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元朝和蒙哥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元朝和蒙哥之间的区别

元朝 vs. 蒙哥

元朝(中古蒙古語:;現代蒙古語:《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1271年-1368年),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任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兀魯思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定都於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灭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蒙哥汗(,),大蒙古国第四任大汗,也是大蒙古国分裂前最後一個受普遍承認的大汗。他是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长子、窝阔台的养子,由窝阔台的昂灰皇后抚养长大。1251年7月1日登基,在位8年零2个月。其间长期主持对南宋、大理的战争,为其弟忽必烈最终建立元朝奠定坚实基础。 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成,元廷追尊蒙哥庙号为宪宗,谥桓肃皇帝 。.

之间元朝和蒙哥相似

元朝和蒙哥有(在联盟百科)63共同点: 南宋可汗大元通制大理市大理国大理总管列表宋濂察合台巴格达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云南省庙号以色列伊兒汗國忽必烈俄罗斯哈拉和林八剌元史元英宗元武宗元朝元成宗兀良哈台四川省窝阔台監國裏海谥号贵由...路易九世黑海黄震郝經阿姆河阿尤布王朝阿薩辛派阿里不哥阿速台藏傳佛教钦察汗国蒙古帝国蒙古四大汗国蒙古秘史蒙古西征蒙古族重庆市至元 (忽必烈)陕西省欧洲欽察欽淑皇后波斯清朝朮赤成吉思汗明朝新元史旭烈兀政書拖雷拔都景教 扩展索引 (33 更多) »

南宋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中国宋朝的其中一个時期,與北宋合稱「兩宋」。北宋以开封被金人攻入及佔領而结束,1127年6月12日,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因宋朝的五行德運為「火」,改元「建炎」意味著重建王朝的火德。 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為都城,史称南宋,以别于北宋。绍兴和议后,大部分時間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与金朝、西辽、大理国、西夏、吐蕃及13世纪初兴起的蒙古帝国/元朝为并存政权,直至1279年亡于元朝,共152年。 南宋由于军事实力始终不敌金国,统治范围被迫限于秦岭淮河線以南地区,與金国长期军事对峙,但是亦刺激了南宋發展经济、手工业、航運贸易、武器制造及科技。.

元朝和南宋 · 南宋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可汗

可汗((叶音);古突厥語:𐰴𐰍𐰣 ;;z;高句麗語:皆,key)或大汗,又譯為可寒、合罕,通黑汗,統治者頭銜,為部落最高領袖或皇帝之意,廣泛使用於蒙古與中亞地區。古代北亚遊牧民族鲜卑、回纥、柔然、高车、突厥、吐谷浑、铁勒、女真等建立的汗国,其君主或最高政治首领皆称可汗或大汗。.

元朝和可汗 · 可汗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大元通制

《大元通制》是元朝的法律之一。 《大元通制》是继《至元新格》之后元朝政府颁布的第二部法律,内容包括了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之前元朝历代帝王发布的关于法律方面的一系列圣旨条画、律令格例以及司法部门所判案例的汇编。 《大元通制》大部分已经失传,目前只有条格的一部分幸存于世,名为《通制条格》,《通制条格》内容包括元太宗六年(1234年)到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80多年间元朝官方颁布的关于法律方面的圣旨条画、律令格例以及司法部门所判案例的汇编,史實多為《元史》所不載。.

元朝和大元通制 · 大元通制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大理市

大理市(白语:Guiphet )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是大理白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亦是该州的首府。大理市地处云贵高原上的洱海坝子(盆地),苍山之麓,洱海之滨,是古代南诏国和大理国的都城,是云南省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云南省第三大城市,滇西第一大城市,亦为云南最早建市的地区(昆明、大理、个旧、东川)之一,是滇西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大理作为古代云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时间长达五百余年。1982年,大理被中国政府列为第一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理市为中国首批十大魅力城市之首。 大理市是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全市人口52万人,其中白族占65%。除了通用漢語外,白語較為通行。全市辖10个镇、1个民族乡:下关镇、大理镇、凤仪镇、喜洲镇、海东镇、挖色镇、湾桥镇、银桥镇、双廊镇、上关镇、太邑彝族乡。共有20个居委会、109个行政村。市政府驻下关镇。.

元朝和大理市 · 大理市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大理国

大理(白语:Dablit;937年-1094年,1096年-1253年)是一個位於雲南及周邊地區由白蠻首领段思平建立的政權。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現在的中国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區及印度、老撾與越南的少部分地區。 唐玄宗開元年間 (738年),西洱河地區的諸部落在唐的扶植下建國南诏。唐末時期 (902年) 鄭買嗣篡南詔建大長和。經歷了幾十年戰亂之後,大理國於五代後晉初年 (937年) 由段思平建國。大理都城羊苴咩城(今云南省大理市),國號大理,以其尊崇佛教,又稱妙香大國。羊苴咩城也就改称大理城。宋哲宗年間 (1095年),高升泰篡位,改国号为“大中”,1096年高升泰死后,归政于段正淳,史称后理。1253年,蒙古帝国的忽必烈(即后来的元世祖)奉蒙哥大汗之命“革囊渡江”征云南,灭大理国,后建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原大理国王段氏被任为世袭大理总管。.

元朝和大理国 · 大理国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大理总管列表

大理總管是指元朝時管治大理的總管,第一位總管是天定贤王段兴智,最後一位總管是段世。 1253年蒙古征讨大理国,忽必烈率大军从西部取道白兰渡金沙江攻入云南,大理国灭亡。並设“大理总管”管辖大理国故土。.

元朝和大理总管列表 · 大理总管列表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宋濂

宋濂(),字景濂,號潛溪,又號玄真子,諡文憲,浙江浦江县人。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史學家。方孝孺之師,曾任翰林,修《元史》。後因胡惟庸案牽連,被明太祖謫死蜀地。.

元朝和宋濂 · 宋濂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察合台

察合台(;約1183年—1241年),又作察阿歹、察哈台、察合带、茶合带、察干岱等。是察合台汗国的建立者;成吉思汗的次子。 蒙古初兴时,他曾參加圍攻訛答剌与玉龙傑赤之戰。成吉思汗十四年(1219年)他反对长兄术赤为汗位继承人,请以弟窝阔台为嗣;太宗窝阔台即位时,他为诸王之长;太宗每遇到军国大事,都和他商议。 他的封地包括今日的中亞河中地區及新疆西部,相當於西遼的版圖,后称察合台汗國。這個汗國也是一個蒙古人在突厥文化領土的國家。成吉思汗命他管理札萨(成吉思汗法典)。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阿力麻里附近的虎牙思。.

元朝和察合台 · 察合台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巴格达

巴格达(بغداد,阿拉米语:ܒܓܕܐܕ),古称报达,伊拉克首都,同时它也是伊拉克巴格達省的首府,為伊拉克最大城市及經濟文化中心。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部地區,底格里斯河流過巴格達市區,而距幼發拉底河約30公里閻玉龍 《中國大百科全書》-巴格達。巴格达人口约577万,在阿拉伯世界位于开罗之后列第二位。在历史上,巴格达曾是伊斯兰文明的政治、宗教、經濟、商業、學術、交通中心。巴格达也是一座多民族多教派的城市。巴格达在2003年美軍佔領伊拉克之前,有大量信仰基督教的亚述人(其中以信奉东方礼天主教的居多)居住,但近几年来巴格达的多座著名教堂屡次遭到破坏以及其他原因使亚述人纷纷离开巴格达,迁往伊拉克北部或邻国甚至西方国家。现在在巴格达原本就是少数民族的亚述人已经所剩无几了。.

元朝和巴格达 · 巴格达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中統局,為中國國民黨的主要情报机构之一。1947年,该机构更名为中國國民黨黨員通訊局。该机构為今法務部調查局的前身。.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和元朝 ·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云南省

云南省,简称云或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部边疆地区的一个省份,省会昆明。云南是直立人重要的活动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直立人。战国时期,滇池周边地区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 云南省总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4.11%,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8。总人口4770.5万(2016年),占全国人口3.35%,排名第12名。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西藏,云南省与三个国家相邻:缅甸、老挝和越南。北回归线从该省南部横穿而过。.

云南省和元朝 · 云南省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庙号

廟号,是中国、朝鲜半岛、越南古代帝王去世後,後人在太廟之中奉祀時追尊的名号。.

元朝和庙号 · 庙号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

以色列(יִשְׂרָאֵל;),正式名称是以色列国(help;دَوْلَة إِسْرَائِيل),是位於西亚的主权国家,坐落於地中海东南岸及红海亚喀巴湾北岸,北靠黎巴嫩,东北邻叙利亚,东与约旦接壤,巴勒斯坦领土(巴勒斯坦国对其宣称主权,但局部为以色列所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各居东西,西南则为埃及。其领土范围不大,但地形和气候相当多样。以色列的金融及科技创新中心為特拉维夫,而耶路撒冷則为其法定首都(美國承認)、各政府机构所在地(国防部除外)及其轄下的第一大城市(特拉维夫都会圈人口最多)。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主权在国际上有爭議。美国東岸时间2017年12月6日下午1時,特朗普正式在白宫外交厅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建議在巴勒斯坦托管地推行分治方案。這一方案規定了新的阿拉伯和猶太國家的國界,並指定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將為聯合國進行國際管理Harris, J. (1998)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Textual Reasoning, Vol.

以色列和元朝 · 以色列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伊兒汗國

伊兒汗國(;拉丁转写:Hülegü-yn Ulus;波斯语:سلسله ایلخانی;阿塞拜疆语:Hülakülər dövləti;英语:Ilkhanate),1220/1256–1357年,又译伊利汗国或伊尔汗国,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由成吉思汗之孫、拖雷的第六子旭烈兀及其子阿八哈與他的後人统治。伊兒汗國也是當初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時,四大汗国中最早支持忽必烈並承認其汗位的汗國,其他三個汗國在1303年元成宗時也承認元朝是帝國共主的地位。“伊兒”是蒙古語,意思大約等於“从属”,“伊儿汗”即“从属的汗”。伊兒汗國的位置大約在今日中亞南部至西亞一带,首都最先在蔑剌哈(今伊朗的马拉盖),后為大不里士和苏丹尼耶(今伊朗西北部)。.

伊兒汗國和元朝 · 伊兒汗國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忽必烈

元世祖忽必烈(;),清代乾隆晚期乾隆帝命改譯为呼必赉,今日學界已無人使用。孛儿只斤氏,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父拖雷的第四子,母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蒙古帝国大汗,元王朝的建立者。 1260年5月5日在自己的弟弟旭烈兀的支持和封地属臣的拥立下,自立为大蒙古国大汗,称大蒙古国皇帝。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成为元朝首任皇帝。忽必烈于1260年5月5日至1276年2月4日自立为汗期间实际统治中国北方及蒙古高原地区属于蒙古大汗的直辖领地,于1271年12月18日至1294年2月18日作为元朝皇帝统治中国,前后在位34年,作为全中国皇帝在位18年。 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入南宋行都临安,宋恭帝奉上传国玉玺和降表,元朝成为全国性政权,但南宋遗臣建立小朝廷继续抗元。1279年3月19日,南宋海上政权残余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消灭,元朝统一全中国。 1276年2月4日,宋恭帝在降表中为忽必烈上尊号大元仁明神武皇帝。1284年1月24日,群臣为忽必烈上尊号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 去世后,获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蒙古語尊號薛禪皇帝()《元史》卷十七(世祖本紀十四):“五月戊午,遣攝太尉臣兀都帶奉冊上尊諡曰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國語尊稱曰薛禪皇帝。”。.

元朝和忽必烈 · 忽必烈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俄罗斯和元朝 · 俄罗斯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哈拉和林

哈拉和林(Karakorum)(),又称哈剌和林,簡稱和林,位於今蒙古國境內前杭爱省西北角,曾是蒙古首都。.

元朝和哈拉和林 · 哈拉和林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八剌

八剌(Baraq),察合台汗国察合台长子木阿秃干之孙,哈剌旭烈汗的侄子,也孙都哇的儿子。察合台汗国的第七任可汗。 1266年,忽必烈支持八剌夺取了木八剌沙的汗位。然而在八剌即位后,就向忽必烈发起进攻,攻克和田。1268年,窝阔台汗国海都汗被忽必烈击败,转而联合金帐汗国忙哥帖木儿进攻八剌。八剌战败,次年,海都与八剌重新划分中亚的势力范围。八剌又进攻呼罗珊,被伊利汗国阿八哈击退。1271年,八剌去世。.

元朝和八剌 · 八剌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元史

《元史》是明朝的宋濂等奉明太祖之命編撰的纪传体史書,共210卷,有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二十四史之一。.

元史和元朝 · 元史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元英宗

元英宗硕德八剌(见《黄金史纲》;;),是元朝第五位皇帝,蒙古帝国第九位大汗,1320年4月19日—1323年9月4日在位,在位3年零5个月,是元仁宗之子。 1321年11月28日,群臣为硕德八剌上汉语尊号继天体道敬文仁武大昭孝皇帝。 去世后,谥号睿圣文孝皇帝,庙号英宗,蒙古语称号格坚皇帝《元史》卷二十八《英宗本紀二》:“泰定元年二月,上尊諡曰睿聖文孝皇帝,廟號英宗。四月,上國語廟號曰格堅。”(或)。.

元朝和元英宗 · 元英宗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元武宗

元武宗海山(;),是元朝第三位皇帝,蒙古帝国第七位大汗,在位4年,自1307年6月21日至1311年1月27日。乃元世祖之曾孫、太子真金之孫、答剌麻八剌之子、元成宗之侄。 1309年2月17日,群臣为海山上汉文尊号统天继圣钦文英武大章孝皇帝。 他去世后,謚號仁惠宣孝皇帝,廟號武宗,蒙古语称曲律皇帝()《元史》卷二十三(武宗本紀二):“夏五月乙未,文武百官也先鐵木兒等上尊諡曰仁惠宣孝皇帝,廟號武宗。國語曰曲律皇帝。”。.

元朝和元武宗 · 元武宗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元朝

元朝(中古蒙古語:;現代蒙古語:《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1271年-1368年),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任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兀魯思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定都於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灭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元朝和元朝 · 元朝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元成宗

元成宗铁穆耳(;),是元朝第二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六位大汗,1294年5月10日—1307年2月10日在位,在位14年。元世祖孙、太子真金第三子。清代乾隆晚期乾隆帝命改譯遼、金、元三史中的音譯專名,改譯特穆爾,今日學界已無人使用。 他去世后,谥号钦明广孝皇帝,庙号成宗,蒙古語号完澤篤可汗()。《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紀四):“是年九月乙丑,諡曰欽明廣孝皇帝,廟號成宗。國語曰完澤篤可汗。”.

元成宗和元朝 · 元成宗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兀良哈台

兀良哈台(;),蒙古帝国窩闊台汗、蒙哥汗时大将。兀良哈氏,速不台長子。早年曾充当成吉思汗的怯薛军,後來參加拔都(成吉思汗大孫)西征,又从忽必烈滅大理(雲南)吐蕃及安南戰爭,最後参与会师攻宋。晚年被解除兵权。 阿朮(Eguil)兀良哈台子,1256年自雲南攻伐貴州,至重慶。.

兀良哈台和元朝 · 兀良哈台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四川省

四川省(四川话拼音:Si4cuan1sen3;国际音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省政府中心為成都市。四川简称川或蜀,又因先秦时四川曾分属巴国、蜀国两诸侯国,故别称“巴蜀”。现今巴蜀则主要是指重庆市与四川省。四川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譽。.

元朝和四川省 · 四川省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窝阔台

窝阔台汗(;),又作斡歌歹、和歌台、倭闊岱等,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第三子,大蒙古国大汗。他是蒙古帝国第二位大汗,1229年9月13日—1241年12月11日在位,在位12年零3个月。他登基时接受大汗(又译合罕,)的称号,和诸汗()相区别。 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成,元廷追尊庙号太宗,谥英文皇帝。.

元朝和窝阔台 · 窝阔台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監國

監國,是君主制國家的制度,相當於君主的代理人。通常是指君主出外巡狩時,由儲君留守宮廷處理政務。或者指君主因故未能親政,由皇族宗室代理朝政;也有可能是君主已死,但新任君主尚未即位,由大臣或宗室暫時代理朝政。 亦有君主把一些政務交由儲君處理,稱之監國,為將來繼位作準備。有些政權的太子在登基之前,先稱監國才即位。 一個藩鎮或諸侯國的代理人,往往稱為留後。 Category:君主制 Category:储君 Category:摄政.

元朝和監國 · 監國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裏海

裏海(Xəzər dənizi,دریای مازندران/دریای خزر,Каспийское море,Каспий теңізі,Hazar deňizi)位於亞洲与欧洲交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封闭内陆水体,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裏海的面积有37萬1000平方公里(不包括卡腊博加兹哥耳湾),體積为7萬8200立方公里,最深處有,平均深度为。.

元朝和裏海 · 蒙哥和裏海 · 查看更多 »

谥号

諡號()為東亞地區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權貴死後,依其生平功過與品德修養,另起稱號,以名寓評,是為諡號。有此風俗的地區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但也有例外:春秋戰國時的吳國、越國及秦朝君主不用諡號。 根據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考古研究,此風俗約於周穆王前後普及。謚號通常用於尊稱古代帝王、大臣、學者和貴族;有些名人的諡號由於久經使用,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再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後期,賜諡權由皇帝包攬,取決於「聖裁」。--號、--號二詞古文通用。據臺灣著名家譜學家廖慶六認為,在繁體中文使用上,「--」為一般道士作法事時的隨口表揚,「--」則為政府機關的榮賜褒揚。.

元朝和谥号 · 蒙哥和谥号 · 查看更多 »

贵由

貴由汗(;),大蒙古国第三任大汗,孛儿只斤氏,窩闊台長子,乃馬真后所生,1246年8月24日—1248年4月20日在位,计2年。 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追尊庙号定宗,谥简平皇帝,在宗庙中列祭于第七室,排在忽必烈之父托雷后、忽必烈之兄蒙哥前。.

元朝和贵由 · 蒙哥和贵由 · 查看更多 »

路易九世

路易九世可以指:.

元朝和路易九世 · 蒙哥和路易九世 · 查看更多 »

黑海

黑海是欧亚大陆的一个陆间海,被欧洲、高加索和安那托利亞半岛所包围。黑海通过土耳其海峡与地中海的爱琴海区域相联。西亚和东欧被这一系列水体分隔开来。黑海在北面通过刻赤海峽与亞速海相连。流入黑海的主要河流有多瑙河和第聂伯河。沿海国家有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俄罗斯和格鲁吉亚。沿海重要城市有伊斯坦布尔、布尔加斯、瓦尔纳、康斯坦察、图尔恰、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巴统等。 黑海的面积有(不包括亞速海)Surface Area—,最大深度为Maximum Depth—,体积为。黑海形成一个东西向的椭圆形凹陷。黑海的南面是本廷山脈,东面是高加索山脉,西北面是宽阔的低地。黑海东西向最宽有大约。.

元朝和黑海 · 蒙哥和黑海 · 查看更多 »

黄震

震(),字东发,东发学派的创始人。世称於越先生,身后又称“文洁先生”。浙江余姚(今慈溪)人。南宋末年重要哲学家。.

元朝和黄震 · 蒙哥和黄震 · 查看更多 »

郝經

郝經(),字伯常,陵川縣魯山(今属山西晋城)人。元朝官员,儒士。.

元朝和郝經 · 蒙哥和郝經 · 查看更多 »

阿姆河

阿姆河(آمودریا;Amudaryo;د آمو سيند;Amyderýa;Амударё),是中亞最長的河流。在古代,這條河被認為是大伊朗和圖蘭之間的邊界。.

元朝和阿姆河 · 蒙哥和阿姆河 · 查看更多 »

阿尤布王朝

阿尤布王朝(Ayyubid dynasty)為12世紀-13世紀統治埃及、敘利亞、葉門的伊斯蘭教王國。該王朝由庫尔德人建立,全盛時期的版圖延伸至聖城麥加與北伊拉克。由阿尤布、谢尔库赫兄弟帶領的阿尤布家族原先是赞吉王朝的士兵,后來在阿尤布之子、埃及民族英雄萨拉丁帶領下获得了独立地位。 薩拉丁於1169年成為埃及總督。1171年,萨拉丁在阿拉伯帝国法蒂玛王朝末代哈里发死后解散法蒂玛王朝,建立了阿尤布王朝。薩拉丁花费了接下来的十余年去東征西討,到了1183年,王朝佔有埃及、叙利亚、北部美索不达米亚、漢志、也门及西至突尼斯的北非沿岸。在1187年的哈丁战役中,又取得对耶路撒冷王国的胜利,但是不久以后十字军又重新控制了巴勒斯坦的海岸线。 萨拉丁逝世后,他的兒子們爭奪對王朝的控制權,最終由薩拉丁之弟阿迪勒一世於1200年登上蘇丹的寶座。但自從1250年代起,尤其是蒙古人在1260年取得对阿尤布王朝的控制之後,王朝愈加衰微。蒙古人离开以后,马木留克(马穆鲁克)人在哈马推翻了阿尤布王朝最后一任统治者。 尽管时间短暂,但是阿尤布王朝开创了一个经济繁荣的时期,并且使得伊斯兰世界的文明再一次兴盛。.

元朝和阿尤布王朝 · 蒙哥和阿尤布王朝 · 查看更多 »

阿薩辛派

阿薩辛派(حشّاشين、)是中古時期活躍於阿富汗至敘利亞山區的一個穆斯林“異端”教派,以秘密的暗殺組織聞名。以里海南岸山区为根据地,中心设在阿剌模忒堡(意为“鹰窠”)。“阿萨辛派”在中国古籍中被称为木剌夷,木罗夷或木乃奚,可能源自阿拉伯語(),意指無神論者。该词语有另一种说法。即“阿萨辛”一词,源于印地语“哈沙辛”(Hashashin)或称曼苏尔(Mansur),是指罂粟花果割出的浆汁的物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鸦片”。因为,被称为“阿萨辛”的创始人,就是向他的崇拜者发放鸦片,使其上瘾后,在操纵训练他成为他的杀手。而“哈沙辛”“曼苏尔”词语,与蒙古语似乎有关联,蒙古语称“苦的味道”为“嘎辛”(gashuun),应该是指罂粟的苦味。而“曼苏尔”一词,原本就是蒙古语(Manshuurakh)意指人迷糊或昏沉状态。而人吸食鸦片后,就会产生这样的状态。而从英国东印度公司殖民印度时,大量制造售卖鸦片的历史,可以确定其词源源于印度的可能性。同时,也可以印证蒙古高原的蒙古裔游牧民族古代迁徙侵入南亚西亚地区,建立政权的历史。被称为突厥人的民族,很可能就是这些迁徙的蒙古人与南亚,西亚族裔融合,语言发生变异的结果。这一点在公元四世纪崛起的突厥人政权,在今蒙古国树立的记述民族历史的石碑碑文中看到端倪。.

元朝和阿薩辛派 · 蒙哥和阿薩辛派 · 查看更多 »

阿里不哥

阿里不哥(,約1219年-1266年),又譯阿里布哥,蒙古貴族,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幼子,根据《元史》,拖雷有十一子,正妻唆鲁禾帖尼生蒙哥(长子)、忽必烈(第四子)、旭烈兀(第六子)、阿里不哥(第七子)四子。也就是說,他是蒙哥、忽必烈、旭烈兀之弟。他们四人的生母都是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

元朝和阿里不哥 · 蒙哥和阿里不哥 · 查看更多 »

阿速台

阿速台,元宪宗蒙哥次子,母奎帖尼贵妃。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位,阿速台支持阿里不哥。察合台后王阿鲁忽大败阿里不哥将哈剌不花,于是恃胜轻敌,还驻亦剌八里,不设防。阿速台率所部袭击阿鲁忽,入自铁门,夺阿力麻里城。至元元年(1264年),阿速台与弟昔里吉、玉龙答失降忽必烈,忽必烈赦免了他。《史集》记载有阿速台四子,《元史》107卷记载阿速台无子。.

元朝和阿速台 · 蒙哥和阿速台 · 查看更多 »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Төвөдийн Буддын шашин),或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稱喇嘛教,是指傳入藏区的佛教分支。屬北傳佛教,与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歸属于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傳承為其主要特色。藏傳佛教並沒有南传佛教傳承,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對藏傳佛教的形成,雖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不過在佛教的修行方式與戒律上,兩者並不相同,也無直接必然的關係。 藏传佛教以卷帙浩繁,渊博深奥的藏文文献著称。有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藏语文与记录佛教原始经典使用的梵文有紧密的传承关系,从梵文翻译的内容,不论词意,藏语是唯一可以还原梵语的语言文字。藏语文也是唯一完整地记录自释迦牟尼佛诞辰两千多年来,形成和发展的佛教教义、佛教哲学,以及佛教科学的文字,包括那烂陀传承中,所有的显、密论典。特别是因明论典的教、学传承和方式,当今惟有在藏文中有完整记载和保存。國學大師章炳麟評價西藏學術傳統:“既有文明之學,不受他熏”。然而,聖嚴法師認為藏傳佛教的發展是西藏本土的苯教等民间宗教加上印度晚期混合婆羅門教的佛教密教思想而完成的,整體而言是印藏的合璧。 藏传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佛教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汉地傳入藏区。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莲花生来到藏区,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西藏苯教等本土宗教的部分內容,逐渐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一时期称为前弘期。此后经朗达玛灭佛的波折,西藏佛教经过朗达玛時期灭佛运动的破坏后,约百年之久,到了中国宋朝初年,才又渐渐复兴起来,并逐渐形成了宁玛、噶举、噶当、萨迦、觉囊、格鲁等各派的传承,此一时期称为后弘期。 在宗喀巴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藏密大盛,又因與中國政權關係密切,在西藏出现了政教合一,由兩位固定的轉世僧侶代中國政權統治西藏,分別稱作達賴與班禪。藏傳佛教的流传地集中在中国藏区、尼泊尔、不丹、印度的喜马偕尔邦、拉达克和达兰萨拉。13世纪,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普米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近现代,藏传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

元朝和藏傳佛教 · 蒙哥和藏傳佛教 · 查看更多 »

钦察汗国

#重定向 欽察汗國.

元朝和钦察汗国 · 蒙哥和钦察汗国 · 查看更多 »

蒙古帝国

蒙古帝國(1206-1368),正式國號為大蒙古国,是一个横跨欧亚兩洲的全球帝國,也是歷史上鄰接版圖最遼闊的國家。蒙古人武力興盛的時期曾發動三次蒙古西征,在1259年蒙哥汗在位时期,疆域一度达到鼎盛,約2400萬平方公里,但是一年後由於蒙哥汗去世所引發的內戰,導致帝國開始分裂瓦解,蒙古人對於歐亞大陸的影響力也逐漸式微。 蒙古帝國由蒙古人铁木真(成吉思汗)于1206年在斡难河边建立,國號“大蒙古國”。據《蒙古秘史》,其創始於斡难河河源,通常認為創建時間約為鐵木真征服蒙古高原各部落(塔塔尔、泰赤乌、蔑儿乞、乃蛮、克烈、汪古部、以尼伦和迭列斤两大部落组成的蒙兀王国)、始有「成吉思汗」之稱號時的1206年。蒙古帝國建立後屢次對外擴張,成吉思汗在位時開始征伐西夏、金朝、西遼、花剌子模等國,其繼承人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去世前已占领包括蒙古高原、中國西北、西南、東北、華北、中亞、西亞以及東歐在內的廣大地域。 成吉思汗領導的第一次西征(1219-1221/1223)滅西遼、花剌子模、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并越過高加索山擊破钦察人各部。 第二次西征(1236-1242)於窩闊台汗在位時期發動、以拔都為主帥,先後征服伏尔加保加利亚、保加利亚人的卡马突厥国,進而滅亡位於东欧平原的基輔羅斯,而後擊潰波蘭王国和神聖羅馬帝國聯軍、大敗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亞第二帝国,前锋遠達当时意大利的威尼斯共和国的达尔马提亚,原南斯拉夫地区的拉什卡。 第三次西征(1256-1260)於蒙哥汗在位時期、主帥為旭烈兀,滅亡了木剌夷(暗杀组织)、阿拔斯王朝,以及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蒙古军短时间占领叙利亚,后被新兴的马木路克王朝驱逐)。蒙古帝国在三次的西征中共侵吞40多個國家。 然而,蒙古汗國在12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争位战后走向分裂。尽管忽必烈于1264年击败阿里不哥,其所主張的對於“蒙古大汗”之位的繼承權並沒有獲得四大汗國的一致承認;原屬大蒙古國的朮赤後王封地、察合臺後王封地、窩闊臺後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事實上的獨立地位,被稱為四大汗国;其他一些蒙古帝國時期建立的小型汗國多依附于四大汗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自稱“蒙古大汗”。1279年大元灭南宋。自此元朝控制領地包括今中國大部地區和蒙古高原。实际处于独立地位的蒙古四大汗国(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與元朝之间互不统属,战争不断,直到元成宗時期才終於獲承認元朝皇帝為蒙古大汗、據宗主地位,之後四大汗国的疆土又陆续经历演变。最後一位元朝皇帝元惠宗被建立明朝的朱元璋於1368年驱逐出中原,其政權存在於蒙古高原地區,史稱北元。北元亡于1388年或1402年,由韃靼部和瓦剌部的首領先後繼承“蒙古大汗”稱號,但是其統治範圍沒有再超出過蒙古高原;其後明朝长期和察合台汗国和欽察汗国及其他的小汗國同時並存,直到17世紀蒙古人建立的主要汗國均致滅亡。最後一任蒙古大汗察哈爾部林丹汗被後金皇太極擊敗,其子额哲后來歸降皇太極,漠南蒙古諸部于1636年3月聚瀋陽,承認皇太極為大汗、統轄漠南蒙古諸部,“蒙古汗國”歷史正式結束。.

元朝和蒙古帝国 · 蒙古帝国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蒙古四大汗国

蒙古四大汗國,簡稱四大汗國,是對蒙古帝國及其分裂后存在的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欽察汗國、伊兒汗國這四個蒙古汗國的合稱。.

元朝和蒙古四大汗国 · 蒙古四大汗国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蒙古秘史

《蒙古秘史》,或稱《元朝秘史》、“脫卜赤顏”,共十五卷,成書於1252年,作者不詳。自成吉思汗二十二代先祖孛兒帖赤那、豁埃馬闌勒,至窩闊臺可汗十二年(1240年)為止。被譽為蒙古史三大要籍之首。咸豐、同治年間,廣東順德人李文田感《元朝秘史》多滋葛,為之作注。.

元朝和蒙古秘史 · 蒙古秘史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蒙古西征

#重定向 蒙古征戰.

元朝和蒙古西征 · 蒙古西征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东亚及中亞的主要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蒙古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全球蒙古族人口约为一千万人,其中六百萬人居住在中国大陸境内,其餘的分佈于蒙古國以及俄罗斯。於中國大陸的蒙古族人主要居住於內蒙古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而在俄罗斯的則主要居住於布里亞特和卡爾梅克。 到近代19世紀末以後,由於「民族」一詞的含義引入,「蒙古族」便就取代「蒙古人」成為這一族群的正式名稱。 蒙古族所說的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現代蒙古人的祖先稱為。.

元朝和蒙古族 · 蒙古族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重庆市

重庆市,简称巴、渝,别称山城、渝都、雾都、桥都,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首批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重庆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际航空枢纽、长江中上游航运中心,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 、内陆开放高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温泉之都,中国著名三大火炉城市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1000多年,是巴渝文化属地。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重庆又简称“渝”。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改渝州为恭州。南宋淳熙16年(1189年)正月,孝宗之子赵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为光宗皇帝,称为“双重喜庆”,遂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 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最早对外开埠的通商口岸。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定重庆为战时首都和永久陪都,重庆同华盛顿、伦敦、莫斯科一道被列为世界反法西斯四大指挥中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重庆为中央直辖市,是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和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行计划单列。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恢复设立重庆直辖市,6月18日正式挂牌。 重庆市地跨北纬28度10分-32度13分,东经105度11分-110度11分之间的青藏高原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处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渝东接湖北、东南接湖南,渝南接贵州,渝西接四川,渝北接陕西,辖区东西长约470公里,南北宽约450公里,辖区总面积8.2403万平方公里。重庆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是一个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为一体的组团式城市,其中主城区建成面积为877.78平方公里。 位于重庆主城区嘉陵江和长江以北的两江新区是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后的第三个国家级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重庆拥有渝新欧铁路、西永综合保税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部地区第二座实行72小时免签的城市。.

元朝和重庆市 · 蒙哥和重庆市 · 查看更多 »

至元 (忽必烈)

至元(元年:1264年八月—末年:1294年)是元世祖忽必烈在建立元朝以前创制的年号,共连续使用了31年。.

元朝和至元 (忽必烈) · 至元 (忽必烈)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陕西省

陕西,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是中国西北地区的省份,现为西北地区工农业最发达的省份,处于黄河中游,是现今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省会是中国著名古都西安。.

元朝和陕西省 · 蒙哥和陕西省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元朝和欧洲 · 欧洲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欽察

欽察是古代中亞地區的突厥語民族之一。欽察部落聯盟在11世紀中葉時曾經佔據黑海北濱的欽察草原,其中一些部落则与庫曼人合併,在突厥遷移中遷移到了西伯利亞西部,後來蒙古帝國所建立的欽察汗國部分領土即欽察人的原居地。一些阿拉伯学者把咸海至烏克蘭以北稱欽察草原一带的地方稱為庫曼尼亞,因為這地區幾乎只有欽察-庫曼人居住。在波斯历史著作《史集》中,“钦察”意为空心树。.

元朝和欽察 · 欽察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欽淑皇后

海迷失后(;),斡兀立氏,名海迷失,元定宗贵由的第三皇后。.

元朝和欽淑皇后 · 欽淑皇后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波斯

在的伊朗在世界上的位置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旧称译音,是伊朗歷史的一部份。历史上在这一西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全盛時期領土東至印度河平原,西北至小亚细亚、欧洲的马其顿、希腊半岛、色雷斯,西南至埃及或也门。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

元朝和波斯 · 波斯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元朝和清朝 · 清朝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朮赤

赤(,1181年-1225年)是成吉思汗的长子,他的母亲是孛儿帖。.

元朝和朮赤 · 朮赤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鐵木真(,;)即元太祖,又稱成吉思皇帝根据《元史·太祖本纪》记载,“元年丙寅,帝大会诸王群臣,建九斿白旗,即皇帝位于斡难河之源,诸王群臣共上尊号曰成吉思皇帝。”《元史·祭祀三·宗庙上》记载,至元十三年,元朝太庙中元太祖的牌位上写的是“成吉思皇帝”,原文是:“是岁,改作金主,太祖主题曰“成吉思皇帝”,睿宗题曰“太上皇也可那颜”,皇后皆题名讳。”具体内容可参见:“成吉思皇帝”这一称呼,还见于元朝全真教掌教李志常写的《长春真人西游记》,正文中和书后面附录记载的圣旨中对元太祖的称呼也是“成吉思皇帝”。具体内容可参见: 1998年12月,一块“成吉思皇帝圣旨金牌”发现于河北廊坊,上面正面刻双钩汉字:“天赐,成吉思皇帝圣旨,疾。”背面牌心刻双钩契丹文,其意:速、走马,或快马。具体内容可参见:,成吉思可汗民國以前的漢文蒙古史料中除史集及新元史本紀外都以成吉思可汗及成吉思皇帝稱呼,成吉思汗稱呼為民國自西方翻譯而來。(元朝秘史記載為成吉思皇帝,蒙古秘史漢文版是現代翻譯。)為蒙古人,蒙古帝国奠基者、政治家、军事统帅,皇帝(蒙古帝国可汗)。名铁木真(),满清官译为特穆津。也有其他译法忒没真。奇渥温·孛儿只斤氏(满清官译全称为却特.博尔济吉特.特穆津)(),蒙古乞颜(起延)部人。1206年春天—1227年8月25日在位,在位22年。1206年他登基时,诸王和群臣为他上蒙语尊号成吉思合罕。 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为太祖,《元史》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相关记载:至元二年,“冬十月己卯,享于太庙,尊皇祖为太祖。”节选自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諡號为聖武皇帝。《元史》卷六《世祖本纪三》,相关记载:至元三年冬十月,“丁丑,徙平阳经籍所于京师。更敕牒旧式。太庙成,丞相安童、伯颜言:“祖宗世数、尊谥庙号、增祀四世、各庙神主、配享功臣、法服祭器等事,皆宜定议。”命平章政事赵璧等集群臣议,定为八室。申禁京畿畋猎。”节选自《新元史》卷八《世祖本纪二》相关记载:至元三年,“冬十月丁丑,徙平阳经籍所于大都。太庙成,平章政事赵璧等集群臣廷议,定太庙为八室。 ”节选自《元史》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相关记载:至元三年,“冬十月,太庙成。丞相安童、伯颜言:“祖宗世数、尊谥庙号、配享功臣、增祀四世、各庙神主、七祀神位、法服祭器等事,皆宜以时定”。乃命平章政事赵璧等集议,制尊谥庙号,定为八室。烈祖神元皇帝、皇曾祖妣宣懿皇后第一室,太祖圣武皇帝、皇祖妣光献皇后第二室,太宗英文皇帝、皇伯妣昭慈皇后第三室,皇伯考术赤、皇伯妣别土出迷失第四室,皇伯考察合带、皇伯妣也速伦第五室,皇考睿宗景襄皇帝、皇妣庄圣皇后第六室,定宗简平皇帝、钦淑皇后第七室,宪宗桓肃皇帝、贞节皇后第八室。”节选自至大二年十二月六日(1310年1月7日),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谥法天啟運,庙号太祖。从此之后,成吉思汗的諡號变为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元史》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相关记载:至大二年“十二月乙卯,亲享太庙,奉玉册、玉宝。加上太祖圣武皇帝尊谥曰法天启运,庙号太祖,光献皇后曰翼圣。加上睿宗景襄皇帝曰仁圣,庙号睿宗,庄圣皇后曰显懿。”节选自 在他众子中,最为著名的四位分别是朮赤、察合台、窩闊台和拖雷。成吉思汗分封了朮赤和察合台为国主,欽定窩闊台为继承人。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后,拖雷自动退出继承人的選拔,担任监国两年后,1229年,拖雷和宗王们一起拥戴自己的三哥窝阔台登基。1232年九月,在消灭金朝军队精锐主力后,拖雷去世,1234年2月9日,蒙古帝國灭金朝,為將來忽必烈揮軍南下南宋打下基礎。.

元朝和成吉思汗 · 成吉思汗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元朝和明朝 · 明朝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新元史

《新元史》,由中国清末民初人柯劭忞所作,包括本纪二十六卷,表七卷,志七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四卷。民国九年刊為正史,為二十五史中最晚列入者,二十四史中未包含此書。 由於明代《元史》編纂工作過於草率,錯誤百出,歷代學者皆呼籲重修元史。柯劭忞以《元史》為底本,利用明清有關元史的研究,例如參考《元經世大典》殘本、《元典章》,又吸收了西方有關元史的研究成果,例如法國的《多桑蒙古史》、波斯人拉施特《蒙古全史》等書,參考《四庫全書》未收錄之秘籍及元碑拓本等,以三十年之功,重修新史。 《新元史》於1920年脫稿,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明令列入正史,內容比《元史》正確詳備。《新元史》还纠正了《元史》的错误。《元史》中存在有一人两传的缺失,如速不台与雪不台本是一人,完者都与完者拔都是一人,石抹也先与石抹阿辛是一个人,《元史》中都列有两传,《新元史》则纠正了这个错误。《新元史》中增補了許多列傳,像元末革命中的領袖人物如韓林兒、徐壽輝、張士誠、陳友諒等,《新元史》皆一一列傳。近人李思纯在《元史学》中说:“其书(指《新元史》)兼具全部改造与详备博赡之二种长处。中国元史学之有柯劭忞,正如集百川之归流以成大海,集众土之积累以成高峰。” 但《新元史》存在一些不足。最大的缺點是沒有《藝文志》,而且書中所引用的新資料,都沒有註明出處,以致後人研究元史時,用它的史料深感不便。此外,《新元史》循旧史观念,一味求简,删掉元史部分史料。还盲目迷信外国史料和野史,以讹传讹。.

元朝和新元史 · 新元史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旭烈兀

旭烈兀(,名字意为“战士”,),蒙古人,伊儿汗国的建立者,西南亚的征服者。成吉思汗之孫、拖雷之子、蒙哥及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之兄。旭烈兀的军队大大拓展了蒙古帝国的西南疆界。在他的领导下,蒙古人摧毁了伊斯兰文明的两大中心:巴格达和大马士革,使伊斯兰世界的中心转移到了开罗的埃及马木留克王朝。.

元朝和旭烈兀 · 旭烈兀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政書

政書,又稱會要體,是中國及其他漢字文化圈地區記錄典章制度的書籍,政書之名源於明代錢溥的《秘圖書目》。 政書可分成兩大類,一為記述歷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式政書”,以“十通”、《歷代兵制》、《營造法式》為代表;另一種是記述單一朝代典章制度的“斷代式政書”,稱為會要,唐贞元年间苏冕撰《会要》四十卷,是成书最早的一部会要。大中年间,杨绍复等又撰《续会要》四十卷。此二书久佚。今存的會要如:《唐會要》、《五代會要》、《西漢會要》、《東漢會要》、《宋會要輯稿》、《春秋會要》、《秦會要》等。司馬遷《史記》的“八書”首次記述典章制度,班固《漢書》將“八書”改寫為“十志”,後世史書多以“志”來記述各朝典章制度。会典和会要同为断代体政书,但亦有所別,私修多為会要,官修多為会典。.

元朝和政書 · 政書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拖雷

拖雷(;意为“镜子”;)又译图垒,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幼子,排行第四,是成吉思汗最宠爱的儿子。拖雷和正妻唆鲁禾帖尼生有四子: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据《元史》,拖雷一共有子十一人。1227年8月25日至1229年9月13日担任大蒙古国(蒙古帝国)监国,历时二年。.

元朝和拖雷 · 拖雷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拔都

拔都(,),是铁木真之孙,朮赤的次子,是生母兀乞旭真可敦,为弘吉剌部按陳那顏的女兒。蒙古欽察汗國的開創者。蒙古人因他对部下宽大,称他撒因汗。 1225年朮赤去世,拔都受諸兄弟推戴繼承父位。1235年,窩闊台召集庫里爾台大會,聽從二哥察合台建議,決定由各系宗王居長者統兵遠征欽察人、基辅羅斯、波蘭王国等國,是為蒙古第二次西征。而拔都又為諸王之長,遂領銜統率全軍西出,因此又稱為「長子西征」。1236-1241年,拔都率軍征戰上述諸國,大破钦察人、伏尔加保加利亚、基辅羅斯、加利西亚、摩尔达维亚、立陶宛大公国、波蘭王国(时译“孛烈儿”)、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亚第二帝国、波西米亚与捷克、摩拉维亚与斯洛伐克、拉什卡、威尼斯共和国等國,先後擊敗波蘭西里西亞公爵亨利二世所率領的日耳曼-波兰聯軍(神圣罗马帝国、波蘭、波西米亞)以及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所率領的匈牙利軍,席捲東歐與中歐,使基輔、布達佩斯等三十个城镇遭受摧毁與屠殺。但是在蒙古軍企圖繼續進軍威尼斯共和国的达尔马提亚的時候接到窩闊台汗死讯而引軍東撤。 1242年,拔都建都於伏爾加河下游河畔的欽察的薩萊,正式立国,史称金帳汗國。當時記載為蒙古“朮赤汗國”(Ulus of Jochi,Ulus是国家的意思),由於大量的欽察人是汗國的居民,甚至成為汗國的骨幹,因此稱“欽察汗國”。 拔都透過俄羅斯大公的輔佐管理東俄。1242年弗拉基米爾大公雅羅斯拉夫二世晉見拔都,領取封誥,這是管理東俄的方法,後來也成為定制;至於西俄,拔都命令加里西亞的大公丹尼爾把政權交結給一位蒙古將軍,將之納入蒙古轄地。 拔都故後,先傳位其子撒里答;撒里答死,蒙哥提名幼王乌剌黑赤代替他,並由拔都遗孀博剌克斤监国(她是阿勒赤塔塔儿人)。在1257年,由弟弟別兒哥繼承金帳汗國的可汗之位。;子:.

元朝和拔都 · 拔都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景教

景教,即唐代正式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聶斯脫里派,也就是現今的東方亞述教會。景教起源於今日敘利亞,由敘利亞教士君士坦丁堡牧首聶斯脫里於公元428-431年之間創立,在波斯建立教會。景教被視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派,成為漢學研究一個活躍的領域。唐朝時曾一度在長安興盛,並在全國都建有“十字寺”。.

元朝和景教 · 景教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元朝和蒙哥之间的比较

元朝有763个关系,而蒙哥有161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63,杰卡德指数为6.82% = 63 / (763 + 161)。

参考

本文介绍元朝和蒙哥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