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皇帝會戰和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皇帝會戰和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间的区别

皇帝會戰 vs. 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皇帝會戰(Kaiserschlacht,又稱作魯登道夫攻勢)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由德意志帝國於西方戰線發動的連續攻勢,達到自1914年以來挺進幅度最深的成果。這場攻勢發動的起因為:德軍意識到必須在美國挾壓倒性的物資和人力優勢進駐歐陸前擊敗西線的協約聯軍,這是德國在戰爭中最後的機會,同時也因為東線在俄羅斯帝國退出戰爭後可集中實力發動攻擊,約有50個師得以釋出並取得數量優勢,在質量上也較西線的德軍為佳。 這場攻勢分作4個階段,代號「邁克爾」(Michael)、「喬治特」(Georgette)、「格奈森瑙」(Gneisenau)和「布呂歇爾-尤克」(Blücher-Yorck)。邁克爾作戰是這次行動的主攻,目的在突破盟軍防線,包圍於索姆河至英吉利海峽的英軍並將其殲滅。德國認為一旦此行動成功,法軍將有可能提出停戰。其他行動皆為邁克爾攻勢的輔助作戰,為的是牽制索姆河上其他盟軍的行動。然而皇帝會戰本身缺乏確立的戰略目標,當攻勢開始時目標的選定一直在根據戰場狀況而變化。相比下盟軍的主力都集中於重要的地區,如亞眠的鐵路樞紐和海峽的港口,而撤離了德軍佔領、長期受戰火破壞、並無戰略價值的地區。 德軍在攻勢中遇到機動力不足、後勤運輸無法趕上前線部隊的問題,以至於無法即時擴大戰果。擔任攻勢矛頭、快速移動的突擊部隊無法攜帶足夠維持自己戰力的糧食與彈藥,由於缺乏補給,德軍的攻勢日益減弱。到了1918年4月後半,德軍對聯軍的威脅力量已消失,前者地面部隊已傷亡慘重,是否能固守佔領地、保住戰果也成了非常大的問題。到了1918年8月聯軍使用新型戰術和火砲武器,發動反擊的「百日攻勢」,將德軍自皇帝會戰佔領的土地上逐出,不久德國的興登堡防線崩潰,德意志帝國解體,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一次世界大戰的西方戰線是指1914年戰爭爆發後,德國入侵比利時與盧森堡後所開闢的戰區,前者迅速佔領了法國大片的重要工業地區,但戰爭形勢因為馬恩河戰役而有了戲劇性地改變,雙方沿著法國邊境自北海至瑞士挖了一連串的壕溝實行陣地戰,整條戰線在戰爭大部分時間都未有明顯的變動。在1915年至1917年期間,雙方沿著此戰線發動了一些大型攻勢,其以大規模火砲的砲擊與步兵進行攻擊,然而在結合壕溝、機槍巢、鐵絲網和火砲的防禦工事下造成進攻方巨大的人員傷亡,而防禦者則發動反攻;因此,雙方的進攻皆無明顯的成果。為了打破僵局,雙方研發了新型的軍事科技與戰術,包括毒氣、噴火器、飛機和戰車等,但僅讓戰線有了小幅的改變。 儘管此戰區大部分時間處於停滯狀態,卻被證明對於戰爭的結果具有決定性,協約國軍隊於1918年時已擁有同盟國無法阻擋的軍事力量,令德軍指揮官瞭解到戰敗已無可避免,其政府被迫簽署停戰協議,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之间皇帝會戰和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相似

皇帝會戰和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有(在联盟百科)22共同点: 埃里希·鲁登道夫巴黎亞眠德意志帝國保罗·冯·兴登堡俄罗斯帝国突击队第一次世界大战索姆河战役约翰·潘兴焦土政策百日攻勢道格拉斯·黑格,第一代黑格伯爵菲利普·贝当費迪南·福煦贡比涅阿拉斯葡萄牙東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比利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国

埃里希·鲁登道夫

埃里希·魯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是德国的著名将军。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重要主将。.

埃里希·鲁登道夫和皇帝會戰 · 埃里希·鲁登道夫和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巴黎

巴黎(Paris)是法國的首都及最大都市,同時是法蘭西島大區首府,為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隸屬法蘭西島大區之下的巴黎省(編號第75省;僅轄有1個同名市鎮)。目前的巴黎市轄區範圍大致為舊巴黎城牆內(環城大道內側),依照發展歷史共分成20個區,自從1860年代開始就沒有重大變化。截至2011年為止,巴黎市内人口超過225萬,的人口則逾1,229萬,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巴黎在近1,000年的時間内是西方最大的城市,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6世紀至19世紀期间)。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在教育、娛樂、時尚、科學、媒體、藝術、金融、政治等方面皆有重大影響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大都会之一.

巴黎和皇帝會戰 · 巴黎和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亞眠

亞眠(Amiens),法國北部的一個城市及市鎮,是上法蘭西大區的重要城市、索姆省的省會。距離巴黎約120公里,距离里尔约100公里。 亚眠主教座堂是一座13世纪古典哥特式大型教堂,是世界遗产之一。作家儒勒·凡尔纳自1871年居住在亚眠,直到他于1905年去世,并且曾在城市议会中供职15年。每年12月,亚眠会举办法国北部规模最大的圣诞市场。亚眠有许多特色传统食品,如亚眠马卡龙、杏仁饼干等等。.

亞眠和皇帝會戰 · 亞眠和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玛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国号。 德意志帝国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佔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兼任德國皇帝和首相,實行君主立憲制,設立上議院和下議院。帝國共經歷了三個皇帝,分別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間十分信任俾斯麥,幾乎所有政務都由首相俾斯麥處理,因此又稱為「俾斯麥時代」。俾斯麥時代在位期間,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國一報普法戰爭之仇,他建立了同盟體系,與俄奧兩國結盟,孤立法國。他的對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與列國發生衝突,但內政卻一敗塗地,文化鬥爭與反社會主義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後,由腓特烈三世繼任,但他僅在任99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間,一手摧毀了俾斯麥體系,積極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軍船艦,並帶領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德國腹背受敵,加上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導致美國參戰,最終導致帝國覆亡。戰敗後的德國建立了共和政體,稱為威瑪共和國。.

德意志帝國和皇帝會戰 · 德意志帝國和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保罗·冯·兴登堡

保罗·冯·兴登堡,全名是保罗·路德维希·汉斯·安东·冯·贝内肯多夫和冯·兴登堡(Paul Ludwig Hans Anton von Beneckendorff und von Hindenburg;),出生于波森(今位於波兰),逝世于東普魯士,德国總參謀部總參謀長,軍階達陆军元帥。在威瑪共和國时期是第二任聯邦大總統。.

保罗·冯·兴登堡和皇帝會戰 · 保罗·冯·兴登堡和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俄罗斯帝国和皇帝會戰 · 俄罗斯帝国和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突击队

突擊隊(Commando),又稱特攻隊,是一種精英的輕裝步兵或是特種部隊。在美國陸軍中的遊騎兵,就是一種突擊兵,因此也被稱為遊騎兵。一般來說,突擊隊是有能力在發動大規模的攻勢中,作牽頭作用,並且可以在限定時間內,入侵距離與範圍比一般單位表現較為傑出。人員能夠有此表現,是因為有多樣化的特殊技能、武器與裝備,尤其是在與一般單位比較下,能夠傘降、攀冰、及岸灘作戰等。.

皇帝會戰和突击队 · 突击队和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皇帝會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索姆河战役

索姆河戰役(英語:Battle of Somme,法语:Bataille de la Somme,德语:Schlacht an der Somme)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時間發生在1916年7月1日到11月18日間,英、法兩國為突破德軍防禦並將其擊退到法德邊境,於是在位於法國北方的索姆河區域實施作戰。双方傷亡共1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實戰中。.

皇帝會戰和索姆河战役 · 索姆河战役和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约翰·潘兴

約翰·約瑟夫·潘興(John J. Pershing,),第一次世界大战時任美國遠征軍總司令(1917-1918)、軍事家、陆军特級上將(General of the Armies)。潘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領導美國遠征軍取得勝利,也是众多美國陸軍將軍的導師,這些將軍包括喬治·馬歇爾、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奧馬爾·布拉德利、喬治·巴頓和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他们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1860年出生於密蘇里州,祖上是18世纪德国移民,1886年畢業於西點軍校。1894年在美国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任职期间创立Pershing Rifles的组织,致力于各种体能、精神等的选拔和训练来培养未来陆军、海军和空军中的优秀军官。后来,包括肯塔基大学 (Company-C-1)在内的部分美国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中的ROTC Program都设立了Pershing Rifles用于选拔训练和培养未来的军中精英。在政界,部队和商界中,曾经的PR Actives们都有不俗的表现,包括第65任美國國務卿科林·鲍威尔、 William E. Ward在内的众多杰出人士都曾是Pershing Rifles入选成员。 1905年擔任美國駐日大使館武官、並作為日俄戰爭的,同年與弗朗西斯·沃倫參議員的女兒海倫·沃倫成婚。 在美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伍德羅·威爾遜總統考慮動員軍隊加入戰鬥。潘興在墨西哥的上司弗雷德里克·福斯頓是美國遠征軍指揮官的首選,但是他於1917年2月19日突然心臟病發作而死。在美國參戰後,威爾遜總統與潘興簡短的面談後任命他為美國遠征軍指揮官,他擔任此職直到1918年一戰結束。潘興從少將升為上將,他負責組織,培訓和補給一個結合專業軍人、徵兵和國民警衛隊的部隊,最終從27,000經驗不足的新兵擴展到兩個軍(第三個軍正在形成時一戰結束)總共超過200萬士兵。 為了表彰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傑出服務,美國國會於1919年授權總統升潘興為,這是特別為他而設立的美軍最高軍銜,他是美軍史上第一個獲得此軍銜的人。 1921年,任美國陸軍參謀長。 約翰·潘興葬於阿靈頓國家公墓。.

皇帝會戰和约翰·潘兴 · 约翰·潘兴和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焦土政策

土政策(Scorched earth,又稱焦土作戰)是一種軍事戰略。此戰略包括當敵人進入或撤出某處時破壞任何可能對敵人有用的東西。漢字中「焦土」的意思包括燒壞農作物來摧毀敵人的食物來源,古稱堅壁清野。這個戰術辭彙在現代使用上並不限於使敵人食物缺乏,還可以包括破壞遮蔽所、交通運輸、通訊與工業資源。 這樣的行動有可能會被位於敵軍佔領區的軍隊繼續貫徹執行,甚至是位在自軍佔領區的軍隊。這個詞彙常與「刀耕火種」弄混,後者並非是軍事戰略,而是一種農耕技術。它有可能會包含,但不會與懲罰性的破壞敵人的資源這樣的行為相同,因為「焦土」是比較「戰略」而非「戰術」的技巧。.

焦土政策和皇帝會戰 · 焦土政策和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百日攻勢

日攻勢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由協約國所發動的一系列攻勢。1918年8月8日,協約國在法國亞眠發動,標誌著百日攻勢的開始;在往後的三個月內,協約國又多次在西方戰線上對同盟國防線實施了一系列攻勢,成功將德軍逐出法國,並迫使其一路撤退至興登堡防線內。11月11日,同盟國軍隊無力再戰,被迫投降,雙方在法國北部城市貢比涅附近的森林中簽署了《康邊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值得注意的是,「百日攻勢」這個詞彙指的是協約國軍隊自後所實施的一系列快速推進作戰的總稱,而不是一場特定的戰役或一場統一的作戰攻勢。.

百日攻勢和皇帝會戰 · 百日攻勢和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道格拉斯·黑格,第一代黑格伯爵

英国陆军元帅道格拉斯·黑格,第一代黑格伯爵,KT,GCB,OM,GCVO,KCIE,ADC(Douglas Haig, 1st Earl Haig,) 黑格生于爱丁堡,其父约翰·黑格是一位富有的苏格兰酿酒业主。1884年进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905年,晋升为少将,1909-1912年,担任印度军队的总参谋长,于1910年晋升中将。 一战爆发后,1915年2月黑格出任第一集团军司令。12月10日取代约翰·弗伦奇担任英国远征军的新司令。后回到英国担任英国本土部队总司令。1916年晋升陆军元帅。不過索姆河戰役與第三次伊普爾戰役中不斷讓英軍發動自殺式攻擊,不重視現代軍備如機關槍,妨礙裝甲部隊發展,完全漠視士兵的犧牲,對戰局攻勢上毫無進展反而留下不少爭議,他並沒有吸收日本軍神乃木希典在日俄戰爭中只靠人海戰術對抗機關槍而令軍隊損失慘遭重的愚蠢教訓。凡是他參加指揮的戰爭中都對敵我雙方造成嚴重人命傷亡,這份堅持令他擁有索姆河屠夫的稱號。1919年他被封为第一任黑格伯爵,英国政府授予他10万英镑的奖励。1921年,他成为贝梅赛德的黑格男爵。他组建了英国皇家军团,致力于复员军人的福利与救济工作。1928年1月28日在伦敦去世。 H H H H H H Category:印度帝國爵級司令勳章‎.

皇帝會戰和道格拉斯·黑格,第一代黑格伯爵 · 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道格拉斯·黑格,第一代黑格伯爵 · 查看更多 »

菲利普·贝当

亨利·菲利普·贝当(法语:Henri Philippe Pétain,),法國陆军将领、政治家,也是法國維琪政府的元首,总理。 他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间担任法军总司令,帶領法國與德國對戰,被認為是民族英雄,1918年升任法国元帅,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1940年任法国总理时,他向入侵法國的納粹德國投降,至今在法國仍被視為叛國者,戰後被判死刑,后改判终身监禁。.

皇帝會戰和菲利普·贝当 · 菲利普·贝当和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費迪南·福煦

费迪南·福煦(Ferdinand Foch,),法国陆军统帅。其父拿破仑·福煦。普法戰爭時被徵召擔任海軍陸戰隊,戰後決定留在軍隊發展。1881年晋升少校,在参谋部三局任职。1887年,福煦毕业于法国高等军事学院。1895年在高等军事学院读研究生。1896年——1900年任高等军事学院教授。1900年晋升中校。1908年——1911年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1911年晋升中将,调任第13师师长。次年升任军长。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率部隊協助霞飛將軍贏得馬恩河會戰勝利。之後歷任法军第九集团军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法军总参谋长,战争后期任协约国联军总司令,对协约国最终战胜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有重大貢獻。1918年7至8月間指揮協約國軍分別發動攻勢,對德國魯登道夫將軍予以沈重打擊。8月6日获法国元帅军衔。同年11月11日代表協約國與德國代表在貢比涅森林的雷道車站火車上裏簽訂停戰協定(史稱「福煦車廂」)。1919年起任协约国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战后,获英国陆军元帅和波兰元帅称号。著有《作战原则》等军事著作。 可是福煦不滿意凡爾賽條約對德國過份寬容,因此認為條約的簽訂並不是和平,而將僅僅是二十年的休戰。 法國曾有以其名命名的航空母艦。巴黎有福煦路(福煦大道)。1945年以前同名的福煦路是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的界路之一,是上海市区的主干道之一,现名为“延安中路”。天津法租界有一条道路被称为福煦将军路,中国接管天津后将其改称滨江道,现为步行商业街。.

皇帝會戰和費迪南·福煦 · 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費迪南·福煦 · 查看更多 »

贡比涅

貢比涅(或譯康白尼,Compiègne;旧译:康边)是一座法國的城市,位于上法兰西大区瓦兹河畔,離首都巴黎東北80公里,是瓦兹省的一个副省会。1430年聖女貞德在這裡被擒獲,轉賣給了英國人。1918年德国向法国投降的协议和1940年法国向德国投降的协议,都是在该城郊区森林的一个小火车站签订的。.

皇帝會戰和贡比涅 · 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贡比涅 · 查看更多 »

阿拉斯

阿拉斯(法语:Arras,法语音更接近“阿哈hà斯”),法国北部-加来海峡大区加来海峡省的市镇,加来海峡省的省会,历史上阿图瓦地区的中心。当地的方言叫皮卡尔语,与法语相近,最显著的区别,只在大部份词尾的s:法語不发音,皮卡尔语发音。.

皇帝會戰和阿拉斯 · 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阿拉斯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

葡萄牙共和国(República Portuguesa),简稱葡萄牙(Portugal)、葡國。明朝《坤輿萬國全圖》称之爲波爾杜瓦爾(或波爾杜曷爾)、拂朗機(或拂朗幾、佛朗機);亦有蒲都麗家等稱謂,清朝時稱博都雅,或者澳門也有譯作葡萄牙民國。 葡萄牙是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个国家,西部和南部瀕臨大西洋,北部和东部則與西班牙相接;首都-里-斯本以西的罗卡角是歐洲大陸的最西端。除了欧洲大陆的本土之外,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也是葡萄牙的领土。 現今葡萄牙邊界內的疆土,自古代開始就屢屢易主。葡萄牙曾是羅馬帝國版圖下的一員,期間曾被西哥特人和苏维汇人入侵,多方勢力相互角鬥;八世紀時,摩尔人征服了大部分的伊比利亚半岛,出現了較為一統的政權,也因而開啟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收復失地運動。長達數世紀的戰爭當中,葡萄牙以今天西班牙的加里西亞地區為基地,於1139年成立葡萄牙王國,由北而南逐步完成征服。 16世纪起,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中扮演活躍角色,成為重要的海上強國。全盛時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共同簽署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旨在將世界瓜分為兩半。現存歐洲國家當中,葡萄牙是為殖民歷史最悠久的一國,自從1415年攻占北非休达到1999年澳門政權移交(亦有一種算法為到2002年的東帝汶獨立為止),殖民活動長達幾近六百年。昔日龐大的殖民帝國,曾包括世界五十三個國家的部分領土,也使其官方語言葡萄牙語成為兩億四千萬人的共同母語,和世界第六大語言。但十九世紀開始,隨著最大殖民地巴西的獨立,葡萄牙的國勢快速地衰落。1910年10月5日革命推翻了葡萄牙王室,而成立不穩定的民主政權——葡萄牙第一共和国;卻在不久後又被保守派軍官領導的軍事政變推翻,是為新政時期,即葡萄牙第二共和国。直到1974年葡萄牙殖民地戰爭結束,反戰的康乃馨革命爆發,葡萄牙才重新成為自由民主國家。.

皇帝會戰和葡萄牙 · 葡萄牙和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東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重定向 东方战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

東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皇帝會戰 · 東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比利时

比利時王國(Koninkrijk België;法語:Royaume de Belgique;德語:Königreich Belgien),是一個西歐國家。它是歐洲聯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首都布魯塞爾是歐盟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大型國際組織的總部所在地。比利時自北起順時針分別與荷蘭、德國、盧森堡和法國接壤,西面則濱臨北海。 比利時的名稱,源自羅馬時代,當時此地稱為比利時高盧(Gallia Belgica),字面意為貝爾蓋人的高盧。「比利時」這個中文譯名,源自1849年徐繼畬所編纂的《瀛寰志略》。.

比利时和皇帝會戰 · 比利时和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语:La Troisième République)是在1870年至1940年统治法國的政权,是首个穩固建立的共和政府。共和國採用議會制民主模式並在1870年9月4日成立,在第二帝國因普法战争的失败而倒台、巴黎公社被成功鎮壓后而建立。一直到1940年时,因为纳粹德国入侵法国而滅亡。第三共和虽然从未被认为能长期执政,但它正是法国经历八十多年的政权更替及动乱后,第一个长久而稳定的共和政权,并赢得法国人对共和政体的支持。.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和皇帝會戰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和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法国和皇帝會戰 · 法国和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皇帝會戰和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间的比较

皇帝會戰有50个关系,而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有133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2,杰卡德指数为12.02% = 22 / (50 + 133)。

参考

本文介绍皇帝會戰和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