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旧约圣经和西乃抄本相似
旧约圣经和西乃抄本有(在联盟百科)23共同点: 埃及,多俾亞傳,大英博物馆,安色尔体,尼希米記,七十士譯本,以賽亞書,以斯帖記,以斯拉記,便西拉智訓,俄罗斯,圣彼得堡,創世記,聖經,馬太福音,詩篇,耶利米書,歷代志,民數記,新約聖經,摩西五经,撒母耳記上,所羅門智訓。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多俾亞傳
多俾亞傳(英文:Book of Tobias ,Greek: Τωβίτ ,Hebrew: טובי Tobih )或譯為多比傳(Book of Tobit),屬於天主教和東正教《舊約聖經》的一部份,但不包括在新教的《舊約聖經》裡,在猶太人的重要經典《塔木德》及其他拉比文學裡,它被引用過幾次。這篇書在公元後與其他次經一同被收錄在希臘語的七十士譯本中,並被天主教及東正教接納為正典的一部份。不過,大多數新教教會都拒絕接納本書篇為正典。但有些教會列為次經或視為重要但不屬於聖經的典籍,如英格蘭聖公會的三十九條信綱中亦將此書視為重要的典籍。其亞拉姆語及希伯來文的殘卷有包含在死海古卷之中。.
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是一座於英國倫敦的綜合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成立于1753年。目前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由于空间的限制,目前还有大批藏品未能公开展出。博物馆在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 大英博物馆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753年。汉斯·斯隆(1660至1753年)爵士是当时的一位著名收藏家,1753年他去世后遗留下来的个人藏品达71000件,还有大批植物标本及书籍、手稿。根据他的遗嘱,所有藏品都捐赠给国家。这些藏品最后被交给了英国国会。在通过公众募款筹集建筑博物馆的资金後,大英博物馆最终于1759年1月15日在伦敦市区附近的蒙塔古大楼(Montague Building)成立並对公众开放。 博物馆在开放后通过英国人在各地的各种活动攫取了大批珍贵藏品,早期的大英博物馆倾向于收集自然历史标本,但也有大量文物、书籍,因此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到了19世纪初,蒙塔古大楼已经显得不敷使用了。于是1824年博物馆决定在蒙塔古大楼北面建造一座新馆,並在1840年代完成,舊蒙塔古大楼不久後便被拆除。新馆建成后不久又在院子裡建了对公众开放的圆形阅览室。 由于空间的限制,1880年大英博物馆将自然历史标本与考古文物分离,大英博物馆专门收集考古文物。1973年,博物馆再次重新劃分,将书籍、手稿等内容分离组成新的大英图书馆。 大英博物馆历史上除了1972年的几个月外,一直都是免费对公众开放。2002年博物馆面临了严重的财政危机,由于馆员抗议裁员,博物馆甚至被迫关闭了几天。几个星期后,一个希腊雕像失窃,主要原因是保安人员的缺乏。.
大英博物馆和旧约圣经 · 大英博物馆和西乃抄本 ·
安色尔体
安色尔字体(uncial)是一种全大写字母的字体,在公元3到8世纪中被拉丁和希腊的抄写员使用。安色尔字体用來書寫希腊語、拉丁語和哥特語。.
尼希米記
主題: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繼續神選民中間祂見證的恢復,以完成祂的經綸。.
七十士譯本
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或用羅馬數字「LXX」表示70這個數字;在一些重要的著作亦有使用 \mathfrak 來表示),是新約時代通行的希伯來聖經的通用希臘語譯本。這個譯本估計於公元前3世紀到前2世紀期間,分多個階段於北非的亞歷山大港完成,最遲於前132年完成。這譯本普遍為猶太教和基督教信徒所認同。全卷書除了包括今日普遍通行的《聖經·舊約》以外,還包括次經和猶太人生活的文獻。.
七十士譯本和旧约圣经 · 七十士譯本和西乃抄本 ·
以賽亞書
《以賽亞書》或天主教译作《依撒意亞先知書》(ספר ישעיה / Sefer Y'sha'yah)是《聖經》的第23本書(天主教聖經第29本),由先知以賽亞執筆,大約在公元前723年之後完成。記載關於猶大國和耶路撒冷的背景資料,以及當時猶大國的人民在耶和華前所犯的罪,並透露耶和華將要採取判決與拯救的行動。在第53章整章描述大約在700年之後將臨的彌賽亞耶穌的遭遇與人格特質。 主題:耶和華藉著成為肉體、釘死十架、復活、升天、並再來的基督所施的救恩。.
以斯帖記
-- 《以斯帖記》(基督新教翻譯)/《艾斯德爾傳》(天主教翻譯)(the Book of Esther),是《希伯来圣经》(基督教《旧约圣经》)中的一本书卷。主題:揀選以色列人作選民的這位神,在他們被擄到外邦列國中的期間,對他們成了隱藏的神,祕密的照顧他們,並在隱密中公開的拯救他們。.
以斯拉記
以斯拉記(天主教譯名是厄斯德拉上)是圣经全书中第15本书,由以斯拉在公元前460年左右完成。以斯拉在波斯帝国摧毁巴比伦帝国后,重建耶路撒冷的工作陆续完成,以斯拉带领一批犹太人返回应许之地,以斯拉记就是记述这名犹太人在这段时期的经历。 主題:以色列人從被擄中歸回,重建神的殿,開始神選民中間照著神的經綸,為著神在地上見證的恢復。.
便西拉智訓
《便西拉智訓》,或稱《西拉書》,天主教譯作《德訓篇》,是基督新教次經的一部份,成書期大約在公元前180年到前175年間。它屬於天主教,英國國教和東正教《舊約聖經》的一部份,但不包括在新教的《舊約聖經》裡,在猶太人的重要經典《塔木德》及其他拉比文學裡,它被引用過幾次。這篇書在公元後與其他次經一同被收錄在希臘語的七十士譯本中,並被天主教及東正教接納為正典的一部份。不過,大多數新教教會都拒絕接納本書篇為正典。.
便西拉智訓和旧约圣经 · 便西拉智訓和西乃抄本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圣彼得堡
聖彼得堡(p),中文俗稱彼得堡,是俄羅斯的聯邦直轄市,也是西北部联邦管区和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位於俄羅斯西北部,瀕臨芬蘭灣,涅瓦河流經過市區,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一帶的重要港口。全市人口約520万,是俄羅斯人口第二大城、以及世界上居民超過100萬人的最北端城市。此城是俄羅斯最西方化的城市,也是俄羅斯文化、經濟、科學中心和交通樞紐之一。俄羅斯有眾多重要政府機構設於該市,包括、、列寧格勒州政府、、俄羅斯海軍司令部和司令部。 聖彼得堡由彼得大帝於1703年5月27日建立,在1712年至1918年期間為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並為帝國三次大革命——第一次俄國革命、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十三月革命的中心。聖彼得堡多次因時空背景而易名: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後,聖彼得堡為因應當時「去日耳曼化」的風潮而改名為「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在列宁逝世後又改名為「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第二次世界大戰苏德战争期間,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城封鎖長達872天,導致多達150萬人死於飢餓,戰後該城被授予「英雄城市」稱號,並有三個下轄城市被授予「軍事榮譽城市」稱號——羅蒙諾索夫、克隆斯塔和科爾皮諾。1991年蘇聯解體後,列寧格勒經過公投決議後,恢復使用聖彼得堡的原名。 2013年,聖彼得堡制定了2030年戰略發展目標,屆時估計將有市民590萬人。以聖彼得堡為中心構築的面積達1439平方公里,僅次於,在俄羅斯吞併了克里米亞後,聖彼得堡成為繼塞瓦斯托波爾後第二小的聯邦主體單位。 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相關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旅遊業是聖彼得堡的核心產業之一,該市擁有眾多的文化景點,如冬宮、、馬林斯基劇院、俄羅斯國家圖書館、俄羅斯恐龍復活博物館、俄羅斯博物館、俄羅斯有羽毛恐龍博物館、彼得保羅要塞、聖以撒大教堂和聖基道霍大教堂等等。.
創世記
《创世记》(בראשית,意為“在开始之时”;唐朝景教譯《渾元經》)是《希伯来圣经》的第一卷书。传统上远古的近东地區通常以书的首几个字为该书的名字。.
聖經
《聖經》(ביבליה;Βίβλος;Biblia; Bible,原意「書」)是猶太教與基督宗教(包括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的經典。猶太教的圣经是《塔納赫》(被基督宗教称为旧约)。基督宗教的圣经是舊約與新約。.
馬太福音
《馬太福音》(Κατά Ματθαίον),天主教稱之為《瑪竇福音》,而東正教則譯為《聖福音依瑪特泰所傳者》,是《新約聖經》第一部份《四福音書》的第一卷書,全書共有28章,1168節。教會傳統一般認為,马太福音的作者是耶穌十二使徒之一的馬太。 这卷福音书主要记载了耶稣的生平,其中包括耶稣的家谱、耶稣神奇的出生、童年、受浸与受试探、讲道、被釘十字架、复活以复活的耶稣最後向使徒颁布大使命。因為《馬太福音》与《馬可福音》及《路加福音》內容相近,而与《約翰福音》有显著区别,所以这前三本福音書被歸納作「对观福音」(可以互相對照閱讀的福音書)。 在《四福音》中,《马太福音》是最接近猶太基督教传统的,作者显然是一位犹太人。根据思高圣经,《马太福音》是以亚兰文写成,但原文现已失传。多数学者认为这卷福音,如同《新约圣经》其他各卷一样,都是以通用希腊语写成,也有专家认为它最初是以亚兰文写成。 《马太福音》主題:國度的福音─證明耶穌基督是救主。.
詩篇
《詩篇》(唐朝景教譯《多惠聖王經》)是古代以色列人對上帝真正敬拜者所記錄的一輯受感示的詩歌集,包括150首可用音樂伴唱的神聖詩歌,供人在耶路撒冷的聖殿中對主作公開崇拜時唱詠之用。它是《希伯来圣经》中第19本书。這些詩歌除了對主的頌讚之外更含有許多禱告,也透露對主充滿信賴的心聲。天主教會、正教会稱為聖詠,是舊約聖經诗歌智慧书的第二卷。伊斯蘭教稱之為“宰逋尔”。 在《希伯來聖經》中,這本書的名字是西佛·透希爾林(Se′pherTehil·lim′),意即“讚美之書”,或簡稱透希爾林(Tehil·lim′),即“讚美詩”。它是透爾拉(Tehil·lah′)一字的複數詞,意思是“讚美”或“讚美歌”。這個詞見於詩篇第145篇的題署。“詩篇”一詞採自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所用的桑末(Psal-moi′),所指的是用樂器伴奏的歌。這個名字也曾屢次在基督教希臘文聖經中出現,例如在及。詩篇乃是用來讚頌、敬拜上帝的神聖詩歌。 主題:敬虔之人藉著讚美、禱告、並歡騰的歌唱,尋求並接觸神,所表達的情緒、感覺、感想和經歷。.
耶利米書
《耶利米書》 (天主教:耶肋米亞先知書;יִרְמְיָהוּ Yirməyāhū;the Book of Jeremiah) 相信是由數個單元的文集編輯而成。内容主要是先知耶利米的講辭,也包括以第三人稱提及先知的完傳記材料。這些單元的內容都應該出自先知耶利米的口,但記錄者未必是他本人。這些部份可能出自先知的秘書巴錄的報道(参36章:4節),52章的歷史附錄則採用列王纪的資料。 主題:基督在神對付以色列與列國時,成為耶和華對神選民的義,作他們的中心和圓周。.
歷代志
《歷代志》是《希伯来圣经》,即犹太教《塔纳赫》和基督教《旧约圣经》中的一部分。天主教聖經,將此書分爲>以及> 原文在《希伯來聖經》中是一本書,後來《舊約聖經》被翻譯成希臘文的時候才分為兩部分。關於本書的作者是誰,到今天還没有肯定的結論。猶太法典認為歷代志是出自以斯拉的手筆,這大概是因為歷代志的最後一段()跟以斯拉記的開頭幾乎完全一樣之故。 不過有些學者對這現象有不同的解釋:歷代志的最後一段是後人加插上去的,為的是要把它和以斯拉記連接起來。無論如何,書中雖有提到波斯王古列下詔批准猶太人返故土後的短暫重建聖殿一事,全書卻没有記載波斯帝國和希臘時代的歷史,顯然是寫在猶太人被擄歸回故土後的短暫時期之内,而編寫人很可能是以斯拉。 另外有學者根據書中記錄了約雅敬王第六代後人的族譜(),認為本書是寫於2世紀初,然而更可能的解釋是歸國後初期的作品。 主題:神在人歷史中行動的全部紀事,從亞當經過撒母耳到以色列被擄歸回,連同神對付猶大諸王一些重要細節的陳述。 《歷代志下》繼《歷代志上》,記述猶大國列王的歷史,從所羅門登基作王起,建造聖殿,直到西底家王被擄至巴比倫,以及波斯王古列下詔重建聖殿止。本書雖記神的信實、慈愛和恩典,但也記述神的公義、威嚴和懲罰,叫人認識神是怎樣的神,看祂如何對待祂的子民,好叫我們愛祂敬畏祂、求祂賜福也要聽從祂的話、行祂所喜悅的事。 歷代志下的重點和中心都在於倚靠神、尋求神、順服神,一切不能離開神;有時遇見各樣的苦難、危險,也是為要叫人轉向神。本書記載了幾個禱告蒙垂聽,靠神得勝的記述:代下十三14~18猶大人呼求耶和華;十四9~13亞撒王呼求耶和華;廿1~30約沙法王定意尋求耶和華;廿六5烏西雅王定意尋求神;卅一21希西家王凡所行的都尋求神。 歷代志下記載五次國家的復興和神四次的拯救,都有示範的作用。也有四次記述王因成功而驕傲,遭到不幸,這都可引為鑑戒。.
民數記
《民數記》(在沙漠中;天主教譯《戶籍紀》),是希伯来圣经及其摩西五经的第四卷。《民數記》是以色列人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文献,其普查時間在以色列人離開西乃山前,40年後又舉行了一次,同時也記錄了以色列遷居的過程。 主題:基督是神子民的生活意義、見證、中心,以及他們行程和爭戰的領導、道路與目標。.
新約聖經
《新約聖經》(Ἡ Καινὴ Διαθήκη;New Testament)是基督教所认为的“《聖經》全書”裡继《旧约圣经》之后的其余部分的常用稱呼。.
摩西五经
《五書》(πέντετεῦχος,Pentateuch),常被稱為摩西五經(Five Books of Moses,华人天主教会譯为梅瑟五書;唐朝景教譯《牟世法王經》),猶太教稱為妥拉(תּוֹרָה,Torah),又稱為摩西律法(תּוֹרַת־מֹשֶׁה,Torat Moshe),基督徒常稱為律法書,是《希伯来圣经》最初的五部經典。.
撒母耳記上
撒母耳记上是圣经全书的第9冊,原来和撒母耳记下是同一冊,後來分為兩冊。 关于本书的作者,历史背景等请参看主条目:撒母耳记。一般認為作者並不是圣经上所记载的先知撒母耳、迦得、拿單。.
撒母耳記上和旧约圣经 · 撒母耳記上和西乃抄本 ·
所羅門智訓
《所羅門智訓》或稱《智慧篇》,是約在公元前1世紀完成的著作,經書被收錄在《聖經》的希臘文七十士譯本當中。,梁望惠,教牧與教育小站 基督宗教對其聖經正典地位存爭議,現天主教會和多數東方教會、正教會以七十賢士譯本為基礎,把此書奉之為正典。 在1546年的特倫托會議,天主教重申聖經正典全部書卷,當中包括此書。 基督新教普遍對此書的完全真確性存疑,視之為次經,但聖公宗與信義宗則仍把這書收錄在經課表中。.
所羅門智訓和旧约圣经 · 所羅門智訓和西乃抄本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旧约圣经和西乃抄本的共同点。
- 什么是旧约圣经和西乃抄本之间的相似性
旧约圣经和西乃抄本之间的比较
旧约圣经有96个关系,而西乃抄本有8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3,杰卡德指数为12.92% = 23 / (96 + 82)。
参考
本文介绍旧约圣经和西乃抄本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