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三佛齐

指数 三佛齐

三佛齐(阿拉伯语:سريفيجايا,爪哇语:ꦯꦿꦶꦮꦶꦗꦪ,),中国古籍又称室利佛逝(梵文:श्रीविजय )、佛逝、旧港,在阿拉伯文獻則稱為社婆格或室利佛哲,是公元7世纪中叶在苏门答腊岛代替干陀利国的古国,683年以梵文撰写的格度干武吉碑,是最早的室利佛逝本国记载。室利佛逝无文字,大量出土的碑文皆以梵文撰写。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马来半岛和巽他群岛的大部分地区。.

157 关系: 加里曼丹加查·馬達占婆占碑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历史印度尼西亚宗教印度尼西亞印度人印度尼西亞華人印度尼西亞-馬達加斯加關係印度文化圈南岛民族南蠻南苏门答腊省南洋史南海寄归内法传吉兰丹吉蘭丹蘇丹吉打吉打苏丹王朝大印度尼西亞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大航海时代IV PORTO ESTADO外来语女人国婆羅浮屠孟加拉佛教宋史宋朝宋朝科技尼格利陀人岭外代答岛夷志略島嶼國家列表巨港已不存在国家列表巴塔克人巴布亚省不征之國中华蔗糖史中华朝贡体系中外交通史地名中國對外關係史中國移民史市舶司三佛齐三马拉汉省干陀利义净五代十国...廖内群岛張璉异域志彭亨佛教藝術律陀羅跋摩四世信诃沙里僧伽罗刚迦王国咸宾录唐朝元爪战争皮莱资皇明四夷考王審知班達亞齊現代新加坡的建立琉球国琉球国外交羅越人爪哇岛瓦利松戈甘蔗狼牙脩瀛涯胜览登嘉樓道明群礁荜澄茄静海寺西巴布亞省西沙群岛西洋朝贡典录马六甲马六甲苏丹王朝马来世界马来纪年马来群岛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历史马来西亚印度人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马来西亚马来人马来族马打兰王国马打兰王国君主列表诸蕃志谏义里国鱼尾狮贝勒 (汉学家)费信麻坡迦托訶郑和下西洋蘇利耶跋摩蘇利耶闍耶跋摩蘇門答臘赤土赵述岛闍耶僧伽跋摩二世闍耶因陀羅跋摩三世闍耶因陀羅跋摩五世闍耶因陀羅跋摩四世闍耶訶黎跋摩一世蒲甘王國那空是贪玛叻蔗糖陳祖義李朝 (越南)杨信沙洲梁道明殊域周咨录毗闍耶跋摩汶萊歷史沙巴波罗王朝洛坤府清邁满者伯夷末罗瑜朱元璋明史明朝海盜明朝海盜列表明成祖海外華人國王列表海上丝绸之路斯里維加亞足球俱樂部新加坡历史新加坡宗教新加坡人新加坡王国新加坡華人新加坡早期歷史新唐书慶長琉球之役拿督拜里米苏拉曼谷國立博物館曾向中原王朝朝贡的政权列表普吉府普兰巴南晋卿岛1290年1376年1397年686年904年 扩展索引 (107 更多) »

加里曼丹

加里曼丹(Kalimantan)是印尼在婆罗洲岛南部的属地,印尼人稱整個婆羅洲島為加里曼丹島。加里曼丹地區本來是單獨的一個省,之後逐漸分成五個省,即东加里曼丹省、南加里曼丹省、中加里曼丹省、西加里曼丹省和北加里曼丹省。加里曼丹北部与马来西亚的砂拉越州和沙巴州交接。加里曼丹面積574,194平方公里,佔約整個婆羅洲島面積的3/4。.

新!!: 三佛齐和加里曼丹 · 查看更多 »

加查·馬達

加查·馬達( ) 又譯加查·瑪達、加札·馬達、迦查·馬達、嘎迦·瑪達等。是印尼古代滿者伯夷帝國的政治軍事領袖,在三任國王之下擔任(意近首相) ,因創造該帝國的鼎盛時期而著名。。他曾經立了名為(或作Sumpah Palapa)的誓言,宣布他在為滿者伯夷征服整個約當今印尼的整個群島之前,不吃任何有香料的食物。 在現代的印度尼西亞,他作為重要的民族英雄, 以及國家統一與愛國主義的象徵。 關於他的生平及政治舉措主要來自幾個資料。其中最主要的是《》、《那加克塔加瑪》 (14世紀的爪哇語 史詩),以及13世紀晚期到14世紀的碑刻文字。.

新!!: 三佛齐和加查·馬達 · 查看更多 »

占婆

占婆(越南語:Chăm Pa;占語:Campadesa;天城文:चंपा),又稱占波,是占族人于今越南中部地區建立的古国。 该地在中国东汉时期属交州。137年(永和二年)東漢象林縣功曹區連率領占族數千人起兵,攻打象林縣,殺死縣令。隨後佔領了整個日南郡,自稱「林邑王」,该地称为「林邑」。到了中國的唐朝,出現過「占波」、「瞻波」等叫法。唐朝中期,該國改名「環王」。 到了9世紀以後,該國開始以「占城」之名,出現在中國和越南的史料之中。占城是梵文“占婆补罗”(Campapura)和“占婆那喝羅”(Campanagara)的简称,其中「pura」、「nagara」是梵文“邑”、“城”的意思。「占城」本是該國對國王居所的稱呼,後來成為中國和越南對該國的稱呼。14世紀時期,該國國勢一度十分強盛,占城國王制蓬峨曾三次率軍攻陷越南陳朝的首都昇龍。但在制蓬峨死後,旋即遭到了越南的反擊,國勢轉衰。1471年,越南後黎朝聖宗皇帝發兵討伐占婆,佔領占婆的首都毘闍耶。從此以後,占婆僅領有南部賓童龍地區,並於1697年成為越南屬下的一個土司。1832年,阮朝的明命帝下令「改土歸流」,正式兼併了賓童龍地區,從此以後,占婆正式滅亡。 占婆在早期大量接受印度文化,信仰以婆羅門教為主,13世紀前後該族人部份改信伊斯蘭教(占族穆斯林今分布在柬埔寨為主)。.

新!!: 三佛齐和占婆 · 查看更多 »

占碑

占碑市是印尼占碑省的首府,為蘇門答臘的第六大城市,占碑省的省会。是一个印度尼西亚的石油和橡胶重要产地,有沿河港口。 距现在占碑市26千米曾是古代三佛齐王国的占碑遗迹所在地。.

新!!: 三佛齐和占碑 · 查看更多 »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亞共和国(Republik Indonesia,IPA讀音:),简称印度尼西亞或印尼,为东南亚国家;約由17,508個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萬島之國」黃煥宗、孫福生,《中國大百科全書》-印度尼西亞歷史。。印度尼西亞人口超過2.65億,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國體屬共和國,國會代表及總統皆由選舉產生。印度尼西亞首都為雅加達。印度尼西亞國界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相接,另有新加坡、菲律賓及澳大利亚等其他鄰國。印度尼西亞為东南亚国家联盟創立國之一,且為20國集團成員國。在2016年,依國際匯率計算,印度尼西亞為世界第16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8大經濟體。 印度尼西亞群島自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古代王國三佛齐及之後的满者伯夷曾與中國和印度進行貿易。印度尼西亞當地統治者逐步吸收外國文化、宗教和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和印度教王國。外國勢力因天然資源而進入印度尼西亞,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歐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宗教,並於地理大發現後壟斷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岛的貿易。在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後,印度尼西亞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始告獨立,但獨立後仍面臨天災、貪汙、分離主義、民主化進程、經濟上劇變等挑戰。 由於島嶼遍布,印度尼西亞有數百個不同民族及語言,最大的族群為爪哇族,並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國家語言、種族多樣性、穆斯林占多數人口、殖民歷史及反抗殖民為印度尼西亞人的共同身分。印度尼西亞國家格言「Bhinneka Tunggal Ika」(存異求同)闡明了多樣性及國家的型態。國家的天然資源豐富,但貧窮仍相當普遍,因而在世界各地有不少的印尼籍移工,但也有針對該地天然資源保育或收穫而來的西方人,國際交流程度不低。.

新!!: 三佛齐和印度尼西亚 · 查看更多 »

印度尼西亚历史

印度尼西亚历史是由其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一系列人类迁徙和联系、战争与征服和贸易、经济和政治所塑造。.

新!!: 三佛齐和印度尼西亚历史 · 查看更多 »

印度尼西亚宗教

印度尼西亞在憲法上是一個世俗國家,在建國五項原則的第一項就是信仰最高真主(Ketuhanan yang Maha Esa)(必須有宗教信仰)。印尼存在了許多不同的宗教,對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有顯著影響力。印尼憲法保障宗教自由,但政府只六種官方宗教(伊斯蘭教、基督新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和儒教)。 印尼法律規定,每個印尼公民持有的身份宗教欄位上必須要有這六個宗教其中之一,然而這個部分也允許留空。 印度尼西亞不承認不可知論或無神論,褻瀆是不合法的。在2010年的印度尼西亞人口普查中,有87.18%的印度尼西亞人表示自己是穆斯林(和超過99%的遜尼派、http://www.pewforum.org/2011/01/27/future-of-the-global-muslim-population-sunni-and-shia/ 什葉派 0.5%、There are approximately 1 million Shia Muslims in the country which approximates to 0.5% of the total Muslim population.

新!!: 三佛齐和印度尼西亚宗教 · 查看更多 »

印度尼西亞印度人

印度尼西亞印度人(印尼語:Orang India Indonesia;淡米爾語:இந்தோனேஷியாஇந்தியர்கள்)為祖先來自印度次大陸的印尼公民,因此,這個術語可以被認為不僅僅單指印度尼西亞印度人,也包含印度尼西亞的巴基斯坦人。根據印度外交部宣稱,截至2012年1月,在印度尼西亞生活和工作的印度裔約有12萬人,印度籍工作者約9 000人。他們大多集中在北蘇門答臘省和大城市地區(班達亞齊、泗水、棉蘭和雅加達)。然而,無法確切統計印度尼西亞印度裔人口數,因為大多數印度尼西亞人印度人已經與印尼當地族群通婚融合。.

新!!: 三佛齐和印度尼西亞印度人 · 查看更多 »

印度尼西亞華人

华裔印度尼西亚人(Tionghoa-Indonesia)是指居住於或出生於印度尼西亞的华人,源自於過去數百年來自中國南方的移民。华裔印尼人擁有不同的祖籍地、移民時間,分布於印尼不同的地區。根據研究,华裔印尼人大多來自於中國的南方省份,如福建、海南、廣東。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三次向东南亚的移民潮。第一次可以追溯到15世纪,郑和下西洋的时候,第二次是鸦片战争前后,第三次是二十世纪前半叶。前两次进入印度尼西亚的移民通过联姻或逐渐被同化后变成了creolised或huan-na(閩南話:番仔),被称作峇峇娘惹。而最後一次的移民因為還保留着中華文化,被称作新客(Cina Totok)。 大多数的移民是劳工或从事贸易的商人。在荷兰的殖民政策下这些中国移民很难获得土地,加里曼丹(旧为婆罗洲)西部是唯一一个有相对大量中国农民的地区。华裔印尼人大多分布於城市如雅加達、泗水、棉蘭、北干巴魯、三寶瓏、坤甸(龐提納克)、錫江(馬卡薩)、巨港、萬隆及邦加檳港等。 印尼語稱中國為Tiongkok、Tionghoa,即源自閩南語「中國」、「中華」發音。.

新!!: 三佛齐和印度尼西亞華人 · 查看更多 »

印度尼西亞-馬達加斯加關係

印度尼西亞-馬達加斯加關係,跨越了一千多年,因為馬拉加什人的祖先在公元8或9世紀從馬來群島(婆羅洲)橫渡印度洋。今天,印度尼西亞在塔那那利佛有一個大使館,而馬達加斯加駐東京的大使館也被派駐印度尼西亞。.

新!!: 三佛齐和印度尼西亞-馬達加斯加關係 · 查看更多 »

印度文化圈

印度文化圈(又稱南亚文化圈、梵文文化圈),主要指自古以来在文化、语言、政治、宗教、建筑等方面受印度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印度文化圈主要位于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后者包括: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南部。而東南亞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在伊斯兰教传入以前同样深受印度文化影响。另外還包括了幾個印度洋岛屿国家、阿富汗和中国西南地區(即包括西藏自治區、雲南省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部分地区和四川省西部)非汉民族聚居的地区。越南北部以及广西云南贵州的壮族布依族,由於自古受中國文化影響較大,因而並不屬於印度文化圈,而屬於東亞文化圈(儒教文化圈、漢字文化圈)。地区内总人口达17亿。这些地区具有相似的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体系、建筑、音乐、宗教信仰(婆罗门教和上座部佛教等)等。.

新!!: 三佛齐和印度文化圈 · 查看更多 »

南岛民族

南岛民族指大洋洲和东南亚以南岛语系為語言的族群。其中包括台灣原住民族、东帝汶、澳洲、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马达加斯加、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和波利尼西亚以及新西兰和夏威夷玻利尼西亚人、非巴布亚人的美拉尼西亚人等多个民族。他们还分布于泰国北大年地区、新加坡、越南和湛地区(覆盖越南中部和南部的占婆王国)、柬埔寨、中國海南。这些地区统称为南岛民族地区。.

新!!: 三佛齐和南岛民族 · 查看更多 »

南蠻

南蠻,原是上古三代王朝或中原一帶的人對南部一些部落的称呼。 由九州境內各部落演變而來的漢族,繼承這種稱呼,用來代指南方非漢的外族,在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中,西戎和东夷、北狄、南蛮合称四夷。 原南宋國的領土範圍被蒙古族稱之為“蠻子國”,滿族稱漢族為“蠻子”,清軍亦曾稱南方漢人為「蠻子」。.

新!!: 三佛齐和南蠻 · 查看更多 »

南苏门答腊省

南蘇門答臘省(Sumatera Selatan)是印度尼西亞的一個省,位於蘇門答臘東部,2000年以前也包括邦加島和勿里洞島(現為邦加-勿里洞省)。面積72781平方公里。首府巨港(巴鄰旁)是昔日地區大國三佛齊的首都。下又分另外三市和十區。.

新!!: 三佛齐和南苏门答腊省 · 查看更多 »

南洋史

《南洋史》是60年代新加坡学者许云樵在新加坡南洋大学讲授南洋史课程时的讲稿,1961年交新加坡世界书局出版,名为《南洋史》上卷。此书是许云樵的代表作。.

新!!: 三佛齐和南洋史 · 查看更多 »

南海寄归内法传

《南海寄歸內法傳》是中國唐朝人義淨所撰的著作,武后永昌元年(689年)七月,義淨從室利佛逝返抵廣州,到光孝寺訪求法侶協助譯經,後與貞固等於十一月重返室利佛逝譯經,並寫成《南海寄歸內法傳》四卷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二卷等書。武周天授二年(691年)五月義淨遣大津返唐,攜回兩傳。是書著重介紹印度的僧伽制度和具體的戒條,顯示義淨對律部的關心。義淨於書內對所到之處記述甚詳,對於南海各國不論地名、地理環境等都能詳盡交代,故是書亦有助研究當時南海諸國歷史地理。.

新!!: 三佛齐和南海寄归内法传 · 查看更多 »

吉兰丹

吉兰丹州(马来语:Kelantan)是馬來西亞在西马北部的一個州,首府為哥打峇鲁(Kota Bharu)。該州北接泰国,东北为南中国海,西接霹雳州,南临彭亨州,东南为登嘉樓州。吉兰丹国号为Darul Naim,意为「幸福之邦」。 吉兰丹州是马来西亚农业重镇,同时也是马来文化的摇篮,有马来西亚最多的史前遗迹。.

新!!: 三佛齐和吉兰丹 · 查看更多 »

吉蘭丹蘇丹

吉兰丹苏丹(Sultan Kelantan)是马来西亚吉兰丹州世袭的最高统治者。国家的执行机关授予他吉兰丹州君主的身份。现任苏丹为莫哈末五世,是第29任吉兰丹苏丹。 2016年12月13日,莫哈末五世就任马来西亚最高元首。.

新!!: 三佛齐和吉蘭丹蘇丹 · 查看更多 »

吉打

吉打(马来语:Kedah)是马来西亚的一州,位于马来西亞半岛西北部。其西北与玻璃市州為鄰,北及東分別與泰国的宋卡府及惹拉府为邻,南邊為霹雳州,西南邊為槟城州,西邊鄰海。 吉打州被暹罗统治的时期,被称为Syburi(泰语:ไทรบุรี)。 加上浮罗交怡岛的吉打总面积约942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778188人。2003年的种族比例是:马来人(1,336,352人)、华人(252,987人)、印度人(122,911人)、非公民(35,293)和其他(27,532)。 吉打州的首府是亚罗士打(Alor Setar)。其他的主要城市有双溪大年(Sungai Petani)和居林(Kulim)。位于岸外的浮羅-交怡-岛(Langkawi,漢語圈常譯為兰卡威)是吉打州的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 除此之外,吉打州盛产稻米,被誉为“馬來西亞米仓”。马来西亚的国父也是第一任首相的东姑阿都拉曼与现任首相敦马哈迪医生都来自此州。.

新!!: 三佛齐和吉打 · 查看更多 »

吉打苏丹王朝

吉打苏丹王朝(Kesultanan Kedah) 是一個于1136年在馬來亞半島吉打建立的蘇丹王朝,它也是馬來亞半島上歷史最悠久的蘇丹王朝。.

新!!: 三佛齐和吉打苏丹王朝 · 查看更多 »

大印度尼西亞

大印度尼西亞」或「大馬來由」(Indonesia Raya or Melayu Raya)是一個由馬來左傾人士提倡的政治概念,其構思是把馬來半島、北部婆羅洲和荷属東印度群島在內的馬來民族國家統合成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 這個理念在1920年代末期獲得蘇丹依德利斯師範學院師生與校友的擁護,同時在1950年代在蘇門達腊和爪哇得到莫哈末·亞敏和蘇卡諾的響應支持。.

新!!: 三佛齐和大印度尼西亞 · 查看更多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唐代高僧义净撰,成书于天授二年(691年)。《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述从(641年)到(691年)间到印度和南海访问的57位分别来自大唐、新罗、覩货罗、康国、土蕃的禅师、法师的事迹,此外兼述经济、风俗及旅行路线,为研究7世纪南洋诸国状况和国际交通的重要资料。.

新!!: 三佛齐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 查看更多 »

大航海时代IV PORTO ESTADO

《大航海时代IV PORTO ESTADO》是由日本光荣株式会社于1999年在Windows平台发行的一款角色扮演战略游戏(后来被移植到任天堂DS和PlayStation之上),也是大航海时代系列的第五作(包括《大航海时代外传》)。 游戏延续了该系列的特色,在游戏中,玩家扮演一位商会首领,率领一支远航舰队进行贸易、私掠、交战、探险等。可操作的主角人物是4位(威力加强版中又增加了3位),遍布于世界的各个角落,而不再继续以欧洲为世界观的中心。本作大致时间背景为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欧洲人在新大陆、非洲、亚洲等地开展殖民和贸易活动,与此同时,原来的海洋霸主西班牙和葡萄牙正在受到新兴航海国家的挑战。 游戏在作画和音乐上延续了光荣以往游戏的高水平,而本作中独特的“霸者之证”系统将几名主角的故事情节串连在一起。然而亦有美中不足处,例如航海视图较为粗糙,使人难以感受航海途中的波澜壮阔。而相较于大航海时代系列的前几作,游戏的整体难度偏低,使人很难体验到前几代作品中那惊心动魄、刻骨铭心的生存危机,这也使得该系列的拥趸对《大航海时代IV》褒贬不一。但与此同时,更富休闲性、欣赏意味的游戏方式却吸引了很多意在休闲的玩家的加入。.

新!!: 三佛齐和大航海时代IV PORTO ESTADO · 查看更多 »

外来语

外來語,又稱爲外來詞或借詞(loanword),是一種語言從別的語言借來的辭彙。.

新!!: 三佛齐和外来语 · 查看更多 »

女人国

女人国,中国东南的一个古国,屡见中国宋、元、明、清古籍;《元史》还有女人国进贡的记录。.

新!!: 三佛齐和女人国 · 查看更多 »

婆羅浮屠

婆羅浮屠是一座位於印度尼西亞中爪哇省的一座大乘佛教佛塔遺跡,距離日惹市西北40公里,是9世紀當時世上最大型的佛教建築物。2012年6月底,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确认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佛寺。 婆羅浮屠大約於公元842年間,由當時統治爪哇島的夏连特拉王朝統治者興建。「婆羅浮屠」這個名字的意思很可能來自梵語「Vihara Buddha Ur」,意思就是「山頂的佛寺」。後來因為火山爆發,使這佛塔群下沉、並隱蓋於茂密的熱帶叢林中近千年,直到19世紀初才被清理出來,与中国的万里长城、印度的泰姬陵和柬埔寨的吴哥窟并稱為「古代東方四大奇蹟」。.

新!!: 三佛齐和婆羅浮屠 · 查看更多 »

孟加拉佛教

孟加拉境內有豐富佛教遺產,孟加拉佛教徒即是指孟加拉族佛教徒。佛教徒佔現在孟加拉國人口的1%,即500000人。 孔雀王朝和波羅王朝時孟加拉是古印度大乘佛教和金剛乘最繁榮地區之一,而東南方則由緬甸信奉佛教的谬乌王国統治,直到17世紀。現在孟加拉國的佛教徒多信奉正統的上座部佛教。.

新!!: 三佛齐和孟加拉佛教 · 查看更多 »

宋史

《宋史》是二十四史中篇帙最為浩繁的史書,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與《辽史》、《金史》同時修撰。1977年,中華書局出版《宋史》標點校勘本。.

新!!: 三佛齐和宋史 · 查看更多 »

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國祚共319年。因国君姓赵,又为區别于南北朝时期之南朝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北方政權辽国和金国以宋朝位处其南方,称其为“南朝”,并自诩为“北朝”,西夏又因宋朝位于其东南,特称其为“东朝”。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後周帝位而改元自立,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建國之初,太祖由陈桥兵变意识到武人操政之危险,为防止他人效仿自己兵变夺取皇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將兵權歸於中央,并置转运使将地方财富集中至中央,又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绝者送都下,其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归中央,采取重文抑武的國策,採取調將指揮制。這一國策影響所及深遠,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後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对辽朝、西夏用兵屢遭挫敗。 公元1127年,金兵侵略北宋,发生靖康之難,徽、欽宗二帝皆被金兵掳去,北宋滅亡。其後,宋室赵構南下稱帝,是為宋高宗,經過一連串戰爭後,定都杭州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在公元1141年與金達成紹興和議,以秦岭淮河为界,此後維持至江南偏安統治的局面。公元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大部分領土落入元朝手中。惟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陆续拥立端宗赵昰、帝昺继续抵抗元朝。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宋末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跳海殉国,南宋正式灭亡。 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干政和地方割据,大部分時期皇帝均控制政局,沒有出現唐朝中晚期時皇帝被宦官控制的局面。史學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艺复兴與經濟革命的時代。 宋朝經濟高度發達,中國歷史學家邓广铭和漆侠認為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唐宋八大家六位出自宋朝,儒學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商業經濟發達,科技發展非常進步(詳見宋朝科技),四大發明在宋代也得到了改良;在政治上相对开明,對忤旨或黨爭失勢的刑罰極少;宋太祖立下祖訓要求其子孫不得殺害文人及上書諫議之人,文人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提升,有說法認為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

新!!: 三佛齐和宋朝 · 查看更多 »

宋朝科技

中国历史上的宋朝(960年—1279年)出现了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的活字印刷术诞生於宋朝。虽然宋朝时期已同时掌握指南针、造纸、火药、活字印刷等技术,但大规模应用的时间却不一定发生在宋朝,如四大发明之中的印刷术一直到1440年德国谷登堡的鉛字活字印刷术出现和印刷术开始在欧洲传播以后,世界各地居民的識字率才开始攀升,而中国也在1833年引入此类鉛字活字印刷术,并取代传统的印刷术。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导论提到:“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Needham,第一卷。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陈寅恪也曾评论:“华夏民族之文化,歷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中国歷来都拥有先进精巧的机械工程技术。宋朝天文学家苏颂认为他和他同时代人的成功是以古代发明家张衡以及其他早期机械专家的成就为基础的。Needham,第四卷,第二分册,466页。宋朝出现了世界最早的一台“水运”天文钟,此外還有精確繪制並保存至今的石刻《天文图》、《墬理圖》與《帝王紹運圖》,这是继公元前2世纪希腊安提基特拉机械天文钟仪器的又一次改革。活字印刷术的应用能比原来已经广为流传的雕版印刷更好地传播知识。而新的武器,如火药的应用使宋朝能抵抗外来者的侵略,直到13世纪后期才被蒙古族忽必烈击败。 宋朝有部分先进的土木工程、航海术和冶金学方面的发明。这些发明和纸币都推动了宋朝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与此同时,在另一个世界的伊斯兰黄金时代进入了鼎盛时期,促進了人类的藝術、農業、經濟、工業、法律、文學、航海、哲學、科學、社會學、科技各方面的發展,并對這些方面實施改革創新。Science in medieval Islam: an illustrated introduction,第270頁而原始的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在这地方出现,伊斯兰世界發展出市場經濟及商家資本主義的雛形,一些人稱之為「伊斯蘭資本主義」,其商业资本主义(merchant capitalism)对后世欧洲的商业革命产于巨大影响。Jairus Banaji (2007), "Islam, 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 Journal Historical Materialism 15 (1), p. 47-74, Brill Publishers.

新!!: 三佛齐和宋朝科技 · 查看更多 »

尼格利陀人

尼格利陀人(Negrito)又稱矮黑人,是東南亞的,零星分布於菲律賓、馬來半島、泰國、安達曼群島和尼科巴群島,是目前被了解最少的人類族群之一。他們可能是東南亞(包含新幾內亞)的原住民。矮黑人和其他人種比較起來有最純的粒線體DNA基因庫,因此他們的粒線體DNA被拿來當做研究遺傳漂變的基礎。 尼格利陀人與非洲的俾格米人在外觀上相似,有著矮小身材和深色皮膚;但是,遺傳檢驗研究的結果顯示尼格利陀人與黑人關係疏遠,並在早期便從亞洲人分支出來;學者對這個結果有兩種假說:一是尼格利陀人是早期「出非洲說」的殘留後代,或他們是其中一支最早現代人類遠征隊的後代Kashyap VK, Sitalaximi T, Sarkar BN, Trivedi R 2003.

新!!: 三佛齐和尼格利陀人 · 查看更多 »

岭外代答

《岭外代答》为南宋周去非任桂林县尉及两次任钦州教授期间所撰写的笔记。书成于在淳熙年间。《岭外代答》包含关于宋代广西的地理、人文、边防、风土、物产等方面的丰富的记载,兼述安南、占城、三佛齐、爪哇、波斯、木兰皮、大秦、女人国等域外国家的地理、人文、风土、物产,既是宋代广西地方志,又是宋代中外交通史。 法国汉学家费琅在1919年著《昆仑及南海古代航行考》中曾引用《岭外代答·昆仑层期国》条和《岭外代答·三佛齐国》条。.

新!!: 三佛齐和岭外代答 · 查看更多 »

岛夷志略

《岛夷誌略》原称《岛夷誌》是由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于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年)为当时市舶司所在地清源县(今天泉州)的县志(《清源续志》)所著的附录。后来汪大渊将《岛夷志》简化名为《岛夷志略》,在他的故乡江西南昌刻印刻单行本。《岛夷誌略》记述汪大渊在1330年和1337年二度飘洋过海亲身经历的南洋和西洋二百多个地方的地理、风土、物产,是一部重要的中外交通史文献。 《岛夷誌略》记述澎湖、琉求國、三岛、麻逸、无枝拔、龙涎屿、交趾、占城、民多郎、宾童龙、真腊、丹马令、日丽、麻里鲁、遐来忽、彭坑、吉兰丹、丁家卢、戎、罗卫、罗斛、东冲古剌、苏洛鬲、针路、八都马、淡邈、尖山、八节那间、三佛齐、啸喷、浡泥、明家罗、暹、爪哇、重迦罗、都督岸、文诞、苏禄、龙牙犀角、苏门傍、旧港、龙牙菩提、毗舍耶、班卒、蒲奔、假里马打、文老古、古里地闷、龙牙门、东西竺、急水湾、花面、淡洋、须文答剌、僧加剌、勾栏山、特番里、班达里、曼佗郎、喃诬哩、北溜、下里、高郎步、沙里八丹、金塔、东淡邈、大八丹、加里那、土塔、第三港、华罗、麻那里、加将门里、波斯离、挞吉那、千里马、大佛山、须文那、万里石塘、小埧喃、古里佛、朋加剌、巴南巴西、放拜、大乌爹、万年港、马八儿屿、阿里思、哩伽塔、天堂、天竺、层摇罗、马鲁涧、甘埋里、麻呵斯离、罗婆斯、乌爹 等地,共一百篇二百多个地区。.

新!!: 三佛齐和岛夷志略 · 查看更多 »

島嶼國家列表

島嶼國家列表所列之島國,意指其領土完全座落於一個或多個島嶼之上。且島嶼上通常沒有與他國接壤的边界。.

新!!: 三佛齐和島嶼國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巨港

巨港(Palembang,音译巴邻旁,中国古籍称巴林冯和舊港)是一個位於印尼苏门达腊岛东部的城市,為苏门达腊岛上较大的城市,亦是南蘇門答臘省之省会和重要河港,现有國際機場,亦有许多觀光景点。人口约1,507,000人(2004年數據)。巨港这座城市和華人有著密切的關係,不僅有華人寺廟、華人教堂、郑和清真寺,華語和中華食物在巨港也比較流行。.

新!!: 三佛齐和巨港 · 查看更多 »

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在历史上,许多民族、国家及政权都灭亡,此為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另外參见:国家列表、中国朝代及ISO 3166-3等。.

新!!: 三佛齐和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巴塔克人

巴塔克人(Batak) 是主要分布在印尼蘇門答臘的民族。分为阿拉斯族(Alas)、可魯特族(Kluet)、新葛吉爾族(Singkil)、卡羅族(Karo)、代里族/帕克帕克族(Dairi/Pakpak)、西馬隆貢族(Simalungun)、托巴族(Toba)、昂科拉族(Angkola)、曼代林族(Mandailing)等數個民系,各民系具有相關卻獨特的語言與習俗。他們使用、馬來語、印尼語,總人口約六百萬至八百萬人,主要信仰基督教、伊斯蘭教以及傳統信仰。.

新!!: 三佛齐和巴塔克人 · 查看更多 »

巴布亚省

巴布亚省(Provinsi Papua)位於西新几內亚,是印度尼西亚最东边的省份,包括大部分的西新几内亚和周围小岛,是印度尼西亚的四个特区(Daerah khusus)之一。旧称伊里安查亚省,首府位于查亚普拉。在文化方面,巴布亞省與鄰近的西巴布亞省同屬於基督徒佔絕大多數的省份,當地教會林立,較大部分印尼省份不同。.

新!!: 三佛齐和巴布亚省 · 查看更多 »

不征之國

不征之國是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所提出的政策,宣佈不會征服十五個鄰近國家,以維繫與這些國家的和睦關係,同時促進各國間貿易發展。.

新!!: 三佛齐和不征之國 · 查看更多 »

中华蔗糖史

《中華蔗糖史》,季羡林著,全名为《文化交流的軌跡:中华蔗糖史》,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出版,收入《东方文化集成 中华文化篇》。《中华蔗糖史》是季羡林著《糖史》的上篇。 季羡林通多国语言,包括梵文和巴利文。他注意到,世界许多国家的“糖”字有相同的读音,例如英文sugar、法文sucre、德文Zucker等都来自梵文sarkara與巴利文sarkkhara;由此推断,蔗糖是从印度(通过波斯)传入欧洲。 季羡林又发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有一篇残经写卷背面写着制造“煞割令”的方法。他马上认出“煞割令”就是梵文 sarkara 的对音,并推断蔗糖在唐代传入中国。 季羡林又发现,印度有一种糖叫“cini”(中国糖),可见印度的制糖术在某个历史时期反受中国影响。 为了从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搞清楚“糖”如何传入中国,中国制糖技术又在什么时候传入印度,季羡林查阅了典籍、正史、专著、医典、笔记、方志、游纪、诗词、说部、海关志等百余种书籍。“跑了几年图书馆,兀兀穷年,写成一部长达七八十万字‘巨著’……我用的都是我自己从浩如烟海的群籍种爬罗剔抉、挖掘出来的。”.

新!!: 三佛齐和中华蔗糖史 · 查看更多 »

中华朝贡体系

中國朝貢體系是最为典型的朝贡体系,这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國際關係體系。东亚朝貢體系乃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星状政治秩序体系,中原王朝以天朝自居,透過冊封,結合儒家思想體系,往外推拓(详见:曾向中原王朝朝贡的政權列表)。政治名義上藩屬國都向中國稱臣,中國不管各藩屬國之間的關係,所以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星狀架構。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曾以进贡与赏赐的名义进行贸易,称为朝贡贸易。贡品同时也如齐桓公伐楚,藉口之一是楚国没有向周天子进贡祭祀用的包茅。 而在某些时期,中原王朝由于种种原因也向其他强势的民族或国家进贡。.

新!!: 三佛齐和中华朝贡体系 · 查看更多 »

中外交通史地名

中外交通史地名。按拼音字母排列.

新!!: 三佛齐和中外交通史地名 · 查看更多 »

中國對外關係史

中國對外關係史指历史上属于中国范畴的所有国家和其他国家交往的历史。 注意:“中国”是个历史概念,指“自称为天下中心的地方”,在不同时期,其所指地理范围、民族构成未必相同,具体参见国家名称。中国历史典籍和传说多以各政治家的言论汇集而成,一般对年代、地理、民族的相对说明极少,对重要的民风、经济、宗教也很少叙述,族名、国名历史上多次重复,如用“周”、“唐”、“汉”、“秦”等,一般都与春秋战国古国重复命名。 2000多年前的中国以丝绸之路来和中亚、欧洲相互交流。唐朝的繁荣时期,长安成为当时世界的最重要城市之一,宽容地接受世界各地而来的文化。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壮举。清朝时,英国使者带礼品到中国来为乾隆皇帝祝寿时,被中国当以“朝贡”对待,并因英国从东部海路过来,而称之为“英夷”。 中国对世界的看法,在鸦片战争后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中国被迫正视自己的衰败与西方强大的军事、科技实力。.

新!!: 三佛齐和中國對外關係史 · 查看更多 »

中國移民史

华人(古称汉人、唐人)移民史,指晚清以来不同时期的华人向海外移民历史,海外华人指的是这时期或之后的华裔或华人,移民潮多集中在中法战争至清末和民国初期。虽然清朝以前可能有极少量的华人由于经商,逃难,宗教等原因流亡至海外,尤其是中国以南的东南亚,但是否为当地永久性或流动人口仍属于争议,而且这群人也没有留下任何后裔。 康乾盛世时期,尤其是之后有大批人开始移居南海各国(参见: 馬來西亞華人史、馬來西亞華人),并出现了后来的土生华人,据马六甲的碑文和家谱,土生华人的家史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是中国人最早在海外定居的记载。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有大量華工,因欧洲工业革命的需求而移居到美洲,欧洲,东南亚及世界各国當苦力。.

新!!: 三佛齐和中國移民史 · 查看更多 »

市舶司

市舶司是中國在唐、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海上对外贸易管理機構,相當於現在的海關。明清两朝反复「海禁」。明洪武三年(1370年)“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洪武七年(1374年)撤销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撤销全部市舶司,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南巡,在苏州亲眼目睹洋商船只络绎不绝,引起警觉,下旨除粤海关外,撤销所有其他海关。是为“一口通商”。.

新!!: 三佛齐和市舶司 · 查看更多 »

三佛齐

三佛齐(阿拉伯语:سريفيجايا,爪哇语:ꦯꦿꦶꦮꦶꦗꦪ,),中国古籍又称室利佛逝(梵文:श्रीविजय )、佛逝、旧港,在阿拉伯文獻則稱為社婆格或室利佛哲,是公元7世纪中叶在苏门答腊岛代替干陀利国的古国,683年以梵文撰写的格度干武吉碑,是最早的室利佛逝本国记载。室利佛逝无文字,大量出土的碑文皆以梵文撰写。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马来半岛和巽他群岛的大部分地区。.

新!!: 三佛齐和三佛齐 · 查看更多 »

三马拉汉省

三马拉汉省(Bahagian Samarahan、Samarahan Division)是马来西亚砂拉越的其中一个省份,也称第八省,离古晋市约30公里。在地理位置上,三马拉汉省东边是诗里阿曼省而西边是古晋省。三马拉汉省在1986年成为砂拉越第八省,是由第一省(古晋省)分割出來,总面积有4,967.45平方公里,人口约25万(2010年人口普查)。 该省里拥有两座高等学府:(砂大)与。此外也有一座师范学院:。.

新!!: 三佛齐和三马拉汉省 · 查看更多 »

干陀利

干陀利,陀一作陁,又作干陁利、近陁利、斤陀利、乾陀利。或误作于陁利、于陀利。“千”、“于”、“斤”字均应为干之讹。 干陁利国,在南海洲上,他的风俗与林邑、扶南略同。干陀利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巨港一带,为该地梵名Kandari的译音。一说在马来半岛,或认为是吉打的泰米尔文Kadaram的译音,或认为指霹雳州的金丹,一说即三佛齐的古称。位于古代东西海上航线上,约公元5世纪中叶至6世纪中叶,就和中国有交通、贸易关系。南朝宋孝武帝孝建二年(455年)八月,斤陀利国遣使献方物。南梁天监元年(502年)其王瞿昙修跋陁罗遣使朝贡。.

新!!: 三佛齐和干陀利 · 查看更多 »

义净

義淨(),俗姓张,字文明,齐州山茌(在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唐代高僧,佛經翻譯家。.

新!!: 三佛齐和义净 · 查看更多 »

五代十国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統一中國本土為止。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末藩鎮割據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續。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其中位在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藩鎮國家即五代,有些還是沙陀族所建立。五代雖然实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个中國本土,只是藩鎮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中原王朝為正朔,其中十個國齡較長、國力較強的統稱為十國。本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况,使得戰亂不止,統治者多重武輕文。中國的內亂,也帶給契丹國南侵的機會,遼朝得以建立。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河西和交趾地區逐渐离心,交趾(越南)最终脱离中国独立。 從唐朝滅亡至北宋建立半個多世紀期間,中原地區依次出現梁、唐、晉、漢與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907年梁王朱溫篡唐建立後梁,这是五代十國的开始。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勗滅后梁,建國後唐。後唐之后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後唐歷經後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发生內亂後,被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不久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同时后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府稱帝建立後漢,收復中原。後漢樞密使郭威篡后汉建後周,後周世宗柴荣苦心經營,使后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不幸病亡。後周随后被殿前司都點檢趙匡胤所篡,五代結束。 十國方面,江南以吳國最強,而後被齊王李昪篡位,建國南唐,其次有吳越與閩國等。湖廣则被荊南、楚國與南漢等占据。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曾被後周所敗。蜀地有前蜀、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北漢是惟一在北方的十國,是後漢劉氏後裔所建。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其他中原諸國及地區,最後於979年統一中國本土地區,十國結束。 五代十國大體上延續唐朝后期的政治體制,但是以「使」名官者很多。其中五代的變化很多,官職廢置不常,主要設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財政的三司與主管軍事的樞密院,這個制度後由宋朝繼承。十國雖然其中一些政权臣服於五代,但是其政治架構大致上与五代等同。由於地方節度使不受管制,時常背叛中央,所以朝廷紛紛加強禁軍軍力以壓制地方實力派。為了抵制五代以来的武人干政现象,宋朝采取強幹弱枝政策。外交方面,唐朝時胡漢融合,外族陸續入住中國四周。唐朝崩潰進入五代十國後,出現一些外族國家,如沙陀建立五代後唐、後晉與後漢等。契丹先建立契丹國,南下滅後晉後建立遼朝。其他還有党項的定難軍,於北宋時建國西夏。這些都对宋朝的國際局勢造成深遠影響。 由于北方戰亂、外族入侵與天災不斷,南方十國在人口、經濟、文化與科技方面皆勝於北方五代。這也是華南經濟再度勝過華北的時刻,此後这一局面再也沒有逆轉。十國為擴展經濟,重視興修水利與經濟作物,发展貿易業、茶葉、紡織,錢塘江海塘也是在這個時期興建。由於關中經濟崩潰,五代大多定都于隋唐大運河的樞紐開封,都城的因素與燕雲十六州被外族統治影響宋朝的軍事與經濟。文化方面,本時期是詞發展的關鍵時期,禪宗也在本時期進入全興期。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經》,保存許多儒學經典。繪畫方面,不論南方北方都有獨到之處。.

新!!: 三佛齐和五代十国 · 查看更多 »

廖内群岛

廖内群岛(Kepulauan Riau,简称Kepri),印度尼西亚的岛群,位于苏门答腊以东,在马六甲海峡的东南入口,隔新加坡海峡同新加坡相望。由宾丹(Bintan,面积1075平方公里)等数百小岛组成,总面积约3835平方公里,多山地,地面崎岖,岛外多珊瑚礁。主要港市为丹戎摈榔(Tandjungpinang),全群岛属印度尼西亚的廖内群岛省。 廖内群岛的居民以马来人为主,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都承认廖内群岛的马来语最标准,称为Bahasa Riau。许多语言学家认为廖内群岛是马来语的发源地。 在室利佛逝年代,廖内群岛就已成为重要的贸易基地。室利佛逝帝国瓦解后,廖内群岛归属马六甲苏丹国(中国史书称“满剌加”)。1511年,葡萄牙攻占马六甲,马六甲苏丹转移至廖内群岛继续统治,称“柔佛苏丹”或“柔佛-廖内苏丹”,使得廖内群岛成为马来文化的中心。 18世纪,英国势力渗入马六甲海峡,柔佛苏丹逐渐落入英国的保护。1824年,英国和荷兰签署条约,规定肢解柔佛苏丹国:新加坡以北(包括新加坡)的领土归英国,廖内群岛归属荷兰。印度尼西亚独立后,廖内群岛一直归属廖内省管辖。2004年,印度尼西亚政府决定将廖内群岛以及南海内的纳土纳群岛划为独立的廖内群岛省。 廖内群岛自古以盛产锡而闻名,是锡矿带的最南端。 Category:印尼島嶼 Category:太平洋島嶼 Category:印度洋群岛 Category:新加坡海峽 Category:群島 Category:大巽他群岛.

新!!: 三佛齐和廖内群岛 · 查看更多 »

張璉

张琏(),字石琚,广东省饶平乌石村人。明朝中期广东民变首领。 嘉靖十五年(1536年)生于饶平县上饶乌石村下仓,家境贫寒,世代為佃農。少年曾牧牛,又曾为饶邑库吏,行侠好义。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在家乡杀死族长,投靠大埔郑八,组织“白扇会”。郑八死后,他被推为首领。转战福建、江西、浙江。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四月,自称皇帝,号“飞龙人主”,国号“飞龙”,年号“造曆”。 張璉在粤北山中建宫殿大寨,周围环列小寨数百,义军达十万余人;派兵进攻长汀、漳州、延平、建瓯、宁都、瑞金等地。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朝廷派俞大猷率军到广东,袭破山寨,张琏为叛徒所俘而死。.

新!!: 三佛齐和張璉 · 查看更多 »

异域志

《异域志》元代周致中撰的舆地书籍,原名《臝蟲集》,作于明洪武二十二年之后。周致中生卒年不详,曾任元朝知院,并六次出使外国。《臝蟲集》经后人重编,改名为《异域志》。 异域志分上下卷,上卷叙述扶桑国,朝鲜国,日本国,木兰皮国,黑契丹,大罗国,回鹘,土蕃,于阗国,龟兹国,焉耆国,斯伽里野国,暹罗国,真腊国,天竺国等82国。 卷下叙述撒母耳干,眉路骨国(或說即君士坦丁堡或羅馬都城,或說即巴尔赫),勿斯里国,顿逊国,白达国,吉慈尼国,单马令国, 佛罗安国,三佛齐国,大食国,大秦国,波斯国,宾童龙国,赤土国,女人国,阿丹,乌孙国,弥舍国,黑间国等123国。.

新!!: 三佛齐和异域志 · 查看更多 »

彭亨

彭亨(马来语:Pahang)是西马来西亚最大的州属,州首府为关丹(Kuantan),皇城位于北根(Pekan)。马来西亚半岛最高山峰大汉山(Gunung Tahan)位于彭亨州北部,面积35,964平方公里,人口1,448,000。州最高统治者为苏丹阿末沙(Sultan Haji Ahmad Shah Al-Mustain Billah ibni Almarhum Sultan Sir Abu Bakar Riayatuddin Al-Muadzam Shah)。也被称为“达鲁马克穆尔维”(Pahang Darul Makmur)。.

新!!: 三佛齐和彭亨 · 查看更多 »

佛教藝術

佛教藝術泛指與佛教相關的藝術,特別是雕塑、建築、繪畫等有較多歷史遺存,而文學與音樂方面作品相對較少。在2500年前,其意象和象徵意義還未發展成複雜與多樣化的體系時,佛教藝術已經開始發展。佛教藝術发源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左右,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陀涅槃之後的印度次大陆。之后,随着向亚洲其它地區和世界传播过程中与其它文化的接触,佛教艺术也隨之不断演变。 早期的佛教艺术,在本質上是遵從印度無佛像傳統的,即避免直接用人像來表現佛陀的形象,稱為無佛像時代。约在公元1世纪前後,将佛陀以人像呈現的佛像时代开始,并持续至今。随着佛教信仰的传播,佛教艺术也朝着地方化、多樣化的方向演变,以適應各國的需要。往北,它通过中亚,渗入东亚形成了佛教艺术北部的分支;往东,它一直扩张到东南亚而形成了佛教艺术南部的分支。在印度,繁荣的佛教艺术对印度教艺术发展的影响持续到公元10世纪,但随着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迅猛扩展以及其他的一些原因,佛教在印度几乎消声匿迹。.

新!!: 三佛齐和佛教藝術 · 查看更多 »

律陀羅跋摩四世

律陀羅跋摩四世(,梵文名,Rudravarman IV),占婆(占城)12世紀中期国王。 祖先出自波罗摩菩提萨埵,越南李朝衰落后,占婆的大敌变成了真腊。1145年,真腊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讨伐占城,攻占了佛逝城(毗阇耶),摧毁了美山寺庙。国王闍耶因陀羅跋摩三世不知所踪。律陀羅跋摩四世继位为第十二王朝国王。为逃避真腊人,南迁宾童龙。死后其子闍耶訶黎跋摩一世继位。.

新!!: 三佛齐和律陀羅跋摩四世 · 查看更多 »

信诃沙里

信诃沙里是于1222年及1292年间存在于东爪哇的一个王国,忽必烈遣使要求其归降,但被拒绝,最终被元朝海军所灭。 十三世紀時信訶沙里國開始於爪哇島上崛起。 1290年,信訶沙里國王將三佛齊逐出爪哇。信訶沙里國王克塔納伽拉的女婿羅登·韋查耶創立強大的滿者伯夷王朝,以滿者伯夷城為首都(在今泗水西南)。 隨後信訶沙里國王克塔納伽拉被叛將殺害。 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遣一千艘戰艦組成的海軍,從福建泉州渡海,登陸爪哇,聯合信訶沙里王女婿克塔拉亞薩攻打信訶沙里國叛將賈亞卡特望,滅信訶沙里國。滿者伯夷國王羅登·韋查耶隨後反戈,打退元軍,統一爪哇。元史稱滿者伯夷為「麻偌巴歇」,是爪哇國的國都。.

新!!: 三佛齐和信诃沙里 · 查看更多 »

僧伽罗

僧伽罗(梵语名Simhaladvipa),是斯里蘭卡古代名称,又称狮子国、師子國、师子洲。宋代之後,稱呼它為细兰。明朝時稱锡兰。.

新!!: 三佛齐和僧伽罗 · 查看更多 »

刚迦王国

根據在《马来纪年》中的記載,刚迦王国是過去建立在霹靂的传说古国,它所在的位置涵括現在的木威、天定和曼戎地区,歷史学者的研究相信这個古国的王都定于如今的木威,同时它在注輦國王拉真陀羅在1025年直1026年之間发起的戰爭中滅亡。而根據另一部馬來史書-《吉打纪年》的記載,刚迦王国是由来自吉打王国的Raja Ganjil Sarjuna在2世紀以前所建立的。.

新!!: 三佛齐和刚迦王国 · 查看更多 »

咸宾录

《咸賓錄》,明朝羅曰褧撰於萬曆十九年,共八卷。羅曰褧明萬曆十三年舉人,其餘不詳。此書的內容,如此書原序所說“錄四夷之事也”。.

新!!: 三佛齐和咸宾录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三佛齐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元爪战争

元爪战争,指元朝元世祖晚年对爪哇岛的入侵战争。 13世纪爪哇岛上信诃沙里国崛起。1290年信诃沙里国王克塔纳伽拉(Kertanagara)将三佛齐逐出爪哇。信诃沙里国王克塔纳伽拉的女婿克塔拉亚萨(Kertarajasa)创立强大的满者伯夷王朝,以满者伯夷城为首都(在今泗水西南)。随后信诃沙里国王克塔纳伽拉被叛将贾亚卡特望(Jayakatwang)杀害。 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忽必烈派遣一千艘战舰组成的海军,从福建行省泉州渡海,登陆爪哇岛,联合满者伯夷王克塔拉亚萨攻打信诃沙里国叛将贾亚卡特望,灭信诃沙里国。满者伯夷国王克塔拉亚萨随后反戈,打退元军,统一爪哇。《元史》称满者伯夷为“麻偌巴歇”,是爪哇国的国都。.

新!!: 三佛齐和元爪战争 · 查看更多 »

皮莱资

托梅.皮莱资(Tomé Pires,),澳門譯為道咩卑利士,葡萄牙的药剂师、作家、水手和財政大臣,是中国明朝以来,葡萄牙乃至整個西方世界首位进入中国的使者。.

新!!: 三佛齐和皮莱资 · 查看更多 »

皇明四夷考

《皇明四夷考》,明郑晓著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皇明四夷考》为郑晓《吾学编》的一部分。《吾学编》和《皇明四夷考》在清代都是禁书,传世极少。只有两种版本,明嘉靖吾学编本、和1933年国学文库本。全书分两卷, 上卷叙述安南,兀哈良,朝鲜,琉球,三佛齐,日本,真腊,苏门答剌等12国;下卷叙述古里,满剌加,苏禄,撒马儿罕,天方,彭亨,吕宋,沙哈鲁等七十余国。.

新!!: 三佛齐和皇明四夷考 · 查看更多 »

王審知

閩太祖審知(閩東語:Uòng Sīng-dĭ;闽南语:Ông Sím-ti),表字信通,一字详卿,庙号太祖(閩東語:Mìng Tái-cū;閩南語:Bân Thài-chó͘;),是五代十國時期閩國開國國王,909年至925年在位。 淮南道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縣)人,為王恁第三子,也是王潮與王審邽之弟。出身貧苦,後在唐末民變期間,與兩位兄長一起加入王緒的農民軍,隨之轉戰福建。其兄王潮被唐昭宗任命為福建觀察使後,他也獲封觀察副使,後福建觀察使升格為威武軍節度使,898年,繼承兄位。後梁篡唐後,後梁太祖於909年冊封王審知為閩王,正式建立閩國。 王審知出身貧苦,故能節儉自處,統治福建期間省刑惜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儘量避免戰爭,並與中原王朝保持朝貢關係。另一方面,他注重教育,吸納中原逃離戰亂的人才,又積極發展海外貿易,使福建的經濟和文化得到很大發展。 同光三年十二月辛未(925年12月30日),王審知在福州逝世,其長子王延翰繼位。後唐得知後賜諡忠懿。王延翰稱大閩國王之後,諡他為昭武王。王延鈞稱大閩皇帝後,再改諡號昭武孝皇帝,廟號太祖,陵號為宣陵。 因王審知三兄弟對福建發展貢獻很大,福建人尊稱王審知為「開閩尊王」、「開閩聖王」或「忠惠尊王」;尊其長兄王潮為「威武尊王」「广武尊王」、次兄王審邽為「泉安尊王」,視為鄉土神明供奉,合稱開閩三王。946年(開運三年),南唐佔領福州之後,為紀念王審知的德政,將其府邸改建為閩王祠,對他進行祭祀,即今日福州市鼓樓區的忠懿閩王祠。,福建省文物局福建名祠之闽王祠,中国中央电视台《海峡西岸行》.

新!!: 三佛齐和王審知 · 查看更多 »

班達亞齊

班達亞齊為印度尼西亞亞齊特別行政區的首府以及該特區的最大城市,又被譯為「大亞齊」。其位於蘇門答臘最西北端,人口203,553人,面積61,065平方公里。班達亞齊由當時三佛齊屬國南浡里的苏丹Alaidin Johansyah建於1205年,是東南亞歷史悠久的伊斯蘭城市之一。伊斯蘭教自班達亞齊傳入東南亞,以「通往麥加的門戶」而聞名。.

新!!: 三佛齐和班達亞齊 · 查看更多 »

現代新加坡的建立

代新加坡的建立於1819年史丹福·萊佛士造訪新加坡,使其成為現代化的港口以及建立一個轉運站聯繫東、西方的市場,這距離新加坡之前建港已經是很久遠之事,古代的室利佛逝以及稍後的馬六甲都曾在這塊地區開港,這都是因為地緣因素使該地必然曾為港口用已連結印度以及中國,然而現代新加坡的建立,歐洲和美國的也開始在這塊地區的貿易注入資源。.

新!!: 三佛齐和現代新加坡的建立 · 查看更多 »

琉球国

琉球国(),又稱琉球王國,是琉球历史上第一尚氏王朝和第二尚氏王朝两个朝代的统称和共有国号,也包括早期三山时代的山南、中山、山北三个王国(作为其共同的对外自称)。 琉球国的地理位置在臺灣和九州之间,曾经向中国的明、清两代朝贡,遭日本薩摩藩入侵後也向萨摩藩、江户幕府朝贡。琉球国多次遭受諸島外部勢力的入侵,特別是160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日本庆长十四年)萨摩藩的入侵以後,萨摩藩控制并干涉了琉球国的內政。琉球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著称,贸易发达,号称“万国津梁”。 1871年,日本在全國實施廢藩置縣,琉球國被當作令制國編入鹿兒島縣。1872年,琉球國被改設為琉球藩。1879年3月11日,日本兼併琉球,廢除琉球藩,編入鹿兒島縣;同年,以琉球之地設置沖繩縣。.

新!!: 三佛齐和琉球国 · 查看更多 »

琉球国外交

琉球国外交與不少東亞國家(如越南及朝鮮)一樣,受到中国(明清两朝)的册封,属于明清的藩属國。1609年,薩摩藩入侵後,琉球国亦--日本的萨摩藩、江户幕府朝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琉球与朝鲜的贸易关系也非常频繁,仅次于中国,日本。除此以外,琉球还与週邊國家如暹羅、佛大泥、巡達、三佛齊、爪哇国、蘇門答臘、滿剌加、占城、安南、呂宋等國,以及更遠的土耳其、巴基斯坦地區进行外交和贸易交往,Sakamaki, Shunzō.

新!!: 三佛齐和琉球国外交 · 查看更多 »

羅越人

羅越人,是指生活在新加坡、馬來半島和廖内群岛的馬來人族群,同時也指生活在泰國和緬甸安達曼海的南島民族,如莫肯人。.

新!!: 三佛齐和羅越人 · 查看更多 »

爪哇岛

哇岛的地图(18世纪初) 爪哇島(Jawa;爪哇字母:ꦗꦮ;巽他语:ᮏᮝ;Java),位於印度尼西亚,南临印度洋,北面爪哇海,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則位于爪哇西北。 爪哇岛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也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全島面積126,700平方公里,人口1億4100萬(2015年),行政區人口1億4500萬,比日本全國人口多出約1700萬,而且還在上升中,密度則高達每平方公里1,121人,是世界前十密度最高的地方。.

新!!: 三佛齐和爪哇岛 · 查看更多 »

瓦利松戈

九圣(Wali Sanga或Wali Songo),又音译为瓦利松戈,是指在爪哇岛传播伊斯兰教的九个穆斯林,因其于中的影响力而被尊为圣人。.

新!!: 三佛齐和瓦利松戈 · 查看更多 »

甘蔗

蔗是禾本科的单子叶植物,为甘蔗属(学名:Saccharum)的总称。甘蔗是温带和热带农作物,是制造蔗糖的原料,且可提煉乙醇作為生質能源。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出产甘蔗,最大的甘蔗生产国是巴西、印度和中国。中国最常见的食用甘蔗为中国竹蔗。.

新!!: 三佛齐和甘蔗 · 查看更多 »

狼牙脩

牙脩(Langkasuka)是古代東南亞的印度化國家之一,其领土包括今马来半岛东岸北大年以东和东北地区,约位于東經101°18',北緯6°48',及今马来西亚的吉打州。 狼牙脩在宋代称为“凌牙斯加”、元代称为“龍牙犀角”、明代称为“狼西加”。“Langkasuka”一词首见于,印度尼西亞11世纪泰米尔文碑銘作 Ilangasongam,14世纪《爪哇史颂》(Nagarakrtagama),作Langkasuka,16世纪出版的阿拉伯文《吉打纪年》(Kitab al-Minhaj al-fakhir fi-ilm al-bahr al-zakhir)作Langashuka。“Langkasuka” 的得名或来自印度文化,依照印度的佛經《枵伽經》里的記載,Lanka是傳說中一個在马来亚峰(英文:Mount Malaya)上面的山城;而在梵文中Sukha乃是“快樂世界─Sukhavati”一詞中的前半截。因此Langkasuka或取義於“快樂的马来半岛山城”。 狼牙脩建國年代约于公元1世紀末至2世紀。 狼牙脩的居民以吉蔑人為主,而統治階級是印度人。狼牙脩开始是盛行佛教,使用南印度的文字。但至元代称“龍牙犀角”时期,已不见佛教盛况,那时期伊斯兰教已传入东南亚多时。由於地理位置優越,狼牙脩是當時世界的重要航站。.

新!!: 三佛齐和狼牙脩 · 查看更多 »

瀛涯胜览

《瀛涯胜览》明马欢著,成书于景泰二年(1451年)。马欢字宗道、汝钦,号会稽山樵,浙江会稽(今绍兴)回族人;明代通事(翻译官),通阿拉伯语,曾随郑和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永乐十九年(1421年)和宣德六年(1431年)三次下西洋。马欢将郑和下西洋时亲身经历的二十国的航路、海潮、地理、国王、政治、风土、人文、语言、文字、气候、物产、工艺、交易、货币和野生动植物等状况纪录下来,从永乐十四年(1416年)开始著书《瀛涯胜览》,经过35年修改和整理在景泰二年定稿。.

新!!: 三佛齐和瀛涯胜览 · 查看更多 »

登嘉樓

登嘉楼(Terengganu),旧称丁加奴,是馬來西亞位於西馬的州属,東臨南中國海。西北部與吉蘭丹州交界,西南部有彭亨州。登嘉楼面积12,955平方公里,人口101萬人,首府是瓜拉登嘉楼。 人口比例爲:馬來人佔94%(859,402人)、華人佔5%(42,970人)、印度人4,355人、其他3,238人(1995年统计数字)。.

新!!: 三佛齐和登嘉樓 · 查看更多 »

道明群礁

道明群礁,位于中业群礁东南,及中业群礁与郑和群礁之间,为南沙群岛中洲、岛、门、礁齐全的大环礁。为纪念明初经营三佛齐的梁道明归顺有功而命名。.

新!!: 三佛齐和道明群礁 · 查看更多 »

荜澄茄

荜澄茄Piper cubeba,又名尾胡椒,是胡椒属的一种植物,被栽培以获取其果实与精油。它主要生长于爪哇岛与苏门答腊岛地区,因此有时也被叫做爪哇胡椒。其果实在成熟之前被采集,并被仔细地加以干燥处理。荜澄茄的贸易由其干燥的浆果组成,乾漿果在外观上类似于黑胡椒,但比黑胡椒多了梗柄——即“尾胡椒”的“尾巴”。在干燥过程中,果皮会产生褶皱,颜色也会从灰棕色变为黑色。其种子很硬,呈现白色并富含植物油。荜澄茄的气味被描述为一种让人愉快的香味。其味辛辣刺鼻,有些微苦味。 荜澄茄通过印度与阿拉伯人之间的贸易传向欧洲。古法语中的quibibes一词来自于阿拉伯语中起源未明的kababah(كبابة),英文名称cubeb则来自古法语。荜澄茄首先以阿拉伯名字出现在炼金术著作中。在约翰·帕金森的著作《Theatrum Botanicum》中,他提到葡萄牙国王在1640年前后下令禁止销售荜澄茄,以促进黑胡椒的贸易。在19世纪的欧洲,荜澄茄贸易曾因其医学用途而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复兴,但是此后它在欧洲市场几乎消失。在西方,它仍然被用作琴酒与香烟的香味剂;在印度尼西亚与非洲则被用作食物的佐料。 File:Piper cubeba muda.jpg|植株 File:Piper cubeba 003.jpg|果 File:Cubeb.JPG|乾燥果.

新!!: 三佛齐和荜澄茄 · 查看更多 »

静海寺

静海寺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仪凤门外狮子山西南麓的建宁路288号,原是15世纪明朝皇帝为表彰郑和下西洋的功绩而建立的佛教寺院。1842年,清朝与英国在寺内进行了有关《南京条约》的谈判。静海寺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顶峰和衰落的双重见证,有特殊的历史文化意义。静海寺曾三次被毁又三次重建,最近一次重建于1988年。1990年被辟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经过1996年和2005年两次大规模扩建,静海寺现为南京静海寺纪念馆,设“郑和下西洋”和“《南京条约》议约”等展览陈列。静海寺是中国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新!!: 三佛齐和静海寺 · 查看更多 »

西巴布亞省

西巴布亚省(Provinsi Papua Barat)是印度尼西亚东部的一个省,省域包括新几内亚岛西部的极乐鸟半岛、博布莱半岛和附近的拉贾安帕特群岛,是西新几内亚两省之一。首府马诺夸里,最大城市索龙。2010年统计人口共760,855http://www.thejakartapost.com/news/2010/08/23/population-growth-%E2%80%98good-papua%E2%80%99.html,2014年1月的官方估计为877,437人,在2012年10月北加里曼丹省成立之前是印尼人口最少的省份。2003年2月,西巴布亚省从巴布亚省分设,原名西伊里安查亚省(Provinsi Irian Jaya Barat),2007年2月7日更名西巴布亚省。西巴布亚省是印尼的四个特区(Daerah khusus)之一。在文化方面,西巴布亞省為印尼基督徒佔絕大多數的省份之一,占比超過60%,僅次於占比超過70%的北蘇拉威西省,且由於中央政府默許地方政府實施宗教法,西巴布亞亦曾提案過實施基督教法,但並未成功。.

新!!: 三佛齐和西巴布亞省 · 查看更多 »

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印歐語系國家又稱之為帕拉塞爾群島(Paracel Islands。“Paracel”一詞來自古代葡萄牙語的parcel或pracel,意为“礁”),越南称黄沙群岛(),是南中国海上的四大群岛之一,中國古稱万里石塘。 西沙群岛主体由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组成,海岸线总长518公里。2012年6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将西沙群岛划归海南省三沙市管辖,三沙市人民政府驻西沙群岛永兴岛。越南则将西沙群岛划归岘港市黄沙岛县管辖,中華民國政府將其置於高雄轄下,但均没有实际控制西沙群岛中的任何一个岛屿。 由于国共内战后国民政府败退至台湾,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军力量薄弱,西沙群岛中的珊瑚岛自1956年起由南越控制,1974年1月17日越军又占领了甘泉岛和金银岛。1974年1月19日,中越西沙海战随即爆发,中国军队收回了珊瑚岛、甘泉岛、金银岛等三岛,南越军队被驱逐出整个西沙群岛。北越在統一越南前,曾經承認中國擁有西沙群島主權,但在統一越南後,對中國提出領土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於1997年开放西沙群岛旅游。.

新!!: 三佛齐和西沙群岛 · 查看更多 »

西洋朝贡典录

西洋朝贡典录是明朝黄省曾根据费信著的《星槎胜览》马欢著的《瀛涯胜览》和《針位》等书在1520年编成的。这书虽是从各书编成,但伯希和、冯承钧分别根据《西洋朝贡典录》校正了《瀛涯胜览》本的一些错误。此外《西洋朝贡典录》所据的《針位》一书 已失传,只在《西洋朝贡典录》保留下一些片断。 全书分三卷:.

新!!: 三佛齐和西洋朝贡典录 · 查看更多 »

马六甲

六甲,Melaka,爪夷文:,Malaca),簡稱甲州,是马来西亚的一个州,在马来半岛南部,濒临马六甲海峡,首府马六甲市,有古城之称。马六甲州面积1,650平方公里,人口约73万。 古时明史记载為满剌加,被葡萄牙侵占后,改称馬六甲。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8年7月7日的加拿大魁北克当地时间上午9时30分(大马时间9时30分)召开的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宣布马六甲市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 三佛齐和马六甲 · 查看更多 »

马六甲苏丹王朝

六甲苏丹王朝(Kesultanan Melayu Melaka)是于1402年由拜里米苏拉在马来亚半岛所建立的王国,明史中称为满剌加国,其王城即是如今的马六甲市,王朝全盛时期的国土范围覆盖北大年(今泰国南部)至苏门答腊西南部。1511年,葡萄牙殖民者对苏丹王朝进行侵略,并在1528年殖民马六甲,直接促使王朝灭亡。其后,王朝的法定继承者苏丹阿拉乌丁沙二世在今柔佛地区建立了柔佛苏丹王朝。.

新!!: 三佛齐和马六甲苏丹王朝 · 查看更多 »

马来世界

在现代,马来世界(Nusantara)是指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南、菲南群岛、新加坡岛、文莱和东帝汶等几个传统南岛民族生活的地理文化区域,有时候也会包括科科斯(基林)群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在内。 马来世界原词是由中的nusa(岛屿)和antara(之間)两个词语组成,虽然在马来西亚语、菲律宾语和英语中被译为Alam Melayu、Dunia Melayu Nusantara和Malay world,不过Nusantara的使用普及率比起这几个词语都要高。 但在印度尼西亚,Nusantara的定义是指整个印度尼西亚国家,却不包括马来西亚、泰南、菲南、新加坡和文莱的国土在内,因此中文使用者也有将Nusantara作为印度尼西亚的昵称译为千岛群岛或千岛之国。.

新!!: 三佛齐和马来世界 · 查看更多 »

马来纪年

《马来纪年》(Sejarah Melayu;爪夷文: سجاره ملايو),原名《诸王起源》(Sulalatus Salatin),中文譯名又作《馬來由史話》。該書是著名的古马来文献,它的作者,一說是柔佛苏丹(Raja Bongsu,中譯名又作罗阇篷苏),另有說是蓬蘇的宰相(Tun Sri Lanang,中譯名又作敦·斯利·拉囊/敦·穆罕默德·斯里·拉囊)於1612年5月13日(星期四),即伊斯蘭曆1021年賴比爾·敖外魯月14日開始與來自果阿的奧朗加耶梳哥(Orang Kaya Sogoh)奉命編修。大部分內容在柔佛編輯,並在敦室利蘭能被囚於亞齊期間完成。一說是1535年前後,滿剌加一位廷臣所編,敦室利蘭能只是整理編次。 書中內容敘述關於馬六甲蘇丹國(即滿剌加王朝)的族譜和歷代蘇丹的世系的傳說;馬六甲蘇丹國的成立、盛衰以及與鄰國的關係;伊斯蘭教在馬六甲地區的傳播的歷史;以及馬六甲王朝的行政層級以及其繼後的國家的歷史,涵蓋600多年的歷史。其中包含着摘录自其它马来文献的段落,是代表马来民族文化思想的著作,大凡学习马来语言和文化的读者必须阅读之。在史學角度而言,此書的內容有神話、傳說、史實,真偽混雜,但畢竟是馬來文獻中僅有的史書,引用之前須先予以嚴加考訂。。此外,《馬來紀年》有很高的文學性,是馬來古典文學的典範,對後世文學發展有很大影響。此书有英文、法文和中文等語言的翻译本。 2001年《马来纪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新!!: 三佛齐和马来纪年 · 查看更多 »

马来群岛

來群島(Malay Archipelago)過去曾有「東印度」、「印度群島」、「印度尼亞西群島」等名稱。是一组散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上,位於东南亚大陸和澳大利亚之间的群島。該群島由2万多个岛屿组成,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群岛。群岛上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东马) 、文莱、新加坡、东帝汶"."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新!!: 三佛齐和马来群岛 · 查看更多 »

马来西亚

來西亞(Malaysia;Malaysia;簡稱大馬)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國家,由前馬來亞聯合邦、沙巴、砂拉越及新加坡於1963年9月16日所組成的聯邦制、议会民主制、选举君主制和君主立宪制國家,新加坡後來在1965年8月9日从聯邦中被除名,並獨立建國。目前全國共十三個州,包括馬來半島十一州及位於婆羅洲北部的沙巴、砂拉越兩州,另有三個聯邦直轄區(吉隆坡、布城及納閩),全國面積共330,345平方公里 。馬來西亞隔南中国海分為東西兩大部分,間隔南中国海:西半部位於馬來半島,常稱為「西馬」,北接泰國,南部隔著柔佛海峽,以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與新加坡連接;東半部常被稱為「東馬」,位於婆羅洲島(Borneo Island)上的北部,南鄰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而汶萊國則地處納閩、沙巴和砂拉越之間,人口較不密集。由於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接近赤道,其氣候屬於亞洲熱帶型雨林氣候CIA.

新!!: 三佛齐和马来西亚 · 查看更多 »

马来西亚历史

來西亞是一個擁有狹長海岸線(如馬六甲海峽),並且接受全球貿易與外來文化影響的東南亞國家。過去,傳自印度的兴都教与佛教文化一直主導该国的早期區域史,其影響力於西元7世紀到14世紀之間擴大至蘇門答臘、爪哇、馬來半島以及婆羅洲諸多地方,並在室利佛逝文明於蘇門答臘島的統治時期達到頂峰。 早在前3—1世紀,即已出現古吉打王國(羯荼);布央谷文明則在3世紀出現。10世紀起來自中東的穆斯林就曾多次途徑馬來半島。 1136年第9任吉打统治者玛哈拉惹得哇拉惹二世自兴都教皈依伊斯兰教,改称,建立吉打苏丹王朝,兴都王朝也就此走入歷史。15世紀伊始,島上以馬六甲為首的一些新興蘇丹國開始採用伊斯蘭教,使得伊斯蘭教對马来人產生深遠影響,同時反之亦然。 1511年,葡萄牙人佔據馬六甲,成為在馬來半島和東南亞地區建立定居點的第一個歐洲殖民列強,而荷蘭人也在1641年緊隨其後。然而,當英國人在亞庇、古晉、檳城和新加坡初步建立軍事基地之後,他們卻成為最終能夠確保其霸權橫穿各個 出於外部因素影響,現在的馬來群島地區被劃分成六个主權國家(即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東帝汶和菲律賓)。儘管如此,基於地理和歷史連接,今天的馬國在文化和語言上,与馬來群島國家之間的差別較少。.

新!!: 三佛齐和马来西亚历史 · 查看更多 »

马来西亚印度人

来西亚印度人(也被称为马来西亚印度裔;Orang India Malaysia),是对生活在马来西亚的印度人的称呼。印度裔马来西亚人大多是在是在英属马来亚时期從印度移居马来半岛的后裔。这可能发生在在印度人在东南亚第一波迁徙时期──阿育王对卡林加的南征和之后沙摩陀罗·笈多对东南亚各地的入侵,势力远及爪哇和马来半岛,从此开始有印度人移居于此。如今,它们成为了马来西亚的第三大族群,人口规模在马来人和馬來西亞華人之后。 马来西亚是海外印度人聚居最多的其中一个国家,约占马来西亚人口的7%。他们同时也创造了与人口比例不相符合的大量的马来西亚专业人士,特别是在医学领域。.

新!!: 三佛齐和马来西亚印度人 · 查看更多 »

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

来西亚国家博物馆 (Muzium Negara),是一座集马来西亚历史及文化遗产的博物馆,位于马来西亚吉隆坡白沙罗路,附近有吉隆坡湖公园。 博物馆于1963年8月31日对外开放,其建筑设计是吉打州的Balai Besar 的建筑设计)和Palatial结构,涵盖了传统马来和现代元素。 It was built by the British and Selangor governments in 1898 follow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Federated Malay States in 1896.

新!!: 三佛齐和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马来西亚马来人

来西亚马来人 (Orang Melayu Malaysia) 是马来西亚最大的民族,根据2010年马来西亚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马来西亚总人口为2601万,马来人占54.6% 、华人占24.6%、印度裔占7.3%、其他占民族7.8%。 根据马来西亚联邦宪法第160条的释文,“马来人”的定义如下:.

新!!: 三佛齐和马来西亚马来人 · 查看更多 »

马来族

来族(马来语:Etnik Melayu;英语:Malays),习惯上多称为马来人,旧时又译为巫来由人,故当地华语常以巫为族名简称,分布于东南亚。马来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分布于婆罗洲、马来半岛南部及苏门答腊东南部的一个民族,该民族在马来西亚人口最多。而广义上,马来族有时候也用来指馬來語(印尼語)族群甚至整个南島語系族群。 从15世纪馬六甲蘇丹王朝始,大量马来人由古代印度教转為皈依伊斯蘭教(除了峇里人),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圣诞岛、科科斯(基林)群岛、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菲律賓和大洋洲等。菲律賓的马来人由於西班牙殖民緣故而信奉天主教(除了摩洛人)。 中華民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在介紹台灣原住民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時表明「台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在人種上屬馬來人,台灣是南島語族分佈的最北端」。除此之外,南島語系民族還分佈在非洲的南非與馬達加斯加。.

新!!: 三佛齐和马来族 · 查看更多 »

马打兰王国

打兰王国,是8世纪到10世纪期间,存在于中爪哇的一个印度化王国。是由一位同名的拉者建立的,10世纪中,迁都于东爪哇。此后陷于混乱,最终被三佛齐攻灭。.

新!!: 三佛齐和马打兰王国 · 查看更多 »

马打兰王国君主列表

打兰王国君主列表.

新!!: 三佛齐和马打兰王国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诸蕃志

《诸蕃志》是由南宋泉州市舶司提举赵汝-适-于宝庆元年(1225年)著成。《诸蕃志》分上下卷,卷上志国,卷下志物。 《诸蕃志》全書涉及158國家和地區,趙汝适本人未親自訪問,只是向到訪中國的商人多方詢問,“列其國名,道其風土,與夫道里之聯屬,山澤之畜產,譯以華言,刪其污渫,存其事實,名曰《诸蕃志》。” 《诸蕃志》的一些条目来自《岭外代答》(1178年)。 《文獻通考》、《宋史》、《密齋筆記》等书都引用《诸蕃志》。.

新!!: 三佛齐和诸蕃志 · 查看更多 »

谏义里国

谏义里国一译谏义利国、葛的里国。是历史上一个统治过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东部的王国。约建立于11世纪,都谏义里。十二世纪时期,其领土包括今天的爪哇岛东部和中部、巴厘岛、龙目岛、松巴哇岛以及加里曼丹岛南部地区,与三佛齐对峙。境内贸易繁荣,文化昌盛。1222年被新柯沙里国所取代。 Category:已不存在的亞洲國家 分类:印尼历史 分类:东南亚古国.

新!!: 三佛齐和谏义里国 · 查看更多 »

鱼尾狮

尾狮(Merlion)是一种虚构的鱼身狮头的动物。它于1964年由當時的Van Kleef水族館館長Fraser Brunner先生所設計的。两年后被新加坡旅游局采用作为标志,一直沿用到1997年。而这期间,鱼尾狮已成为新加坡的代表,如同法国的巴黎铁塔或美国的自由女神像。 鱼尾狮狮头的设计灵感来自关于新加坡历史的一个传说。根据《馬來紀年》的记载,公元11世纪时一位来自三佛齐,名叫圣尼罗乌达玛的王子在前往马六甲的途中来到了新加坡。他一登陆就看到一只神奇的野兽,随從告诉他那是一只狮子。于是他为新加坡取名為「新加坡拉」(Singapura,在梵文中意即“狮子城”)。而鱼尾则是因为新加坡是一个海岛,它的一切都跟海密切相关。魚代表著該國的過去,從前新加坡只是一個漁村,是一個海之鎮。獅子則有雙重含義,它代表着新加坡原本的名字,意味著獅子城,同時也象徵新加坡在當今全球經濟的力量。.

新!!: 三佛齐和鱼尾狮 · 查看更多 »

贝勒 (汉学家)

埃米尔·布雷特施奈德(Emil Bretschneider,),汉名贝勒,著名俄罗斯汉学家。原波罗的海德国人。早年入学爱沙尼亚塔尔图以德语教学的塔尔图大学攻读医学。后出任俄罗斯公使馆驻德黑兰医生。1866年-1883年出任俄罗斯公使馆驻清朝北京医生。 1866年正逢苏格兰汉学家亨利·裕尔的《东域纪程录丛》出版,引起贝勒对汉学的浓厚兴趣。但他发现西方汉学包括家亨利·裕尔因不识汉语,很少直接引用中文典籍。当时东正教北京传道团拥有一个经多年收集因而中西文藏书丰富图书馆。贝勒利用东正教北京传道团图书馆提供的优越条件,潜心研究中世纪中国古典中外交通史文献和中国古代药草和植物学文献。贝勒还结识当时东正教北京传道团驻京修士大司祭巴拉第·卡法罗夫,伦敦传道会传教士伟烈亚力和英国驻华外交官梅辉立(William Fredrick Mayers)等著名汉学家。.

新!!: 三佛齐和贝勒 (汉学家) · 查看更多 »

费信

费信,字公晓,号玉峰松岩生,明吴郡昆山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生。其兄为太苍卫。年十四,代兄参军。年少好学,因家贫常借书阅读,又自学通阿拉伯文。永乐七年(1409年)二十二岁。永乐、宣德年间曾任翻译官随三宝太监郑和四次下西洋:.

新!!: 三佛齐和费信 · 查看更多 »

麻坡

麻坡(馬來語:Bandar Muar),又稱香妃城(Bandar Maharani)、皇城(Bandar Diraja),是位於馬來西亞柔佛州西北部的都市,也是麻坡縣的縣府,人口大約25萬,華族人口過半。為柔佛州第3大城,全市面積為135.2平方公里。隶属于麻坡市议会管辖范围。 麻坡因是歷史古城、常年舉辦文創活動、有著豐富的美食、和戰前遺蹟林立而成為馬來西亞熱門旅遊景點之一。麻坡有香妃城之稱,在2012年2月5日柔佛州蘇丹正式的宣佈下成為「柔佛州皇城」,因此升格為香妃皇城。.

新!!: 三佛齐和麻坡 · 查看更多 »

迦托訶

迦托訶(英文:Kataha)是古代東南亞印度化國家之一。位於現代馬來西亞的吉打州境內。 建國時間不詳,只知道4世紀時,其印度化已經很深,信奉佛教,用梵文書寫。考古學家曾經在吉打發現其梵文石碑,5世紀的佛像,石刻佛經,印度金飾,三十餘處古代建築遺址。 迦托訶是當時馬六甲海峽重要商港,8世紀時臣服于蘇門答臘島上另一個印度化古國三佛齊。 1017年,印度的注輦國王拉真陀羅(英文:Rajendra)出兵東征三佛齊,攻下了迦吒訶,建立了迦吒訶傀儡政權。 1067年,迦吒訶傀儡政權被推翻,注輦國王毗利拉真陀羅(英文:Virarajendra)再出兵東征,平定迦吒訶,恢復傀儡政權,稱霸馬六甲海峽。 Category:东南亚古国 en:Early history of Kedah.

新!!: 三佛齐和迦托訶 · 查看更多 »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指中国明代早期1405年至1433年間的七場連續的大規模遠洋航海,跨越了東亞地區、印度次大陸、阿拉伯半島、及東非各地,被認爲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遠洋航海项目。从1405年(明永樂三年)到1433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的龐大船隊遠航,拜訪了三十餘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這段時期是在迪亞士發現好望角的七十年前及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的八十年前;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遠航航海项目。郑和船隊七次下西洋的總航程達到七萬多海里,長度相當於地球圓周的三倍有餘。 郑和船隊曾经航行至東海、南海、泰國灣,繞過馬六甲海峡進入安達曼海及孟加拉灣,再繞過整個南印度至阿拉伯海、波斯湾,從亞丁灣進入紅海,亦有航行至東非馬達加斯加北部更远的海域,到达沿海三十多個國家及島嶼,包括東南亞的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暹羅;印度的古裏、榜葛剌;阿拉伯半岛的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東非的木骨都束、莫桑比克贝拉港。郑和舰队的七次遠洋有六次是在明成祖永乐年间(1402年至1424年)開始,而最後的第七次远航是在明宣宗宣德元年(1425年至1435年)開始。前三次远航最远到达印度西南海岸的卡利卡特,而第四次最远航行至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最后,船队远航至阿拉伯半岛和东非肯尼亚。 《鄭和航海圖》是世界現存最早的航海圖。.

新!!: 三佛齐和郑和下西洋 · 查看更多 »

蘇利耶跋摩

苏利耶跋摩(梵文名,Suryavarman),占婆(占城)12世紀后期国王。 原名释利毗多难陀那,1182年,投奔真腊1190年,占城王阇耶因陀罗跋摩四世侵攻真腊。真腊王阇耶跋摩七世以释利毗多难陀那为将军,击退了占城的进攻,乘胜攻占了占城首都佛逝。阇耶因陀罗跋摩四世被俘,被押往真腊的首都吴哥。在征服占城之后,阇耶跋摩七世指定其妹夫戚英王子(因,In)于佛逝即位,称蘇利耶闍耶跋摩(Suryajayavarman),作为占城的傀儡国王。释利毗多难陀那于宾童龙即位,建立宾童龙国,称苏利耶跋摩。最终苏利耶跋摩战胜佛逝,1191年统一了占城,宣布占城脱离真腊独立。1198年,占婆王苏利耶跋摩(布池)遣使到越南李朝,要求册封,1199年,越南封他为王。1203年,苏利耶跋摩叔父陀那婆底(Dhanapati Grama,又作“布田”、“布由”)勾结真腊阇耶跋摩七世,进攻国王苏利耶跋摩,国王不敌,便带着剩余兵船二百余艘,逃到越南的机罗海口。越方乂安地区官员杜清、范延谋攻苏利耶跋摩,但阴谋泄露,苏利耶跋摩攻杀杜清、范延,以及乂安兵众二百余人,然后逃入海,不知所终。真腊再次占领占城,将占城作为一个省,直接并入真腊。委任陀那婆底管理占婆地区。占婆沦为真腊属地(时间为1203年至1220年)。.

新!!: 三佛齐和蘇利耶跋摩 · 查看更多 »

蘇利耶闍耶跋摩

苏利耶阇耶跋摩(梵文名,Suryajayavarman),占婆(占城)12世紀国王。 原名戚英(因王子,In),真腊国王阇耶跋摩七世的妹夫。1190年,阇耶跋摩七世俘占城王阇耶因陀罗跋摩四世,以戚英为佛逝王(蘇利耶闍耶跋摩),占城人蘇利耶跋摩为宾童龙王。次年,占城贵族罗苏婆底将蘇利耶闍耶跋摩驱赶回真腊,自立为佛逝王(闍耶因陀羅跋摩五世)。.

新!!: 三佛齐和蘇利耶闍耶跋摩 · 查看更多 »

蘇門答臘

蘇門答臘(Sumatera)是印尼最西面的一個大島,也是全球第六大島嶼。全島面積達47萬平方公里。.

新!!: 三佛齐和蘇門答臘 · 查看更多 »

赤土

赤土是古代東南亞吉蔑人所建立的印度化國家。《隋书》与《通典》对赤土有详细记载:“赤土国,扶南之别种也。在南海中,水行百余日而达所都。土色多赤,因以为号。东波罗刺国,西婆罗娑国,南诃罗旦国,北拒大海,地方数千里。其王姓瞿昙氏,名利富多塞……炀帝即位,募能通绝域者。大业三年,屯田主事常骏、虞部主事王君政等请使赤土。帝大悦,赐骏等帛各百匹,时服一袭而遣。赍物五千段,以赐赤土王。其年十月,骏等自南海郡乘舟,昼夜二旬,每值便风。至焦石山而过,东南泊陵伽钵拔多洲,西与林邑相对,上有神祠焉。又南行,至师子石,自是岛屿连接。又行二三日,西望见狼牙须国之山,于是南达鸡笼岛,至于赤土之界。其王遣婆罗门鸠摩罗以舶三十艘来迎,吹蠡击鼓,以乐隋使,进金锁以缆骏船。月余,至其都,王遣其子那邪迦请与骏等礼见。先遣人送金盘,贮香花并镜镊,金合二枚,贮香油,金瓶八枚,贮香水,白叠布四条,以拟供使者盥洗。其日未时,那邪迦又将象二头,持孔雀盖以迎使人,并致金花、金盘以藉诏函。男女百人奏蠡鼓,婆罗门二人导路,至王宫。骏等奉诏书上阁,王以下皆坐。宣诏讫,引骏等坐,奏天竺乐。”。 克伦(Kern)根据四世纪吉打梵文碑石,考据赤土为吉打许云樵 第161页。但新加坡南洋大学教授许云樵认为通典的“僧祇城亦曰狮子城”乃指赤土国的都城,即今現代克拉地峽東南部屬於泰國的宋卡(英文:Songkhla),宋卡梵文称为Singora,正是狮子之意许云樵:第二篇 丙 赤土与丹丹。 赤土由吉蔑族 (Mon Khmer) 所建立,信奉婆羅門教,國都叫僧祇城(英文:Singora),因國土多赤色,故稱赤土。據說赤土後來被另外一個東南亞印度化古國狼牙脩所併吞。 公元七世紀,中國隋朝時期,隋煬帝楊廣派常駿出使赤土。.

新!!: 三佛齐和赤土 · 查看更多 »

赵述岛

赵述岛(英语:Tree Island),是西沙群島中宣德群岛内的一个岛,1947年为纪念明代赵述奉命出使三佛齐而命名为“赵述岛”,俗称“树岛、暗岛、船暗岛”。 赵述岛与西沙洲同位于一个礁盘上,并同周围一串岛礁、沙洲合称为“七连屿”,距永兴岛约5至10海里。该岛面积约0.22平方公里,海拔4米,大致呈椭圆形状,岛西端在东北季风影响下发育了一条沙嘴,岛上遍布植物。赵述岛有明、清古庙遗迹,建有灯塔、瓦房和海南渔民在岛上长期和季节性留居而建的积蓄天然雨水的水池,还设有中国边防警察警务碑。岛上设有中国漁民村委會,归属海南省三沙市七连屿管理委员会赵述社区管辖。 赵述门是把七连屿礁盘分成两块的水道,位于赵述岛东侧,宽约1260米,最浅处只有4米,深处不足10米,一般300吨船可通过。环礁内湖水深为58米,外海水深在100米以上,故门内水流甚急。 根据中国政府1996年发布的关于领海范围的声明,赵述岛有三个中国领海基点:.

新!!: 三佛齐和赵述岛 · 查看更多 »

闍耶僧伽跋摩二世

闍耶僧伽跋摩二世(,梵文名,Jaya Sinhavarman II),占婆(占城)11世紀中期国王。父亲毗建陀跋摩四世。 《宋史》记载他名为刑卜施离值星霞弗,《大越史记全书》记载他名为乍斗、乍兜。1042年十一月,刑卜施离值星霞弗遣使向宋仁宗献驯象三頭。1043年,阇耶僧诃跋摩二世派水军入侵越南李朝的沿海领土,李太宗稱占婆多年未遣使通好,筹备南征,修造百余艘战船。1044年,李太宗亲征,在五蒲江南岸一带大戰占婆军,越军得胜,闍耶僧伽跋摩二世阵亡,占婆军队战死三万余人,被俘五千余,战象死六十头。七月,越军进至占婆国都佛逝,大肆掠夺俘虏了闍耶僧伽跋摩二世的妻妾、宫女等人回国。李太宗让闍耶僧伽跋摩二世的妃子媚酰侍奉,媚酰不堪其辱,投江而死。占婆第八王朝终结,此后,占城开始向越南朝贡。.

新!!: 三佛齐和闍耶僧伽跋摩二世 · 查看更多 »

闍耶因陀羅跋摩三世

闍耶因陀羅跋摩三世(,梵文名,Jaya Indravarman III),占婆(占城)12世紀中期国王。 自称出自前朝王族,1129年被封为提婆羅闍,1133年被封为瑜婆羅闍。訶黎跋摩四世没有后嗣,1139年訶黎跋摩四世死后,闍耶因陀羅跋摩三世即位。建立第十一王朝。占婆因拒绝协助真腊攻越南,1145年,真腊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趁机讨伐占城,攻占了佛逝城(毗阇耶),摧毁了美山寺庙。闍耶因陀羅跋摩三世不知所踪。.

新!!: 三佛齐和闍耶因陀羅跋摩三世 · 查看更多 »

闍耶因陀羅跋摩五世

闍耶因陀羅跋摩五世(,梵文名,Jaya Indravarman V),占婆(占城)12世紀国王。 原名罗苏婆底,1190年,真腊国王阇耶跋摩七世俘占城王阇耶因陀罗跋摩四世,以自己的妹夫真腊王族蘇利耶闍耶跋摩为佛逝王。次年,罗苏婆底将蘇利耶闍耶跋摩驱赶回真腊,自立为佛逝王(闍耶因陀羅跋摩五世)。阇耶跋摩七世送阇耶因陀罗跋摩四世回国。1192年,宾童龙王蘇利耶跋摩领兵取佛逝城,击灭了阇耶因陀罗跋摩五世。.

新!!: 三佛齐和闍耶因陀羅跋摩五世 · 查看更多 »

闍耶因陀羅跋摩四世

闍耶因陀羅跋摩四世(,梵文名,Jaya Indravarman IV),占婆(占城)12世紀国王。 《宋史》称邹亚娜,1167年,阇耶因陀罗跋摩四世登上占城的王位。称他对大乘佛教和婆罗门教颇有研究。越南李朝乘着阇耶因陀罗跋摩四世登位不久,派大臣苏宪诚领兵讨伐,阇耶因陀罗跋摩四世向越人致送珍珠方物,越方罢兵而回。1170年与越南达成和解之后,占婆集中力量对真腊国开战。1171年,一位从宋朝来的福建人向占城军队传授中国的骑射之法,于是占城在与真腊的战争中屡战屡胜。1177年,占城的船舰沿湄公河而上,到洞里萨湖,直捣真腊首都耶输陀罗补罗,杀死真腊国王特里布婆那迭多跋摩。真腊王子阇耶跋摩七世即位后率军抗击占城,在1181年将占城军逐出了真腊。1190年,阇耶因陀罗跋摩四世再侵真腊。阇耶跋摩七世以占城王子蘇利耶跋摩为将军,击退了占城的进攻,乘胜攻占了占城首都毗阇耶。阇耶因陀罗跋摩四世被俘,被押往真腊的首都吴哥。真腊王族蘇利耶闍耶跋摩被占城贵族阇耶因陀罗跋摩五世赶回,阇耶跋摩七世送阇耶因陀罗跋摩四世回国。蘇利耶跋摩击灭了阇耶因陀罗跋摩五世,但是没有帮助阇耶因陀罗跋摩四世复位,反而自己做了统一占城的国王。阇耶因陀罗跋摩四世最终被蘇利耶跋摩杀死。.

新!!: 三佛齐和闍耶因陀羅跋摩四世 · 查看更多 »

闍耶訶黎跋摩一世

闍耶訶黎跋摩一世(梵文名,Jaya Harivarman I),占婆(占城)12世紀中期国王。 《宋史》记载他名为邹时兰巴,《大越史记全书》记载他名为制皮啰笔。真腊入侵占婆,律陀罗跋摩四世继位为第十二王朝国王。为逃避真腊人,南迁宾童龙。死后其子阇耶诃黎跋摩一世继位。宾童龙国王阇耶诃黎跋摩一世1147年打败了真腊人,收复佛逝。占婆王室又出现内讧,阇耶诃梨跋摩一世与妻兄般舍罗阇(Vançaraja,又作“雍明叠”、“雍明些叠”)相攻。般舍罗阇向越南李朝求助,李英宗册封般舍罗阇为占婆国王,并派李蒙与般舍罗阇率兵征占婆。般舍罗阇和李蒙都在战中阵亡。1152年十月,李英宗迎娶占婆国王女儿。阇耶诃黎跋摩一世随后致力于镇压阿摩罗波胝和宾童龙地区的叛乱,最终内外平定。1155年,闍耶訶黎跋摩一遣使到南宋进方物,求封爵,宋高宗锡宴于怀远驿,以杨卜麻叠初封之爵授予他,报赐甚厚。.

新!!: 三佛齐和闍耶訶黎跋摩一世 · 查看更多 »

蒲甘王國

蒲甘王國(ပုဂံခေတ်)是東南亞的一個古國,公元849年建國于現代緬甸地區。第一任國王是披因比亞,蒲甘王國是第一個統一緬甸地區的王國。 蒲甘(英文:Bagan,旧称Pagan)是蒲甘王国的首都,位于伊洛瓦底江西岸与亲敦江汇合处,在曼德勒西南145公里。蒲甘建立的歷史比蒲甘王國還要早,據說在105年由驃人建蒲甘小城。847年,披因比亞在蒲甘修建城寨,大興土木,使蒲甘漸漸成為大城市,後成為一國之都。.

新!!: 三佛齐和蒲甘王國 · 查看更多 »

那空是贪玛叻

那空是贪玛叻(泰语:นครศรีธรรมราช)也称洛坤,位于泰国南部马来半岛,是那空是贪玛叻府的首府。也可能是中国古籍上记载的“登流眉国(亦稱單馬令,Tambralinga)”所在地。 那空是贪玛叻是南部的第二大府,在三佛齊(Srivijaya)时期是主要的佛教胜地,距曼谷780公里,面积9942平方公里,西部是高原和山脉,地势西高东低,在沿着泰国湾海岸线成为一个盆地。.

新!!: 三佛齐和那空是贪玛叻 · 查看更多 »

蔗糖

蔗糖是一种雙醣(葡萄糖+果糖),晶體白色,具有旋光性,但無變旋。易被酸水解,水解后產生等量的D-葡萄糖和D-果糖。不具還原性。發酵形成的焦糖可以用作醬油的增色劑。蔗糖是光合作用的主要產物,廣泛分布于植物體內,特別是甜菜、甘蔗和水果中含量極高。蔗糖是植物儲藏、積累和運輸糖分的主要形式。蔗糖的原料主要是甘蔗(Saccharum spp.)和甜菜(Beta vulgaris)。将甘蔗或甜菜用机器压碎,收集糖汁,过滤后用石灰处理,除去杂质,再用二氧化硫漂白;将经过处理的糖汁煮沸,抽去沉底的杂质,--去浮到面上的泡沫,然后熄火待糖浆结晶成为蔗糖。 以蔗糖为主要成分的食糖根据纯度的由高到低又分为::蔗糖(100%)、冰糖(99.9%)、白砂糖(99.5%)、绵白糖(97.9%)和赤砂糖(也称红糖或黑糖)(89%)。.

新!!: 三佛齐和蔗糖 · 查看更多 »

陳祖義

陳祖義(?-1407年),祖籍廣東潮州,是元末明初的一位海盜集團之首領。1407年農曆9月,第一次下西洋的鄭和寶船艦隊把在東南亞流竄的陳祖義押送至明朝北京受審,當眾將陳祖義斬首示眾。.

新!!: 三佛齐和陳祖義 · 查看更多 »

李朝 (越南)

李朝(Nhà Lý),是越南歷史上的一個朝代,因该朝君主姓李而得名,历经九代君主,凡217年。 李朝開創於1009年。該年農曆十一月,前黎朝的左親衞殿前指揮使李公蘊(即李太祖)奪取帝位李公蘊即位的時間,據陳朝時編成的《越史略》記載在己酉年(西曆1009年)十一月。後黎朝編成的《大越史記全書》記載,己酉年十月辛亥日(即十月三十日、西曆11月19日),前黎朝臥朝帝去世,李公蘊於「是月癸丑日」即位。然而該年農曆十月並無癸丑日,十一月二日方為癸丑日。見《越史略》卷中,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578頁;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黎紀·臥朝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201-202頁。中西曆轉換見。,次年改元順天,定都昇龍(今稱河内)。李朝建國後,採取唐朝和宋朝的中央政治制度模式。在太祖、太宗、聖宗、仁宗四代君主的百餘年間,越南進入了政治集中、國家統一、國勢強盛的時期。李朝的治國政策包括興建昇龍城,分封中央軍政諸臣職位,改組地方政治機構,發展佛教,實行科舉制度,改革土地和稅收制度,制定《刑書》以改良法律,對外採取擴張政策等。李朝前半段時期多次與宋朝、真臘、占城發生戰爭,佔領了大片領土。1054年,李圣宗改国号为「大越」,并成为此后越南数个朝代的国号。李英宗時,獲中國宋朝冊封為安南國王,越南從此亦被稱作安南國。李朝在中葉以後逐漸衰弱,國內封建諸侯相互交戰,爭奪權力。李朝晚期,發生了「范猷之亂」、「郭卜之亂」和陳嗣慶、陳承兄弟專權的場面。最後權臣陳守度趁李昭皇年幼,於1225年年底(或1226年初)安排從姪陳煚(陳承之子)「受禪」,取代李氏帝位李昭皇讓位給陳煚的日期,有數種不同的說法。《越史略》記載在乙酉年(建嘉十五年)十二月初一日(西曆1225年12月31日)。《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昭皇》記載在乙酉年(天彰有道二年)十二月十一日(西曆1226年1月10日),而同書《陳紀·太宗皇帝》,則記載在十二月十二日(西曆1226年1月11日),而兩處都加上「戊寅」。見《越史略》卷下,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619頁;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昭皇》及《陳紀·太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16頁及321頁。中西曆轉換見。,建立陳朝。.

新!!: 三佛齐和李朝 (越南) · 查看更多 »

杨信沙洲

杨信沙洲,位于道明群礁东南端,南钥岛东北方,是南沙群岛已定名中的最大沙洲。因纪念明朝使者杨信前往三佛齐招抚杨道明入朝而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菲律宾及越南均声称拥有主权。.

新!!: 三佛齐和杨信沙洲 · 查看更多 »

梁道明

梁道明是14世纪明朝时一名来自广东南海的潜逃者,居住在三佛齐的巨港。1397年,爪哇满者伯夷国王灭三佛齐旧王朝,旅居三佛齐的华人一千多人拥戴梁道明为三佛齐王(巨港的统治者)。根据明朝的记录,梁道明在巨港拥有数以千计的追随者和一支相当强大的军队,守卫三佛齐北方疆土,对抗满者伯夷。 梁道明统治三佛齐期间有大量广东军民投奔。1405年(永乐三年),明成祖派梁道明国王的同乡监察御史谭胜受和千户杨信带敕书前往招安。梁道明国王和臣子郑伯可一同入朝贡方物,受封赏后回乡。.

新!!: 三佛齐和梁道明 · 查看更多 »

殊域周咨录

《殊域周咨录》是明朝行人司行人和刑科右给事中严从简,在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年)始撰写的一部关于明朝边疆历史和中外交通史的书籍;於1583年成書。严从简,别号绍峰子,明代浙江嘉禾人。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曾任婺源县丞和扬州同知,后入行人司任行人和刑科右给事中。 明朝时中国和周边国家、海外国家往来密切,明太祖派使臣出使朝鲜、琉球、日本、安南、真腊、三佛齐、古里、哈烈、撒马儿罕等国;明成祖派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明太祖设立行人司,掌管外事。 在行人司任职的严从简,接触许多外来使臣,得知海外国家和边疆国家的状况,又掌握大量内部文件和记录,为他撰写此书打下基础。他撰写此书时参考了大量前人的著作,但他认为历史记录可从书中查到,但中外来往的内部文件则是外间难以见到,因此他厚今薄古,偏重记述当代的事件,为明朝出使外国的使臣提供参考。 《殊域周咨录》将女直列入东北夷,因此在清朝被列为禁书。.

新!!: 三佛齐和殊域周咨录 · 查看更多 »

毗闍耶跋摩

毗闍耶跋摩(梵文名,Vijaya),占婆(占城)11世紀初期国王。 《宋史》记载他名为杨普俱毗茶室离(杨普俱毗茶逸施离,Yan Pu Ku Vijaya (Çri)),毗阇耶继位后,由于国都因陀罗补罗被大瞿越(越南前黎朝)军破坏,于是便迁都佛逝(Vijaya,即毗阇耶、佛逝)。1004年,大瞿越皇帝黎桓派儿子黎明提出使宋朝,宋真宗安排他在次年(1005年)正月上元节,和黎明提与占婆、大食国使节,一同观灯宴饮。.

新!!: 三佛齐和毗闍耶跋摩 · 查看更多 »

汶萊歷史

汶萊蘇丹國的統治曾存在於14世紀至16世紀。其領土涵蓋婆羅洲北部和菲律賓南部,但這一地方勢力在歐洲人的影響下逐步走向終結。後來,汶萊與西班牙有過一次短暫衝突,並取得了勝利。汶萊帝國(也稱渤泥國)在19世紀時達到頂峰後,因喪失領土過多給砂朥越的白人拉惹而導致其日漸衰落,最終造成現今的陸地狹小和兩廂分離的局面。作為前英屬殖民地,汶萊在1888年至1984年期間還是英國的一個保護國。.

新!!: 三佛齐和汶萊歷史 · 查看更多 »

沙巴

沙巴(Sabah),简称「沙州」,旧名「北婆羅洲」,位於婆羅洲島北部,是馬來西亞的13州属之一,也是马来西亚境內第二大州,僅次於其西南方的砂拉越,而其南面則与印度尼西亚的北加里曼丹省相接壤。 自1881年起,北婆羅洲一直被大英帝國所統治。直到1963年8月31日,北婆羅洲被英國予以自治地位,同時改名為「沙巴」(Sabah),但並未從法律上獲得正式獨立,其國防、外交、財政、內政等事務仍由英國政府所掌管。 1963年9月16日和砂拉越、马来亚联合邦及新加坡共同组成聯邦国家,成立马来西亚。在成立马来西亚之前,沙巴和砂拉越、新加坡一样,皆是英属自治邦,根据成立协议沙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行政自治权,如移民政策自主权。 沙巴享有风下之地(Land Below The Wind)或是风下之乡之美誉,原因是沙巴的位置在飽受台风肆虐的菲律宾之南,但台风不会经过这里。沙巴首府為亞庇,前名為(Jesselton)。其他主要城镇有山打根、斗湖、根地咬、、古达、仙本那、拿笃、斗亚兰、吧巴、实必丹、丹南、兰瑙、古打毛律、哥打马鲁都等。纳闽在1984年由哈里士领导的人民党组成的沙巴政府交给了联邦政府,现为联邦直辖区,也是大马的唯一的岸外金融中心。 沙巴人分为三大民族:华人、卡达山人和巴瑶人,分別使用華語、英语、卡达山话和马来语,随着大量外籍人士涌入使沙巴华人只剩一至两成。.

新!!: 三佛齐和沙巴 · 查看更多 »

波罗王朝

波罗王朝又稱帕拉王朝(现代孟加拉语写为পাল),8世纪~12世纪时统治印度东北部的一个重要王朝。 其統治者的名稱均以帕拉為後綴,在古普拉克里特諸語言意為“保護者”,他們是大乘佛教和密宗的信徒。其主要據點位於孟加拉和今印度比哈爾邦,包括巴連弗邑、蒙格埃爾、多摩梨帝國等當時的大城市。9世纪初期,波羅王朝是北印度一强大的政治势力,其领土由比哈爾、孟加拉進一步擴展至尼泊爾、恆河流域和今巴基斯坦東部。在公元810年时,波羅王朝領土上的人口达到1030万人。 波羅王朝被視為伊斯蘭教傳入前孟加拉歷史的黃金時期。此王朝曾結束孟加拉地區持續不斷的戰亂和割據,為當地帶來安定與繁榮。其國王修建了大規模的佛寺,並贊助那爛陀寺、超戒寺等佛學研究所,與三佛齊、西藏的王國和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維持良好的關係。在此時期,透過阿拉伯地區與孟加拉的頻繁貿易,伊斯蘭教首度於孟加拉出現。阿拔斯王朝的貨幣亦可於波羅王朝的考古遺址中找到。12世紀,信仰印度教的斯那王朝推翻了波羅王朝,正式結束最後一個建立於印度本土的佛教王國。 波罗王朝在其领土内推行一种封建制度,即王室将土地赠给受封者,同时受封者获得对该片土地的税收、行政和司法权。但这种封地现象只是表面上与西欧的封建制度类似。波罗王朝的封地对象几乎只限于宗教集团,表现为将大量土地捐赠给寺院(如提婆波罗国王曾赠给著名的那烂陀寺5个村庄);世俗官僚获得封地的现象非常少见。.

新!!: 三佛齐和波罗王朝 · 查看更多 »

洛坤府

洛坤府(南泰語:ลิกอร์,RTGS:Liko,厲郭),泰语名那空是贪玛叻(นครศรีธรรมราช,Nakhon Si Thammarat),口語那空(南泰語/泰語:นคร,Nakhon),是泰国南部人口最多的府。东面临着泰国湾,邻近府份从南到北按顺时针顺序为宋卡府、博他侖府、董里府、甲米府和素叻府。本府名字在印度梵文中意思是「圣王之城」(Nagara Sri Dhammaraja)。.

新!!: 三佛齐和洛坤府 · 查看更多 »

清邁

清迈市(泰语:เชียงใหม่),是清迈府的首府,也是泰国北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口約25万人。 清邁是泰國北部最大的歷史文化城市,也是泰北政治經濟中心。為清邁府首府,在1296年至1768年間為蘭納王國首都,蘭納王國其後於1774-1939發展為清邁王國的朝貢國。清邁距離曼谷700公里,倚靠著泰國最高的山。清邁在平河的流域中,平河是昭拍耶河的主要支流。清邁在泰語的意思是新城市,在蘭納王國1296年訂定首都時所取的。清邁取代了清萊成為蘭納的首都。 清邁在2006年東協加三於清邁簽訂清邁協定時得到顯著的政治地位。清邁同時是2020年泰國大城府世界博覽會展場之一。清邁被定位成一個文創城市,目前正在申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創意城市中。清邁也是旅遊勝地,曾被旅遊雜誌TripAdvisor票選為2014年世界25大最佳旅遊地,並獲選為第24名。 清邁位於平河流域以及主要貿易樞紐的位置使他具有相當歷史重要性。 雖然清邁市區內的人口只有25萬,但是在整個泰北與鄰近衛星城鎮,形成了一個清邁都會生活圈,該都會區有近百萬人,佔了清邁府一半人口以上。 清邁被下設四個行政區,洛平,室利佛逝,曼格莱和卡威拉。前三個行政區位於平河西岸,卡威拉則位於東岸。而城市的中心位於室利佛逝。.

新!!: 三佛齐和清邁 · 查看更多 »

满者伯夷

满者伯夷(爪哇语:Madjapahit;马来语:Majapahit)是13世纪时东爪哇的一個印度教王国,位於今日泗水的西南,《元史》称为麻喏巴歇,《明史》称为满者伯夷。从1293年至1500年,满者伯夷王国曾统治马来半岛南部、婆罗洲、苏门答腊和巴厘岛。于西元1350年至1389年期間,國王哈亞·烏魯克(Hayam Wuruk)和首相加查·馬達在位時期勢力達于巔峰,其領土範圍甚至遠至泰國南部、菲律賓、東帝汶。 德国东方学家贝特霍尔德·劳费尔认为“maja pahit”来自印尼的一种果树木橘(Aegle marmelos)的名字。.

新!!: 三佛齐和满者伯夷 · 查看更多 »

末罗瑜

末羅瑜(Melayu)或末羅遊为古代(大约4世纪-13世纪)苏门答腊岛上一个信奉婆羅門教的古国(现改为占碑),后来末罗瑜被苏门答腊岛上的另一个著名古国三佛齐所并吞。 唐代以后又出现了木剌由、麻里予兒、巫来由、無来由等,这些地名都指向同一个末羅瑜。清代的著述把马来亚(Malaya)翻译为“无来由”或“巫来由”。马来西亚的马来人一向自称“巫来由人”(Orang Melayu)。.

新!!: 三佛齐和末罗瑜 · 查看更多 »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或稱洪武帝,明朝開國皇帝,漢族,朱姓,讳元璋。曾名朱兴宗、朱重八,投军被郭子兴取名元璋,字国瑞,生於濠州钟离县 。廟號「太祖」,谥號「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統稱「太祖高皇帝」。在位三十一年,因年号洪武也俗稱洪武帝。太祖之後的皇帝除明英宗(二度在位)、清太宗(改國號)外,皆實行一世一元制。 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为僧据说法号如净。 25岁(1352年)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政权。先後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其他起义军,统一南方,後北伐灭元,建立大一統的皇朝,国号“大明”。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興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解放奴婢;减免賦稅。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同时立《大明律》,用严刑峻法管理百姓与官僚,禁止百姓自由迁徙,严厉打击官吏的贪污腐败,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清洗权贵势力及他認為對他的朝廷有威脅的人、並废中书省,由皇帝直領各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驾崩後传位于嫡长孙朱允炆為明惠宗。 太祖的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南京的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使得皇宮自給自足。.

新!!: 三佛齐和朱元璋 · 查看更多 »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清朝明史馆官修,张廷玉等主撰,全書共三百三十二卷,計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记明代史事,起自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迄於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277年的明朝历史。.

新!!: 三佛齐和明史 · 查看更多 »

明朝海盜

明朝海盜,指於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年間活動的海盜,他們往往亦商亦盜,一面貿易一面從事劫掠,台灣作家毓纶稱此種經營模式為武裝海商集團。.

新!!: 三佛齐和明朝海盜 · 查看更多 »

明朝海盜列表

明朝海盜列表,指於明朝年間活動的海盜。.

新!!: 三佛齐和明朝海盜列表 · 查看更多 »

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或稱永樂帝,是明朝第三任皇帝,公元1402年至1424年在位,在位二十二年,年号永乐。 明太祖皇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時事征伐,並受封為燕王。洪武三十二年或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削藩,燕王遂發動靖难之役,起兵奪位,經過三年的战争,最終胜利,殺害方孝孺,驅逐其姪建文帝奪權篡位自封為帝。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明朝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使北京至此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至今。此外他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北征蒙古,南平安南。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另外,他加強太祖以來的專制統治,強化錦衣衛並成立東廠,此外,他在位期間重用宦官,也促成明朝中葉後宦官專政的禍根。 明成祖崩逝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嘉靖十七年(1538)九月,嘉靖帝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

新!!: 三佛齐和明成祖 · 查看更多 »

海外華人國王列表

海外华人国王列表: 从14世纪到18世纪,不少华人成为南洋一些国家的国王。最早研究这些历史的是梁启超,他在《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一文列举八位华人国王。 将梁启超文及散见其他文献的华人国王列表如下:.

新!!: 三佛齐和海外華人國王列表 · 查看更多 »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延伸,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形成主因是因為中國東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內部往來不易,因此自古許多人便積極向海上發展。又為了解決陸路的不便性,因為陸路受地形影響,前往西域會經過許多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又中國東岸夏、冬兩季有季風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歐陸的方便性。尤其於兩宋年間,遊牧民族盤據華北地方導致絲路斷流,令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更加蓬勃。在古代中國即有此項交流,尤其是中國東南沿海的居民而言,更是顯著。 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 但是海上絲綢之路到底存不存还有问题,《汉书》记载中国人所乘之船为当时的“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利用这些停留在广西、广东港口的外国船只进行转送到南海和印度。唐宋时的广州港很繁荣,港口大船云集,最多的时候,每年有四千多艘大食船,当时还发生了千名大食、波斯穆斯林劫掠广州的事件。最早利用海上絲綢之路的则是罗马商队与使者,于公元166年抵达中国;而迄今东南亚出土的最早沉船和中国瓷器也属于西亚的阿拉伯帆船,年代为公元830年的晚唐。.

新!!: 三佛齐和海上丝绸之路 · 查看更多 »

斯里維加亞足球俱樂部

斯里维加亚足球俱乐部(Sriwijaya Football Club),简称斯里维加亚,又作三佛齐或室利佛逝(皆为古代音译的延续),是一家印度尼西亚足球俱乐部,主场位于印度尼西亚港口城市巨港。.

新!!: 三佛齐和斯里維加亞足球俱樂部 · 查看更多 »

新加坡历史

新加坡歷史可追溯至11世紀,該島開始被受重視是14世紀三佛齊王子拜里米蘇拉建立馬六甲蘇丹王朝將其建設成港口,並於1613年被焚毀。新加坡現代歷史要追溯至1819年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把該島建設成港口,在英國治下該地茁壯為重要的轉口港,負責印度-中國以及東南亞間之貿易,進使該地成為主要的海港城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新加坡在1942年到1945年被大日本帝國所占領,當戰爭接近尾聲之際新加坡重新為英國統治也開始讓新加坡自治,新加坡渴望加入馬來亞聯合邦並在1963年和該國一起建立馬來西亞聯邦,然而社會內部的矛盾與激化,促使人民行動黨和掌握馬來西亞政權的巫統產生歧見,最後馬來西亞將新加坡逐出聯邦,新加坡在1965年8月9日成為獨立的共和國。 在面臨失業率高以及住屋不足的壓力下,新加坡開始一連串的現代化過程,建立起輕工業、發展大型國宅以及重金投資在公共教育上,從獨立後新加坡每年經濟成長率高達9%以上,在1990年代該地成為世界最為繁榮的國家之列,伴隨而來的是高度經濟發展的自由市場經濟、國際貿易,以及在亞洲僅次於西亞的國民平均所得。.

新!!: 三佛齐和新加坡历史 · 查看更多 »

新加坡宗教

由于新加坡的历史特殊,并且政府奉行种族和多元文化的政策,新加坡存在多种宗教信仰和习俗,并无宗教占主导地位。《新加坡共和國宪法》第十五条保障宗教自由。與周邊國家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國家不同,新加坡並不設國教。 截至2012年,新加坡的主要宗教有佛教(33.2%)、基督宗教(18.8%)、伊斯蘭教(15.1%)、道教(11.0%)和印度教(5.0%),新加坡人口有0.7%信奉其他宗教。17%的新加坡人被正式列为无宗教(相比之下,2000年有14.8%)。尽管新加坡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各宗教信徒之间几乎不存在宗教极端主义和仇视。不過年轻人中,尤其是华人,已有与传统价值观,包括宗教仪式和祖先崇拜背离的趋势,減少奉行相關傳統習俗,而無宗教信仰者亦有上升的趨勢。.

新!!: 三佛齐和新加坡宗教 · 查看更多 »

新加坡人

新加坡人是城邦國家新加坡的公民 ,新加坡為和多元文化的國家,種族包括華裔、馬來裔、印度裔和其他較小的族裔社群。在19世紀,新加坡已是各民族聚集的城邦。根據2006年AsiaBarometer 調查,大多數新加坡人認為自己是“新加坡人”,而少數人認同自己的種族群體。 目前,新加坡人口為3,439,200人,海外新加坡人口為214,700。.

新!!: 三佛齐和新加坡人 · 查看更多 »

新加坡王国

新加坡王国(Kerajaan Singapura)是一个马来小王国,其疆界主要坐落在当今的岛国新加坡共和国。传统的历史观显示,逃亡的三佛齐巨港王子山·尼拉·乌他马(Sang Nila Utama)于约公元1299年建立新加坡王国。14世纪,新加坡经济在蒙古和平时期(Pax Mongolica)蓬勃发展,从一个小商埠转化为和元帝国有密切关系国际贸易中心。然而,新加坡的繁荣和功绩惊动了邻近的两大势力——北方的大城王国和南方的满者伯夷王国。壁垒森严的新加坡因此历经至少两大外敌侵袭,最后终于在1398年被满者伯夷王国消灭。新加坡王国的最后一位拉惹(国王)伊士干达沙逃至马来半岛的西海岸,于1400年建立马六甲苏丹王国。.

新!!: 三佛齐和新加坡王国 · 查看更多 »

新加坡華人

新加坡華人是指出生在或者移民到新加坡、并持有新加坡公民權或居留權的漢族人士,也稱「新加坡華裔」或「華裔新加坡人」)。 2010年,新加坡華人佔新加坡人口的74.1%,约4个新加坡人中就有3个是華人,是新加坡人口当中最大的族群。新加坡共和國是大中華地區以外,世界上唯二以漢族佔人口多数的國家。 今日的新加坡華人因为受英文教育的关系和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影响,一般会先認同自己为「新加坡人」,而后才是「華人」,普遍上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或「華僑」。 土生華人在新加坡華人整体中佔的比例非常小,而这个族群有被主流華人同化的趨势。.

新!!: 三佛齐和新加坡華人 · 查看更多 »

新加坡早期歷史

新加坡早期歷史意指新加坡1819年之前的歷史。关于新加坡的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追溯到公元2世紀,当时希臘地理學者托勒密把新加坡及其周遭地區称为薩瓦納(Sabana)地區。 公元3世纪,马来人将新加坡的主岛命名为“Pulau Ujong”,取意“(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东吴孙权时期交广刺史吕岱于243年派遣朱应、康泰南宣国化。康泰于归国后著《吴时外国传》记录出使南国时的经历的一百数十国的见闻,其中蒲罗中国就是Pulau Ujong 的对音,是新加坡最早的中文名称。。后来,新加坡又被赋予“Negeri Selat”(海峡之邦)的别誉,故《新唐书》中称“萨庐都”,在《宋史》中作“柴历亭”。早期的华人移民以“Selat”(海峡)为本源,呼其作“石叻”。 1320年,元朝派人到“龙牙门”(Selat Panikam)寻找大象;1325年,龙牙门派使臣到中国。有学者指出“龙牙门”就是龙牙岛,即林加群島一小岛。 1330年,中国元代航海家汪大渊首次来到新加坡,并在所著《岛夷志略》一书中将之称为“单马锡”,并留下了“近年素可泰王朝曾派七十多艘兵船攻打单马锡,一月不下”的记录。 1365年的《爪哇史颂》把新加坡叫做“Tamusik”,而绘制于1430年(明代宣德五年)的《郑和航海图》则称新加坡为“淡马锡”,类似的名字还出现在同一时期的一份越南文献上。“单马锡”、“淡马锡”、“Tamusik”,都是马来文“Temasek”(海城)的对音,源自梵文“tamarasa”(黄金)。 馬來史書《马来纪年》(Sejarah Melayu)記載,公元13世纪时,一位室利佛逝王子Sri Tri Buana(又名山尼拉乌他马,Sang Nila Utama)的船隻擱淺在該島上。王子在這座島上看到一只獅子,認為是個吉兆,便將該島定名為Singha-pura(或Singapura),在梵語中singha的意思就是獅子,pura则是城市。然而新加坡并没有獅子,因此也有人认为“狮城”一名来源于该岛的形状。 新加坡考古學家在山(Fort Canning)發現14世紀港口的遺址,是當時馬來半岛和中國的貿易港口。 14世纪的暹罗(今泰国)和位于爪哇岛的满者伯夷(Majapahit Empire)正在争夺新加坡的控制权。《马来纪年》记载,在1390年代,一个叫拜里米蘇拉(Parameswara)的巨港王子在被满者伯夷王国推翻后逃亡到淡马锡,并统治五年。之后他又被迫逃亡到麻坡(Muar),再转移到马六甲,并建立了马六甲苏丹国(Sultanate of Malacca)。 15世纪初,新加坡是泰国的属国,但是马六甲苏丹王朝很快就将其纳入自己的领土。新加坡成為海軍統帥漢都亞的封地,亦成为该苏丹国重要的贸易港口。 1511年,葡萄牙占领了马六甲。逃亡到新加坡的马来将领在(Johor Lama)建立新的国都,在新加坡设置了港口官员。1587年,葡萄牙人占领了舊柔佛拉玛。1613年,葡萄牙人焚毀了新加坡河河口的據點。此后两个世纪内没有关于新加坡的史料。.

新!!: 三佛齐和新加坡早期歷史 · 查看更多 »

新唐书

《新唐书》,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是記載唐朝歷史的纪传体史書。《新唐书》共225卷,分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及列傳150卷。.

新!!: 三佛齐和新唐书 · 查看更多 »

慶長琉球之役

慶長琉球之役,又稱薩摩侵入、島津侵入、琉球征伐、琉日戰爭、己酉倭亂、己酉薩摩之亂等,指的是1609年日本薩摩藩入侵琉球國的事件。這次戰役使琉球成為薩摩藩的附庸國,直到1879年琉球國被日本吞併為止。.

新!!: 三佛齐和慶長琉球之役 · 查看更多 »

拿督

拿督(Datuk, Dato'),源自於古马来语,是一個常見於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汶萊的稱號,乃是對有地位和崇高名望者的一種尊稱。在馬來西亞和汶萊,「拿督」也是榮譽制度下的一種稱號,不具有世襲和封邑的權力,是一種象徵式的終身榮譽身份。 明代张燮《东西洋考》作「哪」张燮《東西洋考·卷三》大泥〈吉蘭丹〉條。.

新!!: 三佛齐和拿督 · 查看更多 »

拜里米苏拉

拜里米苏拉或拜里迷蘇剌 (馬來語:Parameswara 1344年─1414年),满剌加国(马六甲王朝)开国君主。马来纪年记载,其原为室利佛逝巨港城的王子,传统信奉印度教混合佛教。拜里迷苏拉取名来自梵文परमेश्वर,意为“至高无上的君主”。另有传説其祖先为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 鄭和下西洋中所做的海外政治干預中,以長遠影響來看,最重要的是操縱麻六甲海峽(往來中國及海洋貿易的要道),選擇扶植拜里迷蘇剌,於1409年鄭和授與其國璽及皇袍。拜里迷蘇剌曾親自往中國朝貢,使其在麻六甲沼澤地的據點成為日漸富庶繁榮的商業中心。.

新!!: 三佛齐和拜里米苏拉 · 查看更多 »

曼谷國立博物館

曼谷國立博物館(พิพิธภัณฑสถานแห่งชาติ พระนคร,意思:拍那空民族博物館)是泰國的其中之一,也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博博物館。其館藏特色是展出以及歷史。博物館地址在泰國10200曼谷Na Phra That路4號,先前原是給泰國皇宮副王的,在西北邊的廣場角落。 博物館是由泰王拉瑪五世在1874年所建立並對外開放,依照泰王拉瑪四世的律法展出泰國的古物。今日博物館的展示廳包含了泰國歷史甚至可回溯到新石器時代。館藏包含泰國的蘭甘亨大帝的銘文,因為其重要性,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計畫於2003年登錄為收錄之一。 其他的館藏包含早到陀羅缽地、三佛齊至素可泰王國或大城王國時期的文物,博物館也同時收集廣泛的亞洲地區的佛教藝術,例如印度式或希臘式佛教藝術,中國唐朝時期的文物、越南的、印尼的爪哇文化、以及柬埔寨。.

新!!: 三佛齐和曼谷國立博物館 · 查看更多 »

曾向中原王朝朝贡的政权列表

本条目列出历史上曾向中原王朝朝贡的政权。.

新!!: 三佛齐和曾向中原王朝朝贡的政权列表 · 查看更多 »

普吉府

普吉府(ภูเก็ต,RTGS:Phuket)是泰國77個一級行政區之一,府治為與行政區同名的普吉市。該行政區全境以普吉島再加上32個離島為範圍。普吉島是泰國境內最大的島嶼,位於泰國南部安達曼海海域上,也是唯一一個擁有自己獨立一級行政區劃的島嶼。普吉是世界知名的熱帶觀光勝地,其豐富的天然資源也替泰國帶來不小的財富。.

新!!: 三佛齐和普吉府 · 查看更多 »

普兰巴南

普兰巴南(Candi Prambanan,或譯作巴兰班南、普蘭巴那)位于中爪哇,离日惹市约18公里,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印度教建筑,院內共有240座廟宇。.

新!!: 三佛齐和普兰巴南 · 查看更多 »

晋卿岛

晋卿岛(英语:Drummond Island),越方称之为唯梦岛(),是西沙群岛中的一个岛屿。现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实际控制,行政区划属海南省三沙市管辖。由三沙市永乐群岛管理委员会直接管辖,设有群众自治组织晋卿社区。越南政府亦声称拥有其主权。.

新!!: 三佛齐和晋卿岛 · 查看更多 »

1290年

没有描述。

新!!: 三佛齐和1290年 · 查看更多 »

1376年

没有描述。

新!!: 三佛齐和1376年 · 查看更多 »

1397年

没有描述。

新!!: 三佛齐和1397年 · 查看更多 »

686年

没有描述。

新!!: 三佛齐和686年 · 查看更多 »

904年

没有描述。

新!!: 三佛齐和904年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Srivijaya三佛齊三弗齊佛逝室利佛逝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