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趙武

指数 趙武

趙武(),'''嬴'''姓,'''赵'''氏,名武,谥文,又称赵文子、赵孟,赵盾之孫、趙朔之子,母為晉成公之女,晉景公之姊赵庄姬。.

目录

  1. 45 关系: 十三经史记嬴姓宋平公屠岸贾屈建左传下宮之難弭兵之盟公孙杵臼礼记程婴穀梁傳韓厥韓宣子遺腹子魏舒趙同趙姓趙武趙氏孤兒趙朔趙景子范宣子郤錡郤氏赵婴齐 (春秋)赵庄姬赵国赵盾赵获赵括 (春秋)門客栾氏欒書春秋三傳春秋时期晉厲公晉平公晉靈公晋国晋国六卿晋成公晋悼公晋景公

  2. 前541年逝世
  3. 赵国君主

十三经

十三經是十三部儒家經書的合稱,是儒學的核心文獻,《周易》、《尚書》、《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附《春秋》)、《公羊传》、《穀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十三經”的整體性概念成熟於明朝(1368-1644),以萬曆十二年(西元1584年)神宗頒佈詔令欽定《十三經注疏》為完全確立的標誌;是從漢武帝(前156-前87在位)確立五經博士開始,學術潮流與政治權力不斷調整儒家經書名目的共同成果,是儒家經書的最近一次結集。 十三經的內容龐雜,來源及時代不一,主要形成於先秦,既有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之前已經長期流傳的古代文獻,也有主要由戰國(前468-前221)儒家學者编写的著述。其中一部份與孔子、早期儒家思想和其他儒家典籍的關係存在爭議,如《春秋》、《周禮》、《左傳》。更強烈的爭議是所謂的“偽書”問題,如今本《尚書》的部份篇目。 儒家經書的整理、加工、流傳與結集是一個非常複雜且漫長的過程,從孔子用當時已經很古老的文獻教育學生開始,直至十三經完全確立,已經跨越了兩千多年。時至今日,整理工作仍然持續。其間的合稱先後有比較正式的六經、五經、九經和相對隨意的七經、十二經、十四經等,各自涵蓋名目不盡相同的典籍。 儒學是中國從漢武帝到清朝(1644-1911)結束的官方意識形態、主流學術思想,其提倡的價值觀念、道德倫理是千百年來華人社會日常生活的普遍指導原則。儒學的核心是經學。經學即研究經書、闡發經義的學問。儒家經書既是經學研究的直接對象,也是不同時代各派儒學理論與相應的社會、人生主張及實踐得以成立的根基所在。十三經及其前身五經、九經等,是傳統中國社會和中華文化的“聖經”,與基督宗教《新舊約全書》、伊斯蘭教《古蘭經》在其各自社會及文化傳統中的作用與地位非常類似。.

查看 趙武和十三经

史记

《史记》最早稱為《太史公書》,由西汉太史令(太史公)司马迁编写的历史书籍。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間共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是纪传体通史之祖。全书包括本纪 12 卷、世家 30 卷、列传 70 卷、表 10 卷、书 8 卷,共 130 篇(卷),52 万 6500 餘字。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消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残卷是日本京都高山寺藏中国六朝抄本,目前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是现藏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北宋“景祐本”《史记集解》(其中有十五卷为别版补配)及日本藏南宋版黄善夫三家注史记。 《太史公書》首创的纪传体撰史方法为後来历代“正史”所传承,与後来的《汉书》、《後汉书》、《三國志》合称“前四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对後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太史公書》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书》最初無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太史記》、《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查看 趙武和史记

嬴姓

嬴姓,是中文姓氏之一,上古八大姓之一。.

查看 趙武和嬴姓

宋平公

宋平公(),子姓,名成,一名戍,宋共公之子。宋平公三十年(前546年),宋國大夫向戌再次發起弭兵之會,在宋都舉行十四國之弭兵會議,確定晉、楚共為霸主。平公在位44年而卒,太子差繼位,是為元公。 子女:.

查看 趙武和宋平公

屠岸贾

屠岸贾(),屠岸氏,名贾(gǔ),一作屠颜贾,是司馬遷《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左传》、《國語》等史書沒有記載此人。為一嫉妒者及失敗者的典型。晋灵公时,因为阿谀奉承得宠。晋灵公被赵穿杀死,他一度被贬。晋景公时,屠岸贾任司寇,在趙同、赵括得罪郤氏、欒氏时,屠岸贾追治晋灵公被杀之事。他称赵盾是弑杀晋灵公的首逆。下宮之難,尽灭赵氏。只有趙朔的儿子赵武被公孙杵臼、程婴救下,即趙氏孤兒。后来,韩厥建议晋景公恢复赵氏,赵武杀屠岸贾。.

查看 趙武和屠岸贾

屈建

屈建(),屈氏,名建,字子木,中国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 前551年,楚康王杀令尹子南,任命蒍子馮为令尹,屈建为莫敖。前550年,屈建率兵伐陈国之庆氏兄弟。前548年,屈建率军灭掉倒向吴国的舒鸠国。吴王诸樊率军报复,被楚军射杀。前547年,伍举因为是申公王子牟的女婿出逃郑国,还想去晋国。和伍举关系好的蔡国大夫公孙归生(声子),出使完晋国,又出使楚国。屈建问他,晋国的卿大夫比楚国如何。声子说晋卿不及楚,晋大夫都是卿的材料。并且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楚材晋用)。还举了的析公、雍子、巫臣、苗贲皇例子,通过这让屈建和楚康王召回了伍举。前546年,屈建应住在王宫里宋国向戌的邀请,参加弭兵之盟。他确保了晋国的属国向楚国进贡,同样,楚国的属国也向晋国进贡。并且是楚国先于晋国歃血。屈建与晋国赵武交谈,赵武答不上话,赵武让叔向应对,屈建也答不上话。他又向赵武问范武子士会的德行。次年,屈建去世。赵武到楚国奔丧。.

查看 趙武和屈建

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漢族先民所著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十三經中篇幅最長,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內傳》,《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穀梁傳》合称“春秋三传”。.

查看 趙武和左传

下宮之難

下宮之難,知名中国歷史事件,发生在春秋时代的晋国,是晋国世族趙氏被陷害滅亡,而趙武復興趙氏的故事。被改編成了著名小說、戲劇、电影《赵氏孤儿》。.

查看 趙武和下宮之難

弭兵之盟

弭兵会盟,是春秋时期的两次重要的外交事件。弭兵意思为平息战事。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七年》:「人曰弭兵,而我弗許。.

查看 趙武和弭兵之盟

公孙杵臼

公孙杵臼(),名杵臼,春秋时期晋国人,赵朔的门客,为救“赵氏孤儿”赵武而献出了生命。.

查看 趙武和公孙杵臼

礼记

《礼记》,儒学经典之一,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学生及戰國时期儒学学者的作品。西汉学者戴德将或稍早于他的刘向收集的130篇综合简化,一共得85篇,称为《大戴礼记》,后来其姪戴圣又将「大戴礼记」简化删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乐记》,一共49篇,称为《小戴礼记》。「大戴礼记」至隋、唐時期已散逸大半,現僅留傳39篇,而「小戴礼记」則成为今日通行的《礼记》。 汉景帝时魯恭王劉餘初好治宮室而壞孔子宅,得古文經《礼》五十六篇於壞壁之中,礼家将其中与今《仪礼》相同的十七篇录下,得以流传。《奔丧》、《投壶》见于另外三十九篇中,也录下得传。其余篇章,因为藏之秘府,世人难得一见,后来散逸不传,称为“逸《礼》”。 朱熹撰有《朱子家禮》一书,他認為“《禮記》只是解《儀禮》”。阮元在《书东莞陈氏〈学蔀通辩〉后》说:“朱子中年讲理,固已精实,晚年讲礼,尤耐繁难,诚有见乎理必出于礼也。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礼也,五伦皆礼……且如殷尚白,周尚赤,礼也。使居周而有尚白者,若以非礼折之,则人不能争,以非理折之,则不能无争矣。故理必附乎礼以行,空言理,则可彼可此之邪说起矣。” 《礼记》全書以散文撰成,一些篇章饒具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其中最有名篇章,有《大學》、《中庸》、《禮運》(首段)等,并且《大学》与《中庸》被朱熹选入“四书”。《禮運》首段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又稱為《禮運·大同》篇,大同二字常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詞,不少地名亦取用此二字。.

查看 趙武和礼记

程婴

程婴(),程氏,名婴,春秋时期晋国人,是藏匿并抚养赵氏孤儿赵武的著名义士。.

查看 趙武和程婴

穀梁傳

《穀梁傳》是《春秋穀梁傳》的简称,是一部对《春秋》的注解,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传说孔子的弟子子夏将这部书的内容口头传给春秋時魯國人穀梁子,穀梁子将它写记录下来,學者認為此書原本是口頭傳授,其成书时间是在汉朝,由學派門人集結而成。 《穀梁傳》的书写方式是问答式,用这个方式来注解《春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體裁與《公羊傳》相似,內容有伦理史、教育史、妇女史、文化史的宝贵资料。它是研究儒家从战国时期到汉朝的演变的重要文献。 《穀梁傳》一般认为属于“今文经”(见今古文经学)。全书正文23000多字,采用问答体解说《春秋》,重点在阐述经义即《春秋》的政治意义,与《公羊传》风格类似,但在许多义理和考据问题上有歧异。一般来说,《穀梁传》的解经风格比较平实,与惯说高言大义的《公羊传》形成对比。漢武帝時“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漢宣帝時則重用《穀梁》学者,立为学官,“自元康中始讲,至甘露元年,积十余岁,皆明习,乃召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大议殿中,平《公羊》、《穀梁》同异,各以经处是非”,這是由於宣帝的祖父戾太子“少壮诏受公羊《春秋》,又从瑕丘江公受《穀梁》”,东汉以后,《穀梁》之学日渐衰落。唐代将《穀梁传》列为“九经”之一,又列为《十二经》之一。 东晋范甯評《春秋》三傳的特色說:“《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范甯本人還搜辑诸家训释著《春秋穀梁傳集解》,标榜“兼採众说、择善而从”,唐人杨士勋又为之作疏,成《春秋穀梁傳-注-疏》。清人钟文烝有《穀梁补-注-》,网罗前人遗说,可供参考。.

查看 趙武和穀梁傳

韓厥

韓厥(),姬姓、韓氏、諱厥、谥号獻,史称韓獻子。韓子輿的儿子。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韩氏第五任的领袖。 早年丧父,由赵盾抚养长大,被赵盾推荐为晋军司马。前597年,参加邲之战。前589年,参加鞍之战。前583年,帮助赵武使赵氏复兴。前575年,参加鄢陵之战。前573年,韓厥继欒書为正卿。7年後,前566年,因年老让正卿位于智罃。不久病死后,儿子韩宣子韓起继位。.

查看 趙武和韓厥

韓宣子

韓起(),姬姓、韓氏,諱起,谥号宣,史称韓宣子。韓厥的庶子。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韩氏第六任的领袖。 嫡兄韓無忌罹患不治之症,韓起代兄为继承人。前566年,韓厥後継为韓氏领袖。6年後,前560年,正卿及中軍将智罃、下軍佐士魴相继去世,韓起任上軍佐。前541年趙武死後,韓起任正卿及中軍将。前514年,韓宣子死后,儿子韩貞子韓须继位。 ----.

查看 趙武和韓宣子

遺腹子

遺腹子,是指生理父亲死后才出生的孩子。在胎儿母亲妊娠期内父亲死亡的孩子,出生后叫做遺腹子。一般法律上,承认遗腹子的继承权。.

查看 趙武和遺腹子

魏舒

魏舒(),中国春秋時晋国的武将、政治家,魏氏第五代领袖。姬姓,魏氏,名舒(《世本》名荼)、谥号献。魏昭子魏絳之子(称魏献子是魏絳之孙,魏嬴之子)。历仕晋平公、晋昭公、晋頃公。史称魏献子。 魏絳在平公即位後引退,魏舒担任魏氏领袖。当時晋国大夫士匄、欒盈争权,魏絳和欒盈的父亲欒黶为下軍佐,関係親密,魏舒处于两難立場。 前550年四月,欒盈政治斗争失败,投奔齐庄公。齐庄公派他攻击晋国。欒盈联络魏舒为内应,在欒盈的武士督戎被士匄的武士斐豹击败后,士匄子士鞅劫持了魏舒,魏舒知道欒盈大势已去,投靠了士匄阵营,結果欒盈敗死。 魏舒担任上軍佐,与趙武、韓起掌握晋国军事。前541年,对北狄的太原之战,魏舒向上军将中行吴建议将战车兵改为步兵,中行吴采纳了他的建议,大败狄軍,这是中国车战向步战转变的划时代的标帜。 前514年,正卿、中軍将韓起病死,次卿魏舒继任。魏舒和趙鞅等六卿,灭掉了公族的羊舌氏(叔向家族)、祁氏(祁奚、祁午家族),瓜分了他们的土地,魏氏势力更加巩固。 正卿、中軍将魏舒处在人生巅峰,前509年,魏舒召集列国大夫于狄泉(在今河南洛阳)为成周筑修城墙。他把筑修城墙的事交给韩简子和原寿过,自己到大陵泽(今河南获嘉县西北)打猎,放火烧荒,回来死在宁(今河南获嘉县西),儿子魏取继任魏氏领袖。.

查看 趙武和魏舒

趙同

赵同(),'''嬴'''姓,'''赵'''氏,名同,因被封在原,以邑为氏,别为原氏,又被称为原同、原叔,是赵衰与赵姬的儿子,赵盾的弟弟,赵括、赵婴齐的哥哥。《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文公妻赵衰,生原同、屏括、楼婴。赵姬请逆盾与其母,子余辞。姬曰:“得宠而忘旧,何以使人?必逆之!”固请,许之,来,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为内子而己下之。晋景公时,赵同为下军佐。.

查看 趙武和趙同

趙姓

趙姓,是一個漢姓,嬴姓十四氏之一,在中國《百家姓》中排第1位,亦是江西第42大的姓氏。宋朝時間,江西的趙姓人口在宋朝其他地區中排行第6位,佔宋朝趙姓人口的6.8%;明朝時,江西的趙姓人口在明朝其他地區中亦是排行第6位,佔明朝趙姓人口的6.1%。一些姓趙的名人包括成立南越國的趙佗、成立宋朝的趙匡胤和曾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和國務院總理的趙紫陽。2016年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由中国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赵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2.29%约2750万人,排名第七。.

查看 趙武和趙姓

趙武

趙武(),'''嬴'''姓,'''赵'''氏,名武,谥文,又称赵文子、赵孟,赵盾之孫、趙朔之子,母為晉成公之女,晉景公之姊赵庄姬。.

查看 趙武和趙武

趙氏孤兒

《趙氏孤兒》,元朝雜劇,作者為紀君祥。本劇全名或作《趙氏孤兒大報仇》(見於明人臧懋循所編《元曲選》),或作《冤報冤趙氏孤兒》(見於《元刊雜劇三十种》)。 此部悲劇內容取材自春秋時代發生在晉國的「下宮之難」事件,但並非按照歷史事實撰寫,大幅度改變了歷史上的人物關係。.

查看 趙武和趙氏孤兒

趙朔

趙朔,又稱趙莊子()。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大夫趙衰之孫、趙盾之子,妻為晉成公之女。.

查看 趙武和趙朔

趙景子

趙成,又稱趙景叔、趙景子。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大夫趙武之子。 景叔之時,齊國派遣晏嬰出使晉國,晏嬰與晉叔向(羊舌氏,名肸)交談。晏嬰說:「齊國之國政最後歸於田氏。」叔向亦說:「晉國之國政最後將歸於六卿。六卿行為過份,而晉國國君卻不知憂慮。」 景叔在子產到晉國時問他:「伯有猶能為鬼乎?」子產答道:「能。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強,是以有精爽,至於神明。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猶能馮依於人,以為淫厲。況良霄,我先君穆公之冑,子良之孫,子耳之子,敝邑之卿.從政三世矣。鄭雖無腆,抑諺曰,蕞爾國,而三世執其政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其族又大,所馮厚矣。而強死.能為鬼。不亦宜乎?」 趙景叔卒,生子趙鞅,是為簡子。.

查看 趙武和趙景子

范宣子

士--( 匄即「丐」古字,ㄍㄞˋ,),中国春秋時代晋国法家先驱、军事人物、政治人物。祁姓、士氏、按封地又为范氏,諱--(范--),谥号宣。-范-文子士燮之子。又称范宣子。 前570年,范宣子出使齐国,劝说齐灵公继续和晋国结盟,齐灵公派太子光参加鸡泽之盟。前563年,他和中行偃建议晋悼公消灭妘姓小国偪阳国(今山东峄县南)。战况激烈,一次幸亏鲁国将军叔梁纥力气大,才没有使逼阳的埋伏得逞。力克逼阳赠与宋国右师向戌,向戌不敢要,献给宋国国君。前560年,中军将荀罃去世,中军佐范宣子本来可以升职正卿。但他让给了中行偃。 前559年,晋軍联合齐、宋、鲁、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等13个同盟国攻打秦国,范宣子担任中軍佐,在晋军战败后,其子士鞅与公族大夫欒鍼一起冲向秦軍大营,欒鍼战死,士鞅生還。欒鍼之死激怒了他哥哥下軍将欒黶(欒桓子),欒黶之妻栾祁是范宣子的女儿。欒黶把責任说成士鞅的,向范宣子说要誅殺士鞅。士鞅亡命秦国。其后回国,欒氏对他深深怀恨。前554年,中行偃去世,范宣子才为正卿。 前552年,欒黶死後,其子欒盈(栾怀子)嗣位,士鞅诬称欒盈謀反。范宣子、士鞅诛除欒氏,欒盈逃到齐国。前550年,齐后庄公支援欒盈糾合残党攻入晋国,一度攻入晋国都城绛,范宣子与其子士鞅劫持与栾氏亲善的魏舒(魏献子)平定欒氏残党,欒盈被杀。范宣子还制定了范宣子刑书,闻名于世。前548年,士匄去世,士鞅继承。.

查看 趙武和范宣子

郤錡

郤錡(),中国春秋時期晋国政治人物、将軍。郤氏,名錡,又号驹伯。郤克之子。前578年,他出使鲁国时,傲慢不敬鲁成公。赵武出仕,他对赵武说:“美哉!然而壯不若老者多矣。”他和族兄郤至、族叔郤犨号称三郤,贪鄙骄横,为诸侯所不喜。前575年,鄢陵之战之時,他担任上军将。前574年,他与晋厉公宠臣夷阳五争田,夷阳五、胥童向晋厉公建议诛杀三郤。郤錡听到风声,要攻击晋厉公,被郤至劝阻。十二月壬午,长鱼矫和清沸魋诛杀三郤,长鱼矫用戈杀死郤錡、郤犨,郤至逃到车上,也被杀死。.

查看 趙武和郤錡

郤氏

郤氏,姬姓,晋国世族,为晋国公室后裔,与栾氏共同诬陷赵氏造成了下宫之难,势力膨胀,一度拥有三卿五大夫,最终因得罪了栾书和晋厉公,被栾书借晋厉公、胥童之手铲除。.

查看 趙武和郤氏

赵婴齐 (春秋)

赵婴齐(),'''嬴'''姓,'''赵'''氏,名婴齐,因被封在楼,以邑为氏,别为楼氏,又被称为赵婴、楼婴,是赵衰的儿子,赵盾、赵同、赵括的弟弟,母为赵姬。.

查看 趙武和赵婴齐 (春秋)

赵庄姬

趙莊姬,又称孟姬,是晋国赵朔的夫人。 《左傳》記載她是晋成公之女。前587年,莊姬与赵朔的叔叔赵婴私通,之后赵婴被赵同、赵括驱除到齐国。前583年,莊姬向晋景公告发赵同、赵括,说他们要叛乱,晋国族灭赵氏,为下宫之难。只有莊姬的儿子赵武在宫中抚养。 《史记·赵世家》的记载完全不同,莊姬是晋成公的姐姐,屠岸贾杀死赵朔一家,她因是国君的姐姐没有罹难,在宫中生下遗腹子赵武。通过赵氏门客公孙杵臼、程婴,将赵武救出宫外抚养,就是《赵氏孤儿》的故事。.

查看 趙武和赵庄姬

赵国

赵国,戰國七雄之一的諸侯國,也作勺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都中牟(今河南鹤壁),又迁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西有秦国,南有魏国、韩国,东有齐国,东北燕国,北方则是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地域。另外赵国附近还有小国中山国。.

查看 趙武和赵国

赵盾

赵盾,又称赵宣子、赵孟。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衰之子,赵同、赵括、赵婴齐之兄。.

查看 趙武和赵盾

赵获

赵获(),'''嬴'''姓,'''赵'''氏,名获,赵武的儿子,赵景叔的兄弟。 州县是栾豹的封邑,栾氏灭亡后,士匄、赵武、韩起都想要这块地方。赵武说:“州县原本属于温县,而温县是我的县。”士匄和韩起说:“从郤称获封从温县中划分出的州县以来,州县的主人已经换了三次。晋国将一县划分为二的不仅只州县,有谁能收回划出的土地?”赵武感到惭愧,就放弃了州县。士、韩二人说:“我们不能口头上公正,而把好处给自己。”就都放弃了。赵武执掌政事后,赵获说:“可以取得州县了。”赵武说:“出去!士、韩两位的话,是合于道义的。违背道义,就是祸患。我不能治理好自己现有的封邑,又哪里用得着州县,而去自找祸患?君子说:‘不知祸从何来就很难防范。’知道了却不照着做,没有比这再大的祸患了。再有人提州县一定处死!”.

查看 趙武和赵获

赵括 (春秋)

赵括(),'''嬴'''姓,'''赵'''氏,名括,因被封在屏,以邑为氏,别为屏氏,又被称为屏括、屏季,是赵衰的儿子,赵盾、赵同的弟弟,赵婴齐的哥哥,母为晉文公愛女赵姬《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文公妻赵衰,生原同、屏括、楼婴。赵姬请逆盾与其母,子余辞。姬曰:“得宠而忘旧,何以使人?必逆之!”固请,许之,来,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为内子而己下之。。晋景公时,赵括为新中军佐。《春秋经传集解·成公三年》:韩厥为新中军,赵括佐之。.

查看 趙武和赵括 (春秋)

門客

客,又稱食客,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盛行的一種職業。當時的貴族為了鞏固其地位,都會專門招收人才。凡是投奔到其門下的,他們都收留下來,並供養他們,這些被供養的人就稱「門客」。門客會為他們的主人服務效勞,如出謀獻計、預卜前程、趨吉避凶等。此外,貴族們在遠行時或會見重要人物時,也會隨身帶著門客,以便隨時可以為其效勞。 戰國四公子(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下的門客更是以千計。其中據說,孟嘗君門下更是“食客三千”,這些門客有各式各樣的本領和才學,但也有許多是如魚目混珠、濫竽充數,沒有實質本領的。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認為孟嘗君那些「雞鳴狗盜」之徒(門客)不配稱「士」。高明之士也不到孟尝门下,不愿和那些鸡鸣狗盗之徒为伍。 呂不韋當相國後,也學孟嘗君招收了大批門客,其中有不少是來自列國。並組織其門客一起編寫了《呂氏春秋》。.

查看 趙武和門客

栾氏

栾氏可以指:.

查看 趙武和栾氏

欒書

欒書(),姬姓,欒氏,谥曰武,人称欒武子,生年不詳,晉景公、晉厲公時期人物。 祖父欒枝,父親欒盾。晉景公三年(前597年)任下軍之佐,十一年(前589年),參與晉齊鞍之戰,大勝之。晉景公十三年(前587年),欒書官拜中軍將,十五年(前585年),欒書率師救鄭國,迫楚國退軍,伐楚國的盟友蔡國。又擊敗秦國,屢建功勳。晉厲公指使外嬖胥童數人殺死“三郤”(郤至、郤锜、郤犨),胥童乘勢將欒書、荀偃劫持,後被厲公赦還。欒書聯合荀偃趁厲公出遊,誅胥童,將厲公囚禁,六天後,將厲公殺死,立孙周為晉悼公。欒書去世后,韓厥任中軍元帥。遺物有《欒書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子:栾桓子黡 栾针 孙:栾怀子.

查看 趙武和欒書

春秋三傳

春秋三傳就是註釋《春秋》的書,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家,稱為“春秋三傳”。另有鄒氏、夾氏二家,早在漢朝即已失傳。《漢書·藝文志》,《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將春秋三傳的淵源說得很詳細。晉范寧評《春秋》三傳的特色說:“《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指多敘鬼神之事)。 《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 Category:中國古典典籍.

查看 趙武和春秋三傳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前403年),简称春秋, 是东周的前半段时期。 春秋时代周天子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當時齊桓公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併」(尊王攘夷)的思想,因此周天子於表面上仍獲尊重。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平王東遷到洛邑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左傳》記載之終(前468年)、三家灭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諸侯國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餘次。鲁国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查看 趙武和春秋时期

晉厲公

晉厲公(?─前574年)是晉景公之子,姬姓,名壽曼,《左傳》名州蒲。晋景公在生前即因病重而立他为君。 前579年,宋国大夫华元安排晋国大夫士燮与楚国的公子罢、许偃在宋国西门外弭兵。 前578年春,晋国会合齐、宋、卫、鲁、郑、曹、邾、滕的国君,夏天遣吕相(又名魏相)与秦绝交。随后晋厉公亲率晋国中、上、下、新四军联合各国伐秦,败秦军于麻隧(今陕西省泾阳县北),渡泾河,直抵侯丽(今陕西省礼泉县东)而回。麻隧之战后,晋国没有了后顾之忧,势力更加强大,中原诸国实际上都成了晋国的属国。而楚国因为没有及时救援秦国,已陷入被动。 前577年,郑国倚仗有晋国撑腰,派公子喜(子罕)率军攻打楚国的属国许国,为许所败。郑成公不甘失败,亲自率军攻许,许被迫以叔申的封田向郑请和。作为报复,前576年,楚率军伐郑,打到暴隧(今河南省原阳县西),接着又伐卫,打到首止(今河南省睢县东)。郑子罕反袭楚,取新石(今河南省叶县境内)。为此,晋中军将栾书意图对楚国进行报复,但遭韩厥反对。同年,应许灵公请求,楚共王派公子申“迁许于叶”(今河南省叶县南),许国从此附庸于楚,而许国的原有领土都被郑所占。 前575年春,楚共王在武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北)派公子成出使郑国,以汝阴的田地(今河南省郏县、叶县间)向郑国求和,郑国就依附楚国,背叛了晋国。夏天,郑子罕率兵攻打宋国,被败于汋陂(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之间),但随后又败宋于汋陵(今河南省宁陵县南)。郑宋交战不久,晋国准备兴师讨伐郑国,一方面出动四军,一方面派人前往卫国、齐国、鲁国,准备和这些国家协同作战。郑成公得知后,向楚国求救。楚共王决定出兵救郑,由司马子反、令尹子重、右尹子革统领三军,和蛮军会合,与晋军在郑国的鄢陵交战。 这就是鄢陵之战。晋厉公采纳投奔晋国的斗越椒之子苗贲皇的建议,先攻楚军的左、右军,再攻中军。晋国的魏锜一箭射中楚共王的眼睛,随即被楚国的养由基射死。楚公子筏被俘。随后,苗贲皇故意放跑俘虏,让楚军得知晋军已有准备。楚共王召子反商议对策,子反却因醉酒不能应召,楚王只得撤军。子反后畏罪自杀。 战后不久,晋国在宋国的沙随重新结连诸侯,计划讨伐郑国,随后晋、齐、宋、鲁、邾等国联合伐郑、陈、蔡。郑子罕出兵夜袭,击败宋、齐、卫三国军队。前574年,郑公子騑(子驷)主动出击,攻打晋国的虚、滑(今河南省偃师市),卫国出兵援助晋国。同年夏,楚派公子成、公子寅领兵驻扎在郑国,助郑抵抗晋国。不久,晋厉公会同周、齐、宋、鲁、卫、曹、邾等国军队再次攻郑,楚子重率军救郑,晋联军主动撤退。同年冬,晋再次会同上述各国军队伐郑、围郑,楚公子申率军救郑,各国军队又因畏惧楚军强大而退兵。鄢陵之战因争郑而起,但晋并未征服郑国,战后又多次伐郑,楚国也多次出兵救郑。 前574年十二月,晉厲公指使外嬖胥童數人殺死郤至,胥童乘勢將欒書、荀偃劫持,後被厲公赦還。欒書聯合荀偃趁厲公出遊,誅殺胥童,將厲公囚禁,六天後,將厲公殺死,明年二月迎立晋厉公的堂侄孙周为君。 在位期間執政為:欒書、韓厥、荀庚、士燮、趙旃、郤犨、郤至、郤錡、知罃、荀偃。.

查看 趙武和晉厲公

晉平公

晉平公,姬姓,名彪,双字谥庄平,又称晋庄平公,晋悼公嫡子,杞桓公外孙。即位之初(前557年),與楚國發生湛阪之戰,獲得勝利。 後來,令祁黃羊舉賢,祁黃羊先後推薦仇人解狐和兒子祁午,留下“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美譽。二度有疾,魯昭公元年(前541年),求醫於秦國。秦景公派遣醫和往診,醫和診病後說:“疾不可為也,是謂近女室,疾如蠱,非鬼非食,惑以喪志”。 在位期間執政大夫為:荀偃、士匄、趙武、韓起、魏絳、欒盈、荀吳、荀盈、程鄭、范鞅、魏舒、趙成、荀躒。.

查看 趙武和晉平公

晉靈公

晉靈公姓姬、名夷皋,晉襄公之子、母親為穆嬴。 晉靈公即位時年幼,由趙盾輔政。長大後,不行君道,荒淫無道,以重稅來滿足奢侈的生活(厚斂以彫牆)。 他在高台上用彈弓射行人,觀看他們躲避彈丸的樣子。一次因為熊掌燉得不夠爛,就把廚師殺掉,把屍體裝到筐子裏,讓宮女拿去扔掉。種種暴行,不可勝數。大臣趙盾多次勸諫,使晉靈公很反感,暗中派刺客鉏麑刺殺趙盾。鉏麑卻感嘆趙盾忠君愛民,自己一頭撞樹而死。 晉靈公又設宴招待趙盾,暗中埋伏士兵,打算趁機殺死他。趙盾的車右武士提彌明得知此事,趕忙跑到宮殿,扶著趙盾退下。靈公使一條狗來咬趙盾,提彌明把狗殺死,提彌明後來被士兵所殺。 前607年趙穿攻靈公於桃園,趙盾派趙穿往周迎公子黑臀,是為晉成公,太史董狐寫道,“趙盾弒其君,以示於朝。” 在位期間執政為:趙盾、先克、郤缺、荀林父、先蔑、先都、箕鄭、欒盾、胥甲、臾駢。.

查看 趙武和晉靈公

晋国

晋国,是周代的姬姓诸侯国,原名唐,领地在今山西省,始封君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同母弟——唐叔虞。晉是重要的封國,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稱霸時間最長的一個。晋国国都最初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一说太原西南),晋獻公迁都绛(今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晉景公時遷都新田,稱之為新絳,遗址在今山西省侯马市。 因為春秋初年晉國發生過小宗曲沃篡奪大宗的曲沃克晉,以及晋献公時的骊姬之乱兩件宗室內鬥事件,為避免歷史重演,晉文公開始除太子以外,國君其他兒子及兄弟皆要遷離晉國,《左传》称“晋无公族”,有別於其他國家。晉靈公時,晉的卿大夫勢力開始壯大,成公即位後,封異姓卿大夫為公族大夫,令卿族逐漸成為晉國政權的主導力量。晉平公以後,六卿的實力凌駕於國君之上,形成了六卿執政。晉定公時,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被滅,卿族的平衡被打破。到晉出公時,魏氏、韓氏反戈一擊聯合趙氏滅掉最強大的知氏,晉國名存實亡。終於到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从晋国中分裂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而晋国仅剩两城,苟延残喘80年后被韩、赵完全瓜分。 三家分晋被視為戰國時期的開始,宋代司马光編纂的《資治通鑒》將此事作為開篇。以血緣關係來看,韩国王室是晉國君主的後裔。.

查看 趙武和晋国

晋国六卿

晋国六卿,是中国春秋时代晋国的政治军事制度,晋文公在晋国建立了三军制。中、上、下三军,每军各设一名将、一名佐,按地位高低分别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他们主持晋国的军事、政治。中军将又称为元帅、执政。晋襄公一度增加新上军、新下军二军四卿,旋即恢复原制。晋景公扩为六军十二卿,新中军、新上军、新下军,之後合为新军,共四军八卿。晋悼公恢复三军建制。晋平公时,六卿被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垄断,之後六卿特指这六个卿家。范氏、中行氏被诛灭後,六卿改为四卿。智氏後被赵氏、韩氏、魏氏三家滅掉,這就是之後赵氏、韩氏、魏氏三家分晉的典故。.

查看 趙武和晋国六卿

晋成公

晉成公(—前600年),名“黑臀”,晉文公之子,晉襄公之弟,晉灵公的叔叔,母周女。.

查看 趙武和晋成公

晋悼公

晉悼公(),姬姓,名周,一作糾,又稱周子或孫周。為惠伯談次子,其祖父桓叔捷为晋襄公的小儿子。在堂叔晉厲公被弒後,被迎立為君。在位時重用呂相、士魴、魏頡、趙武等人,懲亂任賢,整頓內政,晉悼公四年(前569年)魏絳推行“和戎狄”的策略,同戎狄相處融洽。聯宋納吳,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将晋国霸业推至巅峰。.

查看 趙武和晋悼公

晋景公

晋景公,姬姓,名獳,一名據,是中国春秋時代諸侯國晋国的一位君主。為晉文公之孫、晉成公之子。於前599年繼其父晉成公在位,至前581年去世,共計十九年,之後由其子晉厲公繼位。晋景公曾被楚国打败,使楚庄王成为霸主,不过晋景公亦曾攻败齐国。晉景公在晚年將國都由絳遷往新田(今山西侯馬),並改稱新絳。之後又發兵消除專政的趙氏家族,取得了公室對卿族的第一次勝利。.

查看 趙武和晋景公

另见

前541年逝世

赵国君主

亦称为 趙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