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慕容垂和邊荒傳說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慕容垂和邊荒傳說之间的区别

慕容垂 vs. 邊荒傳說

燕成武帝慕容垂,字道明,原名霸,字道業,一說字叔仁,鮮卑名阿六敦,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鮮卑族人。十六國後燕開國君主。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的第五子。在前燕時屢有戰功,更加曾擊退東晉桓溫的北伐軍。然而因為受到當政的慕容評排擠而被逼出走前秦,但很受前秦君主苻堅的寵信。淝水之戰後慕容垂乘時而起,復建燕國,建立後燕,後又滅了同為慕容氏所建的西燕。參合陂之戰戰敗後率軍再攻北魏,在期間發病病重,並在退軍時去世。. 《邊荒傳說》是香港作家黃易所寫的武俠小說作品,以五胡亂華中淝水之戰後的時代為背景,期為自己一系列武俠小說來龍去脈做總結。本書2001年-2005年由香港黃易出版社出版(共四十五冊);2007年臺灣由時報出版社出版(共十五冊),2015年臺灣由蓋亞文化重新推出完整版(共十五卷)。三位主角分別為燕飛、劉裕和拓跋珪。部分角色及情節在黃易其後作品(如《日月當空》)中出現。.

之间慕容垂和邊荒傳說相似

慕容垂和邊荒傳說有(在联盟百科)28共同点: 參合陂之戰太行山东淝河东晋平城市後燕北魏刺史前秦盛樂襄阳市豫州鲜卑龙城邺城遗址长子苻坚苻融雍州揚州桓温洛阳市淝水之戰慕容宝慕容隆慕容麟慕容沖拓跋觚

參合陂之戰

參合陂之戰是中國五胡十六國時期後期,北魏軍在參合陂(今中國山西省陽高縣或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擊敗後燕軍的一場戰役,時為公元395年。.

參合陂之戰和慕容垂 · 參合陂之戰和邊荒傳說 · 查看更多 »

太行山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或作太形山。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跨越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四省市。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绵延400余公里,为山西东部、东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它由多种岩石结构组成,呈现不同的地貌,这里储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太行山地区有众多河流发源或流经,使连绵的山脉中断形成“水口”,这里是华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要道。.

太行山和慕容垂 · 太行山和邊荒傳說 · 查看更多 »

东淝河

东淝河,古称肥水,淮河支流,源出江淮分水岭北侧,东与池河、窑河流域为界,西邻淠河流域。董铺以上为双干河道,东干称天沟河;西干为东淝河主源。流域面积4200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区占61.6%,平原区占29.7%,湖泊8.7%;河道全长152公里,平均比降0.3‰。.

东淝河和慕容垂 · 东淝河和邊荒傳說 · 查看更多 »

东晋

东晋(317年4月6日-420年7月10日),中國朝代,乃西晉司馬氏政權的延續。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陽的西晉亡國,琅琊王司馬睿在群臣擁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当时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连年征战,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廷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其後又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的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和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的吳姓。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並以司馬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司馬氏實際上成為傀儡。世家大族本身並不真正忠於司馬氏,尤其是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以至擁有自家部隊(即所謂「部曲」),有足夠實力抗衡司馬氏政權。最初有王導主持大局,東晉政權得以穩定,故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但晉元帝以降則內亂頻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期又有孫盧之亂等。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晉元帝及世家大族挾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76年,前秦苻坚滅掉代國,統一了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其後苻坚開始率兵南侵。383年,苻坚率約八十七萬兵馬大幅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逃回北方。之後苻坚力量衰弱,因此原本統一的北方再次分裂為多國。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後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于刘裕。 420年,刘裕篡位建立南朝宋,開啟南北朝時代,東晉亡。.

东晋和慕容垂 · 东晋和邊荒傳說 · 查看更多 »

平城市

平城市()是1960年代建立的新城市,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平安南道的道政府所在地,亦是该国著名的理科教育中心,設有由國家科學院領導的研究所 共25間,還有一個擁有超過40,000名科學家的「科學研究聯合體」,並有工業及山羊牧場等產業。.

平城市和慕容垂 · 平城市和邊荒傳說 · 查看更多 »

後燕

後燕(384年-407年)是中国五胡十六国時慕容氏諸燕之一,由鮮卑人前燕開國皇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垂所建立的政權。全盛時統治範圍「南至琅琊,東訖遼海,西屆河汾,北暨燕代」(《讀史方輿紀要》),即今河北、山東、山西和河南、遼寧的一部分。自384年慕容垂稱燕王到407年慕容熙被殺,立國凡24年。 《十六国春秋》始称后燕,以别于慕容氏諸燕,后世袭用之。.

後燕和慕容垂 · 後燕和邊荒傳說 · 查看更多 »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朝時期的第一個政權。由拓跋珪所建立,定都平城(遗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境)。439年,北魏统一华北與北方。 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5年,孝文帝下诏首先在宫廷中禁止包括鲜卑语在内的诸北语,改说汉语,但对三十岁以上的人有所宽限。496年,孝文帝诏令鲜卑八大贵族全部改为汉姓,并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元姓。534年,北魏分裂為被高歡掌控的東魏(都邺城)與被宇文泰掌控的西魏(都長安)。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魏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557年)魏恭帝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才正式宣告结束。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數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

北魏和慕容垂 · 北魏和邊荒傳說 · 查看更多 »

刺史

刺史,中国古代職官名,本為御史的一種,始于汉代,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又有州牧一职与之类似。其等级和职权范围随朝代不同而多有变迁,但经常是各地方重要官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為「御史」之意。.

刺史和慕容垂 · 刺史和邊荒傳說 · 查看更多 »

前秦

前秦(350年—394年)是十六国之一。350年氐族人苻洪占据关中,称三秦王。352年苻健称帝,定都长安,国号“秦”。370年起,先後灭前燕、前凉及代国,统一北方。394年被西秦或後秦註所灭。當時朝鮮半島由高句麗、百濟、新羅割據,接受前秦册封。北方外族有柔然、庫莫奚、契丹及高車。西有吐谷渾及白蘭。 因其所据为战国时秦国故地,故以此立国号。前秦之称最早见于《十六国春秋》,后为别于其他以“秦”为国号政权,而袭用之。又以其王室姓苻,故又称为苻秦。.

前秦和慕容垂 · 前秦和邊荒傳說 · 查看更多 »

盛樂

盛樂或称盛乐古城,是拓跋鮮卑代時的北都。具体地址由年代久远而无法确定,经考古证明,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区和林格爾縣之北的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为盛乐城遗址。.

慕容垂和盛樂 · 盛樂和邊荒傳說 · 查看更多 »

襄阳市

襄阳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於长江支流汉江的中游,是鄂、豫、渝、陕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是1986年第二批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兵家必争之地的称号。襄阳自古分為汉水(沔水)南北两岸的襄城及樊城二城,隔汉江相望,二城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军事与商业重镇。1949年以后後才將兩城合二為一稱襄樊市。分设襄城、樊城2区。201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襄阳区改名为襄州区。2010年12月9日,襄樊市正式更名为襄阳市。今天,中共襄阳市委、襄阳市人民政府、襄阳军分区、襄阳市人大常委会、政协襄阳市委员会均驻襄城。 襄阳市的发展肇始于西周分封邓国于今襄阳市区,从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市域内现已查明各时期的文化遗址200多处,有些文物古迹堪称世界之最。襄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3000年的历史中,大小战役难以数计,著名的战例有白起水灌鄢城之战、关羽水淹七军之战、朱序抗拒苻丕之战、岳飞收复襄阳之战、宋元襄樊之战、李自成进占襄阳之战等。其间人文荟萃、灿若繁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英才,为襄阳留下了大量的名胜古迹和轶闻传说,历来就有“文化古城”的雅称。 今日的襄阳,既有闻名于世的历史积淀出的深厚人文底蕴,又有汽车制造、航天装备等高新科技产业及都会发展,“新旧和谐共生”成为了本市最突出特色。.

慕容垂和襄阳市 · 襄阳市和邊荒傳說 · 查看更多 »

豫州

豫州可以指:.

慕容垂和豫州 · 豫州和邊荒傳說 · 查看更多 »

鲜卑

卑(漢語拼音:Xiānbēi;上古汉语擬音:*Sr-pe),祖先是古代西伯利亞的遊牧民族东胡(一說山戎)或稱通古斯部落。汉朝时期,匈奴以东的遊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成为乌桓和鲜卑二族。鲜卑主要活动于赤峰市内蒙古东部阿鲁科尔沁旗哈古勒河附近,和辽宁西北部。 2世紀時鮮卑國占据匈奴國領地,稱雄塞北。4世紀西晉滅亡後,鲜卑陸續在今天的中国北方建立前燕、代國、後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及北魏等國,而漠北則由鮮卑別支柔然稱霸。439年北魏統一北方,之後時常與柔然發生衝突。而後北魏經歷六鎮之亂後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西魏隨後也分別被北齊、北周所篡。最後北周統一華北,於581年因楊堅篡位而亡。稱霸塞北的柔然汗國也於552年為突厥汗國所滅。於五胡十六國時期在青海建立的鮮卑別支吐谷渾汗國則維持到663年為吐蕃所滅。.

慕容垂和鲜卑 · 邊荒傳說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龙城

龙城,可以指:.

慕容垂和龙城 · 邊荒傳說和龙城 · 查看更多 »

邺城遗址

邺城遗址或称邺城,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由南北两座相连的城池组成(即邺北城、邺南城)。邺北城自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由曹操在旧城基础上开始营造。是为曹魏五都之一。后为后赵、冉魏、前燕都城。东魏时,兴建邺南城。为东魏、北齐都城。 邺城主体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20公里的漳河北岸,在今河北省临漳城区20公里,距河南省安阳市主城区18余公里。遗址范围包括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北城、邺南城、铜雀台)和河南省安阳市东北(曹操高陵、西门豹祠)。1988年,以邺城遗址之名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邺城旧址附近,即临漳县及相邻的磁县和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交界处,还经常有重要的东汉與魏晋南北朝相关的考古學发现。.

慕容垂和邺城遗址 · 邊荒傳說和邺城遗址 · 查看更多 »

长子

长子可以指:.

慕容垂和长子 · 邊荒傳說和长子 · 查看更多 »

苻坚

宣昭帝苻坚(),字永固,一名文玉,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氐族,苻雄之子,苻洪之孫,苻健之侄,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称大秦天王。 初封東海王,後發動政變推翻堂兄苻生即位。苻堅在位期間重用漢人王猛,亦推行一系列政策與民休息,加強生產,終令國家強盛,接著以軍事力量消滅北方多個獨立政權,成功統一北方,並攻佔了東晉領有的蜀地,與東晉南北對峙。苻堅於383年發動戰爭意圖消滅東晉,史稱淝水之戰,但最終前秦大敗給東晉謝安、謝玄領導的北府兵,國家亦陷入混亂,各民族紛紛叛變獨立,苻堅最終亦遭羌人姚萇殺害,谥号宣昭,庙号世祖。.

慕容垂和苻坚 · 苻坚和邊荒傳說 · 查看更多 »

苻融

苻融(),字博休,十六国前秦将领,洛陽臨渭(今甘肅天水東北)人,氐族。苻堅的弟弟,谥号阳平哀公。.

慕容垂和苻融 · 苻融和邊荒傳說 · 查看更多 »

雍州

雍州,可以指:.

慕容垂和雍州 · 邊荒傳說和雍州 · 查看更多 »

揚州

揚州,可以指:.

慕容垂和揚州 · 揚州和邊荒傳說 · 查看更多 »

桓温

桓溫(),字元子,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縣龍亢鎮)人。東晉重要將領及權臣、軍事家,譙國桓氏代表人物。官至大司馬、錄尚書事。宣城內史桓彝長子,因領兵消滅成漢而聲名大盛,又曾三次領導北伐,掌握朝政並曾操縱廢立,更有意奪取帝位,但終因最後一次北伐大敗而令聲望受損,受制於朝中王氏和謝氏勢力而未能如願。死前欲得九錫亦因謝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時也未能實現。因桓溫獲賜諡號宣武,故《世說新語》稱其為「桓宣武」。其子桓玄後來一度篡奪東晉帝位而建立桓楚,追尊桓溫為「楚宣武帝」。.

慕容垂和桓温 · 桓温和邊荒傳說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慕容垂和洛阳市 · 洛阳市和邊荒傳說 · 查看更多 »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於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出兵伐晋,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慕容垂和淝水之戰 · 淝水之戰和邊荒傳說 · 查看更多 »

慕容宝

燕惠愍帝慕容寶(),字道祐,昌黎郡棘城县(今辽宁省锦州市义县西北)人,後燕第二任君主,慕容垂的第四子,母親是先段后。慕容垂建後燕後,立慕容寶為太子,曾領燕軍攻伐北魏,但在參合陂之戰慘敗。慕容垂死後慕容寶繼位為帝,但就面對北魏南侵,最終慕容寶沒能保住後燕在中原的土地,率眾北走龍城(今遼寧朝陽市),但先後遇上兒子慕容會及大臣段速骨的叛亂。慕容寶出走後為蘭汗所誘而歸龍城,最終被其殺害。.

慕容垂和慕容宝 · 慕容宝和邊荒傳說 · 查看更多 »

慕容隆

陽康王慕容隆() ,昌黎郡棘城县(今辽宁省锦州市义县西北)人,燕成武帝慕容垂之子,慕容令、惠愍帝慕容寶、慕容農、慕容麟、慕容柔、慕容朗、慕容鑒、昭文帝慕容熙之兄弟,后燕宗室、官员。.

慕容垂和慕容隆 · 慕容隆和邊荒傳說 · 查看更多 »

慕容麟

慕容麟(),昌黎郡棘城县(今辽宁省锦州市义县)人,後燕成武帝慕容垂之子,婢妾所生。惠愍帝慕容寶庶弟。原為後燕的趙王,後來一度稱燕帝。 早年慕容垂於前燕時期,叛前燕奔前秦時,慕容麟曾逃回前燕告發(369年)。其嫡長兄慕容令被前燕放逐後,欲偷襲龍城(今中國遼寧省遼陽縣),亦是被慕容麟告發,事敗身死(370年)。雖然慕容麟屢次出賣父兄,但後來前秦統一華北,慕容垂回到前燕故地時,還是不忍心殺掉慕容麟,最後是殺了慕容麟的母親頂罪,而把他放逐在外,很少見面。 383年,慕容垂於前秦淝水之戰敗後,陰謀背叛,慕容麟從中貢獻不少計策,慕容垂大為讚賞,待慕容麟開始與其他兒子相同。384年,慕容垂建後燕,慕容麟被任命為撫軍大將軍。同年,率軍攻陷中山(今中國河北省定縣),聲威大振,遂留守中山。386年,慕容垂稱帝後,慕容麟被封為趙王。其後數年,帶領燕軍南征北討,立下不少戰功。396年,慕容垂去世,太子慕容寶繼位,慕容麟被任命為尚書左僕射。 395年的參合陂之战及397年的柏肆之战,後燕二度慘敗給北魏,國力大衰。397年,北魏進圍後燕都城中山,慕容麟謀叛,遂以武力威脅北地王慕容精,命其率領禁軍謀殺慕容寶,慕容精拒絕,慕容麟於是殺慕容精,逃出中山,依附丁零遺眾。不久,慕容寶等撤出中山,城內大亂,開封公慕容詳被推為盟主以抵禦北魏的攻擊,後來並即皇帝位,但由於慕容詳嗜酒好殺,不恤士民,中山城民遂迎慕容麟入城,慕容麟入城後,殺慕容詳,亦稱帝,改元延平。但隨後又被北魏擊敗,南奔鄴城(今中國河南省臨漳縣)投靠--陽王慕容德,並不再稱帝。 398年,慕容麟向慕容德上尊號,慕容德於是稱燕王,建立南燕,但不久慕容麟又陰謀推翻慕容德,因此被慕容德所殺。.

慕容垂和慕容麟 · 慕容麟和邊荒傳說 · 查看更多 »

慕容沖

燕威帝慕容沖(),小字鳳皇,十六國時期西燕國君主,鮮卑人,前燕帝慕容儁之子,慕容暐之弟,母親是皇后可足渾氏。前燕時期慕容儁在位時曾被封為中山王、大司馬。.

慕容垂和慕容沖 · 慕容沖和邊荒傳說 · 查看更多 »

拓跋觚

拓跋觚(),中國南北朝時期北魏昭成皇帝拓跋什翼犍第三子秦明王拓跋翰娶拓跋什翼犍第二子拓跋寔遗孀献明皇后贺氏所生子,拓跋儀及拓跋烈之弟,道武帝拓跋珪的堂弟兼同母弟。 拓跋觚勇略有膽氣,年少時與兄拓跋儀追隨拓跋珪,侍衛左右。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拓跋觚出使後燕見慕容垂,慕容垂衰老,子弟用事,留拓跋觚以求良馬。拓跋珪不與,遂與後燕絕交,使長史張袞求好於西燕。拓跋觚率左右數十騎,殺其衛將逃歸,燕太子慕容寶追及捕獲他,返歸中山,慕容垂待之如同最初時一樣。 拓跋觚因留心學業,誦讀經書數十萬言,後燕國人稱讃重視他。拓跋珪後來征討中山,慕容詳既自立後,遂殺害拓跋觚以固眾人之心,拓跋珪聽聞後哀慟。直至平定中山,開慕容詳之靈柩,斬其屍首,收議害拓跋觚者高霸、程同等,皆夷五族,以大刃剉殺他們。跟着改葬拓跋觚,追諡秦愍王,封子拓跋夔為豫章王以昭拓跋觚之功。.

慕容垂和拓跋觚 · 拓跋觚和邊荒傳說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慕容垂和邊荒傳說之间的比较

慕容垂有141个关系,而邊荒傳說有165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8,杰卡德指数为9.15% = 28 / (141 + 165)。

参考

本文介绍慕容垂和邊荒傳說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