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旧约圣经和聖經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旧约圣经和聖經之间的区别

旧约圣经 vs. 聖經

《舊約聖經》是基督教對《聖經》全書的前一部分的常用稱呼。舊約聖經原是猶太教主要經籍《塔納赫》。《圣经》本身显示《旧约》从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开始撰写,直到耶稣降生前大约500年完成,前后经历大约1000年左右。有学者认为是由巴比伦之囚时期开始直到公元前一世纪,在此段约240年的时间写成,后来被基督宗教全盘收納為《聖經全書》的前部分。 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很多内容也相同。不同的基督宗教所承認的《舊約聖經》略有不同,天主教版本承認46--;東正教版本承認50--;基督新教版本則為39--。 《舊約聖經》通常被分类为摩西五經(又稱律法书)、历史书、诗歌智慧書和先知书四部分。舊約聖經全在耶稣诞生之前已寫成及被輯錄成書,在基督教的教義看来與耶稣诞生后成書的《新约圣经》相承。. 《聖經》(ביבליה;Βίβλος;Biblia; Bible,原意「書」)是猶太教與基督宗教(包括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的經典。猶太教的圣经是《塔納赫》(被基督宗教称为旧约)。基督宗教的圣经是舊約與新約。.

之间旧约圣经和聖經相似

旧约圣经和聖經有(在联盟百科)60共同点: 基督教历史书塔納赫士師記多俾亞傳天主教小先知書尼希米尼希米記七十士譯本以西結書以賽亞書以斯帖記以斯拉記彌迦書但以理書何西阿書便西拉智訓俄巴底亞書利未記列王紀上列王紀下傳道書哈巴谷書哈該書出埃及記典籍先知书創世記犹太教...箴言約伯記約珥書約拿書約書亞記瑪拉基書申命記西番雅書馬加比一書馬加比二書馬太福音詩篇詩歌智慧書路得記阿摩司書那鴻書雅歌耶利米哀歌耶利米書耶稣次經正教會武加大译本歷代志民數記新約聖經新教摩西五经撒母耳记所羅門智訓 扩展索引 (30 更多) »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基督教和旧约圣经 · 基督教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历史书

史書是指專門記載歷史的書籍,編寫史書一般有特定目的,可能是為個人興趣、把過去的事情流傳後世、表現獨特史觀等。其中由政府所編修的官修史書往往主張統治的正統性,具有政治目的。 史書編者須收集史料來編著史書,但未必一定從原始史料取材,也會根據二手史料編纂史書。歷史學家收集史料後,再進行比較、批判,作出適當取捨,然後編寫成書。然而,史書內容不能由編者任意想像、虛構。以史料為藍本再進行想像寫成的作品稱為歷史文學,不屬史書。 除了同時記述不同事件、人物等的史書外,還有些史書是專門為單一重要歷史事件編寫。.

历史书和旧约圣经 · 历史书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塔納赫

《塔納赫》(תנ״ך,轉寫:Tanakh,有譯作《泰納克》),是犹太教正统版本的《希伯來聖經》,是猶太教的第一部重要經籍,后来的基督教称之为“希伯来圣经”或“旧约圣经”,但在犹太人来说,Tanakh显然并不是“旧的约”,而是始终如一的。 源自תנ״ך的音譯,这是三个单词开头字母的缩略字。《塔納赫》由三個部份組成,分別:.

塔納赫和旧约圣经 · 塔納赫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士師記

《士师记》是《舊約聖經》其中一--,天主教譯名是《民長紀》。 士師記內容記述鬼魔的宗教如何纏繞“為害”以色列民,以及耶和華怎樣借助他所任命的士師“憐憫悔改”的百姓,拯救他們。俄陀聶、以笏、珊迦及其後各士師的行爲能够“强化信心”。正如希伯來書的執筆者使徒保罗説:“若要一一細説,基甸、巴拉、參孫、耶弗他,……時候就不够了。他們因着信,制伏了敵國,行了公義,……軟弱變為剛强,爭戰顯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軍。”這個時期共有12位的士師,他們也包括陀拉、睚珥、以比讚、以倫和押頓。耶和華為士師爭戰,以他的靈幫助他們作戰。經上認爲,他們把功勞和榮耀全歸與上帝。 主題:以色列離棄神,遭仇敵擊敗,漸漸腐敗。.

士師記和旧约圣经 · 士師記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多俾亞傳

多俾亞傳(英文:Book of Tobias ,Greek: Τωβίτ ,Hebrew: טובי Tobih )或譯為多比傳(Book of Tobit),屬於天主教和東正教《舊約聖經》的一部份,但不包括在新教的《舊約聖經》裡,在猶太人的重要經典《塔木德》及其他拉比文學裡,它被引用過幾次。這篇書在公元後與其他次經一同被收錄在希臘語的七十士譯本中,並被天主教及東正教接納為正典的一部份。不過,大多數新教教會都拒絕接納本書篇為正典。但有些教會列為次經或視為重要但不屬於聖經的典籍,如英格蘭聖公會的三十九條信綱中亦將此書視為重要的典籍。其亞拉姆語及希伯來文的殘卷有包含在死海古卷之中。.

多俾亞傳和旧约圣经 · 多俾亞傳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天主教和旧约圣经 · 天主教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小先知書

小先知書又称十二先知书是基督教对《圣经·旧约》中篇幅较短的先知书之称呼,与大先知書相对。小先知書包括下列著作:何西阿書、約珥書、阿摩司書、俄巴底亞書、約拿書、彌迦書、那鴻書、哈巴谷書、西番雅書、哈該書、撒迦利亞書和瑪拉基書。.

小先知書和旧约圣经 · 小先知書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尼希米

尼希米(基督新教漢譯)、乃赫米雅(天主教漢譯)(Nehemiah,נְחֶמְיָה,意为耶和华的安慰)是尼希米記(即《厄斯德拉下》,亦稱《乃赫米雅》)的中心人物,该书记载他重建耶路撒冷和净化犹太社区的工作。他是哈迦利亚(哈加里雅)之子(尼希米记1:1),可能属于犹大支派,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下半叶。 波斯王阿尔塔薛西斯一世在位第20年(445/444 BC),尼希米担任国王的酒政。当他听说耶路撒冷的城墙被毁,便向国王请求返回重建城墙,阿尔塔薛西斯一世任命他为犹大总督,使命是重建城墙。.

尼希米和旧约圣经 · 尼希米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尼希米記

主題: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繼續神選民中間祂見證的恢復,以完成祂的經綸。.

尼希米記和旧约圣经 · 尼希米記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七十士譯本

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或用羅馬數字「LXX」表示70這個數字;在一些重要的著作亦有使用 \mathfrak 來表示),是新約時代通行的希伯來聖經的通用希臘語譯本。這個譯本估計於公元前3世紀到前2世紀期間,分多個階段於北非的亞歷山大港完成,最遲於前132年完成。這譯本普遍為猶太教和基督教信徒所認同。全卷書除了包括今日普遍通行的《聖經·舊約》以外,還包括次經和猶太人生活的文獻。.

七十士譯本和旧约圣经 · 七十士譯本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以西結書

《以西结书》是《希伯来圣经》中的一部先知书,天主教翻译为《厄则克耳先知书》,作者普遍认为是犹太先知以西结(厄则克耳)。在《圣经》全书中,这本书列第26卷。《以西结书》中有很多异象和使徒约翰所写的《启示录》有很多类似的地方。 主題:以西结在被掳中看到的异象及其对以色列的预言。.

以西結書和旧约圣经 · 以西結書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以賽亞書

《以賽亞書》或天主教译作《依撒意亞先知書》(ספר ישעיה / Sefer Y'sha'yah)是《聖經》的第23本書(天主教聖經第29本),由先知以賽亞執筆,大約在公元前723年之後完成。記載關於猶大國和耶路撒冷的背景資料,以及當時猶大國的人民在耶和華前所犯的罪,並透露耶和華將要採取判決與拯救的行動。在第53章整章描述大約在700年之後將臨的彌賽亞耶穌的遭遇與人格特質。 主題:耶和華藉著成為肉體、釘死十架、復活、升天、並再來的基督所施的救恩。.

以賽亞書和旧约圣经 · 以賽亞書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以斯帖記

-- 《以斯帖記》(基督新教翻譯)/《艾斯德爾傳》(天主教翻譯)(the Book of Esther),是《希伯来圣经》(基督教《旧约圣经》)中的一本书卷。主題:揀選以色列人作選民的這位神,在他們被擄到外邦列國中的期間,對他們成了隱藏的神,祕密的照顧他們,並在隱密中公開的拯救他們。.

以斯帖記和旧约圣经 · 以斯帖記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以斯拉記

以斯拉記(天主教譯名是厄斯德拉上)是圣经全书中第15本书,由以斯拉在公元前460年左右完成。以斯拉在波斯帝国摧毁巴比伦帝国后,重建耶路撒冷的工作陆续完成,以斯拉带领一批犹太人返回应许之地,以斯拉记就是记述这名犹太人在这段时期的经历。 主題:以色列人從被擄中歸回,重建神的殿,開始神選民中間照著神的經綸,為著神在地上見證的恢復。.

以斯拉記和旧约圣经 · 以斯拉記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彌迦書

弥迦书是圣经全书的第33本书,也是小先知书之一。弥迦书中很多预言在时隔几百年后获得惊人应验。本书的作者是弥迦,彌迦雖是南國的先知,但他的信息是對南北國的。他的信息強而有力,適時的扭轉了猶大國希西家王的心,改變了猶大的政策,也因而拯救國家於危急存亡之秋。(耶26:17~19) 主題:耶和華對以色列的責備,以及祂賜給以色列的復興。.

彌迦書和旧约圣经 · 彌迦書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但以理書

《但以理書》(天主教也译作《達尼爾先知书》)是《舊約聖經》中的大先知書之一。歷來猶太教與基督教會都同意但以理(達尼爾;דניאל)是本書的作者,是公元前6世纪的作品,但理性主義學者認為该书部分或全部是公元前2世纪的作品。 本書是以第一人稱的語氣記述的,顯示作者可能是但以理本人。耶穌引用《但以理书》第9章第27节所记载的预言時,也稱其是“先知但以理所說的”。 主題:神決定給以色列的命定,就是七十個七的內容。.

但以理書和旧约圣经 · 但以理書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何西阿書

何西阿書,天主教譯作歐瑟亞書,是圣经全书第28本书,旧约圣经小先知书的第一本书。作者是北方以色列国的先知何西阿。 主題:耶和華是邪淫背道之以色列的救恩,接納她回來並復興她。.

何西阿書和旧约圣经 · 何西阿書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便西拉智訓

《便西拉智訓》,或稱《西拉書》,天主教譯作《德訓篇》,是基督新教次經的一部份,成書期大約在公元前180年到前175年間。它屬於天主教,英國國教和東正教《舊約聖經》的一部份,但不包括在新教的《舊約聖經》裡,在猶太人的重要經典《塔木德》及其他拉比文學裡,它被引用過幾次。這篇書在公元後與其他次經一同被收錄在希臘語的七十士譯本中,並被天主教及東正教接納為正典的一部份。不過,大多數新教教會都拒絕接納本書篇為正典。.

便西拉智訓和旧约圣经 · 便西拉智訓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俄巴底亞書

《俄巴底亞書》是《希伯来圣经》中篇幅最短的一本,也是《圣经》全书第31本书,它也属于《旧约圣经》的《小先知书》。在它僅有的21節經文裏,它一方面宣布上帝的審判信息,預告他行將把一個國家毁滅,另一方面則預言上帝王國必贏得最後的勝利。經文開宗明義地説:“俄巴底亞所見的異象。”他生於何時何地,屬於哪個支派,他的生平事迹——這一切都不詳。顯然,重要的是信息本身而非預言者本人。這是很合理的,因為正如俄巴底亞本人説,這乃是‘來自耶和華的信息’。 主題:耶和華對以掃的對付以及雅各為著耶和華國度的勝利。.

俄巴底亞書和旧约圣经 · 俄巴底亞書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利未記

《利未記》是摩西五经中的第三本。這本書的英文名字(Leviticus)採自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所用的希臘字利未提綱(Leu·i·ti·kon′)和《通俗拉丁文本聖經》的“利未提格斯”(Leviticus)。整本書的內容主要是記述有關選自利未族的祭司團所需謹守的一切律例。在希伯來文聖經裏,此書的名字取自書中開首的一句,韋依格拉(Wai·yiq·ra’′),實際的意思是“他呼叫”。後來猶太人也把此書稱為祭司的手冊。 利未人是雅各与利亚的第三子利未的后人,负责以色列人的祭祀工作,不参与分配土地,不算入以色列十二支派之一,利未人對神忠心,被耶和華揀選作為事奉祂的支派。所有的祭司都屬於利未支派,他們的工作是協助料理會幕,並向百姓講解律法。.

利未記和旧约圣经 · 利未記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列王紀上

列王紀上是《圣经》全书第11本书,记载以色列从大卫去世之后的一段的历史,与列王紀下一起构成列王紀。在这一部分,以色列王国分裂为北方10个支派的以色列王国 (后期)和南方2个支派的犹大王国。.

列王紀上和旧约圣经 · 列王紀上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列王紀下

《列王紀下》是《圣经》全书的第12本书,记录了以色列人的一段历史。本书原本和《列王纪上》是一本《列王纪》,后来根据希腊语译本拆分为2册。.

列王紀下和旧约圣经 · 列王紀下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傳道書

《傳道書》(希腊语:Ἐκκλησιαστής、Ekklēsiastēs,קֹהֶלֶת,qōheleṯ)是舊約聖經诗歌智慧书的第四卷,为大多数基督教派系承认。标题“传道书”(Ecclesiastes)是拉丁文转写希腊译文,希腊文则译自希伯来文 Kohelet(即“召集人”,但常常译为“教师”或“传道人”),文中作者使用了化名。 经文成书于公元前1000年。中东神秘自传传统中主角将自己成为国王,回顾经历并吸取教训以自省。作者自称为:“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即所罗门),讨论生命的意义及最佳生活方式。他宣称人类所有活动都是内在的 hevel,即“虚空”、“无用”、“捕风”,无论智慧愚拙,人固有一死。传道人明确表示智慧是有助于过好尘世人生。在不知不觉中,人应该享受每日简单的快乐,如吃喝劳作,这都是上帝的恩典。经文以劝诫总结全文:“敬畏上帝,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12:13)。 《传道书》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学。一些名言与英美文化共鸣,亚伯拉罕·林肯在1862年国会致词时参考。美国小说家托马斯·伍尔夫也对其大加赞赏。.

傳道書和旧约圣经 · 傳道書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哈巴谷書

哈巴谷书是圣经全书的第35本书,是先知哈巴谷所写的预言书。本书也是十二先知书之一。 主題:神先藉著迦勒底人對以色列施行公義的審判,然後又藉著列國對迦勒底人施行公義的審判。.

哈巴谷書和旧约圣经 · 哈巴谷書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哈該書

哈該書是圣经 全书的第37本书,旧约中十二小先知書中的第十卷。这本书的作者是哈该,生活在巴比伦灭亡后的时代,在他做先知其间,犹太人返回故乡重建耶路撒冷和耶和华上帝的圣殿。它们在巴比伦攻陷耶路撒冷的时候被毁。 主題:耶和華對付被擄歸回的人,以建造祂的殿。.

哈該書和旧约圣经 · 哈該書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出埃及記

《出埃及記》(天主教思高譯本稱《出谷紀》)是聖經舊約的第二書,主要是講述以色列人如何在埃及受到逼害,然後由摩西帶領他們離開埃及的故事。出埃及记传统上认为是摩西在旷野完成的第二本书,因此在一些圣经译本如德文圣经中,它也简称作摩西二书(2.

出埃及記和旧约圣经 · 出埃及記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典籍

典籍,泛指古今圖書。 現在典籍一詞主要是指經過歷史的淘汰選擇,被人們所公認的代表一個民族的文化水平所達到的高度、深度和廣度的著作。.

典籍和旧约圣经 · 典籍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先知书

先知书(נְבִיאִים Nəḇî'îm)是《希伯来圣经》三部分的第二部分,介于律法和文集之间。先知是以色列人历史中一些特殊人物,他们被神选召,替神传达信息。 先知书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部分。前期先知书记述摩西死后先知的历史,后期先知书多有先知们所传达的预言。在基督教《舊約聖經》中,前期先知书被归入历史书,后期先知书称为先知书。.

先知书和旧约圣经 · 先知书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創世記

《创世记》(בראשית,意為“在开始之时”;唐朝景教譯《渾元經》)是《希伯来圣经》的第一卷书。传统上远古的近东地區通常以书的首几个字为该书的名字。.

創世記和旧约圣经 · 創世記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犹太教

犹太教(יהדות ),中文曾俗稱挑筋教或一赐乐业教,是在公元前西亞地區的遊牧民族希伯來人中产生的,是猶太人的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犹太教是一神論的宗教,其主要經典是包括妥拉(摩西五經)在內的塔納赫(即希伯來聖經,基督教稱為舊約聖經),以及包括口傳律法(密西拿)、口傳律法註釋(革馬拉)以及聖經註釋(米德拉什)在內的塔木德,對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而言,犹太教是和以色列人立約的關係。 犹太人是一種See, for example, Deborah Dash Moore, American Jewish Identity Politic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8, p. 303; Ewa Morawska, Insecure Prosperity: Small-Town Jews in Industrial America, 1890-1940,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旧约圣经和犹太教 · 犹太教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箴言

言:智慧的話,教導人如何行事為人.

旧约圣经和箴言 · 箴言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約伯記

《約伯記》(希伯来文:אִיוֹב Iyov)是《希伯来圣经》的第18本书、基督教《舊約聖經·诗歌智慧书》的第一卷,第一部诗篇性著作,也是《聖經》全书中最古老的书籍,大约写于公元前2000-1800年之间。約伯這個名字的含義是“仇視的對象”。約伯在受苦和堅忍方面所立的紀錄对他名字含义的诠释提供很好的參考。正如約伯所請求,這一切事都記錄在書上。 《约伯记》探讨了神义论,简而言之:“为什么敬畏神的人會受苦?”。本书神学丰富,视角颇多。由于文学质量优异,被大量诵读赞扬,丁尼生称它为:“古今最佳诗篇”。.

旧约圣经和約伯記 · 約伯記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約珥書

約珥書是旧约圣经中的一卷。是圣经全书第29本,也是小先知书的一部。本書著者約珥。 約珥的寫作生動傳神,寓意深長。他擅於反覆强調和運用明確有力的比喻。他將蝗蟲比喻為國家、衆民及大隊戰士。牠們的牙齒如獅子的牙齒,形狀如馬,牠們的響聲如同大隊兵士駕着戰車,擺陣預備打仗。《詮釋者聖經》引述一位防治蝗蟲專家的評論説:“約珥對蝗蟲侵襲的描述極為傳神、詳盡和真實。” 主題:人類政權對以色列四個階段的殘害以及基督對殘害者的毀壞,並祂在復興時在以色列中間的掌權。.

旧约圣经和約珥書 · 約珥書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約拿書

约拿书是圣经全书第32本,也是小先知书的一部分。这一本书的作者亞米太的兒子,迦特希弗人约拿(意思为“鸽子”)在大约公元前約760年完成此书,他可以说是圣经中众多先知裏的特殊人物。在得到任务后,只有他逃跑不去执行上帝给他的任务。本书體現了耶和华公正的对待地上所有人,只要坏人改邪归正,他就乐意给他们机会悔改。 主題:耶和華的救恩甚至臨到外邦人的城尼尼微。.

旧约圣经和約拿書 · 約拿書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約書亞記

《約書亞記》是《舊約聖經》其中一--,天主教譯為《若蘇厄書》。約書亞記是聖經全書的第六本,記錄了以色列人由約書亞帶領進入應許之地的過程。 主題:以色列人佔有並得著美地為業,以完成神的經綸。.

旧约圣经和約書亞記 · 約書亞記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瑪拉基書

玛拉基书是圣经全书第39本,作者是玛拉基先知。这本书属于十二先知书,也是圣经的希伯来语部分最后一本书。在本书裡有很多预言跟耶稣基督有关联。这些预言在400多年后得到应验。 主題:耶和華對利未子孫(在以色列中間的祭司)和雅各子孫(以色列人)的對付。.

旧约圣经和瑪拉基書 · 瑪拉基書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申命記

《申命記》是《圣经》全书也是《希伯来圣经》的第5本书。這本書含有對耶和華的百姓發出的有力信息。在曠野流浪了40年之後,以色列的子孫正站在應許之地的門檻上。在这个时候,摩西写下此书来阐述他們的前景;他們在約旦河的對岸會遭遇的困難和摩西向百姓提出最後訓示。 主題:基督是神子民的指導者和領導者,使他們能進入屬天的領域,並有分於祂的豐富。.

旧约圣经和申命記 · 申命記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西番雅書

《西番雅书》是《希伯来圣经》中的一卷先知书,在基督教传统中被列为《旧约圣经》第36卷,记载犹大王国末期的贵族子弟西番雅的预言和相关情况。这本书警告犹太人不要离弃他们祖先的上帝耶和华,否则他们将会失去上帝子民的地位。这本书的信息影响了犹大国的国王约西亚,在全国开展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废除偶像崇拜运动。圣经记载,由于他推行正确崇拜,来自亚述帝国的军队遭到上帝天使的攻击,损失十分惨重,大败而归。 主題:耶和華對以色列和列國的審判,以及祂對外邦和以色列的拯救。.

旧约圣经和西番雅書 · 聖經和西番雅書 · 查看更多 »

馬加比一書

加比一書(1 Maccabees, ΜΑΚΚΑΒΑΙΩΝ Α),天主教思高版聖經譯為瑪加伯上,(而由香港聖公會在2008年出版並由香港聖經公會印刷的附次經新標點和合本中,此書卷則譯作瑪咯比傳上卷),是一部描述猶太人在前2世紀努力復國故事的書籍,此書雖然本來是以希伯來語寫成的,但是最原始的希伯來語版本已經逸失,現存最重要的版本為希臘語著就的七十士譯本。羅馬天主教、東正教和科普特教會認為此書是聖經正典,但是新教持反對意見,認為馬加比一書只是經外書。在現代的猶太教中,此書雖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但不被认为是神应用神迹直接干预,而是通过军事天才达成目的,因此並不被當做宗教經典。 马加比מכבי在希伯来语中意为“锤子”,作为名字用在起义首领瑪他提亞家的三子猶大·馬加比身上颇为合适。另说取自出埃及记15:11“耶和华啊,众神之中,谁能象你?”( מי כמוכה באלים י'ה)一句的前四个字母。 此書所描述的年代在猶太山地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後一個世紀,當時亞歷山大的帝國已經分崩離析,埃及則由塞琉古帝國統治。塞琉古帝國時任皇帝安條克四世試圖廢止哈拉卡,因而遭到猶太人的反抗。馬加比一書描述的是著整個事件的經過,時間段為前175至前134年。其中強調了瑪他提亞家族,尤其是猶大·馬加比、約拿單·亞腓斯、西門·太西和西門的兒子约翰·许尔堪的貢獻。此書中還給出了當時猶太人在地中海的一系列殖民地的列表。.

旧约圣经和馬加比一書 · 聖經和馬加比一書 · 查看更多 »

馬加比二書

加比二書(2 Maccabees, ΜΑΚΚΑΒΑΙΩΝ Β),是一部關於猶太人反抗安條克四世的次經。天主教思高版聖經譯為瑪加伯下,而由香港聖公會在2008年出版並由香港聖經公會印刷的附次經新標點和合本中此書卷則譯作瑪咯比傳下卷。書中記述了猶太人英雄猶大·馬加比擊敗塞琉古帝國將軍尼卡諾爾的經過。 與馬加比一書不同,馬加比二書採用通用希臘語寫作,地點可能是前124年左右的埃及亞歷山德里亞Harris, Stephen L., Understanding the Bible.

旧约圣经和馬加比二書 · 聖經和馬加比二書 · 查看更多 »

馬太福音

《馬太福音》(Κατά Ματθαίον),天主教稱之為《瑪竇福音》,而東正教則譯為《聖福音依瑪特泰所傳者》,是《新約聖經》第一部份《四福音書》的第一卷書,全書共有28章,1168節。教會傳統一般認為,马太福音的作者是耶穌十二使徒之一的馬太。 这卷福音书主要记载了耶稣的生平,其中包括耶稣的家谱、耶稣神奇的出生、童年、受浸与受试探、讲道、被釘十字架、复活以复活的耶稣最後向使徒颁布大使命。因為《馬太福音》与《馬可福音》及《路加福音》內容相近,而与《約翰福音》有显著区别,所以这前三本福音書被歸納作「对观福音」(可以互相對照閱讀的福音書)。 在《四福音》中,《马太福音》是最接近猶太基督教传统的,作者显然是一位犹太人。根据思高圣经,《马太福音》是以亚兰文写成,但原文现已失传。多数学者认为这卷福音,如同《新约圣经》其他各卷一样,都是以通用希腊语写成,也有专家认为它最初是以亚兰文写成。 《马太福音》主題:國度的福音─證明耶穌基督是救主。.

旧约圣经和馬太福音 · 聖經和馬太福音 · 查看更多 »

詩篇

《詩篇》(唐朝景教譯《多惠聖王經》)是古代以色列人對上帝真正敬拜者所記錄的一輯受感示的詩歌集,包括150首可用音樂伴唱的神聖詩歌,供人在耶路撒冷的聖殿中對主作公開崇拜時唱詠之用。它是《希伯来圣经》中第19本书。這些詩歌除了對主的頌讚之外更含有許多禱告,也透露對主充滿信賴的心聲。天主教會、正教会稱為聖詠,是舊約聖經诗歌智慧书的第二卷。伊斯蘭教稱之為“宰逋尔”。 在《希伯來聖經》中,這本書的名字是西佛·透希爾林(Se′pherTehil·lim′),意即“讚美之書”,或簡稱透希爾林(Tehil·lim′),即“讚美詩”。它是透爾拉(Tehil·lah′)一字的複數詞,意思是“讚美”或“讚美歌”。這個詞見於詩篇第145篇的題署。“詩篇”一詞採自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所用的桑末(Psal-moi′),所指的是用樂器伴奏的歌。這個名字也曾屢次在基督教希臘文聖經中出現,例如在及。詩篇乃是用來讚頌、敬拜上帝的神聖詩歌。 主題:敬虔之人藉著讚美、禱告、並歡騰的歌唱,尋求並接觸神,所表達的情緒、感覺、感想和經歷。.

旧约圣经和詩篇 · 聖經和詩篇 · 查看更多 »

詩歌智慧書

《詩歌智慧書》(כתובים;日文又译作《詩文集》、《詩與智慧文學》、《聖文學》),是指基督教《舊約聖經》中《律法书》、《历史书》、《先知书》之外的几卷書。.

旧约圣经和詩歌智慧書 · 聖經和詩歌智慧書 · 查看更多 »

路得記

路得記是圣经旧约中的篇章。这一篇是圣经中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内容之一。这本书讲述大卫的曾祖父和曾祖母的故事,围绕路得这一人物展开。 主題:一幅完整的表號,說到外邦的罪人,藉著基督的救贖而與基督聯結,與神的選民以色列同被帶進神聖的產業。.

旧约圣经和路得記 · 聖經和路得記 · 查看更多 »

阿摩司書

阿摩司书是十二小先知书之一,在基督教《圣经》全书中是第30本。这本书的作者自称是一位牧人(1:1),原文意思為飼養羊、販賣羊、經營畜牧業的人。此“牧人”原文在聖經中一共出現兩次,另一處是在列王紀下3:4 ,用以形容摩押王米沙 ,所以阿摩司極可能有一定社會地位、且經濟富裕的商人。这本书里有很多针对不同国家的预言,但其主要對象是當時的以色列國。主題:耶和華對以色列並四圍列國的審判以及所產生的復興。.

旧约圣经和阿摩司書 · 聖經和阿摩司書 · 查看更多 »

那鴻書

那鴻書是希伯来圣经中小先知书的第七本,一般被承认为聖經全书的第34本書。本书开头称作者为那鸿,主要内容为关于亚述帝国首都尼尼微的预言。那鸿大约在公元前632年之前在犹大完成本书。 主題:耶和華對邪惡亞述之京城尼尼微的審判。.

旧约圣经和那鴻書 · 聖經和那鴻書 · 查看更多 »

雅歌

雅歌是舊約聖經诗歌智慧书的第五卷。雅歌這個名字取自書中的首句:“所羅門的歌,是歌中的雅歌。”根據希伯來文的逐字譯法,這個名字是“歌中之歌”,意即卓越絶倫的歌。這樣的説法跟“天上的天”——意即天的最高處——有異曲同工之妙。() 雅歌與希伯來聖經不同之處,它並沒有著墨於以色列的神耶和華和其與子民所訂的約; 或是如傳道書或箴言般教導智慧;相比之下,它以歌頌兩性的愛為主:「兩人互道稱讚,與對對方的渴求,並奉獻自身的欣賞。」兩人和諧,互相渴慕對方,和親近的喜悅;耶路撒冷眾女子為愛侶組成了合唱團,作為在愛侶愛慾中的觀眾。 在現代猶太教中,雅歌會在逾越節期間在安息日讀出,標誌著豐收之始和作為離開埃及的記念。 猶太傳統認為它把二人愛侶的關係寓意著神和以色列的關係。 克拉克圣经评论说:它不是一輯歌集,而是一首歌,“一首舉世無雙,絶妙非凡的歌”。“這首美妙絶倫的詩歌在以色列國中寫成時,它的確堪稱是曠世的偉大作品。”以上是生活在公元第一世紀的猶太“師尊”阿吉巴(Akiba)對雅歌的評價。 主題:一個絕佳婚姻裏愛的歷史,啟示出個別信徒與基督愛的交通中進展的經歷。.

旧约圣经和雅歌 · 聖經和雅歌 · 查看更多 »

耶利米哀歌

《耶利米哀歌》(希伯来语:,ʾēḫā(h),Eikha),是《希伯来圣经》中的一个书卷。 主題:耶利米對神的聖城和聖民之憂傷與愛的發表。.

旧约圣经和耶利米哀歌 · 耶利米哀歌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耶利米書

《耶利米書》 (天主教:耶肋米亞先知書;יִרְמְיָהוּ Yirməyāhū;the Book of Jeremiah) 相信是由數個單元的文集編輯而成。内容主要是先知耶利米的講辭,也包括以第三人稱提及先知的完傳記材料。這些單元的內容都應該出自先知耶利米的口,但記錄者未必是他本人。這些部份可能出自先知的秘書巴錄的報道(参36章:4節),52章的歷史附錄則採用列王纪的資料。 主題:基督在神對付以色列與列國時,成為耶和華對神選民的義,作他們的中心和圓周。.

旧约圣经和耶利米書 · 耶利米書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耶稣

耶稣(4BC-30/33AD)(古希伯來語:יהושוע,拼為Yahushua,Ἰησοῦς,可拼为Iesous,Jesus),基督宗教的中心人物,以犹太教为基础开创了基督教,並被尊稱為基督或耶穌基督。 按照傳統基督教的信仰,耶穌視同三位一體的-神/主的位格之一,稱為「聖子」或「上帝之子」。為了將人類從罪惡中拯救出來,他道成肉身,降世為人,成為舊約聖經撒迦利亞書中所預言的彌賽亞(天主教思高譯本譯為“默西亞”),就是「受膏者」,神所膏的君王和大祭司。在公元元年左右的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童貞女馬利亞受聖靈感孕,生下耶穌。他三十歲開始傳道,宣揚愛神和愛人的福音,信他的人會永遠不死。傳道三年半,他被猶太祭司該亞法控告,被羅馬官府本丟·彼拉多總督判處死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這正好成就了耶穌降生的目的,他的死為世人的罪付上贖價。他三天以後復活,顯現給他的門徒看有四十天之久,然後升天,坐在天父的右邊。他還要榮耀再來,審判一切的活人與死人,信從他的人將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旧约圣经和耶稣 · 耶稣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次經

次經(又称为次正经,Deuterocanonical Books,区别于“”,Protocanonical Books;原文有隱藏、隱密的意思,引申為「神秘經典」之意。翻成英文是 secondary scripture 即第二正典)是指幾部存在於希臘文七十士譯本但不存在於希伯来文聖經的著作。或稱為旁經、後典或外典。一般認為,這些著作是猶太教抄經士在後期加入,或在翻譯的過程裡納入正典。但是也有幾卷的亞蘭文和希伯來文的抄本在死海古卷中被發現。次經不同於偽經,偽經的內容被正統神學認是否定基督的救恩,冒用他人之名寫作,並且與聖經的主要內容相違背或衝突;而次經只是未被納為基督教(新教)認可為舊約正典的猶太教著作。 对于次經的权威地位,教会中存在两种意见。其一以奧古斯丁为代表,认为次经乃是圣经的一部分;而另一种观点则更严格认为次经在权威上不及希伯来文聖經,只能用作信徒道德的教化,或研究教義的參考,而不能作为教义信仰的依据。耶柔米在他所翻译的圣经拉丁文武加大译本的译序中阐述了后一种观点。后世亦有一些教父和经院学者也都持这两种观点。但天主教與東正教一直以來,皆視次經為聖經的一部份,理由是世紀初已是如此。 马丁·路德整理翻译圣经时,追随耶柔米的意见,只把次經放在後頁作為附件,但未有刪除。現代主流新教只使用了傳統的塔納赫(希伯來聖經),公元九十年尼吉亞會議所制定的希伯來文本作為聖經的舊約部分,认为次經没有希伯来文原始經文作為依据,而是以希腊文或亞蘭文寫作、紀錄或整理而成,故欠缺权威性。目前基督教的《聖經》中,天主教、東正教的《旧约聖經》版本包含次经的内容,而新教的聖公宗、循道宗、信义宗将次經放于旧约和新约之间,新教的归正宗和浸信宗等则无次經。.

旧约圣经和次經 · 次經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正教會

正教會(Ορθόδοξη Εκκλησία,;pravoslavnaja tserkovʹ),也稱為東正教會,簡稱東正教,與天主教會及新教並列為基督教三大教派,信徒总人數少於天主教,但比新教最大的普世圣公宗要多出两倍,主要分佈在巴爾幹半島、東歐和西亞。.

旧约圣经和正教會 · 正教會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武加大译本

《圣经武加大译本》(Biblia Vulgata),又譯《拉丁通俗譯本》,是一个5世纪的《圣经》拉丁文译本,由耶柔米自希伯來文(舊約)和希臘文(新約)進行翻譯。8世纪以后,该译本得到普遍承认。1546年,特伦特宗教会议将该译本批准为权威译本。現代天主教主要的聖經版本,都源自於這個拉丁文版本。.

旧约圣经和武加大译本 · 武加大译本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歷代志

《歷代志》是《希伯来圣经》,即犹太教《塔纳赫》和基督教《旧约圣经》中的一部分。天主教聖經,將此書分爲>以及> 原文在《希伯來聖經》中是一本書,後來《舊約聖經》被翻譯成希臘文的時候才分為兩部分。關於本書的作者是誰,到今天還没有肯定的結論。猶太法典認為歷代志是出自以斯拉的手筆,這大概是因為歷代志的最後一段()跟以斯拉記的開頭幾乎完全一樣之故。 不過有些學者對這現象有不同的解釋:歷代志的最後一段是後人加插上去的,為的是要把它和以斯拉記連接起來。無論如何,書中雖有提到波斯王古列下詔批准猶太人返故土後的短暫重建聖殿一事,全書卻没有記載波斯帝國和希臘時代的歷史,顯然是寫在猶太人被擄歸回故土後的短暫時期之内,而編寫人很可能是以斯拉。 另外有學者根據書中記錄了約雅敬王第六代後人的族譜(),認為本書是寫於2世紀初,然而更可能的解釋是歸國後初期的作品。 主題:神在人歷史中行動的全部紀事,從亞當經過撒母耳到以色列被擄歸回,連同神對付猶大諸王一些重要細節的陳述。 《歷代志下》繼《歷代志上》,記述猶大國列王的歷史,從所羅門登基作王起,建造聖殿,直到西底家王被擄至巴比倫,以及波斯王古列下詔重建聖殿止。本書雖記神的信實、慈愛和恩典,但也記述神的公義、威嚴和懲罰,叫人認識神是怎樣的神,看祂如何對待祂的子民,好叫我們愛祂敬畏祂、求祂賜福也要聽從祂的話、行祂所喜悅的事。 歷代志下的重點和中心都在於倚靠神、尋求神、順服神,一切不能離開神;有時遇見各樣的苦難、危險,也是為要叫人轉向神。本書記載了幾個禱告蒙垂聽,靠神得勝的記述:代下十三14~18猶大人呼求耶和華;十四9~13亞撒王呼求耶和華;廿1~30約沙法王定意尋求耶和華;廿六5烏西雅王定意尋求神;卅一21希西家王凡所行的都尋求神。 歷代志下記載五次國家的復興和神四次的拯救,都有示範的作用。也有四次記述王因成功而驕傲,遭到不幸,這都可引為鑑戒。.

旧约圣经和歷代志 · 歷代志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民數記

《民數記》(在沙漠中;天主教譯《戶籍紀》),是希伯来圣经及其摩西五经的第四卷。《民數記》是以色列人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文献,其普查時間在以色列人離開西乃山前,40年後又舉行了一次,同時也記錄了以色列遷居的過程。 主題:基督是神子民的生活意義、見證、中心,以及他們行程和爭戰的領導、道路與目標。.

旧约圣经和民數記 · 民數記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新約聖經

《新約聖經》(Ἡ Καινὴ Διαθήκη;New Testament)是基督教所认为的“《聖經》全書”裡继《旧约圣经》之后的其余部分的常用稱呼。.

新約聖經和旧约圣经 · 新約聖經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屬於天主教體系的宗派之統稱,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屬於天主教,亦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歷史淵源的教會,例如無宗派教會,也被視為新教,Pew Research Center,2011。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曾祖漢,,全國宗教資訊網,「新教有別於天主教,可以從新教在某些教義和神學的前提上看得出來,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的運動,他的神學思想起點源於個人的經歷,到底面對公義的神時,人要如何才能夠被接納呢?「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關鍵教義,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緣故,神把人當作義人(稱義),不是人本身有什麼值得討神喜悅的,而是公義的神在審判的時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對象,即耶穌基督,雖然世人都無法過一個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但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過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義」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個耶穌基督的義就被轉撥到我們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稱那些相信之人為義人。」而不是靠善行南亞路德會,《信仰立場》,頁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便可得著這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WELS Topical Q&A: 。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聖統制WELS Topical Q&A: Jenkins, Paul (2014),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三),頁149,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職分。新教各宗派在聖餐觀等神學問題持不同看法,但普遍以「五個唯獨」為信仰核心思想。 對新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源於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之後所引起的強烈抗議。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已經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嘗試改革甚至脫離天主教會,但最後直至路德才獲得成功。16世紀路德宗信仰由德國傳入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冰島,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思想亦傳入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瑞士和法國。同時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帶領當地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獨立,亦開展了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新教成功發展出其獨特文化,為人類在教育、人文 、科學、政治和社會秩序、經濟、藝術等領域帶來重大貢獻。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新教和旧约圣经 · 新教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摩西五经

《五書》(πέντετεῦχος,Pentateuch),常被稱為摩西五經(Five Books of Moses,华人天主教会譯为梅瑟五書;唐朝景教譯《牟世法王經》),猶太教稱為妥拉(תּוֹרָה,Torah),又稱為摩西律法(תּוֹרַת־מֹשֶׁה,Torat Moshe),基督徒常稱為律法書,是《希伯来圣经》最初的五部經典。.

摩西五经和旧约圣经 · 摩西五经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撒母耳记

《撒母耳記》是希伯來聖經中的一篇,原為一卷書,《七十士譯本》為了實用方便緣故,首先將《撒母耳記》分為上下兩冊,與《列王紀上》、《下》共四册,合稱為“王國書”。.

撒母耳记和旧约圣经 · 撒母耳记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所羅門智訓

《所羅門智訓》或稱《智慧篇》,是約在公元前1世紀完成的著作,經書被收錄在《聖經》的希臘文七十士譯本當中。,梁望惠,教牧與教育小站 基督宗教對其聖經正典地位存爭議,現天主教會和多數東方教會、正教會以七十賢士譯本為基礎,把此書奉之為正典。 在1546年的特倫托會議,天主教重申聖經正典全部書卷,當中包括此書。 基督新教普遍對此書的完全真確性存疑,視之為次經,但聖公宗與信義宗則仍把這書收錄在經課表中。.

所羅門智訓和旧约圣经 · 所羅門智訓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旧约圣经和聖經之间的比较

旧约圣经有96个关系,而聖經有19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60,杰卡德指数为20.55% = 60 / (96 + 196)。

参考

本文介绍旧约圣经和聖經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