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慕容垂和鲜卑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慕容垂和鲜卑之间的区别

慕容垂 vs. 鲜卑

燕成武帝慕容垂,字道明,原名霸,字道業,一說字叔仁,鮮卑名阿六敦,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鮮卑族人。十六國後燕開國君主。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的第五子。在前燕時屢有戰功,更加曾擊退東晉桓溫的北伐軍。然而因為受到當政的慕容評排擠而被逼出走前秦,但很受前秦君主苻堅的寵信。淝水之戰後慕容垂乘時而起,復建燕國,建立後燕,後又滅了同為慕容氏所建的西燕。參合陂之戰戰敗後率軍再攻北魏,在期間發病病重,並在退軍時去世。. 卑(漢語拼音:Xiānbēi;上古汉语擬音:*Sr-pe),祖先是古代西伯利亞的遊牧民族东胡(一說山戎)或稱通古斯部落。汉朝时期,匈奴以东的遊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成为乌桓和鲜卑二族。鲜卑主要活动于赤峰市内蒙古东部阿鲁科尔沁旗哈古勒河附近,和辽宁西北部。 2世紀時鮮卑國占据匈奴國領地,稱雄塞北。4世紀西晉滅亡後,鲜卑陸續在今天的中国北方建立前燕、代國、後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及北魏等國,而漠北則由鮮卑別支柔然稱霸。439年北魏統一北方,之後時常與柔然發生衝突。而後北魏經歷六鎮之亂後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西魏隨後也分別被北齊、北周所篡。最後北周統一華北,於581年因楊堅篡位而亡。稱霸塞北的柔然汗國也於552年為突厥汗國所滅。於五胡十六國時期在青海建立的鮮卑別支吐谷渾汗國則維持到663年為吐蕃所滅。.

之间慕容垂和鲜卑相似

慕容垂和鲜卑有(在联盟百科)29共同点: 后赵大司马宇文逸豆歸东晋乌桓五胡十六国後燕北魏内蒙古自治区前秦高句丽鲜卑辽宁省苻坚段末波洛阳市淝水之戰敕勒慕容宝慕容令慕容德慕容儁慕容皝慕容熙慕容盛慕容麟慕容暐慕容恪慕容沖

后赵

后赵(319年-351年)是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 因石勒统治地区为战国时赵国故地,因此刘曜封其为赵王,立国即以此为号。为别于先建国的前赵,故史称“后赵”,又以其王室姓石,又称“石赵”。 在西晋末年反晋浪潮中,石勒投附在并州刺史部的南匈奴贵族刘渊为部将,屡立战功,势力强盛。308年10月,刘渊正式称帝,建国号“汉”,(刘曜后改为赵),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年号为永凤。318年,国丈靳准杀死隐帝刘粲夺权,自立为汉天王。镇守长安的刘粲叔父刘曜得知平阳有变,自立为皇帝,派遣军队至平阳,族灭靳氏,迁都到长安。与此同时,石勒亦参与讨伐靳准,后来试图挑起城中变乱促其投降的计划失败,导致靳明掌权并倒向刘曜,石勒大怒,攻破平阳城。319年,刘曜在长安改国号“汉”为“赵”,史称前赵。同年,石勒在襄国(今河北邢台)自称大单于、赵王,与前赵决裂,史称后赵。329年石勒灭前赵,次年称帝。 石勒开拓疆土,灭前赵,占有除辽东、河西以外的北方地区。后赵前期仍采取胡汉分治政策,但注意笼络汉族士族,减轻租赋,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儒家教育,社会呈现丰裕景象。统治地区包括冀州、并州、豫州、兖州、青州、司州、雍州、秦州、徐州、凉州、荆州部分地区、幽州部分地区。 后赵建平四年(333年)石勒卒。次年其从子石虎篡位,335年迁都邺(今河北临漳境内)。石虎非常残暴,征役无时,大兴土木,荒淫无度,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太宁元年(349年)后赵爆发梁犊领导的雍凉戍卒舉兵,一度攻克长安,有众40余万。同年石虎卒,其子为争帝位互相残杀。石虎养孙冉闵大杀石氏子孙及羯胡,次年(350年)自立为帝,改国号魏,史称冉魏。石虎子新兴王石祗在襄国称帝,与冉魏对抗。后石祗为得前燕相助,降称赵王。351年,石祗被手下刘显所杀,后赵亡。次年,其他幸存的石氏子孙投降东晋,也被杀。.

后赵和慕容垂 · 后赵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大司马

大司馬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官職名。在《周禮》中,司馬為職掌軍事的官員。.

大司马和慕容垂 · 大司马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宇文逸豆歸

宇文逸豆歸,生卒年不詳,是中國東晉時期北方宇文部鮮卑的最後一位首領,在位期間為333年-344年或345年。 關於逸豆歸如何成為宇文部首領,史籍有二種不同說法。《資治通鑒》記載:333年,當時身為宇文部東部首領的逸豆歸驅逐了其主宇文乞得龜而自立,慕容部鮮卑首領慕容皝出兵聲討,逸豆歸懼而請和;而《魏書》則稱「逸豆歸殺乞得龜而自立」。 慕容皝庶兄慕容翰曾逃奔宇文部,但後來為宇文逸豆歸所忌,遂返慕容部,他對逸豆歸的評語是:「篡竊得國,群情不附。」、「性識庸暗」,並稱當時的宇文部「將帥非才,國無防衛,軍無部伍。」 343年,逸豆歸遣其相莫淺渾率兵攻前燕(慕容部是其前身),莫淺渾因輕敵而大敗,僅僅逃出一命,士卒皆為燕軍所俘。前燕在次年(344年)出兵攻逸豆歸,攻下了宇文部的都城,逸豆歸逃往漠北,後來死於該地,宇文部也因此散亡,由於逸豆歸在位時依附後趙,前燕攻宇文部時,後趙天王石虎曾出兵相救,但趙軍到達前宇文部已滅亡。 不過,《魏書》的記載卻稱該戰役係發生於345年,結果逸豆歸遠遁漠北,後來逃往高麗。慕容皝將其部眾五千餘落遷至昌黎(今中國遼寧省朝陽市),宇文部自此散滅。 另外,《周書》則將宇文逸豆歸之名記載為侯豆歸,並稱其子宇文陵曾仕於燕國(前燕或後燕),還曾拜駙馬都尉,被封為玄菟公,後又降於北魏,其後代即存於魏。而後來的西魏太師、北周的實際建立者宇文泰即為宇文逸豆歸的五世孫。.

宇文逸豆歸和慕容垂 · 宇文逸豆歸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东晋

东晋(317年4月6日-420年7月10日),中國朝代,乃西晉司馬氏政權的延續。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陽的西晉亡國,琅琊王司馬睿在群臣擁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当时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连年征战,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廷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其後又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的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和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的吳姓。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並以司馬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司馬氏實際上成為傀儡。世家大族本身並不真正忠於司馬氏,尤其是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以至擁有自家部隊(即所謂「部曲」),有足夠實力抗衡司馬氏政權。最初有王導主持大局,東晉政權得以穩定,故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但晉元帝以降則內亂頻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期又有孫盧之亂等。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晉元帝及世家大族挾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76年,前秦苻坚滅掉代國,統一了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其後苻坚開始率兵南侵。383年,苻坚率約八十七萬兵馬大幅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逃回北方。之後苻坚力量衰弱,因此原本統一的北方再次分裂為多國。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後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于刘裕。 420年,刘裕篡位建立南朝宋,開啟南北朝時代,東晉亡。.

东晋和慕容垂 · 东晋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乌桓

乌桓(上古漢語擬音:),又名乌丸、古丸,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源自東胡,是最早附屬於匈奴的部落。.

乌桓和慕容垂 · 乌桓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該時期自304年劉淵及李雄分別建立漢趙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灭北凉為止。範圍大致上涵蓋華北、蜀地、遼東,最遠可達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眾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為主,統稱五胡《中國文明史 魏晉南北朝》〈第一章 政治發展大勢〉: 第50頁-第61頁.

五胡十六国和慕容垂 · 五胡十六国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後燕

後燕(384年-407年)是中国五胡十六国時慕容氏諸燕之一,由鮮卑人前燕開國皇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垂所建立的政權。全盛時統治範圍「南至琅琊,東訖遼海,西屆河汾,北暨燕代」(《讀史方輿紀要》),即今河北、山東、山西和河南、遼寧的一部分。自384年慕容垂稱燕王到407年慕容熙被殺,立國凡24年。 《十六国春秋》始称后燕,以别于慕容氏諸燕,后世袭用之。.

後燕和慕容垂 · 後燕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朝時期的第一個政權。由拓跋珪所建立,定都平城(遗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境)。439年,北魏统一华北與北方。 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5年,孝文帝下诏首先在宫廷中禁止包括鲜卑语在内的诸北语,改说汉语,但对三十岁以上的人有所宽限。496年,孝文帝诏令鲜卑八大贵族全部改为汉姓,并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元姓。534年,北魏分裂為被高歡掌控的東魏(都邺城)與被宇文泰掌控的西魏(都長安)。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魏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557年)魏恭帝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才正式宣告结束。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數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

北魏和慕容垂 · 北魏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是中華人民共和国北部的一个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从清朝中期开始,瀚海以南,長城以北,東至哲里木盟,西至伊克昭盟的蒙古各旗被称为內札薩克或內札薩克蒙古,后来简称為内蒙古。1947年,由中共解放區控制的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内蒙古正式成為政區名。.

内蒙古自治区和慕容垂 · 内蒙古自治区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前秦

前秦(350年—394年)是十六国之一。350年氐族人苻洪占据关中,称三秦王。352年苻健称帝,定都长安,国号“秦”。370年起,先後灭前燕、前凉及代国,统一北方。394年被西秦或後秦註所灭。當時朝鮮半島由高句麗、百濟、新羅割據,接受前秦册封。北方外族有柔然、庫莫奚、契丹及高車。西有吐谷渾及白蘭。 因其所据为战国时秦国故地,故以此立国号。前秦之称最早见于《十六国春秋》,后为别于其他以“秦”为国号政权,而袭用之。又以其王室姓苻,故又称为苻秦。.

前秦和慕容垂 · 前秦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高句丽

句丽(、注音:ㄍㄠ ㄍㄡ ㄌㄧˊ、韩文:고구려)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鼎盛时期疆域曾覆盖到朝鲜半岛北部、满洲及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部分。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高句丽在公元5世纪到7世纪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中国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亦被朝鲜半岛史学家称为朝鲜三国之一。 高句麗後又稱高麗;“高句骊”最早見於《漢書》,“句骊”是它的簡稱;“高句麗”最早見於《三國志》,“句麗”是它的簡稱;“高麗”最早見於《宋書》、《魏書》,是南北朝至唐朝的正式稱號;中原王朝開始以“句骊”作為“高句骊”的簡稱,後以“句麗”作為“高句麗”的簡稱,南北朝時期應高句麗統治者的請求,改以“高麗”作為“高句麗”的正式簡稱,高句麗的統治者也被冠以“高麗王”的稱號,並且逐漸以“高麗”作為正式國號,常被中原王朝封為“高麗王”,取代了“高句麗”的稱號。自此“高麗”长期作为历史地理名称,对朝鲜半岛产生了重大影响;弓裔称后高丽王,王建称王国号高丽,金日成提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设想,都是高丽概念的延续。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引用记载(一些史籍推论是公元前37年),扶餘王子朱蒙建立高句丽。高句丽建国后,迅速扩张,逐步吞并了其周边的扶餘、沃沮、东濊並吞併汉四郡。5世纪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对新罗、百济的压倒性优势,控制了今朝鲜半岛大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隋唐时期,高句丽不断与隋唐王朝交战,国力陷落,668年八月为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有三万多户高句丽人被唐迁移至唐朝,成为中国内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留在原地的高句丽遗民被渤海国和新罗吸收。 高句丽立国700余年,曾成功在与倭和与隋战争中获胜,在东亚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高句丽独特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代起,高句丽争议浮出水面,由于高句丽本源于中国境内,后扩展至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土橫跨今日的中國东北、-zh-hans:朝鲜;zh-hant:朝鮮;-大部及-zh-hans:韩国;zh-hant:韓國;-北部。三国都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权。另外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高句丽、扶余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

慕容垂和高句丽 · 高句丽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鲜卑

卑(漢語拼音:Xiānbēi;上古汉语擬音:*Sr-pe),祖先是古代西伯利亞的遊牧民族东胡(一說山戎)或稱通古斯部落。汉朝时期,匈奴以东的遊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成为乌桓和鲜卑二族。鲜卑主要活动于赤峰市内蒙古东部阿鲁科尔沁旗哈古勒河附近,和辽宁西北部。 2世紀時鮮卑國占据匈奴國領地,稱雄塞北。4世紀西晉滅亡後,鲜卑陸續在今天的中国北方建立前燕、代國、後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及北魏等國,而漠北則由鮮卑別支柔然稱霸。439年北魏統一北方,之後時常與柔然發生衝突。而後北魏經歷六鎮之亂後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西魏隨後也分別被北齊、北周所篡。最後北周統一華北,於581年因楊堅篡位而亡。稱霸塞北的柔然汗國也於552年為突厥汗國所滅。於五胡十六國時期在青海建立的鮮卑別支吐谷渾汗國則維持到663年為吐蕃所滅。.

慕容垂和鲜卑 · 鲜卑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辽宁省

辽宁省,简称辽,舊稱奉天省,中國的一个省,省會位于沈阳市。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 辽宁省的位置是东北与吉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西南与河北省毗连,东南以鸭绿江为界河与朝鲜隔江相望,南临黄海和渤海。辽宁在自古以來便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关外的軍事要隘,也是將东北地区聯繫内蒙古通向歐亞國家為交通上所必經之要道。.

慕容垂和辽宁省 · 辽宁省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苻坚

宣昭帝苻坚(),字永固,一名文玉,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氐族,苻雄之子,苻洪之孫,苻健之侄,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称大秦天王。 初封東海王,後發動政變推翻堂兄苻生即位。苻堅在位期間重用漢人王猛,亦推行一系列政策與民休息,加強生產,終令國家強盛,接著以軍事力量消滅北方多個獨立政權,成功統一北方,並攻佔了東晉領有的蜀地,與東晉南北對峙。苻堅於383年發動戰爭意圖消滅東晉,史稱淝水之戰,但最終前秦大敗給東晉謝安、謝玄領導的北府兵,國家亦陷入混亂,各民族紛紛叛變獨立,苻堅最終亦遭羌人姚萇殺害,谥号宣昭,庙号世祖。.

慕容垂和苻坚 · 苻坚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段末波

段末波(,此名係根據《魏書》所載,《晉書》則作段末杯,《資治通鑑》作段末柸),中國十六國時期段部鮮卑的首領,遼西公。是段就六眷、段匹磾的堂兄弟,前任首領段涉復辰的堂侄。 312年,段部鮮卑係就六眷在位,末波隨就六眷進攻漢國,與漢國將領石勒戰於襄國(今中國河北省邢台縣),末波素有勇名,卻於此戰為石勒軍所俘,段部鮮卑遂大敗。石勒以末波為人質,雙方和解,而石勒在將送回末波前,與之歡宴,約定情同父子。末波後來在北回遼西的路上,每天向南方遙拜石勒三次。 318年,就六眷去世後,因其子尚年幼,涉復辰遂自己宣佈繼位。不久,末波宣稱涉復辰就六眷之弟匹磾將率兵奪位,涉復辰遂發兵拒之。末波因此乘虛襲殺涉復辰,並盡殺其子弟黨羽,自稱--,不久再稱幽州刺史。其後主要與匹磾對立,相互攻擊。 325年末波去世,其弟段牙繼位。 段末波有子段仪,且另有两女先后分别成为慕容垂的正室,即成昭皇后先段后和段夫人;兩位孫女(段儀之女段元妃及段季妃)則分別為慕容垂創立後燕後的皇后及慕容德創立南燕後的皇后。.

慕容垂和段末波 · 段末波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慕容垂和洛阳市 · 洛阳市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於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出兵伐晋,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慕容垂和淝水之戰 · 淝水之戰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敕勒

敕勒,又称铁勒、高车、丁零、狄历,古代民族,属于原始游牧部落。敕勒是古代赤狄的後裔,据《史记》记载丁零最初游牧于贝加尔湖以东、南附近,据《魏略》记载公元3世纪开始扩至叶尼塞河上游,与古坚昆杂居,这些部落称之为西丁零。公元四世紀末至六世紀中葉,繼匈奴、鮮卑之後,高車人和柔然人活動於中國大漠南北和西北廣大地區。.

慕容垂和敕勒 · 敕勒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慕容宝

燕惠愍帝慕容寶(),字道祐,昌黎郡棘城县(今辽宁省锦州市义县西北)人,後燕第二任君主,慕容垂的第四子,母親是先段后。慕容垂建後燕後,立慕容寶為太子,曾領燕軍攻伐北魏,但在參合陂之戰慘敗。慕容垂死後慕容寶繼位為帝,但就面對北魏南侵,最終慕容寶沒能保住後燕在中原的土地,率眾北走龍城(今遼寧朝陽市),但先後遇上兒子慕容會及大臣段速骨的叛亂。慕容寶出走後為蘭汗所誘而歸龍城,最終被其殺害。.

慕容垂和慕容宝 · 慕容宝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慕容令

慕容令(),《晋书》作慕容全,前燕吴王慕容垂的嫡长子、世子。母親是先段-后-。 前燕建熙十年(369年),慕容垂抵挡东晋桓温北伐有功,卻受到可足浑太后、太傅慕容评的忌恨。慕容垂十分忧虑。慕容令向父亲提及此事,慕容垂于是征求儿子的意见。慕容令建议逃至龙城(今辽宁朝阳)避祸,就像当年周公居东一样。慕容垂以打猎为名,离开邺城,准备到龙城去。被小儿子慕容麟告密,慕容垂被阻拦,慕容令又建议父亲投靠前秦。慕容垂同意了,命慕容令断后。到长安后,慕容父子受到苻坚的热情接待。 第二年,慕容令被委派跟随王猛讨伐前燕。王猛抵达洛阳以后,策动慕容垂的亲信金熙装作慕容垂的使者,劝说慕容令反正,回归前燕。慕容令投奔乐安王慕容臧。王猛状告慕容垂,苻坚却用人不疑。慕容令回归前燕,被认为是--,被放逐到辽西的沙城,慕容令再反前燕,又被弟弟慕容麟告密,最后死在部下手中。 后来慕容垂建立后燕,追封他为献莊太子。侄子慕容盛即位后,追尊他为献莊皇帝,其妻丁氏为献幽皇后。.

慕容令和慕容垂 · 慕容令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慕容德

燕献武帝慕容德(),後改名慕容備德,字玄明,十六國時期南燕皇帝,鮮卑人,是前燕文明帝慕容皝之幼子,前燕景昭帝慕容儁、後燕成武帝慕容垂皆為其兄。《晉書》載其「年未弱冠,身長八尺二寸,姿貌雄偉」。又「博觀群書,性清慎,多才藝」。.

慕容垂和慕容德 · 慕容德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慕容儁

燕景昭帝慕容儁(),字宣英,鮮卑名賀賴跋,昌黎棘城鲜卑人,五胡十六國時代前燕的君主。前燕文明帝慕容皝次子。慕容儁即位時仍名義上為東晉的燕王,然而於永和八年(352年)正式稱帝獨立。慕容儁在位期間消滅了冉魏,入據原本由後趙所佔領的中原地區,勢力大增,並移都鄴城,終與南方的東晉和關中的前秦政權三足鼎立。.

慕容儁和慕容垂 · 慕容儁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慕容皝

燕文明帝慕容皝(),字元真,小字万年,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鲜卑族人。中國五胡十六國時代前燕的開國君主,不過當時仍名義上臣屬於東晉,直至其子慕容儁正式稱帝後,才追尊廟號太祖,諡號為文明皇帝。其父為慕容部落的首領、遼東公慕容廆,其母段夫人。其庶長兄為建威将军慕容翰。.

慕容垂和慕容皝 · 慕容皝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慕容熙

燕昭文帝慕容熙(),字道文,一字長生,十六國時期後燕國君主,鮮卑人,成武帝慕容垂的幼子,惠愍帝慕容寶之弟,母親是貴嬪段氏。原封河間王,蘭汗之亂時曾被封為遼東公,慕容盛即位後,封河間公。 後燕長樂三年(401年),慕容盛被變軍殺害。慕容盛有兒子慕容定,年紀幼小。群臣希望慕容盛之弟慕容元繼位。但慕容熙因与慕容盛之母--有私情,備受她寵愛,遂被密迎入宮即天王位,慕容元被賜死,不久慕容熙改元光始。次年(402年),慕容熙又害死了慕容定,且娶了苻秦中山尹苻謨的兩個女兒苻娀娥為貴人、苻訓英為貴嬪,苻訓英極其受寵。丁太后怨恨,遂謀廢慕容熙,事洩,丁太后被殺。 慕容熙立苻訓英為皇后,苻娀娥為貴人,非常寵愛苻氏姐妹,因此興築宮殿、遊玩打獵,導致軍民死亡的數以萬計。苻娀娥生病,有人自稱能醫,結果醫死了,慕容熙遂將醫生支解後焚燒,追封苻娀娥為愍皇后。慕容熙與苻訓英更是玩樂不知節制。元始五年(405年)攻高句麗遼東城,原本城將攻陷,慕容熙只為了要與--一同坐輦車進城,因而命軍暫緩登城,以致延誤戰機,不能攻下遼東。次年(406年),後燕攻契丹未果而回師,又為了--想要觀戰而臨時拋棄輜重轉而偷襲高句麗,致士卒馬匹,疲累寒冷,沿路死亡不可勝數。又如--夏天想要吃凍魚,冬天要吃生地黃,官員也因不能取得而被斬首。 建始元年(407年),--去世,慕容熙痛不欲生,喪禮上命檢查百官有無哭泣,規定未哭者給予處罰,群臣只好口含辣物以刺激流淚。又賜死高陽王慕容隆的王妃張氏以殉葬,右仆射韦璆等人都害怕自己去殉葬,每天都洗澡换衣等候命令。此外規定家家戶戶都要參與建造--陵墓的工程,更使得國家財政揮霍一空。臨葬,慕容熙竟打開棺材,与苻訓英已經變色變味的屍體親熱一番,才准下葬。 由於早先中衛將軍馮跋與其弟馮素弗曾因事獲罪於後燕帝慕容熙,因此慕容熙一直有殺馮跋兄弟之意。馮跋兄弟於是趁慕容熙送葬--時起事,推高雲(慕容雲)為燕王,慕容熙被生擒後斬首,和苻訓英合葬。後來被諡昭文皇帝。 Category:後燕皇帝 Category:后燕皇子 X M Category:天王 Category:十六國郡公.

慕容垂和慕容熙 · 慕容熙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慕容盛

燕昭武帝慕容盛,字道運,十六国后燕国主,慕容寶之庶長子。.

慕容垂和慕容盛 · 慕容盛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慕容麟

慕容麟(),昌黎郡棘城县(今辽宁省锦州市义县)人,後燕成武帝慕容垂之子,婢妾所生。惠愍帝慕容寶庶弟。原為後燕的趙王,後來一度稱燕帝。 早年慕容垂於前燕時期,叛前燕奔前秦時,慕容麟曾逃回前燕告發(369年)。其嫡長兄慕容令被前燕放逐後,欲偷襲龍城(今中國遼寧省遼陽縣),亦是被慕容麟告發,事敗身死(370年)。雖然慕容麟屢次出賣父兄,但後來前秦統一華北,慕容垂回到前燕故地時,還是不忍心殺掉慕容麟,最後是殺了慕容麟的母親頂罪,而把他放逐在外,很少見面。 383年,慕容垂於前秦淝水之戰敗後,陰謀背叛,慕容麟從中貢獻不少計策,慕容垂大為讚賞,待慕容麟開始與其他兒子相同。384年,慕容垂建後燕,慕容麟被任命為撫軍大將軍。同年,率軍攻陷中山(今中國河北省定縣),聲威大振,遂留守中山。386年,慕容垂稱帝後,慕容麟被封為趙王。其後數年,帶領燕軍南征北討,立下不少戰功。396年,慕容垂去世,太子慕容寶繼位,慕容麟被任命為尚書左僕射。 395年的參合陂之战及397年的柏肆之战,後燕二度慘敗給北魏,國力大衰。397年,北魏進圍後燕都城中山,慕容麟謀叛,遂以武力威脅北地王慕容精,命其率領禁軍謀殺慕容寶,慕容精拒絕,慕容麟於是殺慕容精,逃出中山,依附丁零遺眾。不久,慕容寶等撤出中山,城內大亂,開封公慕容詳被推為盟主以抵禦北魏的攻擊,後來並即皇帝位,但由於慕容詳嗜酒好殺,不恤士民,中山城民遂迎慕容麟入城,慕容麟入城後,殺慕容詳,亦稱帝,改元延平。但隨後又被北魏擊敗,南奔鄴城(今中國河南省臨漳縣)投靠--陽王慕容德,並不再稱帝。 398年,慕容麟向慕容德上尊號,慕容德於是稱燕王,建立南燕,但不久慕容麟又陰謀推翻慕容德,因此被慕容德所殺。.

慕容垂和慕容麟 · 慕容麟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慕容暐

燕幽帝慕容暐(),字景茂,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鮮卑人。五胡十六國時代前燕的最後一位君主,前燕景昭帝慕容儁第三子。前期在慕容恪攝政之下仍能保持國家穩定,但後期在慕容評主政之下就漸漸衰落,最終被前秦所滅。慕容暐在前燕亡後成為前秦的臣下,獲封為新興侯。前秦於淝水之戰後崩潰,慕容垂、慕容泓先後舉兵建立「後燕」和「西燕」,慕容暐亦在西燕進攻前秦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時意圖殺死苻堅並令城內混亂,響應外軍,但失敗被殺。.

慕容垂和慕容暐 · 慕容暐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慕容恪

慕容恪(),字玄恭,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鮮卑人。十六国时期前燕的政治家、军事家、宗室。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的第四子,景昭帝慕容儁弟。母亲高氏。慕容恪在前燕屢立軍功,終官至太宰,不僅安定國家,更攻佔東晉領有的洛陽。但慕容恪死後,前燕迅速衰落。.

慕容垂和慕容恪 · 慕容恪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慕容沖

燕威帝慕容沖(),小字鳳皇,十六國時期西燕國君主,鮮卑人,前燕帝慕容儁之子,慕容暐之弟,母親是皇后可足渾氏。前燕時期慕容儁在位時曾被封為中山王、大司馬。.

慕容垂和慕容沖 · 慕容沖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慕容垂和鲜卑之间的比较

慕容垂有141个关系,而鲜卑有25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9,杰卡德指数为7.30% = 29 / (141 + 256)。

参考

本文介绍慕容垂和鲜卑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