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皇帝會戰和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皇帝會戰和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之间的区别

皇帝會戰 vs. 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

皇帝會戰(Kaiserschlacht,又稱作魯登道夫攻勢)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由德意志帝國於西方戰線發動的連續攻勢,達到自1914年以來挺進幅度最深的成果。這場攻勢發動的起因為:德軍意識到必須在美國挾壓倒性的物資和人力優勢進駐歐陸前擊敗西線的協約聯軍,這是德國在戰爭中最後的機會,同時也因為東線在俄羅斯帝國退出戰爭後可集中實力發動攻擊,約有50個師得以釋出並取得數量優勢,在質量上也較西線的德軍為佳。 這場攻勢分作4個階段,代號「邁克爾」(Michael)、「喬治特」(Georgette)、「格奈森瑙」(Gneisenau)和「布呂歇爾-尤克」(Blücher-Yorck)。邁克爾作戰是這次行動的主攻,目的在突破盟軍防線,包圍於索姆河至英吉利海峽的英軍並將其殲滅。德國認為一旦此行動成功,法軍將有可能提出停戰。其他行動皆為邁克爾攻勢的輔助作戰,為的是牽制索姆河上其他盟軍的行動。然而皇帝會戰本身缺乏確立的戰略目標,當攻勢開始時目標的選定一直在根據戰場狀況而變化。相比下盟軍的主力都集中於重要的地區,如亞眠的鐵路樞紐和海峽的港口,而撤離了德軍佔領、長期受戰火破壞、並無戰略價值的地區。 德軍在攻勢中遇到機動力不足、後勤運輸無法趕上前線部隊的問題,以至於無法即時擴大戰果。擔任攻勢矛頭、快速移動的突擊部隊無法攜帶足夠維持自己戰力的糧食與彈藥,由於缺乏補給,德軍的攻勢日益減弱。到了1918年4月後半,德軍對聯軍的威脅力量已消失,前者地面部隊已傷亡慘重,是否能固守佔領地、保住戰果也成了非常大的問題。到了1918年8月聯軍使用新型戰術和火砲武器,發動反擊的「百日攻勢」,將德軍自皇帝會戰佔領的土地上逐出,不久德國的興登堡防線崩潰,德意志帝國解體,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Sinai and Palestine Campaign;Sina ve Filistin Cephesi),发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东战区。对战双方为大英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而德意志帝国则作为盟友支持奥斯曼帝国。1915年,奥斯曼帝国袭击苏伊士运河,战争打响。1918年的穆德洛斯停战协定标志着战役的结束。奥斯曼帝国被迫割让叙利亚及巴勒斯坦。 1915年1月,德国领导下的奥斯曼军队入侵当时的英国保护国埃及所管辖的西奈半岛和苏伊士运河,标志着战役的开端。加里波利战役后的老兵组成埃及远征军和驻巴勒斯坦第四军并于1916年投入到西奈半岛的战事之中。此次战役期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骑兵师与第五十二低地步兵师成功地把奥斯曼军驱逐出了该地区。在1916年8月的罗马尼之战、10月的马德哈巴之战及1917年1月的拉法之战中,英国三战三捷。重新占领了埃及大部。随后,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第二次加沙之战时在巴勒斯坦南部击败了英国的埃及远征军。 1917年4月至10月,双方在南巴勒斯坦对峙。泰尔·埃尔·库维尔斐之战、哈雷拉及谢里亚之战和第三次加沙之战后,艾德蒙·艾伦比率领英军占领了贝尔谢巴。在随后的行动中,大约50英里的奥斯曼帝国领土因埃及远征军11月17日至12月30日在穆加尔山脉的胜利及11月10日至14日的耶路撒冷之战而易手至大英帝国。但由于英国在西线战场大败于埃里希·鲁登道夫所发动的春季攻势,埃及远征军不得不抽调一部分兵员支援西线。这期间,远征军于1917年3月及1918年4月试图攻占安曼和伊斯萨尔特,但未获成功。之后,艾伦比的军队在美吉多之战以机动战的方式再次展开进攻。在图勒凯尔姆、塔布索尔两地的步兵战的胜利使得英军能够在奥斯曼帝国前线打出几个缺口以便沙漠骑兵军团能够在犹太丘陵地带包围敌方步兵。如此一来,骑兵得以参加拿撒勒之战与萨马克之战。英军占领了阿福拉、贝珊、杰宁和太巴列。沙龙之战、纳布卢斯之战及第三次外约旦攻势中接二连三的败北让奥斯曼帝国损失了三个军。帝国数千兵员被俘,大量装备遭英军收缴。英国乘胜追击,占领了大马士革与阿勒颇。1918年10月30日,奥斯曼帝国签署了穆德洛斯停战协定。这一协定宣告了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的落幕。英国在战后接管了巴勒斯坦而叙利亚与黎巴嫩则由法国托管。 该战役在战时未获关注。英国人认为这只不过是一场次要的军事行动。在西奈及巴勒斯坦浪费的宝贵资源对他们来说不如花费在西线战场上。印度人则对美索不达米亚战役及占领巴格达城更感兴趣。澳大利亚在该战役中直到其首位官方摄影师弗兰克·赫尔利于1917年8月来到战场后才有战地通讯记者。之前他则在西线报道战事。而其首位官方通讯记者亨利·古莱特则于当年11月才赴任。 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导致新的土耳其共和国在1923年的土耳其独立战争中成立,延续了六百年的奥斯曼帝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1932的伊拉克王国,1943年的黎巴嫩共和国、1946年的叙利亚阿拉伯共和国以及1948年的以色列和约旦王国依次在原有的英法托管地上建国。.

之间皇帝會戰和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相似

皇帝會戰和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有(在联盟百科)5共同点: 埃里希·鲁登道夫德意志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澳新军团

埃里希·鲁登道夫

埃里希·魯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是德国的著名将军。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重要主将。.

埃里希·鲁登道夫和皇帝會戰 · 埃里希·鲁登道夫和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玛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国号。 德意志帝国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佔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兼任德國皇帝和首相,實行君主立憲制,設立上議院和下議院。帝國共經歷了三個皇帝,分別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間十分信任俾斯麥,幾乎所有政務都由首相俾斯麥處理,因此又稱為「俾斯麥時代」。俾斯麥時代在位期間,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國一報普法戰爭之仇,他建立了同盟體系,與俄奧兩國結盟,孤立法國。他的對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與列國發生衝突,但內政卻一敗塗地,文化鬥爭與反社會主義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後,由腓特烈三世繼任,但他僅在任99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間,一手摧毀了俾斯麥體系,積極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軍船艦,並帶領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德國腹背受敵,加上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導致美國參戰,最終導致帝國覆亡。戰敗後的德國建立了共和政體,稱為威瑪共和國。.

德意志帝國和皇帝會戰 · 德意志帝國和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皇帝會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 · 查看更多 »

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次世界大戰的西方戰線是指1914年戰爭爆發後,德國入侵比利時與盧森堡後所開闢的戰區,前者迅速佔領了法國大片的重要工業地區,但戰爭形勢因為馬恩河戰役而有了戲劇性地改變,雙方沿著法國邊境自北海至瑞士挖了一連串的壕溝實行陣地戰,整條戰線在戰爭大部分時間都未有明顯的變動。在1915年至1917年期間,雙方沿著此戰線發動了一些大型攻勢,其以大規模火砲的砲擊與步兵進行攻擊,然而在結合壕溝、機槍巢、鐵絲網和火砲的防禦工事下造成進攻方巨大的人員傷亡,而防禦者則發動反攻;因此,雙方的進攻皆無明顯的成果。為了打破僵局,雙方研發了新型的軍事科技與戰術,包括毒氣、噴火器、飛機和戰車等,但僅讓戰線有了小幅的改變。 儘管此戰區大部分時間處於停滯狀態,卻被證明對於戰爭的結果具有決定性,協約國軍隊於1918年時已擁有同盟國無法阻擋的軍事力量,令德軍指揮官瞭解到戰敗已無可避免,其政府被迫簽署停戰協議,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皇帝會戰和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 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和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澳新军团

澳大利亚和--军团,简称澳新军团(英文: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缩写ANZAC)是一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里波利之战、中东和西部战线的联军,以失败告终。「ANZAC」此詞後來逐渐演变为泛指所有参加过战争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军人。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当年联军在土耳其加里波利登陆的日期(4月25日)被定为法定假日──澳紐军团日,在其他国家的澳紐侨民将其作为民族节日庆祝。.

澳新军团和皇帝會戰 · 澳新军团和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皇帝會戰和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之间的比较

皇帝會戰有50个关系,而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有73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5,杰卡德指数为4.07% = 5 / (50 + 73)。

参考

本文介绍皇帝會戰和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