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中世紀中期

指数 中世紀中期

中世纪中期(又称中世纪盛期,英语:High Middle Ages)是指欧洲历史的一段时期,是中世纪发展最高峰期,一般认为包括11世纪、12世纪和13世纪,承接中世纪前期和后期。 约1000年左右,西欧国家的政治结构变得更有组织了。维京海盗们在英伦三岛、法兰西和其他地区安定下来,斯堪的纳维亚的北欧基督教王国也得到了长足发展。马扎儿人在10世纪便停止了扩张的步伐,基督教的匈牙利王国于1000年在中欧建立。除了13世纪蒙古人的短暂入侵,主要的外族入侵活动停止了。 中世纪中期,不仅侵略者败下阵来,精干的国王走上舞台,识字率渐渐提高,而气候也格外宜人,特别是在北方。11世纪,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人开始开垦新的土地,广袤的森林和沼泽被砍伐、种植和利用,包括一些因罗马帝国灭亡而荒芜的土地。密集的人群定居点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法兰克疆界,德国的疆域此时东越易北河扩张了三倍。到13世纪中期,人口的增长已对经济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已十分显著,而有些地区直到19世纪也再没出现过类似发展。 强势的天主教会将欧洲各地的军队号召起来组成十字军,向占领圣地的塞尔柱土耳其人开战,并在地中海东岸建立了一些基督教国家。西欧发起的对波罗的海沿岸的殖民、对伊比利亚半岛和南意大利的征服等等,也为激增的人口进行移民迁徙行动提供条件。Robert Bartlett: The making of Europe: Conquest,Colonization and Culture Change, (950—1350),1993.

25 关系: 基齐库斯士瓦本公國多神論对于穆罕默德的批评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丝绸历史中世紀後期中世纪中世纪盛期庫邁伊本·泰米葉冰島自由邦皇帝行宫 (神圣罗马帝国)第二次莱希菲尔德之战 (955)罗伯特王朝聖瓦倫丁西藏农奴制度農奴制薩克森-維滕堡公國英國文化日耳曼王權意大利王国 (中世纪)教宗權杖2千纪

劍,是一种尖頂且雙面開鋒的冷兵器,是種可以用来刺击和砍杀的武器。但歐洲僅用於受封儀式的或用於斬首的(沒有戳刺的需要)則是無劍尖的劍,而則是只有單面開鋒的劍。 世界上许多文明都早从青铜时代开始就使用剑这种武器了,是從匕首演變而來的。青铜时代的劍約在西元前1600年。鐵器時代的劍不長,而且沒有劍身與劍柄之間的劍格。晚期羅馬軍隊用的是中古時期歐洲劍的前身,最早演變為,在中世紀中期演變為有劍格的。 用劍的方式稱為劍術。近代時西方的劍演變為護手刺劍及,在18世紀時僅作為決鬥時的武器。19世紀時西方的劍變成或是击剑運動中用到的武器之一。 劍是軍事榮譽的象徵,也代表自由及力量。新約聖經曾用劍代表上帝的話(希伯來書四章十二節)。在神話、文學或是歷史中看到許多的劍的名字可以反映武器及其擁有者的威望。.

新!!: 中世紀中期和劍 · 查看更多 »

基齐库斯

基齐库斯(Κύζικος)是位于安那托利亞密细亚的古代城市,位於現今土耳其巴勒克埃西爾省。.

新!!: 中世紀中期和基齐库斯 · 查看更多 »

士瓦本公國

士瓦本公國是中世紀東法蘭克王國五個部落公國之一,公國的公爵是德意志地區最強大的諸侯。 士瓦本的名稱是來自古代日耳曼人的一支蘇維匯人,中世紀中期公國存在的時期有時亦與另一地名「阿勒曼尼亞」交替使用。阿勒曼尼亞地區位於萊茵河與多瑙河之間的地帶,於當地居住的部落稱為阿勒曼尼人。後來不斷有其他日耳曼部落遷入此地,直至11世紀開始這地開始流行使用「士瓦本」的名稱。 5世紀末法蘭克王國佔領當地後,法蘭克人委派了王權伯爵統治。10世紀初開始,阿勒曼尼亞地區的伯爵逐漸脫離正不斷衰落的東法蘭克王國卡洛林王朝,並不斷發生爭奪區內強權的鬥爭。最終來自拉埃提亞邊疆藩侯家族的伯爵布爾夏德獲廣泛承認為士瓦本公爵,這亦被視為士瓦本公國的開端。 統治士瓦本公國的家族之中,最為人記得的相信就是霍亨斯陶芬王朝。家族自1079年起統治士瓦本公國,一共統治了189年。在統治士瓦本的這段時間,很多士瓦本公爵亦同時身兼神聖羅馬皇帝。 11世紀末與12世紀初開始不斷有地區脫離公國形成新的國家,例如符騰堡伯國和巴登藩侯國等等。士瓦本公國一直存續至1268年,最後一任士瓦本公爵康拉丁被處決後,公國正式滅亡。公國之後被瓜分成多個國家。1273年羅馬人民的國王魯道夫一世嘗試恢復 士瓦本公爵的稱號,並將稱號授予其最小的兒子,日後的魯道夫二世。魯道夫二世之後再將稱號授予兒子約翰,但約翰1313年死後無嗣,這標誌著「士瓦本公爵」這個虛銜的結束。.

新!!: 中世紀中期和士瓦本公國 · 查看更多 »

多神論

多神論或多神教(來自πολυθεϊσμός,polytheism),相对于一神論或一神教而言,指崇拜或信仰许多(複數)神的信仰體系或者宗教教條。典型代表为印度教、古希臘宗教和古埃及宗教。中国的道教、日本的神道教、非洲的伏都教和新兴的威卡教都被认为是多神論的宗教。跟一神論不同,多神論是描述某種信仰體系的內容特徵,即該信仰體系中有多於一個的神;而一神論則是對某一宗教信仰的教條特徵的描述,即要求信仰獨一真神、并視為宗教義務。通常人們認為佛教不是多神論的宗教,因为佛教中没有神的概念;然而宗教学则认为佛教属于多神教。基督教虽然有三位一体之说,但是因為強調教徒對於耶和華本身的獨一性信仰,所以还是属于一神論的宗教。 多神論信仰的信徒相信有许多位神(灵)的存在,尽管可能在一定时间内或某种场合只会拜一位神。 多神論信仰體系常見於青銅時代及鐵器時代,到軸心時代才逐漸有更加教條化、哲學化的一神論、泛神論或無神論興起。歐洲古典時代遺留有眾多有關當時多神論信仰和宗教崇拜的記錄,包括古希臘宗教、古羅馬宗教等;在基督教興起并統治歐洲后,這些多神論的記錄被中東地區的西羅馬帝國、埃及和阿拉伯國家保留了下來。中國先秦時代典籍也保留了一些關於上古民族多神崇拜的記錄。.

新!!: 中世紀中期和多神論 · 查看更多 »

对于穆罕默德的批评

對於穆罕默德的批評自从公元7世纪就已经存在。穆罕默德因传播一神教被当时非穆斯林的阿拉伯人所批评。在中世纪欧洲和非穆斯林的论战中,他经常被基督教世界看作被鬼附的异教徒。在现代,穆罕默德声称自己是先知的诚实性、他占有奴隶、他的道德品行以及他的多配偶制婚姻都广遭批评。.

新!!: 中世紀中期和对于穆罕默德的批评 · 查看更多 »

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

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是一个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公国。该公国建立于中世纪晚期,国祚持续直近世晚期。该公国统治区域位于现今德国北部。 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最早出现于1235年,起初是萨克森公爵韦尔夫家族的领地不伦瑞克伯国,并在随后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作为帝国封地重新授予狮子亨利的孙子孩童奥托。公国的名字来自于其两个最大的城镇:不伦瑞克和吕讷堡。在中世纪中期,公国被韦尔夫家族的不同血系划分,但是这些划分后小公国的统治者除了领有其本身的头衔,同时也继续被称作“不伦瑞克-吕讷堡公爵”。 这些独立的小公国使得“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的名号一直存在至1806年,直到神圣罗马帝国灭亡。 根据 1814至1815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该公国的领土被并入汉诺威王国和不伦瑞克公国。.

新!!: 中世紀中期和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 · 查看更多 »

丝绸历史

丝绸的生产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最早是在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公元前4000多年)。在西漢(公元前一世紀後半葉)開拓絲綢之路之前,絲綢的使用一直局限於東亞地區,之後一千年來絲綢製作都由中國壟斷。絲綢不僅用於衣物,而且還有許多其它用處,包括書寫。在唐朝,人们穿戴的丝绸颜色是区分社會階級的重要标志。 日本在弥生時代(公元前300年左右)傳入養蠶術。而到522年為止,拜占庭帝國成功獲得了桑蠶卵,開始了桑蠶的養殖。與此同時,阿拉伯人也開始生產絲綢。由於養蠶業傳播,雖然中國仍然在奢侈品絲綢市場上保持著優勢,但外地已經不那麼依賴中國出口絲綢。十字軍東征把絲綢產品帶到了西歐,特別是義大利半島上的城邦國。這些國家把出口絲綢到歐洲其餘地方造成經濟的繁榮。中世纪时期,随着一些诸如纺车之类设备的首创,制造技术的变革也开始发生。十六世紀期間,雖然其它大部分國家發展他們自己絲綢工業的努力並沒有成功,但法国在意大利之后也开始了丝绸贸易,并取得了成功。 工業革命大大改變了歐洲絲綢工業的面貌。由於紡棉技術的創新,棉製品變得越來越便宜,导致昂贵的丝绸产品不再是那么的主流化。然而,這些新的紡織技術提高了产品的生產效率。在这些新的纺织技术中,包括用于丝绸绣花技术的作雅卡尔织机(或稱提花機)。而几种桑蚕流行病导致了丝绸产品的下滑,特别是在法国,丝绸工业从此一蹶不振。到了二十世纪,日本和中国在丝绸生产方面重获早期的地位,而現在的中國再一次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絲綢生產國。新織物諸如尼龍的興起削弱了絲綢在整个世界的流行,而现在丝绸再一次成了某种稀有奢侈物品,但与其鼎盛时期相比,丝绸的地位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新!!: 中世紀中期和丝绸历史 · 查看更多 »

中世紀後期

中世纪後期 (Late Middle Ages),或稱中世紀晚期、中世纪末期、中古後期、中古晚期、中古末期,是历史学者用来描述14世纪至15世纪(约1300年-1499年)欧洲历史的术语。中世紀晚期位於中世紀中期(High Middle Ages)之後,而在近代早期(Early Modern)之前。 到了1300年左右,歐洲幾世紀以來的繁榮與成長告一段落。歐洲遭受一連串的飢荒和瘟疫的打擊,例如1315-1317年的大饑荒和14世紀中期的黑死病大流行。這段時期還伴隨著人口下降、社會動亂和各個地區性的戰爭。英國和法國都發生了嚴重的農民起事:札克雷起事和百年戰爭。雪上加霜的是,天主教教會還發生了大分裂。這些事件有時被合稱為「中世紀晚期的危機」。 儘管有這些危機存在,14世紀的歐洲在科學和藝術方面取得了重大進步。古希臘羅馬的文獻重新吸引人們的注意,這個運動被後世稱為義大利文藝復興。由於十字軍東征時與阿拉伯人的接觸,對拉丁文獻的研究風潮在12世紀就開始了。但西歐取得希臘文獻主要是在君士坦丁堡陷於鄂圖曼土耳其之手後,因為在當時有許多拜占庭學者逃難至西方,尤其是義大利。 除了古典文化的復興外,印刷術的發明使印刷文字的傳播更便利、教育更普及,而這兩者在未來導致了宗教改革。而這個時代的末期也是地理大發現的時代。哥倫布於1492年到達美洲,達伽瑪於1498年航行非洲和印度,這些發現增強了歐洲各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 這些發展所造成的改變使許多學者認為中世紀晚期是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的開始。不過,這樣的區分還是會讓某些學者覺得不自然,他們認為古典文化從未在中世紀歐洲斷絕過,且古典時期與現代(Modern)有著連續。有些學者,尤其是義大利學者,寧可拒絕使用中世紀晚期一詞,而將14世紀的文藝復興是向現代的直接轉換。.

新!!: 中世紀中期和中世紀後期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

在欧洲历史上,一般来说,「中世纪」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自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按照西方传统,欧洲历史可以分为“古典時代”、“中世纪”和“近现代”三个阶段。而中世纪历史自身也可分为前、中、後期三段。 人口减少、城市衰落、外敌入侵、大众迁移的进程,自古代晚期就开始了,并在中世纪前期得以继续。日耳曼的蛮族们入侵,并在曾是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建立了各个民族的国家。在7世纪,曾是东罗马帝国领地的北非和中东被伊斯兰化的阿拉伯帝国所占领。尽管此时在社会与政治结构上有着显著的变化,但中世纪与古代时期的分别尚未完全形成。广阔的拜占庭帝国此时依然存活,并且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1070年,拜占庭帝国的查士丁尼法典在北意大利被重新发现,并且后来在西方广受赞誉。西方的诸多王国还依然保留着罗马时代的习俗。同时,人们广泛建立修道院,意在使欧洲基督教化。在卡洛林王朝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控制了西欧的大部分地区,然而到了8世纪末9世纪初,在内忧和外患(维京人、马扎尔人和撒拉森人入侵)的压力下,卡洛林帝国还是崩溃了。 到了中世纪中期,亦即公元1000年以后,由农业科技的改进带来的繁荣贸易,以及中世纪温暖时期到来所造成的增产,使得当时的欧洲人口大量增长。由农民向贵族支付地租和承担劳役的生产组织——庄园,成了中世纪中期主要的社会组织结构。1095年开始的十字军东征,旨在从穆斯林手中夺取中东的控制权。国王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领袖,这一方面减少了无序带来的犯罪和暴力行为,但另一方面又使得离建造一个统一基督教世界的理想越来越远。经院哲学此时在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托马斯·阿奎纳的神学理论、乔托·迪·邦多纳的绘画、但丁和杰弗里·乔叟的诗歌、马可波罗的游记和哥特式教堂都是这一时期各自领域的杰出作品。 后期的中世纪饱受饥荒、瘟疫和战争的威胁,因此此时欧洲的人口开始减少。在1347年和1350年间爆发的黑死病夺取了三分之一欧洲人的生命。宗教上的争论和对立也对应着国家间的冲突以及农民的反抗。这一时期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使得欧洲的社会转型,也预示着欧洲近代史的开端。.

新!!: 中世紀中期和中世纪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盛期

#重定向 中世紀中期.

新!!: 中世紀中期和中世纪盛期 · 查看更多 »

庫邁

庫邁(Cumae) (義大利文: Cuma, 希臘文: Κύμη 或 Κύμαι) 為一古希臘屯墾區,位於那不勒斯西北。庫邁是希臘在義大利本土的第一個殖民地。.

新!!: 中世紀中期和庫邁 · 查看更多 »

伊本·泰米葉

--> 伊本·泰米葉(Taqī ad-Dīn Aḥmad ibn Taymiyyah,Arabic:تقي الدين أحمد ابن تيمية)是一個爭議性的伊斯蘭黃金時代遜尼派神學家、法学家、及改革家。伊本·泰米葉是艾哈迈德·伊本·罕百里創立的伊斯蘭教法學罕百里中的一員,也是(12世紀蘇非主義者及瓦利)創立的蘇非主義塔里卡中的一員。伊本·泰米葉對於當時遜尼派廣為接受的教義,例如(聖人的代禱)及對(伊斯蘭教的聖者墓)的敬拜等,採取了有爭議的,反傳統的觀點,迠也讓他在當時宗教學者的正統中很不受歡迎,他一生中也因為這些原因數次下監Laoust, H., “Ibn Taymiyya”, in: Encyclopaedia of Islam, Second Edition, Edited by: P. Bearman, Th.

新!!: 中世紀中期和伊本·泰米葉 · 查看更多 »

冰島自由邦

冰島自由邦(þjóðveldið或goðaveldið,又稱作冰島共同體或冰島共和國),是930年冰島議會創立到1262年併入挪威之間,存在於冰島的一個國家。.

新!!: 中世紀中期和冰島自由邦 · 查看更多 »

皇帝行宫 (神圣罗马帝国)

皇帝行宫(Kaiserpfalz,),或皇家宫殿(Königspfalz),),是指中世纪前期到中世纪中期遍布神圣罗马帝国的一系列供帝国皇帝临时居住和行使权力的宫殿和城堡。和中国皇帝类似,有时皇帝会住在地方领主家中,此时领主有义务接驾(德语:Gastungspflicht)为皇帝一行人提供食宿。.

新!!: 中世紀中期和皇帝行宫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莱希菲尔德之战 (955)

二次莱希菲尔德之战 发生于955年10月10日,以东法兰克王国国王奥托一世对匈牙利霍尔卡布尔斯苏和雷尔酋长、苏尔酋长取得决定性胜利告终。 这场战役通常被视为反击匈牙利人对西欧入侵的决定性事件。莱希菲尔德是位于奥格斯堡南部的莱希河冲击平原。在匈牙利史中,这场战斗也被称为第二次奥格斯堡战役。 同年10月还发生了奥托一世和斯拉夫奥博垂斯部落间的雷克尼茨战役。这场战役是东法兰克人团结一致对抗外敌的重要事件。 第一次莱希菲尔德之战发生于45年之前,同样由东法兰克和士瓦本携手对抗马扎尔人,但最后大败。.

新!!: 中世紀中期和第二次莱希菲尔德之战 (955)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王朝

罗贝尔(罗伯特)王朝,或罗贝尔家族,是统治法兰西的家族的前身。早在公元八世纪,这个家族就在法兰克古王国奥斯特拉西亚的地域里突出—所辖区域与现比利时相近—之后迁到西法蘭克王國。家族成员系卡佩王朝先祖。通过向加洛林家族的效忠(有时伴随着仇恨),他们在加洛林帝国的全部时期掌控了西法兰克王国。罗伯特王朝最后的王国延续到987年,直到他们自己的世系卡佩家族继承了王位。 家族经常给他们的后代起名罗贝尔,包括埃斯拜的罗贝尔,沃尔姆斯的罗贝尔三世,强者罗贝尔,法兰西的罗贝尔一世。他们通过联姻成为加洛林贵族重要的一部分。罗贝尔家族自身也诞生了几位法兰克国王,例如奥都兄弟,罗贝尔一世,以及于格·卡佩,卡佩王朝的第一位国王。 虽然腓力二世是最后一位法兰克人的国王,法兰西的第一位国王,但在历史编纂学中,是于格·卡佩制造了这种区别。他创立了卡佩王朝,而卡佩王朝及其支系的统治一直延续到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建立——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之间的权力空位期存活。这个家族的旁系在如今的欧洲依旧势力强劲;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六世和亨利 (卢森堡大公)出自卡佩王朝的旁系波旁王朝。.

新!!: 中世紀中期和罗伯特王朝 · 查看更多 »

聖瓦倫丁

聖瓦倫丁(Valentinus)是一位廣受尊崇的三世紀羅馬聖人,紀念日在2月14日,自中世紀中期起便和宮廷愛情有連繫。除了名字和2月14日死在弗拉米尼亞大道,他的其他事跡並沒有可靠記載。不肯定聖瓦倫丁是一位聖人還是兩位同名的聖人。後期的聖人傳記加入了一些不同的故事。因此,他的紀念日不被保留在1969年修訂的天主教聖人曆,但他仍在2月14日在特別羅馬聖人曆受尊崇。可是,「2月14日在羅馬米爾維奧橋附近弗拉米尼亞大道殉難的殉道者瓦倫丁」仍在官方認可給各地景仰的聖人表中。 今日,聖瓦倫丁節是普世聖公宗和信義宗的正式慶日。在正教會,聖瓦倫丁監督節在7月6日紀念,而殉道者聖瓦倫丁節在7月30日。 在希臘正教會,名為華倫提奴(男)或華倫提娜(女)的信眾可以在西方的教會曆中的2月14日慶祝。.

新!!: 中世紀中期和聖瓦倫丁 · 查看更多 »

西藏农奴制度

西藏农奴制度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與部分學者對1959年西藏土地改革運動之前西藏社會制度的描述。这一描述在部分內容引起很大爭議。 西藏自1720年代清朝以來被認為受到中國的有效統治,目前西藏农奴議題是指在中國長期統治下西藏仍然保有「農奴制度」。農奴制度引起的爭議有政治和學術兩個方面。在政治方面,中国政府方面將1959年之前的西藏社會称為“封建農奴制”和“人間地獄”,稱西藏的农奴根本没有人权,旧西藏是世界上人权最糟糕的地方之一,认为這賦予中國統治西藏的道德權威。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西藏和平解放時承諾要「維持西藏現有的社會階級」,共同打倒帝國主義與國民黨勢力,並沒有提到「解放農奴」。中华人民共和国接管西藏後的前幾年也保留了當地貴族對農民的權利。1959年騷亂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在西藏推行階級鬥爭與土地國有化,农奴議題才逐漸浮現。 中國之外的學者多半不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的描述。西藏独立运动的支持者甚至声称1959年前西藏无农奴制度。.

新!!: 中世紀中期和西藏农奴制度 · 查看更多 »

農奴制

農奴制是一種在封建制度下、特別是莊園制度下的與農民地位相關的奴役制度。農奴制度主要發展在歐洲10世紀中世紀中期,持續到19世紀中葉,以財務束縛或變異的奴隸制為條件對農民實行奴役。農奴以自己的勞力,在國有或莊園主的土地工作,以換取保護和公正,以及在該土地上額外開墾耕作以保證自己的生計。 農奴制不僅涉及農作,也包括礦業、森業和築路。農奴制下,莊園形成了社會的基本單位,農奴形成了封建社會最低的社會階層。農奴受到法律、經濟和社會關係上的多重束縛。農奴不同於奴隸,農奴的領主只有不完全的人身佔有權。領主不能處死農奴,但能隨意處罰(黥面)或連同土地買賣、抵押和轉讓。農奴有義務為領主無償勞作,農奴的產出也被定義為領主的產權(所以農奴逃走等於盜取領主財產)。 1861年俄羅斯廢除的農奴制規定,領主的產業往往以農奴的數量來衡量。但農奴要困在莊園土地上,不得領主批准,不得離開。如果農奴逃亡,要受來自國家制度的懲罰,領主也會捕捉他們。.

新!!: 中世紀中期和農奴制 · 查看更多 »

薩克森-維滕堡公國

薩克森-維滕堡公國(德語:Herzogtum Sachsen-Wittenberg)是中世紀中期的神聖羅馬帝國境內以維滕堡為中心的公國,出現在老薩克森公國解體之後。阿斯坎尼家族的公爵們擁有選侯資格,最終由1356年的金璽詔書確立為七大選侯之一。.

新!!: 中世紀中期和薩克森-維滕堡公國 · 查看更多 »

英國文化

英國文化受其自由民主、島國、大國、宗教等等的因素影響。英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愛爾蘭四地區組成,四地區都有獨自的風俗和象徵。傳統上英國并不屬於歐洲,但歐洲文化也很大程度上地影響到了英國,二者綜合發展成了西方文化。 英國文學、音樂、電影、藝術、戲劇、媒體、電視、哲學和建築也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力,在科技上也很先進。運動也是英國文化重要組成部份之一,它也是很多運動的發源地,包括本國最流行的英式足球。英國因此也被描述為“文化大國”, 倫敦也由此成爲了世界文化中心之一。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這場運動對世界文明發展的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於一度是大英帝國,英語也隨著其殖民地的拓展而成爲了一種世界性語言,美國、新西蘭、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等諸多國家人民的母語也都是英語。這些國家有時統稱英語圈。 其殖民地的文化反諸其身,對其文化,尤其是飲食產生了重大影響。.

新!!: 中世紀中期和英國文化 · 查看更多 »

日耳曼王權

日耳曼王權(Germanic kingship)指的是前基督教時代日耳曼人部族在民族大遷徙(約西元300年至700年間)的時代和中世纪前期(約西元700年至1000年間)時與國王相關的各種習俗和習慣。在日耳曼人的社會,「國王」(原始日耳曼語:*kuningaz)這頭銜最早是源於自貴族家庭中透過選舉選出的軍事和神聖的領袖的頭銜的,而這些受選舉的人,在前基督教時代的日耳曼人社會,一般被認為有著神聖的先祖。 日耳曼人的君主制度最初是異教性質的,但在民族大遷徙的過程中,他們與羅馬帝國與基督教的接觸很大程度地改變了其君主制度的結構,並使之演變為中世紀時期的封建君主制。 「蠻王」(barbarian monarchy)這個具嘲諷性的稱呼有時會被用於提及在西元476年後和六世紀期間統治先前為西羅馬帝國領土的地區的日耳曼人國王的文字中,尤其常用於義大利的日耳曼人君王之上;而在同樣的內文中,日耳曼法也常被冠以「蠻法」(leges barbarorum)等具嘲諷性的稱呼。.

新!!: 中世紀中期和日耳曼王權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王国 (中世纪)

意大利王國(Regnum Italiæ或Regnum Italicum)是774年法蘭克人打敗倫巴底人後,處於法蘭克王國卡洛林王朝控制下的一個政治實體。後來888年法蘭克王國分裂之後,王國重新建立為一個獨立王國。最終961年王國被併入神聖羅馬帝國。.

新!!: 中世紀中期和意大利王国 (中世纪) · 查看更多 »

教宗權杖

教宗權杖(ferula)或稱作教宗牧杖,如同其他天主教主教的禮儀配件中的權杖, 教宗在執行儀式或是公開見面時常常會手執此物作為禮儀服飾的一部份,一般主教的權杖從十字架到模仿牧羊人的圓弧形牧杖的造型都有,但就教宗權杖而言造型上大多是一個上端有個十字架的長手杖。.

新!!: 中世紀中期和教宗權杖 · 查看更多 »

2千纪

2千纪,或称第2个千年,是指从1001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的1000年,包括了中世紀中期(High Middle Ages)、文艺复兴、早近代(Early Modern Age)、殖民主义时代、工业化时代、民族国家和民主的兴起,并于20世纪伴随着科学的影响、教育的推广、医疗和疫苗的普及达到鼎盛而结束。 中世纪(middle ages)指的是罗马帝国被倾覆的黑暗時期到文艺复兴之前的这段时间,这个时期孕育发展了封建社会。 尽管近几个世纪来,战争的规模空前巨大,十字軍東征、匈人的再崛起、突厥人與蒙古人的入侵、两次世界大战、乃至於高科技武器如原子弹等纷纷投入使用。但令人欣慰的有由全世界有志之政治人物的共同維護與發展、告诫暴力的宗教活动,再加上跨国界治疗伤病的医生和医护人员,以及象征和平与友谊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進一步展現各國的民族國力。 新的技术不断从各国政府、個人、企業、学术机构進一步研发。活字、收音机、电视,以及全球因特网的发展,使信息得以在分秒之间,以声音、图像以及印刷品等形式,来教育、娱乐及警示万千人类。 中國歷史自本千紀初的北宋以及周邊的遼、西夏、歷經南宋(周邊的金、西夏和蒙古)、元、明、清各朝代交替,直至本千紀最後推翻前清帝制、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从16世纪开始,亚洲、欧洲、非洲等许多人开始新世界,开始了日益进展的全球化进程。全球貿易產生許多集團等跨国公司的产生,同时在多个国家拥有办公室,甚至武裝力量。 世界人口在这千年的头七个世纪中增加了一倍,从公元1000年的2.888亿人增加到公元1100年的3.105亿,公元1200年的4.04亿,公元1300年的3.968亿,公元1400年的3.62亿,公元1500年的4.757亿,公元1600年的6亿人;在最后4个世纪中,世界人口增加了10倍,在公元2000年时已超过60亿。.

新!!: 中世紀中期和2千纪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中世纪鼎盛时期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