际数学家大会图林根图林根号战列舰四月提綱皇后号战列舰皇室皇家尼日尔公司皇家造船廠皇家普魯士皇帝皇帝會戰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战列舰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省瞪羚号小巡洋舰玉山玉井喜作王储号战列舰王牌飞行员玛丽亚·格佩特-梅耶玛丽公主 (黑森和莱茵)玛莲娜·迪特里茜玛格丽特公主火炮列表獨立市獨立日現代史現有王位覬覦者列表球體關節人形理查德·鲁奥夫祖国保卫者日福克兰群岛福克E單翼戰鬥機禽龍屬租界科尔尼洛夫事件科尔贝格号小巡洋舰科特·考夫卡科隆科隆号小巡洋舰 (1909年)穆尔塔图里穆德洛斯停戰協定穆麟德童軍活動立窝尼亚立陶宛立陶宛历史立陶宛国王立陶宛王國 (1918年)立陶宛独立战争符騰堡王國符腾堡符腾堡号战列舰符腾堡人民邦第1集团军 (德国国防军)第1戰鬥機聯隊 (德意志帝國)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第十七號計劃第三羅馬第一代纳尔逊子爵霍雷肖·纳尔逊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日本第一次香檳戰役第一次马恩河战役第二帝國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年表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第二次三帝同盟第二次百年战争第二次马恩河战役第二次贡比涅停战协定米制米制公约米列娃·馬利奇米托帕糖麵包山纜車納粹德國納粹德國禁煙運動納粹德國海軍索姆河戰役首日索姆河战役索菲·约翰娜·玛利亚索馬里人紫質症約克代艦級戰鬥巡洋艦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約瑟夫·迪特里希維多利亞長公主維米嶺戰役緩衝國红猪约翰·哥特洛布·施耐德约翰·拉贝约翰一世 (萨克森)约翰内斯·温克勒约瑟夫·维尔特约瑟夫·柏赫托德约瑟夫·毕苏斯基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纽伦堡号小巡洋舰 (1906年)维尔纳·冯·勃洛姆堡维尔纳·冯·西门子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罗伊斯统治者列表罗伯特·威恩罗贝尔·舒曼罗斯托克号小巡洋舰 (1912年)罗曼·德莫夫斯基美學家列表美属萨摩亚旗帜美國兵役登記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美因茨号小巡洋舰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美索不達米亞戰役美茵河畔奥芬巴赫美杜莎号小巡洋舰義大利歷史義呆利 Axis Powers義呆利 Axis Powers 角色列表羅伯特·馮·格萊姆羅馬尼亞石油工業羅馬尼亞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羅蘭德·弗萊斯勒猶太人大屠殺爱德华·比希纳爱利克·埃里克森統帥權終末的伊澤塔瑟巴斯坦·萊特納瓦尔德克统治者列表瓦尔德马王子 (普鲁士)瓦尔哈拉神殿瓦尔特·冯·布劳希奇瓦尔特·罗伯特·多恩伯格瓦尔特·莫德尔瓦尔特·蒂尔瓦尔特·本雅明瓦爾特·韋佛 (將軍)瓦爾特·萊因哈特瓦爾特·馮·賴歇瑙瓜分非洲特奥多尔·豪斯特奥多尔·蒙森特奥多尔·艾克狄奧多·施篤姆白俄罗斯共和国国歌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思華百年廳百日攻勢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芬蘭王國韦姆韦尔特号战列舰韦廷号战列舰韓德關係韋廷家族恩斯廷系諸邦國鞍馬號巡洋戰艦莱尼·里芬斯塔尔莱纳·玛利亚·里尔克莱茵兰号战列舰莱赫尔莱比锡号小巡洋舰莱比锡大街聯邦君主制聯邦政府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聖誕快樂 (電影)聖誕節休戰菲力普·鮑赫勒菲律宾都督府菲利普·约翰·海因里希·福特菲利普·路德维希·冯·赛德尔萊因哈德·海德里希萨克森-科堡-哥达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萨克森-迈宁根萨克森-阿尔滕堡萨克森号战列舰萨克森王国萨克森统治者列表萨克森自由州萨洛蒙·雅达松非洲縱向佔領政策青岛天后宫青岛市区道路新旧名称对照表青岛督署学校青岛湾頭山滿血腥星期日 (1939年)西南非洲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西尔韦纳斯·莫利西屬東印度群島西俄罗斯志愿军西班牙帝國西非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西里西亚省 (普鲁士)西里西亞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西普鲁士親衛隊突擊隊員馬克斯·德爾布呂克馬克斯·英麥曼馬紹爾群島香港保衛戰香港歷史年表马及马及叛乱马家堡站 (铁路)马尔堡城堡马关条约马克特雷德维茨马克西米连·冯·魏克斯马克斯·玻恩马克斯·韦伯马克斯·恩斯特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马里安·雷耶夫斯基马格德堡号小巡洋舰詹姆斯·A·法利邮政局大楼詹姆斯·弗兰克諾博特·伊里亞思諾魯魚雷魏瑪共和國魏森堡号战列舰魯道夫 (奧匈帝國皇太子)魯道夫·達斯勒让·巴尔号战列舰 (1911年)让·阿尔普诺伊马尔克鱼雷巡洋舰鲁道夫·利普希茨鲁道夫·狄塞尔鲁道夫·菲尔绍貝莎機槍貝恩哈德王子 (利珀-比斯特費爾德)貿易集團賽巴斯提安·哈夫納賈乃錫贝尔哈德·罗格贝尔福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费多尔·冯·博克费利克斯·霍夫曼费迪南·希勒鴿式單翼機路德公寓路德维希·贝克路德维希·普朗特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路德维希三世 (黑森大公)路德维希二世 (巴伐利亚)麥克斯·霍克海默黃禍圖黃金馬克默多克家族默爾斯黑尔戈兰号战列舰黑衛士兵團黑频道黑森大公国齐默尔曼电报载沣边境总督号战列舰辛丑条约迪特里希·馮·寇爾蒂茨近東問題霍亨索伦城堡霍亨索伦王朝霍亨索伦统治者列表霍恩洛厄家族胡戈·施佩勒胶州湾胶州湾租借地胶济铁路济南车站旧址舞姬 (小說)阿富汗酋长国阿尔伯特·史怀哲阿尔伯特·冯·科立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阿尔弗雷德 (萨克森-科堡-哥达公爵)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阿尔弗雷德·卫登堡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阿尔弗雷德·克莱布什阿尔弗雷德·魏格纳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阿尔佛雷德·朗德阿尔萨斯阿尔贝特 (萨克森)阿尔贝特国王号战列舰阿尔比恩行动阿克塞爾·施普林格阿玛宗号小巡洋舰阿科纳号小巡洋舰阿爾巴尼亞君主列表阿爾布雷希特·馮·施托施阿爾弗雷德·約德爾阿爾貝特·凱塞林阿爾薩斯-洛林阿道夫·希特勒阿道夫·乌尔班阿道夫·冯·拜尔阿道夫·莱纳赫阿道夫·达斯勒阿道夫·艾希曼阿里阿德涅号小巡洋舰阿斯坎尼家族阿拉伯起义蘇維埃俄國赫尔姆斯·尼尔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赫尔曼·察普夫赫尔曼·冯·亥姆霍兹赫尔曼·黑塞赫尔曼·戈林赫尔曼·施陶丁格赫爾穆特·約翰內斯·路德維希·馮·毛奇赫爾曼·菲格萊因赫爾曼·魯姆舍特爾 (鐵路工程師)赫爾曼·柏姆 (海軍上將)赫曼-柏恩哈特·雷姆克赖因哈德·舍尔薩摩亞內戰薩摩號戰艦藍徽特攻隊门罗主义關島蒙德拉貢步槍蒙羅/諾伊曼效應邊境戰役银本位蔡鍔與小鳳仙鄭文龍釘盔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战列舰腓特烈三世 (德国)艾尔萨斯号战列舰艾爾哈德·米爾希艾貝哈德·馮·馬肯森艾蒂特·史坦茵苏联苏联军事史苏联红军英屬喀麥隆英德海軍造艦競賽英國上議院英國國會法英國歷史年表英国下议院英国陆军第19军英葡聯盟英雄傳說 軌跡系列角色列表英桑战争英日同盟鋼之鍊金術師角色列表雷根斯堡号小巡洋舰集中营雅各布·福尔哈德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考那斯选帝侯退休退休保險 (德國)陆家嘴金融贸易区F·W·穆瑙German EmpireGew88步枪GOSICKLGBT历史年表M1911手槍SK L/45 38釐米艦砲SK L/50 30.5釐米艦砲SM U-1TBAU型潜艇把銀禧帶來柏林柏林-泰格尔奥托·利林塔尔机场柏林-滕珀尔霍夫机场柏林城市宮柏林号小巡洋舰柏林大教堂查理·明希柯尼斯堡柯尼斯堡号小巡洋舰 (1905年)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柴油機車恩海恩斯特·卡西尔恩斯特·奧古斯特三世恩斯特·布施恩斯特·库默尔恩斯特·罗姆恩斯特·烏德特恩斯特·申克恩斯特·马赫恩斯特·路德维希 (黑森大公)恩斯特·林德曼恩斯特-羅柏特·格拉維茨捷克西里西亞提爾皮茨計劃李德 (德國)李秉瑞李鴻章李斯特·费伦茨杰斐逊镍币東南互保東部領地東普魯士格劳登茨号小巡洋舰格奥尔格·康托尔格奥尔格·维蒂希格奧爾格·馮·屈希勒格奧爾格·溫瑟堡格奧爾格·施圖姆格但斯克格但斯克理工大学格利维采格哈特·霍普特曼格羅德諾省格特·馮·倫德施泰特格里戈里·叶菲莫维奇·拉斯普京格雷菲采桑比亚半岛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大公国梅克倫堡-什未林大公國棣德利石楚克群島檢察官檀香刑櫻花大戰系列角色列表欧根·戈尔德斯坦欧洲历史歐陸戰爭系列殲滅戰理論殷同段祺瑞比得哥什比托姆毛奇级战列巡洋舰毛瑟毛瑟13.2毫米反坦克步槍毛瑟C96手槍民族共同体汤普森冲锋枪汉口德租界汉堡号小巡洋舰汉堡市政厅汉娜·阿伦特汉诺威王国汉诺威王朝汉斯-瓦伦丁·胡贝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汉斯·贝特汉斯·恩斯特·奥古斯特·比希纳河內號戰艦沃夫岡·韋格納沃尔夫冈·吕特沃尔特·哈尔斯坦沃尔特·霍曼沃爾夫岡·克洛爾沃斯大街波兰波兰王国 (1916–1918)波兰球波兰第二共和国波美拉尼亚号战列舰波美拉尼亞波茨坦波蘭駐德國大使館波蘭戰役波蒙那波苏战争波森号战列舰波森省波斯波斯戰役泰奥多尔·施旺泰奧菲勒·德爾卡塞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国法国军事史法爾可法蘭克福條約法蘭西殖民帝國泛日耳曼主義洛特林根号战列舰渤海海峡温蒂妮号小巡洋舰温沙伊特清朝清朝历史溫納·哈瑟溫莎城堡溫莎王朝滑铁卢战役漢娜·瑞奇漢斯-于爾根·施通普夫漢斯-約阿希·馬西里漢斯·克雷布斯漢斯·蘭馬斯漢斯·法郎克漢斯·曾克爾澳洲皇家海軍朝鮮戰爭細菌戰朝鮮日治時期有條件投降最后一课最伟大的德国人最高陸軍指揮部戈特利布·戴姆勒战地1我的奋斗春季攻势昭憲皇太后昌古島海上閱兵 (英國)海利根达姆海军海因茨·古德里安海因里希·吕布克海因里希·希姆莱海因里希·伯尔海因里希·赫兹海穆·蘭特海軍參謀本部 (德意志帝國)海軍內閣 (德意志帝國)海軍總司令部 (普魯士)海軍部海軍戰爭指揮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斐迪南·舍納爾斐迪南一世 (羅馬尼亞)斯坦尼斯瓦夫·米科瓦伊奇克斯堪的纳维亚斯巴達克同盟斯德丁号小巡洋舰斯图加特斯图加特号小巡洋舰斯特凡·埃塞爾斯特拉斯堡斯特拉斯堡号小巡洋舰斯特拉斯堡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宫斯特拉斯堡国家和大学图书馆斯武普斯克市政廳斯潘道新古典經濟學家列表新帝国主义新竹車站新教堂 (梅斯)施瓦茨堡-松德爾斯豪森施瓦茨堡统治者列表施特凡广场施特拉尔松德号小巡洋舰施里芬计划文明IV文明V无防护巡洋舰日義關係日耳曼妮娅日本日本历史日本文化摩里茲·石里克摩根银元政委命令政治统一意大利王國 (1861年–1946年)意大利統一意大利殖民帝国意大利淪陷區意大利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意志的勝利愛麗珊德拉 (漢諾威公主)慕尼黑号小巡洋舰拳擊行動拿破仑三世拿骚号战列舰拉達那哥欣王國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总督府屠宰场普奥战争普魯士普魯士皇家陸軍普魯士王國普魯士省普法戰爭普斯科夫11月14日11月28日11月9日1800年-1899年條約列表1839年伦敦条约1848年革命1867年1867年奥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1870年代1871年1873年铸币法案1878年柏林條約1878年柏林會議1882年1898年1900年德意志帝國人口普查1900年-1999年條約列表1907年梯弗里斯银行抢劫案1911年1912年10月10日日食1913年倫敦條約1914年1914年8月21日日食1915年倫敦條約1916年1917年1917年俄国革命1918年1918–1919年俄國西征19世纪1月16日1月18日1月1日20世纪2千纪2月24日3月20日3月22日3月9日48年的人4月1日4月24日5月3日5月6日8月14日8月2日8月30日9月30日 扩展索引 (1085 更多) »

A7V坦克

A7V(Sturmpanzerwagen A7V)是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時開發的坦克。.

新!!: 德意志帝國和A7V坦克 · 查看更多 »

A·J·P·泰勒

艾倫·約翰·珀西瓦爾·泰勒(Alan John Percivale Taylor ),20世紀最著名和最具爭議性的英國歷史學家之一。他在1961年發行的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一書,至今仍引起不少爭論。.

新!!: 德意志帝國和A·J·P·泰勒 · 查看更多 »

AEG

AEG,德國電器公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器康采恩。成立于1883年的柏林,当时名为Deutsche Edison-Gesellschaft 。产品范围从电力能源到家用电器无所不包。曾经制造过城铁、蒸汽和电力火车头,他的子公司NAG曾经制造汽车。 一战期间是德意志帝国继克虏伯之后第二大军火供应商。为德国军队制造飞机。1918年后开始设计制造船只。30年代曾研制留声机。 二战后公司总部迁到法兰克福。1967年与其子公司合并为 AEG-Telefunken。 1999年被戴姆勒集团收购。AEG品牌的拥有权属于瑞典公司 Electrolux AB, DWB時期Peter Behrens曾擔任AEG的設計師及設計顧問,Peter Behrens曾幫AEG設計渦輪裝配工廠、說明書、海報、介紹文件、展示用品、電器用品等等。.

新!!: 德意志帝國和AEG · 查看更多 »

功勛勳章

功勋勋章(Pour le Mérite),俗称蓝马克斯勋章,普鲁士和德意志帝国军队最高勋章。或稱德意志普魯士「大藍徽十字勳章」(Blue Max,Blauer Max)。van Wyngarden Early German Aces, p.30 1667年5月12日,勃蘭登堡選帝侯兼普魯士公爵腓特烈·威廉(弗雷德里希一世),其既為腓特烈大帝的曾祖父,在勃蘭登堡创立该勋章,因為當時普魯士宮廷的官方語言為法语,所以命名为“Ordre de la Générosité”(慷慨勋章)。1740年6月6日,弗雷德里希二世,既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将其更名为“Pour le Mérite”勋章(意为“功勋勋章”)。它将被授予在即将于西里西亚领土上爆发的战争中立下卓越功绩的皇室成员。在1740年至1810年间,该勋章用于对军事和民政杰出功绩者的表彰。Hieronymussen, Orders and Decorations of Europe in Color, p.1711810年后,腓特烈·威廉三世规定功勋勋章只能授予军事方面的突出贡献者。如果獲得者有更英勇的表現,勛章上則會加上作為更高一級的獎勵。整個獎章配以帶3條銀色條紋的黑色勳帶。1844年7月14日,腓特烈·威廉四世又在獲勳超過50年者的勛章上加上了皇冠。到了1866年,作為軍隊最高統帥的威廉一世又創立了功勛勛章上的大十字(形狀近似「马耳他十字」)。 一次大战中,一名飞行员想要获得一枚功勋勋章,必须取得8次空战胜利的战绩。1916年1月12日,馬克斯·英麥曼成为首位获得功勋勋章的军人。从此,这枚勋章被非正式地称为「蓝马克思勋章」。到1917年1月,获得勋章的条件上升到了16场空战胜利。曼弗雷德·馮·里希特霍芬(綽號紅男爵)是唯一一位在此苛刻条件下取得蓝色马克思的飞行员。功勋勋章也授予击毁了190,000吨敌对船只的U艇艇长们。海军上尉瓦尔特·施威格就获得了一枚。另外,在二次大戰中人稱沙漠之狐的埃尔温·隆美尔,也曾在一次大戰中成為此勳章的獲獎人。.

新!!: 德意志帝國和功勛勳章 · 查看更多 »

加罗林群岛

加罗林群岛,是太平洋西北部一个重要的群岛,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北,菲律宾正东,由500餘小岛和珊瑚礁组成。除西端的帕劳自成一国外,其余岛屿均属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岛民主要是使用密克羅尼西亞語的南島民族,另外日本和菲律宾移民也是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群岛于1526年被西班牙探险家发现,并以当时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之名命名。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欧洲人未曾努力征服这些岛屿。1732年时,一些传教士前往这些岛屿,试图说服岛民皈依基督教,但是招致了岛民对欧洲人的反抗。1875年,西班牙宣示了主权,并将其并入所谓“西班牙东印度领地”之中。当时已经占领雅浦岛的德国人随即提出抗议,並於1885年向時任教宗的良十三世提請裁决。教宗判决这些岛屿归属西班牙,但是德国享有自由贸易权。 1899年6月1日,西班牙由于在美西战争中戰败,决定以2500万比塞塔的价格将该群岛出售予德国換取賠款。德国将其并入德屬新几内亚管理和统治。 1914年,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擊敗島上德國守軍占领该群岛,1920年,国联委托日本统治该群岛。二战后,联合国将托管权交给美国。1986年,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独立,1994年,帛琉独立。.

新!!: 德意志帝國和加罗林群岛 · 查看更多 »

加里宁格勒州

加里宁格勒州(Kaliningradskaya oblast),又譯卡--宁格勒州,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立陶宛西方的小立陶宛。 加里寧格勒州是俄羅斯最西部的一個行政區,面積15,100平方公里(陸地面積13,300平方公里),人口941,873人(2010年人口普查),首府為加里寧格勒,该州与立陶宛、波兰接壤,和俄罗斯本土完全不相連,是俄罗斯的外飞地。該地原為普魯士的主要部份,德意志統一後成為了德意志帝國東普魯士的一部分,二戰后割讓蘇聯,屬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管轄。1991年蘇聯解體后,原本屬蘇聯一部份的立陶宛和白俄罗斯脫離獨立,導致加里寧格勒與俄羅斯本土分開,而成為該國的外飛地。這個城市看不到其德國歷史,因為很多其普魯士興盛時期興建的建築物都在二戰中被炸毀,當地僅剩是經過修復德國建築大教堂。 加里寧格勒州原是屬於東普魯士,中心城市是哥尼斯堡,二戰結束之後,根據蘇美英三國簽署的波茨坦協定,哥尼斯堡和東普魯士北部地區劃歸蘇聯版圖。1946年,這片土地成了俄羅斯聯邦的一個州,為了紀念剛剛去世的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加里寧,該州以他的名字命名,並定為該州的首府。蘇聯政府強行將這裡的德國人遷走,並同時遷入大批俄羅斯人。 1990年3月,立陶宛宣布獨立,故此俄羅斯本土和加里寧格勒州被分開。該州居民現在如要前往俄羅斯,通常都要利用海空交通工具,但如果居民走陸路進出俄羅斯,就必須經過立陶宛和白俄羅斯。2004年,波蘭和立陶宛加入歐盟後,俄羅斯人必須取得歐盟的簽証才能進出加里寧格勒。.

新!!: 德意志帝國和加里宁格勒州 · 查看更多 »

加里波利海战

英法两国投入战役共计62艘战舰以及大量辅助船只,并指定英国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司令萨克维尔·卡登上将负责指挥这次战役。舰队从1915年2月19日起开始炮轰达达尼尔海峡。3月18日,16艘军舰企图强行闯入狭窄的海峡通道, 4艘军舰触发水雷,舰只慌忙撤退。 在陆地上,鄂圖曼军队因遭受突然袭击,纷纷丢弃阵地向内陆退却,英国突击部队在没有遇到抵抗的情况下冲上海岸。德国军事顾问奥托·冯·桑德斯洞悉对方计划登陆加里波利,火速调动军队至战区。鄂圖曼军队掘壕坚守,依据半岛复杂的地形建立了强大的防御体系,又在该地集结炮兵部队。 在英法军队准备扩大战果时,隐蔽在阵地中的鄂圖曼士兵一起开火,把正在攀登悬崖的英军打的措手不及。3月3日,联军的首轮登陆行动宣告失败,卡登上将因伤送回英国。.

新!!: 德意志帝國和加里波利海战 · 查看更多 »

城中區 (台北市)

城中區為台灣舊台北市行政區之一,位於台北市市中心。.

新!!: 德意志帝國和城中區 (台北市) · 查看更多 »

基尔

基尔(Kiel,)是德国北部城市,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首府。面积118.4平方千米,人口233,244人(2005年)。 邻靠于波罗的海基尔湾,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该市一直是德国主要的海军基地。基尔是德国造船业中心,基尔运河的东段终点。基尔还有一所重要的大学基尔大学。 基尔的航海比赛非常有名,基尔周是全世界最大的航海赛事之一。在1936年和1972年,奥运会在柏林和慕尼黑举行时,赛艇项目都在基尔举行。.

新!!: 德意志帝國和基尔 · 查看更多 »

埃姆登号小巡洋舰 (1908年)

埃姆登号轻巡洋舰(SMS Emden)(台灣譯名:恩登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意志帝国海军的一艘轻巡洋舰。埃姆登号于1914年下半年在印度洋上袭击协约国舰船,在被皇家澳大利亚海军悉尼号轻巡洋舰击成重伤而搁浅前,共击沉和捕获30艘协约国商船和战舰。.

新!!: 德意志帝國和埃姆登号小巡洋舰 (1908年) · 查看更多 »

埃尔温·隆美尔

埃爾溫·約翰尼斯·尤根·隆美爾(Erwin Johannes Eugen Rommel,)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位著名的德國陸軍元帥,通稱「沙漠之狐」(Wüstenfuchs),也是德國極少數非貴族出身、未進過參謀學校而晉升至元帥的軍人。英國戰時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對隆美爾評價:「我們面對的是一位大膽而熟練的對手,一位偉大的將軍」。 隆美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一名戰功卓越的低階軍官,曾因在義大利戰區的英勇表現獲得藍色馬克斯勳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入侵法國的行動中,隆美爾擔任了第7裝甲師師長,以迅速的機動攻勢俘虜大批敵軍與物資,使該師獲得「幽靈師」的稱呼。法國戰役後,隆美爾前往北非戰場,以少數的德國師與義大利軍隊向英軍發動攻擊,收回義大利在先前失去的殖民地,之後在戰斧作戰又擊退了具有裝備、人員和制空權優勢的英軍反攻,並在加查拉戰役中以寡擊眾,造成敵軍物資與人員損失過半。隆美爾因為此役的成功而被晉升為元帥,也因為其先前多次的活躍表現而產生了「隆美爾神話」。 但到了1942年7月阿拉曼戰役後,隆美爾部隊的補給狀況每况愈下,再度面對擁有物資增援的英美兩軍已難以對抗,隆美爾因此最終撤離北非,回到德國佔領的西線負責抵擋盟軍入侵歐陸的防務。戰爭後期,隆美爾被捲入了推翻希特勒的行動中。由於他廣泛的知名度,希特勒讓其選擇可享有「榮譽的私下自殺」,並可保護家人;也可以選擇受軍法審判、全家送至集中營。隆美爾選擇前者,服毒身亡。德國官方偽稱隆美爾因作戰負傷而死,或者是死於心臟病,並為其舉辦國葬。 隆美爾的軍事能力受到多位軍事學家的推崇及批評,包括其親臨前線所發展出的靈活機動戰術、對軍中同僚過於嚴苛和難以相處、行事莽撞、未重視後勤與戰略觀狹隘等都有許多爭議,甚至有人認為因为英軍不愿承認敵軍士兵的素质,所以才將隆美爾吹捧為軍事天才。除了軍事能力外,隆美爾也以人道精神對待敵軍士兵、並拒絕了殺害猶太裔和英國突擊隊戰俘的命令。.

新!!: 德意志帝國和埃尔温·隆美尔 · 查看更多 »

埃尔温·施特雷泽曼

埃尔温·施特雷泽曼(Erwin Stresemann,)是一位德国博物学家、鸟类学家。.

新!!: 德意志帝國和埃尔温·施特雷泽曼 · 查看更多 »

埃德湖

埃德湖(德文:Edersee)是德國黑森州瓦爾德克-弗蘭肯貝格縣境内埃德河上的水库,長28.5公里、寬1.2公里,面積11.8平方公里,集水區面積1,443平方公里,海拔高度245米,蓄水量近2億立方米,是德国水面面积第二大(仅次于福爾根湖),容量第三大的水库。 埃德湖水坝属于重力坝,长393米,高44米,底部宽36.2米,顶部宽6米。水库最初是为了保障内河船运夏季顺利通航而于20世纪初修建,后来也做春季防洪、常年发电使用,今天已经成为一处深受游客喜爱的水上乐园。.

新!!: 德意志帝國和埃德湖 · 查看更多 »

埃米·诺特

埃米·诺特(Emmy Noether,,)是20世纪初一个才华洋溢的德国数学家,研究领域为抽象代数和理论物理学。她善于藉透彻的洞察建立优雅的抽象概念,再将之漂亮地形式化。被帕维尔·亚历山德罗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讓·迪厄多內,赫尔曼·外尔和诺伯特·维纳形容为数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人。.

新!!: 德意志帝國和埃米·诺特 · 查看更多 »

埃米爾·莫里斯

埃米爾·莫里斯(Emil Maurice,)是一位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納粹黨)的早期黨員與準軍事組織「親衛隊」的創始成員,同時也是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個人司機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莫里斯是親衛隊中少數的成員(同時擁有猶太人血統與德意志人血統者)。.

新!!: 德意志帝國和埃米爾·莫里斯 · 查看更多 »

埃米爾·路德維希

埃米爾·路德維希(Emil Ludwig、)是德國-瑞士作家,以名人傳記和歷史著作聞名於世。.

新!!: 德意志帝國和埃米爾·路德維希 · 查看更多 »

埃爾哈德·海登

埃爾哈德·海登(Erhard Heiden,1901年2月23日 – c.1933年)是一位納粹黨的早期成員,同時也是準軍事組織「親衛隊」的第三位領導人。他於1927年出任親衛隊全國領袖;當時的親衛隊是一個規模不足1,000人的小型組織,且在其上級單位「衝鋒隊」的干涉下始終無法壯大。海登的全國領袖任期並不成功,親衛隊成員人數在他的領導下急遽下降;他於1929年因「家庭因素」而去職,隨後於1933年後遭到逮捕,並於同年內被處決。.

新!!: 德意志帝國和埃爾哈德·海登 · 查看更多 »

埃爾溫·馮·維茨萊本

約本-威廉·格奧爾格·"埃爾溫"·馮·維茨勒本(Job-Wilhelm Georg "Erwin" von Witzleben;)是一名德國軍人並在1940年晉昇為元帥,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擔任指揮官,並參與了在1944年7月20日刺殺希特勒的密謀案。.

新!!: 德意志帝國和埃爾溫·馮·維茨萊本 · 查看更多 »

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

保罗·路德维希·埃瓦尔德·馮·克莱斯特(Paul Ludwig Ewald von Kleist,),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陆军元帅。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任陆军中尉和近卫骠骑兵第一团上尉连长。后历任:.

新!!: 德意志帝國和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 · 查看更多 »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德语:Erich von Manstein,),是一名职业军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纳粹德国国防军中最负盛名的指挥官之一。冯·曼施坦因的构想最终成为制订征服法国的“镰刀收割”(Sichelschnitt)计划的依据。在东线,他先后指挥了位于克里米亚和包围列宁格勒的军队,并随后担任南方集团军的司令官。面对于人数和装备都占据优势的苏联,他成功地阻止了苏联红军自斯大林格勒胜利之后的攻势,并成功地发动反击,夺取了哈尔科夫。最终因为和希特勒在战略上的分歧导致了他在1944年被解职。战后,他被英国军事法庭于1949年以战争罪判处18年监禁,但是4年后他就因为医疗原因被释放了,随后他成为了西德政府的高级顾问,协助建立新的德国联邦国防军。.

新!!: 德意志帝國和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 查看更多 »

埃里希·鲁登道夫

埃里希·魯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是德国的著名将军。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重要主将。.

新!!: 德意志帝國和埃里希·鲁登道夫 · 查看更多 »

埃里希·霍普納

埃里希·霍普納(Erich Hoepner,)是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陸軍將領,是德國裝甲部隊早期的高級指揮將領之一,於1944年參與暗殺希特勒失敗被捕,隨即被槍決。.

新!!: 德意志帝國和埃里希·霍普納 · 查看更多 »

埃里希·赫克

埃里希·赫克(Erich Hecke,),德国数学家。.

新!!: 德意志帝國和埃里希·赫克 · 查看更多 »

埃里希·雷德尔

埃里希·约翰·阿尔伯特·雷德尔(Erich Johann Albert Raeder,),是納粹德國的一名海军元帥,為繼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後德國第一位获此头衔者。雷德爾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留任在威瑪共和國海軍中,在成為海軍總司令後暗中重組了貧弱的德國海軍,為其往後擴軍時打下重要基礎,並要求全軍勿干涉政治。當希特勒上台後,雷德爾向其提出建設龐大艦隊的《Z計畫》,但由於錯估與英國交戰的時間而令該計畫終止,只得以少量兵力應戰。 在二戰期間,雷德爾主要以巡洋艦和快速戰艦對盟軍交通線攻擊,雖小有斬獲卻未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還策劃了入侵挪威的「威瑟演習作戰」和派遣耗費無數資源建造的俾斯麥號戰艦攻擊大西洋航線的「萊茵演習行動」,由於後者被英軍擊沉,從此希特勒對水面艦隊的信心盡失,將取得戰果的期望轉至卡爾·鄧尼茲的潛艇部隊,雷德爾也因此被冷落。1943年時,由於水面艦隊無法達成希特勒期望的战绩而被勒令拆解,雷德爾以辭職表示抗議,其職位被鄧尼茲所接替。二戰結束後,雷德爾被纽伦堡军事法庭判处终身监禁,但于1955年获释,1960年病逝于基尔。.

新!!: 德意志帝國和埃里希·雷德尔 · 查看更多 »

埃里希·普里布克

埃里希·普里布克(Erich Priebke,),生於德意志帝國普魯士王國的黑尼格斯多夫,是前納粹德國武裝親衛隊上尉。1996年,以戰爭罪遭起訴,1998年被判有罪,在羅馬家中終身拘禁。普里布克認為他只是執行上級命令,宣稱無罪,並拒絕道歉。.

新!!: 德意志帝國和埃里希·普里布克 · 查看更多 »

历届听障奥运会主办城市列表

一屆世界聾人運動會於1924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為全球最早舉辦的身心障礙類運動會。至今有22个城市成功举办23届夏季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17个城市成功主办18届冬季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当中,1940年及1948年的三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被迫取消。2017年在土耳其萨姆松举行。.

新!!: 德意志帝國和历届听障奥运会主办城市列表 · 查看更多 »

华裔德国人

华裔德国人(Chinesische Deutsche)指具有华裔血统的德国公民。目前华裔德国人大概有106,915人。.

新!!: 德意志帝國和华裔德国人 · 查看更多 »

卐(右旋)或卍(左旋)右旋的卐也称顺时针,左旋的卍也称逆时针(svástika;中文读作“万”在无法、不方便输入或显示卐/卍字符时,也常写作“万”;注音:ㄨㄢˋ;拼音:wàn;粵拼:maan6;该字称“万字”日语对卍/卐的称呼まんじ(manji)即来源于中文的“万字”)是一个古代宗教信仰的标志。它在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宗教中被认为是一个神圣和吉祥好运的标志。它宗教的用途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它史前的出现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0至13000年。 西方语言中卐字称为“swastika”,这源于梵语拉丁字母转写的“svástika”。印度的卐字形状中,四笔的每笔中还包括一点(如右图所示)。在西藏原始宗教苯教中,卐字()是“永恒不变”的象征,由于藏传佛教中使用的转经筒都是从左向右转,所以都写作“卐”(右旋)。 纳粹德国和纳粹党的标志与卐字相似,但两者有少許差异:纳粹标志的方向通常是右旋1920年前纳粹标志两者都用,而1920年后几乎都用右旋标志,除了两面的海军军旗是一面左旋一面右旋和黑色的,除元首旗和少数特例之外,通常正式的纳粹标志呈45度倾斜;而传统信仰中代表吉祥美好的卍字符多是明亮的色彩,右旋和左旋均有使用,通常无倾斜。 远在佛教产生并传入中国之前,卍字符已出现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中国古老的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卍字符也出现在中国汉代通行的五铢钱币上。在佛教传入中国后,鸠摩罗什、唐代高僧玄奘将「卍」翻译为“德”。北魏菩提流支在《十地经论》中译为“萬”字,中国唐代武则天将卍定音为“万”,义为“吉祥万德之所集”。佛教中亦写作左旋的“卍”,但唐釋慧琳《一切经音义》等认为应以右旋的「卐」為準。中國傳統紋樣中就有使用這個符號的萬字不到頭。 康熙字典收录了左旋的卍为汉字,其部首是“十”,笔划数为6。卐和卍两个字符作为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收录于Unicode之中。.

新!!: 德意志帝國和卍 · 查看更多 »

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内战

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内战(俄语:Интервенция союзников в Россию)是指在1918年到1920年期间,英國、法國、加拿大、美国、日本、中国和其他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对俄國內戰进行的武装干涉。 在协约国武装干涉期间,外国军队的军事存在被布尔什维克有效地用于爱国宣传,影响了俄国人民,最终赢得了内战的胜利。.

新!!: 德意志帝國和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内战 · 查看更多 »

卡尔·卡斯滕斯

卡尔·卡斯滕斯(Karl Carstens,)不來梅人,德国政治家,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人。 年輕時曾參與納粹黨,1976年至1979年任德国联邦议院议长,1979年至1984年任德国联邦总统。 Category:德国联邦总统 Category:德國聯邦議院議長 Category:纳粹党党员 Category:耶魯大學校友 Category:法蘭克福大學校友 Category:慕尼黑大學校友 Category:柯尼斯堡大學校友 Category:漢堡大學校友 Category:不來梅人 Category:查理曼獎得主.

新!!: 德意志帝國和卡尔·卡斯滕斯 · 查看更多 »

卡尔·亚历山大 (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

卡尔·亚历山大·奥古斯特·约翰(Karl Alexander August Johann,),德意志邦国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的大公,1853年至1901年在位。.

新!!: 德意志帝國和卡尔·亚历山大 (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 · 查看更多 »

卡尔·冯·魏茨泽克

卡尔·弗雷德里希·冯·魏茨泽克男爵(Carl Friedrich Freiherr von Weizsäcker,),德国物理学家、哲学家。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维尔纳·海森堡领导的德国核研究小组成员中最长寿的。.

新!!: 德意志帝國和卡尔·冯·魏茨泽克 · 查看更多 »

卡尔·科尔施

卡尔·科尔施(;)是一个德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与卢卡奇·捷尔吉、安东尼奥·葛兰西一样,他被认为是20世纪20年代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奠立基础的主要人物之一。.

新!!: 德意志帝國和卡尔·科尔施 · 查看更多 »

卡尔·诺伊曼

卡尔·诺伊曼(Carl Gottfried Neumann,),德国数学家。他就學於柯尼斯堡大學﹐1855年獲博士學位﹐1858年在哈雷大學講授數學﹐1863年為助理教授﹐1865年任蒂賓根大學教授﹐1868~1911年任萊比錫大學教授。 諾伊曼在偏微分方程邊值問題方面有許多貢獻。他首創解狄利克雷問題的算術平均法(1870)﹐對平面凸邊界曲線和空間凸曲面情形證明了狄利克雷問題解的存在性。位勢理論中第二邊值問題一直以他的名字命名。他還引進對數位勢的概念,發展了黎曼的代數函數理論。諾伊曼還與克萊布什於1868年共同創辦了德國數學雜誌《數學年刊》。.

新!!: 德意志帝國和卡尔·诺伊曼 · 查看更多 »

卡尔·迪特里希·布拉赫

卡尔·迪特里希·布拉赫(德语:Karl Dietrich Bracher,1922年3月13日—2016年9月19日)是德国政治科学和研究魏玛共和与纳粹德国的历史学家。布拉赫生于斯图加特,1948年获得蒂宾根大学古典学哲学博士学位,随后1949年到1950年间在哈佛大学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德国国防军中服役,并于1943年在突尼斯服役时被美军俘获。随后作为战俘被关在堪萨斯康考迪亚营。布拉赫1950年到1958年间在柏林自由大学讲学,并从1959年起在波恩大学任教。1951年,布拉赫与迪特里希·潘霍华的侄女多萝茜·施莱赫结婚。他们有两个孩子。Ruud van Dijk, "Bracher, Karl Dietrich," in Kelly Boyd, ed., The Encyclopedia of Historians and Historical Writing, Vol.

新!!: 德意志帝國和卡尔·迪特里希·布拉赫 · 查看更多 »

卡尔·舒李希特

卡尔·阿道夫·舒李希特(Carl Adolph Schuricht,),德國指挥家。 虽然他在指挥界名声并不显赫,普遍认为,其艺术价值并未为大众所发掘,但他却深受乐团成员和听众的爱戴。他是维也纳爱乐乐团1956年访美之行的主要指挥。很多现代派指挥都深受他的影响,虽然他们自己未必意识到这一点。.

新!!: 德意志帝國和卡尔·舒李希特 · 查看更多 »

卡尔·施米特

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是德国著名法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对20世纪政治哲學、神學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以決斷論為著;並提出了許多國家法學上的重要概念,例如制度性保障、實質法治國及法律與主權的關係。.

新!!: 德意志帝國和卡尔·施米特 · 查看更多 »

卡尔一世 (符腾堡)

卡尔一世(Karl I,),全名卡尔·腓特烈·亞歷山大(Karl Friedrich Alexander),第三任符腾堡国王,1864年6月25日至1891年10月6日在任。.

新!!: 德意志帝國和卡尔一世 (符腾堡) · 查看更多 »

卡尔斯鲁厄号小巡洋舰 (1912年)

陛下之舰卡尔斯鲁厄号(SMS Karlsruh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于1910年代建造的两艘卡尔斯鲁厄级小巡洋舰的首舰,以巴登首府卡尔斯鲁厄命名。其唯一的姊妹舰为;它们与前级马格德堡级非常相似。舰只于1911年在基尔的日耳曼尼亚船厂开始,并于1912年11月,至1914年1月完工。卡尔斯鲁厄号的为十二门,最高速度达28.5节,这使它在役期内可以轻易逃离英国巡洋舰的追捕。 入役后,卡尔斯鲁厄号被委派至加勒比地区执行海外勤务,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几天抵达驻地。战争一开始,它即为客轮装备武器,但当这些舰只在转移设备时,英国巡洋舰找到了它们,进而对卡尔斯鲁厄号展开追击。后者凭借卓越的速度得以逃脱,之后转至巴西东北沿岸执行任务。在那里,它共计俘虏或击沉了16艘商船。然而至1914年11月4日,在前往袭击通往巴巴多斯的大洋航线途中,一场自燃式的内部爆炸摧毁了该舰,并导致大部分船员死亡。幸存者则利用卡尔斯鲁厄号所征用的其中一艘煤船于同年12月返回德国。.

新!!: 德意志帝國和卡尔斯鲁厄号小巡洋舰 (1912年) · 查看更多 »

卡伦·霍妮

卡倫·荷妮(德語:Karen Horney,;,),德國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學家,新弗洛伊德學派研究者。社會心理學的先驅。对基本焦虑研究贡献良多,并提出理想化自我的心理学概念Paris, Bernard J, Personality and Personal Growth, edited by Robert Frager and James Fadiman, 1998Horney, 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

新!!: 德意志帝國和卡伦·霍妮 · 查看更多 »

卡美哈梅哈五世

卡美哈梅哈五世(Kamehameha V,),原名洛特·卡普埃瓦(Lot Kapuāiwa),全名Lota Liholiho Kapuāiwa Kalanimakua Kalanikapuapaikalaninui Ali`iolani Kalani-a-Kekūanaōʻa。 是夏威夷王國第五代國王,1863年至1872年在位。他的格言是「Onipa`a」,即「決定不可動搖」。他為了夏威夷王國和民眾日理萬機,受到與卡美哈梅哈大帝同樣的尊重,被稱為卡美哈梅哈王朝最後一位大帝。.

新!!: 德意志帝國和卡美哈梅哈五世 · 查看更多 »

卡爾·史瓦西

卡尔·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德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台长(1909-1914),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12年当选),德裔美籍天体物理学家马丁·史瓦西的父亲。 史瓦西是理论天体物理学创始阶段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在摄影光度学、恆星大氣層理论、广义相对论以及旧量子论等领域都有建树。爱因斯坦场方程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精确解,预测黑洞存在的史瓦西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新!!: 德意志帝國和卡爾·史瓦西 · 查看更多 »

卡爾·勃蘭特

卡爾·勃蘭特(Karl Brandt,)是一位納粹德國時期的醫生與親衛隊官員。勃蘭特於1932年加入納粹黨,並於1934年8月間成為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隨行醫生。作為一名貝格霍夫的希特勒內層社交圈成員,勃蘭特於1939年獲得元首個人事務辦公廳主任菲力普·鮑赫勒的推薦成為《T-4安樂死行動》的計畫主持人之一,隨後又於1942年獲指派為帝國健康衛生主任委員(Bevollmächtigter für das Sanitäts- und Gesundheitswesen)。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勃蘭特遭指控涉入納粹人體實驗與其他戰爭罪行,並於醫生審判中遭美國軍事法庭判決有罪,隨後於1948年6月2日在遭絞刑處決。.

新!!: 德意志帝國和卡爾·勃蘭特 · 查看更多 »

卡爾·瓦倫達

卡爾·瓦倫達(Karl Wallenda,)是出生於馬德堡的德裔美國人,為從事在走鋼索方面演出的特技表演者,且為馬戲團團體「飛翔瓦倫達家族」(The Flying Wallendas)之創辦者。.

新!!: 德意志帝國和卡爾·瓦倫達 · 查看更多 »

卡爾·豪斯霍弗爾

卡爾·豪斯霍弗爾(Karl Haushofer,),德國地緣政治學家。雖然他本人否認對納粹政權有直接影響,他的理論可能透過學生魯道夫·赫斯影響了希特勒的擴張戰略。.

新!!: 德意志帝國和卡爾·豪斯霍弗爾 · 查看更多 »

卡爾·赫弗里希

卡爾·赫弗里希(Karl Theodor Helfferich,),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諾伊施塔特人氏,政治家、經濟學家與財政專家,曾擔任過德意志帝國的財政部長。.

新!!: 德意志帝國和卡爾·赫弗里希 · 查看更多 »

卡爾·洛貝爾圖斯

約翰·卡爾·洛貝爾圖斯(Johann Karl Rodbertus,1805年8月12日—1875年12月6日),也被稱呼為卡爾·洛貝爾圖斯—亞格措夫,他是德國經濟學家和社會主義者,出生於德國格賴夫斯瓦爾德。他推崇勞動價值理論,並從中得出利息和利潤的分配形同對勞動階級的偷竊等結論。 洛貝爾圖斯被後人稱爲“洛貝爾圖斯—亞格措夫”,得名於他在1834年在波美拉尼亞地區亞格措夫購買的一個莊園,從那以后他成爲地主階級,政治思想也漸漸右傾。洛貝爾圖斯家族來自接近丹麥的石勒蘇益格公國,遠祖彼得魯斯·洛貝爾圖斯是一位在德國北部博倫公國供職的牧師。他父親約翰·克里斯多弗·洛貝爾圖斯是一位羅馬法法學教授及司法官,外祖父是重農主義經濟學家約翰·奧古斯特·施勒特魏因。洛貝爾圖斯3歲的時候他父親便退職,並遷居至梅克倫堡別捷利茨莊園。洛貝爾圖斯在梅克倫堡完成中學課程,以後分別在1823年至1825年和1825年至1826年,先後在哥廷根和柏林學習法學。1830年之後,他到了海德堡攻讀哲學,他更在這段時間廣泛遊歷了荷蘭、法國和瑞士。直至1836年,他定居於兩年前購置的亞格措夫莊園,成爲容克階級的一員。.

新!!: 德意志帝國和卡爾·洛貝爾圖斯 · 查看更多 »

卡爾·漢克

卡爾·奧古斯特·漢克(Karl August Hanke,)是一位納粹德國官員與最後一任親衛隊全國領袖,並曾於1941年至1945年間擔任。1945年6月8日,漢克遭捷克游擊隊射殺身亡。.

新!!: 德意志帝國和卡爾·漢克 · 查看更多 »

卡特主義

卡特主義(英語:Carter Doctrine)是美國總統吉米·卡特於1980年1月23日的國情咨文中所提出的外交政策,其內容是美國將於有必要時對波斯灣用兵以保衛其國家利益。 這項政策是美國政府對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回應,美國希望藉此政策阻撓蘇聯在波斯灣地區的霸權。 以下文句由卡特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茲比格涅夫·布里辛斯基所寫,稍後也成為卡特總統的演說內容一部分:我們的立場非常明確:任何企圖掌控波斯灣地區的外來勢力都會被視為對美國國家利益的嚴重威脅,而美國將會以任何必要的手段排除這種威脅,其中包括軍事行動。布里辛斯基仿照杜魯門主義的措詞,並堅持將上述文句列入總統的演說中,以「向蘇聯傳達其不應插手波斯灣地區事務的明確立場」。 《石油世紀》(The Prize: The Epic Quest for Oil, Money, and Power)一書的作者丹尼爾·葉爾金(Daniel Yergin)表示卡特主義與1903年的英國政府宣言有著「高度的相似性」;時任英國外交及國協事務大臣的亨利·派提-費茲莫里斯爵士(Henry Petty-Fitzmaurice)警告德國與俄國「任何國家或勢力在波斯灣修建港口或碉堡的行為都會被英國視為對其利益的嚴重威脅,而我們將會以任何可用的手段反制這種威脅。.

新!!: 德意志帝國和卡特主義 · 查看更多 »

卡波雷托戰役

在前一次伊松佐河戰役中,意軍損失16.7萬人;奧軍傷亡也很慘重,僅被俘即超過3萬人,被迫向德軍求援。德軍7個師的兵力馳援奧軍。1917年10月24日~12月26日,德奧聯軍在伊松佐河地區實施卡波雷托戰役,奪回意軍前11次戰役中佔領的所有土地。.

新!!: 德意志帝國和卡波雷托戰役 · 查看更多 »

卡普里维区

卡普里維(英語:Caprivil)是那米比亞的一個行政区,面積19,532平方公里、人口大約80,000人。主要的涵蓋區域為卡普里維地帶,南與波札那、北與安哥拉及尚比亞接壤,行政中心設於卡蒂马穆利洛。 卡普里維的名稱源自於德國第二任宰相萊奧·馮·卡普里維。該地區原本屬於英國的殖民管轄之下。1890年,德國因為軍事上的考量,與英國簽訂了《黑爾戈蘭-桑給巴爾條約》,從此卡普里維成為德屬西南非洲的一部分。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喪失了海外的殖民地,卡普里維隨著德屬西南非洲一併交由南非聯邦管理。1972年,南非於該地成立東卡普里維州。1976年,又改名為羅吉自治國。1984年,又恢復中央直屬管轄。1990年那米比亞獨立,正式稱為卡普里維州。 卡普里維的人口只有大約80,000人,僅佔那米比亞總人口的4%,其中大部分為歐凡波人,另外有大約17,000名的羅吉人。兩個種族之間時常發生衝突。 Category:纳米比亚大区.

新!!: 德意志帝國和卡普里维区 · 查看更多 »

卢旺达

卢旺达共和国(Repubulika y'u Rwanda,République du Rwanda),简称卢旺达,是位于非洲中部和东部的主权国家,坐落在赤道以南,与乌干达、坦桑尼亚、布隆迪和刚果民主共和国接壤。卢旺达地处大湖地区,海拔较高,地理上以西部的山区和东部的热带草原为主,全国各地分布有多个湖泊。该国属温带到亚热带气候,每年有两个雨季和两个旱季。 卢旺达的人口主要居住在农村地区,以年轻人为主,密度在非洲国家中位居前列。卢旺达人主要分为三个族群:胡图族、图西族和特瓦族。其中特瓦族是该国生活在森林中的最早居民俾格米人的后代,而在胡图族和图西族的起源上学术界尚未有一致結論,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是由以前的种族社会衍生,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他们分别是从不同的种族和部落迁移过来。基督教是该国第一大宗教,主要语言是卢旺达语,与法语和英语並列為该国的官方语言。卢旺达实行总统制政府,现任总统是卢旺达爱国阵线的保罗·卡加梅,于2000年上任。与邻国相比,如今的卢旺达贪污腐败的程度较低,不过人权组织报告称该国的反对派团体受到压制、言论自由也遭到恐吓和限制。该国自前殖民时期以来就一直由严格的行政级别进行管理,全国按2006年划定的边界分成五个省。此外,卢旺达的女性国会议员比例为世界最高。 卢旺达自石器和铁器时代就有人口在此狩猎采集,之后又有班图人迁入。这些人口起初聚集成氏族社会,之后形成王国。18世纪中期,卢旺达王国开始统治这片土地,图西族国王征服了其他民族,集中权力,后来还制定了反胡图族的政策。1884年,德国开始对东非实行殖民统治,卢旺达也相应成为德国殖民地,之后又在1916年一战期间成为比利时殖民地。这两个欧洲国家都是通过卢旺达国王来统治该国,并延续其亲图西族政策。1959年,胡图族起兵造反,屠杀了大量图西族人,最终在1962年建立了一个以胡图族人占主导地位的独立国家。1990年,图西族领导的卢旺达爱国阵线发起内战,随之而来的是1994年的种族灭绝,估计受胡图族极端分子屠杀的图西族人與温和派胡图族人有50至100万。最终卢旺达爱国阵线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这场种族灭绝才相应中止。 卢旺达的经济在1994年的大屠杀期间受到重创,不过此后得以复苏。国家经济主要依靠自给农业,咖啡和茶叶是主要的出口经济作物。该国旅游业增长迅速,如今已是占主导地位的外汇收入来源。卢旺达是仅有的两个能够安全看到山地大猩猩的国家之一,许多游客都愿意为获得大猩猩的追踪许可支付高价。音乐和舞蹈是该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鼓乐和一种名为“intore”的民族舞蹈。全国各地都有传统工艺品制作,其中包括一种名为“imigongo”,使用牛粪制作的独特艺术品。.

新!!: 德意志帝國和卢旺达 · 查看更多 »

南斯拉夫王國

南斯拉夫王国 (1918年-1945年)是一个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君主制国家,在一战后成立,直到二战后结束。其领土包括今天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塞尔维亚、黑山、馬其頓共和國,以及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大部分地区。1929年之前国名是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Краљевина Срба, Хрвата и Словенаца / Kraljevina Srba, Hrvata i Slovenaca;Kraljevina Srbov, Hrvatov in Slovencev),或者简称为SHS王国 (Краљевина СХС / Kraljevina SHS)。.

新!!: 德意志帝國和南斯拉夫王國 · 查看更多 »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Socijalistička Federativna Republika Jugoslavija,Социјалистичка Федеративна Република Југославија,Socialistična Federativna Republika Jugoslavija)是一個存在於1945年至1992年的巴爾幹社會主義國家,由馬其頓、塞爾維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黑山等社會主義共和國所組成,首都為貝爾格勒。南國為多民族國家,政府奉行聯邦制,由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一黨專政。由於該國承襲有著「第一南斯拉夫」之稱的南斯拉夫王國,因此另有別名「第二南斯拉夫」。 該國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軸心國武裝侵略而滅亡的南斯拉夫王國,在軸心軍佔領期間,原南斯拉夫境內出現反抗勢力,其中一支為约瑟普·布罗兹·铁托所領導的共產黨游擊隊,1943年後,西方盟軍認可其為領導南斯拉夫抗戰的盟軍,開始大量軍事增援,狄托的共產黨政權成為了該國的政府代表之一。1945年3月,南斯拉夫由當時的流亡政府和狄托領導的「民族解放委員會」組成聯合政府,同年11月29日,狄托排除與整肅了其他政黨,建立完整的共產黨一黨專制政權,並將國號立為「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再改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冷戰期間,在狄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走上了與其他東歐國家不同的路線,不但有著偏向自由化的經濟體制、政治氣氛與言論自由,更不依附於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蘇聯為首的華沙公約組織兩大軍事聯盟,反而與印度、埃及、印尼和拉丁美洲國家創立了不結盟運動組織,並擁有領導地位。 1980年代至1990年代,隨著東歐社会主义國家經濟衰退、民族主義的復活與東歐劇變,南斯拉夫各民族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民族間的不和及分裂,伴隨著暴力的排斥其他民族的行為逐漸升級。在此之後,南斯拉夫聯邦走向解體。從南斯拉夫獨立出來的新國家之間因民族問題產生了一系列的暴力衝突,并發展為南斯拉夫內戰。時至1992年,除了塞爾維亞和黑山之外,其他加盟國均退出南斯拉夫聯邦,剩下的兩國則組建成新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宣告終結。2008年後,前南斯拉夫的領土分裂出馬其頓、塞爾維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黑山等六個受聯合國承認的國家,以及只得到部分國家承認的科索沃。.

新!!: 德意志帝國和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協約國

協約國(Allied Powers)主要由法國、俄羅斯、英國、日本、義大利和美國組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同盟國對敵。.

新!!: 德意志帝國和協約國 · 查看更多 »

古物陈列所

古物陈列所是1914年至1948年在北京故宫外朝部分区域建立的中国第一家国立博物馆,长期作为国家博物馆发挥作用,也是中国第一家宫廷博物馆、中国第一家艺术博物馆,开创了中国国立博物馆的多项“第一” 段勇,古物陈列所的兴衰及其历史地位述评,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5):14-39。.

新!!: 德意志帝國和古物陈列所 · 查看更多 »

古里耶夫斯克 (加里寧格勒州)

古里耶夫斯克 (Гу́рьевск、Neuhausen、Nowy Dwór Pruski、Romuva)是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西部的一個城市,位於克麥羅沃東北7公里。2002年人口10,913人。 1262年由條頓騎士團建立,1525年成為普魯士的一部份,1871年成為德意志帝國的一部份。1945年成為蘇聯的領土,1946年改名。 Г.

新!!: 德意志帝國和古里耶夫斯克 (加里寧格勒州) · 查看更多 »

古斯塔夫·基爾霍夫

古斯塔夫·罗伯特·克希荷夫(Gustav Robert Kirchhoff,),德国物理学家。在电路、光谱学的基本原理(两个领域中各有根据其名字命名的克希荷夫定律)有重要贡献,1862年创造了“黑体”一词。1847年发表的两个电路定律发展了欧姆定律,对电路理论有重大作用。1859年制成分光仪,并与化学家罗伯特·威廉·本生一同创立光谱化学分析法,从而发现了铯和铷两种元素。同年还提出热辐射中的基尔霍夫辐射定律,这是辐射理论的重要基础。.

新!!: 德意志帝國和古斯塔夫·基爾霍夫 · 查看更多 »

古斯塔夫·赫兹

古斯塔夫·路德维希·赫兹(Gustav Ludwig Hertz,),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先驱,他是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電磁波發現者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的侄子和卡尔·赫尔穆特·赫兹的父亲。.

新!!: 德意志帝國和古斯塔夫·赫兹 · 查看更多 »

古斯塔夫·海涅曼

古斯塔夫·海涅曼(Gustav Walter Heinemann,),德國政治人物之一。1949年—1950年間出任聯邦德國(西德)內務部長,1966年—1969年出任司法部長,1969年出任聯邦總統,至1974年離任。在他就任總統期間,他以開明作風見稱,在1968年出現的學潮中,他對示威的學生表示關心。 他的女兒曾於1999年參選總統,但未能成功。 Category:德国联邦总统 Category:馬爾堡大學校友.

新!!: 德意志帝國和古斯塔夫·海涅曼 · 查看更多 »

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被认为是一种人类权利并被理解为一种自由的权利,明确了对儿童进行初级教育、对所有儿童推广中等教育的义务、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以及对未接受过完整初级教育的个体进行基础教育的义务。除了这些规定个体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之外,受教育权内容还包括消除各级教育系统内的歧视、建立最低标准以及提高教育质量。 受教育权规定在《世界人权宣言》中的第26条以及《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中的第14条中, 在1960年教科文组织的反教育歧视公约中、欧洲人权公约第1号议定书以及1981年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中得到重申。 受教育权在《欧洲人权公约 第1號議定書第2條 - 受教育之權利》以及很多国家的宪法中都有相关规定,例如:比利时宪法(原第17条,现第24条)以及荷兰宪法(第23条).

新!!: 德意志帝國和受教育权 · 查看更多 »

吴伯禄

吴伯禄(Bishop Augustin Olbert, S.V.D.,),罗马天主教主教,圣言会会士。 1895年11月16日,吴伯禄出生于德国多森海姆(Dossenheim)。1926年(30岁)毕业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5月13日成为圣言会神甫,同年来华,先在济宁戴家庄学习中文。次年分配到青岛任助理司铎。1930年在莒县传教。1936年任圣言会高密分会会长。 1946年6月(50岁),吴伯禄任天主教青岛教区代理主教。1948年7月8日,52岁的吴伯禄被任命为天主教青岛教区主教。同年10月3日祝圣。1951年8月,吴伯禄因组织圣母军被捕,后被驱逐出境。1954年被授予联邦十字勋章。1964年11月18日于海德堡逝世,享年69岁。 Category:来华圣言会传教士 Category:德国天主教传教士.

新!!: 德意志帝國和吴伯禄 · 查看更多 »

吸血鬼地道

吸血鬼地道(英文:Vampire dugout ,在比利时当地被称作Vampyr dugout),位于比利时佐内贝克附近的地下,是一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旅部,建于(又称帕斯尚尔战役)之后, 由的第171坑道连在法兰德斯地下14米(46英尺)处挖掘而成。该地道在2007年被重新发现。2008年英国电视第四台的《》系列节目中的一期以它为主题,美国的科学频道也播出了这一节目。当地的战场史学会每年都会检查吸血鬼地道,而一般公众无法进入该通道,因为它位于私人领地内。.

新!!: 德意志帝國和吸血鬼地道 · 查看更多 »

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

同盟国(Mittelmächte;Központi hatalmak;İttifak Devletleri;Централни сили,意思是中央国)由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及保加利亚王国组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协约国对敌。.

新!!: 德意志帝國和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向智

向智長老(Nyanaponika Thera,,又譯向智上座),又稱向智大長老(Nyanaponika Mahathera,又譯向智尊者),俗名辛格默德·芬尼格(Siegmund Feniger),生於德意志帝國黑森州哈瑙,為上座部佛教僧侶,在斯里蘭卡創建佛教出版社(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新!!: 德意志帝國和向智 · 查看更多 »

吕贝克号小巡洋舰

陛下之舰吕贝克号(SMS Lübeck)是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七艘不来梅级小巡洋舰的四号舰,以德国城市吕贝克命名。它由斯德丁的伏尔铿船厂承建,于1903年开始、1904年3月、至1905年4月投入舰队使用。其包括有十门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最高速度可达22.5节。 吕贝克号于职业生涯的前十年里都跟随公海舰队服役,然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爆发后被转移至波罗的海,以保卫德国海岸免受俄罗斯潜在的攻击。它在战争的头三年里被广泛运用,期间曾参与攻夺利鲍的行动,并两度遭到英国潜艇袭击。舰只于1916年触雷后得到修复,但于1917年被撤出前线执行次要任务。它在战争中幸存了下来,至1920年作为被割让予英国人,并于其后拆解报废。.

新!!: 德意志帝國和吕贝克号小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君主專制

君主專制(absolute monarchy;absolute Monarchie),是西方政治學概念中定義的一種政體,又譯為君主專政、絕對君主制、絕對君主专制、絕對主義王權、絕對王權等;支持君主專制的思想被歸類為專制主義(早期曾譯為“絕對主義”,系根據歐洲啓蒙運動時期enlightened absolutism等詞彙的片面直譯;而現代西方政治學多以despotism進行表述)。早期埃及、希臘、羅馬至歐洲中古時代,其君主作為世人與神之間的神聖角色,不仅是世俗的首领,也是宗教的首领;中世紀歐洲則由於天主教的盛行,教宗的教權大大高於君權,君權很大程度上受到諸侯的限制,在英國甚至產生了大憲章這樣限制君權的法律傳統;16至18世紀歐洲各國紛紛加強君權,國家教會的建立使君主專制受到強化、甚至出現了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國家,但從17世紀英國及其他國家開始,君權受到立憲化規範,規定其權力從人民而來。 作為一種專制制度,君主專制以君主為國家主權的唯一代表,君主對他的臣民與領土有無限制的權力,其治權不受到任何其他司法、立法、宗教、經濟或選舉的制衡或約束,像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說的「朕即國家。」(L'état, c'est moi) 。文藝復興後期思想家對此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在一定程度上為君主專制提供了合理性依據,如馬基雅維利主義和霍布斯早期的思想,都從客觀上論述了身為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的君主應該擁有絕對的政治權力,以便於更好地保護整個國家的利益、應對各種階層勢力之間的角力,以及君主應處於超脫各階層利益的存在。因為君權不受到國家法律的制約,“君主專制”又被稱為無限君主制,和後來發展出的有限君主制的代表君主立憲大相徑庭。 在歷史上,君權大多數情況下受制於封建制度和封建法律、貴族階層的政治權力、圣职者的宗教權力與資產階級的經濟權力,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以前的君權;而文藝復興時期以後,天主教教權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得歐洲各國國王有機會收攏權力,加強專制。作為一種專制政體,與獨裁政體相區別,“君主專制”政體下的君主仍需平衡各個諸侯、各社會階層、各個友邦或敵國的關係,并往往需要依靠一個高效運行的政府來實施其政令,其政府雖然在君主的強力領導之下、受君主個人意志影響,卻仍然遵循一系列法律運行,而並不單一聽命于君主的個人意志,也不存在“家族獨裁”傾向,此類專制政體在18世紀啓蒙運動時期的歐洲被特別稱為“開明專制”政體并加以推崇;某些當代政治學中文教材中提到的“封建君主專制獨裁政體”,其實更接近于君主領導下的貴族寡頭統治,例如中國古代史上的宋朝,其皇位繼承人是通過“朝議”來決定的、幾乎近似有限的民主選舉,而前現代的中國直到元明清三朝才形成了“君主專制”政體,卻也遠遠達不到“獨裁”的標準,而是被歐洲啓蒙運動思想家作為開明專制的典範。 在西方歷史中,主張採用君主專制的代表人物有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與俄國沙皇彼得大帝。中國在明朝以後,皇帝加強中央集權,不僅親理國政,又可以直接判處大臣死刑,歷史學家錢穆認為其已經成為了君主專制政體,例如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層廢除宰相集政務處理大權於一身,到了明成祖以後才重新設置內閣大學士、內閣首輔以使宰相職能;清朝皇帝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設立軍機處作為皇帝的秘書官,所有政令皆由皇帝直接發佈。在19世紀後,受民主思潮的衝擊,採用絕對君主制的國家逐漸減少,目前仍然採行絕對君主制的國家如下:文萊、沙特阿拉伯、阿曼、梵蒂岡、卡塔爾、阿聯酋和斯威士蘭。.

新!!: 德意志帝國和君主專制 · 查看更多 »

君特·布魯門特里特

君特·布魯門特里特 (德語:Günther Blumentritt,)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步兵上將,策劃1939年入侵波蘭的軍事行動。.

新!!: 德意志帝國和君特·布魯門特里特 · 查看更多 »

君特·科爾登

君特·科爾登(Günther Korte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名德國空軍一級上將,曾經擔任空軍參謀長,於1944年7月20日在德國反納粹集團發動的希特勒暗殺行動中被炸成重伤,於事發兩日後去世。.

新!!: 德意志帝國和君特·科爾登 · 查看更多 »

坦能堡戰役 (1914年)

1914年坦能堡會戰,又稱為坦嫩貝格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綫的一次戰役。這次戰役是在1914年8月26日至8月30日爆發的。 在1914年8月17日,俄羅斯第一和第二集团军侵入東普魯士,向首府哥尼斯堡進發。俄軍成功地進入德國,直到德國第八集团军在8月20日反擊。德軍設計了一個陷阱,讓由南向上的俄國第二集团军提前進入德國,隨後德軍从该集团军两翼实施钳形攻势并将其主力围歼,俄第二集团军司令员萨姆索诺夫兵败自杀。在9月2日,俄軍放棄了整個任務。俄軍從坦能堡會戰後,沒有再向德國領土進攻。 雖然德軍在坦能堡會戰得勝,但德軍原先並沒有料到俄羅斯會在8月中開戰,因此德軍用了兩支部隊來抵抗俄軍,造成德軍的資源被分散,而影響在西線對英法聯軍的戰事。 Category:1914年一战战役 Category:俄罗斯帝国战役 Category: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參與戰役 Category:波兰战役 Category:1914年8月.

新!!: 德意志帝國和坦能堡戰役 (1914年) · 查看更多 »

塞尔维亚王国 (近代)

塞尔维亚王国是1882年到1918年存在于巴尔干半岛的一个国家。前身是1817年由歐布雷諾維奇王朝(稍後由卡拉喬傑維奇王朝取代)所成立的塞尔维亚公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新成立的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所取代。首都是贝尔格莱德。1914年6月28日塞拉耶佛事件導致奥匈帝國向該國宣戰,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戰。塞尔维亚王国在一战中是协约国的成员,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新!!: 德意志帝國和塞尔维亚王国 (近代) · 查看更多 »

多哥蘭

多哥蘭(Togoland)是德國在19世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在非洲西部的保護國。其國土除了包括現時之多哥全境以外,尚包括今日-zh-hans:加纳;zh-hk:加納;zh-tw:迦納;-東部的部份土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戰敗,國土被英國及法國瓜分,分別被稱作「英屬多哥蘭」及「法屬多哥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非洲各國尋求獨立,多哥蘭的前途及統一問題一度成為焦點。最後英屬多哥蘭決定與英屬黃金海岸合併成為加纳,而法屬多哥蘭則決定獨立,成為今日的多哥共和國。.

新!!: 德意志帝國和多哥蘭 · 查看更多 »

多阶段睡眠

多階段睡眠(Polyphasic sleep),亦作多相睡眠或达芬奇睡眠,是一种将人类习惯的单次睡眠过程分散成多个睡眠周期进行,以達成减少睡眠时间的睡眠方式。這種睡眠方式是由德意志帝國科學家J.S.西曼斯基在1918年研究動物的睡眠行為時發現,並發現人類亦有這種睡眠方式。一般來說,成年人在24小時的日常生活階段可以分為工作和睡眠(包括午睡)兩部份,這種生活方式亦被稱為「二次式睡眠」(Biphasic sleep)。 然而,許多醫學研究者表明對身體健康的憂慮,特別是這種方式沒有機會進入深度睡眠,再到對腦極重要的REM睡眠,或者週期縮短導致生理時鐘被嚴重干擾,而許多親身體驗的網路人物,以及參與實驗的人員經歷也顯示,這種方式僅僅在短期的急迫前提下有效,只使人以短睡來延續最基本的身體機能,很快又會再度疲勞而精神不濟,造成打瞌睡頻頻或睡過頭等,不可能長期保持最佳狀態下去。.

新!!: 德意志帝國和多阶段睡眠 · 查看更多 »

夏季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

,簡稱聽障奧運、聽奧,又稱聽障林匹克運動會、聽障運動會,原名世界聾人運動會,是國際聽障運動總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Sports for the Deaf;CISS)專為聽障人士舉辦、包含多種體育運動項目的國際性運動會,每四年舉行一次。 依現行聽奧開閉幕規則,奧運會旗在開幕典禮前即升至顯著位置,直至閉幕典禮結束,但不能在相關行銷宣傳上使用五環標誌,因為基本上聽障奧運僅是國際奧會准許可使用-lympic命名的比賽,所謂奧林匹克家族等說法是誤傳。.

新!!: 德意志帝國和夏季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 · 查看更多 »

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Summer Olympic Games或Games of the Olympic)是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国际性多项运动赛事,每四年举办一次。从1904年起,夏季奥运会的每个项目都会颁发奖牌,其中第一名为金牌,第二名为银牌,第三名为铜牌。夏季奥运会取得的成功促使了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产生。 夏季奧運會已經從42項、不到250名男運動員成長為有超過一萬名來自205個國家的運動員、300個項目的體育賽事。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10,500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302个项目。 美国举办过四次夏季奥运会,是举办奥运会次数最多的国家。英国於2012年第三次举办夏季奥运会,伦敦成为第一个举办三次夏季奥运会的城市。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日本和希腊都举办过两次夏季奥运会。其他举办过夏季奥运会的国家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比利时、加拿大、芬兰、意大利、墨西哥、荷兰、大韩民国、西班牙、苏联和瑞典。亞洲第一次奥运会在日本東京举办。南美洲的第一次奥运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有五个城市曾两次举办过夏季奥运会:東京、洛杉矶、伦敦、巴黎和雅典。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在两次夏季奥运会中举办过赛事,一次是191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并在195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与其他国家合作举办了马术项目的比赛。个别比赛项目在香港和荷兰举办,分别是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马术项目及192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两场帆船比赛。 五个国家——希腊、英国、法国、瑞士和澳大利亚(曾两次和新西兰组成澳大拉西亚队)都参与了所有的夏季奥运会。唯一一个在所有夏季奥运会中都获得金牌的国家是英国,从1904年、1952年和1996年一枚到1908年五十六枚不等。.

新!!: 德意志帝國和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 查看更多 »

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

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爾 (Charles Maurice de Talleyrand-Périgord,),出身於古老的貴族家庭。起初封號是比尼窩王子 (prince de Bénévent) ,然後成為塔列朗王子。法國主教、政治家和外交家。由於腿部殘疾,不能如家族期望的那樣進行軍事生涯,轉而學習神學。1780 年,他成為一般代理神職人員並成為法國王室的教會代表。 他曾歷經數屆法國政府擔任高等職務,通常是外交部長或一些其他外交要職。他的職業生涯跨越路易十六 、法國大革命、拿破崙帝國、波旁復辟和奧爾良王朝時期。塔列朗的上級通常都不信任他,但是拿破侖本人認為塔列朗是個十分能幹的外交官。「塔列朗式」已經成為一種玩世不恭、狡猾的外交態度之代名詞。 他是拿破崙年代的首席外交官,當時法國的軍事勝利將法國塑造為一個強大、橫跨歐洲的大一統帝國。 然而大多數的時候,塔列朗的任務是為法國尋求和平,以此鞏固法蘭西的國際利益。1801年,他成功地與奧地利簽訂呂內維爾條約,並在1802年與英格蘭達成亞眠和約獲得和平。但是他並沒能阻止1803年戰爭的重啟。在1805年,他反對他的皇帝再度與奧地利、普魯士和俄國開戰,因此他於1807年八月辭去外長官銜,但拿破崙依然倚靠他。塔列朗隱秘勾搭俄國沙皇亞歷山大和奧地利首相梅特涅暗中破壞皇帝的計劃。 塔列朗尋求通過談判實現和平,意圖延續法國革命所獲得的成果。拿破崙拒絕和平,當他在1814年垮臺後,塔列朗基於正統性原則擔負起波旁王朝復辟的任務。1814年至1815年,當拿破崙的征服失敗後,塔列朗在維也納會議扮演重要角色,他在那裡談判獲得有利於法國的解決方案。 學術界對塔列朗的評價是高度兩極分化的。有人認為他是歐洲歷史上最多才多藝,熟練的和有影響力的外交官之一;另一部分人則認為他是叛徒,依次背叛了舊制度、法國大革命、拿破崙和波旁復辟。.

新!!: 德意志帝國和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 · 查看更多 »

夏时制

夏时制,另譯夏--(英语:Summer time),又称日光节约时--、日光節約時--間(英语:Daylight saving time),是一种为节约能源而人为规定地方时间的制度,在这一制度实行期间所采用的统一时间称为“夏令时间”。一般在天亮較早的夏季人为将时间調快一小时,可以使人早起早睡,减少照明量,以充分利用光照资源,从而节约照明用电。各个采纳夏时制的國--规定不同。.

新!!: 德意志帝國和夏时制 · 查看更多 »

大博弈

大博弈(The Great Game;Турниры теней,即“影子競賽”之意),或译作大竞争、大競力,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政治術語,特指大英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爭奪中亞控制之戰略衝突。“大博弈”一語之提出者,一般認為是亚瑟·康诺利,後因英国小说家鲁德亚德·吉卜林之小说《Kim》而流传开来。 傳統上之大博弈時期約為1813年至1907年《英俄條约》时止。1917年布爾什維克革命後,大博弈展開了較为緩和之第二階段。.

新!!: 德意志帝國和大博弈 · 查看更多 »

大十字勳章

大十字勛章(Großkreuz des Eisernen Kreuzes) 是一種頒授予普魯士王國、德意志帝國及納粹德國或其盟友的軍事領袖的勳章。在通常的頒授情況下,它是鐵十字勳章系列的最高級別。此勳章在1813年3月10日拿破崙戰爭時期,與一級和二級鐵十字勳章同時設立。此勳章在1870年普法戰爭及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及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三次戰爭中再次被頒發。.

新!!: 德意志帝國和大十字勳章 · 查看更多 »

大德意志

大德意志(德语:Großdeutschland)是一个历史上的思潮。其作为德意志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在1848年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列席会议上就讨论过。奥地利帝国最初提出了这一构想模型,希冀建立一个包括奥地利在内的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且被其领导。这一模型与最终被普鲁士采用的小德意志统一解决方案所相对,且被抛弃。“小德意志”包括了除奥地利以外的所有德意志邦联国家,并听命于德意志北方普鲁士王国的霸权。 20世纪初,民族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开始兴起。又因为一战的和约《凡尔赛条约》和《聖日耳曼條約》对战败的德国惩罚过强,“大德意志”成为了一个与其反抗而带有愤怒感情的概念,并为德国和奥地利的右翼党派所用。他们的目标是共同建立一个以德意志民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即除德奥外也包括周围以德裔人口为主的地区,无视法国和意大利的反对。纳粹主义者认为,德意志问题的解决方案应该为:在纳粹政权下建立“大德意志帝国”,在欧洲大陆占据主体地位,并协助其他非日耳曼地区(主要指斯拉夫人地区)日耳曼化。 大德意志与泛德意志(Alldeutsche)意义不同。后者为德意志帝国时期的一种极端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的集合。 二战后,《奥地利国家条约》声明奥地利需保持独立而不与德国政治结盟。大德意志一词也更多地与纳粹主义相关。.

新!!: 德意志帝國和大德意志 · 查看更多 »

大匈牙利

大匈牙利(匈牙利语:Nagy-Magyarország)是對1920年特里亞農條約之前匈牙利領土的非正式稱呼。1920年後,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匈牙利的官方政治目標是回復舊有的領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匈牙利放棄了這項目標。今天匈牙利境內只有少數人還有這樣的主張。在特里亞農條約下,匈牙利失去了72%的領土和三分之二的人口,其中近300萬是匈牙利族。在外交領域上,匈牙利對修改條約的追求使得它在1920年代政治上孤立。1930年代,這項政策進入了納粹德國。 支持大匈牙利政策的論點有:周邊國家有匈牙利族佔多數的領土、有千年歷史的匈牙利王国傳統、或是為了潘諾尼亞平原地緣和經濟的整合。不過,有些匈牙利人只支持拿回匈牙利族佔多數的領土。 在轴心国的支持下,匈牙利在1938年和1940年的維也納仲裁裁決獲得前匈牙利王國中有匈牙利族的領土,並以武力在1939年得取喀爾巴阡盧森尼亞、1941年得取多民族的巴奇卡、巴兰尼亚、梅吉穆列、及普雷克穆爾基。二次世界大戰後,匈牙利的邊境又回到了特里亞農條約所定義的,除了三個額外的匈牙利的村莊被歸到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发。如今所有歷史學家都用历史修正主义看待。.

新!!: 德意志帝國和大匈牙利 · 查看更多 »

大刀王五

大刀王五(),享年56,清朝末年侠客、武術家。本名王正谊,字子斌,乳名安子,祖籍河北沧州,回族。由于王五於李凤岗师门中排行第五,绰号“小五子”,善用大刀,因此江湖称其为「大刀王五」。位列晚清武林十大高手之首,武功蓋世。.

新!!: 德意志帝國和大刀王五 · 查看更多 »

大国

大國(Great power),又稱強權、強國,是指在國際體系中,在權力資源上擁有較高優勢的國家及被認為具有施加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的能力和專長。大國特有的具有軍事和經濟實力,以及外交和軟實力的影響力,這可能導致中或小的國家採取自己的行動之前考慮大國的意見。「綜合國力」,包括一國對他國施加影響所必備的物質性權力,如軍事能力、經濟實力;以及非物質性權力,如目前廣泛使用的概念——「軟國力」所包含的文化、價值觀、制度、生活方式的吸引力。 大國(強權)也可以分成幾種,常見的分類有二:「主要大國」(major great power)及「超級大國」(superpower),超級大國指「主要大國」中具有同時擊敗兩個以上其他同級強權實力者。另有地域大國(Regional power)的用法,指在某個洲或地區中,權力資源最具優勢的國家,但這些國家未必是整個國際體系的「主要大國」,例如阿根廷、伊朗。.

新!!: 德意志帝國和大国 · 查看更多 »

大隈重信

大隈重信(),幼名八太郎,是日本武士(佐賀藩藩士)、政治家、教育家。從一位大勳位侯爵。曾任參議兼財務大臣、外務大臣(第3、4、11、14、29任)、(第13任)、內閣總理大臣(第8、17任)、內務大臣(第30、32任)、貴族院議員。為早稻田大學的創校者,並任該校第一任校長。.

新!!: 德意志帝國和大隈重信 · 查看更多 »

大韓帝國愛國歌

《大韓帝國愛國歌》()是朝鮮半島在朝鮮高宗脫離清朝獨立稱帝時的國歌。 這首歌的原型可以追溯至19世纪末。現時普遍认为爱国歌的歌词是由當時的政治家尹啟豪或独立派领导者与教育家安昌豪所谱写。至於樂曲,有說法指起初爱国歌采用了苏格兰民歌《友誼萬歲》的旋律。不過,在韓國亦有一種說法,指這首愛國歌與日本國歌《君之代》的現代編曲都是同樣由德國作曲家所作。 這首歌在日韓合邦之後被禁唱,因為日本殖民政府認為合邦之外,《君之代》才是國歌。不過,在整個日本殖民统治时期 (1910年-1945年),当时海外的朝鲜人依然用它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独立的渴望。直到1937年,旅居西班牙的世界著名朝鲜音乐家安益泰为爱国歌重新谱下了曲调為止,不過歌詞一直都沒有改變。即使是1945年朝鮮半島獨立,直到1948年朝鮮半島分治,這歌詞都一直是朝鮮半島的國歌歌詞。 朝鮮半島分治之後,雖然雙方都重新編寫歌詞和樂曲,但仍採用同一歌名。.

新!!: 德意志帝國和大韓帝國愛國歌 · 查看更多 »

大西洋

大西洋(Océano Atlántico,Oceano Atlântico,Atlantic Ocean),是世界第二大洋。原面積8221萬7千平方公里,在南冰洋確立後,面積調整為7676萬2千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處波多黎各海沟深達8605米。從赤道南北分為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北面連接北冰洋,南面則以南緯60度與南冰洋接連。 大西洋这个中文名称,最早来自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所翻译的一本名叫《山海舆地全图》的世界地图册,虽然从今天的角度看该地图错误颇多,但是其中大西洋这个中文翻译从那时起便一直沿用至今。 其英文名稱是取自於柏拉圖曾經提出的至今未明確發現的亞特蘭提斯(Atlantis)。.

新!!: 德意志帝國和大西洋 · 查看更多 »

大英帝国

大英帝国,或稱不列顛帝國(British Empire),是一個在16世纪至20世纪末间由英国統治的全球帝國,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認定為歷史上面積最大的殖民帝國,最大領土面積曾達3,400萬平方公里。 16世紀,一般认为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格瑞福兰海战,标志着英国的崛起。但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並不代表英國取代了西班牙的霸權,直到300年後的19世紀英國才做到這點。1500年到1600年,由於英國在歐洲大陸上的英法百年戰爭中輸給了法國,所以在歐陸幾乎沒有發言權;但是憑藉著其專注于海外殖民地的拓展,所以反超歐洲第一個殖民國家葡萄牙,成為繼西班牙、荷蘭之後第三大的海軍強國,同時也擁有了面積第三大的海外殖民地。此時,英國的國際地位依然不如殖民最大國西班牙、歐陸最強國法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的控制者奧地利三國,但是已經成為在二流國家當中的第一把交椅。 整個17世紀和18世紀,光榮革命後的英國對法國發動第二次百年戰爭(1689年-1815年),與當時波旁王朝統治下的法蘭西王國爭奪歐洲以外的海外霸權;這也是英國從不插手歐洲事務、轉向積極干涉歐洲的起點。第二次百年戰爭並不是像第一次百年戰爭一樣的單一戰爭,而是多次歐洲戰爭的集合體,其中英國刻意奉行“不斷幫助法國的敵人、只要是法國的敵人就是英國的盟友”這一政策,導致這些零碎的反法戰爭加總起來的時間長達一百年。又由於1600~1799年代,原本第一位的西班牙帝國已經呈現出明顯的衰弱姿態,於是英國趁機崛起,以非常快的速度擴張殖民地。英國先是在英荷戰爭中打敗了有著貿易和資本,但是軍隊實力並不是很強大的荷蘭;再接受了法國啟蒙運動的先進思想;同時又在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从法国夺取整个加拿大和印度的殖民地,标志着在“海軍上”英国已經成为无可争议的海洋霸主、而在殖民地面積上成為僅次於西班牙的第二大殖民帝國。但是同時,英國也在海外戰爭中嘗到了第一次失敗,在美國獨立戰爭中輸給了美國。不過總體來說,勝遠遠多於敗,英國的殖民地還是在源源不斷的增加,英國的國際地位也能和法國、奧地利等舊列強平起平坐,成為歐洲的一流強國;超越了原本比較強大但是已經衰弱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瑞典、波蘭-立陶宛等中型歐洲國家。 19世紀,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對英國的霸權如虎添翼。原本只能藉著和法國敵對參與歐洲事務的英國,可以利用其獨有的工業產品掌控的歐洲的經濟命脈、用世界最強大的海軍威懾弱小的歐洲國家。19世紀初期,西班牙帝國的殖民地全部獨立,間接導致英國成為真正的海洋霸主,此時英國終於在“殖民地面積上”成為是歐洲以及世界第一。1815年,击败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后,大英帝国徹底超越其他所有歐洲國家、一跃成为歐陸第一强权,在武力上只有俄羅斯帝國能和英國一較高下,但由於俄羅斯的經濟和科技落後,所以英國成為歐洲霸主;也因為英國在世界範圍內的殖民地數量最多、科技最發達、控制各個大陸的經濟都市,而成為了主導地球發展的“世界帝國”。此時的英國屬於歐洲五大列強(英國、法國、俄羅斯、奧地利、普魯士)之首,主导国际事务达100年之久,这段时期被称为“不列颠治世”,又因為年值維多利亞女王統治英國的時代、所以又稱“維多利亞時代”。由于帝國的領土、屬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内的七大洲、五大洋,有「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說法,所以被形容为繼西班牙帝國之後的第2個「日不落帝國」。 20世紀,重新統一的德意志帝国打敗法國成為歐洲大陸上陸軍第一強國,而德意志帝國和美國所開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又衝擊了原本英國在科技領域的最高地位,導致英國國力有所下降。但是雖然在軍力和科技上顯示出落後的跡象,但是在殖民地領域英國和她的老對手法國則擴張的比以往更加迅速,英法依然佔有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的殖民地面積。第一次世界大戰结束後的1921年,由於戰爭的摧殘,英國的經濟和科技實力已經遠遠不如美國,但因為英國是對付德國的主要勝利國之一,根據巴黎和会托管了德國的殖民地,而達到殖民地领土面积最大时期;當時英國的國土覆蓋地球上25%的土地和25%的人口,成為“世界历史上面积最大、跨度最廣的国家”。大英帝國在世上傳播英國的宗教、法律、制度、文化、科學、商業、語言,帝国霸權幫助英国本土實現驚人的經濟成長,並使其在國際政治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也導致了世界性國際語言——英語的通行。 在一戰和二戰的“戰間期”,英国国力已不足以支撑其帝国体量,再加上始于1929年的大萧条的影响,英国政府最终于1931年宣布放弃对加拿大、澳大利亚、纽芬兰、爱尔兰、新西兰和南非六个白人自治领在政治上的控制,自此英联邦体系开始逐步取代大英帝国体系。加上英國對執行地採取民主議會制度和精英教育的方式,導致印度、非洲等殖民地民智漸開,接受了英國民主思想的各個殖民地開始反思英國的統治,並且謀求完全的獨立。随着英國本土的民主發達,海外的殖民地(包含自治領也是)的受到英國教育的非歐洲人民想要自己決定其政府的政策與未来,包括議會全面選舉。白人的自治領大多能夠進一步發展基礎設施,以取得經濟生產上的平衡,但是在拉美、非洲和亞洲的帝國殖民地卻往往只是工業所需原材料(或農業產品)的供應者,所以這些國家即使在從英國獨立後的經濟發展需要藉著英聯邦架構接受英國的幫助。 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之後,随着英國國力日衰以及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大英帝国自1947年印度独立后逐漸瓦解,而发生在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则标志着美国正式取代大英帝国成为国际事务领导者。英國的殖民地經歷了風起雲湧的民族獨立,以印度獨立為開始,英國的所有舊殖民地現在幾乎都已獨立,但獨立後的英國殖民地大部分仍然為了增加自己的國際地位而選擇留在英聯邦之中。無論殖民地如何,英國都會宣揚她的議會民主制的優越性、并推薦給殖民地人民,但結果並沒有全部成功(例如埃及、伊拉克、阿富汗、南非、肯亞、辛巴威、烏干達)。今天,英國和她的大部分前英國殖民地國家组成一個國際性的組織英聯邦,但是與大英帝國不同,英國無法在政治、外交及經濟等各方面完全控制英聯邦的其他成员,英國與其他英聯邦成員國地位亦是平等,英國女王僅僅是英聯邦的象征性元首,而其他英聯邦成員甚至憑著自由意志可以做出反對、否決、對抗英國的決定。 到了21世紀,历史学家一般以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中國,作为大英帝国终结的标志。雖然英國的殖民化是以其自身利益为優先考量,也為殖民地留下更好的基礎建設,但那主要是為了方便這些殖民地的貨物能够更方便地出口到英國以滿足其本土的需要,或是讓英國的工業產品更方便地運送到殖民地市場。另外,為了確保其統治的稳定,同時因為各殖民地内部民族的複雜性,在殖民地時,英國會用「分而治之」、「精英制度」、「以夷制夷」的政策或者直接放棄對當地民族問題的解決而離開,使得像愛爾蘭共和国、印度、巴勒斯坦、津巴布韋、肯亞、蘇丹、烏干達、伊拉克、圭亞那和斐濟等國家在獨立後面臨着不同程度的民族衝突。最後,大英帝國的形成是400多年來貿易、移民與武力征服的結果,期間也有和平的商業和外交活動,是一個時代特定群體、文化、國際政治、貿易的總稱。.

新!!: 德意志帝國和大英帝国 · 查看更多 »

大选帝侯号战列舰

大选帝侯号战列舰(SMS Großer Kurfürst)是四艘国王级战列舰的第二艘舰,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于德意志帝国海军。该舰于1911年10月进行,1913年5月5日,并于英德交战前几天,即1914年7月30日正式编入公海舰队。其名称取自霍亨索伦王朝的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威廉的尊称。大选帝侯号在五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十门305毫米50倍径速射炮,且最高航速为。 连同她的三艘姊妹舰——国王号、边境总督号和王储号,大选帝侯号在战争期间参与了舰队的大部分军事行动,其中包括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舰只在日德兰受到了猛烈的炮火袭击,但并未严重受损。它在1917年9月和10月的阿尔比恩行动期间则负责炮击俄国海军的岸防。大选帝侯号在其服役生涯中也遭遇过一些意外:曾与国王号及王储号相撞、数次搁浅、被鱼雷击中一次以及触及水雷一次。 随着德国战败和在1918年11月签署停战协定,大选帝侯号与大多数公海舰队的主力被英国皇家海军扣押在斯卡帕湾。舰只被解除武装并仅保留了基干船员,同时同盟国开始就《凡尔赛条约》的最终版本进行协商。至1919年6月21日,即条约签署前的前一天,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特作为被扣押的舰队指挥官,下令全数凿沉己方舰队,以确保英国无法强占舰只。但不同于其姊妹舰,大选帝侯号在1938年被打捞上岸报废,随后于拆解。.

新!!: 德意志帝國和大选帝侯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大陆政策 (德意志帝国)

“大陆政策”(Kontinental politik)是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奥托·冯·俾斯麦在执政期间(1870年代至1880年代)推行的对外政策。俾斯麦出于现实政治的考虑,认为德国的利益重心在欧洲大陆而不在海外殖民。“大陆政策”的策略是拉拢英国、联合奥匈帝国,以孤立和削弱法国并抑制俄国。1890年,俾斯麦被迫向新即位的德皇威廉二世辞职,“大陆政策”让位于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新!!: 德意志帝國和大陆政策 (德意志帝国) · 查看更多 »

大波兰

大波兰(Wielkopolska,Großpolen,Polonia Maior)是位于波兰中西部的历史地区,其首府为波兹南。行政上,该地区大多数地方属于大波兰省(województwo wielkopolskie),也有一些地方位于卢布斯卡省,库亚维-滨海省和罗兹省。.

新!!: 德意志帝國和大波兰 · 查看更多 »

大洋洲历史

大洋洲歷史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巴布亞新幾內亞、斐濟以及其他太平洋島國的歷史。.

新!!: 德意志帝國和大洋洲历史 · 查看更多 »

大日耳曼帝國

大日耳曼帝國(Großgermanisches Reich)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計劃在歐洲建立的一個國家概念Elvert 1999, p. 325.

新!!: 德意志帝國和大日耳曼帝國 · 查看更多 »

大日本帝国

大日本帝國(;中文又譯為日本帝國)是日本在1936年至1947年間所使用的國號,在法律使用上最早出現於1889年公佈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在1936年後才成為日本官方文件上的通用國號。現在「大日本帝國」一詞主要是指日本在1868年江户时代結束至1947年新憲法施行之間的歷史時期。 日本經過王政復古大號令及戊辰戰爭後,政治權力從武家(幕府)重回天皇手中,開始了明治維新現代化進程。《大日本帝國憲法》於1889年發布,至1890年11月29日召集了第1回帝國議會。由明治時代開始,日本積極向外擴展勢力範圍,國力逐漸壯大,成為當時世界上唯一位於東方世界的列强。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日本曾经在中国的五个城市中开辟过专管租界,有天津日租界、苏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重庆日租界和汉口日租界。1902年1月30日,日本與英國結成同盟,雙方的友好關係一直延续到1923年盟約失效。二十世紀初,加藤高明内閣於1925年3月公佈《普通选举法》,同年4月22日為抑制國內共產主義運動,公佈了《治安维持法》,於5月12日起施行。《普通选举法》在1928年2月20日舉行的第16回眾議院議員總選舉得到實行,自加藤高明以后的六代内阁皆为众议院多数党交替组成的政党内阁,由立憲政友會及立憲民政黨两大政党轮替执政,開始了「宪政之常道」的惯例。 1930年代中期後,自1912年第一次護憲運動以來的政黨政治日漸衰落。早年军部興起法西斯主義,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後,军部便乘機制造了一连串政变。1936年,日本爆发二二六政变事件,事後军部扶植了傀儡广田弘毅内阁掌政,广田弘毅按军部的意思改组政府,规定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必须由中将以上的现役军人担任,使内阁成为军部的傀儡。日本自始确立了其军国体制,統制派與大政翼贊會掌控了政治權力。1936年11月与納粹德國签定《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意大利加入。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向中國宣戰。1940年9月27日,大政翼贊會促成了《三国同盟条约》的簽定,日本成為軸心國成員之一。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參與了太平洋戰爭。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向同盟国投降,成為軸心國陣營最後一個退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國家,这也意味着大日本帝国已名存实亡。隨後同盟國實施軍事占領,同時修改憲法與改造政治制度。1947年《日本國憲法》頒布後,日本官方不再以此為正式國號。1951年9月8日,《三藩市和約》簽定,日本才结束长达七年的盟军占领时期,并恢复正常国家地位。 這是日本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大日本帝國自1868年明治天皇发表《五条御誓文》至1947年修改憲法為止,存在79年,帝国的疆域在1942年达到最盛,控制着大约7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億多的人口,这大約相当于当时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六。期間,大日本帝國在经济、文化、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达到很高的水平,自明治維新主張脫離亞洲開始的國力提昇,使日本很早就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日本經歷迅速現代化,出現空前的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對後世的發展有着深遠影響。這段時期的日本積極進行軍事擴張,先後經歷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戰爭,以及兩次世界大戰,塑造了近現代東亞的政治局勢,戰爭同時為世界各國遺留不少歷史爭端,至今仍未能平息。.

新!!: 德意志帝國和大日本帝国 · 查看更多 »

天空霸者Z

《天空霸者Z》(日文原名:天空の覇者Z)是日本漫畫家宇野比呂士的漫畫作品。主要人物是龍崎天馬和安琪莉娜。 漫畫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假想的世界,主角北辰一刀流的傳人——龍崎天馬因故從日本流落到歐洲,被貝伯飛行馬戲團收養,憑著精湛的飛行技術與卓越的劍術在歐洲闖蕩。後因緣際會結識了被蓋世太保鎖定追捕的神秘女人安琪莉娜,由此展開了一場對抗納粹與希特勒的冒險。為了修復斷掉的配劍「陸奧守流星」,而到回了日本。修復「陸奧守流星」所必要的精鑄T礦,被日本軍搶走了。後奪回精鑄T礦,天馬等人在華奈子的帶路之下,發生一系列的故事。.

新!!: 德意志帝國和天空霸者Z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

太平洋舰队(Тихоокеанский флот, ТОФ),苏联時代舊名红旗太平洋舰队(Краснознамённый Тихоокеанский флот, КТОФ),是俄罗斯海军的一部分,驻扎在太平洋,任务是保护苏联及后来俄罗斯的东亚边界。舰队的总部為海參崴,而堪察加半島上的堪察加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則是該艦隊另一个重要基地。 在苏联时期太平洋舰队的总指挥也负责管理和命令苏联的印度洋舰队以及印度洋内的舰队基地。 太平洋艦隊的主要作戰使命是应对日本、美國、韓國、朝鮮和中國的武裝力量。.

新!!: 德意志帝國和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外交 (遊戲)

強權外交(Diplomacy),也稱作外交風雲或外交,是由Allan B. Calhamer於1959年設計的經典桌遊,具有數十年的歷史,屬於戰棋及談判類型遊戲。這個遊戲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沒有骰子,而且資訊都是公開的,可以在遊戲版上確認戰鬥能否勝利;所以對玩家而言,爭取盟友變得尤為重要。因此,這個遊戲具有高度的互動及外交深度。.

新!!: 德意志帝國和外交 (遊戲) · 查看更多 »

奥古斯塔·维多莉亚

奥古斯塔·维多莉亚(Auguste Viktoria,),德国皇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郡主。.

新!!: 德意志帝國和奥古斯塔·维多莉亚 · 查看更多 »

奥古斯塔·霍尔茨

奧古斯塔·路易絲·霍爾茨(Augusta Louise Holtz;)為超級人瑞,曾是人類史上最長壽者。.

新!!: 德意志帝國和奥古斯塔·霍尔茨 · 查看更多 »

奥尔什丁

奥尔什丁(波兰语:Olsztyn;德语:Allenstein,中文名阿伦施泰因;古普鲁士语:Alnāsteini)是波兰东北部城市,位于马祖里湖区的韦纳河(Łyna)畔。历史上曾是瓦尔米亚首府、奥尔什丁省省会,目前是瓦尔米亚-马祖里省的省会。.

新!!: 德意志帝國和奥尔什丁 · 查看更多 »

奥尔登堡大公国

奥尔登堡大公国是十九世纪时德意志邦聯、北德意志邦聯和德意志帝國的邦國之一,其領土由三個獨立的部分組成 — 包括奥尔登堡、奥伊廷和比尔肯費爾德。大公國的領土大小在德意志諸國中排名第十,在德國聯邦參議院中有一票,而在德意志帝國議會中則有三名代表。.

新!!: 德意志帝國和奥尔登堡大公国 · 查看更多 »

奥弗曼委员会

奥弗曼委员会是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下属的一个特殊的附属委员会,委员会主席由北卡罗来纳州的民主党议员李·斯莱特·奥弗曼担任。1918年9月至1919年6月间,奥弗曼委员会负责清查美国境内的德国和布尔什维克势力。该委员会为后来组建为人熟知的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奠定了基础,是美国国会中第一个负责调查共产主义的委员会。 1919年6月,委员会发布了最终的调查报告。报告总结了德国在美国境内的政治宣传渗透情况、布尔什维克主义和其他“非美活动”的动向,以及上述活动对美国可能产生的影响。报告中称德国政治宣传的内容与意识形态无关。该委员会发布的报告及其各项听证会对后来反布尔什维克主义思想的诞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 德意志帝國和奥弗曼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奥匈帝国

奧匈帝國(Österreich-Ungarn;Ausztria-Magyarország)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立宪制二元君主国,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组成,其建立源於1867年奧匈折衷方案,1918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而灭亡。奥匈帝国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奥匈双方在法定意义上是平等的,两国在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鑄幣等领域分别享有自主權,外交和國防事务統一由帝國的中央政府處理。奥匈帝国是当时世界列强之一,国土地跨东欧、中欧和南欧,面积为欧洲次于俄国的第二大国,人口总数居欧洲第三,次于俄国和德国。 1908年,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地区,为帝国存续期间少有的领土扩张,酿成波斯尼亚危机",间接为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埋下祸根。事件中,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黑手黨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和德国同属同盟国一方,于1918年战败而解体,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和匈牙利王国成为奥匈帝国的法理继承国,而在奥匈帝国故土上建立起来的独立民族国家还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和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等;亦有部分领土被波兰第二共和国和罗马尼亚王国继承。 奧匈帝國是多民族国家,其內政事务常需要由其国土范围内12个民族代表共同商議决定。其存续期间欧洲民族主義思潮盛行,各地民族独立思想已趨至成熟,国内民族起事和民族纠纷不断,民族问题严重,由之产生的语言分歧也使得战时军队指挥效率低下。雖然奧匈帝國在民族問題上舉步維艱,但在它所存在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实现了近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奥匈帝国保有世界规模第四大的机械制造业体系,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其家用电器、电力工业设备及发电厂发电装置的制造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三,次于美国和德国。.

新!!: 德意志帝國和奥匈帝国 · 查看更多 »

奥匈帝国U-潜艇列表

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奥匈帝国U-潜艇舰队主要由德意志帝国建造舰只组成,从德国北部的船厂通过铁路运输至亚得里亚海的奥地利港口。.

新!!: 德意志帝國和奥匈帝国U-潜艇列表 · 查看更多 »

奥托·哈恩

奥托·哈恩(Otto Hahn,),生於法兰克福逝於格丁根,德国放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曾获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

新!!: 德意志帝國和奥托·哈恩 · 查看更多 »

奥托·冯·俾斯麦

奥托·愛德華·利奧波德·冯·俾斯麦(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勞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年-1890年),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人称「鐵血宰相」(Eiserner Kanzler;「鐵」指武器,「血」指戰爭)、「德國的建築師」及「德國的領航員」。奉行「鐵血政策」。但他在1871年德國統一後,對外收斂鋒芒,強調自己不過是「誠實經紀人」(或翻成「誠實仲介人」)。 俾斯麦是十九世纪德國最卓越的政治家,擔任普鲁士首相期间通过一系列鐵血战争统一德意志,並成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宰相(又译“帝国总理”)。俾斯麦是保守派,維護专制主义,镇压了19世纪80年代的社会民主主义运动;但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及社会保险。由于其對德國統一的貢獻,加上卓越及偉大成就,俾斯麥最後獲昇任為德意志帝國陸軍上將。在2005年德國電視二台票選最偉大的德國人活動中,他排名第九,次於第八偉大的印刷術發明者約翰內斯·古騰堡。.

新!!: 德意志帝國和奥托·冯·俾斯麦 · 查看更多 »

奥托·冯·桑德斯

奥托·利曼·冯·桑德斯(Otto Liman von Sanders,)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将军,在加里波利之战担任奥斯曼帝国的军事顾问及军事指挥官。.

新!!: 德意志帝國和奥托·冯·桑德斯 · 查看更多 »

奥托·瓦拉赫

奥托·瓦拉赫(Otto Wallach,),德国化学家,1910年以研究脂環族化合物而獲得诺贝尔化学奖。.

新!!: 德意志帝國和奥托·瓦拉赫 · 查看更多 »

奥托·迪尔斯

奥托·保罗·赫尔曼·迪尔斯(德语:Otto Paul Hermann Diels,),德国化学家,他最顯著的成就是和庫爾特·阿爾德共同研究的狄爾斯–阿爾德反應(二烯合成的方法),也因為這項研究使他們兩位於1950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他們合成環狀有機化合物的方法對橡膠和塑膠的製造是很有幫助的。他畢業於柏林洪堡大學,從1916年起一直在基爾大學擔任教職直到1945年。他結婚並育有5名子女,於1954年逝世。.

新!!: 德意志帝國和奥托·迪尔斯 · 查看更多 »

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

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Otto Heinrich Warburg,),德国生理学家和医生。1931年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及作用方式」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精英Uhlan(骑兵团)担任一名官员,并由于勇敢而被授予铁十字勋章(一级)。瓦尔堡被认为是20世纪著名的生物化学家之一。.

新!!: 德意志帝國和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 · 查看更多 »

奥托·施特恩

奧托·斯特恩(Otto Stern,),德國裔美國核物理學家及實驗物理學家,194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他發展了核物理研究中的分子束方法並發現了質子磁矩,獲得了194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德意志帝國和奥托·施特恩 · 查看更多 »

奧古斯特·威廉·馮·霍夫曼

奧古斯特·威廉·馮·霍夫曼(August Wilhelm von Hofmann,),德國化學家,对有机化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他对苯胺的研究为这种化合物后来在有机染料领域的广泛应用打下基础。一些有机反应以他命名,如霍夫曼降解、霍夫曼-马蒂乌斯重排、霍夫曼消除和Hofmann–Löffler–Freytag反应等。 Category:德國化學家 Category:柏林洪堡大學教師 Category:波恩大學教師 Category:哥廷根大學校友 Category:吉森大學校友 Category:黑森人 Category:皇家奖章获得者 Category:科普利獎章獲得者.

新!!: 德意志帝國和奧古斯特·威廉·馮·霍夫曼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人

奧地利人(德語:Österreicher)是日耳曼民族其中一個分支,形成了奧地利共和國及受其歷史文化影響地區的主要人口,而那些地區亦同時繼承了奧地利人的文化和血統。 英語Austrian一詞,在17或18世紀是主要指哈布斯堡王朝的人口,而隨後在19世紀就廣泛包括奧地利帝國(1804至1867年)的公民,亦指在1867年至1918年間內萊塔尼亞的公民。 歷史上,奧地利人被視為屬於德意志人,那是由於奧地利曾經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後來亦是德意志邦聯的成員;直到在1866年的普奧戰爭,普魯士才把德國從奧地利的手裡分離。隨著德意志帝國在1871年沒有奧地利的情況下成立(小德意志方案),加上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納粹主義的影響,鮮明的民族身份認同主義開始抬頭,現代的奧地利人不再認為自己是「德國人」。.

新!!: 德意志帝國和奧地利人 · 查看更多 »

奧匈帝國海軍

奧匈帝國海軍(Kaiserlich und Koniglich Kriegsmarine,Császári és Királyi Haditengerészet,常縮寫為「k.

新!!: 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奧林匹亚周期

奧林匹亞周期(又稱奧林匹克周期,Ὀλυμπιάς,羅馬化:olympiás)與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有關,是指從今屆奧運會直到下一屆奧運會為止,而這連續的4年時間,稱為一個奧林匹亞週期。現代奧運會的周期是從1896年於雅典舉行的首屆奧運會開始計算的。在古希臘,埃福羅斯就開始使用奧林匹亞周期作為曆法。 由此推算,第一個奧林匹亞周期就介乎公元前776年與公元前772年的兩個夏天之間。以公曆換算,年的仲夏為第個奧林匹亞周期的第 年。 現在奧林匹亞周期是從1896年於雅典舉行的首屆奧運會開始計算的。此後,即使某屆奧運會因故沒能舉行(如第6屆、第12屆、第13屆)仍應按順序計算。.

新!!: 德意志帝國和奧林匹亚周期 · 查看更多 »

奧波萊火車總站

奧波萊火車總站(Opole Główne)是波蘭奧波萊的一座鐵路車站,為該市及奧波萊省最大的鐵路車站。該站有列車連接奧波萊至波蘭主要城市,亦有部分國際列車駛往德國漢堡及柏林。奧波萊車站的第一代站房建於1853年,當時奧波萊屬德意志帝國,稱為Oppeln Hauptbahnhof,目前的站房則於1899年建成。.

新!!: 德意志帝國和奧波萊火車總站 · 查看更多 »

奧斯卡·庫梅茲

奧斯卡·庫梅茲(Oskar Kummetz,)是一位德國,出生於東普魯士,於1910年4月加入帝國海軍,1911年任候補軍官,1913年升少尉,1916年3月升中尉,1918年3月首次擔當指揮職,指揮「G10」魚雷艇。1919年2月,轉任指揮掃雷艇「M84」。1921年,晉升上尉,後再任「V1」魚雷艇艇長、第3魚雷艇艦隊司令。1928年12月,晉升少校。1934年7月晉升中校。10月,被任命為「」。1936年4月晉升上校,10月任「艦隊司令部」參謀長。1939年12月,任「魚雷總監」(Inspekteur des Torpedowesens)。 1940年1月,庫梅茲晉升少將,並參與了「威瑟演習行動」入侵挪威,指揮「布呂歇爾號」重巡洋艦、「德意志號」裝甲艦、3艘魚雷艇、8艘掃雷艇等組成的「奧斯陸戰鬥群」,但由於指揮不利,布呂歇爾號被挪威海岸砲兵打沉,且由於這個延誤,挪威國王成功從德軍手中逃脫,此戰中暴露出德國海軍一系列的魚雷性能問題也由庫梅茲負責調查。 1942年4月,庫梅茲晉升中將,6月時被任命為「巡洋艦司令」(Befehlshaber der Kreuzer),於1943年2月至1944年2月多次策劃攻擊和挪威海的盟軍商船隊。1943年3月1日,庫梅茲晉升為海軍上將,於該年9月發動「」攻擊盟軍於挪威最北端領土的基地。 1944年3月1日,庫梅茲任「海軍波羅的海戰區司令部」(Marineoberkommando Ostsee)司令,他在這個職位直到1945年7月,主要負責將東普魯士一帶的德國平民撤至西方。1944年9月16日,庫梅茲晉升為海軍一級上將。戰爭結束後,庫梅茲於1945年7月被英軍俘虜,於11月獲釋。庫梅茲先是務農維生,再去巴特迪克海姆的賭場擔任接待員。1956年退休,領取政府養老金維生,隱居於酒路新城,1980年12月17日去世。 Category:德意志帝國海軍人物 Category:納粹德國海軍人物 Category:德國海軍一級上將.

新!!: 德意志帝國和奧斯卡·庫梅茲 · 查看更多 »

奧斯定·貝亞

奧斯定·貝亞樞機(Augustin Kardinal Bea SJ,),是天主教聖經學者與耶穌會會士,獲教宗若望二十三世拔擢為樞機,及任命他為宗座基督徒合一促進秘書處主席。在梵諦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期間,他以基督徒合一促進秘書處主席的身分協助了與大公主義和宗教對談相關的文件的起草,尤其是他協助起草的〈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大幅改善了猶太教與基督信仰的關係。,The British Province of the Society of Jesus官網.

新!!: 德意志帝國和奧斯定·貝亞 · 查看更多 »

奧斯華·波爾克

奧斯華·波爾克(Oswald Boelcke,)是一名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最早期的王牌飛行員,共擊落了40架敵機,是最有影響力的早期空戰戰術家和指揮官之一,他創建了德國第一支戰鬥機部隊──第2戰鬥機中隊(Jasta 2), 外号波爾克中隊(Jasta Boelcke),被稱為德國空軍戰鬥機之父,德國大多數早期的王牌飛行員出身於波爾克的第2戰鬥機中隊,日後名留青史的紅男爵曼弗雷德·馮·里希特霍芬亦在其中。同時波爾克亦被稱為空中戰術之父。他是第一個正式確立空戰法則的人,他提出波爾克戰術守則(Dicta Boelcke),被兩次世界大戰德國戰鬥機飛行員奉為圭臬,此戰術守則到現在仍然一直被世界各國戰鬥機飛行員引用。 被稱為王牌中的王牌"紅男爵曼弗雷德·馮·里希特霍芬"一直深受波爾克影響及教導,即使日後其擊落敵機戰績超過波爾克仍繼續崇拜他。.

新!!: 德意志帝國和奧斯華·波爾克 · 查看更多 »

奧托·君舍

奧托·君舍(德語:Otto Günsche,1917年9月24日 – 2003年10月2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武裝親衛隊的中階軍官。君舍在成為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之前曾服役於武裝親衛隊第1師。1945年5月2日,君舍遭佔領柏林的蘇聯紅軍俘虜,並曾先後被關押於蘇聯境內的多處監獄與勞動營內;他最終於1956年5月2日自包岑監獄獲釋。.

新!!: 德意志帝國和奧托·君舍 · 查看更多 »

奧托·弗蘭克

奧托·弗蘭克(Otto Frank,)全名奧托·海因里希·“皮姆”·弗蘭克(Otto Heinrich "Pim" Frank)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猶太人,瑞士商人。他是安妮·弗兰克和玛戈·弗兰克的父亲。作为他家在大屠殺之後唯一幸存的成员,他继承了安妮的日記手稿,並安排了該日记的出版。.

新!!: 德意志帝國和奧托·弗蘭克 · 查看更多 »

奧托·韋迪根

奧托·愛德華·韦迪根(Otto Eduard Weddigen,)是德意志帝國海軍的一名海軍上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擔任過潛艇艦長,並在一次海戰中以一艘潛艇擊沉敵方三艘裝甲巡洋艦,成為德國海軍史上最有名的戰爭英雄之一。.

新!!: 德意志帝國和奧托·韋迪根 · 查看更多 »

奧托·馮·貝洛

奧托·恩斯特·芬岑特·里歐·馮·贝洛(Otto Ernst Vinzent Leo von Below,)是一位德意志帝國與普魯士王國的陸軍將領。以一戰中1917年的卡波雷托戰役大勝義大利陸軍聞名。.

新!!: 德意志帝國和奧托·馮·貝洛 · 查看更多 »

奧托·恩斯特·雷莫

奧托·恩斯特·雷莫(德語:Otto Ernst Remer,()是德国的一名德军官员,在德國軍方主導的1944年7月20日密謀案中有决定性的作用。 战争期间他受伤九次。战争结束后,他共同创立了社會主義帝國黨(SRP),并否定納粹大屠杀的存在。他被认为是战后纳粹地下的“教父”。.

新!!: 德意志帝國和奧托·恩斯特·雷莫 · 查看更多 »

奧托·李林塔爾

奧托·李林塔爾(Otto Lilienthal、)是一位德國航空先驅,以「德國滑翔機之王」及綽號「蝙蝠俠」聞名於世。他也是歷史上首位能夠重複成功完成滑翔飛行的人。他依循著喬治·凱利爵士(Sir George Cayley)原先的實驗態度來進行測試。許多國家的報紙與雜誌都刊登出奧托·李林塔爾的滑翔照片,促使社會大眾與科學界改變原本對於飛行機器的看法。.

新!!: 德意志帝國和奧托·李林塔爾 · 查看更多 »

女性之赞号小巡洋舰

陛下之舰女性之赞号(SMS Frauenlob)是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十艘瞪羚级小巡洋舰的八号舰,它继承了原普鲁士双桅纵帆船的名称,后者在当时是通过妇女捐资建造。舰只由不来梅的承建,于1901年开始、1902年3月、至1903年2月投入舰队使用。其包括有十门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最高速度可达21.5节。 女性之赞号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公海舰队的侦察部队中度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先是参与了1914年8月的,并严重击损了英国轻巡洋舰;而在1916年5月3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中,它于混乱的夜间交战时遭到发射的鱼雷击中,导致舰只倾覆、并连同绝大多数船员一起沉没。其直至2000年才被发现,但仍处于非常良好的状态,直立在海底。.

新!!: 德意志帝國和女性之赞号小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女性哲學家列表

这个列表列了世界上的所有女性哲學家。.

新!!: 德意志帝國和女性哲學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威廉 (阿尔巴尼亚)

威廉(1876年3月26日–1945年4月18日),全名为威廉·弗雷德里希·海因里希(Wilhelm Friedrich Heinrich),在阿尔巴尼亚被称为维德王朝的威廉大公(Princ Vidi或Princ Vilhelm Vidi),1914年3月7日成为短暂的阿尔巴尼亚公国大公,1914年9月流亡国外。他的统治法定上结束于1925年1月31日,阿尔巴尼亚公国改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在国外及外交文书中,他被称为“君主”,但在阿尔巴尼亚,他被称为mbret。他还被称为斯坎德培二世,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斯坎德培。1906年11月30日,威廉在新维德迎娶苏菲王妃。婚后有一子一女。1945年,威廉病逝于罗马尼亚王国普雷代亚尔,阿尔巴尼亚大公由他的儿子卡罗尔·维克托继承。.

新!!: 德意志帝國和威廉 (阿尔巴尼亚) · 查看更多 »

威廉峰

威廉峰(Wilhelmsberg)是俾斯麦山脉的一部分,海拔,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钦布省、西高地省和马当省的交界处。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当地语言中,该峰也常称为Enduwa Kombuglu。 威廉峰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全国大部分地区和印度尼西亚巴布亚省所在的新几内亚岛上,比同为该岛海拔 的大洋洲最高峰查亚峰稍低。由于世界上不同的州界划分方法,威廉峰有时也被认为是大洋洲的最高峰。.

新!!: 德意志帝國和威廉峰 · 查看更多 »

威廉·基灵

威廉·卡尔·约瑟夫·基灵(Wilhelm Karl Joseph Killing,),德国数学家,在李代数、李群与非欧几里得几何等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 德意志帝國和威廉·基灵 · 查看更多 »

威廉·古诺

威廉·卡尔·约瑟夫·库诺(Wilhelm Carl Josef Cuno)() 德国政治家,魏玛共和国总理(1922年到1923年),共计264天。库诺政府最出名的是法国和比利时军队占领鲁尔地区时(1922 - 1923)他的消极抵抗政策。任期内德国经济崩溃之后,为了偿还国家债务,政府大量印刷货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达到顶点,1923年8月德国开始库诺罢工,导致1923年8月12日库诺和他的内阁辞职。.

新!!: 德意志帝國和威廉·古诺 · 查看更多 »

威廉·富特文格勒

威廉·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德国指挥家,作曲家。 1922年,福特萬格勒成為柏林愛樂的音樂總監,他將自己視為德奧音樂的傳人,總是能完美的詮釋貝多芬、布拉姆斯及布魯克納等人的作品,相當具有權威性。.

新!!: 德意志帝國和威廉·富特文格勒 · 查看更多 »

威廉·布格多夫

威廉·埃曼努爾·布格多夫(德語:Wilhelm Emanuel Burgdorf,1895年2月15日 – 1945年5月2日)是一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納粹德國軍人,最終軍階為德意志國防軍步兵上將。1944年10月,布格多夫出任部長與阿道夫·希特勒的首席副官;同時由於身兼這兩項職務的原故,布格多夫在陸軍元帥埃爾溫·隆美爾被迫自殺一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1945年5月2日,布格多夫於柏林戰役接近尾聲時在元首地堡開槍自盡。.

新!!: 德意志帝國和威廉·布格多夫 · 查看更多 »

威廉·弗利克

威廉·弗里克(Wilhelm Frick,),是著名納粹官員,曾任第三帝國的內政部長。在二次大戰結束後,他因戰爭罪而被處以絞刑。.

新!!: 德意志帝國和威廉·弗利克 · 查看更多 »

威廉·利斯特

西格蒙特·威廉·利斯特(德语:Siegmund Wilhelm List,1880年5月14日 - 1971年8月17日),纳粹德国陆军元帅、二戰戰犯。 戰後,利斯特因反人類罪被判處無期徒刑。 L L L Category:被判反人类罪的德国人.

新!!: 德意志帝國和威廉·利斯特 · 查看更多 »

威廉·凱特爾

威廉·凱特爾(德语:Wilhelm Bodewin Johann Gustav Keitel,),曾任德軍最高統帥部總長;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资历最老的指挥官之一,戰後在紐倫堡審訊被判絞刑處死。.

新!!: 德意志帝國和威廉·凱特爾 · 查看更多 »

威廉·维恩

威廉·卡尔·维尔纳·奥托·弗里茨·弗兰茨·维恩(Wilhelm Carl Werner Otto Fritz Franz Wien,),德國物理學家,研究領域為熱輻射與電磁學等。1893年,維恩經由熱力學、光譜學、電磁學和光學等理論支援,發現了維恩位移定律,並應用於黑體等學術理論,揭開量子力學新領域。1911年,他因對於熱輻射等物理法則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德意志帝國和威廉·维恩 · 查看更多 »

威廉·菲爾希納

威廉·菲爾希納(Wilhelm Filchner)()是一位德國探險家。.

新!!: 德意志帝國和威廉·菲爾希納 · 查看更多 »

威廉·馮·里布

威廉·冯·里布騎士(德語:Wilhelm Ritter von Leeb,1876年9月5日–1956年4月29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的一名陸軍元帥。.

新!!: 德意志帝國和威廉·馮·里布 · 查看更多 »

威廉·蒙克

威廉·蒙克(Wilhelm Mohnke,)是一位黨衛軍少將兼武裝黨衛軍少將,也是1933年成立的柏林近衛親衛隊部隊120名原始成員之一,蒙克是他們之中最後晉升至將領位置的人。蒙克先在第一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裝甲師下參與了進攻波蘭、法國和巴爾幹的戰事,而後轉至指揮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在卡昂戰役中作戰,最終指揮以他為名的「蒙克戰鬥群」進行柏林戰役。 M.

新!!: 德意志帝國和威廉·蒙克 · 查看更多 »

威廉·邁塞爾

威廉·邁塞爾(德語:Wilhelm Meisel,1891年11月4日 – 1974年9月7日)是一名納粹德國海軍上將,也是一位騎士鐵十字勳章獲得者。.

新!!: 德意志帝國和威廉·邁塞爾 · 查看更多 »

威廉·腓特烈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公爵威廉·腓特烈(Friedrich, Duke of Schleswig-Holstein-Sonderburg-Glücksburg;),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索恩德堡-格吕克斯堡公爵腓特烈·斐迪南的独子,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公爵,1934 - 1965年在位。.

新!!: 德意志帝國和威廉·腓特烈 · 查看更多 »

威廉一世 (德国)

威廉一世(Wilhelm I,),全名威廉·腓特烈·路德维希(Wilhelm Friedrich Ludwig),普鲁士国王(1861年1月2日—1888年3月9日),1871年1月18日就任德意志帝国第一任皇帝。他死後,因為德意志統一的偉大成就,被其孫威廉二世尊為大帝,號稱「威廉大帝」。.

新!!: 德意志帝國和威廉一世 (德国) · 查看更多 »

威廉二世

* 威廉二世 (英格兰)(约1056年—1100年8月2日),英格蘭國王,威廉一世的次子.

新!!: 德意志帝國和威廉二世 · 查看更多 »

威廉二世 (符腾堡)

威廉二世 (Wilhelm II,),全名威廉·卡尔·保罗·亨利·弗里德里希(Wilhelm Karl Paul Heinrich Friedrich)。符腾堡末代国王(1891年-1918年)。.

新!!: 德意志帝國和威廉二世 (符腾堡) · 查看更多 »

威廉皇帝纪念教堂

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德语: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是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的一座教堂,由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下令建造,以纪念德意志帝国的首任皇帝威廉一世大帝(威廉二世為了淡化俾斯麥的德意志統一功業,特意尊崇威廉一世為大帝)。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损严重,战后保留了教堂钟楼的残骸,并在周围建造了新教堂和钟楼、礼拜堂和前厅,旧建筑和新建筑的合二为一给人压迫感,作为警世战争的纪念。.

新!!: 德意志帝國和威廉皇帝纪念教堂 · 查看更多 »

威廉皇储 (德国)

普鲁士的威廉(Wilhelm von Preußen ),全名弗里德里希·威廉·维克多·奥古斯特·恩斯特(Friedrich Wilhelm Victor August Ernst),德意志帝国和普鲁士王国的末代皇储,1941年成为霍亨索伦家族首领。.

新!!: 德意志帝國和威廉皇储 (德国) · 查看更多 »

威爾姆·歐森菲德

威廉·阿达尔贝特·霍森菲爾德(Wilhelm Adalbert Hosenfeld,),生於德國羅恩多夫的欣費爾德,德國國防軍上尉軍官,納粹黨員。他在華沙廢墟中救了瀕臨死亡的波蘭猶太裔鋼琴家及作曲家瓦迪斯瓦夫·斯皮爾曼。.

新!!: 德意志帝國和威爾姆·歐森菲德 · 查看更多 »

威爾納·馮·弗里奇

威爾納·馮·弗里奇男爵(Werner Freiherr von Fritsch,)是一位德國將軍,最終階級為一級上將,於1935年至1938年期間擔任納粹德國的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總司令,1938年因受維爾納·馮·勃洛姆堡元帥的醜聞牽連,被迫離開陸軍總司令的職位,由瓦爾特·馮·布勞希奇接任。1939年參與德國入侵波蘭的戰爭,於9月22日在華沙戰死,是第二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陣亡的德軍將領。.

新!!: 德意志帝國和威爾納·馮·弗里奇 · 查看更多 »

威瑪國家海軍

國家海軍(Reichsmarine)是指1919年至1935年3月16日期間威瑪共和國防衛軍的海軍,之後阿道夫·希特勒將其改名為「戰爭海軍」。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原有的德意志帝國軍事單位大多已解體,其殘餘的部隊轉而從屬於新生的共和國下,並受到戰勝國制定的《凡爾賽條約》限制。1919年3月6日,共和國憲法通過成立「臨時國防軍」(Vorläufige Reichswehr),包括「臨時國家陸軍」(Vorläufige Reichsheer)與「臨時國家海軍」(Vorläufige Reichsmarine),而到了1921年3月23日,「國家海軍」成了新海軍的正式名稱。 由於《凡爾賽條約》的規範,「國家海軍」的發展極為受限,但因為軍方和民間企業合作,暗中一直在為德國重新武裝作準備,德國海軍技術與科技仍未落後於世界各國。1933年,希特勒與納粹黨獲得政治大權,逐漸推行重整軍備之政策、一步步突破其限制。1935年,希特勒宣佈廢除條約的一切限制,並將「國家海軍」改名為「戰爭海軍」。.

新!!: 德意志帝國和威瑪國家海軍 · 查看更多 »

威瑪防衛軍

國家防衛軍(Reichswehr)指1919年至1935年威瑪共和國的正規軍隊,它下轄有陸軍、海軍和秘密設立的空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協約國提出的《凡爾賽條約》,德國僅保有一支規模極小的軍隊,並在裝備上有極為嚴格的限制。然而德國軍方為了未來的戰事與重整軍備,在人事、戰術與裝備上加以訓練和研究,成了當時世界上平均素質最高的一支軍隊。存在僅16年時間的國家防衛軍由於納粹黨的掌權而被德國國防軍所取代,在阿道夫·希特勒激進的重新武裝政策下,德國軍隊由原先的十萬多人增長到數百萬之多,而威瑪時期的軍官團則成了新德軍的核心領導層,造就了後來二戰爆發後,德軍於初期的高質素與節節勝利。.

新!!: 德意志帝國和威瑪防衛軍 · 查看更多 »

威斯特法伦号战列舰

威斯特法伦号战列舰(SMS Westfalen)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建造的首个无畏舰——拿骚级战列舰的其中一艘。该舰于1907年8月12日在不来梅的进行,1908年7月1日,并于1909年11月16日投入公海舰队服役。它在采用独特六边形布局的六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十二门,最高航速为。 威斯特法伦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部分时间都与其姊妹舰共同服役,被广泛应用于北海,并在那里参加了数次。这些行动在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达到顶点,其中威斯特法伦号曾于夜战中与英国的轻型部队猛烈交锋。它在晚间及进入次日的大部分时间里都领航德国战列线,直至舰队返抵威廉港。而在1916年8月的另一次舰队推进中,威斯特法伦号被一艘英国潜艇的鱼雷炸损。 该舰同样有数次在波罗的海展开针对俄国海军的出动,其中首次是在期间对攻击湾区的德国海军提供掩护。1918年,威斯特法伦号再被发往波罗的海,以支持在芬兰内战中的芬兰政府军。当公海舰队的大部分主力舰于战后被扣留在斯卡帕湾时,威斯特法伦号却获准留在德国。至1919年,随着舰队在斯卡帕湾自沉,威斯特法伦号代替已沉没的舰只被移交协约国。然后,它被送至英格兰的拆船商,并于1924年拆解报废。.

新!!: 德意志帝國和威斯特法伦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娜芙蒂蒂胸像

娜芙蒂蒂胸像是一尊有三千三百年歷史,以石灰岩與灰泥雕塑成的彩繪人像。這座雕像所刻的是古埃及法老阿肯那頓的大王后(the Great Royal Wife)娜芙蒂蒂。因為這座雕像的複製品是最廣為流傳的古埃及藝術品之一,娜芙蒂蒂也成為最有名的古代女性之一,同時也是女性美的一種指標。一般认为這尊雕像是在公元前1345年由雕刻家圖特摩斯(Thutmose)所雕。 1912年時,一支由德國考古學家路德維希·波爾哈特(Ludwig Borchardt)率領的德國考古隊在位於埃及阿瑪納(Amarna)的圖特摩斯工作室發現了娜芙蒂蒂的半身像。這座雕像在被發現後曾被收藏於德國數個不同的地點,這其中包括位於馬克斯·基瑟巴赫(Merkers-Kieselbach)市的鹽礦坑、柏林的達雷姆博物館(Museum Dahlem)、夏洛滕堡(Charlottenburg)的埃及博物館(Ägyptisches Museum)和柏林博物館島上的老博物館。娜芙蒂蒂像目前藏於博物館島上的新博物館(Neues Museum),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這座雕像正是在此地展出。 娜芙蒂蒂胸像已成為柏林、德國與古埃及的文化象徵。埃及要求德國歸還胸像亦一直是兩國之間激烈爭論的主題。一個由匈牙利藝術家所籌辦,名為「娜芙蒂蒂之軀青銅像」(The Body of Nerfertiti)的藝術展览,娜芙蒂蒂胸像本身的真偽亦令它捲入爭議之中。.

新!!: 德意志帝國和娜芙蒂蒂胸像 · 查看更多 »

學術作為一種志業

〈學術作為一種志業〉(Wissenschaft als Beruf、Science as a Vocation)是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1917年11月7日在慕尼黑大學向大學生發表的演講,其手寫稿於1918年出版。韋伯從自身經驗出發,比較德國與美國大學體系之異同,談論體系如何影響年輕人選擇學術研究作為職業。以此為出發點,韋伯討論從事學術所必須具備的內在特質,指出學者因學術特性而必須面對的孤獨、超越道路。.

新!!: 德意志帝國和學術作為一種志業 · 查看更多 »

定远级战列舰

定遠级战列舰是清廷委托德国普鲁士伏爾鏗造船廠製造的7,000吨级的铁甲舰。定遠级铁甲舰有兩艘,分別為定遠及鎮遠,二艦於1885年開始服役,成为清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而定遠則同時為艦隊旗艦。排水量7,000噸的定遠與姊妹船鎮遠是中國海軍史上唯有的兩艘戰列艦,裝甲厚12至14英寸(305~356毫米),主要武裝為四門305毫米(12英寸)口徑的主炮。 定遠、鎮遠二艦不但是北洋艦隊的主力,服役時更是當時遠東最大型的軍艦,此记录直至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富士号战列舰出现。兩艦為甲午戰爭初期的黃海海戰內日軍海軍集中打擊的對象,二艦中彈極多,但是因為其鐵甲堅固而只受一般破損,俱未失去戰鬥力。後來北洋水師退入威海衞以自保,定遠被突入港內的日軍魚雷艇擊中,被迫擱淺。最後被陸上由日軍佔領的炮台擊中後自沉。而鎮遠則因為觸礁受損,最後投降編入日本海軍。.

新!!: 德意志帝國和定远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宁芙号小巡洋舰

宁芙号小巡洋舰(SMS Nymphe)是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十艘瞪羚级小巡洋舰的三号舰,以希腊神话人物宁芙命名。它由基尔的日耳曼尼亚船厂承建,于1898年开始、1899年11月、至1900年9月投入舰队使用。其包括有十门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最高速度可达21.5节。舰只经历了逾三十年漫长而平淡无奇的职业生涯,曾先后服役于德意志帝国海军和魏玛国家海军。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头两年作岸防舰使用,后又沦为担当。至1924年,它才随国家海军重返现役并使用至1929年。宁芙号于1931年8月从中除籍,继而在次年拆解报废。.

新!!: 德意志帝國和宁芙号小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安东·帕夫洛维奇·契诃夫

安东·帕夫洛维奇·契訶夫(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俄国的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其剧作也对20世纪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坚持現實主義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藉此忠實反映出當時俄國社會現況。他的作品的三大特征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以及作品的幽默性和艺术性。.

新!!: 德意志帝國和安东·帕夫洛维奇·契诃夫 · 查看更多 »

安哈尔特公国

安哈尔特公国(Herzogtum Anhalt),是在安哈尔特-科岑和安哈尔特-贝恩堡的支系先后绝嗣的基础上,各公国重新并入安哈尔特-德绍,并改称为安哈尔特公国(先于1847年改称为安哈尔特-德绍-科岑公国)。在普奥战争中,安哈尔特公国支持普鲁士。在一战后,公爵约阿希姆·恩斯特被推翻,并宣布退位。安哈尔特公国於1918年并入魏玛共和国并成为安哈尔特自由邦。 Category:北德意志邦聯邦國.

新!!: 德意志帝國和安哈尔特公国 · 查看更多 »

安玛丽·海因里希

安玛丽·海因里希(德语:Annemarie Heinrich;)是德国裔阿根廷女摄影师。生於德意志帝国达姆施塔特,她与全家于1926年移民阿根廷定居。她擅长于拍摄肖像和裸体。在1940年代,她进入“阿根廷摄影之星”行列。2005年逝世於阿根廷共和国布宜诺斯艾利斯 Category:阿根廷摄影师 Category:德國裔阿根廷人 Category:黑森人.

新!!: 德意志帝國和安玛丽·海因里希 · 查看更多 »

安特衛普圍城戰

安特衛普圍城戰 (荷蘭語: Beleg van Antwerpen, 法語: Siège d'Anvers)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意志帝國與比利時、英國爭奪邊境設防城市的重大戰役之一。戰事從1914年9月28日至10月10日,德軍將比利時要塞守軍、野戰軍以及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包圍在安特衛普地區。自德國入侵比利時開始,這個城市即被視為“國家的堡壘”。比利時守軍在被圍困之前曾三度反擊,延遲德軍增援法國戰線的時間,使英法聯軍能搶在德軍之前「向海岸衝刺」,掌握沿海港口的控制權。 儘管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派出增援協防,比利時守軍仍然沒有獲勝的希望。當德軍沿著邊境線與海岸地區集結時,英軍和比利時野戰軍撤退至根特和奧斯坦德以保存實力,剩餘的守軍則在10月10日投降。直到1918年安特衛普才重新獲得解放。.

新!!: 德意志帝國和安特衛普圍城戰 · 查看更多 »

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的日本人

密克羅尼西亞群島,本是德意志帝國的殖民地。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被日本佔領,後國際聯盟把這里交給日本託管,歸大日本帝國南洋廳管理。當時大量日本人移民至此地並與當地人廣泛通婚。他們多作為合同工和創辦自己的企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這里被軍部視為日本的絕對國防圈和美軍激戰。1945年後,大多數日本人定居者被遣返日本,只有少數混血兒留在當地,但他們一般也稱自己為密克羅尼西亞人。 category:海外日本人.

新!!: 德意志帝國和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的日本人 · 查看更多 »

寇特·威爾

库尔特·尤利安·魏尔(Kurt Julian Weill,),德國(晚年歸化美國籍)作曲家,自1920年代起活躍至過世。他是劇院的首席作曲家,並替音樂廳創作了許多作品。.

新!!: 德意志帝國和寇特·威爾 · 查看更多 »

小額貸款券

小額貸款券(德文:Darlehnskassenschein)是德意志帝國時期貸幣,由小額貸款處發行,用以解決因戰爭而缺乏金屬鑄造輔幣的問題。小額貸款券並非法定貨幣,但廣泛的在德意志帝國境內流通。.

新!!: 德意志帝國和小額貸款券 · 查看更多 »

尤利乌斯·施特莱彻

尤利乌斯·施特莱彻()是一个纳粹政客。他是反犹太人的《先锋报》的创始人、所有者和编辑。施特莱彻是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主要战犯之一,于1946年被判反人类罪,执行了绞刑。 Category:纳粹党党员 Category:被處決的德國人 Category:被判反人类罪的德国人.

新!!: 德意志帝國和尤利乌斯·施特莱彻 · 查看更多 »

尤利烏斯·威爾豪森

尤利烏斯·威爾豪森(Julius Wellhausen,),生於哈默爾恩,著名聖經學者,提出底本學說。.

新!!: 德意志帝國和尤利烏斯·威爾豪森 · 查看更多 »

尤利烏斯·凱撒

乌斯·尤利乌斯·凱撒¹(拉丁文:Gaius Julius Caesar²,),罗马共和国末期的军事统帅、政治家,為羅馬尤利乌斯家族成员。 凱撒出身贵族,历任财务官、大祭司、大法官、执政官、监察官、独裁官等职。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前三头同盟,随后出任高卢总督,用了8年時間征服高卢全境(现在的法国),亦袭击了日耳曼和不列颠。西元前49年,他率军佔领罗马,打败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制定了《儒略历》。 前44年,凱撒遭以布鲁图所领导的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凱撒身后,其甥孫及養子屋大维击败安东尼开创罗马帝国并且成为第一位帝国皇帝(Imperator)。.

新!!: 德意志帝國和尤利烏斯·凱撒 · 查看更多 »

尤利烏斯·施雷克

尤利烏斯·施雷克(Julius Schreck,)是納粹黨早期的一位資深黨員與黨領導人阿道夫·希特勒的親密盟友。 施雷克出生於慕尼黑,曾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於戰爭結束後不久加入帶有右派色彩的自由軍團。他於1920年加入納粹黨,隨即與黨領導人阿道夫·希特勒發展出親密的友誼。施雷克是準軍事組織「衝鋒隊」的創始成員之一,隨後亦廣泛參與該組織的各項活動。1925年,他成為第一任親衛隊全國領袖,後來亦短暫擔任希特勒的司機。施雷克於1936年罹患腦膜炎,最終於同年5月16日病逝。希特勒為其舉辦國葬,並有部份納粹高級官員出席。.

新!!: 德意志帝國和尤利烏斯·施雷克 · 查看更多 »

尤瑟夫·皮柏

尤瑟夫·皮柏(Josef Pieper,1904年5月4日-1997年11月6日),德國哲學家,出生於明斯特,曾於柏林及明斯特大學修習哲學、法律、社會學,後成為明斯特大學哲學人類學教授。 60年代皮柏以自由作家身分廣為人知,1947年出版《閒暇:文化的基礎》(Leisure, the Basis of Culture),1952年英譯本出版,引起英美學界熱烈反應,T·S·艾略特專文介紹,新批評代表詩人艾倫·泰特也發表書評。艾略特認為皮柏是深具「一人哲學」魅力的思想家。.

新!!: 德意志帝國和尤瑟夫·皮柏 · 查看更多 »

尤斯图斯·冯·李比希

尤斯图斯·冯·李比希男爵(Justus Freiherr von Liebig,)出生于今日德國黑森州前身黑森大公爵國的达姆施塔特,德国化学家,他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农业和生物化学,他创立了有机化学。作为大学教授他发明了现代实验室導向的教学方法,因为这一创新,他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化学教育家之一。他发现了氮对于植物营养的重要性,因此也被称为“肥料工业之父”。.

新!!: 德意志帝國和尤斯图斯·冯·李比希 · 查看更多 »

尼俄伯号小巡洋舰

尼俄伯号小巡洋舰(SMS Niobe)是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十艘瞪羚级小巡洋舰的二号舰,以希腊神话人物尼俄伯命名。它由不来梅的承建,于1898年开始、1899年7月、至1900年6月投入舰队使用。其包括有十门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最高速度可达21.5节。该舰历经了40年的漫长的职业生涯,曾先后在德国三个时期的海军、以及和意大利海军服役。 德意志帝国海军曾分别将尼俄伯号部署至本土和海外,然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沦为担任岸防舰。它在战争中幸存下来,并成为《凡尔赛条约》中允许留存至魏玛国家海军的六艘巡洋舰之一。1925年,魏玛海军将该舰售予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后称南斯拉夫)。在那里,它更名为达尔马提亚号,并一直服役至1941年4月,在入侵南斯拉夫之戰中被意大利人俘虏。其后,它又被更名为卡塔罗号投入意大利皇家海军服役,直至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占领了意大利的德国人接受了舰只,并恢复其原有舰名。它曾短暂运用于亚得里亚海,至1943年12月在锡尔巴岛附近,继而遭英国的两艘鱼雷快艇摧毁。从1947年至1949年,舰只残骸获打捞上岸并最终拆解报废。.

新!!: 德意志帝國和尼俄伯号小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尼維爾攻勢

尼維爾攻勢(Nivelle Offensive)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一場由法軍於西線對德軍發動的攻勢行動,前者允諾這次的攻擊將在48小時內結束戰爭,傷亡人數也應會在一萬人上下,但最終這兩項估計都錯誤。攻勢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新!!: 德意志帝國和尼維爾攻勢 · 查看更多 »

尼格拉城門

公元四世纪时的大黑门. 尼格拉城門(Porta Nigra,又稱黑城門)位於德國特里爾,為古羅馬時期的城門,是特里尔城市的象征。尼格拉城门是阿尔卑斯山以北保存最完好的古罗马时代城门,1986年與特里爾其他古羅馬遺址及大教堂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新!!: 德意志帝國和尼格拉城門 · 查看更多 »

尉禮賢

查德·威廉(Richard Wilhelm,),漢名衛希聖,字禮賢,亦作衛禮賢,生於德國斯圖加特,為基督教同善會傳教士,著名漢學家。他曾將多本中文著作譯為德文,再轉譯為英文,流傳至西方世界。由他所譯出的《易經》,至今仍被認為是最好的版本之一。 其子衛德明(Hellmut Wilhelm)也是著名漢學家。.

新!!: 德意志帝國和尉禮賢 · 查看更多 »

山地獵兵

山岳獵兵(德語:Gebirgsjäger)是一種德國及奧地利境內專職山地或高山區域作戰的輕裝步兵。「獵兵(Jäger,即獵人之意)」這個詞是德語國家用以指稱輕型步兵部隊的軍事術語。 奧地利的山地部隊起源於奧匈帝國時期的國家步槍兵團(Landesschützen)。德國的山地步兵則源自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德意志帝國的山岳兵團(Alpenkorps)。兩國的山地部隊皆以高山火絨草作為部隊象徵;這種傳統最早於1907年,由當時的奧匈帝國皇帝法蘭茲·約瑟夫一世建立,從此該國內的所有國家步槍兵團士兵皆會將高山火絨草別在自己制服的衣領上。1915年3月間,當德國的山岳兵團前往支援於奧匈帝國南端抵禦義大利攻勢的國家步槍兵團時,為了感謝德軍的協助,奧匈帝國軍隊便將自己身上的高山火絨草贈予德國山岳兵團的士兵;德國的山地部隊亦自此開始以高山火絨草作為部隊徽章。山岳獵兵與空降獵兵經常被視為德國最精銳的步兵單位。.

新!!: 德意志帝國和山地獵兵 · 查看更多 »

山縣伊三郎

山縣伊三郎,日本政治人物。曾任遞信大臣、韓國副統監等職。為元老山縣有朋之養子,後來繼承了其公爵之位。舊姓勝津。妻為加藤弘之之女隆子。兒子是山縣有道、山縣三郎,另有養子山縣有光。.

新!!: 德意志帝國和山縣伊三郎 · 查看更多 »

山東問題

山東問題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出兵中国山东,而产生的领土主权争议。在戰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华民国作為一战的戰勝國,却被日本政府要求把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予日本而非归还中国。由于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未能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从而直接引发了1919年的五月四日运动,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山东问题直到1922年华盛顿会议才在美国的调停下得以解决。.

新!!: 德意志帝國和山東問題 · 查看更多 »

岸防舰

岸防舰或称岸防战舰,是一类主要用于沿岸防御的军舰,大多建造于1860年至1920年之间。岸防舰大多只有巡洋舰级别的体积,以牺牲航速和续航能力为代价,换取更好的装甲防护和火力。.

新!!: 德意志帝國和岸防舰 · 查看更多 »

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在历史上,许多民族、国家及政权都灭亡,此為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另外參见:国家列表、中国朝代及ISO 3166-3等。.

新!!: 德意志帝國和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巴加莫約

巴加莫約(Bagamoyo,也被拼写为:Bagamojo)是坦桑尼亞的城鎮,位於達累斯薩拉姆以北75公里,毗鄰桑給巴爾。始建于公元18世纪,曾经是德属东非的首都,是東非印度洋沿岸最重要的貿易港口之一。现今,巴加莫约是濱海區的首府,居民人數約30,000,最近被认定为世界遗产。.

新!!: 德意志帝國和巴加莫約 · 查看更多 »

巴伐利亚

巴伐利亞自由邦(Freistaat Bayern),簡稱巴伐利亞(Bavari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南部的一个联邦州,其面積位居德国第一(占全国面积1/5)、人口第二(次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首府位於慕尼黑。 巴伐利亚州的西北部与巴登-符腾堡、图林根、萨克森、黑森诸州接壤,东部与捷克,南部与奥地利接壤。州府慕尼黑为其最大城市;北部中弗兰肯行政区纽伦堡为该州第二大城市,北拜仁的最大城市;第三大城市是西南部的奥格斯堡,一座古罗马时代就已存在的当时的古罗马国家的边境城市。 巴伐利亚的文化与德国其他州,尤其与北方不同,主要为宗教信仰(天主教为主)和语言(三大方言)差异。巴伐利亚为德国乃至欧洲的一强劲经济体,许多德国企业总部均位于巴伐利亚境内,诸如宝马、奥迪、西门子、英飞凌、彪马、阿迪达斯等。.

新!!: 德意志帝國和巴伐利亚 · 查看更多 »

巴伐利亚号战列舰

巴伐利亚号战列舰(SMS Bayern)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的主导舰。该舰于1915年2月并于1916年7月开始服役,但已来不及参加日德兰海战。它的主炮包括分布在四座双联装炮塔中的八门380毫米口径炮,这比其前身国王级配备的十门305毫米口径炮有了显著改进。舰只连同它的三艘姊妹舰已经形成了公海舰队第四战列分舰队的核心。而这当中仅有一艘,即巴登号完成建造;另外两艘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当生产需求被转移至U型潜艇后而撤销。 巴伐利亚号是在战争进行了一半后开始编入海军序列,并在其生涯中仅投入有限的服务。该舰的首个任务是在入役的一个月后,奉命参与在1916年8月18日至19日舰队出击北海行动,但行动无疾而终。它也参与了在里加湾的阿尔比恩行动,但就在1917年10月12日,当德国发动进攻后不久,巴伐利亚号即触雷受损,不得不撤回维修。在1918年11月战争结束后,它又与大部分公海舰队的舰只被扣押在斯卡帕湾。1919年6月21日,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特作为被扣押的舰队指挥官,下令全数凿沉舰队,巴伐利亚号遂于14时30分沉没。至1934年9月,舰体被捞起,并拖往报废拆解。.

新!!: 德意志帝國和巴伐利亚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巴伐利亞王國

巴伐利亞王國(德語:Königreich Bayern)是德意志地區曾經存在的一個王國,也曾是萊茵邦聯,德意志邦聯以及德意志帝國的組成國。該國是於1805年由原先的巴伐利亞選侯國升格而來,並持續存在到1918年。維特爾斯巴赫的巴伐利亞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約瑟夫在1805年成為巴伐利亞的第一位國王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約瑟夫(Maximilian I Joseph)。直到王國在1918年滅亡前,王權持續由維特爾斯巴赫家族掌控。現代巴伐利亞大部分的邊界是於1814年的巴黎條約簽署後確立的,其中巴伐利亞把蒂羅爾和福拉爾貝格讓予奧地利帝國,同時接收阿沙芬堡和維爾茨堡。 隨著德意志地區於1871年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王國成為新帝國的下屬邦國,並在規模、權力和財富上僅次於帝國內占主導地位的普魯士王國。 自1918年王國和帝國滅亡以來,巴伐利亞一直是德國的一部分。.

新!!: 德意志帝國和巴伐利亞王國 · 查看更多 »

巴爾幹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

巴爾幹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保加利亞、奧匈帝國 和德國與協約國塞爾維亞 、法國、俄羅斯、英國、蒙特內哥羅(還有後來加入協約國的羅馬尼亞和希臘)之間在巴爾幹半島上的戰鬥。.

新!!: 德意志帝國和巴爾幹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巴爾札的軍靴

《巴爾札的軍靴》(軍靴のバルツァー)是一部於新潮社《月刊Comic@Bunch》連載中的日本漫畫,由中島三千恒所著。.

新!!: 德意志帝國和巴爾札的軍靴 · 查看更多 »

巴登

巴登(Baden),是一个历史地名,位于德国西南部的施瓦本,为今天巴登-符腾堡州的一部分。巴登全境呈L形,西面隔莱茵河与法国、普法尔茨相望,南边与瑞士相隔一条莱茵河,北面与黑森接壤,东北与巴伐利亚共享一小段边界,东部与符腾堡、霍亨索伦为邻。巴登面积约15070平方千米,人口约231万,首府卡尔斯鲁厄。 巴登起源于12世纪的巴登边区伯国,统治者属于宰林根王朝(Zähringen),经过若干次分裂后于1771年重新统一。1803年,巴登升为选侯国,1806年升为大公国,为附庸拿破仑的莱茵同盟的一部分。1871年加入德意志帝国。1918年一战结束后,君主制被推翻,末代大公弗里德里希二世退位。之后经历了巴登民主共和国和南巴登州(1933年被纳粹取消)后与符腾堡和霍亨索伦两地区合并,1952年成立新的巴登-符腾堡州,首府在斯图加特。.

新!!: 德意志帝國和巴登 · 查看更多 »

巴登-符腾堡

巴登-符腾堡州(Baden-Württemberg)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南部的一个联邦州,是德国的人口第三大州和面積第三大州,州首府位於斯图加特(Stuttgart)。.

新!!: 德意志帝國和巴登-符腾堡 · 查看更多 »

巴登号战列舰

巴登号战列舰(SMS Baden)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一艘巴伐利亚级超无畏战列舰。该舰于1915年10月,并于1917年3月服役,是用于战争最后完工的战列舰。而它的两艘姊妹舰——萨克森号和符腾堡号在战争结束时尚未完全建成。该舰装备有分布在四座双联装炮塔中的八门380毫米口径主炮,满载排水量达32200吨,最高速度为。巴登号连同其姊妹舰巴伐利亚号均是帝国海军建造的最大及最强力的装甲战列舰。 在完成调试编入海军序列后,巴登号取代腓特烈大帝号成为了公海舰队的旗舰。它在短暂的生涯中仅参加过小规模行动;其唯一的主要出击是在1918年4月,但最终没有任何开火。随着德国在1918年11月投降,巴登号与大多数公海舰队的舰只被英国皇家海军扣押在斯卡帕湾。1919年6月21日,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特作为被扣押的舰队指挥官,下令全数凿沉舰队。然而,港口内的英国水兵却成功登上巴登号并将它拖上岸边以防止下沉。舰体被重新浮起后进行了彻底检查,并作为最终于1921年在皇家海军进行大量的射击测试后沉没。.

新!!: 德意志帝國和巴登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巴登大公國

巴登大公國(Großherzogtum Baden)是德國西南部萊茵河東岸曾經存在的一個大公国,國祚由1806年至1918年。.

新!!: 德意志帝國和巴登大公國 · 查看更多 »

巴登共和国

巴登共和国是魏玛共和时期德意志国内的一个国家,成立于1918年。其领土从原德意志帝国巴登大公国继承下来。在纳粹党执政时期,巴登共和国实质上并不存在任何权力。历经二战后德国行政区整合,巴登领土成为了巴登-符腾堡州的西部。.

新!!: 德意志帝國和巴登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巴登统治者列表

以下是巴登历代统治者名单,巴登所有统治者都属于策林格(Zähringer)王朝。.

新!!: 德意志帝國和巴登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la Commune de Paris)是一个在1871年3月18日(正式成立的日期为同年的3月28日)到5月28日的2个月中,短暂地统治巴黎的政府。到后来它宣布要接管法国全境。由于公社卫队杀死了两名法国将军加上公社拒绝接受法国当局的管理,终于导致了被称为“血腥一周”的严厉镇压。 由于评价者意识形态的不同,对它的描述也存在很大分歧,倾向于资本主义或中立者认为它是无政府主义;而倾向于社会主义或自由主义者则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的早期实验;更有被认为標誌當代世界政治左翼運動崛起光輝起始里程碑,影響廣大深遠。马克思认为它是对他的共产主义理论的一个有力证明,而俄罗斯无政府主义之父巴枯寧则对此持反对意见,因为它既没有依赖于一个先锋队,也没有掌控国家或者企图建立一个新的革命政府,所以它实际上还是无政府主义。.

新!!: 德意志帝國和巴黎公社 · 查看更多 »

巴黎炮

巴黎砲(Paris-Geschütz),又名為「威廉皇帝砲」(Kaiser-Wilhelm-Geschütz),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用来轰击巴黎的一门超級火砲,在1918年3月到8月期間服役,是有史以來射程最遠的大砲。.

新!!: 德意志帝國和巴黎炮 · 查看更多 »

巴格達鐵路

巴格達鐵路(Baghdad railway,Bağdat Demiryolu,Bagdadbahn,سكة حديد بغداد,Chemin de Fer Impérial Ottoman de Bagdad),又稱「柏林-巴格達鐵路」,是一條由1903年至1940年間興建,連接柏林與當時鄂圖曼帝國巴格達的鐵路,以便德國人在波斯灣建立港口,當中有1600公里路線通過現時土耳其、敘利亞和伊拉克地區。 工程的完工花了幾十年,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鐵路仍距離目標超過960公里遠。最後到達巴格達的鐵路在1930年代末興建,而首班由伊斯坦堡到巴格達的列車在1940年開行。 資金、工程和建設主要由德意志帝國的主要銀行德意志銀行和公司提供,該公司在1890年代興建了,連接君士坦丁堡、安卡拉和科尼亞。鄂圖曼帝國希望維持控制阿拉伯半島,並擴展其影響力到紅海,到名義上屬於鄂圖曼(直至1914年)的,但本身自1882年後就受英國軍事統治。如果鐵路完工,德國將可取得美索不達米亞的疑似油田,同時也連接波斯灣的巴士拉港。後者將可為德國殖民帝國東部提供直接連結,並避開了由英法控制的蘇伊士運河。 鐵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馬上成為一系列國際紛爭的來源。雖然有人認為這些紛爭在1914年戰爭開始前已經解決,但也有人認為鐵路本身是。托魯斯山脈遇上的技術困難和外交問題意味着到了1915年鐵路仍有480公里未興建,嚴重限制了戰爭期間英國佔領巴格達時的用處,而南面的漢志鐵路則被湯瑪斯·愛德華·勞倫斯帶領的游擊隊攻擊。工程在1930年代恢復並在1940年完工。.

新!!: 德意志帝國和巴格達鐵路 · 查看更多 »

上西里西亞

上西里西亞(Horní Slezsko; Oberschlesien; Silesia Superior; Górny Śląsk; 西里西亞: Gůrny Ślůnsk)位於西里西亞區域之東南部;下西里西亞在西北邊。自九世紀以來,上西里西亞按照時間順序曾經屬於大摩拉維亞、波希米亞王國、波蘭、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普魯士王國以及後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目前上西里西亞被分割給波蘭和捷克共和國。 上西里西亞位於西里西亞高地, 在上奧得河與上層維斯瓦河之間。上西里西亞工業區總人口是三百四十八萬七千人。 奧波萊西里西亞、切申西里西亞、奧地利西里西亞在歷史都被歸納為上西里西亞地區。奧波萊西里西亞領土大部分屬奧波萊省。.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上西里西亞 · 查看更多 »

不平等条约

不平等条约是指在签订条约的国家多方中,一方(或多方)以武力或政治施压等手段,胁迫另外一方(或多方)签署的条约,由于缔约双方的谈判地位不对等,导致最后缔结的条约不平等,因此条约通常都会对某一方的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产生侵害。不平等条约通常是停战的条件和结果,为了结束战争而签订的条约即为和平条约。.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不平等条约 · 查看更多 »

不伦瑞克

布伦瑞克(Braunschweig)是德国下萨克森州东部的一个城市,居民数约为24.5万,是该州继汉诺威后的第二大城市和该州的一个地区中心。1918年该公国大公逊位以前,布伦瑞克是布伦瑞克公国的首都。此后直到1946年,它是布伦瑞克州的州府。1974年布伦瑞克县被撤销之前它是该县的县府。2004年12月31日下萨克森撤销地区级行政区划以前它是布伦瑞克地区的政府驻地。布伦瑞克是布伦瑞克上诉法院的驻地。城市周围的大城市有东北方约26千米远的沃尔夫斯堡、西方约56千米远的汉诺威和东方约80千米远的马格德堡。 布伦瑞克是计划中的汉诺威-布伦瑞克-哥廷根都市地区的组成部分。2006年3月28日德国科学基金联合会授予布伦瑞克2007年德国科学城的名誉。.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不伦瑞克 · 查看更多 »

不伦瑞克公国

不伦瑞克公国(Herzogtum Braunschweig)为一前德意志国家,首都为不伦瑞克。1815年维也纳会议建立此国家以取代前。19世纪该公国先后为德意志邦联及北德意志邦联成员邦国,而在1871年则成为德意志帝国邦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伦瑞克公国宣告完结,为不伦瑞克自由邦所取代并加入魏玛共和国。.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不伦瑞克公国 · 查看更多 »

不来梅号小巡洋舰

陛下之舰不来梅号(SMS Bremen)是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七艘不来梅级小巡洋舰的主导舰,以德国城市不来梅命名。它由同名城市的承建,于1902年开始、1903年7月、至1904年5月投入舰队使用。其包括有十门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最高速度可达22节。 不来梅号于其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美洲东部驻地服役,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十年间。它于1914年返回德国,在敌对行动开始时被部署至波罗的海,任务是遏制在该地区活动的俄罗斯帝国海军。1915年8月,舰只参与了,但在战斗中没有发挥显著作用。四个月后,于12月14日,不来梅号在触及两枚俄国人敷设的水雷后沉没,其250名船员亦随之丧生。.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不来梅号小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不来梅酒窖

不来梅市政厅酒窖创建于1405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作为市政厅大楼的一部份在2005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文化遗产称号,这是欧洲大陆唯一获此殊荣的酒窖。不来梅酒窖属于不来梅市政府所有,从建立酒窖开始,他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唯一经营高级德国葡萄酒的酒窖,从政府获得许可,在最初的年代他一直垄断德国葡萄酒的国内和国际市场,其产品远销到俄罗斯圣彼得堡和英国伦敦。他们的销售对象为欧洲皇室,贵族和后来的政府以及社会上流阶层。.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不来梅酒窖 · 查看更多 »

帝國元帥

帝国元帅(Reichsmarschall),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国防军的最高军衔。赫尔曼·戈林是该军衔的唯一获得者。.

新!!: 德意志帝國和帝國元帥 · 查看更多 »

帝國議會

帝國議會可以指:.

新!!: 德意志帝國和帝國議會 · 查看更多 »

帝國海軍

帝國海军(Imperial Navy,Kaiserliche Marine)可以指:.

新!!: 德意志帝國和帝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帝國海軍總司令部 (德國)

帝國海軍總司令部(Kaiserliches Oberkommando der Marine)是德意志帝國海軍繼「帝國海軍部」後第二代的最高司令部機關,在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決心自己掌控整支海軍後,海軍總司令部被解散,大部人員轉至「海軍參謀本部」服務。.

新!!: 德意志帝國和帝國海軍總司令部 (德國) · 查看更多 »

帝國海軍部 (德國)

帝國海軍部(Kaiserliche Admiralität)是德意志帝國的一個海軍機關,存在於1872年至1889年間,是德國統一以來第一個正式的海軍最高指揮機構,其前身為的「」,對首相和擁有最高指揮權的德國皇帝負責。「帝國海軍部」存在期間歷經數度改組,立為「帝國海軍總司令部」,1889年4月1日又被分割為三個機關——「海軍總司令部」、「國家海軍部」和「海軍辦公廳」。 1899年3月14日,「海軍總司令部」由「海軍參謀本部」取代。.

新!!: 德意志帝國和帝國海軍部 (德國) · 查看更多 »

帝国

帝國,原指国家元首或统治者称为皇帝或女皇的君主制国家,但通常亦泛指领土辽阔、人口众多,往往统治或支配多个民族或邦国的强盛一时的国家。现在有些大的企业或被一个人控制的政治实体也被称为帝国,如商业帝国。.

新!!: 德意志帝國和帝国 · 查看更多 »

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一种政治主张或实践,主要内容是通过一個國家夺取其他國家的领土和奴役被占领土国家的人民,建立经济及政治霸权,而凌驾于别国之上。帝国主义可能衍生殖民主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帝國主義一詞帶貶意。帝國主義一般是視為負面的,因為在被佔領的國家中,大多數人受到剝削,只有極少數的人從中得利。 帝国主义是「一個國家的政策,藉由殖民、軍事或其他手段擴張其國力及其影響力」Oxford Dictionaries: (5th ed.). Wiley-Blackwell.

新!!: 德意志帝國和帝国主义 · 查看更多 »

帝国区

帝国区(Quartier impérial)是德意志帝国兼并阿尔萨斯-洛林期间在洛林梅斯建设的新区,建于1902-1918年,原名“新城”(Neue Stadt),现在则跨新城(Nouvelle Ville)和梅斯中区(Metz-Centre)两个行政区。 该区的边界大致为“帝国三角”:梅斯城站、圣女小德肋撒堂和 Serpenoise门,主要建筑包括总督宫(Palais du Gouverneur),街道和广场包括戴高乐将军广场、福煦大街和雷蒙德·蒙东广场。 帝国区如同斯特拉斯堡新城,为德意志帝国保存最完好的德国城市规划。 File:Metz Avenue Foch R01.jpg| Image:Immeuble rue Mozart - Metz.jpg| Image:Vue sur l'avenue Foch - Metz.jpg| Metz - Place Raymond Mondon - Maison de la fédération des Corporations -1.jpg| Metz Chambre de Commerce R01.jpg| Metz - trésorerie générale (2).JPG| Metz - 14 avenue Foch (1).JPG| Metz - 22 avenue Foch (1).JPG| Avenue Foch - Hôtel des mines - Metz.jpg| F57 Metz avenue-Foch.JPG| Metz R04.jpg|Passage de l’Amphithéâtre.

新!!: 德意志帝國和帝国区 · 查看更多 »

帝国列表

这是按地理区域排列的帝国列表,这些帝国影响远远超越自身地理和文化限制并支配着世界的其他地区。本列表包括在文化和经济领域有影响的「廣義帝国」,而非局限于狹義帝國(君主必須為皇帝或國號為帝國的国家)。一些历史学家可能把以下列出的一些帝国用「朝代」的概念代替。.

新!!: 德意志帝國和帝国列表 · 查看更多 »

丝绸之路

,常簡稱為絲路,此词最早来自于德意志帝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男爵於1877年出版的一套五卷本的地图集。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張騫以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但实际上,丝绸之路并非是一条 “路”,而是一个穿越山川沙漠且没有标识的道路网络,并且丝绸也只是货物中的一种。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约於前5世紀形成的草原絲綢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君主制国家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西汉的張騫在前138—前126年和前119年曾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与国外,外国由此信之”,称赞其开通西域的作用。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傳教士等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大伊朗、累范特、阿拉伯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朝鮮、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2014年6月22日,在杜哈举行的第38届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丝绸之路同京杭大运河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丝绸之路 · 查看更多 »

帝都

帝都,亦稱皇都,是指帝国的正式首都,與行在意義相對,一般是皇帝、皇宮與朝廷所在之地。中國、日本等漢字文化圈國家都有此用法。 秦王政統一中國後定都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自稱始皇帝,因此咸陽也被稱之為帝都。唐代李白詩:「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李商隱詩:「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以上兩處帝都均指當時國都長安(今西安)。《稱謂雜記》·帝都:「燕王永樂奪其侄,十九載返燕京,以都之。洪熙欲帝都洪武金陵,故以燕京為行在,崩而事已。」 日本在大日本帝國時期,常以帝都來稱呼首都東京,而部分以東京為營業據點的企業,其名稱中也帶有「帝都」一詞,如京王帝都電鐵(今京王電鐵)、帝都高速度交通營團(今東京地下鐵)、帝都自動車交通(此為計程車公司)等。而昔時日本文人時常會有「帝都東京」、「帝都倫敦」(大英帝國首都)、「帝都柏林」(德意志帝國首都)、「帝都维也纳」(奧匈帝國首都)、「帝都君士坦丁堡」(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首都)等说法。史量才《稱謂雜記》·帝都:「睦仁既知舊都平安京之窒礙不可行,來治幕府江戶,以遷都於舊京師東,稱『帝都東京』,此日本王政復古之稱,實在幕府都城也。」 另外,在中国大陆ACG爱好者口中,帝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的诙谐说法。.

新!!: 德意志帝國和帝都 · 查看更多 »

中德关系

中德关系(Chinesisch-deutsche Beziehungen)指中国和德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中德两国从19世纪末开始进行直接的交流。刚刚完成统一的德意志帝國参加了八國聯軍。之后,两国持续了大约30年的合作关系,直到阿道夫·希特勒联合日本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两国成为了敌对双方。二战之后,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在冷战中,西德属于美国阵营,而东德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属于苏联阵营。1990年,冷战进入尾声,兩德統一,两国关系进入迅速发展阶段。 目前中德關係被雙方定義為「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中德关系 · 查看更多 »

中国历史

中國歷史如果從中國第一次成体系甲骨文或陶文的文字出现的商朝中期算起約有3,300年(前1300年算起);從考古学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文化算起約有3,700年;从西周文献中傳說中的夏朝算起约有4,100年(前2070年算起);從孔子所說的、有著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算起約有4,700年(前2698年算起);從盤古、上帝、女媧等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這也是傳統民間認知上的長度);從標誌著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算起約有10,000年;從人類開始脫離原始生活的舊石器時代藍田猿人文化算起約有80萬年的歷史。 中国史前時代的傳說有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而近代考古發現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3,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陶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氏族。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禮制,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君權統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民主政治、科學、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政治思潮流傳,先是革命黨推翻--於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失敗而退守臺灣,維持兩岸分治格局至今。 從經濟形態觀察,中國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人構成,私有制、商業活動發達。周朝時商業主要由封建領主階層控制的官商貿易和庶人的自由貿易構成。秦漢以後實行中央集權,人口由士、農、工、商等構成,其中以從事農業的自由民為主體,是一個君權官僚制下的以土地爲主要生產資本的較為自由的商業經濟社會,一些重要的行業譬如油鹽米等由官僚和商人垄断。除了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漢朝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東亞與中亞至歐洲的陸上交通時,國際貿易早已起步;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貿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開放、交通的建設,更使各國文化、物資得以交流;唐朝時出現類似匯兌証券的飛錢,宋代時出現紙幣;元代時更因為全面開通商旅的關卡使得與中亞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明朝中葉實行海禁,清代則受到西方國家海上發展的影響,海上國際貿易發展迅猛。中華民國成功實施民主制度,實行自由經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先為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後逐步向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該形態被稱為在宏觀調控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1980年代以來工業化發展迅猛,數億人口在短短20多年內從農民轉為城市工商業就業者(目前僅僅被稱為“農民工”的產業工人就達到約2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国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中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驻德国大使列表

本列表为大清、中華民國、滿州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驻德国历任大使名录。.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中国驻德国大使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铁路发展史

中国铁路建设始于晚清时期,铁路建设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经济、军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大陆拥有世界上第二大铁路系统,铁路里程已逾12万公里。.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中国铁路发展史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駐德國大使列表

本列表为中華民國駐德國歷任大使名錄。現已斷交。.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中華民國駐德國大使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车四方”或四廠,是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之一、国有特大型一级企业,主要从事轨道交通机车车辆装备制造,同时也是国家高级技术中心、国家高速动车组实验基地。 中车四方地处中国副省级计划单列市青岛市,前身是四方机车车辆厂(通称“四方机厂”),最早由德国始建于1900年。迄今为止已开发制造了铁路机车60多个品种、铁路客车200多个品种,以及各种动车组及地铁列车等,是中国国内研发与制造轨道交通车辆产品种类最齐全的企业,曾创造了多项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研制和生产的纪录,是铁道部确定的六家铁路装备现代化重点扶持企业之一,也是山东省136家重点企业和青岛市“十强”企业之一。中车青岛四方股份下设棘洪滩、四方两个生产基地,並有青岛四方客车修理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四方铁路运输设备装配股份有限公司、 青岛四方庞巴迪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等40多家下属单位。.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 · 查看更多 »

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

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為1918年日本與中華民國(當時日方稱為「支那共和國」)之間的一系列軍事協定。日方稱為日支共同防敵軍事協定,有時也稱日中共同防敵軍事協定或日華共同防敵軍事協定。各項文件總計七件二十八條。.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 · 查看更多 »

丹麥少數民族

丹麥少數民族是德國境內的丹麥少數民族。 丹麥少數民族是一群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土生土長的居民,他們住在什勒斯維希地區的南部,語言是丹麥語,約有八千到五萬人。.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丹麥少數民族 · 查看更多 »

主与我们同在

與我們同在(德語:Gott Mit Uns,俄語:Съ нами Богъ!)是普魯士王國、俄羅斯帝國、德意志帝國與納粹德國時期的國家格言。.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主与我们同在 · 查看更多 »

主權

主權(sovereignty)是一個國家對其管轄區域所擁有的至高無上的、排他性的政治權力。簡言之,即為「自主自決」的最高權威。是對內立法、司法、行政的權力來源,也是對外交往保持獨立自主的一種力量和意志。主權的法律形式對內常規定於憲法或基本法中,對外則是國際的相互承認。因此它也是国家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国家主权的丧失往往意味着国家的解体或灭亡。 當今主權的概念正因為其至高無上的排他性,外交官不斷援引之;跨國組織及企業設法規避之;諸如政治學家、憲法、國際法學家仍爭論之,討論全球化及國際及區域組織對主權概念的影响。.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主權 · 查看更多 »

东向移民运动

东向移民运动,也被称为“日耳曼东扩运动”是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内的日耳曼语族向东迁徙,进入中歐、東歐地区定居的过程。影响的区域从斯洛文尼亚至爱沙尼亚,向南进入特兰西瓦尼亚。此區域原先居住著大量波羅的人、羅馬尼亞人、匈牙利人與斯拉夫人。移民多來自莱茵兰、法兰德斯、下萨克森。此運動獲得德意志地區領主、斯拉夫國王和公爵和教會的支持。大部分移民運動都是和平的,但有時會因特殊歷史事件而加速(見北方十字軍)。在一部分上来看,东向移民运动伴随着神圣罗马帝国和条顿骑士团的扩张而进行。 14世紀中葉,移民運動因黑死病而減緩。大部分可供移民的空間也已經被佔滿,但直到中世紀晚期,波美拉尼亞和西里西亞當地斯拉夫國王持續邀請德國移民移入。中世纪后期的中欧和东欧社会因此在人口、宗教、法律和农业发生重要的变化。在原先文德人的領土德裔成為大多數,使文德人最終被同化,在更東方出現許多德裔少數聚落,城鎮人口劇增。儘管人數處於少數,德國城市律法依然在那些城鎮裡面施行。 20世纪,东向移民运动被德国民族主义(包括纳粹)强烈的运用于支持德国的领土扩张以及证明德意志民族优于其它非德意志民族。.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东向移民运动 · 查看更多 »

希尔德·利瓦伊

希尔德·利瓦伊(Hilde Levi,),拥有德国和丹麦双重国籍的物理学家,曾率先在生物和医药领域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也就是知名的和放射性碳定年法。退休后,她转而从事科学史研究,写作并出版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乔治·德海韦西的传记。 利瓦伊出生在法兰克福一个不信教的犹太人家庭。1929年進入慕尼黑大学就讀,随后在柏林的进行博士研究,完成有关碱金属卤化物光谱的论文。1934年她得到博士学位,此前纳粹党已经控制了德国,在反犹政策下,犹太人无法出任任何学术职务。她不得不转投丹麦。之后在哥本哈根大学的尼爾斯·波耳理论物理研究所找到了一份工作。其间,她与詹姆斯·弗兰克和乔治·德海韦西合作,发表了多篇有关放射性物质在生物学方面应用的论文。 1943年9月,纳粹开始追捕丹麦裔犹太人,利瓦伊逃往瑞典,她在當地协助文纳—格伦实验生物学研究所的约翰·伦斯特伦(John Runnström)进行科研工作。战后,她回到丹麦哥本哈根的动物生理学实验室。1947至1948年,她在美国学习了新发现的放射性碳定年法和放射自显影术,并将两项技术引入欧洲。1979年,她从动物生理学实验室退休,但继续在尼耳斯·玻尔文献馆工作,收集整理德海韦西的论文,最终发表了一部他的传记。.

新!!: 德意志帝國和希尔德·利瓦伊 · 查看更多 »

东交民巷

东交民巷,原名东江米巷,是北京市东城区的一条胡同,胡同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全长1552米(与东长安街平行并大致等长),是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现已改为道路。.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东交民巷 · 查看更多 »

东弗里斯兰号战列舰

东弗里斯兰号战列舰(SMS Ostfriesland)是德意志帝国海军黑尔戈兰级战列舰的第二艘舰,以东弗里斯兰地区命名。该舰于1908年10月在威廉港的进行,1909年9月30日,并于1911年8月1日投入舰队服役。它在六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十二门305毫米50倍径速射炮,最高航速为。东弗里斯兰号在服役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被编入公海舰队的,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 连同其姊妹舰黑尔戈兰号、奥尔登堡号和图林根号一起,东弗里斯兰号参加了一战期间于北海针对英国大舰队的主要舰队行动,其中包括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这是战争中最大规模的海战。该舰同样有在波罗的海展开针对俄国海军的行动,于1915年8月首次时在场。 1918年11月,当德国战败后,公海舰队大部于和平谈判期间都被扣留于英国斯卡帕湾,然而,4艘黑尔戈兰级舰只却被允许留在德国,因而避免了舰队在斯卡帕湾的自沉事件。它们作为交付予协约国;其中东弗里斯兰号被移交至美国海军。该舰最终于1921年7月在进行的空中力量演示中用作被击沉。.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东弗里斯兰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东欧

東歐,多半是指白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以西的歐洲,直至德國、瑞士、義大利(不含);但缺乏明确的定义和边界,一般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种划分方法: 自然地理方面的東歐,是指較少受到大西洋和地中海海流影響,接近烏拉爾山、乌拉尔河和伏爾加河(窩瓦河)流域,實際上主要是指俄羅斯聯邦和哈萨克斯坦的歐洲部分和其他獨立國協的歐洲會員國家。 人文地理(主要指政治上)的东欧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或遭蘇聯併吞,或成為蘇聯的附庸國,政治上由共产党一黨專政,經濟上多採用計划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國家,这点与西欧相反。大多东欧国家以斯拉夫民族為主體,居民多信奉東正教,但共產黨時代,官方推行无神论。 本條目再把東歐分為兩區:東歐和獨立國家國協(以下內容,簡稱為國協)。.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东欧 · 查看更多 »

东方战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战东方战线(俄语:Восточный фронт 或 Втор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同俄罗斯帝国(后来为苏维埃俄国)和罗马尼亚王国之间的战事。与长期呈现胶着状态的西线战事相比,东线战事的战局变化速度要快得多。德国奥匈两国军队在对俄作战中,长期处在优势状态。最后以双方签署布列斯特和约,苏俄割让大片领土(后来因德奥战败,苏俄拒绝履行该条约)告终。.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东方战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布加勒斯特條約

有五份和約簽訂於布加勒斯特:.

新!!: 德意志帝國和布加勒斯特條約 · 查看更多 »

布加勒斯特條約 (1918年)

布加勒斯特條約(Treaty of Bucharest)是羅馬尼亞王國和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之間的和約,簽訂於1918年5月7日。和約規定羅馬尼亞割讓南多南多布羅加和北多布羅加南部地區給保加利亞;割讓喀爾巴阡山脈的部分地區給奧匈帝國;允許德國使用羅馬尼亞的油井90年;同盟國允許羅馬尼亞和比薩拉比亞聯盟。一戰結束後由於協約國最終取勝,布加勒斯特條約並未實施。.

新!!: 德意志帝國和布加勒斯特條約 (1918年) · 查看更多 »

布基纳法索国旗

布吉納法索的國旗,於1984年8月4日制定。國旗使用泛非洲色(紅、黃、綠),紅色代表1983年的“八月革命”,綠色代表農業與豐富的自然資源,黃色代表尚未發現的礦藏,星星則代表革命將國家帶向光明的未來。 布基纳法索国旗设计者为法国籍越南人裴志公,他以越南南方共和国国旗为基础,重新设计了布基纳法索国旗。而原上沃尔特国旗与德意志帝国国旗图案相同,招致东德和西德外交人士的共同抗议,这就是1984年上沃尔特既改国号为布基纳法索,又更换国旗的原因。.

新!!: 德意志帝國和布基纳法索国旗 · 查看更多 »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Брестский мир;Friedensvertrag von Brest-Litowsk,常被简称为布列斯特条约或布列斯特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苏俄政府与同盟国(包括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签订的和约。.

新!!: 德意志帝國和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 · 查看更多 »

布韦岛

布韦岛(Bouvetøya,又譯為--或--),是屬於挪威南极领地的一座岛屿。.

新!!: 德意志帝國和布韦岛 · 查看更多 »

布鲁西洛夫攻势

布魯西洛夫攻勢(Брусиловский прорыв)是俄羅斯帝國在一次大戰期間最大的軍事勝利,亦是史上最大傷亡的戰爭之一,南佛羅里達大學教授格雷登·汤斯多(Graydon Tunstall)將1916年的布魯西洛夫攻勢稱為一次大戰以來奧匈帝國最大的危機及協約國陣營最大的勝仗。這場戰役發動於1916年6月4日,是一次針對東方戰線上同盟國軍隊的大型攻勢, 並持久至八月初。戰事爆發地點位於今日的烏克蘭,主要為倫伯格、哥佛爾及陸斯克幾個鄰近的城鎮。是次攻勢其後以主持位於俄國西南方戰線的主帥,阿列克谢·布鲁西洛夫(亦為此戰指揮官)而命名。.

新!!: 德意志帝國和布鲁西洛夫攻势 · 查看更多 »

布鲁诺·鲍威尔

布鲁诺·鲍威尔(德文:Bruno Bauer,)是一位德国哲学家及历史学家。他曾经是黑格尔的学生,在哲学、政治、圣经批评方面上是一位激进的理性主义者。在黑格尔的亲希腊的导向下,鲍威尔调查了《新约》的来源,并作出结论,认为早期基督教继承的更多的是古希腊哲学而不是犹太教 。1839年至1841年,鲍威尔曾是马克思的老师、导师和密友。 不过,1841年,鲍威尔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因为观点不同而断然决裂。为此,马克思与恩格斯创作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和《神圣家族》两本书。此后,鲍威尔曾与麦克斯·施蒂纳和尼采有过来往。从1840年开始,鲍威尔写了一系列著作,声称耶稣是一个公元二世纪对犹太、希腊、罗马神学和聚合体Durant, Will.

新!!: 德意志帝國和布鲁诺·鲍威尔 · 查看更多 »

布雷斯劳号小巡洋舰

陛下之舰布雷斯劳号(SMS Breslau)是德意志帝国海军于1910年代建造的四艘马格德堡级小巡洋舰的二号舰,以西里西亚省首府布雷斯劳命名。它于1910年在斯德丁的伏尔铿船厂开始,至1912年5月完工并交付使用。布雷斯劳号的为十二门,最高速度达27.5节。 入役后,为响应巴尔干战争,布雷斯劳号于1912年与战列巡洋舰一同被分配至。在成功避开地中海的英国军舰而抵达君士坦丁堡后,布雷斯劳号及格本号移交奥斯曼海军使用,以吸引奥斯曼人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同盟国。1914年10月,这两艘舰和其它几艘奥斯曼帝国的舰只袭击了俄国港口,引发了俄罗斯宣战。布雷斯劳号被更名为米迪利号(Midilli),并在奥斯曼舰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主要是在黑海对抗俄国黑海舰队。舰只还积极在俄国沿岸布设雷区、轰炸俄国的港口和设施,并在奥斯曼商船短缺的情况下,将士兵和物资运送至黑海港口,为在高加索战役中作战的奥斯曼军队提供补给。它曾数次遭俄国舰只轻微致损,但最严重的破坏是在1915年的一枚水雷造成的,这使它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无法使用。1918年1月,米迪利号于期间再度触雷并沉没,其大部分船员都在沉没时遇难。.

新!!: 德意志帝國和布雷斯劳号小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师 (军队)

师(Division)是軍事單位編制的一種,屬常備軍事組織;通常為,部隊規模比旅大、比軍團小。通常來說,一個陸軍師標準滿編介於10,000-25,000人間,同時有多種不同兵科搭配運用;因此在近代軍事中,陸軍師會被視為戰略層級的基礎運作單位。一般來說,師級單位的指揮官由少将或者准将擔任;但是在大規模陸軍的部隊中也會出現由上校擔任的師長的情況,但例子較為鮮見。 除了陸軍,蘇聯軍中的航空部隊及冷戰結束前的美國空軍體制中也有師級編制,稱「航空師」或「空軍師」;儘管其規模及任務與陸軍師不盡相同,但仍然是戰略基礎的運作單位。.

新!!: 德意志帝國和师 (军队) · 查看更多 »

世界史年表 (16世纪-19世纪)

*1501年:西班牙人首次抵達巴拿馬,直布羅陀併入西班牙版圖。.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世界史年表 (16世纪-19世纪) · 查看更多 »

世界史年表 (20世纪-现在)

没有描述。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世界史年表 (20世纪-现在) · 查看更多 »

世界各地区历史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购买力平价)

此頁面乃關於世界各地在历史上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列表,数值依據购买力平价因素。 本頁內所述之地区并不全然以一国為準。例如阿拉伯帝国、古羅馬、阿契美尼德王朝等横亘多个地区的国家於列表中乃根据曾記載的数值換算來相应。美元数目是以当前美元价值为基础,並納入购买力平价之后考量的預估;相關預估来自于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和其他一切对历史上的经济数值之評估一样,相關之貨物與價值上的計算可能有些或者不全然--确,仅備參閱人評估參考。.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世界各地区历史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购买力平价) · 查看更多 »

世界大戰

世界大戰,指涉及到世界上大多數強大和多人口國家、規模最大的戰爭。世界大戰可橫跨幾個大洲,並持續多年。這個用詞通常應用於20世紀二個規模空前的全球衝突: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但回顧一些之前的衝突亦可被視為「世界大戰」。而「第三次世界大戰」則用來假設、描述任何未來可能發生的全球性衝突。.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

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由國際滑冰總會(ISU)主办,各成员国(或地区)的业余运动员参加的花样滑冰比赛,每年举办一次(常在三月)。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包含四个单项:男子单人滑、女子单人滑、双人滑、冰舞。各单项的第一名享有该年度“世界冠军”的头衔。本賽事與冬奧滑冰比賽、歐洲花式滑冰錦標賽、四大洲花式滑冰錦標賽為國際滑冰總會主辦的四大世界頂級花式滑冰賽事。.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 · 查看更多 »

世界語言

世界語言指發展中國家通用的语言。不少人以此為第二語言,但並非單靠使用者(母語或第二語言使用者)人數而定的。其地理分佈,乃至在国际组织和外交上的應用亦是考慮的因素。因為殖民主义的影響,不少世界語言均來自欧洲。來自歷史上的殖民帝國的世界語言有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語及法语。至於阿拉伯语的國際地位,則歸功於中世纪阿拉伯征服者的伊斯蘭教傳播。 有些主要語言不橫跨大陸使用,但在國際上有重要意義。它們曾作為歷史上的帝國的通用語,譬如罗马帝国的拉丁语、中國的漢語、俄羅斯帝國的俄語、德意志帝國的德語,以及通行於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坦米爾語,以及在英屬印度以後統一印度的印地語。 印度次大陸的主要語言(包括所有北印度方言和烏爾都語)及孟加拉語,因為數十年來過度的人口增長,使用人數媲美主要世界語言。同樣,日語的使用者比法語為多,分別在於法語是洲際語言,也是不少人的第二語言;而日語使用者以本國的日本人居多,以日語當作第二語言的人則主要集中在東亞,日本ACG在全球的流行也增加了學習日文的人口。 在現代,英語被最多國家作為官方語言且也是事實上的國際語言。除英文之外,法語、西班牙文和阿拉伯文也是世界上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亦是重要的世界語言。.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世界語言 · 查看更多 »

世界自由車場地錦標賽

世界自由車場地錦標賽是場地自由車的最高級別比賽。1990年以前本賽事由國際自由車總會(UCI)的前身國自自由車協會(ICA)主辦。錦標賽冠軍將獲頒彩虹衫,是不少單車運動員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譽。 競賽項目包括:計時賽、競輪賽、個人追逐賽、團體追逐賽、領先計分賽、爭先賽、團體爭先賽、全能賽,還有男子獨有的美式接力賽。.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世界自由車場地錦標賽 · 查看更多 »

世界政策

世界政策(德语:Weltpolitik)是德国在19世纪末的外交政策,用以取代早前现实政治(德语:Realpolitik)之大陆政策。 此策具有侵略性,令德国与其他欧洲国家屡次发生冲突,间接导致很多强国之间的外交危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近因之一。 根据世界政策,德国要寻找「」,借建立一个殖民帝国,与其工业实力相称、与其他强国一较高下。值得注意的是,德国争取扩建德意志帝国海军,企图超越英國皇家海軍的实力。鉴于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其生存依赖保持海上力量优势,以维持国土安全及海上补给路线,故德国之海军扩张惹来英国的忌惮,于是,这引起两国争相建造无畏舰,造成军备竞赛。 在很多方面,德国民族主义的自然发展,在当时大大影响德国历史进程,而世界政策正是其中一个产物。以往,民族主义只支持建立统一德国。德国统一后,支持者进一步想提升德国的国际地位,认为必须建立殖民帝国。当时社会达尔文主义盛行,适者生存之论被认为适用于国家以至个人。如果一个国家不思进取,一定会变衰弱,最后灭亡。这种论调引致德国更具野心,去追求世界政策所代表着的扩张主义。 为了应付德国的崛起,英国与她长期争夺殖民地的法国与俄国达成友好协定,共同制衡企图争霸的德国。如此,欧洲两大敌对阵营鼎足而立:由英、法、俄组成的三国协约与德、奥、意组成的三国同盟。因此,如果任何两个强国发生冲突,将很容易波及其他强国,无论是基于盟国协定或是错误的估计。最明显的例子,是发生在1914年7月和8月的萨拉热窝事件。德国支持奥匈帝国抵抗俄罗斯;她又采取一早拟定好的施里芬计划,计划通过永久中立的比利时迅速入侵法国,于是引起英国以正义理由参战,以保卫1839年签订的伦敦条约(保证比利时的独立)。这样具侵略性的策略,造成外交死结,令战争无可避免。 Category:政府战略 Category:德意志帝国政治 Category:19世纪德国政治 Category:德國外交政策.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世界政策 · 查看更多 »

万岁胜利者的桂冠

《万岁胜利者的桂冠》(Heil dir im Siegerkranz)是1871到1918年间德意志帝国的非正式国歌,此歌曾为普鲁士国歌,其旋律来自英国国歌《天佑女王》。故此国歌并未在德国全境流行。此国歌并未被在德国南部州接受,如巴伐利亚及符腾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意志帝国不复存在,威玛共和国选用《德意志之歌》作为国歌。 德意志帝国的第二国歌为《守卫莱茵》(Die Wacht am Rhein),有时亦被作为国歌使用。.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万岁胜利者的桂冠 · 查看更多 »

帕爾馬 (莫桑比克)

帕爾馬是東非國家莫桑比克的城鎮,由德爾加杜角省負責管轄,位於該國北端的印度洋沿岸,毗鄰與坦桑尼亞接壤的邊境,該鎮以編織品、地毯和附近島嶼聞名。 帕爾馬北部的三角地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戰本來是德意志帝國的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該區被南方的莫桑比克吞併至今。 Category:莫桑比克城市.

新!!: 德意志帝國和帕爾馬 (莫桑比克) · 查看更多 »

帕斯库尔·约当

帕斯库尔·约当(Pascual Jordan,),德国理论和数学物理學家,他在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方面做出非常重要的贡献。他在数学形式的矩阵力学贡献颇多,并且发展了费米子正则反交换关系。他发明的约当代数是為了量子力学的數學基礎而發展,現已应用于其他的数学領域。.

新!!: 德意志帝國和帕斯库尔·约当 · 查看更多 »

三帝之年

三帝之年(德语:Dreikaiserjahr)是指1888年先后有三位皇帝统治德国。 1888年3月9日,德意志帝国首位皇帝威廉一世去世。他的儿子腓特烈三世继位。然而,当时腓特烈三世患上咽喉癌,在位仅99天后于6月15日病逝。腓特烈三世29岁的长子威廉二世继位。 德國人記住三帝年份的口訣為“1加三个8:一年三恺撒”(Eins und dreimal acht: Drei Kaiser an der Macht)。.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三帝之年 · 查看更多 »

三國同盟

三國同盟()是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王國在1882年5月20日簽署的條約,是一個軍事聯盟。三國同意任何一國被其他兩個或更多國家攻擊時協助對方。而且,德意志帝國與義大利約定,如果對方被法國攻擊,將會協助對方。然而,根據一項補充宣言,義大利的承諾不能被認定為針對英國。1902年6月,義大利延續同盟協定后,對法國許下了類似的承諾。 1881年5月,法國进逼突尼西亞這個義大利希望得到的殖民地。於是,為了得到支援,義大利加入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的同盟,結為三國同盟。不過,義大利的民意並不太滿意與奧匈帝國結盟,因為它曾阻止義大利統一,並且仍然控制著被認為是“尚未收復的義大利”的特倫蒂諾和伊斯特拉。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幾年前,很多著名軍事分析家都預測義大利會改變立場。1911年,義大利入侵並占領原本由-zh-cn:奥斯曼; zh-hk:奧斯曼; zh-tw:鄂圖曼-帝國控制的的黎波里,令此預測更有說服力。而且,英國和法國在開戰後又作出承諾,會讓義大利獲得安那托利亞東南部,以及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地區大部分領土。不過,英法在戰後並沒有兌現承諾。 1914年8月,世界大戰爆發,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與英、法、俄三個協約國戰鬥。義大利保證支持同盟國,可是後來加入協約國陣營,先後在1915年5月和1916年8月向德奧兩國宣戰。 雖然義大利是被動的國家,但其希望保持歐洲均勢的意念,很明顯是傾向支持規模較大的同盟。他之所以不支持同盟國,是因為他們是主動攻擊的國家,而協約國是防守同盟。而且,英國和義大利簽署了有關地中海的協議。英國需要暢通的地中海道路,以容易接觸其非洲和印度殖民地。由於義大利大部分邊界被地中海包圍,它就付不起與英國為敵的代價。這也被認為是義大利改變立場的原因。.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三國同盟 · 查看更多 »

三國同盟 (消歧義)

三國同盟或三邊同盟可以指以下概念:.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三國同盟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三國干涉還遼

三国干涉还辽(簡稱三国干涉)之事件,乃发生于甲午战争后。大清帝國光緒政府与大日本帝國明治政府在1895年4月17日签署《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予日本。六日后,俄罗斯、德国与法国以提供“友善劝告”为藉口,使日本把辽东半岛交还给中国。 也有說法是日本從此更發憤圖強,導致之後引發日俄戰爭。.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三國干涉還遼 · 查看更多 »

三国 (消歧义)

三国可以指:.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三国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帛琉

帕劳(Palau,旧称Belau或Pelew),也称--,正式名称是帕劳共和国,(Republic of Palau;帕勞語:Beluu er a Belau),是位于西太平洋的岛国。全国有约340座岛屿,属于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中加罗林群岛的西链,总面积为466平方公里。人口最多的岛屿是科罗尔。首都恩吉鲁穆德位于临近岛屿巴伯尔道布岛,隶属于梅莱凯奥克州。帕劳的海上邻国包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约3,000年以前,来自菲律宾的移民最先在这里定居;直到约900年以前,当地人种都属于尼格利陀人。群岛在16世纪初被欧洲人发现,1574年成为西属东印度群岛的一部分。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战争中被击败;1899年,根据德国-西班牙条约(英语:German–Spanish Treaty),群岛被出售予德意志帝国,隶属于德属新几内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帕劳被日本帝国海军占领,随后被国际联盟归入日治南洋群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马里亚纳群岛及帕劳战事的一部分,美军与日军在此进行过多次小规模战斗,包括主要的佩莱利乌战役。1947年,帕劳同其它几个太平洋群岛一起成为美属太平洋群岛托管地的一部分。1979年,帕劳公投反对加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根据与美国之间的自由联合协定,帕劳在1994年完全独立。.

新!!: 德意志帝國和帛琉 · 查看更多 »

一号航空母舰 (1915年)

一号航空母舰("I"是一个临时的编号)从来没有得到真正命名。是德意志帝国海军研製的第一艘航空母艦,公海艦隊在開戰前曾採購過水上飞机母舰編入服役,但艦載機太少、船速太慢,公海艦隊對這些艦艇品質不甚滿意;I号将装23-30架飞机,包括战斗机、轰炸机和鱼雷机。她是從義大利向德國訂購的郵輪奧松尼亞號(Ausonia)改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期德意志帝國海軍將資源利用在製造更多潛水艇,改造航空母艦便耽擱了。在德國乞和停戰後,原訂購奧松尼亞號的義大利廠商無意接回半成品船體,從未完工的1號航空母艦在1922年被出售拆解。.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一号航空母舰 (1915年) · 查看更多 »

一次大戰德軍佔領盧森堡

一次大戰德軍佔領盧森堡是二十世紀德國二度對盧森堡大公國發動的首次軍事佔領。1914年8月起至1918年9月一次大戰結束,盧森堡國境完全被德意志帝國所侵佔。德國政府對此辯稱是為了支援他們鄰近法國的軍隊,但無論是當時或現今的盧森堡人,普遍不認同德國的說法。 在此期間,盧森堡仍保有其政府與政治體制,但皆受德國軍隊操弄。雖然遭到專橫霸道的侵占,盧森堡人仍盡其所能、嘗試過著正常的生活。政黨則將精力投身於其他事務上,如經濟、教育與憲法改革等。 盧森堡的國內政治環境在已任27年首相的保羅·伊斯臣(Paul Eyschen)逝後雪上加霜、更顯混亂。伊斯臣的驟逝,加上德軍撤出國境,盧森堡接連出現了短命政府,終結以叛亂,並產生憲法動盪的情況。.

新!!: 德意志帝國和一次大戰德軍佔領盧森堡 · 查看更多 »

平菇

平菇(學名:Pleurotus ostreatus)又名側耳、糙皮側耳、蠔菇、黑牡丹菇,是側耳科側耳屬一个物種,是種相當常見的灰色食用菇。最早的種植紀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為自救的德國,但現時已在全球廣泛作商業種植,以提供食物。平菇的外形跟以同樣理由種植的Pleurotus eryngii很相似。另外,在工業上平菇也有用於真菌修復。 雖然平菇是一種在野生隨處可見的菇種,在商業種植會用麥桿或其他媒介來培植。它的味道甜中帶苦,是因為含有苯甲醛。.

新!!: 德意志帝國和平菇 · 查看更多 »

幼女戰記

《幼女戰記》(幼女戦記)是由在發表的網路小說,後由Enterbrain發行輕小說。2016年6月26日,漫畫版開始在《月刊Comp Ace》上連載。2016年8月宣布動畫化進行中。於2017年1月6日首播。2018年1月宣布進行劇場版製作。故事中部分反諷神明的傲慢存在。.

新!!: 德意志帝國和幼女戰記 · 查看更多 »

乌尔里希·德梅齐埃

乌尔里希·德梅齐埃(Ulrich de Maizière, )、德國軍人。1966年至1972年担任第4任德国聯邦国防军总监。.

新!!: 德意志帝國和乌尔里希·德梅齐埃 · 查看更多 »

乌尔苏拉·玛丽亚·库琴斯基

乌尔苏拉·玛丽亚·库琴斯基(Ursula Maria Kuczynski,),又名露特·库琴斯基(Ruth Kuczynski)、露特·维尔纳(Ruth Werner)、乌尔苏拉·伯尔东(Ursula Beurton)、乌尔苏拉·汉布格尔(Ursula Hamburger),是一个德国作家及一个为苏联服务的间谍。.

新!!: 德意志帝國和乌尔苏拉·玛丽亚·库琴斯基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Рада Народних Комісарів УРСР,Совет народных комиссаров УССР)是1919年—1946年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在1919年—1938年间它对全乌克兰苏维埃代表大会负责,全乌克兰苏维埃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它对全乌克兰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常务机构——全乌克兰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在1938年—1946年间它对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负责,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闭会期间,它对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的常务机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负责。1946年,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改组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Рада міністрів УРСР,Совет министров УССР)。.

新!!: 德意志帝國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乔治·米夏埃利斯

乔治·米夏埃利斯(Georg Michaelis,) 德国的法学家、政治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1917年7月14日至10月31日期间的德意志帝国第6任帝国宰相,在职仅15个星期。他是第一个非貴族出身的首相。.

新!!: 德意志帝國和乔治·米夏埃利斯 · 查看更多 »

乔治五世

乔治五世(George V,),全名乔治·弗雷德里克·厄内斯特·阿尔伯特(George Frederick Ernest Albert),爱德华七世和亚历山德拉皇后的次子。英国国王及印度皇帝,溫莎王朝的開創者。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表弟、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表哥。曾兼任德國元帥,现時在位的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祖父。乔治五世在位期間見證1922年英帝國達到最大版圖,領土是全球土地面積的22.6%,人口達到全球五分之一(4.58億人)。.

新!!: 德意志帝國和乔治五世 · 查看更多 »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發生於1900年清朝末期,清朝甲午戰爭戰敗后,在西方列强划分在华势力范围、华北农村頻繁發生教案、天灾频仍及宫廷权力争斗激化的情况下,黄河北岸农民与中国天主教教徒之间的武装冲突。1900年春季直隶成千上万习练义和拳并號稱「义和团」的农民动用私刑处死了大量中國基督宗教信徒與西方人士,並纵火烧毁了教堂和教徒房屋;同年6月,清朝中央政府允许义和团进驻北京。义和团又先于清军进攻天津租界,最终俄國、德國、法國、美國、日本、奧匈帝國、義大利、英國八国组建远征军引发八國聯軍之役。.

新!!: 德意志帝國和义和团运动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

亞歷山大·恩斯特·阿爾弗雷德·赫爾曼·馮·法肯豪森男爵(Alexander Ernst Alfred Hermann Freiherr von Falkenhausen,)是一位德國陸軍將領,最高軍階為步兵上將,同時亦是一位積極的反納粹分子。 法肯豪森於1935年3月接替漢斯·馮·塞克特,任中國蔣中正的德國軍事顧問團最後一任領導人,為中國在抗日戰爭初期戰事貢獻頗多,直到1938年德國納粹政府決定聯日棄華而奉召回國,擔任第4軍區司令。1940年在德國佔領比利時與法國後,法肯豪森被任命為比利時佔領區軍政府司令官,期間與納粹親衛隊和蓋世太保暗中抗衡,採取相對溫和的佔領政策,但對比國境內發生的屠殺和猶太人遭受的暴行負有主要責任。法肯豪森於1944年因被捲入「720密謀案」而被解除職務和逮捕,先後輾轉於多個集中營,最後被美軍俘虜。 戰後法肯豪森因比利時佔領軍領導人而被以戰爭罪犯起訴,被宣判12年有期徒刑,但僅關押3週後即獲釋。1966年7月31日法肯豪森於萊茵蘭-普法爾茨的拿騷去世。.

新!!: 德意志帝國和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三世 (俄国)

亚历山大三世·亚历山德罗维奇(p,,1881年-1894年在位),是俄罗斯帝国皇帝,亚历山大二世次子。亞歷山大三世統治時期沒有國內戰爭且和平穩定,是俄羅斯帝國後期最繁榮的時期,被譽為和平締造者。.

新!!: 德意志帝國和亚历山大三世 (俄国)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

亚历山大一世(Αλέξανδρος Α΄,拉丁文转写:Aléxandros A',),希腊国王,1917年6月11日即位,1920年10月25日驾崩,时年27岁。 亚历山大生于雅典市郊塔托伊宫,为希腊国王康斯坦丁一世次子。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协约国列强及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党人胁迫下,康斯坦丁一世及其长子乔治王储流亡海外,亚历山大继承王位。亚历山大并无从政经验,韦尼泽洛斯党人借此剥夺其实权,将其软禁宫中。这一时期首相韦尼泽洛斯为希腊实际领导人,获得协约国支持,亚历山大虽身为傀儡君主,仍旧尽力支持母国与奥斯曼帝国及保加利亚的战事。亚历山大在位期间,希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及1919至1922年希土战争初期获取军事胜利,领土大规模扩张。 1919年亚历山大与庶民成婚,引发王室丑闻,夫妻被迫离开希腊数月。重返希腊后亚历山大遭一巴巴利猕猴咬伤,诱发败血症,不治而驾崩。国王早逝引发王位继承问题,并导致了韦尼泽洛斯政权的垮台。1920年及之后康斯坦丁一世重获王位。.

新!!: 德意志帝國和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德鲁·约安·库扎

亚历山德鲁·约安·库扎(Alexandru Ioan Cuza) (或称亚历山德鲁·约安一世(Alexandru Ioan I),英文拼为亚历山大·约翰·库扎Alexander John Cuza) 摩尔多瓦亲王和瓦拉几亚亲王,1862年成为统一的罗马尼亚的首位大公。他发起了全国乡村改革和农民解放等一系列的改革,是罗马尼亚社会现代化和国家机构的设计师。羅馬尼亞最古老的大學亞歷山德魯伊萬庫扎大學以他的名字命名。.

新!!: 德意志帝國和亚历山德鲁·约安·库扎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皇后 (尼古拉二世)

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皇后(俄語:Императрица Александра Фёдоровна)),是俄罗斯帝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皇后。亦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后。 原名維多莉亞·阿歷克絲·海倫·露薏絲·貝婭特麗絲(德語:Viktoria Alix Helene Luise Beatrice Prinzessin von Hessen und bei Rhein),或称阿歷克絲公主,是德意志帝國黑森和萊茵大公國的公主,由東正教教堂受洗後按照俄国宫廷传统,改名為亞歷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她也是著名的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她支持以專制手段來控制國家,與俄羅斯東正教顛僧拉斯普京的關係也是她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十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后,她与丈夫及子女被布尔什维克秘密处决。2000年与家人,被俄羅斯東正教会封為殉道聖人。或称聖亞歷山德拉。.

新!!: 德意志帝國和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皇后 (尼古拉二世) · 查看更多 »

庚子

庚子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7个。前一位是己亥,后一位是辛丑。論陰陽五行,天干之庚屬陽之金,地支之子屬陽之水,是金生水相生。.

新!!: 德意志帝國和庚子 · 查看更多 »

庚子被禍五大臣

庚子被禍五大臣,又稱庚子五忠。是指庚子事變時,因主張不要聽信義和團拳民主張,被朝廷斬殺的兵部尚書徐用儀、戶部尚書立山、吏部侍郎許景澄、內閣學士聯元、太常寺卿袁昶。在《辛丑條約》中平反,追復原官。.

新!!: 德意志帝國和庚子被禍五大臣 · 查看更多 »

庚子赔款

庚子赔款,簡稱庚款,是中国清朝政府在1901年9月7日与庚子事变相关其他十一国签订的《辛丑条约》中所规定的赔款,因系针对1900年(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引致八國聯軍出兵中國,因此被称为庚子赔款。.

新!!: 德意志帝國和庚子赔款 · 查看更多 »

亚罗钦

亚罗钦(波兰语:Jarocin,德语:Jaroschin)是位于波兰中部大波兰省的一个镇,人口26,029人(2010年)。亞羅欽是亞羅欽縣的縣治,該縣自1999年起歸屬大波蘭省管轄,此前則歸屬於卡利什省。.

新!!: 德意志帝國和亚罗钦 · 查看更多 »

亚裔美国人军事史

亚裔美国人军事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812年战争(第二次独立战争)时期,当时就有亚裔士兵加入美国军队与英国军队作战。在后来的南北战争期间,联邦军(北軍)和邦联军(南軍)两方皆有亚裔军人参战的记录。在此之后,亚裔美国人主要在美国海军服役直到美菲战争。 到了20世纪初,亚裔美国人开始进入西点军校等联邦軍事院校。同一时期,也产生了第一位获得代表美国最高军事荣誉——荣誉勋章的亚裔美国军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亚裔等非白人族群在国民军(National Army)中服役。一战以后,亚裔军人陷入默默无闻的低潮,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涌现出诸多日裔、华裔、菲裔、韩裔等在战争中做出巨大贡献的亚裔美軍军人。 根据1948年杜鲁门总统颁布的9981號行政命令废止了军队中的种族隔离制度,如陸軍442步兵团等一些由亚裔編成的部隊均取消編制,士兵分配至其他单位。在韩战和越战中又出现了数位获得荣誉勋章的亚裔美国军人。此后,亚裔美国人继续在军队中服役,直至今日。.

新!!: 德意志帝國和亚裔美国人军事史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耶爾森

亞歷山大·埃米爾·約翰·耶爾森(法語:Alexandre Emile Jean Yersin,),又譯葉赫森、耶爾辛,瑞士裔法國醫生和細菌學家。他是鼠疫桿菌的發現者之一,因此鼠疫桿菌的正式學名以Yersinia pestis(耶爾森氏菌)命名。.

新!!: 德意志帝國和亞歷山大·耶爾森 · 查看更多 »

亞洲殖民

亞洲殖民要追溯至15世紀晚期,歐洲的一系列從海路的入侵。而這些入侵目的是建立一個歐亞交易的直接航道,以獲取更大利潤。 於16世紀,葡萄牙帝國因發現了經好望角的航道到達亞洲而打破了阿拉伯國家和意大利城鎮對歐亞貿易的壟斷。但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崛起致使葡萄牙對亞洲的影響力:大大地減低。荷蘭先於東印度群島一帶建立基地,然後再於1640年及1660年先後於馬六甲和錫蘭建立基地。而後亦佔領了很多位處印度的港口,荷蘭亦領有日本一些貿易港口。後來,英國與法國也加入爭奪印度的行列中。英法的入侵也使荷蘭在印度的勢力大大減少。於1763年的七年戰爭,英國將法國趕出印度,並建立英國東印度公司,而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為印度中最重要的政治組織。 在工業革命前的19世紀上半葉,歐洲列強對亞洲殖民地的興趣尚不算大。但是經過工業革命後,歐洲列強對原料的需求大幅提升,而幾個於1870年代的經濟蕭條也令歐洲列強急需拓展市場。而因此展開了一個全新的殖民浪潮。這個殖民浪潮將原本的貿易壟斷和對地區非直接的統治變為直接將地區變成殖民地,直接統治之。自1870年代至1914年一戰爆發為止,英國、法國和荷蘭亞洲主要殖民勢力將亞洲的中東地區、印度次大陸和東南亞變為其殖民地。同一時間,因明治維新而強大的日本、因普法戰爭而新建立的德國、新興的沙俄帝國和因勝出1898年美西戰爭而迅速成長為新殖民勢力的美國也加入角逐亞洲殖民地的行列。日本控制朝鮮和台灣,美國控制菲律賓等太平洋諸島。 在亞洲人的角度,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是歐洲列強在互相糾纏。而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創傷後,歐洲列強再也無力控制其亞洲殖民地。加上日本入侵歐洲列強的東南亞殖民地,因此,亞洲殖民地在冷戰時期掀起了一股獨立浪潮。在中東、印度和東南亞大部份殖民地在僅約二十年時間內已經獨立。而歐洲列強仍嘗試保持其於亞洲的經濟、金融及軍事影響力。但是,戰後亞洲四小龍、印度和中國蓬勃的經濟發展,加上蘇聯解體,致使歐美對亞洲的影響大幅減少。.

新!!: 德意志帝國和亞洲殖民 · 查看更多 »

亨寧·馮·霍爾岑多夫

亨寧·馮·霍爾岑多夫(Henning von Holtzendorff,)是一位德意志帝國的海軍將領,最高軍階為海軍元帥。霍爾岑多夫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於1916年12月發布一份備忘錄、促成德國海軍全面展開無限制潛艇戰而聞名。.

新!!: 德意志帝國和亨寧·馮·霍爾岑多夫 · 查看更多 »

庫班人民共和國

庫班人民共和國(Кубанська Народна Республiка;Кубанская Народн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位於現在庫班地區,由哥薩克人建國的國家。庫班是反布爾什維克的共和國,在俄國內戰中不敵共產主義政權而滅亡。 1918年1月28日,庫班的政府機構庫班拉達(庫班議會)宣佈建立,同年2月16日,庫班宣佈獨立。庫班人民共和國擁有俄羅斯帝國時期庫班省的全部領土。.

新!!: 德意志帝國和庫班人民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庫爾特·達呂格

庫爾特·達呂格(Kurt Daluege,)是一名納粹德國的高級官員,曾於1936年至1943年間擔任常規警政單位「」總長。在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副總督萊茵哈德·海德里希於1942年遇刺身亡後,達呂格繼承其職成為該國副總督,並對疑似協助藏匿刺殺者的利迪策村民展開報復行動,最終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達呂格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引渡至該國受審,隨後遭判有罪,並於1946年遭絞刑處決。.

新!!: 德意志帝國和庫爾特·達呂格 · 查看更多 »

庫爾特·舒馬赫

庫爾特·舒馬赫(Kurt Schumacher)是一位德國社會民主黨政治家,從1946年起擔任德國社會民主黨主席,從1949年起擔任西德聯邦議會反對黨領袖直到去世為止。 他是總理康拉德·阿登納(Konrad Adenauer)政府的反對者,也是東德德國統一社會黨和共產主義反對者,是戰後德國民主的創始人之一。 他在魏瑪共和國時期是極右翼(納粹黨)和極左翼(德國共產黨)的著名反對者,將共產主義者描述為“紅色納粹份子”。他在納粹集中營囚禁十年之久,受到嚴重的虐待。.

新!!: 德意志帝國和庫爾特·舒馬赫 · 查看更多 »

庫爾特·邁爾

庫爾特·邁爾(Kurt Adolph Wilhelm Meyer,),外號「裝甲邁爾(Panzermeyer)」,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國的知名武裝親衛隊軍官,同時也是最年輕的武裝親衛隊旅隊領袖,曾參與許多重大戰役,包括:法國戰役、巴巴羅薩作戰、诺曼底战役等。 在克雷格·路德(Craig.W.H.Luther)所著的《鮮血和榮譽》(Blood and Honor)中,邁爾被描述成「擁有鋼青色的敏銳眼神和體育選手般的體格」,而迪特里希則描述邁爾是一名「激昂的戰士」、一個武裝親衛隊好鬥又殘忍的典型,能使自己部隊的能力發揮至極限的優秀指揮官。同時,邁爾也是個勇猛的摩托車騎士,在他的軍旅生涯中最喜歡與部下交流摩托車相關事務,而在整場二戰中邁爾也是經常騎著赴往前線,也導致18次的骨折和4次的腦震盪,充分表現出他的蠻勇特質。 然而,邁爾勇敢的戰鬥紀錄卻被戰爭罪行所連累,他被指控在1944年的卡昂戰役後殺害了投降的加拿大戰俘,原被判處死刑,後改在英國、加拿大監獄服刑9年後獲釋,之後加入並成為“納粹武裝親衛隊老兵互助會”(HIAG)的活躍份子。.

新!!: 德意志帝國和庫爾特·邁爾 · 查看更多 »

庫爾特·斯圖登特

庫爾特·斯圖登特(Kurt Student,)是德國空軍一級上將、德軍傘兵的首創者。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任戰鬥機飛行員;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是德國傘兵部隊—空降獵兵(Fallschirmsjaeger)司令。.

新!!: 德意志帝國和庫爾特·斯圖登特 · 查看更多 »

庫爾蘭省

庫爾蘭省(Курля́ндское губерния;Kurländisches Gouvernement)是俄羅斯帝國在第三次瓜分波蘭後,即1795年在庫爾蘭公國的基礎上建立的一個省。範圍包括今日拉脫維亞的西部。首府葉爾加瓦。 1915年被德國佔領,至1918年據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讓予德國。 К Category:拉脱维亚历史.

新!!: 德意志帝國和庫爾蘭省 · 查看更多 »

京特·拉爾

京特·拉尔(Günther Rall,),德國聯邦國防軍(西德軍)退役中將、空軍總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第三號王牌飛行員。他執行了621次任務擊落275架敵機,其中272架在東線擊落,241架是蘇聯戰鬥機,期間被擊落8次負傷3次。.

新!!: 德意志帝國和京特·拉爾 · 查看更多 »

康斯坦丁·卡拉西奥多里

康斯坦丁·卡拉西奥多里(Constantin Carathéodory,),希腊数学家,长期居于德国。 卡拉西奥多里1873年9月13日生于柏林,1902年到格丁根,在闵科夫斯基指导下于1904年取得博士学位。后在格丁根、波恩、汉诺威、布雷斯劳、柏林等地任教。1920年被希腊政府召回到士麦那筹建大学。1922年士麦那被土耳其人焚毁,他领导将学校图书馆移至雅典,并在雅典大学任教。1924年应邀到慕尼黑大学接替林德曼任教授。1950年2月2日卒于慕尼黑。 卡拉西奥多里在数学上有多方面的贡献。他发展了变分法,把光滑曲线的理论推广到有角曲线上,特别提出解曲线场的概念。他重新研究变分法与一阶偏微分方程的关系,并应用于解拉格朗日问题。在函数论方面 ,研究函数值分布论,简化了在单位圆上单连通域的保形变换的主要定理,给出了边界对应的理论。在测度论方面,进行了公理化研究,所提出的测度扩张方法被大学教科书普遍采用。此外,对热力学公理化和狭义相对论也有贡献。.

新!!: 德意志帝國和康斯坦丁·卡拉西奥多里 · 查看更多 »

康拉德·楚澤

康拉德·楚澤(Konrad Ernst Otto Zuse,),是一位德國工程師和計算機先驅、发明家、企业家(創辦公司)。楚澤生于德国柏林。他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时與德國政府合作,因为這有助於他的項目融資。1995年,逝世于欣費爾德。.

新!!: 德意志帝國和康拉德·楚澤 · 查看更多 »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二元制君主立憲制指国家政权由君主和议会共同掌握,但君主为国家权力中心的一种政体形式。 在这种政体形式下,国家虽然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但君主仍然保持专制时代的权威,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军事大权于一身,是权力中心和最高的实际统治者。议会和君主共同掌握国家权力,君主是真正的权力中心,拥有全部政权,政府对君主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宪法由君主钦定,是君主意志的反映,君主的权利受到宪法的限制。议会只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是君主的咨询机构,立法权是形式的,君主不仅拥有否决议会立法的权力,而且还通过任命或指定议员控制议会;内阁是君主行使行政权的机构,首相由君主任命,無需议会同意。.

新!!: 德意志帝國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 查看更多 »

库尔兰和瑟米加利亚公国

库尔兰和瑟米加利亚公国(Ducatus Curlandiæ et Semigalliæ,Księstwo Kurlandii i Semigalii,Herzogtum Kurland und Semgallen,Kurzemes un Zemgales hercogiste)是一个位于波罗的海地区,在1562年至1791年存在的,隶属于立陶宛大公国,后隶属于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公国。在1791年,它获得了完全的独立,但在1795年3月28日,在第三次瓜分波兰时被俄罗斯帝国吞并。 这也是一个存在于1918年3月8日至9月22日的,在战时成立的短命国家的名称。计划为波羅的聯合公國的一部分,受德意志帝国统治,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被德国放弃波罗的海地区这一事情妨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成为拉脱维亚的一部分。.

新!!: 德意志帝國和库尔兰和瑟米加利亚公国 · 查看更多 »

库尔兰和瑟米利亚公国 (1918年)

库尔兰和瑟米利亚公国是德意志帝國一個短暫的附屬國。1918年3月8日,一班「德语」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在德國所佔據的庫爾蘭省宣布成立公國,取消自治,並無視當地的一個前王族,比龙氏的,向凱撒威廉二世送上王位。雖然德國國會支持波羅的海人民的民族自決,德國最高統帥部仍然繼續用波羅的海德國人拉攏波羅的海地區依附帝國的政策。 於1918年10月,德國總理馬克西米利巴登親王建議用民間組織取代波羅的海地區的軍事管制。1918年11月18日的德國革命後,拉脫維亞宣佈獨立,德國軍隊亦在同年12月7日轉移政權予以卡尔利斯·乌尔马尼斯為首的拉脱维亚临时政府。John Hiden,.

新!!: 德意志帝國和库尔兰和瑟米利亚公国 (1918年) · 查看更多 »

库尔特·阿尔德

库尔特·阿尔德(德语:Kurt Alder,),德国化学家,1902年7月10日,阿尔德生于德国克尼格许特(今波兰霍茹夫),1950年与奥托·迪尔斯因对二烯合成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1958年7月20日逝世于德国科隆。.

新!!: 德意志帝國和库尔特·阿尔德 · 查看更多 »

库尔特·蔡茨勒

库尔特·蔡茨勒(Kurt Zeitzler,)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高级将领。 蔡茨勒被认为是一个精力充沛、高效的参谋,尤其擅长指挥大规格机动部队。.

新!!: 德意志帝國和库尔特·蔡茨勒 · 查看更多 »

库尔特·海因里希·德布斯

库尔特·海因里希·德布斯(Kurt Heinrich Debus)是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一位V-2火箭专家,后在回形针行动中被带到美国,1962年成为首任美国宇航局肯尼迪航天中心主管。 德布斯主持了位于佛罗里达州邻近梅里特岛和卡纳维拉尔角北端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土星运载火箭发射场的设计、开发、建造和运行。在他的领导下,美国宇航局发射了150枚军用导弹和太空飞行器,其中包括13枚土星5号运载火箭-阿波罗载人登月的推进器。.

新!!: 德意志帝國和库尔特·海因里希·德布斯 · 查看更多 »

仁丹

仁丹是日本的森下仁丹株式會社所販售的一種口服成藥,外觀為直徑約2公厘的銀色小珠,氣味芳香,味道清涼,有提神醒腦、消毒殺菌的功效,常數粒一起服食,用來清新口氣、消除宿醉、治療搭乘交通工具所引起的噁心、暈眩等等。 仁丹的歷史相當悠久,自1905年便販售至今。其大禮服的商標設計非常具有特色,並隨著廣告宣傳的成功與仁丹的暢銷,成為深植日本人心的一種標誌。.

新!!: 德意志帝國和仁丹 · 查看更多 »

代尔门霍斯特

代尔门霍斯特(德语:Delmenhorst)是德国下萨克森州的一个直辖市。.

新!!: 德意志帝國和代尔门霍斯特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历史

以色列人的先祖是居住在美索不達米亞哈蘭地區的閃族人,後來因神要求亞伯蘭(后改名为亞伯拉罕)遷至「应许之地」的原故,遷居至迦南(Canaan),並結合當地的遊牧文化,定居至約旦河西岸,即今希伯崙一帶。 約前1050年掃羅王建立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以色列。西元前931年是以色列的紀年开始。当年它分裂成南北兩個王國,南國猶大有兩個部族,以較為強大的部族猶大來命名;而北國以色列則有10個部族,仍然保持著以色列的名稱。因此,居住在南部猶大地區的人,被稱作猶太人;而居住在北部以色列地區的人,便保持以色列人的稱號,從而使猶太人與以色列人一樣,都具有種族和民族,乃至國家的多重意義。.

新!!: 德意志帝國和以色列历史 · 查看更多 »

以战止战

以戰止戰(英語:The war to end war)出自中國兵書《司馬法·仁本》,「以戰去戰,雖戰可也。」,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衍生的一個詞彙,由英國作家及社會評論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在報章出版的一系列文章而成,隨後更輯成《以戰止戰》(The War That Will End War)一書,鼓吹只有通過戰爭結束德國軍國主義造成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 一戰期間,以戰止戰理論曾遭受懷疑,領導英國的戰時內閣首相大衛·勞合·喬治諷刺地說:「這一戰,就像下一場,是以戰止戰」(This war, like the next war, is a war to end war.),批評戰爭無助阻止大戰,反而釀成下一次戰爭。 英軍將領阿奇博爾德·珀西瓦爾·韋維爾更沮喪地批評巴黎和會:「經過以戰止戰,他們(三巨頭)卻以和平結束和平(After the 'war to end war', they seem to have been in Paris at making the 'Peace to end Peace')。 美國作家沃尔特·李普曼在1967年的新聞週刊指,以戰止戰是一種妄想(the delusion is that whatever war we are fighting is the war to end war)。.

新!!: 德意志帝國和以战止战 · 查看更多 »

伊尔蒂斯兵营

伊尔蒂斯兵营(Iltis-Kaserne),旧址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香港西路2号,是驻青德军于1899年在青岛市太平山南侧建设的一所兵营,也是德军在青岛修建的第一所永久性兵营。。 现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德国建筑群的一部分。.

新!!: 德意志帝國和伊尔蒂斯兵营 · 查看更多 »

伊地知幸介

伊地知 幸介(いぢち こうすけ、日本安政元年1月6日(1854年2月3日) - 大正6年(1917年1月23日)薩摩國出身之陸軍軍人。爵位為男爵。最終階級為陸軍中將。.

新!!: 德意志帝國和伊地知幸介 · 查看更多 »

伊凡·亚尔科夫斯基

伊凡·奧西波維奇·亞爾科夫斯基(波蘭語:Iwan Osipowicz Jarkowski,俄語:Иван Осипович Ярковский,)是一位俄國籍波蘭土木工程師、天文學家。他在俄國的一家鐵路公司工作。在1870年代開始直到他去世,他一直在研究熱輻射對於小行星等太陽系內小天體軌道的影響;並因此發展出了亚尔科夫斯基效应和YORP效應。小行星35334以他的姓氏命名。1888年他還建立了mechanical explanation of gravitation理論。.

新!!: 德意志帝國和伊凡·亚尔科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伊达·诺达克

伊达·诺达克(Ida Noddack,),娘家姓塔克,德国化学家、物理学家。她与丈夫瓦尔特·诺达克一起发现了第75号元素铼,并且首先提出了核裂变的概念。诺达克1919年获柏林工业大学学士学位,1921年获博士学位。1935年成为弗赖堡大学教员,1942年转入斯特拉斯堡大学。二战后曾短暂居于土耳其,1956年回国,1968年退休。.

新!!: 德意志帝國和伊达·诺达克 · 查看更多 »

伊迪特·索德格朗

伊迪特·伊蕾内·索德格朗(Edith Irene Södergran,),是芬兰瑞典语女诗人。她是瑞典语文学史上最早的现代主义作家之一。她深受法国象征主义、德国表现主义、俄国未来主义的影响,这些可以在她的诗歌中找到证据。她一生只出版了四部诗集,31岁时死于肺结核和营养不良。她在世时没有获得读者和文学界的认可,但是后来人们发现了她的作品的文学价值。现在,伊迪特·索德格朗被认为是北欧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直到现在,她仍然影响着许多诗人,尤其是瑞典语歌词作者。.

新!!: 德意志帝國和伊迪特·索德格朗 · 查看更多 »

伊涅萨·阿曼德

伊涅萨·费奥多罗芙娜·阿曼德 (原名伊丽莎白-伊涅斯·史蒂芬妮·德艾本维勒;)是法裔俄罗斯共产主义政治家,布尔什维克成员,女权主义者。她的一生中大多数时间都在俄罗斯渡过。 阿曼德在沙皇俄国时期的共产主义运动中和苏维埃政权早期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由于跟列宁的特殊关系,她的事迹在斯大林时期被刻意隐瞒了,直到1990年代才得到一部分披露(至今仍有许多有关她的文件被俄罗斯列为机密)。  历史学家迈克尔·皮尔逊曾如是说:“她帮助他(列宁)恢复了地位,并将布尔什维克打造为比沙皇更为集权的政治力量;与此同时,到1919年她成为了莫斯科最具权势的女人。”.

新!!: 德意志帝國和伊涅萨·阿曼德 · 查看更多 »

伊朗歷史

伊朗历史與大片地域的歷史糾纏在一起,該地域西起底格里斯河,東至印度河及錫爾河,北起高加索、裡海及鹹海,南及波斯灣、阿曼灣與埃及。 伊朗高原的埃蘭自青銅時代初期起便是古代近東歷史的一部份。嚴格來說,波斯帝國是從鐵器時代開始的,伴隨著伊朗人的影響,他們建立了米底、阿契美尼德帝國、帕提亞以及古典時代的薩珊帝國。 自從其成為超級大國的一部份時起, 波斯便一直擁有此稱呼,其領域範圍及佔有者數世紀來一直在變化。儘管她先後為希臘人, 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等入侵并佔領并常常捲入更加強大的國家的事務中,波斯卻一直保持其國家認同,并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政治及文化實體。 伊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的故鄉,其歷史及聚居點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 retrieved 1 October 2007 米底在公元前625年將伊朗統一為一個國家,并成為了一個帝國。http://www.britannica.com/ebc/article-9371723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Concise Encyclopedia Article: Media 阿契美尼德帝國(前550–330)是伊朗人首次統治中東及中亞。之後由塞琉古帝國、帕提亞帝國及薩珊王朝繼承,其時間跨度約達千年。 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633–656)及薩珊帝國的滅亡是伊朗歷史的一個轉折點。伊朗的伊斯蘭化發生於八至十世紀,導致了祆教在波斯的最終衰退。然而,之前的波斯文化傳統並沒有失去,而是被新的伊斯蘭政權及其文明大量吸收。 在經歷了數個世紀的異族統治及短命的地方王朝之後,伊朗于1501年為薩非王朝所再次統一,再次成為一個獨立國家。該王朝將什葉派作為國教,R.M. Savory, Safavids, Encyclopedia of Islam, 2nd edition是為伊斯蘭歷史最重要的轉折點。, retrieved 1 October 2007伊朗由沙王或皇帝統治,該制度幾乎無間斷地延續至了1979年四月的伊朗伊斯蘭革命,該革命將伊朗政體改為伊斯蘭共和國。 23 January 2008.

新!!: 德意志帝國和伊朗歷史 · 查看更多 »

伍珀塔尔

伍珀塔尔(Wuppertal)是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山城地区(Bergisches Land)的一座大城市。在地理位置上,它位于“莱茵-鲁尔”城市群的几乎正中央与“鲁尔工业区”的南部,杜塞尔多夫区的邻市(约西部30公里),距离科隆东北向约40公里,距离埃森东南向约23公里。伍珀塔尔有约360,000人口,是一座中型的大城市,该州的十个最大城市之一。 伍珀塔尔市在1929年8月1日由艾伯费尔德(Elberfeld,自1883年来的大城市)与巴门城(Barmen,自1884年来的大城市)及所辖的城区Cronenberg,Ronsdorf,Vohwinkel与东部的Beyenburg一起建立,当时叫巴门-艾伯费尔德。1930年结合民意改名为伍珀塔尔(Wuppertal)。在德文中,Wupper是城市所在地的一条河的名字,tal是山谷的意思。.

新!!: 德意志帝國和伍珀塔尔 · 查看更多 »

张之洞

张之洞(),晚清重臣。字孝达,一字香涛,号香岩,又号壶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天津南皮(今河北南皮)人。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年)中顺天乡试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據說是因為慈禧太后喜歡张之洞的文章,因此破例提拔,授翰林院编修。歷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張之洞早年一度是清流派健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他注重教育和治安,主導了中國近代的警察制度,对清末教育和社會發展有很大的影响。還曾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砲廠等。八國聯軍入侵時,大沽砲台失守,张之洞會同两江总督劉坤一與駐上海各國領事議訂“東南互保”,並鎮壓維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軍起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諡文襄。有《廣雅堂集》。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新!!: 德意志帝國和张之洞 · 查看更多 »

伯纳德·卡茨

伯纳德·卡茨爵士,FRS(Sir Bernard Katz,,德国出生的生物物理学家,后加入英国国籍,他以研究神经生物化学而著名。他与乌尔夫·冯·奥伊勒、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一起获得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德意志帝國和伯纳德·卡茨 · 查看更多 »

伯爾尼條約

伯爾尼條約於1874年簽署,它成立了郵政總聯盟。郵政總聯盟後來改稱為萬國郵政聯盟。 伯爾尼條約因在瑞士城市伯爾尼簽署而得名,是瑞士政府在1874年9月15日召開的國際會議的成果。該會議由22個國家派出代表參與。會議計劃由德國郵政大臣海因里希·馮·施特凡(Heinrich von Stephan)起草。 條約在10月9日簽署,它所成立的組織名為郵政總聯盟,後因成員國大增而於1878年改名為萬國郵政聯盟。 條約的目的是要統一各國不同的郵政服務及規定,好讓國際郵件能自由地互相交換。 10月9日定為世界郵政日(World Post Day ),以紀念該條約的簽署。.

新!!: 德意志帝國和伯爾尼條約 · 查看更多 »

弯螺属

弯螺属(學名:Sinoennea),又名中華草包蝸牛屬,是一種會呼吸空氣的陸地蝸牛,屬於扭蜗牛总科扭蜗牛科草包蝸牛亞科的陸上有肺類腹足綱軟體動物.

新!!: 德意志帝國和弯螺属 · 查看更多 »

伯恩哈德·格日梅克

伯恩哈德·格日梅克(Bernhard Klemens Maria Grzimek,;),西里西亚-德国动物园园长、兽医、商人、电视节目主持人、制片人、作家。.

新!!: 德意志帝國和伯恩哈德·格日梅克 · 查看更多 »

強襲魔女

| | 《強襲魔女》(ストライクウィッチーズ,STRIKE WITCHES)是Project Kagonish為原作、插畫家島田文金負責插畫、角川書店企劃的跨媒體平台作品,以及依此改編的動畫、漫畫、小說、遊戲等。島田文金亦不時會做出一些和此系列相關的同人物,例如尚未出現於相關系列作的世界各國的魔女們。.

新!!: 德意志帝國和強襲魔女 · 查看更多 »

弗罗茨瓦夫

弗罗茨瓦夫(波兰语:Wrocław;德语:Breslau,中文譯為布雷斯勞、布列斯勞、洛克勞;捷克语:Vratislav;拉丁语:Wratislavia 或 Vratislavia),是波兰城市,位于波兰西南部的奥得河畔,自1999年起是下西里西亚省的省会。该市人口约为637,075人(2016年),列波兰第四大城(次于华沙、克拉科夫和罗兹),同时也是波兰仅次于华沙的第二大金融中心,在经济、文化、交通等诸多方面都在波兰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弗罗茨瓦夫在其城市发展史上的大部分时期内,一直是一个以多民族、多元文化为特色的城市,德意志、波兰、捷克、犹太等民族均扮演过重要角色。而德语曾长期是占有优势地位的语言,该市的德语名称布雷斯勞(Breslau)的知名度一直很高,二战以前该市曾是德国重要的工商业与文化名城之一,城市规模居全德国第六位,那時人口已达60多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领土调整和民族大迁徙中,该市是德国在战后失去的最大城市,原有的德国居民被迫西迁,而波兰东部因為割让给苏联,大批波蘭人湧入這座城市導致弗罗茨瓦夫在人口构成上基本上成为一个纯粹的波兰城市,但由于保留下来的以及战后重建的大量普鲁士、奥地利乃至波希米亚风格的建筑,该市在波兰境内仍是一个颇为独特的城市。.

新!!: 德意志帝國和弗罗茨瓦夫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卡尔·约翰尼斯·提艾利

弗里德里希·卡尔·约翰尼斯·提艾利(Friedrich Karl Johannes Thiele,)是一位德国化学家,他是慕尼黑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等多所大学的著名教授。提艾利(Thiele)又译作悌勒、蒂勒。提艾利一生研发了很多与有机化合物的分离相关的实验室技术。1917年,他描述了一个能精确测定熔点的仪器,并用他的名字命名为Thiele管。 提艾利出生于普鲁士拉蒂博(现波兰拉席波尔兹),曾在布列斯劳大学研究数学,后来转为研究化学,1890年获得哈雷-维滕贝格大学博士学位。1893年至1902年间,他在慕尼黑大学教书,这段时间他也被斯特拉斯堡大学任命为化学教授。 提艾利提出了制备乙二醛双-丙脒腙的方法。 1865年凯库勒提出苯的结构之后,他提出“余价学说”用以解释碳碳双键和叁键结构在反应中的活泼现象。这导致了1899年对苯的共振论的预测,同时通过使用一个环表示部分键提出了一个共振结构。后来这个问题随着量子力学的出现得到完满解决。 1899年,提艾利担任德国慕尼黑巴伐利亚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学会有机化学系主任。他和他的同事奥托·霍尔津格一同合成亚氨基二苄,这个化合物由两个苯环通过氮原子和乙烯桥连接。 他发现酮和醛能与环戊二烯发生缩合反应,生成富烯衍生物。他认为这些有颜色的富烯衍生物与苯的衍生物相似,但并非是同分异构体。 根据提艾利的一个学生海因里希·奥托·威兰,提艾利不喜欢天然产物化学。.

新!!: 德意志帝國和弗里德里希·卡尔·约翰尼斯·提艾利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凯库勒·冯·斯特拉多尼茨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凯库勒·冯·斯特拉多尼茨(Friedrich August Kekulé von Stradonitz,),德国有机化学家。从1850年代直到他去世,凯库勒是欧洲最着名的化学家之一,特别是在理论化学领域。他是化学结构理论的主要创始人。.

新!!: 德意志帝國和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凯库勒·冯·斯特拉多尼茨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二世 (奥尔登堡)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二世(Friedrich August II,)是奥尔登堡末代大公,1900年继位为大公,1918年逊位。.

新!!: 德意志帝國和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二世 (奥尔登堡)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奥尔布里希特

弗里德里希·奥尔布里希特(德語:Friedrich Olbricht,)是一名德國將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7月20日密謀案刺殺希特勒計畫中擔任重要角色,隨著計畫失敗而在隔日被納粹黨槍決。.

新!!: 德意志帝國和弗里德里希·奥尔布里希特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威廉 (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

弗里德里希·威廉·卡尔·格奥尔格·恩斯特·阿道夫·古斯塔夫(Friedrich Wilhelm Karl Georg Ernst Adolf Gustav,),简称弗里德里希·威廉,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大公,1860年至1904年在位。.

新!!: 德意志帝國和弗里德里希·威廉 (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著名德國語言學家、哲学家、、詩人、作曲家,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 在開始研究哲學前,尼采是文字學家。24歲時尼采成為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专攻古希腊语,拉丁文献。但在1879年由於健康問題而辭職,之後飽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潰,從此再也沒有恢復,在母親和妹妹的照料下活到1900年去世。.

新!!: 德意志帝國和弗里德里希·尼采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弗洛姆

弗里德里希·弗洛姆(Friedrich Fromm,)是一位德國將軍,軍銜為陸軍一級上將,為騎士鐵十字勳章的獲得者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弗洛姆擔任了國內後備軍的總司令職務,因被捲入刺殺元首希特勒的7月20日密謀案而被捕下獄,於二戰結束前不久被處死。.

新!!: 德意志帝國和弗里德里希·弗洛姆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弗朗茨三世 (梅克伦堡-什未林)

弗里德里希·弗朗茨三世(Friedrich Franz III,),全名弗里德里希·弗朗茨·保罗·尼库劳斯·恩斯特·亨利(Friedrich Franz Paul Nikolaus Ernst Heinrich),梅克伦堡-什未林第四任大公,1883年至1897年在位。.

新!!: 德意志帝國和弗里德里希·弗朗茨三世 (梅克伦堡-什未林)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维勒

弗里德里希·维勒(Friedrich Wöhler,),德国化学家。他因人工合成了尿素,打破了有机化合物的“生命力”学说而闻名。.

新!!: 德意志帝國和弗里德里希·维勒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

弗里德里希·卡尔·鲁道夫·贝吉乌斯(德语:Friedrich Karl Rudolf Bergius,)生於布雷斯勞(今波兰弗罗茨瓦夫)逝於阿根廷,德国化学家。他的著名贡献是以从煤生产合成燃料。 1931年,他与卡尔·博施(Carl Bosch)共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发明的化学高压方法发展作出贡献。.

新!!: 德意志帝國和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阿格兰德

弗里德里希·阿格兰德(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Argelander,),普鲁士天文学家,编辑出版了波恩星表。.

新!!: 德意志帝國和弗里德里希·阿格兰德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洪德

弗里德里希·洪特(Friedrich Hund,),出生于德國卡爾斯魯厄,德国物理學家,以原子、分子物理研究而聞名於世。 他先後任教於羅斯托克、萊比錫、耶拿、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和哥廷根等地。並曾與薛丁格、狄拉克、海森堡、玻恩和瓦爾特·博特等人共事過。在這段期間,他是玻恩的助手,研究雙原子分子光譜的量子現象。.

新!!: 德意志帝國和弗里德里希·洪德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王子 (黑森和莱茵)

弗里德里希王子,全名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维克托·利奥波德·路德维希(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Victor Leopold Ludwig,),是黑森和莱茵大公路德维希四世及其夫人爱丽丝公主的第五个孩子和第二个儿子,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

新!!: 德意志帝國和弗里德里希王子 (黑森和莱茵)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林·魯道夫·迪奧多·馮·辛格爾·艾特林

弗里德林·魯道夫·迪奧多·馮·辛格爾·艾特林騎士(德語:Fridolin Rudolf Theodor Ritter und Edler von Senger und Etterlin,)是納粹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名裝甲兵上將。先後指揮過17裝甲師和第14裝甲軍,並在蒙特卡西諾戰役中指揮少量兵力給予盟軍龐大的傷亡。.

新!!: 德意志帝國和弗里德林·魯道夫·迪奧多·馮·辛格爾·艾特林 · 查看更多 »

弗里茨·哈伯

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犹太裔德国化学家,由于发明从氮气和氢气合成氨的工业哈柏法,荣获1918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哈柏法对于制造化肥和炸药很重要。全球一半人口的食品生产目前依赖于用这种方法生产的肥料。哈伯和玻恩共同提出了玻恩-哈伯循环作为评估的离子固体晶格能的方法。 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开发和部署氯气和其他毒气的化学武器工作,他也被称为“化學武器之父”。.

新!!: 德意志帝國和弗里茨·哈伯 · 查看更多 »

弗里茨·绍克尔

弗里茨·绍克尔(Ernst Friedrich Christoph "Fritz" Sauckel )纳粹德国政客、图林根地区党魁、劳动力调配全权总代表。纽伦堡审判中被判死刑。.

新!!: 德意志帝國和弗里茨·绍克尔 · 查看更多 »

弗里茨·拜尔莱因

弗里茨·赫尔曼·米夏埃尔·拜尔莱因(Fritz Hermann Michael Bayerlein,)是一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於納粹德國武裝力量「德意志國防軍」的中將。拜尔莱因起初於含陸軍元帥埃爾溫·隆美爾所領導的德意志非洲軍在內的數個單位中擔任參謀官員,不久後相繼調任第3裝甲師、裝甲教導師與第53兵團等單位的指揮官。除此之外,拜尔莱因也是的受勳者之一。.

新!!: 德意志帝國和弗里茨·拜尔莱因 · 查看更多 »

弗里茲·托特

弗里茲·托特(德語:Fritz Todt,)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工程師和高級官員,也是惡名昭彰的托特組織首領,負責納粹德國戰爭機器的勞動力和各項工程建設的運作,在他建設的工程中也包括知名的大西洋壁壘。他是1938年第二届德国国家艺术与科学奖获奖者。 托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參加德國空軍,還因為作戰英勇獲得鐵十字勳章。托特擁有空軍少將軍銜,他在納粹黨上台後成為裝備、軍火部部長,領導手下建設德國高速公路,港口、機場和要塞防線,為德國經濟能從一戰中的廢墟中重新崛起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在德國因為希特勒而一步步走向戰爭時,托特代替國防軍人員接掌軍械和彈藥部的管理,也將許多戰俘和志願人員用以建造巨大的防線,如齊格菲防線、大西洋壁壘等。 1942年,托特正要從狼穴搭乘飛機前往柏林,由於他的座機因正在維護,托特改坐轟炸機He-111,當轟炸機起飛至半空時突然爆炸,機上所有人全數身亡;附帶一提,納粹工程2號人物—阿爾伯特·斯佩爾原本也要搭乘此機,但因身體不適而取消此行,使他保住了性命。Albert Speer's autobiography.

新!!: 德意志帝國和弗里茲·托特 · 查看更多 »

弗雷德里克·特朗普

弗雷德里克·特朗普(Frederick Trump、出生名Friedrich Trump,)是一个在巴伐利亞王國(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巴伐利亚州)出生的美国商人。他曾在西雅图和克朗代克淘金热等地区经营他的繁荣城镇餐馆和宿舍。他后来回到德国结婚,但后来又被迫离开他的家乡、回到美国。 他是弗雷德·特朗普和约翰·乔治·特朗普的父亲,也是著名商人和第四十五任美國总统唐納·特朗普的祖父。.

新!!: 德意志帝國和弗雷德里克·特朗普 · 查看更多 »

弗朗茲·哈爾德

弗朗茲·哈爾德(Franz Halder,)是一名德國將領,在1938年至1942年9月期間於德意志國防軍中擔任陸軍參謀長,由於在戰略上頻繁地與阿道夫·希特勒衝突而被解職。在哈爾德的任期中,德國陸軍的事業到達巔峰,同時哈爾德也是一名反對希特勒與納粹政權的軍人,但一直未直接參與政變行動,活到了戰後。.

新!!: 德意志帝國和弗朗茲·哈爾德 · 查看更多 »

弗拉迪米爾·彼得·柯本

弗拉迪米爾·彼得·柯本,「柯本」又譯「科本」(Wladimir Peter Köppen,Владимир Петрович Кёппен;),德國裔氣象學家、氣候學家、地理學家、植物學家,其中以氣候方面的成就最大。他發明的柯本氣候分類法(Effektiven Klimaklassifikationen)是最被廣泛被使用的氣候分類法,於1918年發表首個完整版本,1936年發表最後修訂版。.

新!!: 德意志帝國和弗拉迪米爾·彼得·柯本 · 查看更多 »

低地德语

低地德语(Plattdeutsch、Plattdüütsch),又称低地萨克逊语、古萨克逊语,是低地日耳曼语的一种区域性语言,主要使用者在德国北部、丹麦南部和荷兰东部,另外亦有使用者在波兰沿海地区,以及如加拿大等地的移民社群。 根據其語言學特徵的不同,可分爲西低地德語和東低地德語。 由1999年起,德国根据European Charter for Regional or Minority Languages,认可低地德语为区域性语言。低地德语并未标准化,但在德国,北低地萨克逊语有在电视台和电台广播中使用。.

新!!: 德意志帝國和低地德语 · 查看更多 »

彼得二世 (奥尔登堡)

尼库劳斯·弗里德里希·彼得(Nikolaus Friedrich Peter,),奥尔登堡大公,称彼得二世,1853年至1900年在位。.

新!!: 德意志帝國和彼得二世 (奥尔登堡) · 查看更多 »

但泽号小巡洋舰

陛下之舰但泽号(SMS Danzig)是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七艘不来梅级小巡洋舰的末舰,以德国城市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命名。它由同名城市的承建,于1904年开始、1905年9月23日、至1907年12月1日投入舰队使用。其包括有十门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最高速度可达22节。 但泽号于职业生涯的头十年主要跟随公海舰队的侦察部队服役。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了广泛的行动;其中包括1914年8月爆发的,但并未与英国军舰交火。它还曾出现在波罗的海对抗俄国海军的行动中,并于1915年11月遭到俄国的一枚水雷严重破坏。但泽号同样参加了阿尔比恩行动,于1917年9月在里加湾的入口处占领相关岛屿。此后它退出现役,并在战争结束后作为割让予英国。自1921年起,但泽号被拆解报废。.

新!!: 德意志帝國和但泽号小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何四维

何四维,(Anthony Francois Paulus Hulsewé;),是荷兰汉学家、学者、教育者和作家,以研究中国古代律法闻名,尤其是汉朝(公元前220年-公元206年)。.

新!!: 德意志帝國和何四维 · 查看更多 »

徐用仪

徐用儀(),字吉甫,別字筱雲,浙江海鹽人。清朝政治人物,「庚子被禍五大臣」之一。.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徐用仪 · 查看更多 »

徐謙

徐谦(),字季龙,教名乔治,晚年自署黄山樵客,安徽歙县徐村人。中国現代法学家、政治家。清光緒進士,入翰林,受命考察歐美法務,參與清末司法改革。民國間曾任法務總長,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今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在南北政壇活躍多年。徐謙为中国现代司法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贡献颇多,著有《民法总论》和《刑法丛编》等法學專著。.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徐謙 · 查看更多 »

復仇主義

复--主义 (法语:Revanchisme;源于法语名词 revanche ,意指复--) 从1870年代开始被广泛使用,意指透过政治运动,向一个国家收复于战争后所失去的领土之行为,可在战争完结多年后发生。一般而言,复--主义的萌芽,是基于挽回民族尊严、重建报复者地缘政治之影响,或是借助打败敌人获得经济利益。极端复--主义的思想,经常带有鹰派色彩,多数认为收复失地只能够以武力解决,此谓「以牙还牙」。 复--主义与民族统一主义有非常复杂的关联。后者的意思,是某个民族的文化与人口在他们的民族国家之国界以外。 复--主义之思想,通常将民族与民族国家相提并论,并动用根深柢固的种族民族主义作宣传,宣称对国民在该国家外之居住地拥有主权。复--主义也通常利用沙文主义式的民族主义争取支持。复--主义之论据,往往是基于古代版图,甚至是原居民对领土之占有 (英语:Autochthonous) 。法律学也有同义的名词,是德语的 Urrecht ,译作原权、自然权或固有权。.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復仇主義 · 查看更多 »

德夫林格级战列巡洋舰

德弗林格尔级战列巡洋舰(Große Kreuzer der Derfflinger-Klasse),或译为德弗林格级战列巡洋舰,是德国建造的一种战列巡洋舰。 德弗林格尔级是德国海军全新设计的战列巡洋舰,1911年批准建造预算两艘,1912年追加建造一艘。1912年至1913年间开工建造。采用平甲板船型,具有明显的舷弧。动力系统采用油煤混合燃烧型锅炉。德国海军首次在战列巡洋舰上采用305毫米口径主炮,主炮炮塔全部沿舰体中轴线布置,舰体艏艉各布置两座,拥有良好的射界。该级舰较以往德国同类型战舰减少了一座主炮炮塔,增加装甲厚度,扩大防护区域,增加水密隔舱数量,其整体防护性能已接近早期无畏舰的水平。同级舰三艘:德弗林格尔号、吕佐夫号、兴登堡号。 德弗林格尔号于1914年服役,1915年参加了多格尔沙洲海战,海战中曾重创皇家海军第一战列巡洋舰分舰队旗舰狮号。1916年德弗林格尔号和新服役的吕佐夫号参加了日德兰海战,德弗林格尔号在战斗中先后击沉皇家海军的玛丽女王号和无敌号战列巡洋舰,在交战中被英舰大口径穿甲弹命中17次,受重创进水3000多吨。吕佐夫号被英舰大口径穿甲弹命中24次,进水达7500吨,失去自航能力,因受损严重被G38号鱼雷艇击沉。该级三号舰兴登堡号的建造工作延误,换装了更牢固的三脚主桅,桅上设立射击指挥所,航速也稍快。于1917年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兴登堡号和德弗林格尔号被引渡到英国,1919年在德軍官兵的秘密行動下集體自沉。.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夫林格级战列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德奧同盟

德奥同盟(德语:Zweibund,意指两国同盟;也称为奥德同盟)是1879年10月7日德国与奥匈签署的条约。双方承诺在任何一方被俄罗斯攻击时另一方会相助;如果攻击者是另一个欧洲国家,另一方则慷慨地保证中立——此欧洲国家在法俄同盟成立后尤其指法国。.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奧同盟 · 查看更多 »

德奧合併

德奥合併(德语:Anschluss ,意指联合或政治联盟,也称为Anschluss Österreichs;同样指德奥合併) ,是1938年3月12日纳粹德国与奧地利第一共和國統一,组成大德意志的事件。一个历史渊源是,奥地利和德国实际上是同一个民族组建的两个国家,因此当时的“统一”(合并)思潮能较容易地得到德奥两国公民的响应。 德国与奥地利合併,是纳粹党领袖阿道夫·希特勒扩张德国版图的第一步。德奥合併发生在萨尔区回归德国之后。1935年1月13日,根据《凡尔赛条约》规定,该区在国际联盟控制15年后举行公投,最后回归德国。德奥合併后,根据《慕尼黑协定》,德国獲得苏台德地区,并在1939年先后侵略余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波兰。 事件发生前,德国先向奥地利施压,要求奥地利政府承认奥地利纳粹党的合法地位,甚至让该黨参与奥国政府事务。1938年,奥地利总理库尔特·舒斯尼格为了保存奥地利的独立,宣布进行公投,来决定奥地利应否与德国合併。德国政府隨即向他施压,要他将权力交给奥国纳粹党。奥国纳粹党在3月11日以政变推翻了奥地利的共和政府。在德国国防军进驻奥地利时,不但没有遇到任何对抗,而且受到很多奥地利居民的欢迎。 其他国家对事件反应温和。一战协约国实行外交抗议,但没有采取实际行动阻止合併之事,纵使《凡尔赛条约》阻止德国与奥地利合併。 奥地利在事件后失去独立国家之地位,直到德國戰敗後,兩國再度分家,1945年4月27日奧地利臨時政府成立,數月後得到二戰盟国的承认,延至1955年奧地利正式恢復主權。.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奧合併 · 查看更多 »

德属东非公司

德属东非公司(Deutsch-Ostafrikanische Gesellschaft,缩写为DOAG)是一个特许殖民组织,它是德属东非的前身,而后者最终包括了现代坦桑尼亚,莫桑比克,肯尼亚,卢旺达和布隆迪地区的领土。此公司于1884年作为德意志殖民协会(德语:Gesellschaft für deutsche Kolonisation)的一部分而建立,最初仅旨在非洲进行贸易。该组织起初于1885年在今肯尼亚海岸建立保护国,其后更在同年4月与桑给巴尔苏丹哈利法·本·赛义德签订协议租借桑给巴尔岛对岸沿海地带50年。公司试图在其领地进行行政管理的措施导致了在坦桑尼亚沿海地区的大规模反抗,于是该公司只能在德国海军的帮助下占领并固守滨海地区的达累斯萨拉姆和巴加莫约;而到了1889年,它不得不请求德国政府的援助来镇压叛乱;1891年,公司已无法处理殖民地的行政事务,于是将其下辖领地卖给德国中央政府,开启了德意志帝国在这片土地上的直接统治。然而,公司在这之后起初仍在进行许多殖民活动,包括采矿,建立种植园与铁路,成立银行与铸造等,其后才同意全权交予德国殖民政府和其他组织管理。它随后作为土地公司运营,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属东非被瓜分,并在1920年解散。.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属东非公司 · 查看更多 »

德属萨摩亚

德属萨摩亚(Deutsch-Samoa)是德国曾经的一个殖民地,时间为1900年-1920年。该殖民地涵盖乌波卢岛、萨瓦伊岛、阿波利马岛、马诺诺岛,全部位于今天的萨摩亚独立国境内。它曾是除中国胶澳地区(今属青岛市)外,德国在太平洋的唯一一块殖民地。.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属萨摩亚 · 查看更多 »

德属西南非洲

德属西南非洲(Deutsch-Südwestafrika),1884年至1915年德意志帝国的殖民地之一。德属西南非洲具有835100平方公里的面积,这是德意志帝国大陆在当时欧洲面积的1.5倍的规模。 1915年,在一战期间,德属西南非洲被英国和南非军队入侵。在战争结束后,其行政被南非聯邦(大英帝国的一部分)接管,和领土在国际联盟的授权管理作为西南非洲。它于1990年成为独立的纳米比亚。.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属西南非洲 · 查看更多 »

德屬東非

德屬東非(德文:Deutsch-Ostafrika)是德國在東非地區的殖民地,其領土約為現今的盧安達、蒲隆地、坦桑尼亞、以及莫桑比克北部等地區,總面積大約994,996平方公里,几乎是今日德国面积的三倍。 德属东非最早由德属东非公司建立并运营;在1880年代晚期,德属东非公司由于无法镇压土著起义,遂寻求军方的帮助。德意志帝国亦在此地設立殖民地政府,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比利時、葡萄牙均有派遣軍隊進攻此地,但直到1918年德國投降時,協約國陣營都始終無法佔領全境。 德國投降後,國際聯盟於1919年依據凡爾賽條約分別將盧安達及蒲隆地交付比利時、洛伏馬河以南地區交付葡萄牙、坦噶尼喀交付英國託管,結束了德國34年的統治。.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屬東非 · 查看更多 »

德屬新幾內亞

德屬新幾內亞﹝德語:Deutsch-Neuguinea﹞,是德意志帝國在大洋洲的一塊殖民地。其範圍包含新幾內亞的北半部以及附近的一些島嶼。現在全境屬於巴布亞紐幾內亞。 此地主要由新幾內亞島北半部之威廉皇帝領地與俾斯麥群島所組成;其中俾斯麥群島中還包括了新波美拉尼亞﹝Neu-Pommern ,現名新不列顛島﹞以及新麥克蘭堡﹝Neu-Mecklenburg ,現名新愛爾蘭島﹞。 除了薩摩亞以外,其他德國於太平洋上所擁有之島嶼組成德意志帝國太平洋保護領,這些保護領也由德屬新幾內亞管理。如德屬所羅門群島、加羅林群島、帛琉、馬里亞納群島﹝不含關島﹞、馬紹爾群島和諾魯。.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屬新幾內亞 · 查看更多 »

德式鋼盔

德式鋼盔(Stahlhelm,複數為Stahlhelme,即德語的「鋼盔」),德意志帝國軍隊自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開始用德式鋼盔取代傳統的德式釘盔。德語的Stahlhelm意指一般通稱的鋼盔以及特別是用於描述這一種形狀的德式鋼盔。 德式鋼盔擁有特殊的「煤斗」形狀,因此成為明顯可辨的軍事象徵並且對於交戰雙方是一種普遍的軍事政治宣傳,就像早先被取代的钉盔一樣。 Stahlhelm這個字也是1918年末期,德國戰敗時所出現的準軍事民族主義組織「钢盔团」的名字。.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式鋼盔 · 查看更多 »

德國外交部

德國外交部(Auswärtiges Amt,缩写:AA)掌管德國外交政策以及与歐洲联盟的關係。現任外交部長為海科·马斯,自2018年3月起,进入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與德国社会民主党组成的大聯合政府的內閣。 德国外交部位於柏林米特區的 Werderscher Markt 廣場。.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國外交部 · 查看更多 »

德國國家代表色

德國的國家代表顏色是黑、紅、金三色。這三種顏色是取自於德國國旗的顏色。使用這三種顏色代表德國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815年。1860年代之後,以漢薩同盟旗幟為基礎的黑、白、紅三色成為德國的國家代表色和德意志帝國的國旗。魏瑪共和國在1919年重新選擇黑、紅、金三色作為國旗,但引起爭議。作為妥協,1922年,德國在外國的外交社團重新使用舊國旗。.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國國家代表色 · 查看更多 »

德國國家元首列表

下表顯示各年代德国国家元首:.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國國家元首列表 · 查看更多 »

德國國會大廈

德國國會大廈(Reichstagsgebäude,简称Reichstag;官方名称为“帝国國会大厦大会场”,Plenarbereich Reichstagsgebäude)是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米特区的一座建筑。1894至1933年间首先是德意志帝国的帝国议会,后来在魏玛共和国时期是共和国议会的议会会址。1933年毀於火焚。二战后遭到废弃,东德在东柏林另建共和国宫以召开人民议会,西德也在波恩以召开联邦议院。1960年代该建筑受到局部翻修,但是直到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的时候才得到完全恢复,此时根据建筑设计师诺曼·福斯特的方案重建。从1994年开始每五年德国联邦大会在这里选举德國聯邦總統。1999年开始它是德国联邦议院的会址。 德语中Reichstag一词本意为国会,产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现在专指德国国会大厦,而Bundestag则用来表示现在的国会。.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國國會大廈 · 查看更多 »

德國刑事法第175條

德國刑事法第175條(正式缩写为§175 StGB)於1871年5月15日在德意志帝國時期頒佈,1994年3月10日被廢除。此條例將男人之間的同性性行為,以性悖軌法(Sodomy law)之名定為刑事罪行。 此條例曾作多次修訂。納粹德國於1935年,將該條例所適用的範圍更加擴大,並加強逮捕觸犯第175條的人士,導致數千人死於集中營——不論是有罪或無辜。東德於1950年將條例回復到前一版本,再於1968年進一步將條例有效範圍收窄至與18歲以下少年性交,並於1988年將該條例完全廢除;西德則一直沿用納粹時期的條例版本至1969年,1969年後只限適用於“有效案件”。條例於1973年進一步收窄,並於德國統一後的1994年完全撤銷。.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國刑事法第175條 · 查看更多 »

德國空軍野戰師

納粹德國空軍野戰師(德語:Luftwaffen-Felddivision)是納粹德國空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種武裝部隊編制。.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國空軍野戰師 · 查看更多 »

德國總理府 (1871年—1945年)

1871年至1945年的德國總理府。直譯為帝國總理府 (Reichskanzlei) 又譯為柏林總理官邸。作為德國帝國時期、威瑪共和及納粹時期的總理辦公處所。.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國總理府 (1871年—1945年) · 查看更多 »

德國統一日

德国统一日(德语:Der Tag der Deutschen Einheit),即現代德国的国庆节,此為两德统一後的德國聯邦政府所規定的全国法定假日,目的是为了纪念1990年10月3日,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原西德)和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原东德)正式宣布统一的国家性节日。同时,这一天也是德国五个新联邦州的成立日。.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國統一日 · 查看更多 »

德國領土變遷

德国领土变迁是指德国自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至今的领土变化。现代德国建立于1871年,奥托·冯·俾斯麦使得除奥地利之外的大部分日耳曼邦国统一到德意志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魏玛共和国取代德意志帝国,德国失去了约10%的领土。纳粹德国1933年成立之后,德国最初经历了极大的领土扩张,征服了大部分欧洲国家(但并非所有地区都并入德国)。但纳粹战败之后,德国领土大幅缩小且被盟国分区占领,德国前东部领土被割让给波兰和苏联。1990年,东德和西德重新统一,确立了现在的德国领土。.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國領土變遷 · 查看更多 »

德國駐美國大使館

德國駐美國大使館(Deutsche Botschaft Washington, D.C.)是德國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設置的外交代表機構。.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國駐美國大使館 · 查看更多 »

德國駐華大使館

德國駐華大使館(Deutsche Botschaft Peking),是德國在中國設置的外交代表機構,德國駐華大使是使館位階最高的外交人員。 除了北京的大使館外,上海、香港、成都、廣州、瀋陽五地均設有德國總領事館(Generalkonsulat),這些駐華德國機構在大使館官方網站上統稱為「使領館」(Vertretungen)。.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國駐華大使館 · 查看更多 »

德國駐日大使館

德國駐日大使館(Deutsche Botschaft Tokyo),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對日本國設置的外交代表機構,亦為德國規模最大的駐外使館之一,館址位於東京港區的南麻布四丁目,主要任務是負責增進、擴充德日關係,加密德國與日本政經、學術、文藝及傳媒各界的交流。德國駐日大使是使館位階最高的外交人員,2014年3月起的大使職務由前德國駐華大使館公使魏翰楷擔任archivedate。 除了東京的大使館外,德國亦於大阪設有「德國駐阪神總領事館」(Deutsches Generalkonsulat Osaka-Kobe)df。.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國駐日大使館 · 查看更多 »

德國軍隊

德國軍隊是指德國的軍事部隊,通常簡稱德軍,可以指:.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國軍隊 · 查看更多 »

德國LGBT權益

德國對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者權益的保障是歐洲各國相當完善的一個國家,最早在1898年,德國政界便已有廢除《刑事法第175條》的呼聲,該法將男同性戀者的同性性行為視為刑事罪行,並加以懲罰。1929年,德國國會委員會通過廢除刑事法第175條,但由於納粹黨的崛起及掌權,戰後保守派及宗教團體等阻撓,該法最終遲至1994年德國統一后才被完全廢除,但同性之間仍不能結婚;直到2017年,德國聯邦議院通過婚姻平權法案,德國的同性伴侶才擁有婚姻權利。.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國LGBT權益 · 查看更多 »

德國死刑制度

德國現已廢除死刑,聯邦德國於1949年廢除,民主德國於1987年廢除。.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國死刑制度 · 查看更多 »

德國殖民地

德意志帝国殖民地(Deutsche Kolonien 或 Deutsches Kolonialreich)由霍亨索伦王朝的德意志帝国在19世纪后期建立。德国统一之前,一些德意志政权也曾经短暂建立过殖民地。.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國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Christlich Demokratische Union Deutschlands),简称基民盟(CDU),台灣又譯基督教民主黨、基民黨,是德国主要政党之一,也是德國現在的執政黨。傳統上是一個保守主義和基督教民主主義政黨。.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 · 查看更多 »

德国历史

德意志(Deutsch)这个词大约见于公元8世纪時期教宗哈德良一世的一份文獻中的Theodiscus一詞,意思是「方言」或「人民的」,开始仅指在法兰克王国东部地区使用的一种不同於羅曼語和凱爾特語的方言。卡尔大帝(德语:Karl der Große,即法语的查理曼:Charlemagne)死后,帝国分裂,其中东法兰克和西法兰克的界限大约相当于罗曼语族和日尔曼语族的界限。东部帝国的居民后来才逐渐产生休戚相关的感觉,Deutschland一詞源於中古高地德語中的der diutschin lant,diutisc在古高地德語中的意思是"人民的",最后才用以称呼它们居住的地区——德意志兰(Deutschland)。公元920年后,日尔曼人的东法兰克王国依然称为东法兰克王国,但称呼国王为非加洛林家族的东法兰克国王,對內自称为條頓人國王(拉丁文: Regnum Teutonicum)。.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德国十一月革命

德國十一月革命(),又称“德国1918年-1919年革命”,是德国在1918年与1919年发生的一连串事件,致使德意志帝國威廉二世政权被推翻以及魏玛共和国的建立。与俄罗斯的二月革命类似,德国革命并非由一个政党领导。同时,类似苏维埃的工人团体亦希望夺权,然而此类事件使得左派分子更分裂,如社会民主党领导的共和政府曾利用右翼的自由军团来镇压同为左翼的斯巴達克同盟。 正如俄罗斯的大革命一般,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的灾难引發了德国革命。德军统帅埃里希·魯登道夫想领导军队在1918年向盟军投降,結果引起政治危机。威廉二世退位後,虽然巴登親王任命社会民主党代表领导临时政府,但仍未能阻止叛乱继续。 1918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基尔港首先发生起义:四万名海员及船只认为德国在战争中大势已去,出战只是自取灭亡,於是抗拒海军的出兵命令。11月8日时,工人与士兵的议会已占领了德国西部的大部分,为“议会共和”作准备。11月9日,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意志帝国灭亡。纵然如此,仍有不少上層或中产的分子支持帝制。11月11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社会民主党跃升成为领导德国的政党,与激进的德國独立社會民主黨共同执政。不过,独立社民黨认为社民黨想保持资本主义在德国的现状,便在1918年12月脱离联合政府。其后,1919年1月,斯巴達克同盟发动第二股革命浪潮,让它横扫德国。社民党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聘用自由军团镇压起义。1月15日,斯巴達克團两位领导人卡爾·李卜克內西与羅莎·盧森堡惨遭杀害。4月,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形成革命高潮。5月,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遭社民党政府血腥镇压。 德国革命促成了魏玛共和国的成立,同时又促使民族主义的纳粹党崛起。.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国十一月革命 · 查看更多 »

德国号战列舰

德国号战列舰或译德意志号战列舰(SMS Deutschland)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德国级前无畏战列舰的主导舰。它在两座双联装炮塔内装备有四门作为。舰只由基尔的日耳曼尼亚船厂承建,于1903年6月开始进行,1904年11月。其投入舰队服役是在1906年8月3日,较无畏号提前了几个月。后者配备有十门大口径炮,是革命性“全重型火炮(all big gun)”概念下的第一艘战列舰,这使得德国号及其同级舰从服役之初便沦为二流。 德国号在入役后便担任公海舰队的旗舰,直至其1912年被转移至。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7月爆发,它与姊妹舰受命承担易北河河口及的防御任务,以阻挡潜在的英国入侵可能。德国号及第二分舰队的其它舰只于战争的前两年参与了大部分的舰队大规模行动,并在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达到顶峰。在战斗首日的末段,德国号及其余前无畏舰于撤退前曾短暂与几艘英国战列巡洋舰交火。 日德兰海战后,前无畏舰被证明在面对更现代化的战列舰时显得太过孱弱,德国号及其三艘幸存的姊妹舰遂被转移至海岸防务工作。至1917年,它们被完全撤出作战,解除武装,并仅担任辅助角色。德国号于威廉港被用作宿营船直至战争结束。它于1920年1月25日从中除名,并在同年售予拆船商,最终于1922年拆解报废。.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国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德国君主列表

德国君主列表给出了从843年《凡尔登条约》(该条约三分了法兰克王国,从而导致了东法兰克王国的诞生)签订,到1910年德意志帝国帝制终结为止的统治德国地区的历代君主,也包括神圣罗马帝国崩溃后各种德国地区邦联的领导者。.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国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德国东线卢布

东线卢布(Ostrubel,音译为奥斯特卢布),德国于1916年在其占领的东部占领地区東部領地(Ober Ost)和(Government General of Warsaw)发行的一种以卢布和戈比为单位的货币,由Darlehnskasse于1916年4月17日在波森(今波茲南)制造。它的发行是为了解决卢布的短缺,发行之初等价于俄罗斯卢布。 在東部領地,东线卢布从1918年4月4日开始与东线马克一同流通,2东线马克等于1东线卢布。在华沙总督府,东线卢布于1917年4月14日被取代。在立陶宛,东线卢布和东线马克一直流通到1922年10月1日被立陶宛立特取代。波兰第二共和国独立之初的几个月,在波兰的一些地区也仍有使用。 发行的面额有20戈比、50戈比、1卢布、3卢布、10卢布、25卢布和100卢布。纸币的正面印有禁止伪造的德语警告,背面则印有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和波兰语的警告。另外,还有1戈比、2戈比和3戈比的铁质硬币。.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国东线卢布 · 查看更多 »

德国前东部领土

德国前东部领土(ehemalige deutsche Ostgebiete)或德意志帝國東部領土(Ostgebiete des Deutschen Reiches)是指位于奥得河-尼斯河线以东,曾经得到国际公认属于德国领土一部分的所有省份或地区。 从1919年到1990年,这些领土的部分或全部,受到许多外交活动的支配。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许多人,特别是纳粹党党员,声称这些根据凡尔赛条约割让的德国领土应当归还德国。这一要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前因。战后,所谓“德国问题”一直是战后德国历史与政治的一个重要因素。争论在对冷战政治与外交的谈判中扮演重要角色,也为1990年德国重新统一做了准备。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在1919年的《凡尔赛条约》中同意放弃这些领土。入侵波兰后,德国收复並吞併了这些领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突然失去了所有奥得河-尼斯河线以东领土,这时国际公认的领土完整权利被弃之不顾。 1990年,德国正式承认了它重新统一时的东部边界,终止对奥得河-尼斯河线以东领土的主权要求。 波茨坦协定将这次转让的领土称为“德国前领土奥得河-尼斯河线以东”,通常将这种描述称为“奥得河-尼斯河线以东的前德国领土”。.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国前东部领土 · 查看更多 »

德国国徽

德國國徽為金黃色的盾徽,盾面绘有一隻紅爪紅嘴、雙翼展開的老鷹,稱為「联邦之鹰」(Bundesadler;昔日稱為「Reichsadler」,意為「帝國之鷹」),黑鷹象徵著力量和勇氣,並與國旗的三種顏色相互輝映。此国徽重新使用了威玛共和国的国徽设计 (1919 - 1935) ,於1950年被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政府採用。现行版本是1928年的设计,设计者是托比亚斯·施瓦布 (1887–1967)。现行國徽亦於1990聖誕節前成为了兩德統一後的德国新國徽。 威玛共和国的国徽基于神圣罗马帝国在13到14世纪所用的中世纪纹徽,最早在1433年被西吉斯蒙德皇帝使用,所用的是双头鹰。基于普鲁士纹徽的白地单头鹰成为了1889到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国徽。.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国国徽 · 查看更多 »

德国国旗

德國國旗是由三條等寬的分別為德國國家代表色「黑、紅、金」色的橫條組成的三色旗。 黑、紅、金三色旗最早出現於19世紀早期,開始正式使用是在1848年德國革命。短命的法蘭克福國民議會(1848–1850)提議使用三色旗為民主化德國聯邦的旗幟。一戰之後建立的威瑪共和國也使用三色旗為德國國旗。世界大戰後的東西德都將三色旗作為自己的國旗,直到1959年東德在三色旗上加上國徽前這兩個國家的旗幟是完全相同的。從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後,黑、紅、金三色旗再次成為德國國旗。 德國國旗也並非總是使用黑、紅、金三色作為其基色。1866年的普奧戰爭之後,普魯士王國領導的北德意志邦联採用黑、白、紅三色旗為聯邦旗。黑-白-紅三色旗後來也成為1871年德意志統一後的德意志帝國(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國旗,並一直使用到1918年一戰結束。1933年開始納粹德國也曾短期的使用過黑、白、紅三色旗。 三基色黑、紅、金和黑、白、紅在德國歷史上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也常常獲得不同的解釋。現在黑、紅、金代表二戰後的共和民主政體體制,現在的德國聯邦和自由的聯合體:不僅僅是德國的自由,還包含了德國人民的民主自由。.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国国旗 · 查看更多 »

德国级装甲舰

德意志级装甲舰(Panzerschiffe der Deutschland-Klasse)是德国海军在1930年代為符合《凡尔赛和约》限制而設計出的一款排水量一万吨级装甲舰。同級艦共三艘,其特徵是具有巡洋艦等級的噸位、戰艦等級的主炮、以及超越各國軍艦水準的續航力。.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国级装甲舰 · 查看更多 »

德国驻外大使列表

德意志帝国(1871-1945)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51年至今)驻外大使名单.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国驻外大使列表 · 查看更多 »

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

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Generalkonsulat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in Shanghai),全称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简称“德国驻沪总领馆”,是德国政府在上海市设立的外交机构,館務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地德侨及领事業务的處理。总领事馆於1852年2月设立,初为汉堡驻上海领事署,后为普鲁士、北德意志邦联、德意志帝国驻上海领事署。1871年升格为总领事馆,之后於1917年、1945年数度闭馆。195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重新设立上海总领事馆。1982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新设驻上海总领事馆。两德统一后,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至今。现任总领事为。.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 · 查看更多 »

德国驻广州总领事馆

德国驻广州总领事馆(Generalkonsulat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Kanton)是德国设在广州的总领事馆,领区范围包括广东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四个省区,于1995年10月开馆,隸屬於北京的德國駐華大使館。.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国驻广州总领事馆 · 查看更多 »

德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

德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Deutsche Botschaft Tiran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设于阿尔巴尼亚共和国的最高级别外交代表机构。现任德国大使为自2013年8月起就职的。 大使馆的办公建筑及大使官邸坐落于地拉那市中心的斯坎德培大道8号。这条以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斯坎德培命名的街道两侧几乎均为使领馆,因此需要封闭穿行交通。大使馆下设政治处、经济处、经济合作科、领事处、武官处、文化处及新闻处。.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 · 查看更多 »

德国贸易联盟联合学校

德国贸易联盟联合学校简称ADGB学校(Bundesschule des Allgemeinen Deutschen Deutschen Gewerkschaftsbundes))是一座位于德国柏林北贝尔瑙的学校。该学校的校舍建筑是由包豪斯建筑师汉斯·迈耶和他的搭档汉斯·维特韦尔在1928-1930年间,为前联邦德国工会联合会而设计建造的。而当时迈耶是德绍市包豪斯学院的主任。 (Accessed: 23 October 2016). ADGB学校的建筑是包豪斯设计的杰出典范。 在学校大楼旁边的德绍包豪斯学校, 曾经是第二大的包豪斯建筑。 (Photos with German text) (Accessed: 21 October 2016). (2013) (Accessed: 27 October 2016).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国贸易联盟联合学校 · 查看更多 »

德国邮政银行

德国邮政银行(Deutsche Postbank AG,ISIN: DE0008001009)是德国的一个银行,按1989年的第二次德国邮政改革,它与德国邮政分家,成为一个独立的股份公司。其重点在于储蓄和零售业务,但1999年它又被德国邮政买下,成为德国邮政的一个子公司。.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国邮政银行 · 查看更多 »

德国民主党

德国民主党 (Deutsche Demokratische Partei, 简写DDP),魏玛共和国时期的自由主义派政党。 该党的许多主要人物都曾是德意志帝国制定的世界政策(Weltpolitik)的支持者。它的社会基础是中产阶级企业家、公务员、教师、科学家和工匠。 1930年,与合并后改名为(DStP)。.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国民主党 · 查看更多 »

德国民法典

《德国民法典》(BGB, Bürgerliches Gesetzbuch)是德意志帝国从1881年开始研究编纂,于1896年8月公布,1900年1月1日施行的民法法典,為歐陆法系中最重要的民法典之一。歷經德意志帝國時期、威瑪共和、納粹統治、兩德分裂至統一後,仍然施行至今,其內容及形式所樹立之風格,不但成為大陸法系之代表性體例之一,也影響日本、中國、韓國等民法典之制定。.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国民法典 · 查看更多 »

德国总参谋部

德国总参谋部(Großer Generalstab)是德国军队中对战争进行规划和决策的高级军事机构,由原普鲁士军队总参谋部发展而来,是现当代绝大多数军队总参谋部的样板。总参谋部的崛起和发展是德军与其对手相比最大的优势,是德军两个多世纪来最令人生畏的部分,也是近两个世纪以来军事史上最出色的参谋机构之一。 在狭义上,总参谋部是德军(及其前身普鲁士军队)的中枢,负责对战争各方面的研究,制定部队机动方案及战役实施方案,拟定作战和动员计划。总参谋部于1806年成立,但此时尚无官方称呼,奠基人为普鲁士将军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和奧古斯特·馮·格奈森瑙。1821年首任总参谋长卡尔·冯·米夫林男爵上任,这也标志着总参谋部的正式成立。 在广义上,总参谋部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军事理念、虽然当时的欧洲列强都先后设立总参谋部,但德军总参谋部因其完备严格的培训机制和靠实际表现而非出身门第作为奖惩标准而声名卓著。总参谋部的培训机制并不只为了培养出合格的参谋人员,更为了培养出具有具有丰富知识、广阔视野和献身精神的战争机器的一部分。正式的参谋人员为终身制,在一线部队和参谋部之间轮换工作。参谋人员的军裤侧面有加宽的深红色带以区别于其他军官。德国的传统社会舆论和政治力量决定了军队组织框架的首长由贵族甚至是皇室担任,在欧洲其余国家也是普遍现象,但实际上由于总参谋部的特殊作用,参谋长在其专业领域和组织框架内拥有对作战方案和命令的否决权,只有少数极其顽固的部队首长敢于挑战这种否决权,如德皇威廉二世和希特勒,正因如此,每一次胜利后最大功臣一般都被认为是参谋系统的人员而非部队首长,这种情况又进一步加强了总参谋部的地位。 总参谋部在当时拥有较少受政治势力控制的特权,并于1871年德国宪法颁布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认为总参谋部是德国军国主义的发源地并依照《凡尔赛和约》解散了总参谋部。此后总参谋部以“统帅部部队局”的形式生存下。1935年原部队局局长贝克被任命为陆军总参谋部总参谋长,宣告了总参谋部的恢复,但在纳粹德国的体制下,总参谋部再未回到和以前一样的显赫地位。纳粹德国向同盟国投降后总参谋部再次解散。纽伦堡审判中总参谋部因战争罪被起诉,后被宣判无罪。.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国总参谋部 · 查看更多 »

德国总理

联邦总理(Bundeskanzler,简作Kanzler)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政府首脑,是德国事实上的最高领导人。其有权直接任命联邦政府各部长,并确定德国联邦政府的政治方针。總理是由德国联邦議會根据联邦总统的建议未经辩论的选举产生,再經联邦总统任命,就可以正式成為總理,而联邦總統不能拒絕任命總理。總理通常为议会最大党,即執政黨的領袖,另外設有副總理一職作為副手。.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国总理 · 查看更多 »

德皇威廉大帝号战列舰

德皇威廉大帝号战列舰(SMS Kaiser Wilhelm der Große)是德意志帝国的一艘德皇腓特烈三世级前无畏舰,建于20世纪之交。它是在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的海军扩张计划下,由德意志帝国海军订购的首批战列舰之一。该舰于1898年1月开始在基尔的日耳曼尼亚船厂进行,1899年6月,至1901年5月完工。其为安装在两座双联装炮塔内的四门,最高速度为。 德皇威廉大帝号于职业生涯的前七年都在德国主力舰队——练习舰队(Übungsflotte)及后来的公海舰队服役,曾数次参加舰队的训练巡航和演习,主要在北海及波罗的海。它在和平时期的生涯相对平淡,没有遭遇任何意外。该舰于1908-10年间退役以进行重大重建,之后,它连同四艘姊妹舰被分配至预备役支队。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时,德皇威廉大帝号及其姊妹舰被动员至第五战列分舰队,负责北海的岸防工作。它们也曾被短暂部署至波罗的海,但没有参与任何行动。1915年,这些舰只被再度撤出现役,并退居担任次要职责。其中德皇威廉大帝号在基尔作使用,并最终成为一艘鱼雷。战争结束后,《凡尔赛条约》大幅缩减了德国海军的规模。该舰遂被售予一家德国拆船商,并于1920年拆解报废。.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皇威廉大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德皇巴巴罗萨号战列舰

德皇巴巴罗萨号战列舰(SMS Kaiser Barbarossa)是德意志帝国的一艘德皇腓特烈三世级前无畏战列舰。它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根据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的海军扩张计划所订购。舰只于1898年8月开始在但泽的进行,1900年4月21日,至1901年6月投入使用,共斥资2030.1万马克。其为安装在两座双联装炮塔内的四门,最高速度为。 德皇巴巴罗萨号自1901年起在德国海军入役,但其职业生涯却有两次长时间受限于旱坞。第一次是在1903年的船舵受损后进行维修,一直持续至1905年;第二次则是在1905年的修复工作结束后,便立即开始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并一直持续至1907年底。自此,它再重新服役了两年,然后于1909年退役并安置在预备役支队,但在接下来的三年亦有继续参与舰队的训练巡航。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爆发时,德皇巴巴罗萨号及其姊妹舰再被动员起来,作为第五战列分舰队的海防舰被先后分配至北海及波罗的海服役。该舰在战争期间没有参与任何战斗,并于1915年2月因船员短缺而撤出现役,降格担当次要职能。在1915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德皇巴巴罗萨号都被临时用作鱼雷,然后又在威廉港成为一艘收容战俘的监狱船直至1918年战争结束。战后,德皇巴巴罗萨号最终退役并作废金属出售,至1919-1920年间拆解报废。.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皇巴巴罗萨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德累斯顿

德累斯顿(德语:Dresden;Drážďany;索布语:Drježdźany,意为河边森林的人们),是德國萨克森自由州的首府,德国东部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经济中心。它位於德國的東南方,易北河谷地,南面離捷克邊界僅30公里,距捷克首都布拉格150公里,北面距離德國首都柏林200公里,离西北方萨克森州另一个大城市莱比锡100公里。 德累斯顿的城市人口超过56万(2016年),都会区人口共有125万,而德累斯顿所在的萨克森三角城市聚集区共有320万人,被列为德国主要大城市之一。 殘留的考古學上的踪跡可以證明,後來成為城市區域的地區在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定居。在可考的文字記錄中,德累斯頓最早於1206年被提及,並被發展為選帝侯以及後來的皇家領地,之後更成為歷史上的薩克森王國的首都,拥有数百年的繁荣史、灿烂的文化艺术,和无数精美的巴洛克建筑(德累斯顿的巴洛克风格),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作为重要的文化中心,德累斯顿又被称为“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累斯顿也是德国照相机、钟表制造和高级食品的生产中心,是德国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之一。根据某些标准,德累斯顿是欧洲消费水平最高的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该市遭到盟军的大规模空襲,城市面貌已经面目全非。不过自1990年德国重新统一后,德累斯顿再度成为德国东部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再度成為一个擁有豐富旅游資源的城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观光。 德累斯顿还是一个重要的科學研究中心,拥有许多研究人员。该市经常被称为“德国硅谷”。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技大学之一,2012年位列德国11所精英大学之一。 由于地处狭窄的河谷,德累斯顿的气候类似于德国南部,比德国东部大部分地方温暖。2002年德累斯顿列为欧洲绿化最好的大城市:三分之一地区被森林覆盖。“大花园”(Großer Garten)是该市最大的城市公园。.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累斯顿 · 查看更多 »

德累斯顿号小巡洋舰 (1907年)

陛下之舰德累斯顿号(SMS Dresden)是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两艘德累斯顿级小巡洋舰的首舰,以萨克森首府德累斯顿命名。它由汉堡的布洛姆-福斯船厂承建,于1906年开始、1907年10月、至1908年11月完工。舰只投入使用的时间因在期间接连发生的意外而被迫推迟,其中包括它与另一艘需要进行大修的船舶发生了碰撞。与此前的柯尼斯堡级一样,德累斯顿号的包括有十门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 德累斯顿号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在海外基地值勤。入役后,它先是于1909年的期间出访美国,然后返回德国在公海舰队的侦察部队服役了三年。1913年,舰只转配至;在墨西哥革命期间,又被派往加勒比地区保护德国国民。1914年中,德累斯顿号将墨西哥前独裁者带至牙买加,由英国人在那里给予他庇护。舰只本应于1914年7月返回德国进行定期维修,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该计划告吹。当敌对行动开始时,德累斯顿号受命在大西洋的南美海域执行任务,然后于9月转移至太平洋,并加入了由海军中将馬克西米連·馮·斯比所率领的东亚分舰队。舰只随东亚分舰队参加了两场重大战役。第一次是11月爆发的,期间德累斯顿号曾与英国轻巡洋舰交火;第二次则是随后于12月爆发的,德累斯顿号成为唯一幸免于难的德国军舰。它躲避了英国追击者达数月之久,直至1915年3月驶入马斯地岛。当时舰只的发动机磨损严重,锅炉内的煤炭也几乎消耗殆尽;舰长与当地的智利政府取得联系,以期在冲突期间获得收留。然而,它在那里遭到英国巡洋舰围困,其中包括老对手格拉斯哥号;英国人无视智利的中立政策而向德舰开火。德国人遂凿沉了德累斯顿号,其出逃的大部分船员在战争期间都被拘禁在智利。舰只残骸至今仍然留在港湾,但包括其舰钟和罗盘在内的一些文物则已经归还德国。.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累斯顿号小巡洋舰 (1907年) · 查看更多 »

德爾維希國

德爾維希國(Dawlada Daraawiish,دولة الدراويش),是19世紀末由索馬里人伊斯蘭主義者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哈桑在索馬里成立的遜尼派伊斯蘭教國家,建於1896年,於1920年亡於英國。 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哈桑宣稱自己是索馬里人的蘇丹,將非洲之角一帶的索馬里士兵集結成稱為「托钵僧」(Dervishes,音译“德爾維希”)的皇家軍團。德爾維希國因成功擊退義大利與英國四次入侵聞名,被認為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與德意志帝國的盟友,並撑過了瓜分非洲的風潮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為當時非洲大陸上唯一倖存的穆斯林國家。1920年,英國第五次入侵,使用空軍轟炸首都塔勒而滅亡了德爾維希國。.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爾維希國 · 查看更多 »

德裔美国人

德裔美国人是指祖先为德意志裔的美国公民,目前德裔美国人是美国人数最多的一个移民族群,约占美国总人口数的17%。最早一批大规模德裔移民于1680年代抵达今日的纽约和宾夕法尼亚一帶。从那时起到今天,共有大约800万德国移民来到美国。在19世纪时持续有大批的德国移民涌入,并在1840年到1900年间达到高潮。德裔移民成为人数最多的移民族群,超过了爱尔兰和英格蘭。这些移民中,有些是为了追求宗教或政治自由,有些则是为了寻找比欧洲更好的就业机会,有些人只是想在新大陆上开始新生活。 加利福尼亚州和宾夕法尼亚州拥有最多的德裔美国人口,在这两个州定居的德裔美国人都超过了600万,有总计超过5000万的美国人确认他们的祖先是德国人。根据1990年的美国人口普查,约5800万美国人声称他们拥有完全或者部分德国血统。宾夕法尼亚州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语和德语同为官方语言。 今天的德裔美国人几乎遍布美国的每个州,从17世纪最早一批德国定居者抵达的东海岸到西海岸以及其间的各个州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已经在美国生活了400年,加上人數居美國第一,德裔美国人和那些定居在美国的德国人在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对这个国家产生了影响,从科学到建筑,从体育到娱乐,再到工商业。有些德裔美国人,像设计布鲁克林大桥的工程师约翰·奥古斯塔·罗布林(John Augustus Roebling),以及建筑师沃尔特·格罗佩斯留下有形的建筑杰作。另一些生于德国的德裔美国人,例如玛丽亚·格佩特-梅耶和沃纳·冯·布劳恩则树立了知识的丰碑;在体育界,贝比·鲁斯,卢·格里克和霍纳斯·瓦格纳(Honus Wagner)被公认为属于历史上最伟大的棒球選手之列;其他的例如著名的演员克拉克·盖博、帕里斯·希尔顿、大卫·哈塞尔霍夫、玛琳·黛德丽、多瑞丝·戴(Doris Day)、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布鲁斯·威利斯、珊卓·布拉克、爱德华·阿诺德(Edward Arnold)及克斯汀·鄧斯特。 一年之中,德裔美国人经常聚会欢庆自己的节日,最盛大的当属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在纽约举行的德裔美国人史特宾(Steuben)遊行。.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裔美国人 · 查看更多 »

德法關係

德法關係是指法國和德國間的外交關係。历史上,法國和德國源自同一個國家:法蘭克帝國。843年法蘭克帝國分裂后产生的西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最终演变成为法國和德國。德法關係自1871年以來經歷了三個時期:1871年至1945年期間,兩國處於敵對關係;1945年至1963年期間,兩國關係和解;1963年以來德法之間的關係已成為「特殊關係」,兩國在許多領域都緊密合作,關係友好。德法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最熱心支持歐盟進一步整合的兩國,被稱為“歐洲雙核”。.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法關係 · 查看更多 »

德日关系

德日关系指的是德国与日本之间的外交关系。两国关系曾深远地影响了二十世纪的历史进程,在二戰战后的世界中也仍是重要的国际关系之一。 德日关系有着百余年的历史。1867年开始的明治维新结束了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以来日本的锁国政策,日本重新开始了与西方国家的接触。严格地说,近代德日关系是由1860年普鲁士向日本派出使节访问开始的(那时候普鲁士还未统一德国)。19世纪后期两国曾有过热络的人員交流,數名德籍顧問受聘於日本政府、協助推動日本西化。但不久后两国关系却因德日在华野心的冲突而变得冷淡。日本选择在一战中与英国结盟,于1914年对德宣战并夺取了德国在亚洲的关键据点。 不过,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德国与日本的民主制度都已名存实亡,并不约而同地在各自所在地区采取了军国主义的政策。这使得两国开始相互接近,并且最终形成了包括意大利在内的政治、军事同盟——轴心国。然而由于距离遥远,在二战中,德国与日本几乎只能各自为战,并且最后也都以投降告终。 战后,两国都发生了飞速的经济成长。今天,日本和德国分别是世界第三大和第四大经济体。聚焦于经济议题的双边关系,很快地重新建立起来。除此以外,两国也从政治、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的合作中受益良多。.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日关系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1848年革命

德意志1848-1849年革命(Deutsche Revolution 1848/1849),其最初阶段亦被称作三月革命(Märzrevolution),原本是在1848年于诸多欧洲国家爆发的大规模革命的一部分。它们是一系列在德意志邦联及整个奥地利帝国境内爆发的松散抗议;其所展现的泛德意志主义,更是普遍对继承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领土的德意志邦联内39个独立邦国分裂且专制的传统政治结构表达了不满。革命者中,中产阶级大多支持自由主义;而工人则为改善工作及生活条件寻求激进的改革。当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出现分裂时,支持保守派的贵族便将其镇压。为了逃避政治迫害的自由主义者被迫逃亡,并在之后被称为“48年的人”;其中大量逃亡者选择移居美国,遍布威斯康星州至德克萨斯州。.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意志1848年革命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銀行

德意志帝國銀行(德语:Reichsbank),曾是德國的中央銀行,建於1876年,1948年結束營業。.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意志帝國銀行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陸軍

德意志帝國陸軍(Deutsches Heer)是德意志帝國的陸上作戰部隊,其德語原文直譯為「德意志的陸軍」。德意志帝國陸軍於1871年德意志統一後在普魯士王國的領導下成立,最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於1919年遭到解散。.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意志帝國陸軍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海軍

德意志帝國海軍(德語:Kaiserliche Marine,意為「帝國海軍」)是指德意志帝國的海軍,存在於1871年至1919年之間。德意志帝國海軍最早由普魯士海軍和北德意志邦聯海軍(Norddeutsche Bundesmarine)為前身所組成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大力擴展海軍力量,而形成德意志帝國與大英帝國的軍備競賽,德國海軍因而一度發展成世界上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的強大海軍。德意志帝國海軍最後大部分在一戰西線中損失與在英國斯卡帕灣集結時,在德國海軍軍官發起的秘密行動中自沉。 德意志帝國海軍的船艦通常被命名開頭為SMS,為「皇帝陛下的船艦」(德語:Seiner Majestät Schiff)之縮寫。.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意志帝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国宪法

德意志帝国宪法(Verfassung des Deutschen Reiches),德国历史学家常称为俾斯麦帝国宪法(Bismarcksche Reichsverfassung),指的是1871年4月16日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该宪法的前身是1866年编纂的北德意志邦联宪法。该宪法由多个单独的文件汇总而成,最后的汇总通过1871年4月16日的“德意志帝国宪法”(Gesetz betreffend die Verfassung des Deutschen Reiches)完成。.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意志帝国宪法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国议会

帝国议会(der Reichstag),是指1871年至1918年德意志帝国(第二帝国)的下议院,帝国议会亦延續至威瑪共和国(1919-1933)及德意志第三帝國(1933-1945)時期。.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意志帝国议会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国最高法院

德意志帝国最高法院(Reichsgericht)是德意志帝国的最高法院,成立于1879年10月1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意志帝国最高法院因支持纳粹,被批评为纳粹提供最高水平的法律依据,遭到解散,改为法国、英国和美国占领区统一经济区的德国高等法院。 德意志帝国最高法院大楼位于德国萨克森州的莱比锡,由路德维希·霍夫曼设计,1895年建成,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特征是有两个大的庭院,中央穹顶和一个大门廊。 两德统一以后,莱比锡的前德意志帝国最高法院大楼又成为德国联邦最高行政法院驻地。.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意志帝国最高法院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国海军法

德意志帝国海军法(Flottengesetze,“舰队法”)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进行扩张的法律基础。在战前一共有五条海军法,分别于1898、1900、1906、1908和1912年經德意志帝国国会通过。这些由德皇威廉二世和海军大臣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大力支持的行动致力于使德意志帝国建立一支能够与英国皇家海军相抗衡的海军。.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意志帝国海军法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之角

德意志之角,又称德意志角或德国之角(德语:Deutsches Eck),是位于德国科布伦茨市摩泽尔河和莱茵河交汇处的一块陆地,建有一座宏伟的德意志帝国首任皇帝威廉一世铜制骑马雕塑。.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意志之角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之歌

《德意志之歌》(Das Deutschlandlied)或《德意志人之歌》(Das Lied der Deutschen)是德國的現行國歌。 曲譜為著名古典音樂家海頓於1797年所做,後正式定為奥地利帝國國歌(《帝皇頌》)。德國版歌詞為自由主義詩人奥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冯·法勒斯雷本教授(Prof.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意志之歌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国

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German Reich),是德国1871年至1943年的正式国号,1943年至1945年則為「大德意志國」(Großdeutsches Reich)。.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意志国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国铁路

德意志国铁路(Deutsche Reichsbahn)又译作德国国营铁路或德意志帝国铁路,是德意志国于魏玛共和国时期至盟军占领时期前所运营的国营铁路。1945年后,德意志国铁路在苏联占领区的部分继续作为国营铁路由苏联军事当局代管直至1949年民主德国成立,并保留沿用德意志国铁路的名称。而德意志国铁路在其它三个占领区的部分至1949年联邦德国成立后则被更名为德国联邦铁路。.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意志国铁路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皇帝

德意志皇帝(Deutscher Kaiser)是德意志帝国的国家元首及最高领导人的官方头衔,始于普法战争时期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的公告,终于威廉二世在1918年被官方废黜。.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意志皇帝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统一

德意志统一发生于1871年1月18日。法国于普法战争中战败投降之后,德意志诸侯于此日来到法国凡尔赛宫镜厅,加冕普鲁士国王威廉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德意志诸国正式在政治上和行政上统一为民族国家。事实上在很早之前德语人口即已通过贵族之间正式与非正式的联盟逐渐联合起来。自神圣罗马帝国解体(1806年)和拿破仑战争期间民族主义崛起,贵族之间便不断尝试进行联合,但由于各自利益关系不一致,这一联合过程频繁受阻。 德意志的统一还暴露了新国家在宗教、语言、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巨大内部差异,表明1871年的统一仅仅是长期联合过程中的一个时间节点而已。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常稱“全德意志人民的皇帝”,通讯中称“德意志”,而在帝国内高等贵族也称为“德意志诸侯”,统领着在查理大帝崛起之前(800年)便已经存在的东法兰克独立君主制小国。这一领土多山,人口相对隔离,在如此长的时间之内发展出了基于文化、教育、语言和宗教上的诸多差异。但19世纪的德意志同时也和全世界一样,在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之下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德意志人民的神圣罗马帝国曾拥有超过500个诸侯国,而在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后,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退位(1806年8月6日),改称奥地利帝国皇帝,帝国事实上解体。帝国的解体导致了法律、行政和政治上的混乱,但旧帝国德语地区的人民仍然保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和法律传统,而这一传统也通过参与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共同经历而得到了巩固加强。这些独立国家有各自的统治阶级、封建制度、传统以及地方法律。欧洲自由主义思潮挑战了王朝制度和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和政治结构,为统一提供了思想上的基础;这一思想的德意志版本强调了一个地区内的人民传统、教育和语言统一的重要性。经济上,普鲁士于1818年创立关税同盟,并于日后扩张至全德意志邦联中,减少了各国间的竞争。新的交通运输方式为公务和娱乐提供了便利,在中欧推动了德语使用者之间的联系,但有时也带来一定的冲突。 在拿破仑战争之后,1814-15年的维也纳会议建立了外交上的势力范围体系,支持奥地利在中欧的霸权。然而维也纳的与会者却没有意识到普鲁士在德意志诸国中实力日益增强,因此也没有预料到日后普鲁士将会就德意志的领导权问题向奥地利发起挑战。这一“德意志二元”问题为统一提出了两个方案:“小德意志方案”,即没有奥地利的德意志;“大德意志方案”,即有奥地利的德意志。 对于普鲁士首相奥托·冯·俾斯麦本人是计划将1866年北德意志邦联扩大并包含所有德意志国家,从而建立一个统一体,还是仅仅希望扩张普鲁士王国的国际力量,史学界存在争议。史学家认为俾斯麦的“现实政治”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导致了一系列近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并推动了19世纪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关系的重组。对丹麦和法国民族主义的回应为德国统一提供了问题的聚焦点。在三场区域战争中的军事胜利(尤其是普鲁士的胜利)推动了统一的热情,增强了民族的自尊。这一经历与拿破仑战争中的共同成功遥相呼应(尤其是1813-14年的解放战争)。在没有奥地利的德意志建立起来之后,二元的问题至少在短期内得到了解决。.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意志统一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纪念币列表

这是一个由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发行的纪念币的列表。对于普通的硬币,请参见德国马克与德国的欧元硬币。这些在2002年之前发行的硬币以德国马克标明面值,此后则以欧元作为货币单位。.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纪念币列表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西阿非利加公司

德意志西阿非利加公司(Deutsch-Westafrikanische Gesellschaft / Compagnie, DWAG),简称西非公司,是1885年成立德国的一家特许公司。该家公司开发了徳属西非的两个保护国——多哥和喀麦隆,但不同于德属东非的情况,并未直接统治之。.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意志西阿非利加公司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關稅同盟

德意志关税同盟(德语:Deutscher Zollverein)于1834年由38个德意志邦联的邦国组成。在当时工业革命的浪潮,同盟的成立有助贸易往来、减少内部竞争。而同盟成立的主要倡导者是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由于同盟充满贸易保护主义的色彩,它不容许奥地利帝國加入,这令奥地利帝国与普鲁士的竞争更为激烈。.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意志關稅同盟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邦国

公元962年,神圣罗马帝国建立,到中世纪演变成诸侯割据的局面。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作为回应,奥地利提升为奥地利帝国。1806年拿破仑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建立莱茵同盟。1815年,拿破仑战败,39个德意志邦国(每个邦国都是主权国家)组成德意志同盟。1866年,普法战争结束,奥地利战败,退出德意志,次年,普鲁士王国建立由她主导的北德意志同盟,同盟排除了南德四邦(巴伐利亚王国、符滕堡王国、巴登大公国和黑森大公国)。 1871年,普鲁士击败法国,统一德国,建立德意志帝国,即德意志第二帝国。1918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德国皇帝退位。1919年,魏玛共和国建立(正式国名仍是德意志帝国),德意志各成员国转变为自由邦。 1933年,希特勒上台,建立纳粹德国,正式国名为德意志帝国,直到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 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立。1990年,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形式实现两德统一。.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意志邦国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邦聯

德意志邦联(;1815年6月8日—1866年8月23日)是在1815年根据维也纳会议而成立的一个松散组织,目的是团结在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废除后余下的德意志邦国。.

新!!: 德意志帝國和德意志邦聯 · 查看更多 »

保加利亚大公国

保加利亚大公国(Княжество България,Knyazhestvo Balgariya)是1878年3月俄土战争后,按照《圣斯特法诺条约》和《柏林条约》,在保加利亚地区建立的一个实际独立的奥斯曼帝国属国。保加利亚大公国的建立是俄罗斯从中大力支持的结果。英国、奧匈帝国担心大公国建立后,俄罗斯的南下政策将更易实行,所以强烈反对。德国调停,签订柏林条约,保加利亚的领土被大幅缩小。 保加利亚大公国虽名义上是奥斯曼帝国的属国,但拥有自己的宪法、国旗、国徽、国歌和外交政策。1908年10月5日,保加利亚宣布独立,建立保加利亚王国。.

新!!: 德意志帝國和保加利亚大公国 · 查看更多 »

保罗·彼得·埃瓦尔德

保罗·彼得·埃瓦尔德,FRS(Paul Peter Ewald,),生于德国柏林,卒于美国纽约州伊萨卡,是一位德国晶体学家和物理学家,X射线衍射方法的先驱之一。.

新!!: 德意志帝國和保罗·彼得·埃瓦尔德 · 查看更多 »

保罗·哥尔丹

保罗·哥尔丹(Paul Gordan,),德国数学家。以善长代数不变量理论著称。他在职业中学毕业后任银行职员。1855年起,先后到柏林大学、布雷斯劳大学和柯尼斯堡大学学习数学。1874年任埃尔朗根大学教授。1910年退休。 不变量理论是19世纪下半叶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在克莱布什影响下,他把毕生精力用于这一领域。1868年,使用构造方法证明了著名的哥尔丹有限基定理:每个给定次数的二元型的不变量具有有限基。其后20年间,数学家们热衷于寻找多元型的类似结果。哥尔丹也得到很多结果,被时人誉为“不变量之王”,但未解决一般代数型的有限基问题。 哥尔丹的研究风格是强调算法与构造性证明。他曾贬责大卫·希尔伯特用纯粹存在性方法证明一般代数型的有限基定理“是神学而不是数学”,但最终接受了这种新的证明方法。他指导的惟一的博士埃米·诺特后成为近世抽象代数的奠基人。.

新!!: 德意志帝國和保罗·哥尔丹 · 查看更多 »

保羅·理查德·海因里希·布拉修斯

保羅·理查德·海因里希·布拉修斯(Paul Richard Heinrich Blasius;)是一名德國流體動力學物理學家。他是普朗特最早期的學生之一。沉浸於科學六年後,他轉往今日的並成為教授。1962年4月1日,布拉修斯慶祝自己的五十歲生日,並持續任教直到1970年過世。 他一生最傑出的貢獻是描述在一個平行於恆定單向流動U的平板上所形成的二維穩態邊界層,即。.

新!!: 德意志帝國和保羅·理查德·海因里希·布拉修斯 · 查看更多 »

保羅·馮·倫寧坎普

保羅·馮·倫寧坎普(Paul von Rennenkampf,)是俄羅斯帝國軍人,騎兵大將。.

新!!: 德意志帝國和保羅·馮·倫寧坎普 · 查看更多 »

保羅·馮·萊托-福爾貝克

保羅·馮·萊托-福爾貝克(Paul Emil von Lettow-Vorbeck,),德意志帝國陸軍將領,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駐德屬東非軍的司令官。在四年中,他率領約一萬五千人以寡敵眾,牽制近25萬英國、比利時、葡萄牙聯軍,而未曾遭受重大失敗,更是一戰當中唯一一位成功侵攻大英帝國疆土的德軍將領。.

新!!: 德意志帝國和保羅·馮·萊托-福爾貝克 · 查看更多 »

保羅·豪塞爾

保羅·豪塞爾(德語:Paul Hausser,),是一名德國將領,在兩次大戰的戰間期期間服役於威瑪防衛軍,軍階為中將,退役後加入武裝親衛隊,並作為主要領導者之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先後在「東戰場」及「西戰場」皆有輝煌勝戰紀錄,且戰鬥負重傷兩次導致瞎一眼;戰後加入前納粹武裝親衛隊老兵互助會(HIAG),並積極爭取武裝親衛隊的榮譽和法律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紐倫堡審判是做為證人而非戰犯。.

新!!: 德意志帝國和保羅·豪塞爾 · 查看更多 »

保溫瓶

真空保温瓶(壶、杯),也称为保溫瓶(壶、杯),是一种用來保持容器內物質(通常是水)一定溫度的真空隔热保温容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保溫瓶也称为熱水瓶、暖水瓶、暖瓶、暖壶、茶瓶。保溫瓶以減少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來达到保溫目標,主要材料大多是不銹鋼或玻璃等材質。.

新!!: 德意志帝國和保溫瓶 · 查看更多 »

保拉·莫德索恩-贝克尔

保拉·莫德索恩-贝克尔(Paula Modersohn-Becker,)是一位德国画家,也是早期表现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她31岁的短暂一生中,创作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作品。 保拉·贝克尔在德累斯顿出生和长大。她在家里七个孩子中排第三。她的父亲是一位俄罗斯大学教授的儿子,在德国铁路工作。母亲来自一个贵族家庭。 2007年11月保拉逝世100周年时她以前在不来梅的房子被改造成保拉·莫德索恩-贝克尔公共博物馆。2018年2月8日,部份國家Google首頁標誌改為以貝克爾為主題的塗鴉,紀念她142周年冥誕。.

新!!: 德意志帝國和保拉·莫德索恩-贝克尔 · 查看更多 »

俾斯麦山脉

俾斯麦山脉(Bismarck Range)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一座山脉,位于巴国中部,名称源自时任德意志帝国宰相奥托·冯·俾斯麦,历史上1880年代到1914年被德国殖民统治的时期。 山脉最高峰是海拔4,509米的威廉山。 Category:巴布亞新幾內亞山脈 Category:冠以人名的山脉.

新!!: 德意志帝國和俾斯麦山脉 · 查看更多 »

俾斯麦级战列舰

俾斯麦级战列舰(Linienschiffe der Bismarck-Klasse)是纳粹德国海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所建造的两艘战列舰的。它们是德国海军建成的最大型军舰。其中俾斯麦号于1936年7月动工,1940年9月落成;而其姊妹舰提尔皮茨号则是在1936年10月进行,1941年2月完工。 两艘同级舰的服役生涯都是短暂的。俾斯麦号仅参加了一次军事行动,即至北大西洋的“莱茵演习行动”,以袭击从北美发往英国的补给船队。在行动中,它摧毁了英国战列巡洋舰胡德号,并在丹麦海峡海战中击损新式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在皇家海军追逐了3天后的最后一战,俾斯麦号遭击败并沉没。致沉的原因仍然存在分歧,英国的主要来源主张对舰只的沉没负责。然而据罗伯·巴拉德和詹姆斯·卡梅隆的考察证据表明,俾斯麦号的沉没最有可能是如同其幸存船员所声称的自沉。 提尔皮茨号的生涯并不引人注目;它于1942年被遣往挪威水域,并在当地行使存在舰队的职能以威慑从英国至苏联的护航船队。期间它曾多次遭到皇家海军及皇家空军的袭击。1944年,舰只被蘭開斯特轟炸機的三枚高脚柜炸弹命中,造成严重的内部破坏并使之倾覆。提尔皮茨号最终于1948年至1957年间被拆为废铁。.

新!!: 德意志帝國和俾斯麦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忒提斯号小巡洋舰

陛下之舰忒提斯号(SMS Thetis)是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十艘瞪羚级小巡洋舰的四号舰,以希腊神话人物忒提斯命名。它由但泽的承建,于1899年开始、1900年7月、至1901年9月投入舰队使用。其包括有十门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最高速度可达21.5节。 在和平时期的职业生涯当中,忒提斯号曾服役于公海舰队的侦察部队。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爆发后,它作为岸防舰被部署至波罗的海,承担了对抗俄罗斯帝国海军的繁重任务。它参与了德国人于1915年4-5月向利鲍的推进行动,并在期间触雷受损。它也曾多次遭到协约国潜艇的袭击,但从未被命中。1917年,忒提斯号撤离前线,作使用。它在战争中幸存了下来,并于整个1920年代继续跟随重新组建的魏玛国家海军服役。至1929年3月29日,忒提斯号正式从中除籍,并于次年拆解报废。.

新!!: 德意志帝國和忒提斯号小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俄國二月革命

俄国二月革命(俄语:Феврал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按照公曆便称为三月革命)在1917年3月8日(儒略历2月23日;除了特別註明,下列日期一律用格里曆,即西历显示)于俄罗斯发生的民主革命,是俄国革命的序幕。其即时结果就是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逊位,俄罗斯帝国灭亡。革命中沙皇失去权力,而且有大约一千五百至二千人在混乱中被杀或受重伤。继而统治俄国的新政府是自由主义者与社会主义者的政治联盟俄国临时政府,用以谋求政治改革及创造一个以民主选出的行政部门与立宪会议。.

新!!: 德意志帝國和俄國二月革命 · 查看更多 »

俄國臨時政府

俄国临时政府(Вре́менное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1917年3月15日─11月7日)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后,在彼德格勒成立的政府,這個政權建立的國家正式名称为俄羅斯共和國,這個政权存在只有7個多月便在十月革命中被布尔什维克消滅了。 1917年,二月革命发生,沙俄政府崩溃。原属政府的杜马与彼得格勒苏维埃争夺政府领导权。双方最后和解,决定成立一个临时政府,并让它主持俄国立宪会议的选举。3月15日,沙皇尼古拉二世逊位,其弟米哈伊尔大公拒绝接受王位,王朝正式灭亡。临时政府接管俄罗斯,成為俄國土地上唯一的合法政權。但是由于苏维埃渐渐壮大,列宁開始号召“一切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虽然苏维埃當初只是俄國政府下的一個政黨,但是後來他們漸漸掌控俄國的军队、工厂和铁路,又獲得了工人們的支持,最後以武装推翻俄國政府。.

新!!: 德意志帝國和俄國臨時政府 · 查看更多 »

俄国内战

俄国内战(Гражданская война́ в Росси́и),后来又称為苏联国内战争或對蘇干涉戰爭,是於1917年11月到1922年10月,在前俄罗斯帝国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交战双方是红军和由反布尔什维克力量组成的松散的联合力量白军,还有多国出兵干涉,部分战事还蔓延到外蒙古和波斯。苏联官方称法为“1917年到1922年的内战和武装干涉”。红军于1919年在乌克兰击败白军,并在西伯利亚击败亚历山大·高尔察克的武装。随后彼得·弗兰格尔领导的白军于1920年秋在克里米亚被击败。 许多独立运动随着俄罗斯帝国的崩溃和战争的进行而发起。其中芬兰、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和波兰成为主权国家。前俄罗斯帝国的其余领土在战后成立苏联。.

新!!: 德意志帝國和俄国内战 · 查看更多 »

俄国入侵东普鲁士 (1914年)

俄国入侵东普鲁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意志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战役,持续时间从1914年8月至9月。为将更多德军吸引到东线以缓解西线法国的压力,自1914年7月30日俄国开始总动员后,俄国就准备入侵东普鲁士。尽管俄军在数量上有着极大的优势(80万俄军对25万德军),但由于俄军间的配合不利,入侵行动最终还是以俄军的惨败而告终。.

新!!: 德意志帝國和俄国入侵东普鲁士 (1914年) · 查看更多 »

俄国立宪会议

俄国立宪会议(Всероссийское Учредительное собрание,拉丁轉寫:Vserossiiskoe Uchreditelnoe sobranie) 为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中推翻俄羅斯帝國后而产生的一个宪政民主议会。这个民主的议会在1918年1月5日(儒略历)16时由民选代表召开,但翌日凌晨5时即遭列寧等布尔什维克強制解散,歷史上仅仅存在了13个小时。.

新!!: 德意志帝國和俄国立宪会议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新!!: 德意志帝國和俄罗斯帝国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縮寫為РСФСР;Russian SFSR);舊譯為全俄社会主义劳农委员会联邦共和国,简称蘇俄,是苏联的第一個加盟共和国。 蘇維埃俄罗斯联邦是蘇聯面積最大的一級行政區,面积占苏联總面積的75%,人口约是苏联的三分之二;作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其首府莫斯科也是苏联的首都。.

新!!: 德意志帝國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波兰领地

俄罗斯波兰领地指的是在18世纪末瓜分波兰的时候俄罗斯帝国向波兰立陶宛联邦的扩张所得到的土地。.

新!!: 德意志帝國和俄罗斯波兰领地 · 查看更多 »

圣马提亚修道院

本笃修会圣马提亚修道院(Benediktinerabtei St.),是本笃会在特里尔的一座修道院。 教堂是一座罗曼式的巴西利卡建筑。它是马提亚兄弟会的一个重要朝圣地。公元12世纪成为使徒马提亚的墓地,也因此被命名为圣马提亚修道院。最初这里是因为特里尔的第一任大主教圣尤里卡乌斯(Eucharius)而出名,他的石棺被安放在教堂地下室。圣马提亚修道院是德意志土地上以及阿尔卑斯山以北唯一一座耶稣使徒墓。从1920年起这座教堂被教会指定为乙级宗座圣殿(Minor Basilica)。(参见巴西利卡).

新!!: 德意志帝國和圣马提亚修道院 · 查看更多 »

在世超級人瑞列表

本列表依年齡長幼排列記錄經認證的超級人瑞(年齡超過110歲者)。據估計已有150到600人活到了110歲 ,不過受限於部分區域地理偏遠與年代久遠等資訊流通問題,導致並非所有人瑞都在某時間點上被相關研究組織得知,故現今仍無法完整確定真實數字。此外某些紀錄申請也可能帶有自稱或欺詐性而無法被公正機構(如或吉尼斯世界紀錄)驗證。 2018年4月21日,日本人田島鍋去世後,其同胞都千代接替成為在世最長壽人瑞。.

新!!: 德意志帝國和在世超級人瑞列表 · 查看更多 »

在位時間最短的君主列表

以下是在位時間最短的國君列表。他們在位期間都不超過一年。.

新!!: 德意志帝國和在位時間最短的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在黑夜與冰山

《在黑夜與冰山》(In Nacht und Eis;也被稱為Der Untergang der Titanic)是一齣 1912年6月拍攝並在同年上畫的 德國電影,講述同年4月15日鐵達尼號在大西洋沉沒的經過。.

新!!: 德意志帝國和在黑夜與冰山 · 查看更多 »

地中海協定

地中海協定(Mediterranean Agreements)是1887年大英帝國與奧匈帝國、義大利王國及西班牙王國簽訂的協定,上述國家結合,以對抗法國及俄罗斯在地中海地區增加勢力的威脅。.

新!!: 德意志帝國和地中海協定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駐德國大使館

匈牙利駐德國大使館(Ungarische Botschaft in Berlin)是匈牙利派驻德国的外交代表機構,设于米特区菩提树下大街76号。.

新!!: 德意志帝國和匈牙利駐德國大使館 · 查看更多 »

北京之战 (1900年)

北京之战,或史称北京解围战,是1900年8月14日—15日由英军率领的多国军队在义和团运动期间解北京外国公使馆之围的战役。从6月20日起,义和团军队和中国朝廷军队就包围了北京城内奥匈帝国、比利时、英国、法兰西、意大利、德国、日本、荷兰、俄罗斯、西班牙和美国公使馆内的外国外交官、市民、士兵。.

新!!: 德意志帝國和北京之战 (1900年) · 查看更多 »

北德意志邦聯

北德意志邦聯()于德意志邦联解散后,在1867年成立,由德国北方二十二个邦国组成。它其实只是一个过渡组织,在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后便被废除。但是,它帮助普鲁士控制德国北部,加强她对南德邦国的影响力,犹如关税同盟一样。聯邦明显地排除了奥地利帝國与巴伐利亚王國。 聯邦在普奥战争后成立。普鲁士击败奥地利后,奧托·馮·俾斯麥创立北德宪法。宪法在1867年7月1日生效。普王威廉一世出任聯邦主席,首相俾斯麦兼任聯邦首相。所有德意志邦国在联邦议会(Bundesrat)都有议席,普鲁士独占十七席。北德议会(Norddeutscher Reichstag)由有條件前提的民选制度产生。 普法战争后,巴伐利亚、符腾堡与巴登(连同黑森公国的剩余部分)与聯邦合并,组成德意志帝国。威廉一世成为德意志皇帝。.

新!!: 德意志帝國和北德意志邦聯 · 查看更多 »

北马里亚纳群岛

北马里亚纳群岛自由邦(Sankattan Siha Na Islas Mariånas;Commonwealth of the Northern Mariana Islands,縮寫为CNMI)是美国的一個自由邦,位于西太平洋上的战略要地。它包括了15个岛屿,總长685英里,位於夏威夷到菲律宾約四分之三的距離上。北马里亚纳群岛在2010年的正式人口普查裡有5萬9221人。北马里亚纳群岛總面積為463.63km²(179.01sq. mi)。群岛包括了塞班岛、罗塔岛和天宁岛等。北马里亚纳群岛属热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如夏。 塞班岛和天宁岛上有自治邦内最好的机场和港口。群島首府位於塞班島北部的卡皮托爾希爾,但不少出版品將塞班島視作群島的首府,因為整座島本身是一個市。.

新!!: 德意志帝國和北马里亚纳群岛 · 查看更多 »

北高加索戰役 (俄國內戰)

俄國內戰中的北高加索戰役(Северо-Кавказская операция)發生於1918年6月8日-1920年3月2日,可細分為與,也可稱為俄國內戰北高加索戰區,是一場發生在北高加索的戰役。在1918年6月8日由德意志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開始,從而引發當地地方政權崩潰,先後由多個派別組成之政權執政,車臣人佔主體的北高加索酋長國崛起,(Узун-Хаджи)在奧斯曼帝國支援下自任埃米爾兼伊瑪目,最終遭到俄軍西南方面軍總司令米哈伊爾·伏龍芝率領軍隊,成立山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結束。.

新!!: 德意志帝國和北高加索戰役 (俄國內戰) · 查看更多 »

北歐十字

北歐十字,或斯堪的納維亞十字是源自北歐地區的旗幟圖案;現時北歐國家的國旗上全都有北歐十字圖案,但也有其他地區的旗幟上有此圖案。圖案中的十字是基督教的象徵。它可以被視為把希臘十字(所有臂長相等)放在旗幟中央,然後把十字水平移向旗桿方向,再把四臂延展至旗的邊緣。.

新!!: 德意志帝國和北歐十字 · 查看更多 »

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或稱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是指中華民國建國初期以北京为首都的中央政府,因由北洋系人物掌权,故而被後世稱之。北洋政府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第一個被國際承認繼承中国法統的政權。民國2年(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经过选举成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标志着北洋政府正式成立,中华民国臨時政府結束。从民國元年(1912年)3月至6年(1917年),北洋政府體制經歷了内阁制、总统制、帝制、内阁制的變動。 北洋政府定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定《卿雲歌》為中華民國國歌。在北洋政府主导下,中华民国1917年加入协约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于1919年以“战胜国”的身份出席巴黎和会,但因五四运动抗议而未在《凡尔赛和约》签字。1928年,由中國國民黨發動的北伐戰爭结束後,北洋政府隨著北洋軍的失敗而瓦解,政權被國民政府所取代。.

新!!: 德意志帝國和北洋政府 · 查看更多 »

國家元首

國家元首是國家的最高代表者,是國家的象徵,履行宪法賦予的權力和義務,視乎國家的政治體制,國家元首未必有行政權。君主立憲制下,國家元首是君主,稱號包括國王、女王、蘇丹等。共和制下,國家元首通常的称号是總統,亦有其他稱號,例如部分社會主義國家名義上的元首被稱作國家主席或國務委員會主席。也有以國會議長作為國家元首的情況,例如文革時期廢除國家主席的中國,1998年修憲取消國家主席的朝鮮和實行總統制前的蘇聯等。 除總統制的國家元首外,不少國家元首只是位高權不重的名譽職務,只具有象徵意義,不掌握實權,例如日本天皇(君主立憲制)、德國總統(議會內閣制)、中國國家主席(社會主義國家)等。 國家元首大致可分為以下四種:.

新!!: 德意志帝國和國家元首 · 查看更多 »

國家海軍辦公室 (德意志帝國)

國家海軍辦公室(Reichsmarineamt,常簡稱「海軍辦公室」)是德意志帝國的一個海軍機關,存在於1889年至1919年間,與德國海軍三大權力機關——「海軍總監」、「海軍參謀本部」和「海軍內閣」平起平坐,直屬於德國皇帝,最高首長為「海軍大臣」(或又譯作「海軍辦公室國務秘書」)。「國家海軍辦公室」負責海軍的組織、指揮和物質保障,在戰時不直接指揮海上作戰。 戰爭結束後,「國家海軍辦公室」遭廢除,由「海軍指揮部」取而代之。.

新!!: 德意志帝國和國家海軍辦公室 (德意志帝國) · 查看更多 »

國籍標誌

國籍標誌為軍用航空飛行器與軍用車輛上,標示所屬國籍之標誌。通常採用國旗配色或該國國徽而成之(圓標等)圖形,也有部分將國家象徵(如澳洲之袋鼠)融入圖案之內。 以下圖案之順序,依照國名的英文字母排列。.

新!!: 德意志帝國和國籍標誌 · 查看更多 »

國際君主主義者會議

国际君主主义者会议(英语:International Monarchist Conference,简写为IMC)是一个以宣传君主主義作为主要任务的国际组织,主张依靠君主的力量保护由于左翼兴起而日渐受到威胁的宗教、信仰等。國際君主主義者會議集合了世界各国主张恢复君主制的团体,包括德国的霍亨索伦家族、俄罗斯的罗曼诺夫王朝家族、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越南阮朝以及尼泊尔王室等已被廢除的王室家族。 目前國際君主主義者會議有阿富汗、巴西、埃及、德国、塞尔维亚、也门等28个国家的君主团体会员。 國際君主主義者會議经常被左翼攻击为是在鼓吹保守和专制。.

新!!: 德意志帝國和國際君主主義者會議 · 查看更多 »

國際聯盟託管地

國際聯盟託管地是指根據1919年6月28日簽訂的《國際聯盟規約》的第22條而成立的一些區域。當這條目在1945年末收納到聯合國憲章之後,所有國聯的託管地(除了西南非洲,即今納米比亞),都轉為聯合國的託管領地,這之前被雅爾達會議所同意。 除了託管地外,國聯本身亦曾直接管治薩爾15年,後來經該地區全民公決回歸德國。此外,國聯亦於1920年11月15日至1939年9月1日管治但澤自由市(今波蘭格但斯克,德文仍稱但澤)。.

新!!: 德意志帝國和國際聯盟託管地 · 查看更多 »

國語運動

國語運動是推广国家颁布的标准字音、语音、语法的语文改革运动。19世纪始于德国。國語運動除了有助國家民族融和,同時促成增強國家的民族主義意識,但會出現打壓少數民族地區的方言使用,甚至導致方言消失。近年為免方言消失,各國政府都採取方言保護措施,但在基礎教育上仍採取國語教育。.

新!!: 德意志帝國和國語運動 · 查看更多 »

利奧·費羅貝尼烏斯

利奧·維克托·費羅貝尼烏斯(Leo Viktor Frobenius,1873年6月29日-1938年8月9日)是一位德國民族學家和考古學家,是德國民族學的先驅之一。.

新!!: 德意志帝國和利奧·費羅貝尼烏斯 · 查看更多 »

利珀親王國

利珀親王國(Lippe-Detmold)是德國歷史上的一個國家。首都設在代特莫爾德。利珀建國于1123年。1871年,利珀加入德意志帝國。1918年,國王退位,利珀改為利珀自由邦。利珀如今是北萊茵-威斯特法倫的一部份。.

新!!: 德意志帝國和利珀親王國 · 查看更多 »

利瑟城堡

利瑟城堡(Schloss Lieser)位于摩泽尔葡萄酒产区山谷附近,德国Bernkastel-Kues,施络斯·利瑟(利瑟城堡)是利瑟村最引人注目的建筑物之一。.

新!!: 德意志帝國和利瑟城堡 · 查看更多 »

列強

列強,又稱一流大國、一流強權,是指在國際社會體系中,在權力資源上擁有顯著優勢的國家。權力資源,也稱「綜合國力」,包括一國對他國施加影響所必備的物質性權力,如軍事能力、經濟實力;以及非物質性權力,如目前廣泛使用的概念—「軟國力」所包含的文化、價值觀、制度、生活方式的吸引力。 軍事力量的強弱常常是西方理論家判定国家强弱的標準,现今经济力量也成为判定国家强弱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即便如此,各種提出的定義(如与意识形态相关等)仍不免主觀而受批評。.

新!!: 德意志帝國和列強 · 查看更多 »

列日戰役

列日戰役(德語:Eroberung von Lüttich)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一場戰役,也是德國入侵比利時的開端。1914年8月4日,德軍開始進攻列日 ,持續到16日,最後一座要塞投降為止。德軍入侵比利時的行為最終讓大英帝國加入了戰爭;列日守軍的防守耐力最終讓協約國能夠有更多時間來組織軍隊,並準備好防守法國。.

新!!: 德意志帝國和列日戰役 · 查看更多 »

刀刺在背传说

刀刺在背传说(又译为匕首传说或背后一刀传说;德语:),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流传的传言,具有政治宣传的作用。由于德国战败,不少德国民族主义者怀恨在心,就用这个传说谴责外国人与非民族主义者出卖德国。.

新!!: 德意志帝國和刀刺在背传说 · 查看更多 »

喪鐘 (電視劇)

喪鐘(The Passing Bells)為英國廣播公司(BBC)為第一次世界大戰製作的紀念劇集,由英國和波蘭合作拍攝,全劇在波蘭境內拍攝;故事描述一群年輕人面臨戰爭,他們被迫踏上戰場,面臨生與死的考驗;西線戰場,加里波利之戰(土耳其加里波利半島,1915年2月19日~1916年1月9日),索姆河戰役(法國 北部 皮卡第地區 索姆河,1916年7月1日~11月18日 )等在劇中都完整呈現。 1918年11月11日,湯瑪斯艾德華與麥可朗都被派出修補鐵絲網,意外遭遇後兩人扭打一起,湯瑪斯艾德華死於槍擊,麥可朗死於刺刀。.

新!!: 德意志帝國和喪鐘 (電視劇) · 查看更多 »

喬治·亞當斯基

喬治·亞當斯基(George Adamski,)是波蘭裔美國人,因表示照到來自其他星球的太空船照片,與外星人見過面,以及曾經與他們一起飛行過,因此在幽浮學界成名。他自認是個「哲學家、導師、學生以及飛碟研究員」。.

新!!: 德意志帝國和喬治·亞當斯基 · 查看更多 »

周启濂

周启濂()字玉卿(或作钰卿),浙江省宁波府鄞县人,中华民国外交官。.

新!!: 德意志帝國和周启濂 · 查看更多 »

周壽臣

周壽臣爵士,KBE,LLD,JP(Sir Shou-son Chow,),原名周長齡,香港島黃竹坑新圍人,晚清高級漢族官僚,20世紀初期香港政商界著名人物,曾於1918年參與創立東亞銀行,並長年擔任該銀行之主席達三十多年。 周壽臣為香港殖民地時期第一名華人議政局成員,作為政府及民間華人的溝通橋樑。另外,周壽臣亦熱心公益,積極參與慈善活動。曾經於1929年創立香港保護兒童會,又先後擔任保良局及東華三院顧問一職。.

新!!: 德意志帝國和周壽臣 · 查看更多 »

命運 (無字小說)

《命運》 (Schicksal)是德國藝術家唯一的一部,此書首度由慕尼黑的於1926年發行。190張沒有文字註解的圖片敘述一位不知名女子的故事。她居住在20世紀初期一座德國城市,生活中遭遇到的不幸和貧困迫使她殺嬰、從事性交易及犯下謀殺。 此書為第一本採用鉛版版畫的無字小說。不同於以前較常見的木刻版畫,它表達出更明顯的角色深度和劇情張力。美國藝術家即受此作的藝術手法啟發,先在1929年創作另一部名為《》(Gods' Man)——一本由木刻版畫表現的無字小說。瓦爾德不僅為此獲得成功,也連帶使《命運》1930年在美國的版本銷售良好。此書讓評論家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最廣為人知的無字小說之一。.

新!!: 德意志帝國和命運 (無字小說) · 查看更多 »

傳染病歷史

傳染病歷史记述在世界历史中,对后世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特别巨大的影响的传染病。.

新!!: 德意志帝國和傳染病歷史 · 查看更多 »

哥廷根大学

哥廷根的格奥尔格·奥古斯特大学(Georg-August-Universität Göttingen),简称哥廷根大学,位于德国西北部下萨克森州南端的大学城哥廷根市,因德国汉诺威公爵兼英国国王格奥尔格二世创建而得名。始建于1734年,于1737年向公众开放。同德国的海德堡大学、佛莱堡大学、圖宾根大学相似,哥廷根大学属于传统的大学城,是“没有校门和围墙的大学”。 哥廷根拥有十分辉煌的历史,名人辈出,蜚声世界。2007年10月至2012年5月期间为德国第二轮“精英大学”所评选的德国九所精英大学之一。.

新!!: 德意志帝國和哥廷根大学 · 查看更多 »

哥特哈德·海因里希

哥特哈德·海因里希(Gotthard Heinrich,1886年12月25日-1971年12月13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一名德國一級上將。他是德國陸軍元帥格特·馮·倫德施泰特的表親。他在二戰末期擔任新建的維斯瓦河集團軍(由殘餘的中央集團軍組成)統帥,對抗蘇軍對柏林的進攻。.

新!!: 德意志帝國和哥特哈德·海因里希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也称哈普斯堡家族(),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 其家族成員曾出任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奧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奧地利帝國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國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國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國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和今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境内及南部斯拉夫地區若干王國、公國的國王、大公與公爵。 16世纪中叶查理五世退位後,哈布斯堡家族分为奥地利与西班牙两个分支,前者占据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称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后者则为西班牙国王,统治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撒丁王国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广袤领土,称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由于多代近支联姻,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奥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继男嗣断绝。西班牙王位落入法國皇室波旁家族之手;而奥地利分支与洛林家族联姻,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玛丽亚·特蕾西亚嫁于洛林公爵、托斯卡纳大公弗兰茨·斯蒂芬,并依据《国本诏书》继承了奥地利、匈牙利与波希米亚等家族领地,由此创建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5年弗兰茨·斯蒂芬当选为帝国皇帝。.

新!!: 德意志帝國和哈布斯堡王朝 · 查看更多 »

哈图沙

哈图沙(赫梯楔形文字: ;Hattuşaş)是古代赫梯王国的首都,位于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东偏北约164千米乔鲁姆省松古尔卢地区的勃尕卡尔村,在克澤爾河弯道环绕的区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於1986年將哈圖沙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 德意志帝國和哈图沙 · 查看更多 »

哈索·冯·曼陀菲尔

哈索-埃卡尔德·冯·曼陀菲尔男爵(德语:Hasso-Eccard Freiherr von Manteuffel,),德国军事家、政治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卓越的军事将领,战后入选德国联邦议院,是德国战后军事重整和德國聯邦國防軍建立的积极推动者。.

新!!: 德意志帝國和哈索·冯·曼陀菲尔 · 查看更多 »

唐绍仪

唐紹儀(),又名紹怡,字少川。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外交家。1912年擔任中華民國首任國務總理,之後在廣州軍政府、國民政府擔任不同職位的官職,1938年9月30日被国民政府军统特工殺手暗殺於上海。.

新!!: 德意志帝國和唐绍仪 · 查看更多 »

唐景崧

唐景崧(),字維卿,中國清朝政治人物,廣西省桂林府灌陽縣人。同治年間以進士入詞林,改吏部主事。中法戰爭期間,請纓南下越南,招撫黑旗軍劉永福,且領軍與法軍激戰有功,歷升道員、布政使,署末代臺灣巡撫。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臺灣割讓予日本後,曾出任短暫存在的臺灣民主國大总统。.

新!!: 德意志帝國和唐景崧 · 查看更多 »

再保險條約

再保障条约 (Rückversicherungsvertrag,1887年6月18日) 是德国与俄国的秘密条约。1886年,保加利亚危机发生,俄国与奥匈帝国关系恶化,令三帝同盟崩溃。俾斯麦有鉴于此,借此寻求与俄国修好的机会。只要能保得住俄国支持,他才可以继续孤立法国,以保德国安全。 此条约分为两部分:.

新!!: 德意志帝國和再保險條約 · 查看更多 »

冬季战争

冬季戰爭(talvisota,vinterkriget,Зимняя война)是一場蘇聯與芬蘭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戰爭,自1939年11月30日由蘇聯向芬蘭發動進攻而展開,蘇聯最終慘勝於芬蘭,令其割讓與租借部份領土,而後於1940年3月13日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為結束。 自立國以來蘇聯一直對與芬蘭相接的國境存有異議,認為威脅到距边境仅32公里之遥的苏联第二大城列寧格勒的安危,且芬蘭在獨立過程中與德國關係密切,蘇聯視其將可能成為德國入侵本國的幫凶,於是持續以談判、威脅或嘗試顛覆芬蘭政府的方式來解決其邊界問題,必要時直接透過軍事行動併吞芬蘭,使其重回以往俄国附属国的地位。芬蘭方面則力保獨立之成果,視蘇聯為唯一的假想敵,持續以外交手段來避免戰爭。1930年代蘇芬之間的幾次談判皆無結果,蘇聯決心武裝入侵芬蘭。1939年11月26日蘇聯製造了「曼尼拉砲擊事件」,以此為藉口對芬蘭宣戰,在兩國邊境發動全線進攻。國際聯盟將蘇聯的行動視為非法攻擊,於12月14日將該國除名。 蘇聯投入大規模的軍隊進攻芬蘭,並在兵力、飛機、戰車上佔有壓倒性優勢,然而戰前其軍事領導人因約瑟夫·史達林於1937年開始的一連串的政治整肅而被處死或入獄,以致冬季戰爭爆發時,蘇軍僅剩下經驗不足的高級將領和中級軍官。由於上述因素,加上芬軍訓練精良、熟悉地形,導致蘇軍在冬季戰爭初期戰技拙劣、損失慘重,芬蘭則展現了遠超過蘇聯預計的抵抗能力。然而蘇聯於後期撤換指揮成員、改善作戰方式以及結合強大的物資優勢,終於突破了芬軍主防線,芬蘭因而求和。1940年3月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芬蘭割讓出其11%的領土和30%資產予蘇聯,結束了戰爭。 冬季戰爭中,蘇聯投入巨大兵力卻損失慘重,國家聲譽也受到很大的傷害,也未達到原先征服芬蘭全境的目標。芬蘭則不僅保有了主權,還贏得了國際聲望。冬季戰爭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二次大戰的進程,在蘇芬交戰期間,英法曾想以援芬藉口派兵登陸斯堪地那維亞來切斷供應納粹德國戰爭機器的瑞典鐵礦石生產地,但未能成行。蘇聯此戰中的表現也令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對發動侵略蘇聯的企圖更具信心,並開始著手聯絡芬蘭加入其計畫。最終在1941年6月底爆发了「繼續戰爭」,芬蘭同德國协同出兵企图奪回冬季戰爭中失去的土地。.

新!!: 德意志帝國和冬季战争 · 查看更多 »

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Château de Versailles)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1682年至1789年是法国的王宫及政治中心。197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新!!: 德意志帝國和凡尔赛宫 · 查看更多 »

凡尔赛条约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le Traité de Versailles,Treaty of Versailles),全称《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Traité de paix entre les Alliés et les Puissances associées et l'Allemagne,Treaty of Peace between the Allied and Associated Powers and Germany),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和战败的同盟国签订的和约。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7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凡爾賽條約》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在凡爾賽和約的眾多條款中,最具爭議性的一項莫過於第231條款。該條款迫使德國承認發動戰爭的全部責任。合約也限制德國的軍事能力,使其割讓領土,以及迫使他們支付巨額的賠款。在1921年時,德國所要負擔的賠款高達1320億馬克(爾後減免至314億馬克)。當時許多經濟學家,包含著名的約翰·凱因斯,都認為凡爾賽條約太過苛刻,賠款金額過於高昂並且容易產生不良後果。但是也有人持反對意見。例如法國元帥費迪南·福煦就認為條約對德國非常寬容。.

新!!: 德意志帝國和凡尔赛条约 · 查看更多 »

凯撒 (头衔)

凱撒(Caesar),源自於Cæsar,是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之一。從羅馬共和政體轉型為帝國的過程中,在身為獨裁官的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前102年-前44年)死亡之後,幾位古羅馬掌握實權的領導人,都宣稱自己繼承了凱撒家族的名號(與其合法的統治地位)。於是「凱撒」一詞便成了羅馬皇帝的眾多頭銜之一。在羅馬帝國的四帝共治時期,戴克里先正式將「凱撒」一詞重新定位為「副帝」,為「正帝」頭銜奧古斯都的副手與指定繼承人。.

新!!: 德意志帝國和凯撒 (头衔) · 查看更多 »

出使四国日记

《出使四国日记》是晚清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薛福成出使外国期间的一部日记。他奉命于1890道1891年期间出使德、法、意、比四国,其间详细记录下在欧洲的见闻和外事活动情况,遂成日记。.

新!!: 德意志帝國和出使四国日记 · 查看更多 »

全德意志工人联合会

全德意志工人联合会(德语:Allgemeinen Deutschen Arbeitervereins,德语缩写:ADAV)是一个于1863年5月23日,在萨克森王国莱比锡由斐迪南·拉萨尔建立的组织。该组织以此名称一直存在至1875年。在1875年,全德工人联合会与奥古斯特·倍倍尔和威廉·李卜克内西建立的德意志社会民主工党合并成为德国社会主义工党。不久之后,该党改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全德工人联合会是德国第一个工党,它创立在普鲁士统一全德建立德意志帝国之前。它的成员在全德的口语中通称“拉萨尔派”。 Category:德意志帝国政党 Category:1863年建立的政党 Category:德国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政党 Category:德国政党 Category:1875年廢除.

新!!: 德意志帝國和全德意志工人联合会 · 查看更多 »

全俄羅斯

全俄羅斯(Triyedinyy russkiy narod),也被稱為三位一體的俄羅斯人或泛俄羅斯民族 由三個部分組成大俄羅斯、白俄羅斯和小俄羅斯(烏克蘭的舊稱) 根據歷史學家的觀點,基輔羅斯被認為是三個現代東斯拉夫人國家(白俄羅斯、俄羅斯及烏克蘭)的前身,三國的歷史學家皆承認為其東斯拉夫人的共同祖先,後來基輔羅斯因蒙古帝國的金帳汗國入侵而滅亡。.

新!!: 德意志帝國和全俄羅斯 · 查看更多 »

全紹清

全绍清(),字希伯,满洲正白旗人,直隶宛平人。中国卫生学家、中华民国官员。.

新!!: 德意志帝國和全紹清 · 查看更多 »

兩德統一

兩德統一(Deutsche Wiedervereinigung)指1990年10月3日透過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的方式完成德國統一。1990年3月18日東德舉行史上第一次民主選舉之後,東西德立即展開統一談判,最後兩德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佔領德國的四國(美、英、法、蘇)達成《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允許統一之後的德國成為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四個佔領國的特權全部取消。統一的德國繼續留在歐洲共同體(即後來的歐盟)以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原東德脫離華沙條約組織。.

新!!: 德意志帝國和兩德統一 · 查看更多 »

八國聯軍

八國聯軍是指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為了對抗大清帝國的宣戰及鎮壓義和團運動,以军事行动攻入中国的大英帝国(英)、美利坚合众国(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德意志帝国(德)、俄罗斯帝国(俄)、大日本帝国(日)、奥匈帝国(奥)、意大利王国(--)的八国联合军队。 八國聯軍軍隊的人數最早是三萬人,後來增至約五萬人。八国联军把北京分成不同的占领区,东四以北由日军占领,东四南大街以东由俄军占领,以西由意大利军队占领,皇城东北由德军占领,皇城东部由日军占领,皇城东南由英军占领,崇内大街以西东长安街以南由德军占领。西城由美军、法军、英军、意军占领,外城由英军、美军、德军占领,实行军事统治。日占区设立“安民公所”,德占区设立“华捕局”。八國聯軍直接造成義和團被消滅,以及京津一帶清軍的潰敗,迫使慈禧太后挾光緒帝逃往陝西西安;最終清廷與包含派兵八國在內的十一國簽訂《辛丑和約》,付出龐大的賠款。.

新!!: 德意志帝國和八國聯軍 · 查看更多 »

八国联军之役

八國聯軍之役指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英、法、德、美、日、俄、-zh:意;zh-hans:意;zh-hk:意;zh-tw:義;-、奧派遣的聯合遠征軍,為保護被清軍和義和團運動圍困的各國駐華外交機構和人員、被清軍和義和團運動屠殺的僑民和中國基督教徒,對抗清朝的宣戰及鎮壓義和團運動所引发的战争。派遣的聯合遠征軍開始時總人數約3萬人,後來增至約5萬人。八國聯軍的行動,成功鎮壓義和團。义和团溃败以及京津一帶清軍的潰敗,迫使慈禧太后和光緒帝逃往陝西西安;最終清廷與包含派兵八國在內的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付出龐大的賠款,並喪失多項主權。影響所及,清帝國內部及遼東(滿洲平原)之權力平衡,亦受重大衝擊,間接導致清廷衰落、日俄衝突等變化。.

新!!: 德意志帝國和八国联军之役 · 查看更多 »

公债

公债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所借的債,中央政府借的债被称为国债,地方政府借的债被称为地方债。.

新!!: 德意志帝國和公债 · 查看更多 »

共和历三年师范学校

共和历三年师范学校是法兰西共和历三年由国民公会设立,旨在为法国培养教师、普及教育的一系列课程。这些课程从共和历三年雨月1日(公元1795年1月20日)至花月30日(公元1975年5月19日),共持续了4个月。 共和历三年师范学校被视为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以及法国师范大学校的前身。.

新!!: 德意志帝國和共和历三年师范学校 · 查看更多 »

关东州

关东州(Kvantunskaya oblast,)是中国东北辽东半岛南部一个存在于1898年至1945年間的租借地,包括军事和经济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旅顺口港(亚瑟港)和大连港(达尔尼港)。此地曾先後被迫租借予俄國和日本。.

新!!: 德意志帝國和关东州 · 查看更多 »

克勞斯·富赫斯

克勞斯·艾米爾·尤利烏斯·富赫斯(Klaus Emil Julius Fuchs,),生於德意志帝國吕塞尔斯海姆,擁有英國國籍,理論物理學家,曾參與曼哈頓計畫。在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時,他曾負責原子彈爆炸方式的多項重要機密計算,也曾參與氫彈的早期理論發展。他最著名的事蹟是將曼哈坦計畫內容及各項科學數據洩露給蘇聯,使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就發展出原子彈與氢弹。.

新!!: 德意志帝國和克勞斯·富赫斯 · 查看更多 »

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

克勞斯·菲利普·瑪麗亞·查士丁尼·申克·馮·史陶芬柏格(Claus Philipp Maria Justinian Schenk Graf von Stauffenberg,),納粹德國陸軍上校,他在1944年7月20日密謀案的行动中是主要執行人物之一。他与汉斯·奥斯特(Hans Oster)和亨宁·冯·特雷斯寇(Henning von Tresckow),密谋刺杀希特勒并把纳粹党清除出政府。他是国防军内的抵抗组织核心人员。他加入抵抗组织后,立即采取刺杀行动,其中最后一次行动就是華爾奇麗雅行动(Operation Valkyrie).

新!!: 德意志帝國和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 · 查看更多 »

克萊門斯·溫克勒

克萊門斯·亞歷山大·溫克勒(Clemens Alexander Winkler,),是一名德國化學家,在弗萊貝格工業大學擔任教授,任教化學技術和分析化學。溫克勒發現了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預測的化學元素鍺,是其中一項有助建立元素周期表認受性的發現;他又研究硫酸的工業生產方法,為德國工業帶來莫大益處。.

新!!: 德意志帝國和克萊門斯·溫克勒 · 查看更多 »

克林德

克莱门斯·冯·克林德男爵(Clemens Freiherr von Ketteler,),是1900年义和团事变期间在北京街头被清军杀死的德國駐華公使,这一轰动事件成为八国联军的導火線之一。 克林德出生在德国明斯特,接受的是军事教育,1881年,他辞去军职进入外交部门,并被派往中国工作。 他到中國后曾任驻广州和天津等地领事,1889年回德。以后去美国(1892年-1896年)和墨西哥(1896年-1899年)任职,并娶了一名美国妻子。1899年4月他再到中国,升任德意志帝国驻华公使。.

新!!: 德意志帝國和克林德 · 查看更多 »

克洛德维希·卡尔·维克托·菲斯特·霍恩洛厄-希灵斯菲斯特

克洛德维希·卡尔·维克托,霍恩洛厄-希灵斯菲斯特亲王,拉蒂博尔和科魏亲王(Chlodwig Carl Viktor, Prince of Hohenlohe-Schillingsfürst, Prince of Ratibor and Corvey) (Fürst zu Hohenlohe-Schillingsfürst, Fürst von Ratibor und Corvey) 通常被称为霍恩洛厄亲王(Prince of Hohenlohe),德国政治家,德意志帝国首相兼普鲁士总理大臣(1894年10月——1900年10月)。被任命为总理之前,他还担任过巴伐利亚总理大臣(1866–1870)、德国驻巴黎大使(1873–1880)、外交大臣(1880)和阿尔萨斯-洛林总督(1885–1894)。他也是巴伐利亚的天主教徒、王室成员。拥有霍恩洛厄-希灵斯菲斯特亲王和拉蒂博尔和科魏亲王封号。曾參與三国干涉还辽。.

新!!: 德意志帝國和克洛德维希·卡尔·维克托·菲斯特·霍恩洛厄-希灵斯菲斯特 · 查看更多 »

克拉拉·希特勒

克拉拉·希特勒(Klara Hitler,),婚前姓波茨爾(Pölzl),是納粹德國獨裁者阿道夫·希特勒的母親。.

新!!: 德意志帝國和克拉拉·希特勒 · 查看更多 »

勃兰登堡号战列舰

勃兰登堡号战列舰(SMS Brandenburg)为德意志帝国于19世纪90年代初所建造四艘勃兰登堡级战列舰的主导舰,以当时的勃兰登堡省命名。它是德国首批前无畏舰之一,同级姊妹舰还包括有韦尔特号、魏森堡号和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而在此之前,海军仅装备有岸防舰和铁甲巡防舰。舰只于1890年5月在斯德丁的伏尔铿船厂开始,1891年9月21日,并至1893年11月19日投入使用。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在三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六门大口径炮,而非同期其它海军所惯常采用的双炮塔四门炮标准。 在德国舰队的前十年役期中,勃兰登堡号都跟随第一支队服役。由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国际局势相对平稳,这一时期主要局限于训练和对外国港口的友好访问。尽管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二十年里,这些训练演习对德国海军战术学说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尤其是在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的指导下。它及其姊妹舰仅有过一次重大海外部署,即义和团运动期间于1900-1901年间被派遣至中国。至20世纪初,四艘同级舰均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勃兰登堡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便已显得过时,仅执行有限度的任务,首先是充当岸防舰。1915年12月,它退出现役并被改造为使用。当战争结束后,舰只于1920年在但泽拆解报废。.

新!!: 德意志帝國和勃兰登堡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勃兰登堡门

布蘭登堡門()是位於德国首都柏林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筑,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於1788年至1791年間建造,以紀念普魯士在七年战争取得的勝利。 布蘭登堡門是柏林的象徵,也是德国的國家象徵標誌,它見證了柏林、德國、欧洲乃至世界的許多重要歷史事件。.

新!!: 德意志帝國和勃兰登堡门 · 查看更多 »

国号

国号是一个國家的相关法定政权的正式官方名称。“国号”与该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通常称谓或名字是不同的概念,例如英国,可以说其现行“国号”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其在国际上的俗称与自称还有“聯合王國”、“不列顛”、“英国”等多种。又如,1871年建立的德国,尽管经历了德意志帝国、世界大战的战败、联邦德国等等不同时期,德国对1949年重新建构起来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性质在宪法层面有明确的解释,即,1949年所构建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延续,只是政府重构,而非另外建立的国家。也就说,德国依旧是1871年建立的德国,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只是现有政权的正式名称,即中文之“国号”。 在中国古代史上,国号的确立往往被作为一个朝代开始的历史标志,并不因其统治的地理区域的改变而改变;改朝換代即是原政权灭亡後由新政权取得了統治者的合法地位。,故每次朝代更替時會更改國號,類似於古人的別名、別號,做為代表當時法定統治政權的官方名稱。一旦国号改变,则往往不被视为同一个朝代。中国古代同时对于国号的应用有着严格的等级标准,例如封国的国名不能称为“国号”,不同等级的封国有不同的国名,以汉朝为例,有梁国,昌邑国,代国等,都不称作“国号”;藩国则可以拥有国号,并且有时须经由宗主国赐封或予以确认。受古代中国的影响,整个东亚文化圈,都非常重视国号的确立;东亚古代的王朝,多在王朝之初便明确国号,以作为立国的基础,并不轻易改变。 相对而言,西方古代历史上没有特定的国号概念,而更重视王朝的延续。中世纪欧洲的主权国家或附庸国家,多依照该统治区域的历史地理及封建等级命名,如:法兰西王国,费拉拉公国,等。这些领土的“国名”并非其国号,而是仅仅作为一块领土的名称。领土的命名与领主的封建头衔和领土的地理区域绑定,不因领主家族的变更而改变,例如哈布斯堡家族长期控制着西班牙王国、奥地利公国等领土;然而一旦该领土地理范围或者领主的封建等级改变,其国名便会作相应变更,如在1471年被教宗保禄二世从费拉拉侯爵擢升为费拉拉公爵,其后该领地便被称为费拉拉公国。欧洲国家所以到了近代才多在宪法或相关法律中明确国号。 現代国际社会,确立国号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也就是说,通常现代国家的國號就是指出该國採用之政體,例如美国的国号为“美利坚合众国”,法国的国号为“法兰西共和国”;又比如,1945年二战战败之后,在完全按照西方模式修正其国家体制后,把国号从“大日本帝国”,改为“日本国”。.

新!!: 德意志帝國和国号 · 查看更多 »

国王号战列舰

国王号战列舰(SMS König)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四艘国王级战列舰的主导舰,它是为纪念符腾堡国王威廉二世而命名。该舰于1911年10月进行,1913年3月1日,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完工,在1914年8月9日编入公海舰队服役。 连同她的三艘姊妹舰——大选帝侯号、边境总督号和王储号,国王号在战争期间参与了舰队的大部分军事行动。作为1916年5月31日日德兰海战中德舰队形的前导舰,国王号曾与几艘英国战列舰猛烈交火,并遭受了十次大口径炮弹打击。1917年10月,随着德国在阿尔比恩行动大获成功,国王号又在中迫使俄国的前无畏舰光荣号自沉。 在德国于1918年11月投降后,国王号与大多数公海舰队的舰只被英国皇家海军扣押在斯卡帕湾。至1919年6月21日,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特作为被扣押的舰队指挥官,趁英国警卫舰出港训练之际,下令全数凿沉包括国王号在内的己方舰队。但不同于大多数的自沉舰只,国王号从未被捞起拆解,其残骸仍然留存在斯卡帕湾底部。.

新!!: 德意志帝國和国王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国际数学家大会

国际数学家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简称ICM)是由国际数学联盟(IMU)主办的全球性数学学术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学术交流,并在开幕式上颁发菲尔兹奖(1936年起)、奈望林纳奖(1982年起)、高斯奖(2006年起)和陈省身奖章(2010年起)。 首届国际数学家大会1897年在瑞士蘇黎世举行,1900年巴黎大会之后每四年举行一次。除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外,国际数学家大会从未中断。2014年大會於8月13日至21日在韓國首爾舉行,2018年大會將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

新!!: 德意志帝國和国际数学家大会 · 查看更多 »

图林根

圖林根自由邦(Freistaat Thüringen)是德国十六个联邦州之一,面积16,200平方公里,在联邦中列第十一位;人口245万,列第十二位。首府为埃尔福特。图林根绿色植被覆盖良好,加之位于德国中部,被称作“德国的绿色心脏”。.

新!!: 德意志帝國和图林根 · 查看更多 »

图林根号战列舰

图林根号战列舰(SMS Thüringen)是德意志帝国海军黑尔戈兰级战列舰的第三艘舰,以图林根命名。该舰于1908年11月在不来梅的进行,1909年11月27日,并于1911年7月1日投入舰队服役。它在六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十二门305毫米50倍径速射炮,最高航速为。图林根号在服役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被编入公海舰队的,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 连同其姊妹舰黑尔戈兰号、东弗里斯兰号和奥尔登堡号一起,图林根号参加了一战期间于北海针对英国大舰队的主要舰队行动,其中包括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这是战争中最大规模的海战。在日德兰的夜间鏖战中,它摧毁了装甲巡洋舰。该舰同样有在波罗的海展开针对俄国海军的行动,于1915年8月首次时到场。 1918年11月,当德国战败后,公海舰队的大部于和平谈判期间都被扣留于英国斯卡帕湾。然而,4艘黑尔戈兰级舰只却被允许留在德国,因而避免了舰队在斯卡帕湾的自沉事件。它们作为交付予协约国;其中图林根号被转移至法国,用作法国海军的。在1923-1933年间,该舰沉没于加夫雷并原地拆解,但有部分舰身仍然保留。.

新!!: 德意志帝國和图林根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四月提綱

《四月提纲》(апрельские тезисы)是布尔什维克党主席列宁在1917年4月17日(儒略历4月4日)在圣彼得堡塔夫利达宫布尔什维克会议上所作的报告,全名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随后刊登于布党机关报《真理报》。在四月提纲之中列宁提出将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争取用和平的方式取得政权。.

新!!: 德意志帝國和四月提綱 · 查看更多 »

皇后号战列舰

皇后号或称凯瑟琳号战列舰(SMS Kaiserin)是德意志帝国海军五艘皇帝级战列舰的第三艘舰。该舰于1910年11月在基尔的进行,1911年11月11日,并于1913年5月14日编入舰队服役。皇后号在五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十门305毫米50倍径速射炮,最高航速为。它最初被分配至公海舰队的,其后及服役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又被分配至第四战列分舰队,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 连同其姊妹舰皇帝号、腓特烈大帝号、柳特波德摄政王号和阿尔贝特国王号一起,皇后号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所有舰队主要行动,其中包括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该舰还参与了阿尔比恩行动,于1917年10月对俄国控制的里加湾岛屿实施两栖攻击。而随后于1917年11月发生的第二次黑尔戈兰海战,皇后号亦有所出席。 当德国战败并于1918年11月签署了停战协定后,英国皇家海军将皇后号及大多数公海舰队的主力艦扣押在斯卡帕湾。在協約國就《凡尔赛条约》的最终版本进行谈判期间,这些舰只被解除武装并仅保留了基干船员。至1919年6月21日,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特作为被扣押的舰队指挥官下令全数凿沉包括皇后号在内的己方舰队,以确保英国人无法强占舰只。皇后号残骸于1936年5月被打捞上岸,并在随后拆解。.

新!!: 德意志帝國和皇后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皇室

皇室或王室,也稱為皇家或王家,是指在君主制国家运用權力进行统治的家族集团。一般代表家族中的不同輩份的成員以及一些旁系分支,通常有血緣關係,但並非必然。 不同国家的王室之间常见政治联姻。皇室不一定只在一家一地,並且有很多旁系。同一個皇室中不同房的成員可能統治不同的國家。欧洲地区,同一皇室的后代可能使用不同名称。.

新!!: 德意志帝國和皇室 · 查看更多 »

皇家尼日尔公司

皇家尼日尔公司(Royal Niger Company)是19世纪获得英国政府特许的商业机构。公司成立于1879年,曾先后称为联合非洲公司(United African Company)和非洲国民公司(National African Company)。 这一公司存在的时间虽然相对较短,但是它仍然在尼日利亚殖民地(Colonial Nigeria)的建立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为它在19世纪80年代击败德国,为英帝国夺得了尼日尔河下游的控制权。1900年,公司将自己控制的领土转交予政府。1914年,一度是公司领土的南尼日利亚保护国(Southern Nigeria Protectorate)和北尼日利亚保护国(Northern Nigeria Protectorate)合并为尼日利亚殖民地及保护国(Colony and Protectorate of Nigeria)。尼日利亚殖民地最终于1960年独立为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

新!!: 德意志帝國和皇家尼日尔公司 · 查看更多 »

皇家造船廠

皇家造船廠(Königliche Werft)是指德意志帝國在國內的三個國有造船廠,存在於1871年至1920年,有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德國統一前,並曾為北德意志邦聯海軍和普魯士皇家海軍服務,之後「皇家」皆改名為「帝國」(Kaiserliche),成為「帝國造船廠」。這三個造船廠分別是:.

新!!: 德意志帝國和皇家造船廠 · 查看更多 »

皇家普魯士

皇家普魯士(Prusy Królewskie;Königlich-Preußen;又譯為王室普魯士),或稱波屬普魯士(Prusy Polskie;Polnisch-Preußen),是波蘭立陶宛聯邦從條頓騎士團國獲得的領土所建立的省,範圍大約涵蓋東波美拉尼亞,包含但澤城,庫爾默蘭地區包含庫爾城和索恩城,維斯瓦河低地地區包含埃尔宾城和馬林堡城,瓦尔米亚采邑主教区包跨首府阿伦施泰因。這些區域皆是第二次托倫和約中由條頓騎士團國轉讓給波蘭。直到1569年盧布林聯合之前此區域一直享受充分自治。1569年後,由波蘭立陶宛聯邦中的波兰王国王冠领地直接統治。 行政上來說,皇家普魯士與大波蘭、馬佐夫舍省、宛茲卡省、謝拉茲省、行省首府波茲南同屬於大波蘭行省。.

新!!: 德意志帝國和皇家普魯士 · 查看更多 »

皇帝

皇帝是君主制國家元首的頭銜之一,意指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通常做為最高位階的君主頭銜,凌駕在王與封爵之上。如皇帝職位由女性擔任,則稱「女皇」或「女帝」。.

新!!: 德意志帝國和皇帝 · 查看更多 »

皇帝會戰

皇帝會戰(Kaiserschlacht,又稱作魯登道夫攻勢)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由德意志帝國於西方戰線發動的連續攻勢,達到自1914年以來挺進幅度最深的成果。這場攻勢發動的起因為:德軍意識到必須在美國挾壓倒性的物資和人力優勢進駐歐陸前擊敗西線的協約聯軍,這是德國在戰爭中最後的機會,同時也因為東線在俄羅斯帝國退出戰爭後可集中實力發動攻擊,約有50個師得以釋出並取得數量優勢,在質量上也較西線的德軍為佳。 這場攻勢分作4個階段,代號「邁克爾」(Michael)、「喬治特」(Georgette)、「格奈森瑙」(Gneisenau)和「布呂歇爾-尤克」(Blücher-Yorck)。邁克爾作戰是這次行動的主攻,目的在突破盟軍防線,包圍於索姆河至英吉利海峽的英軍並將其殲滅。德國認為一旦此行動成功,法軍將有可能提出停戰。其他行動皆為邁克爾攻勢的輔助作戰,為的是牽制索姆河上其他盟軍的行動。然而皇帝會戰本身缺乏確立的戰略目標,當攻勢開始時目標的選定一直在根據戰場狀況而變化。相比下盟軍的主力都集中於重要的地區,如亞眠的鐵路樞紐和海峽的港口,而撤離了德軍佔領、長期受戰火破壞、並無戰略價值的地區。 德軍在攻勢中遇到機動力不足、後勤運輸無法趕上前線部隊的問題,以至於無法即時擴大戰果。擔任攻勢矛頭、快速移動的突擊部隊無法攜帶足夠維持自己戰力的糧食與彈藥,由於缺乏補給,德軍的攻勢日益減弱。到了1918年4月後半,德軍對聯軍的威脅力量已消失,前者地面部隊已傷亡慘重,是否能固守佔領地、保住戰果也成了非常大的問題。到了1918年8月聯軍使用新型戰術和火砲武器,發動反擊的「百日攻勢」,將德軍自皇帝會戰佔領的土地上逐出,不久德國的興登堡防線崩潰,德意志帝國解體,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新!!: 德意志帝國和皇帝會戰 · 查看更多 »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Schleswig-Holstein;Slesvig-Holsten;低地德语:Sleswig-Holsteen,北弗里西亚语:Slaswik-Holstiinj)是德国16个州中最北面的一个州。这个州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立的,其州府为基尔。它面积15,761.4平方公里,是德国非城市州中第二小的(仅大于萨尔)。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北邻丹麦,南接德国的汉堡市、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和下萨克森三州。 历史上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这个名字包括更大的区域,包括今天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和丹麦的南部。.

新!!: 德意志帝國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 · 查看更多 »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战列舰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战列舰(SMS Schleswig-Holstein)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建造的德意志级战列舰中的最后一艘,以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省命名。该舰于1905年8月在基尔弗里德里希·克虏伯日耳曼尼亚船厂动工,三年后服役。该舰在服役时就已经过时,尺寸、装甲、火力和速度都劣于新一代战列舰。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一战期间,该舰在公海舰队第二战队服役,参加过日德兰战役,被一枚大口径炮弹击中。此次战役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被安排在易北河河口警戒,直至1917年退出服役。根据《凡尔赛条约》,作为德国被允许保留的少数战列舰之一,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于1920年代重新进入服役。1935年,这艘老旧的战列舰被改装成海军实习生的训练舰。 1939年9月1日清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炮击韦斯特普拉特半岛,打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枪。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该舰一直作为训练舰使用。1944年12月,英国轰炸机在格丁尼亚炸沉该舰。随后,该舰被打捞并搁浅在海滩上,被苏联海军用作靶船。自1990年起,该舰上的铜钟被放在德累斯顿的德国联邦国防军军事历史博物馆展览。.

新!!: 德意志帝國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省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省(Provinz Schleswig-Holstein)是1868年至1946年普鲁士和及后的普鲁士自由邦的一个省分。省由1864年普丹战争中普鲁士和奥地利帝国于丹麦手中取得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公国而组成。1866年的普奥战争之后,随着奥地利的战败,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被普鲁士合并。1868年该省正式成立,劳恩堡公国亦并入省内。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意志帝国战败后,协约国于1920年2月10日和3月14日向石勒苏益格北部和中部居民分别进行了两次公投。北石勒苏益格75%的居民支持回归丹麦,其余的支持留在德国。相反中石勒苏益格80%的居民支持留在德国,只有20%支持回归丹麦。石勒苏益格南部没有进行公投。 1920年6月15日,北石勒苏益格正式回归丹麦(参见:南日德兰郡)。石勒苏益格的剩余地区仍然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一部分,成为普鲁士自由邦的一个省分。 在1937年的大汉堡法案之中,吕贝克自由市并入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省,以交换阿通纳和万茨贝克划给汉堡,成为其市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部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是战后英国占领区的一部分,只有东面的一小部分拉策堡地区被分配到苏联占领区内的梅克伦堡。1949年这片英国占领区成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新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联邦州。.

新!!: 德意志帝國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省 · 查看更多 »

瞪羚号小巡洋舰

羚号小巡洋舰(SMS Gazelle)是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十艘瞪羚级小巡洋舰的主导舰。它由基尔的日耳曼尼亚船厂承建,于1897年开始、1898年3月、至1901年投入舰队使用。其包括有十门和三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最高速度可达19.5节。 瞪羚号最初被部署至海外服役,参与了1902-03年的。它于1904年回到德国水域,并随舰队服役至1914年。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爆发后,它又被委派为一艘岸防舰。瞪羚号担任此职直至1916年1月25-26日夜间,当时它在不慎触雷。海军认为舰只不值得修理,并将它改造为一艘贮存水雷的,这是它在战争结束时一直保留的角色。1920年8月,瞪羚号从中除籍并作拆解出售。.

新!!: 德意志帝國和瞪羚号小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玉山

玉山,通常是指玉山主峰,海拔3,952公尺,為台灣最高峰。 布農族稱其為Tongku Saveq、卡那卡那富族稱其為Tanungu'incu、鄒族稱其為Patungkuonʉ(八通關)、排灣族稱其為kanasi,主峰為臺灣最高的山,位於南投縣信義鄉、高雄市桃源區及嘉義縣阿里山鄉交界處,位於玉山國家公園中。早期西方人稱摩里遜山(Mt.

新!!: 德意志帝國和玉山 · 查看更多 »

玉井喜作

玉井喜作( ),是一位日本記者、教師及探險家。他曾在札幌農學校擔任德語教授,之後單身出發進行橫越西伯利亞之旅。結束旅行後,他前往德國,並創辦了月刊雜誌《Ost-Asien》(《東亞》),從事記者工作。他在德國時曾照顧許多該國境內的日本人,因而人稱「非官方公使」(日語:私設公使)。.

新!!: 德意志帝國和玉井喜作 · 查看更多 »

王储号战列舰

王储号战列舰(SMS Kronprinz)是四艘国王级战列舰的最后一艘舰,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于德意志帝国海军。该舰于1911年11月进行,1914年2月21日,并在战争爆发仅四个月后,于1914年11月8日正式编入公海舰队。它是为向普鲁士王储威廉致敬而命名,并在1918年6月根据其尊称改名为威廉皇储号(Kronprinz Wilhelm)。舰只在五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十门305毫米50倍径速射炮,且最高航速为。 连同她的三艘姊妹舰——国王号、大选帝侯号和边境总督号,王储号在战争期间参与了舰队的大部分军事行动,其中包括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尽管王储号位处德舰队形的前端,它在战斗中却毫发无损。而在1916年11月5日执行丹麦沿岸的任务期间,却被英国潜艇的鱼雷击中。完成维修后,它又参加了阿尔比恩行动,于1917年10月在波罗的海实施两栖攻击。在行动过程中,王储号与太子号对阵,并迫使后者撤退。 随着德国战败和在1918年11月签署停战协定,王储号与大多数公海舰队的主力被英国皇家海军扣押在斯卡帕湾。在同盟国就《凡尔赛条约》的最终版本进行协商期间,这些舰只被解除武装并仅保留了基干船员。至1919年6月21日,即条约签署前的前一天,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特作为被扣押的舰队指挥官,下令全数凿沉己方舰队,以确保英国无法强占舰只。但不同于大多数的自沉舰只,王储号从未被捞起拆解,其残骸仍然留存在斯卡帕湾底部。.

新!!: 德意志帝國和王储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王牌飞行员

王牌飞行员又称擊墜王牌、王牌機師或ACE,簡稱王牌,為一個最早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称号,一般稱呼曾經击落敌机逾5架的飞行员,世界排名第一的王牌飛行員為埃里希·哈特曼,擊落過敵機352架。.

新!!: 德意志帝國和王牌飞行员 · 查看更多 »

玛丽亚·格佩特-梅耶

玛丽亚·格佩特-梅耶(Maria Goeppert-Mayer,),德裔美国物理学家。1963年因提出原子核殼層模型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是繼瑪麗·居里之後第二位拿到此獎的女性。.

新!!: 德意志帝國和玛丽亚·格佩特-梅耶 · 查看更多 »

玛丽公主 (黑森和莱茵)

玛丽公主,全名玛丽·维多利亚·费奥多尔·利奥波汀(Prinzessin Marie Viktoria Feodore Leopoldine von Hessen und bei Rhein,),是黑森和莱茵大公路德维希四世及其夫人爱丽丝公主的第五个女儿,也是最小的孩子。她与她的外祖母,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同月同日生。四岁半时,死于白喉病,几周后母亲爱丽丝公主也因感染此病逝世,母女同葬在一起。.

新!!: 德意志帝國和玛丽公主 (黑森和莱茵) · 查看更多 »

玛莲娜·迪特里茜

玛丽·玛德莲娜·“玛琳”·黛德丽(Marie Magdalene "Marlene" Dietrich,), 德国演员兼歌手,拥有德国与美国双重国籍,在其近七十年的演艺生涯中持续自我革新,由此保持了颇高的受欢迎度。 黛德丽于1920年代柏林开始演艺生涯,出演戏剧及无声电影。1930年她凭借在《》中的表演赢得国际声誉,也由此同派拉蒙电影公司签约,进军好莱坞。黛德丽出演了《摩洛哥》(1930年)、《》(1932年)和《》(1936年)等电影,以其个人魅力及“异国美貌”大获成功,成为这一时代收入最高的女演员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黛德丽在美国进行广泛巡演。战后她出演电影数量下降,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主要从事歌舞表演,巡游世界。 二战期间黛德丽投身人道主义事业,为德国及法国避难和流亡者提供住所和经济支持,并为其争取美国公民权。她在前线巡演并鼓舞士气,以此获得了美国、法国、比利时及以色列方面的表彰。1999年美国电影学会评选黛德丽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9名。.

新!!: 德意志帝國和玛莲娜·迪特里茜 · 查看更多 »

玛格丽特公主

玛格丽特公主是中文翻译中常见的一个欧洲贵族名。通常,来自不同语言的词,如Margaret、Margriet、Marguerite、Margareta、Margarethe、Margrethe、Margrete等都可翻译为玛格丽特,因此中文玛格丽特公主可能指以下的人物:.

新!!: 德意志帝國和玛格丽特公主 · 查看更多 »

火炮列表

以下是世界各地的火炮列表,以類別及口徑作分類。.

新!!: 德意志帝國和火炮列表 · 查看更多 »

獨立市

立市或獨立鎮是指不隸屬於多用途地方政府的城市或城鎮。.

新!!: 德意志帝國和獨立市 · 查看更多 »

獨立日

立日是某些國家的周年節慶,通常会庆祝结束殖民地状态或外国的控制,而获得獨立。大部分国家的独立日也是國慶日。.

新!!: 德意志帝國和獨立日 · 查看更多 »

現代史

代史(Modern history),又譯為近代史,指現代(又譯近代,modern period,modern era)這個歷史時期的歷史。在西方,現代普遍被定義為中世紀之後的歷史時期,約開始於16世紀。現代可以被進一步區分為近世(Early modern period)與現代晚期(late modern period),這兩個時期以法國大革命及工業革命作為分界。在現代史之中,與現在時間緊密相關的歷史,稱為當代史(Contemporary history)。 近代和現代合稱近現代,即以近代為現代之前的一個時期;但有時近代和現代沒有截然的含義區別,視為同義,相互替代使用。.

新!!: 德意志帝國和現代史 · 查看更多 »

現有王位覬覦者列表

有王位覬覦者列表是一個理論上有權宣稱擁有王位或想要擁有王位的人物列表;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的王位繼承者(或王室成員後代)儘管沒有宣稱/已放棄繼承權,但按照過去法律依然被視為可能繼任者。.

新!!: 德意志帝國和現有王位覬覦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球體關節人形

球體關節人形(Ball-jointed doll,縮寫:BJD)起源自歐洲,泛指各種擁有球型關節的可動人偶。球體關節人形體型標準,細節精緻,由於關鍵部位裝有球型的關節,使人形能夠做出許多接近於真人的姿勢。而石膏、陶瓷、木材及塑膠等材料皆可以用來製作人形。而如今,大多数BJD一般由一种质地坚硬的聚亚安脂构成,手感细腻光滑,中部空心,各个部件用皮筋、包胶铝线、S钩链接。但是因為人形的造價不斐,故收藏者多以成人為主。球體關節人形目前主要由東亞國家和地区生產(依發展時序,如日本、韓國、香港、中國)。这种有着介于真人和日本卡通之间外貌的球形关节人偶一般被称作亚洲球形关节人偶(ABJD).

新!!: 德意志帝國和球體關節人形 · 查看更多 »

理查德·鲁奥夫

查德·鲁奥夫(Richard Ruoff,1883年8月18日—1967年5月30日)是一名德國一級上將,先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服役。.

新!!: 德意志帝國和理查德·鲁奥夫 · 查看更多 »

祖国保卫者日

国保卫者日(День защитника Отечества)是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法定假日,为每年的2月23日,全国放假一天 。 1917年10月25日在沙皇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苏维埃政权公布和废除俄国原政府的一切秘密条约,并要求停战。协约国拒绝停战。苏维埃共和国决定单独和德国谈判。1917年12月15日和同盟国签定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达成停战协议。 1918年2月18日,德国撕毁和约,向苏维埃共和国发动全面进攻,力图首先消灭它的战斗力,使东线保持平静,并夺取乌克兰的粮食,再全力进攻协约国。德军很快占领了芬兰、波罗的海沿岸、乌克兰、顿河流域,并向首都彼得格勒挺进。2月22日苏维埃政权发布告人民书,宣称“俄国工农的神圣义务,就要……奋不顾身地保卫苏维埃共和国、抗击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德国的匪军。”,在各个城市成立红军志愿兵登记处,举行群众大会,成立了许多红军部队。 2月23日,苏维埃共和国的志愿红军在彼得格勒南部普斯科夫击退德军,保卫了彼得格勒。 从1922年起苏联将2月23日作为"红军诞生日",1923年起改称"红军日"(День Красной Армии),1946年起改称“苏联建军节”(День Советской Армии и Военно-Морского флота),1995年起更名为“祖国保卫者日”。从2002年起祖国保卫者日俄罗斯全国放假一天 。 “祖国保卫者日”是一个军人的节日,一般要举行阅军和游行等活动。俄罗斯人也将祖国保卫者日看做是一个“男人节”,这一天妇女们会向自己的丈夫赠送礼物 。.

新!!: 德意志帝國和祖国保卫者日 · 查看更多 »

福克兰群岛

福克--兰群岛(Falkland Islands),阿根廷称之为马尔维--纳斯群岛(Islas Malvinas),是一个位于南大西洋巴塔哥尼亚大陆架上的群岛。主岛地处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南部海岸以东约500公里,南纬52°左右海域。整个群岛包括东福克兰岛、西福克兰岛和776个小岛,总面积12,200平方公里。福克兰群岛是英国海外领土,拥有内部自治权,英国负责其国防和外交事务。群岛首府是斯坦利,位于东福克兰岛。 福克兰群岛的发现及其后欧洲人殖民统治的历史均存在争议。法国、英国、西班牙和阿根廷都曾在岛上设立定居点。英国于1833年重申了其殖民统治,但阿根廷仍宣称拥有岛上主权。1982年,阿根廷对岛上实施军事占领,福克蘭戰爭由此爆发,之后阿根廷战败撤军,英国再次拥有群岛主权。 根据2012年的人口普查结果,除卻服役军人及其家眷,福克兰群岛一共有2,932位居民,其中大部分都是具英国血统的福克兰群岛人。其他种族包括法国人、直布罗陀人和斯堪的纳维亚人。来自英国、南大西洋圣赫勒拿岛和智利的移民已经扭转岛上人口数量下降的趋势。群岛的主要和官方语言都是英语,根据,福克兰群岛人都是合法的英国公民。 群岛坐落在亚寒带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边界,两个主要岛屿上都拥有海拔高度达到700米的山脉。岛上有大量鸟类种群,但由于有外来物种的竞争,有许多种鸟类已经不再在主岛繁衍。群岛的主要经济活动包括渔业、旅游业和以高品质羊毛出口为重心的绵羊养殖业。由于与阿根廷存在海上争端,由福克兰群岛政府许可的石油勘探仍然存在争议。.

新!!: 德意志帝國和福克兰群岛 · 查看更多 »

福克E單翼戰鬥機

福克E單翼戰鬥機(德文:Fokker Eindecker)是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為德意志帝國服務的荷蘭福克公司研發,其中Eindecker是指單翼機的意思。.

新!!: 德意志帝國和福克E單翼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禽龍屬

禽龍屬(学名:Iguanodon,意為“鬣蜥的牙齒”),屬於蜥形綱鳥臀目鳥腳下目的禽龍類,是大型草食性動物,身長約10公尺,高3到4公尺,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可能用來抵抗掠食動物,或是協助進食。 禽龍的化石多數發現於歐洲的比利時、英國、德國。牠們主要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巴列姆階到早阿普第階,約1億2600萬年前到1億2500萬年前。禽龍的演化位置大約位於行動敏捷的稜齒龍類首次出現,演化至鳥腳下目中最繁盛的鴨嘴龍類,這段演化過程的中間位置。禽龍與年代更晚的鴨嘴龍類,共同屬於禽龍類演化支。 禽龍的化石在1822年首次發現,並在1825年由英國地理學家吉迪恩·曼特爾進行描述與命名。在過去的研究歷史中,有許多化石被歸類於禽龍,年代橫跨侏儸紀啟莫里階到白堊紀森諾曼階,範圍廣達歐洲、北美洲、亞洲、以及北非。但根據近年研究,這些化石多被歸類於其他屬,或是建立為新屬。目前的唯一有效種是貝尼薩爾禽龍(I.

新!!: 德意志帝國和禽龍屬 · 查看更多 »

租界

租界,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等国的通商口岸开辟、经营的居留、贸易区域。其特点是外人侵夺了当地的行政管理权及其他一些国家主权,并主要由外国领事或由侨民组织的工部局之类的市政机构来行使这些权力,从而使这些地区成为不受本国政府行政管理的“国中之国”。.

新!!: 德意志帝國和租界 · 查看更多 »

科尔尼洛夫事件

科尔尼洛夫事件(Корниловское выступление),或稱科尔尼洛夫叛亂(Корниловский мятеж),是一場由時任俄國臨時政府陸軍總司令拉夫爾·格奧爾基耶維奇·科爾尼洛夫將軍於1917年8月的發動的未遂軍事政變,旨在推翻亚历山大·费奥多罗维奇·克伦斯基為首的临时政府,驅除布爾什維克黨人勢力。临时政府的领导人后来认为,这次事件正是俄罗斯革命的转捩点,因为它让布尔什维克党人卷土重来,最后夺权。.

新!!: 德意志帝國和科尔尼洛夫事件 · 查看更多 »

科尔贝格号小巡洋舰

陛下之舰科尔贝格号(SMS Kolberg)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四艘科尔贝格级小巡洋舰的首舰,以波美拉尼亚城市科尔贝格命名。它由但泽的承建,于1908年初开始、同年11月、至1910年6月投入公海舰队使用。科尔贝格号的为十二门,最高速度达25.5节。 科尔贝格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数次参加与英国人交战的行动,其中包括1914年12月的,以及随后一个月的。在1915年8月的和1917年10月的阿尔比恩行动中,它也曾两度与俄国人交锋。战争结束后,它作为被割让予法国,并更名为科尔马号(Colmar)。舰只仅在法国海军简要服役过一段时期,其中包括1924年被部署至亚洲。它于1927年除籍,并于两年后拆解报废。.

新!!: 德意志帝國和科尔贝格号小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科特·考夫卡

科特·考夫卡(Kurt Koffka,)是一位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

新!!: 德意志帝國和科特·考夫卡 · 查看更多 »

科隆

科隆(Köln, ;1919年前德语也拼写为Cöln),是德國第四大城市,是北威州最大的城市,亦是德國內陸最重要的港口之一,莱茵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中世纪科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会中心和艺术知识中心。科隆在二战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今天它以其文化和建筑遗产以及许多重要的国际性活动而闻名。 1850年科隆的人口超过十万,在德国算作大城市。加上其第二住址在科隆的人其居民数今天超过一百万。 科隆也有天主教大主教,是天主教科隆大主教座堂所在地。哥特式教堂科隆大教堂1996年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是科隆的主要标志,非官方象征。 43%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18%信奉新教,39%信奉其他宗教。直到二战从东德涌来的大量难民,罗马天主教徒一直占科隆居民的大多数。2005年,科隆见证最大的天主教青年盛会。第二十届世界青年日从8月15日星期一到8月21日星期日在科隆举办。 科隆位于欧洲一条重要的东西交通要道与莱茵河的交叉口上。莱茵河是欧洲南北交通的一条重要水道。科隆今天是德国铁路交通最繁忙的枢纽。它的内河港口是欧洲最重要的内河港口之一。 它还是一个文化中心,尤其是创造艺术的一个中心。它的狂欢节非常有名,此外它还是许多协会的驻地。在20世纪的后半叶科隆从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演变为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工业。今天科隆是一个媒体中心,市内还建造了许多新的办公楼。科隆的保险业也有跨地区性的意义。 科隆还以当地的“科隆啤酒”(Kölsch)闻名,Kölsch也是科隆方言,一句笑话说Kölsch是世界上唯一能喝的语言。科隆也是科隆香水或古龙水的发源地。 科隆是德国最大的大学城之一,市内共有85,183名入册的大学生,占市民总数的8.5%。科隆的外国人数量也很高,2004年底市内有175,515名外国籍居民,占市民总数的17.2%,尤其土耳其人社群是德国最大的之一。科隆因此有很长的多文化熔炉的传统。科隆人素来以开放、自由和宽容著称。 柏林和科隆是两个以接受同性恋文化闻名的城市。科隆在这方面历史悠长,很长时间以来科隆是德国同性恋运动的重要阵地。即使有些事情柏林都有些收敛,科隆却以此为荣,并以德国最大的同性恋群体(著名的例如克里斯多佛大街日)自豪。每年七月间,同性恋们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游行(每年吸引超过1百万游客),这里已经成为多个不同同性恋组织(LGBT)和他们活动的基地。.

新!!: 德意志帝國和科隆 · 查看更多 »

科隆号小巡洋舰 (1909年)

陛下之舰科隆号(SMS Cöln)是德意志帝国在20世纪初所建造的四艘科尔贝格级小巡洋舰的三号舰,以普鲁士城市科隆命名。它由基尔的日耳曼尼亚船厂承建,于1908年开始、1909年6月、至1911年6月投入公海舰队使用。其为十二门,最高速度达25.5节。 科隆号在入役后被编入公海舰队的第二侦察集群服役。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初爆发时,它作为集群司令、海军少将的旗舰,被派往黑尔戈兰岛周边巡逻。在1914年8月28日的中,德国巡逻队遭到了兵力更强的英国部队袭击,其中包括五艘战列巡洋舰和数艘轻巡洋舰。科隆号最初是被分配至对巡逻线提供支持的部队中。它试图增援陷入困境的德军,却遭遇了由戴维·贝蒂率领的战列巡洋舰群。科隆号多次被对方的大口径炮命中,但凭借雾霾设法逃离。然而,它在无意中又驶向对方,并在战斗恢复后迅速失效。船员们弃舰而出,但营救的德国船舶在三天内都未搜索该区域,最终仅1人幸存。.

新!!: 德意志帝國和科隆号小巡洋舰 (1909年) · 查看更多 »

穆尔塔图里

尔塔图里(Multatuli,)荷兰小说家,散文家。原名爱德华·道维斯·戴克尔(Eduard Douwes Dekker),他曾长期在荷属殖民地政府里任职,根据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代表作《马格斯·哈弗拉尔》。小说叙述结构特殊,揭露了荷兰政府在荷属东印度实行的殖民政策对当地农民造成的贫困,至今仍被视为荷兰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新!!: 德意志帝國和穆尔塔图里 · 查看更多 »

穆德洛斯停戰協定

德洛斯停戰協定(Mondros Mütarekesi)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東戰場的停戰協定,由奧斯曼帝國與代表協約國的英國在1918年10月30日於愛琴海中央利姆諾斯島的穆德洛斯簽訂。 奧斯曼帝國於1914年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及保加利亞結成同盟。但在協約國軍隊的進攻及阿拉伯人的起義下,奧斯曼帝國在中東地區的領土逐漸被侵佔,最後被迫停戰。.

新!!: 德意志帝國和穆德洛斯停戰協定 · 查看更多 »

穆麟德

麟德(Paul Georg von Möllendorff,也譯作穆麟多夫,)是德國語言學家和外交家,為普魯士貴族,他提倡的满文转写方案至今廣為滿語研究的語言學家採用。他曾出使中國,並為李鴻章所託前往朝鮮,曾撰文建議為當年夾在清朝、日本和沙俄之間的朝鮮半島訂立為中立地區。曾为明成皇后顾问。1901年在中國寧波過世,享年54歲。.

新!!: 德意志帝國和穆麟德 · 查看更多 »

童軍活動

童軍活動(Scouting,簡稱童軍,也稱童軍運動,臺灣和港澳舊稱童子軍),是一個國際性的、按照特定方法进行的青少年社會性活動。童軍活動的目的,是向青少年提供他們在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培養出健全的公民,最終目的是希望將來這些青少年可以回饋社會並對社會有所貢獻。 童軍運動開始於1907年,那時英國陸軍的中將羅伯特·貝登堡,在英國的白浪島舉辦第一次的童軍露營。貝登堡以他早期的軍事著作為基礎,在他的著作《童軍警探》(倫敦,1908年)寫下了童軍運動的原則,並受到叢林印地安人創辦人歐尼斯特·湯普森·西頓、基督少年軍創辦人威廉·亞歷山大·史密斯的影響和出版家西里爾·亞瑟·培生的支持。在20世紀的前半期,這個運動發展成包括3個童軍年齡層(幼童軍、童軍和羅浮童軍)和3個女童軍年齡層(幼女童軍、女童軍和蘭姐女童軍)。 童軍運動採用童軍運動方法,此方法強調以實際的戶外活動作為非正式的教育訓練方式,內容包括露營、森林知識、水上活動、徒步旅行、野外旅行和運動等。另外一個可明顯識別此活動的特色是童軍制服,主要是為了消彌國家及社會地位之間的差異性,和達到人與人之間相互平等的狀態,常見的裝備有領巾、軍帽和可識別的主要服裝。而童軍運動中獨特的制服徽章包括了以百合花飾和三葉草圖案為主的組織徽章,還有童軍布章等榮譽象徵。 2007年,童軍和女童軍共有超過3,800萬成員,涵蓋216個國家和地區。統整這些運動的組織為世界童軍運動組織(成員包括各國童軍組織和男女童軍組織)和世界女童軍總會(成員包括各國女童軍組織和男女童軍組織)。 2007年也是童軍運動創立以來的100週年,世界各地童軍組織為了慶祝這一年而規劃許多活動。.

新!!: 德意志帝國和童軍活動 · 查看更多 »

立窝尼亚

立窝尼亚(Livonia),一译利沃尼亚、利夫兰(Livland),是欧洲北部的历史地区。.

新!!: 德意志帝國和立窝尼亚 · 查看更多 »

立陶宛

立陶宛共和國(Lietuvos Respublika),簡稱為立陶宛(; Lietuva; ),位于欧洲东北部,是北欧和波罗的海三國之一,首都维尔纽斯。 立陶宛北接拉脱维亚,东南接白俄罗斯,南接波兰,西南接俄罗斯的-zh-hans:加里宁格勒; zh-hant:加里寧格勒;-州,西濱波羅的海。 立陶宛是北欧理事会,欧洲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委员会,联合国,波羅的海國家理事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北歐投資銀行,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申根公约,欧元区等國際机构組織的成員國,立陶宛属于高收入經濟体并是较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

新!!: 德意志帝國和立陶宛 · 查看更多 »

立陶宛历史

立陶宛人屬遠古印歐語系的一支,於公元前即已來到波羅的海沿岸定居。12世紀起受日耳曼人侵略。1240年,立陶宛大公國成立。1370年,波蘭王室絕嗣,1386年波蘭公主海德維希嫁給立陶宛大公亚蓋隆,兩國的結合使國力倍增,儼然成為歐洲大國。1569年依據盧布林條約正式合併,成立波蘭立陶宛聯邦。由於對外長期戰爭,加上國內動亂不止,國力迅速衰退,最終在1772年、1793年和1795年為俄羅斯、普魯士及奧地利的三次瓜分後滅亡。立陶宛大公國的領土,自此成為沙俄版圖的一部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立陶宛被德意志帝國佔領。1917年俄国接連爆发二月革命及十月革命,最後由列寧主導成立苏维埃俄国。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佈獨立。1939年德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後,蘇聯軍事佔領立陶宛。1941年德蘇戰事爆發,德軍跨出東普魯士,迅速佔領立陶宛。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立陶宛被苏联吞并。1990年3月宣布独立,1991年6月苏联承认其独立地位。 2006年5月30日,阿达姆库斯总统对来自劳动党的两名涉嫌腐败的部长表示不信任,劳动党因此于5月31日宣布退出执政联盟。6月1日,总理布拉藻斯卡斯向总统递交辞呈并获批准。担任财政部长的巴尔齐蒂斯被阿达姆库斯任命为代总理。.

新!!: 德意志帝國和立陶宛历史 · 查看更多 »

立陶宛国王

立陶宛国王是教皇所承认的立陶宛国家统治者的头衔。第一位立陶宛国王是明道加斯,他建立了信奉基督教的立陶宛王国;但是他的继任者仍称为大公,因为立陶宛恢复了异教信仰,直到14世纪。虽然如此,立陶宛大公国在拉丁文中仍自称为“rex”,也就是“王”,而且格迪米纳斯在信件中试图缓解条顿骑士团的压力,并商谈直接通过罗马,而非周边国家使立陶宛改宗时,使用这一称号。 1429年,在立陶宛接受基督化后,大公维陶塔斯被承认为立陶宛国王,但在他在加冕前即去世。 第三位,也是最后一位立陶宛国王出现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末,德意志帝国占领立陶宛时。立陶宛议会推选德国贵族乌拉赫的威廉为立陶宛国王,即明道加斯二世,以期德国会允许立陶宛在此独立。但是,因为同盟国战败,此提议被废除,立陶宛成了独立的立陶宛共和国。.

新!!: 德意志帝國和立陶宛国王 · 查看更多 »

立陶宛王國 (1918年)

立陶宛王國是一個在1918年短暫存在的君主立宪國家。該國在德意志帝國的佔領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尾聲建立,仅存在数月。 立陶宛议会於1918年2月16日宣佈國家獨立,但由於德軍仍在境內,議會無法組成政府、警隊及其他國家機關。德國反而提出多項建議把立陶宛——尤其是普魯士的土地收歸德意志帝國之下,立陶宛人民對此十分抗拒,希望透過成立君主立憲制度以保持獨立。6月4日,立陶宛人投票通過將立陶宛王位給予德國貴族烏拉赫公爵威廉二世,威廉公爵取名明道加斯二世,但他本人沒有機會去立陶宛,因為是次投票激發爭議,令議會分化,獨立的目的亦未能達到。當德國節節敗退並被德國革命吞噬,立陶宛於同年11月2日擱置了邀請威廉公爵的決定,並終止其統治。.

新!!: 德意志帝國和立陶宛王國 (1918年) · 查看更多 »

立陶宛独立战争

立陶宛独立战争,也被称为自由抗争(Laisvės kovos),指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立陶宛为保卫其独立而进行的三场战争,它们分别是:与布尔什维克的战争(1918年12月-1919年8月),与西俄罗斯志愿军之间的战争(1919年6月-1919年12月)以及与波兰进行的战争(1920年8月-1920年11月)。这些战争拖延了国际社会对独立的立陶宛国家的承认及其管理机构的组建进程。.

新!!: 德意志帝國和立陶宛独立战争 · 查看更多 »

符騰堡王國

堡王國 (Königreich Württemberg)在1806年至1918年間是德國的一個成員邦國,位於現今的巴登-符登堡邦。這個王國是由符騰堡公國(1495年至1806年)升格而來的。1495年以前,符騰堡是施瓦本公國底下的一個侯國,該公國的最後一位公爵康拉丁於1268年被處決後,因而滅亡。 符騰堡王國的領土於1813年界定出來,坐落在北緯47°34'至49°35'及東經8°15'至10°30'之間。王國南北相距最遠達225公里,而東西向則達160公里。領土邊界共約1800公里,總面積為19,508平方公里。 符騰堡王國的東方與南方和巴伐利亞王國相鄰,而北方與西方則是巴登大公國。在西南方邊界的一小部分則與普魯士王國的霍亨索倫省及博登湖交界。.

新!!: 德意志帝國和符騰堡王國 · 查看更多 »

符腾堡

腾堡(Württemberg),是一个历史地名,位于德国西南部的施瓦本,今天巴登-符腾堡州的一部分。东边与巴伐利亚接壤,南边与奥地利,瑞士共享博登湖,西部与巴登、霍亨索伦,北边又与普法尔茨,黑森为邻。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符腾堡首都在斯图加特,其他时间,君主们则选择路德维希堡或乌拉赫为首都。符腾堡得名于斯图加特一座叫Wirtemberg的山。 1143年,符腾堡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块伯爵领地。1419年分为乌拉赫和斯图加特两支。1495年成为公国。1496年乌拉赫支灭绝。1806年,符腾堡被升为王国,公爵弗里德里希三世成为符腾堡的第一任国王弗里德里希一世。 1871年,符腾堡作为自治王国加入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通过几次成功的战争和外交手段缔造的德意志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君主制垮台,国王威廉二世被推翻。符腾堡作为符腾堡人民邦,成了魏玛共和国的一部分。1920年,斯图加特是德国国民政府的所在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图加特的市中心几乎被空袭完全摧毁。 1945年盟军占领了德国。他们将巴登和符腾堡合并,1952年成立新的民主的巴登-符腾堡州(德国第三大州),首府在斯图加特。.

新!!: 德意志帝國和符腾堡 · 查看更多 »

符腾堡号战列舰

腾堡号战列舰(SMS Württemberg)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最后建造的超无畏——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的第四艘及最后一艘舰。如同她的姊妹舰萨克森号号一样,符腾堡号最终并未完工。.

新!!: 德意志帝國和符腾堡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符腾堡人民邦

腾堡自由人民邦(德語:Freier Volksstaat Württemberg),是威瑪共和國時期,德意志符腾堡地區的一個邦。.

新!!: 德意志帝國和符腾堡人民邦 · 查看更多 »

第1集团军 (德国国防军)

1集团军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一个野战军,成立于1939年8月,撤销于1945年5月。.

新!!: 德意志帝國和第1集团军 (德国国防军) · 查看更多 »

第1戰鬥機聯隊 (德意志帝國)

1戰鬥機聯隊(Jagdgeschwader 1,通常簡稱「JG 1」)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德意志帝國陸軍航空隊的一支戰鬥機聯隊,由第4、第6、第10和第11戰鬥機中隊(Jasta)所組成,成立於1917年6月24日,第一任聯隊長為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因此有了「里希特霍芬聯隊」的稱呼。另外,由於第1戰鬥機聯隊飛機塗裝鮮明,也有如馬戲團一樣經常轉移陣地作戰、常在用帳篷搭乘的簡易機場整備,而有著「飛行馬戲團」與「里希特霍芬的馬戲團」之暱稱。.

新!!: 德意志帝國和第1戰鬥機聯隊 (德意志帝國) · 查看更多 »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

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Fleet Problem II, III, IV)是美國海軍於1924年1月2日至2月1日舉行的艦隊解難演習。這一系列演習以制訂不久的橘色戰爭計畫為藍本,假設日本向美國正式宣戰,而海軍則按照計畫動員兩洋艦隊。第2號演習模擬美國駐太平洋的戰鬥艦隊(Battle Fleet)由夏威夷前往先遣基地特魯克;第3號演習模擬駐大西洋的偵察艦隊 (Scouting Fleet)前往太平洋增援;而第4號演習則模擬美軍由先遣基地越洋攻擊日本。在這系列演習期間,海軍曾與陸軍在巴拿馬運河作第2號聯合演習(Grand Joint Army-Navy Exercise No.

新!!: 德意志帝國和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 · 查看更多 »

第十七號計劃

十七號計劃(Plan XVII)是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针对德意志帝国擬定的戰略計劃,在1913年被法國國防部採用。目標是企圖重新佔領在普法战争后割让德国的阿爾薩斯及洛林兩地。由於法軍深信英國對低地國家的重視會使德國不敢取道比利时攻打法国,故此法軍沒有在法国、比利时邊界平原一帶佈置軍隊防止德軍包抄,以令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軍採用施里芬計劃,战线產生一大缺口,使德軍可輕易佔領比利時大部分及法國東北部。.

新!!: 德意志帝國和第十七號計劃 · 查看更多 »

第三羅馬

三罗马,是指欧洲一些声称是古罗马帝国(即「第一罗马」)继承者的城市、城邦、王国或大公国。这些城市、城邦、大公国或王国有的通过自己和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又称「第二罗马」)的联系来成构建自己和古罗马的继承关系(比如俄罗斯帝国);也有的通过自己和西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比如教皇国、神圣罗马帝国)的关系来建立自己和古罗马的继承关系。.

新!!: 德意志帝國和第三羅馬 · 查看更多 »

第一代纳尔逊子爵霍雷肖·纳尔逊

海軍中將第一代納爾遜子爵霍雷肖·納爾遜,KB(Vice Admiral Horatio Nelson, 1st Viscount Nelson,),英國18世紀末及19世紀初的著名海軍將領及軍事家,在1798年尼羅河戰役及1801年哥本哈根戰役等重大戰役中帶領皇家海軍勝出,他在1805年的特拉法加戰役擊潰法國及西班牙組成的聯合艦隊,但自己在戰事進行期間中彈陣亡。 納爾遜生於諾福克郡一個小康之家,1771年倚靠舅父的關係加入海軍,很快在軍中備受賞識,屢獲擢升,1779年首次擔任軍艦艦長。不過他在美國獨立戰爭完結後一度在西印度群島惹上官非,返國後又賦閒在家,至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英、法日益交惡,他才在1793年獲重新重用,被派往地中海一帶服役。納爾遜在土倫附近一帶參與過幾場小型戰事,有份協助英方攻下科西嘉島,但期間失去右眼。後來在1797年的聖文生戰役中,他率兵先後登上兩艘敵方戰艦展開惡鬥,因而聲名大噪。 聖文生戰役後不久,納爾遜在加那利群島的聖克魯斯-德特內里費進行另一次軍事行動時,失去右臂,被迫返回英國休養。他在翌年1798年復出,帶領英軍在尼羅河戰役重挫法國海軍,此後繼續留守地中海,協助那不勒斯對抗法國入侵,但後於1800年被召回國。在1801年,納爾遜再獲起用,前往波羅的海,在哥本哈根戰役中擊敗丹麥海軍。此後,他再被派往地中海阻止土倫的法國艦隊駛離地中海,但不成功,雙方於大西洋及加勒比海展開追截,最終法國艦隊成功逃逸。納爾遜返國稍作休息後,在1805年9月再度出擊堵截位於加的斯的法、西聯合艦隊,並在10月21日爆發特拉法加戰役,納爾遜在戰事中取得英國海軍史上其中一次最重大的勝利,但他自己卻中彈陣亡,身後遺體運返英國,落葬於聖保羅大教堂。 雖然納爾遜與漢彌爾頓爵士夫人艾瑪的風流生活在他生前一度招來不少閒言蜚語,成為輿論的焦點。不過自去世以後,納爾遜被國人普遍視為偉大的軍事人物,他的英雄色彩在19世紀中葉開始得到加以宣揚,令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成為大英帝國與英帝國海上霸權的象徵之一。即使到現代,納爾遜在不少英國人心目中仍享有崇高地位,現今位於倫敦西敏的特拉法加廣場,即為紀念納爾遜而在1843年建成的。.

新!!: 德意志帝國和第一代纳尔逊子爵霍雷肖·纳尔逊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德意志帝國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

英国(彼时的英国国号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协约国的重要成员,参加了在西线战场、南方战场和海上的许多重要战斗,还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投入了部队。在俄国在1917年因故退出战争后,英国还组织了军队干涉俄国内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国历史上许多重要历史的节点,譬如皇家空军(世界上第一支专业空军)的成立;英国史上第一次强制征兵,但同时也召集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志愿军团(这支部队被称为「基奇纳之军」,约有200万人)。.

新!!: 德意志帝國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日本

日本以三大协约国的盟友的身份从1914年到1918年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通过与德意志帝国海军对抗,在保障西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航道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政治上,日本抓住了在中国扩大它的势力范围的机遇,并在战后的地缘政治学中得到了对其大国身份的承认。 日本军队利用距离遥远以及德国专注于欧洲战事的优势,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经济调动就夺取了德国在太平洋和东亚的属地。日本外相加藤高明与首相大隈重信想要利用这个机遇来扩大日本在中国的影响力。他们曾向当时流亡于日本的孙中山(1866-1925)谋取支持,但是他们几乎没取得什么成功。当时的大日本帝国海军是一个差不多独立存在的官僚政治机构。它自做决定准备着手在太平洋上进行扩张。它夺取了赤道以北的德属密克罗尼西亚领地,并统治这些岛屿直到1921年。如此的活动给了日本海军一个基本理由来扩充其军费为日本陆军的军费的两倍以及扩充其舰队。日本海军由此得到了在国内和国际事务上的重大的政治影响力。.

新!!: 德意志帝國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日本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香檳戰役

一次香檳戰役 (1ere Bataille de Champagne)是一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早期戰役,發生地點位於法國的香檳-阿登區域,交戰雙方為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及德意志帝國。這是協約國自從1914年秋季的向海岸賽跑後,面對德軍第一場有效的攻勢。.

新!!: 德意志帝國和第一次香檳戰役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

一次馬恩河戰役(First Battle of the Marne,1re Bataille de la Marne)又名马恩河奇迹(Miracle of Marne)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西部战线的一次戰役。這場戰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12日。在這場戰役中,英法聯軍合力擊退了德意志帝國軍。第一次馬恩河戰役是德軍自八月的邊境戰役並向巴黎郊區推進以來,對法國攻勢的高峰。六組法國集團軍及英國遠征軍沿馬恩河展開反擊,迫使德軍撒退至法國西北,導致日後的及「」的行動。雖然馬恩河戰役對協約國是一場勝利,但亦導致長達四年的西線塹壕戰。 在1918年7月中,馬恩河爆發第二次馬恩河戰役。.

新!!: 德意志帝國和第一次马恩河战役 · 查看更多 »

第二帝國

二帝國可以指:.

新!!: 德意志帝國和第二帝國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工业革命

二次工业革命,也称第二次科技革命,是指1870年至1914年的工业革命。其中西欧(包括英国、德国、法国、低地国家和丹麦)和美国以及1870年后的日本,工业得到飞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紧跟着18世纪末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并且从英国向西欧和北美蔓延。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電力的大規模應用為代表,电灯的发明为标志。.

新!!: 德意志帝國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年表

本條目涵蓋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期間(1918年-1939年),包含軍事衝突、外交折衝、政治角力及各式條約的簽訂等等,影響或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事件。.

新!!: 德意志帝國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年表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德意志帝國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European theatre of World War II),戰事历时六年,由納粹德國入侵波蘭開始,並且由納粹德國戰敗而完結。戰爭主要是軸心國和同盟國之間的戰鬥。納粹德國、意大利王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斯洛伐克屬軸心國陣營,英國、自由法國、蘇聯、比利時和美國則屬同盟國陣營。 戰地主要分為西線、東線和南線三部分,西線即納粹德國和法國、英國、比利時之間的戰爭,東線即納粹德國和蘇聯、波蘭之間的戰爭,而南線即意大利王國、納粹德國和南歐、地中海地區的戰爭。三戰線中以東線最激烈最漫長。主要由納粹德國發動進攻。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规模最大、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5,000萬人參戰,2,000萬左右的人喪生,3,000萬左右的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给欧洲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新!!: 德意志帝國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三帝同盟

二次三帝同盟,指1883年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三者之間的結盟。.

新!!: 德意志帝國和第二次三帝同盟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百年战争

二次百年战争(the Second Hundred Years' War,1689年-1815年)是一些历史学家使用的历史分期术语,用以描述从约1689年至1815年间英国(起先为英格兰王国,后为大不列颠王国和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与法国(先后为法兰西王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帝国)之间的一系列军事冲突。这个名词由在他的著作《英格兰的扩张:两场讲座》(The Expansion of England: Two Courses of Lectures,1883年)中首次创造。 和“第一次百年战争”一样,第二次百年战争并不是一场单一而连贯的战争,而是由两个主要交战国之间的一系列断断续续的战争组成。这个名词也用来指代英法两个世界强国之间的竞争状态,而不仅是直接军事冲突。这是一场决定这两个殖民帝国未来的较量,而英國在1815年的最終勝利,確立其日不落帝國的霸主地位。 英法在18世纪的一系列战争,通常将其他欧洲国家作为一个更大同盟的一员卷入其中。除了在四国同盟战争中两国曾携手合作之外,在所有的欧洲的大规模冲突中,英法两国总是互相敌对。而其中的部分战争,如七年战争,有时会被视作“世界大战”——双方将战火烧到了印度、美洲等殖民地地区以及全球各大洋的航路上。.

新!!: 德意志帝國和第二次百年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马恩河战役

二次馬恩河戰役(Second Battle of the Marne)或稱雷姆斯戰役(Battle of Reims)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西方戰線發生於1918年7月15日至8月6日的戰役,是西方戰線中德軍最後一次發動大規模攻擊的戰役。德軍最後失敗了,因為由法國軍隊領導的聯盟軍隊反擊,制服了德軍,而德軍遭受嚴重的傷亡。.

新!!: 德意志帝國和第二次马恩河战役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贡比涅停战协定

二次贡比涅停战协定(或譯第二次康白尼停戰協定,Armistice du 22 juin 1940;Waffenstillstand von Compiègne (1940))由法国与纳粹德国在1940年6月22日18点50分签订,签订的地点是法国贡比涅附近的一节火车车厢。德国在1940年5月10日至6月21日的法国战役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后,占领了法国北部大片领土,包围了全部英吉利海峡和大西洋的港口,仅给法国政府留下南部领土。希特勒故意选择在贡比涅森林附近的火车车厢里签订停战协定,是因为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末时,德国就在此地此车厢向法国投降并签署康边停战协定。.

新!!: 德意志帝國和第二次贡比涅停战协定 · 查看更多 »

米制

--或稱--(metric system)是一個國際化的-zh-hk:十進制;zh-cn:十进制;zh-tw:十進位;-量度系統。法國在1799年開始使用米制,是第一個使用米制的國家。源自米制的國際單位制已成為國際大多數國家的主要量度系統。美國是现今工業化國家中唯一未將國際單位制定義為官方量度系統的國家,不過自從1866年起也已開始在科研、医疗和军事领域使用國際單位制。英國政府已承諾將許多量測單位改為米制系統,但民间還沒有普遍使用,一般常用的單位仍是英制單位。 設置米制系統的原意是制訂一個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的系統,但為了政府或標準管理機構管理的需要,米制系統設置過程中仍然有對應標準單位(如長度一米或質量一千克)的米制系統原器。在1875年以前,米制系統原器是由法國政府所保管,在1875年後已交由國際度量衡大會(CGPM),最後一項仍在使用的米制系統原器是國際千克原器,若國際單位制採用新的定義,也就不再使用國際千克原器作為質量單位千克的標準。 米制系統的一個主要特徵就是有一套互相關連的基本單位標準以及一套十的次幂的標準單位詞頭。利用基本單位及詞頭的組合可以用來產生較大或較小的衍生單位,取代以往使用的非標準化的單位。米制系統一開始為著商業需求而制訂,但其的單位也適合科學及工程方面的應用。 在19世紀時,不同的科學或工程定律使用的米制系統不一定相同,造成各米制系統會使用不同的基本單位,即使不同的定義都是基於公尺及千克的定義,但不同米制系統仍造成許多使用上的不便及混亂。在20世紀時科學家們針對不同的米制系統,重新整理一套國際通用的單位系統,1960年時國際度量衡大會訂定了國際單位制(Système international d'unités,簡稱SI),隨後也成為國際標準的米制系統。.

新!!: 德意志帝國和米制 · 查看更多 »

米制公约

《米制公约》(Convention du Mètre,Metre Convention),為法、俄、德等17个国家于1875年5月20日签署的一项国际公约。依该公约成立了旨在协调国际计量和协调米制发展的国际计量组织,同时也设立了监督该组织运行的机构体系。最初,米制仅涉及质量和长度单位,但1921年的第6届国际计量大会对其进行了修订,将任务扩展到所有物理量的测量。在1960年的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更新了米制公约框架下旧有的单位制体系,改为“国际单位制”(SI)。 依米制公约,国际计量组织包含3个层次的机构设置:.

新!!: 德意志帝國和米制公约 · 查看更多 »

米列娃·馬利奇

米列娃·馬利奇(Милева Марић,Mileva Marić,),塞爾維亞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学习时,她是班上唯一的女同学。他们之间的友情转化成爱情并最终在1903年結婚。馬利奇与爱因斯坦在婚前已育有一女,但不清楚下落,可能被收養或早逝。婚後則育有2子:漢斯·愛因斯坦與。 愛因斯坦與米列娃於1914年分居,而米列娃帶著兒子們從柏林返回蘇黎世;1919年,他們正式離婚,同年愛因斯坦再婚。當愛因斯坦於1921年獲得諾貝爾獎時,他將獎金轉移給米列娃,用以支持他們的兒子,她自己則領取利息。1930年,愛德華約20歲時身心崩潰,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1930年代晚期,愛德華所安置的照護機構費用上調,米列娃賣出了她與愛因斯坦購置的3棟房屋中的2棟。在愛因斯坦與第二任妻子愛爾莎移民美國後,仍持續負責愛德華的照護費用。.

新!!: 德意志帝國和米列娃·馬利奇 · 查看更多 »

米托帕

米托帕(Mitropa,Mitteleuropäische Schlaf- und Speisewagen Aktiengesellschaft,Mitropa AG)是一家德国铁路餐车及卧铺运营公司,成立于1916年。该公司在20世纪德国铁路的各个历史时期均有业务开展,2002年公司重新组织后,业务变更为仅为铁路或公路乘客提供食品服务。 公司名称来源于德语“中欧”(Mitteleuropa)一词,其配属车厢为带有公司标志的紫红色涂装。.

新!!: 德意志帝國和米托帕 · 查看更多 »

糖麵包山纜車

糖麵包山纜車(又稱里約熱內盧纜車;Bondinho do Pão de Açúcar)是巴西里約熱內盧的一座空中纜車系統,由糖麵包山空中纜車公司(Companhia Caminho Aéreo Pão de Açúcar)營運,全程6分鐘。纜車的兩個區間在1912年和1913年先後通車,並由此成為全球第三座空中纜車系統。纜車系統分為兩個區間,其中一段起於,終於高的烏爾卡山,而另外一段則連接烏爾卡山和高的糖麵包山頂峰。 工程師在1908年提出興建這個纜車系統的設想,並爭取里約熱內盧上流社會知名人物支持,以促進纜車建設工程。1972年,纜車系統改用新式車廂,載客量大幅增加,而1979年占士·邦電影《鐵金剛勇破太空城》的一個動作場面亦在此取景。在2014年7月,纜車每月載客量達90,000人。.

新!!: 德意志帝國和糖麵包山纜車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

纳粹德国是1933年至1945年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统治下的德国的通称。在希特勒统治之下,德国转变为一法西斯主义极权国家,国内近乎一切事务均为纳粹党所控制。1945年5月同盟国战胜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宣告结束,纳粹德国亦不复存在。 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由此开始清除国内一切政治反对力量,巩固自身权力。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将总理和总统职权合一,成为德国独裁者。1934年8月19日全民公投正式确定希特勒的德国“元首”头衔,一切权力都集中至希特勒手中,其辞令高于一切法律。纳粹政府并非相互协调协作的整体,而是不同内部派别组成的集合,各派别间进行权力斗争,试图获得希特勒的偏爱。大萧条期间,纳粹通过没收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和宗教人士的财产,大规模军事支出和混合经济体制稳定了经济并结束了大规模失业的局面。包括高速公路系统在内的公共工程建设亦同时进行,经济恢复稳定局面,纳粹政权亦提升了其受欢迎度。 种族主义(尤其是反犹太主义)是该政权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欧人种)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种中最为纯正者,由此即为优等人种。犹太人及其他不适宜的人种则受到迫害并遭屠杀。反希特勒统治的抵抗运动则遭残酷压制。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人士遭到杀害、逮捕或驱逐。基督教教会亦受到打击,教会领袖受监禁。教育重心集中于种族生物学、人口政策及为军事服务的体育。女性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大幅减少。力量来自欢乐组织进行娱乐和旅游活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向世界展示了第三帝国的气象。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有效通过电影、大规模集会以及希特勒的演说,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政府同时还限制艺术表达,推广一些特定的艺术形式,否定和封禁其他艺术形式。 1930年代末期纳粹德国对于领土的要求日益扩张,若得不到满足则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和1939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和。希特勒同斯大林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并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德国同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结盟,至1940年已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并对英国进行威胁。总督辖区在征服地区建立起来,而在波兰剩余地区则建立了总督府。犹太人和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被送往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并被杀害。 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入侵之后,战争局面开始扭转,而到1943年德国则遭遇了严重的军事失败。1944年对德国的大规模轰炸持续升级,轴心国力量开始自东欧和南欧撤退。盟军登陆法国之后,在一年时间内苏联从东部入侵,其他同盟国力量则从西部入侵,德国战败投降。希特勒拒绝承认失败,导致战争最后阶段德国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与战争相关的死亡人数继续攀升。同盟国展开去纳粹化进程,并将剩余的纳粹领导人送往纽伦堡进行战争罪的审判。战后纳粹德国东部领土被并入苏联和波兰,而剩余德国领土则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军事占领,直到1949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

新!!: 德意志帝國和納粹德國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禁煙運動

納粹德國禁煙運動是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間德國的禁煙運動。在德國醫師首次研究出吸煙與肺癌的關聯後,納粹德國便開始強烈提倡禁煙運動,而開創了近代史上第一次大眾禁煙運動。二十世紀初起,禁煙運動逐漸在各國生根,但除德國外成效明顯不彰。德國禁煙運動獲得權力漸長的納粹政府全力支持,成了1930年代至1940年代早期全世界影響力最甚的禁煙運動。德國國家社會主義者領袖譴責吸煙行為,有的更公然批判購買香煙。在納粹統治下,吸煙與其對健康的影響的相關研究蓬勃發展。希特勒本人厭惡香煙,而納粹的生育政策亦融入了禁煙運動因素。禁煙運動並結合了反猶太主義與種族主義。 納粹的禁煙運動包括於電車、公車與城市列車內實施禁煙,推動健康教育,在國防軍間限制香煙配給量,為士兵籌備醫學講座及提高煙稅等。德國國家社會主義者同時也對煙品廣告,及公共場所、限定餐館與咖啡館的吸煙,強力實施眾多限制。禁煙運動在納粹政權初期影響力不大,1933年至1939年間香煙的消費量亦有所成長,但軍職人員的吸煙量自1939年至1945年起逐年衰退。即使到了二十世紀末,戰後德國的禁煙運動仍無法達到納粹時期的績效。.

新!!: 德意志帝國和納粹德國禁煙運動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海軍

納粹德國海軍(Kriegsmarine,意為戰爭海軍)是指1935年至1946年期间的德國海軍。戰爭海軍取代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意志帝國海軍和魏玛共和國的國家海軍,為德意志國防軍中的海軍力量。戰爭海軍起源於一戰後《凡爾賽條約》的嚴格限制,當時明文規定其噸位總數和禁止潛艇的研製,但在威瑪共和國的海軍人員暗中推動下,與外國企業合作研究海軍科技。其後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廢除《凡爾賽條約》和簽訂《英德海軍協定》,德國海軍開始大量建造新式船艦。在重建的過程裡,德國海軍曾研製一個特殊的艦種:裝甲艦和執行大型造艦計畫:Z計畫。原本德國海軍預計1945年為開戰時間,計畫建立一支能與頭號假想敵:英國皇家海軍匹敵的水面艦隊,其中包括建造航空母艦。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39年爆發,德國海軍在許多方面都尚未準備,便以一支有限力量的海軍去攻擊運載英國國內需求物資的商船,並消滅因分散護航而較弱的英國海軍艦隊《希特勒公海艦隊 通商破壞戰》,Richard Humble著,第6頁。。 起初德國海軍戰果頗多,擊沉不少同盟國商船,但因為希特勒對水面艦隊始終印象不佳,認為其建造緩慢且戰果小;而潛艇部隊建造速度快,還在法國陷落而取得西部港口後,對英國發動大規模的潛艇戰中取得一系列豐碩的戰果。德國海軍隨著戰事的進行,開始將戰力中心自水面艦移往潛艇部隊的「噸位戰」,而前者逐漸轉為存在艦隊的功能。德國海軍的潛艇數量在戰爭爆發時是當時世界海軍列強中最少者,但因為潛艇總司令卡爾·鄧尼茨以狼群戰術、先進的通信制度和戰略規劃而取得所有交戰國潛艇部隊裡最大的戰績。到了1943年德國潛艇在大西洋越來越力不從心,盟軍不但破解了密碼機和開發了多種先進反潛武器,如更先進的声呐、雷達、深水炸彈,還投入了大量護衛航空母艦和反潛戰鬥群進行護航;同年5月德國潛艇因為損失過高而放棄了狼群戰術,改以單艦巡弋的方式繼續作戰。戰爭末期德國海軍雖研製了先進的通氣管式潛艇,如XXI級潛艇和XXIII級,並投入使用直到戰爭結束,但仍無法扭轉戰敗的結果。.

新!!: 德意志帝國和納粹德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索姆河戰役首日

1916年7月1日的索姆河戰役首日是艾伯特戰役的開戰首日,也就是英法聯軍初階段的進攻行動,但後來卻成為舉世聞名的索姆河戰役。這一天的時間點剛好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中間,也是英國陸軍史上最血腥的一天,因為有57470人的傷亡(其中有19240人陣亡或因傷死亡) 對許多人而言,在這一天當中有大量成排的步兵被德軍機槍射倒在地而成為戰爭徒勞和犧牲的象徵。當這一天標誌著四個半月消耗戰的開端時,也因為如此大量的傷亡讓往後的日子相形見絀。艾伯特戰役持續到7月13日,也就在下一次主要進攻巴藏丹田壟戰役的前夕。.

新!!: 德意志帝國和索姆河戰役首日 · 查看更多 »

索姆河战役

索姆河戰役(英語:Battle of Somme,法语:Bataille de la Somme,德语:Schlacht an der Somme)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時間發生在1916年7月1日到11月18日間,英、法兩國為突破德軍防禦並將其擊退到法德邊境,於是在位於法國北方的索姆河區域實施作戰。双方傷亡共1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實戰中。.

新!!: 德意志帝國和索姆河战役 · 查看更多 »

索菲·约翰娜·玛利亚

索菲·约翰娜·玛丽亚(Sophie Johanna Maria,),出生于西德法兰克福。是被废黜的普魯士王室后裔。头衔有伊森堡公主,普鲁士王妃。 她是伊森堡-比尔施泰因亲王弗朗茨·亚历山大与克莉丝汀·冯·绍尔玛-杰尔茨奇女伯爵的幼女。2011年8月25日,与普鲁士王位继承人,普鲁士亲王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结婚,现有一对双胞胎儿子。.

新!!: 德意志帝國和索菲·约翰娜·玛利亚 · 查看更多 »

索馬里人

索馬里人(索馬里語: Soomaali, صوماليون)是一個居住在非洲之角(索馬里半島)的民族,他們主要講索馬里語(屬於亞非語系下的庫希特語族)。絕大多數的索馬里人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且他們多數分布於索馬利亞(大約一千兩百萬)、衣索比亞(四百六十萬)、肯亞(兩百四十萬)、以及吉布地(524,000)。而索馬里人的移民社群也可見於中東、北美、大洋洲、以及歐洲,另外有許多人因為索馬里內戰關係而疏散前往中东、北美和歐洲。 他们可分为游牧与務农两种。他们是埃塞俄比亞当地土著与阿拉伯人混血,属地中海人种。.

新!!: 德意志帝國和索馬里人 · 查看更多 »

紫質症

紫質症(Porphyria,又稱噗瑳症、--或吡咯紫質症)是一組因為人體內的紫質(Porphyrin)等物質異常累積所造成的身體病變。人體以紫質為前驅物,透過特定酶的催化作用來製造血基質,一旦酶無法正常作用,紫質等物質便會越積越多,最終引致紫質症。紫質症是一種罕見疾病,臨床統計估計發生機率約30萬分之1,目前仍無治癒方法,只能針對紫質症的病徵進行治療。 紫質症的成因有先天遺傳也有後天造成,因此可廣義的分類為急性或緩發性兩類,又或根據紫質積聚的地方分類為肝臟性及皮膚性兩類。兩種分類的範圍大致相同,但以遺傳性病例為多,有研究顯示此病和1號染色體異常有關。紫質症可引致皮膚或腦神經方面的問題。此外,在臨床及病理學上亦有一種病徵與紫質症完全相同,但病發因由完全不同的病症,稱為假性紫質症或偽紫質症(pseudoporphyria)。這種假性的紫質沉着病徵可以透過進行血漿或尿液胞體紫質檢查分辨出來。 「紫質症」的學名porphyria源自希臘語的πορφύρα(porphura),意思就是「紫色的色素」。由於紫質的代謝異常,患者的排泄物中的紫質含量也會偏高,以致有尿液呈現紅褐色的現象。雖然有文獻會把紫質症的發現者歸與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但這種病症的詳細生化解釋是由德國的病理學家及藥理學家醫生在1874年發表,並由荷蘭醫學家B.J. Stokvis教授在1889年發現其急性病變。 紫質的代謝物是一種對光很敏感的物質,部份種類的紫質症可能會因為這種代謝物的影響而使患者的皮膚對陽光敏感。這類患者若過量曝曬,皮膚會起水泡、潰爛,嚴重時甚至能造成死亡。所以有這種症狀的患者為了避免接觸陽光與紫外線,外出時會用黑布大面積罩住頭、手等暴露在外的身體部份,在室內也會儘量降低光量。.

新!!: 德意志帝國和紫質症 · 查看更多 »

約克代艦級戰鬥巡洋艦

約克代艦級戰鬥巡洋艦(德語:Ersatz-Yorck-Klasse)是德意志帝國海軍計畫中的一款戰鬥巡洋艦,下訂於1915年4月;名稱源自於本級艦的首艦是為替補1914年因水雷而沉沒的約克號裝甲巡洋艦而設計的。本級艦是馬肯森級戰鬥巡洋艦的放大版本,裝備15英吋(380毫米)主炮。本級艦的三艘同級艦原先規劃為馬肯森級戰鬥巡洋艦的同級艦,但當德國情報單位獲知關於英國海軍上將級戰鬥巡洋艦的細節資訊後,本級艦遂被獨立出來成為一個艦級。三艘艦的名稱都暫時以過渡性艦名代替,包括首艦約克代艦號(Ersatz Yorck)、二號艦格奈森瑙代艦號(Ersatz Gneisenau)與三號艦沙恩霍斯特代艦號(Ersatz Scharnhorst)。它們被視為約克號、格奈森瑙號與沙恩霍斯特號裝甲巡洋艦的替代艦種;三者均於1914年沉沒。 與馬肯森級相同的是,本級艦的三艘艦均未完工。這主要肇因於戰時造艦工程優先度的移轉;U型潛艇被認為對德軍的海上戰鬥較有幫助,因此其他種類艦艇的建造工程便逐步放緩,在某些例子中更直接被中止建造。首艦約克代艦號是三艘艦中唯一起造的,不過其建造作業被廢棄時距離完工尚有兩年的時間。由於艦體尚未完成,該艦無法下水,因此被拖往船體拆解廠拆解。.

新!!: 德意志帝國和約克代艦級戰鬥巡洋艦 · 查看更多 »

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

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德语:Johannes Blaskowitz,)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的一名一級上將,曾經勸阻希特勒勿濫殺猶太人導致仕途不順;後出任西戰場駐法國G集團軍司令,諾曼底登陸登陸後戰敗被革職,於1944年8月底再派任為駐荷蘭司令官,1945年3月「德國保衛戰」之魯爾突圍戰受莫德爾元帥指揮領導,卻早在3月中旬領軍7萬自「魯登道夫大橋」先行逃逸,導致瓦爾特·莫德爾在西線陷入無退路孤軍奮戰到自盡;戰後以「戰犯」罪名問審,卻未留遺囑自盡獄裡,部份史家相信他是被親衛隊暗殺。.

新!!: 德意志帝國和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 · 查看更多 »

約瑟夫·迪特里希

約瑟夫·迪特里希(Josef Dietrich,)是納粹德國武裝親衛隊一位將軍,綽號「賽普」(Sepp)(被旗下士兵暱稱「賽普老爹」),是阿道夫·希特勒最親近的友人之一,曾獲當時德軍授勛級別第二高的鑽石橡葉佩寶劍騎士鐵十字勳章。.

新!!: 德意志帝國和約瑟夫·迪特里希 · 查看更多 »

維多利亞長公主

维多利亚·阿德莱德·玛丽·路易丝公主(Princess Victoria Adelaide Mary Louise,)是维多利亚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所生的大女儿。1841年獲封不列颠長公主名号。1858年,她嫁给德国皇帝腓特烈三世后成为德国皇后和普鲁士王后。腓特烈去世后她被普遍称呼为腓特烈皇后(Kaiserin Friedrich)。.

新!!: 德意志帝國和維多利亞長公主 · 查看更多 »

維米嶺戰役

維米嶺戰役(Bataille de la crête de VimyThe Battle of Vimy Ridge)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西方戰線的一次戰役,发生于1917年。維米嶺戰役是的序幕,也是加拿大所參與最有名的戰役之一。 維米嶺是法國阿拉斯以北維米鎮附近的山嶺。這個地方是德國在整個西部戰線守衛的最好的。因為維米嶺是高地,所以雙方都認為這是一個軍事戰略上重要的地方。英國和法國都在1915年進攻維米嶺,但結果都是以慘痛的失敗而告終。單法軍方面,就有15萬士兵陣亡。 1917年,協約國決定再次向維米嶺進攻。此次執行進攻任務的是加拿大軍。直至到維米嶺戰役,加拿大軍在一戰中的角色不大。爲了贏得此戰的勝利,加軍將其4个师統一來參與維米嶺戰役,並制定了良好的作戰方案。 加拿大軍在1917年4月2日開始用炮轟擊德軍的戰線。加軍用了超過一百万的砲彈來轟擊維米嶺,此次轟擊持續了一個星期,是在這次戰役之前從未有過的。在4月9日,加軍開始向德軍的防線進攻。加拿大軍投入大約3萬名士兵,用了大約兩個小時達到原本的目的地。 4月12日,加拿大以3,598名陣亡和7,104名士兵受傷的代價控制了整個維米嶺。而德軍方面有大約有2萬士兵陣亡,4千餘人被俘虜。 因為在維米嶺南面,英軍和澳軍沒有達到它們的目的,加拿大得到的領土實質上沒有太大的軍事戰略重要性。 可是在士氣上,這場戰役的勝利的重要性非常大,尤其是加拿大。這場戰役是加拿大軍第一次獨立地參與一場戰役。而且,來自加拿大全國9個省份(紐芬蘭在1949年才加入加拿大聯邦)的加拿大軍人都有參與維米嶺戰役。有很多加拿大人説維米嶺戰役是「加拿大成長的日子」。 1922年,法國政府把維米嶺周圍100公顷(约0.4平方公里)的領土送給加拿大來感謝加拿大在此戰役中的貢獻和犧牲。現在,屬於加拿大的維米嶺是個戰爭紀念博物館,由退伍軍人部管理。 Category:1917年一战战役 Category:加拿大戰役 Category:加来海峡省历史 Category:1917年4月.

新!!: 德意志帝國和維米嶺戰役 · 查看更多 »

緩衝國

缓冲国(Buffer State)是夹在两个对立的或潜在敌对的强权国家之间的国家,并通过它的存在来避免两国之间的冲突。 缓冲国通常的特徵便是中立且弱小的,因而靠著其他國家互相制衡來獲得獨立,通常滿足兩大(或三大)強權的利益而作為其獨立的存在,如果某一強權勢衰則可能無法維持獨立會因而被另一強權併吞,另外緩衝國並不是作为另一个国家的卫星国。缓冲国是欧洲在17世纪基于战略和外交考虑而提出的势力均衡理论的一部分,在19世纪,中立国例如阿富汗和位于中亚的酋长国是英国和沙俄帝国为了控制通向英属印度的山路而进行的“大博弈”政策的棋子。.

新!!: 德意志帝國和緩衝國 · 查看更多 »

红猪

《紅豬》(紅の豚),是1992年7月18日吉卜力工作室推出的一部的动画电影。 故事改編自宮崎駿在《Model Graphix》裡的連載作品《飛行艇時代》的漫畫,也是《宫崎骏的杂想筆記》中的一个短篇,原为15页的全水彩绘图。 在香港,本電影在1992年12月24日首映,放映至翌年2月8日落畫,是香港上映的唯一一套橫跨聖誕和農曆新年假期檔期的吉卜力電影。.

新!!: 德意志帝國和红猪 · 查看更多 »

约翰·哥特洛布·施耐德

约翰·哥特洛布·施耐德(Johann Gottlob Schneider,)是一位德国古典学家和博物学家。.

新!!: 德意志帝國和约翰·哥特洛布·施耐德 · 查看更多 »

约翰·拉贝

约翰·拉贝(John Rabe;)是生於汉堡市的德国商人,以其在1937年末至1938年初的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人道主义行为和作为南京大屠杀翔实证据的《拉贝日记》而著名。.

新!!: 德意志帝國和约翰·拉贝 · 查看更多 »

约翰一世 (萨克森)

约翰一世(Johann I,),全名约翰·奈波穆克·玛丽亚·约瑟夫·安东·克萨韦尔·文森茨·阿洛伊·弗朗茨·德·保拉·斯坦尼斯瓦夫·博恩哈德·保罗·费利克斯·达马苏斯(Johann Nepomuk Maria Joseph Anton Xaver Vincenz Aloys Franz de Paula Stanislaus Bernhard Paul Felix Damasus),萨克森第四任国王(1854年-1873年在位)。他是萨克森王子马克西米利安和帕尔玛公主卡罗林娜最小的儿子,生于德累斯顿。 约翰一世在其兄长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二世国王1854年去世后继承了萨克森的王位。1866年6月普奥战争爆发后,约翰一世与巴伐利亚和汉诺威的王公一道支持奥地利。事实证明他作出的是错误的选择,战争仅仅进行了7周之后,奥地利军队即在萨多瓦战役中遭到了决定性的失败。围绕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联盟土崩瓦解,约翰一世也被迫承认普鲁士才是德意志的主导力量,并让萨克森加入了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邦联。在1870年至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约翰一世与普军并肩作战,帮助霍亨索伦家族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新!!: 德意志帝國和约翰一世 (萨克森) · 查看更多 »

约翰内斯·温克勒

约翰内斯·温克勒(Johannes Winkler)1897年5月29日生,1947年12月27日去世,是一位德国火箭先驱,德国火箭协会创始成员之一,在欧洲率先成功发射了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注释: 1931年2月21日,HW-I 只爬升了3米(奥德韦&夏普,第18页).

新!!: 德意志帝國和约翰内斯·温克勒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维尔特

卡爾·约瑟夫·维尔特(Karl Joseph Wirth,1879年9月6日 ‐ 1956年1月3日)是德國威瑪共和時期的一名政治家,所屬政黨為中央黨,於1921年至隔年期間擔任總理一職,為德國史上最年輕的總理。 Category:德國總理 Category:弗萊堡大學校友 Category:斯大林和平奖得主.

新!!: 德意志帝國和约瑟夫·维尔特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柏赫托德

約瑟夫·柏赫托德(Joseph Berchtold,)是一位納粹黨的早期資深黨員,同時也是準軍事組織「衝鋒隊」與「親衛隊」的共同創建者。 柏赫托德早年服役於德意志帝國陸軍,曾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他加入了小型極端政治團體「德國工人黨」;該黨後來發展為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即納粹黨),柏赫托德也於1926年4月出任第二任親衛隊全國領袖,並持續擔任該職務至1927年3月為止。 在辭去全國領袖一職後,柏赫托德多數時間都在為納粹黨雜誌與期刊撰著。他倖存至戰後,但於戰爭結束時遭盟軍逮捕,不久後獲釋,隨後於1962年逝世。柏赫托德是最後一位逝世的親衛隊全國領袖,同時也是唯一一位倖存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全國領袖。.

新!!: 德意志帝國和约瑟夫·柏赫托德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毕苏斯基

约瑟夫·克莱门斯·毕苏斯基(Józef Klemens Piłsudski,)是波兰政治家,曾任波兰第二共和国国家元首(1918年-1922年)、“第一元帅”(1920年起)、和独裁者(1926年-1935年),他还是波兰第二共和国的领袖。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起,他成为了波兰政治中的主要力量和欧洲政局的重要人物。Plach 2006, 第14页.

新!!: 德意志帝國和约瑟夫·毕苏斯基 · 查看更多 »

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

乌利希·弗里德里希·威廉·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德語:Ulrich Friedrich Wilhelm Joachim von Ribbentrop,)。纳粹德国外交部长。战后,里宾特洛甫被英军抓获。1946年10月1日,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纳粹战犯里宾特洛甫絞刑,15天后受刑而死。.

新!!: 德意志帝國和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 · 查看更多 »

纽伦堡号小巡洋舰 (1906年)

陛下之舰纽伦堡号(SMS Nürnberg)是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四艘柯尼斯堡级小巡洋舰的二号舰,以巴伐利亚城市纽伦堡命名。它由基尔的承建,于1906年初开始、同年8月、至1908年4月投入舰队使用。其舰炮包括有十门、八门和两具450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最高速度为23.4节。 纽伦堡号在1910年进行海外部署之前曾短暂服役于公海舰队,此后,它被分配至东亚分舰队。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爆发时,它正从墨西哥海域返回位于青岛的德国海军基地。舰只重新与海军中将馬克西米連·馮·斯比麾下的分舰队余部会合,并横渡太平洋,遭遇到了由海军少将率领的英国分舰队。在随后于11月1日爆发的中,英国分舰队被击败;纽伦堡号更终结了英国巡洋舰。一个月后,德国人企图袭击位于福克兰群岛的英国海军基地;但他们面对的是由海军中将率领的更强大英国分舰队,并有两艘战列巡洋舰驻港。斯特迪的舰只追击并摧毁了五艘德国巡洋舰中的四艘;其中纽伦堡号遭击沉,造成严重伤亡。.

新!!: 德意志帝國和纽伦堡号小巡洋舰 (1906年) · 查看更多 »

维尔纳·冯·勃洛姆堡

维尔纳·爱德华·弗里茨·冯·勃洛姆堡(Werner Eduard Fritz von Blomberg,),又译布隆伯格,是纳粹德国陆军元帅,曾任纳粹德国国防部长、武装部队总司令。 他在1904年進入軍事學院,1907年畢業,1908年進入參謀本部。在一次大戰時,他在西線有特出表現,因而獲頒藍馬克斯勳章。 他在一戰結束後繼續在陸軍任職,1920年升為中校,1925年升為上校,1928年升為少將,1929年升為中將。1933年1月升為步兵上將,1933年8月升為一級上將。自1933年1月至1937年11月任希特勒的国防部长,任內協助希特勒擴軍。1934年,陸軍與統領衝鋒隊的羅姆之間的不和逐漸升溫,在勃洛姆堡的壓力下,希特勒不欲因得罪陸軍而被總統興登堡罷免,決定整肅衝鋒隊,羅姆與一些衝鋒隊高層成員在長刀之夜事件中被處決。勃洛姆堡在1935年兼任纳粹德国武装部队总司令,1936年被授予陆军元帅军衔。 在1937年11月的一次會議中,勃洛姆堡不同意希特勒的戰爭計劃。1938年勃洛姆堡再婚,新娘是他的廿餘歲秘書,有人向蓋世太保及戈林告密,說新娘子以前做過妓女。戈林把此事轉告希特勒,希特勒要求勃洛姆堡取消該段婚姻,被勃洛姆堡拒絕。勃洛姆堡因此事在1938年1月辭去他在軍中的所有職務,其後沒有再被希特勒起用。他在1945年被盟軍拘捕,1946年3月於扣留期间在紐倫堡的監獄中病逝。 Category:納粹德國元帥 Category:德國政府部長 Category:德國貴族 Category:波美拉尼亞人.

新!!: 德意志帝國和维尔纳·冯·勃洛姆堡 · 查看更多 »

维尔纳·冯·西门子

恩斯特·维尔纳·冯·西门子(Ernst Werner von Siemens,1816年12月13日-1892年12月6日),德国发明家、企业家、物理学家,西门子公司创始人之一。國際單位制中導納的單位西門子也是因紀念他而得名。.

新!!: 德意志帝國和维尔纳·冯·西门子 · 查看更多 »

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德语:Wittelsbacher)是一个德意志的王公世家,曾经在德意志境内的数个公国和其它一些欧洲国家建立过长期的、连续的统治。自1996年开始,该家族首脑是巴伐利亚的弗朗茨。.

新!!: 德意志帝國和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 查看更多 »

罗伊斯统治者列表

罗伊斯家族(Haus Reuß)是11世纪位于萨克森、图林根、巴伐利亚和捷克交界处的福格特兰(Vogtland)的地方长官家族。该家族的几个分支在13至14世纪成为格莱茨、格拉等地的领主。1778年,格莱茨伯爵被封为罗伊斯长系亲王;1806年幼系诸伯爵被封为罗伊斯幼系亲王。两个亲王领地都成为德意志邦联和德意志帝国的邦国,1918年君主制覆亡,成为社会主义的罗伊斯人民共和国。.

新!!: 德意志帝國和罗伊斯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威恩

罗伯特·威恩(Robert Wiene,)是一位德国默片史上重要的电影导演,尤其以执导影响力深远的默片《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以及其他表现主义电影而闻名。他也执导了其他各种风格和题材的影片。纳粹在德国掌权后,威恩开始了流亡。.

新!!: 德意志帝國和罗伯特·威恩 · 查看更多 »

罗贝尔·舒曼

罗贝尔·舒曼(Robert Schuman,,台灣舊部編版課本又翻譯為徐滿)是一位法国政治家,曾担任法国總理和外交部长,以他名字命名的舒曼计划为欧盟的前身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铺平了道路。他和让·莫内(Jean Monnet)一起被称为“欧盟之父”。他出任了欧洲议会的第一任议长。.

新!!: 德意志帝國和罗贝尔·舒曼 · 查看更多 »

罗斯托克号小巡洋舰 (1912年)

陛下之舰罗斯托克号(SMS Rostock)是德意志帝国海军于1910年代建造的两艘卡尔斯鲁厄级小巡洋舰的末舰,以梅克伦堡-什未林城市罗斯托克命名。其唯一的姊妹舰是卡尔斯鲁厄号;它们与前级马格德堡级非常相似。舰只于1911年在基尔的开始,并于1912年11月,至1914年2月完工。罗斯托克号的为十二门,最高速度达28.5节。 罗斯托克号在投入公海舰队使用后便担任其中一支鱼雷艇区舰队的向导舰;它曾分别在针对英国海岸的作战行动和期间为第一侦察集群的战列巡洋舰提供屏护。在1916年5月31日-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中,罗斯托克再被委派至战列舰队的屏护部队。它在日德兰参与了重大行动,并频繁与英国轻型部队交火,最终于午夜后不久被敌对驱逐舰所发射的鱼雷击中。它只得通过德国鱼雷艇拖行,但至翌日清晨,英国轻巡洋舰碰到了正在撤退的舰只。为了防止被俘,德国人在疏散其船员后设置炸药凿沉了罗斯托克号。.

新!!: 德意志帝國和罗斯托克号小巡洋舰 (1912年) · 查看更多 »

罗曼·德莫夫斯基

罗曼·斯坦尼斯瓦夫·德莫夫斯基(Roman Stanisław Dmowski;1864年8月9日于华沙-1939年1月2日于波兰德罗兹多沃)是波兰政治家与民族民主政治集团("Endecja")的首席思想家和共同创建者。 德莫夫斯基开创的民族民主政治运动在50年的时间内一定程度地左右了波兰的历史与政治,并成为战间期波兰最强大的政治集团之一。德莫夫斯基虽然一生都是争议性人物,但在使波兰恢复独立的方面上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与约瑟夫·毕苏斯基并称为波兰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人物。.

新!!: 德意志帝國和罗曼·德莫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美學家列表

此列表列出了世界上的所有美學家。 Category:美學家.

新!!: 德意志帝國和美學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美属萨摩亚旗帜

美屬薩摩亞旗幟(Flag of American Samoa)是美國自治邦美屬薩摩亞的官方旗幟,於1960年4月起用以取代美國國旗。該旗幟由一個指向左中方的紅邊白色三角形、一隻緊抓著戰鬥用棍棒和驅蠅用撣子的白頭海鵰以及兩個分別位於旗幟上方和下方的深藍色直角三角形組成。另一方面,在旗幟上使用的顏色均是美國和薩摩亞的傳統顏色。.

新!!: 德意志帝國和美属萨摩亚旗帜 · 查看更多 »

美國兵役登記

美國目前仍然實行兵役登記制度,兵役登記由美國兵役登記局(Selective Service System)負責。兵役登記局係美國聯邦政府下轄的一個獨立機構,兵役登記制度旨在掌握美國國內可服兵役的人員總數及相關信息。理論上說,所有年齡在18-25歲之間的美國男性公民和無公民資格的男性移民都要在滿18歲後30天內進行兵役登記,, Selective Service System.

新!!: 德意志帝國和美國兵役登記 · 查看更多 »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

2步兵師(2nd Infantry Division,簡稱2ID或2nd ID),別稱「印地安頭領師」,是美國陸軍的一個師級機械化步兵單位,同時也是駐韓美軍的前線部隊。目前的主要任務是在韓國受到朝鮮人民軍攻擊時,於戰爭初期協助韓國領土的防衛,直至美軍增援部隊到達為止。目前全師常備人數約17,000人,其中約10,000名駐屯在韓國,佔駐韓美軍總人數約35%。 與美國陸軍其他單位有所不同的是,第2步兵師有部分人員是美國陸軍附編韓軍(KATUSA;駐韓美軍韓國軍支援團)的韓國籍士兵,該單位是依美方與大韓民國總統李承晚簽定的協議,而成立於1950年,韓戰晚期與美軍一起服役的韓籍士兵共約27,000人,而2006年5月之後,與美國第2步兵師一起服役的附編韓軍則有1,100人。1950年至1954年間,尚有3,000名荷蘭士兵被分派至美軍第2步兵師。 2009年2月17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從第2步兵師駐華盛頓州的第5史崔克裝甲旅調了4,000名士兵至阿富汗參加阿富汗戰爭 Army.mil: President orders 12,000 Soldiers, Marines to Afghanistan。.

新!!: 德意志帝國和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 · 查看更多 »

美因茨号小巡洋舰

陛下之舰美因茨号(SMS Mainz)是德意志帝国在20世纪初所建造的四艘科尔贝格级小巡洋舰的二号舰,以当时的黑森-达姆施塔特城市美因茨命名。它由斯德丁的伏尔铿船厂承建,于1908年开始、1909年1月、至同年10月投入公海舰队使用。其为十二门,最高速度达25.5节。 美因茨号在入役后被编入第二侦察集群服役,这是公海舰队的其中一支侦察部队。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初爆发时,它被派往黑尔戈兰岛周边巡逻。在1914年8月28日的中,德国巡逻队遭到了由五艘战列巡洋舰和数艘轻巡洋舰组成的英国部队袭击。美因茨号最初是被分配至对巡逻线提供支持的部队中。它试图增援陷入困境的德军,却遭遇了更强大的英国巡洋舰和驱逐舰。后者的火炮多次命中美因茨号,并以一枚鱼雷致其失效,迫使美因茨号舰长下令弃舰。英国人在舰只倾覆及沉没前营救了348名船员。共有89人在战斗中丧生,当中包括其舰长。.

新!!: 德意志帝國和美因茨号小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美因河畔法兰克福

法蘭克福(Frankfurt),正式全名为美因河畔法兰克福(Frankfurt am Main),是德国中西部黑森州的第一大城市,也是德国第五大城。城区拥有73万2688人,如合併周边城镇計算则約有230万人。整個法兰克福-莱茵河-美茵河都會區約有五百万人口,为仅次于莱茵-鲁尔的德国第二大都會区。法兰克福是一个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有着移民背景,而四分之一的人口为外国公民。 自中世纪起,法兰克福即为德国的中心城市。公元794年时,法兰克福被授予帝国自由城市的地位。1815年,法兰克福自由市成为德意志邦联的政治中心。在1848年革命时期,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在圣保罗教堂召开。在普奥战争中,与奥地利结盟的法兰克福被普鲁士王国所吞并后,在1866年正式失去--的主权。1875年时,法兰克福居民突破十万人,1928年时则已超过50万人。如今作为阿尔法级别的全球城市,法兰克福是许多欧洲及跨国大型企业的总部所在地。另外德國聯邦銀行、歐洲中央銀行、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及多家大型商業銀行總部也設立在此,它是歐盟的經濟中心。法蘭克福掌握了全德國乃至全歐洲的鉅大財富,遂有「美茵河畔曼哈頓」之戲稱("Main"hattan 或 Manhattan am Main)。 因其地理位置,法蘭克福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法兰克福高速立交桥是欧洲最为繁忙的陆路枢纽;火车总站为德国流量第二大的火车站,萊茵-美茵國際機場為德國規模最大的商用民航機場,也是欧洲重要的航空中转站。 法蘭克福是歌德的誕生地,這位德國最受景仰的人文思想家,他的名字與德意志文化的傳承及傳播緊緊相連。法蘭克福大學即以歌德為大學命名,德國政府也在世界各地成立「歌德學院」致力於德語教學。歌德在德語文化世界具備國粹瑰寶的地位,讓這座城市始終散發著與有榮焉的光彩。.

新!!: 德意志帝國和美因河畔法兰克福 · 查看更多 »

美索不達米亞戰役

美索不達米亞戰役(Mesopotamian campaign)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大英帝國及其盟友和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之間的戰爭。這場戰爭主要在現在的伊拉克地區進行。1918年10月30日,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對英國投降,美索不達米亞戰役以英國的勝利而結束。.

新!!: 德意志帝國和美索不達米亞戰役 · 查看更多 »

美茵河畔奥芬巴赫

美茵河畔奥芬巴赫(德语:Offenbach am Main)位于德国美茵河东南岸,和美茵河畔法兰克福隔河相望,是法兰克福的卫星城市。全市人口116,923(截至2006年12月31日),外籍人口比例占30.1%(截至2006年12月31日),为德国之最,是 萊茵-美茵都會區 第五大城市,重要的工业、服务业、会展城。.

新!!: 德意志帝國和美茵河畔奥芬巴赫 · 查看更多 »

美杜莎号小巡洋舰

陛下之舰美杜莎号(SMS Medusa)是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十艘瞪羚级小巡洋舰的七号舰,以希腊神话女妖美杜莎命名。它由不来梅的承建,于1900年开始、同年12月、至1901年7月投入舰队使用。其包括有十门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最高速度可达21.5节。 美杜莎号在其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曾先后跟随德国三个时代的海军服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它曾担任舰队的,然后于战争的头两年作为岸防舰使用。战后,它成为《凡尔赛条约》中允许德国保留的六艘巡洋舰之一,并于1920年代初服役于魏玛国家海军。1924年,美杜莎号被撤出服务并担任次要职责,但于1940年又被纳粹德国海军改造为浮动的高射炮台。它一直守卫威廉港的港口直至战争结束的前几天,才由其船员自行凿沉。舰只的残骸于1948-1950年间拆解。.

新!!: 德意志帝國和美杜莎号小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義大利歷史

義大利是歐洲歷史古國,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伊特鲁里亚、大希臘是歐洲文明古國。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曾經統治世界的一部分達數個世紀,為后世留下深遠的影響的貢獻。義大利也是文藝復興運動的搖籃。經過長期的分裂後,義大利終於在19世紀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新!!: 德意志帝國和義大利歷史 · 查看更多 »

義呆利 Axis Powers

《義呆利 Axis Powers》(ヘタリア Axis Powers),簡稱APH,是一部於網際網路上連載的漫畫,作者為日丸屋秀和。.

新!!: 德意志帝國和義呆利 Axis Powers · 查看更多 »

義呆利 Axis Powers 角色列表

k 表列出漫畫《義呆利 Axis Powers》中的登場角色。其中每一個角色均代表著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個性依其民族性也有所不同。作品本質屬於輕鬆搞笑類型,因此某種程度上迴避了尖銳的歷史問題,與真實歷史有較大程度的差異。 商業版廣播劇CD和電視動畫的配音員是共通的。 條目僅收錄日丸屋秀和的作品,並未收錄其他同人作品創造出的角色。和真實存在的政黨、國家、人物無直接關係。 原版爲日文維基百科-ヘタリア Axis Powers的翻譯與適當補充。.

新!!: 德意志帝國和義呆利 Axis Powers 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羅伯特·馮·格萊姆

羅伯特·里特爾·馮·格莱姆(Robert Ritter von Greim; 1892年6月22日 – 1945年5月24日)是納粹德國空軍元帥,也是納粹德國最後一位空軍總司令。.

新!!: 德意志帝國和羅伯特·馮·格萊姆 · 查看更多 »

羅馬尼亞石油工業

羅馬尼亞石油工業是指於羅馬尼亞境內出產的石油與其相關工業。羅馬尼亞自19世紀年中發現了石油,工業革命後,政府利用國外企業的投資開發,成了該國重要的經濟產業,也是曾是歐洲最大的產油區。在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中,羅馬尼亞因為石油而成為雙方交戰的爭奪目標,特別是德國。產量在冷戰時期70年代達到了高峰,隨後開始因為油田枯竭,羅馬尼亞石油產量一度下降到需要進口的程度,到現代產量已可出口至歐洲各國。.

新!!: 德意志帝國和羅馬尼亞石油工業 · 查看更多 »

羅馬尼亞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

羅馬尼亞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巴爾幹戰役的一部分,羅馬尼亞與俄國、英國、法國結盟,對抗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戰鬥主要發生於1918年8月至1917年12月之間,戰場則位於特蘭西瓦尼亞、羅馬尼亞本土,以及與保加利亞接壤的多布羅加地區。儘管羅馬尼亞取得初期勝利,但在隨後的戰事中遭受重挫,到1916年年底時僅能守住摩爾達維亞地區,依靠俄國的支持勉強維繫局面。當俄國爆發革命後,羅馬尼亞幾乎陷入包圍,只能在1918年5月退出戰爭,與同盟國簽下了布加勒斯特條約。到了1918年11月10日,德國停戰的前一天,羅馬尼亞再度加入戰局,在戰後成為戰勝國的一員。在動員參戰的75萬羅馬尼亞士兵之中,有一半沒有活著看到大戰落幕。.

新!!: 德意志帝國和羅馬尼亞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羅蘭德·弗萊斯勒

羅蘭德·弗萊斯勒 (Roland Freisler,)為一個納粹德國法官。他擔任過希特勒的帝國司法部秘書和人民法院的院長。人民法院是在憲法授權外成立的機關,主要負責審理關於對抗希特勒獨裁政權的政治活動,並進行過一系列作秀般的公開審訊。.

新!!: 德意志帝國和羅蘭德·弗萊斯勒 · 查看更多 »

猶太人大屠殺

犹太人大屠杀(Holocaust;השואה,Shoah;חורבן,Hurban)指的是纳粹德国及其协作国对近600万犹太人进行的种族灭绝行动。当时欧洲共有近900万犹太人,其中近三分之二被害,包括近150万儿童。一些学者称大屠杀亦当涵盖近500万非犹太遇难者,由此总受害人数将达到近1,100万人。屠杀发生于纳粹德国、德佔欧洲地区及纳粹德国盟国所控区域。 1941年至1945年,纳粹对欧洲诸种族及政治群体展开迫害,犹太人遭到广泛系统性屠杀,其规模为史上最大。。在纳粹党领导及党卫队协调之下,德国所有政府部门均参与了大屠杀的相关事宜。其他受害的非犹太群体包括波兰人、其他斯拉夫人、苏联平民及苏联战俘、罗姆人、共产党人、同性恋者、共济会成员、耶和华见证人及身心障碍者。德国与德国占领区有近42,500个设施用于集中关押受害者,将其作为奴隶劳工使用,对其进行屠杀或其他反人权活动。参与执行大屠杀的总人数估计超过200,000人。 迫害与屠杀分阶段进行,最终发展为所谓的“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对欧洲犹太人进行集体灭绝。最初德国政府通过法案(如《1935年纽伦堡法案》)以将犹太人自社会中排除出去。1933年起纳粹开始建立一系列集中营,而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开始建立犹太区。1941年,德国在东欧开始广泛获取新领土,别动队在这些区域屠杀了近两百万犹太人、游击队员及其他群体,手段普遍为大规模射杀。至1942年年末,受害者普遍乘火车前往灭绝营,若能在旅途中幸存,则将于毒气室中遭系统性杀害。这一状况一直持续至1945年4月至5月欧洲战场尾声阶段。 犹太武装抵抗运动规模相对有限。最大规模的抵抗运动为1943年的华沙犹太区起义,数千武装贫乏的犹太人抵御武装党卫队时间长达四周。在东欧,约20,000至30,000犹太游击队员同纳粹及其协作者展开斗争。法国犹太人加入法国抵抗运动行列,对纳粹及维希法国政权开展游击战。战争期间犹太武装起义超过一百次, accessed 22 December 2013.

新!!: 德意志帝國和猶太人大屠殺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比希纳

爱德华·比希纳(德语:Eduard Buchner,),德国化学家,190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新!!: 德意志帝國和爱德华·比希纳 · 查看更多 »

爱利克·埃里克森

愛利克·霍姆伯格·艾瑞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又譯為艾力克·漢博格·艾力遜,是一位德裔美籍发展心理学家與心理分析学者,以其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著称。他還以創造认同危机(identity crisis)術語而著名。他的兒子,,是著名的美國社會學家。 艾瑞克森沒有學士學歷,但他仍然以教授身分,任教於著名的機構,如哈佛大學與耶魯大學。.

新!!: 德意志帝國和爱利克·埃里克森 · 查看更多 »

統帥權

統帥權(Oberbefehl;supreme command)又譯為最高指揮權,指統帥武装力量者具有的最高、全權指揮權限。盛行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半德國公法學上解釋成國家元首指揮軍隊的權力,涉及軍政、軍令(military administration and command)體系之分野。.

新!!: 德意志帝國和統帥權 · 查看更多 »

終末的伊澤塔

《終末的伊澤塔》(終末のイゼッタ)是一部由藤森雅也执导,亚细亚堂制作的原創動畫,于2016年10月1日在AT-X首播。《伊泽塔》于2016年6月24日正式發表,並公開宣傳影片及官方網站,但並未提及製作團隊及聲優。直至同年9月2日,官方才首次公開本作的製作團隊及聲優名單等資訊。 本作是藤森雅也第一次执导的长篇动画,在此之前也有不少动画制作的经验。本片的角色原案由被认为与abec同一人的BUNBUN设计,角色设计、总作画监督则为山下祐,Abec与山下祐皆与《刀剑神域》的制作有关联。山下祐一贯负责任的在动画制作过程中般保持人物设计出的形象。作为动作作画监督的竹内哲也所擅长表现的烟雾、物体碎片和枪支也是《伊泽塔》中常见的构成元素。受出资方制片人的要求,在配乐方面启用了未知瑠。.

新!!: 德意志帝國和終末的伊澤塔 · 查看更多 »

瑟巴斯坦·萊特納

瑟巴斯坦·萊特納(英語:Sebastian Leitner,1919年-1989年),出生於薩爾茨堡,是德國的評論家和科學的普及者。 在維也納就學時,他暫時的被納粹羈押,於1983年,由於他反對德意志帝國吞併奧地利。後來,他移居到法蘭克福學習法律,但他在1942年被德軍征募。在蘇聯的監獄裡度過幾年後,他在1949年返回德國,並且開始了做為評論家的職業生涯。他的妻子是奧地利的記者和作家西婭萊特納。 起初,他側重於法律和社會學的主題,但後來他學習醫療和心理相關的科目做為他的主題。他的書,如何學會學習(So lernt man lernen),這本學習心理學的實用手冊,成為了一本暢銷書。在這本常被引用的書中,他解釋了他的間隔式學習的萊特納系統。.

新!!: 德意志帝國和瑟巴斯坦·萊特納 · 查看更多 »

瓦尔德克统治者列表

尔德克位于当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黑森州和下萨克森州交界一带。12世纪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伯国。瓦尔德克的统治者来自施瓦伦贝格的领主家族。1474年分裂为两支,1692年重新合并。1712年,瓦尔德克伯爵被皇帝卡尔六世升为亲王。1918年德国君主制覆亡,瓦尔德克亲王失去了领土,但仍保有亲王的头衔。.

新!!: 德意志帝國和瓦尔德克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瓦尔德马王子 (普鲁士)

普鲁士的瓦尔德马王子(英语:Prince Waldemar,),全名约阿希姆·弗里德里希·恩斯特·瓦尔德马(英语:Joachim Friedrich Ernst Waldemar),德国君主腓特烈三世和维多利亚皇后的第六个孩子,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

新!!: 德意志帝國和瓦尔德马王子 (普鲁士) · 查看更多 »

瓦尔哈拉神殿

尔哈拉神殿(Walhalla)是一座纪念“值得赞扬和尊敬的德国人”,包括“历史上说德语的著名人物 – 政治家、君主、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名人堂Official Guide booklet, 2002, p. 3,这是一座新古典主义建筑,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雷根斯堡以东的多瑙河畔。1807年,巴伐利亚王储路德维希一世进行了构想,当他即位后,在1830年到1842年,由建筑师利奥·冯·克伦策修建。瓦尔哈拉神殿拥有65块牌匾和130人的半身像,覆盖2000年历史;最早的人物则是公元9年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获胜的阿米尼乌斯(Arminius)。 本神殿的命名由來於北歐神話中阿薩神族主神奧丁的英靈殿。.

新!!: 德意志帝國和瓦尔哈拉神殿 · 查看更多 »

瓦尔特·冯·布劳希奇

尔特·冯·布劳希奇(Walther von Brauchitsch) 纳粹德国陆军总司令、德国陆军元帅。.

新!!: 德意志帝國和瓦尔特·冯·布劳希奇 · 查看更多 »

瓦尔特·罗伯特·多恩伯格

尔特·罗伯特·多恩伯格(Walter Robert Dornberger,),德国火箭专家、納粹德國陸軍少將,為现代火箭武器早期开拓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德军服役。战后就读于柏林工业大学。后在威玛防卫军军械部主持火箭研制,1932年在库默斯多夫建立实验室研制火箭武器,1937年迁至佩内明德继续研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功组织和领导了V-1火箭和V-2火箭的研制。1945年德国战败后,被监禁在英国监狱。1947年被美国通过“回纹针行动”带到了美国,先是为美国空军开发导弹制导技术,1950年又到贝尔飞机公司担任设计顾问,是X-20试验机计划的主要专家,而X-20试验机可以算是后来航天飞机的先驱。之后返回西德。.

新!!: 德意志帝國和瓦尔特·罗伯特·多恩伯格 · 查看更多 »

瓦尔特·莫德尔

奥托·莫里茨·瓦尔特·莫德尔(Otto Moritz Walter Model,),德国陆军元帅。.

新!!: 德意志帝國和瓦尔特·莫德尔 · 查看更多 »

瓦尔特·蒂尔

尔特·蒂尔博士(Walter Thiel)是前一位德国火箭科学家,瓦尔特·蒂尔在为纳粹德国A4 (V-2)火箭的成功开发起了决定性作用。.

新!!: 德意志帝國和瓦尔特·蒂尔 · 查看更多 »

瓦尔特·本雅明

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德國哲學家、文化評論者、折衷主義思想家。班雅明的思想融合了德国唯心主义、浪漫主義、唯物史觀以及猶太神秘學等元素,並在美學理論和西方馬克思主義等領域有深遠的影響。他與法蘭克福學派關係密切,且受哥舒姆·舒勒姆 犹太神秘主义理论的影响。1930年代受到以間離效果理論聞名的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的影響,班雅明的重心轉向馬克思主義。 本雅明著作等身,其中一篇作品〈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最廣為人知。 本雅明在試著逃離納粹時,於法西邊界的波爾特沃自殺。.

新!!: 德意志帝國和瓦尔特·本雅明 · 查看更多 »

瓦爾特·韋佛 (將軍)

特·韋佛(德語:Walther Wever,1887年11月11日—1936年6月3日)是納粹德國的一名空軍中將、空軍总参谋部部長,也是德軍少數推動戰略轟炸的軍官之一。.

新!!: 德意志帝國和瓦爾特·韋佛 (將軍) · 查看更多 »

瓦爾特·萊因哈特

瓦爾特·古斯塔夫·萊因哈特(Walther Gustav Reinhardt)是一位德國軍人,最高軍階為步兵上將,他是最後一任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第一位陸軍總司令「陸軍總指揮」。 Category: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人物.

新!!: 德意志帝國和瓦爾特·萊因哈特 · 查看更多 »

瓦爾特·馮·賴歇瑙

特·卡爾·恩斯特·奧古斯都·馮·賴歇瑙(Walter Karl Ernst August von Reichenau,又譯萊謝勞,)是一位德國陸軍將領,最高軍階為元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幾乎參加了所有重大戰役,擔任指揮要職。 賴歇瑙出身貴族家庭,但未如傳統的普魯士軍人持有階級偏見,被認為是非典型的軍人。1932年經由叔叔介紹,賴歇瑙與希特勒結識,還違反軍規加入了納粹黨,在希特勒整肅衝鋒隊與軍隊的納粹化給予相當的幫助,後者兩度想任命他為陸軍總司令,但皆因其他陸軍高級將領反對而作罷。 戰爭爆發後,賴歇瑙成了高級指揮員,擔任了軍長、軍團司令、集團軍司令等職務。由於賴歇瑙時常對希特勒的戰爭計畫提出批評,兩人關係因而逐漸疏遠,在第三次陸軍總司令出現職缺時,反而是希特勒拒絕任用賴歇瑙。蘇德戰爭期間,賴歇瑙曾發布了著名的「賴歇瑙命令」(Reichenau-Befehl),要求在其官兵屠殺蘇聯政委人員和猶太人,也曾推動聯合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對抗蘇軍,但也因被希特勒否決而未果。1941年底,賴歇瑙繼任格特·馮·倫德施泰特元帥南方集團軍總司令職務,但於1942年1月17日因心臟病逝世。.

新!!: 德意志帝國和瓦爾特·馮·賴歇瑙 · 查看更多 »

瓜分非洲

分非洲(Scramble for Africa),是指有關列強瓜分(Partition)非洲的事件,又稱非洲大獵。有關對非洲的殖民史可回溯到1880年代之前,包括迦太基和早期歐洲人的殖民。(參見非洲史、對非洲的殖民和殖民主義) 從188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是新帝國主義時代,由於歐洲各國對於非洲領土所有權的爭執,有關對非洲的殖民(或稱在非洲的競賽)的爭論白熱化。 19世紀末,可以看到這樣的轉變,從「非正式」的帝國主義控制到以武力和經濟優勢的直接控制。企圖調停這些競爭的,如柏林會議(1884年-1885年),與會的有英国、法国、德国,未能確實的建立競爭的主張。不間斷的紛爭迫使得同盟形式的建立——英法協約、三國協約、三國同盟——而且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新!!: 德意志帝國和瓜分非洲 · 查看更多 »

特奥多尔·豪斯

特奥多尔·豪斯(Theodor Heuss,)德國政治家和作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幫忙創立了德国自由民主党,并任主席。1948~1949年在議會任職,參與了西德憲法的起草工作。1949年9月當選第一任西德總統,1959年卸任。 他一生著作很多,其中有1932年出版的《希特勒的道路》。 Category:德国联邦总统 Category:德國作家 Category:柏林洪堡大學校友 Category:慕尼黑大學校友 Category:巴登-符騰堡人.

新!!: 德意志帝國和特奥多尔·豪斯 · 查看更多 »

特奥多尔·蒙森

克里斯蒂安·马蒂亚斯·特奥多尔·蒙森(德语:Christian Matthias Theodor Mommsen,),德国古典学者、法学家、历史学家、记者、政治家、考古学家、作家,19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蒙森早年在基爾大學攻讀法律和語言學,一八四二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後長期在大學教授歷史,對古代史,特別是羅馬史有精湛的研究。孟憲忠編著,《諾貝爾文學獎作家的人生之旅》,台北市:智慧大學,1993年,頁22。 他关于罗马历史的作品对当代的研究仍十分重要。他也是一个突出的政治家,曾是普鲁士和德国的国会議员。他对罗马法和债法的研究对德国民法典有著重大的影响。.

新!!: 德意志帝國和特奥多尔·蒙森 · 查看更多 »

特奥多尔·艾克

特奥多尔·艾克(德語:Theodor Eicke,1892年10月17日—1943年2月26日)是一位納粹德國黨衛隊上將(Obergruppenführer),為著名的骷髏師指揮官,同時也是納粹德國創設集中營的重要人物。他的納粹黨編號為114901,而黨衛隊編號則為2921。艾克於長刀之夜中,連同黨衛隊中校米歇爾·里貝特(Michael Lippert)一起處決了衝鋒隊領導人「恩斯特·羅姆」。.

新!!: 德意志帝國和特奥多尔·艾克 · 查看更多 »

狄奧多·施篤姆

奧多·施篤姆(Theodor Storm)(1817年9月14日- 1888年7月4日),德國作家。.

新!!: 德意志帝國和狄奧多·施篤姆 · 查看更多 »

白俄罗斯共和国国歌

《白俄羅斯共和國國歌》(Дзяржаўны гімн Рэспублікі Беларусь;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гимн Республики Беларусь),又称《我們白俄羅斯人》(Мы, беларусы;Мы, белорусы),此别名取自歌詞的第一行上半部分,並非白俄羅斯官方的稱謂。歌曲在1955年完成並成為當時的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國歌。這首苏联时期的國歌由作詞,尼斯達·沙卡奴斯基作曲。在蘇聯解體後,國歌的曲調得以保留,並且於2002年7月2日通過總統法令採用了米哈斯·克里姆科維奇和所填寫的全新歌詞。歌詞表達出,現在友善的白俄羅斯、紀念過去的軍事鬥爭和期待著未來的寓意。由於曲調與白俄羅斯長久以來的有著緊密的聯繫,因此曲調得以保留。.

新!!: 德意志帝國和白俄罗斯共和国国歌 · 查看更多 »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Беларуская Савецкая Сацыялістычная Рэспубліка,Белорус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白俄罗斯在整个苏联中是属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一个加盟共和国,首都為明斯克。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白俄罗斯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德意志帝国战败前,白俄罗斯大部分为德国占领。1918年3月25日,成立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但在德軍撤離後在1919年1月五日被蘇俄紅軍推翻。1919年1月1日,在斯摩棱斯克成立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一战后波兰复国,发生苏波战争,苏俄割让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给波兰。1922年12月3日东白俄罗斯作为创始国加入苏联。1939年,波兰被纳粹德国和苏联分割占领,西白俄罗斯并入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之后,白俄罗斯被德军占领,1944年6月苏军解放了白俄罗斯。 1945年10月24日,白俄罗斯作为苏联的一个成员国及非獨立國身份和苏联一同加入成為联合国創始成員國。 1990年7月27日,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通过《主权宣言》,1991年8月25日,白俄罗斯宣布脱离苏联独立。之后又将国名改为白俄罗斯共和国。白俄罗斯是独联体成员国。.

新!!: 德意志帝國和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白思華

白思華中將,CB,DSO*,OBE,MC,OStJ,DL(,),英國陸軍將領,1941年5月至1942年2月擔任馬來亞陸軍總司令,1942年2月15日因戰敗而率80,000大軍向日本投降,標誌著包括新加坡在內的整個馬來亞半島全境淪陷。 白思華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參軍,於法國參戰,期間因軍功屢獲授勳。戰後,他先後於俄羅斯、愛爾蘭、尼日利亞和馬爾他等地服役,憑藉突出表現獲多番補送到軍事學院深造,並且屢獲擢升,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正式晉升為准將。1936年至1938年,白思華擔任馬來亞司令部參謀長,面對日本日漸增加的威脅,他任內展開技術評估,認為日軍最有機會從北面的泰國向南入侵馬來亞,指出有增兵佈防的必要。不過,當他在1941年以中將身份重臨馬來亞出任陸軍總司令的時候,整個馬來亞無論兵力還是物資都相當不足,而且大部份的駐軍更是欠缺經驗和所需的訓練。 1941年12月8日,日軍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對馬來亞展開侵略,馬來亞戰役一觸即發。雖然白思華正確估算出日軍由泰國南下的登陸計劃,但卻因為指揮失誤而錯失及早攔截日軍的時機。相反,入侵馬來亞的日本陸軍第25軍裝備充足,而且訓練有素,並在山下奉文中將指揮下長驅直進,分散馬來亞各地的英軍只好邊戰邊退。1942年1月31日,馬來亞半島淪陷,只餘下新加坡仍然由英軍控制。2月8日,日軍進攻新加坡,並且成功登陸,拉開了新加坡戰役的戰幔。戰事持續約一周後,英軍處於劣勢,島上除了大約一半地方落入日軍手上以外,英軍還要面臨食水不足等困境。雖然白思華曾多番否決投降的建議,但最終在2月15日改變決定同意投降。白思華在淪陷後先後以戰俘身份被囚於新加坡、台灣和瀋陽,到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始獲釋放,並且於同年9月先後到日本和菲律賓出席兩地的日本投降儀式。 白思華投降一事遭評為「英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災難和最大規模的投降」,並大大削弱了英國戰後在馬來亞地區的管治威信。Morris (1979), p. 452.

新!!: 德意志帝國和白思華 · 查看更多 »

百年廳

年廳(英文:Centennial Hall;德文:Jahrhunderthalle;波蘭文:Hala Stulecia或Hala Ludowa)位于現波蘭弗罗茨瓦夫。建于1911年到1913年的德意志帝國(當時弗罗茨瓦夫稱為布雷斯劳),是為了紀念抵抗拿破仑一世入侵的莱比锡战役100周年的工程之一。由德國著名建筑師马克斯·伯格(Max Berg)負責興建,建成后是當時布雷斯劳的市政廳。2006年,该建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 德意志帝國和百年廳 · 查看更多 »

百日攻勢

日攻勢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由協約國所發動的一系列攻勢。1918年8月8日,協約國在法國亞眠發動,標誌著百日攻勢的開始;在往後的三個月內,協約國又多次在西方戰線上對同盟國防線實施了一系列攻勢,成功將德軍逐出法國,並迫使其一路撤退至興登堡防線內。11月11日,同盟國軍隊無力再戰,被迫投降,雙方在法國北部城市貢比涅附近的森林中簽署了《康邊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值得注意的是,「百日攻勢」這個詞彙指的是協約國軍隊自後所實施的一系列快速推進作戰的總稱,而不是一場特定的戰役或一場統一的作戰攻勢。.

新!!: 德意志帝國和百日攻勢 · 查看更多 »

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

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Suomen sosialistinen työväentasavalta),简称红色芬兰,是1918年1月29日在芬兰内战期间,由(Suomen kansanvaltuuskunta)成立的一个短命社会主义共和国。“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这一名称是在1918年3月,俄罗斯和红色芬兰谈判期间,由弗拉基米尔·列宁提出的。红色芬兰的管辖地区以及白军与芬兰红军之间的分界线在1918年1月至2月间基本不变,直到3月白军发起总攻。.

新!!: 德意志帝國和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芬蘭王國

芬蘭王國(Suomen kuningaskunta,Konungariket Finland)是芬蘭从俄羅斯帝國独立後试图建立的王国,但最终没有建立起来。如果當時德意志帝国战胜,則黑森家族的弗里德里希·卡尔王子将成为芬兰国王。.

新!!: 德意志帝國和芬蘭王國 · 查看更多 »

韦姆

韦姆(Weismes)是位於比利时列日省部瓦尔什河河谷的一座城市,人口6,728人(2006年)。伟姆的主要语言是法语,但同时也使用德语,周围的自治市都属于德语社群。该地原属德意志帝国,于1920年《凡尔赛条约》被割让给比利时。.

新!!: 德意志帝國和韦姆 · 查看更多 »

韦尔特号战列舰

韦尔特号战列舰(SMS Wörth)是德意志帝国建造的首个远洋战列舰——勃兰登堡级的第二艘,是为纪念1870年普法战争中的胜利而命名。其姊妹舰还包括有勃兰登堡号、魏森堡号和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舰只于1890年5月在基尔的日耳曼尼亚船厂开始,1892年8月6日,并至1893年10月31日投入舰队使用。韦尔特号及其三艘姊妹舰是当时仅有的装备有六门大口径重炮的战列舰,而非其它海军常用的双炮塔四门炮配置。 韦尔特号在职业生涯的前十年都跟随德国舰队服役,参加和平时期常规的例行训练巡航和演练。它于1900年曾随帝国海军远征至中国,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但当舰队抵达时,北京之围已经解除,使得韦尔特号在中国几乎没有执行任何直接行动。1906年,由于更新更强大的舰只取代了勃兰登堡级的前线战列舰地位,韦尔特号只得作储备安置。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已过时和能力有限的韦尔特号于头两年在帝国海军内充当岸防舰,但没有参与任何行动。至1916年,它进一步沦为,并在战争结束前一直担当此职。尽管有计划在战后将其改造为一艘货船,但韦尔特号最终于1919年在但泽拆解报废。.

新!!: 德意志帝國和韦尔特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韦廷号战列舰

韦廷号战列舰(SMS Wettin)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维特尔斯巴赫级前无畏舰之一。它于1899年11月开始在但泽的进行,至1902年10月完工。作为由海军少将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主导的首批主力舰,其姊妹舰还包括有维特尔斯巴赫号、策林根号、施瓦本号和。其装备有四门,最高速度为。 如同其姊妹舰一样,韦廷号于和平时期的大部分生涯都服役于德国活动舰队的。在此期间,它被广泛的年度训练和对国外的友好访问所占据。这一时期的训练演习为公海舰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行动提供了框架。1911年6月,它随着新式的无畏舰开始入役而停用,但又很快恢复活动,于1911年12月至1914年中期间担当炮术。当1914年8月一战爆发后,韦廷号携其姊妹舰作为第四战列分舰队被动员起来。舰只在波罗的海参与了有限度的服务,包括于1915年8月爆发的,但它并未与俄国军队交火。至1915年底,船员短缺和来自英国潜艇的威胁迫使帝国海军撤出了像韦廷号这样的旧式战列舰。在战争的余下时间里,它先后被用作海军学员的教练船和。战争结束后,韦廷号从中除名并于1921年作拆解出售。其舰钟被保留了下来,现陈列于德累斯顿的联邦国防军军事史博物馆。.

新!!: 德意志帝國和韦廷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韓德關係

韓德關係建立於1950年代,並在今日兩國間的外交政策中扮演重要角色。.

新!!: 德意志帝國和韓德關係 · 查看更多 »

韋廷家族恩斯廷系諸邦國

恩斯廷系在1485年韋廷王朝分家後,繼承了薩克森選帝侯之位和王朝在圖林根的領地。在宗教戰爭期間,該分支逐漸傾向支持基督新教。最終,在1547年,薩克森選帝侯的職位和領地,被當時的神聖羅馬皇帝卡爾五世改封予阿贝丁系。.

新!!: 德意志帝國和韋廷家族恩斯廷系諸邦國 · 查看更多 »

鞍馬號巡洋戰艦

鞍馬(くらま)是大日本帝國海軍鞍馬級巡洋戰艦的一號艦,起造於20世紀初期;其艦名得名自坐落於京都市北方的鞍馬山。1912年8月28日,該艦與其姊妹艦伊吹號一同被改列為戰鬥巡洋艦。 .

新!!: 德意志帝國和鞍馬號巡洋戰艦 · 查看更多 »

莱尼·里芬斯塔尔

萊尼·里芬斯塔爾(Berta Helene Amalie "Leni" Riefenstahl,),德國演員、導演兼電影製作人,以其電影美學與對電影技巧的深刻掌握著稱。里芬斯塔爾最著名的作品乃是為德國納粹黨拍攝的宣傳性紀錄片《意志的勝利》(Triumph des Willens),該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受影業排斥。里芬斯塔爾由於為納粹黨拍攝宣傳片而備受爭議,戰後漸轉為攝影師,并从事拍摄海洋生物纪录片。於98岁高龄完成《水下印象》,里芬斯塔尔拍摄的另一部极具知名度的电影是记录柏林第十一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奥林匹亚》(Olympia)。这部电影在摄影技法及美学方面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 德意志帝國和莱尼·里芬斯塔尔 · 查看更多 »

莱纳·玛利亚·里尔克

莱纳·玛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是一位重要的德语诗人,除了创作德语诗歌外还撰写小说、剧本以及一些杂文和法语诗歌,其书信集也是里尔克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19世纪末的诗歌裁体和风格以及欧洲颓废派文学都有深厚的影响。.

新!!: 德意志帝國和莱纳·玛利亚·里尔克 · 查看更多 »

莱茵兰号战列舰

莱茵兰号战列舰(SMS Rheinland)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建造的首个无畏舰——拿骚级战列舰的其中一艘。它在采用独特六边形布局的六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十二门。海军建造莱茵兰号及其姊妹舰是为了应对英国在1906年的划时代战列舰无畏号。莱茵兰号于1907年6月开始进行,次年10月下水,并于1910年4月投入服役。 莱茵兰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公海舰队参与了广泛的行动,包括数次进入北海的舰队推进,以及对由战列巡洋舰组成的向英国沿岸发动的一些袭击提供支援。这些行动在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达到顶点,其中莱茵兰号曾于夜战中与英国的驱逐舰近距离交火。 莱茵兰号也曾在波罗的海服役,于1915年时担任支援部队的一份子。它于1918年再度重返波罗的海,作为援助的远征军核心而参与芬兰内战,但在抵达当地不久后便。其装甲的很大一部分和所有主炮都必须在重新浮起前移除。由于搁浅所造成的损害被认为过于严重,无法进行修复,因此莱茵兰号在战争的剩余时间内被迫退役并仅作为使用。至1919年,随着公海舰队在斯卡帕湾自沉,莱茵兰号被移交协约国,进而辗转售予荷兰的拆船商。自1920年起,该舰被最终拆解报废。其舰钟则被保留了下来,于德累斯顿的聯邦德國軍事史博物館展出。.

新!!: 德意志帝國和莱茵兰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莱赫尔

莱赫尔(Lehel)旧称“圣安妮近郊(St.-Anna-Vorstadt)”,是德国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的一个。它与另一个分区老城共同组成了慕尼黑的第1市辖区——老城-莱赫尔。.

新!!: 德意志帝國和莱赫尔 · 查看更多 »

莱比锡号小巡洋舰

陛下之舰莱比锡号(SMS Leipzig)是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七艘不来梅级小巡洋舰的六号舰,以德国城市莱比锡命名。它由不来梅的承建,于1904年开始、1905年3月、至1906年4月投入舰队使用。其包括有十门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最高速度可达22节。 莱比锡号的职业生涯主要是在东亚基地度过;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爆发时,它正在墨西哥沿岸巡航。重返东亚分舰队后,它前往南美海域参加,随分舰队在那里战胜并击沉了两艘英国装甲巡洋舰。一个月后,它又参与了,这一次则是东亚分舰队遭摧毁。莱比锡号在受到英国巡洋舰和的追击后沉没;其大部分船员在战斗中罹难,仅18人生还。.

新!!: 德意志帝國和莱比锡号小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莱比锡大街

莱比锡大街(Leipziger Straße)是德国首都柏林市中心的一条街道,东西走向,从波茨坦广场到Spittel市场。其西端的莱比锡广场 更东面是帝国邮政总局。 莱比锡大街出现于大约1700年,当时波茨坦广场称为波茨坦门,是柏林城墙西面的城门之一。这条街从城门通往 Spittel市场。莱比锡广场得名于1815年,以庆祝盟国莱比锡战役中战胜法国,但是莱比锡大街从起初就是这个名字,因为它是通往莱比锡的皇家道路。 这条街靠近东端有耶路撒冷教堂,是柏林最古老的教堂之一,起源于15世纪后期,这座教堂在二战的盟军轰炸中严重受损。1961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拆除了废墟。 1933-1936年,赫尔曼·戈林在威廉大街转角处的莱比锡大街7号主持兴建了帝国空军部大楼。1949年以后,莱比锡大街位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境内,成为东德部长会议总部。今天,德国财政部设在其内。 今天德国国会上院所在的建筑,兴建于1899-1903年,原是德意志帝国内普鲁士王国上议院。 莱比锡大街上的其他建筑还有Bundesministerium für Post und Telekommunikation,以及保加利亚和新西兰大使馆。 由于很有“苏联味道”,2004年,美国电影“谍影重重3”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一场疯狂街头追逐战的场景就是在莱比锡大街拍摄的。.

新!!: 德意志帝國和莱比锡大街 · 查看更多 »

聯邦君主制

聯邦君主制是一種政治體制,指的是一聯邦制國家遵奉一位君主為整個聯邦的唯一國家元首,但在政府運作上則沒有一般君主立憲政體的特徵;換言之,聯邦下的每個邦皆仍得保有其原有的體制。與之相對的是聯邦共和制。.

新!!: 德意志帝國和聯邦君主制 · 查看更多 »

聯邦政府

聯邦政府指联邦制国家的「中央政府」,在此一政府體制中,由數邦組成聯邦,但在處理內部事務上各邦則維持獨立。聯邦政府通常出現於中央政府對地方掌控力較低的國家,或出現在地方意識強的國家。和中央集權制相對,聯邦制為一種地方分權制,邦讓渡部分权力予以聯邦,彼此無上下隸屬關係,邦政府自己就是自己的中央政府,邦內部也設行省(例如. 1918年以前的德意志帝國的普魯士王國、黑森大公國等),其憲法將絕大多數的政府權力分配給邦,而聯邦政府只能負責有限的事務,但是聯邦中央通常都保留有對於軍事、外交和財政的權力。聯邦政府的通常是聯邦制國家成員權力自下而上授權的結果。.

新!!: 德意志帝國和聯邦政府 · 查看更多 »

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

最卓越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The Most Distinguished Order of Saint Michael and Saint George),簡稱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Order of St Michael and St George),是英國榮譽制度中的一種騎士勳章,於1818年4月28日由威爾斯親王喬治(即後來的喬治四世)設立,當時他正代替其父王乔治三世,攝理君職。本勳章分為三等,依等第如下:.

新!!: 德意志帝國和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 · 查看更多 »

聖誕快樂 (電影)

《聖誕快樂》(,),2005年的電影。故事由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的真人真事改編,講述1914年的英法聯軍與德軍三方協議聖誕節休戰。此電影後來入圍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

新!!: 德意志帝國和聖誕快樂 (電影) · 查看更多 »

聖誕節休戰

聖誕節休戰(Christmas truce)泛指發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平安夜或聖誕節中,德國與英國或是德國與法國軍隊間一些短暫且非官方的休戰,而狭义的聖誕節休戰是指從1914年聖誕節延伸到1915年年初的那段時間,德英軍隊於各自駐紮的西線所發生的休戰行為。此外在1915年德法軍隊之間也有一場聖誕節休戰,而類似的情節也在1916年復活節的東線戰場發生過。.

新!!: 德意志帝國和聖誕節休戰 · 查看更多 »

菲力普·鮑赫勒

菲力普·鮑赫勒(Philipp Bouhler,) 是一位納粹德國政治人物,同時是納粹黨全國級領袖與元首個人辦公廳主任。具黨衛隊上級集團領袖銜,並負責納粹安樂死計畫「T4行動」,共計殺害於德國境內超過七萬名身心障礙的成人與兒童。鮑赫勒在1945年5月被美軍逮捕,在不久后於奧地利自殺。.

新!!: 德意志帝國和菲力普·鮑赫勒 · 查看更多 »

菲律宾都督府

菲律宾都督府 (Capitañía General de las Filipinas;Kapitanyang Heneral ng Pilipinas)為西班牙帝國的一個行政區劃。隸屬於新西班牙。版圖包括今日的菲律賓群島、關島、帛琉、馬里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 都督府政治與經濟上直屬位於墨西哥城的新西班牙總督,都督府的統治透過馬尼拉皇家審問院,受到西班牙君主與印度議會影響。然而1821年墨西哥獨立之後,都督府轉為由馬德里直接統治。 都督府的統治持續到1898年6月12日,埃米利奧·阿奎納多發佈〈獨立宣言〉,宣佈菲律賓脫離西班牙統治而獨立。然而到了12月10日,美西間簽訂〈巴黎條約〉,西班牙將菲律賓與關島割讓給美國。而帛琉、馬里亞納群島和加羅林群島則在1899年2月12日售予德國。.

新!!: 德意志帝國和菲律宾都督府 · 查看更多 »

菲利普·约翰·海因里希·福特

菲利普·约翰·海因里希·福特 (Philipp Johann Heinrich Fauth,),生于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巴特迪克海姆镇,是一位德国月面学家。 他曾经是一名中学教师,在他父亲指给他看过科吉亚彗星后,从此激发了他对天文学的兴趣。作为一名业余天文学家,他以强烈而谨慎的态度研究了月球的构造,在1884年至1940年间编制了一部大范围的月球图集(直到1964年才出版,今天已被视为珍藏品)。1936年他撰写的《我们的月球》在不莱梅出版。 在兰茨图尔天文台工作时,福特将月球划分为24个区域,并承担起这项艰巨的测绘工作,当时摄影技术进步已使得对月球表面的测绘更加可靠。 1913年,他与奥地利宇宙学家"汉斯·霍伯比格"(Hans Hoerbiger)合作发表了现已被否定的"宇宙冰理论",后来奥地利研究者暨作家"汉斯·辛德勒·贝拉米"对该理论进行了探究调查。 1939年,纳粹头目海因里希·希姆莱授予他教授头衔,虽然福特从未在任何一所大学教过书,也从未获得过任何博士学位。 1941年1月4日他在德国巴伐利亚州格林瓦尔德镇去世。 月球上的福特陨石坑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新!!: 德意志帝國和菲利普·约翰·海因里希·福特 · 查看更多 »

菲利普·路德维希·冯·赛德尔

菲利普·路德维希·冯·赛德尔(Philipp Ludwig von Seidel;),是一位德国数学家。 赛德尔在德国茨魏布吕肯出生,母亲叫朱莉·莱因霍尔德(Julie Reinhold);父亲叫贾斯特斯·克里斯蒂安·菲利克斯·赛德尔(Justus Christian Felix Seidel).

新!!: 德意志帝國和菲利普·路德维希·冯·赛德尔 · 查看更多 »

萊因哈德·海德里希

莱因哈德·特里斯坦·欧根·海德里希(Reinhard Tristan Eugen Heydrich,,)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纳粹德国高官,也是纳粹大屠杀的主要执行者之一,曾任党卫队上级集团领袖及警察上將、国家安全部部長(管辖盖世太保、刑事警察及保安局)及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副总督/执行总督,亦曾担任国际刑警委员会(后改称国际刑警组织)主席,并召开了1942年的万湖会议,制订了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推动了德占欧洲地区内对犹太人的驱逐和种族灭绝。 许多史学家认为海德里希是纳粹高层中最为黑暗的角色,甚至阿道夫·希特勒亦称其为“铁石心肠之人”。海德里希为党卫队保安局创始人,负责通过逮捕、驱逐和谋杀以挫败反纳粹党活动。他参与筹划了“水晶之夜”,于1938年11月9日至10日组织冲锋队及其他平民在纳粹德国全境及奥地利部分地区对犹太人展开袭击,亦为大屠杀的起始事件之一。在抵达布拉格之后,海德里希试图巩固纳粹统治,压迫捷克文化,并大量驱逐和屠杀成员。他亦为别动队的直接负责人——該组织跟随德国军队活动,透過射击及毒气杀害了超过200万人,包括130万的犹太人。 1942年5月27日一支由英国培训、捷克和斯洛伐克军人组成、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组织的小队在布拉格对海德里希发动了刺杀行动(代号猿人作战),1周后海德里希伤重不治身亡。德国情报部门誤認刺客同利迪策及两个村落有关联,并展开报复行动,徹底摧毀了利迪策,當地16岁以上男性均遭射殺,几乎所有女性及儿童均由當局送往纳粹集中营并進一步殺害。.

新!!: 德意志帝國和萊因哈德·海德里希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科堡-哥达

萨克森-科堡和哥达(Sachsen-Coburg und Gotha),或称萨克森-科堡-哥达,是韦廷家族在图林根的两个邦国组成的共主邦联。1826年由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和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整合产生。1871年加入德意志帝国。1918年德国君主制覆亡,成为科堡自由州和萨克森-哥达自由州。1920年科堡成为巴伐利亚州的一部分,哥达成为图林根州的一部分。.

新!!: 德意志帝國和萨克森-科堡-哥达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Saxe-Coburg and Gotha,Sachsen-Coburg und Gotha)是一個源自德國,曾經統治薩克森-科堡-哥達公國(1826年-1918年)、比利时(1831年至今)、葡萄牙(1853年-1910年)、保加利亚(1887年-1946年)和英國(1901年-1917年)的歐洲王室。.

新!!: 德意志帝國和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

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Sachsen-Weimar-Eisenach)是韦廷家族在图林根的一个邦国,于1741年由萨克森-魏玛和萨克森-艾森纳赫合并而来,1815年正式成为德意志邦联的一个大公国。1871年加入德意志帝国,1918年君主制被推翻,1920年成为魏玛共和国图林根州的一部分。.

新!!: 德意志帝國和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迈宁根

萨克森-迈宁根(Sachsen-Meiningen)是韦廷家族在图林根的一个邦国。1680年由萨克森-哥达分裂产生。1871年加入德意志帝国。1918年德国君主制覆亡,1920年成为魏玛共和国图林根州的一部分。.

新!!: 德意志帝國和萨克森-迈宁根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阿尔滕堡

萨克森-阿尔滕堡(Sachsen-Altenburg)是韦廷家族在图林根的一个邦国。1603年由萨克森-魏玛分出,1672年绝嗣,归于萨克森-哥达,形成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1825年,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绝嗣,阿尔滕堡归于萨克森-希尔德布尔格豪森。1826年,萨克森-希尔德布尔格豪森将本土交给萨克森-迈宁根,改称萨克森-阿尔滕堡公国。1871年加入德意志帝国,1918年德国君主制覆亡,1920年成为魏玛共和国图林根州的一部分。.

新!!: 德意志帝國和萨克森-阿尔滕堡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号战列舰

萨克森号战列舰(SMS Sachsen)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最后建造的超无畏——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的第三艘舰。和她的姊妹舰符腾堡号一样,萨克森号最终并未完工。.

新!!: 德意志帝國和萨克森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王国

萨克森王国 (Königreich Sachsen),国祚由1806年至1918年,历七主,在拿破侖時代是數個歷史性聯盟的獨立成員。 從1871年起是德国历史众诸侯国中一个独立的成员,最后于1918年并入魏玛共和国。首都德勒斯登。它是現代德國的萨克森自由邦。.

新!!: 德意志帝國和萨克森王国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统治者列表

以下是1918年君主制覆灭前萨克森公爵、选侯与国王的名单。1356年1月10日的“1356年金玺诏书”将萨克森-维滕贝格公爵升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七大选帝侯之一。.

新!!: 德意志帝國和萨克森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自由州

萨克森自由州(Freistaat Sachsen,上索布語:Swobodny stat Saksk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个联邦州,位于德国东部。它是1990年新成立的。从1919年到1933年在该领域上曾经有过一个名为“自由州”的魏玛共和国的联邦州(Freistaat,是德语中共和国的一个旧称)。 其北部是勃兰登堡州,西北是萨克森-安哈尔特州,西部是图林根州和巴伐利亚州。南方有捷克共和国,东方是波兰。首府为德累斯顿。目前州长是斯塔尼斯拉夫·提里希(Stanislaw Tillich)。萨克森州在德国统一后于1990年恢复联邦州建制。.

新!!: 德意志帝國和萨克森自由州 · 查看更多 »

萨洛蒙·雅达松

萨洛蒙·雅达松(Salomon Jadassohn,) ,犹太血统的德国作曲家, 音乐教育家。早年进入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他的作品数量很多,继承了门德尔松的风格,但目前很少演出。.

新!!: 德意志帝國和萨洛蒙·雅达松 · 查看更多 »

非洲縱向佔領政策

非洲縱向佔領政策,又稱縱斷政策,是英國於19世紀提出的非洲殖民地佔領政策。該政策目的是佔領垂直非洲北南的一大片土地,由非洲北部尼羅河延伸至非洲南部開普殖民地。該政策最後以成功告終。.

新!!: 德意志帝國和非洲縱向佔領政策 · 查看更多 »

青岛天后宫

青岛天后宫(青岛市民俗博物馆)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太平路19号,创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现有建筑群为明清砖木结构,为青岛市区中现存最早并且唯一保存至今的古建筑。.

新!!: 德意志帝國和青岛天后宫 · 查看更多 »

青岛市区道路新旧名称对照表

青岛市区道路新旧名称对照表,分时期及区域列出了中国青岛市传统老城区主要道路的在不同时期的名称对照。 青岛于20世纪初建置后,先后经历了德国租借和两次日本占领。最早的胶澳市区被划分为青岛、大鲍岛、台西镇和台东镇四区,德国和日本统治当局按照本国语言,分别对已经初具规模或建成的道路进行了命名和更名。中华民国在成立胶澳商埠之初,为宣示主权,对此种外国风格的路名进行了大规模变更,变更的原则主要为中国地名,变更后的大部分路名沿用至今。 其中,“町”为日本行政区划用语(相当于街道),借以表示路名;实际上,在日文中路名本应使用“××通”或“#丁目”表示。.

新!!: 德意志帝國和青岛市区道路新旧名称对照表 · 查看更多 »

青岛督署学校

青岛皇家督署学校(Kaiserliche Gouvernements-Schule in Tsingtau)简称督署学校(Gouvernementsschule),又译总督府童子学堂、总督府学校,原校舍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江苏路9号及广西路1号,是青岛德侨于1899-1920年间开设的一所学校,自1902年至1914年为胶澳总督府所属公立学校,其招收学生全部为欧美侨民子弟,以德侨子弟为主。该校曾是青岛德租时期的主要教育机构之一。.

新!!: 德意志帝國和青岛督署学校 · 查看更多 »

青岛湾

青岛湾是中国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西部,紧邻旧市中心的一个半圆形海湾。这个海湾紧邻青岛老城区,其周边分布着众多青岛市区著名景点。.

新!!: 德意志帝國和青岛湾 · 查看更多 »

頭山滿

頭山滿()是日本在20世紀初右翼政治領袖、軍商,極端國家主義祕密團體黑龍會創辦人;日本人認為他是慈善家,被日本侵略國則或有多種看法。頭山與孫中山、金玉均等东亚的有志改革者頗為友好,支持革命黨建立中華民國。.

新!!: 德意志帝國和頭山滿 · 查看更多 »

血腥星期日 (1939年)

血腥星期日(德语: Bromberger Blutsonntag)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波兰人屠杀德裔平民的事件。1939年9月3日,德国入侵波兰后的第三天,波兰比得哥什市大批德裔平民被残酷杀害。事件中德裔平民被屠杀的数字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德国占领波兰后,以此次事件为借口,对波兰人展开了报复行动。.

新!!: 德意志帝國和血腥星期日 (1939年) · 查看更多 »

西南非洲

西南非洲(南非語:Suidwes-Afrika;德語:Südwestafrika),是納米比亞共和國在1915年至1990年間的正式名稱;在這段期間,南非聯邦接收原來由德意志帝國殖民的此區,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接受國際聯盟的委託管理,直到1990年3月21日納米比亞獨立為止。.

新!!: 德意志帝國和西南非洲 · 查看更多 »

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

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Sinai and Palestine Campaign;Sina ve Filistin Cephesi),发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东战区。对战双方为大英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而德意志帝国则作为盟友支持奥斯曼帝国。1915年,奥斯曼帝国袭击苏伊士运河,战争打响。1918年的穆德洛斯停战协定标志着战役的结束。奥斯曼帝国被迫割让叙利亚及巴勒斯坦。 1915年1月,德国领导下的奥斯曼军队入侵当时的英国保护国埃及所管辖的西奈半岛和苏伊士运河,标志着战役的开端。加里波利战役后的老兵组成埃及远征军和驻巴勒斯坦第四军并于1916年投入到西奈半岛的战事之中。此次战役期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骑兵师与第五十二低地步兵师成功地把奥斯曼军驱逐出了该地区。在1916年8月的罗马尼之战、10月的马德哈巴之战及1917年1月的拉法之战中,英国三战三捷。重新占领了埃及大部。随后,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第二次加沙之战时在巴勒斯坦南部击败了英国的埃及远征军。 1917年4月至10月,双方在南巴勒斯坦对峙。泰尔·埃尔·库维尔斐之战、哈雷拉及谢里亚之战和第三次加沙之战后,艾德蒙·艾伦比率领英军占领了贝尔谢巴。在随后的行动中,大约50英里的奥斯曼帝国领土因埃及远征军11月17日至12月30日在穆加尔山脉的胜利及11月10日至14日的耶路撒冷之战而易手至大英帝国。但由于英国在西线战场大败于埃里希·鲁登道夫所发动的春季攻势,埃及远征军不得不抽调一部分兵员支援西线。这期间,远征军于1917年3月及1918年4月试图攻占安曼和伊斯萨尔特,但未获成功。之后,艾伦比的军队在美吉多之战以机动战的方式再次展开进攻。在图勒凯尔姆、塔布索尔两地的步兵战的胜利使得英军能够在奥斯曼帝国前线打出几个缺口以便沙漠骑兵军团能够在犹太丘陵地带包围敌方步兵。如此一来,骑兵得以参加拿撒勒之战与萨马克之战。英军占领了阿福拉、贝珊、杰宁和太巴列。沙龙之战、纳布卢斯之战及第三次外约旦攻势中接二连三的败北让奥斯曼帝国损失了三个军。帝国数千兵员被俘,大量装备遭英军收缴。英国乘胜追击,占领了大马士革与阿勒颇。1918年10月30日,奥斯曼帝国签署了穆德洛斯停战协定。这一协定宣告了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的落幕。英国在战后接管了巴勒斯坦而叙利亚与黎巴嫩则由法国托管。 该战役在战时未获关注。英国人认为这只不过是一场次要的军事行动。在西奈及巴勒斯坦浪费的宝贵资源对他们来说不如花费在西线战场上。印度人则对美索不达米亚战役及占领巴格达城更感兴趣。澳大利亚在该战役中直到其首位官方摄影师弗兰克·赫尔利于1917年8月来到战场后才有战地通讯记者。之前他则在西线报道战事。而其首位官方通讯记者亨利·古莱特则于当年11月才赴任。 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导致新的土耳其共和国在1923年的土耳其独立战争中成立,延续了六百年的奥斯曼帝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1932的伊拉克王国,1943年的黎巴嫩共和国、1946年的叙利亚阿拉伯共和国以及1948年的以色列和约旦王国依次在原有的英法托管地上建国。.

新!!: 德意志帝國和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 · 查看更多 »

西尔韦纳斯·莫利

西尔韦纳斯·格里斯沃尔德·莫利(Sylvanus Griswold Morley,)是美国考古学家、铭文学家和玛雅文化研究专家,对20世纪初期的前哥伦布时期玛雅文化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莫利以大规模地发掘了奇琴伊察遗址而著名,他亦发表了大量关于玛雅象形文字的专著和论文,针对普通读者撰写介绍玛雅的通俗文章。尽管随着玛雅文化研究的发展,他的理论和成果都被重新评估,然而他撰写的论文,尤其是关于瑪雅曆铭文的研究,至今仍然是此领域上重要的参考文献。在他主持由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资助的众多项目期间,他指導和鼓励了很多后来獲得顯著成功的人。他研究玛雅文明的执着和热忱使这些项目能得到必要的资助,使古玛雅文明得以揭示。 莫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为美國海軍情報局服务的间谍,以在墨西哥和中美洲的野外考古工作为掩护,调查当地的德軍活动和反美运动。逝世后,其间谍身份才被公之于众。.

新!!: 德意志帝國和西尔韦纳斯·莫利 · 查看更多 »

西屬東印度群島

西屬東印度群島(Indias Orientales Españolas),是西班牙位於亞太地區、統治時間長達三個世紀的殖民地。其範圍包括菲律賓群島、馬里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摩鹿加群島的一部分;也曾一度短暫的包含台灣北部。 在1898年的美西戰爭後,絕大多數的島與均為美國所佔;其餘的領地則依1899年的德西條約售給德國。 在統治此地期間,西班牙國王通常身兼「東與西印度群島國王」的頭銜(Rey de las Indias orientales y occidentales)。.

新!!: 德意志帝國和西屬東印度群島 · 查看更多 »

西俄罗斯志愿军

西俄罗斯志愿军,或称本莫特军是1918-1919年俄国内战中在前俄罗斯帝国的波罗的海诸省的一支军队。不像其他亲协约国的部队,它由德国支持并建立。根据康边停战协定第12条,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德军应在协约国认为情况适合之时撤出。撤出的命令在1919年6月凡尔赛和约签署后给出.

新!!: 德意志帝國和西俄罗斯志愿军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帝國

西班牙帝國(Imperio Español)或西班牙殖民帝国(Imperio colonial español)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帝国和殖民帝国之一,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1790年其面积约2000万平方千米),被认为是領先於大英帝國的第一代日不落帝国(1402年-1975年)。 整個15世纪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歐洲環球探險、大航海時代、和殖民擴張的先驅。因為西班牙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使得貿易繁榮,路線從歐洲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宾到东亚。一時之間,憑著其經驗充足的海軍,西班牙帝國稱霸海洋;由於有了在殖民地源源不絕的金錢支援,西班牙在歐洲憑著其造價昂貴、訓練有素的大方陣主宰欧洲戰場。著名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維拉爾稱之為「演繹出人類歷史最非凡的史詩」。與此同時,西班牙征服者也殘忍的摧毀并屠殺了阿茲特克、印加帝國和玛雅等美洲原住民文明,並對南北美洲大片領土宣稱殖民;這些西班牙殖民的影響導致了現在除了巴西以外所有拉丁美洲國家都使用西班牙語和信仰天主教。 16世紀開始,和奧地利同門同宗的哈布斯堡家族取代了原本的皇室,入主西班牙。西班牙哈布斯堡利用美洲採礦所得的金銀取得更多軍費,以應付在歐洲和北非的長期戰爭。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西班牙從1580年兼併葡萄牙帝国、南意大利,在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則掌控了神聖羅馬帝國和匈牙利,使得西班牙除了在海外一直能維持著世上最大的殖民帝國以外、在歐洲也成為擁有最多的領土國家;版圖除了西班牙本土、還包括葡萄牙、比利時、荷蘭、南意大利。最後,因為都是同樣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也都是地域遼闊的大國,所以西班牙帝國和300年後的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三者合起來又通稱為哈布斯堡帝國。西班牙在16至17世紀間經歷其黃金年代,以新教舊教的三十年戰爭為分界點,之前不斷強盛、之後由盛轉衰。 17世紀中葉(1640年代開始),因為西班牙與敵對國家持續鬥爭,引起領土、貿易和宗教衝突。在地中海,她與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戰事頻繁;在歐洲大陸,法国的陸軍逐漸變得強大;在海外,西班牙首先與葡萄牙競爭,在葡萄牙衰弱后,後來的還要面對荷蘭獨立的80年戰爭、和新崛起的海軍強國英格兰;但是這些衝突中西班牙勝多敗少,基本能維持其海軍和陸軍在歐洲的頂尖地位。另外,因為正處於黃金時代,所以西班牙思想家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百花齊放,在自然法、主權、国际法、战争和经济建構了一些最早的現代思想,其有關思想學派統稱為薩拉曼卡學派,有些提倡民主和人權思想的激進者甚至懷疑西班牙帝国主义和君主制的合理性。但是,這個運動沒能和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啟蒙運動等其他歐洲國家的先進思想一樣,在身為發源地的西班牙傳播開來,這使得西班牙在知識思維層面開始有下滑的跡象,而西歐國家的英法則後來居上。 18世紀,因為西班牙常年在其領土過度動用軍力、政府貪污漸趨嚴重、沒有進行農業改良導致經濟停滯、以及把在美洲掠奪的金錢都用在修建教堂和擴充軍隊上,對其文化、藝術、商業上的投資自幾乎為零,最終導致西班牙的國力開始明顯衰落。1713年的烏得勒支和約使西班牙失去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改由法國的波旁王朝入駐西班牙,從此西班牙在歐洲大陸上不斷要聽從于法國的擺佈。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因為失去了對西班牙王位,法國為了補償奧地利以及和奧地利大成友好關係,割讓了原本西班牙控制的南意大利和比利時給奧地利作為平衡。加上荷蘭和葡萄牙早脫離西班牙已獨立,西班牙在歐洲的領土只剩下西班牙本土而已,結束了其在歐洲霸主的歷史,其歐陸地位被法國和奧地利兩國瓜分。18世紀(1700年後),西班牙在歐洲大陸的政治地位一直只能充當法、奧之後的二流國家,但其實力依然有和英國、荷蘭相抗衡的能力,也因為本錢雄厚還是能遠遠超過葡萄牙、丹麥王國、瑞典帝國、俄羅斯帝國、波蘭-立陶宛等當時的歐洲中型國家。 19世紀,西班牙雖然在18世紀的歐陸屢戰屢敗,然而在殖民地的面積方面依然是英法荷葡這四個有殖民地國家的總和,并維持並擴張其殖民帝國,西班牙雖然已經衰敗、但依然靠著其廣闊的殖民地挺過了英·法·荷三國支持海上搶劫和內部貪污腐敗造成的危機。然而好景不長,到了19世紀末期用因為宣揚自由平等博愛思想的法國大革命的衝擊,西班牙內亂不止。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拿破崙入侵西班牙引發半島戰爭,但更可怕的是民主主義思想在殖民地中產生了連鎖反應、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風起雲湧的引爆了了南美独立战争,這場殖民地對西班牙宗主國的集體叛變、导致幾乎所有西班牙在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宣佈獨立(1808年—1833年)。儘管如此,西班牙帝國由於之前的殖民地地夠多,所以依然在加勒比海(西屬古巴和西屬波多黎各)、亚洲()和大洋洲(西屬关岛、西屬密克罗尼西亚、西屬帛琉及西屬北馬里亞納群島)還保留相當多領土。1898年,原本就是從英國的殖民地獨立出來的美國,代表新興的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在美西战争中給予西班牙殖民帝國最後一擊,讓西班牙喪失了古巴和菲律賓以及所有在太平洋島嶼上的殖民地,這些太平洋島嶼的殖民地日後成為了美軍基地。此時,西班牙地位已經完全沒落,不僅不如英法荷奧這些老對手,還輸給了新崛起的美國、普魯士、俄羅斯帝國,西班牙被認為是歐洲最落後國家之一。 20世紀,西班牙瓜分非洲所得甚少,相較於傳統殖民地大國英法、和如日中天的德國·比利時,西班牙在瓜分非洲中只擁有包括西屬摩洛哥、西屬幾內亞和西屬撒哈拉少量領土,這也是西班牙最後一次殖民擴張。這些面積狹小的非洲殖民地也同樣在20世紀(1956年、1968年和、1975年),趁著“全世界殖民地從英法的殖民體系中獨立”的大熱潮,也從西班牙獨立成功。 21世紀,今日西班牙唯一僅存的殖民地,是位於北非摩洛哥沿岸的主權地(Plaza de soberanía),因為這塊土地原本的擁有者是摩洛哥、是西班牙根據戰爭而獲得的領土,但因為西班牙現在屬於富裕的歐盟、所以此殖民地人民並不想回歸摩洛哥,導致西班牙至今依然和摩洛哥有領土爭端。.

新!!: 德意志帝國和西班牙帝國 · 查看更多 »

西非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西非戰役包含了兩場小型的戰役,英法兩國發動目的是為了奪取德國的兩個西非殖民地:德屬多哥蘭和德屬喀麥隆。.

新!!: 德意志帝國和西非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西里西亚省 (普鲁士)

西里西亚省 (Provinz Schlesien; Prowincja Śląsk) 是1815年至1919年之间普鲁士的一个省分; 该省的领土是普鲁士于18世纪的时候,西里西亚战争之中,从哈布斯堡王朝手上夺得的。西里西亚省的首都是布雷斯劳。在1919年魏玛共和国时期,西里西亚省分为上西里西亚和下西里西亚省。1938至1941年期间,两省又曾重新合并。.

新!!: 德意志帝國和西里西亚省 (普鲁士) · 查看更多 »

西里西亞

西里西亞(波兰语:Śląsk;德语:Schlesien;捷克语:Slezsko;西里西亚语:Ślonsk / Ślónsk;拉丁语:Silesia)是中欧的一个历史地域名称。目前,该地域的绝大部分地区属于波兰西南部,小部分则属于捷克和德国。奥得河及其支流几乎流经整个地区,两岸都有许多重要城市。该地沿着苏台德山脉,其南部与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接壤。西里西亚现在最大的城市是历史名城弗罗茨瓦夫和卡托维兹。 在中世纪,西里西亚最先属于波兰皮亚斯特王朝,后来为波希米亚王国夺得并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1526年起,它随着波希米亚王国归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1742年,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取胜,从奥地利获得西里西亚的大部分。这些地区后来组成了普鲁士的西里西亚省。 1945年之后,西里西亚绝大部分并入波兰(见右图)。小部分位于德国萨克森自由州,而奥匈帝国统治的部分现在位于捷克。 现在,西里西亚大部分地区位于波兰,目前被分为数个省(Voivodship):.

新!!: 德意志帝國和西里西亞 · 查看更多 »

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次世界大戰的西方戰線是指1914年戰爭爆發後,德國入侵比利時與盧森堡後所開闢的戰區,前者迅速佔領了法國大片的重要工業地區,但戰爭形勢因為馬恩河戰役而有了戲劇性地改變,雙方沿著法國邊境自北海至瑞士挖了一連串的壕溝實行陣地戰,整條戰線在戰爭大部分時間都未有明顯的變動。在1915年至1917年期間,雙方沿著此戰線發動了一些大型攻勢,其以大規模火砲的砲擊與步兵進行攻擊,然而在結合壕溝、機槍巢、鐵絲網和火砲的防禦工事下造成進攻方巨大的人員傷亡,而防禦者則發動反攻;因此,雙方的進攻皆無明顯的成果。為了打破僵局,雙方研發了新型的軍事科技與戰術,包括毒氣、噴火器、飛機和戰車等,但僅讓戰線有了小幅的改變。 儘管此戰區大部分時間處於停滯狀態,卻被證明對於戰爭的結果具有決定性,協約國軍隊於1918年時已擁有同盟國無法阻擋的軍事力量,令德軍指揮官瞭解到戰敗已無可避免,其政府被迫簽署停戰協議,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新!!: 德意志帝國和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西普鲁士

西普鲁士省(Provinz Westpreußen; Prusy Zachodnie)是1773-1824年及1878-1918年间普鲁士的一个省分。1918年后,该省的中部成为了波兰走廊和但泽自由市,而其余仍是魏玛共和国的领土则成为了波森-西普鲁士和位于东普鲁士的西普鲁士地区。 除了这两段时间西普鲁士作为一个省分存在之外,「西普鲁士」一词在13世纪开始,至1945年亦是中欧历史地区的名称,历史上这地区是普鲁士人居住的地方,之后的多个世纪德国人、斯洛温人、卡舒比人、雨格诺派教徒、波兰人、门诺派教徒、苏格兰人等相继迁入。.

新!!: 德意志帝國和西普鲁士 · 查看更多 »

親衛隊突擊隊員

親衛隊突擊隊員(Sturmmann)是納粹德國準軍事組織「親衛隊」的一個階級,首創於1921年。 本階級的德語原文「Sturmmann」可追溯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成員的稱號。.

新!!: 德意志帝國和親衛隊突擊隊員 · 查看更多 »

馬克斯·德爾布呂克

克斯·路德維希·亨寧·德爾布呂克(Max Ludwig Henning Delbrück,),德裔美籍生物物理學家,196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共同獲獎者之一。.

新!!: 德意志帝國和馬克斯·德爾布呂克 · 查看更多 »

馬克斯·英麥曼

克斯·英麥曼(Max Immelmann,)出生在德国德累斯顿,是一名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最早期的王牌飛行員。.

新!!: 德意志帝國和馬克斯·英麥曼 · 查看更多 »

馬紹爾群島

绍尔群岛(Marshall Islands),正式名称为马绍尔群岛共和国(Aolepān Aorōkin M̧ajeļ),是位於北太平洋的島國。马绍尔群岛是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的一部分,土地面積为181平方公里,人口为68,480人,分散定居在由1,156个岛屿组成的34个珊瑚环礁上。与之在海上相邻的地区分别是北部的威克島,南部的諾魯,西部的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和东南部的基里巴斯。人口最多的环礁为馬久羅,亦为马绍尔群岛的首都。 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密克罗尼西亚人陆续到马绍尔群岛定居,他们借助由木棒编织的浮网在岛屿间航行。欧洲人在16世纪20年代发现马绍尔群岛,西班牙探险家阿隆索·萨拉萨尔于1526年8月在海上看到这一环礁。随后其他西班牙和英国探险家也陆续发现了这一岛屿。马绍尔群岛的名称源于英国探险家约翰·马绍尔。1874年,马绍尔群岛成为了西屬東印度群島的一部分。1884年这些岛屿被出售给德国,并在1885年成为德屬新幾內亞的一部分。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占领了马绍尔群岛,并于1919年由國際聯盟将其正式移交日本,马绍尔群岛因此受日本南洋廳管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在吉爾伯特及馬紹爾群島戰事中占领了该群岛。战后,马绍尔群岛与其他的太平洋群岛一同受美国治理的太平洋群岛托管地管辖。1979年马绍尔群岛实现自治,并于1986年和美国签署《自由联合协定》而获得独立主权。 马绍尔群岛是一个总统制共和国,并与美国达成自由联合关系。美国提供马绍尔群岛的国防、资金和社会服务。由于岛上天然资源并不丰富,马绍尔群岛的经济依赖于服务业以及部分渔业和农业。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美国的援助。马绍尔群岛采用美元作为货币。马绍尔群岛的大多数公民具有马绍尔血统,小部分移民来自菲律宾及其他太平洋岛屿。马绍尔群岛的两种官方语言是马绍尔语和英语。几乎全体国民信仰宗教,约四分之三的国民加入联合基督教会 - 马绍尔群岛公理会(UCCCMI)或神召会。.

新!!: 德意志帝國和馬紹爾群島 · 查看更多 »

香港保衛戰

香港保衛戰(Battle of Hong Kong;香港の戦い,又稱香港攻防战、十八日战事) ,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為進攻英屬香港所發動的戰役。戰役於1941年12月8日爆發,至12月25日香港總督楊慕琦爵士宣佈無條件投降、12月26日全體駐港英軍投降結束為止。 香港殖民地一直是英國在亞太區戰略的重要據點。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及華盛頓會議結束後,英國逐漸視日本為在東亞的假想敵,並且按照時局變化調整香港的佈防策略及方案,以配合英國整體的戰爭部署。至於日本在《倫敦海軍條約》1936年失效後,開始深入探討與英國開戰的部署,亦斷續構思進攻香港的計畫。1940年7月2日,日軍在御前會議中定出兩大國策,其一是以日本為中心,建設以日、滿、華聯會骨幹的「大東亞新秩序」,其二是配合按照合適時機「南進」太平洋。此新國策一改日軍戰略,由「北進」向大陸發展,轉變為「南進」向太平洋進攻。 1941年,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區逐漸站穩陣腳,打算透過增兵香港及東亞殖民地,再聯同美國、中國及荷蘭等國家,阻嚇日本向英國宣戰;然而日本在8月遭美國實施石油禁運,日本軍軍部及政府最終決定發動太平洋戰爭,並且制訂「南方作戰」行動,而進攻香港即為此項作戰的「C作戰」(C作戦)。1941年12月8日,日本陸軍第38師團越過深圳河,進攻新界。當時駐港英軍的作戰計劃為固守香港島,位於新界及九龍的醉酒灣防線僅作拖延用途。新界北的駐港英軍先將新界各地的主要道路及鐵路切斷,令到日本軍隊的進攻進度受到大大的拖延。日本原本計劃部署一週才向醉酒灣防線進攻,惟第228聯隊及第230聯隊私自行動,先後在9日晚及10日早上攻破城門碉堡及金山防線,迫使駐港英軍提早在10日下午起撤回香港島。由於日本軍隊的整體部署被兩支聯隊擾亂,第38師團比較遲才向九龍推進,最終至12日才佔據九龍半島及魔鬼山,其時駐港英軍已經全數撤離。12月13日,日本軍隊嘗試勸降駐港英軍不果,雙方在維多利亞港連日隔海砲戰。由於第38師團於開戰前未有準備,攻擊港島方案至17日才告落實。18日晚上,日本軍隊登陸港島東北,遭到人數比較少的駐港英軍頑抗,阻止日本軍隊進入維多利亞城市區,攻擊方案再遭擾亂。不過,第230聯隊在19日早上意外攻入港島中樞、防線比較弱的黃泥涌峽,並且包圍駐港英軍西旅司令部;其餘兩支聯隊也在欠缺協調之下,同時向黃泥涌峽東北的畢拿山及渣甸山推進。英日雙方在黃泥涌峽激戰連場,最終以西旅司令部失陷、羅遜准將陣亡、駐港英軍反攻失敗告終,惟日本軍隊第230聯隊亦遭受嚴重傷亡,致使接著數日只能夠待命及休整。 12月20日後,駐港英軍的防線逐步瓦解。日本軍隊在當日凌晨沿紫羅蘭山南下淺水灣、深水灣及壽臣山,又在港島北的聶高信山打開缺口。雖然人數比較多的日本軍隊再次因為不熟地勢及遭到駐港英軍的頑抗,使到其各路攻勢於淺水灣酒店、壽臣山及紅山半島等地方一度停滯。然而駐港英軍已經折損嚴重,逐漸被日本軍隊分割為東西兩部,再加上多次反攻俱告失敗,促使港督楊慕琦及駐港英軍司令莫德庇少將考慮投降。不過在倫敦的命令下,駐港英軍繼續抵抗。22日至25日,駐港英軍西旅在黃竹坑、中峽及灣仔一帶接連敗退,楊慕琦最終於25日下午決定投降。至於死守赤柱半島的東旅英軍,因為通訊中斷之故,至26日凌晨才向日本軍隊投降。至此,日本成功佔據香港,開始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據時期,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英国才得以再次接管香港至1997年。.

新!!: 德意志帝國和香港保衛戰 · 查看更多 »

香港歷史年表

本條目記錄了從有紀錄歷史開端至今的香港、中國、英國和世界大事。.

新!!: 德意志帝國和香港歷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马及马及叛乱

及马及起义(德语:Maji Maji-Aufstand)有时被称为马及马及战争(斯瓦希里语:Vita vya Maji Maji,Maji-Maji-Krieg),是在德属东非境内爆发的一次反对德国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这场战争是由德国殖民者迫使土著居民种植棉花的政策引发的,并从1905年持续至1907年。战争造成了250000至300000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死于饥荒的平民。.

新!!: 德意志帝國和马及马及叛乱 · 查看更多 »

马家堡站 (铁路)

家堡站,位于今北京市丰台区南苑马家堡村,1902年撤销。.

新!!: 德意志帝國和马家堡站 (铁路) · 查看更多 »

马尔堡城堡

尔堡城堡(德语:Marienburg、波兰语:Zamek w Malborku) ,條頓騎士團曾称瑪麗安堡,位於波蘭马尔堡,曾為德意志條頓騎士團總部,有人認為他是歐洲最大的磚構造建築物。在德意志帝國統治時期,為德意志第一個國家紀念物。第二次世界大战時城堡大半被毀。1945年后,马尔堡成为波兰领土。1962年開始重建工程。1997年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该地区共有两项與條頓騎士團有關的世界遗产,另一项为托伦的中世纪城镇。 File:Marienburg (1890-1900).jpg|1890 - 1905年 File:Marienburg19001.jpg|東側, 1900年 File:Marienburg19002.jpg|西側, 1900年 File:Marienburg19003.jpg|西側, 1900年 File:ID004124 C088 MarienbSchloss.jpg|1910年以前 File:Malbork LOC hec 13545a.jpg|1910 - 1920年 File:Marienburg-Marienmadonna-1937-Schuhmacher.jpg|東側, 1937年 File:ID004120 C084 MarienbMarienbild.jpg|禮拜堂, 1945年前 File:Fotothek df ps 0004156 Burgen ^ Deutschordensburgen.jpg|1967年 Category:波兰建筑 Category:波兰城堡 M.

新!!: 德意志帝國和马尔堡城堡 · 查看更多 »

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为大清帝國與大日本帝国於1895年4月17日(清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日本明治二十八年)在日本山口縣赤間關市(今山口縣下關市)签署的条约,原名《马关新约》,又称《中日講和條約》,日本方面稱為《下关条约》或《日清講和條約》。清廷代表为欽差頭等全權大臣李鸿章和欽差全權大臣李经方,大日本帝國政府代表为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務大臣陆奥宗光。該條約的签署,标志着甲午战争的结束,並導致割讓臺灣、澎湖、遼東半島予大日本帝國,造成往後50年的台灣日治時期,遼東半島割讓後因三國干涉還遼未成。條約中文原本現典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日文原本則藏於東京國立公文書館。.

新!!: 德意志帝國和马关条约 · 查看更多 »

马克特雷德维茨

克特雷德维茨(德语:Marktredwitz)是德国巴伐利亚州文西德尔县的一个镇,距离拜罗伊特约50公里。.

新!!: 德意志帝國和马克特雷德维茨 · 查看更多 »

马克西米连·冯·魏克斯

克西米利安·馬里亞·約瑟夫·卡爾·加布里爾·拉莫拉爾·帝國男爵·馮·魏克斯·楚·格隆(德语:Maximilian Maria Joseph Karl Gabriel Lamoral Reichsfreiherr von Weichs zu Glon,1881年11月12日—1954年6月27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名德国元帅,也是資歷十分老的德國軍官之一。貴族出身,擁有「」一頭銜。二戰期間魏克斯率兵先後進攻波蘭、法國、巴爾幹和蘇聯,直到1945年3月被阿道夫·希特勒免職。戰爭結束後魏克斯於盟軍軍事法庭以不起訴判決而釋放,死於1954年。.

新!!: 德意志帝國和马克西米连·冯·魏克斯 · 查看更多 »

马克斯·玻恩

克斯·玻恩(Max Born,),德国物理学家与数学家,对量子力学的发展非常重要,同时在固体物理学及光学方面也有所建树。此外,他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培养了大量知名物理学家。1954年,玻恩因“量子力学方面的基础性研究,特别是给出波函数的统计解释”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德意志帝國和马克斯·玻恩 · 查看更多 »

马克斯·韦伯

克西米利安·卡爾·艾米爾·韋伯(Maximilian Emil Weber,),小名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是德国的政治經濟學家、法學家、社会学家、哲學家,他被公認是現代社會學和公共行政學最重要的創始人之一。韋伯最初在柏林洪堡大學開始教職生涯,並陸續於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知名学府任教。他對於當時德國的政界影響極大,曾前往凡爾賽會議代表德國談判,並且參與了魏玛共和国憲法(即魏玛宪法)的起草設計。 韋伯的主要著作圍繞於社會學的宗教和政治研究領域上,但他也對经济学領域作出極大的貢獻。他的知名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他對宗教社會學最初的研究,韋伯在這本書中主張,宗教的影響是造成東西方文化發展差距的主要原因,並且強調新教倫理在资本主义、官僚制度、和法律權威的發展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然而近代著名社會學家安東尼·紀登斯指出韋伯並未提出足夠的證據實例證明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發展有關,許多不以基督教為主要信仰的國家經濟發展一樣很出色。韋伯並將國家定義為一個「擁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壟斷地位」的實體,這個定義對於西方現代政治学的發展影響極大。他在各種學術上的重要貢獻通常被通稱為「韋伯命題」。.

新!!: 德意志帝國和马克斯·韦伯 · 查看更多 »

马克斯·恩斯特

克斯·恩斯特(Max Ernst,),德国画家、雕塑家、图像艺术家及诗人。作为一名多产的艺术家,恩斯特是达达运动和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主要领军人物。.

新!!: 德意志帝國和马克斯·恩斯特 · 查看更多 »

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

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德語:Große Kreuzer der Mackensen-Klasse)是德国设计建造的一种战列巡洋舰。 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在德弗林格级战列巡洋舰的基础上放大舰体,设计排水量31,000吨,最大排水量35,300吨,装备8门全新设计的350毫米/45倍口径主炮,为了补偿主炮塔增加的重量带来的重心上移,副炮安装位置下移了一层甲板。动力装置最大输出功率85,000马力,航速达到28节。 该级舰计划建造四艘:马肯森号、斯佩伯爵号、埃特尔·腓特烈亲王号、俾斯麦亲王号(建造代号为A代舰)。马肯森号与斯佩伯爵号于1917年下水,但是因为战争的影响,全部未能完工(协约国方面并不知情,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德国战舰引渡名单上,马肯森号仍然位列其上)。在1921年到1922年期间解体。 Category:德国海军战列巡洋舰.

新!!: 德意志帝國和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马里安·雷耶夫斯基

里安·亚当·雷耶夫斯基(Marian Adam Rejewski,),波兰数学家和密码学家,20世纪30年代领导波兰密码学家率先对德国使用的Enigma密码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和破译。在破译过程中,雷耶夫斯基首次将严格的数学化方法应用到密码破译领域,这在密码学的历史上是一个重要成就。雷耶夫斯基等人在二战期间破译了大量来自德国的信息,他们的工作成为整个二战期间盟国破译德军Enigma密码的基础。雷耶夫斯基与波兰数学家杰尔兹·罗佐基和亨里克·佐加尔斯基并称为密码研究领域的“波兰三杰”。.

新!!: 德意志帝國和马里安·雷耶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马格德堡号小巡洋舰

陛下之舰马格德堡号(SMS Magdeburg)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四艘马格德堡级小巡洋舰的首舰,以萨克森省首府马格德堡命名。它由不来梅的自1910年起建造,至1912年8月完工并交付公海舰队使用。马格德堡号的为十二门,最高速度达27.5节。 马格德堡号在入役后便被用作鱼雷试验船,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爆发后再重返现役,并被部署至波罗的海。在那里,舰只于8月2日打响了战争中针对俄国的第一枪,当时它炮击了利鲍的港口。在8月底之前,它还参与了一系列轰炸俄军阵地的行动。8月26日,舰只加入了对芬兰湾入口处进行扫荡的行动;当它驶至爱沙尼亚沿岸时,不慎在奧斯穆斯島,无法挣脱。两艘俄国巡洋舰出现并占领了马格德堡号。共有15名船员在短暂的交战中阵亡。俄国人在舰上找到了三本完整的德军代码簿,其中一本移交给了英国人。在掌握解密德国无线电信号的能力后,使英国有能力在战争期间多次伏击德军部队,其中包括日德兰海战。俄国人部分报废了马格德堡号,而在残骸完全拆毁之前,它仍然维持接地状态。.

新!!: 德意志帝國和马格德堡号小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A·法利邮政局大楼

詹姆斯·A·法利邮政局大楼 (James A. Farley Post Office Building),位於美國紐約州紐約市,是美國郵政署在紐約市的主要大樓,屬於10001號郵區的範圍。詹姆斯·A·法利邮政局大楼於1912年建成,因刻有非官方的美國郵政署格言而知名。大樓原名為「邮政总局大楼」,在1982年為紀念美國第53任郵政署長詹姆斯·法利而易名。 詹姆斯·A·法利邮政局大楼是因電影《34街的奇蹟》而成名的聖誕老人行動的起源地。它亦是特里·普拉切特的小說《開始郵政》中郵政局的靈感來源。其「糊涂虫的發亮」傳說亦在2016年發行的電子遊戲《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中出現。.

新!!: 德意志帝國和詹姆斯·A·法利邮政局大楼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弗兰克

詹姆斯·弗兰克(James Franck,),德国物理学家,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新!!: 德意志帝國和詹姆斯·弗兰克 · 查看更多 »

諾博特·伊里亞思

諾博特·伊里亞思(Norbert Elias,),猶太裔德國社會學家。.

新!!: 德意志帝國和諾博特·伊里亞思 · 查看更多 »

諾魯

諾魯共和國,簡稱諾魯(Nauru,瑙魯語:Naoero,英語舊稱:),是位於南太平洋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的一個島國。距离諾魯最近的國家是位於巴納巴島的吉里巴斯,在諾魯以東約300公里。諾魯的国土面积为21.3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小的島國,也是世界上第三小的国家,僅大於梵蒂冈及摩納哥。瑙鲁的人口約10,500人,位居世界倒數第三,僅多於吐瓦魯和梵蒂冈。 諾魯的原住民是密克羅尼西亞人和玻里尼西亞人,在19世纪末被德意志帝國吞併成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後,諾魯成為國際聯盟託管地,由澳洲、新西兰和英国共同管治。第二次世界大战諾魯被日本佔領,作為入侵太平洋的跳板。戰後諾魯再被託管,直至1968年才獲得獨立。 縱觀20世紀上半葉,諾魯是一個由執政者掌握主要經濟資本的國家。由於諾魯是一個由磷石組成的島嶼,沉積接近地面而能進行簡單的露天採礦。1907年起太平洋磷酸鹽公司開始在島上採礦Na Nauru znajdowały się wówczas jedne z największych złóż tych skał na świecie,1919年組成英國磷酸鹽委員會;獨立後由國營的諾魯磷酸鹽公司繼續開採。直至1980年代沉積耗盡前,瑙魯仍是磷酸鹽的主要出口國;因此,瑙魯政府在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期間曾自誇其人均收入是所有主权国家之中最高。 可惜的是諾魯原住民並沒有充分運用這些財富,隨著磷酸鹽儲量的枯竭和採礦帶來的環境惡化,再加上管理全島財富基金的減值,瑙魯政府求助於一些不尋常的方法來獲得收入。在1990年代,諾魯成為一個避稅天堂和洗錢中心。自2005年起,諾魯接受澳大利亞政府的援助,並建立一個拘留所處理非法進入澳大利亞的難民以作為回報。.

新!!: 德意志帝國和諾魯 · 查看更多 »

魚雷

魚雷(torpedo)是一種有推进能力、在水下移動攻擊敵艦吃水線下船身的魚型水雷。魚雷可以从水上或水下发射,发射平台有潛艇、軍艦、鱼雷艇、直升機或固定翼飛機等。一般是用鱼雷发射管发射,但一些微型潜艇或鱼雷艇也有将鱼雷外掛在船体上,将它抛出自己航行出去的用法。 鱼雷在撞击或到达敌方目标附近时引爆,破坏目标的水下部份,造成敌方舰艇進水下沉。速度一般为40-50节,新型的超空化鱼雷时速可达200節。过去老式鱼雷的射程短,仅有1.8公里左右,新型鱼雷的射程可达16公里。鱼雷攻击可以用较小代价击沉大型舰艇,但因为攻击距离近,发射平台有被敌方远程火力击毁的风险。 鱼雷按破坏力可分为轻型和重型,按制导方式可分为无制导、自主制导和线控制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以前的魚雷不具備導引功能。在發射之前需要先設定魚雷航行的方向與深度,發射之後魚雷會持續前進直到撞击引爆,或動力用盡而沉沒。現代的魚雷都有自我導引與追蹤目標的能力,準確度和殺傷力都高得多。.

新!!: 德意志帝國和魚雷 · 查看更多 »

魏瑪共和國

威瑪共和國(Weimarer Republik)指1918年至1933年採用共和憲政政体的德国,于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霍亨索伦王朝崩溃后成立。由於這段時間施行的宪法(一般称之为《威瑪憲法》)是在憲法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的,因而得此名稱。其使用的國名為「德意志國」(Deutsches Reich)。「威瑪共和」这一稱呼是后世历史学家的称呼,从来不是政府的正式用名。有如現在的法蘭西共和國算是第五共和國,共和是針對政權的說明。 威瑪共和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次走向共和的嘗試,于德国十一月革命后而生,因阿道夫·希特勒及纳粹党在1933年上台执政而结束。虽然1919年的威瑪共和宪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在法律上仍然有效,但納粹黨政府在1933年采取的一体化(Gleichschaltung)政策已经彻底破坏了共和国的民主制度,所以魏玛共和国在1933年已经名存实亡。.

新!!: 德意志帝國和魏瑪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魏森堡号战列舰

魏森堡号战列舰(SMS Weißenburg)是德意志帝国的首批远洋战列舰之一,是为纪念1870年普法战争中的胜利而命名。它是勃兰登堡级前无畏舰的第三艘,其它姊妹舰还包括有、和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舰只于1890年5月在斯德丁的伏尔铿船厂开始,1891年并至1894年完工。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在三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六门大口径炮,而非同期其它海军所惯常采用的双炮塔四门炮标准。 在德国舰队的前十年役期中,魏森堡号跟随第一支队服役。由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国际局势相对平稳,这一时期主要局限于训练和对外国港口的友好访问。尽管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二十年里,这些训练演习对德国海军战术学说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尤其是在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的指导下。它及其姊妹舰仅有过一次重大海外部署,即义和团运动期间于1900-1901年间被派遣至中国。舰只于1904-1905年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 1910年,魏森堡号被售予奥斯曼帝国,并根据16世纪著名的奥斯曼海军将领而更名为图尔古特·雷斯号(Turgut Reis)。它在巴尔干战争期间被广泛运用,主要是为奥斯曼的地面部队提供火炮支持。它也参与了与希腊海军的两次海上交锋——1912年12月的以及次月的,两场战役均以奥斯曼海军的失败告终。在奥斯曼帝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图尔古特·雷斯号曾对达达尼尔海峡沿岸的防御工事提供支持直到1915年中期,并于1915年8月退役至战争结束。战后按照和约,舰只本应割让给大日本帝国作为战争赔偿,但由于土耳其獨立戰爭的爆发,最终没有完成交割,而是继续留在土耳其,并加入新生的。从1924年至1933年间,它作为被重新启用,然后又在1950年以前担任,直至拆解报废。.

新!!: 德意志帝國和魏森堡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魯道夫 (奧匈帝國皇太子)

魯道夫(Crown Prince Rudolf of Austria,),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的獨子。 與父親的保守主義立場相反,魯道夫個人偏好自由主義及馬札爾人,譬如父親總是穿著軍服並對他同樣要求,就讓他備感痛苦;又因為父親的壓力,他在1881年被迫娶了比利時的公主(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之女)。魯道夫的婚姻極其不幸,使他非常的不快樂,他曾寫信給教宗以求離婚,但遭到父親果斷嚴厲的禁止。以上與父親的種種衝突,促成他婚後的精神沮喪,特別是1883年魯道夫唯一的女兒出生後,他與妻子的婚姻幾乎瓦解,他因此走上借酒澆愁及外遇之路。魯道夫最後精神崩潰(但主因或直接原因仍是謎團),於1889年與女友一同殉情自殺。死後,其堂弟弗朗茨·斐迪南大公成為皇儲。他那位本來就鬱鬱寡歡的母親茜茜公主,承受不了唯一兒子的自殺打擊,從此陷入絕望及憂鬱症,再也沒有恢復過來。 魯道夫的政治立場以反俄及反德著名,他特別反對1888年上台的德皇威廉二世,批評父親自1879年德奧同盟後的親德路線。.

新!!: 德意志帝國和魯道夫 (奧匈帝國皇太子) · 查看更多 »

魯道夫·達斯勒

魯道夫·达斯勒(Rudolf "Rudi" Dassler ,)是德国运动服装公司PUMA的创始人,也是愛迪達创始人阿道夫·達斯勒的哥哥。.

新!!: 德意志帝國和魯道夫·達斯勒 · 查看更多 »

让·巴尔号战列舰 (1911年)

让·巴尔号战列舰(Jean Bart)是孤拔级战列舰的二號艦。本艦於1910年11月15日在鋪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建造完工,並以法國私掠船長命名。一次大戰期間,让·巴尔号幾乎在地中海海域執行任務,在時與姊妹艦一同孤拔號合力擊沉奧匈帝國海軍的,接著在1914年間持續向蒙特內哥羅陸軍提供砲火支援。然而在12月21日時,遭到奧匈帝國海軍伏擊而受損。此次受創造成有3間艙室進水,不過本艦仍能夠獨自駛往馬爾他進行大修。在經過3個半月的修理期後,重回與英法聯軍艦隊維持,將奧匈帝國海軍封鎖在亞得里亞海內。 一次世界大戰後,让·巴尔号預計與法兰西号一同前往黑海支援協約國阻止布爾什維克起義,但由於艦上的官兵同情布爾什維克分子而與法兰西号上的船員聯手嘩變,迫使本艦於1920年返回國本土。在1920年代期間,让·巴尔号經歷過2次現代化改裝,但因艦體狀況較差,法國海軍於1930年代取消對本艦進行第3次改裝作業。1936年時,本艦更名為海洋號(Océan),原艦名則給予供黎胥留級二號艦,在1938年時解除武裝並駐紮於土倫擔任訓練艦。法國投降後,本艦轉而投靠維琪法國,並在法國艦隊土倫自沉事件中被德軍繳獲。德國人後來利用本艦測試成形裝藥炸彈性能。在1944年的一次空襲中,本艦被盟軍的空中武力炸沉,其殘骸於1945年打撈拆解。.

新!!: 德意志帝國和让·巴尔号战列舰 (1911年) · 查看更多 »

让·阿尔普

让·阿尔普(Jean Arp,),德语名汉斯,德裔法国雕塑家、画家和诗人。1916年参与达达主义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又与超现实主义者和表现主义者有着广泛的交往。阿尔普主张艺术的完全自由,注重内在情感的表达。阿尔普延续了康斯坦丁·布朗库西、查特金、赫西埃等人的道路,实现了雕塑的全面抽象化。其雕塑代表作有《云的牧人》、《和平廊柱》、《平面延长》、《构成》等,常常给人流水一般的感觉。.

新!!: 德意志帝國和让·阿尔普 · 查看更多 »

诺伊马尔克

诺伊马尔克(Neumark),亦可稱為New March,或東布蘭登堡,在1945年前是屬於普魯士布蘭登堡省奧德河以東區域,現今屬於波蘭。 中世紀屬於波蘭,被稱為萊布斯領地,隨著13世紀中期布蘭登堡侯爵國成立,被命名為诺伊马尔克。1701年成為普魯士王國的一部分。1871成為德意志帝國一部分,一戰後,依然保留在威瑪共和國內。 二戰後期,波茲坦宣言將東普魯士割讓給波蘭政府,1945年後成為波蘭的一部分。波蘭移民大舉移入並驅趕德裔居民。.

新!!: 德意志帝國和诺伊马尔克 · 查看更多 »

鱼雷巡洋舰

雷巡洋舰是一类使用鱼雷作为自身的主要攻击方式的军舰。1860年代,带动力自推进的(又译“白头鱼雷”)问世,各主要海上强国立即纷纷开始建造鱼雷巡洋舰。随后綠水學派逐渐崛起,其所鼓吹的以鱼雷为主要武器、价格相对低廉的小型军舰,可以击败耗资巨靡的战列舰等大型军舰的主张,引起了众多国家海军的关注,尤其是其“以弱胜强”的概念,特别吸引诸多海军实力不足的国家的青睐,也引起了老牌海军强国如英国等的警惕。然而随着海军设计和技术的发展,鱼雷巡洋舰在1890年代在大国之间逐渐失去了吸引力,不过在次等海军中直到20世纪初(1900年代左右)依然有部分鱼雷巡洋舰建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海军曾经将两艘球磨級輕巡洋艦改装成鱼雷巡洋舰(日本方面的非官方名称“重雷装艦”)。这种新复活的鱼雷巡洋舰与19世纪中后期所盛行的鱼雷巡洋舰不尽相同,主要目的是利用日军超远射程的九三式氧气魚雷,对盟军舰队进行突袭。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日军“重雷装艦”的设计并没有机会得到实战检验,两艘改装舰都当成了高速运输舰使用。.

新!!: 德意志帝國和鱼雷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鲁道夫·利普希茨

鲁道夫·利普希茨(Rudolf Otto Sigismund Lipschitz,),也译作李普希茨,德国数学家。1847年入柯尼斯堡大学,1853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864年起任波恩大学教授。先后当选为巴黎、柏林、格丁根、罗马等科学院的通讯院士。 李普希茨的数学研究涉及数论、贝塞尔函数论、傅里叶级数论、常微分方程、分析力学、位势理论及黎曼微分几何,其中在微分方程和微分几何方面尤为突出。1873年他对柯西提出的微分方程初值问题解的存在惟一性定理作出改进,提出著名的“李普希茨条件”。存在性定理的证明有力地推进了对微分方程定性理论以及解的近似计算的研究。 李普希茨被认为是黎曼事业的继承者之一。黎曼于1854年系统地阐述了高维流形微分几何的主要内容,并于1868年发表了研究n维流形的度量结构的文章。1869年起李普希茨对黎曼的思想作出进一步阐述和推广,其中对n维黎曼流形的子流形性质以及对微分不变量的研究,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他还是最早使用共变微分研究微分不变量的人,这个概念后来被里奇有效地用于张量分析。.

新!!: 德意志帝國和鲁道夫·利普希茨 · 查看更多 »

鲁道夫·狄塞尔

鲁道夫·克里斯琴·卡尔·狄塞尔(Rudolf Christian Karl Diesel,),德国工程师,柴油发动机的发明者。 他在1892年提出压缩点火式内燃机的原始设计,经过不断的试制和改进,于1897年在德国奥古斯堡工厂制成以煤油为燃料的压缩点火式内燃机,以后很快发展为以柴油为燃料的压缩点火式内燃机,即柴油发动机。.

新!!: 德意志帝國和鲁道夫·狄塞尔 · 查看更多 »

鲁道夫·菲尔绍

鲁道夫·路德维希·卡尔·菲尔绍(Rudolf Ludwig Karl Virchow,),德国医生、人类学家、病理学家、史前学家、生物学家、作家、编辑和政治家。.

新!!: 德意志帝國和鲁道夫·菲尔绍 · 查看更多 »

貝莎機槍

貝莎機槍(Machine Gun, BESA)是英國在二戰初期以捷克斯洛伐克的ZB Vz.37(又名ZB-53)授權改進而成的中型機槍,由英國伯明翰輕兵器公司(Birmingham Small Arms Company,BSA)生產,因此以其名字縮寫而命名。 貝莎機槍原意是為了取代維克斯機槍,但由於戰場對機槍的需求很大,維克斯機槍一直服役至1960年代。.

新!!: 德意志帝國和貝莎機槍 · 查看更多 »

貝恩哈德王子 (利珀-比斯特費爾德)

貝恩哈德·利奧波德·弗里德里希·艾佛哈德·朱利葉斯·库尔特·卡尔·戈德弗里德·彼得·祖·比斯特费尔德(Bernhard Leopold Friedrich Eberhard Julius Kurt Karl Gottfried Peter Prinz zur Lippe-Biesterfeld;),通稱貝恩哈德王子,是利珀-比斯特菲尔德伯爵恩斯特二世的孙子,貝恩哈德王子的长子,荷蘭君主朱利安納女王的王夫以及其四名女兒的父親,包括後來的畢翠克絲女王。被封為荷蘭親王。.

新!!: 德意志帝國和貝恩哈德王子 (利珀-比斯特費爾德) · 查看更多 »

貿易集團

貿易集團,又稱貿易圈,是由政府間的協議所成立,往往是區域內政府間組織的一部分,各參與成員協議減少或消除在該區域內的貿易壁壘(關稅或非關稅壁壘)。.

新!!: 德意志帝國和貿易集團 · 查看更多 »

賽巴斯提安·哈夫納

賽巴斯提安·哈夫納(德語:Sebastian Haffner,1907年12月27日-1999年1月2日),原名萊蒙特·普雷策(Raimund Pretzel),德國記者及作家,主要從事近代德國歷史的著作。.

新!!: 德意志帝國和賽巴斯提安·哈夫納 · 查看更多 »

賈乃錫

軍中將賈乃錫爵士,KBE,CB,DSO,MC(Lieutenant-General Sir Arthur Edward Grasett,),加拿大籍英國陸軍將領,1938年11月至1941年7月在香港擔任駐華英軍司令(即駐港英軍司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於1944年4月至1945年7月出任盟軍遠征部隊最高司令部(SHAEF)G-5科總長,戰後於1945年8月至1953年10月奉派海峽群島擔任澤西副總督。 賈乃錫早年於加拿大皇家軍事學院接受軍事教育,1909年加入英國陸軍旗下的皇家工兵團。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於法國和比利時參與戰事,曾獲五度傳令褒獎,並先後因傑出表現獲頒軍功十字勳章和傑出服務勳章。一戰完結後,他曾獲兩度調派往英屬印度,另曾分別獲軍方補送到坎伯利參謀學院和帝國國防學院深造,1938年獲擢升為陸軍少將。 賈乃錫在任駐華英軍司令期間正值中國抗日戰爭,遠東戰雲密佈,香港局勢更隨著日軍於1938年10月壓境而日趨嚴峻。有見及此,他任內致力強化香港防務,又認為如果香港守軍由四營增至六營,就能夠有效守住醉酒灣防線,對駐港英軍展開持久戰有很大幫助。然而,當時英方內部認為香港位處邊陲,無險可守,根本難以抵禦日軍入侵,加上二次大戰於1939年爆發,英方難以進一步增兵香港。幾經爭取,賈乃錫於1941年卸任離港後取道加拿大,終獲加拿大軍方答應派出兩營合共1,975人增援香港,隨後於同年11月抵達。可是,這批援軍沒有實戰經驗,未及適應香港的環境,日軍便於同年12月突襲香港,香港保衛戰一觸即發,而加拿大援軍在戰事中更是死傷枕藉。 卸任駐華英軍司令一職後,賈乃錫被調回英國,以中將身份鎮守本土,到1944年4月出任SHAEF旗下G-5科總長一職。當時SHAEF正籌備代號「大君行動」的反攻歐洲大陸計劃,因此他的主要職責是要協助歐洲各國一旦光復以後重整秩序,以及安排各國在短時間內由臨時軍管手上接過權力,恢復建立文官政府。為肯定他在二戰期間的表現,他在1945年獲英廷頒授KBE勳銜。二戰結束後,賈乃錫成為澤西島光復後首任副總督,任內積極協助重整當地的秩序和經濟,到1953年卸任,展開退休生活。.

新!!: 德意志帝國和賈乃錫 · 查看更多 »

贝尔哈德·罗格

贝尔哈德·罗格(Bernhard Rogge,)是一名德国海军将领,以於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指挥武装商船在破交战中大胜而闻名。.

新!!: 德意志帝國和贝尔哈德·罗格 · 查看更多 »

贝尔福

贝尔福(Belfort)是法国东北部城市,弗朗什-孔泰大区贝尔福地区省省会,也是该省最大的城市。跨萨沃勒斯河两岸。由于贝尔福地处交通要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1870年11月到1871年2月间,该城被普鲁士军队围困长达104天而不破,致使贝尔福在普法战争后没有被并入德意志帝国版图。为纪念这一英勇的壮举,著名雕刻家巴托尔迪创作了一座长22米,高11米的雄狮雕塑,被称为“贝尔福雄狮”。现在它已经成为贝尔福的标志。.

新!!: 德意志帝國和贝尔福 · 查看更多 »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欧根·贝托尔特·弗里德里希·布莱希特(Eugen Berthold Friedrich Brecht,)德国戏剧家、诗人。他的剧作在世界各地上演。布莱希特创立并置换了叙事戏剧,或曰“辩证戏剧”的观念。贝尔托·布莱希特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奥格斯堡,年青时曾任剧院编剧和导演,并投身左翼工人运动。1933年后因纳粹党上台而被迫流亡欧洲大陆。1941年经苏联去美国,但战后又在美国遭到反共遭迫害,不得不于1947年返回欧洲,并自次年起定居东柏林。1951年因对戏剧的贡献而获国家奖金,1955年获列宁和平奖。 1956年8月14日布莱希特逝世于柏林。.

新!!: 德意志帝國和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 查看更多 »

费多尔·冯·博克

莫里茲·阿爾布雷希特·弗里德里希·弗朗茲·費多爾·馮·波克(Moritz Albrecht Friedrich Franz Fedor von Bock,)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陸軍元帥。波克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因表現優異而獲得了功績勳章,並在戰後成為威瑪防衛軍限額的4,000名軍官一員。在約20年的戰間期間,波克的軍事地位逐漸高陞,1937年時他成為了德軍中資歷僅次於威爾納·馮·弗里奇與格特·馮·倫德斯特的第3號人物。二戰爆發後,波克先於1939年波蘭戰役中指揮北方集團軍;1940年波克再於西線攻勢中指揮B集團軍;1941年波克再度擔任中央集團軍司令,為入侵蘇聯的作戰:「巴巴羅薩行動」的主力。 在蘇德戰爭爆發初期,波克指揮中央集團軍完成了數個重大的包圍與殲滅會戰,俘虜與擊潰超過百萬名蘇軍,但到了1941年9月中央集團軍在波克的反對下被抽調裝甲部隊至其他戰線,延遲了對蘇聯首都莫斯科的攻擊時間,使蘇軍得以組織、集結部隊和設置防線,当地的冬季亦到來,而德軍莫斯科前線部隊並未獲得冬季裝備,攻擊力度盡失。不久蘇軍自遠東調來的生力軍發動反攻,德軍節節敗退,而主張儘快撤退的波克則被阿道夫·希特勒解職,征服莫斯科失敗的「颱風行動」也成為了前者最為有名的指揮事例。 1942年初波克再度出任南方集團軍總司令,後又為B集團軍司令,指揮藍色行動,但到了7月13日,波克因部隊進展過慢,引起希特勒不滿而被免職,從此便再未獲啟用。在戰爭最後幾天的1945年5月3日波克與其妻子和女兒於乘車前往漢堡的路上被英國的戰鬥轟炸機掃射,乘客全數身受重傷,波克本人則在隔天於歐登堡的醫院中去世,他也因此成為了納粹德國唯一一位被盟軍擊斃的元帥。.

新!!: 德意志帝國和费多尔·冯·博克 · 查看更多 »

费利克斯·霍夫曼

费利克斯·霍夫曼(Felix Hoffmann,)是一位德国化学家,是他首先将海洛因和阿司匹林合成成为药物。.

新!!: 德意志帝國和费利克斯·霍夫曼 · 查看更多 »

费迪南·希勒

费迪南·希勒(Ferdinand Hiller,),德国作曲家。10岁就公开演出莫扎特的作品,后来成为胡梅尔的学生,并随他探望了临终的贝多芬。1828年他移居巴黎,希望靠创作歌剧出名,但失败了。回国后担任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的指挥。1850年到科隆任宫廷乐长直到去世。希勒是一位性格外向的人,他与当时的许多作曲家都是好友,包括肖邦、舒曼、门德尔松、瓦格纳、魏.曼等。他的作品数量很多,但目前已很少演奏。.

新!!: 德意志帝國和费迪南·希勒 · 查看更多 »

鴿式單翼機

鴿式單翼機是由奧地利(當時的「奧匈帝國)飛機工程師埃高.艾垂奇發明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除了奧匈帝國,其同盟國盟友德意志帝國也大量採用作為偵察機、轟炸機和教練機等多種用途,雖然在1914年此機已算落伍,但毫無疑問的此後德國所有震驚世界的優秀軍用飛機都是從鴿式單翼機開始的。.

新!!: 德意志帝國和鴿式單翼機 · 查看更多 »

路德公寓

路德公寓(Pension Luther),旧址位于青岛市德县路4号,是一栋建于1905-1906年的德式建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德国建筑群的一部分。.

新!!: 德意志帝國和路德公寓 · 查看更多 »

路德维希·贝克

路德维希·贝克,全名路德维希·奥古斯特·西奥多·贝克(Ludwig August Theodor Beck )(1880年1月29日—1944年7月20日),德国一級上將,其後因為暗殺元首希特勒未遂而被槍決。.

新!!: 德意志帝國和路德维希·贝克 · 查看更多 »

路德维希·普朗特

路德维希·普朗特(Ludwig Prandtl,)德国力学家。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1953年8月15日卒于哥廷根(Göttingen)。.

新!!: 德意志帝國和路德维希·普朗特 · 查看更多 »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

路德维希三世(Ludwig III,),全名路德维希·利奥波德·约瑟夫·玛利亚·阿洛易斯·阿尔弗莱德(Ludwig Leopold Joseph Maria Aloys Alfred),巴伐利亚王国末代国王(1913年-1918年)。.

新!!: 德意志帝國和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 · 查看更多 »

路德维希三世 (黑森大公)

路德维希三世(Ludwig III.,),黑森的第三任大公,1848年至1877年在位。.

新!!: 德意志帝國和路德维希三世 (黑森大公) · 查看更多 »

路德维希二世 (巴伐利亚)

路德维希二世(德语:Ludwig Otto Friedrich Wilhelm,)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巴伐利亚国王(1864年—1886年在位)。路德維希二世,在巴伐利亞的歷史中一直被認為是最狂熱的城堡修建者,特別由於他對新天鵝堡的修建,在民間被稱為「童話國王」。.

新!!: 德意志帝國和路德维希二世 (巴伐利亚) · 查看更多 »

麥克斯·霍克海默

麦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 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霍克海默1895年2月14日生于斯图加特一个工厂主家庭。1922年在法兰克福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5年任该大学教授,后兼任哲学系主任。1930年任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创办了《社会研究杂志》广泛吸收了一批经济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和历史学,致力于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1933年希特勒执政后,他把社会研究所先后迁到日内瓦、巴黎、美国,并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工作。1949-1950年他把社会研究所迁返法兰克福,仍任所长。1953年退休。1973年7月7日卒于德国纽伦堡。.

新!!: 德意志帝國和麥克斯·霍克海默 · 查看更多 »

黃禍圖

黃禍圖」(Die Gelbe Gefahr,The Yellow Peril),正式名稱為「歐洲各民族,保衛你們的信仰和家園!」(Völker Europas, wahr(e)t Eure heiligsten Güter),是德國畫家於1895年所創作的版畫,其名由德意志第二帝國皇帝威廉二世所題。 這幅畫的原作被當作送給尼古拉二世的禮物,而作品的產生則基於當時歐洲所興起、充滿偏見的「黃禍」思維(俗稱「黃禍論」)。.

新!!: 德意志帝國和黃禍圖 · 查看更多 »

黃金馬克

黃金馬克是德意志帝國在1873年到1914年期間發行流通的貨幣。以取代德意志帝國統一前,各邦國自己發行的貨幣。 自1876年1月1日起,金馬克成為德意志帝國內唯一的合法貨幣。德意志帝國發行金馬克作為流通中的本位貨幣,加速了國際金本位制的形成。 到了1914年,帝國的金馬克發行的區域相當之廣,最遠涉及的是德屬東非(德語:Deutsch-Ostafrika),在那裡發行了面值是15盧比的金幣,不過鑄造相當簡陋。 1915年,最後的金馬克金幣-威廉二世身穿戎裝的20馬克金幣在普魯士發行,隨著大戰爆發,德意志帝國就沒有發行金幣,直到1919年第二帝國滅亡。 Category:德意志帝國 Category:馬克.

新!!: 德意志帝國和黃金馬克 · 查看更多 »

默多克家族

梅鐸家族的成员是知名的国际大众媒体经营者,特别是在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一些成员在澳大利亚的艺术届,神职人员届和军事届享有盛名。 五代的家族是两个澳大利亚裔苏格兰人的后裔:苏格兰自由教会牧师詹姆斯·梅鐸(1828年-?)和他的妻子海伦(1826年-?).

新!!: 德意志帝國和默多克家族 · 查看更多 »

默爾斯

斯(Moers)是位於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韋塞爾縣的一個城市。地處萊茵河以西。2010年人口为105,506人。.

新!!: 德意志帝國和默爾斯 · 查看更多 »

黑尔戈兰号战列舰

黑尔戈兰号战列舰(SMS"SMS"是德语"Seiner Majestät Schiff"的缩写,意为“陛下的船舰”。 Helgoland)是黑尔戈兰级战列舰的首舰,德意志帝国海军的无畏舰。该舰在之前的拿骚级战列舰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其中主炮由280毫米增加到了305毫米。 黑尔戈兰号1908年11月11日在基尔的霍瓦特-德意志造船厂开工建造,并于1909年9月25日下水。1911年8月23日开始服役。Gröner, p. 25一战结束后,1920年8月5日,移交给英国。之后,于1921年3月3日在莫克姆(Morecambe)拆毁。.

新!!: 德意志帝國和黑尔戈兰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黑衛士兵團

黑衛士兵團(Black Watch,或簡稱為黑衛士),是英國陸軍的一支步兵部隊。 黑衛士的歷史可追溯至18世紀初。1725年,英國漢諾威王室於蘇格蘭高地徵召警衛民兵,用以維持高地治安及鎮壓詹姆斯黨。當時民兵已經有「黑衛士」之別稱,並很可能與民兵穿著深色的花呢格紋制服有關。後來英國在1739年為準備與西班牙的戰爭,而將黑衛士改編為正規步兵。此後黑衛士參與了英國在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的多場重要戰事,包括詹金斯的耳朵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法國印第安戰爭、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戰爭及拿破崙戰爭,亦曾調到愛爾蘭警衛當地,聞名於英國及海外地區。 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黑衛士多次部署到海外作戰,包括克里米亞戰爭、第三次英國-阿散蒂戰爭、鎮壓印度反英起義、英埃戰爭、馬赫迪戰爭及第二次波耳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黑衛士主要部署到歐洲西方戰線的戰壕,但也有一營部隊派到美索不達米亞作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黑衛士的部隊主要派到歐洲、中東及非洲戰區,並投入敦刻爾克大撤退、英屬索馬里蘭戰事、北非戰場、西西里島戰役、入侵意大利及諾曼第戰役,但也有一營部隊被派往東南亞,編入緬甸遠征軍特種部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黑衛士曾經以聯合國軍身份參與韓戰,並協助英國鎮壓茅茅起義及處理北愛爾蘭衝突。除此以外,黑衛士也是最後一批離開巴基斯坦及香港殖民地的英國部隊。踏入21世紀,黑衛士曾在科索沃戰爭中以北約維持和平部隊名義到當地執勤,後來又隨北約參與伊拉克戰爭及阿富汗戰爭。2006年,黑衛士根據英國國防部的軍事改制,而縮減為營級部隊,編屬於的第三營。.

新!!: 德意志帝國和黑衛士兵團 · 查看更多 »

黑频道

《黑频道》(Der schwarze Kanal)是1960至1989年间民主德国电视台制作的每周播出的政治宣传节目,每期节目主要内容为重新剪辑的近期西德电视节目,再加上东德电视台的评论。.

新!!: 德意志帝國和黑频道 · 查看更多 »

黑森大公国

黑森大公国(Großherzogtum Hessen und bei Rhein),通称黑森-达姆施塔特,全称黑森和莱茵河畔大公国或黑森和莱茵河左岸大公国,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伯爵领地和大公国。1567年,黑森伯国一分为四,分出黑森-达姆施塔特伯国。1806年后,黑森-达姆施塔特伯国被提升为黑森大公国,从1871年至1919年它是德意志帝国中的联邦国之一。.

新!!: 德意志帝國和黑森大公国 · 查看更多 »

齐默尔曼电报

齊默爾曼電報(又譯齊默爾曼字條、森馬門電報、齊默曼電報,Zimmermann-Depesche)是一份由德意志帝國外相於1917年1月16日向德國駐墨西哥大使發出的加密電報。 電報內容建議墨西哥可以與德國結成對抗美國的軍事聯盟,但被英國截獲。該電報內容於1917年3月1日被公開後,引起美國各界的憤怒,促使同年4月6日美國向德國的宣戰。.

新!!: 德意志帝國和齐默尔曼电报 · 查看更多 »

载沣

载沣(;a;),字「伯涵」,號「靜雲」,晚年自號「書癖」,改名「載靜雲」;清摄政王,末代皇帝溥仪生父。.

新!!: 德意志帝國和载沣 · 查看更多 »

边境总督号战列舰

边境总督号战列舰(SMS Markgraf)是四艘国王级战列舰的第三艘舰,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于德意志帝国海军。该舰于1911年11月进行,1913年6月4日,并于战争在欧洲爆发的短短两个多月后,即1914年10月1日正式编入公海舰队。边境总督号在五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十门305毫米50倍径速射炮,且最高航速为。它是为纪念原神圣罗马帝国的所命名,而这一贵族等级则相当于中国封建时代的侯爵。 连同她的三艘姊妹舰——国王号、大选帝侯号和王储号,边境总督号在战争期间参与了舰队的大部分军事行动,其中包括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在日德兰,边境总督号是德舰队形的第三艘前导舰,并与敌对的英国大舰队猛烈交火。它共受到5枚大口径炮弹击中,并造成23名船员伤亡。边境总督号也参加了1917年末攻克里加湾的阿尔比恩行动。在行动圆满结束后,该舰在返回德国途中触雷受损。 随着德国战败和在1918年11月签署停战协定,边境总督号与大多数公海舰队的主力被英国皇家海军扣押在斯卡帕湾。在同盟国就《凡尔赛条约》的最终版本进行协商期间,这些舰只被解除武装并仅保留了基干船员。至1919年6月21日,即条约签署前的前一天,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特作为被扣押的舰队指挥官,下令全数凿沉己方舰队,以确保英国无法强占舰只。但不同于大多数的自沉舰只,边境总督号从未被捞起拆解,其残骸仍然留存在斯卡帕湾底部。.

新!!: 德意志帝國和边境总督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辛丑条约

《辛丑條約》,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議定書》,是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十一國在义和团运动结束、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協定。被認為是中国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一。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9月7日(辛丑年七月二十五日),故名辛丑条约,亦有“九七皇耻”一说。原條約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存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皇权丧失最严重的条约。.

新!!: 德意志帝國和辛丑条约 · 查看更多 »

迪特里希·馮·寇爾蒂茨

迪特里希·冯·寇尔蒂茨(Dietrich von Choltitz,),按法語發音則譯作肖爾蒂茨或肖爾鐵茨,是一名德国將領,分别于一战和二战时期在德意志帝国陸军、德意志国防军中服役。他所为人熟知的事迹主要发生在1944年时的巴黎,时任的他拒绝服从希特勒关于抹平该城市的命令,而是将其和平转交给自由法国的军队。 在当今的普世观念下,寇尔蒂茨作为“巴黎的救星”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 对于他拒绝服从希特勒指示的原因,冯·寇尔蒂茨后来解释道:这个做法在军事方面没有意义,那时的希特勒也全然失去了理智。此外,还有他对法国首都历史文化的热爱。.

新!!: 德意志帝國和迪特里希·馮·寇爾蒂茨 · 查看更多 »

近東問題

近東問題(Eastern Question),是歐洲近代史上圍繞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衰落,而出現的一連串的政治及外交問題。近東問題並非單指一個問題,而是包括出現於18、19及20世紀的多方面問題,當中包含了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治下的歐洲地區的不穩定。 一般認為近東問題始於1774年,當時發生了第五次俄土戰爭(1768-1774年)。鄂圖曼帝國在這場戰爭中慘敗於俄國手上。歐洲各國有見鄂圖曼帝國的崩解可能逼在眉睫,於是各國展開不同爭鬥,以確保自己在土耳其境內的軍事、戰略及商業利益。對於鄂圖曼帝國的衰敗,俄羅斯帝國認為是對她有利;而英國及奧地利則認為,保留鄂圖曼帝國則是最符合她們的利益。近東問題於一次大戰以後完結,其中一個後果就是鄂圖曼帝國的瓦解。不過直至今日,巴爾幹半島仍是歐洲局勢較不穩定的地區,諸如科索沃獨立問題等引起阿爾巴尼亞人及塞爾維亞人民族之間衝突和民族主義延續,在某種程度上均可視為近東問題的延續,但近年巴爾幹地區的民族衝突已逐漸緩和和減少。.

新!!: 德意志帝國和近東問題 · 查看更多 »

霍亨索伦城堡

霍亨索伦城堡(Burg Hohenzollern)是德国南部最著名的两大城堡之一,与巴伐利亚州的新天鹅堡齐名于世。.

新!!: 德意志帝國和霍亨索伦城堡 · 查看更多 »

霍亨索伦王朝

霍亨索伦王朝(Hohenzollerns),為勃蘭登堡-普魯士(1415年-1918年)及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的主要統治家族。霍亨索伦家族起源于士瓦本公国境内的黑欣根附近,其始祖布尔夏德一世在11世纪初叶受封為索倫伯爵。領地在今上內卡河、施瓦本山和上多瑙河之間。 索倫伯爵弗里德里希三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和亨利六世的忠实支持者。1185年弗里德里希三世與聯姻,前者娶了后者的女儿索菲亚,因康拉德二世没有男性继承人。1192年,康拉德二世去世后,弗里德里希三世成為紐倫堡伯爵弗里德里希一世,此后該家族在索倫前冠以“霍亨”(意為“高貴的”)字樣,稱為霍亨索倫家族。他的兩個兒子先后继承爵位,弗里德里希四世继承索倫伯爵及紐倫堡伯爵領地,其後他於1218年將紐倫堡伯爵領地傳給他的弟弟康拉德三世。索倫伯爵是弗里德里希四世的子嗣信奉天主教的士瓦本系,而紐倫堡伯爵皆是康拉德三世的子嗣其後改為信奉新教的法蘭克尼亞系。.

新!!: 德意志帝國和霍亨索伦王朝 · 查看更多 »

霍亨索伦统治者列表

霍亨索伦位于今日德国的巴登-符腾堡州的士瓦本,德意志帝国时期是普鲁士王国的一个省。霍亨索伦的名称源于霍亨索伦家族,他们是勃蘭登堡-普魯士(1415年-1918年)及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的主要統治家族。其始祖布尔夏德一世在11世纪初叶受封為索倫伯爵。領地在今上內卡河、士瓦本山和上多瑙河之間。14世紀中叶,該家族在索倫前冠以“霍亨”(Hohen,意為“高貴的”)字樣,稱為霍亨索倫家族。 1191年至1192年索倫伯爵弗里德里希三世與纽伦堡城堡伯爵(Burggraf von Nüremberg)拉布斯家族聯姻,成為纽伦堡城堡伯爵弗里德里希一世。他的兩個兒子分割領地,康拉德三世獲紐倫堡伯爵領地。弗里德里希四世獲士瓦本的原領地,從而形成信奉新教的弗蘭肯系和信奉天主教的士瓦本系兩支。士瓦本系的领地日后成为普鲁士王国的霍亨索伦省。 以下是历代索倫伯爵、霍亨索倫家族士瓦本系的伯爵和普鲁士王国霍亨索伦亲王的列表。.

新!!: 德意志帝國和霍亨索伦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霍恩洛厄家族

霍恩洛厄家族是德意志貴族家庭,來自法蘭克尼亞地區,此家族在1450年成為伯爵,後又升格為親王國;最終在1806年成立的萊茵邦聯中分割併入巴伐利亞、符騰堡兩個王國。在霍恩洛厄被兼併之際,他們擁有1,760平方公里的領土,以及108,000人口。萊茵邦聯的成立雖然終結了親王國,但並未奪取家族的財產,直到德意志帝國垮台前,霍恩洛厄等貴族家庭仍然擁有部分政治特權,如在巴伐利亞、普魯士、符騰堡等邦國,霍恩洛厄家族都可世襲帝國議會議員資格;他們在1825年時更由德意志邦聯議會授予了「殿下」(Durchlaucht)的尊稱。.

新!!: 德意志帝國和霍恩洛厄家族 · 查看更多 »

胡戈·施佩勒

胡戈·施佩勒(Hugo Sperrle; 1885年2月7日 - 1953年4月2日),是一位第二次世界大戰 時期的德國空軍元帥,也是當時德軍最壯碩的將軍之一,施佩勒身高達196公分,體重則有100公斤。.

新!!: 德意志帝國和胡戈·施佩勒 · 查看更多 »

胶州湾

胶州湾古称胶澳,是位于中国黄海中部、胶东半岛南岸、山东省青岛市境内的半封闭海湾,近似喇叭形。因古时属胶州所辖,故而得名。.

新!!: 德意志帝國和胶州湾 · 查看更多 »

胶州湾租借地

德国胶州保护领(Kiautschou, Deutsches Schutzgebiet,通称德国胶澳租借地),德国于1898年在中国设立的租借地,包含胶东半岛胶州湾周边地区,总面积552平方公里。行政中心(首府总督府)位于青岛。1914年由日本军政府接管,称作“膠州湾租借地”。 租借地设立时,德国当局基于“膠州”一词进行该处地名的翻译,德文写作“Kiautschou”,英文写作“Kiaochow”、“Kiauchau”或“Kiao-Chau”。中国人为避免与清政府的“胶州”相混淆,一律译作“胶澳”。.

新!!: 德意志帝國和胶州湾租借地 · 查看更多 »

胶济铁路济南车站旧址

胶济铁路济南车站旧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车站街东侧,欧式建筑。站房大楼于1904年动工,191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新!!: 德意志帝國和胶济铁路济南车站旧址 · 查看更多 »

舞姬 (小說)

《舞姬》()是日本小說家森鷗外創作的短篇小說,於1890年(明治23年)在《國民之友》發表。《舞姬》與《泡沫記》及《送信人》合稱為「浪漫三部曲」。.

新!!: 德意志帝國和舞姬 (小說)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酋长国

阿富汗酋长国(普什图语:إمارة أفغانستان,Da Afghanistan Amarat),是位于中亚和南亚交界处的一个酋长国,其领土今属阿富汗。.

新!!: 德意志帝國和阿富汗酋长国 · 查看更多 »

阿尔伯特·史怀哲

阿爾伯特·史懷哲(德语:Albert Schweitzer,),法國阿爾薩斯(出生時屬於德國)的通才,擁有神學、音樂、哲學及醫學四個博士學位。他生於當時德國阿爾薩斯-洛林凱瑟斯堡,半年後舉家遷往昆斯巴哈定居。阿爾薩斯位於法國與德國的邊境,雖以德裔為主但曾長期屬於法國,所以在孩童時期能運用德法兩個語言。因為他在中非西部加蓬創立阿爾伯特史懷哲醫院(),而在1953年獲得1952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

新!!: 德意志帝國和阿尔伯特·史怀哲 · 查看更多 »

阿尔伯特·冯·科立克

阿尔伯特·冯·科立克(Rudolf Albert von Kölliker,),瑞士解剖学家与生理学家,线粒体的发现者。.

新!!: 德意志帝國和阿尔伯特·冯·科立克 · 查看更多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或譯亞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创立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的相对论,也是質能等價公式()的發現者。他在科學哲學領域頗具影響力。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的原理”,他榮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發現為量子理論的建立踏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愛因斯坦在職業生涯早期就發覺經典力學與電磁場無法相互共存,因而發展出狹義相對論。他又發現,相對論原理可以延伸至重力場的建模。從研究出來的一些重力理論,他於1915年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他持續研究統計力學與量子理論,導致他給出粒子論與對於分子運動的解釋。在1917年,愛因斯坦應用廣義相對論來建立大尺度結構宇宙的模型。 阿道夫·希特勒於1933年開始掌權成為德國總理之時,愛因斯坦正在走訪美國。由於愛因斯坦是猶太裔人,所以儘管身為普魯士科學院教授,亦沒有返回德國。1940年,他定居美國,隨後成為美國公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他在一封寫給當時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信裏署名,信內提到德國可能發展出一種新式且深具威力的炸彈,因此建議美國也盡早進行相關研究,美國因此開啟了曼哈頓計劃。愛因斯坦支持增強同盟國的武力,但譴責將當時新發現的核裂变用於武器用途的想法,後來愛因斯坦與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共同簽署《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強調核武器的危險性。 愛因斯坦總共發表了300多篇科學論文和150篇非科學作品。愛因斯坦被誉为是“現代物理学之父”及20世紀世界最重要科學家之一。他卓越和原創性的科學成就使得“愛因斯坦”一詞成為“天才”的同義詞。.

新!!: 德意志帝國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查看更多 »

阿尔弗雷德 (萨克森-科堡-哥达公爵)

阿尔弗雷德,全名阿尔弗雷德·恩斯特·阿尔伯特(Alfred Ernest Albert,),英國维多利亚女王和亞厘畢親王(Consort Albert)的二儿子。第三位萨克森-科堡-哥达公爵(1893年-1900年),1866年5月24日英国贵族院授與他爱丁堡公爵、肯特伯爵和尤尔斯特伯爵(Duke of Edinburgh, Earl of Kent and Earl of Ulster)头衔。1893年8月23日他继承他的伯父恩斯特二世在德意志帝国的萨克森-科堡和哥达公爵爵位。 1856年阿尔弗雷德王子决定按照自己的意愿,进入皇家海军服役。1858年8月他通过考试,被任命为尤里亚勒斯号(HMS Euryalus,又稱欧娅露丝号)船员,1860年7月他正式访问开普敦,1862年希腊国王奥托退位,希腊国会投票拥戴阿尔弗雷德继位,但政治公约使英国政府不可能答应他们的愿望。1863年2月24日阿尔弗雷德晋升为中尉,在霍恩洛厄-兰根堡的维克多亲王的(HMS Racoon)舰服役,1866年2月23日晋升为舰长。随后被任命指挥护卫舰HMS Galatea号。 1868年,阿尔弗雷德在新南威尔士悉尼郊区海滩野餐上逃过了一次暗杀。 1878年12月30日晋升为海军少将(Rear Admiral),1882年11月10日擢海军中将,1887年10月18日擢海军上将,1893年6月3日擢海军元帅,并赐节杖。.

新!!: 德意志帝國和阿尔弗雷德 (萨克森-科堡-哥达公爵) · 查看更多 »

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

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Alfred Kastler,1902年5月3日法国盖布维莱尔 - 1984年1月7日),法国物理学家,196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德意志帝國和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 · 查看更多 »

阿尔弗雷德·卫登堡

阿尔弗雷德·卫登堡(Alfred Wittenberg,,又译维滕伯格),德国小提琴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

新!!: 德意志帝國和阿尔弗雷德·卫登堡 · 查看更多 »

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

阿弗列·屈里弗斯(Alfred Dreyfus,,) 是一名法國犹太裔軍官,1894年他被误判为叛国,导致德雷福斯事件。.

新!!: 德意志帝國和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 · 查看更多 »

阿尔弗雷德·克莱布什

阿尔弗雷德·克莱布什(Rudolf Friedrich Alfred Clebsch,),德国数学家。19世纪代数几何德国学派的领导者之一。 1854年以流体动力学方面的论文获柯尼斯堡大学博士学位。后专攻射影不变量和代数几何课题。他先后在几所大学任教授。1868年与卡尔·诺伊曼创办了《数学年刊》。他的主要工作是完成了由S·H·阿隆霍尔德(Siegfried Heinrich Aronhold)开创的关于型和不变量的符号演算法;讨论了各种有理曲面,特别是一般三次曲面的平面表示,并得到了第一个代数曲面的双有理不变量,成为代数曲面论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与保罗·哥尔丹合作,研究黎曼的代数函数论思想,撰写了《阿贝尔函数理论》(1866),在建立纯代数几何的黎曼理论方面迈出了本质性的一步。.

新!!: 德意志帝國和阿尔弗雷德·克莱布什 · 查看更多 »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是一位德国地质学家、气象学家和天文學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是大陆漂移说创立者,該學說認為遠古時代的地球只有一塊「泛古陸」或稱盤古大陸的龐大陸地,被稱為「泛大洋」的水域包圍,該大陸後來開始破裂,形成現在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基本地貌。其他汉语译名主要有“艾尔弗雷德·魏格纳”、“阿尔弗里德·威格纳”、“阿魯夫雷多·魏格納”、“艾尔弗雷德·韋格納”,简称“魏格纳”。 魏格纳起初研究天文學及氣象學,喜愛冒險,曾乘坐熱氣球參加耐空比賽,並曾經以52小時的成績打破當時最長的耐空紀錄(35小時)。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參軍並兩度負傷。魏格纳留意到非洲大陸西岸和南美洲東岸的海岸線很相似,因此推測大陸原本是相連的,1912年1月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行的地質研討會首次提出大陸漂移的觀點,1915年正式出版《大陸與大洋的起源》一書。他后在1920年、1922年和1929年改进并拓展了大陆漂移学说,但始终没有引起业界注意,因此颇为沮丧。为寻找更多证据支持,他曾4次前往格陵蘭進行極地上層大氣及冰河學的研究及探險活動,並曾在北緯77度的冰上連續渡過2個冬天。1930年11月,他在第4次前往格陵蘭的探險中遇难,享年50歲。科学家在找到巨大陆块移动的原因之后才接受了他的理论。魏格納的岳父是提出柯本氣候分類法的氣象學家弗拉迪米爾·彼得·柯本。.

新!!: 德意志帝國和阿尔弗雷德·魏格纳 · 查看更多 »

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

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Alfred Eisenstaedt,,是一位著名美国犹太摄影家和摄影记者。.

新!!: 德意志帝國和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 · 查看更多 »

阿尔佛雷德·朗德

阿尔佛雷德·朗德(Alfred Landé,)是一名物理学家,因其对量子力学的贡献而闻名。他提出了g 因子,并给出了塞曼效应的一个解释。.

新!!: 德意志帝國和阿尔佛雷德·朗德 · 查看更多 »

阿尔萨斯

阿尔萨斯(Région Alsace;Elsass)是法国东部地区,以莱茵河南北分开成两个部份:北部的下莱茵省和南部的上莱茵省。古代是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作为哈布斯堡家族的发源地,在17世纪以前归属神圣罗马帝国,三十年战争后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割让给法国(首府斯特拉斯堡到路易十四时代完全被法国吞并)。它和洛林都在普法战争后割让給普鲁士,一战结束后重新被法国吞并,二战初期又被纳粹德国占领,至二战结束再次被法国吞并,阿尔萨斯和洛林都是白葡萄酒的著名产地。 2016年1月1日起,阿爾薩斯、香檳-阿登和洛林等三個大區合併成大東部大區。.

新!!: 德意志帝國和阿尔萨斯 · 查看更多 »

阿尔贝特 (萨克森)

阿尔贝特一世(Albert I.,),全名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阿尔贝特·安东·斐迪南·约瑟夫·卡尔·玛利亚·巴普蒂斯特·奈波姆克·威廉·克萨威尔·格奥尔格·费德里斯(Friedrich August ALBERT Anton Ferdinand Joseph Karl Maria Baptist Nepomuk Wilhelm Xaver Georg Fidelis),萨克森国王(1873年-1902年在位),以其军事才能为世人所熟知。.

新!!: 德意志帝國和阿尔贝特 (萨克森) · 查看更多 »

阿尔贝特国王号战列舰

阿尔贝特国王号战列舰(SMS König Albert)是德意志帝国海军皇帝级战列舰的第四艘舰。该舰于1910年7月17日在但泽的进行,1912年4月27日,并于1913年7月31日交付海军服役。它在五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十门305毫米50倍径速射炮,最高航速为。阿尔贝特国王号先是被编入公海舰队的;其后又转移至第四战列分舰队,并在生涯的大部分时间服役于此,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 连同其姊妹舰皇帝号、腓特烈大帝号、皇后号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一起,阿尔贝特国王号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部分舰队主要行动,尽管当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日德兰海战时,它仍身处旱坞维修。因此,它成为在舰队服役却错过了战争中最大规模海战的唯一战列舰。该舰还参与了阿尔比恩行动,于1917年10月对俄国控制的里加湾岛屿实施两栖攻击。 当德国战败并于1918年11月签署了停战协定后,阿尔贝特国王号随公海舰队的大多数主力艦都被英国皇家海军扣押于斯卡帕湾。这些舰只被解除武装,并且在協約國就《凡尔赛条约》的最终版本进行谈判期间仅保留了基干船员。至1919年6月21日,即条约正式签署的一周前,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特作为被扣押舰队的指挥官下令全数凿沉己方舰队,以确保英国人无法强占舰只。阿尔贝特国王号残骸于1935年7月被打捞上岸,随后在1936年拆解。.

新!!: 德意志帝國和阿尔贝特国王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阿尔比恩行动

阿尔比恩行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志帝国为侵略及占领俄罗斯共和国的而于1917年9月至10月发动的地面及海上作战。在海军经过广泛的清除水雷和压制岸基炮台活动后,地面作战于1917年10月11日伴随着在的萨雷马岛登陆而展开。德军于10月16日控制岛屿。俄军则于10月18日撤离穆胡岛。 经过两次失败的尝试后,德军最终于10月19日登陆希乌马岛,并在次日成功夺取该岛。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则在遭受重大损失后被迫从苏尔海峡撤退(见)。在整个行动过程中,德军共俘获20000名战俘及100门炮。.

新!!: 德意志帝國和阿尔比恩行动 · 查看更多 »

阿克塞爾·施普林格

阿克塞爾·凱薩·施普林格(Axel Cäsar Springer,)是出生於德意志帝國漢堡市阿爾托納行政區的企業家、傳媒施普林格集團的創辦人。.

新!!: 德意志帝國和阿克塞爾·施普林格 · 查看更多 »

阿玛宗号小巡洋舰

陛下之舰阿玛宗号(SMS Amazone)是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十艘瞪羚级小巡洋舰的六号舰,以希腊神话民族阿玛宗命名。它由基尔的日耳曼尼亚船厂承建,于1899年开始、1900年10月、至1901年11月投入舰队使用。其包括有十门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最高速度可达21.5节。 在和平时期的职业生涯当中,阿玛宗号都跟随公海舰队的侦察部队服役。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爆发时,它则被部署为岸防舰。它于1916年解除武装并作使用,1917年则改装为。战争结束后,阿玛宗号获新组建的魏玛国家海军保留下来,继而于整个1920年代维持在役状态。1931年后,它被降格担任次要职责,并继续作为宿营船服役至1950年代。阿玛宗号最终于1954年拆解报废。.

新!!: 德意志帝國和阿玛宗号小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阿科纳号小巡洋舰

陛下之舰阿科纳号(SMS Arcona)是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十艘瞪羚级小巡洋舰的九号舰,以德国吕根岛北部的峭壁命名。它由不来梅的承建,于1901年开始、1902年4月、至1903年5月投入舰队使用。其包括有十门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最高速度可达21.5节。 阿科纳号于20世纪上半叶曾先后跟随德国三个时代的海军服役。在1900年代早期的德意志帝国海军生涯期间,它曾分别被部署至舰队和海外。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它被用作海岸防御船具,然后在大西洋充当的。战争结束后,它又短暂服役于魏玛国家海军直至退役,并执行次要任务。当纳粹德国海军于1935年成立后,将阿科纳号改造成了一座浮动的高射炮台,并利用它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国的一些港口进行防御。舰只于战争的最后几天自沉,后于1948-1949年间拆解报废。.

新!!: 德意志帝國和阿科纳号小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阿爾巴尼亞君主列表

没有描述。

新!!: 德意志帝國和阿爾巴尼亞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阿爾布雷希特·馮·施托施

阿爾布雷希特·馮·施托施(Albrecht von Stosch)是一位德意志帝國的將領,最高軍階為步兵上將和海軍上將,於1872年至1883年擔任帝國海軍部部長,是德國統一後第一位海軍最高領導人,對德國海軍的早期發展影響甚切。 施托施於1818年4月20日出生在普魯士王國的科布倫茲,於1835年加入普魯士陸軍,後在1839年至1842年就讀戰爭學院,接觸多種參謀作業。在早年的軍事生涯中,施托施就對海軍事務有一定的興趣,1841年在派往但澤期間任職砲兵單位,為沿海防禦發表過《論普法戰爭中的普魯士海岸》一論文。1866年,施托施晉升少將,在普奧戰爭期間當時還是王儲的弗里德里希·威廉,並任其手下第2軍團副參謀長(軍需官)。戰後,施托施轉任戰爭部職務,1870年晉升中將。普法戰爭後,施托施任法國佔領軍司令的參謀長,之後又任代理司令。 德國於1871年統一後,各邦國海軍重新整合為帝國海軍,而1872年1月,施托施擔任了帝國海軍最高指揮機關「帝國海軍部」的首任部長,此項任命倍受爭議,當時原一直掌握海軍指揮權的副手亦表達出任該職的意願,但陸軍出身的施托施最終就任該職。1875年9月,施托施晉升為步兵上將,同時也獲得海軍上將的軍階。 施托施任內對海軍進行大規模的改組,以普魯士軍官團的模式裁去不具備貴族背景或頭銜的海軍軍官,整肅了早期海軍中絕大多數有商船服務背景的成員,並在議會中聲明「在他領導下海軍發展是有限度的」、「德國的軍事力量來自陸軍」,但仍提出過數個造艦計畫,並與工商界交往密切,是首開此先例的海軍指揮官。在施托施的領導下,海軍也逐漸不再仰賴國外的供應商,走向自主之路、建立起數個海外基地,並成為僅次於英法兩國的世界第三大海軍國,但在船艦裝備方面有著陳舊過時的問題。 1883年3月20日,施托施因政治因素自請離職。.

新!!: 德意志帝國和阿爾布雷希特·馮·施托施 · 查看更多 »

阿爾弗雷德·約德爾

阿爾弗雷德·約德爾(德語:Alfred Josef Ferdinand Jodl,)是一位納粹德國一級上將,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德意志國防軍最高統帥部作戰部長,成為威廉·凱特爾的副手,負責制定二戰時德國許多軍事行動。在紐倫堡審判中他被判為戰犯,處以絞刑而死;卻在行刑6年後,被撤銷了於紐倫堡被指控的主要罪行,宣判無罪。.

新!!: 德意志帝國和阿爾弗雷德·約德爾 · 查看更多 »

阿爾貝特·凱塞林

阿爾貝特·凱塞林(Albert Kesselring,)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位德國空軍元帥。在橫跨兩次世界大戰的軍事生涯中,凱塞林成為了納粹德國最具指揮能力的將領之一,並跻身僅有27人的鑽石橡葉帶劍騎士鐵十字勳章获得者之列。凱塞林是二次大戰德軍將領中最受歡迎的一位,其對手盟軍也給他取了個「微笑的阿爾貝特」的綽號。 凱塞林於1904年以見習軍官的身份加入了,服役於砲兵部門。1912年,他完成了作為氣球觀測員的訓練。在不久后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曾在東西兩線服役過。之後,儘管未曾進入研修,凱塞林還是分派至總參謀部服勤。凱塞林在戰後留於德國陸軍中,但於1933年離職,并赴任帝國航空部行政首長。在此職位上,凱塞林參與重建德國航空工業,奠定了未來德國空軍的基礎,並在1936至1938年期間擔任空軍參謀長。二戰期間,凱塞林指揮空軍參與了波蘭與法國的入侵行動、不列顛戰役和巴巴羅薩行動;他亦曾擔任南方戰區總司令,指揮地中海和北非戰場全部的德軍部隊;在盟軍登陸義大利後,凱塞林也組織部隊進行極為頑強的抵抗,一直到1944年10月意外受傷;在二戰最後幾天裡,凱塞林還擔任德軍西線總司令。凱塞林的軍事才能與成就甚至贏得了盟軍的尊敬,但其名聲也因為屬下部隊在義大利的屠殺行徑而受損。 戰後,凱塞林遭判戰爭罪,並判處死刑,但隨後赦免為無期徒刑。由於媒體宣傳與政治因素,官方對外聲稱因「健康理由」而將凱塞林於1952年釋放。凱塞林也是僅有的三位出版個人回憶錄的納粹德國陸空軍元帥之一,其書名為《最後一日的士兵》(Soldat bis zum letzten Tag)。.

新!!: 德意志帝國和阿爾貝特·凱塞林 · 查看更多 »

阿爾薩斯-洛林

阿爾薩斯-洛林 (Elsaß-Lothringen;Alsace-Lorraine)指的是法國和德國在歷史上有過爭議的一處地區。此地區本屬神聖羅馬帝國,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後逐漸成為法國領土。1871年普法戰爭後透過法蘭克福條約歸於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曾短暫宣告獨立,後來又再度成為法國的領土。納粹德國1940年恢復主權至1945年,又復歸法國所佔。 目前是法國的洛林的摩澤爾省、默爾特-摩澤爾省、孚日省和阿爾薩斯的上、下萊茵省。.

新!!: 德意志帝國和阿爾薩斯-洛林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德国政治人物,纳粹党领袖,1933年至1945年担任德国总理,1934年至1945年亦任纳粹德国元首。其于1939年9月发动波兰战役,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并为纳粹大屠杀的主要发动者之一。 希特勒生于时属奥匈帝国的奥地利地区,在林茨长大。1913年他迁往德国,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陆军服役並受勳。1919年希特勒加入纳粹党前身德国工人党,并于1921年成为纳粹党领袖。1923年他在慕尼黑发动政变,试图夺取权力,但最终失败并被监禁。在监禁期间希特勒撰写了其自传及政治宣言《我的奮鬥》的第一册。1924年被释放后,希特勒對凡爾赛条约进行批判,宣扬泛日耳曼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反共主义,以其个人魅力、演说才能及政治宣传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同时他频繁宣称国际资本主义及共产主义为犹太人反德意志民族的阴谋。 1933年纳粹党成为魏玛共和国国会第一大党,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此后其执政联盟再次在选举中获胜,并在国会中通过《授权法》,逐渐将魏玛共和国转变为一党专制、纳粹、极权及独裁统治的纳粹德国。希特勒借口抵御一战后由英国和法国主导的不公国际秩序,试图将犹太人从德国清除,建立其理想秩序。在其当政的前六年内,德国迅速自大萧条中复苏,打破一战后欧洲各国对其作出的各种限制,吞并数个德意志民族所居住的他国领土,由此获得了相当一些德意志民族人民的支持。 希特勒试图为德意志民族获取在其他民族之上的特别“生存空间”,在外交上主张施行侵略与吞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首要原因。他领导大规模武装扩军,并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打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使得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1941年6月,希特勒下令入侵苏联。至1941年年末,德国及其欧洲轴心国盟友已侵略占领欧洲和北非大部分地区。后来与苏联战事的不利局面及美国的加入导致德国由攻转守,并屡遭战略失败。在战争尾声阶段,1945年柏林战役期间,希特勒与其长期女友爱娃·布劳恩成婚。在他们成婚两日后(1945年4月30日),为避免被开坦克进城的苏联红军俘获,希特勒与布劳恩自杀身亡,其尸体被焚毁并被苏联红军找到。 在希特勒和其种族主义政治形态领导之下,纳粹政权屠杀了至少550万包括犹太人和身心障礙者在内的被视为劣等或不受欢迎的少数族裔。希特勒和纳粹政权亦在战争期间屠杀了近1,930万平民和战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军事行动还造成了2930万军人及平民的死亡,其中平民的死亡数量为人类战争史上最高,使二战成为人类历史上死亡数量最高的战争。.

新!!: 德意志帝國和阿道夫·希特勒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乌尔班

阿道夫·乌尔班(Adolf Urban,),是一名已逝世的德国足球运动员。 乌尔班是一名粉刷匠,亦是德国足球队沙尔克04在20世纪30年代的传奇前锋,帮助球队五次获得德国锦标赛冠军。他在1935年至1941年之间代表德国国家足球队出场21次,射进11球。 1935年,乌尔班成为一名军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卷入苏德战争,1943年5月23日,他在苏联旧鲁萨战死。他是布雷斯劳十一人中唯一一名战死沙场的球员。.

新!!: 德意志帝國和阿道夫·乌尔班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冯·拜尔

约翰·弗雷德里克·威廉·阿道夫·冯·拜尔(Johann Friedrich Wilhelm Adolf von Baeyer,),德国化学家,因成功合成了靛藍而获得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Adolf von Baeyer: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for Chemistry 1905 Armin de Meijere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Volume 44, Issue 48, Pages 7836 – 7840 2005.

新!!: 德意志帝國和阿道夫·冯·拜尔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莱纳赫

阿道夫·伯恩哈德·菲利普·莱纳赫(Adolf Bernhard Philipp Reinach,1883.12.23-1917.11.16),德国哲学家、现象学家(属慕尼黑现象学派)、法学理论家。.

新!!: 德意志帝國和阿道夫·莱纳赫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达斯勒

阿道夫·「阿迪」·达斯勒(Adolf "Adi" Dassler ,1900年11月3日 - 1978年9月6日)是德国运动服装公司阿迪達斯的创始人,也是PUMA的创始人魯道夫·達斯勒的弟弟。.

新!!: 德意志帝國和阿道夫·达斯勒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艾希曼

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納粹德國前高官,也是在清洗猶太人中執行「最终解决方案」的主要負責者,被猶太人稱為「納粹劊子手」,二次大戰後定居至阿根廷,遭以色列情報特務局(俗稱摩薩德)幹員綁架,公開審判後絞死。.

新!!: 德意志帝國和阿道夫·艾希曼 · 查看更多 »

阿里阿德涅号小巡洋舰

陛下之舰阿里阿德涅号(SMS Ariadne)是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十艘瞪羚级小巡洋舰的五号舰,以希腊神话人物阿里阿德涅命名。它由不来梅的承建,于1899年开始、1900年8月、至1901年5月投入舰队使用。其包括有十门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最高速度可达21.5节。 阿里阿德涅号在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内都服役于公海舰队的侦察部队。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爆发后,它被用作在黑尔戈兰湾巡逻。同年8月28日,英国皇家海军袭击了巡逻线,并在随后的中,由两艘战列巡洋舰击沉了阿里阿德涅号。舰上有约200名船员在战斗中罹难;仅59名幸存者从海面上救起。.

新!!: 德意志帝國和阿里阿德涅号小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阿斯坎尼家族

阿斯坎尼家族(德語:Askanier)是源於德國的一個家族,又被成為安哈爾特家族,該家族長時間統治安哈爾特親王國。 阿斯坎尼家族得名于阿斯坎尼城堡,該城堡坐落於阿舍尔斯莱本鎮,阿舍爾斯萊本位於安哈爾特伯國境內,安哈爾特伯爵后來改稱安哈爾特親王。.

新!!: 德意志帝國和阿斯坎尼家族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起义

阿拉伯起义(الثورة العربية Al-Thawra al-`Arabiyya;Arap İsyanı)是1916年6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治下阿拉伯人发动的大规模起义,名义上由麦加埃米尔兼谢里夫侯赛因·本·阿里领导,意图建立一个领土范围北达叙利亚阿勒颇,南达也门亚丁的独立国家。 尽管西方世界认为这次起义是阿拉伯人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但因为当时阿拉伯人的民族认同感不甚强烈,政治與派系上更是分裂,所以起义最初是以宗教名义发动來樹立共同敵人——领导者侯赛因以“青年土耳其党人违反伊斯兰教神圣教旨”为由,号召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境内阿拉伯穆斯林发动圣战,以推翻“看似虔诚的奥斯曼政府”,而当时的土耳其统治者则称这次起义是“背叛穆斯林哈里发国的部落叛乱”,“意图扰乱哈里发反抗帝国主义势力的斗争,趁机瓜分抢占穆斯林的土地”。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东战场的一部分,阿拉伯起义的爆发牵制了数万本用于进攻苏伊士运河地区的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大大降低了英军在攻势下遭土军反扑的概率,使得中东战局朝着有利于英军的方向发展。.

新!!: 德意志帝國和阿拉伯起义 · 查看更多 »

蘇維埃俄國

蘇維埃俄國(Советская Россия),简称苏俄(CP),一般指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前的俄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为正式國名,但因为俄国内战及其内部行政调整导致区域持续变化,历史上一般将这一时代占有原帝俄领土的国家通称为苏俄。苏俄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22,053,580平方公里)。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与从其内部独立的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以及苏俄实际占领的外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签署苏联成立条约,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俄国历史至此正式進入苏联時代。 蘇俄佔有东欧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亚和北亚;陸地與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脫維亞、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波斯、阿富汗、中华民国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国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羅斯帝國爆發俄國二月革命,導致沙皇下台,俄羅斯帝國解體,成立了俄罗斯临时政府,出現了由市民階級組織的臨時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的蘇維埃(俄語意為「大會」)並存的局面。最後以列寧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左翼(布尔什维克)聯合其它左翼政黨在彼得格勒發動起義,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史稱十月革命。革命後國名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其後與德意志帝国及其盟國簽訂和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英國、法國、日本、波蘭、美国等國因不滿蘇俄單方面退出對德戰爭,以及沙皇俄國債務等問題,對俄國革命進行了武裝干涉。國內忠於沙皇的势力以及富農、地主和資產階級力量組織白軍发起了反對蘇維埃政權的战争。經過俄国内战,蘇維埃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聯合武裝干涉,鞏固了政權。 国庆日为11月7日,這一天又稱作「十月革命節」。.

新!!: 德意志帝國和蘇維埃俄國 · 查看更多 »

赫尔姆斯·尼尔

海姆斯·尼尔,真名费迪南德·弗里德里希·赫尔曼·尼尔博克。生于1888年4月17日在尼尔博克(现在是耶里肖的一部分),1954年7月16日在林根去世。是德国的军歌和进行曲作曲家。.

新!!: 德意志帝國和赫尔姆斯·尼尔 · 查看更多 »

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

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Helmuth Karl Bernhard von Moltke,),普魯士和德意志名將, 普鲁士和德意志总参谋长,军事家,通稱「老毛奇」。德国陆军元帅。 毛奇生于梅克伦堡帕尔希姆一破落贵族家庭,其家於1805年移居丹麦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吕贝克(今属德国)。他於1818年毕业于哥本哈根皇家军校,进丹麦军队服役。1822年转入普鲁士军队,获少尉衔。1835年至1839年任奥斯曼土耳其苏丹军事顾问。1857年至1888年任普军和德军总参谋长,领导指挥德军参加普奥战争(1866年)和普法战争(1870年-1871年),在色当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为实现德意志统一作出重大贡献,受封伯爵并于次年晋升元帅。 1867年到1871年毛奇担任在北部德国邦联的议员,从1871年到1891年他是德国國會的成员。1888年毛奇由总参谋长位置上退休,由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继任。他的侄子赫尔穆特·约翰內斯·路德维希·冯·毛奇(小毛奇),則於1906年到1914年擔任德军总参谋长。 1888年8月9日,毛奇於退役后任国防委员会主席。1891年卒于柏林。 毛奇上撰寫了一定数量的軍事理論著作。受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影响,他的主要论题是军事战略必须被了解作为选择系统,因为唯一军事操作的起点是plannable。结果,他考虑军事领导主任务包括在所有可能的结果的广泛准备。 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军事家,1908年德国造舰计划中的G号重巡洋舰(战列巡洋舰)被命名为毛奇号巡洋舰。该级舰的另外一艘以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中的普鲁士将军奥古斯特·卡尔·冯·戈本(1816年—1880年)命名。另外,月球正面位於靜海西南部的一座小撞擊坑,於1935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命名為毛奇隕石坑(Moltke)。 Category:德國軍事學家 Category:普魯士將軍 Category:德國元帥 Category:普法戰爭人物 Category:德國貴族 Category:梅克倫堡-前波門人.

新!!: 德意志帝國和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 · 查看更多 »

赫尔曼·察普夫

Specimens of typefaces by Hermann Zapf 赫尔曼·察普夫(Hermann Zapf,),是一位多产的德国字体设计师。察普夫生于德国纽伦堡,后与书法家和字体设计师结婚。 察普夫的设计广受赞誉,其作品(诸如例如Palatino和Optima)虽得到欢迎、但遭到了仿制。(微软软件所附带的人所共知字体Book Antiqua是抄袭自Palatino。) 察普夫于2015年6月4日逝世,享年96岁。.

新!!: 德意志帝國和赫尔曼·察普夫 · 查看更多 »

赫尔曼·冯·亥姆霍兹

赫尔曼·冯·亥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德國物理學家、医生。.

新!!: 德意志帝國和赫尔曼·冯·亥姆霍兹 · 查看更多 »

赫尔曼·黑塞

赫尔曼·黑塞、或譯作赫曼·赫賽(Hermann Hesse,),德国诗人、小说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新!!: 德意志帝國和赫尔曼·黑塞 · 查看更多 »

赫尔曼·戈林

赫爾曼·威廉·戈林(Hermann Wilhelm Göring,)是納粹德國的一位政軍領袖,與「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關係極為親密,在納粹黨內有相當巨大的影響力。他擔任過德國空軍總司令、「蓋世太保」首長、「四年計劃」負責人、、、經濟部長、普魯士總理等跨及黨政軍三部門的諸多重要職務,并曾被希特勒指定为接班人。 戈林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著名的「王牌飛行員」,有著擊落22架敵機的紀錄,并獲得了德國最高級別的軍事勳章——「功績勳章」,戰爭後期還擔任曾為「紅男爵」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所領導的第1戰鬥機聯隊最後一任指揮官。戰後戈林加入了納粹黨,為該黨最早的一批成員,並參與了1923年失敗的「啤酒館政變」,期间身中槍傷。为此,後來他一直靠注射嗎啡來減緩痛苦,结果終生麻藥成癮,體型也從健壯轉為肥胖。1933年,戈林創立秘密警察機關——「蓋世太保」。1935年,戈林被希特勒任命為德國空軍總司令,並憑藉他個人的政治影響力為空軍取得大量預算與獨立地位,令其快速建軍。 戈林以德國空軍最高領袖的身份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儘管他本人並不直接干預作戰細節,對現代化空軍技術也缺乏了解,但還是對德軍有相當大的影響,特別是敦克爾克戰役、不列顛戰役、史達林格勒戰役三場決定性戰鬥的發展、德國海軍航空兵、空降部隊和空軍地面部隊的建立、指揮反盟軍轟炸作戰等等。1940年德國打敗法國後,戈林的權力與聲望達到最高峰:希特勒將其晉升為「國家元帥」(或譯作「帝國大元帥」),高過傳統意義上的德國元帥,隔年還指名戈林為其政治接班人。1942年後,隨著德國軍事情勢惡化,戈林的聲望和希特勒對其的信任逐漸降低,于是前者从此不管政治與軍事事務,專注於掠奪各佔領地的藝術品與财富,并過著奢華的生活度日。 1945年4月22日,戈林得知希特勒將自殺,遂拍發電報告知後者他將接掌德國的所有權力。希特勒見狀,認為此為不忠的表現,便下令撤銷戈林全部職務,同时開除黨籍并將其逮捕。二戰結束後,戈林在審判德國黨政軍領袖的「紐倫堡審判」中被判犯「」、「」、「戰爭罪」和「反人道罪」,并處以絞刑,但在行刑前一天晚上,戈林服毒自殺身亡。.

新!!: 德意志帝國和赫尔曼·戈林 · 查看更多 »

赫尔曼·施陶丁格

赫尔曼·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德国化学家,在高分子化学领域作出了开拓性贡献,被授予1953年诺贝尔化学奖。.

新!!: 德意志帝國和赫尔曼·施陶丁格 · 查看更多 »

赫爾穆特·約翰內斯·路德維希·馮·毛奇

赫尔姆特·约翰內斯·路德维希·冯·毛奇(Helmuth Johannes Ludwig von Moltke,)又称为小毛奇,是德国元帅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老毛奇)的侄子,曾在1906至1914年担任德国参谋部长。他曾策划战争计划和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故此是颇具争议的人物。.

新!!: 德意志帝國和赫爾穆特·約翰內斯·路德維希·馮·毛奇 · 查看更多 »

赫爾曼·菲格萊因

汉斯·乔治·奥托·赫尔曼·菲格莱因(德语:Hans Georg Otto Hermann Fegelein)()是纳粹德国武装党卫队的党卫队集团领袖。他是阿道夫·希特勒的其中一名随行人员以及希特勒之妻伊娃·布朗的妹夫。 1926年,菲格莱因加入第17骑兵团(Reiter-Regiment 17)并于1933年4月10日转入党卫队,他成为里面其中一个马术组的组长,并负责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马术竞赛的培训以及相关设备的准备工作。他曾尝试为国家出战马术竞赛,但在资格赛中被淘汰。 1939年9月在成功入侵波兰后,菲格莱因率领党卫队骷髅骑马团(SS Reiterstandarte)进驻华沙直至12月。1940年5月及6月,他以党卫队特务部队(SS-Verfügungstruppe)(则后来的武装党卫队)的身份参与比利时及法国战役,并因此于1940年12月15日获颁二级铁十字勋章。他领导的部队在东线战役白俄罗斯的中导致超过17,000名平民死亡。在1943年作为党卫队第8骑兵师弗洛里安·赫耶尔的司令,他因参与对游击队以致苏联红军的作战并立下战功,他获颁青铜白兵战章(Nahkampfspange)。 由于菲格莱因于1943年身受重伤,他被海因里希·希姆莱带到希特勒的总部并转职为他的联络人员及党卫队代表。1944年7月20日,行刺希特勒的密谋案他在场并被炸伤。到欧洲战场末期,菲格莱因在希特勒的地下碉堡里工作,但在希特勒自杀两天前因涉嫌逃走而遭到枪毙。历史学家威廉·劳伦斯·夏伊勒和形容菲格莱因为愤世习俗及声名狼藉的人,而阿尔伯特·斯佩尔则说是「其中一个在希特勒圈子里最令人作呕的人」。菲格拉因是总会讨好希姆莱的机会主义者,而后者则授予他最好的物质分配及优惠。 Category:猶太人大屠殺參與者 Category:纳粹德国官员 Category:纳粹党党员 Category:被槍決的德國人 Category:武裝黨衛軍軍官 Category:纳粹党卫队.

新!!: 德意志帝國和赫爾曼·菲格萊因 · 查看更多 »

赫爾曼·魯姆舍特爾 (鐵路工程師)

赫爾曼·魯姆舍特爾(Hermann Rumschöttel、,),德國,亦為日本明治時代的御聘外籍顧問。他生涯中曾任職於德日兩國的鐵路部門和企業,在德意志帝國時代的柏林、德國各地,與日本的九州、四國、東京等數個地區均參與過鐵路修築、規劃和人員培訓工作,在日期間還引入德國的鐵路科技,對早期以英國式鐵路技術為主流的日本鐵道系統及其後續發展產生顯著影響。德國曾授予樞密顧問職位和榮譽市民頭銜給魯姆舍特爾,日本方面也為了紀念他的貢獻,頒贈瑞寶章以茲酬謝,還在九州的博多設有他的紀念浮雕。.

新!!: 德意志帝國和赫爾曼·魯姆舍特爾 (鐵路工程師) · 查看更多 »

赫爾曼·柏姆 (海軍上將)

赫爾曼·柏姆(Hermann Boehm,)是一位德國 。 柏姆於1884年1月18日出生在上西里西亞的雷布尼克,於1903年4月1日加入帝國海軍。1906年以少尉身份就役,於「」護衛艦上接受訓練。1911至1918年期間擔任過「G-37」、「G-41」、「V-69」和「V-128」等多艘魚雷艇艇長,期間率領了「G 41」參加日德蘭海戰,1919年3月16日,海軍將其除役。1920年8月27日,新生的「國家海軍」誕生後又被召回,不僅於1926年至1928年擔任「第2魚雷艇艦隊」司令,1932至1933年擔任「艦隊司令部」的參謀長外,還在教導航海術。1932年9月30日,柏姆晉升上尉。1933至1934年任「」戰艦艦長,於1934的秋天晉升少將。1934年9月25日至1937年9月27日任「偵查部隊司令」(Befehlshaber der Aufklärungsstreitkräfte)。 1936年8月25日到1937年3月8日,正值西班牙內戰爆發初期,柏姆指揮部份海軍部隊前往西班牙沿海。1937年1月4日,柏姆晉升海軍中將,並於1937年10月3日至1938年10月27日擔任「北海戰區司令部」司令。1938年初,他晉升為海軍上將,並在同年11月1日任「艦隊司令部」司令。1939年10月21日,由於柏姆在該職務上表現的不適任,海軍司令埃里希·雷德爾將其解職,由繼任。1940年4月10日,在入侵挪威的「威瑟演習作戰」中任德國海軍部隊指揮官。1941年4月1日,晉升海軍一級上將,並一直負責控管挪威戰區的德國海軍。 1943年6月1日,新任海軍總司令卡爾·鄧尼茲為整肅海軍中可能反抗其指揮的軍官,將柏姆投至後備役,而後1943年整整一年柏姆都無所事事,後於1944年3月1日至1945年3月31日擔任海軍教育系統的督導官,隨後除役。在紐倫堡審判中,柏姆為希特勒曾發表過「將發動侵略戰爭」的幾個會議和演講作證。 1972年4月11日,柏姆於基爾去世,享年88歲。.

新!!: 德意志帝國和赫爾曼·柏姆 (海軍上將) · 查看更多 »

赫曼-柏恩哈特·雷姆克

赫曼-柏恩哈特·「格哈特」·雷姆克(Hermann-Bernhard "Gerhard" Ramcke,),為德國將領,曾獲得鑽石橡葉帶劍騎士鐵十字勳章。他是德意志國防軍中,少數同時擁有陸海空三軍資歷的將領。.

新!!: 德意志帝國和赫曼-柏恩哈特·雷姆克 · 查看更多 »

赖因哈德·舍尔

萊因哈特·舍爾(德语:Reinhard Scheer,),德意志帝国海军上将。 萊因哈特·舍爾于1879年加入海军成为一名见习军官,其后历任巡洋舰和战列舰指挥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萊因哈特·舍爾担任公海舰队第二舰队司令,后又担任德意志帝国海军装备最新、战斗力最强的公海舰队第三舰队司令。1916年1月,萊因哈特·舍爾晋升为上将并受任為公海舰队總司令。同年5月31日-6月1日,萊因哈特·舍爾率领公海舰队参与了历史上最大海战之一的日德兰战役。 此战后,萊因哈特·舍爾加入针对协约国的无限制潜艇战。1918年8月,萊因哈特·舍爾出任「海軍戰爭指揮部」部長兼海軍總參謀長,而弗朗茨·冯·希佩尔上将接替其在公海舰队的职务。两人曾计划对英国舰队发起最后攻势,但因厌战的水兵发动威廉港暴动而作罢。舍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退役。 1919年,萊因哈特·舍爾编著的回忆录出版,一年后又译成英语并发行。1925年,萊因哈特·舍爾自传出版。1928年,萊因哈特·舍爾在马克特雷德维茨逝世,后葬于魏玛。.

新!!: 德意志帝國和赖因哈德·舍尔 · 查看更多 »

薩摩亞內戰

一次薩摩亞內戰是大洋洲薩摩亞群島島內派系之間的發生戰爭。事件大約發生在1886到1894年。除了當地薩摩亞人,德、美、英三國亦介入其中。.

新!!: 德意志帝國和薩摩亞內戰 · 查看更多 »

薩摩號戰艦

薩摩(さつま)是大日本帝國海軍薩摩級準無畏艦的一號艦,得名自今屬鹿兒島縣的薩摩國。本艦是日本第一艘國產戰艦,雖然未正式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但其仍於1914年時帶領一個海軍分艦隊前往佔領了數個德國於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在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範之下,薩摩號戰艦於同年度被解除武裝,後於1924年作為靶艦被擊沉。.

新!!: 德意志帝國和薩摩號戰艦 · 查看更多 »

藍徽特攻隊

藍徽特攻隊(The Blue Max)是美国經典空戰電影之一,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空軍剛出現於人類戰場,德意志帝國頒發“藍馬克斯勳章”給擊落最多架敵機的德國王牌戰鬥機飛行員曼弗雷德·馮·里希特霍芬故事;演員有包括喬治·比柏(George Peppard),詹姆士·梅遜(James Mason),性感女星烏蘇拉·安德絲,導演是約翰·葛樂民(John Guillermin),福斯電影公司1966年出品。.

新!!: 德意志帝國和藍徽特攻隊 · 查看更多 »

门罗主义

羅主義(Monroe Doctrine)發表於1823年,是一项关于美洲大陆控制权的美国外交政策。 在声明称,欧洲国家如果进一步对北美和南美的土地进行殖民,对其政权进行干预,都将视为侵略行为,都将需要美国介入。同时声明,美国不干預现存的欧洲殖民地,也不会参与欧洲国家内部事务。当时,几乎所有拉丁美洲殖民地已经或正在取得独立,摆脱西班牙、葡萄牙帝国的殖民统治。所以美国与英国达成共识,希望借此以欧洲势力不再进入美洲。而“门罗主义”的说法最早是在1850年出现的。直到19世纪末,门罗的声明被视为定义美国基本外交政策的起始点,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意识形态之一。许多美国政治家和若干总统都曾援引该声明,包括格兰特、西奥多·罗斯福,肯尼迪、里根等。 這表明美利堅合眾國當時的觀點,即歐洲列強不應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國與墨西哥等美洲國家之主權相關事務。而對於歐洲各國之間的爭端,或各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間的戰事,美國保持中立。相關戰事若發生於美洲,美國將視為具敵意之行為。此觀點由詹姆斯·門羅總統發表於第七次對國會演說的國情諮文中。演說開頭遲疑,而後轉為充滿熱情。這是美國涉外事務之轉捩點,直到世界大戰的爆發才有所改變。 门罗主义的目的和影响持续了超过一个世纪的时间,其间只有很小的变化。其主旨在于,让拉丁美洲刚独立的殖民地免受欧洲的干预,避免新世界沦为旧世界列强的战场,从而使美国能够不受干扰的施加影响力。该主义宣称,新旧世界两者的势力范围需要保持清晰的区隔。此學說初由約翰·昆西·亞當斯等諸人構思而成,以宣佈美利堅合眾國在道義上反對殖民主義;後經多方重新詮釋為種種廣義之說法;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即對其之擴充為美洲是美國的勢力範圍(以門羅主義之羅斯福推論而知名)。.

新!!: 德意志帝國和门罗主义 · 查看更多 »

關島

島(Guam;查莫罗語:Guåhan,全稱為Territory of Guam)為美國的非合併建制属地,位於西太平洋的島嶼,為美國五個建立平民政府的屬地之一。." DOI Office of Insular Affairs.

新!!: 德意志帝國和關島 · 查看更多 »

蒙德拉貢步槍

蒙德拉貢步槍(Fusil Mondragón)是一種由墨西哥上將曼努埃爾·蒙德拉貢(Manuel Mondragón)設計,瑞士工業公司(SIG)生產的半自動步槍,生產日期是1908年至1911年,參與的戰役包括墨西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等。此槍亦是史上第一種被運用於戰場上的半自動步槍。.

新!!: 德意志帝國和蒙德拉貢步槍 · 查看更多 »

蒙羅/諾伊曼效應

《蒙羅/諾伊曼效應》,此為炸藥爆炸相關的現象。在薄形的類圓錐狀金屬(凹形的研缽狀或圓錐狀空洞)內襯爆炸的炸藥,爆炸時的能量會集中到類圓錐狀的中心軸,金屬內襯會沿著中心軸的方向化作高速的金屬噴流的現象,在金屬噴流方向上的目標物會被擊出深孔。此現象就稱為蒙羅/諾伊曼效應。 成形裝藥、高爆反坦克彈等,皆為此二種現象的混合應用。.

新!!: 德意志帝國和蒙羅/諾伊曼效應 · 查看更多 »

邊境戰役

邊境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戰場中的初期戰役。德意志帝國和協約國為了實施各自的作戰計畫(施里芬計畫和第十七號計畫),在比利時南部和法國東北部所展開的一系列衝突與戰鬥。儘管施里芬計畫取得相當部分的成功,德軍也侵入法國北部,但法軍和英國遠征軍的後衛作戰迫使德軍放慢進軍巴黎的速度,使法國有時間重組第六軍團和調動軍隊保衛首都,以至於第一次馬恩河戰役的開始。 Category:1914年一战战役 Category:英國戰役 Category: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战役 Category:比利時戰役 Category:德國戰役 Category:1914年8月 Category:1914年9月.

新!!: 德意志帝國和邊境戰役 · 查看更多 »

银本位

銀本位是一種金融貨幣制度,它是以某一固定重量的銀幣或銀塊作為經濟單位標準的。歐洲從拜占庭帝國滅亡(15世紀中葉)開始直至19世紀,都是使用銀本位制度。 16世紀在南美洲西班牙帝國殖民地(今玻利維亞)發現波托西銀礦,西班牙大量鑄造銀幣,稱為比索(Peso),因為一比索等於八個皇冠幣的價值,又稱八片幣(Pieces of eight)。自此銀幣成為這四百年間國際貿易通用的貨幣。 中國自漢代開始製造不少銀器和銀錠,但作為流通貨幣是由宋朝開始,在元朝時流行元寶,明朝時因為和西班牙、葡萄牙貿易,銀幣大量流通,亦使中國成為使用銀本位的國家。 1704年開始,英國殖民地西印度群島及同時期的西班牙殖民地亦開始鑄造及使用金幣。1717年,當時任職英國皇家鑄幣局總監的艾薩克·牛頓制定金、銀和當時英國錢幣(mint)的兌換比率,令英國實際上以黃金作為貨幣標準。拿破崙戰爭以後,英國開始鑄造金幣並於1821年正式確定使用金本位。同時期中美洲及南美洲各西班牙殖民地發生革命,令銀的供應大減,於是英國的金本位制度逐漸取代銀本位,先傳至澳洲及其大洋州殖民地、南非,1853年加拿大及紐芬蘭自治領引入金本位,1873年德意志帝國開始鑄造馬克金幣,同年美國仍實質上採用金本位,之後的35年各國逐漸轉用金本位,除了中國及香港及威海衞繼續使用銀本位直至1935年才放棄使用。.

新!!: 德意志帝國和银本位 · 查看更多 »

蔡鍔與小鳳仙

《蔡鍔與小鳳仙》(In The Chamber Of Bliss)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拍攝製作的民初劇集,由劉松仁及周海媚領銜主演,並由林嘉華、馬國明、田蕊妮、湯盈盈及梁靖琪聯合主演,監製黃偉聲。此劇為2009年節目巡禮劇集之一及2009無綫節目精選第二季劇集之一。.

新!!: 德意志帝國和蔡鍔與小鳳仙 · 查看更多 »

鄭文龍

鄭文龍(Cheng Wen-lung或Jerry Cheng),台灣律師,東吳大學法律學系81級(1992年入學)畢業,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肄業,法律扶助基金會、台灣永社發起人,法家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曾義務協助東星大樓、博士的家、樂生療養院國家賠償等訴訟案件,及擔任法律扶助基金會秘書長、東吳大學法律服務社顧問律師、崔媽媽基金會法律義工、法律扶助基金會覆議委員、行政院人權保障推動小組諮詢委員、新北市選舉委員會監察小組常任委員、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常務執行委員、台灣人權促進會執行委員、台灣陪審團協會理事長、臺北市政府廉政透明委員會委員。.

新!!: 德意志帝國和鄭文龍 · 查看更多 »

釘盔

釘盔(Pickelhaube),是一種在19至20世紀廣泛被德國軍人、警察及消防員採用的頭盔。釘盔被認為是普魯士、德意志的特色,經常被人和普魯士陸軍、德意志陸軍聯繫在一起,但亦對其他西方國家的鋼盔設計影響深遠。 分类:德国军装.

新!!: 德意志帝國和釘盔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战列舰

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战列舰(SMS Kurfürst Friedrich Wilhelm)是德意志帝国的首批远洋战列舰之一,以17世纪的勃兰登堡选帝侯兼普鲁士公爵——腓特烈·威廉所命名。它是勃兰登堡级前无畏舰的第四艘,其它姊妹舰还包括有勃兰登堡号、韦尔特号和魏森堡号。舰只于1890年5月在威廉港的开始,1891年并至1893年完工,造价高达1123万马克。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在三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六门大口径炮,而非同期其它海军所惯常采用的双炮塔四门炮标准。 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从1894年起至1900年担任德国舰队的旗舰。由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国际局势相对平稳,它在德国舰队生涯中所参与的现役任务十分有限。因此,其职业生涯主要专注于训练和对外国港口的友好访问。尽管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二十年里,这些训练演习对德国海军战术学说的发展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的领导下。它及其姊妹舰仅有过一次大型海外部署,即义和团运动期间被派遣至中国。舰只于1904-1905年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 1910年,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被售予奥斯曼帝国,并更名为巴巴罗萨·海雷丁号(Barbaros Hayreddin)。它在巴尔干战争期间被广泛运用,主要是为色雷斯的奥斯曼地面部队提供火炮支持。它也参与了与希腊海军的两次海上交锋——1912年12月的以及次月的,两场战役均以奥斯曼海军的失败告终。由于长期处于严重失修的状态,这艘老旧的战列舰在奥斯曼帝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加入同盟国后,被拆除了部分武装。1915年8月8日,该舰在达达尼尔海峡遭英国潜艇的鱼雷击中并沉没,造成多人罹难。.

新!!: 德意志帝國和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三世 (德国)

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德意志皇帝及普鲁士国王,1888年在位九十九日,是年亦称“三帝之年”。腓特烈原名腓特烈·威廉·尼克劳斯·卡尔(Friedrich Wilhelm Nikolaus Karl),亦称“弗里茨”(Fritz)MacDonogh, p. 17.

新!!: 德意志帝國和腓特烈三世 (德国) · 查看更多 »

艾尔萨斯号战列舰

艾尔萨斯号战列舰(SMS Elsass)为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不伦瑞克级前无畏战列舰的第二艘,于1901年开始进行,并于1904年投入舰队服役。它得名于当时的德意志帝国领地艾尔萨斯,即今法国阿尔萨斯地区。其姊妹舰还包括有不伦瑞克号、黑森号、普鲁士号和洛特林根号。舰只在入役后被编入德国本土舰队的第二战列分舰队,尽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它又被调至第四战列分舰队。艾尔萨斯号在战争中参加了于波罗的海针对俄国海军的行动,其中包括1915年8月的,期间它曾与俄国战列舰光荣号交火。至1916年,迫于船员短缺,它只得作储备闲置,并在战争的剩余时间里担当。 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艾尔萨斯号在战争结束后被保留了下来,并于1923-24年间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它随水面舰队在魏玛国家海军服役直至1930年,然后再度作储备闲置。舰只于1931年从中除名,并在威廉港被短时用于。这艘过时的战列舰最终于1935年售予北德劳埃德,至翌年拆解报废。.

新!!: 德意志帝國和艾尔萨斯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艾爾哈德·米爾希

艾爾哈德·阿爾弗雷德·理查·奧斯卡·米爾希(Erhard Alfred Richard Oskar Milch,)是納粹德國的一位空軍元帥,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重新建立空軍擁有極大的功勞,他的元帥軍銜主要也是因此而得,還曾被刊登於1940年8月26日當期的《時代》雜誌封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米爾希繼續擔任戰時管理德國空軍飛機生產的核心人物,但在研發主力戰機的後續機種上有重大疏失,使得德國軍機舊化、服役時間太長而被盟軍超越;另外還長期於空軍中持以攬權作風,對參謀部與各大小機關事務加以干涉,造成內部權力鬥爭的局面。米爾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被紐倫堡後續審判起訴涉及將戰俘、平民用於人體實驗與強迫勞動,並判處終身監禁,但在1954年1月即獲釋,於1972年逝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米爾希具有猶太人血統,也是德軍為數不多的猶太裔軍人裡最高軍階者。.

新!!: 德意志帝國和艾爾哈德·米爾希 · 查看更多 »

艾貝哈德·馮·馬肯森

埃貝哈德·馮·馬肯森(德文:Eberhard von Mackense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的一名一級上將。.

新!!: 德意志帝國和艾貝哈德·馮·馬肯森 · 查看更多 »

艾蒂特·史坦茵

艾蒂特·史坦茵(Edith Stein,)德籍猶太裔現象學哲學家、赤足加爾默羅隱修會修女。1942年在奧斯威辛集中營被送進毒氣室致命。1998年10月11日被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冊封為聖人,瞻禮(紀念日)為8月9日。.

新!!: 德意志帝國和艾蒂特·史坦茵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德意志帝國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苏联军事史

苏联军事史从1917年11月7日的十月革命开始,到1991年的苏联解体为止。 为应对白军和外国军队的干涉,1918年1月28日,苏俄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建立工农红军的法令。在1918年,红海军也建立了起来。1918年-1921年,苏联红军还参与了与波兰的战争。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苏联派出军事顾问到过中华民国、西班牙等国家。1939年,苏联红军在西方与芬兰进行战争,在东方与日本帝国在中华民国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边境上有过诺门坎冲突。1941年-1945年,苏联红军参与了伟大卫国战争,抵挡住了纳粹德国的进攻,并在1945年成功占领纳粹德国首都柏林。 1946年,苏联红军和苏联红海军一起改组为苏联武装力量。冷战时期,苏联的军事力量除了苏联武装力量之外,还有内务部的内卫部队、克格勃的边防部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苏联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苏联的军事力量有着数量庞大的常规武器和核武器。苏联的军事力量在冷战时期参与过朝鲜战争、中苏边界冲突、阿富汗战争、越南战争、阿拉伯-以色列冲突,并参与干预1956年的匈牙利十月事件和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 1991年苏联解体时,苏联的军事力量被各个加盟共和国瓜分,由於蘇聯時期各加盟國就已有各國自己的軍隊,因此一些重要裝備(如核武)的轉移是透過必須外交談判才能完成。俄罗斯分得的数量最多。.

新!!: 德意志帝國和苏联军事史 · 查看更多 »

苏联红军

工农红军(Рабо́че-крестья́нская 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РККА;简称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КА),通称苏联红军,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之后1922年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武装力量,其下包括陆军和空军。红军直接起源于1917年十月革命,俄国内战期间布尔什维克创立军队反击他们敌人的军事同盟(尤其是以白军之名组成的团体)。1946年2月起红军与苏联海军组成苏联武装力量(Вооруженные Силы СССР(ВС СССР)/Vooruzhennye Sily SSSR),它的官方名称改為蘇維埃陸軍(Советская Армия),直到1991年12月解体。 红军陆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同盟国获胜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在德蘇战争的军事行动中,击败了战争中75%-80%的納粹德国(德意志國防軍及武装党卫队)部隊。.

新!!: 德意志帝國和苏联红军 · 查看更多 »

英屬喀麥隆

英属喀麦隆(British Cameroons)是英国在西非的国际联盟托管地。英属喀麦隆在1961年被一分为二,北部地区划入独立的尼日利亚,南部地区划入喀麦隆共和国。.

新!!: 德意志帝國和英屬喀麥隆 · 查看更多 »

英德海軍造艦競賽

大英帝國與德意志帝國海軍的造艦競賽始於20世紀初期,並最終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之一。 不僅英德兩國間存有海上的軍備競賽,類似的造艦競賽亦存在於其他國家之間,如美國與日本。.

新!!: 德意志帝國和英德海軍造艦競賽 · 查看更多 »

英國上議院

英國上議院(House of Lords of the United Kingdom),直譯為貴族院,是英國國會的上議會。英國國會同時也由英國君主與下議院組成。上議院有大約700多名非選舉產生之議員,當中包括英國國教會的26名大主教或主教(即靈職議員)以及600多名貴族(即俗職議員,Lords Temporal)。靈職擔任者於其保有神職身份時續任,而俗職為終身職。 上議院始創於14世紀,1544年始用「上議院」(House of Lords)之名。1649年曾一度遭到由英國內戰取得政權的英格蘭聯邦廢止,復於1660年恢復。上議院之權力曾一度凌駕由選舉產生的下議院。然而,自19世紀以來,上議院之權勢逐漸凌夷,至今已遠不如由選舉產生之下議院。據1911年至1949年間通過的多條國會法令規定,除包括預算案在內之各種撥款案外,所有由下議院通過的法令最多可於上議院擱置十二個月,但不可駁回。這項權力於政治學中稱為延宕性否決(suspensive veto)。據由《1999年上議院法令》(House of Lords Act 1999)所制定進行的革新,世襲貴族的席位予以廢除,僅保留兩席給國務重臣,以及另外90席由選舉產生之貴族代表(representative peer)。現今的聯合王國政府正審慎考慮作進一步革新,但尚未通過成為法律。 除了立法功能以外,上議院昔日尚擁有司法權,對聯合王國內所有民事案件及除蘇格蘭以外的刑事案件擁有終審權。歷史上,上議院的司法職能並不由全院共同行使,而是交由院內具法律經驗的議員們,即人稱「上議院高等法官」(Law Lords)者。至於對於英聯邦地區案件的終審權,則基本上由聯合王國樞密院行使之。不過,按《2005年憲制改革法令》(Constitutional Reform Act 2005)規定,於2009年10月成立的聯合王國最高法院已接收上議院司法職能。 上議院之官式全稱為「與會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國會之受尊崇的靈職與俗職們」(The Right Honourable The Lords Spiritual and Temporal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in Parliament Assembled)。上議院與下議院皆在西敏宮召開會議。.

新!!: 德意志帝國和英國上議院 · 查看更多 »

英國國會法

《國會法》(The Parliament Acts),在英國通常指《1911年國會法》(Parliament Act 1911)跟《1949年國會法》(Parliament Act 1949),自此確定英國國會議員每屆最多五年任期,以及兩院制中下議院優於上議院原則。.

新!!: 德意志帝國和英國國會法 · 查看更多 »

英國歷史年表

此年表为英國歷史之大事年表,主要为国家(政治)史。.

新!!: 德意志帝國和英國歷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英国下议院

英國下議院(House of Commons of the United Kingdom),直譯為平民院或庶民院,是英國國會的下議院。 英國國會由三大部份組成,它們分別是君主、作為上院的上議院,以及作為下院的下議院,當中又以下議院最具影響力。下議院是一個透過民主選舉產生的機構,目前內有650名成員,稱為國會議員,常用的英文簡寫則是「MP」(Members of Parliament)。下議院議員是經由多數制選出,國會每屆不可長於5年,5年之內就要宣佈解散,而國會解散之時,也就是下議院議員任期的終結。自1950年來每一位下議院議員都是由一個選區的選民選出,議員當選後,也就在議會代表該選區。現今聯合王國政府的內閣閣臣,絕大部份皆來自下院,而自1902年起,歷任的首相也同樣是下議院議員。惟在1963年的時候,來自上議院的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伯爵獲任命為英國首相,不過,他在任命後不久,即放棄了貴族爵位,並成功以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爵士之身份選入下議院。 下議院大約在14世紀出現,並且一直延續至今。在歷史上,下議院的權力曾遠遜於上議院,時至今日,下議院在兩院中佔主導地位。現時下議院的立法權力能夠超越上議院,而根據《1911年國會法令》(Parliament Act 1911),上院駁回大部份法案的權力被削減為僅僅拖延法案通過。此外,英國政府亦需要向下議院負責,首相如果失去了下議院的支持,就要下野。 下議院之官式全稱為「尊貴的與會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下議院議員」(The Honourable the Commons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in Parliament assembled)。坊間一直以為,下議院的英文「House of Commons」中,「Commons」一字乃來自英文「commoners」(解為庶民),反映下議院議員盡皆庶民出身,以區別由貴族所掌的上議院。不過,這種解釋背後沒有史實支持,其實「Commons」一字語出諾曼法語的「communes」,意指議員們所代表的地區,具地理意味。上、下兩議院皆設於倫敦西敏市西敏宮內,而每次會議時,議事廳內必置有一權杖,以彰顯王權。 下議院的有關資料現存放於下議院圖書館。.

新!!: 德意志帝國和英国下议院 · 查看更多 »

英国陆军第19军

英国陆军第19军是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步兵军。.

新!!: 德意志帝國和英国陆军第19军 · 查看更多 »

英葡聯盟

英葡联盟(英語:Anglo-Portuguese Alliance,葡語:Aliança Luso-Britânica),是在1386年温莎批準的条约,在英格兰(後為英國繼承)和葡萄牙,是世界上仍有效的最古老联盟——最早可以追溯到1373年的英葡条约。.

新!!: 德意志帝國和英葡聯盟 · 查看更多 »

英雄傳說 軌跡系列角色列表

本條目主要介紹由日本遊戲公司Falcom製作的遊戲英雄傳說系列第三期:於《軌跡系列》此架空世界中的登場人物。.

新!!: 德意志帝國和英雄傳說 軌跡系列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英桑战争

英桑战争是于1896年8月27日发生于英国和桑给巴尔苏丹国之间的战争。战事总共持续了38至45分钟,为史上有记载的最短战争。 1896年8月25日,亲英的桑给巴尔苏丹去世。接替王位的是哈立德·本·巴伽什,而非英方倾向的。根据1886年英桑协定,苏丹即位需获得英国领事准许,但哈立德并未获得许可。英国以此为战争借口向哈立德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放下武器并离开王宫。哈立德召集王宫卫兵并封锁了王宫。 东非时间8月27日9时00分,最后通牒期限已过。英方于海港区域集结三艘巡洋舰、两艘巡逻舰、150名海军陆战隊員和海軍士兵,另有900名桑给巴尔士兵。皇家海军部队由海军少将指挥,亲英桑给巴尔部队则由桑给巴尔陆军准将指挥(马修斯亦为桑给巴尔首席部长)。近2,800名桑给巴尔人保卫王宫,多数为征召平民,但亦包括苏丹王宫卫兵及数百名仆从和奴隶。守军亦拥有数门火炮和机枪,置于王宫前方,指向英国舰船。9时02分炮击开始,王宫起火,守军火炮作废。英军在海上交锋中击沉桑给巴尔皇家游艇以及两艘小型舰船。亲英桑给巴尔军向王宫推进,受到机枪射击,但未受任何损失。王宫旗帜后遭击落,冲突于9时40分结束。 苏丹一方伤亡近500人,而英方仅有一名海軍士兵负伤。哈立德逃至德国领事馆寻求庇护,然后逃亡德属东非(今坦桑尼亚大陆部分)。英国迅速立哈茂德为苏丹,建立亲英傀儡政权。桑给巴尔苏丹国就此丧失主权,英国对其影响逐渐加深。.

新!!: 德意志帝國和英桑战争 · 查看更多 »

英日同盟

英日同盟(;)簽訂於1902年1月30日,條約立即生效,到1923年失效。意旨為英國和日本兩國為了維護其各自在清帝國與韓國的利益而結成的互助同盟。該盟約規定,英國同意,當日本在遠東與另外兩個國家開戰的話,便多以支持。而日本在同盟後不久,即展開日俄戰爭。 在英國方面,她在19世紀晚期採用「光榮孤立」之政策。然而,經過三國干涉還遼和布尔戰爭以後,英國感到自己在國際上是受到孤立的。因此,英國在1902年以後便決定放棄其孤立政策,開始尋求盟友。開始時,她嘗試與德國結盟,失敗後她便與日本在1902年結盟。這個安排,是由於英國想利用日本箝制俄國和德國在遠東的發展。事實上,在兩國互利下,該同盟條約陸續展延至1923年,於1923年8月17日正式失效。 同盟在倫敦的蘭士登侯爵邸,由日本駐英公使林董和英國外交大臣蘭士登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簽訂。 日本以此為契機,將大多黃金儲備存在倫敦,其中有一半投資在英國國債,或提供倫敦存款銀行借貸。 1902年1月30日,英國與日本簽訂盟約,即第一次英日同盟。於1905年8月12日再續盟約,簽訂第二次英日同盟。1911年7月13日再續盟約,簽訂第三次英日同盟。1923年8月11日,英日同盟失效。.

新!!: 德意志帝國和英日同盟 · 查看更多 »

鋼之鍊金術師角色列表

以下是在原作漫畫、動畫版第1作《鋼之鍊金術師》及第2作《鋼之鍊金術師BROTHERHOOD》中登場角色介紹。 但是,部分角色的內容可能只根據動畫版第1作《鋼之鍊金術師》為基礎編寫。由於動畫版第1作與其餘的差異較大,而在翻譯方面也有差異,部分內容需要自行查證。.

新!!: 德意志帝國和鋼之鍊金術師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雷根斯堡号小巡洋舰

陛下之舰雷根斯堡号(SMS Regensburg)是德意志帝国海军于1910年代建造的两艘格劳登茨级小巡洋舰的末舰,以巴伐利亚城市雷根斯堡命名。其唯一的姊妹舰为格劳登茨号。舰只于1912年在不来梅的开始,并于1914年4月,至1915年1月投入公海舰队使用。雷根斯堡号的为十二门,最高速度达27.5节。 雷根斯堡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服役于公海舰队的侦察部队。它于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中经历了激烈的战斗,并在那里担任鱼雷艇区舰队的向导舰,负责为第一侦察集群的战列巡洋舰提供屏护。战争结束后,它于1920年被割让予法国,并更名为斯特拉斯堡号(Strasbourg)。1928年,舰只参加了搜寻的北极救援行动。自1936年退役后,它一直在洛里昂被用作宿营船,直至1944年被德国人占领并凿沉于港湾,以保护那里的。.

新!!: 德意志帝國和雷根斯堡号小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集中营

集中营是类似监狱的大型拘留中心,用于统一关押或隔离異議分子、敵國公民、戰俘以及属于某一特定种族、宗教或政治信仰团体的成员于一个有限的空间内。 它与监狱最大的区别在于,集中营中关押的人由于具有「某种特定的身份」,往往不经过審判即遭拘留,而且没有确定的拘留期限。有些被关押者虽有法律判决,而且可能有确定的关押期限,但这些判决大多是不经司法程序的個別討論便直接全數執行「監禁判决」,这些被关押者也往往不被关在监狱而是关在集中营中。此外,不同于监狱是为了惩罚犯罪而将相关人员关押于牢房中限制自由,集中营還是出于政治的原因而要求相关人员集中居住于特定区域,限制离开。很多國家在特殊時期都有建設集中營,當然也包含盟軍,在二戰期間建立了集中營收容軸心國籍的人員。 当时,有刺铁丝网的发明使得人们能够用极低的成本封闭一块相对广阔的区域。首次大規模採用這種做法的是沙俄帝國和東歐,到了蘇聯時代由史達林發揚光大,在納粹手中此監禁系統達到了頂峰,在二戰後戰爭儘管結束,但社會主義國家還在主要使用著。集中营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单纯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强迫劳动,纳粹德国的集中营甚至进行种族灭绝式的屠杀。纳粹时期的集中营一词有时被用来指代灭绝营,但实际上,尽管纳粹集中营的艰苦条件使得死亡率居高不下,我们还是应将兩者加以区分,因為集中營並不是為了殺人而設計的。 有些难民营也属于事实上的集中营,难民们由于不受欢迎以及治安隱憂而被拘留或隔离在难民营中,此外收容政府为了阻止进一步的难民涌入,他们往往受到恶劣的对待,例如澳大利亚、瑙鲁以及世界其它一些地方的难民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的难民营甚至就叫集中营(Konzentrationslager)。通常人们很难清楚的界定集中营的各种形式,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因為沒有可靠的法律約束,其中的一部份被关押者的人权都被忽视、被损害。 集中营一词实际上诞生于19世纪末在第二次布尔战争中,受到西班牙词语reconcentración的启发(该词语在古巴独立战争中被西班牙人使用),英国人首次使用了这一词汇。.

新!!: 德意志帝國和集中营 · 查看更多 »

雅各布·福尔哈德

雅各布·福尔哈德(Jacob Volhard,)是一位德国化学家,他和他的学生雨果·埃德曼一同发现了Volhard–Erdmann环化反应,他也曾改良过赫尔-乌尔哈-泽林斯基反应。.

新!!: 德意志帝國和雅各布·福尔哈德 · 查看更多 »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Jacobus Henricus van 't Hoff,),生于荷兰鹿特丹,逝于德国柏林,荷兰化学家,190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新!!: 德意志帝國和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 查看更多 »

考那斯

考那斯(立陶宛语:Kaunas)是立陶宛第二大城市和舊都(1922年-1940年)。人口361,274(2005年)。 位於立陶宛最大的两条河流尼曼河和涅里斯河匯流之處,毗邻立陶宛最大的水体考纳斯水库。.

新!!: 德意志帝國和考那斯 · 查看更多 »

选帝侯

选帝侯(德语:Kurfürst,复数为Kurfürsten,"kur"意为“选择”,"Fürst"意为“诸侯”。)指七个有选举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利的诸侯。包括科隆大主教、美因茨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萊茵-普法爾茨伯爵、薩克森-維騰堡公爵、勃蘭登堡藩侯與波希米亞國王。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此一封號仍為德意志帝國所使用。.

新!!: 德意志帝國和选帝侯 · 查看更多 »

退休

退休,指结束职业劳动,主要是因為年齡或其他因素,社会人群的普遍化退休是工业化的产物。中文中,相同意义的词语是离休。类似的词语是退伍、退役、引退。.

新!!: 德意志帝國和退休 · 查看更多 »

退休保險 (德國)

德國的退休保險制度(Altersvorsorge,更精確譯為「養老制度」),分為三個層次:.

新!!: 德意志帝國和退休保險 (德國) · 查看更多 »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中国上海主要的金融中心區之一,位于浦东新区黃浦江畔,与西岸的外灘金融创新试验区相对,被喻為「中國版的華爾街」。东至罗山路,南至龙阳路,西、北濒临黄浦江。整個金融貿易區總面積共有三十一點七八平方公里,其中陆家嘴中心区(东至浦东南路,南至东昌路,西、北濒临黄浦江),亦称小陆家嘴,面积达一點七平方公里 ,是全国唯一以金融、保险和证券及商贸为主要产业的国家级开发区。 一九九零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宣布開發开放浦東,並在陆家嘴成立了全中國第一個國家級的金融開發區。陆家嘴也因此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企业入驻。截至二零一一年九月底,区域内共有六百二十六家中外资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七十一家。其中交通银行就将全国总部设立于此。上海银行与上海农商银行的总部也位于陆家嘴。同时,区内共有十八家外资银行法人行,如匯豐銀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星展银行等。上海證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和中国大陆唯一的钻石进出口交易所上海钻石交易所也都位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内。 陆家嘴是一个摩天大楼集聚地,多幢上海地标式建筑都坐落于此,譬如目前全球第二高的上海中心,還有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和金茂大厦等。这里的高楼群与对岸外滩的历史建筑群形成了浦江两岸独特的风景线,令陆家嘴成为了上海旅客其中一個熱門的游覧地点。其中全長二點五公里滨江大道,便是遙望黃浦江對岸的外灘歷史建築的著名景点。區内的旅游景点还有陆家嘴中心绿地与上海海洋水族馆等。.

新!!: 德意志帝國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 查看更多 »

F·W·穆瑙

F·W·穆瑙(德語:Friedrich Wilhelm Murnau、)是默片時代最有影響力的導演之一,出生於德國,後來前往好萊塢發展。.

新!!: 德意志帝國和F·W·穆瑙 · 查看更多 »

German Empire

#重定向 德意志帝國.

新!!: 德意志帝國和German Empire · 查看更多 »

Gew88步枪

Gew88步槍是德國軍事委員會所研發的手動槍機步槍,發射採用嶄新無煙火藥作推進藥的M/88圓頭彈及7.92×57毫米毛瑟彈。於1888年被德國軍方採用為制式步槍。.

新!!: 德意志帝國和Gew88步枪 · 查看更多 »

GOSICK

《GOSICK》是日本直木賞作家櫻庭一樹的系列推理小說,並改編成電視動畫。.

新!!: 德意志帝國和GOSICK · 查看更多 »

LGBT历史年表

以下内容为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与跨性别者(LGBT) 的历史年表。.

新!!: 德意志帝國和LGBT历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M1911手槍

M1911(45手槍)是一種在1911年起生產的.45 ACP口徑半自動手槍,由約翰·白朗寧設計,推出後立即成為美軍的制式手槍並一直維持達74年(1911年至1985年)。M1911曾經是美軍在戰場上常見的武器,經歷了一戰、二戰、韓戰、越戰以及波斯灣戰爭。 1940年美國軍方對M1911正式命名為「Automatic Pistol, Caliber.45, M1911」,而對1924年推出的改進型M1911A1則命名為「Automatic Pistol, Caliber.45, M1911A1」,越戰時期的M1911A1又更名為「Pistol, Caliber.45, Automatic, M1911A1」,在整個服役時期美國共生產了約270萬把M1911及M1911A1(不包括盟國授權生產),很可能是歷來累積產量最多的自動手槍。M1911系列亦是約翰·白朗寧以槍管短行程後座作用原理來設計的著名產品,其各種特點也影響着其他在20世紀推出的手槍。.

新!!: 德意志帝國和M1911手槍 · 查看更多 »

SK L/45 38釐米艦砲

SK L/45 38釐米艦砲「Max」,或暱稱為「Langer Max」(直譯為「長麥克斯」)是一款德國的長程艦砲,不過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以岸防砲或鐵道炮的形式服役於德軍。雖然原先設計為艦砲,但由於裝備本炮的戰艦建造時程被推遲,而且德軍意識到這門炮的巨大口徑將能在西線戰場上發揮作用,因此便將本炮改裝為陸基火炮。 第一批SK L/45 38釐米艦砲於1915年2月被裝載於凡爾登的固定炮兵陣地內,然而由於本炮尺寸巨大,建造能承載其重量與後座力的水泥基座相當耗時,因此本炮稍後又被改裝為鐵道炮以增加機動性。本炮後來的衍生版本參與了1918年的春季攻勢與第二次馬恩河戰役。 1918年10月16日,比利時軍隊在庫克拉勒俘獲一門SK L/45 38釐米砲;另有七門倖存的火砲於1921年至1922年間被銷毀。.

新!!: 德意志帝國和SK L/45 38釐米艦砲 · 查看更多 »

SK L/50 30.5釐米艦砲

SK L/50 30.5釐米艦砲是一款德國的重型艦砲,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海軍所屬的26艘主力艦中即有16艘以此炮作為主要武裝。本炮設計於1908年,並於1911年正式服役,首先裝備在公海艦隊所屬的黑爾戈蘭級戰艦上;其使用的砲彈直徑略大於12英吋。 除了裝備黑爾戈蘭級戰艦的四艘同級艦外,本炮亦是國王級戰艦的四艘同級艦與德弗林格爾級戰鬥巡洋艦三艘同級艦的主要武裝。本炮在發生於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間的日德蘭海戰中表現相當突出,當時德弗林格爾級戰鬥巡洋艦的一號艦與二號艦德弗林格爾號與呂佐夫號以本炮擊沉了英國皇家海軍的瑪利皇后號與無敵號戰鬥巡洋艦。本炮最終在SK L/45 38釐米艦砲問世後被取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本炮主要以岸防砲的形式被安放在黑爾戈蘭島與萬格羅格等地的沿岸以衛戍德國的北海海岸。其中一門砲在戰爭爆發後被安置於當時已被德軍佔領的法蘭德斯以保護澤布呂赫港。戰後,黑爾戈蘭島上的岸防砲被協約國摧毀,但萬格羅格沿岸的火砲得以倖存。在黑爾戈蘭島於1935年被重新武裝化後,三門萬格羅格的岸防砲被移往該地安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又有另外三門火砲被移往法國以監視皇家海軍在多佛海峽上的活動。.

新!!: 德意志帝國和SK L/50 30.5釐米艦砲 · 查看更多 »

SM U-1

SM U-1是德意志帝国为其海军建造的第一艘U-潜艇。 当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该船被视为过时,仅被作为训练艇只使用,直到1919年2月19日,它在训练中被另一艘船击中。.

新!!: 德意志帝國和SM U-1 · 查看更多 »

TBA

TBA一詞來自英文「to be announced」(),或是「to be arranged」(將會安排),也可能是指「to be advised」(將會建議)。 “TBA”也可以指:.

新!!: 德意志帝國和TBA · 查看更多 »

U型潜艇

U型潜艇是特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國使用的潜艇。由于德国潜艇的编号都用德文“Untersee-boot”(意思为“潜艇”,按照英文直译写法为Undersea boat,简称U-boat)的首字母U加数字命名,如U-511。为了区别于同盟国的潜艇(英语为"submarine"),在英语裡使用"U-boat"来称呼德国潜艇。中文翻译为“U型潜艇”,亦可简称为“U艇”。.

新!!: 德意志帝國和U型潜艇 · 查看更多 »

把銀禧帶來

《把銀禧帶來》(Bring the Jubilee)是一本由沃德·摩爾編寫,於1953年出版的架空歷史小說。此書的故事與現實的分歧點就是美利堅聯盟國勝出了葛底斯堡戰役,並最終於1864年7月4日迫使美利堅合眾國向聯盟國投降,使聯盟國勝出「南方獨立戰爭」。故事發生在20世紀中期的美國中,時值聯盟國與其敵人德意志聯盟處於戰爭狀態。而因主角霍奇·巴奇邁卡進行了一次時間旅行,回到過去聯盟國勝出戰爭之時,而令歷史改變。.

新!!: 德意志帝國和把銀禧帶來 · 查看更多 »

柏林

柏林(Berlin,)是德国首都,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现有居民约340万人。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弗尔河流经该市。柏林也是德国十六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之一,和汉堡、不来梅同为德国僅有的三個城市州份。 柏林是欧盟區內人口第3多的城市(歐盟區人口最多的都市是法國的巴黎,其次是英國的倫敦)以及城市面积第8大的城市。它是柏林-勃兰登堡都会区的中心,有来自超过190个国家的5百万人口。地理上位于欧洲平原,受温带季节性气候影响。城市周围三分之一的土地由森林、公园、花园、河流和湖泊组成。据有关统数据统计,柏林总人口共有3,405,259人。 该根據考古发掘,柏林地區在八萬年前( 舊石器时代晚期市)已经有人類活動。該第一次有文字记载是在13世纪,柏林连续的成为以下这些国家的首都:普鲁士王国(1701年-1870年)、德意志帝国(1871年-1918年)、魏玛共和国(1919年-1933年)、納粹德國(1933年-1945年)。在1920年代,柏林是世界第3大自治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被分割;东柏林成为东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实上成为西德在东德的一块飛地,被柏林墙围住。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该市重新获得全德国首都的地位,驻有147个。 柏林无论是从文化、政治、传媒还是科学上讲都称的上是世界级城市。该市经济主要基于服务业,包括多种多样的创造性产业、传媒集团、议会举办地点。柏林扮演欧洲大陆上航空与铁路运输交通枢纽的角色,同时它也是欧盟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主要的产业包括信息技术、制药、生物工程、生物科技、光学电子、交通工程和可再生能源。 柏林都会区有知名大学、研究院、体育赛事、管弦乐队、博物馆和知名人士。城市的历史遗存使该市成为国际电影产品的交流中心。该市在节日活动、建筑的多样化、夜生活、当代艺术、公共交通网络以及高质量生活方面得到广泛认可。柏林已经发展成一个全球焦点城市,以崇尚自由生活方式和现代精神的年轻人和艺术家而闻名。.

新!!: 德意志帝國和柏林 · 查看更多 »

柏林-泰格尔奥托·利林塔尔机场

柏林-泰格尔“奥托·利林塔尔”机场(Flughafen Berlin-Tegel „Otto Lilienthal“,),简称柏林-泰格尔机场,是德国首都柏林的主要国际机场,以该国航空先驱奥托·利林塔尔的名字命名,位于柏林市区西北的泰格尔,为目前柏林两个商用机场中最繁忙的一个。其独特的六边形空心航站楼设计使得乘客从飞机进入航站楼的步行距离最短只有30米。在2010年,泰格尔机场共发送旅客约1500万人次,以客运量计,规模排名德国第四(次于法兰克福、慕尼黑及杜塞尔多夫).

新!!: 德意志帝國和柏林-泰格尔奥托·利林塔尔机场 · 查看更多 »

柏林-滕珀尔霍夫机场

柏林-滕珀尔霍夫机场(Flughafen Berlin-Tempelhof,)是一座坐落于德国柏林的商用国际机场,位于滕珀尔霍夫-舍嫩贝格区内,曾是柏林三个主要机场之一。由于经营亏损严重,滕珀尔霍夫机场已在2008年10月31日停止运营,所有航班均转至扩建中的柏林-舍讷费尔德机场。待2012年完成扩建后,舍讷费尔德机场将更名为柏林勃兰登堡国际机场。届时,柏林的另一主要机场柏林-泰格尔奥托·利林塔尔机场亦将关闭,所有往来柏林的航班均将在新的勃兰登堡国际机场起降。 滕珀尔霍夫机场於1923年8月10日被德國交通部登記為機場。原本的客運大樓於1927年竣工。後來納粹政府為了應付日漸增加的航空交通,於1930年代中期開始大規模改造此機場。機場仍然運作時,它經常被認為是世上最舊而且仍然運作的機場之一。 滕珀尔霍夫机场是歐洲其中三個戰前最具代表性的機場之一,另外兩個包括倫敦的克羅伊登機場(現已關閉)以及巴黎的勒布爾熱機場。它在1948-49年柏林空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機場最大的設計特色是其巨大的客運大樓,它更曾是世上20座最巨型建築之一。相反,機場中的免稅店却是世上最小的。Airports International June 1975 (industry magazine) 儘管有人反對,滕珀尔霍夫机场已於2008年10月30日終止所有業務。一項反對關閉機場的無約束力公投於2008年4月27日舉行,但因投票率低而失敗告終。現時機場被改為公眾休憩處,稱為「滕珀尔霍夫公園」(Tempelhofer Feld)。.

新!!: 德意志帝國和柏林-滕珀尔霍夫机场 · 查看更多 »

柏林城市宮

柏林城市宮(Berliner Stadtschloss)是德國柏林市中心的宮殿,曾經是普魯士王國的王宮和德意志帝國的皇宮。.

新!!: 德意志帝國和柏林城市宮 · 查看更多 »

柏林号小巡洋舰

陛下之舰柏林号(SMS Berlin)是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七艘不来梅级小巡洋舰的三号舰,以德国首都柏林命名。它由但泽的承建,于1902年开始、1903年9月、至1905年4月投入舰队使用。其包括有十门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最高速度可达22节。 在逾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柏林号曾先后经历德意志帝国海军、魏玛国家海军和纳粹德国海军时代。它从入役后便跟随公海舰队的侦察部队服役,直至1911年被派驻海外。第二年,它又回到侦察部队,并留在那里度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头两年。1916年,柏林号转为担任布雷艇职责,并于1917年解除武装。一战结束后,舰只成为《凡尔赛条约》获准德国保留的六艘巡洋舰之一,并于1920年代作为继续服役于新组建的国家海军。它于1929年撤出现役,后又被纳粹海军作宿舍船使用,这也是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担任的角色。战后,柏林号装上待处置的化学武器,被凿沉于斯卡格拉克海峡。.

新!!: 德意志帝國和柏林号小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柏林大教堂

柏林大教堂 柏林大教堂夜景(从100路公交车站方向) 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是德国柏林的一座基督教路德宗教堂,位于柏林市区博物馆岛的东部,曾是德意志帝国霍亨索伦王朝的宫廷教堂。由于其英文写作Berlin Cathedral,柏林大教堂有时被误译作“柏林主教座堂”,但该教堂并不是主教座堂,也从未有主教进驻。.

新!!: 德意志帝國和柏林大教堂 · 查看更多 »

查理·明希

查理·明希(Charles Munch,国际音标:,),法国指挥家、小提琴家,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指挥家之一。曾任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法国巴黎管弦乐团首任音乐总监。.

新!!: 德意志帝國和查理·明希 · 查看更多 »

柯尼斯堡

柯尼斯堡(又譯:哥尼斯堡,德语:Königsberg、立陶宛语:Karaliaučius、低地德语:Königsbarg、波兰语:Królewiec)即如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首府加里宁格勒,位于桑比亚半岛南部,由条顿骑士团北方十字军于1255年建立,先后被条顿骑士团国、普鲁士公国和东普鲁士定为首都或首府。柯尼斯堡曾是德国文化中心之一,伊曼努尔·康德、E·T·A·霍夫曼和达维德·希耳伯特都曾在此居住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柯尼斯堡在1944年遭受盟军轰炸而损失惨重。1945年柯尼斯堡战役后,苏联红军占领城市。战后,根据《波茨坦协定》,柯尼斯堡成为苏联领土。1946年,为纪念刚逝世的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领导人米哈伊尔·加里宁,柯尼斯堡更名为加里宁格勒。.

新!!: 德意志帝國和柯尼斯堡 · 查看更多 »

柯尼斯堡号小巡洋舰 (1905年)

陛下之舰柯尼斯堡号(SMS Königsberg)是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四艘柯尼斯堡级小巡洋舰的首舰,以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命名。它由基尔的承建,于1905年1月开始、同年12月、至1906年6月投入舰队使用。其包括有十门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最高速度可达24.1节。 柯尼斯堡号在入役后被编入公海舰队的侦察部队。在此期间,它经常护送德皇威廉二世的游艇出访外国。1914年4月,舰只被派往德属东非进行为期两年的部署,却因同年8月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中断。柯尼斯堡号最初试图攻击英、法两国在该地区的通商运输,但它于这段经历中仅摧毁过一艘敌对商船。煤炭短缺阻碍了其的能力。1914年9月20日,它在中突袭并击沉了英国防护巡洋舰。柯尼斯堡号随即退至魯菲吉河修理其推进装置。在修理工作完成之前,英国巡洋舰探明了柯尼斯堡号的所在,但由于无法驶入浅水区而设置封锁。在中,英国派出两艘浅水重炮舰和,试图摧毁这艘德国巡洋舰。1915年7月11日,两艘重炮舰于近距离严重击损了柯尼斯堡号,迫使其船员凿沉舰只。幸存船员打捞起了舰上的全部十门主炮,并转而用作保羅·馮·萊托-福爾貝克在。柯尼斯堡号于1963-65年间进行了部分拆解,其余残骸则沉入河床。.

新!!: 德意志帝國和柯尼斯堡号小巡洋舰 (1905年) · 查看更多 »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SMS Prinzregent Luitpold)是德意志帝国海军皇帝级战列舰的第五艘及最后一艘。该舰于1910年10月在基尔的日耳曼尼亚船厂进行,1912年2月17日,并于1913年8月19日交付海军服役。柳特波德摄政王号在五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十门305毫米50倍径速射炮,最高航速为。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在服役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被编入公海舰队的;直至1916年12月被转移至第四战列分舰队。连同其姊妹舰皇帝号、腓特烈大帝号、皇后号和阿尔贝特国王号一起,柳特波德摄政王号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所有舰队主要行动,其中包括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该舰还参与了阿尔比恩行动,于1917年10月对俄国控制的里加湾岛屿实施两栖攻击。而随后于1917年11月发生的第二次黑尔戈兰海战,皇后号亦有所行动。 当德国战败并于1918年11月签署了停战协定后,柳特波德摄政王号随公海舰队的大多数主力艦都被英国皇家海军扣押于斯卡帕湾。这些舰只被解除武装,并且在協約國就《凡尔赛条约》的最终版本进行谈判期间仅保留了基干船员。至1919年6月21日,即条约正式签署的一周前,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特作为被扣押舰队的指挥官下令全数凿沉己方舰队,以确保英国人无法强占舰只。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残骸于1931年7月被打捞上岸,随后在1933年拆解。.

新!!: 德意志帝國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柴油機車

柴油機車,又称内燃机车,是指以柴油发动机为動力來源,并通过传动装置驱动车轮的鐵路機車。於20世紀中期開始各地鐵路廣泛使用。這些機車的功率輸出和效率比蒸氣機車高,自20世紀中開始在世界大部份地方成為主要鐵路機車種類,柴油機車可以直接取代蒸汽機車,不像電力機車必須依賴其他的電力傳送設施,如架空線或第三軌。柴油机车可按用途分类为货运机车、客运机车、调车机车、厂矿机车和内燃动车组。自1950年代起,鐵路電氣化开始普遍应用,随着技术进步,電力機車在牵引力、加速力、爬坡能力和最高速度上逐漸超越柴油機車,因此現時柴油機車多在一些缺乏電氣化的鐵路區段行走。 蘇聯的TEP80型是內燃機車的世界速度紀錄保持者。它的最高速度是時速271公里/小時。.

新!!: 德意志帝國和柴油機車 · 查看更多 »

恩海

恩海,清朝神機營霆字隊槍八隊章京。义和团运动時的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即為其所殺。.

新!!: 德意志帝國和恩海 · 查看更多 »

恩斯特·卡西尔

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德國哲學家,生於西里西亞布雷斯勞(今波蘭弗罗茨瓦夫),於1939年成為瑞典公民,死於美國紐約。受學於馬爾堡的新康德主義傳統,卡西爾發展出一套獨特的文化哲學。 《符號形式的哲學》是卡西爾在文化哲學方面的重要著作。此外,他亦撰寫了一系列關於認識論、科學論、哲學史的著作。.

新!!: 德意志帝國和恩斯特·卡西尔 · 查看更多 »

恩斯特·奧古斯特三世

恩斯特·奧古斯特(三世)(Ernst August III),全名恩斯特·奧古斯特·克里斯蒂安·格奥尔格(Ernst August Christian Georg,),汉诺威王位继承人,不伦瑞克公爵。.

新!!: 德意志帝國和恩斯特·奧古斯特三世 · 查看更多 »

恩斯特·布施

恩斯特·布施 (Ernst Busch,)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陸軍元帥。在二戰中布施出名的並非他的戰功,而是在1944年6月他指揮中央集團軍於蘇軍發動的巴格拉基昂行動後完全崩潰的結果。.

新!!: 德意志帝國和恩斯特·布施 · 查看更多 »

恩斯特·库默尔

恩斯特·爱德华·库默尔(Ernst Eduard Kummer,),德国数学家。.

新!!: 德意志帝國和恩斯特·库默尔 · 查看更多 »

恩斯特·罗姆

恩斯特·朱利葉斯·甘瑟·羅姆(Ernst Julius Günther Röhm,),是德国纳粹运动早期高层人士,有同性戀傾向,衝鋒隊的组织者,在1934年「長刀之夜」被希特勒謀害,希特勒捏造说罗姆有政变图谋,即「罗姆政变」(Röhm Putsch ,又譯「罗姆暴动」)。此后,纳粹便越发走上了独裁专制的道路。.

新!!: 德意志帝國和恩斯特·罗姆 · 查看更多 »

恩斯特·烏德特

恩斯特·烏德特(德語:Ernst Udet,)是納粹德國一名空軍一級上將,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倖存的飛行員中,戰績排名第二的王牌飛行員。烏德特一戰時僅有22歲,他擊落敵機62架的紀錄僅次於素有「飛行馬戲團」外號的第1戰鬥航空團指揮官—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烏德特也是在二次大戰爆發前,為重建德國空軍的重要人物,曾擔任過裝備部長、兵器生产总监,也是極力推動使用俯衝轟炸機的軍官。.

新!!: 德意志帝國和恩斯特·烏德特 · 查看更多 »

恩斯特·申克

恩斯特-君特·申克(德語:Ernst-Günther Schenck,1904年10月3日-1998年12月21日)是一位納粹德國時期的醫師與武裝親衛隊成員。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申克在偶然的情況下會見了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申克在戰後寫了不少與戰時相關的回憶錄,大都具有高度歷史價值。根據歷史學家約阿希姆·費斯特和的著作表示,恩斯特·申克在希特勒死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2004年德語電影《帝國毀滅》對此也有相關的描述。.

新!!: 德意志帝國和恩斯特·申克 · 查看更多 »

恩斯特·马赫

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奥地利-捷克实验物理学家和哲学家。马赫的物理学研究课题主要包括光的传播规律和超音速现象,马赫数和因其得名。马赫大力强调了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为科学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马赫的思想在哲学界和科学界都有很大影响力。后来出现的逻辑实证主义借鉴并发展了马赫的科学哲学。 列宁曾批评“马赫主义”夸大了经验对于人类认识世界时所起的作用。但不可否认,马赫的思想确实推动了半个多世纪内科学研究最前沿的发展,对当时物理学界所发生的最深刻的两场理论革命来说功不可没。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的出现颠覆了专家们的许多常识,马赫的实证理论有助于一些物理学家们大胆接纳符合实验事实的新物理原理,适应巨大的思维变革。虽然马赫本人的物理学研究成果局限于实验物理学,但受他影响较大的物理学家不乏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理论研究的领军人物,如爱因斯坦、沃尔夫冈·泡利和理查·费曼。这些人为人类认识神奇的弯曲时空和怪异的微观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 德意志帝國和恩斯特·马赫 · 查看更多 »

恩斯特·路德维希 (黑森大公)

恩斯特·路德维希(Ernst Ludwig,),全名恩斯特·路德维希·卡尔·阿尔布雷希特·威廉(Ernst Ludwig Karl Albrecht Wilhelm),黑森末代大公,1892年至1918年在位。.

新!!: 德意志帝國和恩斯特·路德维希 (黑森大公) · 查看更多 »

恩斯特·林德曼

奧托·恩斯特·林德曼(德語:Otto Ernst Lindemann,),納粹德國海軍將領,服役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新!!: 德意志帝國和恩斯特·林德曼 · 查看更多 »

恩斯特-羅柏特·格拉維茨

恩斯特-羅柏特·格拉維茨(Ernst-Robert Grawitz,)是一位納粹德國時期的內科醫生與準軍事組織「親衛隊」的高級官員。.

新!!: 德意志帝國和恩斯特-羅柏特·格拉維茨 · 查看更多 »

捷克西里西亞

捷克西里西亞(České Slezsko;Tschechisch-Schlesien;Śląsk Czeski),历史上也叫奥地利西里西亚,但是比原奥地利西里西亚少了切申Teschen的一部分(切申在一战之后被波兰和捷克平分),多了赫卢钦Hultschin地区(一战后割自德国的上西里西亚)。是捷克的三個歷史地區之一,包含了西里西亞在捷克的部份。捷克西里西亞位於今日捷克的東北部。有時也稱為摩拉維亞西里西亞(Moravské Slezsko)。首府是奧帕瓦(特罗保)Troppau,最大的城市是俄斯特拉發(奥斯特劳)Ostrau。捷克西里西亞在歷史上主要民族是德意志人。西里西亚在歷史上曾全部屬奥地利帝国,七年战争之后西里西亚大部分(上、下西里西亚)划归普鲁士,后来归入德意志帝国,在一战、二战后逐步割让给波兰;少部分西里西亚,即奥地利西里西亚留在奥地利帝国,后来是奧匈帝國;一战后的圣日耳曼条约把奥地利西里西亚直接划给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慕尼黑協定簽訂后,捷克西里西亞曾与德國合并。二戰之後,這裡的德意志人大多被驅逐。如今這裡的主要人口是捷克人。此外還有一些波蘭少數民族。 Category:捷克地理.

新!!: 德意志帝國和捷克西里西亞 · 查看更多 »

提爾皮茨計劃

提尔皮茨计划(Tirpitz Plan),由德国海军将领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策划,用以建立世界上第二大的德国海军,仅次于英国海军的规模,借此显示德国的世界强国地位,英国认为德国有意挑战她的海上霸权,所以扩建海军,引起英德两国严重的军备竞赛。那边厢,德国通过四次海军法,大量扩军、建造无畏舰,令竞争日益恶化,令欧洲战云密布。.

新!!: 德意志帝國和提爾皮茨計劃 · 查看更多 »

李德 (德國)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 (Otto Braun),又名华夫,曾用名李特罗夫。德国人,生於德意志帝國慕尼黑伊斯馬寧,成長於孤兒院,曾受過師範教育,後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被徵召入伍。亦曾是中國共產黨及中革軍委军事顾问。.

新!!: 德意志帝國和李德 (德國) · 查看更多 »

李秉瑞

李秉瑞,中國清朝政治人物,廣西臨桂縣人,光緒九年進士《臨桂縣志·卷六·選舉表四》頁303:(進士 光緒九年癸未陳冕榜)李秉瑞,四品銜禮部主事。,曾為禮部主事、臺灣民主國軍務大臣、近代義勇軍創建者。與其子弟等著有《蓬萊小語》。.

新!!: 德意志帝國和李秉瑞 · 查看更多 »

李鴻章

李鴻章(),字子黻、漸甫,號少荃、儀叟、省心,謚文忠,人稱李中堂、李傅相。清朝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建立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因其盡忠輔清,才幹了得而聞名。官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追贈太傅,追晉侯爵。中国近代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历经太平天国、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著作收於《李文忠公全集》。在经济上与英国的大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私人来往,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有研究认为李鸿章属于亲大英帝国的派别牟安世《洋务运动》 上海人民出版社。李鴻章與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新!!: 德意志帝國和李鴻章 · 查看更多 »

李斯特·费伦茨

李斯特·费伦茨(Liszt Ferenc,),更常见名称为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匈牙利人名是姓在前,名在後,和大部份歐美國家的姓名恰好相反,匈牙利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所創作的鋼琴曲以難度極高而聞名。.

新!!: 德意志帝國和李斯特·费伦茨 · 查看更多 »

杰斐逊镍币

杰斐逊镍币(Jefferson nickel)是美国铸币局于1938年开始生产的一种5美分硬币,用于取代此前的野牛镍币。硬币由铜镍合金打造,其中1938至2004年间出产的批次正面刻有开国元勋、第三任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的侧面头像,由艺术家费利克斯·施拉格所绘;2005年版硬币正面仍然是杰斐逊的侧面头像,但设计者改为乔·菲茨杰拉德。从2006年起,镍币正面开始采用杰米·弗兰基的新设计,杰斐逊的头像换为正脸。硬币背面的设计一直沿用施拉格的原版,只是在2004至2005年间曾采用纪念币设计。 1913年开始投产的野牛镍币在铸造上一直存在困难,模具故障率很高,但要更换新设计必须要在生产25年后才无需通过联邦国会批准。经过25年的生产,铸币局立即采取行动,于1938年初举办镍币设计竞赛,要求正面刻有杰斐逊肖像,背面则是他的故居蒙蒂塞洛。德国移民施拉格赢得比赛,但硬币背面之后经过重新设计,新镍币于1938年10月投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镍成为战略性战争物资,为了节省用量,1942至1945年间生产的镍币采用的是铜、银和锰的合金,这样不但节省了镍,而且自动售货机也能正常识别。这些“战时镍币”背面的蒙蒂塞洛上方刻有尺寸较大的铸币标记“P”。2004和2005年,镍币迎来人称“西行系列”的新设计,但从2006年起又恢复杰弗逊和蒙蒂塞洛设计,只是正面的杰弗逊肖像换成弗兰基的作品。.

新!!: 德意志帝國和杰斐逊镍币 · 查看更多 »

東南互保

東南互保,或作東南自保。是八國聯軍時東南各行省督撫不理會朝廷命令,不與列強宣戰,避免各國入侵的歷史事件。 慈禧太后向八國宣戰後,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等人,即和外國達成和平協議,他們在東南各省違抗“支持義和團”的命令,使列強沒有入侵東南的藉口。他們的理由是清廷的宣戰詔書,是義和團「矯詔」,脅持朝廷所下的“亂命”。.

新!!: 德意志帝國和東南互保 · 查看更多 »

東部領地

東部領地(Ober Ost)是指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於東部戰線佔領的地區,其範圍包括了立陶宛、拉脫維亞、白俄羅斯、波蘭和庫爾蘭的部分地區。這些地區曾是俄羅斯帝國的領土。東部領地的面積大約是108808平方公里。.

新!!: 德意志帝國和東部領地 · 查看更多 »

東普魯士

東普魯士(Ostpreußen;Rytų Prūsija或Rytprūsiai;Prusy Wschodnie;Восточная Пруссия)是普魯士王國及后来德意志帝国的一个省,位于普魯士公国的领地上。今天东普鲁士的北部,分别属于立陶宛的默麥爾地区,及俄罗斯的加里寧格勒州(舊稱哥尼斯堡)。而南部大部份被納入波兰的瓦爾米亞-馬祖里省。东普鲁士包含了古普鲁士人在波罗的海的领地。在历史上被普遍认为是德国军国主义势力的支柱—容克贵族的发源地。 东普鲁士位于波罗的海的东南海岸,首府是哥尼斯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占领东普鲁士北部并将其改名为加里宁格勒州,而东普鲁士南部则划归波兰,当地的德意志居民大多被遣送回德国或被流放西伯利亚。.

新!!: 德意志帝國和東普魯士 · 查看更多 »

格劳登茨号小巡洋舰

陛下之舰格劳登茨号(SMS Graudenz)是德意志帝国海军于1910年代建造的两艘格劳登茨级小巡洋舰的首舰,以西普鲁士城市格劳登茨命名。其唯一的姊妹舰为。舰只于1912年在基尔的开始,并于1913年10月,至1914年8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投入公海舰队服役。格劳登茨号的为十二门,最高速度达27.5节。 格劳登茨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中包括在1914年12月的期间,组成第一侦察集群战列巡洋舰的侦察屏护部队。舰只还参加了1915年1月的和1915年8月的。1916年5月,它不慎触雷受损,以至于无法出席日德兰海战。它于1918年10月、即战争结束前几周被派往执行公海舰队的最终决战计划,但一场迫使该计划被取消。战争结束后,格劳登茨号作为被割让予意大利,并以安科纳号(Ancona)之名投入意大利皇家海军服役;它被一直运用至1937年,继而除籍并拆解报废。.

新!!: 德意志帝國和格劳登茨号小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格奥尔格·康托尔

格奥尔格·费迪南德·路德维希·菲利普·康托尔(Georg Ferdinand Ludwig Philipp Cantor,),出生于俄国的德国数学家(波羅的海德國人)。他创立了现代集合论,是實數系以至整个微积分理论体系的基础,還提出了势和良序概念的定義;康托爾確定了在兩個集合中的成員,其間一對一關係的重要性,定義了無限且有序的集合,並證明了實數比自然數更多。康托爾對這個定理所使用的證明方法,事實上暗示了“無限的無窮” 的存在。他定義了基數和序數及其算術。康托爾很清楚地自知自覺他的成果,富有極濃厚的哲學興趣。康托爾提出的超越數,最初被當時數學界同儕認為如此反直覺-甚至令人震驚-因而拒絕接受他的理論,且以利奥波德·克罗内克为首的众多数学家长期攻击。克羅內克反對代數數為可數的,而超越數為不可數的證明。 康托爾本身是一位虔誠的路德派,相信這個理論是經由上帝傳達給他;但一些基督教神學家認為康托爾的理論,是在挑戰神學中只有上帝才具有絕對而唯一的無限性質。康托爾自 1869年任職於德國哈勒大學直到 1918年在哈勒大學附屬精神病院逝世;他的抑鬱症一直再發的病因,被歸咎於當代學界的敵對態度,儘管有人將這些事件解釋為,是他本人所患有的情感雙極障礙的病徵。他所受到的嚴厲攻擊,與後來的讚譽相匹配:在 1904年倫敦皇家學會授予他西爾維斯特獎章,這是皇家學會可授予數學研究者的最高榮譽。 在康托死後數十年,維特根斯坦撰文哀悼昔時學術界指責「集合論是假借通過數學而有害處的方言」的氛圍,他認為那是「可笑」和「錯誤」的「完全無稽之談」。当代数学家绝大多数接受康托尔的理论,并认为这是数学史上一次重要的变革。大卫·希尔伯特說:「沒有人能夠把我們從康托爾建立的樂園中趕出去。」(原文另譯:我們屏息敬畏地自知在康托所鋪展的天堂裡,不會遭逢被驅逐出境的。).

新!!: 德意志帝國和格奥尔格·康托尔 · 查看更多 »

格奥尔格·维蒂希

格奥尔格·维蒂希(Georg Wittig,),德国化学家,1979年因将磷化合物用于有机合成之中而与赫伯特·布朗分享诺贝尔化学奖。.

新!!: 德意志帝國和格奥尔格·维蒂希 · 查看更多 »

格奧爾格·馮·屈希勒

格奥爾格·弗雷德里希·威廉·馮·屈希勒伯爵(Georg Karl Friedrich Wilhelm von Küchler,1881年5月30日-1968年5月25日)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陸軍元帥。 屈希勒出生在哈瑙附近之菲利浦斯堡,1940年他率領德國第18軍團入侵荷蘭,打敗荷蘭軍隊及繼續進入比利時,屈希勒的部隊擊敗比利時軍,攻佔安特衛普及進入法國,第18軍團在戰役此階段到達加來海峽省及包圍敦克爾克,這令他被晉升為上將。 屈希勒在陆军元帅威廉·馮·-里-布辭職後出任德國北方集團軍司令,馮·屈希勒與其前任不同,--布是對政治狀況不滿,而屈希勒則為阿道夫·希特勒所喜歡,希望屈希勒在其失敗的地方成功。 屈希勒從1941年12月起指揮北方集團軍,但未能在列寧格勒取得任何勝利,他繼續圍困列寧格勒,對城市進行大規模炮轟以迫使蘇聯紅軍投降,1942年6月30日,希特勒將屈希勒晉升為陸軍元帥,1944年1月,蘇聯紅軍突破了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屈希勒因要求撤退以挽救北方集團軍而被撤職。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屈希勒被美軍佔領當局逮捕起訴,接受紐倫堡審判高級將帥庭戰犯罪名,於1948年法庭宣判20年徒刑,他服刑至1953年因年老及疾病被提早釋放出獄,他於1968年在加爾米施-帕滕基興逝世。.

新!!: 德意志帝國和格奧爾格·馮·屈希勒 · 查看更多 »

格奧爾格·溫瑟堡

格奧爾格·溫瑟堡(德語:Georg Wenzelburger)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的軍官,從1940年開始在德軍中擔任軍職,在大戰裡獲得了騎士鐵十字勳章,最高軍階為少校。 格奧爾格·溫瑟堡於1910年12月22日出生在德國巴登-符腾堡的一個小鎮,是一名鎖匠的兒子。溫瑟堡在1930年時進入陸軍第13步兵團服役,9年後他晉升為中士,並在大戰前不久結婚。1940年,溫瑟堡成為第15連的一排排長,並與第15步兵師參加西線戰役。由於表現優秀而被升為上級上士(Oberfeldwebel),不久後備轉入東方戰線,並在1941年至42年期間晉升為少尉,還參與了德米楊斯克包圍戰。1943年8月又晉升為中尉,到1944年蘇聯反攻和德國戰敗期間,率領德軍步兵部隊頑強抵抗,還因此獲得騎士鐵十字勳章和重傷勳章。在1945年4月,溫瑟堡於醫院被美軍所俘虜,在1945年7月被釋放。 2000年1月18日,格奧爾格·溫瑟堡以89歲高齡於德國巴登-符腾堡過世。 W W W W W W.

新!!: 德意志帝國和格奧爾格·溫瑟堡 · 查看更多 »

格奧爾格·施圖姆

格奧爾格·施圖姆(Georg Stumme,1886年7月29日–1942年10月24日)是一位德軍將領,最高軍階為裝甲兵上將,於第二次阿拉曼戰役中心臟病發而陣亡。.

新!!: 德意志帝國和格奧爾格·施圖姆 · 查看更多 »

格但斯克

格但斯克(Gdańsk、西里西亞語:Dànzica、卡舒比語:Gduńsk、Dantiscum),德语称但泽(Danzig),是波兰波美拉尼亚省的省会,也是该国北部沿海地区的最大城市和最重要的海港。 在汉萨同盟时代以来的600多年间,格但斯克始终是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一个重要的航运与贸易中心。虽然在历次的战争中曾经几度衰落,但是,在每次衰落之后不久,格但斯克都能够利用它的区位优势,恢复过去的繁荣。现在,它仍然保持着波兰重要航运与工业中心的地位。现在,格但斯克市的人口有458,053人(2006年),并且与附近的格丁尼亚和索波特联合组成三联市都会区,人口总数超过80万。 格但斯克这座城市在欧洲政治、军事与外交史上,历来属于最受人关注的焦点之一。600多年來,一直是日耳曼和斯拉夫两大民族之间反复争夺的主要焦点。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的军舰炮击但泽的波兰基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爆发。战后,根据美英苏三强制定的雅尔塔协定,重新划分了欧洲各国的版图,格但斯克也结束了居民以德意志新教徒为主的局面,几乎完全换了一批新市民,变成一个波兰化城市。 格但斯克还是世界闻名的团结工会的发祥地,这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真正独立的政治组织,在1989年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结束共产主义对其统治的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新!!: 德意志帝國和格但斯克 · 查看更多 »

格但斯克理工大学

格但斯克理工大学,(Politechnika Gdańska),是一所位于波兰格但斯克的理工大学。创建于1904年,是波兰最古老的大学之一。目前学校有9个学院、41个研究方向、26,000名本科学生和400名博士生以及1,200名教职工。.

新!!: 德意志帝國和格但斯克理工大学 · 查看更多 »

格利维采

格利维采(波兰语:Gliwice;德语:Gleiwitz,格莱维茨)是波兰南部的一座工业城市,2004年人口200,361。 格利维采是位於西里西亚省的城市,位于卡托维茨以西约20千米,是波兰最大都会区上西里西亚都会联盟的中心之一,该都会区人口为3,487,000。该市在1999年以前属卡托维茨省。.

新!!: 德意志帝國和格利维采 · 查看更多 »

格哈特·霍普特曼

格哈特·约翰内斯·罗伯特·霍普特曼(Gerhart Johann Robert Hauptmann,),德国剧作家和诗人,自然主义文学在德国的重要代表人,同时也具有其他写作风格,19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新!!: 德意志帝國和格哈特·霍普特曼 · 查看更多 »

格羅德諾省

格羅德諾省(Гродненская губерния)是俄羅斯帝國的一個省,範圍大致包括白俄羅斯格羅德諾州和布列斯特州西部、立陶宛的最南部和波蘭東部。面積38,108平方公里,1897年人口1,603,409人。首府格羅德諾。 1801年建省。1915年被德意志帝國佔領。.

新!!: 德意志帝國和格羅德諾省 · 查看更多 »

格特·馮·倫德施泰特

--(Karl Rudolf Gerd von Rundstedt,)是纳粹德国德意志国防军陆军军官,1940年7月19日被晋升为元帅。他是纳粹政权军官中资历最老的指挥官之一,曾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其一直从事军旅生涯却一生對政治都缺乏兴趣和了解。 伦德施泰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指挥的重大战役有:波蘭戰役担任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西线战争担任A集团军群总司令;巴巴罗萨计划担任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后被中途撤离;在纳粹转而防守时被希特勒任命为西线总司令兼D集团军群总司令。.

新!!: 德意志帝國和格特·馮·倫德施泰特 · 查看更多 »

格里戈里·叶菲莫维奇·拉斯普京

格里戈里·葉菲莫维奇·拉斯普京(Григо́рий Ефи́мович Распу́тин,),又譯拉斯普丁、拉斯普欽或拉斯普廷,俄罗斯萨拉托夫省人,帝俄時代尼古拉二世时的神秘主义者,被認為是東正教中的佯狂者之流。因醜聞百出,引起公憤,為尤苏波夫亲王、狄密翠大公、普利希克维奇議員等人合謀刺死。.

新!!: 德意志帝國和格里戈里·叶菲莫维奇·拉斯普京 · 查看更多 »

格雷菲采

格雷菲采(波兰语:Gryfice)是波兰西滨海省的一座城市。.

新!!: 德意志帝國和格雷菲采 · 查看更多 »

桑比亚半岛

桑比亚半岛(俄语:Земландский полуостров)是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的一座半岛,位于波罗的海东南沿岸。.

新!!: 德意志帝國和桑比亚半岛 · 查看更多 »

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大公国

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大公国(德语:Mecklenburg-Strelitz),从1701年至1918年它是德国梅克伦堡境内的一个大公国(但是没有自己的立法权),从1871年开始它是德意志帝国的联邦国之一。从1919年至1933年,成为德国的一个自由州,即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州。.

新!!: 德意志帝國和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大公国 · 查看更多 »

梅克倫堡-什未林大公國

梅克倫堡-什未林大公國是十九世纪时北德意志邦聯的邦國之一,由居住於什未林的梅克倫堡家族統治。大公國首先是德意志邦聯的成員,接著成為北德意志邦聯的一個聯邦國,最後於1871年合併至德意志帝國之內。.

新!!: 德意志帝國和梅克倫堡-什未林大公國 · 查看更多 »

棣德利石

棣德利石(Diederichsstein,又称迪特里希碑),是一座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的纪念碑,是德国殖民者为纪念德国海军少将及其1897年11月14日占领胶州湾的行动而建立的,于1898年11月14日落成Torsten Warner: Deutsche Architektur in China, Ernst & Sohn, 1994, page 98。纪念碑坐落于信号山(当时德文名称为"Diederichsberg",以棣德利的名字命名)西南半山腰海拔98米处 。今已不存在。.

新!!: 德意志帝國和棣德利石 · 查看更多 »

楚克群島

楚克潟湖(Chuuk Lagoon),簡稱楚克(Chuuk),舊稱Truk Lagoon,中文音譯為「土魯克」或「特魯克」均有。它是一個受保護的水體,位處中太平洋,在新幾內亞東北方,並與其相距有遠,北纬7度线穿過此處,行政區劃裡,它屬於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楚克州的一部份。 楚克被周邊約的受保護的珊瑚環礁包圍著,並有一個的天然良港,潟湖面積約為。群島面積約為,2010年調查時的常住人口有36,158人。群島內最大高度為443公尺。維諾島的維諾市,同時是楚克群島和楚克州的首府。維諾是密克罗尼西亚联邦(FSM)最大的城市,約有12,000人。.

新!!: 德意志帝國和楚克群島 · 查看更多 »

檢察官

檢察官,又名控方律師(prosecutor)是一種法律工作者。無論在歐陸法系或英美法系,檢察官均是進行刑事追訴的主導者,在一些法制中,檢察官也是公眾利益、國家利益的代表人。.

新!!: 德意志帝國和檢察官 · 查看更多 »

檀香刑

《檀香刑》,中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长篇小说,先后由作家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新!!: 德意志帝國和檀香刑 · 查看更多 »

櫻花大戰系列角色列表

櫻花大戰系列角色人物為電子遊戲《櫻花大戰系列》登場的角色。本版人物僅介紹電子遊戲中的人物設定,因此與電視版有一定差別,但大部分人物的設定基本相同。.

新!!: 德意志帝國和櫻花大戰系列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欧根·戈尔德斯坦

欧根·戈尔德斯坦(Eugen Goldstein,),德国物理学家。 放电管的早期研究者,阳极射线的发现者,阴极射线的命名者。 Category:德國物理學家 Category:德國猶太人 Category:休斯奖章获得者.

新!!: 德意志帝國和欧根·戈尔德斯坦 · 查看更多 »

欧洲历史

欧洲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万5千年(甚至是一百萬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居住遗迹。 前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了定居点、农耕技术和驯养家畜。从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到前1200年文明暂时倒退消失的时期称为青铜时代,铜是当时制作工具和武器的主要金属材料。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称为欧洲的史前时期。 欧洲古典时期从前700年古希腊文字再次出现开始。罗马共和国于前509年建立。罗马人将疆域拓展至整个意大利,随后是整个地中海周边和西欧。罗马帝国的领土于公元117年到达最大。313年,基督教在君士坦丁大帝治下合法化。只是几个世代后,基督教就成为帝国的国教。羅馬帝國的衰落,標誌著古典時代的終結和歐洲中世紀的開始。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随即蛮族部落开始入侵西罗马帝国。西哥特人是首先向南与向西越过罗马国境线进入前罗马帝国领土的部落之一,并于5世纪初,三度围攻罗马。418年,在原罗马帝国境内建立西哥特王国。476年,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废黜,欧洲进入中世纪时期。 东南欧和地中海地区仍由东罗马帝国控制,首都为君士坦丁堡。6世纪晚期开始被日耳曼人侵蚀。7世纪开始,中东和北非地区被阿拉伯帝国占领,并伊斯兰化。在西欧,很多新国家仍保留了罗马的习俗,使用拉丁语作为书面语言,并普遍信仰基督教。800年查理曼被教皇加冕为“罗马皇帝”。欧洲受到斯堪的纳维亚的維京人、北非的穆斯林和匈牙利的马扎尔人的入侵。到10世纪中期,穆斯林和马扎尔人对西欧的威胁消除了,但是維京人仍然是侵犯和威胁不列颠群岛最久的。1054年东西教会分裂加剧,随后十字軍東征开始削弱拜占庭帝国,教皇的权力此时也在西班牙、法国南部、立陶宛与其他的异教地区稳固下来。复杂的封建等级制度发展起来,新国家的大多数贵族由于通婚互相是近亲。封建社会在蒙古入侵后开始解体。中世纪后期欧洲爆发了大饥荒和黑死病。 15世纪,欧洲从中世纪苏醒过来。1492年西班牙的收复失地运动和哥伦布发现美洲,同时终结了十字军东征,知识获得尊重,开始挑战传统的科学和神学教条。新教改革开始,德国神父馬丁·路德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时亨利八世使英国教会脱离教皇管制,也让英格兰在随之而来的德意志和西班牙之间的宗教战争中得以采取更灵活的结盟政策。但是,宗教战争一直持续到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结束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光荣革命确认这个协议。 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机器时代,大英帝国在美洲的殖民地独立,而欧洲大陆也爆发了法国大革命,直到拿破仑發動霧月政變。1848年,歐洲各國爆發一系列武裝革命。最后的农奴制残余在1848年的奥匈帝国被废除。俄国农奴制在1861年被废除。巴尔干国家开始从奥斯曼帝国重获独立。1870年普法戰爭后,意大利和德国完成统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俄国革命,1918年同盟国战败,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统治崩溃。1933年纳粹上台,之后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与轴心国战败。战后美苏为首的两大战胜国集团在欧洲与全世界范围内展开冷战。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后,欧洲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至2016年为止,欧盟包括28个欧洲国家,超过5亿人口。北约也扩大到包括俄罗斯的邻国——这是欧洲自从一世纪罗马帝国以来一体化最显著与最具军事优势的时期。.

新!!: 德意志帝國和欧洲历史 · 查看更多 »

歐陸戰爭系列

歐陸戰爭(European War)是由遊戲開發商Easy Tech開發的回合制策略遊戲系列。Easy Tech於2011年起陸續發佈歐陸戰爭系列遊戲。.

新!!: 德意志帝國和歐陸戰爭系列 · 查看更多 »

殲滅戰理論

殲滅戰理論(Vernichtungsgedanke)為普魯士的一種軍事理論。本理論的起源可追溯自腓特烈大帝時期,由於普魯士位置處於歐洲大陸之中心,強敵環伺,且並無有著英國海島環境可守、俄羅斯廣闊幅員可退等進行持久戰的條件,故為了防止眾敵集結起來對付普魯士,其軍事思想轉化為使國家全無後顧之憂、免除戰事陷入僵局,且盡可能只一次僅面對單一戰爭的作法,即遂行將敵人軍事力量徹底消滅的「殲滅戰」。為執行殲滅戰,普魯士軍對其部隊進行了非常嚴格的訓練與指揮管理,在著名軍事思想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的著作《戰爭論》中亦可看到相當的殲滅戰理論。 殲滅戰的應用可於普魯士數次戰爭中見得,諸如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拿破崙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皆有所為。然而隨著軍事科技之進步,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防守火力遠較進攻火力強大許多,尤其是機關槍或是長距離火砲等武器。繼承普魯士的德意志帝國在戰爭爆發前就已擬定了典型殲滅戰的《施里芬計畫》,在戰爭爆發後初期便以相當驚人的速度快速進擊,兵臨法國首都巴黎鄰近的馬恩河之下,之後德軍被迅速集結而來的英法聯軍合防,這場「馬恩河奇蹟」即以德軍的失敗坐收。隨後,德軍一直嘗試聯軍的防守,以進行包圍殲滅戰,但不斷被圍堵,最終形成西線的壕溝戰僵局,令德軍無從執行大規模的殲滅戰,最終在1918年發動「皇帝會戰」失敗後,德軍西線崩潰而戰敗。 到了1939年,戰車與飛機等新武器使攻擊方火力再度上升,德軍在戰間期時對其失敗原因進行分析檢討,將新武器結合其舊有的軍事理論,包括殲滅戰、機動戰與側翼打擊等,形成一種新式的戰爭學說,西方盟國將其稱之「閃擊戰」。1939年9月的波蘭戰役、1940年的法國戰役、1941年的巴巴羅薩行動和1943年的衛城作戰皆是德軍融入殲滅戰思想而策劃的軍事行動。 Category:戰術 Category:德国军事史.

新!!: 德意志帝國和殲滅戰理論 · 查看更多 »

殷同

殷同(),字桐聲,江蘇江陰人,中華民國政治家。.

新!!: 德意志帝國和殷同 · 查看更多 »

段祺瑞

段祺瑞(),原名启瑞,字芝泉,中國安徽合肥(今属肥西县)人,為中華民國政治家,皖系军阀首领,曾三次出任国务总理,1916年至1920年為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者和領導人。1924年至1926年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

新!!: 德意志帝國和段祺瑞 · 查看更多 »

比得哥什

比得哥什(Bydgoszcz,德语:Bromberg,布洛姆贝格,拉丁语:Bydgostia)是波兰北部的一个城市,位于巴达河和维斯瓦河之上,人口369,151人(2004年)。自1999年起该市是庫亞維-波美拉尼亞省的首府,之前为比得哥什省(1947年-1998年)及再之前的波美拉尼亚省(1945年-1947年)的首府。 比得哥什是比得哥什-托伦都市圈的一部分,托伦距离比得哥什45公里,整个都市圈人口超过600,000人。2004年9月比得哥什的医学院加入了托伦大学,成为大学于比得哥什的UMK医学团体。.

新!!: 德意志帝國和比得哥什 · 查看更多 »

比托姆

比托姆(波兰语:Bytom;德语:Beuthen,中文名博伊滕)是波兰南部城市,原本属于卡托维兹省 (1975-98年),1999年开始屬于西里西亚省。是工業都市。.

新!!: 德意志帝國和比托姆 · 查看更多 »

毛奇级战列巡洋舰

毛奇级战列巡洋舰(Große Kreuzer der Moltke-Klasse)是德国制造的一种战列巡洋舰。 毛奇级战列巡洋舰于1908年底开工,在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设计基础上加以改进,进一步增强防护力和火力水平。舰体艏楼延长至艉部,艉部增加一座主炮塔,呈背负式布局,采用50倍口径283毫米主炮,威力接近英制12英寸口径主炮且重量较轻,主炮在数量和威力方面,足以抵消与英国早期战列巡洋舰主炮之间口径的差异,可以对英国同类战列巡洋舰脆弱的防御装甲造成致命的威胁。 同型舰两艘:毛奇号、戈本号。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6年在日德兰海战中,毛奇号隶属希佩尔战列巡洋舰分队,在旗舰吕佐号遭到重创后曾担当过希佩尔的旗舰,战争结束后被引渡到英国,在斯卡帕湾自沉。 戈本号是一艘传奇的战舰,该舰1912年进入地中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面临英国地中海舰队的围剿,戈本号逃入当时的中立国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当时英国政府担心土耳其加入同盟国,将其在建的军舰全部扣留。德国立即提出提供戈本号以获取土耳其好感。1914年8月16日土耳其正式买下戈本号,11月2日编入军籍,次日即加入战斗。这艘土耳其军舰的舰员全部是德国人,战争结束时才移交给土耳其舰员。战后幸运地免遭协约国引渡。1947年退役,1971年解体。.

新!!: 德意志帝國和毛奇级战列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毛瑟

毛瑟(Mauser)是一個德國的槍械製造商,是1874年5月23日開始生產旋轉後拉式槍機步槍的著名品牌,初期業務主要為德國軍隊提供槍械,現在變成民用槍械的生產商。 1867年德国毛瑟两兄弟——威廉·毛瑟与保罗·毛瑟參考法國的夏塞波步槍,改良設計出「毛瑟1871型步槍」,使用11×60mm黑火藥銅殼子彈,這支步槍於1871年擊敗巴伐利亞 雲達 M1869步槍(Bavarian Werder M1869;11.15×60mmR),被普魯士采用为標準的制式步枪。並命名為Gewehr-71式步槍,这是歷史上第一種毛瑟步槍。大多数的旋转后拉式枪机都是根据毛瑟兄弟所设计的原理来设计的。.

新!!: 德意志帝國和毛瑟 · 查看更多 »

毛瑟13.2毫米反坦克步槍

毛瑟13.2毫米反坦克步槍為德意志帝國陸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針對協約國(主要是英國)的裝甲車輛所研發生產的反裝甲武器,初次登場時間是1918年2月。 毛瑟反坦克步槍是全世界第一把針對反裝甲為單一研發目標的步槍,並且亦是德國人研發出的全世界第一把「高初速重型彈頭步槍」;毛瑟公司一直到同年5月才對此款步槍進行量產,並且幾乎以剛出爐的速度,發放給剛剛成軍的反裝甲特遣隊。.

新!!: 德意志帝國和毛瑟13.2毫米反坦克步槍 · 查看更多 »

毛瑟C96手槍

毛瑟C96(Broomhandle(掃把柄)Mauser / Mauser C96),是一種由毛瑟在1896年推出的半自動手槍,后经改进,推出了全自动/半自动可转换型,因全自动型其槍套是一個可作为枪托的木製的盒子,所以在中國稱為「盒子炮」或「匣子槍」。另外在中国还有驳壳枪、快慢机、自来得、大镜面等别称。.

新!!: 德意志帝國和毛瑟C96手槍 · 查看更多 »

民族共同体

民族共同体(Volksgemeinschaft),是纳粹德国的一个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概念,其内容为建立德国的民族认同感并促进社会各阶层平等,消灭精英主义和阶层分化。最早起源于1914年德国民众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支持中。在纳粹德国时期成为了国家社会主义宣传中的关键概念之一。 根据国家社会主义的定义,民族共同体“其基础为血缘相同而有着相同命运和相同的政治信仰的民族构成的共同体,其阶级敌人为外族人。”成为民族共同体中的一员的必要条件为雅利安种族,另外还需承诺忠于国家社会主义的理念。.

新!!: 德意志帝國和民族共同体 · 查看更多 »

汤普森冲锋枪

湯普森衝鋒槍(Thompson Submachine Gun),是美軍在二戰中最著名的衝鋒槍,由(John T. Thompson)在1910年代末期設計,並由美國的(Auto-Ordnance Company)生產。除了在戰爭中使用外,湯普森衝鋒槍也是當時美國警察與罪犯非常愛用的武器款式。在禁酒令時代以芝加哥黑幫為主的犯罪集團曾利用這款衝鋒槍造成許多傷亡,而使得它獲得湯米衝鋒槍(Tommy Gun)、芝加哥打字機(Chicago Typewriter)、芝加哥小提琴(Chicago Violin)或芝加哥鋼琴(Chicago Piano)等渾名。.

新!!: 德意志帝國和汤普森冲锋枪 · 查看更多 »

汉口德租界

汉口德租界近代中国2个在华德租界之一(另外1个是天津德租界),同时也是汉口的5个租界之一。.

新!!: 德意志帝國和汉口德租界 · 查看更多 »

汉堡号小巡洋舰

陛下之舰汉堡号(SMS Hamburg)是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七艘不来梅级小巡洋舰的二号舰,以德国城市汉堡命名。它由斯德丁的伏尔铿船厂承建,于1902年开始、1903年7月25日、至1904年3月8日投入舰队使用。其包括有十门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最高速度可达22节。 在逾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汉堡号曾先后经历德意志帝国海军、魏玛国家海军和纳粹德国海军时代。在入役后的前八年,它都是在公海舰队内度过。接下来,它又被分配至潜艇区舰队,先是担任第一潜艇区舰队的,然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用作U型潜艇船员的。战后,它随国家海军重返舰队值勤,但自1936年起再度作宿营用途直至1944年。舰只于1944年7月初被拖曳至同名城市报废,但于当月底遭英国轰炸机击沉。其残骸于1949年被打捞上岸,后于1956年拆解。.

新!!: 德意志帝國和汉堡号小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汉堡市政厅

汉堡市政厅(Hamburger Rathaus)是德国汉堡的市政厅,位于市中心的旧城区,前面是市政厅广场,用于庆典活动,后侧是汉堡股票交易所。主要购物街蒙克贝格街连接着市政厅和汉堡火车总站。内阿尔斯特湖、Jungfernstieg地铁站和阿尔斯特湖船码头紧靠市政厅的北侧。圣彼得教堂是附近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1842年,汉堡老市政厅被大火摧毁。44年后的1886年,开始建造新市政厅。有7位建筑师在马丁·哈勒领导下负责设计和建造。1897年10月26日举行了开幕仪式。总计耗资1100万德国金马克 。 这座市政厅是发生在汉堡的许多历史事件的中心舞台。1945年5月3日,纳粹指挥官在此向英军投降。访问汉堡市政厅的国家元首有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海尔·塞拉西一世、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这座建筑外观的建筑风格为新文艺复兴式样,是汉堡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的历史建筑。这座建筑兴建于一个财富和繁荣的时期,当时普鲁士王国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建立了德意志帝国成立,因此新汉堡市政厅表现了汉堡的财富、汉堡州的独立以及汉堡的共和传统。市政厅的总面积为17000m²,不包括2900m²的Ratsweinkeller餐厅。塔楼高112米,有436级台阶。汉堡市政厅共有647个房间,比白金汉宫还多6个房间,建筑面积5400m² 。.

新!!: 德意志帝國和汉堡市政厅 · 查看更多 »

汉娜·阿伦特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中国大陆譯作--,台湾、港澳譯作--,)是美籍猶太裔政治理论家,原籍德国,以其关于极权主义的研究著称西方思想界。汉娜·阿伦特被廣泛認為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政治哲學家之一,惟她本人始终拒绝这一标签,理由是“哲学关心的是单个的人”,而她的著作集中关注“生长繁衍于大地之上的人类,而非个人”,因此应该被视为政治理论家。 他的著作討論從極權主義到知識論等議題,且涉及權力的本質以及政治、直接民主、權威和極權主義 等主題。對政治理論造成了長遠的影響。 身為一名猶太人,汉娜·阿伦特在1933年選擇離開納粹德國,住在捷克斯洛伐克,瑞士和法國,且於1937年被剝奪了德國公民身份,之後在1941年通過葡萄牙逃往美國。並於1950年成為美國公民。.

新!!: 德意志帝國和汉娜·阿伦特 · 查看更多 »

汉诺威王国

漢諾威王國(Königreich Hannover),是1814年10月因維也納會議而建立的王國,由喬治三世恢复他在拿破崙時代失去的漢諾威領地。它繼承不倫瑞克-呂訥堡選侯國(非正式稱為漢諾威選侯國),於1815年6月和其他38个主權國家加入德意志邦聯。王國是由韋爾夫家族的一个年輕分支漢諾威王朝統治,與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组成共主邦聯直到1837年。王國於1866年被普鲁士征服。漢諾威成為自1871年1月統一的德意志帝國的一个省,即漢諾威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6年曾短暫恢復為漢諾威州,随后與一些小邦合并,而成為西德及現今德国的下萨克森州的一部分。 * Category:德意志邦联 Category:1814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1866年废除.

新!!: 德意志帝國和汉诺威王国 · 查看更多 »

汉诺威王朝

漢諾威王朝(Haus Hannover),是於1692年-1866年間統治德意志漢諾威地區與在1714年-1901年間統治英国的王朝。.

新!!: 德意志帝國和汉诺威王朝 · 查看更多 »

汉斯-瓦伦丁·胡贝

汉斯-瓦伦丁·胡贝(德语:Hans-Valentin Hube,1890年10月29日瑙姆堡 - 1944年4月21日上萨尔茨堡),德国将军,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于德国陆军。 1944年,胡贝因飞机失事而遇难。.

新!!: 德意志帝國和汉斯-瓦伦丁·胡贝 · 查看更多 »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德语:Hans-Georg Gadamer,),著名德国哲学家,詮釋學大師,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其1960年出版著作《真理与方法》使其闻名于世。他对诠释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哲学精神和人生实践统一在这样一个问题上:对话和理解如果可能是此在(Dasein)的一种存在方式。他的一生都在研究对话和理解,他的教学和著述也都是在与听众的对话中展开的。.

新!!: 德意志帝國和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 查看更多 »

汉斯·贝特

汉斯·阿尔布雷希特·贝特(Hans Albrecht Bethe,),德国和美国犹太裔核物理学家,对于天体物理学,量子电动力学和固体物理学有很重要的贡献。由于恆星核合成理论研究成果,他荣获了196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德意志帝國和汉斯·贝特 · 查看更多 »

汉斯·恩斯特·奥古斯特·比希纳

汉斯·恩斯特·奥古斯特·比希纳(Hans Ernst August Buchner,1850年12月16日 – 5 April 1902年4月5日)是一位德国细菌学家,生长于慕尼黑,是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爱德华·比希纳(1860–1917)的哥哥。.

新!!: 德意志帝國和汉斯·恩斯特·奥古斯特·比希纳 · 查看更多 »

河內號戰艦

河內()是大日本帝國海軍河內級無畏艦的一號艦,得名自今屬大阪府的河內國。本艦於1914年參與青島戰役,並以艦砲對德軍陣地進行猛烈轟炸,但除此之外並無參與其他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戰事。此艦的彈藥庫於1918年7月12日意外殉爆,造成艦上約600名官兵身亡,艦體亦於不久後沉沒。.

新!!: 德意志帝國和河內號戰艦 · 查看更多 »

沃夫岡·韋格納

沃夫岡·韋格納(Wolfgang Wegener,)是一位德國海軍將領,最高軍階為海軍中將。韋格納是德國海軍中著名的戰略家,早在帝國海軍時代便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批評海軍高層的守勢戰略,至戰後更是在著作《世界大戰中的海軍戰略》(Die Seestrategie des Weltkrieges)中大力批評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和戰時德國海軍採用的戰略,提出將海軍的目標改為攻擊交通線的作法,是戰後首位將海軍思想帶離「鐵必制思想」者,但同時也因此深受鐵必制支持者的反感,進而提前退役。.

新!!: 德意志帝國和沃夫岡·韋格納 · 查看更多 »

沃尔夫冈·吕特

沃夫岡·呂茨(德語:Wolfgang Lüth,)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一位王牌潛艇指揮官,他指揮潛艇出擊15次,擊沉43艘船,共230,781噸,另外還在出擊期間擊沉法國潛艇。其戰功僅次於奧托·克瑞奇米爾的擊沉46艘船,共273,043噸的紀錄 呂茨於1933年加入共和政府的「國家海軍」,經過短期在水面艦訓練後於1936年轉至潛艇部隊服役。1939年12月,他受命指揮U-9,進行了6次的海上巡弋。1940年6月他改為指揮U-138,出擊了2次;1940年10月,他被調至U-43,出擊5次。1942年9月,他轉調U-181,出擊2次,在第二次的任務中完成在南非和印度洋的巡弋,擊沉10,3712噸的船隻。1943年8月11日,呂茨獲得鑽石橡葉帶劍騎士鐵十字勳章。他是德國海軍中第一位獲得此勳章的指揮官,另一位獲得者也是潛艇指揮官—,德國海軍僅2位獲得此勳榮。1944年8月1日,呂茨被指派為的潛艇顧問,同年9月18日被推為校長。1945年5月13日凌晨,呂茨遭到校區警衛營的士兵意外射殺。最後呂茨被授予國葬,不但是唯一被受以國葬的潛艇指揮官,這也是第三帝國最後一次的國葬。.

新!!: 德意志帝國和沃尔夫冈·吕特 · 查看更多 »

沃尔特·哈尔斯坦

沃尔特·哈尔斯坦(Walter Hallstein,),德国学者,政治人物。欧洲经济共同体委员会第1任主席。.

新!!: 德意志帝國和沃尔特·哈尔斯坦 · 查看更多 »

沃尔特·霍曼

沃尔特·霍曼(Walter Hohmann)是前一位对理解和掌握轨道力学作出重要贡献的德国土木工程师。在1925年出版的书中,霍曼展示了一个可让飞船节能高效地在不同轨道间转移的路径,现称之为"霍曼转移轨道"",1920年他被亚琛工业大学授予博士学位。.

新!!: 德意志帝國和沃尔特·霍曼 · 查看更多 »

沃爾夫岡·克洛爾

沃爾夫岡·克洛爾(Wolfgang Kroll,),是一名德裔臺灣物理學家。他出生於德國北部的格賴夫斯瓦爾德。1930年,克洛爾進入布雷斯勞大學就讀,1930年畢業并取得博士學位。隨後幾年,克洛爾於萊比錫跟隨維爾納·海森堡進行博士後研究。 1937年,由於納粹掌權,克洛爾離開德國而轉往日本北海道任教,最後於1941年到達日治時代的臺北,並任教於臺北帝國大學預科。戰後,克洛爾受邀轉任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升任為副教授再升為教授,是戰後臺灣第一位擁有理論物理博士學位的專任教授,亦為臺大物理系第一篇在國際科學刊物上發表論文的教師。此後,他也受邀至東海大學物理系等地教課。1976年8月,克洛爾自臺大物理系退休,並於隔年和許雲基一同成為名譽教授。退休後,克洛爾亦曾在中國文化學院等處兼課。1970年代後期,由於臺灣經濟開始起飛,導致物價上揚,使得克洛爾的退休金相對而言變得微薄,生活也因此陷入困境。到了1992年2月28日,克洛爾因肺氣腫,病逝於臺大醫院,享壽87歲。.

新!!: 德意志帝國和沃爾夫岡·克洛爾 · 查看更多 »

沃斯大街

沃斯大街(Voßstraße; )是德国首都柏林市中心米特区的一条街道,东西走向,从Ebertstrasse到威廉大街,在莱比锡大街以北,非常靠近波茨坦广场。这里以希特勒的新总理府建筑群所在地著称,在地堡中他度过了最后几天。.

新!!: 德意志帝國和沃斯大街 · 查看更多 »

波兰

波兰共和国(Rzeczpospolita Polska),简称波兰,是位於中欧的共和制国家,北面濒临波罗的海,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东,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接壤。面積312,679平方公里,位居歐洲第十;人口約3,863萬人,位居歐洲第九。目前為欧盟、北约、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贸组织等國際組織的成員。.

新!!: 德意志帝國和波兰 · 查看更多 »

波兰王国 (1916–1918)

波兰王国(波兰语:Królestwo Polskie),又称波兰摄政王国(波兰语:Królestwo Regencyjne),是在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同盟国军队占领波兰会议王国时,扶持的一个傀儡政权。此国境内奥地利人、立陶宛人、乌克兰人、波兰人之间不断的利益冲突使得此国从未真正建立过主权统治。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签署过程的谈判中,德国和奥匈帝国皆不承认此国的政府和外交主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尾声,康边停战协定签署时,此国正式成为波兰第二共和国的一部分。.

新!!: 德意志帝國和波兰王国 (1916–1918) · 查看更多 »

波兰球

波兰球(Polandball),也被称作国家球(countryball),是一种由互聯網用户原创而具有惡搞的成份的網路迷因。波蘭球興起於2009年一個名為Krautchan.net的德国贴图版网站。在這種漫画中,特定的国家或地區會由它們的國旗以球状形式(部份國家,例如:德意志帝國丶以色列等為例外)的卡通角色代表,並採用蹩脚英语互动或對話。作者會以特定國家的傳統形象、国际关系、地區衝突乃至歷史事件作為題材。波蘭球沒有特定的創作者,而且題材及內容廣泛,但大致上这种独树一帜的漫画风格形容仍會一律称作“波兰球”(不管於該漫畫中有没有出现波兰的角色)或者“国家球”。.

新!!: 德意志帝國和波兰球 · 查看更多 »

波兰第二共和国

波兰第二共和国(波兰语:II Rzeczpospolita),或称战间期波兰,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波兰国家。其正式国名为波兰共和国(波兰语:Rzeczpospolita Polska)。波兰第二共和国是在1918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尾声时建立,并且取代了德国的傀儡政权波兰王国。波兰第二共和国的周边国家有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但泽、罗马尼亚、苏联、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该国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坐落于格丁尼亚,是波兰极少数的沿海城市。尽管波兰第二共和国不断地受到来自邻国及国内分裂分子的压力,但是该国一直存在至1939年(持续约20年),该年8月,波兰第二共和国同时受到纳粹德国、苏联和斯洛伐克的入侵并被瓜分,这次入侵行动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波兰第二共和国的疆域范围,与目前的波兰第三共和国不同,大部分第二共和国的东部领土不属于第三共和国的管辖范围。 第二共和国的边境于1921年确立,1938年10月的面积约389,720平方公里(欧洲第六)。1931年,第二共和国共有人民3136万,波兰人占68.9%,乌克兰人占13.9%,犹太人占8.7%,白俄罗斯人占3.1%,德意志人占2.3%,其餘为立陶宛人、俄罗斯人、捷克人等,估计到1939年9月1日之前有3500万人。国外方面,波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与乌克兰(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与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立陶宛和苏联(波苏战争)都发生过战争;国内方面,发生过大波兰起义(1918年-1919年)和西里西亚起义(1919-1921)。 尽管波兰第二共和国的沿海城市十分的少,但是该国仍保持发展缓慢但稳定的经济。两次世界大战后,华沙、克拉科夫、波兹南、利沃夫和维尔纽斯都是拥有高度经济和教育水平的欧洲大城市。1939年时,波兰已是“欧洲大国”之一。尽管如此,波兰第二共和国的经济水平与目前的波兰第三共和国相比要低得多(据估计,在1929年波兰的国民生产总值(GDP)为50-60亿美元,而在2007年,这个数字已经到达约422亿美元)。2007年波兰在国际贸易份值中占1.1%,而在1937年是0.8%。.

新!!: 德意志帝國和波兰第二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波美拉尼亚号战列舰

波美拉尼亚号战列舰(SMS Pommern)是德意志帝国海军于1904年至1906年间建造的五艘德国级前无畏战列舰之一,以普鲁士时期的省份波美拉尼亚命名。它于1904年3月22日在斯德丁的伏尔铿船厂开始进行,1905年12月2日,并于1907年8月6日交付海军使用。这一的舰只于入役时便已落伍,其在尺寸、装甲、火力和速度上都不如革命性的新式战列舰无畏号。 入役后,波美拉尼亚号被编入公海舰队的,它在那里的生涯贯穿了和平时期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头两年。在此期间,波美拉尼亚号参加了数次进入北海的,试图吸引并摧毁英国大舰队的部分兵力,但都无果而终。该舰还出现在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它曾连同其姊妹舰与戴维·贝蒂率领的英国短暂交火,并遭的炮击中一次。在6月1日凌晨混乱的夜间行动中,波美拉尼亚号又被英国驱逐舰发射的一至两枚鱼雷击中,并引爆了舰上一个170毫米厚的弹药舱。由此产生的巨爆将舰只炸成两截,船员全数罹难。波美拉尼亚号从而成为交战双方在战斗中唯一沉没的战列舰。.

新!!: 德意志帝國和波美拉尼亚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波美拉尼亞

波美拉尼亚(波兰语:Pomorze;德语:Pommern;卡舒比语(Kashubian):Pòmòrze或Pòmòrskô;拉丁语:Pomerania或Pomorania)是中欧一个历史地域名称,现在位于德国和波兰北部,处于波罗的海南岸,主要河流包括维斯瓦河、奥德河和雷克尼茨河。 波美拉尼亚拥有丰富的历史,也许因为它曾被不同国家统治过。由962年到1181年,一直到1806年,此地是神圣罗马帝国在波兰的一个省。它亦曾是波美拉尼亚公爵的采邑;波兰、丹麦、萨克森、布蘭登堡、普鲁士和瑞典多国国王也一度统治该地。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后,波美拉尼亚成为普鲁士王国的一部分,后来并入德意志帝国。1945年后,此地分别為德国与波兰所有。波美拉尼亞的主要都市有格但斯克和什切青等。.

新!!: 德意志帝國和波美拉尼亞 · 查看更多 »

波茨坦

波茨坦(Potsdam、Poczdam、Postupim)是德国勃兰登堡州的州府和不隶属于县的城市,其北部与柏林相邻(到柏林市中心约26公里)。波茨坦坐落于哈韦尔河边,是柏林/勃兰登堡都市地区的一部分,它是勃兰登堡州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该州的一个中心。 波茨坦曾经是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地点。波茨坦之于德国正如温莎之于英国:其为普鲁士国王和德国皇帝的夏宫所在,直到1918年。城市内有众多湖泊和独特的文化历史建筑,特别是德国境内最大的世界遗产,無憂宮以及周边的公园。而波茨坦会议,二战同盟国之间在二战后期召开的重要会议,则是在市内的另一座宫殿,塞琪琳霍夫宫召开的。.

新!!: 德意志帝國和波茨坦 · 查看更多 »

波蘭駐德國大使館

波蘭駐德國大使館是波兰共和国派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外交代表機構。目前使用的建筑(波兰前军事使团)位于柏林 格鲁内瓦尔德区(Grunewald)。1994年以前,柏林大使馆设于菩提树下大街70–72号。 作为瓜分波兰的结果,波兰在1795年至1918年之间没有主权,因此没有外交使团。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参与瓜分波兰的三个帝国均告崩溃,根据凡尔赛条约波兰恢复主权,波兰第二共和国向柏林派驻了使馆,设于舍嫩贝格区的Kurfürstenstraße 136号,领事馆设于137号。波兰在1939年战败而成立波兰总督府,领土被德意志帝国和苏联瓜分,驻德国使馆遭没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波兰在柏林设立军事使团,位于格鲁内瓦尔德区 Lassenstraße 19–21号。1949年10月,东德总理奥托·格罗提渥与波兰建交。1967年使馆迁入菩提树下大街70–72号。 随着德国统一和波兰第三共和国成立,以及德国政府从波恩搬到柏林,波兰政府将使馆从科隆迁往柏林,并计划在菩提树下大街70-72号建造新使馆建筑。从1994年临时使馆设于格鲁内瓦尔德前军事使团。2012年11月,波兰政府确定兴建柏林大使馆新楼,计划在2016年完成。.

新!!: 德意志帝國和波蘭駐德國大使館 · 查看更多 »

波蘭戰役

波蘭戰役(又稱「德波戰爭」,而波蘭稱其為「1939年保衛戰」或「1939年九月戰役」;Kampania wrześniowa,德國則稱其為「波蘭戰役」,作戰代號為《白色方案》)是德國、斯洛伐克與蘇聯軍隊於1939年9月入侵波蘭的行動,該戰役一般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在《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署了一星期後,德國於1939年9月1日展開進攻,而蘇聯亦於9月17日入侵波蘭,10月6日,德蘇兩國佔領波蘭全國領土,波蘭戰役結束。 德國軍隊分作北、南、西三個方向發動攻擊,並以兩翼包圍的方式夾擊集結於邊境地帶的波軍主力部隊。波軍損失慘重、欲撤出佈署於德波邊境的部隊,將其用於首都華沙以西的位置建立一條防線,等待軍事同盟國的英法兩國對德國的西方戰線發動攻擊,但擁有兵力絕對優勢的盟軍卻按兵不動。9月中旬,德軍兵臨華沙,波軍將大部分僅存的主力集結,於布楚拉河一線反擊德軍,一度逼迫後者抽調兵力應付,最終,德軍將波軍主力包圍殲滅,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9月17日,東方的蘇聯根據《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中的秘密協議而入侵波蘭,開闢了第二戰場。波蘭政府認定原先守於東方「」進行固守的計劃已不可行,遂下令撤離所有部隊至中立的鄰國—羅馬尼亞。10月6日,最後一批波蘭軍隊於科克戰役被擊潰,德蘇兩軍佔領波蘭全國。儘管波蘭從未有代表全國的政府或組織出面宣佈投降過,但也已象徵了波蘭境內戰事的結束。 10月8日,經過短暫的軍政府管理後,德國直接將波蘭西部,包括西里西亞、大波蘭、波莫查、羅茲等曾為德意志帝國領土或有大量德裔人居住的地區併吞為國土,而前但澤自由市與其餘區域則由親衛隊上將的漢斯·法郎克所領導的波蘭總督府進行管理,對內施行「德國化」政策,在德國佔領期間,納粹親衛隊於波蘭境內建立了大量的集中營,關押猶太人、醫生、公務員、教會人員與地主等群眾,最後將其有系統地大量處決。在蘇聯1939年後的佔領區中,史達林則對波蘭人實行「俄羅斯化」,同樣殺害了波蘭社會精英與政治反對者,其中尤以屠殺兩萬名波蘭軍官的「卡廷森林屠殺案」最為出名。在德國佔領波蘭全國後,後者組織起地下抵抗勢力—「波蘭家鄉軍」於二戰期間進行游擊戰。逃到西方國家的數十萬波軍則另外組成一流亡政府,並加入了盟軍,於其他戰場繼續與軸心國戰鬥。二戰結束後,波蘭本土由波蘭統一工人黨所執政,與西方意識形態接近的流亡政府則無法回到波蘭,一直到東歐革命後才重回故土。 波蘭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軍的首次大規模陸上作戰,世界各國對於德軍迅速達成的勝利感到驚訝,進而產生許多誤解或有很大爭議的觀點,部份錯誤資訊仍在今日的出版品中可以見得,例如最有名的「波蘭騎兵向德國戰車衝鋒」、「德國空軍於一天內消滅波蘭空軍」等,實際上是眾多以訛傳訛的資訊加上的刻意宣传所造成的不正確印象。另外,有軍事歷史學家將本戰役視為德軍新型態作戰模式—「閃擊戰」首次使用的作戰,並視其為德軍吸收西方軍事家(B·H·李德哈特、J·C·富勒和夏爾·戴高樂等人)的戰車理論而發展的結果,同樣地,這個論點也受到了相當的批評。.

新!!: 德意志帝國和波蘭戰役 · 查看更多 »

波蒙那

波蒙那(英語:Pomona)是一個位於納米比亞呂德里茨南部的濱海礦業城鎮,與另一座鑽石礦區城鎮伊麗莎白灣相距25公里。現已無人居住,成為一座鬼城。 1910年左右的德屬西南非波蒙那地區,裸露的鑽石礦床多到可隨手撿拾。1912年到1914年間,此地產出超過 The history of Pomona The Sperrgebiet鑽石。.

新!!: 德意志帝國和波蒙那 · 查看更多 »

波苏战争

波苏战争(1919年2月-1921年3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苏维埃俄国与波兰第二共和国这兩个新成立的政权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战争是由两国对扩张领土和扩大影响力的企图所引起。 《凡尔赛条约》使波兰自18世纪末被瓜分以来重新立國,刚刚恢复独立的波兰寻求保住那些在被瓜分时失去的领土;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下文简称:苏俄)的目标是控制同样的领土,那些地方曾经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失去。两国都声称自己获胜。在这场战争中,波兰人声称成功的保卫了自己的国家,而苏俄则声称波兰的向东侵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被击退,认为那是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國內戰的一部分。 波兰与苏俄的边界在《凡尔赛条约》中并未加以详细说明,战后的骚乱事件:1917年俄国革命;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崩溃;俄国内战;同盟国从东部阵线撤退;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独立的尝试。波兰的国家元首约瑟夫·毕苏斯基认为这是波兰向东拓展疆土的有利时机,计划通过联合中东欧其余国家建立一个波兰化的联盟「海間聯邦」(指從波羅的海至黑海),作为对付德国和俄国帝国主义再度出现这一潜在威胁的防波堤。弗拉基米尔·列宁则认为红军可以經由波兰支援德国共产党,并在欧洲其他地方制造革命。 1919年,波兰军队控制了西乌克兰的大部分,在波乌战争中取得胜利,在波兰人和乌克兰人都提出要求的版图上建立一个乌克兰国家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尝试未能成功。同时,布尔什维克在内战中取得优势,并向西进攻有争议的领土。1919年末,形成了一条清楚的阵线。边境小型冲突逐步升级,1920年4月,毕苏斯基的向东攻入乌克兰,开始了公开的战争。几乎同时,苏俄军队已经开始反攻,最初的反攻非常成功,苏军進至波兰首都华沙附近。这时,西方国家担心苏军抵达德国边境,对波苏战争的兴趣增加。在仲夏,华沙看来即将陷落,但在8月中旬局势再次倒转,波兰军队在华沙战役中取得了意外的、决定性的胜利。向东前进的波军節節勝利,苏俄提出求和,1920年10月,双方停火。1921年3月18日签订了正式的和平条约——《里加条约》,划分了波兰和苏联之间有争议的边界。这次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波苏边界。.

新!!: 德意志帝國和波苏战争 · 查看更多 »

波森号战列舰

波森号战列舰(SMS Posen)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建造的首个无畏舰——拿骚级战列舰的其中一艘,它在采用独特六边形布局的六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十二门。该舰于1907年6月11日在基尔的日耳曼尼亚船厂开始进行,1908年12月13日下水,并于1910年5月31日投入公海舰队服役。 波森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与其三艘姊妹舰共同服役,被广泛应用于北海,并在那里参加了数次舰队。这些行动在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达到顶点,其中波森号曾于夜战中与英国的轻型部队激烈交锋。在混乱中,该舰意外撞上了轻巡洋舰,导致后者遭到严重破坏,并于当夜晚些时候被凿沉。 该舰同样有数次在波罗的海展开针对俄国海军的行动,其中首次是在期间对德国海军的进攻提供支持。它于1918年再度重返波罗的海,以援助芬兰内战中的。在战争结束时,波森号被留在了德国,而公海舰队的大部分主力舰则被扣留在英国斯卡帕湾。至1919年,随着舰队在斯卡帕湾自沉,该舰代替已沉没的舰只被移交协约国。其后它被送往荷兰的拆船商,并于1922年拆解报废。.

新!!: 德意志帝國和波森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波森省

波森省(Provinz Posen;波兰语:Prowincja Poznańska)在1846年至1918年是普鲁士王国的一个省,首府是波兹南(德语:Posen),今波兰中部。该地被誉为波兰的发源地,居民包括波兰人、德国人、一些犹太人与其他少数民族。波兰裔居民大多是天主教徒,而九成的德国居民信奉基督教。犹太居民主要集中在规模较大的社区,并多数作手工艺、本地或地区贸易等事业。比较细的社区较有机会是属于波兰人或德国人社区。一般来说,德裔社区集中在西北部,波裔社区则在东南部。经过长期的德国化政策,大多数人口都变为德裔。直到19世纪末,这情况开始逆转,很多德国人自东而来(称为Ostflucht)。虽然德国政府设立了定居政策 (Preußische Ansiedlungskommission),企图买下波兰人的土地以转让给德国人,但未能成功,反而鼓励波兰人守护产业,阻止进一步的德国化政策。 1918年,德国在一战战败,新政府被迫接受凡尔赛条约,割让波森省予重獲獨立後的波兰,成为其波茲南省。.

新!!: 德意志帝國和波森省 · 查看更多 »

波斯

在的伊朗在世界上的位置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旧称译音,是伊朗歷史的一部份。历史上在这一西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全盛時期領土東至印度河平原,西北至小亚细亚、欧洲的马其顿、希腊半岛、色雷斯,西南至埃及或也门。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

新!!: 德意志帝國和波斯 · 查看更多 »

波斯戰役

波斯戰役,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於伊朗亞塞拜然地區及伊朗(波斯)西部的一連串戰事,涉及奧斯曼帝國對抗大英帝國和俄羅斯帝國,也涉及當地的各個民族。該戰役從1914年12月開始,到1918年10月30日達成穆德洛斯停戰協定為止,屬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東戰場的一部分。.

新!!: 德意志帝國和波斯戰役 · 查看更多 »

泰奥多尔·施旺

泰奥多尔·施旺(Theodor Schwann,),德国动物学家。他在生物领域贡献巨大,包括发展了细胞学说,施旺细胞的发现和对胃蛋白酶的发现与研究。 更進一步發現動物細胞內也有細胞核的存在,核外為透明的流動物質,與核之間有一層薄膜隔開,但沒有像植物細胞顯著的細胞壁構造。.

新!!: 德意志帝國和泰奥多尔·施旺 · 查看更多 »

泰奧菲勒·德爾卡塞

泰奧菲勒·德爾卡塞(Théophile Delcassé,),是一名法國政治家、外交家,生於阿列日省的帕米耶。德爾卡塞曾擔任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外交部長,使法國擺脫自俾斯麥時代以來的外交孤立形勢。.

新!!: 德意志帝國和泰奧菲勒·德爾卡塞 · 查看更多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语:La Troisième République)是在1870年至1940年统治法國的政权,是首个穩固建立的共和政府。共和國採用議會制民主模式並在1870年9月4日成立,在第二帝國因普法战争的失败而倒台、巴黎公社被成功鎮壓后而建立。一直到1940年时,因为纳粹德国入侵法国而滅亡。第三共和虽然从未被认为能长期执政,但它正是法国经历八十多年的政权更替及动乱后,第一个长久而稳定的共和政权,并赢得法国人对共和政体的支持。.

新!!: 德意志帝國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德意志帝國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法国军事史

法国军事史是指从2,000多年前到现在的这段时间中,在今天的法国、欧洲和欧洲海外殖民地上发生的一系列冲突与反抗。法国发生的大事常常会影响欧洲历史和世界历史。 高卢-罗马冲突从前400年一直延续到了前50年,罗马在凯撒的领导下取得了高卢战争的胜利。在罗马帝国衰落之后,一支名为法兰克人的日耳曼人分支在战胜其他民族后控制了高卢。法国的扩张在克洛维一世和查理大帝在位时达到了顶峰。在中世纪,英格兰和神圣罗马帝国与法国发生了一些激烈的冲突,例如百年战争。高度的中央集权和自罗马时代以来的第一支常备军队使法国成为了中世纪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它只在意大利战争中输给了西班牙。16世纪的胡诺格战争(1562—1598年)一度使法国一蹶不振,但是在瑞典的帮助下,法国在1618年6月23日—1648年10月29日的三十年战争中打败了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并再一次成为了西部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17世纪和18世纪初,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统治下扩大了法兰西王国的领土,但是此时法兰西王国在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时代国力已达到极限了。 法国与英国在18世纪的第二次百年戰爭與全球竞争,导致了1756—1763年七年战争。虽然法国最终战败,丧失了它的北美殖民地,但是它随后又帮助北美十三州从英国独立了出来,因此英国的损失也不小。然而國內的財政問題與政治纷争,最终导致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法国的势力在这段时间达到了顶峰,但是到了1813年10月中旬的莱比锡戰役和1814年3月,它的国力大幅退縮,甚至不如大革命之前(失去所有的境外領土與海外殖民地)。接下来就是殖民帝国时期,在这段时间内法国共与俄国(1853年10月—1856年2月的克里米亚战争)、奥地利(1859年法奥战争)和普鲁士(1870年7月—1871年2月普法战争)发生了战争。 在1870年7月—1871年2月的普法戰爭中被打败之后,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再一次成为了德国的劲敌。这次,法国和英国在美国的援助下最终成为了胜利者。德国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被德国占领。盟军最终战胜了德国,战后法国也在德国境内有了一个占领区。两次世界大战化解了法德之间的敌对状态,并为欧洲各国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统一铺平了道路。今天,法国军队经常出现在它从前的殖民地,并与法国在北约中的盟友一起在全球焦点地区执行任务。.

新!!: 德意志帝國和法国军事史 · 查看更多 »

法爾可

法爾可(Falco),本名約翰·「漢斯」·赫策爾(Johann "Hans" Hölzel,),奧地利流行音樂歌手,作品廣受傳唱歡迎。1986年以《》(Rock me Amadeus)歌頌名音樂家莫札特勇奪德國、英國、美國三週流行音樂排行榜冠軍與最佳音樂錄影帶而聲名大噪。另有作品描述德奧著名民間故事魔笛改編之《維也納的呼喚》(Vienna calling)及描述娼妓遭重度精神病兇殺案之《》(Jeanny)也奪得歐陸流行音樂排行榜冠軍。除了是少數在以英文為主的全球歌曲市場中走紅之德語歌手外,也是近代饒舌歌曲的先驅之一。.

新!!: 德意志帝國和法爾可 · 查看更多 »

法蘭克福條約

法兰克福条约 (Le traité de Francfort) 是由德国与法国于1871年5月10日在法兰克福签订,由此结束了普法战争。条约条款非常苛刻,令战败的法国与戰勝的德国结怨,引起了法国的复仇主义思潮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最早远因。 法国国民议会与德国政府签署条约,其条款如下:.

新!!: 德意志帝國和法蘭克福條約 · 查看更多 »

法蘭西殖民帝國

法蘭西殖民帝國是指法國在17世紀至1960年代控制的諸多殖民地。在19至20世紀初,它成為了僅次大英帝國的第二大殖民帝國。在1919至1939年这个巅峰时期,它横跨了1234.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把法国本土也计算在内的话,它的面积就达到1289.8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8.6%。這些殖民地在20世紀陸續獨立後,到了今天只保留了分佈在北大西洋、加勒比海、印度洋、南太平洋及北太平洋中百多個不同的島嶼及群島,以及法属南方和南极洲领地,總面積只有12.315万平方公里,只是1939年所擁有土地面積的1%,其總人口只有154,300人。.

新!!: 德意志帝國和法蘭西殖民帝國 · 查看更多 »

泛日耳曼主義

泛日耳曼主義是19世紀於德國流行的一種泛民族主義。.

新!!: 德意志帝國和泛日耳曼主義 · 查看更多 »

洛特林根号战列舰

洛特林根号战列舰(SMS Lothringen)为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不伦瑞克级前无畏战列舰的最后一艘,于1902年开始进行,并于1906年投入使用。它得名于当时的德意志帝国领地洛特林根,即今法国洛林地区。其姊妹舰还包括有不伦瑞克号、艾尔萨斯号、黑森号和普鲁士号。 洛特林根号在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内都服役于公海舰队的。它于1914年12月参加了一次舰队推进,以支援的行动,在此期间,德国舰队曾短暂与英国大舰队的一个分遣队遭遇并发生冲突。1916年,洛特林根号由于较差的装备条件而被迫退出舰队服役,随后在波罗的海担当,继而又被用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洛特林根号获重新组建的魏玛国家海军保留了下来,并改装为一艘可搭载F式扫雷艇的。它于1931年3月从中除名,并于同年末被售予拆船商。.

新!!: 德意志帝國和洛特林根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渤海海峡

渤海海峡位于黄海、西朝鲜湾和渤海,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渤海地区与海运交通的唯一海上通道。海峡宽约90公里,向东连接黄海,向西连接渤海。海峡南北是山东省和辽宁省,正西眺望天津市和河北省,正东面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渤海海峡与台湾海峡、琼州海峡并称中国三大海峡。 渤海海峡亦是中国郯城—营口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地震活动频繁。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开始论证耗资异常巨大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计划。 由于海峡南部是星罗棋布的内长山列岛,各岛之间距离较近;而海峡北部的老铁山水道宽度为22海里,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宣布渤海海峡完全为其领海,从而渤海成为中国的内水。.

新!!: 德意志帝國和渤海海峡 · 查看更多 »

温蒂妮号小巡洋舰

陛下之舰温蒂妮号(SMS Undine)是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十艘瞪羚级小巡洋舰的最终成员,以德国神话精灵温蒂妮命名。它由基尔的承建,于1901年开始、1902年12月、至1904年1月投入舰队使用。其包括有十门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最高速度可达21.5节。 温蒂妮号在德国舰队最初是作为炮手的使用。1905年11月,它在基尔的演习期间意外撞沉了鱼雷艇S126号;共造成33人丧生。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爆发时,温蒂妮号被部署至波罗的海担任岸防舰。它于1915年11月7日遭到英国潜艇的袭击,并被两枚鱼雷击中,其中第二枚引爆了该舰的弹药舱。温蒂妮号爆炸并沉没,但仅14人在袭击中丧生。.

新!!: 德意志帝國和温蒂妮号小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温沙伊特

伯恩哈特·温沙伊特(Bernhard Windscheid,),也译作温德沙伊德、温德赛或温德希德,19世纪德国最重要的法学家之一。.

新!!: 德意志帝國和温沙伊特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德意志帝國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清朝历史

清朝歷史,若从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称汗并建立后金开始,到1912年宣统帝退位结束,则历经十二帝,有296年的历史;如果从皇太极1636年称帝并建立大清开始,有276年的历史,相当于明朝;若从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全国开始,有268年的历史。 明朝末期,遼東羈縻衛所建州女真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诸部,在東北赫图阿拉建國稱汗,國號大金,舉兵反明,將大明視為南朝。1626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继承汗位,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称帝,改國號為大清。从此大清成为与大明并立的政权,并将入关作为战略目标。 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帝定都北京,从此清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并迅速统一了中国。1662年,康熙帝玄燁登基。康熙于1682年平定了「三藩之乱」。 1683年攻取被郑氏盘踞已久的台湾。后来打败了入侵黑龍江流域的沙俄軍隊,1689年與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从此確立了中国与沙俄在東北的疆界,奠定了中国版图。然后三征噶爾丹并且創立了多倫會盟巩固了蒙古的稳定,使蒙古成为中国北方的长城。并且協助西藏的達賴七世入藏,加强了对藏区的管理。经济方面,鼓励开荒,减少农民赋税,实行“永不加赋”,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雍正帝在位时期,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并设立了军机处。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以管辖西藏事务。并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将喀尔喀蒙古并入清朝;1727年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乾隆帝时期,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1771年厄鲁特蒙古的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康雍乾时期,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盛;并且满蒙、满回联系得到加强,稳固了清朝统治。大清帝国达到了全盛时期,也是封建经济的全盛时期,史称「康乾盛世」。 1796年,嘉庆帝即位,他执政的二十五年间,统治上较无作为,并爆发了大规模的白莲教、天理教起义,清朝出现了统治危机。1821年,道光帝即位。英国向清朝大量输出鸦片,使清朝的白银大量外流,清朝社会各阶层深受鸦片毒害。1839年,道光帝决心禁烟,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主持禁烟。6月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烟,即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虎门销烟之后,1840年英国对清朝宣战,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至1841年清朝战败求和,1842年与英国签定了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历史。 1851年,咸丰帝即位,同年在广西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1864年曾国藩的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英法联军于1856年至1860年在美国、俄国的帮助下对清朝宣战,即「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直逼北京,咸丰帝仓皇逃往热河。英法联军攻占并焚毁了圆明园。后清朝被迫于各侵略国签定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了。 1861年同治帝即位,慈禧太后在恭亲王奕䜣的帮助下「垂帘听政」。洋务派官员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认识清朝的新变局,主张“自强、求富”,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1868年清朝平定了多年的捻乱。左宗棠收复了新疆。1894年清朝与日本爆发了甲午战争,清朝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由于甲午一战清朝战败的震撼,1898年光绪帝接受康有为、梁启超的主张,宣布进行变法维新。但这次变法只持续一百零三天,后世称之为“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朝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1900年以英、美、法、俄、日、德、意、奥组成的八国联军进军中国,并攻占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帝逃亡西安,史称“庚子之变”。1901年,清朝与列强签定了《辛丑条约》。 清朝统治日益腐败,致使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各地组织反清团体,主张暴力推翻清朝。其中,孙中山早在1894年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开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1905年,孙团结世界各地的革命力量,成立了中国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仅仅两个月,全国就有十八个省宣布独立并支持革命,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2月12日,宣统帝被迫退位,清朝灭亡。自此中国进入共和时期。.

新!!: 德意志帝國和清朝历史 · 查看更多 »

溫納·哈瑟

溫納·哈瑟(Werner Haase,)是一位納粹德國時期的親衛隊官員與醫學教授,同時也是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私人醫生之一。.

新!!: 德意志帝國和溫納·哈瑟 · 查看更多 »

溫莎城堡

溫莎城堡(Windsor Castle),位於英國英格蘭東南部區域伯克郡溫莎-梅登黑德皇家自治市鎮溫莎,目前是英國王室溫莎王朝的家族城堡,也是現今世界上有人居住的城堡中最大的一個。 溫莎城堡的歷史可以回溯到威廉一世時期,城堡的地板面積大約有45,000平方公尺(484,000平方英尺)。與倫敦的白金漢宮、愛丁堡的荷里路德宮(Holyrood Palace)一樣,溫莎城堡也是英國君主主要的行政官邸。現任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每年有相當多的時間在溫莎城堡度過,在這裡進行國家或是私人的娛樂活動。她的另外兩棟宅邸則是皇室的私人住宅,分別是桑德林漢姆別墅(Sandringham House)及巴爾莫勒爾堡(Balmoral Castle)。 有許多英國君主對城堡的建造與擴展有直接的影響,是他們的要塞、住所與行政官邸,有時甚至是監獄。城堡的歷史也和英國的君主體制有相當密切的關連,跟隨著溫莎城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當時統治的英國君主。在和平時期時,溫莎城堡會擴建許多巨大且華麗的房間;在戰爭時期,城堡則會加強防衛,這個模式直到現在仍然不變。.

新!!: 德意志帝國和溫莎城堡 · 查看更多 »

溫莎王朝

溫莎王朝(The House of Windsor),自1917年統治英國和其海外領地的家族,其前身為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而其家族實際姓氏為韋廷(Wettin)。.

新!!: 德意志帝國和溫莎王朝 · 查看更多 »

滑铁卢战役

滑铁卢战役(Battle of Waterloo,Bataille de Waterloo,Slag bij Waterloo,Schlacht bei Waterloo/Schlacht bei Belle-Alliance)是1815年6月18日大英帝國,荷蘭聯合普魯士王國與法蘭西第一帝國在布魯塞爾南部的滑鐵盧進行的一次戰役。這是拿破崙戰爭中的最後一次戰役,也是軍事史上最著名的戰役之一。在这場戰役中,大英帝國的威靈頓公爵和普魯士的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馮·布呂歇爾指揮的英普聯軍擊敗了拿破崙指揮的法軍,這場戰役的勝負決定了拿破崙所領導的法蘭西第一帝国的覆滅。後世也經常將重大的失敗代稱為滑鐵盧。 1815年拿破崙率旧部逃离厄爾巴岛,重返巴黎。英國、普魯士、奥地利等國結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分頭包圍法國。威靈頓公爵和馮·布呂歇爾指揮的英普聯軍集結在法國東北邊境。拿破崙乘反法同盟的軍隊尚未集結完成先發制人,6月16日率領12万法軍主力在里尼之戰击败馮·布呂歇爾将军率领的普軍,隨後派遣埃曼努尔·格鲁希元帥帶領3万3千名法軍追擊逃跑的普軍,自己則赶到比利时布魯塞爾以南的滑鐵盧,威靈頓公爵率领的英軍對峙。但是格魯希未能按命令消滅逃跑的普軍,反而讓普軍擺脫了追蹤。馮·布呂歇爾花了一个上午重整軍隊,马不停蹄地奔赴滑鐵盧。爲等待地面乾燥,法軍于6月18日午後才向英軍發起進攻。戰役中法軍的優勢騎兵不斷衝擊英軍的方陣,晚6時正當拿破崙將要宣佈獲勝之刻,馮·布呂歇爾率领的普軍赶到并猛攻法軍右翼。晚9時,法軍被普軍突破而崩潰。 滑鐵盧戰役後,聯軍很快攻佔巴黎,拿破崙被放逐到大西洋中的聖赫勒拿岛,于六年後逝世。.

新!!: 德意志帝國和滑铁卢战役 · 查看更多 »

漢娜·瑞奇

漢娜·瑞奇(Hanna Reitsch,1912年3月29日-1979年8月24日)是納粹德國女飛行員,出生於德意志帝國當時領地西里西亞的Hirschberg(今波蘭下西利西亞省耶萊尼亞古拉)。曾獲飛行員與偵查員聯合勳章與一級鐵十字勳章,也是唯一獲得後者的女性。.

新!!: 德意志帝國和漢娜·瑞奇 · 查看更多 »

漢斯-于爾根·施通普夫

漢斯-于爾根·施通普夫(Hans-Jürgen Stumpff,1889年6月15日—1968年5月9日)是納粹德國的一名空軍將領。.

新!!: 德意志帝國和漢斯-于爾根·施通普夫 · 查看更多 »

漢斯-約阿希·馬西里

汉斯·约阿希·马尔塞(Hans-Joachim Marseille,),全名漢斯-約阿希·懷特·魯道夫·齊格菲·馬爾塞(Hans-Joachim "Jochen" Walter Rudolf Siegfried Marseill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空军”的一位王牌飞行员,常被称为“非洲之星”(Stern von Afrika)。马尔塞一共参加了三百八十二次任务,击落了一百五十八架敌机,其中的一百五十一架均在“北非战场”中获得。大部分的二戰德國空戰英雄主要的擊落紀錄大多來自東線蘇聯,他的全部戰績都是英美的西方國,因此他也是“德国空军”中击落西方飞机最多的驾驶员,同时也荣获了“钻石橡叶带剑铁十字勋章”。 马尔塞利用了他杰出的观察能力,操控和高角度偏差射击战术使他的攻击常常拥有非常大的杀伤率,在良好的环境下他的每次攻击都能够击伤或击落敌机,令他成为空战历史上最杰出的偏差射击飞行员之一。他也曾创造了在十分钟内击落八架敌机,一天里击落十七架敌机,一个月击落五十四架敌机等记录。据有些学者的计算,他击落一架飞机平均只须十五发子弹。马尔塞所属的“第二十七戰鬥機聯隊”(Jagdgeschwader 27)的“第一大队”(I./JG 27)所取得的五百八十八架战绩裡,马尔塞占了一百五十一架,达到了百分之二十六。.

新!!: 德意志帝國和漢斯-約阿希·馬西里 · 查看更多 »

漢斯·克雷布斯

漢斯·克雷布斯(德語:Hans Krebs,1898年3月4日 – 1945年5月2日)是一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納粹德國陸軍步兵上將。 克雷布斯是一名職業軍人,曾先後服役於德意志帝國陸軍、威瑪國家防衛軍與德意志國防軍中,並於1945年4月1日出任德意志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的末任參謀總長。在柏林戰役的最後階段中,克雷布斯曾試圖與進逼的蘇聯紅軍接觸,期望交涉投降條件,但未成功;他最終於1945年5月2日凌晨時分在元首地堡內自盡。.

新!!: 德意志帝國和漢斯·克雷布斯 · 查看更多 »

漢斯·蘭馬斯

漢斯·海因里希·蘭馬斯(Hans Heinrich Lammers,1879年5月27日-1962年1月4日)是一位納粹德國的政治人物及總理府秘書長。.

新!!: 德意志帝國和漢斯·蘭馬斯 · 查看更多 »

漢斯·法郎克

漢斯·法郎克(Hans Michael Frank,)是1920年代至1930年代納粹黨專用辯護律師,後來成為納粹德國領導人之一,曾擔任波蘭總督;在紐倫堡審判時因為他在戰時之納粹大屠殺犯行被起訴,他被判反人類罪被判絞刑;1946年10月16日執刑。.

新!!: 德意志帝國和漢斯·法郎克 · 查看更多 »

漢斯·曾克爾

漢斯·曾克爾(Hans Zenker,)為一位德意志帝國至威瑪共和國時期的德國海軍將領,最高軍階為海軍上將,並曾在1924年至1928年期間擔任當時的國家海軍總司令。.

新!!: 德意志帝國和漢斯·曾克爾 · 查看更多 »

澳洲皇家海軍

澳洲皇家海軍(Royal Australian Navy)是澳洲國防軍的海上武装力量。目前澳大利亚皇家海军已擁有48艘军舰、4艘非战斗船只、16000名现役军人,是南太平洋地区最强大的的海军力量。.

新!!: 德意志帝國和澳洲皇家海軍 · 查看更多 »

朝鮮戰爭細菌戰

韓戰细菌战是指在1950年代开始的韓戰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與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指控聯合國軍有利用炸弹和炮弹投放毒物、病毒、细菌或利用化学药品对战俘进行注射和试验的行动。美國方面則全盤否認,主張邀請第三方的國際紅十字會或世界衛生組織前往中国與朝鲜實地勘察,提案被蘇聯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多次否決。美國改為向聯合國大會提案調查,聯合國大會通過706号決議,而中朝對調查的決議置之不理,國際紅十字會或世界衛生組織放弃调查。1952年中朝邀请来自六国的科学家,組成“国际科学委员会”,进入朝鲜和中国调查,发表报告书,認為美军在朝鲜使用了细菌武器,但是中朝始終沒有提出科學證據支持其主張。细菌战是否事實,之后成为韩战期间双方的宣传战,并且至今还引发学术界的争论。.

新!!: 德意志帝國和朝鮮戰爭細菌戰 · 查看更多 »

朝鮮日治時期

朝鮮日治時期,韓國稱為日帝強佔期,日本稱為日本統治時代,指的是1910年8月29日至1945年8月15日間大日本帝國統治朝鮮半島的時期。1910年8月22日大韓帝國总理李完用與大日本帝國代表寺内正毅簽訂日韓合併條約,8月27日大韓帝國正式滅亡,成為日本殖民地。朝鮮半島併入大日本帝國,由朝鲜总督府管治。朝鮮總督府所在地為京城府(今首爾特別市)。主张韩国独立运动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于1919年在上海法租界成立。 日本统治朝鲜共35年。初期采用强硬手段统治。后因民族主义运动不断,在三一运动发生后,日本开设学校,开办报章,加强皇民化运动促进内鲜一体。1940年代起,由于中日战争旷日持久以及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开始在朝鲜征召士兵并投入战场。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并撤出朝鲜半岛。朝鲜半岛被美国和苏联分为南北两块分别占领,并分别建政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日本殖民者将朝鲜半岛纳入其经济计划体系,在学校、铁路以及基础设施上大量投资,使朝鲜实现了高速工业化。然而由于工业化目的为服务日本本土,因此工业化进程中大量剥削朝鲜半岛人民。 2010年8月10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就《日韩合并条约》签署100周年发表首相谈话,就日本过去对韩国实行的殖民统治表示反省和道歉:“韩国人民因违背本意受到殖民统治,民族自尊受到了严重伤害。对于殖民统治造成的巨大损失和痛苦,日本政府再次表示深刻的反省和由衷的歉意。.

新!!: 德意志帝國和朝鮮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有條件投降

有條件投降(Conditional Surrender)是指在作戰結束時戰敗的一方要求戰勝方允許其提出的某些條件,戰敗方才肯投降。一般來說,提出有條件投降會縮短戰爭的時間,因為這樣能不致於戰敗方失去全部主權及承受太大損失。而歷史上的戰爭也多屬於此。.

新!!: 德意志帝國和有條件投降 · 查看更多 »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法文:La Dernière Classe)是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於1873年发表的一篇名作,並翻译成多国语言,和《柏林之围》一样,是一部全世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小说。.

新!!: 德意志帝國和最后一课 · 查看更多 »

最伟大的德国人

最伟大的德国人(Unsere Besten,直译:我们当中最好的人)是2003年11月德国电视二台播出的电视节目,由约翰内斯·B·克纳(Johannes B. Kerner)主持。该节目与英国英国广播公司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类似。在随后的几年中,产生了其他类似的排名,如“德国人最喜欢的书籍”、“地方”、“歌曲”、“演员”、“笑星”、“运动员”(足球运动员另设)、“发明”、“电视节目”(奥运会项目另设)。.

新!!: 德意志帝國和最伟大的德国人 · 查看更多 »

最高陸軍指揮部

最高陸軍指揮部(德语:Oberste Heeresleitung;简称 OHL)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统领德国陆军的最高阶层。德国的海军则由海军战争指挥(Seekriegsleitung;简称SKL)统领。 按照当时的德国法律,德皇威廉二世是全体德军的最高统帅,但是最高陸軍指揮部的统帅多数都独立行事。在战争后期与结束时,最高陸軍指揮部实际上取代了政府,成为德国政治的中心。战争初期,最高陸軍指揮部与海军战争指挥的合作很不协调,例如在陆军按照施里芬计划经比利时入侵法国前,海军对此计划毫不知情。 战争初期,最高陸軍指揮部的首长是德国总参谋部长赫尔穆特·约翰內斯·路德维希·冯·毛奇(小毛奇)。后来,由于德军在马恩河战役失利,毛奇惟有辞职,由普鲁士战争部长埃里希·冯·法金汉接任。法金汉采取“消耗战”(Abnutzungsschlacht),但是在凡尔登战役中该方略反映了它的局限性——德军未能彻底击败法军。.

新!!: 德意志帝國和最高陸軍指揮部 · 查看更多 »

戈特利布·戴姆勒

戈特利布·威廉·戴姆勒(Gottlieb Wilhelm Daimler,),德国发明家、企业家,汽车发明者之一。 1885年设计出内燃机,并造出了第一輛四輪汽车。卡爾·賓士所造的是三輪車。.

新!!: 德意志帝國和戈特利布·戴姆勒 · 查看更多 »

战地1

是一款由EA Digital Illusions CE开发EA发行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本作是《战地》系列第13款作品也是继《战地4》后再一次以数字编号的正统作品,其編號為「1」意謂本作舞台為現代化戰爭之原點與史上第一場全球性大規模戰爭的第「1」次世界大戰,並非系列的第一作(實際上的第一作為戰地風雲1942)。游戏作为系列首次将游戏背景设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并允许玩家在游戏中体验当时的各式兵器,比如首次投入战争的坦克和飞机。游戏公布于2016年5月6日,于2016年10月21日在全球发售;将登陆PlayStation 4、Xbox One以及Microsoft Windows等平台。 戰地風雲1將於2016年8月31日進行公測,在 8 月底即將展開的公測中,將收錄對應兩種廣玩家喜愛的遊戲模式「征服(Conquest)」與「突襲(Rush)」的新地圖「西奈沙漠(Sinai Desert)」,包含空戰要素,最多可 64 人參與對戰。玩家可以選擇 3 種精英兵種「哨兵(Sentry)」、「噴火兵(Flame Trooper)」與「坦克獵手(Tank Hunter)」,如果持有DLC,玩家就可以选择6个精英兵种(精英兵种裝備放置在地图固定区域)騎乘戰馬或是操控巨大的裝甲列車,展開血肉與鋼鐵戰爭。.

新!!: 德意志帝國和战地1 · 查看更多 »

我的奋斗

《我的奮鬥》(Mein Kampf)是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於1925年出版的一部自传,融合了其政治意识形态,在当时的德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并成为日后德国纳粹黨的思想纲领。這本書有「世界上最危險的書」之稱。 本书讲述了希特勒的生活经历及其世界观,最核心的思想为宣扬德国与奥地利合并及反犹太主义。在納粹德國戰敗后,此书因宣扬纳粹主义思想而在不少国家的出版发行受到法律的约束。作为希特勒生前出版的唯一一本书,《我的奋斗》在世界范围内都相当著名,其续篇《希特勒的第二本书》(Zweites Buch)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版的。.

新!!: 德意志帝國和我的奋斗 · 查看更多 »

春季攻势

春季攻勢指的是戰爭中於春季發動的攻勢,在歷史上許多戰爭中均曾發生:.

新!!: 德意志帝國和春季攻势 · 查看更多 »

昭憲皇太后

昭憲皇太后(;),原名一條美子(),為明治天皇的皇后。大正天皇之嫡母。.

新!!: 德意志帝國和昭憲皇太后 · 查看更多 »

昌古島

昌古島(英文:Changuu Island,亦稱Kibandiko、Prison或者Quarantine Island)是一個位於坦桑尼亞桑吉巴安古迦島桑吉巴石頭城西北的小島,長約、最寬處約。此在1860年代被用作囚禁反抗的黑人奴隸,也曾經在此採集珊瑚。1894年,大英帝國在此興建監獄,但未使用,後來被更改作為隔離病院,現時為政府所有的旅遊勝地。 該島上棲息著亞達伯拉象龜。.

新!!: 德意志帝國和昌古島 · 查看更多 »

海上閱兵 (英國)

海上閱兵是英國的傳統,由英國國王校閱英國皇家海軍的海上閱兵儀式。據說1346年6月英國愛德華三世在出征法國前第一次舉行。至今英國有記錄的海上閱兵舉行過46次,舉行時機並非固定。最初是在出征前,其後也在外國元首訪問時展示實力。19世紀以來成為新君王加冕或君王在位25、50、60、70周年等喜年大慶典的慶祝儀式,也因邀請他國海軍參與成為國際性的海軍活動。此項傳統於2002年伊麗莎白二世在位50周年時被打破,當時由於費用的關係並未舉行。其後在2005年6月為紀念特拉法加海戰200周年,30多個國家的167艘船隻參加英國主辦的海上閱兵。.

新!!: 德意志帝國和海上閱兵 (英國) · 查看更多 »

海利根达姆

海利根达姆(Heiligendamm)是位于德国东北部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州波罗的海沿岸旅游城市巴特多伯兰的一部分。該市於1793年成立。 由於海岸線林立著古典白色建築,該城又被稱為「海邊白城」(德語:Die weiße Stadt am Meer)。今日海邊已是一座五星級飯店。一條窄軌蒸氣鐵路(即是著名的「Molli」),連結了海利根達姆與Bad Doberan城和Kühlungsborn城之交通。 2006年7月13日,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在前往施特拉爾松與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進行國事訪問的期間在海利根達姆停留。 2007年6月6日到8日,第33屆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在海利根达姆举行。數以百計的無政府主義與反全球化示威者也因此於海利根達姆抗議。.

新!!: 德意志帝國和海利根达姆 · 查看更多 »

海军

海軍或水軍是一國軍隊當中的主要構成部分之一,為在海洋、河流、湖泊等水體上作戰的軍種,一般來說以錨作為標誌。海軍使用的武器主要為各式水上的軍艦、以及在海底航行的潛艇;操控艦艇的海軍為海軍艦艇兵,除了在水上及海底作戰的海軍艦艇兵之外,海軍還可衍生出空中戰鬥的海軍航空兵、以及能在水上戰鬥與陸上戰鬥的海軍陸戰隊。 海軍是人類史上最古老的軍種之一,在漢字中稱為「水軍」或「水師」,可以追溯到古代人類航海貿易、海上掠奪與自衛的發展,如西元前1400年的腓尼基人為保護於敘利亞沿岸穿越地中海建立殖民地和貿易活動,建造和使用了三列槳座戰船於海上與敵人戰鬥。隨著造船技術和工業革命的進步,海軍船艦從人力划槳、風力推動的帆船到了輪機動力,航程大為增加;海軍的武力也因為火砲的發明從水兵間的登艦近距離戰鬥演變到遠距開火射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海軍戰鬥模式丕變,巨砲厚甲的戰艦逐漸退出世界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潛艇和航空母艦空中武力的活躍,同時也在該時期爆發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海上戰役—雷伊泰灣海戰《雷伊泰灣爭奪戰》(The Battle for Leyte Gulf),C.

新!!: 德意志帝國和海军 · 查看更多 »

海因茨·古德里安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位著名的德國陸軍將領,最高軍階為上將。古德里安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提倡坦克與機械化部隊使用於現代化戰爭的重要推動者,在他組織與推動理論下,德國建立了一支當時作戰最具效率的裝甲部隊,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以新型戰爭型態:「閃擊戰」並屢屢擊敗敵軍,古德里安也是聯合兵種作戰和前線指揮等戰爭型態發展的推動者。 古德里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擔任了裝甲部隊的指揮官,在波蘭戰役期間指揮了第19裝甲軍進行快速的突穿攻勢,與蘇聯軍隊會師。在1940年的西線戰役中,古德里安擔任A集團軍第19裝甲軍軍長,為西線主攻的裝甲兵力矛頭之一。攻勢發起後,古德里安指揮部隊通過了被盟軍認為戰車難以橫越的阿登森林,直駛英吉利海峽,將困於比利時的盟軍包圍消滅,這次軍事行動的成功令德國乃至全世界體會到裝甲部隊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1941年6月德國發動「巴巴羅薩作戰」入侵蘇聯,古德里安出任中央集團軍的第2裝甲兵團司令,指揮德軍裝甲師完成多次包圍殲滅戰,直趨蘇聯首都莫斯科,但在阿道夫·希特勒命令下,古德里安放棄其原先的目標,轉而率軍南下進行史上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基輔戰役」,這場戰役雖然以德軍的勝利結束,但因為延誤的時間而使德軍必須在極不利的冬季狀態下進攻莫斯科,古德里安也因此被免職。1943年德國於「史達林格勒戰役」中慘敗後,古德里安復出成為了裝甲兵總監,進行重建裝甲部隊的工作,進而發動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裝甲戰鬥「庫尔斯克會戰」,雖然德軍在戰場上佔盡優勢,將3倍人數於德軍的蘇軍打敗,但是由於美軍在西西里島登陸使得希特勒下令德軍回防。1944年7月古德里安出任陸軍參謀長,這是他所晉升到的最高職位,但於戰爭結束前不久被免職。 古德里安現今成為了德國發展裝甲兵力的代表人物,被歷史學家稱作「閃擊戰之父」和「世界裝甲車之父」 ,同時也因為其急躁和直爽的個性而被部下取了個「急速海因茨」(Schneller Heinz)的綽號。.

新!!: 德意志帝國和海因茨·古德里安 · 查看更多 »

海因里希·吕布克

卡尔·海因里希·吕布克(Karl Heinrich Lübke,),德国政治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联邦总统(1959年-1969年)。 吕布克生于德国城市梅舍德,在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党(納粹)统治的1933年至1945年期间,他完全退出政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45年,他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参加建立基督教民主联盟。.

新!!: 德意志帝國和海因里希·吕布克 · 查看更多 »

海因里希·希姆莱

海因里希·鲁伊特伯德·希姆莱(德語:,)是納粹德國的一名重要政治头目,曾為內政部長、親衛隊首领,被認為对欧洲600萬名犹太人、同性戀者、共產黨人和200,000至500,000名罗姆人的大屠杀以及许多武裝親衛隊的战争罪行负有主要责任。二次大戰末期企圖與盟軍單獨談和失敗,被拘留期間服毒自殺。德國《明镜》週刊中對希姆萊的評價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劊子手」來源:Der Spiegel,刊次:2008年11月3日。章節:Hitlers Vollstrecker – Aus dem Leben eines Massenmörders。.

新!!: 德意志帝國和海因里希·希姆莱 · 查看更多 »

海因里希·伯尔

海因里希·特奥多尔·伯尔(德语:Heinrich Theodor Böll,),生於德國科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重要的作家與翻譯家之一,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新!!: 德意志帝國和海因里希·伯尔 · 查看更多 »

海因里希·赫兹

海因里希·赫兹(Heinrich Hertz,),德国物理学家,于1887年首先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于1888年发表了论文。他对电磁学有很大的贡献,故频率的国际单位制单位赫兹以他的名字命名。.

新!!: 德意志帝國和海因里希·赫兹 · 查看更多 »

海穆·蘭特

赫尔穆特·伦特(Helmut Lent;),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夜间战斗机王牌飞行员,总共击落110架飞机,其中102架于夜间击落,远超获得“王牌飞行员”头衔的最低要求(5架)。伦特生于信仰虔诚家庭,早年即对滑翔机飞行展现了热诚。1936年,他不顾父亲反对,加入纳粹德国空军,在完成训练后派往第1中队,驾驶Bf 110双引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伦特在波兰及北海上空崭露头角。挪威战役期间他参与地面支援任务,然后调往新设立的,专职夜战任务。 1941年5月12日伦特首次获得夜战胜利。1941年8月30日,他以22次胜利战绩获授骑士铁十字勋章。此后伦特稳健斩落空战战果,频繁获得升迁及嘉奖。1944年6月15日夜,伦特少校成为首位获得100次夜间胜利的夜战飞行员,并由此于1944年7月31日获授钻石橡叶带剑骑士铁十字勋章。 1944年10月5日,伦特执行例行飞行任务,驾驶容克斯Ju 88轰炸机自施塔德飞往北博尔兴(位于帕德博恩以南5千米)。降落途中飞机一引擎突然熄火,导致飞机撞上电线。机上四人皆受致命伤,三人出事不久即伤重不治,伦特则于两日后(1944年10月7日)亡故。.

新!!: 德意志帝國和海穆·蘭特 · 查看更多 »

海軍參謀本部 (德意志帝國)

海軍參謀本部(Admiralstab)是德意志帝國的一個海軍機關,存在於1899年至1919年間,與德國海軍三大權力機關——「」、「國家海軍部」和「海軍辦公廳」平起平坐,直屬於德國皇帝,最高負責人為「海軍參謀長」。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指揮層級劃分不良的問題開始浮現,海軍參謀部成了「國家海軍部」的實質下級單位,對作戰的規劃與執行上有負面的影響。因此在戰爭末期的1918年8月,德國海軍另創「海軍戰爭指揮部」,成為唯一指揮海上戰爭的機關,「海軍參謀本部」後來在1919年9月15日於新生的共和國政府領導人——聯邦大總統的命令下解散。.

新!!: 德意志帝國和海軍參謀本部 (德意志帝國) · 查看更多 »

海軍內閣 (德意志帝國)

海軍內閣(Marinekabinett)是德意志帝國的一個海軍機關,存在於1889至1918年間,直屬於德國皇帝,為其負責軍官的配備和服役的人事工作,也是替最高統帥的德皇諮詢的私人參謀組織。陸軍相對應的組織是「」。 1918年10月28日,「海軍內閣」併入「國家海軍部」。.

新!!: 德意志帝國和海軍內閣 (德意志帝國) · 查看更多 »

海軍總司令部 (普魯士)

海軍總司令部(Oberkommando der Marine,常縮寫為「OKM」)是存在於1859年至1871年期間的普魯士皇家海軍最高指揮機關。 在「」部長的主導下建立了德國人的第一支現代化海軍,並於1859年3月14日將統帥權分離成「海軍總司令部」以及直屬普魯士國王的「」。在德意志帝國建立後,普魯士王國的「海軍總司令部」被併入帝國中央的「帝國海軍部」,其權力分給了後者和「」。 前後共兩任海軍總司令:.

新!!: 德意志帝國和海軍總司令部 (普魯士) · 查看更多 »

海軍部

海军部是負責海軍事務的國務政府機構,部門首長稱作「海軍部長」或「海軍大臣」,一般為文職人員,但部分場合下由海軍將領出任。當今大部分國家已不設有獨立的海軍部門,而是以國防部取代。.

新!!: 德意志帝國和海軍部 · 查看更多 »

海軍戰爭指揮部

海軍戰爭指揮部(Seekriegsleitung,常縮寫為「SKL」) 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統一三大機關——「海軍參謀本部」、「國家海軍部」和「海軍辦公廳」設置的參謀部,負責統一指揮執行作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德國海軍也以此作為海軍的參謀機關,而「海軍戰爭指揮部」部長職位有所異動,在1944年之前由海軍總司令兼任,之後則由該部的參謀長成為其部長。.

新!!: 德意志帝國和海軍戰爭指揮部 · 查看更多 »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英文: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或译为《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是1890年由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著作的关于海战史及海权理论的著作。本书详细阐述了海权在历史,尤其是1660年地理大发现至1783年世界史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同时论述了制海权的一些必要因素,着重阐述了致力于获得最大国家利益的沿海国家应当保持一直强大的舰队这一理论。学术界认为该书是目前关于海上战略最有影响力著作,而该书的观点以及建议的政策则迅速被当时的海洋大国所接受。该书所带来的很大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人类前所未有的大艦巨炮海军竞赛以及海军较量。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该著作为马汉海权理论的重要著作,但该书的名称并非「海权论」。马汉关于海权论的著作共有四部,除本部以外另有:《海权对法国革命及帝国的影响1793-1812》、《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和《海军战略》。.

新!!: 德意志帝國和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舍納爾

約翰·斐迪南·舍纳尔(Johann Ferdinand Schörner,)是纳粹德国的陆军元帅,也是最後一位獲得鑽石橡葉騎士佩寶劍鐵十字勳章的高級將領和德意志國防軍陸軍總司令。舍納爾對自己軍隊極為嚴格,曾因不經軍事審判就直接處決士兵而頗受爭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舍納爾被送往蘇聯政治監獄服刑,期間西德媒體對其大篇幅報導,認為他已成為蘇聯軍官。舍納爾獲釋後,受到東德的工作邀請,他對此拒絕并前往西德,結果被當地法院起訴戰爭期間對麾下軍官的處決,最終判處4年監禁。.

新!!: 德意志帝國和斐迪南·舍納爾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一世 (羅馬尼亞)

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是霍亨索伦亲王利奥波德和葡萄牙公主安东妮亚的长子。於1914年10月14日到1927年7月20日期間在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羅馬尼亞王國加入了协约国一方,同德意志帝國作戰。但斐迪南本人卻是德國貴族霍亨索倫家族的成員。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羅馬尼亞獲得了大片的土地。斐迪南於1927年7月20日逝世,他的繼任者是米哈伊一世。.

新!!: 德意志帝國和斐迪南一世 (羅馬尼亞) · 查看更多 »

斯坦尼斯瓦夫·米科瓦伊奇克

斯坦尼斯瓦夫·米科瓦伊奇克(Stanisław Mikołajczyk), 波兰政治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亡英国的波兰流亡政府总理,战后任副总理,试图在波兰建立非苏维埃的民主政权。.

新!!: 德意志帝國和斯坦尼斯瓦夫·米科瓦伊奇克 · 查看更多 »

斯堪的纳维亚

--(丹麥語、瑞典語:Skandinavien,挪威語:Skandinavia,薩米語:Skadesi-suolu、Skandinavía),又譯--,在地理上是指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包括挪威和瑞典,文化与政治上則包含丹麦。這些國家互相視對方屬於斯堪的纳维亚,雖然政治上彼此獨立,但共同的稱謂顯示了其文化和歷史有深厚的淵源。 芬蘭、冰島和法羅群島等北歐國家因其與丹麥、挪威和瑞典相近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有時也被視為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有時這些對斯堪的納維亞的不同理解可能會引起不滿,「北歐國家」(Nordics)才是對北歐五個國家的合宜統稱。.

新!!: 德意志帝國和斯堪的纳维亚 · 查看更多 »

斯巴達克同盟

斯巴達克同盟(Spartakusbund)是德國社會民主黨左翼于1915年建立的反战革命組織。它原稱國際派,因該派曾創辦《國際》雜誌而得名。1916年1月1日,在國際派會議上,以古羅馬奴隸起義領袖斯巴達克斯的名字發表了政治通信,稱《斯巴達克信札》。此后,该组织被称为斯巴達克派。 该组织在群衆中進行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宣傳,揭露德国当局的侵略政策和德国社會民主黨右翼領導人的叛變行為。1918年11月,斯巴達克派號召工人积极参加十一月革命。同月,斯巴達克派改組為斯巴達克同盟。12月,斯巴達克同盟联合不莱梅左派建立德國共產黨。 该组织的主要領導人有卡爾·李卜克內西、羅莎·盧森堡、弗兰茨·梅林、克拉拉·蔡特金等。 B B.

新!!: 德意志帝國和斯巴達克同盟 · 查看更多 »

斯德丁号小巡洋舰

陛下之舰斯德丁号(SMS Stettin)是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四艘柯尼斯堡级小巡洋舰的末舰,以波美拉尼亚城市斯德丁(今波兰什切青)命名。它由同名城市的伏尔铿船厂承建,于1906年开始、1907年3月、至同年10月投入舰队使用。其舰炮包括有十门和两具450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最高速度超过25节。 1912年,斯德丁号曾与战列巡洋舰和小巡洋舰不来梅号一同,对美国进行了友好访问。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爆发后,它被动员至公海舰队的侦察部队服役。舰只于战争的头三年内参与了大量的行动,包括1914年8月的和1916年5月-6月的日德兰海战,以及在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其它小规模作战。1917年,它撤出前线服务,并被用作直至战争结束。随着德国战败,斯德丁号作为于1920年移交协约国,并于1921-1923年间拆解报废。.

新!!: 德意志帝國和斯德丁号小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斯图加特

斯图加特(Stuttgart或譯:斯圖嘉特)位于德国西南部的巴登-符腾堡州中部内卡河谷地,靠近黑森林。不仅是该州的州首府,也是州级行政区及斯图加特地区首府和该州的第一大城市。同时也是该州的政治中心:巴符州议会、州政府,和众多的州政府机关部门均设在这里。由于其在经济、文化和行政方面的重要性,是德国最知名的城市之一。 斯图加特是德国第六大城市,斯图加特区域是全国第四大城市联合体(仅次于鲁尔区、莱茵-美因区和柏林)。离斯图加特较近的大城市有:斯图北面204公里的法兰克福,和东南面220公里的慕尼黑。.

新!!: 德意志帝國和斯图加特 · 查看更多 »

斯图加特号小巡洋舰

陛下之舰斯图加特号(SMS Stuttgart)是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四艘柯尼斯堡级小巡洋舰的三号舰,以符腾堡城市斯图加特命名。它由但泽的承建,于1905年开始、1906年9月、至1908年2月投入舰队使用。其舰炮包括有十门和两具450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最高速度可达24.1节。 斯图加特号在入役后曾担任,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爆发后,它又被动员至公海舰队的侦察部队。在那里,舰只参与了日德兰海战,并与英国巡洋舰交火。斯图加特号于战斗期间没有受损。它于1918年被改造为水上飞机母舰,并在战争结束后作为于1920年交予英国,其后拆解报废。.

新!!: 德意志帝國和斯图加特号小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斯特凡·埃塞爾

斯特凡·弗雷德里克·埃塞爾(Stéphane Frédéric Hessel,),生於德國柏林,法國外交官、大使、作家,法國二次大戰期間反抗運動成員,德國納粹集中營生還者。.

新!!: 德意志帝國和斯特凡·埃塞爾 · 查看更多 »

斯特拉斯堡

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StraßburgAdrian Room - - McFarland, 2006, p. 359.

新!!: 德意志帝國和斯特拉斯堡 · 查看更多 »

斯特拉斯堡号小巡洋舰

陛下之舰斯特拉斯堡号(SMS Straßburg)是德意志帝国海军于1910年代建造的四艘马格德堡级小巡洋舰的三号舰,以艾尔萨斯-洛特林根首府斯特拉斯堡命名。它于1910年在威廉港的开始,至1912年10月完工并交付公海舰队使用。斯特拉斯堡号的为十二门,最高速度达27.5节。 斯特拉斯堡号于服役初期是在海外度过,之后被分配至公海舰队的侦察部队。它于1914年8月的中参与了重大行动,并出席了1914年12月的。至1916年,舰只被转移至波罗的海对抗俄罗斯帝国海军。它于1917年10月在里加湾的阿尔比恩行动中有所行动,其中包括在期间为战列舰国王号和边境总督号提供屏护。在战争的最后几周,舰只返回北海筹备对英国大舰队发动总决战行动,并参与了导致这次行动被取消的。 战后,斯特拉斯堡号于1919年曾短暂在重新组建的魏玛国家海军内服役,然后作为被转移至意大利。它于1920年7月正式移交,并更名为塔兰托号(Taranto)加入意大利皇家海军服役。在1936-1937年,舰只为执行殖民地勤务而进行了重建,并安装了额外的高射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塔兰托号没有参与任何重大行动,直至意大利签署停战协议。它被意大利海军凿沉,由德国俘获及打捞上岸,继而被盟军轰炸机于1943年10月击沉。德国人再次打捞起舰只,却于1944年9月遭轰炸机第二度击沉。塔兰托号最终于1946-1947年间拆解报废。.

新!!: 德意志帝國和斯特拉斯堡号小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斯特拉斯堡大学

斯特拉斯堡大学(,,简称:Unistra或UDS)坐落于法国阿尔萨斯大区首府斯特拉斯堡。斯特拉斯堡大学最早成立于1538年,前身为德意志,后者于1566年升为学术院,1621年改建为大学。1681年,随着斯特拉斯堡市的主权由神圣罗马帝国移交给法兰西王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开始由法兰西管辖。在法国大革命、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斯特拉斯堡大学的管辖权曾多次变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斯特拉斯堡大学管辖权被重新交还给法兰西共和国。受1968年“五月风暴”运动影响,斯特拉斯堡大学在1971年拆分为斯特拉斯堡第一大学、斯特拉斯堡第二大学、斯特拉斯堡第三大学等三所大学。2009年1月1日,三所大学重新合并为斯特拉斯堡大学。 斯特拉斯堡大学是一所多学科综合性公立大学:在校学生约48011人(其中20%为留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2727人,下设36个部门机构(学院、培训研究单位、学校、研究院)以及72个研究单位。斯特拉斯堡大学是法国第一批自治大学之一,也是法国最先设立基金会的大学之一。斯特拉斯堡大学是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LERU)成员,也是历史悠久的欧洲学院联盟的创始学校之一。 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校友和教师中,有1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位菲尔兹数学奖获得者,1位法兰西学院院士,12名法兰西科学院院士,4名法兰西文学院院士。另外,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3位、17位、铜奖37位。 在2016年路透社《全球最具创新力大学Top100》排名中,斯特拉斯堡大学全球排名98位。在2013-2015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斯特拉斯堡大学连续3年进入全球前100名。.

新!!: 德意志帝國和斯特拉斯堡大学 · 查看更多 »

斯特拉斯堡大学宫

大学宫(Palais universitaire)位于法国斯特拉斯堡,是一座新文艺复兴风格建筑。.

新!!: 德意志帝國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宫 · 查看更多 »

斯特拉斯堡国家和大学图书馆

斯特拉斯堡国家和大学图书馆(Bibliothèque nationale et universitaire,简称:BNU),是法国斯特拉斯堡的一座公共图书馆,位于共和国广场(从前的皇帝广场),面对莱茵宫。.

新!!: 德意志帝國和斯特拉斯堡国家和大学图书馆 · 查看更多 »

斯武普斯克市政廳

斯武普斯克市政廳(Town Hall in Słupsk)修建於1901年,是波蘭城市斯武普斯克的市政廳。該市政廳修建時這裡還是德國的一部分,外觀是新哥特式建築。自2003年開始,公眾可以參觀斯武普斯克市政廳的塔樓,在此可一覽斯武普斯克全景。.

新!!: 德意志帝國和斯武普斯克市政廳 · 查看更多 »

斯潘道

斯潘道(Spandau)是德国柏林的第五区,也是最西面的一个区,位于哈韦尔河和施普雷河汇流处,并沿哈韦尔河的西岸。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斯潘道是大型弹药工厂所在地,为德意志帝国军火工业的一个中心。这也是一个驻防城里,拥有众多的军营。1920年,施潘道被作为一个区纳入大柏林。二战后,该区为英国占领区,建于1876年的施潘道监狱用来收押在纽伦堡审判中判处监禁的纳粹战争罪犯。监狱的最后一个犯人鲁道夫·赫斯去世后,施潘道监狱被盟国拆除,改建为购物中心。 现代工业有金属加工,化学和地毯制造。.

新!!: 德意志帝國和斯潘道 · 查看更多 »

新古典經濟學家列表

新古典經濟學家(Neo-Classical Economist)一般專稱自1871年經濟學界「邊際主義革命」開始,逐漸採取主觀價值學説的經濟學家,他們的學説的特點是主張個人感受的邊際效用為決定商品價值的因素,而且採納生產要素學説及邊際生產力理論。「新古典經濟學家」這稱呼見諸托斯丹·凡勃倫的兩篇有關方法論的論文,用以指稱他同時代的經濟學家。 此列表記錄從1870年到1936年之前具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1871年為威廉·史坦利·傑文斯發表《政治經濟學理論》一書的年份;1936年為凱恩斯發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年份,因此本列表以經濟學歷史學界公認為經濟思想史上1870年代的「邊際革命」作開始,並以經濟大蕭條之後的1930年代「凱恩斯革命」為結束。前者為邊際效用學説正式立足經濟學説的一部分,也是所謂的新古典時代開始;後者,提出政府應該利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手段應付經濟衰退,以公共支出作爲振興經濟的武器。而且,本列表不限於傳統定義的新古典經濟學家,對此作出的擴展意在把同時期的經濟學家納入列表內,列表的學者學術觀點不一定完全同意上述新古典經濟學家的共同特徵,因此本列表可理解為新古典時期的經濟學家列表。 關於1870年之前的經濟學家,請參看古典經濟學家列表。 為了閲讀和使用上的便利,本列表所用正式譯名一概以1949年以後北京商務印書館刊行的著作所採用之譯名為準,其他華語使用地區(如臺灣地區和港澳地區)採用之譯名若有異於上述譯名,則臚列在正式譯名之後,以供參考。如果北京商務印書館不同出版物對同一人物譯名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則以該人物的著作中文譯本所用者為準。 排名一般不分先後,但列表整體仍以出生年份較早者為先,其次按照其代表作發表年份為準則。 著作僅列出與經濟學有關的學術論著,跟經濟學無關係而作者發表的其他學術領域著作並不包括在“代表作”一欄中。.

新!!: 德意志帝國和新古典經濟學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新帝国主义

新帝國主義(New Imperialism)是十九世紀晚期至二十世紀初世界強權,主要是大英帝國、俄羅斯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大日本帝國及意大利王國,以其軍事力量積極對外拓展殖民地及政治勢力。在1870年普法戰爭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四十多年間,是新帝國主義的全盛時期。.

新!!: 德意志帝國和新帝国主义 · 查看更多 »

新竹車站

新竹車站位於臺灣新竹市東區。為臺灣鐵路管理局縱貫線、內灣線的鐵路車站,六家線亦以此站為折返點。新竹車站是劉銘傳鐵路的終點。日治時期時將原有路線部分改線,並計畫向南興建縱貫鐵路,同時將新竹車站改建為木造站房。現今站體於大正二年(1913年)完工,建築樣式結合了巴洛克風格與德式哥德風,具有陡斜的屋頂,為整個車站帶來優美典雅的異國情調,加上厚實的紅磚牆壁,讓設計繁複的建築更顯莊重,線條分明的設計點綴著細緻的裝飾。二戰後整修的樣子與原設計較不同。是臺灣最古老的現役站房 ,為國定古蹟。.

新!!: 德意志帝國和新竹車站 · 查看更多 »

新教堂 (梅斯)

新教堂(Temple Neuf)是法国洛林摩泽尔省梅斯的一座阿尔萨斯-洛林归正会教堂,建于1901-1904年,德意志帝国兼并阿尔萨斯-洛林时期。新教堂今天仍是梅斯归正会社区的中心。 1901年11月25日赫尔曼亲王为该堂奠基Le Temple Neuf à Metz sur ,1904年5月14日,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为其揭幕。该堂为希腊十字平面,长53米,宽26米,塔高55米,容量为1204人。 建筑物的立面和屋顶于1930年1月6日列为法国历史古迹。 Image:Temple protestant à Metz, Georges-Louis Arlaud.jpg| image:Orgue temple-neuf Metz.JPG| Image:Metz R03.jpg| Image:Temple neuf et quartier Saint-Marcel - Metz 57.JPG| Image:Temple de Metz mai 2009.jpg| Image:Temple neuf metz 14 07 2006 nuit.jpg| Image:Metz_Temple_Neuf_R01.jpg| Image:Temple neuf de Metz 1995 Nuit.jpg|.

新!!: 德意志帝國和新教堂 (梅斯) · 查看更多 »

施瓦茨堡-松德爾斯豪森

施瓦茨堡-松德爾斯豪森(Schwarzburg-Sondershausen)是存在於1599年至1920年的一個德意志邦国,領地分散在今圖林根自由邦北部及中部,首都位於松德爾斯豪森。.

新!!: 德意志帝國和施瓦茨堡-松德爾斯豪森 · 查看更多 »

施瓦茨堡统治者列表

施瓦茨堡(Schwarzburg)位于德国图林根州。12世纪形成了施瓦茨堡伯国,该伯国是克费尔恩堡(Käfernburg)伯国的一个分支,第一任伯爵西佐是克费尔恩堡伯爵京特尔三世的儿子。16世纪末,施瓦茨堡分为施瓦茨堡-松德爾斯豪森和施瓦茨堡-鲁多尔施塔特。两支于1697年升为帝国诸侯,并成为日后德意志帝国的邦国。 施瓦茨堡家族于1971年绝嗣。.

新!!: 德意志帝國和施瓦茨堡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施特凡广场

施特凡广场(Stephansplatz)是德国汉堡的一个广场,位于汉堡新城,达姆门地区和汉堡达姆门车站以南,Dammtordamm、汉堡环城路、达姆门街几条街在此交汇。广场以德意志帝国邮政总长海因里希·冯·施特凡命名,他在创立万国邮政联盟中扮演重要角色。.

新!!: 德意志帝國和施特凡广场 · 查看更多 »

施特拉尔松德号小巡洋舰

陛下之舰施特拉尔松德号(SMS Stralsund)是德意志帝国海军于1910年代建造的四艘科尔贝格级小巡洋舰的末舰,以当时的波美拉尼亚省城市施特拉尔松德命名。它于1910年在不来梅的开始,至1912年12月完工并交付公海舰队使用。施特拉尔松德号的为十二门,最高速度达27.5节。 施特拉尔松德号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在公海舰队的侦察部队度过。它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重大行动,其中包括对英国沿岸的数次出击、以及1914年8月的和1915年1月的。它在所有行动中都未受损。而当日德兰海战爆发时,该舰正身处船坞内,因此错过了参战。战争结束后,舰只在交予协约国之前曾短暂服役于魏玛国家海军。它被割让予法国海军,并在那里更名为米卢斯号(Mulhouse)后一直服役至1925年。它于1933年正式除籍,继而在两年后拆解报废。.

新!!: 德意志帝國和施特拉尔松德号小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施里芬计划

施里芬計劃(Schlieffen Plan)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擔任總參謀長期间(1891年至1906年),由德國總參謀部所制定的一套作戰方法。其主要目標為應付來自德國東西兩面的兩個敵國—俄國與法國的夾攻,但最後該計畫根据刚刚在日俄战争当中失败的俄罗斯制定。由于实际实施上计划过于理想化不得不受到修改而最终没能达成预定目标。.

新!!: 德意志帝國和施里芬计划 · 查看更多 »

文明IV

《文明IV》(全称“席德·梅尔之文明IV”,Sid Meier's Civilization IV)是一个回合制策略电脑游戏,它是游戏设计师席德·梅尔的文明系列作品。由主设计师索伦·约翰逊在梅尔的指导下,由梅尔的工作室Firaxis Games开发。文明IV于2005年10月25日和11月4日之间,在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发行。麦金塔版于2006年初发行。游戏的第一个资料片——《战神》(Warlord)和第二个资料片——《超越刀锋》(Beyond the Sword)分别于2006年7月和2007年7月在美国和欧洲上市。采用相同引擎而玩法差异很大的“独立资料片”《殖民统治》(Colonization)于2008年9月上市。到2007年初,文明IV已经售出了超过150万套。 与其他文明系列的游戏相似,文明IV游戏是由玩家从一个小城市开始来建立一个帝国的过程。一个标准的游戏过程通常是玩家选定一个文明(每个文明对应一个帝国)后,游戏从公元前4000年开始,玩家拥有一个“定居者”(settler),可用于建立一个城市;然后玩家通过内政、外交和战争来为自己的文明(即帝国)获取资源和土地,与多个由电脑(单人游戏中)或其他玩家(多人游戏中)控制的文明竞争,以争取最终的胜利。 《文明IV》目前有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日语、简体中文、繁体中文和波兰语等多个语言版本。而其他一些语言也有非官方翻译版,如俄语、芬兰语、捷克语和匈牙利语 。.

新!!: 德意志帝國和文明IV · 查看更多 »

文明V

《文明V》(Civilization V)是由Firaxis开发的回合策略游戏,是文明系列的第5部作品。游戏对应Microsoft Windows及Mac OS X平台,于2010年9月21日和9月24日分别在北美和欧洲发行。 文明V是文明系列游戏中的一个里程碑。文明V取消了宗教系统(后资料片又重新加入),而且出现了领袖的全身动画以取代以往的头像模式,并且使领袖有了自己的声音,这些细节都增加了游戏性。文明5并不把游戏模组与地图修改工具直接集成,玩家可以通过安装Sid Meier's Civilization V SDK来完成模组与地图的修改。 游戏包含社区、游戏模组和多人游戏元素。 文明5目前已发布两部資料片《眾神與諸王》及《美麗新世界》,已分别於2012年6月19日和2013年7月9日推出。 此游戏还能在有触控功能的Windows 8或Windows 10電腦上使用觸控操作。.

新!!: 德意志帝國和文明V · 查看更多 »

无防护巡洋舰

无防护巡洋舰,是一类主要在维多利亚时代晚期、或者称之为前無畏艦时代(大约在1880年至1905年间)使用的军舰。这一类军舰通常航速较快,吨位较小,防护薄弱,价格低廉。随着时代的推移,无防护巡洋舰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新!!: 德意志帝國和无防护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日義關係

日義關係,意大利和日本的关系从十六世纪到现在。 意大利在东京设有大使馆,日本在罗马设有大使馆。 如今,意大利和日本之间有着亲切友好的关系。 这两个国家都参加了他们都参加的每一次世界大战,但最终都被盟国击败。.

新!!: 德意志帝國和日義關係 · 查看更多 »

日耳曼妮娅

日耳曼妮娅(Germania)是德国及德意志人的拟人化身,其形象与1848年革命浪漫主义有关,常见于德意志帝国期间。.

新!!: 德意志帝國和日耳曼妮娅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德意志帝國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日本历史

日本歷史、日本史是指日本或日本列島內的歷史。 根據民間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建國。日本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大和國,其後於大化革新後確立天皇體制,引入唐朝文化。12世紀末,日本開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時代,期間曾經歷一個半世紀的戰國時代,以及由豐臣秀吉領導的文祿慶長之役。17世紀初,江戶幕府實行鎖國政策二百多年。 1854年黑船事件後,日本國內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號召,江戶幕府在壓力下,被迫將政權還給明治天皇。1867年,明治天皇整頓內政,富國強兵,一戰後短暫經歷大正民主時期,到1930年代落入軍部控制,實行軍國主義,但於1945年被盟國擊敗後宣布投降。日本在恢復主權後經濟高速增長,躋身先進國家之列,直至1990年代,泡沫經濟破灭。.

新!!: 德意志帝國和日本历史 · 查看更多 »

日本文化

日本文化,是指在日本列島上形成的在關於思想、行為、生活、教育、信仰及價值觀等等的一系列實體或非實體的事物或象徵。 公元四世紀至九世紀,朝鲜半島的移民(渡來人)為日本帶來東亞文化,這包括其書寫系統—漢字。往后日本的遣隋使和遣唐使為日本帶來了漢傳佛教文化,如花道、茶道和香道都是伴隨著漢傳佛教傳到日本的,是日本傳統藝術的重要一環。十世紀左右,日本與東亞大陸的交流變少,開始孕育出國風文化。十六世紀中葉,歐陸文化傳到日本,後來因貿易保護政策和基督教禁令,使歐陸文化在日本的傳播停滯。直至十九世紀,日本在美國的外交壓力下签署日美神奈川条约(日美和親条約),开放了下田及箱馆两港口通商,歐陸文化在日本才得以重新復興,後來更成為日本文化的重要一員。 由於日本之於東亞大陸的地理位置,日本文化常常被劃入東亞或儒家文化圈文化之中,但始终存在爭議。美国保守派政治学家塞缪尔·P·亨廷顿在1993年發表的文明衝突論中,認為日本文化獨立於東亞自成一體,應並列為世界九大文明之一。而日本历史学家與那霸潤則認為日本文化是東亞大陸文化的延伸,並著重於唐朝文化的色彩,只在些許方面有差異。.

新!!: 德意志帝國和日本文化 · 查看更多 »

摩里茲·石里克

摩里茲·石里克(Moritz Schlick,)是一名德國哲學家,维也纳学派和逻辑实证主义的創始人,屬於分析哲學學派。.

新!!: 德意志帝國和摩里茲·石里克 · 查看更多 »

摩根银元

摩根银元(Morgan dollar)是美国铸币局于1878至1904年间生产的一种1美元硬币,之后还在1921年再度投产。国会通过《1873年铸币法案》为自由铸造银币运动划上句点,坐姿自由女神银元因此停产,摩根银元则是此后美国发行的第一种标准银元。硬币由铸币局助理雕刻师乔治·T·摩根设计并以他命名,其正面刻有自由女神肖像,背面则刻有展开翅膀的老鹰,爪子上还抓有箭和橄榄枝。 随着采矿业蓬勃发展,银价大幅下跌,国会于1876年秋通过布兰德-阿利森法,授权发行新银元,并要求财政部每个月按市价购买200至400万美元的白银,并打造成银币。1890年,国会又通过谢尔曼收购白银法,其中把财政部每个月要购买的白银量大幅提升到14万公斤,但在银元生产上则只要求铸币局再继续一年。这一法案之后在1893年废除。1898年,国会通过新法案,要求之前根据谢尔曼收购白银法买下的所有银锭都要打造成银元,铸币局于是继续生产到1904年才把库存的银锭用完,摩根银元也暂时停产。1918年通过的皮特曼法案授权将数以百万计的银元熔解后再重新铸造,摩根银元于是又在1921年再次投产,同年末,新设计的和平银元面世,摩根银元的设计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20世纪60年代初,财政部金库在进行清点时发现有大量未经发行的摩根银元,其中许多都是一度被认为较为罕见的品种。一些个人开始以面值购买大量银币,财政部最终停止了银元和银卷的交换。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财政部通过总务管理局销售卡森城铸币局生产的摩根银元。2006年,摩根银元的背面设计方案重新在银质纪念币上启用,这种纪念币的发行旨在纪念旧金山铸币局的老厂房。.

新!!: 德意志帝國和摩根银元 · 查看更多 »

政委命令

政委命令(Kommissarbefehl),全稱為「政治委員處置指南」(Richtlinien für die Behandlung politischer Kommissare)是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1年6月6日、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作戰」發動前不久發出的一道命令,要求德軍在抓獲了蘇聯紅軍中主管意識形態的政治委員後不以戰俘身分對待,而是直接處決(為了保密,德軍將其帶到集中營去由「別動隊」殺害),具有明顯和活躍布爾什維克思想的一般戰俘亦適用此命令。.

新!!: 德意志帝國和政委命令 · 查看更多 »

政治统一

政治统一是指两个或以上国家统一於一个政治实体下,在不同的场景下也可以称为“民族统一”或者“国家统一”。 统一的方式包括:.

新!!: 德意志帝國和政治统一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王國 (1861年–1946年)

意大利王国(Regno d'Italia)是于1861年義大利统一后建立的国家。王国是继罗马帝国之后的第一个控制整个義大利半岛的国家。在墨索里尼的義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掌权的1922年-1943年这段时间里,義大利王国也通常被历史学家称做“法西斯義大利”。在二战结束前的两年中,意大利王国转投同盟国阵营,墨索里尼及其狂热法西斯主义追随者曾在義大利北部成立过一个纳粹德国的傀儡政权義大利社会共和国。战后的1946年民怨四起,导致在1946年義大利政体公投中人民选择放弃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就是现在的義大利共和国。.

新!!: 德意志帝國和意大利王國 (1861年–1946年)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統一

意大利统一运动(Risorgimento,意为“复兴”,故中文文亦有譯为“复兴运动”)是19世紀至20世紀初期間,將意大利半島內各個國家統一為意大利的政治及社會過程。1861年3月17號薩丁尼亞議會在都靈正式宣布義大利王國成立。 意大利統一開始和結束的確實日期已不可考,但大多數學者都同意統一是隨著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及拿破崙政權的結束而開始,亦隨著1871年的普法戰爭而結束,儘管最後一批收復的失地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聖日耳曼條約生效才加入意大利王國。.

新!!: 德意志帝國和意大利統一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殖民帝国

義大利殖民帝國(Impero coloniale italiano)是由近代義大利所建立的殖民地帝國。而這個殖民帝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除了擁有意大利外,更支配著地中海和東非的其他屬土諸如厄立特里亞、衣索匹亞等東非殖民地。帝國勢力在1940年達到頂峰,而后随着意大利投降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意大利殖民帝国也逐渐成为历史。 就如德意志帝國一樣,義大利比起其他歐洲強國較遲達成統一。所以,其殖民帝國也比歐洲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來得要遲。亦因如此,它並不能和其他歐洲列強競逐亞美兩洲的勢力(中國的天津租界例外),儘管在新大陸有很多意大利裔移民。.

新!!: 德意志帝國和意大利殖民帝国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淪陷區

尚未收復的意大利(意大利語:Italia irredenta)是義大利在意大利統一後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民族統一主義(收復故土主義)運動,主張將位於各地說意大利語的民族統一起來,受義大利管轄統治,因此需要以國家政府的力量將其他說意大利語的地區併入(annexation)其版圖。此運動又稱為“意大利民族統一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意大利得到的里雅斯特、戈里齊亞、伊斯特拉半島和扎拉,意大利民族統一主義取得重要結果。.

新!!: 德意志帝國和意大利淪陷區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战意大利战线指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1915年到1918年期间,在意大利北部进行的战事。交战双方是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意大利本来是三国同盟的成员,但由于意大利与奥匈帝国之间存在着「尚未收复的意大利」问题,最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 战争开始之初,意大利曾通过速攻方式占领了几个奥匈的城市。但随后意大利战线就陷入了同西线战事相同的胶着状态。战争初期奥德联军尽管数量处于劣势但依然掌握战场主动,后期协约国增兵意大利,最终使意大利以胜利告终,意大利如愿获得了奥匈帝国的部分领土,包括南提罗尔、伊斯特拉半岛等。.

新!!: 德意志帝國和意大利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意志的勝利

《意志的胜利》(Triumph des Willens)是1935年德國女導演萊尼·里芬斯塔爾拍摄的影片。影片记述了1934年纳粹党在纽伦堡召开的全国党代会,此次党代会共有逾700,000名纳粹支持者出席。希特勒委托萊尼·里芬斯塔爾制作了这部影片,他的名字亦在片头出现,其在制作过程中起到了执行制片人的角色。本片的主题意在顯示德国已重返世界大国行列,希特勒成为了国家的真正领袖并将为德国带来荣耀。该片拍摄于1934年长刀之夜后,故许多重要的冲锋队人物没有在片中出现。 《意志的胜利》发布于1935年,并迅速成为宣传影片的代表作之一。里芬斯塔尔因本片在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国获奖。她在影片中使用的一些技法,例如移动摄影、使用长焦镜头制造扭曲视角、航拍以及音乐和影片的结合技巧使这部影片在电影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对之后的纪录片和影视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表现出对纳粹主义的拥护以及大量展示纳粹标志,该片在二战后的德国被禁止公映。.

新!!: 德意志帝國和意志的勝利 · 查看更多 »

愛麗珊德拉 (漢諾威公主)

愛麗珊德拉·夏洛特·尤麗卡·瑪亞·維珍妮亞(author,)是漢諾威恩斯特·奧古斯特五世和第二任妻子卡露蓮的唯一女兒,於父母結婚後六個月出生Prince's Palace of Monaco.

新!!: 德意志帝國和愛麗珊德拉 (漢諾威公主) · 查看更多 »

慕尼黑号小巡洋舰

陛下之舰慕尼黑号(SMS München)是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七艘不来梅级小巡洋舰的五号舰,以巴伐利亚首府慕尼黑命名。它由不来梅的承建,于1903年开始、1904年4月、至1905年1月投入舰队使用。其包括有十门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最高速度可达23.3节。 慕尼黑号于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都跟随公海舰队服役,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了广泛的行动,其中包括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斯卡格拉克海战。在那里,它曾两次与英国的轻巡洋舰交火,并都不同程度的受损;而在后一次交战中,它则对击退作出了贡献。1916年10月9日,慕尼黑号遭英国潜艇发射的鱼雷命中,随后退出现役。它在战争的最后一年是以宿营船的身份度过,并于1920年作为割让予英国,直至拆解报废。.

新!!: 德意志帝國和慕尼黑号小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拳擊行動

拳擊行動 (Fist punch),也被稱作是 十一天戰爭,Mawdsley (2007), p. 35 這是同盟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動的一場進攻。這也是東方戰線中最後一場大型的作戰。 由於俄國革命以及緊接而來的俄國內戰,俄國在這場戰役中無法組織起任何有效率的抵抗。因此同盟國在這場戰役裡攻佔了大片土地。包含波羅的海國家、白俄羅斯、烏克蘭。最後,布爾什維克政府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以結束這場戰役。.

新!!: 德意志帝國和拳擊行動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三世

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III,),即夏尔-路易-拿破仑·波拿巴(Charles-Louis-Napoléon Bonaparte)或路易-拿破仑·波拿巴(Louis-Napoléon Bonaparte),出生时名为夏尔-路易·波拿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唯一一位总统及法兰西第二帝国唯一一位皇帝,亦是拿破仑一世的侄子和继承人,亦是其妻約瑟芬皇后的外孫,拿破崙一世繼孫,(拿破崙三世之母為約瑟芬和前夫所生)他在1848年当选总统之后,在三年后发动了一次政变,获得成功。他随即在次年,亦即拿破仑一世登基第48周年称帝。1870年9月4日,他战败退位。他是法国第一个普選產生的总统和最后一个君主。 拿破仑三世知名的主要原因是,他对外推行积极主动的外交政策。他企图消除欧洲协调对法国的制约,在欧洲范围内,重建法国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法兰西殖民帝国。拿破仑三世反对各国在维也纳会议上制定的反动主义政策,支持民族主义,是一位广受欢迎的君主。在近东方面,他联同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击败俄国,重建了法国在累范特地区的影响力,为法国取得了马龙尼基督徒保护者的称号。同时间,拿破仑三世在罗马部署部队,防范意大利吞并教皇国。后来他又击败了进犯教皇国的意大利志愿军上述举动为他赢得了国内天主教徒的支持。 在远东方面,拿破仑三世在印度支那和新喀里多尼亞建立了法国殖民地。他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之中,维护了法国在华利益。不过,由拿破仑三世所发动的对朝战役,和他所派出的佐幕军事代表团一样,都遭到了失败。他在墨西哥进行的军事干涉,也在墨西哥人的反抗和美国的外交压力之下,被迫结束。 在内政方面,拿破仑三世试图在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间取得平衡。不过,他一直在稳步推进改革。拿破仑三世在位期间,法国经济繁荣,产业开始现代化。他下令对巴黎进行大幅度改造,为现代城市塑造了轮廓。 色当会战完结后三日,法兰西第二帝国覆亡,取而代之的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拿破仑三世被迫流亡英国。1873年,他在英国病逝。.

新!!: 德意志帝國和拿破仑三世 · 查看更多 »

拿骚号战列舰

拿骚号战列舰(SMS Nassau),是在英国皇家海军的無畏號下水后,德意志帝國海軍针锋相对设计建造的第一艘無畏艦,也是四艘拿骚级的首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拿骚号作为德国公海舰队第一战列舰中队第二支队的一员加入了战争。1915年8月,拿骚号进入波罗的海参加了,并且与俄国战列舰光榮號交战。1916年5月底至6月初,拿骚号参加了日德兰海战,战斗中与英国驱逐舰相撞。其后拿骚号长期逗留在北海,再没有非常重要的军事行动。 一战结束后,英国将公海舰队主力拘留于斯卡帕湾内,由于拿骚级是德国最为老旧的无畏舰,英国方面允许拿骚号留在德国港口。公海艦隊自沉事件发生后,協約國夺取了拿骚级四舰作为公海舰队自沉舰艇的替代品。1920年4月,日本分得了拿骚号,但拿骚号并不符合日本海军的需要,于是转手将其出售给一家英国的回收公司,后在荷兰多德雷赫特拆解。 本舰名称来源于拿骚公国,属于德意志帝國普鲁士省份之一,黑森-拿騷省的其中一部分Staff, p. 23。.

新!!: 德意志帝國和拿骚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拉達那哥欣王國

拉达那哥欣王国(อาณาจักรรัตนโกสินทร์ ;RTGS:Anachak Rattanakosin)为泰国历史范畴内的名词,用以称呼却克里王朝统治时期内的君主专制政权及其统治时期,也称为拉达那哥欣时代。这一时期的权力中心曼谷大王宫位于曼谷拉达那哥欣岛,因而得名。其从1782年拉玛一世建立却克里王朝建立开始,至1932年暹罗立宪革命止,共150年。此时期的正式国号为暹罗(สยาม;RTGS:Sayam),于蒙固(拉玛四世)统治期间确立, CSMngt-Thai.

新!!: 德意志帝國和拉達那哥欣王國 · 查看更多 »

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

曼弗雷德·阿爾布雷希特·馮·里希特霍芬男爵(Manfred Albrecht Freiherr von Richthofen,)是一名德國飛行員,被稱為王牌中的王牌,外号红男爵(der Rote Baron)。他也是戰鬥機聯隊指揮官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擊落最多敵機的戰鬥機王牌,共擊落80架敵機之多。里希特霍芬出生于贵族家庭,亲戚中有许多知名人士。.

新!!: 德意志帝國和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 · 查看更多 »

总督府屠宰场

总督府屠宰场(Gouvernements-Schlachthof),俗称“打牛房”,后来亦被称为“肉联厂”,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南区观城路65号,建于1904年-1906年,现部分建筑尚存。.

新!!: 德意志帝國和总督府屠宰场 · 查看更多 »

普奥战争

普奥战争(又名七週戰爭或德意志内战)发生于1866年,原因是奥地利与普鲁士争夺统一德意志的领导权。普鲁士的胜利令它称霸德意志,最后完成统一大业。在德国和奥地利,此战称为德意志之战(Deutscher Krieg)或兄弟之战(Bruderkrieg)。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此战是第三次独立战争。.

新!!: 德意志帝國和普奥战争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

普鲁士(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Prusy;Prūsai;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新!!: 德意志帝國和普魯士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皇家陸軍

普魯士陸軍 (Königlich Preußische Armee)是普魯士王國的陸軍,在普魯士成為歐洲列強的道路上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普魯士陸軍起源于勃兰登堡侯国于三十年戰爭中惡劣的的雇傭軍。選帝侯腓特烈創建了一支小型的常備軍, 并且被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大量擴增。腓特烈大帝使得這只精銳的軍隊獲得了西里西亚战争的勝利,增加了普魯士王國的聲望。 在拿破侖戰爭開始的時候,普魯士陸軍已經落伍了,其訓練方法和裝備比起四十年前的腓特烈大帝并無進步,導致了普魯士在第四次反法同盟中輸給了法兰西第一帝国。但是在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的領導下,普魯士軍隊開始了改革,并最終在第六次反法同盟中擊敗了拿破侖一世。 保守派最終再次取得了軍隊的控制權,并使其成為了保守派政府的保護者。 在十九世紀的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戰爭中,普魯士陸軍取得了勝利;導致普魯士得到了足夠使得德意志统一,創建德意志帝國的力量。普魯士陸軍也成為了德意志陸軍的核心, 并在一戰後被德国国防军取代。 Category:普魯士 Category:德国陆军 Category:德国军事史.

新!!: 德意志帝國和普魯士皇家陸軍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王國

普魯士王國(Königreich Preußen)是一個位於現今德國和波蘭境內的王國,存在於1701年至1918年,同時也是從1871年至一戰戰敗前,領導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實體,其領土囊括整個帝國的三分之二。王國名字是繼承普魯士而來的,雖然它的權力基礎是從勃蘭登堡得來的,曾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新!!: 德意志帝國和普魯士王國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省

普魯士省 ()是1829年至1878年間普魯士王國的省分,由前東普魯士和西普魯士兩省組成。 為了區分以前普魯士公國的領土(東普魯士)與後來的普魯士王國,「普魯士省」一詞有時亦代表國王腓特烈一世於1701年加冕後所統治的地區。 1772年第一次瓜分波蘭後,東普魯士和西普魯士兩省於之後一年成立。東普魯士省由原普魯士公國和艾門蘭地區所組成,而西普魯士省則由前皇家普魯士的大部分地區組成。 1824年4月13日,東普魯士和西普魯士兩省成為了共主邦聯,而數年後的1829年12月3日,兩省建制上正式組成了普魯士省。1878年4月1日,普魯士省再重新分為東與西普魯士兩省。.

新!!: 德意志帝國和普魯士省 · 查看更多 »

普法戰爭

普法戰爭,在法國稱1870年法德戰爭(Guerre franco-allemande de 1870),在德國稱德法戰爭(Deutsch-Französischer Krieg),是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戰爭是由法國發動,最後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

新!!: 德意志帝國和普法戰爭 · 查看更多 »

普斯科夫

普斯科夫(,俄语拉丁字母拼写:Pskov)是俄罗斯西北部的一个古城,位于圣彼得堡西南约250公里处。它有约20.7万居民,是普斯科夫州的首府。.

新!!: 德意志帝國和普斯科夫 · 查看更多 »

11月14日

11月14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18天(闰年第319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47天。.

新!!: 德意志帝國和11月14日 · 查看更多 »

11月28日

11月2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32天(闰年第333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3天。.

新!!: 德意志帝國和11月28日 · 查看更多 »

11月9日

11月9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13天(闰年第314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52天。.

新!!: 德意志帝國和11月9日 · 查看更多 »

1800年-1899年條約列表

以下是1800年-1899年國際上的條約、歷史協議、和約、敕令、公約等等的年表:.

新!!: 德意志帝國和1800年-1899年條約列表 · 查看更多 »

1839年伦敦条约

1839年伦敦条约是欧洲列强和荷兰联合王国及比利时王国在1839年4月19日在伦敦签署的条约。条约确认了比利时和荷兰的分离,欧洲列强承认和保证比利时的独立与中立,卢森堡西半部给予比利时,东半部德语地区成为以荷兰国王为大公的国家。根据该条约的第七条,比利时成为永久中立国。.

新!!: 德意志帝國和1839年伦敦条约 · 查看更多 »

1848年革命

1848年革命,也称民族之春(英语:Spring of Nations)或人民之春(英语:Springtime of the Peoples),是在1848年欧洲各国爆发的一系列武裝革命。这一系列革命波及范围之广,影响国家之大,可以说是欧洲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革命运动。第一场革命于1848年1月在意大利西西里爆发。随后的法国二月革命更是将革命浪潮波及到几乎全欧洲。但是这一系列革命大多都迅速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1848年革命还是造成了各国君主与贵族体制动荡,并间接导致了德国统一及意大利统一运动。.

新!!: 德意志帝國和1848年革命 · 查看更多 »

1867年

没有描述。

新!!: 德意志帝國和1867年 · 查看更多 »

1867年奥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

1867年奥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建立了奥地利-匈牙利的二元君主制帝国,即奥匈帝国。这种方案重新建立了主权独立的,不受奥地利帝国影响的匈牙利王国。由此,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奥地利帝国被奥地利-匈牙利二元君主制下的奥匈帝国所取代。 1867年,奥地利帝国接连在意大利统一战争和普奥战争中失利,其国际地位相对下降。因此境内各民族要求自治的声浪也日益高涨。有呼声要求帝国改为联邦制,也有认为匈牙利应该独立的意见。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与匈牙利相妥协,建立奥匈二元帝国,以避免帝国的分裂。 匈牙利政治领导人在折衷方案谈判其间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恢复匈牙利王国传统的地位(法律上和政治上),而这是在匈牙利革命1848革命后失去的。 二是恢复1848年革命议会通过的改革法,即基于以在匈牙利建立起保障现代公民和政治权利,并施行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法律。 按照奥地利皇帝与匈牙利国王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说法,"有三个人决定了这一折衷方案: 戴阿克、安德拉什和我自己。" 根据折衷方案,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土被重组为一个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所组成的政合国。内莱塔尼亚地区(奥地利)和外莱塔尼亚地区(匈牙利)都受各自独立的议会和总理管辖。两国共有单一的国家元首即奥地利帝国的皇帝和匈牙利王国的国王,并在其统治下共享同一个共有外交部、共有国防部和共有财政部。两国的武装部队合并,并以皇帝-国王作为最高指挥官。 两个地区的名称来源于莱塔河,既是多瑙河的一条支流,也是传统上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国界。但实际上莱塔河并不完全是两国的分界线:“内”和“外”只是口头习惯上的区分,而不是准确的地理描述。.

新!!: 德意志帝國和1867年奥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 · 查看更多 »

187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德意志帝國和1870年代 · 查看更多 »

1871年

没有描述。

新!!: 德意志帝國和1871年 · 查看更多 »

1873年铸币法案

1873年铸币法案(Coinage Act of 1873)又称1873年铸币局法案(Mint Act of 1873),编号17 Stat. 424,是全面修订美国铸币局相关法律的一项法案。法案禁止银锭持有者再将拥有的白银送至美国铸币局打造成拥有完全法定货币地位的标准银元,美国的金银复本位到此划上句点,全面进入金本位时代。受此影响,法案之后多年争议不断,期望通货膨胀的人们谴责法案是“1873年的罪行”(Crime of '73)。 早在1869年时,1837年铸币法案就已显过时,财政部长乔治·S·鲍特韦尔要求货币副监理约翰·杰伊·诺克斯起草修订法案,再经俄亥俄州联邦参议员约翰·舍曼在国会提出。此时白银价格甚高,很少有人会将之送到铸币局铸造成币,但诺克斯及其他官员准确预见包括康斯托克矿脉在内的多个白银富矿会促使银价下跌,导致大量银币涌入市场,届时金本位将岌岌可危。法案在国会等待批准的前后近三年间,很少有人想到此举会终结金银复本位,国会议员辩论的主要是其它规定。除中止标准银元授权外,法案还将三种低面额硬币作废。1873年2月12日,法案经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总统签字生效。 1876年银价下跌后,生产商将银块送到铸币局,希望将之铸成硬币,但却得知这已为法律所不容,由此引发的政治争议影响深远,一直持续到19世纪结束,民意分裂成相互对立的两大派系,一派坚持金本位和通货紧缩,另一派则相信自由铸造银币是经济繁荣的必要手段。有传言称法案的批准过程腐败丛生,但却缺乏实质性证据。1900年将金本位明确写入法律后,美国最终在1971年将之彻底废弃。.

新!!: 德意志帝國和1873年铸币法案 · 查看更多 »

1878年柏林條約

《柏林条约》是柏林会议(1878年6月13日-7月13日)的最终议定书。根据条约,与会国英国、奥匈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意大利王国、俄罗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修改了该年3月3日签署的《圣斯特凡诺条约》。.

新!!: 德意志帝國和1878年柏林條約 · 查看更多 »

1878年柏林會議

柏林会议(德语:Berliner Kongress)是指1878年6月13日-1878年7月13日在德国柏林举行的会议。与会国包括当时欧洲强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德国)、"Besides Turkey, there were six Great Powers during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Russia, Great Britain, France, Austria-Hungary, Italy and Germany." 巴尔干半岛各国(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黑山)和奥斯曼帝国。这次会议旨在确定俄土战争后巴尔干半岛各国的领土。最终,会议以柏林条约的签订而结束。.

新!!: 德意志帝國和1878年柏林會議 · 查看更多 »

1882年

没有描述。

新!!: 德意志帝國和1882年 · 查看更多 »

1898年

没有描述。

新!!: 德意志帝國和1898年 · 查看更多 »

1900年德意志帝國人口普查

1900年德意志帝國人口普查是德意志帝國自1871年的第7次人口普查,普查標準日在1900年12月1日。 值得注意的是,受到「文化鬥爭」的影響,本時期的報告都被廣泛批評低估了天主教徒的人數。另外在自瓜分波蘭後得到的領土,官方推行「德國化」政策,因此對於德國人與波蘭人的比率都受到「調整」,以合理化德國對這些領土的主張。.

新!!: 德意志帝國和1900年德意志帝國人口普查 · 查看更多 »

1900年-1999年條約列表

以下是1900年-1999年國際上的條約、歷史協議、和約、敕令、公約等等的年表:.

新!!: 德意志帝國和1900年-1999年條約列表 · 查看更多 »

1907年梯弗里斯银行抢劫案

1907年梯弗里斯银行抢劫案是一起于1907年6月26日发生在梯弗里斯(今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的武装抢劫案。在此次抢劫案中,一辆银行运钞车被布尔什维克劫走以资助其革命活动。银行马车运送纸币由邮局前往俄罗斯帝国国家银行梯弗里斯分行,途经埃里温广场(今自由广场)时抢劫者用炸弹和枪支对马车及其周围的警察和军人进行了袭击。根据官方档案,袭击导致40人死亡,50人受伤。抢劫者共劫走34.1万俄罗斯帝国卢布。 抢劫案由一批高层布尔什维克策划,其中包括列宁、斯大林、马克西姆·马克西莫维奇·李维诺夫、和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波格丹诺夫,由斯大林早年的战友所领导的一批革命者执行。此类活动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5届代表大会上被明令禁止,党内对布尔什维克的行为十分愤怒。由此,列宁和斯大林试图同此次抢劫划清界限。此次事件及类似的抢劫使布尔什维克领导层产生了分裂,形成列宁和波格丹诺夫/克拉辛的对立。抢劫虽然成功且数额巨大,但由于警方已知晓钞票的编号,大部分抢劫所得的大额纸币无法为布尔什维克所使用。列宁试图让一批人于1908年1月在欧洲多地同时兑现钞票,但这一计划失败,导致多人被捕,事件为公众所知,并招致欧洲社会民主主义者的谴责。 在抢劫之后卡莫于德国被捕,但他通过伪装精神错乱而在此后超过三年内免于被起诉。他从精神病院逃脱,但在两年后策划另一起抢劫时再次被捕,并被数罪并罚(包括1907年抢劫案)判处死刑,但此后被改判为终生监禁。1917年俄国革命后他被释放。其他抢劫的参与者和策划者无人被起诉。在卡莫死后,在埃里温广场附近的普希金花园立起了卡莫的坟墓和纪念碑。纪念碑此后被拆除,卡莫的遗骸亦被移至他处。.

新!!: 德意志帝國和1907年梯弗里斯银行抢劫案 · 查看更多 »

1911年

没有描述。

新!!: 德意志帝國和1911年 · 查看更多 »

1912年10月10日日食

1912年10月10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协调世界时1912年10月10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秘鲁、巴西,日偏食則覆蓋了拉丁美洲大部分、非洲南部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德意志帝國和1912年10月10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13年倫敦條約

1913年倫敦條約(Συνθήκη του Λονδίνου (1913))是在中簽訂的條約,在1913年5月30日簽訂。《倫敦條約》是處理鄂圖曼帝國和巴爾幹同盟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結束後,領土的變動問題。 條約宣布奥斯曼帝国放棄除君士坦丁堡附近領土以外所有在巴爾幹半島的領地;保加利亞則取得了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地區成立新的阿爾巴尼亞共和國,但不是完全獨立。.

新!!: 德意志帝國和1913年倫敦條約 · 查看更多 »

1914年

请参看:.

新!!: 德意志帝國和1914年 · 查看更多 »

1914年8月21日日食

1914年8月21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14年8月21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加拿大、格陵兰、挪威、瑞典、俄國、鄂圖曼帝國、波斯、英屬印度,日偏食則覆蓋了北美洲東北部、整個欧洲、亚洲中西部、非洲東北半部。.

新!!: 德意志帝國和1914年8月21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15年倫敦條約

1915年倫敦條約是意大利與三國協約的秘密協定,於1915年4月26日由意大利王國、英國、法國和俄羅斯簽署。 根據協定,意大利要退出三國同盟,加入三國協約。1914年9月4日至5日,在倫敦簽署的秘密協議,已經包括此條款。而且,意大利必須在一個月內向德國和奧匈帝國宣戰。其實,意大利的確在該年的5月23日向奧匈帝國宣戰。意大利將會在戰後獲得領土作為報酬(詳見尚未收復的義大利)。.

新!!: 德意志帝國和1915年倫敦條約 · 查看更多 »

1916年

没有描述。

新!!: 德意志帝國和1916年 · 查看更多 »

1917年

没有描述。

新!!: 德意志帝國和1917年 · 查看更多 »

1917年俄国革命

1917年俄国革命(Смена власти в России в 1917—1918 годах)是指1917年在俄羅斯发生的一系列革命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帝国在军事上進退失據,在俄國政局不穩、民心越發不安之下,在3月(儒略历2月)的'''二月革命'''中,革命者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建立俄國臨時政府;而其後在同年11月(儒略历10月)的十月革命中,布爾什維克則推翻了新建的臨時政府,建立蘇維埃俄國,並在1918年3月與交戰中的德意志帝國簽訂《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十月革命後,擁護舊有帝政或臨時政府的白軍與蘇維埃工農紅軍對抗,非紅、非白的其他政治派系也乘機起兵,俄國內戰爆發;而沙皇專政的潰滅,亦促成舊帝國疆域內各民族的獨立運動。.

新!!: 德意志帝國和1917年俄国革命 · 查看更多 »

1918年

1918年是一個平年,第一天從星期二開始。.

新!!: 德意志帝國和1918年 · 查看更多 »

1918–1919年俄國西征

俄國於1918年–1919年的攻勢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對德國由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所放棄的所發起的進攻。.

新!!: 德意志帝國和1918–1919年俄國西征 · 查看更多 »

19世纪

1801年1月1日至19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19世纪。該世紀屬於「不列顛治世」初期與全盛時期,這段期間最顯著的是英國、西歐與北美因工業革命促成的技術與經濟上的進步。英國是19世紀遙遙領先的世界大國和海上霸主,有着當時「世界工廠」的稱號,亦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革命和工業化的國家,西方資本主義的倡導者,並且是早期議會民主制的誕生地,無論在科學技術還是文學藝術水平亦有顯著的貢獻。連帶的,各種自然科學學科,如物理、化學、生物學、地質學等皆逐漸,並影響到社會科學(包含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等)的誕生或重塑。另一方面,英國透過強大的生產力與武器,成功殖民世界大多數地區,並以傾銷的方式破壞許多古文明國度,如中國、印度既有的社會與經濟體系,迫使這些國家走向“現代化”。 此外,民族主義興起,使多數歐洲民族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現代國家,並開始建立與保存本國的歷史與文化。 社會上,大量的社會衝突不停發生,使得社會主義勢力逐漸地得到擴張,這其中又以深深觸發下一世紀冷戰的馬克思主義最為著名。 在藝術上,上世紀流行的新古典主義藝術逐漸被浪漫主義替代,後來受到科學與工業革命的刺激,歐洲又開始朝向寫實主義發展,希望透過繪畫、文學、音樂與攝影等方式捕捉現實生活的各種情境與人物,這其中又以印象派最為著名。.

新!!: 德意志帝國和19世纪 · 查看更多 »

1月16日

1月16日是公历年的第16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49天(闰年是350天)。.

新!!: 德意志帝國和1月16日 · 查看更多 »

1月18日

1月18日是公历年的第18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47天(闰年是348天)。.

新!!: 德意志帝國和1月18日 · 查看更多 »

1月1日

1月1日是公历年的第一天,距离全年结束还有364天(闰年则还有365天)。因为這天是一年的開始故稱之為「元旦」。.

新!!: 德意志帝國和1月1日 · 查看更多 »

20世纪

1901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20世纪。該世紀最初屬於「不列顛治世」後期,是工業革命大爆發的年代,識字率大量提升,科學研究一日千里,人類學會了製造航天器與各種電器、開發出了各種新材料等,徹底顛覆了人類的生活。該世紀有全球战争与军事对峙(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此外,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影响人们深远,并却促使后者在经济与社会上多重的修正与省思,最終取得了勝利;该世纪的殖民主义也曾发展到极致,却在1960年代后因為美蘇的介入迅速瓦解,然而殖民地獨立後的矛盾卻讓戰爭遍佈。環境因為人類過度開發造成全球暖化與生態滅絕、臭氧層破壞等,也促進了環保主義的發展,帶動了新世紀文化。資本驅動傳媒技術的普及,引領了現代大眾文化的形成,形成了與傳統價值觀截然不同的景象,宗教也逐漸式微。 二十世紀初,由英法為首的20多個新帝國主義領導著全世界,1914年,新興的德意志帝國由於不滿自身地位而挑戰大英帝國,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一戰結束後的1921年,根據巴黎和會託管德國殖民地而達到領土面積最大時期,成為了世界歷史上面積最大、跨度最廣的國家。由於帝國的領土、屬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內的七大洲、五大洋,有「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說法,所以被形容為繼西班牙帝國之後的第二個「日不落帝國」。到20世紀中期,隨着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與英國日漸式微的國力,日本等軸心國企圖在世界建立新秩序,導致二次大戰爆發,歐洲的破壞造成大英帝國與歐洲殖民國家逐漸瓦解,但该世纪广布欧洲的民族主义风潮传到亚洲、非洲与大洋洲,導致戰後民族革命獨立的風氣,大量第三世界新國家出現。殖民地資本主義的不公造成社會主義國家陸續獨立,引發了美蘇強權的代理人戰爭直到世紀末,經濟的重心也由歐洲向西邊轉移至美洲與東亞。而知识爆炸與教育的系統化普及,则使前所未有的人們能接受知识,讓民主制度被廣泛採用,并质疑与检讨各学科的发展和研究与更好的生活品质,部分华人迁到北美与东南亚、澳洲,许多土耳其与北非地区人民移居西欧,歐洲則通過歐盟整合為一,不少的西班牙裔透过合法或非法的方式进入美国。这些人口的流动打破过去以种族划分的地理概念,這場全球化使得國界變得模糊,却也造成许多工业国家内部的社会问题。文化衝突使得恐怖主义在全球盛行,尤其透过网路等资讯媒体,造成美国与小数其他西方国家的恐慌,并使下个世纪初蒙上恐惧的阴影。.

新!!: 德意志帝國和20世纪 · 查看更多 »

2千纪

2千纪,或称第2个千年,是指从1001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的1000年,包括了中世紀中期(High Middle Ages)、文艺复兴、早近代(Early Modern Age)、殖民主义时代、工业化时代、民族国家和民主的兴起,并于20世纪伴随着科学的影响、教育的推广、医疗和疫苗的普及达到鼎盛而结束。 中世纪(middle ages)指的是罗马帝国被倾覆的黑暗時期到文艺复兴之前的这段时间,这个时期孕育发展了封建社会。 尽管近几个世纪来,战争的规模空前巨大,十字軍東征、匈人的再崛起、突厥人與蒙古人的入侵、两次世界大战、乃至於高科技武器如原子弹等纷纷投入使用。但令人欣慰的有由全世界有志之政治人物的共同維護與發展、告诫暴力的宗教活动,再加上跨国界治疗伤病的医生和医护人员,以及象征和平与友谊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進一步展現各國的民族國力。 新的技术不断从各国政府、個人、企業、学术机构進一步研发。活字、收音机、电视,以及全球因特网的发展,使信息得以在分秒之间,以声音、图像以及印刷品等形式,来教育、娱乐及警示万千人类。 中國歷史自本千紀初的北宋以及周邊的遼、西夏、歷經南宋(周邊的金、西夏和蒙古)、元、明、清各朝代交替,直至本千紀最後推翻前清帝制、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从16世纪开始,亚洲、欧洲、非洲等许多人开始新世界,开始了日益进展的全球化进程。全球貿易產生許多集團等跨国公司的产生,同时在多个国家拥有办公室,甚至武裝力量。 世界人口在这千年的头七个世纪中增加了一倍,从公元1000年的2.888亿人增加到公元1100年的3.105亿,公元1200年的4.04亿,公元1300年的3.968亿,公元1400年的3.62亿,公元1500年的4.757亿,公元1600年的6亿人;在最后4个世纪中,世界人口增加了10倍,在公元2000年时已超过60亿。.

新!!: 德意志帝國和2千纪 · 查看更多 »

2月24日

2月24日是阳历年中的第55天,距一年的结束还有310天(闰年则还有311天)。.

新!!: 德意志帝國和2月24日 · 查看更多 »

3月20日

3月20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79天(闰年第80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86天。.

新!!: 德意志帝國和3月20日 · 查看更多 »

3月22日

3月2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81天(闰年第82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84天。.

新!!: 德意志帝國和3月22日 · 查看更多 »

3月9日

3月9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68天(闰年第69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97天。.

新!!: 德意志帝國和3月9日 · 查看更多 »

48年的人

48年的人(Forty-Eighters,又译48年逃亡分子)指的是发生在欧洲的1848年革命的参与者。这些自由主义参与者很大部分来自当时的德意志邦国,他们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实现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政治愿望。后来这场革命失败,面对政治理想的失意,他们选择或被迫(有些人上了政府的通缉名单)移居美国、英格兰、澳洲等地。 Category:1848年 Category:德國歷史人物.

新!!: 德意志帝國和48年的人 · 查看更多 »

4月1日

4月1日是公历年中的第91天(闰年的第92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74天。.

新!!: 德意志帝國和4月1日 · 查看更多 »

4月24日

4月24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14天(闰年第115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51天。.

新!!: 德意志帝國和4月24日 · 查看更多 »

5月3日

5月3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23天(闰年第124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42天。.

新!!: 德意志帝國和5月3日 · 查看更多 »

5月6日

5月6日是陽曆一年的第126天(闰年是12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39天。.

新!!: 德意志帝國和5月6日 · 查看更多 »

8月14日

8月14日是阳历年的第226天(闰年是22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39天。.

新!!: 德意志帝國和8月14日 · 查看更多 »

8月2日

8月2日是阳历年的第214天(闰年是21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51天。是獅子座。.

新!!: 德意志帝國和8月2日 · 查看更多 »

8月30日

8月30日是阳历年的第242天(闰年是24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23天。.

新!!: 德意志帝國和8月30日 · 查看更多 »

9月30日

9月30日是阳历年的第273天(闰年是274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92天。.

新!!: 德意志帝國和9月30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德意志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國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