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分子遺傳學

指数 分子遺傳學

分子遺傳學(Molecular genetics)是生物學中的一個領域,專門在分子層次下研究遺傳學,這一學門使用許多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的研究方法 。對生物體染色體和基因表達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遺傳,遺傳變異和突變。 這在發育生物學的研究和理解和治療遺傳疾病中很有用。.

24 关系: AP位點學科列表中心科學中性演化理論分子演化周芷哥倫比亞大學諾貝爾獎得主列表精氨酸真菌猶太人諾貝爾獎得主列表遺傳工程武器遗传度馬修·李卡德馬克斯·德爾布呂克黃秉乾 (分子遺傳學家)黑脸琵鹭阿西洛马会议醫學遺傳學Malacologia林鵙鶲屬核苷酸多樣性演化發育生物學演化論我們的科學家

AP位點

在生物化學和分子遺傳學之中,AP位點(缺嘌呤/缺嘧啶位點),也被稱作是缺鹼基位點,通常位在由嘌呤或是嘧啶組成的DNA之內(也有極小機率出現在RNA之內),不是自發的話就是由DNA損傷造成。在一般生理條件下,估計每天約有10,000個缺嘌呤位點和500個缺嘧啶位點在一個細胞中產生。 AP位點能夠由自發的去嘌呤作用產生,但也可能充當鹼基切除修復機制中的中間產物。Abasic sites in DNA: repair and biological consequences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新!!: 分子遺傳學和AP位點 · 查看更多 »

學科列表

這是一個學科的列表。學科是在大學教學(教育)與研究的知識分科。學科是被發表研究和學術雜誌、學會和系所所定義及承認的。 領域通常有子領域或分科,而其之間的分界是隨便且模糊的。 在中世紀的歐洲,大學裡只有四個學系:神學、醫學、法學和藝術,而最後一個的地位稍微低於另外三個的地位。在中世紀至十九世紀晚期的大學世俗化過程中,傳統的課程開始增輔進了非古典的語言及文學、物理、化學、生物和工程等學科,現今的學科起源便源自於此。到了二十世紀初期,教育學、社會學及心理學也開始出現在大學的課程裡了。 以下簡表展示出各大類科目,以及各大類科目中的主要科目。 "*"記號表示此一領域的學術地位是有爭議的。注意有些學科的分類也是有爭議的,如人類學和語言學究竟屬於社會科學亦或是人文學科,以及计算机技术是工程学科亦或是形式科学。.

新!!: 分子遺傳學和學科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心科學

化學通常被稱作中心科學是因為它連結了自然科學(其中包含化學)與生命科學和應用科學(如醫學和工程學)。這一關係的本質是化學哲學和科學計量學的核心話題之一。化學這一用語因在《化學:中心科學》這本教科書中的使用得到普及。此書由 Theodore L. Brown 和 H. Eugene LeMay 所著,於1977年第一次出版,2014年第13次再版。 化學的中心地位可見於 Auguste Comte 對科學的系統化和層級化的劃分,其中每個學科為其後面的學科提供更加全面的框架(數學 → 天文學 → 物理 → 化學 → 生理學和醫學 → 社會科學)。 Balaban 和 Klein 近期提出一個顯示科學的偏序圖表,其中自化學產生了諸多學科,因此化學可稱得上是“中心科學”。 在形成這些聯繫的過程中,下級的領域無法完全還原生成上級的領域。但公認的是,下級領域可以衍生出上級領域所沒有的思想和概念。 因此,化學建立在物理定律支配粒子(如原子, 質子, 電子, 熱力學等)這一知識的基礎上,雖然目前為止化學還沒有被“完全 '還原' 至量子力學”。 元素的週期性和化學鍵等,是化學中基於物理基本力衍生出的概念。 同樣的,生物學無法完全還原至化學,儘管事實上負責生命的組織由分子組成。 例如進化,用化學知識可以描述為生物體的 DNA 在基因的鹼基對級別上的突變。但是,化學無法充分地描述這一過程,因為它不包含驅使進化的概念,如自然選擇。化學是生物學的基礎,因為化學為研究和理解組成細胞的分子提供了方法。 化學與其他學科產生的聯繫由不同的子學科通過多個學科的概念所形成。物理化學、核化學及理論化學等領域同時需要化學和物理。化學和生物學在諸多領域相交,例如生物化學、藥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化學生物學、分子遺傳學及免疫化學。化學和地球科學在地球化學及水文地理學等領域相交。.

新!!: 分子遺傳學和中心科學 · 查看更多 »

中性演化理論

中性演化理論全稱為分子演化的中性理論(Neutral theory of molecular evolution),簡稱為中性理論。是日本遺傳學家木村資生在1968年早期所提出的一種演化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在分子遺傳學的層次上,基因的變化大多數是,也就是對生物個體的生殖与生存既沒有好處也沒有壞處的突變。由於中性突變並不受自然選擇影響,而是由中性的突变基因的遗传漂变产生的,因此中性理論也曾被認為是與查爾斯·達爾文的自然選擇論處於競爭狀態。另外木村資生提出突然變異產生的蛋白質和原本的蛋白質之間沒有適應性的差異時的突然變異則稱為中立突然變異的理論。 不過現今的演化生物學家認為,自然選擇理論與中性理論是能夠並立且互補的。例如木村資生本人便曾在1986年說:「此理論並不否認自然選擇對於適應演化上的方向決定」。 中性演化理论承认了多数突变基因为有害基因这一可能性,但是认为由于自然选择的快速移除,对于物种内或物种间,这些基因并不会造成分子层面上持续的重大的改变,因而中性基因的遗传漂变在分子演化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此外,这一理论还认为,最终中性突变能否被遗传是由随机遗传漂变模型所描述的抽烟过程所决定。 Kimura, Motoo.

新!!: 分子遺傳學和中性演化理論 · 查看更多 »

分子演化

分子演化是指細胞分子(如DNA、RNA和蛋白質)的序列組成在不同世代間發生改變,或是指研究此現象的學門。此研究領域主要使用演化生物學和族群遺傳學的原理來解釋分子演化的規律,主要的研究主題有點突變的發生率和影響、中性漂變和自然選擇的相對重要性、新基因的起源、複雜性狀的可遺傳性、物種形成的遺傳基礎、發育過程的演化、以及演化力量對基因體及性狀的影響。.

新!!: 分子遺傳學和分子演化 · 查看更多 »

周芷

周芷(Louise T. Chow,),生於中華民國湖南省,成長於臺灣,中華民國旅美分子生物學家。現為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翰分校(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遺傳學系教授。.

新!!: 分子遺傳學和周芷 · 查看更多 »

哥倫比亞大學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諾貝爾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瑞典學院、卡羅琳學院和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每年頒發一次,分別授予在化學、物理學、文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和經濟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士。每個獎都是由獨立的委員會頒發,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獎物理學、化學和經濟學獎,瑞典學院頒獎文學獎,卡羅琳學院頒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頒獎和平獎。 截至2017年,根據哥倫比亞大學的統計,共有83位諾貝爾獎得主與該校存在某種程度的關聯;根據該校的官方定義,這些人包括該校的畢業生、教師(包括兼職教師)、研究人員和行政人員。19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時任美國總統狄奧多·羅斯福曾在哥倫比亞法學院就讀,也是與該校相關的首位諾貝爾獎得主。有13位哥倫比亞大學的諾貝爾獎得主共同分享了六座獎項,他們分別是:波利卡普·庫施與威利斯·蘭姆共同獲得195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茲與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共同獲得195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奧格·波耳與利奧·雷恩沃特共同獲得197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與丹尼爾·卡爾頓·蓋杜謝克共同獲得197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利昂·萊德曼、梅爾文·施瓦茨與傑克·施泰因貝格爾共同獲得198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理察·阿克塞爾與琳達·巴克共同獲得20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有27位哥倫比亞大學諾貝爾獎得主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在數量上超過任何其他獎項;1976年,該校有四人獲得了三項不同的諾貝爾獎,為歷年最多。.

新!!: 分子遺傳學和哥倫比亞大學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精氨酸

精氨酸(Arginine)是一種α-胺基酸,亦是20種普遍的自然胺基酸之一。在分子遺傳學上,信使核糖核酸的結構,CGU,CGC,CGA,CGG,AGA和AGG。是在蛋白質合成時核苷酸鹼基或遺傳密碼子代碼為精氨酸的三元組。在哺乳動物生活中,精氨酸被分類為半必要或條件性必要的胺基酸(非必需胺基酸),身體能自行產生,但在壓力或疾病的時候,可能需要更多。也視乎生物的發育階段及健康狀況而定。早產兒體內不能合成精氨酸,使得補充他們營養中的精氨酸變得非常重要。於1886年精氨酸是首先由瑞士化學家恩斯特·舒爾茨從扁豆苗萃取物中分離出來。.

新!!: 分子遺傳學和精氨酸 · 查看更多 »

真菌

真菌即真菌界(学名:Fungi)生物的通称,又稱菌物界,是真核生物中的一大類群,包含酵母、黴菌之類的微生物,及最為人熟知的菇類。真菌自成一界,與植物、動物和原生生物相區別。真菌和其他三種生物最大不同之處在於,真菌的細胞有含幾丁質為主要成分的細胞壁,而植物的細胞壁主要是由纖維素組成。卵菌和黏菌、水黴菌等在構造上和真菌相似,但都不屬於真菌,而是屬於原生生物。研究真菌的學科稱為真菌學,通常被視為植物學的一個分支。但事實顯示,真菌和動物之間的關係要比和植物之間更加親近。 雖然真菌遍及全世界,但大部分的真菌不顯眼,因為它們體積小,而且它們會生活在土壤內、腐質上、以及與植物、動物或其他真菌共生。部分菇類及黴菌可能會在結成孢子時變得較顯眼。真菌在有機物質的分解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對養分的循環及交換有著基礎的作用。真菌從很久以前便被當做直接的食物來源(如菇類及松露)、麵包的膨鬆劑及發酵各種食品(如葡萄酒、啤酒及醬油)。1940年代後,真菌亦被用來製造抗生素,而現在,許多的酵素是由真菌所製造的,並運用在工業上。真菌亦被當做生物農藥,用來抑制雜草、植物疾病及害蟲。真菌中的許多物種會產生有的物質,稱為(如生物鹼和聚酮),對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有毒。一些物種的孢子含有精神藥物的成份,被用在娛樂及古代的宗教儀式上。真菌可以分解人造的物質及建物,並使人類及其他動物致病。因真菌病(如)或食物腐敗引起的作物損失會對人類的食物供給和區域經濟產生很大的影響。 真菌各門的物種之間不論是在生態、生物生命周期、及形態(從單細胞水生的壺菌到巨大的菇類)都有很巨大的差別。人類對真菌各門真正的生物多樣性了解得很少,預估約有150萬-500萬個物種,其中被正式分類的則只有約5%。自從18、19世紀,卡爾·林奈、克里斯蒂安·亨德里克·珀森及伊利阿斯·馬格努斯·弗里斯等人在分類學上有了開創性的研究成果之後,真菌便已依其形態(如孢子顏色或微觀構造等特徵)或依生理學給予分類。在分子遺傳學上的進展開啟了將DNA測序加入分類學的道路,這有時會挑戰傳統依形態及其他特徵分類的類群。最近十幾年來在系统发生学上的研究已幫助真菌界重新分類,共分為一個亞界、七個門、及十個亞門。.

新!!: 分子遺傳學和真菌 · 查看更多 »

猶太人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諾貝爾獎(Nobelpriset,Nobelprisen),是一年頒發一次的國際獎項,其中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及和平等5個獎項於1901年首次頒發,經濟學獎則於1969年起頒發" (2007), i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accessed 14 November 2007, fro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諾貝爾獎至今已頒給800多人,其中至少有20%是以色列或者以色列移民。 首位得到諾貝爾獎的猶太人或持有以色列国籍的是阿道夫·冯·拜尔,因成功分析出吲哚的結構而於1905年獲頒化學獎。2011年中,除了文學獎、和平獎及經濟學獎外,其他獎均有猶太人獲獎。其中,丹·谢赫特曼獲得化學獎,拉尔夫·斯坦曼及布鲁斯·博伊特勒獲生物或醫學獎,至於物理學獎則由索尔·珀尔马特、亚当·里斯連同非猶太人的布萊恩·施密特共同獲得。 一些猶太得主,如埃利·維瑟爾(1986年收到和平獎),凯尔泰斯·伊姆雷(2002年收到文學獎)是大屠殺的倖存者, Associated Press, January 16, 2006.

新!!: 分子遺傳學和猶太人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遺傳工程武器

遺傳工程武器(genetic engineering weapon)又簡稱基因武器,是即為透過分子遺傳學以及合成生物學的技術,以重組DNA的方式將基因混合以及結合的方式製造的生物武器,目前處於概念階段尚未有國家公開裝備。基因武器理論有一大特點是可以進行針對性種族滅絕,不只是殺傷人類而是特定族群人類甚至包含遺傳其後代,然病毒當然無法區別軍人與平民,而是全面滅絕類似恐怖主義所以有道德爭議。.

新!!: 分子遺傳學和遺傳工程武器 · 查看更多 »

遗传度

遗传度,又称遗传力,是育种学和遗传学使用的一种统计量,用来估计某一性状在群体中有多大比例的变异是遗传因素决定的,测得变异也因环境因素效应变化(含测量误差)。根据是否是受到成长家庭影响,人类的环境因素常分为“共享环境因素”和“非共享环境因素”。 遗传度通过对群体中遗传相关个体的表现型变异进行估计。遗传度是定量遗传学的重要概念,主要用于育种和行为遗传学领域(如双生子研究)。.

新!!: 分子遺傳學和遗传度 · 查看更多 »

馬修·李卡德

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生於法國薩瓦省艾克斯萊班,生化學家與藏傳佛教僧侶,現居住於尼泊爾雪謙寺。.

新!!: 分子遺傳學和馬修·李卡德 · 查看更多 »

馬克斯·德爾布呂克

克斯·路德維希·亨寧·德爾布呂克(Max Ludwig Henning Delbrück,),德裔美籍生物物理學家,196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共同獲獎者之一。.

新!!: 分子遺傳學和馬克斯·德爾布呂克 · 查看更多 »

黃秉乾 (分子遺傳學家)

黃秉乾(,),美籍華裔分子遺傳學家,祖籍廣東、生於上海,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化學系教授,1986年當選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 黃秉乾的妻子黃周汝吉是分子生物學家和生物化學家,與丈夫一樣任教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

新!!: 分子遺傳學和黃秉乾 (分子遺傳學家) · 查看更多 »

黑脸琵鹭

黑脸琵鹭(學名:Platalea minor,英文名:Black-faced Spoonbill),又名--、小琵鷺、黑面鹭、黑琵鷺、琵琶嘴鹭,俗稱飯匙鳥、黑面勺嘴,台灣賞鳥人士則俗稱為「黑琵」。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琵琶極為相似,因而得名;亦因其姿態優雅,又有「黑面天使」和「黑面舞者」的雅稱;屬於鸛形目、鹮科、琵鷺亞科,琵鷺亞科的鳥類全世界共六種,其中以黑面琵鷺數量最為稀少(已知六種琵鷺當中唯黑脸琵鹭屬瀕危物種),屬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之一。於故當黑面琵鷺在每年 1月至 3月渡冬時,東南亞觀鳥者會到處觀測關注其過冬狀況並統計數量。黑面琵鷺現時只活躍於東亞及東南亞地區。.

新!!: 分子遺傳學和黑脸琵鹭 · 查看更多 »

阿西洛马会议

阿西洛马会议是由保罗·博格组织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讨论1975年2月在阿西洛马海滩的会议中心举行的潜在的生物危害和生物技术的监管 。Paul Berg, David Baltimore, Sydney Brenner, Richard O. Roblin III, and Maxine F. Singer.

新!!: 分子遺傳學和阿西洛马会议 · 查看更多 »

醫學遺傳學

醫學遺傳學(medical genetics)是將遺傳學應用於醫學的科學,研究領域涵及臨床遺傳學(clinical genetics)、生化遺傳學(biochemical genetics)、細胞遺傳學(cytogenetics)、分子遺傳學(molecular genetics)、常見疾病的遺傳學(例如神經管缺陷)、遺傳諮詢(genetic counseling)等學科。 人類遺傳學與醫學遺傳學不同在於,人類遺傳學的知識不一定在醫學實踐上應用,但是醫學遺傳學一定會在醫學上應用。亨廷頓氏病(Huntington's disease)的研究,既是人類遺傳學,也是醫學遺傳學的領域;而眼球虹膜顏色的研究(除非涉及白化症),就僅是人類遺傳學,而不是醫學遺傳學的範圍。.

新!!: 分子遺傳學和醫學遺傳學 · 查看更多 »

Malacologia

《Malacologia》是一份同行評審的 貝類學科學期刊。這份期刊會為軟體動物學在系統學、生態學、種群生態學、遺傳學、分子遺傳學、演化學及系統發生學等各個領域出版論文。 本期刊專門於出版長篇論文及專著()。期刊每年都會出版一到兩卷,合共約400多頁紙;而每卷又通常包括期刊一到兩期的合訂本。 根據《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本期刊在2010年的影響因子為1.024,讓這本期刊在145份被列為「動物學」類別的期刊排名裡第66。期刊於1962年開始刊行。.

新!!: 分子遺傳學和Malacologia · 查看更多 »

林鵙鶲屬

林鵙鶲屬是新幾內亞的一群固有種鳥屬,屬啸鹟科。目前有六種鳥被歸於這個屬,雖然分子遺傳學證據顯示這個屬可能需要重分類到不同科。.

新!!: 分子遺傳學和林鵙鶲屬 · 查看更多 »

核苷酸多樣性

核苷酸多樣性(nucleotide diversity)係分子遺傳學(分子生物學)中的一個概念。該概念用於表徵某一種群中多態性的強弱。 Nei和Li在1979年引入了一種計算核苷酸多樣性的方法:在從某一種群中取得的多個樣品DNA上隨機取一段序列,將在這些序列上的同一位點鹼基的不同取平均值,即可得核苷酸多樣性的值。他們將這個值記爲「π」。 這種方法用數學公式表示如下: xi 、xj分別代表第i個和第j個序列的對應頻率比如一共擁有5個樣本,那麼xi 、xj均爲1/5。πij則爲兩個序列之間不同位點所佔百分比舉個例子來說,假設第i個樣本的序列爲ATTAC,第j個樣本的序列爲ATTAT。進行比較可知,兩個序列的長度均爲5個鹼基對,其中有一對鹼基對在兩個樣本間是不同的,πij爲1/5。n則爲總樣本數。 核苷酸多樣性是(genetic variation)的一個量化值。核苷酸多樣性通常與其他衡量種群多樣性的數值有聯繫,同時也和期望雜合度(expected heterozygosity)有聯繫。核苷酸多樣性通常用於衡量種群內或種群間的多樣性,或作物與相關物種間的遺傳變異。另外,核苷酸多樣性還可以用於推算進化關係。 可通過直接比對DNA序列來算出核苷酸多樣性,亦可使用用分子標記得出的數據(比如使用隨機擴增多態性DNA(RAPD)技術或擴增片段長度多態性PCR(AFLP-PCR)得出的數據)推算出。.

新!!: 分子遺傳學和核苷酸多樣性 · 查看更多 »

演化發育生物學

演化發育生物學(Evolutionary developmental biology、evo-devo)簡稱為演化發生學,是一个生物研究领域,比较了不同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以推断它们之间的祖先关系以及发育过程如何演化。 这个领域的成长从19世纪初开始,胚胎学面临一个谜:动物学家不知道--在分子水平上是如何被控制的。 查尔斯·达尔文指出,有相似的胚胎意味着共同的祖先,但是直到1970年代才有进展。然后,重组DNA技术最终将胚胎学与分子遗传学结合起来。一个关键的早期发现是在广泛真核生物中调控发育的同源基因。 该领域的特点是一些关键概念,让生物学家感到惊奇。一个是,发现不同的器官,例如昆虫,脊椎动物和头足纲软体动物的眼睛,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独立进化的,是被类似的基因如来自的来控制。这些基因是古老的,在门之间高度保守的; 它们产生形成胚胎的时间和空间的模式,并最终形成生物的。另一个是它们的结构基因如编码酶的那些物种没有多大差异; 不同的是受到工具包基因的方式不同。这些基因在胚胎的不同部位和不同的发育阶段被重复使用,不改变,多次,形成了复杂的控制级联,以精确的模式开启和关闭其他调控基因以及结构基因。这种多重基因多效性重复使用解释了为什么这些基因是高度保守的,因为任何改变都具有自然选择会反对的许多不良后果。 当基因以新的模式表达时,或者当工具包基因获得附加功能时,新的形态学特征和最终的新物种是通过工具包的变化而产生的。另一种可能性是新拉马克主义理论的表观遗传变化在基因水平上得到巩固,这在多细胞生命历史早期可能已经很重要的。.

新!!: 分子遺傳學和演化發育生物學 · 查看更多 »

演化論

進化論(Theory of Evolution),Evolution字義有演變和進化兩種概念,查爾斯·達爾文演化論使用演化概念,是用來解釋生物在世代與世代之間具有發展變異現象的一套理论,從原始簡單生物進化成爲複杂有智慧的物種。從古希臘時期直到19世紀的這段時間,曾經出現一些零星的思想,認為一個物種可能是從其他物種演變而來,而不是從地球誕生以來就是今日的樣貌。當今演化學絕大部分以查爾斯·達爾文的演化論思想為主軸,是當代生物學的核心思想之一。.

新!!: 分子遺傳學和演化論 · 查看更多 »

我們的科學家

《我們的科學家》是香港電台製作科學紀錄片,由梁卓偉教授旁述,介紹這些香港科學家的研究,與及香港的科研發展。2017年10月1日起星期日晚上9:00在港台電視31和港台電視播出。.

新!!: 分子遺傳學和我們的科學家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